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浅析管理哲学视野下的依法治国理念及其当代价值

浅析管理哲学视野下的依法治国理念及其当代价值

在第三点管理哲学与法制关系中增加中国古代法家哲学理念,和西方哲学家对国家法制的推崇,结合人性论进行分析总结

浅析管理哲学视野下的依法治国理念及其当代价值

摘要:本篇文章针对管理哲学视野下的依法治国理念一题展开了较为深入的研究,其中包括依法治国的重要性、管理哲学与依法治国的关系、依法治国理念的哲学思考。并同时结合笔者的自身经验总结出了如下几点依法治国理念的当代价值:为中华民族复兴事业的实现带来推动作用、有利于国家治理能力的提高、是深化改革共识的现实需求、是夯实群众基础的重要保证以及提升国家的软实力水平等等,以期能够对我国的未来发展与进步献上笔者的一点绵薄之力。

关键词:管理哲学;依法治国;当代价值

一、前言

通俗一些解释,哲学就是每个人对世界、人生以及身边事物所产生的整体看法与观点,它来源于我们的日常生活,并同时与存在于生活当中的种种问题相互融合到一起。如果上升到国家治理的高度上来看,一位真正懂得哲学的管理者也会是问题的发现者与改善者,而一位称得上是优秀的管理者同时也就等同于是一位哲学家。在我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曾重点针对“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基本治国方略做出了重点的介绍和分析,并同时结合我国当前的发展现状将崇尚法治与维护法律权威当成了我党未来的坚持与践行的执政路线。然而,在过去的法制化进程中,由于过于重视以“硬件”为主的法律制度建设工作,所以在无形当中会忽略掉以“软件”为主的精神与文化培养。为了能够更快的改善这一局面,国家政府部门应当在日后的依法治国过程中适当的加入一些管理哲学方面的内容,让更多的社会民众都可以从内心深处意识到以法为尊的重要性与现实价值,并逐渐学会以一种平和的法治情感和心态来更好的实现依法治国的价值目标。

二、有关于管理哲学的四种解读

首先,学术界中的部分学者将管理哲学理解为是应用哲学或是实践哲学的另外一种表现形式,它的主要作用就是将管理过程中所存在的诸多哲学问题展现出来,从而告知人们何为管理的本质。赞同此种观点的学者们表示,管理哲学应当与政治哲学、经济哲学以及教育哲学等学科并驾齐驱,可以将其定义为是哲学同管理学之间的“过渡”。这一定义虽然强调了管理哲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来说具

有其特有的理论意义,但是却没有明确的告知我们管理哲学的概念究竟是什么,所以仍然有很多学者对此种观点存有一定的质疑;

其次,还有一部分学者认为,管理哲学的实际价值与系统哲学毫无二致。系统哲学理论最早出现于二十世纪初期,是直接位置非常重要的一门哲学思想。事实上,管理哲学的确同系统哲学之间存在着些许的相似之处,但是如果将二者之间的关系用等号连接,那么就意味者管理哲学只是西方国家中“系统管理学派”的一个分支,并不具备单独存在的学术研究价值。除此之外,这一观点还代表着管理哲学会对除去系统哲学之外的所有哲学理论和管理模式进行排斥,所以会从某种程度上削弱管理哲学的大众基础与思想支持;

再次,另有学者表示,管理哲学的主要应用价值就是管理学,它的存在就是建立在管理学原理的基础之上的。这一部分论者认为,管理哲学中所存在的诸多理论实际上就是存在于管理学中的普遍原则,甚至有些则是完全依附于管理思想所存在的。此种理解观点虽然凸显出了管理哲学所具有的基础性、普遍性以及实用性等特征,存在着较强的合理性,但是却也在另一方面模糊了管理与这学之间的区别和界限,让管理哲学的学科地位荡然无存;

最后,这一观点中的管理哲学是指导管理行为,尤其是指导高层管理决策行为的一种哲学,其中包括管理者待人处事的行为准则、人生观念以及加之偏好等等。事实上,这些学者是从管理哲学的概念着手来深入分析管理哲学的内含价值,所以更加有利于我们去理解和把握,但是却十分容易将管理哲学局限于“领导”和“管理者”的层次当中,仍然存在着一定的局限性。

笔者认为,管理哲学事实上就是对管理科学的总结与管理学的哲学研究。一方面,我们应当将管理哲学列入到哲学的范畴中,由于其在具体的应用过程中存在着较强的抽象性特点,所以迫使我们不得不从管理实践以及人类过去的管理经验中来寻找其的一般规律;另一方面,管理哲学是有关于管理这一特殊实践活动的研究,所以也就意味着其必须要从与人类哲学有关的行为学、心理学以及经济学等学科中来吸取经验。

三、法治与哲学之间的关系

(一)管理哲学与依法治国的关系

从管理哲学的角度来分析和理解依法治国理念具有着更加重要和紧迫的现

实意义。国家中央党校的副校长徐伟新曾明确指出,法治同哲学之间存在着非常密切的关联,我们可以从马克思主义中找到现成的范例,对于马克思来说,对哲学和法律之间的关系展开深入的研究,正是他哲学革命中的一项核心内容,可以将管理者对依法治国所带来的促进作用进行如下的三点总结:在法治思维的提倡、研究和宣传中有所作为;对中国法制建设的哲学基础与重大问题进行充分的研究以及对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和当代中国社会发展的内在关系进行深入研究。我们不妨去回想一下过去八十余年的发展历程,哲学教育一直都在党校的教育内容中占据了较重的比例,换言之,党校之所以能够发展的如此繁荣,同样也离不开众多哲学理论教育者和工作者的有力支持。为此,在日后的工作当中,管理哲学应当肩负起先行者的重任,将建设法治中国作为日后教育工作中的长远目标,全面发挥出“法制教育宣传”、“法制思想引领”以及“法制理论建设”等工作的优势与现实意义。

全面贯彻依法治国方针其实是中国共产党的一次伟大的理念创新,它充分的展现出了中国历史文化观念的与时俱进。北京师范大学著名教授张曙光表示,在中国的传统社会当中,“国”和“家”就是两个主要的构成主体,那时的年代中并没有“社会”的概念,直到中国开始逐渐朝向现代化的方向所发展和进步之后,不知不觉的就进入到了社会转型的阶段当中,从而也就形成了由无数个个人所组成的“社会”整体。在此种情况下,如果想要让新型社会更快、更好的完成整合,那么就必须要构建出崭新的组织原则,具体内容有如下三点:“第一,由市场化的越来越细密的分工与合作;第二,法治,即维护每个人的合法权益,约束公权力;第三,新型价值观念。”

我们再次从公共理性回归的角度来分析,法治与哲学之间所拥有的一项共同本质即为理性,法律所重视的是可管理性,而哲学所诠释的则是精神层面的理性,如果能够找到其中的共通点,那么就会凸显出两者一致化的本质。在我党第十八届四中全会中详细的描绘出了依法治国的发展路线图,并同时将当代社会发展所需要的理性精神全面的融入到了立法、执法、司法以及守法的各项法治环节当中。可以丝毫不夸张的说,依法治国是时代发展的必经之路,同时也是理性治国的另外一种表达方法。

最后再从政府职能转变的角度来分析,我国著名教授靳凤林认为,中国未来

发展过程中最为主要的阶段目标就是由阶级统治国家彻底转换成为管理服务国家。国家政府应当从最初的统治角色变成服务角色,尽可能的为国家公民提供出更为多样化的公共产品与服务内容,国家的本位主义思想同时也要“让贤”给社会本位主义,各级领导干部应当将管理重点放在调节各个阶层之间的合作关系上,坚持贯彻以人为本的管理原则,让公民的基本人权得到充分的尊重与维护。另外,在日后深入推进依法治国方针的工作中,国家政府还要逐渐放弃社会达尔文主义与阶级斗争的落后观念,无论是在大事还是小事上都要凸显出宽容精神与忍让美德,运用更为高级且和谐的方法来转化理性对抗。

(二)依法治国理念的哲学思考

1.坚持从中国的实际出发

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同时,社会意识又反作用于社会存在。在四中全会中明确将“坚持从中国实际出发”列为了贯彻依法治国方针的一项重要原则,并坚决认为在建设中国特色主义道路的进程当中,依法治国要同时遵循理论体制与理论制度当中的发展规律。

首先,在四中全会中要求,无论是从社会主义的法制理论创新角度来分析,还是从立法规律的角度来分析,都务必要建立在符合中国国情与实际情况的基础之上;其次,国家社会主义的法制理论一定要全面贴合中国实际,并且能够充分的展出我国当前的社会发展规律。另外,有关于法制理论的创新工作要深刻认识到,法律的真正价值是“准确反映经济社会的发展要求”,所以要同改革开放的深化而相互匹配;再次,四中全会中强调,依法治国是推进中国改革开放与现代化建设工作顺利开展的一项重要动力来源,所以在日后的发展历程中,法治要继续为“两个一百年”的实现目标所不停的奋斗,竭尽所能来为中国的全面深化改革保驾护航。

2.将法制建设设为主要问题导向

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矛盾才是事物不断发展与进步的推动力量,存在于矛盾两端的个体既要保持对立又要实现统一,并牢牢抓住主要矛盾与矛盾中的要点。首先,依法治国就是要将存在于法制建设当中的重点问题作为作为工作目标,详细的列出依法治国过程中所存在的所有矛盾与不足之处,为法治工作的顺利开展打下良好的基础;其次,深入落实依法治国对于现阶段的中国来说就是一场涉

及范围广且辐射度较深的革命,与之国家民众的期待和诉求相比较来看,依法治国仍然存在着很多同实际国情不匹配和不适应的问题,从而必须要抓紧一切时间来完善和调整一系列的依法治国方案;再次,在全面落实依法治国方针的同时,在很多细节当中都隐藏了矛盾与问题的核心和关键点,这些重点信息具有着超强的指导性和针对性。例如在涉及到坚持立法先行、发挥立法的推动性价值的过程当中,同时还要着重强调提升立法质量的关键点。尤其是讨论到坚持人民代表大会的制度时,仍然要将研究重心放在维护社会民众个人利益以及让人民当家作主的内容之中。

四、依法治国理念的现实价值

(一)为中华民族复兴事业的实现带来推动作用

首先,从国家的立法的角度来看,依法治国理念的目的就是为中国梦的实现排兵布阵。习近平总书记曾重点强调,法律就是治理国家最重要的武器,而优秀的法律同样也是善治的前提,这也就意味着在建设与发展文明国家的漫长进程中,立法重要,而质量高的立法却是更加的重要。所以我们就要保证将良法的标准设为“科学民主”、“以人为本”以及“立法为民”,充分的展现出人民的真是意志与诉求;其次,从立法实施角度来分析,提升执法的严肃性是清理障碍的有效方法。如今,在我国的政治发展道路上仍然存在着一些诸如执法不严、违法不究以及有法不依的错误行为,不仅严重阻碍了改革工作的顺利开展,同时还伤害到了人民对国家的信任与情感。基于此,未来需要首要完成的一项任务即为提高执法的严厉性,将谈谈贪污腐败现象彻底扼杀在摇篮当中,让阳光照在治国的过程当中,让权利的行使变得更加透明;再次,从现实基础的角度分析,公正司法才是保证中国发展的最有力保障,同时也是保护人民合法权益的最后一道防线。在第十八届四中全会中明确提出要全面提升司法的公信力与民众参与,营造出一个公平且公正的社会环境的同时,为依法治国的顺利进行保驾护航。(二)有利于国家治理能力的提高

首先,在四中全会中为了能够让国家的治理能力出现质的飞跃,详细的制定并提出了一个目标五个体系六大任务,这不仅代表了依法治国目标的统一化,同时还突显出了国家的服务功能;其次,善治是现代化国家治理能力的一项核心能力,同时也是良法的立法前提。基于此种情况,我国未来的依法治国方针将围绕

着良法与善治来共同进行。习近平总书记重点强调,“发挥立法引领和推动作用,提高立法质量,恪守以民为本,立法为民理念。增强法律法规的及时性、系统性、针对性、有效性,从而为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制度化、规范化和程序化提供保障。”最后,国家的治理能力与治理体系才是执法能力的有效体现。因此,如果想要让依法治国的现实价值更好的展现出来,就必须要在我党的执政能力提高上下更多的工夫,尽快的构建出一套科学有效、廉洁公正以及公平诚信的法治政府,为依法治国提供更多动力来源。

(三)是深化改革共识的现实需求

如今,信息时代的到来已经将改革工作推入到了深水区,并同时衍生出了很多鱼龙混杂且好坏难辨的社会思潮。为了能够更好的把握和控制此种局面,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凝聚社会共识,努力把改革开放推向前进”的进步思想,在更好满足国家群众基本需求的前提下,让依法治国理念可以贯彻的更加顺利和深入,为改革共识的习形成带来一定的促进作用。

(四)是夯实群众基础的重要保证

回望中国共产党过去艰难的发展历程,党组织已经从最初的奋斗形态成功蜕变为拥有8600万名以上优秀当权的执政组织。能够让这一“传奇”故事谱写成功的重要法宝即为百姓的支持和拥护。在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深刻的意识到了国家基层民众对于中国共产党所具有的重要意义,并结合我党的执政基础全面加快对各个领域的改革速度,让广大人民群众可以切实的感受到利益受到维护的好处与幸福感。相信在不久的将来,依法治国一定会在人民群众的支持下实施的越来越好,成为国家为人民提供切实服务的又一个重要平台。

(五)提升国家的软实力水平

近年来,伴随着经济环境的不断变化和发展,国际联系的频率开始变得越来越密集,国家开始将改革重点逐渐的转移到了提升文化软实力的领域当中,并开始朝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更高目标所不断的靠拢。从实践的角度来分析,积极培育与弘扬核心价值观才是依法治国理念最为重要的核心体现,从而额也就意味着实施依法治国乃是增强我国文化软实力的一项重要举措。

总而言之,依法治国俨然成成为了治国安邦的一项基本方针和必行之举,尤其是在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更是对依法治国理念抱有了更高的关注度和更

大的信心。笔者相信,只要国家与民众能够上下一心,依法治国一定会在管理哲学理念的帮助下实施的越来越顺利和深入,从而让我国早日跻身到发达国家的队伍当中。

参考文献

[1]甄伟.论我国法治社会建设过程中法律与道德的关系[J].中国-东盟博览,2012.

[2]朱力宇,万其刚.论党的执政方式向依法治国的根本性转变[J].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10.

[3]刘秀莲.浅谈依法治国面临的问题及对策[J].北京市农业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2.

[4]张永桃.关于依法治国的几个问题的思考[J].南京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科学.社会科学版),2010.

[5]蒋先明.以法治国的认知及其走向[J].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

[6]苏洪峰.依法治国——中国政治民主化的必由之路[J].呼伦贝尔学院学报,2011.

浅谈中国管理哲学

浅谈中国管理哲学 前言:中国管理哲学是目前中国管理学界中比较热门的一个研究课题,本文立足于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葛荣晋对中国管理哲学的看法,利用文献综述的形式写出对中国管理哲学理论部分的思考,又利用“球迷”对足球的深刻认识,添加了足球中反应管理哲学的例子,从而对中国管理哲学进行了思考和探讨。 关键字:中国管理哲学,中庸,足球 所谓中国管理哲学,是以中国传统智慧与西方科学精神的融会贯通为目的,以“中国管理科学化,管理科学中国化”为宗旨,以集科学、文化、艺术三位一体为特征,用中国传统管理范式“文化管理”来统帅西方管理制度和工具,所形成的行之有效、生生不息的管理哲学。伴随着中国式管理的提出和应用,中国管理哲学也被中国的学术界和企业界热烈探讨起来。 首先是管理哲学研究对象的问题,即对管理本质的理解,管理学源自西方,西方人比较崇尚科学管理,认为“管理是通过对组织的资源进行计划、组织、领导、协调和控制而快速地达到组织目标过程”。西方管理强调管理手段和管理目标,偏重于从管理程序和职能来界定管理的本质,侧重于如何管别人。而中国管理强调管理是修己安人的历程。中国式管理以“安人”为最终目的,因而更具有包容性;以易经为理论基础,合理地因应“同中有异、异中有同”的人事现象;主张从个人的修身做起,然后才有资格来从事管理,而事业只是修身、齐家、治国的实际演练。诸子百家也对管理有一个共同的认识,即认为管理是一门“以人为本”的“正己正人”的科学。这一点上是中国管理与西方管理的本质不同,也是中西方管理哲学对象的本质不同所在,中国管理哲学的研究对象是中国式的以人为本的以修身为起点的管理学。 人是感性与理性的复合物,人的心理和情感对人的行为有着巨大影响,针对人的管理一定要注意“安人”,否则,管理的结果将是无效和失败。对于这一点,我们从两次足球队“将帅失和”的实例中可见一斑。在针对人的管理中,管理者“安人”的同时要注意自己的“修身”,就如朱镕基总理所说:“为人要正,正人先正己”。在上述两个例子中,迟尚斌带着自己的弟弟去深圳队,多梅内克把戈武当成了自己的“亲儿子”,这样带上“有色眼镜”看球员,必然只会看到各种颜色的抗议的拳头。 其次是中国管理哲学研究范围的问题。西方崇尚制度化、规范化、标准化的刚性管理,日本喜欢以人为本的柔性管理,中国人自古喜欢中庸之道,不爱走极端,因此中国的管理哲学也一样,除了法家的“法、术、势”三结合的刚性管理之外,也包涵了很多柔性管理的因素在里面。正如中国管理哲学在强调“修身”的自我管理的同时,也不忽视对“治人”的管理模式和手段的探讨。中国管理哲学有两种基本模式和多种管理手段:一是“有为而治”的模式,二是“无为而治”的模式。在“有为而治”模式中,由于对“有为”内涵的不同解读,又可分为三种主要管理手段:一是以孔子、孟子为代表的儒家学派,主张“为政以德”的柔性管理;以韩非为代表的法家学派,主张“循法而治”的刚性管理;以孙武为代表的兵家学派,主张“以智治军”的智慧性管理。在“无为而治”模式中,由于对“无为”的不同诠释,又可分为四种不同管理手段:一是以老子、庄子为代表的道家式的“道法自然”的无为而治;二是以孔子、孟子为代表的儒家式的“尚贤推德”的无为而治;三是以韩非为代表的法家式的“君人南面之术”的无为而治;四是以《淮南子》作者为代表的黄老式的“因循为用”的无为而治。如此看来中国的管理包涵了柔性管理和刚性管理的特点,并将其揉碎提炼,结合中国长久的传统思想,形成了中国特色的管理哲学。这种管理哲学相对西方与日本来讲相对中庸一些,也正是因为中庸导致其研究范围比较广泛。 中国人讲究中庸之道,做任何事情都不能不用心,又不能太出格。实际管理中,这种观点是有道理的,凡事既不能不用力又不能用力过猛。例如:英格兰足球队球星众多,实力不可谓不强,可是近年来每次征战世界杯都铩羽而归,杰拉德、鲁尼们一到国家队就发挥不出在俱乐部的水平,对此很多球迷认为“他们在俱乐部踢不好球会没饭吃,在国家队踢不好球又有什么

公共管理价值定位及构建探讨

公共管理价值定位及构建探讨 随着人类事业的不断发展,科学技术不断更新发展,管理成为人类活动中的重要活动内容。公共管理价值也发生着巨大的改变,从传统的单方面的价值单一方法转变成为一种具有丰富性的方法体系。为此,主要研究了公共管理的价值定位,以及公共管理价值的构建,并从管理角度出发,深刻的认识公共管理。 标签:公共管理;价值定位;构建;措施 F2 公共管理的根本特征是“为公共服务”和“追求公共的经济利益”。基本价值的理念是民主政治与公民的权利,其核心价值理念也是受到公共权利与法制的限制与制约。公共管理需要改变传统的公共行政的以效率作为基本的价值核心的相关内容,重新从民主、人权和法制的角度出发进行公共管理的价值定位与构建。 1公共管理的定义 公共管理主体一般是政府机构,广义的公共管理中人民是主体。公共管理的定义是一个新思路、新技术和新理念的时间的运用,并且是在公共领域的基础上进行的。总之,政府在施政过程中,运用科学的管理功能、理念、组织和手段进行公共管理的相关事务。 2公共管理的价值定位 2.1传统公共管理的价值定位 传统的公共管理执行效率是经济学中的主导价值观。大多数人会将公共行政管理的效率视为公共管理的价值定位。公共管理目的是在雇员与官员处置之下,有效的使用现有资源,并且促进公共计划的经济、快速和完美的完成。但是随着传统的公共行政的管理模式的对于现行的改革需求和理论已经相背离,所以现阶段国内外对于公共管理的价值定位进行了相应的改变。 2.2新公共管理的价值定位 新公共管理的价值定位实现了从效率优位转移到绩效优位,并且以部门管理规范制度和经济学的理论为基础,对管理结果与管理者责任进行评价,从而实现了政府进行公共管理过程中的基本价值,并且将经济、效能和效率作为新的公共管理价值意义评价因素。 3构建公共管理价值 3.1技术创新

2015电大管理哲学网上作业1-5

(1/10)、()因提出了14项管理原则宣告了西方管理理性主义的确立。(3分) ?A、法约尔 ?B、孔茨 ?C、德鲁克 ?D、泰罗 (2/10)、管理伦理学与管理心理学的共同之处在于:都关注管理过程人的()的研究。(3分) ?A、生理过程 ?B、心理过程 ?C、生物过程 ?D、成长过程 (3/10)、()是理性主义的集大成者。(3分) ?A、法约尔 ?B、孔茨 ?C、德鲁克 ?D、泰罗 (4/10)、()是指思维对事物多方面属性的综合。(3分) ?A、具体 ?B、抽象 ?C、历史方法 ?D、逻辑方法 (5/10)、真正对企业发展起促进和推动作用的是()。(3分) ?A、一般价值观 ?B、先进企业价值观 ?C、价值观

?D、人生观 (6/10)、()现代管理模式是东西方文化的融合。(3分) ?A、美国 ?B、英国 ?C、日本 ?D、中国 (7/10)、()认为,教师是唯一主体,学生是客体。(3分) ?A、学生唯一主体论 ?B、教师唯一主体论 ?C、双主体论 ?D、三体论 (8/10)、( )指为了提高日常业务效率,在不变更企业体系的基础上,根据现实的客观外界条件变化的情况所进行的决策。(3分) ?A、战略决策 ?B、管理决策 ?C、业务决策 ?D、战术决策 (9/10)、中国学术界对现代西方人本主义哲学理论的讨论,开始于20世纪()年代。(3分) D ?A、60 ?B、70 ?C、80 ?D、90 (10/10)、( )指为了实现企业的战略目标,对管理客体系统的人、财、物等资源和组织机构进行改革、调整的决策。(3分) ?A、战略决策

?B、管理决策 ?C、业务决策 ?D、战术决策 (1/20)、管理价值观是管理文化的核心。(2分) ?A、错误 ?B、正确 (2/20)、美是指人们对现实社会关系及其客观必然性的正确认识。(2分) A ?A、错误 ?B、正确 (3/20)、计划可以帮助管理者建立管理目标,是管理者指挥的依据。(2分) B ?A、错误 ?B、正确 (4/20)、价值观是一种批评标准。(2分) B ?A、错误 ?B、正确 (5/20)、认识客体作为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范围,是指处于一定历史条件和社会关系中的从事着实践活动和认识活动的人。(2分) A ?A、错误 ?B、正确 (6/20)、管理主体和管理客体的统一性中,管理客体以管理主体的存在为前提。B(2分) ?A、错误 ?B、正确 (7/20)、任何管理都兼有封闭和开放的二重性。宏观经济管理也不例外。(2分) B ?A、错误 ?B、正确

中国管理哲学的对象和范围

_中国管理哲学的对象和范围_ 一、管理哲学的研究对象。 说到底是对管理的本质的理解。从中西方对管理的本质的不同理解可以确定中国管理哲学的对象。 在西方管理学界,管理的本质的最具权威的定义要数法约尔了。他在1916 年出版的《工业管理与一般管理》一书中指出:“管理,就是实行计划、组织、指挥、协调和控制。” 由于这一定义的不完全性,他之后的管理学家在其基础上,采取管理职能叠加的方法,根据时代的需要和实践的发展,不断地修正和补充它。如赫伯特。 A ?西蒙认为“管理就是决策”;穆尼认为“管理就是领导”;孔茨认为“协调是管理的本质”;韦里克肯定“管理就是设计并保持一种良好的环境,使人在群体里高效率地完成既定目标的过程”;而小詹姆斯? H?唐纳利则肯定“管理就是一个或更多的人来协调他人活动,以便收到个人单独活动所不能收到的效果而进行的过程。”西方理论界对管理虽有各种界说,但是“管理是通过对组织的资源(包括人、财、物、信息、技术、时间等)进行计划、组织、领导、协调和控制而快速地达到组织目标过程”的说法,则为多数人所赞同。从这一界定中可以看出,西方管理强调管理手段和管理目标,偏重于从管理程序和职能来界定管理的本质。在他们看来,管理学只是如何管理别人,而忽视如何有效地管好自己,这就势必会在管理场中造成管理主体的“缺位”。 由于中西方社会政治制度、传统文化背景和人的价值观念的差异性,中国人对管理的界定不同于西方。从本质上来看,西方传统文化是一种崇尚科学主义的“工具理性”文化,是一种注重自我价值和追求法治的“智性”文化。而中国传统文化则是一种崇尚人文精神、伦理道德和中庸和谐的“价值理性”文化,是一种强调“克己复礼”的“德性”文化。东西方传统文化的这一差异性,直接决定和影响着东西方人对管理本质的不同理解。所以,中国人根据自己的价值观念把管理的本质规定是一门大写的“人学”。诸子百家的管理思想虽不尽相同,但对管理的本质却有一个共同的认识,即认为管理学是一门“以

现代管理的跨越_从管理科学到管理哲学_薛秀军

现代管理的跨越: 从管理科学到管理哲学 ★薛秀军 杨 楹 (华侨大学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所,福建泉州362021) 摘 要:管理哲学的崛起意味着管理新时代的到来,它将在“否定”和弥补现有管理科学缺陷的基础上,实现管理思维由“工具理性”向“价值理性”的转化,并对“以人为本”的管理观念做出新的阐释,从而实现现代管理的历史性跨越。文章具体指出了“管理科学”所具有的不可克服的学理“悖论”与现实运作中的局限性,强调必须超越以“工具理性”为核心的“管理科学”,凸现管理的哲学品质,从而揭示出管理哲学对管理科学的替代性拓展之重要意义。 关键词:工具理性;价值理性;管理科学;管理哲学 中图分类号:B O;F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1398(2005)01-0011-06 管理哲学的崛起,印证了管理价值观、管理思维方式的历史性转变,蕴涵着对现代管理深刻的、划时代的超越。它将把管理从“科学”引向“哲学”的时代,从而体现并不断表征着现代管理的理论视野与价值指向。 一 自20世纪初泰勒(F·Taylor)创立“科学管理”理论以来,管理科学在不到一个世纪的时间内呈迅速勃发的趋势,由于其在实践中取得了突出的成绩,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效益而得到广泛应用和普遍关注,并在理论上实现了迅速更新并衍生出众多学派,形成了今天众多管理理论“千帆竞发”的学术态。并且,管理科学在与多学科的交叉融合中还产生了诸如管理心理学、管理文化学等一系列分支学科。据此,有学者认为,管理哲学的出现,也是现代管理科学与现代哲学发展交融的结果,管理哲学可以作为“管理的哲学”或“管理学的哲学”来考察。但是,笔者认为,管理哲学的成长路径,虽属当代哲学转向具体问题研究大趋势的一种表现或曰尝试,体现和表征 收稿日期:2004-12-18 作者简介:薛秀军(1974-),男,河北承德人,华侨大学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所讲师,主要从事马克思主义哲学、管理哲学和邓小平理论研究。

公共管理研究的基础与核心.

公共管理研究的基础与核心 其次,公民社会的日益成长,第三部门在公共管理中的作用越来越大,形成了强大的参与力量,这就要求公共部门在管理过程中更多地体现“公共性”,从而表现为某种程度上“公共性”的觉醒。譬如,一种成熟的理论认为,公共领域和私人领域都存在体现公共理性的力量,公共领域由于是公共权力活动的场所,因而天然地必须体现公共性。而私人领域是市民社会成熟基础上的产物,它发挥社会批判功能,体现参与和监督精神,因此它的存在有助于公共性的发扬(注:[德]哈贝马斯着、曹卫东等译:《公共领域的结构转型》,学林出版社1999年版。)。许多国内学者也认为,“经济的市场化或自由化推动着市民社会与政治国家分离开来而获得独立的存在和发展,在市民社会里,各种非官方的社团组织及他们活动于其中的非官方的公共领域也逐渐活跃起来。一般而言,自治原则、法治原则、个人主义、多元主义、公开性、公共性等被人们认为是市民社会特有的价值旨趣或规范基础。”随着第三部门的成长壮大,它在政治生活中起到有效抑制公共权力对社会公众的滥用,从而发扬民主行政理念,使公共管理更能体现为公众利益的本质目标(注:参见汪俊昌《我们今天应当怎样谈论市民社会》,《浙江学刊》1999年第3期。)。由此看来,当前对于“公共性”的研究,既是 过去探索的延续,又具有现实紧迫性。 二、“公共性”的由来及演变过程 根据《辞海》的解释,“公”的中文含义为“公共;共同”,与“私”相对。《礼记·礼运》所言“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即为此意。《汉语大辞典》中,“公共”意为“公有的,公用的,公众的,共同的”。因此,自古以 来,“公共”的中文语义强调多数人共同或公用。也有人认为“公众”一词有两个起源:一是起源于古希腊词汇(pubes or maturity),强调个人能超出自身利益去理解并考虑他人的利益。同时意味着具备公共精神和意识是一个人成熟并且可以参加公共事务的标志。二是源于古希腊词汇(Koinon),英语词汇“共同”(common)就起源于该词,意为人与人之间在工作、交往中相互照顾和关心的一种状态。在古希腊社会里,公共是一种所有成年男子都可以参加的政治共同体,其主要职责是建立一些永久的标准和规则,目的是为了获取最大之善。因此,从起源上看,“公共”更多地意指社会层面的非个体性,在古希腊政治社会里与早期民主相关联。这也应证了,随着时代发展,当代的“公共”概念已发生很大改变,公共成为政府和政治的同义词的观点。 哈贝马斯考察了另外一种公共性起源。在哈贝马斯的理论中,公共性或公共领域不是指行使公共权力的公共部门,而是指一种建立在社会公/私二元对立基础之上的独特概念,它诞生于成熟的资产阶级私人领域基础上,并具有独特批判功能。关于公共性的演变,哈贝马斯认为,自古希腊以来,社会有明确的公私划分,公代表国家,私代表家庭和市民社会。例如在古希腊、罗马,公私分明,所谓的公共领域是公众发表意见或进行交往的场所,那时虽有公共交往但不足以形成真正的公共领域。在中世纪,公私不分,公吞没私,不允许私的存在,公共性等同于“所有权”。直到近代(17、18世纪)以来,在私人领域之中诞生了公共领域,才有了真正意义上的公共性(注:[德]哈贝马斯着、曹卫东等译:《公共领域的结构转型》,学林出版社1999年版。)。

2020年国家开放大学电大管理哲学网考题

(1/10)、()在管理主体系统中居于中心地位。(3分) ?A、监督系统 ?B、决策系统 ?C、信息系统 ?D、控制系统 (2/10)、古典管理理论时期指()。(3分) ?A、19世纪末50世纪初 ?B、19世纪末20世纪初 ?C、19世纪末30世纪初 ?D、19世纪末40世纪初 (3/10)、管理主体系统的各个要素之间具有()。(3分) ?A、独立性 ?B、相对独立性 ?C、绝对性 ?D、相对性 (4/10)、( )以“礼”治国。(3分) ?A、儒家 ?B、法家 ?C、佛教 ?D、道家 (5/10)、()是根据决策者的规定和意图,对管理活动的各个方面进行监督。(3分) A ?A、监督系统 ?B、监督系统 ?C、信息系统

?D、控制系统 (6/10)、主体间的交往具有()。(3分) ?A、相对性 ?B、对等性 ?C、不对等性 ?D、差异性 (7/10)、()也叫参谋系统,往往由多学科专家组成。(3分) ?A、监督系统 ?B、智囊系统 ?C、信息系统 ?D、控制系统 (8/10)、在管理学史上,科学管理学派把人看成()。(3分) C ?A、群体人 ?B、社会人 ?C、经济人 ?D、集体人 (9/10)、社会系统学派的代表人物是美国的( )。(3分) ?A、罗素 ?B、泰罗 ?C、埃尔顿.梅奥 ?D、巴纳德 (10/10)、管理主体担任了一定的职务,于是便具有了这个职务法定的权力,即()。(3分) ?A、职权 ?B、职位

?C、职责 ?D、权利 (1/20)、兵家的管理思想主要是“奇正形胜”,主要代表是韩非子。A(2分) ?A、错误 ?B、正确 (2/20)、主体间性的发展程度取决于客体之间的交往程度。 B (2分) ?A、错误 ?B、正确 (3/20)、法家的管理思想主要是“抱法处势”。代表人物是孙子。A(2分) ?A、错误 ?B、正确 (4/20)、决策系统是根据决策者的规定和意图,对管理活动的各个方面进行监督。A(2分) ?A、错误 ?B、正确 (5/20)、管理主体也是认识主体。B(2分) ?A、错误 ?B、正确 (6/20)、儒家的管理思想以“仁”为本。代表人物是老子。A(2分) ?A、错误 ?B、正确 (7/20)、墨家的管理思想主要是“兼爱”。主要代表人物是墨子。B(2分) ?A、错误 ?B、正确 (8/20)、管理主体是指在管理活动中具有一定的管理素质、有一定权威、担负管理工作的人。(2分) B ?A、错误

管理学与哲学的关系

管理学与哲学的关系 管理学是哲学的近亲 中国式管理就是中国哲学的衍生物 有关中国式管理的问题,一个全新的命题是“管理学是哲学的衍生物”,管理学是哲学的“近亲”。人们应该承认,一个民族的管理思想形成、推衍的背后,其实是其哲学思想发展过程的表象化。中国式管理的魂魄,就是就是中国传统的哲学思想精髓所在。因哲学是各学科之首,对各学科的发展引领和导向作用十分明显,并且具有很强的历史传承性和相对稳定性。从这个意义上讲,中国式管理就是中国哲学的衍生物。 管理与哲学的渊源深厚,因此研究管理问题就绕不过哲学思维和理念。有关中国哲学问题诸多概念之内涵与外延的界定,应该从哲学大家那里寻求答案。管理学也是一种学术,应该现有学之说,后有术之理。一如西学,西方的哲学始于古希腊,也是西方主流文化包括管理学的滥觞。而中国的哲学应该是始于先秦。哲学家吕思勉在《先秦学术概述》一书中提出:“历代学术纯为我国所创者,实止先秦学而。”由此看来,先秦诸子百家学之说算是中国最早哲学的“丛林理论”,也是中国管理学思想的滥觞。由此,我们可以对“中魂”给予概念方面内涵的界定,核心理念是先秦诸子百家思想的表现,中国现实的管理哲学则是中国本土哲学思想的时代化。 中国式管理更具有唯物主义色彩 讲哲学是管理学的衍生物,那么很难回避一个哲学命题就是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 上个世纪30年代西方实用主义学者杜威到中国讲学时就是推行他的唯心主义哲学理念。他的核心思想胡适后来做了形象的解释,“大胆的假设,小心求证”,这就带有唯心的色彩。我们在管理之初制定计划往往是根据现实的观测,收集整理现存的材料,再经过反复的斟酌分析才做出来的。而西方人可能更多的是先假设一个管理目标,经过一段管理过程之后再考察实际结果与假设目标的预测值差异,为下一次制定管理目标提供参考——中魂其实就是在管理活动开始之前的唯物主义情结,而西魂可能就是唯心主义情结问题。这是魂的核心,也是管理哲学的分水岭,或许其下才是中西方方法论方面的区别。 由此可以总结出中魂,就是“格物至致”的唯物主义哲学思维权重大一些,同时在方法论层面更多的是对当下存在的事物严格考证。以此得出结论。或许不及西方唯心主义假设来的超前,预见性、前瞻性的权重要小一些。或许这就是中国在金融领域难有巴菲特、索罗斯的主要原因,在管理学理论方面也难有西方超前的创新思想提出。 哲学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如果把管理作为哲学的衍生物,当然也包括管理世界观和管理的方法论。管理过程就是管理哲学方法论的主要体现。管理这个词就已经把管理活动的

用管理学的视角谈谈

用管理学的视角谈谈《西游记》的故事 吴承恩写的《西游记》,本意是为了刻画孙悟空这样一个神通广大、聪明叛逆的人物形象,他却不会想到在无意之中给后世的人们留下一个很好的管理学案例。今天我就以管理学的视角来审视一下这个故事。自己想想也挺有意思,于是开一个专题,希望能有抛砖引玉的效果,大家有兴趣的可以把自己的想法写下来。 董事会——如来佛、观音菩萨……他们提出了战略目标,成立了西游公司;总裁(CEO)——唐僧,最大的特点是服从董事会管理,有着坚定的信念;招聘:因为是骨干员工,招聘的权利不完全在CEO手中,董事会参与招聘,从这一角度来说唐总这三个弟子不应该视为普通员工管理,至少也是中层以上;西游公司没有绩效考核,从电视中看到的情况是干多干少一个样,孙悟空没有比猪八戒和沙和尚多得一些奖励,完全是靠他们的主动性来工作,应该说是精神激励做得比较好(出家人的物质奖励肯定多不了),对孙悟空更多是惩罚式的管理,这个不符合现代企业管理的特点,而对猪八戒和沙和尚的管理暂时没看到有什么特点。 用我们现在的说法,孙悟空是这个团队里当之无愧的核心员工,承担了取经过程中的重要任务,而且可以说没有他可能就无法取回真经。而且老孙的人脉也非常广,当自己不能完成任务的时候会去天上找朋友帮忙,应该说无论智商还是情商都很高,但是就是爱美被唐总套上一顶帽子,从此就身不由己了。可见唐僧深知对孙悟空的管理,对于老孙来说,成佛没有太大的吸引力,也没有物质激励,要管住这样的员工,就得下狠招。 沙和尚是一个老实人,有人说他适合做人力资源总监。其实我认为他是整个过程中最深藏不露的人,城府极深。有人说,沙和尚是取经途中最没用的人,之前有看过一个讨论题,如果要在唐僧团队里炒掉一个人你会炒谁,当时很多人都选择了沙和尚,除了在流沙河一场戏里起到主要作用外,其他的时候也没见着他做出什么贡献,但是企业就是需要一个这样的人。新的劳动合同法马上就要实施了,工会的作用也越来越大了,不妨让沙和尚去当个工会主席什么的,符合他老好人的形象,而且他也容易取得职工的信任,最重要的是沙和尚很听老板的话。 至于猪八戒,也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猪八戒就成了大家喜欢的一个角色,我想这一点吴承恩老先生是根本不会想到的。猪八戒好吃懒做、贪财好色。如果我们HR招聘,一定不会选择这样的员工,可是偏偏他就在西行途中成了角儿,现在一提到团队就会提到西游记,讲到西游记的团队管理就会提到猪八戒。老猪是一个团队里的润滑剂,“江湖”极深,他没有太高的追求和生活目标,其实是个没什么理想的人,正是这样他随遇而安,他最大的特点是很能摆正自己的位置,在这个团队里他排行老三,对领导尊敬,对老孙也很客气,对沙和尚又有所不同应该说他的定位还是准确的。此外,老猪最可取的一点就是心态好,现在我们都讲快乐工作,要减压,多向他学习就OK啦。 还有一个重要的角色,白龙马,虽然我很喜欢马,尤其是白色的马,但是我还是感觉这匹马儿有点愚忠。我们都知道作为一个有能力、有抱负的青年,应该寻求更好的发展,白龙马宁可做唐总的坐骑而放弃了大好机会,这一点就很难认同了,关键是唐总也没太把马儿当回事儿。这白龙马应该就是我们招聘时常常说到的稳定性,他的稳定性很好,而且包容性也不错,整个团队里最忠心的就是他了。 唐僧是一个重情守信的人,若不是这样,他也不会最终取回真经,应该说是一个目标坚定,而且不容易动摇的领导。领导人的考核通常都不能只看能力,还要看情商:唐总首先是会用权力的,比如对老孙的紧箍咒,用起来毫不心软;但是罚归罚,他也有以情动人的时候,比如刚刚收了这只猴子就给他在烛光下缝虎皮,那场景足够锁住那只猴子了,他还是非常关心那几个徒弟的。作为领导用人为能,攻心为上,还是不错滴。 在西游记的故事里,不光讲了一个优秀的团队组合,而且有一个磨合的过程。从一开始相互之前并不完全信任,到后来逐渐有了默契。 师徒四人第一次遇到的挑战是:白骨精,当时四人反应各异,老孙火眼金睛认出了妖怪,但是没有向领导请示报告就动手打了妖怪,这一点是不符合程序的,显然唐总对此心里也不舒服,此外,他对老孙也没有完全授权,而是干预了他的工作,最终的结果是自己落入白骨精的魔爪。当然后来还是被救了出来,此后这一类的事情就少了,吃一暂长一智,唐总结老孙的信任越来越多。 我们自己做为管理者也是一样的,当手下没有能用的人的时候会抱怨,可是如果手下有一个比自己强的人,又往往不甘心让他占尽风头,最终影响的还是自己。知人善任是有一个过程的,西游记里这么一个经典的组合也需要时间来磨合,关键是我们是否有唐僧那种信念和心胸。

《管理学原理》作业(全部答案)

《管理学原理》作业 第1章绪论 1、简述题 1)管理的基本特征主要表现在哪几个方面? 1、管理是一种社会现象; 2、管理具有普遍性与目的性; 3、管理的主体是管理者; 4、管理的核心是处理好人际关系; 5、管理效果具有不确定性。 2)举例说明管理的重要性。 1、管理是一切组织正常发挥作用的前提; 2、管理有助于组织目标的实现; 3、管理水平的高低是决定一个组织竞争力的重要因素; 4、管理是生产力中最重要的构成要素; 5、管理水平是决定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重要因素之一。 3)简述管理者的职责。 1、管理者是目标的提出者; 2、管理者是计划者; 3、管理者是组织者; 4、管理者是指挥者; 5、管理者是协调者。 4)联系实际谈谈你对管理的两重性的理解。 一方面,管理的自然属性总是在一定的社会形式、社会生产关系条件下发挥作用,同时,管理的社会属性也不可能脱离管理的自然属性而存在,否则,管理的社会发生也就成为没有内容的形式。 另一方面,二者又是相互制约的,管理的自然发生要求具有一定的“社会属性”的组织形式和产生关系与其相适应,同样,管理的社会发生也必然对管理的科学技术等方面产生积极影响或制约作用。 5)联系实际谈谈你对管理的科学性和艺术性的理解。 1、管理具有科学性,也就是说管理是一门科学工作者,这是因为管理学具有客观性、实践性、理论系统性、真理性及发展性等科学的特点; 2、管理的艺术性就是强调其实践性,没有实践则无所谓艺术,这就是说,仅凭停留在书本上的管理理论,或背诵原理和公式来进行管理活动是不能保证其成功的; 3、从管理的科学性与艺林性可知,卓有成效的管理艺术是以对它所依据的管理理论的理解为基础的,管理者在管理实践中,既要运用管理知识,又要发挥创造性,谋划出一种有用的解

7第二章 公共管理的价值取向

第二章公共管理的价值取向 一、名词解释 工具主义:人是社会化、组织化的人,组织是社会控制得以实现的有效工具,只得控制体系,尤其是内部控制的形态可以看作是人类社会控制形态的一个缩影。公平与效率:公平与效率之间是一种既矛盾又统一的辩证关系,它们是互为前提、相辅相成的,一方面,效率的提高为社会公平的实现提供物质基础,另一方面,公平的实现为效率的进一步提高提供了基本保证。 正义途径:正义作为政治全力的合法性、有效性和公共性在公共领域的体现,以及它的多元性特征决定了它可以作为平衡诸如公平、效率等多元价值的一种中心原则或途径。 服务价值:就是管理活动的服务化,同时,公共管理还需要把服务化的过程进一步向前推进,将之延展到社会成员个体的层面,实现社会治理体系中的个体服务意识的普遍生成,使他们的行为合乎社会正义的标准,以形成服务的价值取向。服务型社会治理模式:它是公共管理主体在运行和发展中遵循公民至上理念,回应公民需求,以实现公共利益为目标的新型治理模式。它的本质在于服务导向和公民本位。 二、问答题 1、如何认识传统公共行政研究的工具意义? (1)社会控制的技术性 (2)社会秩序的可设计性 2、公共管理研究价值视角的伦理意义是什么? (1)价值视角打破了垄断状态,使我们认识到传统的僵局。 (2)价值视角通过价值取向引导人的行为,而非约束人的行为。 (3)价值视角的引入奠定了公共管理研究的伦理意义。 3、如何理解公平与效率的辩证统一关系及其合题? (1)他们是之间是即矛盾又统一的辩证关系是互为前提,相辅相成的,以效率的提供为社会提供物质基础。 (2)公共的实现为效率提供了基本保障。 (3)正义是政府的中心组织,正义包含对效率的追求,公平是实现正义的途径。 4、如何理解服务价值是政府的最高价值? 5、如何理解服务价值与正义途径的内在统一性? (1)社会治理问题上作为服务型社会治理模式的公共管理,是以服务价值的确立为起点的。意味着管理活动的服务化,通过治理者及服务化影响着社会治理体系中的每一个成员。(2)从工业社会向后工业社会转型中看,工业是一个差异性竞争体系,在竞争中人们之间的自然差异和社会差异导致在分配交换竞争关系中的社会公平的问题,后工业社会是互利性合作体系,人们之间的合作是互利共赢的。促进了共同利益的增长。 6、试论人类社会迄今为止的社会治理形态的历史转型。 7、如何实现公共管理者价值观的自我完善? (1)道德存在,需要思考完善什么和怎么完善的问题,需要承认人的三种存在,物理存在、精神存在、道德存在。 (2)独立自主性人格的形成,独立自主性人格意味着公共管理者思想和行为不受外部力量和原因决定。能够独立对事物进行反思,形成自己的目标和打算。 8、如何建立起基于服务价值的公共管理的道德制度? (1)提供一种全新的合作秩序, (2)从管理关系到服务关系, (3)道德制度的真实性和稳固性。

2015电大管理哲学网上作业1-5

(1/10)、()指通过确立合理的组织机构和职能,制定科学的规章制度,实现组织的协调。 (3分) ?A、沟通性协调 ?B、组织性协调 ?C、信息交流 ?D、制度性协调 (2/10)、从动态观点看,科学化结构的整体功能应()部分功能之和。(3分) ?A、等于 ?B、大于 ?C、小于 ?D、等同 (3/10)、组织管理中的()指管理者通过采取一系列措施和办法体现对下属的关怀、培养和爱护。(3分) ?A、严 ?B、宽 ?C、柔 ?D、刚 (4/10)、()是指检查工作是否按既定的计划、标准和方法进行,并及时改进所出现的偏差,以便更好地实现组织的既定目标和任务。(3分) ?A、管理 ?B、控制 ?C、计划 ?D、管理控制 (5/10)、组织管理中的()指法纪规章贯彻执行中的强制性和严肃性。(3分) ?A、严 ?B、柔

?C、刚 ?D、宽 (6/10)、计划的形成过程是一种()的形成过程。(3分) ?A、物质 ?B、精神 ?C、存在 ?D、意识 (7/10)、()是指下属各级人员都有与其职责相适应的管理权力。(3分) ?A、集权 ?B、专制 ?C、分权 ?D、独裁 (8/10)、()的形成过程包含着反映、选择、和建构活动的辩证统一。(3分) ?A、组织 ?B、制度 ?C、行为 ?D、计划 (9/10)、现代企业管理的一个重要理念就是强调()。(3分) ?A、以物为中心 ?B、以财为中心 ?C、以制度为中心 ?D、以人为中心 (10/10)、管理伦理与哲学上讲的伦理哲学的关系是()的关系。(3分) ?A、整体与部分关系

?B、矛盾关系 ?C、理论与实践关系 ?D、一般和个别 (1/20)、计划是按照一定的目的、任务和形式编制起来的社会集团,为了达到一个共同的目标,在统一领导下分工合作的行为。(2分) ?A、错误 ?B、正确 (2/20)、监督和调节的不同之处在于:调节带有明显的社会性,监督活动带有突出的专业技术性。(2分) ?A、错误 ?B、正确 (3/20)、企业文化还具有辐射作用。(2分) ?A、错误 ?B、正确 (4/20)、伦理是指人伦道理,就是人与人之间关系中的道德秩序。(2分) ?A、错误 ?B、正确 (5/20)、规章制度是柔性管理,管理伦理是刚性管理。(2分) ?A、错误 ?B、正确 (6/20)、管理伦理学与管理心理学的共同之处在于:都关注管理过程人的生理过程的研究。 (2分) ?A、错误 ?B、正确

从哲学视角看化学探索科学的新体系

从哲学视角看化学——探索科学的新体系 哲学是追求世界本源的大智慧,是以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方法论为研究内容的科学。“哲学”一词源自希腊语 φιλοσοφ?α(philosophia),意为“热爱智慧”。希腊文Philosophia是由philo和sophia两部分构成,philo指爱和追求,sophia指智慧。希腊人把哲学称为“爱智慧之学”,赋予它循理论智、探究天地社会人间万象演变因由的任务。在生活中人们生来便追寻美和寻求真理,在这种思维方式中哲学家有点像科学家。科学是一个非常庞大的学科系统,然而它只是哲学的一个分支而已。如果人们打破科学研究中的各种界限,那么所有的研究就都变成了同一个课题,也就是哲学。化学哲学(philosophy of chemistry)是一个相对年轻的、具有特殊性的哲学研究领域。化学哲学是研究和探讨化学中的哲学问题的科学,是科学哲学的分支,是化学与哲学相互交叉形成的学科。化学哲学以化学科学中具有世界观和方法论意义的一般理论问题为研究对象,以化学哲学的本体论、认识论和方法论为主要研究领域,对于全面阐发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科学观及方法论,对于化学科学的学科发展及教学都有十分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萌芽阶段多数化学工作者是朴素的科学实在论者,他们习惯于将化学研究的对象如原子、分子等作为整个世界的构成部分。他们忙于制造

新的化学物质,不断改善人们的生活质量,却从不去解答宇宙学、神学或思辨哲学的问题。尽管为人类的物质文明带来巨大贡献,然而他们在意念上却鄙视哲学。另外,由于化学与技术之间的紧密联系以及历史上化学家注重实用的传统,化学家们养成了回避形而上学问题及其争论的习惯。科学哲学家认为,化学不像物理学那样曾在19~20世纪之交发生了重要的科学革命,并没有像量子力学那样引发“经典认识论的危机”。同时,在西方主流科学哲学家当中,想当然地把化学看作是物理学的延伸,以为化学理论在原则上可以还原为物理学理论,相应地所有化学哲学问题只被看作物理学哲学问题的特殊表现。从科学史的角度来看,牛顿力学理论诞生以来,传统哲学在对科学做哲学反思时保持着对牛顿范式(对数学化和严格形式化的理论)的偏爱。到了20世纪20年代,一批“学物理学出身的哲学家”率先发表了大量关于量子力学 和相对论问题的哲学论文,从而开辟了科学哲学的新领域。不仅这批逻辑经验主义的主要代表全都精通现代物理学,而且证伪主义者波普尔及至后来的历史主义者库恩、拉卡托斯、费耶阿本德也全都精通现代物理学,于是形成了科学哲学关注理论物理问题的研究传统。这一传统不仅忽视了化学,而且也忽略了其他科学分支。此后,生物学哲学是在20世纪70年代逐渐发展起来的,而在20世纪90年代中期至末期,化学哲学则处于其研究活动最为频繁的一段时期,并且开始

公共管理的主体

公共管理的主体 上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全球性的行政改革预示着政府自身治理模式的转变,公共管理主体逐渐呈现多元化的趋势。它不仅体现在公共管理的主体构成上,还体现在公共管理行为的过程中。在我国,就组织层面而言,公共管理主体主要包括政府、社会自治组织及事业单位。社会自治组织具体包括各种职业自治组织、行业自治组织、学术自治组织、社区自治组织、综合自治组织。尽管公共管理各个主体在发展中还存在不足,但总体而言,在社会治理中,服务价值理念的张扬和凸显以及在治理实践中的坐实,促进了人类社会治理模式的转型,社会治理主体的结构由传统的线型结构向网络结构转变。 公共管理主体的含义 公共管理是一系列的行为过程,其目的是管理社会公共事务,合理有效地配置社会公共资源,为社会的经济发展提供良好的外部环境,进一步提高人们的生活水平和质量。在这一过程中,必然会出现行为的主体、客体以及手段之间的联系,公共管理实际上体现为这三方面的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有机统一过程。其中,公共管理主体是这一过程中的主体要素,对公共管理职能的实现有着决定性的作用。关于公共管理主体的含义,学术界存在两种观点:一种观点是把公共管理主体限定为公共组织体系,包括政府组织与非政府组织两大类。这种观点也存在差异,有的认为,公共管理主体是政府和非政府公共机构;也有的认为,公共管理主体除政府外,还有立法机关、司法机关和其他公共组织;还有的认为,公共管理主体除政府外,

还有中国共产党、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司法机关、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民主党派以及授权管理社会公共事务的社会中介组织等。另一种观点是将公共管理主体理解为甚至等同于公共组织的组成人员。“主体的划分很难有明确的界限,因为公共服务概念的理解被大大扩展了。公共服务不仅包括政府的三个分支部门,而且包括联邦政府、州政府和地方政府三个层次,而且包括非赢利部门。所以,公共管理的主体就成为所有追求为公共利益服务的人员,无论这些服务是由政府履行还是非赢利机构执行。” 对公共管理主体作制度和组织层面的界定,是近代以来宪政运动的结果,实际上是在延续传统上的针对公共组织建构之合法性问题而形成的行政组织法治主义模式,一种“通过民主代议机关的合法化模式”——“民主代议模式”。这种观点的背后隐含着对公共组织组成人员的怀疑或不信任,忽略了现实中个人作为公共管理主体的存在事实。当然,将公共管理的主体限定为具体管理过程中提供公共利益和服务的人员,而忽略其所属的组织基础,则是走向另一极端,可能导致实践中的恣意与任性,故而也是不全面的。 因此,公共管理主体的内涵应该包括组织和个体两个层面。所谓公共管理主体,就是指在公共事务管理的过程中,以实现公共利益为目的,按照一定程序,运用公共权力,提供公共物品与公共服务的公共组织和个人。 公共管理主体的特征 (1)公共性。从行为性质及目的来看,公共管理主体从事的是

哲学视野下的土木工程前沿问题

期末结课论文哲学视野下的土木工程前沿问题 李镇明 2011-5-23

哲学视野下的土木工程前沿问题 李镇明 哈尔滨工业大学实验学院 2009级土木工程专业 摘要:本文以哲学为出发点对土木工程进行审视,探究了哲学与土木工程的关系,最后以此为 铺垫,从哲学的角度分析土木工程学科的前沿问题。 关键词:哲学土木工程前沿 要想探究哲学视野下的土木工程前沿问题,首先要弄清楚哲学与土木工程的关系,其次则要从哲学的角度审视土木工程的性质与发展,最后才能以哲学的视角去看待土木工程学科的前沿问题。 1 哲学与土木工程 土木工程从人类开始为自己建造居所搭巢挖穴时就已经出现,发展至今已经有了相当漫长的历史,到了近代可以说已趋成熟。但是一类工程的成功设计。规划与实施离不开其他学科的辅佐,许多学科对土木工程的都有着不可泯灭的作用,其中哲学作为人类思想的代表,对土木工程更是有着贯穿始终的重大的意思。1.1 哲学与土木工程相伴相生 “工程”一词古已有之,起初用于指战争设施的建造活动,到了近代则演变成将自然科学的原理应用则演变成将自然科学的原理应用到工农业各部门中去,并通过工程思维的升华,系统成工程管理方法,将工艺诀窍和优化后的工程程序等综合而成的各工程学科的总称。日常生活中应用最为广泛的当属土木工程。而哲学其实在人开始思考的时候,就已经存在了。而且,哲学一直在潜移默化的影响着土木工程。 比如闻名于世的都江堰,之所以能留存前年,本质原因就在于它因势利导,能与环境和谐共存。都江堰采用的材料就是江中卵石,冬春枯水则导岷江水经深水河道灌溉农田,汛期丰水则引大水经宽浅河道流入长江,使良田免遭洪涝。这其中体现的正是疏导与防堵相辅相成、辩证统一的哲学思想,使都江堰成为中国古代工程与哲学思维完美结合的典范。 1.2 土木工程离不开哲学

中国管理哲学读后感

中国管理哲学读后感 世界经济的发展以西方国家为主导,而他们似乎都在说中国人没信仰,甚至质疑中国企业能否长期、健康地发展。其实,他们并不了解中国人,中国人不是没有信仰,而是早已渗入血液,留下了几千年的烙樱 一些西方学者认为,只有西方基-督教伦理文化背景下的理性契约精神,才是商品经济的文化根基。然而,20世纪70年代日本的腾飞,80年代亚洲四小龙的崛起和今日中国的振兴,似乎都已经无声地向他们的观点提出了质疑和挑战,并向世界证明成功的管理并不是专属于西方,成功的理念更不是只有一种。 日本的迅速腾飞让世人知道了日式管理,而中国现在正处于振兴期,中国式管理将如何自处?我们一直强调“见贤思齐”,而“贤”似乎必然地指向了西方,于是我们引进了西方的资金、技术,同时也吸收了他们的管理思想、理论和方法。而这些是否符合中国国情,能否有效地推进中国的发展?现实似乎给出了一个不是很满意的答案,国外屡试不爽的管理方法,当移植到中国时,却产生不了预期的效果,竟是方法错了还是中国人已经病入膏肓?而《中国式管理》恰是给我们点亮了一个火把,让我们看清身边懵懂的表象,它将植于中国人血液的民族性剖析给世人,让我们懂得从另一个角度去解读中国文化。

一、中国人的小团体 日本人的小团体让人们会自然联想到集团主义,而中国的小团体则可能让人们联想到本位主义、朋党之争和内耗。那究竟是小团体错了,还是中国人错了,或者说它们本身就是一对矛盾体?在我看来谁都没错,我不赞成将人和小团体隔离开,用严格的制度进行约束。中国人的小团体象征着我们美好的友谊代表着彼此之间的交流,少年时的玩伴、青年时的知心朋友,这些都是我们难以割舍的,这就是我们的生活,从小的生活环境,没必要舍弃。从好的方面来说,中国人的小团体也可以是工作的润滑剂,它利于工作顺利地开展,特别是有新的变革政策时,往往先通过自己的小团体来推广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其实,日本同样也存在着小团体,否则便不会出现团队精神,只不过日本把小团体划归到整个公司,而中国则是出现了内耗和挖墙角。小团体本身并不是什么缺陷,与欧美企业相比,小团体让企业更具有人性。当然,小团体的存在对于中国企业来说无疑是一个巨大的挑战。中国企业在制定决策时,可能由于小团体的存在致使一些行之有效的策略难以展开或者说需要花费更多的成本。这在当今瞬息万变的市场环境下,无疑给企业生存发展带来巨大的压力。但积极的方面在于,能让决策者保持清晰的头脑防止专断的产生,这对于一个成长中的企业来说是非常重要的,因为在多变的时局下,小团体可以帮助企业克服急功近

管理哲学主要内容及哲学故事

一.学习了什么?学到了什么?还想学什么? 1.学习内容: 管理哲学是对管理的哲学思考,是从哲学层面来思考管理问题。管理哲学以管理活动中的一般世界观、认识论和方法论为研究对象。 管理哲学由三部分组成:管理本质,管理意义,管理规律。本课程的核心内容是对企业文化的理解与运用,即管理规律。管理哲学主要内容包括对管理哲学含义的理解站在哲学的高度对人、组织、环境构成的管理系统进行再认识;通过中外管理哲学的对比,进一步认识并理解中国的管理与国外管理的不同;探索从中国传统文化入手研究管理哲学等。 2.学习收获: 通过这门课程,笔者逐渐培养起管理思维意识,对中国管理哲学精髓有更加深刻的领悟。回顾现代管理的发展轨迹,西方管理危机频现,中国未来的管理不仅应该去西方管理之糟粕取之精华,更应该立足中国传统文化,激活中国管理哲学代码。 中国古典哲学基础是简单管理。简单管理的思想在中国古来有之,具有深厚的中国古典哲学基础。老子提出:“道法自然”的管理精义,明确提出了管理的最高境界:“稀言自然”,“无为而治”。“治大国若烹小鲜”更是对简单管理的生动描述。 如何在实际管理中运用中国哲学简单管理思想呢?通过学习,笔者认为应该从如下四个方面着手。 首先,要把握规律,抓住关键,即企业在经营管理活动中,准确找到并把握事物的本质和规律,以战略的眼光去感知机会、把握机会、利用机会,致力于培育企业核心专长与技能,聚焦核心,抓企业成功关键。 其次,善于化繁为简,集约高效,即将复杂的事情简单化,系统思维,快捷行动,有执行力;在错综复杂的企业内外矛盾之中驾驭矛盾,把握度;集中配置资源,整合资源,提高组织整体运行速度与效率。 然后,应该学会遵从“自然法则大于人为法则”的处事原则,组织的运行基于“客户价值驱动”而不是“权力驱动”,在适应企业经营环境变化的过程中不断变革与创新,不断跨越成功的陷阱,追求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再者,重视沟通信任,以人为本,即尊重人性,尊重人的价值,以“人才价值本位”替代“官本位”,在企业内部建立信任与沟通机制,建立知识共享系统,减少组织内部交易成本,使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简单融合,协同有效。 3.希望继续学习: 通过管理哲学课程学,笔者已经基本掌握管理哲学思考方法,为了能使自己够站在更高的哲学高度审视“管理的丛林”,希望更加全面地了解管理哲学内容。如哲学高度与管理效率的联系,人本管理的哲学问题,管理哲学的基本矛盾分析,如何判断哪些哲学适用于当今中国企业管理等问题。 二.如何设计《管理哲学》课程讲义?如何设计《管理哲学》课程课堂?如何设计《管理哲学》课程考核? 1.管理哲学讲义设计 讲义由案例,哲学名言,哲学故事为主。相关视频,图片,音乐资源为辅生动形象具体地引导学生自主思考如何管理,培养管理思维能力。 讲义内容应该顺应管理环境的变化,同时结合现实中国企业缺乏危机管理意识现状和环境不断变化给管理带来的不确定性加强,特别加强对危机管理和不确定行管理的分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