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完整版)宏观经济学教案(第一章)

(完整版)宏观经济学教案(第一章)

西安交通大学经济与金融学院教师备课教案

1•古典的宏观经济理论

> 2•国民收入的核算与循环

3•总供求与国民收入决定

4•货币市场运行机制

5•双重均衡的宏观经济模型

6•三重均衡的宏观经济模型

7•财政政策

8•货币政策

9•综合宏观经济政策

彳10.开放的宏观经济模型

/<11.经济周期理论么二12.经济增长理论X 动态宏观经济理论

13. 失业与通货膨胀

14. 货币学派与理性预期学派

宏观经济学全册教案

经济与管理学院 专 业 课 教 案 课程名称西方经济学(宏观) 授课班级国贸、营销本科 授课时间 授课课时68 授课教师

第一章国民收入的核算与循环 教学目的:通过本章的学习使学生全面理解GNP、GDP、NI、充分就业等重要概念,掌握GDP的核算方法,了解国民经济循环流量图、各种收入恒等式和失业的类型。 教学重点:衡量宏观经济总量的几个概念和计算方法,充分就业的含义和失业的三种类型。 教学难点:国民经济循环恒等式。 教学课时:10 教学方法:讲解和经济生活中的案例相结合。 教学内容: 宏观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国民经济中的总量经济关系。这些总量经济关系主要有:国民收入,物价水平,通货膨胀率,投资量,失业率,货币流通量等等。在国民经济的这些许多总量中,国民收入是最具代表性的经济总量。因此,研究国民收入的决定因素、国民收入的决定过程,研究国民收入的增长、波动的因素及其作用机制等问题,就构成了宏观经济学理论基本内容。均衡价格的决定是微观经济学理论的核心,因此微观经济学又叫价格理论。均衡国民收入的决定是宏观经济学理论的核心,所以,宏观经济学又叫国民收入决定理论。由于西方经济学理论是建立在一系列假设条件和概念基础上的,所以要研究宏观经济学运行关系,首先我们要详细了解国民收入的概念以及其他一些重要的宏观经济变量。 ( 2课时) 第一节国民收入核算 一、GNP、GDP与NI (一)、国民生产总值GNP(Gross National Product): 也称国民总产值,是指一国在一定时间内(通常为一年)生产的全部最终产品和劳务的市场价值。 在这里,最终产品是相对中间产品而言的。 最终产品(Final products)是相对于中间产品而言的,指由最后使用者购买和消费的产品,如消费品、企业的厂房、设备等。 中间产品(intermediate products):是指用于再出售而供生产别种产品用的产品,或者说中间产品是不能直接使用,还需要加工的产品,如钢材、木材等原材料。 例1:一个经济中,棉花的价值为2000万美元,棉花纺成棉纱后的价值为5000万美元,棉纱织成棉布后的售价为10000美元,棉布做成服装后的价值为15000万美元,这一过程为: 棉花——棉纱——棉布——服装——消费者 2000万 5000万 10000万 1.5亿 2亿美元 在这一过程中,棉花,棉纱,棉布都为中间产品,服装为最终产品,那么GNP为2.5亿美元。 例2:某农民去年收获稻谷10000斤,市场上稻谷价格为1.00元/斤。其中,3000斤稻 谷被该农民留下自己家人吃,5000斤稻谷被私人酒坊老板买去造酒销售,2000斤被市民买回家吃。那么该农民当年生产的GNP是多少呢? (二)国内生产总值GDP(Gross Domestic Product): 是指一国在一定时期内(通常为1年)生产的全部最终产品和劳务的市场价值总和。 GNP和GDP是相同的概念,只是二者考察的标准不同。GNP是以本国国民为标准,而不管国民创造的最终产品价值是否来自国内或国外。而GDP是以本国国境为标准,而不管创造者是本国居民还是居民,只要是在本国境内实现的最终产品和劳务价值,都属于GDP. 在一定时期内,一国的国民生产总值GNP与国内生产总值GDP可能不相等。一国的国民生产总值小于国内生产总值,说明该国公民从外国取得的收入小于外国公民从该国取得的收入。

宏观经济学1-国民收入核算与简单国民收入决定

目录 第一章国民收入核算 (1) 第一节国内生产总值 (1) 第二节核算GDP 的两种方法 (2) 第二章简单国民收入决定理论 (3) 第一节凯恩斯的消费理论 (3) 第二节跨期消费理论 (6)

第一章国民收入核算 第一节国内生产总值 一、含义 国内生产总值(GDP),指经济社会(即一国或一地区)在一定时期内运用生产要素所生产的全部最终产品(物品和劳务)的市场价值。 二、对 GDP 概念的理解 1.一国或一地区:是地域概念,不是国民概念 GDP 包含本国公民在本国生产的最终产品的市场价值及外国公民在本国所生产的最终产品的市场价值。 国民生产总值(GNP):某国国民在一定时期内运用所拥有的生产要素所生产的全部最终产品的市场价值。 GNP 包括本国公民在本国生产的和本国公民在国外生产的全部最终产品的市场价值。GNP 与GDP 关系: GNP = GDP + 本国公民在国外生产的最终产品的价值总和-外国公民在本国生产的最终产品的价值总和= GDP + 国外要素支付净额(NFP) 2.一定时期内:是流量,不是存量 流量:一定时期内发生的变量。存 量:一个时间点上存在的变量。3. 是本期生产的,不是销售的 4.是最终产品,不是中间产品 最终产品是指在一定时期内生产的并由其最后使用者购买的产品和劳务。中 间产品是指用于再出售而供生产别种产品用的产品。 5.既包括商品的价值,也包括劳务的价值 6.市场价值 7.GDP 一般仅指市场活动导致的价值 【习题演练】 1.(判断)一家企业去年的存货到今年还没有卖出去便发生了腐烂,这导致今年的G DP 下降。()

2.(单选)一国的国内生产总值大于国民生产总值,说明该国公民从外国取得的收入()外国公民从该国取得的收入。 A.大于 B.小于 C.等于 D.可能大于也可能小于 3.(单选)下列()应该计入G DP。 A.新旺面包厂进货2吨面粉 B.家庭主妇莉莉求便宜,到批发市场购买了 200 公斤面粉,打算放着慢慢用 C.小张在股票市场上购买了奇虎 360 公司的2 万股股票 D. 以上各项都不计入GDP 第二节核算G DP 的两种方法 一、支出法 (一)支出法的含义 用支出法核算GDP,就是通过核算在一定时期内整个社会购买最终产品的总支出即最终产品的总卖价来计量GDP。支出法对应的是社会的总需求。 (二)用支出法核算 GDP 的公式 GDP = 居民消费(C)+企业投资(I)+政府购买(G)+净出口(X-M) 1. 居民消费(Consumption) 居民消费包括购买耐用消费品、非耐用消费品和劳务的支出。不包括建造住房的支出。 2. 企业投资(Investment) 企业投资指增加或更换资本资产(包括厂房、住宅、机械设备及存货)的支出。包括固定资产投资和存货投资两大类。 3.政府购买(Government Purchase) 政府购买指各级政府购买物品和劳务的支出。政 府购买支出=政府支出—政府转移支付 4.净出口(Net Exports,简称NX)净 出口指进出口的差额。 净出口 = 出口额(X)—进口额(M)

《宏观经济学》课程教案1

《宏观经济学》课程教案 第一部分:课程性质,课程目标与教学要求 《宏观经济学》课程,是经济学院经济类本科专业的必修课程.经济学有两大分支,即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随着社会的发展,宏观经济的增长与稳定问题越来越受到关注.因而,宏观经济学是经济学研究的一大重要领域,它在经济类课程中占有显赫的地位并具有广泛的应用价值. 《宏观经济学》课程目标是促进学习者理解和掌握宏观经济学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基本方法,认清现代经济学的发展趋势,提高学习者借鉴,参考,择取,利用理论知识的能力,发展学习者的科学研究能力与批判性思维;增进学习者从事经济学研究与改革创新的能力. 《宏观经济学》课程是一门基础性学科,在内容上与会计学,贸易学等经济类课程有关联,在应用上与现实经济生活紧密联系.因此,学习本课程,必须注意理论联系实际,同时要求学习者关注知识与方法的应用.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课程内容与方法. 第二部分:关于教材与学习参考书的建议 本课程拟采用机械工业出版社2005年5月出版的,由萨谬尔森编写的《经济学》一书,作为本课程的主教材. 为了更好地理解和学习课程内容,建议学习者可以进一步阅读以下几本重要的参考书: 1,萧琛等译:《宏观经济学》,华夏出版社,2002年4月版. 2,[美]劳伦斯.迈因纳斯,凯思林.南茨著,曹祖平等译:《经济学学习指南》,华夏出版社,2003年1月版. 3,高鸿业主编:《西方经济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年5月版. 第三部分:课程教学内容纲要 第一章宏观经济学概述 本章主要介绍宏观经济学,阐释其基本概念和理论要点,以及如何用它们解释近年来许多非常重要的历史问题和政策问题.学生在学完本章后,应当能够:理解微观

《宏观经济学》课程教学大纲

《宏观经济学》课程教学大纲 英文名称:Macroeconomics 课程代码:221101005 课程类别:专业基础课 课程性质:必修 开课学期:第2学期 总学时: 54(讲课:54) 总学分:3 考核方式:闭卷(有条件的情况下可采用机考) 先修课程:政治经济学、微观经济学及高等数学 适用专业:经济学专业 一、课程简介 《宏观经济学》是经济学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必修课程。该课程通过对各种国民经济总量相互关系的研究,揭示宏观经济运行过程中的矛盾、规律以及政府的经济政策对国民经济的影响。主要研究内容包括对整个社会的产量、收入、价格水平和就业水平进行分析。 《宏观经济学》课程教材一般系统详述和分析现代宏观经济学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政策,内容包括国民收入核算与决定理论、现代货币理论、IS-LM分析、AD-AS分析、失业理论、通货膨胀理论、经济周期理论、经济增长理论、宏观财政政策和宏观货币政策。通过对宏观经济的基本概念、经济学理论的讲授,培养学生掌握宏观经济的基本规律,具备分析宏观经济变化和解读宏观经济政策的能力,为学习后续专业课程打下必要的基础。 二、课程目标及其对毕业要求的支撑 本课程将围绕宏观经济发展规律和宏观调控的政策内涵,引导学生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角度,更好地理解经济发展是国家发展的基础,经济发展是以国家富强、人民幸福为目标,激发学生爱国热情、报国情怀和为国家经济发展做贡献的积极性,培养学生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

三、课程内容及要求 第一章宏观经济的基本指标及其衡量 教学内容: 第一节宏观经济学的特点 第二节国内生产总值及其核算方法 1.支出法 2.收入法 第三节国民收入的其他衡量指标 第四节国民收入的基本公式 第五节名义GDP与实际 GDP 学生学习预期成果:了解宏观经济学的特点和国内生产总值核算方法的收入法;了解国民收入的其他衡量指标;理解国民收入的基本公式;掌握国内生产总值核算方法的支出法、名义GDP与实际GDP 教学重点:国内生产总值核算方法的支出法;名义GDP与实际GDP 教学难点:GDP的核算 第二章国民收入的决定:收入—支出模型 教学内容: 第一节均衡产出 第二节凯恩斯的消费理论 1.消费函数 2.储蓄函数 3.消费函数和储蓄函数的关系 4.社会消费函数 第三节两部门经济中国民收入的决定及变动 第四节乘数论 第五节三部门经济的收入决定 第六节三部门经济中各种乘数 第七节四部门经济中国民收入的决定 学生学习预期成果:了解四部门经济中国民收入的决定;理解三部门经济的收入决定和各种乘数;掌握均衡产出;掌握凯恩斯的消费理论以及两部门经济中国民收入的决定及变动 教学重点:均衡产出;凯恩斯的消费理论;两部门经济中国民收入的决定及变动 教学难点:乘数论 第三章国民收入的决定:IS-LM模型 教学内容: 第一节投资的决定 第二节 IS曲线 1.IS 曲线 2.IS 曲线的斜率 3.IS 曲线的移动 第三节利率的决定

01宏观经济学导论

第一章宏观经济学导论 重点提示: 本章需要重点把握宏观经济学的定义、研究对象和主要研究内容,了解宏观经济学的发展历程。掌握宏观经济学的研究方法。 第一节宏观经济学的研究对象与主要内容 经济学是研究如何有效配置和利用稀缺资源,以最大限度地满足人类社会需要的一门学问。中国是一个转轨中的发展中大国。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发展已经成为中国政府的重要任务。在发展的过程中,失业率、通货膨胀、国民收入增长水平、人民币汇率变动等经济问题成为公众普遍关注的问题。如何认识并解决这些问题?这需要我们深入学习经济学,特别是宏观经济学。作为一门社会科学,宏观经济学因研究对象及研究方法的不同从经济学中分离出来,成为经济学两大分支之一。经济学的另外一大分支是微观经济学,主要研究稀缺资源的合理配置问题。 宏观经济学着重考察和说明国民收入、就业水平、价格水平等经济总量的决定和波动。它因以国民经济总体过程活动为研究对象,所以又被称为总量分析或总量经济学。挪威经济学家弗里希在1933年最先提出“宏观经济学”一词。而在这之前,古典学派就早已对宏观经济现象进行过研究与考察。法国重农学派创始人魁奈的《经济表》被认为是最早对资本主义生产总过程进行分析的经济学文献。此后,宏观经济现象和微观经济现象很少被分割开来进行考察。这一过程一直持续到凯恩斯的《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一书出版。它的出现标志着宏观经济学的形成。以收入和就业理论为基础的宏观经济分析此时才发展成为一门独立的经济分支学科。 一、宏观经济学的研究对象 宏观的英文是“macro”,原意是“大”。宏观经济学(Macroeconomics)是以整个国民经济为研究对象,通过研究经济总量的决定及其变化来说明社会资

《宏观经济学》教案

《宏观经济学》教案宏观经济学教案 一、教学目标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将能够: 1. 理解宏观经济学的基本概念和重要原理; 2. 掌握宏观经济学分析的方法和工具; 3. 了解宏观经济学的发展历程和应用领域; 4. 培养学生对宏观经济学问题的思考和分析能力。 二、教学内容 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宏观经济学的定义和基本概念; 2. 宏观经济学的三大基本问题; 3. 宏观经济学的主要原理与假设; 4. 宏观经济学的分析方法和工具; 5. 宏观经济学的发展历程和应用领域。 三、教学过程 本节课的教学过程分为以下几个环节:

1. 导入环节:通过引入宏观经济学的定义和重要性,激发学生对宏 观经济学的兴趣和学习的动力。 2. 知识讲解环节:依次介绍宏观经济学的基本概念、三大基本问题、主要原理与假设,并通过图表和案例进行详细说明。 3. 案例分析环节:选取具体的宏观经济学案例,引导学生通过运用 宏观经济学的分析方法和工具进行案例分析和讨论。 4. 拓展延伸环节:介绍宏观经济学在金融、政策制定等领域的应用,引导学生拓展对宏观经济学的学习兴趣和应用能力。 5. 总结回顾环节:对本节课的重点内容进行总结,并布置相关的练 习和作业。 四、教学方法 本节课将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包括讲授、案例分析、讨论和练习等,以促进学生的主动学习和理解能力的培养。 五、教学资源 为了支持教学,本节课将使用以下教学资源: 1. 教材:教材中的相关章节和案例; 2. 多媒体教具:使用投影仪展示相关图表和案例分析; 3. 案例资料:准备相关的宏观经济学案例和分析资料。 六、教学评估

为了评估学生对本节课内容的学习情况和掌握程度,将采用以下评 估方式: 1. 课堂讨论:通过学生的积极参与和回答问题,评估学生对知识的 理解和应用能力; 2. 练习作业:布置相关的练习和作业,评估学生对宏观经济学知识 的掌握情况; 3. 小组项目: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项目,评估学生的团队合作和 问题解决能力。 七、教学反思 通过教学反思,不断完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和学 生的学习体验。 八、教学扩展 为了进一步扩展学生对宏观经济学的学习和应用能力,可以开展以 下教学扩展活动: 1. 实地考察:组织学生进行宏观经济学相关的实地考察,如参观央行、产业园区等; 2. 学术研究:鼓励学生参与宏观经济学的学术研究,发表学术论文 或参加学术会议; 3. 经济论坛:组织学生参加经济论坛,听取专家的演讲和交流经验。

宏观经济学教案

宏观经济学教案 宏观经济学教案 教学目标: 1. 了解宏观经济学的基本概念和研究方法; 2. 理解宏观经济学的核心理论,包括总需求与总供给、经济增长和通货膨胀等; 3. 掌握宏观经济学对于社会经济运行的分析框架和政府干预的原则; 4. 培养学生的宏观经济思维方式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教学内容: 第一课:宏观经济学概述 1. 宏观经济学的定义和基本内容; 2. 宏观经济学与微观经济学的区别; 3. 宏观经济学研究的对象和方法。 第二课:总需求与总供给 1. 总需求的构成要素:消费、投资、政府支出和净出口; 2. 总供给的构成要素:劳动力、资本、技术进步; 3. 总需求与总供给的关系及其对经济增长和通货膨胀的影响。 第三课:经济增长 1. 经济增长的定义和测量方法; 2. 经济增长的驱动力:资本积累、劳动力增长和技术进步; 3. 经济增长的影响因素及其对个体和社会的影响。

第四课:通货膨胀与通货紧缩 1. 通货膨胀与通货紧缩的定义和影响因素; 2. 通货膨胀的成本和通货紧缩的后果; 3. 政府对通货膨胀和通货紧缩的应对策略。 第五课:政府干预与宏观经济稳定 1. 政府干预的类型和目标; 2. 政府对宏观经济的干预手段和效果; 3. 宏观经济稳定的原则和挑战。 教学方法: 1. 讲授:通过讲解理论和案例,介绍宏观经济学的基本概念和理论; 2. 分组讨论: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探讨宏观经济问题和政府干预的效果; 3. 实例分析:以实际经济数据和案例为基础,分析宏观经济的运行和政府的干预; 4. 辩论活动:组织辩论活动,让学生就某个经济问题进行辩论,培养批判性思维和表达能力。 评估方式: 1. 课堂小测:每节课后进行小测,测试学生对于每节课的基本概念和理论的掌握程度; 2. 课堂表现:根据学生的参与度、讨论质量和学习态度评估; 3. 期末考试:综合考察学生对于宏观经济学的整体理解和能力。 教学资源:

《宏观经济学》课程教学大纲(本科)

《宏观经济学》课程教学大纲 总学时数:32 总学分数:2 课程性质:学科基础课程 适用专业:劳动与社会保障、人力资源管理及其他财经管理类专业 一、课程的任务和基本要求: 宏观经济学以整个国民经济作为研究对象,研究经济总量的决定及其变化规律。具体来说,就是研究国民收入决定和变动;长期的经济增长和短期的经济波动;以及相关的通货膨胀、失业和国际收支等问题。宏观经济学通过经济总量的分析以期为政府制定宏观经济政策提供理论依据。通过宏观经济学课程的教学,让学生理解基本的宏观经济概念,了解总体经济的运行状况、发展趋势以及总体经济内部各个组成部分之间的相互关系。宏观经济学理论也是进一步学习货币银行学、国际金融学、国际贸易学等课程的基础。 二、基本内容和要求: 第一章宏观经济学导论 第一节宏观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和内容 第二节从历史发展的角度看宏观经济学 第三节宏观经济学研究的共同方法 基本要求:通过本章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宏观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以及宏观经济学的形成与发展过程,相应掌握宏观经济学的基本概念。 第二章国民经济核算 第一节国内生产总值和国民生产总值 第二节三种不同的方法计算国内生产总值 第三节国民收入、个人收入和可支配收入 第四节其他宏观经济变量 基本要求:通过教学,使学生掌握宏观经济中的主要经济总量----国民生产总值的含义和核算方法,以及它与其他经济总量的关系 第三章总支出均衡分析 第一节总支出与均衡 第二节消费与收入 第三节简单均衡模型 第四节简单模型的扩展 第五节乘数效应 基本要求:通过本章的教学,要求学生把握凯恩斯宏观经济模型的基本原理,掌握国民收入决定及其变动相关的消费函数、储蓄函数等概念;乘数理论的含 义与计算。

宏观经济学原理第六版教学设计

宏观经济学原理第六版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该课程旨在帮助学生因应宏观经济学的复杂性并了解市场经济的运作机制。 学生将掌握以下知识: •理解宏观经济学的概念和方法,具有分析宏观经济现象的基本能力; •理解市场经济的运作机制、市场失灵及政府干预; •掌握宏观经济学的基本理论,如增长、通货膨胀、失业以及国际贸易。 二、教学内容 2.1 第一章:宏观经济学的重要性和方法 通过阅读第一章,学生应能够了解: •什么是宏观经济学及其重要性; •宏观经济的核心概念及其解释方法; •宏观经济学的分析框架。 2.2 第二章:市场经济的运作 通过阅读第二章,学生应能够了解: •市场竞争的条件及其影响; •大量购物者及销售者市场特性如何影响市场价格; •如果市场出现过低或过高价格会出现什么后果。 2.3 第三章:市场失灵及政府干预 通过阅读第三章,学生应能够了解:

•常见市场失灵形式,如外部性、公共品、垄断、规模经济等; •政府干预的目的、方法及效果; •关税及其影响; •社会保险政策。 注:此为简单的教学大纲,教师可根据需要作出调整。 三、教学方法 3.1 教学形式 课堂讲座和讨论;案例分析和演示。 3.2 教学策略 •将教学以案例为基础; •多角度分析宏观经济和市场失灵; •着重强调政府干预的必要性和影响。 3.3 教学评估 •课堂讨论; •个人和团体报告; •综合考试评估。 四、教材 Mankiw, N. G. (2011). Principles of Macroeconomics, 6th Edition. 五、参考文献 Akerlof, G. A., & Shiller, R. J. (2010). Animal spirits: How human psychology drives the economy and why it matters for global capitalism.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宏观经济学》教案

宏观经济学教案 第一章宏观经济分析中的基本数量关系 第一节国民收入核算 一、国内生产总值 1、概念及说明 国内生产总值(GDP)是一个社会在一定时期内所生产和提供的最终产品和劳务按市场价值计算的总和。 说明:⑴、一个社会指一个国家,或一个地区。⑵、必须是在计算期内生产的产品,其它时间生产的产品不能计入。⑶、计入的是最终产品的价值,中间产品的价值不能计入。⑷、为市场生产的产品的价值才能计入,自产自用的产品不能计入。GDP= P×Q。 最终产品:直接使用,无需再加工的产品。如消费品,企业的厂房、设备。 中间产品:不能直接使用,还需要加工的产品。如钢材、木材等原材料。例:从农民生产棉花到服装卖给消费者。 2、名义GDP和实际GDP 名义GDP:按当年价格计算的GDP。实际GDP:按基年价格计算的GDP。 关系:实际GDP=名义GDP/物价指数 3、人均GDP:按人口平均计算的GDP。 4、国民原则与国土原则 国民原则:以国民产值作为计算标准,结果为国民生产总值——GNP。 国土原则:以国内产值作为计算标准,结果为国内生产总值——GDP。 二、GDP核算 表中的一些基本关系和概念: 总投资=净投资(增加设备)+重置投资(更新设备,总量上看等于折旧)

存货视为企业购买自己的产品。存货包括自愿存货(计划存货)和非自愿存货(非计划存货)两种,理性的厂商会通过对产品的价格和数量的适时调整,使存货量基本上等于自愿存货量。 政府购买,包括政府的最终产品和劳务购买、政府雇员工资,不包括政府转移支付。 生产要素的价格(租价,即买使用权的价格),劳动的价格—工资;货币资本的价格—利息;土地的价格—租金。 折旧:企业销售收入中用于补偿设备消耗的部分。 间接税:对卖者所征的税,通过加价转嫁给了买者,实际上是间接对买者征税。 2、GDP的核算方法 ⑴、支出法:即GDP核算表左边的计算方法。GDP=C+I+G+(X-M) ⑵、收入法:即GDP核算表右边的计算方法。 GDP=工资+利息+租金+利润+间接税+折旧=消费+储蓄+税收=C+S+T ⑶、部门法(增值法):按部门加总计算增值的方法。 三、国民收入的五个总量及其核算关系 ⑴、国内生产净值(NDP):一个国家一定时期内的净产值。NDP = GDP - 折旧 ⑵、国民收入(NI):一个国家一定时期内所有参与生产的生产要素所得收入的总和。NI = NDP - 间接税 ⑶、个人收入(PI):一个国家一定时期内个人所得到的全部收入。 PI = 国民收入- 公司未分配利润- 企业利润税- 社会保险税+ 政府转移支付+ 政府向居民支付的国债利息 ⑷、个人可支配收入(PDI):一个国家一定时期内可以由个人支配的收入,即个人收入纳税以后的余额。PDI = PI – T。个人可支配收入= 消费+ 储蓄=C+S 广义国民收入(Y)包括GDP、NDP、NI、PI等经济指标。 第二节“一线两段”宏观分析模型 一、总需求和总供给 1、总需求与总供给的概念 ⑴、总需求:全社会在一定时期内对最终产品和劳务的需求总量(AD),用购买最终产品和劳务的总支出(E)来表示。E=E(AD)或E(AD)。 ⑵、总供给:全社会在一定时期内所生产和提供的最终产品和劳务总量(AS),用出卖最终产品和劳务所得的总收入(Y)来表示。Y=Y(AS)或Y(AS)。 ⑶、潜在总供给(AS F):充分就业且没有发生通货膨胀时的总供给。 2、总需求与总供给的关系 ⑴、一般关系 从GDP核算上看,买者的支出就是卖者的收入。所以,AD=AS= P×Q,其中,AS=f(AD) 或Y=f(E)=f(AD)。 从决定关系上看,是总需求决定总供给、总支出决定总收入。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要随时根据市场需求状况来进行产量和价格调整,以消除生产和销售之间任何脱节——这就是说,需求的变动引起P和Q的变动。由于一国的总生产量受其由资源数量和技术条件决定的生产可能性边界的制约,所以,由总需求变动引起的P、Q变动就与该国的资源利用程度有关:当一个国家的生产距自己的可能性边界较远时,总需求的变动主

宏观经济学教程教学设计

宏观经济学教程教学设计 一、课程概述 本课程是一门介绍宏观经济学理论和研究方法的综合性课程。内容主要包括宏观经济学分析框架、经济增长理论、货币和通货膨胀、国际贸易和汇率等方面的内容。本课程的目的是让学生掌握宏观经济学的基本理论和分析方法,具备对宏观经济问题进行分析和解决的能力。 二、教材 本课程的教材为《宏观经济学》(第四版)(The Macroeconomic Theories and Policies,第四版)。 三、教学目标 1.学生能够理解宏观经济学的分析框架,并能够根据其进行宏观经济问 题的研究和分析; 2.学生能够掌握经济增长理论,理解经济增长对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作 用; 3.学生能够理解货币和通货膨胀的概念,以及它们对国民经济的影响; 4.学生能够掌握国际贸易和汇率的基本理论和实践应用,理解它们对国 民经济的贡献和影响。 四、教学内容安排 第一章宏观经济学的基本概念 1.宏观经济学的定义和分析框架; 2.GDP、GNI、GNP的概念及其计算方法; 3.名义GDP、实际GDP和GDP平减指数的区别和计算方法;

4.生产要素的分类和生产函数的概念。 第二章经济增长理论 1.梅雪尔经济增长模型、Romer经济增长模型、厚森模型等经济增长模 型; 2.经济增长的影响因素——劳动、资本、技术进步和制度环境等; 3.经济增长对就业、消费和投资的影响。 第三章货币和通货膨胀 1.通货膨胀的定义、原因和影响因素; 2.货币政策的目标和工具; 3.货币政策的执行机构和独立性; 4.货币政策对通货膨胀和经济增长的影响。 第四章国际贸易和汇率 1.贸易理论——比较优势、绝对优势和中间产品等; 2.贸易政策的形式——关税、非关税壁垒、配额等; 3.汇率制度和汇率的定义; 4.汇率的浮动原因及其影响。 五、教学方法 本课程以授课为主,辅之以课外阅读和讨论。教师将通过讲述、翻译、解读教材以及与学生的互动讨论等方式,帮助学生全面掌握本课程的理论和实践内容。同时,鼓励学生课后阅读补充教材之外的书籍和杂志以及相关的学术论文,培养学生的自主能力和独立思考能力。 六、作业与测试 1.每周要求学生预习和复习教材,完成相应的笔记和问题练习;

宏观经济学教学大纲(60学时)

《宏观(hóngguān)经济学》教学大纲 课程编号(biān hào):学时:60 学分:3 编写(biānxiě)人:吴文盛 二零零(línɡ línɡ)七年六月

一、课程(kèchéng)概述 1、课程(kèchéng)性质: 《宏观经济学》是经济类、管理类专业重要(zhòngyào)的专业基础课,为经济学和管理学的其他课程提供分析方法、基本概念与基本理论,与“微观(wēiguān)经济学”课程共同构成(gòuchéng)西方经济学的全部内容。《宏观经济学》采用总量分析方法,研究(yánjiū)国民经济总体的运行及其规律的科学。学习《宏观经济学》可以使学生了解、认识和掌握宏观经济学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基本方法及其理论体系,培养和增强学生运用宏观经济学理论分析经济领域的相关问题的能力,同时,为学习经济管理类其他课程打下坚实的基础。 2、课程教学目标: 要求学生掌握好“三基”,即宏观经济学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基本方法。了解宏观经济学课程的理论体系,能够运用数学模型进行简单的计算,初步具有运用各种图形工具分析经济运行中的相关问题的能力。 3、课程适用专业和年级:经济类本科各专业,二年级学生 4、课程的总学时要求: 本大纲按总学时数60编制,授课教师可根据不同专业培养方案的要求、特点进行删减。 5、本课程与其他课程的联系和分工: 本课程要求以高等数学、微观经济学作为先修课程。

三、授课(shòukè)内容(nèiróng)及要求(yāoqiú) 第一章导论 通过对本章的学习,理解宏观经济学的含义与特点,了解宏观经济学的产生和发展、宏观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宏观经济学的基本(jīběn)内容。 第一节宏观(hóngguān)经济学的含义与特点 第二节宏观经济学的产生与发展 第三节宏观经济学的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 第二章国民收入核算 通过对本章的学习,重点掌握国民收入核算的指标和方法;理解国民收入核算中的恒等关系;正确区分名义GD P和实际GDP的含义。 第一节国民收入的核算指标 第二节国民收入的核算方法 第三节国民收入核算中的恒等关系 第四节名义GDP与实际GDP 第三章消费与储蓄理论 通过本章的学习,重点掌握平均消费倾向和平均储蓄倾向、边际消费倾向和边际储蓄倾向的含义及其关系,理解影响消费和储蓄的因素,了解消费函数理论的发展,了解相对收入假说、持久收入假说和生命周期假说的含义及其对现实消费的解释力。 第一节消费与消费函数 第二节储蓄与储蓄函数 第三节消费理论的发展

宏观经济学教学大纲

宏观经济学教学大纲 《宏观经济学》教学大纲 (2002年制订,2004年修订) 课程编号: 英文名:Macroeconomics 课程类别:学科基础课 前置课:高等数学、微观经济学 后置课:国际经济学、国际贸易理论、财政学、货币银行学、中级宏观经济学等 学分:3学分 课时:54课时(+18课时辅导) 主讲教师:西方经济学课程组成员 选定教材:高鸿业主编,《西方经济学(下册)》(第3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9月出版。课程概述: 宏观经济学是经济及管理类各专业的核心课程和专业基础课。它以国民经济总量为考察对象,分析宏观经济变量间的相互作用和影响,阐述一国实现充分就业和长期经济增长的机制,说明政府宏观经济政策的重要作用。主要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部分宏观经济学基础,国民收入核算理论;第二部分,均衡国民收入决定模型,包括简单国民收入的决定模型,IS-LM模型,AD-AS模型,开放条件下的IS-LM-BP模型;第三部分,财政和货币政策分析;第四部分,经济增长和波动分析,包括经济增长、经济周期理论、失业和通货膨胀理论。 教学目的: 本课程的教学目的旨在让经济及管理类本科二年级学生初步掌握现代宏观经济学的基础知识、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了解本学科的理论构架和分析逻辑,掌握理论分析和简单的数学模型分析的方法和技巧,培养学生的经济学思维能力,使学生能够运用经济学基本原理观察、分析和解释现实生活中比较简单和典型的宏观经济现象和问题,

了解本学科发展前沿,为他们学习其他专业课程提供必要的基础理论知识和经济学思维能力。 教学方法: 宏观经济学是一门逻辑性很强同时又与现实经济生活关系非常密切的学科。所以在教学中,首先注意理论联系实际,运用现实经济生活中的案例阐述宏观经济理论,增强课堂教学的趣味性,利于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第二,教学中注意介绍经济分析的逻辑,强化图形分析和数理分析的训练,让学生初步掌握现代经济学分析工具,判断和分析现实经济问题,将数学分析与经济学教学有机联系起来。第三,讲授与自学结合,加大学生的阅读和训练。针对宏观经济学课程特点,在系统介绍基本理论的基础上,督促学生加强课后自学,加强教学互动,安排适量学时进行课堂讨论;加大课程训练力度,配备助教加强课后辅导,使学生对课堂教学内容得到进一步理解和深化;鼓励学生阅读主要参考书,了解中国宏观经济运行状况,并写出读书心得,作为重要的考核内容。 2 各章教学要求及教学要点: 宏观经济学导论 学时分配:2学时 教学要求: 宏观经济学是一门以宏观经济运行为主要研究对象,主要揭示国民经济在短期经济波动,长期实现经济增长的学科。通过本章的学习,不仅要掌握宏观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还要熟悉宏观经济学研究的主要内容和分析方法,了解宏观经济学理论的演变。 教学内容: 一、宏观经济学的研究对象 二、宏观经济学的研究方法 三、宏观经济理论的演变和发展 第一章国民收入核算 学时分配:7学时

(完整版)宏观经济学教案:完整版

宏观经济学》 教案 课程名称:宏观经济学 适用专业:经济与管理类 规定学时:54 学时 3 学分 开课学期:二年级上学期

任课教师:曾福生 宏观经济学教案 一、课程说明 宏观经济学是从总体、总量出发,以整个国民经济作为考察对象,研究社会总体的经济行为及其后果,以及相应的经济变量如何决定。宏观经济学主要内容包括:国民收入核算理论、国民收入决定理论(支出-收入模型、IS-LM 模型、AD -AS 模型)、失业与通货膨胀理论、经济增长与经济周期理论、以及宏观经济政策与实践等。该课程主要介绍西方的基本经济理论,由于我们现在在经济领域中更多的是运用西方的理论,因而该课程是其他专业课的基础。但是宏观经济理论以一些假设为前提,与实际差距较大,比较抽象,有时要运用数学进行推导,因此为了更好地学习这门课程,首先挑选了难度适宜的教材,并主要按教材内容来讲授,适当补充一些内容。其次,还需要用一些难度适宜的习题,来使学生更好地掌握理论,提高分析能力。另外,由于经济理论比较抽象和枯燥,在课堂上可以举一些实例帮助学生理解,也可以培养学生用经济理论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 宏观经济学是西方经济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介绍宏观经济学的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政策。课程主要讲授国民收入核算理论、简单国民收入决定理论、产品市场和货币市场的一般均衡、宏观经济政策与实践、总需求-总供给模型、失业与通货膨胀理论、经济增长和经济周期理论、宏观经济学在目前的争论等内容。 三、本课程的教案主要包括下列教学活动形式 1 、本章的教学目标及基本要求 2 、本章各节教学内容及学时分配 3 、教学重点与难点 4、本章教学内容的深化和拓宽 5 、本章教学方式(手段)及教学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 6 、本章的主要参考书目 7 、本章的思考题和习题 8 、教学进程

宏观经济学讲义

宏观经济学讲义 第一章国民收入核算 第一节宏观经济学研究对象 一、宏观经济学研究对象: 宏观经济学研究的是社会总体的经济行为及其后果,即对经济运行的整体,包括整个社会的产量、收入、价格水平、就业水平进行分析。宏观经济学又称为国民收入理论。测量宏观经济运行的最重要指标有: 1、就业水平 2、物价平稳,通货膨胀水平 3、经济总量,经济增长率 4、本币汇率是否稳固,国际收支是否平稳。 二、宏观经济学研究方法: 宏观经济学采纳总量分析方法,运用总需求—总供给分析方法。 三、宏观经济学建立和进展: 1、宏观经济学建立 对经济作宏观分析在历史上由来已久,但现代宏观经济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是1936年凯恩斯的«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出版后才正式形成的。 2、后凯恩斯主义经济学 3、新自由主义学派 4、新凯恩斯主义 第二节国民生产总值/国内生产总值 国民总产值=总增值=最终产品的市场价值总额 最终产品供人们直截了当使用和消费,不再转卖的产品和劳务。 中间产品作为生产投入品,不能直截了当使用和消费的产品和劳务。 从广义的角度看,宏观经济中的产出、收入与支出是完全等值的,一个国家或一个地区一定时期内的产出总量确实是其收入总量从而也确实是其支出总量,即: 总产出≡总收入≡总支出 国民生产总值和国内生产总值 1、国民生产总值〔GNP〕:指一个国家或地区一定时期内由本地公民所生产的全部最终产品和劳务的价格总和。GNP在统计时必须注意以下原那么: 第一、GNP是一个市场价值的概念。 第二、GNP统计的是最终产品,而不是中间产品。 第三、GNP是一定时期内所生产而不是所卖掉的最终产品价值 第四、GNP是流量而非存量。 流量是指一定时期内发生或产生的变量。 存量是指某一时点上观测或测量到的变量。 第五、GNP按国民原那么,而不按国土原那么运算。

《宏观经济学》教案讲义学习资料完整版

《宏观经济学》教案讲义、学习资料完整版 第一章概论 一、学习提要 ●宏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是研究国民经济的总体运行和总体发展规律的科学。主要研 究一国总产出水平和一般物价水平的决定问题。 ●宏观经济学主要研究总产出,研究怎样使总产出达到最大值,即潜在水平或充分就业 水平。宏观经济学还要研究怎样减少失业,实现劳动的充分就业。宏观经济学还要研究怎样降低通货膨胀,实现物价稳定。在开放经济条件下,宏观经济学需要研究怎样兼顾国内目标和改善国际收支目标。 ●宏观经济学的研究主要采用逻辑实证分析方法。这种方法首先建立假设条件,然后利 用数学方法推导出结论。因此,必须注意,宏观经济学中的结论都是有条件成立的。 还必须注意,对于推导,重要的是掌握其中的经济含义。 ●规范分析:规范分析是以一定的价值判断为基础,提出一些分析和处理问题的标准, 作为决策的前提和制定政策的依据。 ●实证分析:是对经济现象、经济行为、或经济活动及其发展规律进行客观分析,得出 一些规律性的结论. ●宏观经济学的主要内容 消费理论经 济 周 期 和 增 长 投资理论 ●存量与流量:存量与流量都是变量,存量是对一定时点有意义的量,如资本、财富、 货币需求、货币供给等。流量是对一定时期有意义的量,如投资。消费、总产出、国民收入等。二者有密切的关系:流量导致存量增加或减少。宏观经济学侧重于对流量的考察,如总产出的决定。 ●宏观经济学的研究有一个微观经济基础问题。微观经济单位的行为及其总和是影响宏

观经济现象的重要因素。诸如市场结构这样的体制因素极大地影响微观经济单位的行为。因此,宏观经济学的研究必须考虑这样一些微观经济问题。另一方面,微观经济规律不一定等同宏观经济规律,这也是需要注意的 ●宏观经济学中的许多问题都是通过均衡分析方法解决的。 ●宏观经济学和微观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不同的。微观经济学主要研究资源配置,其基 本结论是:竞争性的市场经济将导致资源的最优配置。微观经济学的研究以资源的充分利用为前提。而宏观经济学恰恰认为资本主义市场经济没有实现资源的充分利用,相反,出现了资源的闲置。因此,宏观经济学所要研究的是:怎样克服资源的闲置,实现资源的充分利用。 二、分析讨论: 1.微观经济规律能够直接转变为宏观经济规律吗? 一般来说是不能的。第一,二者的前提不同。微观经济学在总量给定的情况下研究资源配置问题。微观经济学给定的前提恰好是宏观经济学研究的对象——总量在什么条件下可以扩大。第二,相对价格变动对资源配置的调节是微观经济学揭示的最重要的经济规律,而宏观经济学的研究恰恰假定相对价格是不变的。在相对价格不变的情况下,价格总水平可以不变,也可以同比例上涨或下跌。在相对价格机制不起作用的情况下,调节经济的规律如何,正是宏观经济学所要解决的。例如,价格总水平不变的情况下,商品的数量起着调节总产出水平的作用,这种作用称为数量机制。第三,微观经济学研究一般均衡,即各种商品的供求同时达到均衡的状态。宏观经济学研究总量均衡,即总供给和总需求达到均衡的状态。一般均衡难道不就是总量均衡吗?乍一看,二者似乎是一回事。由于二者关注的重点不同,揭示的规律有很大的不同。在微观经济学中,把一般均衡归结为一系列边际条件的实现;而在宏观经济学中,则把总量均衡归结为注入和漏出即投资和储蓄的相等。第四,由于具有特定的观察视角,许多重要的经济问题难以进入微观经济学的研究领域,诸如货币数量对经济的重要影响、经济的增长与波动,等等。宏观经济学则要研究这些问题,并揭示其中的规律。 2.宏观经济学的研究主要解决那些经济问题? 该问题与“宏观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什么?”、“宏观经济学的研究有助于实现那些宏观经济政策目标?”等的提法虽有不同,但所要求的回答大体是一致的。若按本题,则可这样回答:宏观经济学要解决资源闲置问题,使产出达到潜在水平;从长期看,应使经济减少波动,实现稳定均衡增长;宏观经济学还要研究怎样实现物价稳定;若考虑开放经济,则还要研究怎样兼顾实现国内目标和改善国际收支。

曼昆《宏观经济学》 完整版

宏观经济学讲稿 第一篇宏观经济变量 第一章总产出 一、总产出核算的指标 1. 国民生产总值和国内生产总值 (1)国民生产总值(GNP):指一个国家或地区一定时期内由本地公民所生产的全部最终产品和劳务的价格总和。GNP在统计时必须注意以下原则: 第一,GNP统计的是最终产品,而不是中间产品。 最终产品供人们直接使用和消费,不再转卖的产品和劳务。 中间产品作为生产投入品,不能直接使用和消费的产品和劳务。 第二,GNP是流量而非存量。 流量是指一定时期内发生或产生的变量。 存量是指某一时点上观测或测量到的变量。 第三,GNP按国民原则,而不按国土原则计算。 (2)国内生产总值(GDP):指一定时期内在一个国家或地区范围内所生产的全部最终产品和劳务的价格总和。GDP与GNP的关系是: GDP = GNP-本国公民在国外生产的最终产品和劳务的价格 +外国公民在本国生产的最终产品和劳务的价格 2. 国民生产净值与国内生产净值 国民生产净值(NNP)与国内生产净值(NDP):GNP或GDP扣除折旧以后的余额。它们是一个国家或地区一定时期内财富存量新增加的部分。 3. 国民收入(NI):NNP或NDP扣除间接税后的余额。它入体现了一个国家或地区一定时期内生产要素收入,即工资、利息、租金和利润的总和。 间接税指能够转嫁税负即可以通过提高商品和劳务的售价把税负转嫁给购买者的税收。这类税收一般在生产和流通环节征收,如增值税、营业税、关税等。 直接税指不能转嫁税负即只能由纳税人自己承担税负的税收。这类税收一般在收入环节征收,如所得税。 4. 个人收入(PI):一个国家或地区一定时期内个人所得的全部收入。它是国民收入进一些必要的调整后形成的一个指标。 最主要的扣减项有:公司未分配利润、社会保障支付; 最主要的增加项有:政府对个人的转移支付,如失业救济、退休金、医疗补助等。 5. 个人可支配收入(DPI):个人收入扣除所得税以后的余额。 国民经济核算体系(SNA)各级指标之间的关系是: GNP或GDP减折旧;等于—— NNP或NDP减间接税;等于—— NI减公司未分配利润、社会保障支付;加转移支付;等于—— PI减个人所得税;等于——DPI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