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中医饮食养生原则及学术特点论文(共2篇)

中医饮食养生原则及学术特点论文(共2篇)

中医饮食养生原则及学术特点论文(共2

篇)

本文从网络收集而来,上传到平台为了帮到更多的人,如果您需要使用本文档,请点击下载按钮下载本文档(有偿下载),另外祝您生活愉快,工作顺利,万事如意!

第1篇:浅谈中医饮食养生的原则

养生,又称摄生,是保养身体的各种方法的总称,包括精神、运动、功法、饮食等方面。所谓“自古名医多长寿”历代名医们在养生保健方面,都有自身独特的经验。其中,饮食养生是与人们日常生活最为息息相关的养生方法。因为饮食是人体补充营养、维持生命的一个基本手段,是人体生长发育的基本源泉,中医认为“药补不如食补”也就是提倡在日常饮食中进行饮食养生,对身体进行调养。因此在中医理论中,饮食养生是早已有之。

1饮食养生渊薮

中医的饮食养生与中华文明的饮食文化是共生共存的。在夏朝时期,就已开始有了酿酒工艺,而商王汤的宰相伊尹所制作的具有治疗功效的汤液,成为了中医汤剂的鼻袓。

春秋战国时期,饮食在养生保健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在《《五十二病方》中,应用的近250种药物中就

包括了谷、菜、果、禽、兽、鱼、虫等食物。《内经•藏气法时论》记载:“毒药攻邪,五谷为食,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气味合而服,以补益精气。”明确对药物(毒药)和食物的功用做出了区分,对于日常饮食在养生保健中的作用进行了分类,形成了类似于今天营养金字塔的饮食养生指导方案。

汉代出现了我国最早的饮食学专著《神农食经》,据《汉书•艺文志》记载《神农黄帝食禁》共七卷,可惜早已失传。在其他医学著作中也有很多关于饮食养生的记载《神农本草经》中记载了50余种药用食物。

随着饮食养生的逐渐发展,到了晋隋时期,葛洪的〈(肘后方》、巢元方的《诸病源候论》都出现了用动物内脏辅助治疗相关疾病的“以脏补脏”的篇章。唐•孙思邈在《千金要方》中有“养老食方”其弟子孟说在其学术思想的基础上,著有《补养方》,收入食药治法138条。

宋元时期,随着社会科学的进一步发展,在医药卫生、养生保健方面也有了长足的进步。宋代官方出版的方剂专书《太平圣惠方》中也收载了许多摄生保健的内容,尤其注意药物与食物相结合的方法,如记述了各种药粥、药酒等。金元时期,许多著名的养生家和医家,总结新经验,提出新见解。刘元素重在养

气,张子和祛邪扶正,李东垣注重调理脾胃,朱丹溪强调阴气保养。无论在理论上,还是在养生方法上,都有了新的进展,充实和完善了中医养生学的内容。养生学在宋元时期最大的发展是对老年医学的充实和发展以及食养学的进一步发展。

元朝太医忽思慧,用汉文编写了《饮膳正要》,书中有养生避忌、妊娠食忌、饮酒避忌、服药食忌、食物相反、食物中毒等专门章节,共载药膳菜肴94种,它是我国第一部营养学专著,也是一部饮食养生的重要的著作。

明清时期,随着养生学的进一步发展,饮食养生的理论也得到进一步完善,同时也出现了许多饮食治疗的书籍。王孟英的《随息居饮食谱》就是这一类书籍的代表。

可见,饮食养生的源远流长,甚至早于中医学理论而出现,当人类懂得用火煮熟食物开始,就已经开始了饮食养生经验的积累,经过几千年的沉淀,中医饮食养生已经蓬勃发展。

2饮食养生的原则

饮食有节饮食有节是饮食养生的基本要求。“节”有两个含义,一是节制,即不可过饱过饥,二是节律,即进食时间要有节律,不可时间过长或过短,以免损

伤脾胃。

绝大多数的名老中医在提到养生经验时,都提到饮食有节,尤其在老年阶段,脾胃虚弱,更要注意顾护脾胃。名老中医王乐善2认为,一旦脾胃受伤,气血生化不足,抵抗力下降,必然会生病,而饮食不节,暴饮暴食最容易文伤脾胃认因,此要想长寿能力就有限注意饮是有养价值高的食物,过食之则伤肠胃,进而损及脾肾。因此,日常生活必须注意饮食调节,避免进食太过,才能保养正气,预防病菌侵入。

谨和五味谨和五味是《黄帝内经》中重要的饮食养生观点。所谓五味是通过五味入五脏,泛指食物的各种性味。谨和五味即是强调饮食必须多样化,不可偏嗜,才能营养均衡。《素问•生气通天论篇》提至IJ:“谨和五味,骨正筋柔,气血以流,腠理以密,如是则骨气以精。谨道如法,长有天命。”可见,谨和五味对于身体气血、腠理、筋骨都要重要的意义。名老中医谢昌仁2将自己的饮食养生方法归纳为“五步”:一不过饱、二不过咸、三不过甜、四不过肥、五不偏食。可见,谨和五味是重要的饮食养生的原则。

寒温适度寒温适度有指食物的温度和性味两重意思。《灵枢•师传》提到:“食饮者,热无灼灼,寒无沧沧。寒温中适,故气将持,乃不至邪僻也。”说明饮食

要寒温中适,才能够更好地为脾胃化生水谷精微提供一个好的前提条件。

首先,在饮食过程中,过烫或者过凉的食物温度都会对身体造成一定的损伤,尤其是口腔、食道、胃的表面黏膜都会受到损害。其次,食物的性味过于温热或寒凉,对于人体脾胃是一个不良刺激。过于寒凉的食物,容易使脾胃运化失司,出现完谷不化,过于温热的食物,容易使脾胃火旺,灼伤阴液,都是对脾胃和身体的损害,更是养生的大忌。

清淡饮食《素问•生气通天论篇》指出:“膏粱之变,足生大疔。意思是说过食肥甘厚腻的食物容易引起痈疽疮疡等疾病。经常过食酒肉、油腻、煎炸、辛辣之品,能助湿生痰,助热生风,诱发疾病。因而,程钟龄在《医学心悟》中明确提出:“莫嗜膏粱,淡食为最”[3]。古往今来的长寿者,基本上关于饮食的经验,都提到了清淡饮食。清淡饮食不等于素食或者偏嗜,只是在营养均衡的前提下,避免过多食用肥甘厚腻之品。秦亮甫2老中医坚持清淡饮食,以容易消化的软食为主,极少进食油腻、煎炸等坚硬、肥腻的食物。荤素搭配,素的占60%,荤的占40%。

一日三餐是日常生活所必需。在日常生活中,加强保健意识,饮食养生是养生保健中一个重要的方面,

也是方便可行的方法之一。饮食养生自上古已有之,自《五十二病方》、《黄帝内经》以降,各类医书、养生学著作都有详细论述,其基本原则饮食有节、谨和五味、寒温适度、清淡饮食更是历代医家身体力行的养生措施,所以才出现了‘‘自古名医多长寿”的说法。

作者:李姝淳,卢传坚,丁邦晗(广东省中医院,广东广州510120)

第2篇:讨论传统中医饮食养生的学术特点

传统的中医饮食养生理论体系有诸多优势和特点,包含食养与食疗。她是在中国古代所特有的、丰富且睿智的传统哲学思想指导下,经过长期实践,逐步形成的;它孕育于中国文化母体,基源于日常饮食,来自生活实践,反过来又指导实践;并形成了她独到的饮食养生理论体系和操作实践经验及规范。建构现代饮食养生新体系,应注重从传统中充分汲取营养。故在此重点讨论传统中医饮食养生的学术特点,以资借鉴。

1整体观念为重

整体就是统一性、完整性与联系性。饮食养生非常重视人本身的统一性、完整性及其与自然界的联系性及相应的协调性。人是一个有机整体构成机体的各个组织之间,在结构上是不可分割的,在功能上是相

互协调、相互为用的,在病理上是相互影响的。同时也认识到人与自然环境有密切关系,人类在能动地适应自然和改造自然的斗争中,维持着机体的正常生命活动。这种内外环境的统一性,机体自身整体性的思想,称之为整体观念。

饮食活动既可以影响整个机体的生理病理,又可以协调机体与自然界的关系。整体观念是古代哲学思想在中医饮食养生中的具体体现,它贯穿于人的生理、病理、诊法、辨证等各个方面。

人是有机的整体人是由若干脏器和组织、器官所组成的。各个脏器组织或器官,都有着各自不同的功能,这些不同的功能又是整体活动的一个组成部分,因而在生理上相互联系,在病理上相互影响,以维持生理活动的协调平衡。这也决定着机体的整体统一性。

机体整体统一性的形成,是以五脏为中心,配以六腑,通过经络系统“内属于脏俯,外络于肢节”的作用而实现的。五脏是代表着整个机体的五个功能系统,机体所有器官都可以包括在这五个系统之中。人是以五脏为中心,通过经络系统,把六腑、五体、五官、九窍、四肢百骸等全身组织器官联系成一体的有机整体并通过精、气、血、津液的作用,来完成机体统一的机能活动。这种五脏一体观有其深刻的哲学根基和

坚实的科学依据。

在生理上,脏腑和皮肉脉筋骨等形体组织以及口鼻舌眼、前后阴等五官九窍之间就存在着有机的联系,它们共同完成着机体统一的机能活动。在发生病变时,脏腑功能失常,可以通过经络反应于体表、组织或器官;体表、组织器官有变化,也通过经络,干扰所属的脏腑;脏与脏、脏与腑之间也通过经络的联系而相互影响。例如,在日常生活中常用养肝清肝的食物明目养睛,用清心泻小肠火的食物保健口舌,以宣肺的食物保护皮肤鼻腔,以补肾的方法养益头发和耳窍等,就是因为通过长期的外在观察,使中医学总结出了诸如“肝经上行连目系,肝开窍于目”“心和小肠相络属,心开窍于舌”“肺合皮毛,开窍于鼻”“肾主藏精,其华在发,开窍于耳”等的相关理论,并有诸食养食疗之实践。

人与自然界的统一性人类生活在自然界中,自然界存在着人类赖以生存的必要条件。同时,自然界的变化又可以直接或间接地影响机引起发作或病情加重。昼夜的变化,对疾病也有一定的影响,一般是白天病情较轻,夜晚较重,所谓旦慧、日安、夕加、夜甚。

地区气候的差异,地理环境和生活习惯的不同,

也影响着人的各项生理活动。各个季节都有不同的气候特点,所以每个季节有不同的多发病、流行病,如春季多温病,夏秋季多痢疾、腹泻、疟疾,冬季多伤寒等。地理环境不同,对疾病也有一定的影响,特别是某些地方性疾病,更是和地理环境有密切关系。

有鉴于此,饮食养生强调:要根据季节气候、地理环境的不同而因时因地调整饮食。

饮食是协调整体的重要因素饮食是协调机体自身整体性及其与自然界统一性的重要因素。饮食对人的作用是整体综合的作用,饮食养生十分注重饮食对人的整体作用,这是饮食养生的重要特点。合理的饮食也是协调人与自然界相统一的重要因素。《素问。六节藏象论》兑:天食人以五气,地食人以五味,”人之所生,莫不以饮食,饮食是人与自然接触最为密切的因素。自从有了人类以来,就在不断寻求能适合身心健康的饮食内容和方式。对于自然界中有些不能改变或不易改变的因素,人们尽量从饮食中去寻求有利因素以弥补其不足。季节气候的变化,地区方域的差异,是不能改变的,尽管有些可以避之有时,但最终会产生一些不利影响。饮食养生则提出了因时制宜、因地制宜的饮食观点,用以调节人与自然的关系。如《素问·六元纪大论》艮据四时气候变化提出“用热远

热”“用温远温”“用凉远凉”“用寒远寒”的进食原则,即当季节寒凉的时候则避免食用过寒的食物,当气候温热的时候则避免食用辛热之饮食。

另外,人们发现某些地域的多发病与这些地区的特殊饮食有关,如《素问。异法方宜论》对东南中西北五方之人因饮食之殊而产生各种特殊的生理和病理变化作了较详细的阐述:“东方之域……鱼池之地,海滨傍水,其民食鱼而嗜咸,美其食。鱼者使人中热,盐者胜血,故其民皆黑色疏理,其病皆为痈疡”。这从病理上反证了饮食可协调机体与自然之间的密切关系。故合理地进行饮食营养,常可有效地促使机体与自然保持和谐,并避免一些病理性偏颇的发生与发展。

2饮食调养为本

摄取营养,获得物质能量,从而补偿消耗,维持生命。故《灵枢。五味》曰:谷不入半日则气衰,一日则气少矣。”111可见,中医学非常强调欲保持康寿,应以重视饮食调养为本。

养生当谨和五味,食饮有节饮食有五味之别,欲借饮食调养身体促进康寿,首先应注重五味调养。根据五味的不同特点及五味对身心功能的不同效应,合理调配,讲究饮食五味的多样化,食谱的广杂且合理,营养的丰富和全面。《素问。生气通天论》即强调:“是

故谨和五味,骨正筋柔,气血以流,腠理以密,如是则骨气以精、谨道如法、长有天命。”如能谨和五味,合理饮食营养,遵循自然规律,便可“长有天命”,尽享天年。

食饮有节也是饮食调养的重要原则之一。这涉及摄食行为的诸多方面,包括饮食有常,摄食有规律,不偏嗜某物某味,注重摄食行为卫生、合理等。众所周知,儒家文化自古以来一直是我国的显学。儒家之核心,便是强调中和、中庸、中节,这不仅渗透进了人的行为举止、处事待人,同时也顽强地体现在日常的饮食与摄食行为等。食饮有节,就是这一方面的典型体现。谨和五味,饮食有节,可以说是饮食养生诸多原则中最精炼的概括。

口腹之欲,漀饪之邪,皆为内伤病因饮食具有两重性,谨和五味,饮食有节,可以促进健康,増进营养;若失其偏颇,失其节制,或饮食不洁,又可以致病,即使某些富有营养的食物,食之不当,亦可反为其害。《内经》即有“膏粱厚味,足生大疔”之说。张仲景在《金匮要略》就称:“凡饮食滋味,以养于生;食之有妨,反能为害。”121并把这种饮食之害称作为“繫妊之邪”,亦即属于可以致病的邪气之一。

从《内经》时期起,医家一贯强调饮食因素是重

要的内伤病因,几乎所有的急慢性疾病的发生发展,特别是在慢性内伤性疾病的发生过程及病理性体质的演变过程中,饮食失常这类内伤病因,都可以起着重要甚至决定性的作用。时至今日,这一情况不仅未能得以明显改善,而且还有加剧之势。因此,饮食营养因素必须引起人们充分的关注和重视。

3辨体辨证施食

辨体、辨证施食是饮食养生针对不同个体的生理、病理特点,有效进行食养与食疗的基本原则,也是饮食养生对人群中普遍存在的复杂的生理、病理现象的一种特殊的研究和处理方法。它是饮食养生的重要特点过程中的某一阶段的生理特性概括。人群中的个体,在其生长壮老己过程中,由于受天时地理人事等自然因素和社会环境的制约,以及个体自身的遗传和年龄性别等内在因素的影响,形成了个体在机体结构、机能和代谢等各方面的特殊性。所以,不同的人体质类型可能不同,同一个人在不同时期也可以表现为不同的体质特点。这种特殊性包含了机体的正气之盛衰,脏腑功能之偏颇,身心机能是否协调稳定等,从而体现出个体抗邪能力之强弱,并决定个体对某种致病因素的易感性或处于某种亚健康状态。

所谓辨体就是将四诊(望、闻、问、切)所收集

的人的一般身体信息数据,借助中医理论进行分析,从而概括、判断为某种性质的体质类型。施食,则是根据辨“体”的结果,确定相应的食养方法。辨体是决定具体食养方案的前提和依据,施食则是实施该饮食养生方案的具体手段和方法。辨体施食是饮食养生的基本原则。饮食养生施予膳食的保健效果直接取决于辨体的正确与否。辨体首先着眼于体(体质类型)的分析,然后才能正确地施食。例如高年肾虚,可见腰酸膝软、听力减退、阳事减弱等现象,此为老年之人肾中精气逐渐减退的正常生理表现。但是由于个体内在因素的差异和所处环境或条件的不同,又常表现为阴虚体质和阳虚体质两种迥异的体质类型。只有把高年肾虚所表现的“体”是属于阴虚还是属于阳虚辨别清楚,才能确定当滋补肾阴还是温补肾阳,从而给予正确的饮食调养之法。而这方面的饮食调养,有助于提高临床疗效。

辨证施食“证”,亦即证候,是机体在疾病发展过程中的某一阶段的病理特性概括。由于它包括了病变的部位、原因、性质以及邪正关系等,反映出疾病发展过程中某一阶段病理变化的本质,因而它比单一的症状能更全面、深刻、正确地揭示疾病的本质。

所谓辨证,就是将四诊所收集的资料、症状和体

征,通过分析、综合,辨清疾病的原因、性质、部位以及邪正之间的关系,概括判断为某种性质的“证”。施食,则是根据辨证的结果,确定相应的食疗方案。同样,辨证是决定食疗方案的前提和依据施食则是实施该食疗方案以治疗疾病的手段方法之一。辨证施食是饮食治疗的基本原则。

饮食治疗疾病,是既需辨病,又需辨证的。辨证首先要注重证的分辨,然后才能正确地施食。例如感冒,见发热恶寒、头身疼痛等症状,病属在表,但由于致病因素和机体反应性不同,又常表现为风寒感冒、风热感冒等不同的证型。只有把感冒所表现的“证”是属于风寒还是属于风热等辨别清楚,才能确定该用辛温解表

作为指导饮食治疗的基本法则,由于它能辩证地看待病和“证”的关系,既看到一种病可以包括几种不同的“证”,又看到不同的病在其发展过程中可以出现同一种“证”,因此在实际应用时,还可以在辨证施食的原则指导下,采取“同病异膳”或“异病同膳”的方法来处理。所谓同病异膳,是指同一种疾病,由于发病的时间、地区以及患者机体的反应性不同,或处于不同的发展阶段,所以表现的“证”就不同,因而食疗方法也不一样。还是以感冒为例,由于发生的季节不同,

食治方法也不一样。暑季感冒,由于感受暑湿邪气,故在食疗时必须用一些芳香化湿类的食物,以祛暑湿。这与其他季节感冒的食疗方法就明显不同。不同的疾病,在其发展过程中,由于出现了相同病机,因而也可采用同一方法进行食疗,这就是“异病同膳”。如久痢脱肛、子宫下垂是不同的病,但如果均表现为中气下陷证就都可以用升提中气的食疗方法。由此可见,饮食治疗主要的不是着眼于“病”的异同,而是着眼于病机的区别。相同的病机,可用基本相同的食疗方法;不同的病机,就必须用不同的食疗方法。所谓“证同膳亦同,证异膳亦异”,实质上是由于“证”的概念中包涵着病机在内的缘故。这种针对疾病发展过程中不同质的矛盾选用不同的食疗方法去解决的法则,就是辨证施食的实质。

中医学强调,饮食保健首先须注重脾胃功能的调理保护。饮食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基础,饮食活动是人的生命活动的重要表现之一,是健康长寿的保证。中医学认为,所有的饮食营养,均有赖于脾胃功能的消化、吸收与转化。这又称作“脾胃运化”。只有脾胃运化健旺,才能接受饮食物并将其转化为精微,输送到周身百骸而营养五脏六腑,从而发挥对机体的营养与保健作用。如果饮食不当,首先伤害的是脾胃,脾胃

既伤,再讲究饮食营养亦无益。故有“脾胃一伤,百病由生”之经典名言。养生当以脾胃为先。

当今临床,又有多少健康问题源自饮食营养?不是营养不够,而是营养过剩、营养失衡。因此,人们重新开始考虑饮食养生问题,国务院颁布了《中国营养改善行动计划》《中国食物和营养发展纲要》等文件。从1997年开始又先后发布了《中国居民膳食指南》《中国居民膳食宝塔》《中国居民膳食营养素参考摄入量》3项技术标准。因此,探讨中医饮食养生的学术特点是十分必要的。

作者:张文旗指导:何裕民上海中医药大学(上海201203)

本文从网络收集而来,上传到平台为了帮到更多的人,如果您需要使用本文档,请点击下载按钮下载本文档(有偿下载),另外祝您生活愉快,工作顺利,万事如意!

中医养生论文之食疗篇

中医养生学 ——食疗之我见 【摘要】 民以食为天,饮食在维持生命、促进健康、延年益寿等方面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我国古人在丰富的饮食实践的基础上,在不断的理论探索中,形成了博大精深的饮食养生理论和文化,这些理论和文化对我们今天的饮食生活仍然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祖国传统养生文化有着数千年的历史,在发展过程中融合了自然科学、人文科学和社会科学诸多的因素,集中华民族数千年养生文化于一身,以独特的理论体系为基础,以丰富的临床经验为特点,在世界传统养生文化中举世无双,为中华民族的繁衍昌盛和保健事业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关键词】 中医饮食养生 【正文】 饮食,是人体从外界环境中吸取赖以生存的营养与能量的主要途径,是生命活动的基础与表现,是与人的生存息息相关的。“民以食为天”是众所公认的常理,“安谷则仓,绝谷则危”,饮食活动在人类历史发展进程中起到了特别重要的作用。人们饮食的根本目的在于使人气足、精充、神旺、健康长寿。围绕着这个目的,逐渐形成了中国式的传统饮食养生理论。自有烹饪以来,饮食与养生就紧密的联系起来,饮食养生理论是伴随中国烹饪的产生而产生的,随着烹饪的发展而发展,并逐步丰富与深化。饮食与养生也是对立统一的辨证关系,饮食的目的在于达到养生的需求,养生最主要的依赖在于饮食。二者相互作用,相辅相成。中国烹饪饮食的变化和发展也始终是在哲学思想、养生思想指导下进行的。如儒家的崇尚礼乐,饮食时宜;道家的崇尚自然,饮食养生;阴阳家和医家的阴阳五行,四气五味;释家的禁欲修行,创导素食等等,这些有关饮食的哲理,对中国烹饪的影响是很深的,故中国有“医食同源”之说。但饮食养生不同于饮食疗疾,饮食养生是通过饮食调理达到长寿健康的目的,不是治“已病”,而是治“未病”。这种治“未病”之法就是促进健康、预防疾病的养生之道。中国饮食养生文化

中医饮食营养学教育的学习意义论文(共3篇)

中医饮食营养学教育的学习意义论文(共 3篇) 本文从网络收集而来,上传到平台为了帮到更多的人,如果您需要使用本文档,请点击下载按钮下载本文档(有偿下载),另外祝您生活愉快,工作顺利,万事如意! 第1篇:学习现代中医营养学的意义 1现代中医营养学的诞生 近现代营养学的演变与确立 营养学作为一门既十分仰仗于基础研究,以揭示许多相关机理,又十分依赖于生活实践,只有深深渗透进民众日常生活才能发挥其应有作用的,兼有基础与应用双重属性特点的学科,既需要得到其他学科知识的滋润,又一定会随着社会生活的变迁而锐变、升华。近代的物理学与医学科学革命,无疑催生了近现代意义上的营养学。这又在一定程度上反哺了带有一定地域特色和传统意韵的中医营养学。 现代科学意义上的营养学奠基于18世纪中叶,有“营养学之父”之称的法国化学家Lavoisier首先阐明了生命过程是一呼吸过程,并提出呼吸是氧化燃烧的理论;德国化学家Liebig做了很多动物生理学的研究,并将不同食物按其对动物的功能进行了分类;Rubner 确定了碳水化合物、脂肪和蛋白质的能量系数,Lusk

研究了基础代谢和食物热效应,并撰写了经典著作TheScienceofNutrition。 整个19世纪到20世纪中叶,从发现第一种氨基酸一亮氨酸(1810年)发现血糖(1844年)和肝糖原(18的发展为探索生命奥秘奠定了理论基础,分析技术的进步又大大提高了营养学研究的速度和有效性。酶、维生素、微量元素对人体的重要作用不断得到深入揭示,营养与疾病的关系也得到进一步阐明。可以说,20世纪中后叶,现代营养学的学科体系己完全确立。与此同时,营养学家也竭力以各类人群为对象,着眼社会生活实践来研究宏观营养,发展公共营养事业,让现代营养学更多地造福于人类健康,在这一过程中,它也完成着学科自身的普及化及生活化过程。 社会的强烈需求,触发学科变革 在中医营养学现代化进程中,从事中医营养学研究最多的和最热衷的是中医界、预防医学界和烹饪界学者。1973年叶桔泉的《食物中药与便方》,书中收载食物中药183种,与其配成的便方901条。叶氏以其丰富的临证经验,博采广集编辑成书,深受欢迎。1981年窦国祥的《饮食食疗指南》,全书48万字,是一本较为全面的食疗书籍。1987年钱伯文、孟仲法等的《中国食疗学》较为完整地总结了各种疾病的治疗

养生保健药膳饮食的推广应用论文(共2篇)

养生保健药膳饮食的推广应用论文(共2 篇) 本文从网络收集而来,上传到平台为了帮到更多的人,如果您需要使用本文档,请点击下载按钮下载本文档(有偿下载),另外祝您生活愉快,工作顺利,万事如意! 第1篇:养生保健药膳饮食的推广应用实践 我国人口老龄化问题日益严重,社会养老成为必然趋势,怎样在老年公寓中开展养生保健工作特别是饮食保健成为老年公寓曰常工作的重中之重。福州市中医院2010年开展了科研课题《养生保健药膳在福州市老年公寓中的推广应用研究》,经过两年研究实践,总结经验,以望为将来在更多的老年公寓中开展药膳保健工作提供借鉴。 1养生保健药膳推广应用思路 我国进入老龄化社会已是不争的事实。因此,对老年人的保健工作已引起广泛的重视。老年保健的方面很多,重要的一条是药膳保健。饮食与老年人的健康关系密切,药膳保健对于老年人有着特殊的意义。如《养老奉亲书》里说:“若少年之人,真气壮,或失于饥饱,食于生冷,以根本强盛,未易为患;其高年之人,真气耗竭,五脏衰弱,全仰饮食,以资气血”,说明对于五脏、气血都已经虚弱的老年人,饮食调养

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随着近年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居住观念的改变,家庭养老向社会养老转化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作为老年人重要的养老场所,老年公寓也是开展老年人养生保健工作重要的场所。在老年公寓开展药膳保健工作,由公寓食堂进行统一的制作有利于药膳质量的保障,它具有集中性、可控性的特点。老年人动手能力差,特别是居住在老年公寓的老年人缺乏主动使用药膳的条件。因此,在居住在老年公寓老人中进行养生保健药膳的推广应用,研究适用于老年人及老年公寓易于操作的养生保健药膳,必将成为集公益性、慈善性为一体的关爱老人,关注弱势的一项工作,提高老年人的生活质量,降低社会的医疗支出,解决了老年人家庭的后顾之忧,发挥中医药在“治未病”方面的优势,提高老年群体的健康水平,具有巨大的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 2养生保健药膳推广应用实践 药膳调配原则《黄帝内经》认为配膳原则是“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气味合而服之,以补益精气”。由此说明,膳食必须包括谷类、果类、肉类和蔬菜,以使营养全面而均衡。对于老年人而言,除了饮食要有规律夕卜,在膳食调配方面,一

中医养生与保健论文2篇

中医养生与保健论文 中医养生与保健 第一篇:中医养生的原理与实践 中医养生作为中国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其独特的理论体系和疗效被广泛应用于中华民族的日常生活和健康保健中。中医养生的核心理念是“防病于未发”,即通过调整人体内部的阴阳平衡和气血流动,以及恰当的饮食和运动方式,预防疾病发生,提高身体的免疫力和抵抗力。本文将介绍中医养生的原理和实践方法。 中医养生的理论基础主要包括阴阳学说、五行学说和经络学说。阴阳学说认为人体的生命活动是在阴阳平衡的基础上进行的,阴阳失衡则容易导致疾病的发生。五行学说强调人体与自然界各种物质之间的相互关系,人体的生理活动受五行的调动而变化。经络学说认为人体内有经络系统,通过调节经络的畅通和气血的流动,可以达到调整阴阳平衡和促进健康的目的。 根据中医养生的理论指导,我们可以采取一些实践方法来保持身体的健康。首先是调理饮食。中医养生强调饮食的平衡和适度,注重调节饮食的五味、热量和营养成分的摄入。不同的体质和季节需要不同的饮食方案,比如寒冷的冬天可以适当增加暖性食物的摄入,夏天则要注意清热解暑。 其次是合理运动。中医强调运动对于身体健康的重要性,适当的运动可以促进气血流通、增强体质和调节心理状态。不同的人体质和年龄需要不同种类和强度的运动,比如年轻人可

以进行激烈的有氧运动,而老年人则适宜选择轻松的气功或太极拳。 此外,中医养生还注重心理调节。心理因素对人体健康 的影响不可忽视,中医认为情绪不稳定和压力过大会导致气血运行不畅,从而影响身体的健康。因此,我们可以通过适当的放松和调节心情的方法来保持身心的平衡,比如听音乐、读书、做瑜伽等。 总之,中医养生是一种重视防病和保健的方法,通过调 节饮食、运动和心理等方面的因素,可以提高人体的免疫力和抵抗力,预防疾病的发生。中医养生的原理和实践方法提供了一个宝贵的健康保健指南,值得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加以借鉴和践行。 第二篇:中医养生的具体实践与效果 中医养生作为一种民间传统保健方法,在中国有着悠久 的历史和广泛的应用。通过调整饮食、运动、心理和生活习惯等方面的因素,中医养生既能增强体质,提高免疫力,同时还能预防和治疗一些常见病症。本文将介绍中医养生的具体实践与效果。 首先是调理饮食。根据中医理论,我们应该根据自身的 体质和季节的变化,合理选择食材和烹饪方式。比如,在夏季天气炎热时,我们可以多吃一些清热解暑的食物,如绿豆、西瓜、黄瓜等,以帮助身体降温。而在寒冷的冬季,我们可以多吃一些温热性的食物,如姜、蒜、辣椒等,以保持体温和御寒。 其次是适量运动。中医养生主张运动的原则是“动而不伤”,即合理选择运动方式和强度,避免运动过度或不足。根据个人的体质和年龄,我们可以选择适合自己的运动方式,如散步、慢跑、太极拳等。运动可以促进新陈代谢、增强体质、

中医养生及饮食文化

中医养生及饮食文化 中医养生及饮食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源远流长,历史悠久,蕴含着深厚的哲学思想和文化内涵。中医养生主张通过调养身心,保持身体平衡,增强自身免疫力,从而达到身体健康的目的。而饮食文化则是中医养生在日常生活中最直接的体现,它将中医养生思想融入到人们的饮食中,使得人们在享受美食的也能够达到养生的效果。 中医养生注重“天人合一”的理念,认为人与自然是相互关联、相互依存的。因此,中医养生的方法多种多样,包括饮食调理、针灸、推拿、气功等。其中,饮食调理是中医养生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医认为,饮食可以滋养身体,也可以调整身体内部的阴阳平衡。在中医理论中,食物和药物一样,都有自己的性味归经,能够对身体产生不同的影响。因此,合理的饮食搭配和饮食方式,能够有效地促进身体健康。 中国的饮食文化源远流长,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它不仅包括了食物的种类和品质,还包括了餐桌礼仪、饮食习俗等。在中国的饮食文化中,食物的种类繁多,有山珍海味、地方特色菜等。同时,餐桌礼仪也非常重要,如座位安排、餐具使用、用餐顺序等都有严格的规定。这些礼仪和习俗都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尊重和礼貌。 中医养生与饮食文化相互渗透,形成了独特的养生饮食文化。在中国的传统饮食中,有很多食物都具有养生的功效。例如,红枣可以补气

血、百合可以润肺止咳、枸杞可以补肾益精等。这些食物都可以被融入到日常饮食中,达到养生的效果。此外,中国传统的餐桌礼仪也有助于促进身体的健康。例如,在用餐时保持身姿端正、心态平和,可以减轻身体的压力,有利于身体健康。 在现代社会,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和饮食结构的改变,很多人都面临着健康问题。因此,中医养生及饮食文化的重要性愈发凸显。我们应该学习并传承中医养生的理念和方法,注重饮食的合理搭配和饮食方式的健康。我们也可以将中医养生的理念融入到现代医学中,为健康事业贡献自己的力量。 总之,中医养生及饮食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瑰宝,它既包含了深刻的哲学思想,又与人们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我们应该珍惜并传承这一传统文化,将其融入到现代生活中,为人类的健康事业做出贡献。 中医饮食与养生 中医饮食与养生——探寻千年的健康智慧 中医,作为中国传统的医学体系,蕴含着丰富的养生智慧。其中,饮食在中医养生中占据了重要的地位。通过合理的饮食搭配,可以达到预防疾病、促进健康的目的。本文将详细介绍中医饮食与养生的关系,以及如何在日常生活中应用这些理念。 在中医看来,饮食是人体获取营养、维持生命活动所不可或缺的。然

中医药养生论文(8篇3000字论文)-中医养生论文-中医学论文-医学论文

中医药养生论文(8篇3000字论文)-中医养生论文-中医学论文-医学论文 ——文章均为WORD文档,下载后可直接编辑使用亦可打印—— 养生作为中医学的支点之一,根于中华传统文化,随着中医药文化的宣传普及、中医药文化产业的发展, 中医药养生理念不断地深入人心,。本文整理了8篇优秀的中医药养生论文范文,希望能给大家的论文写作与研究提供一些帮助。 中医药养生论文(8篇3000字论文)之第一篇:基于健康管理的中医药养生保健服务模式 摘要:随着经济水平的提高,民众对于养生保健的需求与日俱增,然而养生保健市场却呈现一片乱象,对中医保健技术挖掘不够,技术研究浅薄,技术标准和相关法律法规不完善等问题尤其突出。该文提出了将健康管理引入中医药养生保健的服务模式,有利于整合本产

业资源,完善政策法律环境,带来发展资金,改善消费者的消费习惯,促进中医药养生保健业的发展。 关键词:中医药养生,养生保健,健康管理,服务模式,产业 中国古代即有圣人不知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上医治未病,中医治病,下医治已病等思想,都体现了现代健康管理的预防可控制健康危险因素的理念。健康管理可有效控制医疗费用的过度增长,帮助人们建立正确的健康观念和生活习惯,提升健康水平,摆脱亚健康状态,与中医简、验、廉、效的特点有相似性,由此中医养生保健与健康管理的相互借鉴与融合便显得尤为重要。 1 中医药养生保健服务中存在的问题 1.1 中医药健康产业份额少,服务单一 我国的医疗体系仅面对民众个体疾病发生后的应对,并且这

个体系还面临着看病难,看病贵等问题,用于健康服务产业现有资产的80%为占人群总数20%的病患人群服务,占人群总数80%的亚健康和健康人群的健康服务,却仍处于萌芽阶段[1],以单一中医技术为主打的如按摩、足疗、药浴、中医经络养生研究所、古方养生会所、养颜养生馆、药膳会馆等此类服务机构并不能系统地满足民众对于健康的要求,整个中医养生保健行业缺少提供整体健康解决方案,满足消费者健康需求的机构。 1.2 中医药健康产业技术粗糙,定位模糊,发展方向不明确 中医养生保健机构在整个行业中的定位往往过于模糊,多着眼于养生保健技术的简单拼凑,直接拿来主义导致该行业无法对技术有效地吸收转化升级,众商家同质化严重。归根结底,目前中医养生保健产业缺乏科学性的理论指导,对于消费者的需求缺少细致分析,市场细分不足,导致发展方向不明确,整个行业大而不强。 1.3 中医药健康产业相关法律法规及行业标准不完善

中医养生饮食养生的五大原则

中医养生饮食养生的五大原则饮食是中医养生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以“药食同源”为基础,强调食 物对身体健康的重要性。通过食物的选择、制作和搭配,可以达到保 健养生的效果。中医养生饮食的五大原则是:饮食清淡、食物多样、 荤素搭配、适量饮水和规律进餐。 一、饮食清淡 中医强调饮食清淡,即减少油腻、重口味的食物摄入。过多的油脂 和辛辣食物会给胃肠道带来负担,影响消化吸收功能。清淡的饮食可 以保持胃肠道的健康,预防消化系统疾病的发生。此外,清淡的饮食 还能减少对盐和甜味的依赖,避免肥胖和高血压等慢性疾病的风险。 二、食物多样 中医饮食强调均衡膳食,食物种类应该多样化,包括粮食、蔬菜、 水果、豆类、肉类和鱼类等。不同食物的搭配可以提供全面的营养素,满足身体的需求。例如,粮食提供能量,蔬菜和水果提供维生素和矿 物质,豆类提供优质蛋白质,肉类和鱼类提供动物蛋白质和必需脂肪酸。饮食多样化能够增加食物的口感和趣味性,提高人们对养生饮食 的接受度。 三、荤素搭配 中医饮食强调荤素搭配,即合理搭配动物性食物和植物性食物。荤 素搭配可以提供更全面的营养素,同时避免某一类食物的过量摄入。 动物性食物提供丰富的蛋白质和必需的氨基酸,植物性食物提供膳食

纤维和多种维生素。荤素搭配还有助于防治肥胖、调节血脂和血糖, 并缓解肠胃负担。 四、适量饮水 中医强调适量饮水,保持水分平衡对于身体健康至关重要。水是身 体的主要组成部分,对于新陈代谢和血液循环起着重要作用。适量的 饮水可以帮助排除体内废物和毒素,维持肌肤的弹性和水嫩度。一般 来说,每天应饮用约8杯水(约2升),但在气温高、运动剧烈或身 体需要额外水分补充的情况下,应相应增加饮水量。 五、规律进餐 中医强调规律进餐,即按照固定的时间和量进行饮食。规律进餐有 助于调节胃肠功能和维持健康的代谢状态。餐前应适当休息,避免过 度劳累,心情宜放松。同时,应将食物细嚼慢咽,充分混合唾液,有 利于消化吸收。规律的进餐时间可以使身体适应饥饿与饱腹的变化, 保持生理机能的平衡,预防胃肠道疾病的发生。 综上所述,中医养生饮食的五大原则为饮食清淡、食物多样、荤素 搭配、适量饮水和规律进餐。通过坚持这些原则,可以保持身体健康,提高免疫力,预防疾病的发生。在选择食物和进行饮食搭配时,我们 可以根据个人的体质、季节和环境的要求进行调整,以达到更好的养 生效果。同时,健康饮食需要长期坚持,结合适量的运动和良好的生 活习惯,才能实现全面的养生效果。

饮食养生与保健论文范文参考【5篇】

饮食养生与保健论文范文参考【5篇】 饮食养生与保健论文一: 论文题目:中医饮食养生 摘要:饮食养生文化源远流长,经过长期反复实践,逐渐形成了一个比较独特的理论体系。文章主要从三因制宜,五味调和、营养均衡,饮食有节、适寒温,顾护脾胃、清淡饮食,把握饮食宜忌及疾病禁忌等6个方面进行论述,并着重强调了疾病饮食禁忌属于中医饮食养生的一部分,应提高人们对其的认知度,以便让食养适应不同的群体,同时使人们对饮食养生有一个宏观上的认识,并以此来指导自己进行饮食保健。 关键词:中医;饮食养生;基本原则;疾病禁忌; "安身之本,必资于食。不知食宜者,不足以存生";.如何科学、合理的饮食,达到保养形体、延年益寿的目的,也是古往今来各医家不断探索的问题之一,经过反复的实践总结,逐渐形成了一个比较独特的理论体系--中医饮食养生,即以中医理论为指导,研究食物的性能,根据食物的性味归经及其功能作用,合理地调配膳食,从而保健强身、防老抗衰.中医饮食养生针对的不仅仅是健康人,其对亚将康及患病之人也具有极其重要的指导意义。本文将从以下6个方面进行论述。 三因制宜 1 因时制宜 《素问-四气调神大论》提出"春夏养阳,秋冬养阴";的四时顺养原则,是因为随着季节的交替,日月更迭,人的体质会发生相应的变化,在养生保健时要顺应时气的变化特点,做到毋逆天时,勿失气宜【2】.饮食养生也应因遵循四时寒热温凉的变化,选取适当性味的食物,如《备急千金要方-食治》述:春"省酸增甘,以养脾气";, 夏"省苦增辛,以养肺气";, 长夏"省甘增咸,以养肾气";, 秋"省辛增酸,以养肝气";, 冬"省咸增苦,以养心气。当春之季,万物复苏,应减酸益甘以养脾气;夏令之时,气候炎热,机体阳气最为旺盛,宜减苦增辛以养肺气;长夏主湿,气候闷热,应减甘增咸以养肾气;当秋之际,万物生长平缓主收,气候干燥,应减辛增酸以养肝气;冬令之时,万物收藏,气候寒冷,应减咸增苦以养心气。以五脏应四时,根据五脏乘克关系,使五脏之气处于平衡状态,不至于太过或不及。2因地制宜 2因地制宜 《素问-异法方宜论》曾载:";东方之域,天地之所始生也。鱼盐之地,海滨傍水,其民食鱼而嗜咸"";南方者,天地之所长养,阳之所盛处也";";西方者,金玉之域,沙石之处其民华食而脂肥";";北方者,天地所闭藏之域也其民乐野处而乳食";";中央者,其地平以湿,天地所以生万物也众。其民食杂而不劳"地域不同,气候、环境、生活方式及饮食习惯也存在差异,机体的生理和病理特点也不尽相同,因此,食养也须参考地域差异。北方天气寒冷,其人体质壮实,饮食厚浊,在进补时可选羊肉、狗肉等大温大热之品;南方人,体质柔弱,宜选用鸡肉、猪肉等温补之品。西北地区,干燥多风,燥易伤肺,宜

中医养生:情志调摄与饮食养论文

中医养生:情志调摄与饮食养生的实践探讨 一、引言 中医养生是我国千年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以传统中医理论为指导,遵循阴阳五行生化收藏的变化规律,对人体进行科学调养,以保持生命健康活力。本文将围绕中医养生的两大核心方面——情志调摄与饮食养生进行深入探讨,以期为现代人的生活养生提供理论指导。 二、情志调摄与养生 情志是影响人体健康的重要因素,中医理论认为,情志的调和与五脏六腑的功能有着密切的关系。七情喜怒忧思悲恐惊,五志怒喜思忧恐,这些都对人体健康产生深远影响。五脏六腑与五志的密切关系使得情志调摄在养生学中具有不可低估的微妙作用。 《内经》中提出了情志与五脏的关系,喜伤心,恐胜喜;怒伤肝,悲胜怒;思伤脾,怒胜思;忧伤肺,喜胜忧;恐伤肾,思胜恐。这一理论进一步强调了情志调摄在养生中的重要性。三、饮食养生 饮食养生是中医养生学的重要内容。根据体质调配饮食,是保持身体健康的重要方法。平和质的饮食调理需要谨和五味,顺应四时阴阳变化,并酌量选食具有缓补阴阳作用的食物。 四季饮食调整是中医养生学的独特观点。春季饮食宜辛甘发散,不宜酸收;夏季多食酸味以固表,多食咸味以补心,宜清淡不宜肥甘厚味;秋季少食辛味之品,适当多食一点酸味果蔬,滋阴润燥;冬季滋阴潜阳、热量较高的膳食为宜,以保护阳气。 此外,根据五脏六腑的需求,饮食还可以划分为红色、青色、黄色、白色和黑色食品。红色食品如红苹果、山楂、红枣等,青色食品如绿色蔬菜和水果等,黄色食品如南瓜、柑橘等,白色食品如牛奶、豆腐等,黑色食品如黑豆、黑芝麻等。这些食物各具营养价值,对于养生的效果显著。 四、结论 中医养生学的情志调摄与饮食养生理论,是千年传统文化智慧的结晶,对于现代人的生活养生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通过深入研究这些理论,并将其运用到日常生活中,我们可以更好地保养身体,减少疾病,增进健康,延年益寿。 在快节奏的现代生活中,人们对健康的关注日益增加,中医养生学作为一种符合我国传统文化特色的养生方式,其重要性不言而喻。本文对中医养生学的情志调摄与饮食养生理论进行了初步探讨,希望能为现代人的养生生活提供一些有益的启示。 然而,需要注意的是,中医养生学是一门复杂的科学,本文仅为一种概述性的论述,具体的养生方法还需要根据个人体质、生活习惯和医生建议来进行调整。在追求健康生活的道路上,我们应充分利用中医养生学的丰富资源,结合现代医学知识,寻求最适合自己的养生方式。

中医健康养生相关研究论文范文

中医健康养生相关研究论文范文 摘要:《黄帝内经》讲道:"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只有在平时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并以"经典"养生方法,点滴积累,持之以恒,才能令体质强健,年过百而动作不衰也,真正达到 益寿延年的目的。 关键词:四季养生饮食养生情志养生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安居乐业,衣食无忧,越来越重视身体的健康,重视寻找 益寿延年等养生之道。世界各民族,因其地理环境、经济基础、社会制度、生活习俗不同,其养生之道也不相同。中华民族历史悠久,源渊流长,千百年来在养生方面有许多宝贵的 经验,本文就向大家简单介绍一下中医养生之道。 一四季养生 春季养肝 《黄帝内经》上说:"春三月,此谓发陈。"意思是说,春季的三个月,是推陈出新生 命萌发的时令。天地自然,都富有生气,万物显得欣欣向荣。根据天人合一的理论,这个 季节人们应该晚睡早起,衣着宽松,适当的散步,使精神轻松愉快,保持体内的生机。不 要过分劳累或发脾气。 因为春季人体新陈代谢与肝脏关系极大。中医认为,春季肝气旺盛而升发,人的精神 焕发。可是如果肝气升发太过或是肝气郁结,都易损伤肝脏,到夏季就会发生寒性病变。 春季邪气伤人,多病在头部;容易流鼻血。 养肝的基本点可以概括为:保持思想的清静。不要过分计较钱财,不追求虚名,减 少人际关系中不愉快的纷争。尽量避免七情过于激动而影响思想清静。 夏季养心 夏季的三个月,是自然界万物繁茂秀美的时令。此时,天气下降,地气上腾,天地之 气相交,植物开花结实,长势旺盛,人们应该在夜晚睡眠,早早起身。情绪应该保持愉快,不要发怒,要使气机宣畅,通泄自如,精神外向,对外界的事物有浓厚的兴趣。如果违背 了这个道理,就会损心伤气。 《黄帝内经》说:"心者,君主之官,神明出焉。"中医认为"神"是指人的精神意识思 维活动。七情喜、怒、忧、思、悲、恐、惊表现出来就是人的情志活动,而人的情志活动 是以五脏精气为物质基础的,但统一在心,为心神所统师,因此,心的思维之神对情志之 神具有一定的调节作用,在心情致病过程中起主导作用,只有在心神先伤或心神活动失调,各脏之志无所统制和协调的情况下,才能分别伤害五脏。

中医养生学饮食养生的原则

饮食养生,并非是无限度地补充营养,而是必须遵循一定的原则和法度。概括地说,大要有四:一要“和五味”,即食不可偏,要合理配膳,全面营养;二要“有节制”,即不可过饱,亦不可过饥,食量适中,方能收到养生的效果;三要注意饮食卫生,防止病从口入;四要因时因人而宜,根据不同情况、不同体质,采取不同的配膳营养。这些原则对于指导饮食营养是十分重要的。 一、合理调配 饮食物的种类多种多样,所含营养成分各不相同,只有做到合理搭 配,才能使人得到各种不同的营养,以满足生命活动的需要。因此,全面 的饮食,适量的营养,乃是保证生长发育和健康长寿的必要条件。早在二 千多年前,《素问·脏气法时论》中就指出:“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气味合而服之,以补精益气”,《素问·五常政大论》也说:“谷、肉、果、莱、食养尽之”,全面概述了饮食的主要组成内容。 其中,以谷类为主食品,肉类为副食品,用蔬菜来充实,以水果为辅助。 人们必须根据需要,兼而取之。这样调配饮食,才会供给人体需求的大部 分营养,有益于人体健康。 从现代科学研究来看,谷类食品含有糖类和一定数量的蛋白质;肉类 食品中含有蛋白质和脂肪;蔬菜、水果中含有丰富的维生素和矿物质。这 些食物相互配合起来,才能满足人体对各种营养的需求。如果不注意食品 的合理调配,就会影响人体对所需营养物质的摄取,于健康无益。 在实际生活中,要根据合理调配这一原则,结合具体情况,有针对性 地安排饮食,对身体健康是十分有益的。

中医将食物的味道归纳为:酸、苦、甘、辛,咸五种,统称“五味”。五味不同,对人体的作用也各有不同。五味调和,有利于健康。 《素问·生气通天论》指出:“阴之所生,本在五味,用之五宫,伤在五味”,“是以谨和五味,骨正筋柔,气血以流,腠理以密,如是则骨气以精,谨道如法,长有天命”。说明饮食调配得当,五味和谐,则有助于机体消化吸收,滋养脏腑、筋骨、气血,因而有利于健康长寿。 《素问·五脏生成》指出:“多食咸,则脉凝泣而变色;多食苦,则皮槁而毛拔;多食辛,则筋急而爪枯;多食酸,则肉****而唇揭;多食甘,则骨痛而发落,此五味之所伤也”。从食味太偏有损健康的角度,强调了五味调和的重要性。 二、定量、定时 饮食有节,就是饮食要有节制。这里所说的节制,包含两层意思,一是指进食的量,一是指进食的时间。所谓饮食有节,即进食要定量、定时。《吕氏春秋·季春纪》说,“食能以时,身必无灾,凡食之道,无饥无饱,是之谓五脏之葆”,说的就是这个意思。 (一)定量 定量是指进食宜饥饱适中。人体对饮食的消化、吸收、输布,主要靠脾胃来完成。进食定量,饥饱适中,恰到好处,则脾胃足以承受。消化、吸收功能运转正常,人便可及时得到营养供应,以保证各种生理功能活动。反之,过饥或过饱,都对人体健康不利。

中医食疗论文范文参考(精选6篇)

中医食疗论文范文参考(精选6篇) 中医食疗是中医药宝库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在中医理论的指导下,通过食物或配合药物,以食借药力、药助食威,进行养生保健和防病治病的一门古老而新兴的学科。该学科被国际医学界誉为"人类药理学的原始资料";.我们在这里分享6篇中医食疗论文,希望你能从中学到更多知识。 中医食疗论文范文第一篇:中医食疗法对血脂水平的影响分析 摘要:目的:探讨中医食疗法联合健身气功对冠心病患者心功能及血脂水平的影响。 方法:选取90例冠心病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等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采用中医食疗联合健身气功,对照组不进行特别干预。6个月后比较两组的心功能及血脂水平。 结果:观察组干预后6个月的HR低于对照组,LVEF高于对照组,LVEDD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结论:中医食疗联合健身气功能够改善冠心病患者的血脂水平和心功能,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适合推广应用。 关键词:中医食疗;健身气功;冠心病;心功能;血脂水平 冠心病是我国国民的一种常见病、多发病,2011年据WHO报道,我国的冠心病死亡人数居世界第二位。冠心病患者的病理基础是动脉粥样硬化,血脂代谢异常是动脉粥样硬化的重要因素。调节血脂是冠心病患者二级预防的重要内容。他汀类调脂药物能调节患者的血脂,但长期服用药物会带来一定的副作用。 冠心病属于中医学中"胸痹";的范畴,中医治疗、护理冠心病已经有上千年的历史,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中医食疗是一种自然疗法,是通过饮食来达到治疗的目的。健身气功属于我国民族传统健身运动,在改善患者的生理功能具有积极意义。 我院2016年6~12月对45例冠心病患者采用中医食疗以及健身气功干预,取得了满意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中医饮食养生基本原则

中医饮食养生基本原则 1. 导言 中医饮食养生是中医学中独特的一个方向,强调通过合理 的饮食习惯来调节身体健康。中医饮食养生基本原则是指在中医理论指导下,合理安排膳食,以增进健康和预防疾病。本文将介绍中医饮食养生的基本原则及其实践方法。 2. 平衡五味 中医饮食养生强调五味平衡的重要性。根据中医理论,不 同的食物具有不同的味道属性,包括辛、甘、酸、苦和咸五味。合理搭配各种味道的食物可以达到平衡五脏功能、调节气血的目的。 实践方法: •辛味食物:如辣椒、葱、姜等,可以促进血液循环和消化功能。 •甘味食物:如红枣、蜂蜜、花生等,具有补益作用。 •酸味食物:如柠檬、醋等,有助于收敛、收涩和促进消化。 •苦味食物:如苦瓜、黄芪等,可清热解毒、疏肝理气。 •咸味食物:如海带、鱼露等,具有软坚散结、润下通便的功效。 3. 饮食宜和谐 中医饮食养生强调饮食的宜和谐。合理搭配不同种类的食物,可以增强各种营养的吸收与利用,促进身体健康。中医养生强调阴阳平衡,酸甘苦辛咸五味、寒热虚实等方面要相互协调。

实践方法: •饮食均衡:合理搭配主食、蔬菜、水果、肉类、豆制品等食物,摄入适当的蛋白质、脂肪、维生素和矿物质。 •温热与寒凉相宜:根据个人体质调节食物的温热度,以平衡阴阳。 •营养丰富与清淡适度:既要保证营养摄入,又要控制食物的油脂和盐分摄入。 4. 根据个体特点调整饮食 中医饮食养生注重个性化的饮食调整。不同的体质、年龄、性别和季节都会对人体产生影响,因此,饮食应根据个体特点进行相应的调整。 实践方法: •体质调理:根据中医体质分类,了解自身体质,并进行相应的饮食调理。 •年龄与性别考虑:不同年龄阶段和性别需要的营养素有所不同,应注意调整饮食。 •季节变化:根据四季变化调整饮食,遵循自然变化的节气饮食习惯。 5. 兼顾饮食习惯和作息规律 中医饮食养生强调兼顾饮食习惯和作息规律。合理的饮食 习惯和规律的作息时间可以提高身体的各项功能,增强免疫力,同时减少慢性疾病的发生。 实践方法: •定时定量:合理安排用餐时间和摄入量,避免过量或暴饮暴食。 •餐前准备:食物应充分咀嚼细嚼,慢慢进食。

饮食养生与保健论文范文参考【5篇】(4)

饮食养生与保健论文范文参考【5篇】(4) 论文题目:《黄帝内经》养生方法探讨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对健康的要求日渐提高,逐渐意识到养生保健的重要性。《黄帝内经》(以下简称《内经》)是中医学的经典着作,不仅对中医学的基础理论和临床治疗有着积极的指导作用,对于养生防病也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现笔者对《内经》的养生方法作一简述。 1《内经》养生思想的形成 ";人以天地之气生,四时之法成"人是天地之气的产物。因此说,人的养生保健也要做到与天地同步。中医养生保健思想形成于《内经》。唐-王冰撰《黄帝内经-素问序》说:";夫释缚脱艰,全真导气,拯黎元于仁寿,济羸劣以获安者,非三圣道则不能致之矣。"11 这段话充分强调了《内经》对养生保健的贡献。《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曰:";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9 自然界的四时交替其实是阴阳变化作用的结果。春生、夏长、秋收、冬藏是其变化的规律,养生保健也应遵循此规律,要取法于阴阳。《素问-上古天真论》说:";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1 以上论述,强调了养生防病的重要性。 养生主要通过修身养性、情志养生、饮食养生、生活起居养生、运动养生、房室养生等多个方面来增强机体的免疫功能,提高抗病能力,从而达到养生保健的目的。 2《内经》中常用的养生方法 2.1 修身养性 中医学是中华民族千百年来智慧的结晶,与中国传统文化密切相关。古人强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修身养性在中医养生思想里面占有很重要的地位。修身养性可使人达到身心健康的境界。在现代养生保健中,人们不仅要重视身体健康,还要注重心理健康。 《素问-上古天真论》说:";夫上古圣人之教下也,皆谓之,虚邪贼风,避之有时;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1 《内经》认为养生保健要做到恬淡虚无,精神内守,乐天知命,强调了修身养性的重要性。修身养性首先要做到心胸开阔,目光长远,不要计较眼前的利益得失,不患得患失。其次要学会坦然处事,遇事能够从容处置,不可忧心忡忡,瞻前顾后。另外,要控制自己的情绪,不要随便因为一些小事而生气,建立一个良好的人际关系圈。 自然界存在着春生、夏长、秋收、冬藏的变化。春夏阳气升发,秋冬阳气潜藏。人们在养生过程中,也应顺应自然界变化,调节脏腑的机能活动,注意保持机体阴阳平衡。养生防病的核心是调整阴阳平衡,达到";阴平阳秘"的和谐状态。而精、气、神是人体活动的基础,也是中医养生中最重要的方面。精充、气足、神旺为养生之基础【2】.只有精、气、神充足,才能使人体达到阴平阳秘的状态和养生的目的。

中医饮食养生原则及学术特点论文(共2篇)

中医饮食养生原则及学术特点论文(共2 篇) 本文从网络收集而来,上传到平台为了帮到更多的人,如果您需要使用本文档,请点击下载按钮下载本文档(有偿下载),另外祝您生活愉快,工作顺利,万事如意! 第1篇:浅谈中医饮食养生的原则 养生,又称摄生,是保养身体的各种方法的总称,包括精神、运动、功法、饮食等方面。所谓“自古名医多长寿”历代名医们在养生保健方面,都有自身独特的经验。其中,饮食养生是与人们日常生活最为息息相关的养生方法。因为饮食是人体补充营养、维持生命的一个基本手段,是人体生长发育的基本源泉,中医认为“药补不如食补”也就是提倡在日常饮食中进行饮食养生,对身体进行调养。因此在中医理论中,饮食养生是早已有之。 1饮食养生渊薮 中医的饮食养生与中华文明的饮食文化是共生共存的。在夏朝时期,就已开始有了酿酒工艺,而商王汤的宰相伊尹所制作的具有治疗功效的汤液,成为了中医汤剂的鼻袓。 春秋战国时期,饮食在养生保健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在《《五十二病方》中,应用的近250种药物中就

包括了谷、菜、果、禽、兽、鱼、虫等食物。《内经•藏气法时论》记载:“毒药攻邪,五谷为食,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气味合而服,以补益精气。”明确对药物(毒药)和食物的功用做出了区分,对于日常饮食在养生保健中的作用进行了分类,形成了类似于今天营养金字塔的饮食养生指导方案。 汉代出现了我国最早的饮食学专著《神农食经》,据《汉书•艺文志》记载《神农黄帝食禁》共七卷,可惜早已失传。在其他医学著作中也有很多关于饮食养生的记载《神农本草经》中记载了50余种药用食物。 随着饮食养生的逐渐发展,到了晋隋时期,葛洪的〈(肘后方》、巢元方的《诸病源候论》都出现了用动物内脏辅助治疗相关疾病的“以脏补脏”的篇章。唐•孙思邈在《千金要方》中有“养老食方”其弟子孟说在其学术思想的基础上,著有《补养方》,收入食药治法138条。 宋元时期,随着社会科学的进一步发展,在医药卫生、养生保健方面也有了长足的进步。宋代官方出版的方剂专书《太平圣惠方》中也收载了许多摄生保健的内容,尤其注意药物与食物相结合的方法,如记述了各种药粥、药酒等。金元时期,许多著名的养生家和医家,总结新经验,提出新见解。刘元素重在养

中医饮食养生的基本原则

中医饮食养生的基本原则 中医饮食养生的基本原则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科学利用食物调理身体:通过食物来达到养生保健的目的,注重食物的营养成分和功效,合理搭配食物,满足人体正常生长发育和生理活动的基本需求。 2. 均衡营养,不挑食偏食:日常需要摄入适量的各种营养物质,包括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维生素和矿物质等。不同食物含有不同的营养成分,合理搭配才能保证全面均衡的营养摄入。 3. 细嚼慢咽,少吃晚饭:有助于减缓营养物质吸收,预防肥胖。同时,晚上应避免过量进食,以免影响睡眠和身体健康。 4. 少吃辛辣、生冷、肥腻食物:这些食物可能对胃肠道产生不良刺激,导致消化系统疾病。应选择清淡、易消化的食物,保持胃肠道健康。 5. 适当增加维生素、矿物质和优质蛋白质的摄入:有益于身体健康。维生素和矿物质对维持人体正常生理功能具有重要作用,优质蛋白质是身体细胞和组织的基本构成物质。 6. “和五味”,即食不可偏,要合理配膳,全面营养:中医认为五味(酸、甜、苦、辣、咸)与五脏(肝、心、脾、肺、肾)有特定的联系,平衡饮食可以调和五味与五脏的关系,维护身体健康。 7. “有节制”,即不可过饱,亦不可过饥,食量适中,方能收到养生的效果:饮食要有节制,不要暴饮暴食或过度节食。适当的饮食可以促进身体健康,过度饮食则可能对身体健康造成负面影响。

8. 注意饮食卫生,防止病从口入:注意食物的清洁卫生,避免食物中毒和其他消化系统疾病的发生。 9. 因时因地因人而宜,根据不同情况采取不同的配膳营养:根据个人的体质、年龄、性别、地域等因素,选择适合自己的饮食方式和营养搭配。例如,老年人可能需要更多的钙和维生素D,而年轻人可能更需要蛋白质和碳水化合物等。 总之,中医饮食养生的基本原则是科学利用食物调理身体,注重均衡营养、细嚼慢咽、少吃晚饭、少吃辛辣生冷肥腻食物、适当增加维生素矿物质和优质蛋白质的摄入等。同时要遵循“和五味”、“有节制”、注意饮食卫生、因时因地因人而宜等原则,以维护身体健康。

中医饮食养生方法中医饮食养生原则

中医饮食养生方法中医饮食养生原则 一、因后天之本,及早食养: 中医认为,脾胃乃人体的后天之本,故食疗养生也需从青年开始,以食疗调理以保养 脾胃乃养生延寿之大法。如味甘淡薄也足以滋养五脏,故应少吃生冷、燥热、重滑等饮食,使其不致伤脾胃。如能长期做到顾护中气而恰当的食疗养生,则可祛同延寿。 二、食养关键在于饮食有节: 节制饮食关键在于“简、少、俭、谨、忌”五字。饮食品种应恰当合理,不可进食过饱,应注意饮食的卫生,宜做到先饥而食,食不过饱,未饱先止等。 三、先食疗、后药饵: 对于老年人,食疗在治疗疾病方面有利长期食用,因其五脏衰弱,气血亏损,加之脾 胃功能减退,故对于患慢性病或身体虚弱的老年人更易取得药物所难获得的功效,故应先 食疗而后必要时用药较妥。 四、多讲究早食常宜早,晚食不宜迟,夜食反多损的原则: 食宜细嚼缓咽;宜善选食和节制饮食;淡食最宜人;食宜暖;老年人食坚硬或筋韧食物, 应食宜熟软。 1. 全面膳食饮食多样化,食谱广泛,各类食物合理搭配。 2. 饮食有节定时定量,不偏食,不挑食。 3. 因人择食根据年龄,性别,体质不同而选择食物。 4. 因时择食根据季节气候特点而选择食物。 绿养肝绿:绿豆 正确的绿豆药用方法:冷水煮绿豆,当水沸腾5-6分钟绿豆还没有煮开花时,把绿豆 汤倒出来,这时候的汤颜色最深,把它当水喝,才有养肝解毒去暑的作用。剩下的绿豆再 加水,煮成粥喝。 红养心红:红小豆 红小豆的药用方法与绿豆相同,煮水为药,豆煮烂为食。 黄养脾、白养肺、黑养肾黄:黄豆白:芸豆、白萝卜黑: 黑豆黄豆、白芸豆、黑 豆的药用方法:煮烂即可食用 酸生肝酸:山楂、

酸生肝:酸味食物有增强消化功能和保护肝脏的作用。常吃不仅可以帮助消化,杀灭 胃肠道内的病菌,还有防感冒、降血压、软化血管之功效。 以酸味为主的酸梅、石榴、西红柿、山楂、橙子,均含有维生素C,可防癌、抗衰老、防治动脉硬化。 苦生心苦瓜牛黄黄连 苦生心:古有良药苦口之说,中医认为苦味食物能泄、能燥、能坚阴,具有除湿和利 尿的作用。像橘皮、苦杏仁、苦瓜、百合等,常吃能防止毒素的积累,防治各种疮症。 甘入脾 性甘的食物可以补养气血、补充热量、解除疲劳、调胃解毒,还具有缓解痉挛等作用。如红糖、桂圆肉、蜂蜜、米面食品等,都是补甘食物的不错选择辣养肺 辛入肺:中医认为辛味食物有发汗、理气之功效。人们常吃的葱、姜、蒜、辣椒、胡椒,均是以辛味为主的食物,这些食物既能保护血管,有可调理气血、疏通经络的作用, 经常食用,可预防风寒感冒,但患有痔疮便秘、肾经衰弱者不可食用。咸养肾 食盐、咸菜等咸入肾:咸为五味之冠。中医认为咸味食物有调节人体细胞和血液渗透、保持正常代谢的功效。咸味有泄下、软坚、散结和补益阴血等作用。如盐、海带、紫菜、 海蜇等属于优质的咸味食品。 感谢您的阅读,祝您生活愉快。

女性中医养生论文(共2篇)

女性中医养生论文(共2篇) 本文从网络收集而来,上传到平台为了帮到更多的人,如果您需要使用本文档,请点击下载按钮下载本文档(有偿下载),另外祝您生活愉快,工作顺利,万事如意! 第1篇:女性中医养生的研究 围绝经期是指女性从接近绝经时出现与绝经有关的内分泌、生物学和临床特征性变化时起至最终月经后1年内的期间。据报道,围绝经期年龄一般为45~55岁。围绝经期可出现不同程度的内分泌、躯体和心理方面的变化,对女性的身心健康影响较大。大部分女性可表现为一系列性激素减少所引起的症状,如月经改变、汗出、潮热、面部烘热、阴道干涩、抑郁、情绪不稳、烦躁、失眠、头痛和血压波动等。中医认为,肾藏精,主生长、发育和生殖。女性到了青春期体内产生一种促进人体生长发育和生殖作用的物质“天癸”。到围绝经期“天癸”将竭,肾精亏虚,机体阴阳平衡失调,生殖功能亦将衰竭,冲任失调,五脏失养,从而产生一系列病变。正如《素问·上古天真论》中所述:“女子五七阳明脉衰,面始焦,发始堕;六七三阳脉衰于上,面皆焦,发始白;七七任脉虚,太冲脉衰少,天癸竭,地道不通,故形坏而无子也”。因此,在这一时期积极进行适当的养生保健,能有效缓解或

解除围绝经期的不适,对女性的身心健康有重要影响。中医养生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因此,深入研究中医养生理论对缓解或解除女性围绝经期的不适具有重要意义。 1精神养生 精神养生,在中医文献中,又称“摄神”、“养神”、“调神”是通过调节人的精神情志等活动来保护和增强人的心理健康,达到形神统一、祛病延年的一种养生方法。围绝经期女性由于雌激素水平下降导致植物神经功能紊乱,容易发生焦虑、烦躁、悲观、失落等心理反应,甚至产生心理障碍《灵枢·邪客篇》中说:“心者,五脏六腑之大主……故悲哀忧怒则心动,心动则五脏六腑皆摇”“喜怒不节……生乃不固”。女性在围绝经期是情绪变化最明显的时候,易怒、易忧郁,同时对围绝经期知识的匮乏,导致很多女性在面对围绝经期时会过于紧张、害怕,导致主观放大这种影响。因此,步入围绝经期的女性应该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态,正确理解这一生理过程,正确认识疾病的表现和各种功能性不适的感觉,解除顾虑,尽量避免或减少应激因素对躯体健康的影响,学会自我调节。同时应根据围绝经期女性的具体情况培养一些兴趣爱好,如听音乐、栽种花草、书法、下棋等。还要学会自我宣泄,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