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第一节 流动的组织——血液(教案 人教版)

第一节 流动的组织——血液(教案 人教版)

第一节  流动的组织——血液(教案 人教版)
第一节  流动的组织——血液(教案 人教版)

第一节流动的组织——血液

教学目标

1.描述血液的组成成分和各成分的主要功能。

2.使用显微镜观察人血的永久涂片,尝试识别红细胞和白细胞。

3.尝试解读血常规化验的主要数据。

教学重点

血液的组成成分和各成分的主要功能。

教学难点

用显微镜观察人血的永久涂片并识别血细胞。

课时安排

1课时。

课前准备

化验单、课件、显微镜、人血的永久涂片。

一、导入新课

我们知道人体的一切生命活动都是在细胞内进行的,细胞需要物质和能量,那人体吸收的营养和吸入的氧气是如何运输到全身的细胞中去的呢?

二、新课教学

(一)血液的组成

为什么失血过多会导致死亡?对失血多的病人,为什么要及时输血而不是输液?这都与血液的组成成分和功能有关。

1.资料分析

(1)提出问题:血液里有哪些成分?

(2)提出假设:血液是由几个部分组成的。

(3)验证假设:如果我们是科学家,通过什么方法可知血液的成分?(学生通过思考、讨论,参考教材可知血液分层、观察血涂片的实验方法。)

(4)分析现象:①含有抗凝剂的血液静置段时间后,为何会分层?②试管中的血液分为几部分?各呈什么颜色?各部分的容积比例大致是多少?

(5)得出结论:通过实验可以看到,试管中的血液分为两部分:上面部分是淡黄色,半透明的液体——血浆,占血液容积的55%左右。下面的部分是血细胞,不透明,呈暗红色的是红细胞,在红细胞和血浆的交界处,有很薄的一层白色物质——白细胞和血小板。可见,血液是由血浆和血细胞组成的。我们义务献血献得最多的是血浆。

2.血浆的主要物质

根据血浆这个名称我们来猜想一下组成血浆的主要物质有哪些?(出示血浆成分示

1

意图)

(1)性质:血浆是一种溶有多种物质的液体,略呈淡黄色。

(2)成分:①含水分约90%;②细胞所需的养分,主要是葡萄糖、氨基酸、脂肪酸和无机盐等,约占3%;③蛋白质,简称血浆蛋白,约占7%。还含有细胞代谢废物,如尿素和尿酸等含氮废物。

(3)功能:运载血细胞,运输养料和废物等。

思考:人体在大量出汗或严重腹泻的情况下,血液中主要丢失了什么成分?通常用何方法来补充血液丢失的这些成分?

人体在大量出汗的情况下,血液中主要丢失水和一部分无机盐。通常采用喝水或适量补充无机盐的方法来补充血液丢失的这些成分。人体在严重腹泻的情况下,血液中主要丢失水分、一小部无机盐和葡萄糖等营养物质,通常采用喝水或适量补充无机盐以及静脉滴注或口服葡萄糖溶液来补充。

(二)用显微镜观察人血涂片

讲述:刚才观察了血液分层,你们想到还有哪些要继续探究的问题吗?(学生可能会想到:各种血细胞都有何特点?分别起什么作用?)

下面我们就来探究血细胞的特点和作用?(课件展示讨论题)

观察:将人血的永久涂片放在低倍显微镜下进行观察。

讨论:1.你所观察的人血永久涂片中数量最多的是哪种细胞?(课件展示)

(1)红细胞每立方毫米的数量:成年男子平均500万个,成年女子平均450万个;

(2)白细胞每立方毫米的数量:5000~10000个;

(3)血小板每立方毫米的数量:10万~30万个。

2.你是怎样区分红细胞和白细胞的?(课件展示)

(1)红细胞的形态:两面向内凹的圆饼状,体积小,无细胞核。

(2)白细胞的形态:比红细胞大,有细胞核。

3.为何看不到血小板?(课件展示)

血小板的形态:在血细胞中最小,形状无规则,没有细胞核。

(三)探究血液的功能

1.红细胞

(1)血液为何是红色的?

红细胞里有一种红色含铁的蛋白质,叫血红蛋白,使红细胞呈现红色。

(2)血红蛋白有何特性?讨论红细胞的功能。

在氧含量高的地方,容易与氧结合;在氧含量低的地方,容易与氧分离。正是因为血红蛋白的这一特性,使红细胞具有运输氧的功能。此外,红细胞还能运输一部分二氧化碳。

讨论:血液中红细胞的数目过少,或者红细胞中血红蛋白的含量过少,会引起贫血,你认为贫血患者会出现哪些症状?根据血红蛋白的成分,可以采取哪些措施来缓解这些症状?

讲述:如果血液中红细胞的数目过少,或者红细胞中血红蛋白的含量过少,都叫做贫血。贫血的结果是使血液运输氧的能力降低,身体因缺氧而影响各种正常的生理活动,

2

常表现出精神不振、疲劳、头晕、面色苍白等症状。此时,应找医生诊治。一般贫血患者,应多吃一些含蛋白质和铁质丰富的食物,这是为什么呢?因为血红蛋白是一种含铁的蛋白质。

2.白细胞

设疑:当我们身体某处受伤后,受伤部位周围会出现红肿现象,过一段时间之后,红肿可能会自动消失,这是什么原因呢?

(课件展示)白细胞与发炎的关系图

当身体某处受伤、病菌侵入时,白细胞可以通过变形穿过毛细血管壁,聚集到有病菌侵入的部位,去吞噬病菌,同时伤口周围就会出现红肿发炎现象。一旦病菌被消灭,炎症也就消失了。所以白细胞有什么作用呢?白细胞对人体具有防御和保护作用。

讲述:你分析得很对,据统计,正常人每立方毫米的血液中,白细胞的数量只有5000个~10000个。别看白细胞数目不多,但它的作用却不小。

3.血小板

提问:有时不小心,皮肤划破了,流出血来,但过不久,在伤口处的血就凝固了,还把伤口堵住了,血就不流了。这是为什么?

讲述:出现这种自我保护的现象,就是血小板的功劳。当血液流经伤口时,血液中的血小板就会在伤口处聚集成团,同时血小板破裂时还会释放一些物质,促进血液凝固成块,堵住伤口而止血。血小板又发挥什么作用呢?血小板有止血和加速凝血的作用。

血小板比红细胞和白细胞都小得多,而且形状不规则,没有细胞核。在每立方毫米血液中,血小板的含量为10万~30万个。流出血管的血液会凝固,凝血块周围出现的淡黄色、透明的液体,叫做血清。

下面请一个同学根据已经学到的知识来概括总结一下血液的主要功能。

回答:血液的主要功能是运输、防御和保护。(课件展示)

讲述:血液除了有以上功能外,对体温调节也有重要作用。如夏天,天气炎热,皮肤内的毛细血管就会扩张,血液流量增多,皮肤散热量也增多;冬季则相反,皮肤内的毛细血管会收缩,血液流量减少,可以减少热量的散失。综上所述可以知道,血液对于人体正常的生命活动是至关重要的。

(四)学会看血常规化验单

引导学生找出化验单中不正常测定值,并分析产生的原因。

不同患者的化验单,分别找出不同化验单上不正常的测定值,判断测定值是偏高还是偏低。各小组对照病人的症状讨论引起不正常测定值的原因。各组交流。

学生讨论:如果某项测定值不正常,能否说被检人一定是患了某种疾病?为什么?通过以上讨论,要清楚分析病情应根据患者的症状及其他化验结果,对检查结果做出准确分析,同时还要注意被检人的性别、年龄、生活地域、职业特点及所处的状态等,分析问题时应全面地看问题,避免结论的片面性。

三、课堂总结

复习本节内容,强化学生记忆。

3

四、课后作业

教材第54页“练习”第1、4题。4

1.第一节 流动的组织——血液

第一节流动的组织——血液 1.学生能够描述血液的组成成分和各组成部分的主要功能。 2.通过观察人血的永久涂片,尝试识别红细胞和白细胞。 3.通过本节的学习,体验血液对生命的重要作用。 二、重点:描述血液的组成成分和各部分的主要功能。 难点:观察人血的永久涂片,尝试识别红细胞和白细胞。 三、自主探究:(要用心呀!★老师相信你是最棒的!) 探究问题一:血液有哪些成分?(认真观察呀) [解决方法]: 1.带着问题去观察。 2.思考:(1)将一定量的人的血液放入装有抗凝剂的试管中,用离心机离心或者静置一段时间后,可以观察到血液有明显的分层现象。通过你的观察血液分成几层?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各层的特点。(开启你的知识储备库,猜测一下各层分别是什么?) (2)推测:血液可能有几部分组成?哪几部分?分别位于什么层位? (3)为什么把血液称做“流动的组织”? [请你来解答]:不要犹豫了! 血液由_______和______组成,血细胞包括________ 、 ________、 _________.。 探究问题二:血浆的成分和功能(自主探究,相信自己!) [解决方法]:阅读课本P52血浆部分 1.认真看图4-31明确血浆的成分。 2.由成分思考总结血浆的功能。 [请你来解答]:不要犹豫了!

人体在大量出汗或严重腹泻的情况下,血液中主要丢失了什么成分?通常用何方法补充丢失的成分? 探究问题三:三种血细胞的的形态结构和功能。 [解决方法]: 1.阅读教材P52-54有关血细胞的内容,尝试完成下表 2.观察人血的永久涂片,思考讨论问题: (1)认真阅读课本第52页,了解实验的目的要求、方法步骤。 (2)发挥集体的力量,小组成员合作,观察人血的永久涂片,并能认识红细胞和白细胞,并尝试说出你判断它们的主要依据是什么(3)低倍显微镜下能否看见血小板,为什么? 探究问题四:血常规化验单对诊断疾病有意义吗?(请你当医生,要认真呀!) [解决方法]: (1)阅读教材P51血常规化验单,重点看“项目”和“测定值”这两栏。 (2)从张XX检查的结果中,与学案上材料补充中的数据对比有什么不同? 推测:张XX可能患了什么病?

血液循环教案

第一节血液循环 教学目标: 教学重点:1、区别动脉、静脉、毛细血管 2、描述心脏的结构和功能 3、描述血液循环的过程 教学难点:1、描述心脏的结构 2、说出血液在循环过程中成分的变化 课时安排:4课时 教学方法:讨论法、实验法 教学设计: (一)、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都知道,血液在全身是循环流动的,它为什么不会停息呢? 生:由于心脏的作用。 师:对,心脏就像水泵一样,把血液从心脏输送到全身,推动着血液不停地流动,它是血液循环的动力器官。本节课我们就来学习血液运输的动力器官――心脏。 (二)、进行新课 【展示模型】揭开人体模型的胸腔,慢慢取出心脏,留给学生观察的时间。教师在展示过程中,注意提醒学生观察心脏的位置、形状、

大小等(学生认真观察后,会轻松地回答出来)。 【学生总结】人的心脏位于胸腔中部偏左,在左、右两肺之间,形状像桃子,大小与本人拳头差不多。 【结构展示】把心脏模型解剖开,让学生观看。 师:心脏的内部结构到底怎样呢?引入正文。 【观察讨论】看看心脏有几个腔,各腔之间是否相通,壁薄厚有什么差别,连接各腔的血管有什么特点,是动脉,还是静脉……学生们积极地讨论,预习过的能积极带动其他学生参与。 【学生体验】取一个新鲜的猪心脏,让学生用手摸一摸,感受心房壁与心室壁的薄厚,左、右心室壁的薄厚,想一想这与心脏的功能有何关系。观察连接心 房和心室的血管,联系所学动脉、静脉的知识,了解其特点。有的女生胆子小,不敢用手摸,应鼓励。对学生的疑问注意引导分析,不要盲目地进行解释。有异议的给予肯定和表扬,以激发他们的积极性。观察血管时,可对学生适当提示,以巩固动脉、静脉概念。 【交流总结】心脏有四腔――左心房、左心室、右心房、右心室,同侧的心房与心室相通。左右心室的壁薄厚不同,左心室的壁心肌发达,壁厚;右心室心肌不如左心室发达,壁较薄。心室与心房比较,心室壁厚,心房壁薄(解释:左、右是以人体的生理结构为依据的)。心脏四腔分别连接不同的血管,左心室连接主动脉,左心房连接肺静脉,右心室连接肺动脉,右心房连接上、下腔静脉。

流动的组织-血液教案

七、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导入一:(多媒体导入) 展示课件(内容:繁忙的陆路、水路和航空运输图片,结合简短的说明。) 导言 师:日常生活当中,穿梭的陆路,海上、航空运输,为不同地区的货物和人员的的往来提供了便利。在人体内同样存在着繁忙的“运输线”完成人体内物质的运输。食物中的营养物质和空气中的氧气被吸收后,通过这个“运输线”运输到全身各处的组织细胞中。那我们人体的这个运输线是什么呢?(生回答) 师:没错,这些运输线就是遍布全身的大大小小的血管。这些运输线中的特殊的交通工具就是—血管里流动着血液,血液将来自消化道的营养物质和来自肺部的氧,迅速运往身体一个细胞,同时将细胞生活中产生的废物及时运走。血液对我们的生活和健康是如此重要。你们对血液了解多少呢?今天我们就来共同探讨这方面的问题。导入第一节:流动的组织——血液(板书) (二)新课 血液知多少:1、血液是什么颜色?什么形态? 2.血液离开人体后,如果没有特殊处理,会凝固吗? 3.如果一个人大量失血,会怎样? 4.你认为血液() A重要 B不重要 C非常重要 教师提问:对于失血过多的病人应如何进行抢救?学生:输血。 教师提问:(1)对于失血过的的人为甚么要去输血急救而不是输液?血液究竟由哪些成分组成呢?我们可以通过一个简单的血液分层实验来了解一下。播放视频。 师:现在请认真观察并思考:(出示课件)试管中的血液分为几层?各呈什么颜色?各 层的比例大致是多少?为什么会出现分层现象? (学生认真观察,积极讨论,得出结论。)

生:试管中的血液分成了……………………………… 师:(给予一定评价和鼓励。板书。)很好,同学们想一想,我们到医院看病,有时医生 会让我们做血常规化验。通过血常规化验单,可以了解到病人的血液成分的变化,为病人诊断疾病提供依据。你们都知道血常规化验单上都有那些内容吗? 生:(摇头)不太清楚。利用课件展示常规化验单 师:老师这里有一张血常规化验单,(出示课件)接下来我们一同来看一下。请同学们 在阅读血常规化验单时,着重看“项目”和“测定值”两栏,了解RBC、WBC、 Hb、 PLT英文缩写所表示的含义。结合着加了抗凝集的分层的血液和血常规化验单,你认为血液可能是有哪几部分组成的?血常规化验单上所列的各成分,分别应在什么层位上?小组讨论。 生:通过探讨我们小组觉得血液是由三个部分组成的:上层淡黄色半透明的液体,叫血 浆;下层深红色的部分是红细胞;还有上、下层中间的很薄的一层白色物质,这部分应该是白细胞和血小板。(板书) 师:回答的很好,掌声鼓励。从刚才同学们的发言中我们知道,血液是由血浆和血细胞 组成的,血细胞又包括红细胞、白细胞和血小板。学生活动:谈论,归纳总结、思考、回答。 红细胞和所含的血红蛋白在下层深红色部分,白细胞和血小板在中间很薄一层白色物质中。 3为什么把血液称作“流动的组织”? 学生:讨论,分析 血液中有大量的血细胞,这些细胞与血浆共同构成血液,完成物质运输等功能。因此血液是一种组织,属于结缔组织。血液可以流动,因此被称为“流动的组织” 师:大家想一想,我们生活中的各种交通工具,都有它自己的主要作用与功能,我们人体内的这种特殊的交通工具--------血液中的各种成分也各有其主要作用与功能,下面我们先来学习血浆的成分和功能。出示课件 血浆介绍:(播放视频)学生:观察、回答。 特点:淡黄色,半透明液体。观看、思考,回答 主要成分:水(90%)、血浆蛋白(7%)、葡萄糖、氨基酸、无机盐、含氮废物等(3%)。思考、分

血液循环教案

输送血液的泵——心脏(第二课时:血液循环) 【教学课题】输送血液的泵——心脏(第二课时:血液循环) 【教材分析】 1.教材内容分析 本节教材主要讲述了血液循环的途径,既是重点又是难点。学生在前面的学习中已经掌握了血液、心脏、血管和呼吸系统的相关知识,知道心脏是输送血液的泵,也知道氧气会通过呼吸作用进入血液。这些知识都为本节课的学习奠定了基础。 2.课程标准要求 (1)知道血液循环的两条途径。 (2)知道动脉血和静脉血的成分。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两条循环的途径; 2.血液在循环中的变化; 【能力目标】 通过师生间、学生间的相互讨论,学习运用原有知识自主地获取新知识。【情感目标】 1.在合作学习中提高思维能力及实验能力; 2.通过血液循环的学习知道保护心脏的重要性。 【教学重点】 1、小鱼尾鳍内血液流动实验,观察小鱼心脏的实验; 2、体循环与肺循环的途径; 【教学难点】

1、体循环和肺循环的途径; 2、动脉血和静脉血的成分变化及位置。 【教学策略】 1.实验:观察小鱼尾鳍的血液流动,让学生通过亲手操作,对血液流动产生感性认识。 2.PPT演示:更直观反映人体内动脉血和静脉血的变化以及血液循环的路径。 3.课时安排 本节教学内容的课堂教学为1课时。 【教学用具】 实验用品、多媒体设备、人体心脏模型 【教学板书】 肺动脉肺泡毛细血管网 上腔静脉 肺静脉下腔静脉右心房左心房 右心室左心室 主动脉 身体毛细血管网 体循环肺循环 【教学进程】 教学程序 (包括时间 进程) 教师行为学生活动设计意图 导入1.5min 提问:同学们,前面我们学习 了人体输送血液的泵——心 脏以及运输血液的通道—— 血管,也了解了血液中有许多 物质,如血浆、血细胞,那你 学生讨论 (有的认为是朝着 一个方向运动的, 有的则认为不是; 有的认为总是朝着 激发学生学习兴 趣 让他们对血液的 流动产生自己的 认识

流动的组织血液教案一.doc

流动的组织——血液 教学设计说明 学生多数都有流血、抽血的经验,对血液有一定的感性认识,但对于血液的成分、各成分的功能并没有多少了解,因此采取多种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学 习的兴趣。 通过复习导入到具有运输功能的血液,并通过分析血常规化验报告单引入血液构成——根据血浆成分推断血浆功能——分组实验、比较血细胞的形态、数量及区 别方法——自主学习掌握血细胞的结构和功能——解读血常规化验单理解血细胞 的功能,解释生活中的一些问题——通过课堂练习巩固知识。 教学过程以学生的观察、思考、分析和讨论为主,让学生有更大的学习自主性,但由于学生在自主观察和学习方面还缺乏足够的深度和全面性,因此,教师应加强 指导。通过教师有针对性的引导和补充,使学生对血液各成分尤其是血细胞的功能 和区别能够清晰明了,同时也体现了知识在生活中的运用 教学分析 (一)教材分析 本节是血液循环系统不可缺少的最基础的一节内容,它和血管与心脏共同构成血液循环系统。血液又有其独特的组织结构和生理功能,是相对独立的知识点。通 过本节的学习要求学生能说出血液的成分和主要功能,并能独立使用显微镜观察人 血的永久涂片,能识别红细胞、白细胞和血小板。 (二)学情分析 在本节课之前,学生已学习过消化系统、呼吸系统的知识,了解食物通过消化

和吸收后,营养物质进入血液,也了解吸入的氧气和呼出的二氧化碳会通过血液进

行运输。学生对血液虽然很熟悉,但多数情况下并不清楚血液的组成及每部分的功能。必须让学生亲眼看看血液的成分,认识红细胞、白细胞和血小板。要联系生活实际来介绍它们的功能,学生对显微镜的使用也不太熟练,教学中适合采取小组合作、任务驱动等形式、小组竞赛等形式,适当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结合生活经验和实验观察,通过自主学习和教师点拨启发,描述血液成分和各自的主要功能。 2.使用显微镜观察人血的永久涂片,尝试识别红细胞和白细胞。 能力目标 1.通过使用显微镜观察人血的永久涂片,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 2.通过解读血常规化验单,进一步提高学生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感知血液是体内物质运输的工具。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关注造血干细胞及其研究进展,对学生进行珍爱生命和关爱他人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教育。 教学重点 血液的成分和各成分的主要功能。 教学难点 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生活中的有关血液问题的能力。

部编版初中语文第一节流动的组织——血液

第一节流动的组织血液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能够描述血液的组成成分和各组成部分的主要功能,并能通过血浆和三种血细胞的 功能归纳出血液的功能。 2.用显微镜观察人血的永久涂片,能尝试识别红细胞和白细胞。 能力目标: 1.能够简单分析血液常规指标,提高思维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 对三种血细胞功能的了解,学会运用知识,描述贫血、发炎、血流不止的现象及 原因,培养自己看典型贫血化验单,发炎化验单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目标 1.通过对血液成分及各部分功能的认识,形成正确的血液观。 2.培养乐于探索生命的奥秘,具有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重点和难点 重点描述血液的组成成分和各部分的主要功能。 难点1.显微镜下分辨各种血细胞,理解血液属于组织。 2.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生活中有关血液问题的能力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课题 1.为什么失血过多会导致死亡? 2.对失血过多的病人,为什么要及时输血而不是输液? 3.为什么通过化验血液在一定程度上检查健康状况或诊断疾病? 二、问题引导,自主探究 观察“血液分层图”、搜集的血常规化验单、血浆成分示意图及显微镜下血细胞图,请同学们思考讨论 1.含有抗凝剂的血液,静置一段时间后,为什么会出现分层的现象?分几层? 2.结合图观察,你认为血液可能是由哪几部分组成的?血常规化验单上所列的血液成 分,分别在什么层位? 3.为什么把血液称为“流动的组织”? 4.血浆中的主要成分是什么?有什么功能? 5.你有过作血常规化验的经历吗?检验科的医生从我们身体上抽取一滴血,放在载玻片 上制成血涂片,放在显微镜下观察,你知道检验科的医生在显微镜下看到了什么呢?

4.4.1流动的组织——血液教案______李明

第一节流动的组织——血液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结合生活经验和实验观察,学生能够描述血液的组成成分和各组成部分的主 要功能,并能通过血浆和三种血细胞的功能归纳出血液的功能。 2.学会用显微镜观察人血的永久涂片,尝试识别红细胞和白细胞。 能力目标: 3.通过教师导学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4.通过观察实验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5.通过解读血常规化验单,了解贫血、化脓和伤口血液凝固等相关知识,培养 学生运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及综合分析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目标: 6.通过对课堂学习目标的共同探索,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 7.关注造血干细胞及其研究进展,体验珍爱生命和关爱他人的情感。 8.通过实验培养学生了认真、细致、严谨的科学态度,规范学生的实验操作。使 学生逐渐学会观察实验现象,收集实验资料,归纳总结得出结论,从而主动获 得知识。 【重点和难点】 重点:描述血液的组成成分和各部分的主要功能。 难点:1、显微镜下分辨各种血细胞,理解血液属于组织。 2、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生活中有关血液问题的能力 【课时分配】 1课时 【教学方法】实验法、观察、讨论与讲解相结合 【教学过程】 【情景导入】 师:上课,大家好!同学们我们走在马路上经常看到这样的景象(放一段录象)马路上的大大小车在繁忙的搞着运载工作。那么我们人体内的物质是靠谁来运输的。 食物中的营养物质和空气中的氧气被吸收后,怎样运到全身各处的组织细胞中?组织细胞中的产生的二氧化碳和其他废物,又怎样运离细胞?(请看录象)相信同学们现在都会知道,在我们每个人的身体里面,也有一条繁忙的运输线。这些运输线就是遍布全身的大大小小的血管。这些运输线中的特殊的交通工具就是———血管

《心脏和血液循环》教学设计

心脏和血液循环 科学知识: 1 、知道心脏的形态和功能。 2 、认识血液循环器官及其作用。 科学探究: 1 、会利用模型来研究心脏的功能。 2 、能准确测定自己的脉搏。 科学态度: 1 、体会到利用模型研究问题的乐趣,并认识到这是一种重要的研究方法。 2 、意识到坚持体育锻炼有利于心脏健康。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 体会模型在科学技术中的应用,培养学生对模型地设计技术。 教学重点:了解心脏跳动的意义。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准备:视频资料、心脏模型、小橡皮球、水槽。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1 、活动:把手放在胸口感受心脏的跳动,说说你的感受。 2 、讲述:今天我们学习“心脏的跳动”。 二、自主学习: 1 、认识心脏。 ( 1 )提问:心脏在身体的什么部位?它的形状像什么?它有多大?这些问题你能回答出来吗? 学生试着回答。 ( 2 )讲述:大家回答的都不是很准确,让我们通过心脏模型来认识心脏。(出示模型)心脏共分为 4 个室,分别是左心房、左心室、右心房和右心室,上面还布满了各种血管,它是人体血液循环系统的主要器官。 ( 3 )提问:心脏每时每刻都在不停地跳动,你知道什么是心跳吗?你觉得

心跳是什么? 学生汇报。 ( 4 )讲述:我们做一个实验来进一步理解什么是心跳。演示并讲解:一只手握住皮球,有节奏地反复挤压与松开皮球,连续做 20 次,来模拟心脏的跳动。请仔细体会手上有什么感觉。(指名演示实验,谈体会) ( 5 )要求:我们换个方法再做模拟实验。每个同学反复地把拳头握紧与松开,连续做 20 次,模拟心脏的跳动,体会手上的感觉。(分组实验、交流)全班汇报。 ( 6 )讲述:通过模拟实验,大家感觉到手有节奏地握紧与张开,感觉到手臂上的肌肉也随着一起紧张、放松。这只是模拟实验,我们再来看一段真实的录像,看看心脏究竟是怎样跳动的? 学生汇报。 ( 7 )小结:心脏也是由肌肉构成的,心跳就是心脏的收缩与舒张。心脏收缩舒张一次,我们就会感觉到一次心跳。 2 、探究心脏不停地跳动的原因。 ( 1 )讲述:我们的心脏始终处于跳动状态的,这也是生命存在的必要条件。可是心脏为什么要不分日夜地跳动呢?下面,我们通过几组实验来看一看。 ( 2 )演示实验 1 ,反复挤压塑料瓶,你们仔细观察发生了什么现象? (水被挤压到另一个瓶子里了) ( 3 )提问:谁知道心脏把血液运输到哪里去了?(全身) ( 4 )提问:为什么血液能被运输到全身呢?通过什么来运输的? (全身分布了很多血管) ( 5 )讲述:我们来看人体的血管是怎样分布的。 出示血液循环模型,讲述:人除了依靠心脏的收缩与舒张引起心跳外,全身分布了动脉和静脉供血液流动,保证人体的正常活动。在第 1 课中,我们已经学会测量 1 分钟内脉搏的方法,是怎样测量的?今天我们要测量 1 分钟内心跳的次数。你们会测量吗? (把手放在胸口,有力地跳动) 每人测量 1 分钟内的心跳次数,并记录。 每人测量 1 分钟内的脉搏次数,并记录。

第一节《流动的组织——血液》教学设计

公开课教案 第四章第一节《流动的组织——血液》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①结合生活经验和观察分析,描述血液成分和各自的主要功能 ②观察人血永久涂片,尝试识别红细胞和白细胞 2、过程与方法 解读血常规化验单,了解贫血、化脓以及伤口血液逐渐凝固等相关知识,培养学生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使同学们形成正常的血液观,激发学生学生探索知识的奥秘 【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血液的成分及各自的主要功能 2、难点: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生活中有关血液问题的能力 3、难点突破:通过解读血常规化验单,研究病人的一些血细胞数目异常情况,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使枯燥的血细胞功能溶入生活中去学习。 【教学方法】 实验法,讨论分析法,讲授法 【课前准备】 1血常规化验单. 2、人血永久涂片. 3、课件PPT流动的组织一一血液. 【教学设计思路】 创设问题情景引入新课一一观察演示实验和解读血液常规化验单了解血液成分一一根据血浆成分推断血浆功能——列表归纳血细胞的种类、结构及区别方法——归纳总结血液的作用 【教学过程】 ?创设情境,导入课题我们都知道,长江、黄河养育了亿万中华儿女,同样,在我们体内也有一条生命之河,那就是血液,它像课件上的小河一样不停流动。它能及时将养料运输给细胞,又能及时运走体内的废物,这条运输线就是遍布全身各处的血管。血管里流动着血液。那么,血液有哪些成分组成?各成分又有何功能呢?这就是我们本节课要学的内容,流动的组织一一血液。二?合作探究,解决问题

(1 )探索血液的组成 师:出示经抗凝处理并出现分层现象的血液,提供收集的血液常规化验单,组织学生分组讨论。 讨论问题 1.含有抗凝剂的血液,离心或静置一段时间后,为什么会出现分层现象,分成了几层? 2.综合上述材料,常规化验单上所列的血液成分,分别应在什么层位? 总结:血液由血浆和血细胞组成,血细胞包括红细胞、白细胞和血小板。 设疑:我们今天的课题是流动的组织一一血液,让同学回忆我们上学期学的人体的四种组 织,引导学生回答血液是结缔组织,具有运输功能,因为血液可以流动,所以血液称为“流 动的组织”。 (2)血液各成分的功能 [师];设疑:血液分层后,上半层谈黄色透明的液体是血浆,它里面溶有许多物质,请同学们看下血浆的成分示意图,看看血浆中主要含有那些物质? (1)血浆: 1.看血浆成分示意图,(幻灯片:血浆的成分示意图)让学生知道血浆的成分。 2.血浆的作用 [师]:如果我们把血管比喻成河流,那么血浆相当于水,鱼相当于血细胞,血细胞在血浆里面流动着,血浆里面有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营养物质,此外还含有体内产生的一些废物尿素。引导学生总结血浆的作用:运输血细胞,运输养料和废物 3.各种血细胞的特征以及功能 设疑:咱们班有没有同学做过血常规化验的?是不是抽完血之后,就看不到化验室的医生在显微镜下看些什么?那你们今天想不想看一下?【幻灯片一一人血的永久涂片】 【红细胞】 1.学生看红细胞的图片,总结红细胞的特征 2.讲述血红蛋白与氧结合的特点,让学生总结红细胞的作用 3看一位病人的血常规化验单,思考得什么病,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使枯燥的血细胞功能溶入生活中去学习。 师:现在我们正处于生长发育较为迅速的时期,有时营养不足或不均衡,容易出现发育期的营养不良,比如缺铁性贫血,所以一定要注意营养均衡,保证身体健康。 【白细胞】 1.看白细胞的图片,总结白细胞的特征

血液循环的途径

“血液循环的途径”一节的教学设计

1. 教材分析 1.1 对教材的认识 “血液循环”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生物》七年级下册的第四单元第四章第三节输送血液的泵─心脏的内容,在此之前,教材已安排了血液、血管的相关内容,学生已经亲身体会到心脏和部分血管的跳动,已经感受到血液的流动离不开心脏和血管,从而建立起强烈的求知欲,希望更进一步学习血液循环的知识。教材将“血液循环”安排在此可以起到水到渠成的效果,可以使学生建立起血液循环系统的完整“路线图”,形成完整的知识网络。 1.2 教学目标 ①知识目标:通过学习,使学生知道血液循环的概念;描述血液循环的途径,简述血液循环过程中血液成分的变化,认识血液循环在人体中的意义。 ②能力目标:通过观察血液循环模式图的视频,提高学生分析能力。 ③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在解读血液循环模式图的过程中,学习用辩证法分析问题的方法。 1.3 教学重点和难点 ①重点:血液循环(体循环和肺循环)途径。 ②难点:血液循环过程中血液成分的变化。 1.4 课型与时间 ①课型新授课 ②时间一课时 2. 学生分析 2.1学生一般特征分析 七年级学生思维活跃,但心理上较不成熟,知识基础和解决问题的经验相对不足,对老师的依赖性较强。教师的指导需要具体化,可以设计不同层次的问题,通过合作学习开展探究活动,以利于不同程度的学生参与。 2.2学生特殊特征分析 学生对血液的组成和血管以及心脏的结构普遍有一定的感性认识,可以让学生分组讨论。可采用多媒体指导其观察。本节应有足够时间用在血液循环途径和血液循环过程中血液成分变化的学习上,以便让学生更容易理解掌握。 3.教学策略 3.1教学方法以实验法、问题法和讨论法为基本方法。课堂组织形式以学生合作实验探究为前导,提问、讲解、演示、课件辅助等多种形式结合,引导学生观察、操作、思考、合作交流等学习活动。 3.2教具和媒体应用视频资源、PPT课件等。 3.3课程资源开发组织学生学习测量血压的方法。

流动的组织——血液 生物优秀教学设计 教案

流动的组织——血液 教学目标 1、学生能够描述血液的组成成分和各组成部分的主要功能。 2、使用显微镜观察人血的永久涂片,尝试识别红细胞和白细胞。 3、能够简单分析血液常规指标,提高思维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通过对血液成分及各部分功能的认识,形成正确的血液观。 重点和难点 重点:描述血液的组成成分和各部分的主要功能。 难点:显微镜下分辨各种血细胞,理解血液属于组织。 课前准备 教师:1、课前准备新鲜的血液,放入抗凝剂,静置数小时,留待上课观察 2、准备显微镜及人血永久涂片。 3、制作课件辅助教学 4、收集整理数份血液常规化验单,供学生分析。 学生:1、复习显微镜的使用。 2、结合预习提纲,预习本节内容。 3、收集有关血液的资料:人类对血液的认识过程、血液循环的发现等。 课时分配:1课时 教学过程 导言(大屏幕展示录像) 繁忙的运输线,穿梭的陆路运输,航运、航空运输,保障了人员往来的需求,同时也为

不同地区货物的往来提供了便利。人员、货物的往来运输,有赖于运输线的正常有序的运转。师:现实生活中需要交通运输,满足人员及货物往来的需要。人体作为一个统一的生命体,是否也需要有这样的运输线来完成人体内物质的运输呢? 生:需要。 师:如何推断在人体内存在这样的运输线呢? 生:人属于生物,生物在生活过程中需要营养,同时还需要排出废物。如果没有正常的运输,营养物质的进入和废物的排出就不能完成。 生:前面我们学习了人体的消化和吸收,吸收的营养物质在消化道被吸收后,只有通过运输系统转运走,送到身体其他部位。 生:在学习人体结构层次时,知道人体内有八大系统,其中的循环系统就是负责人体内物质运输的。 师:很好!同学们能够运用已有的生物学知识,进行合理的推断,形成新认识。在人体内确实存在着这样的运输线——循环系统,其中的血液循环担负着人体内主要的物质运输任务。历史上,人类对血液循环的认识还是经历了一定波折的。 生:资料介绍,关于血液循环理论的创始人威廉·哈维及血液循环理论。 生:人类对血液的认识,原始的血液观:血液即是生命也是死亡。 师:人类历史上对血液的认识也是经历了由恐惧、崇拜到现代医学全面客观地认识血液的过程。历史上人们在崇拜蕴藏着生命的血液的同时,更惧怕血液中所包含着的“死”的阴影,是由于对血液缺乏科学全面的认识。今天,我们一起来认识在人体内物质运输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的血液。 板书:流动的组织——血液。 师:大屏幕展示问题,引发学生探究的欲望。 问题:1、为什么失血过多会导致死亡? 2、为什么通过化验血液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检查健康的状况或诊断疾病? 生:(疑惑)老师,我们想知道鲜红的血液里面有什么?血液对人有什么作用。 师:让我们一起来探究,血液的组成。(出示经抗凝处理并出现分层现象的血液,提供收集的数份血液常规化验单,组织学生分组分析讨论。) 生:观察分层的血样,结合化验单的项目,了解血液的成分及各组分所处的层次。 师:请各组派代表介绍你们的认识。 生:组成血液的各部分重量(密度)不同,重一些的沉在下面,颜色鲜红,是红细胞,上面的为淡黄色的较为透明的液体,是血浆。 生:我们看到化验单上有WBC、RBC、PLT等它们是血液中的细胞结构,分别是白细胞、红细胞、血小板。其中白细胞和血小板在血浆和红细胞分层的部位,含量较少。 生:化验单上还有一些项目,如HGB、HCT、MCV等等许多项目,这些不知代表什么意义?师:其中HGB(课本为Hb)是血红蛋白的英文缩写,其它各项分别代表不同的指标,在诊断不同病变时参考。初中阶段我们不作进一步研究,如感兴趣可以下去查阅相关的医学书籍了解。 师:血液的组成有了简单了解,那么,为什么称血液为流动的组织呢? 生:人体的基本组织有四种,其中结缔组织具有营养等作用。血浆中含有血红蛋白、葡萄糖、氨基酸、无机盐等大量的营养物质。在流动过程中,可以起到营养人体的作用,所以血液属于结缔组织。 生:由于血浆里含有大量水分,约90%,就像小河流水一样,随着水的流动,使血液中的各种物质和结构都随水而动,血液成为一种可以流动的组织。 师:那么,在血液的组成成分中血浆起什么作用呢?

血液循环专题复习课突破难点的教学设计

生物科《血液循环》专题复习课突破难点的教学设计 镇安镇中学林勇华 《血液循环》是《生物课程标准》北师大版《第四部分----生物圈中的人》的知识,人体吸收的营养物质需要经过循环系统运送到身体的各种组织、器官,人体所产生的废物也通过循环系统、呼吸系统和泌尿系统等的协调活动排出体外,因此本章内容起到了联系各部分知识的作用。这一节教学以血液循环为中心介绍了血液流动的管道、血液运输的动力器官、血液循环途径以及血压、脉搏等方面的基础知识。它既是对前面所学知识的深化,又是后面呼吸、排泄等章节的前提和关键。 课堂目标:血管、心脏结构和血液循环途径等知识都比较抽象,学生理解这些知识点有很大的难度,而这些内容也是本节教学的重点,所以,把以上内容列为难点。在教学中, 利用编制顺口溜和简图帮助学生轻松记忆突破了难点。 一、血管复习中难点的突破 1.识记概念,分清知识点 根据概念认识三种血管:动脉、静脉、毛细血管。

教学中,提示学生,三种血管是根据血液流动方向(以心脏做区分点)来区分的,其中动脉血管内的血液流动方向是离开心脏,相接直不并脉静和脉动而,脏心回流是向方动流液血的内管血脉静. 通,两者通过毛细血管相连通。实际运用中,这是一个比较容易混淆的知识点。编成顺口溜就是:“动离静回毛连通”。将顺口溜多读几次,学生很容易就分清楚了。 2.简图强化理解,提高解题能力 教学中,要帮助学生理解: A 动脉是将血液从心脏送到传身各器官的血管,所以,动脉血管的血液流动情况是从大血管流向小血管(分散型血管); B 静脉是将血液从身体各部分送会心脏的血管,所以,静脉血管的血液流动情况是从小血管流向大血管(汇聚型血管); C 毛细血管处的血液流动情况是小动脉→毛细血管→小静脉(根据血流方向可以判断毛细血管两端各是哪一种血管);由于毛细血管管腔非常小,只能允许红细胞单行通过; D 在相同级别的血管中,血液流动速度各有不同,具体情况是动脉>静脉>毛细血管。 以上四点理解后,马上进行解题训练(借助简图)如下图:

血液循环(教案)

血液循环 一、教学目标 1、了解血液循环的概念。 2、掌握体循环、肺循环的途径,体会血液成分的变化及意义。 3、了解血压的概念以及如何测定血压的方法。 二、教学重点、难点 体循环和肺循环的途径是重点,血液循环途径中血液成分的变化是难点。三、教学过程 大家知道,当人手上不小心划破一个小伤口,就会流血,那么血液在人体内是流动的吗?下面我们就来学习血液循环 历史上许多科学家都对这个问题做了大量的探索工作,其中英国的科学家哈维贡献最大。下面请大家讨论并完成活动一。 活动一哈维实验 (即用绷带将上臂扎紧) 1、现象: 1)上臂肘和腕处的摸不着了。 2)前臂的静脉鼓起来了。 2、哈维猜想: 血液在血管内是,并且在动脉和静脉之间一定有一种血管,这种血管把动脉和静脉之间的血液连通起来。这就是我们常说的。 3、讨论:哈维的猜想正确吗? 过渡:哈维猜想,血液在血管内是流动的,在动脉和静脉之间有一种血管,即我们所说的毛细血管。下面请大家通过实验来验证哈维的猜想。 活动二观察小鱼尾鳍血液的流动 1、实验方法: 将如图所示将培养皿中的小鱼,放在显 微镜下观察。 2、实验现象: 血液由血流速度快的血管 (即),流向小鱼尾部分支多、 数量大的血管(即),该 血管内血细胞一个一个通过,血流速度很 慢,再流出小鱼尾部,流向血流速度较慢的血管(即)。 3、实验结论: 血液在动脉、静脉、毛细血管中的流动方向是: 。 过渡:血液有动脉血和静脉血之分,下面请大家讨论并完成活动三。

活动三动脉血和静脉血 1、动脉是指把血液从输送到的血管。 静脉是指把血液从送回的血管。 2、动脉血是指含氧浓度,血液呈的血液。 静脉血是指含氧浓度,血液呈的血液。 3、判断: 动脉血管内一定流的是动脉血吗?() 静脉血管内一定流的是静脉血吗?() 过渡:通过观察鲫鱼尾鳍血液流动实验,我们了解了血液在人体内是流动的,那么它在人体内又是怎么流的呢?下面请大家完成活动四。 活动四人体的血液循环 组织 O CO 细胞 2 营 养物 质 细血管网 CO 2 O 2 肺泡2 废物 血液循环示意图 1、人体的血液循环可以和。 2、体循环的路径:(即从左心室身体各部分右心房) 左心室(1)(2)(3)右心房 (1)是、(2)、(3)。(提示:体循环就是将心脏内血液流入身体各部分的循环) 3、肺循环的路径:(即从右心室肺部左心房) 右心室(1)(2)(3)左心房 (1)是、(2)、(3)。(提示:肺循环就是将心脏内血液流入肺部的循环) 4、心脏内的血液流动方向: 。(填“心房”或“心室”) 5、血液流至人身体各部分时,成分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6、血液流至肺部时,成分又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7、在心脏的四个腔中,各自流的是什么血?(即动脉血还是静脉血)

人体的血液循环 教案 苏教版 七年级下册

《人体的血液循环》教学设计 年级: 七年级 教材版本: 苏教版

一、教材分析 【教材的地位和分析】 《人体的血液循环》为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生物学》(苏教版)七年级下册第十章《人体内物质的运输和能量供给》中的第二节内容,课时设计为三课时,本节课为第三课时。在学习了血液、血管和心脏的结构功能等知识的前提下,讲述人体血液循环的相关知识,人体需要的氧气和养料必须及时运来,并把产生的二氧化碳废物运走,人体才能维持正常的生命活动,而这些都必须通过血液循环来实现。因此,本内容是本章的重点和核心,在全章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 【教学重点】 血液循环的途径及血液成分的变化。 【教学难点】 血液在循环途径中成分的变化。 【教学目标】 基于以上分析和理解,设定教学目标如下: 知识目标: 描述血液循环的过程,掌握体循环、肺循环的途径,体会血液成分的变化及意义 能力目标: 通过学习血液循环的途径和血液循环过程中血液成分的变化,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及分析、归纳、总结的思维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1.感悟血液循环过程中蕴藏的生命魅力—生命高度的有序性。 2.培养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二、学情分析 七年级的学生好奇心浓,思维敏捷,但抽象思维略有不足,在课堂上,他们喜欢自己动手,不喜欢老师的空洞说教,拒绝老师将思想强加给他们,在学校可利用的资源条件下,尽可能的满足学生自我探究,小组讨论模式来学习新知。 三、教学方法 【教法分析】 1、启发式——逐步引导,逐渐深入。 2、直观式——利用生物模型和多媒体课件展示。 3、探究式——发现问题,寻求规律。 【学法分析】 1、分组探究法。 2、归纳总结法。 3、动眼观察、动脑思考、动口表达。 四、教学过程 随着素质教育的不断深化,教学有效性的问题日益成为当前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热点。让学生动起来,让课堂活起来,让效率高起来,打造具有生命力的阳光课堂,成为新课程标准对课堂教学提出的本质要求。为了让学生更好的达到学习效果,我设计了如下教学环节:

流动组织血液评课Microsoft

窗体顶端 《流动组织---血液》一课评价 食物中的营养物质和大气中的氧进入人体后,怎样才能运送到全身各处的组织细胞中被利用?组织细胞产生的二氧化碳和其他废物又怎样运走?学生在学习了人的营养和呼吸之后,顺理成章的就要学习<人体内物质的运输>.本章教材《人体内物质的运输》前承《人体的营养》和《人体的呼吸》后启《人体内废物的排出》,本节内容是该章的开篇节,能为后面的学习作铺垫。 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根据新课标的要求,按照“面向全体学生”的思路来设计教学过程。注意体现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主体作用和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的引导作用,将课堂交给学生。所以整个教学过程积极体现这一目标:教师主要不是在讲,而是在引导学生;学生不是在听,而是在进行分析、讨论、归纳和总结。 从生活中的经验导入新课,提起学生的好奇心及兴趣。设计导入情景时,从自身出发来激发全体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提升他们的注意力;创设问题情境时,尽量采用通俗的语言和结合学生已有知识和生活经验来引导学生的思维。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尽管本节课容量大、节奏快,但学生都能跟上教师的思路去认真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而且还表现出了思维活跃,接受能力强等特点。通过学生对血液认识的讲述,让学生参与到教学中来,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接着,视频播放加入抗凝剂的血液,让学生观察现象,引导学生概括血液的各组成成分。在完成血液的组成这个知识点的学习后,让学生观看大屏幕,自学教材,归纳老师提出的有关血浆问题,以锻炼学生培养学生自学,归纳知识的能力。利用多媒体视频播放实验:用显微镜观察人血的永久涂片,让学生从整体上感知血细胞中红细胞、白细胞及血小板的形态及数量。出示表格,让学生通过自学、相互讨论后归纳红细胞、白细胞及血小板的形态结构和功能。在学生归纳不完整时及时补充讲解,或者在学生归纳完整后通过多媒体的展示,讲解知识,达到突出重点、培养学生归纳整理资料,合作学习的目的。 课堂教学中穿插了很多实际运用的知识。让学生通过分析解决实际问题。这样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觉得能学有所用,有成就感,同时也培养了学生把知识运用于实践的能力。例如在引导学生观察分析时展示血常规化验单,让学生分析病因,达到突破难点的目的,并与生活实际相联系。通过选择、判断、填空

苏教版生物七下10.2《人体的血液循环(4)血液循环》经典教案设计

第一节人体内物质的运输(4)——血液循环 一、学习目标 (一)知识目标 1、了解血液循环的概念。 2、对照插图掌握体循环、肺循环的途径,体会血液成分的变化及意义。 3、了解血压的概念以及如何测定血压的方法。 (二)能力目标 1、通过学习血液循环的途径,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及分析、归纳、总结的 思维能力。 2、通过收集有关高血压、冠心病的知识,培养学生收集资料的能力。(三)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通过对血液循环途径的学习,了解自己及家人的身体,以及常见的心血管疾病,自觉养成卫生习惯和自我保健意识。引导学生从身边发现科学,热爱科学的意识。 二、教学重点、难点 体循环和肺循环的途径是重点。 血液循环途径中血液成分的变化是难点。 三、教学方法和手段 观察、讨论、实验,并利用交互式电子白板教学相结合。 四、课前准备 学生查阅到的有关哈维的资料;教师制作课件,一杯凝固的猪血,两根止血带、听诊器、血压计。 五、教学过程 1、复习 教师活动:白板展示心脏结构图,提问: ①心脏的四个腔及其分别与什么血管相连? ②血红蛋白的特性和毛细血管壁的特点。 学生活动:根据心脏结构图回答问题。 2、导入 教师活动: 展示哈维研究血液循环的资料(学生提供),进一步提出问题:心脏为何不停的跳动?引导学生积极思考。

学生活动:①各小组协作完成书本P18的两个讨论和课堂练习(一);②带着问题,观看哈维研究血液循环的资料,并模拟哈维的实验;③血液循环的概念。整合点二:实物展示台便于展示学生的作业,且便于批改,让学生印象深刻。3、新课 活动一 教师活动:出示血液循环图片。 学生活动:结合课本P17的图14-13血液循环示意图,认识血液循环示意图上各个主要部分的名称。 活动二 教师活动: 资料1显示:有人曾做过测定:安静时,一滴血通过这条完整的路线约需20秒钟,而其中16秒在体循环,4秒在肺循环,因此,有些书又把体循环叫大循环,肺循环叫小循环。 资料2显示:在心脏的结构中,左心室壁为右心室壁的三倍厚,它收缩有力,适于把血压到身体较远及位置较高的头部血管,与完成大循环的功能相适应。 展示血液循环动画,结合书本P17图,指导学生观察,记录血液流动的路径,体循环和肺循环各自的路径,提示学生注意观察血液颜色的变化及发生部位。 学生活动:观看动画,根据记录和老师提示描述体循环、肺循环的起点、止点及大致路径,了解体循环和肺循环。小组成员合作写出血液循环途径(名称间用“→”连接)。 整合点三:对于人体的血液循环学生无法观察活体的循环过程,借助于动画,课件结合白板,便于学生反复观看,便于教师讲解时进行圈点。 活动三 教师活动:教师呈现一杯凝固的猪血,从颜色入手,分析为何动脉血、静脉血的颜色会不同。分析体循环中血液成分的变化。 组织细胞 氧气↑↓二氧化碳 左心室→主动脉→全身各级动脉→全身毛细血管→静脉→上、下腔静脉→右心房 利用复习提问②解释,血红蛋白在氧浓度高的地方与氧结合,反之则分离。毛细血管壁由一层细胞构成,利于气体扩散。因此,体循环中血液成分的变化是:鲜红的动脉血→暗红的静脉血。变化部位:全身毛细血管与组织细胞处。 学生活动:学生尝试分析肺循环中血液成分的变化。

10.2 人体的血液循环 教学设计

第十章第二节人体的血液循环 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人体的血液循环》为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生物学》(苏科版)七年级下册第十章《人体内物质的运输和能量供给》中的第二节内容,课时设计为三课。在学习了血液和血型等知识的前提下,讲述人体血液循环的相关知识,人体需要的氧气和养料必须及时运来,并把产生的二氧化碳废物运走,人体才能维持正常的生命活动,而这些都必须通过血液循环来实现。因此,本节内容是本章的重点和核心,在全章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 二、学情分析 七年级的学生好奇心浓,思维敏捷,但抽象思维略有不足,在课堂上,他们喜欢自己动手,不喜欢老师的空洞说教,拒绝老师将思想强加给他们,在学校可利用的资源条件下,尽可能的满足学生自我探究,小组讨论模式来学习新知。 三、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 区别动脉、静脉和毛细血管的结构和功能特点。 2. 描叙心脏的结构和功能。 3. 描述血液循环的过程,掌握体循环、肺循环的途径,体会血液成分的变化及意义。 4. 说出心率和脉搏的基础知识。 5. 了解血压的概念以及如何测定血压的方法。 (二)能力目标 1、通过学习血液循环的途径,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及分析、归纳、总结的思维 能力。 2、通过收集有关高血压的知识,培养学生收集资料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1.通过对血液循环途径的学习,了解自己及家人的身体,自觉养成卫生习惯和自我保健意识。 2.引导学生热爱科学,建立科学的价值观。 四、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 1. 区别动脉、静脉和毛细血管的结构和功能特点。 2. 描叙心脏的结构和功能。 3. 描述血液循环的过程。 难点: 1. 描叙心脏的结构和功能。 2. 掌握体循环、肺循环的途径,体会血液成分的变化及意义。 五、教学工具和手段 观察、讨论、交流并利用多媒体课件以及生物教学模型和视频教学相结合完成。

第一节 流动的组织——血液(教案 人教版)

第一节流动的组织——血液 教学目标 1.描述血液的组成成分和各成分的主要功能。 2.使用显微镜观察人血的永久涂片,尝试识别红细胞和白细胞。 3.尝试解读血常规化验的主要数据。 教学重点 血液的组成成分和各成分的主要功能。 教学难点 用显微镜观察人血的永久涂片并识别血细胞。 课时安排 1课时。 课前准备 化验单、课件、显微镜、人血的永久涂片。 一、导入新课 我们知道人体的一切生命活动都是在细胞内进行的,细胞需要物质和能量,那人体吸收的营养和吸入的氧气是如何运输到全身的细胞中去的呢? 二、新课教学 (一)血液的组成 为什么失血过多会导致死亡?对失血多的病人,为什么要及时输血而不是输液?这都与血液的组成成分和功能有关。 1.资料分析 (1)提出问题:血液里有哪些成分? (2)提出假设:血液是由几个部分组成的。 (3)验证假设:如果我们是科学家,通过什么方法可知血液的成分?(学生通过思考、讨论,参考教材可知血液分层、观察血涂片的实验方法。) (4)分析现象:①含有抗凝剂的血液静置段时间后,为何会分层?②试管中的血液分为几部分?各呈什么颜色?各部分的容积比例大致是多少? (5)得出结论:通过实验可以看到,试管中的血液分为两部分:上面部分是淡黄色,半透明的液体——血浆,占血液容积的55%左右。下面的部分是血细胞,不透明,呈暗红色的是红细胞,在红细胞和血浆的交界处,有很薄的一层白色物质——白细胞和血小板。可见,血液是由血浆和血细胞组成的。我们义务献血献得最多的是血浆。 2.血浆的主要物质 根据血浆这个名称我们来猜想一下组成血浆的主要物质有哪些?(出示血浆成分示 1

意图) (1)性质:血浆是一种溶有多种物质的液体,略呈淡黄色。 (2)成分:①含水分约90%;②细胞所需的养分,主要是葡萄糖、氨基酸、脂肪酸和无机盐等,约占3%;③蛋白质,简称血浆蛋白,约占7%。还含有细胞代谢废物,如尿素和尿酸等含氮废物。 (3)功能:运载血细胞,运输养料和废物等。 思考:人体在大量出汗或严重腹泻的情况下,血液中主要丢失了什么成分?通常用何方法来补充血液丢失的这些成分? 人体在大量出汗的情况下,血液中主要丢失水和一部分无机盐。通常采用喝水或适量补充无机盐的方法来补充血液丢失的这些成分。人体在严重腹泻的情况下,血液中主要丢失水分、一小部无机盐和葡萄糖等营养物质,通常采用喝水或适量补充无机盐以及静脉滴注或口服葡萄糖溶液来补充。 (二)用显微镜观察人血涂片 讲述:刚才观察了血液分层,你们想到还有哪些要继续探究的问题吗?(学生可能会想到:各种血细胞都有何特点?分别起什么作用?) 下面我们就来探究血细胞的特点和作用?(课件展示讨论题) 观察:将人血的永久涂片放在低倍显微镜下进行观察。 讨论:1.你所观察的人血永久涂片中数量最多的是哪种细胞?(课件展示) (1)红细胞每立方毫米的数量:成年男子平均500万个,成年女子平均450万个; (2)白细胞每立方毫米的数量:5000~10000个; (3)血小板每立方毫米的数量:10万~30万个。 2.你是怎样区分红细胞和白细胞的?(课件展示) (1)红细胞的形态:两面向内凹的圆饼状,体积小,无细胞核。 (2)白细胞的形态:比红细胞大,有细胞核。 3.为何看不到血小板?(课件展示) 血小板的形态:在血细胞中最小,形状无规则,没有细胞核。 (三)探究血液的功能 1.红细胞 (1)血液为何是红色的? 红细胞里有一种红色含铁的蛋白质,叫血红蛋白,使红细胞呈现红色。 (2)血红蛋白有何特性?讨论红细胞的功能。 在氧含量高的地方,容易与氧结合;在氧含量低的地方,容易与氧分离。正是因为血红蛋白的这一特性,使红细胞具有运输氧的功能。此外,红细胞还能运输一部分二氧化碳。 讨论:血液中红细胞的数目过少,或者红细胞中血红蛋白的含量过少,会引起贫血,你认为贫血患者会出现哪些症状?根据血红蛋白的成分,可以采取哪些措施来缓解这些症状? 讲述:如果血液中红细胞的数目过少,或者红细胞中血红蛋白的含量过少,都叫做贫血。贫血的结果是使血液运输氧的能力降低,身体因缺氧而影响各种正常的生理活动, 2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