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高中历史选修三(战争与和平)测试题

高中历史选修三(战争与和平)测试题

高中历史选修三(战争与和平)测试题
高中历史选修三(战争与和平)测试题

2012级高二历史第七学段周练(8)

一、选择题(每题1分,共70分)

1.“20世纪初,帝国主义的殖民体系形成但又过时。”导致这种“过时”的主要原因是

A.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B.民族解放运动的兴起

C.列强力量对比的变化

D.局部战争的不断变化

2. 19世纪60—90年代中期,英国在欧洲大陆奉行“光荣孤立”的外交政策。英国海军大

臣戈申对此解释道:“它是一种故意选择的孤立。”此话表明英国

A.力图保持欧洲大国之间势力平衡

B.关注世界霸权,无意卷入欧洲事务

C.力图使欧美大国之间相互牵制

D.势力开始衰落,无力插手欧洲事务

3. 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具有决定性意义的战役发生在

A.德俄之间

B.德法之间

C.英德法之间

D.俄奥之间

4. 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发生在西线上的重要战役有①马恩河战役②凡尔登战役③索姆

河战役④色当战役

A.①②

B.①②③

C.③④

D.②③④

5. 一战前夕,科技发明运用到武器研制上,相继问世的新武器中不包括

A.潜艇

B.飞机

C.坦克

D.原子弹

6.

右图是一战时期留下的著名照片——福熙车厢,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A.标志着帝国主义的矛盾得到解决,和平实现

B.表明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

C.战胜国之间的矛盾重重

D.图中的元帅认识到了《凡尔赛和约》的危险

7.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同盟国失败的原因不包括

A.同盟国始终处于两线作战的不利局面

B.美国参战增强了协约国的实力

C.长期战争导致国家经济崩溃

D.协约国所进行的战争是正义的

8. 第一次世界大战给人们造成的精神损失不包括

A.失去了战前的乐观主义精神 B.对民主、自由、平等观念产生怀疑C.忧心仲仲,充满了幻灭感和危机感 D.极端民族主义盛行

9. 世界上第一个普遍性的国际组织是

A.国际电讯联盟 B. 万国邮政联盟 C.国际联盟 D.联合国

10. 一战给欧洲带来的影响有①使欧洲对世界经济的控制力减弱②引发了欧洲地区的无

产阶级革命运动③动摇了欧洲的国际地位④促进了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的民族觉醒

A.①②③④

B.②③④

C.①②③

D.①②④

11. 1919年美、英、法、意、日在巴黎和会上

A.要求最大限度地削弱战败国

B.根据自身实力提出利益要求

C.分得了战败国的殖民地

D.赞同限制战胜国陆海军军备

12. 凡尔赛和约的内容最能反映巴黎和会性质的是①德国在中国山东的特权转给日本

②对德国的军备严格限制③莱茵河西岸由协约国军队占领15年④以“委任统治”

的形式瓜分德国的海外殖民地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13. 凡尔赛和约签订后,法国元帅福熙说:“这不是和平,这是20年休战”。此话的含义

是指巴黎和会上

A.没有消除各大国之间的矛盾,却埋下了更大冲突的种子

B.战胜国之间矛盾尖锐

C.战败国与战胜国之间矛盾尖锐 D.美日争夺中国矛盾尖锐

14. 从发展的眼光看,促成凡尔赛体系不够稳定的最尖锐的矛盾是

A.资本主义国家和社会主义苏联之间的矛盾

B.战胜国与战败国之间的矛盾

C.战胜国之间的矛盾

D.资本主义国家与被压迫国家被压迫民族之间的矛盾

15. 构成凡尔赛体系的和约不包括

A.《凡尔赛和约》 B.《四国条约》

C.战胜国与奥、保、匈、土等战败国签订的和约 D.国际联盟盟约

16. 在巴黎和会上,美、英支持日本取得原来德国在中国山东的特权,而在华盛顿会议上,

它们又表示支持中国收回山东主权的要求。美、英转变态度的主要原因是

A.中国人民反日斗争的高涨 B.中国是国际联盟的参加国

C.英日同盟的宣告失效 D.力图遏制日本势力的扩张

17. 华盛顿会议召开时,国际形势的状况不包括

A. 英、美、日海军军备竞赛日趋激烈 B.日本利用战争时机独霸中国

C.美国代替英国成为世界霸主 D.美、日在亚太地区的矛盾异常尖锐18.下列条约中,对英国打击最大,对美国最为有利的是

A. 四国条约 B.五国海军条约 C. 九国条约 D. 凡尔赛和约

19.《非战公约》的主要内容不包括

A.缔约各方斥责用战争来解决国际纠纷

B.用和平方法处理可能发生的一切争端或冲突

C.废弃战争作为实行国家政策的工具

D.和平共处五项原是处理国与国之间关系的基本原则

20. 凡尔赛和约中关于德国军备的限制开始被打破是在

A.1933年

B.1935年

C.1939年

D.1942年

21.下列哪些事件是对凡尔赛一华盛顿体系的严重挑战?

①九一八事变②1929—1933年经济危机

③希特勒出任总理④德国扩军备战,建立庞大军队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①④

22. 希特勒说:“利用布尔什维主义的幽灵来遏制凡尔赛诸国,要使他们相信,德国是反对

赤祸的决定性堡垒,这是我们渡过危机,摆脱凡尔赛和约,重新武装的惟一办法”以下各项,体现了希特勒这一意图的是

A.发动对苏联的战争B.进入莱茵非军事区

C.建立德、意、日三国轴心 D.对捷克斯洛伐克提出领土要求

23. 1936年8月法国政府声明:“法西斯共和国政府……决心严格避免直接或间接对该国

(西班牙)内政的一切干涉。”这表明法国政府

A.充分尊重西班牙的主权

B.支持西班牙的革命力量

C.支持西班牙的反动势力

D.推行纵容侵略的政策

24. 德国法西斯头目戈培尔在他的日记中写到:“1939年初,元首有个更大的计划。这个

计划的实施,是《慕尼黑协定》的扩大,将使帝国处于更有利的地位。”这个计划是指

A.吞并奥地利

B.割占苏台德地区

C.吞并捷克斯洛伐克

D.进攻波兰

25.1936年,当埃塞俄比亚呼吁国联贷款给埃塞俄比亚购买武器时,国联却以23票反对,25

票弃权予以否决,只有埃塞俄比亚一国投赞成票。这一事实表明

①法西斯国家在国联中起重要作用 ②反映了国联的本质特点

③表明美、英、法的绥靖意图 ④反映了国际形势不利于埃塞俄比亚

A .①②

B .②④

C .①③④

D .②③④

26. 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前,英法对德国武装干涉西班牙采取了“不干涉”政策;1938年9

月,英法同德意共同签订慕尼黑协定,宰割捷克斯洛伐克;1939年德军突袭波兰,英

法对德国宣战,但出现“奇怪战争”;1942年初,中、英、美、苏等26国签署《联合

国家宣言》。对上述历史现象的分析不正确的是 ①英法自始至终推行绥靖政策②英、法、

德、意曾一度结成法西斯同盟压迫弱国③英法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前反对德意法西斯

侵略④英法对德宣战标志着绥靖政策的结束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27. 观察右边漫画,该漫画

A.讥讽了英国的均势政策

B.讽刺了英法的绥靖政策

C.揭示了西方社会的和平思潮

D.反映了英德矛盾是当时的主要矛盾

28. 关于30年代至二战前国际形势的表述中,不正确的是

A .凡尔赛—华盛顿体系受到挑战,逐步崩溃

B .世界大战的欧、亚策源地形成,局部战争开始

C .全世界面临着法西斯侵略战争的威胁

D .法西斯同盟与反法西斯同盟形成

29. 德国进攻波兰之前,英国政治家反复强调:“波兰作为一个殉难者比作为一个主权国家

更有利于英国。”英国考虑的是

A 、波兰灭亡后可利用德国进攻苏联

B 、波兰的存亡对英国的利益无关紧要

C 、波兰保持独立会打破欧洲大陆均势

D 、帮助波兰独立会消耗英国国力

30. 日本提出的“大东亚共荣圈”的实质是

A.东亚各国人民共同繁荣幸福

B. 帮助东亚各国抵制外来侵略

C. 建立日本在亚洲太平洋地区的霸权

D.建立东亚地区反西方殖民侵略的同盟

31. 二战中欧洲战场的转折是

A.中途岛海战

B.斯大林格勒战役

C.阿拉曼战役

D.诺曼底登陆

ADOIF ·HITLER 1936

32. 观察下列图片反映的历史事件,然后给它们排序,以下正确的是

①中途岛海战时美国航母被击沉②斯大林格勒保卫战的情景

③攻克柏林战役④诺曼底登陆的情景

A.①②③④

B.①③②④

C.①②④③

D.③④①②

33. 决定开辟欧洲第二战场的会议

A.雅尔塔会议

B.波茨坦会议

C.德黑兰会议

D.开罗会议

34. 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形势最早出现转折的战场上,当时联合抗击法西斯侵略的国家主要

是:

①②③④⑤

A.②④⑤ B.②③④ C.①②③④ D .①②④⑤

35. 右图是1942年的一幅战争宣传海报,题名《绞死希特勒》。图中三只手代表着当时对德

作战的主要三个国家,这三国是

A.美国、英国、法国

B.英国、法国、苏联

C.美国、英国、苏联

D.美国、法国、苏联

36. 两次世界大战的相同点不包括

A.是由重新瓜分殖民地和争夺世界霸权引起的 B.性质相同

C.改变了原有的世界格局 D.给人类造成了巨大的灾难

37. 在研究人们未能阻止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因素时必须考虑的因素是:

①英法的绥靖政策②苏联的自保政策③国际联盟的软弱性④德国人民的盲目性⑤共产

国际的号召力

A.①②

B.②③④⑤

C.③④⑤

D.①②③④

38. 下列对雅尔塔体系的表述,正确的是①美国依此取得了世界霸主地位②在雅尔塔会议等

确定的基本原则上建立③.改变了以欧洲为中心的国际格局④是美苏两国实力均衡的重要体现⑤具有一定的进步性⑥具有大国霸权主义和强权色彩

A.①②③④

B.②③④

C.③④⑤⑥

D.②③④⑤⑥

39. 美国对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的冷战是指:

A.除战争以外的一切敌对行动 B.除敌对活动以外的一切往来

C.除战争以外的一切办法 D.除一切对抗形式以外的战争形式

40. 二战后,美国推行“冷战”政策的表现有①向西欧提供经济援助②支持联邦德国崛起③

以联合国名义直接出兵朝鲜④成立北大西洋公约组织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41. 美国提出“欧洲复兴计划”的根本目的是

A.稳定欧洲的资本主义制度 B.遏制共产主义,建立全球霸权

C.对苏联和东欧地区进行经济渗透 D.帮助欧洲复兴经济

42.“冷战”的主要形式包括

①经济封锁②外交对抗③军备竞赛④军事进攻

A.①②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43. 杜鲁门曾说,杜鲁门主义与马歇尔计划是“一个胡桃的两半”。其含义不包括

A.都属于“冷战”政策的内容 B.都以经济援助为主要形式

C.其目的都是反苏、反共 D.都是为了美国自身的利益

44. 美苏出现“第二次缓和”时在位的苏联领导人是

A.赫鲁晓夫 B.勃列日涅夫 C.戈尔巴乔夫 D.叶利钦

45. 下列有关两图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柏林墙”的修建是“冷战”激化的产物 B.“柏林墙”是德国分裂的标志

C.“柏林墙”的倒塌预示着德国的统一 D.“柏林墙”倒塌于两极格局解体后

46. 这幅漫画不能直接反映出的信息是

A.世界曾到了核战争的边缘

B.美苏争霸的优势在美国

C.美苏争霸危机了世界和平

D.苏联从古巴撤出导弹

47. 在美苏对峙争霸中,主张对苏联采取"一手抓箭,一手抓橄榄

枝"的是

A.里根

B.肯尼迪

C.艾森豪威尔

D.尼克松

48. 越南战争对美苏争霸形成的影响是

A.苏联和美国对话和解

B.美国在欧洲保持进攻势头

C.苏联采取进攻战略美国处于守势

D.美国加紧在亚洲的扩张

49. 克拉克回忆说:“我是美国历史上第一个在没有取得胜利的停战协定上签字的司令官”

这场战争指

A.朝鲜战争

B.越南战争

C.阿富汗战争

D.伊拉克战争

50.朝鲜战争和越南战争的实质是

A.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两大阵营的斗争 B.两国的内政问题

C.美国干涉两国内政的局部战争 D.地区争霸战争

51.美国前国防部长麦克纳马拉评价越南战争时说:“无论是我们的人民,还是我们的领袖,都不是万能的。我们并不拥有天赋的权力,来用我们自己的理想或选择去塑造任何其他国家。”麦克纳马拉认为美国在越南战争中失败的原因是

A.战争发动的地点和时间有误

B.战略上的重大失误

C.按自己的标准去塑造别人

D.美国的霸权主义政策

52. 朝鲜战争和越南战争的相同点不包括

A.都属于“冷战”中的“热战” B.都得到了中国政府的援助

C.美国都打着联合国的旗号 D.都以美国的失败而告终

53.下列关于1947年联合国大会关于中东地区决议的说法,正确的是

A.有利于阿拉伯国家 B.公正合理 C.由英国提议 D.有利于犹太国家54.造成中东地区战争频繁、和平进程艰辛的因素有①地理位置②民族、宗教矛盾③资源丰富④大国干预

A.①③ B.①②③④ C.①②④D.②③④

55.中东战争及巴勒斯坦地区问题的核心

A.犹太民族和阿拉伯民族的矛盾

B.关于巴勒斯坦分治方案的合理性问题

C.恢复巴勒斯坦人民家园的权利问题

D.犹太教与伊斯兰教的矛盾

56. 我们在电视上不厌其烦的看到连篇累牍地报道巴以冲突,他们冲突中最重要的分歧

A.与美国关系问题

B.耶路撒冷问题

C.犹太人定居点问题

D.宗教冲突问题

57.1980-1988年爆发的两伊战争,其原因包括

①边界争端②教派纷争③民族纠纷④经济利益的冲突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③④ D.①③④

58.两伊战争和伊拉克入侵科威特战争爆发的相同因素是

A.领土争端 B.宗教矛盾 C.图谋地区霸权 D.民族矛盾

59. 二战后,导致发展中国家出现局部战争的外部因素是

A.领土纠纷

B.民族、宗教矛盾

C.地区霸权主义

D.美苏等国的干涉

60. 导致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发展中国家发生局部战争的因素有

①历史遗留的领土纠纷②民族矛盾③宗教矛盾④美、苏等国的干涉⑤地区霸权主义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②③④⑤ D.①②③④⑤

61. 下列事件按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①第一次中东战争爆发②第二次印巴战争爆发③美国侵略越南④两伊战争爆发

A.①②③④

B.①③②④

C.①④②③

D.②③①④

62. 1990年8月美国实施“沙漠盾牌”计划,以联合国的名义组成了一支以美国为首的多

国部队,美国这样做的主要目的是:

A.援助科威特

B.执行联合国的维和行动

C.与苏联争夺该地区的利益

D.维护其在海湾地区的利益

63. 当前局部性的战争比起“冷战”时期增多的主要原因是:

A.霸权主义横行和国际政治力量失衡B.地区性冲突由来已久

C.民族、宗教问题错综复杂 D.西方大国的暗中指使

64.宗旨是维护世界和平的组织有

①国际联盟②联合国③巴勒斯坦民族解放组织④亚太经合组织

A.①②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65. 联合国在国际事务中仍然发挥着重大作用,下列对它的描述和评价不正确的是:

A.它的成立反映了各国人民要求和平反对战争的强烈愿望

B.是反法西斯联盟合作的结晶和妥协的产物

C.诞生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

D.是当今世界上最具有普遍性、最有影响、规模最大和最重要的国际组织

66. 到目前为止,中国已经参加了多次联合国维和行动,联合国采取的第一次维和行动首先

出现在下列哪个地区

A.中非地区

B.中东地区

C.巴尔干半岛

D.中美洲地区

67.下列对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反战和平运动特点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以反核运动为中心 B.具有真正的全球性

C.由国内运动走向跨国行动 D.为世界持久和平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68.下列关于20世纪六七十年代美国反战运动的表述,正确的是:

①起因于美国侵略朝鲜②大学生拒服兵役③青年学生把反战思想带入军队④与当时高

涨的黑人民权运动、妇女运动、学生运动相结合

A.①②③④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69.当今世界威胁世界和平与发展的因素有:

①地区性冲突和局部战争②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③恐怖主义④分裂势力和极端势力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②③④

D.①③④

70. 和平与发展的关系是

A.发展是和平的前提,和平是发展的保证

B.和平是发展的前提,发展是维护和平的有力保证,它们之间相辅相成

C.和平与发展相互对立,相互排斥

D.和平与发展先后相继,因果相承

二、非选择题(每题10分共50分)

71. 材料一 右图这幅漫画刊登在 1921 年德国一家杂志上,

一只五头怪兽将踩在脚下的猎物的内脏吞食殆尽。

材料二 “三头怪兽”漫画

材料三 (一)每一政府各自保证对与各该政府作战的三国同盟成员国及其仆从者使用全部资源,不论军事的或经济的。(二)每一政府各自保证与本宣言签字国合作,并不与敌人缔结单独停战协定或和约。

(1)依据所学知识判断,材料一漫画中五头怪兽和猎物分别指什么? 这幅漫画表达了德国人怎样的情绪?(3分)

(2)材料二中的漫画反映了什么历史现象?产生了什么影响?(4分) 材料一和材料二有何内在联系?(2分)

(3)材料三对消除“三头怪兽”给人类带来的危害起到了什么作用?(4分)

72.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材料二

(1)概括材料一所反映的现象。你对战争、发展、和平的关系有何认识?(4分)

(2)材料二中的这幅画是为什么而作?有什么象征意义?许多有良知的科学家也为和平而呼吁,请举例说明。(6分)

73.观察下列历史图片,回答问题:

日本偷袭珍珠港珍珠港事件中遭袭击的美国军舰

⑴简要解释图片反映的历史情景。

⑵分析这一历史事件发生的原因。

⑶这一事件对二战的进程有何重大影响?

⑷有人把“9.11”事件比作第二次突袭珍珠港。试比较两者的主要相似之处。

74.阅读以下材料:

材料一阿拉伯国家联盟会员国(埃及、伊拉克、叙利亚、黎巴嫩、外约旦、沙特阿拉伯和也门)的总理和外交部长于1947年12月8日至17日在开罗召开了一次会议,发布了一项声明说:阿拉伯人?决心为反对联合国分裂巴勒斯坦的决议而战,并且,遵照真主的意旨,决战至最后胜利?。

材料二

材料三萨达特总统是战争的英雄、和平的英雄,他为和平而生,为原则而死。

——萨达特墓碑上的铭文材料四最后唱的歌是和平之歌,他把歌词放在自己的口袋里,但是子弹射穿了口

袋里的歌词。

——以色列外长佩雷斯纪念拉宾的讲话(1)材料一的声明发表的背景是什么?这一背景导致了什么后果?(2分)

(2)材料二说明了什么问题?(1分)

(3)萨达特为什么被称为”和平的英雄”?他的行为有什么影响?(2分)

(4)佩雷斯为何如此评价拉宾?(3分)

(5)综合以上二、三、四则材料,你能得到什么认识?(2分)

75.最近某市举办?‘二战’后和平与战争?主题展览

(1)展览一:二战和海湾战争

(2)展览二:争取世界和平的努力——以下是展览图片节选:

作为讲解员,请你参照图片向参观者叙述人类争取和平的行动。要求语言简洁。(4分)

(3)展览三:展望未来,关注和平

以下是展览的结束语:进入21世纪,人类的和平事业面临着新的挑战。尽管战争的危险依然存在,但当前制约战争的因素也不断增强,维护世界和平的斗争汇成了时代潮流。作为解说员,请你简要说明当前制约战争的因素有哪些。(4分)

2012级高二历史第七学段周练(8)参考答案

1-10 CABBD BDDCC 11-20 BDABB DCBDB 21-30 DCDCB DBDAC 31-40 BCCBC BDDAC

41-50BBBCD DBCAA 51-60 CCCBA BCADD 61-70 BDAAC BDBCB

71. (1)五头怪兽指的是操纵巴黎和会的英、法、美、意、日五巨头,(有一国错即不得分)猎物指的是一战的战败国一一德国。表达了德国人对《凡尔赛和约》的强烈愤慨。(3分)

(2)现象:德日意法西斯建立了同盟(三国轴心同盟)。(2分)影响:法西斯势力走向联合,使新的世界大战日益迫近。(2分)联系:材料一和材料二的都是德国发动或者加速二战爆发的因素。(2分)

(3)建立反法西斯同盟,增强了反法西斯的力量,加速了德日意法西斯的灭亡。(4分)

72. (1)战争,无论是世界大战还是局部战争,都消耗了大量人力、物力,造成了人力、物力、财力的巨大损失。认识:战争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巨大障碍,只有保持世界和平,才能集中精力发展经济,所以和平是发展的前提。

(2)为庆祝世界保卫和平大会的召开而作。是和平的象征。 1955年,由两位科学巨人发起签名的《罗素一—爱因斯坦宣言》发表,反对战争,尤其反对核战争,主张用和平办法来解决国与国之间的一切争端。

73.(1)1941年12月7日凌晨,日本军队突然袭击美国在太平洋的海军基地珍珠港,

以微小的代价重创美国太平洋舰队。2分

(2)二战爆发后,日本法西斯进一步向东南地区扩张,企图建立在亚在地区的霸权,

这一政策严重损害了美国在这一地区的利益。美国为此采取措施,禁止向日本出口钢铁

、石油等战略物资,冻结日本在美资产,增加对中国人的援助等,这对日本是一个严重

的打击。于是,日本决定先发制人,取得战争的主动权。3分

(3)①太平洋战争爆发,第二次世界大战达到最大规模,②太平洋战争的爆发,促使

世界反法西斯同盟建立。3分

(4)都是对美国发动的突然袭击;都使美国遭受重大损失。2分

74.(1)背景:1947年,联合国大会通过了巴勒斯坦分治的决议,规定在巴勒斯坦地区建立独立的阿拉伯和犹太国家。后果:巴勒斯坦地区的归属问题成为阿拉伯国家与以色列冲突的焦点。

(2)阿拉伯与以色列矛盾激化,双方爆发了5次战争。

(3)萨达特率先谋求以和平方式解决中东问题。埃及与以色列的握手言和,开始了中东的和平进程。

(4)推动巴、以和解的拉宾被犹太极端分子刺杀身亡。

(5)战争无法解决阿、以矛盾,但中东的和平进程也异常艰辛。

75.(1)①特点:高科技战争(海陆空立体、全面作战,规模大,节奏快,双方人员伤亡悬殊。)

②性质:世界反法西斯正义战争(2分)

(2)建立国际组织---联合国,维护世界和平与发展;著名科学家参加保卫世界和平大会,积极投身于反战和平运动;反战和平运动更多的以反核战争为中心;中国致力于经济发展,提高综合国力,以促进和平力量的增长。(4分)

(3)牢记并反思反法西斯战争的教训;全球掀起反对霸权主义、反对核战争的浪潮;世界多极化发展趋势形成对霸权主义的牵制作用;联合国在维护国际和平方面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全球化的程度不断提高。(任意4点得4分)

2012级高二历史第七学段周练(8)参考答案

1-10 CABBD BDDCC 11-20 BDABB DCBDB 21-30 DCDCB DBDAC 31-40 BCCBC BDDAC

41-50BBBCD DBCAA 51-60 CCCBA BCADD 61-70 BDAAC BDBCB

71. (1)五头怪兽指的是操纵巴黎和会的英、法、美、意、日五巨头,(有一国错即不得分)猎物指的是一战的战败国一一德国。表达了德国人对《凡尔赛和约》的强烈愤慨。(3分)

(2)现象:德日意法西斯建立了同盟(三国轴心同盟)。(2分)影响:法西斯势力走向联合,使新的世界大战日益迫近。(2分)联系:材料一和材料二的都是德国发动或者加速二战爆发的因素。(2分)

(3)建立反法西斯同盟,增强了反法西斯的力量,加速了德日意法西斯的灭亡。(4分)

72. (1)战争,无论是世界大战还是局部战争,都消耗了大量人力、物力,造成了人力、物力、财力的巨大损失。认识:战争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巨大障碍,只有保持世界和平,才能集中精力发展经济,所以和平是发展的前提。

(2)为庆祝世界保卫和平大会的召开而作。是和平的象征。 1955年,由两位科学巨人发起签名的《罗素一—爱因斯坦宣言》发表,反对战争,尤其反对核战争,主张用和平办法来解决国与国之间的一切争端。

73.(1)1941年12月7日凌晨,日本军队突然袭击美国在太平洋的海军基地珍珠港,

以微小的代价重创美国太平洋舰队。2分

(2)二战爆发后,日本法西斯进一步向东南地区扩张,企图建立在亚在地区的霸权,

这一政策严重损害了美国在这一地区的利益。美国为此采取措施,禁止向日本出口钢铁

、石油等战略物资,冻结日本在美资产,增加对中国人的援助等,这对日本是一个严重

的打击。于是,日本决定先发制人,取得战争的主动权。3分

(3)①太平洋战争爆发,第二次世界大战达到最大规模,②太平洋战争的爆发,促使

世界反法西斯同盟建立。3分

(4)都是对美国发动的突然袭击;都使美国遭受重大损失。2分

74.(1)背景:1947年,联合国大会通过了巴勒斯坦分治的决议,规定在巴勒斯坦地区建立独立的阿拉伯和犹太国家。后果:巴勒斯坦地区的归属问题成为阿拉伯国家与以色列冲突的焦点。

(2)阿拉伯与以色列矛盾激化,双方爆发了5次战争。

(3)萨达特率先谋求以和平方式解决中东问题。埃及与以色列的握手言和,开始了中东的和平进程。

(4)推动巴、以和解的拉宾被犹太极端分子刺杀身亡。

(5)战争无法解决阿、以矛盾,但中东的和平进程也异常艰辛。

75.(1)①特点:高科技战争(海陆空立体、全面作战,规模大,节奏快,双方人员伤亡悬殊。)

②性质:世界反法西斯正义战争(2分)

(2)建立国际组织---联合国,维护世界和平与发展;著名科学家参加保卫世界和平大会,积极投身于反战和平运动;反战和平运动更多的以反核战争为中心;中国致力于经济发展,提高综合国力,以促进和平力量的增长。(4分)

(3)牢记并反思反法西斯战争的教训;全球掀起反对霸权主义、反对核战争的浪潮;世界多极化发展趋势形成对霸权主义的牵制作用;联合国在维护国际和平方面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全球化的程度不断提高。(任意4点得4分)

人教版高三历史选修3 战争与和平知识点梳理

高中历史选修3 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第一单元第一次世界大战 ⒈第一次世界大战(1914- 1918)的背景原因及条件: ⑴资本主义发展的不平衡引起列强对世界市场和世界霸权争夺的矛盾; ⑵列强的三大矛盾(法德矛盾、俄奥矛盾、英德矛盾)最终形成了两大军事集团,它们的对峙导致了世界 大战的爆发; ⑶科技进步成果和巨大的生产力被应用于军事领域,使战争能在更大范围内进行,从而形成世界性大战; ⑷军国主义和极端民族主义的泛滥使两大军事集团相互仇视,推动了战争的爆发; ⑸导火线(直因):萨拉热窝事件促使两大军事集团主要成员国相继宣战,导致第一次世界大战全面爆发。(6)第一世界大战的标志:奥匈帝国1914年7月28日向塞尔维亚宣战。 两大阵营:三国同盟:德(核心)、奥、意(1882年)三国协约:英(核心)、法、俄(1907年)根本原因:资本主义经济政治发展不平衡加剧,导致帝国主义之间矛盾激化。 具体原因:两大军事团形成 客观原因:资本主义世界体系形成,科技进步成果运用与军事。 实质原因:瓜分世界,争夺霸权。 ⒉人类历史为什么发展到20世纪才会出现世界大战? ⑴客观条件:20世纪的世界已基本上形成为一个整体,各国联系日益加强,形成“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局面。 ⑵可能条件(可能性):科技进步成果和巨大的生产力被应用于军事领域,使战争能在更大范围内进行,从 而形成世界性大战; ⑶现实条件(必然性):完成工业革命的主要列强,争夺殖民地的斗争或战争会影响到它们的殖民地或半 殖民地,进而影响整个世界。 3、欧陆均势政策:指英不同其他国家订立长期盟约,无需履行固定军事义务,束缚自己。 原因:(1)经济实力雄厚,军事实力强大,海上霸权。(2)地理位置岛国,为免受战争威胁,保证自己安全。(3)维持欧陆均势,便于自己插手于欧洲事务。 4、巴尔干地区为什么会成为欧洲的“火药桶”? (1)地理位置重要(2)奥斯曼的衰落(3)民族关系复杂(4)列强争夺与插手(主要) 5、交战双方:同盟国:德、奥匈、奥斯曼、保加利亚共4国; 协约国:英、法、俄、意、日、比等,后美、中等加入,共27 6、第一次世界战争的特点----旷日持久 第一次世界大战为什么演变为一场持久战?(1)交战双方没有一方具有绝对优势(2)装备的限制,防守武器优越于进攻武器(3)军队机动能力差,后勤保障能力低(4)战略战术无法应对新武器的使用。 第一次世界大战发展成持久战局面,对交战双方来说,更有利于哪一方?为什么? 持久战有利于协约国-(原因)---(1)协约国在面积、人口、资源均优于同盟国,还占有广阔海外殖民地,有利于长期作战。(2)同盟国则相对较弱。 战线地理范围作战双方 西线(主要战线)比利时、法国北部和德法边境法国军队-------德国军队 东线(主要战线)波罗的海南岸至罗马尼亚俄军------德、奥匈军队 南线巴尔干地区塞尔维亚军队-----奥匈军队 8? 第一阶段:

高中历史必修三-第五单元测试题

高二历史必修三一至四单元测试题 一、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60分) 1.有关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的描述,正确的是: ①形成中国的传统文化体系②奠定中国奴隶社会的经济基础③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④是该时期生产力发展的反映 A.①②③④B.①②③ C.②③④D.①③④ 2.孔子、孟子、荀子思想的共同点是: A.认为教育可以兴国 B.具有唯物主义的观点 C.重视民意 D.认为统一是民心之所向 3.某欧洲文化旅游团在一所中学图书馆参观时问学生:“The river can carry a boat, yet, it can turn the boat as well.”这句话反映的思想,最早见于中国古代哪一位思想家的著作? A.Kong Qiu B.Zhuang Zhou C.Meng Ke D.Xun Kuang 4.汉武帝对中国古代教育发展做出了贡献,在他统治时期: ①教育为儒家所垄断②兴办太学拓宽了人才选拔渠道③初步建立了地方教育系统④私学兴盛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①③④ D.①②④ 5.“奉天承运,皇帝诏曰”常常出现在古代皇帝的诏书中,这一现象最早出现应该是在 A、战国时期 B、秦朝 C、西汉 D、唐朝 6.下列有关宋时期程朱理学的描述,错误的是: A.是儒、道、佛三家思想融合的产物 B.二程的理学学说有唯心的一面 C.适应了统治阶级的政治需要 D.成为北宋起长期居于统治地位的官方哲学 7.朱熹提出“存天理,灭人欲”,其中“天理”主要是指: A.天体运行法则 B.社会发展规律 C.封建道德规范和等级秩序 D.“天人感应”理论 8.下列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儒家思想的阐述,有误的是 A.春秋战国时期产生了我国的早期儒学 B.汉武帝时期儒家学说开始定于一尊 C.两宋时期产生的理学实现了儒学的更新 D.明清之际的进步思想家们是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背叛者

高中历史必修三试题及答案

新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三试题及答案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每题2分,共50分) 1.某人到青岛崂山旅游,看到岩石上刻有老子的《道德经》。石刻上会出现的内容是 A.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 B.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 C.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D.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 2.秦朝实行“焚书坑儒”,西汉实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两者共同的根本着眼点是 A.压制知识分子 B.区别对待古代文化 C.完善法治机制 D.加强君主专制统治 3.顾炎武、黄宗羲、王夫之对君主专制的批判反映出 ①封建专制制度的腐朽②知识分子对国家、民族的责任感 ③商品经济的发展④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想的产生 A. ①②③ B. ②③④ C. ①②④ D.①②③④4.文艺复兴时期许多美术作品,一扫中世纪的呆板拘谨的宗教气息,充满生机和活力。主要是由于 .宗教束缚的削弱 D C.人文主义的影响A.绘画技术的发展 B.绘画内容的改变5.洛克在《政府论》中说:“当立法者们图谋破坏人民的财产或贬低他们的地位,使其处于权力下的奴役状态时,立法者就使自己和人民处于战争状态,人民就无须再予以服从,而只能寻求上帝给与他们的抵抗强暴的共同庇护。”上述材料体现的主要思想是 A.三权分立 B.主权在民 C.民主共和 D.君主立宪 6.人们日常生活中的下列现象源于第二次科技革命的有①打电话拜年②乘公共汽车上班 ③在日光灯下读书④网上聊天 A.①③④ B.①②③ C.①②④ D.②③④ 7.在中国率先举起社会主义旗帜的着名学者写了下列哪篇文章 A.《法俄革命之比较》 B.《敬告青年》 C.《狂人日记》 D.《文学改良刍议》 8.中国教育事业逐步形成比较完整的国民教育体系是在 A.过渡时期 B.十年探索时期 C.“文革”十年时期 D.改革开放时期 9.近代文学艺术不同派别的发展变化,从根本上反映了 A.政治经济生活的变化 B.作家的天赋和个人的努力 C.不同的阶级利益 D.不同的地域特点 10.假如你生活在19世纪20年代的英国,你可以 A.去西班牙观赏毕加索的画展 B.去德意志欣赏贝多芬的作品音乐会C.通过电视观看奥运会的比赛 D.去电影院看奥斯卡金像奖获奖电影11. 人类文明发展的今天,面临着技术进步与战争灾难、经济发展与道德沦丧等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三一轮复习检测试题附答案

2018-2019必修三二轮复习检测 第Ⅰ卷选择题(本卷共30小题,每小题2分,共60分。) 1.战国后期,荀子访问秦国归来,称赞秦国官吏“肃然”“恭俭”“敦敬”“忠信”,可谓“古之吏也”;称赞秦国土大夫“出于其门,入于公门,出于公门,归于其家”,可谓“古之土大夫也”。这一良好的吏治,缘于秦国 A.遵循古礼 B.推行德政 C.体制创新 D.人才荟萃 2.董仲舒在《王道通三》中写道:“古之造文者,三画而连其中,谓之王。三画者,天、地与人也;而连其中者,通其道也……王者,孰能当是?”据材料推断,董仲舒意在 A.宣扬君权神授 B.解释天人感应 C.劝君主行仁政 D.强调教化民众 3.董仲舒在评论一件寡妇改嫁的案例时指出,依《春秋》大义,“夫死无男,有更嫁之道也”,故寡妇改嫁“皆无罪名,不当坐”。这折射出汉代 A.司法判案“重情轻法” B.妇女的整体社会地位较高 C.婚姻受礼教束博相对较小 D.妇女拥有婚烟自主的权利 4.隐士是古代远离权力中心的特殊群体,或洁身自好,守道不仕,或逍遥山林,与世无中。钱钟书在评价历代统治者对待隐士的态度时认为,“为政者亦识隐士装点山林,其作用每胜于趋跄廊庙”。下列观点与之相似的是 A.“举逸民,天下之民归心焉” B.“天下英雄,人吾彀中矣” C.“圣代无隐者,英灵尽来归” D.“重贞退之节,息贪竞之风” 5.唐宋很多皇帝各种宗教都提倡。如唐玄宗亲自对《孝经》、《金刚经》和《道德经》三部书进行注释,并将注本颁行天下;南宋孝宗的《三教论》说:“以佛修心,以道养生,以儒治世”。上述现象说明 A.儒学已经丧失其正统地位 B.理学的社会基础薄弱 C.三教合一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 D.统治者注重宗教的实用功能 6.汉代只有孔子被神化,称为“圣人”,孟子和荀子尚为等而下之的“仁人”。宋代以后,孟子也被视之为圣人,被尊称为“亚圣”。这一现象的出现是因为 A.宗法血缘制度的瓦解 B.仁政理念深入人心 C.程朱理学思想的影响 D.陆王心学日益兴起 7.明中叶以前,商人在文学作品中多被描述为见利忘义、骄奢淫逸之徒;此后,秉性端庄、诚信有义的商人形象在明清小说中却屡见不鲜。商人形象的变化反映出 A.重农抑商政策名存实亡 B.商业道德伦理水准超越前代 C.士人主流价值取向改变 D.社会经济变动冲击传统观念 8.明朝万历十二年(1584年),意大利传教士利玛窦在广东肇庆知府的支持下,刻印了中国第一幅依照西洋方法绘制的世界地图。随后,根据这一地图的形制重新刻印的地图不断创新,甚至万历皇帝也令人绘制了《坤舆万国全图》,这批地图 A.冲击了中国士人的思想世界 B.动摇了天朝上国的陈腐观念 C.带动了中西文化的长期交流 D.诱导了对外政策的根本转变 9.公元前6世纪古希腊哲学家提出:“认识既然是由我们的感觉与自然交互作用而产生,所以因人而异,视个人的感觉官能而有所不同。任何超人性的真理,连同宗教的真理都是不存在的。”由此推断该哲学家 A.肯定人的尊严 B.否定神灵存在 C.强调理性至上 D.推崇绝对真理 10.《百科全书》由哲学家狄德罗、数学家达郎贝尔、博物学家布丰、政论家卢梭和孟德斯鸠等共同参与编撰。他们将零散的知识系统地整理,再以通俗的方式介绍给公众。这体现了A.自然科学逐渐摆脱神学束缚 B.理论研究与技术应用的融合C.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的结合 D.科普教育与科学救国的统- 11.1895年,李鸿章评价李提摩太译作《秦西新史概要》一书时说: “我邦自炎农唐虞以前,以天下为公;嬴秦而降,以天下为私。以天下为公则民主之,以天下为私则君主之……至我大清,海禁大开……殆将复中国为天下大公之局。”这表明李鸿章 A.对世界大势了然于胸 B.对西方近代民主有所认识 C.试图以古制治理当世 D.认为民主实践已刻不容级 12.1898年,总理各回事务衙门制定奖励意程,凡发明军用器械者颁特赏,专利50年;发明日用新器者,给工部郎中实职,专利30年;伤造西器之制法未传入中土(内陆)者,给工部主事职,专利10年,据此推断,该章程 A完善了专利保护制度 B.消除了官本位思想的影响 C.顺应了实业救国的呼声 D.反映了技术立国的趋向 13.“以往搞革命的人,眼睛总是看着上层的军官、政客、议员,以为这些人掌握着权力,千方百计运动这些人来赞助革命”,如今“上层的社会力量显得何等的做不足道。在人民群众中所蕴藏的力量一旦得到解放,那才真正是惊天动地、无坚不摧的。”中国部分先进知识分子认识上的这种转变,直接促成了 A.新文化运动的蓬勃兴起 B.五四运动的爆发 C.马克思主义的广泛传播 D.北代战争的发动 14.从哥白尼到牛顿,再到爱因斯坦,欧美科学家信仰基督教的案例为数不少。这表明 A.基督教教义蕴含着理性精神 B.西方启蒙运动的不彻底性 C.基督教会推行宗教宽容政策 D.科学伦理离不开上帝指引 15.南宋理宗对朱熹的儿子说:“卿先卿《四书》注解,有补于治道,朕读之不释手,恨不能与之同时。”宋理宗此言,主要是基于《四书章句集注》 A.通过儒学神秘化以尊崇君权 B.宣扬了“天理纲常”的永恒性 C.为科举考试提供了命题素材 D.恢复了孔孟儒学的正宗地位 16.程颐在给程颢撰写的墓表中说“周公没,圣人之道不行。盂轲死,圣人之学不传……(先生)得不传之学遗经”。王阳明认为宋儒格物致知误导世人很久,“致良知”才真的阐明了“千古圣圣相传的骨血”。达说明程颐和王阳明都 A.主张改造理学 B.重书本轻实践 C.注重道统权威 D.强调学术创新 17.从“中体西用”到“进化论”,再列“阶级斗争论”,反映了中国社会对近代科学文化的理解和选择。这一选择一以贯之的主题是 A.否定儒家正统思想 B.进行反帝反封建斗争 C.弘扬科学与理性精神 D.探索国家独立与富强 18.在清末民初编写的历史教科书中,编译的亡国史占了相当比重。有学者统计,仅1901年至1910年间,单行本就有30余种,其中朝鲜亡国史达7种,印度、埃及亡国史各为4种,波兰亡团史3种。编译者们旨在 A.激发国人民族意识 B.丰富国民史学知识 C.宣传反清革命思想 D.培养国人全球视野 19.1868年,针对倭仁等人抨击学习西法是“舍中法而从西人”,恭亲王奕忻以“西学中源”回应,认为西学源自中国,中西本是一家,西法就是中法,只是中国创其法,西人推陈出新而已。奕诉的这一认识 A.固化了中学的正统地位 B.强调了西方制度的先进性 C.揭开了西学东渐的序幕 D.对西学传播具有双重影响 20.近代以来,一些中国人纷纷主动翻译外国报刊、书籍。有学者统计,1868-1879 年,江南制造总局共出版译西书98种,销售达31111部。这一现象 A.推动了新思想的萌发 B.有助于洋务运动开展

新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三精选试题及答案

寂寞~雨 专题一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一、单项选择题 1.(2009高考广东理科基础)孔子、孟子、程颐、朱熹、王阳明等人思想的共同点是 A.“仁” B. “心外无物” C.“理” D. “格物致知” 2.(2009高考江苏单科)某思想家强调孝、悌、慈等伦理道德均源于人之自然本性,这位思想家是 A.孔子 B.董仲舒 C.朱熹 D.王阳明 3.(2009高考山东基本能力测试)书博会开幕式的背景墙上有孔子泰山等形象,若为背景墙选配孔子的两句名言,下列最合适的是 ①人无远虑,必有近忧②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③己所不欲,勿施于人④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A①②B①④C②③D②④ 4.(2009高考山东基本能力测试)儒、道、墨、法四家是先秦诸子学说的重要流派。下列语句中最符合道家思想的是 A兼相爱,交相利 B 仁者爱人 C抱法处势则治,背法去势则乱 D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5.(2009福建文综高考)西方历史哲学家柯林伍德指出:“一切历史都是思想史。”在这里,柯林伍德强调的是 A.思想史构成了全部历史的主干 B.一切历史都可以被置换为思想史 C.思想史决定了整个历史的发展 D.历史学离不开人的主观判断 6.(2009安徽文综高考)儒家思想经过不断发展,逐渐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以下言论最能体现其适应加强中央集权需要的是A.“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拱)之。” B.“以德兼人者王,以力兼人者弱,以富兼人者贫。” C.“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 D.“我之出而仕也,为天下,非为君也。” 7.(2009高考上海单科)①春秋时期,郑国发生了火灾,掌管祭祀的官员建议子产焚烧玉石向上天祈祷,②子产说:“天道远,人道迩,非所及也。”③于是积极组织灭火。④这说

历史选修三战争与和平战和二战的各重大事件时间表

历史选修三战争与和平战和二战的各重大事件 时间表 集团文件发布号:(9816-UATWW-MWUB-WUNN-INNUL-DQQTY-

第一次世界大战大事记1914年7月28日-1918年11月11日 1879年:德,奥匈签订同盟条约;1882:德意奥三国同盟正式成立: 1892年:法俄签订协定;1904:英法签订协约;1907:英俄签订协议;标志欧洲两大军事集团最终形成。 1908年,奥匈帝国吞并波斯尼亚和黑塞哥维那两地。引发新的危机。 1912年秋:第一次巴尔干战争——民族解放战争。巴尔干:欧洲火药桶 1913年:第二次巴尔干战争——内战 1914年6月28日:斐迪南王子被杀,萨拉热窝事件,为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导火索。 1914年7月28日:奥匈帝国向塞尔维亚宣战。演变为第一次世界爆发 1914年8月:德国先占领比利时,向法国发起进攻。英国向奥匈帝国和德国宣战。 东线,俄军攻入东普鲁士。德国在东西两线同时作战 (德军击败俄军进入俄国,同时俄军击败奥军进入奥地利)形成对峙局面,转入了 持久的阵地战 1914年9月5日:马恩河战役。(英军总司令霞飞调动英法联军)与德国的第一次大规模战役, 德国速战速决计划破产。 1914年年底,西线进入相持阶段 1915年5月:意大利加入协约国。 1916年2月:凡尔登战役(绞肉机)(出动飞机潜艇,使用毒气弹)大战中具有决定意义的一战 1916年5月底:日德兰海战。一战中规模最大的海战。(英德)(大炮巨舰的高峰)

1916年6月:索姆河战役(地狱)一战中规模最大的陆战。(英国使用新式武器坦克) 1917年4月:美国加入协约国。 1917年:北洋政府对同盟国宣战 1917年日本加入协约国。 1917年11月7日:俄国爆发十月革命,资产阶级临时政府被推翻,新生的苏维埃政权向各国建议停战,并缔结“不割地不赔款”的合约 1918年,战争进入最后阶段 1918年3月:俄、德国签约停战协议《布列斯特合约》。 1918年3月到7月,德军相继发起了四次大规模进攻(有一定成果,很快被协约国阻止;协约国成立了最高军事委员会,任命法国元帅福熙为西线的联军总司令) 1918年,协约国在西线发动战争后期的第一次大规模反攻,战线推至马恩河一线。 1918年9月至10月:协约国全线出击,突破德军在法德边界修建的“兴登堡防线”,德军连连败退,同盟国集团开始瓦解 1918年10月:德国基尔港水兵兵变。 1918年11月9日,柏林工人起义,爆发了“十一月革命”;德皇威廉二世宣布退位 1918年11月11日:德国签约停火,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 第二次世界大战1939年9月1日—1945年9月2日 1922年10月,以墨索里尼为首的法西斯党在意大利执政,建立起第一个法西斯政权 1929年到1933年资本主义经济危机。 1931年,西班牙成立共和国 1931年,日本发动九一八事变,侵占中国东三省。 1932年,纳粹党在国会选举终成为德国第一大党

新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三上学期期末试题与答案

新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三上学期期末试题及答案 高中历史(人民版必修Ⅲ)试卷 本卷分选择题和非选择题两部分,满分为150分,考试时间90分钟。 第一部分选择题(90分) 本大题30小题,每小题3分,共计9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苛政猛于虎”(《礼积·檀弓下》)这句话体现了孔子 A.“仁”的思想 B.“礼”的思想 C.“天行有常”的思想 D.“君轻民贵”的思想 2、历史上有一群儒者,他们讲学的容偏重义理,以性、命、天理为问题中心,强调圣外王。这群儒者所处的朝代是 A.汉朝 B.南北朝 C.唐朝 D.宋朝 3、我国书法艺术源远流长,千姿百态,形式多样。请判断下列书法的种类 王羲之《兰亭序》(唐人摹本)颜真卿《多宝塔碑》怀素《自叙帖》 A.隶书楷书小篆 B.行书隶书草书 C. 行书楷书草书 D.隶书楷书草书 4、宋人《夜行》:“孤村到晓犹灯火,知有人家夜读书。”从该诗中我们可以得到的信息是: ①宋代科举制度完备,许多人走科举取仕的道路②宋人耿于诗书,忘记了中原的沦陷③宋代教育事 业有了较大的发展④宋代科举制严重束缚了知识分子的思想 A.①② B. ①③ C.③④ D. ②④ 5、“世上疮痍,诗中圣哲;民间疾苦,笔底波澜。”郭沫若赞誉的是下面哪位诗人的作品? A.白 B.白居易 C.杜甫 D.轼 6、与隋唐相比,;两宋城市居民的文化生活出现的新景象有 ①人们除了创作和欣赏散文、诗外,词也非常流行 ②人们竞相购买阅读小说《三国演义》和《西游记》 ③人们可以欣赏到风俗画 ④人们在瓦肆欣赏滑稽戏、讲唱戏以及杂技武术 A.①②③ B. ②③④ C. ①②④ D. ①③④ 7、元朝杂剧《窦娥冤》:“地也,你不分好歹和为地!天也,你错堪贤愚枉做天!”此句体现了关汉卿剧本的特色是 ①反封建②揭露封建统治的黑暗③对受封建压迫的人民的同情④呼吁解放妇女 A.①②④ B. ①②③ C. ①③④ D. ②③④ 8、“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反映的是哪一中国画的特点? A.工笔画 B.花鸟画 C.文人画 D.风俗画 9、“没有一个帝国、没有一个教派、没有一个赫赫有名的人物能比这三种机械发明在人类的事业中产生更大的力量和影响。”英国人培根所说的这三种机械发明分别指中国的 A.造纸术针灸指南针 B.造纸术印刷术指南针 C.造纸术印刷术火药 D.印刷术火药指南针 10、仔细阅读下列言论,用发展的观点从低到高排列,正确的一项是 ①“尽收外国之羽翼为中国之羽翼,尽转外国之长技为中国之长技。” ②“立国之道当以礼仪人心为本……天文算学只为末议,即不讲习,于国家大计也无损。” ③“中国数千年来,都是君主专制政体。这种政体,不是平等自由的国民所堪受的。”

高中历史必修三考题

高中历史必修三考题 武汉市第十六中学高二历史试题 1.《史记》记载:“使孔子名布扬天下者,子贡先后之也。此所谓得势而益彰者乎?”子贡 是孔子的学生,在今山东、河南一带经商,“结驷联骑??所至,国君无不分庭与之抗礼”。以上材料说明() A.商业活动具有传播思想文化的功能 B .孔子依仗权势来扩大自己的影响 C.孔子得到各诸侯国国君的尊重和礼遇D.富商能操纵各诸侯国的行政大权 2.董仲舒对儒家思想进行改造的本质意图是() A.用儒家思想教育青年子弟B.加强对人民的思想控制 C.使儒家思想成为正统思想D.使儒家经典成为封建教育的课程 3.新文化运动时期,有人提出汉字是封建时代的旧文化,应予废除。这种观点产生的原因 是() A.白话文运动的兴起B.新文化思潮中的偏激倾向 C.社会主义思潮的传播D.科学思想的广泛传播 4.“从今世历史进化的眼光观文,则白话文学为中国文学之正宗,又为将来文学必用之利器, 可断言也”,这句话最有可能出自() A.鲁迅B.胡适C.陈独秀D.蔡元培 5.孙中山在《民报·发刊词》中提出民权主义,其目标是() A.反对封建地主对农民的残酷剥削 B .反对帝国主义侵犯中华民族的利益 C.反对封建专制制度D.反对君主专制制度 6.以下关于鸦片战争后萌发的新思想的实质的分析,最准确的是()A.向西方学习先进的科学技术 B .学习西方政治制度和先进技术 C.学习西方发展资本主义D.学习西方开展维新变法运动 7.“文化大革命”结束后,当时的中央领导人坚持“两个凡是”,反对思想解放和拨乱反正。 这种错误属于() A .教条主义B.主观主义C.官僚主义D.自由主义 8.在新文化运动中,教育家蔡元培提倡“兼容并包”的宗旨是() A.推动体育、智育、美育、德育均衡发展 B .鼓励各种学术观点在大学里自由发展 C.打破地域界限聘任人才D.提倡学科之间的综合 9.从可持续发展的观点来看,“文化大革命”时期遭到破坏最严重的是()A.农业B.工业C.教育D.军事 10.古希腊智者学派喜欢通过修辞学和公开演说来感染民众,让他们懂得怎样才能在政治生 活中表现得最杰出。这客观上反映了() A.参与政治生活是当时雅典每个公民生活的重要内容 B.智者学派生活困苦,通过这种手段多收取学费以维持生活 C.智者学派主要由文学修养较高的教师组成 D.智者学派的哲学思想有强烈的实用主义倾向 11.公元前 5 世纪中叶以后,“人”逐渐成为古希腊哲学家研究的中心,其主要原因是()A.他们失去了研究探讨自然界的兴趣 B.民主制度的发展,使公民在社会政治生活中的地位逐渐提高 C.他们认为对自然界的研究,对人类社会发展无益 D.他们认为人与自然界关系密切,研究人是为了更好地研究自然界 12.信息经济出现后,在世界各地得到全面发展,下面表述不正确的是()

历史选修三战争与和平战和二战的各重大事件时间表

第一次世界大战大事记1914年7月28日-1918年11月11日 1879年:德,奥匈签订同盟条约;1882:德意奥三国同盟正式成立: 1892年:法俄签订协定;1904:英法签订协约;1907:英俄签订协议;标志欧洲两大军事集团最终形成。 1908年,奥匈帝国吞并波斯尼亚和黑塞哥维那两地。引发新的危机。 1912年秋:第一次巴尔干战争——民族解放战争。巴尔干:欧洲火药桶 1913年:第二次巴尔干战争——内战 1914年6月28日:斐迪南王子被杀,萨拉热窝事件,为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导火索。 1914年7月28日:奥匈帝国向塞尔维亚宣战。演变为第一次世界爆发 1914年8月:德国先占领比利时,向法国发起进攻。英国向奥匈帝国和德国宣战。 东线,俄军攻入东普鲁士。德国在东西两线同时作战 (德军击败俄军进入俄国,同时俄军击败奥军进入奥地利)形成对峙局面,转入了 持久的阵地战 1914年9月5日:马恩河战役。(英军总司令霞飞调动英法联军)与德国的第一次大规模战役,德国速战速决计划破产。 1914年年底,西线进入相持阶段 1915年5月:意大利加入协约国。 1916年2月:凡尔登战役(绞肉机)(出动飞机潜艇,使用毒气弹)大战中具有决定意义的一战1916年5月底:日德兰海战。一战中规模最大的海战。(英德)(大炮巨舰的高峰) 1916年6月:索姆河战役(地狱)一战中规模最大的陆战。(英国使用新式武器坦克) 1917年4月:美国加入协约国。 1917年:北洋政府对同盟国宣战 1917年日本加入协约国。 1917年11月7日:俄国爆发十月革命,资产阶级临时政府被推翻,新生的苏维埃政权向各国建议停战,并缔结“不割地不赔款”的合约 1918年,战争进入最后阶段 1918年3月:俄、德国签约停战协议《布列斯特合约》。 1918年3月到7月,德军相继发起了四次大规模进攻(有一定成果,很快被协约国阻止;协约国成立了最高军事委员会,任命法国元帅福熙为西线的联军总司令) 1918年,协约国在西线发动战争后期的第一次大规模反攻,战线推至马恩河一线。 1918年9月至10月:协约国全线出击,突破德军在法德边界修建的“兴登堡防线”,德军连连败退,同盟国集团开始瓦解 1918年10月:德国基尔港水兵兵变。 1918年11月9日,柏林工人起义,爆发了“十一月革命”;德皇威廉二世宣布退位 1918年11月11日:德国签约停火,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 第二次世界大战1939年9月1日—1945年9月2日

高中历史必修三第六单元测试题

高二历史(必修3)第六单元测试题 一、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60分) 1.历史学家把康有为、孙中山、陈独秀三位先进的中国人掀起的运动称为近代化运动,主要是 基于他们要求() A.民主与科学 B.实行资产阶级民主政治 C.彻底废除旧制度 D.发扬新思想,弘扬民主与科学 2.1912年9月《时事画报》发表了漫画《中华民国将来之希望》,图中的火车满载货物。认真 观察图片,作者的意图可能是() A.赞美辛亥革命提高了人民的生活水平 B.反映辞职后的孙中山投身民生建设 C.赞扬在孙中山领导下中国不断前进 D.希望孙中山领导人民推翻清朝统治 3.孙中山说:“共和国家成立以后,是用谁来做皇帝呢?是用人民来做皇帝,用四万万人来做 皇帝。”孙中山的思想实质是 ( ) A.资产阶级民权主义的思想 B.封建专制思想 C.人民当家作主的思想 D.君主立宪思想 4.孙中山认为:“可说民生就是人民的生活——社会的生存、国民的生计、群众的生命。”“民 生就是政治的中心,就是经济的中心和种种历史活动的中心”。在此孙中山强调 ( ) A.解决民生问题是国家之根本 B.应通过合理分配社会财富改善民生 C.民生主义是三民主义的核心 D.民生问题的解决就是政治问题的解决 5.四位同学对新三民主义进行讨论,形成下列四种观点,其中不正确的是() A.新三民主义是国共两党合作的政治基础 B.新三民主义推动了国民革命的发展 C.新三民主义是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性质的纲领 D.新三民主义就是三大政策 6.右图影片描绘了一代伟人书写的一幅中国近代史的真实画卷、一首壮丽的 诗史。下列说法不能证实这一诗史的是() A.推翻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 B.有利于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 C.改变了中国人民的悲惨命运 D.使民主共和国观念深入人心 7.毛泽东在总结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经验教训时指出:“我们党开始也是不懂得农民工作的重要 性,把城市工作放在第一位,农村工作放在第二位。”此处的“开始”是指() A.国民革命时期 B.国共对峙时期 C.抗日战争时期 D.解放战争时期 8.“军阀、官僚、买办阶级、大地主阶级……是我们的敌人,工业无产阶级是我们革命的领导 力量。一切半无产阶级、小资产阶级,是我们最接近的朋友。”上述文字有可能出现于() A.《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 B.《论联合政府》 C.《论人民民主专政》 D.《论十大关系》 9.毛泽东思想的形成大致经历了国民革命时期、土地革命时期与抗日战争时期三个阶段。毛泽 东在第一阶段的杰出理论贡献在于() A.分析中国社会形态和阶级状况,坚持无产阶级领导权和依靠农民进行革命斗争创造性提出 B.“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道路和工农武装割据思想

高中历史必修三试题及答案

新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三试题及答案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每题2分,共50分) 1.某人到青岛崂山旅游,看到岩石上刻有老子的《道德经》。石刻上会出现的内容是A.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 B.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C.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D.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2.秦朝实行“焚书坑儒”,西汉实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两者共同的根本着眼点是A.压制知识分子 B.区别对待古代文化 C.完善法治机制 D.加强君主专制统治 3.顾炎武、黄宗羲、王夫之对君主专制的批判反映出 ①封建专制制度的腐朽②知识分子对国家、民族的责任感 ③商品经济的发展④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想的产生 A. ①②③ B. ②③④ C. ①②④ D.①②③④ 4.文艺复兴时期许多美术作品,一扫中世纪的呆板拘谨的宗教气息,充满生机和活力。主要是由于A.绘画技术的发展 B.绘画内容的改变 C.人文主义的影响 D.宗教束缚的削弱 5.洛克在《政府论》中说:“当立法者们图谋破坏人民的财产或贬低他们的地位,使其处于权力下的奴役状态时,立法者就使自己和人民处于战争状态,人民就无须再予以服从,而只能寻求上帝给与他们的抵抗强暴的共同庇护。”上述材料体现的主要思想是 A.三权分立 B.主权在民 C.民主共和 D.君主立宪 6.人们日常生活中的下列现象源于第二次科技革命的有①打电话拜年②乘公共汽车上班 ③在日光灯下读书④网上聊天 A.①③④B.①②③ C.①②④ D.②③④ 7.在中国率先举起社会主义旗帜的着名学者写了下列哪篇文章 A.《法俄革命之比较》 B.《敬告青年》 C.《狂人日记》 D.《文学改良刍议》 8.中国教育事业逐步形成比较完整的国民教育体系是在 A.过渡时期 B.十年探索时期 C.“文革”十年时期 D.改革开放时期9.近代文学艺术不同派别的发展变化,从根本上反映了 A.政治经济生活的变化 B.作家的天赋和个人的努力 C.不同的阶级利益 D.不同的地域特点 10.假如你生活在19世纪20年代的英国,你可以 A.去西班牙观赏毕加索的画展 B.去德意志欣赏贝多芬的作品音乐会 C.通过电视观看奥运会的比赛 D.去电影院看奥斯卡金像奖获奖电影 11. 人类文明发展的今天,面临着技术进步与战争灾难、经济发展与道德沦丧等并存问题。 早在1988年,世界诺贝尔奖金获得者在巴黎集会上就发表宣言称:“如果人类要在21世纪生存下去,必须退回2540年,去汲取孔子的智慧。”此中“智慧”是指 A.“兼爱”和“尚贤” B.“仁”和“德治” C.“克己复礼” D.“有教无类” 12.儒家思想曾在欧洲资产阶级革命时代备受启蒙思想家的推崇,这主要是挖掘和改造了儒家思想中的 A.富于人文精神的政治观 B.主张渐进改良的历史观 C.躬行有教无类的教育观 D.强调贵贱有序的阶级观 13.齐景公向孔子请教如何为政,孔子说:“国君要像国君的样子,臣子要像臣子的样子,父亲要像父亲的样子,儿子要像儿子的样子。”景公高兴地说:“对呀,要不这样,即使有很多粮食,我还能吃得着吗?”这说明孔子提倡 A.仁者爱人,理解和体贴他人 B.克已复礼,人们应贵贱有序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三期末复习测试题(含答案)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三期末复习测试题(含答案) 一、单选题 1.更多地使用象征、隐喻、颠倒时空顺序的自由联想;注重表现瞬间的、复杂多变的情绪,善于采用荒唐、怪诞、反理性、反逻辑的写作手法。符合这一作品风格的是( ) A.《西风颂》 B.《人间喜剧》 C.《战争与和平》 D.《等待戈多》 2.《愚人颂》的作者劝人们做“愚人”,任性而为、无所顾忌。他说:“只要你能自我赞美,又何必害怕世人的讥讽嘲笑?愚蠢是打开快乐之门的唯一钥匙。”从思想来看,这种文学作品应该属于 A.人文主义代表作B.现实主义代表作 C.浪漫主义代表作D.理性主义代表作 3.中国近代奇女子张幼仪在三岁那年(1903年)被迫缠脚三天,但最终在二哥“现在再也没人觉得缠脚好看了”的劝说下得以幸免。张幼仪的这一经历反映了 A.向西方学习的思潮深人人心 B.中国已经出现不同程度的觉醒 C.男尊女卑的陋习被逐渐打破 D.社会习俗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 4.有学者就19世纪某重大科学成就称:“它的要义不能被当时的人们理解,但它在科学领域以外却产生了革命性的影响,其程度甚至远远超过了原有领域的影响。”由此推断,该学者评价的是 A.日心说B.进化论C.电磁感应现象D.细胞学说 5.在宋朝,李清照、岳飞、陆游、辛弃疾等创作了大量以忧国、爱民、誓死抗金为主题的词作。从元代以后,曾经难以登大雅之堂的元杂曲、话本、白话小说为代表的市井文化却得到流传,并表现出诸多非议理学的倾向。上述材料从侧面反映了 A.文学家对社会动乱的感伤情怀 B.理学对宋元社会的影响至深 C.宋元时期兼容开放的学术氛围 D.民族关系成为文学表达的主题 6.书法是体现中华民族文化特色的一种艺术形式。下列书体中属隶书的是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三专题三测试题(一)

高中历史必修三专题三测试题(一) 一、单项选择题 1. 徐明同学设计的历史手抄报,选取了图8— 10 三个人物和他们的代表著作(刊物)。下列为该手抄报设计的主题,恰当的是() 图 8 魏源《海国图志》图9严复《天演论》图10陈独秀《新青年》 A. 师夷长技、尊孔复古 B.优胜劣汰、民主科学 C. 思想解放、救国图强 D.物竞天择、适者生存 2、阅读以下对某一著述的评论:评论一:“百年喜读樽前兆,万里惊看海外文”;评论二:“其书罗列甚远之国,指掌形势可谓奇书”;评论三:“欲制夷患,比筹夷情,尤为有用之书”。据上述评论推断此书应该是() A .《孔子改制考》 B .《海国图志》C.《天演论》 D .《变法通议》 3.陈旭麓:“把‘西用’放在‘中体’的轨道上,使它有个晋身之阶,有个‘用武’之地, 这就是一个进步。而新事物在旧体内总是较有活力的因素,人们虽想把它限制在原先许 可的范围之内,是很难完全如愿的。”这表明作者强调() A .“西用”与“中体”本身就相互矛盾B.“中体西用”思想推动了向西方学习进程C.“中体西用”就是只强调经济改革 D .用西方的技术维护中国体制是难以做到的 4. 鲁迅先生曾对中国近代某一时期的主流思想给以这样的概括:“西哲的本领虽然要学,‘子 曰诗云’也要昌明,换句话说,便是学习了外国本领,保存中国旧习,本领要新,思想要 旧。”这一主流思想是指() A.师夷长技以制夷B.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C.兴民权,实行君主立宪D.自由为体,民主为用 5、从 19 世纪初对西方的轻蔑排斥到20 世纪 20 年代对西方的崇拜,中国走过了一段漫长的 道路。一位政治家用以下的话总结了这个变化的顺序:“首先是影响器物的技术;而后是关于国家和社会的原理;最后则是触及精神生活核心的观念。”照此说法,“关于国家和社会的原理”的事件应该是() A. 太平天国运动 B.洋务运动 C.维新变法运动 D.新文化运动 6.杨宁一在《历史学习新视野新知识》中提出:“1895年甲午战争失败,民族危机迫在眉睫。 朝野士大夫不得不放弃洋务制器兴国的迷梦,开始了更深层次的思考。”这次“思考”的“层次”变化是 () A .从技术到器物B.从制度到思想C.从制度到文化D.从器物到制度 1

历史选修3战争与和平概要

历史必修三战争与和平 第一单元第一次世界大战 ⒈第一次世界大战(1914.7.28- 1918.11.11)的背景原因及条件: ⑴资本主义政治、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根本原因)引起列强对世界市场和世界霸权争夺的矛盾; ⑵列强的三大矛盾最终形成了两大军事集团,它们的对峙导致了世界大战的爆发; ⑶科技进步成果和巨大的生产力被应用于军事领域,为世界大战的爆发和扩大提供了必要的物质和技术基础; ⑷军国主义和极端民族主义的泛滥使两大军事集团相互仇视,推动了战争的爆发; ⑸导火线(直接原因):萨拉热窝事件促使两大军事集团主要成员国相继宣战,导致第一次世界大战全面爆发。⒉人类历史为什么发展到20世纪(世界已经被列强基本瓜分完毕)才会出现世界大战? ⑴客观条件:20世纪的世界已基本上形成为一个整体,各国联系日益加强,形成“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局面 ⑵可能条件:科技进步成果和巨大的生产力被应用于军事领域,为世界大战的爆发和扩大提供了必要的物质 和技术基础,也是战争更加残酷 ⑶现实条件:完成工业革命的主要列强,争夺殖民地的斗争或空前激烈,会影响到它们控制下的小国、殖民 地或半殖民地,进而影响整个世界。 3.作为后起的资本主义国家,德国为什么经济发展迅速? (1)普法战争后得到法国的大笔赔款——资金 (2)得自法国割让的阿尔萨斯和洛林的矿藏——原料 (3)后起之秀,易于采用新技术和新设备 4.法德、英德、俄奥之间矛盾的核心是什么? (1)法德矛盾的核心——争夺欧洲大陆的霸权 (2)英德矛盾的核心——英国推行欧洲大陆均势政策,争夺制海权和殖民地(最主要的矛盾) (3)俄奥矛盾的核心——对巴尔干半岛的争 【注】矛盾演进顺序:英法(七年战争)→法俄(拿破仑远征俄国)→法德(普法战争)→英德 5.两大军事集团的形成过程: (1)同盟国集团:1879——德奥同盟;1882——德、奥、意三国同盟建立 (2)协约国集团:1892——法俄缔结军事协定(标志:开始出现两大军事集团对峙) 1904——英法协定;1907——英俄协定(标志:两大军事集团最终形成) 7.为什么在1917年4月美国对德宣战,加入协约国集团?影响是? 原因:⑴美国与英法存在着传统的历史文化联系⑵美国与协约国之间巨大的贸易贷款联系 ⑶俄国二月革命后的战争形势变化⑷德国“无限制潜艇战”的参战契机 影响:首先,在军事上对协约国的直接援助。 其次,在财政和军需供应方面,大量的军用物资源源不断运往欧洲战场。 最后,影响了许多其他“中立”国家参战,后协约国扩大到27个国家,形成了对同盟国 的绝对优势。

高中历史选修3战争与和平知识点精细归纳

高中历史选修三知识点总结 第一单元第一次世界大战 ⒈第一次世界大战(1914- 1918)的背景原因及条件:⑴资本主义发展的不平衡引起列强对世界市场和世界霸权争夺的矛盾;⑵列强的三大矛盾(法德矛盾、俄奥矛盾、英德矛盾)最终形成了两大军事集团,它们的对峙导致了世界大战的爆发; ⑶科技进步成果和巨大的生产力被应用于军事领域,使战争能在更大范围内进行,从而形成世界性大战;⑷军国主义和极端民族主义的泛滥使两大军事集团相互仇视,推动了战争的爆发;⑸导火线(直接原因):萨拉热窝事件促使两大军事集团主要成员国相继宣战,导致第一次世界大战全面爆发。 ⒉人类历史发展到20世纪才会出现世界大战的原因:⑴客观条件:20世纪的世界已基本上形成为一个整体,各国联系日益加强,形成“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局面;⑵可能条件:科技进步成果和巨大的生产力被应用于军事领域,使战争能在更大范围内进行,从而形成世界性大战;⑶现实条件:完成工业革命的主要列强,争夺殖民地的斗争或战争会影响到它们的殖民地或半殖民地,进而影响整个世界。 ⒊交战双方:同盟国:德、奥匈、奥斯曼、保加利亚共4国;协约国:英、法、俄、意、日、比等,后美、中等加入,共27国。 ⒋时间:1914年——1918年⒌主战场:欧洲⒍主战线:西线(决定性作用):英法比——德东线:俄——奥匈德南线: 5、经过:第一阶段:1914年主动权在德方实施“施里芬计划”西线马恩河战役,(首次重大战役)东线俄军进攻东普鲁士战役,德速战速决计划破产;第二阶段:1915—1916年主动权转移到协约国一方三大陆战一大海战:西线的凡尔登(时间最长最惨烈)、索姆河战役(坦克)(规模最大)和东线的俄军夏季攻势;英德日德兰海战(最大的海战);第三阶段:1917—1918年美、中等国参战(原因、影响);俄国退出战争(原因、影响);1918年11月德宣布投降 6、在1917年4月美国对德宣战,加入协约国集团的原因:⑴美国与英法存在着传统的历史文化联系⑵美国与协约国之间巨大的贸易贷款联系⑶俄国二月革命后的战争形势变化⑷德国“无限制潜艇战”的参战契机 7、分析同盟国集团失败的原因:⑴经济实力处于劣势;⑵军事战略上的失误; ⑶内部与国内矛盾的尖锐;⑷国际力量对比不利于同盟国。 8、结果:以同盟国的失败而告终(经济、军事、国内和国际力量对比来分析原因) 9、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历史影响⑴导致世界格局变化:西欧相对衰落和美日崛起:西欧的相对衰落体现在:①经济受重创:曾经领先世界的西欧,生产水平远远低于战前,相对衰落,中心地位受挑战;②精神遭打击:人们失去了战前的乐观主义,充满了幻灭感和危机感;③英国更衰落:战前已丧失工业第一强国地位;美日的崛起体现在:①美国:战后已成为世界最大的债权国和资本输出国;国际金融中心从伦敦转向纽约②日本:经济得到长足发展,由债务国变债权。⑵战争引起革命与独立的浪潮:参战国的革命与独立:①俄国十月革命:取得成功影响欧美工人运动②德国与匈牙利:分别爆发了十一月革命和匈牙利革命,是失败的伟大尝试; ③中东欧政治版图发生剧变:一战摧毁了四个帝国—德俄奥匈奥斯曼,诞生了一批独立国家;亚非拉殖民地半殖民地的民族独立运动高涨:①原因:列强的奴役与掠夺,激化民族矛盾;宗主国放松控制使本国新兴阶级力量的壮大;②影响:奠定了二战后摧毁殖民体系基础;⑶战争对人类社会生活的影响:①一战成为一系

(完整word版)【精品试题】高中历史必修三第一单元测试题.docx

高中历史必修三第一单元测试题时间: 90 分钟满分: 100 分 一、(每小1.西方学者,公元前2 分,共 48 分) 6—公元前 3 世是人文明的“ 心代”( Axial Age),“人 意” 首次醒,理性思所造的精神文化决定着其后民族的文化走向。在当的中国,最具典型意的象【】 A.子并立,百家争B.以法教,焚坑儒 C.黜百家,独尊儒D.崇儒尚佛,兼收并蓄 2.春秋国期学派林立,学点异彩呈,然“天下一致而百,同而殊途”。子百家关注的共同点是【】 A.人与自然的和B.关注社会C.人与社会的和D.关注人的价3.思想家在世往往是孤独和寂寞的,据《史?孔子世家》,周游列国推自己思想 并“知其不可而之”的孔子受到了多同代人的嘲笑和刺,如“四体不勤,五谷 不分??自腰以下不及禹三寸。累累若家之狗”等。致扎子如此尬局的主要原因是 【】 A .他的宣方式不得法B.他的主不符合当侯争霸的需要 C.他的思想不利于治固治D.他的思想念相旧保守 4.“《礼》者,法之大分,之也??隆礼至法国有常,尚使能民知方??”“君人者隆礼尊而王,重 法民而霸??”下列点中与材料中所体的主符合同一思 想家的是【】 A.犬之声相,民至老死不相往来 B.民,社稷次之,君 C.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舟,水覆舟 D.利用大臣,以的威来震臣民 5.“天下之人皆不相,不弱,众不劫寡,富不侮,不敖,不欺愚。凡天下 怨恨,可使毋起者,以相生也”。以上言出自【】 A.孔子B.墨子C.孟子D.老子 6.儒家典著作之一《尚》中最早提到“民主”一,:“天惟求民主,乃大降 于成。”含暴君夏桀残民以逞;不配做民之主,推翻夏桀的成才是民主。此理解 不正确的是【】 A.文中的“民主”,即作民之主,与君主同 B.肯定了成革命是推翻暴虐之政的正 C.明早期儒家已有“天人感”思想 D.“主在民”,人民有推翻治者 7.“万乘之主,千乘之君,所以制天下而征侯者,以其威也。”下列各中,与一政 治思想属于同一学派的是【】 A. “天地之人,众人之中王本” B.“不期修古,不法常可” C.“从道不从君,从不从父” D.“有力者疾以助人,有者勉以分人”8.右《三教》。此佛、道、儒三教的始人迦牟尼、老子、孔子三人于一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