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历史选修3战争与和平

历史选修3战争与和平

历史选修3战争与和平
历史选修3战争与和平

历史必修三战争与和平

第一单元第一次世界大战

⒈第一次世界大战(1914.7.28- 1918.11.11)的背景原因及条件:

⑴资本主义政治、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根本原因)引起列强对世界市场和世界霸权争夺的矛盾;

⑵列强的三大矛盾最终形成了两大军事集团,它们的对峙导致了世界大战的爆发;

⑶科技进步成果和巨大的生产力被应用于军事领域,为世界大战的爆发和扩大提供了必要的物质和技术基础;

⑷军国主义和极端民族主义的泛滥使两大军事集团相互仇视,推动了战争的爆发;

⑸导火线(直接原因):萨拉热窝事件促使两大军事集团主要成员国相继宣战,导致第一次世界大战全面爆发。⒉人类历史为什么发展到20世纪(世界已经被列强基本瓜分完毕)才会出现世界大战?

⑴客观条件:20世纪的世界已基本上形成为一个整体,各国联系日益加强,形成“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局面

⑵可能条件:科技进步成果和巨大的生产力被应用于军事领域,为世界大战的爆发和扩大提供了必要的物质

和技术基础,也是战争更加残酷

⑶现实条件:完成工业革命的主要列强,争夺殖民地的斗争或空前激烈,会影响到它们控制下的小国、殖民

地或半殖民地,进而影响整个世界。

3.作为后起的资本主义国家,德国为什么经济发展迅速?

(1)普法战争后得到法国的大笔赔款——资金

(2)得自法国割让的阿尔萨斯和洛林的矿藏——原料

(3)后起之秀,易于采用新技术和新设备

4.法德、英德、俄奥之间矛盾的核心是什么?

(1)法德矛盾的核心——争夺欧洲大陆的霸权

(2)英德矛盾的核心——英国推行欧洲大陆均势政策,争夺制海权和殖民地(最主要的矛盾)

(3)俄奥矛盾的核心——对巴尔干半岛的争

【注】矛盾演进顺序:英法(七年战争)→法俄(拿破仑远征俄国)→法德(普法战争)→英德

5.两大军事集团的形成过程:

(1)同盟国集团:1879——德奥同盟;1882——德、奥、意三国同盟建立

(2)协约国集团:1892——法俄缔结军事协定(标志:开始出现两大军事集团对峙)

1904——英法协定;1907——英俄协定(标志:两大军事集团最终形成)

7.为什么在1917年4月美国对德宣战,加入协约国集团?影响是?

原因:⑴美国与英法存在着传统的历史文化联系⑵美国与协约国之间巨大的贸易贷款联系

⑶俄国二月革命后的战争形势变化⑷德国“无限制潜艇战”的参战契机

影响:首先,在军事上对协约国的直接援助。

其次,在财政和军需供应方面,大量的军用物资源源不断运往欧洲战场。

最后,影响了许多其他“中立”国家参战,后协约国扩大到27个国家,形成了对同盟国

的绝对优势。

8.分析同盟国集团失败的原因:

⑴经济实力处于劣势。在激烈的战争背后,是各国经济实力的较量;

⑵军事战略上的失误。“施里芬计划”使德国被拖入了两线作战的持久战、阵地战的泥潭;

⑶内部与国内矛盾的尖锐。奥匈帝国内出现民族独立运动,帝国解体,德国爆发“十一月革命”,推翻帝制;

⑷国际力量对比不利于同盟国。日本、美国等一批国家加入协约国,意大利倒戈。

9.结果:以同盟国的失败而告终(经济、军事、国内和国际力量对比来分析原因,见8)

10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历史影响

⑴导致世界格局变化:西欧相对衰落和美日崛起

西欧的相对衰落体现在:①经济受重创:财政金融地位急剧下降,对世界经济的控制力不断减弱

②政治危机:俄国的苏维埃政权建立,以欧洲为中心的世界格局受到挑战

③英国更衰落:战前已丧失工业第一强国地位。德、奥匈、奥斯曼、俄四大帝国解体美日的崛起体现在:①美国:战后已成为世界最大的债权国和资本输出国;国际金融中心从伦敦转向纽约

②日本:经济得到长足发展,由债务国变债权国,由农业国变为工业国

原因:远离战场,本土未遭战火;美国的参战以及不断向协约国提供商品和贷款,进一步刺激了经济的发展

⑵战争引起革命与独立的浪潮

亚非拉殖民地半殖民地的民族独立运动高涨:①原因:列强的奴役与掠夺,激化民族矛盾;宗主国放松控制引起的

本国民族资产阶级力量的壮大;

②影响:奠定了二战后摧毁殖民体系的基础;

(3)出现了世界上第一个世界性国际政治组织——国际联盟

11.战争对人类社会生活的影响

①一战成为一系列新技术发展的催化剂:飞机进入实用阶段、汽车取代马车、缺乏原料国家大力发展化学合成技术等等——交通事业和化工技术;

②一战促使政府机构改变职能:分配政府订单、控制原材料供应、协调各种经济关系、垄断对外贸易;

③一战改变了人们的思想观念:人民要求和平的反战运动高涨与和平主义思潮盛行一时;社会主义理想和观念的影响。

【注】客观上提高了妇女的地位

13.19世纪末20世纪初,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发展状况怎样?带来了什么样的后果?

(1)状况:19世纪末20世纪初,在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推动下,资本主义国家的生产力得到了突飞猛进的发展,资本主义国家开始从自由竞争的资本主义向垄断资本主义即帝国主义阶段过渡。

(2)后果:它们为争夺世界霸权,重新分割世界,从而形成两大军事侵略集团,即同盟国和协约国。这两大军事侵略集团展开疯狂的扩军备战,引发了第一次世界大战

14.第一次世界大战为什么会变成旷日持久的阵地战?这种形势有利于哪一方?为什么?

持久的原因:A装备的限制:大杀伤力武器的使用更有利于防守

B当时军队机动性差,后期保障能力低。

C当时战略战术无法应对新武器的使用。

持久战有利于协约国:A协约国在面积、人口、资源等方面都远胜于同盟国,还占有广阔海外殖民地,有利于长期作战。

B同盟国则相对较弱

第二单元凡尔赛---华盛顿体系下的世界

㈠巴黎和会

⒈背景(1)同盟国战败投降,成为战胜国宰割的对象。

(2)战胜的协约国之间,实力对比发生了新的变化。

⒉时间:1919年1月18日——6月28日

⒋参加国:27个战胜国的代表。德、奥等战败国和苏俄被排除在外

⒌操纵国:美、英、法:英国劳合乔治、美国威尔逊、法国克里蒙梭

⒍各国目的:(1)美国总统威尔逊带着“十四点原则”参加会议,企图凭借自己的经济实力,建立国联,攫取

战后世界领导权。

(2)英国奉行“欧洲大陆势力均衡”政策,既要削弱德国海军力量,剥夺它的海外殖民地,勒索战争赔款,维护其庞大的殖民帝国及海上优势。在欧洲联合美国遏制法国称霸,因此英国不

主张过分削弱德国。在东亚支持日本以牵制美国。

(3)法国为重建欧洲霸权,收回阿尔萨斯和洛林,索取尽可能多的战争赔款,坚决要求最大限度地削弱乃至肢解德国。

(4)意大利希望落实参战时协约国的承诺,扩大领土。

(5)日本企图使它战时从德国手中夺取的太平洋岛屿和在中国山东的权益合法化。

⒎主要问题:对德和约问题(中心)、中国问题(山东问题)、建立国联问题。

⒏性质:帝国主义的分赃会议

⒐结果:签订《凡尔赛和约》

(1)时间:1919年6月28日。

(2)内容:①领土:重新划分德国疆界;将阿尔萨斯和洛林归还法国;萨尔区由国际联盟代管,萨尔煤矿由法国开采15年;莱茵河西岸由协约国占领15年,东岸划定非武装区。

②殖民地:德国放弃海外殖民地,由英法澳日战胜国以“委任统治”的形式瓜分;

③军事:德国废除义务兵役制,只保留10万陆军,莱茵河东岸50千米内为非军事区;

④赔款:德国要支付大量赔款给协约国(未确定总额);

⑤德国及其同盟国应承担战争罪责。

(3)性质:在牺牲弱小民族利益基础上,宰割德国的掠夺性条约

⒑影响:(1)暂时调整了列强在西方的统治秩序,开始建立凡尔赛体系

(2)严厉限制和削弱了战败国德国,引起德国的复仇情绪,埋下了产生罪恶的种子

(3)暂时缓和了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

(4)英法获利最大,美国受到抑制

(5)民族自决权得到一定的肯定

(6)牺牲了一些弱小民族国家的利益

11.中国问题:(1)损害中国主权的内容:德国在“中国山东”全部权益由“日本”继承。

(2)中国外交失败的说明道理及启示:①道理:“弱国无外交”,帝国主义列强的外交政策是实力政策,半殖民地中国在外交上没有独立权。②启示:“落后就要挨打”,我们须以经济建设为

中心,不断增强综合国力,提升国际地位,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反对霸权主义、

强权政治,共建公正合理的国际经济政治新秩序。

(3)中国近代反帝反封建的爱国运动(五四运动)的导火线:中国在巴黎和会上外交的失败。12.如何理解《凡尔赛和约》已经在国际关系的土壤中埋下了会滋生出罪恶的种子?

(1)德国投降是为了得到体面的和平,而得到的却是残酷的掠夺和严厉的制裁。

(2)德国是众多人口、有巨大的经济潜力,一旦德国从战争的破坏恢复过来,必然想摆脱合约所强加的束缚(3)在德国这样一个军国主义色彩浓厚的国家里,复仇情绪将成为产生战争罪恶的种子。

㈡凡尔赛体系的构成与国际联盟

1.影响:(1)确立了帝国主义国家在欧洲、中东和非洲的国际关系新秩序;

(2)积极方面:A.使帝国主义矛盾得到暂时缓和,使资本主义进入相对稳定时期。

B.通过国际会议的外交形式调整国际关系比军事对抗方式是一大进步。

C.一定程度上考虑到民族愿望(民族自决)

(3)其中又隐含了很多矛盾,不能长久维护世界和平和稳定

2.系内的矛盾:(1)战败国和战胜国矛盾:战胜国对战败国掠夺性的惩罚:德国滋生强烈复仇情绪;

(2)战胜国列强之间:分赃不均:美、意不满;

(3)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与列强矛盾,牺牲了一些弱小民族国家的利益。列强在瓜分殖民地时采用了较为隐蔽的“委任统治”形式,但是没有改变殖民统治的实质。

(4)帝国主义和苏联的矛盾

⒋新的民族矛盾:列强主要考虑削弱战败国和实现自己的利益来安排领土,没有按照民族自决的原则,如捷克

斯洛伐克、奥地利、南斯拉夫等

⒌实质:是帝国主义战胜国掠夺战败国和相互妥协基础上的帝国主义国际体系

⒍国际联盟:

(1)背景:①一战的巨大损失使人们渴望建立能维护和平的国际体系;

②美国总统威尔逊的“十四点原则”,倡导建立国际联盟盟约,以此领导世界;

③资本主义世界体系最终形成,世界成为一个整体

(2)时间:1919.4.28通过了国际联盟盟约,并被列入《凡尔赛和约》。1920年生效正式建立

(3)总部:瑞士的日内瓦

(4)主要机构:会员国全体代表大会;国联行政院;秘书处

(5)宗旨:“促进国际合作,保证国际的和平与安全”,并且声称要裁减军备,制裁侵略

(6)盟约原则:维护和平、集体安全、委任统治。

(7)操纵:英法。由于美政治军事实力有限,攫取世界霸权的计划落空加上美国国内孤立主义势力强大。美国参议院拒绝批准《凡尔赛和约》,也拒绝参加国联。

(8)解散:二战时名存实亡。联合国成立后,1946年宣告解散

(9)实质:英法控制下的维护凡尔赛体系的工具。

(10)性质:世界上第一个世界性国际政治组织

(11)活动:①1924年组织缔结了和平解决争端议定书《日内瓦协定》;

②在促进国际合作方面,其有关机构或组织发挥了大量;

③用30年代英法控制的国联对法西斯侵略采取绥靖政策

(12)评价:①它是世界上第一个具有普遍性的国际组织,为以后联合国提供了多方面有益的经验;

②在恢复战后欧洲经济、处理国际争端、裁军和促进国际合作方面发挥了一定的作用;

③没有给世界带来持久和平,阻止新的世界大战(原因)

㈢华盛顿会议

⒈背景(1)巴黎和会留下遗缺,亚太地区的矛盾没有真正缓和;

(2)战后美日英三国在亚太地区的争夺发生了严重的利益冲突;

(3)为争夺霸权,美、英、日三国的海军军备竞赛;

(4)中国掀起反帝爱国运动

⒉发起国:美国

⒊目的:为了缓和它们之间的矛盾和重新分割太平洋地区的势力范围,平息中国反帝怒潮。

⒋时间:1921年11月12日—1922年2月。

⒌参加国:美、英、日、中、法、意、比、荷、葡九个国家。

⒍操纵国:美、英、日。

⒎主要议题:英日同盟问题、海军军备竞赛问题、中国问题

⒏内容:⑴《四国条约》

(1)签订国:美、英、法、日。

(2)内容:A缔约各国互相尊重它们在太平洋岛屿属地和岛屿领地的权利

B英日同盟终止。

(3)影响:①对美:拆散了英日同盟,扫除了在太平洋的称霸障碍。

②对英:维持了与美日的表面关系,后英日矛盾日渐激化。

③对日:同盟解散利益受损,但在太平洋地区的利益被承认,与欧美列强平等的地位。

⑵《五国条约》

(1)签订国:美、英、日、法、意

(2)内容:分别规定了它们各自的主力舰和航空母舰的总吨位。

(3)影响:①对美:它的海军力量同英国并驾齐驱,抑制日本势力膨胀

②对英:丧失了海上霸权

③对日:受到抑制,但英美不得在其附近建立海军基地,实际上日本在这一区域内拥有战

术上的优势。

总评:是第一个裁军协定,暂时缓和了大国的海军军备竞赛,但没有根本解决问题,不能制止战争

⑶《九国公约》

(1)签订国:美英法日中意荷比葡九国。

(2)内容:①形式上宣称“尊重中国之主权与独立,及领土与行政之完整”

②再次确认了美国的“门户开放”政策,打破了日本对中国的独占。

(3)影响:实质上“又使中国回复到几个帝国主义国家共同支配的局面”,为美国进一步侵略中国创造了条件

⒐影响:(1)华盛顿会议是巴黎和会的补充和继续,调整了帝国主义之间在东亚太平洋地区特别是在中国的利

益冲突,构成华盛顿体系。

(2)美国是华盛顿会议的胜利者,它的海军力量同英国的海军力量并驾齐驱,在东亚和太平洋地区又达到抑制日本势力膨胀的目的。

(3)日本,英等国受到抑制。

(4)中国是最大的受害国。

(5)最终形成了帝国主义战后国际关系的新格局,即凡尔赛—华盛顿体系。

⒑中国山东问题的解决:日中在会外签订《解决山东问题悬案条约》及《附约》,把日本在山东的权利归还中国解决原因:①中国人民坚持斗争的结果(主要) ;②美英和日本的矛盾

⒒巴黎和会与华盛顿会议的异同

⑴相同点:①背景:在大国力量对比发生巨大变化的背景下召开的世界性会议。

②过程:会议都是由少数帝国主义国家操纵的,充满矛盾和斗争。

③结果:会议签订了带有大国强权色彩的一系列条约;都涉及中国问题并侵犯中国主权;条约体现

了一定程度的民族自决原则,形成了大国主导下新的世界体系。

④作用:新的国际体系暂时调整了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一定程度上维护了世界和平。

⑵不同点:巴黎和会是一战的战胜国宰割战败国的分赃会议,成立了新的国际组织——国际联盟,主要调整了帝国主义在西方的矛盾,形成了凡尔赛体系,英国和法国成为会议的胜利者;华盛顿会议遏制了日本在远东的侵略势头,主要调整了帝国主义在远东和太平洋地区的矛盾,形成了华盛顿体系,美国成为会议的主导者和胜利者。

第三单元第二次世界大战

㈠1929—1933年资本主义经济危机

⒈原因:⑴根本原因:资本主义制度的基本矛盾(资本主义生产的社会化和生产资料的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

⑵具体原因:①贫富差距过大,供需矛盾扩大,限制了社会购买力

②分期付款和银行信贷刺激了市场的虚假繁荣,市场供需矛盾,资本家盲目扩大生产

③过度的股票投机活动掩盖了生产和销售之间矛盾,增加了市场的不稳定(直接原因)⒉爆发标志与表现:1929年10月,纽约华尔街股票市场崩溃,股价狂跌,大量股票被抛售;大批银行倒闭,

企业破产,失业人数激增;农产品价格猛跌,大量农产品被销毁

⒊特点:⑴范围特别广(地区从美——世界;部门从金融——工农各部门)

⑵持续时间特别长(1929~1933年) (3)破坏性特别大

⒋影响:⑴加深了资本主义各国的社会危机①广大人民强烈要求改变生活状况,示威、游行和罢工斗争不断

②法西斯分子乘机兴风作浪,扩大政治影响

(2)加剧了世界局势的紧张

①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加紧在国际市场上争夺,提高关税壁垒,关税战、市场战愈演愈烈,使帝国主义

国家之间的矛盾日趋尖锐

②各国为尽快摆脱困境,还进一步加强对殖民地和半殖民地的掠夺,激起当地人民的反抗

⒌德国法西斯专政的建立

⑴原因:①历史原因:A德国是通过王朝战争走上资本主义道路,继承了普鲁士的专制主义、军国主义;

B利用掠夺性的《凡尔赛和约》,煽动了其极端民族主义情绪

②现实原因:经济危机的打击严重,垄断资产阶级倾向于建立一个独裁的强权政府

③直接原因:纳粹党打着社会主义和民族主义的招牌,进行蛊惑人心的宣传,获得人民、军队、资产

阶级广泛的支持。

⑵建立:①时间:1932年,纳粹党成为国会第一大党;1933年1月,德国总统兴登堡正式任命希特勒为总理

②标志:希特勒正式出任德国总理

③影响:德国走上了对内实行恐怖统治、对外积极侵略扩张的道路。标志世界大战的欧洲策源地形成⑶内外政策(1)政治①一党独裁统治

②1934年,兴登堡总统去世,希特勒集总统、总理和军队最高统帅于一身,成为国家元

首,实行个人独裁。德国成为“德意志第三帝国”

③迫害犹太人,实行种族灭绝政策

⑵经济:大力发展军事工业及与之相关的民用工业,实行国民经济军事化

⑶军事:1935年撕毁《凡尔赛和约》,重建了空军,扩充陆军,建造军舰,实行普遍义务兵役制

⑷对外关系:1933年退出国联;1936年,德军开进莱茵非军事区

⑸文教领域:进行严密控制,用纳粹党的说教钳制人们的思想。

⒍日本法西斯专政的建立

⑴原因:①历史原因A缺乏民主传统,具有浓厚的封建性和军事性建立强权政治。

B不满华盛顿体系对其的压制

②现实原因:经济危机的打击沉重(经济基础比较薄弱国内市场狭小,资源极度贫乏)阶级矛盾尖锐,

引发政治危机。统治阶级亟需。

③直接原因:军部法西斯势力的推动。军部法西斯分子发动了侵略,制造了一连串暗杀事件、加强了

左右政局的能力。

⑵建立:①时间:1936年。

②标志:广田弘毅上台组阁(受军部控制)

③影响:推行对外扩张、对内独裁的政策,世界大战的亚洲策源地形成

⑶内外政策:①政治:禁止工人罢工,限制人民言论、结社、新闻和出版自由。

②军事:加紧扩军备战。③外交:制定《基本国策纲要》积极准备扩大侵略战争

⒎对比日本和德国在建立法西斯专政有何异同?

⑴相同点:①都利用了经济危机这一有利时机;②都有军事封建性的历史传统;

③都是垄断资本家的需要和选择;④都对内独裁对外扩张,都希望冲破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的束缚⑵不同点:德国有一个法西斯政党——纳粹党;有一个突出的领袖——希特勒;通过国会大选的方式夺取政权。

日本既没有法西斯政党、也没有突出的领袖,而是依靠军部法西斯势力在天皇的支持下控制政权。

8.为什么在30年代大危机影响下,美国与德国(日本也套用)走上了不同的道路?

(1)历史传统的影响:美国的资产阶级民主制度比较稳固,德国是通过王朝战争走上资本主义道路,继承了普鲁士的专制主义、军国主义

(2)经济状况不同:美国掌握了世界经济霸权,经济实力雄厚;德国经济实力弱

(3)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的影响不同:美、德在战后格局中处于不同地位,美国要维持这一格局,德国则要冲破它。

(4)德国法西斯势力较强,美国法西斯势力较弱

(5)领导者个人素质不一样。

㈡局部的反法西斯斗争

⒈中国人民的抗日斗争(1937年,近卫文麿上台组阁,发动了全面侵华战争)

⒉埃塞俄比亚的抗意斗争:

⑴原因:意大利法西斯政权建立后,于1935年10月对战略地位重要、自然资源丰富的埃塞俄比亚发动侵略

⑵时间:1935年——1936年

⑶结果:意大利吞并了埃塞俄比亚

⑷失败原因:①意强大装备先进,准备充分,训练有素,埃弱小埃塞俄比亚武器装备极其落后,缺乏国际援

助。抗意战争领导方面有错误

②西方大国绥靖政策的影响

⒊西班牙反法西斯战争

⑴背景:①西班牙人民阵线1936年在大选中获胜、成立共和国后,采取了一些进步措施,打击法西斯势力。

②代表西班牙右翼势力的佛朗哥等反动军官发动叛乱,内战开始。

③德意全力援助叛军,公开进行武装干涉,使原来的内战变成了一场西班牙人民反对法西斯侵略的民

族战争。此外,德、意还要把西班牙变成检验自己军事实力的试验场。

⑵时间:1936年——1939年。

⑶各方政策和态度:①英、法等——“不干涉政策”,

②苏联、国际纵队——国际援助。

⑷结果:共和国政府被颠覆,建立了以佛朗哥为首的法西斯独裁政权。

⑸败因:内:力量有限外:西方绥靖政策。

⒋特点:反法西斯侵略为中心各国纷纷建立反法西斯的民族革命统一战线(主要特点)

⒌法西斯轴心国集团的形成:

⑴背景:①法西斯国家获得了巨大的财力、人力资源,占据了许多战略要地,实力大增。

②由于英、法、美等国纵容侵略的绥靖政策,也使法西斯国家更加有恃无恐。

⑵原因:在侵略扩张过程中,德意日法西斯国家与英法美等国的矛盾日益加剧。出于共同的利益需要,法西

斯国家进一步勾结,互相支持利用.

⑶结盟招牌:“反共”(利用与苏联的矛盾欺骗英法美等国,利用英法等资本主义国家对社会主义国家的仇恨)

⑷过程:1936年德意签订《德意志议定书》形成“柏林—罗马轴心”,1936年德日《反共产国际协定》,1937

年意加入。形成轴心国集团。

⑸影响:德、意、日三国轴心形成,从此,法西斯国家互相支持,肆意扩大侵略战争,世界大战迫在眉睫。(6)20世纪30年代局部战争未能被制止为全面战争的原因:

①法西斯国家力量强大;②反法西斯国家和地区国小力弱;

③西方大国的绥靖政策纵容侵略。

㈢走向世界大战

⒈英、法、美的绥靖政策

⑴目的:①避免战争,保住既得利益

②祸水东引。

⑵实质:自私自利,姑息养奸(利己主义)

⑶主要推行者:英、法、美

⑷对象:德意日法西斯国家

⑸表现:①对1931年日入侵中国,国联未真正制裁日本(派了英国人李顿为团长的调查团)

②对意入侵埃塞俄比亚,国联只进行有限的制裁,美推行“中立”

③对德意入侵西班牙,英法采取“不干涉政策”,美推行“中立”政策

④对德破坏《凡尔赛和约》听之任之1935年起,实行普遍义务兵役制1936年德军开进“莱茵非军事

区”1938年德国吞并奥地利,后又吞并苏台德区,1939年吞并捷克斯洛伐克,意侵吞阿尔巴尼亚

⑤制造幕尼黑阴谋,使绥靖政策达到最顶峰(①英法公开与法西斯国家勾结;②没有捷克斯洛伐克代

表参加,这是大国强权主义和绥靖政策的集中表现)

⑥二战爆发后,进行奇怪战争

⑹影响:①牺牲了弱小国家的利益。埃塞俄比亚亡国了,西班牙共和国政权被颠覆了,中国东北变成了日本的(危害)殖民地

②纵容了法西斯的侵略,助长了法西斯的气焰,增强了法西斯的实力;加速了二战的全面爆发

③使许多反对法西斯侵略的国家如苏联对英、法等国心存芥蒂,不利于反法西斯国家的团结对敌

④最后英、法等国不得不首先吞下这枚自己种的苦果

(7)原因:①资本主义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根本原因)

②英法经济和军事地位削弱,这种状况使英法统治集团中的部分人士不敢同德、日、意的侵略扩张

政策进行针锋相对的斗争,而是试图通过满足侵略者部分贪欲的方法来维持自己的既得利益。

③在英法两国相当一部分居民户造成一种负罪感,他们对战后德国出现的强烈的民族主义情绪采取

一种容忍的立场。

④战后在英法等国中出现了一种鼓吹不惜代价避免战争的和平主义思潮。

⑤30年代经济危机使英法两国政局动荡,内阁更换频繁,很难指望政府在法西斯进攻面前实行一

种坚定和连续的外交政策。

⑥英法资产阶级对社会主义苏联的本能仇恨,对弱小国家的固有蔑视。

⑦在一个时期内,希特勒竭力造成一种似乎惟有共产国际,惟有苏联才是德国敌人的假象,英法统

治集团相信了这一点。

(8)美国实行“中立政策”:

原因:①忙于恢复经济;

②孤立主义思潮,竭力避免卷入欧洲战事;外交需要;

③阻止法西斯,压制英法,遏制苏联,利用三股力量互相牵制削弱。

⒉《苏德互不侵犯条约》

⑴原因:①英法与苏社会制度矛盾尖锐

②《慕尼黑协定》签订后,苏联对英、法更加不信任。建立集体安全体系落空

⑵目的:苏联为了自己国家的安全;德为了避免两线作战,解除后顾之忧。

⑶时间:1939年8月

⑷内容:双方互不侵略者对方,并划定了两国在东欧的势力范围。

⑸后果影响:①对苏联:A使其赢得了备战的时间

B苏联靠牺牲东欧小国换取了自己暂时的和平,这是对法西斯势力的又一次绥靖,损

害了社会主义国家的形象

C一定程度上麻痹了苏联,使其未作充分的战前准备。

②对德国:避免了东、西两线作战,加速了二战的全面爆发

㈣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全面爆发

⒈全面爆发——德军突袭波兰(1939年9月1日),英、法对德宣战(1939年9月3日)

⒉波兰溃败原因:①法西斯德国发动突袭:闪电战,军事力量强大。准备充分

②波军武器装备陈旧,战术落后、布署失当并依赖英法

③英法宣而不战,致使波兰孤军奋战

④苏联趁火打劫,建立东方战线,入侵波兰

【注】占领波兰后,希特勒随即将战争中重心转到西线,打击德国的宿敌法国。

⒊法国溃败原因:①法国推行绥靖政策,纵容德国侵略扩张而自身士气低落,自食其果;迷信阵地战和马其诺

防线,忽视甲兵和航空兵的作用;德军突破阿登山区,绕过马其顿防线进行进攻;

②德使用闪电战;采用曼施坦因方案,出其不意;单线作战

③意大利趁火打劫

【注】①为确保侧翼安全,德军先攻占了丹麦、挪威、荷兰、比利时;

②法国投降后,德国占领了包括巴黎在内的北部,南部由贝当组织的法国傀儡政府统治,政府设在维希;

③法国国防部副部长戴高乐将军在英国组织“自由法国”运动,继续高举反法西斯的战斗旗帜;

⒋敦刻尔克撤退:1940年5月底6月初。德使用闪电战;采用曼施坦因方案,英法军队被困,后大部分撤回英

国,为未来的反攻保存了有生力量

⒌不列颠之战(1940年7月—10月)

①德军的西线作战,宣告英法长期推行的绥靖政策破产

②1940年5月,丘吉尔接替张伯伦出任英国首相

③主要是空战,最终粉碎了德国的阴谋,10月间,希特勒取消了入侵英国的“海狮计划”,使其侵略计划首次

受挫。

④英国胜利原因:A英国政府抵抗决心坚定;B英国本土作战,军民士气高昂;C英国经济、军事潜力巨大,

军事设施好;D德国战略目标随意更改

㈤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扩大

⒈苏德战争的爆发及其影响:

(1)原因:①消灭苏联是希特勒称霸欧洲和世界决定性的步骤;

②1940年9月签订了日德意三国军事同盟,1941年匈牙利、罗马尼亚、保加利亚相继加入;

③控制了欧洲14个国家和地区,占有了强大的军事资源

(2)时间:1941年6月22日

(3)战争爆发前,①苏联大规模的机械化部队没有组建起来;②缺乏有能力的指挥员;③估计错德国发动进攻的时间,战备迟缓;④兵力部署过于分散,也太过靠近国境线;

(4)影响:苏德战争的爆发,标志着第二次世界大战规模的扩大。战争初期,德军进展顺利,北路包围列宁格勒,中路攻占斯摩棱斯克,南路攻占基辅,到11月,占领了苏联150多万平方公里的土地。

⒉太平洋战争的爆发及其影响:

⑴原因:①本国资源匮乏,侵占中国和东南亚是日本长期以来的既定目标

②法西斯德国在欧洲的一系列胜利刺激了日本的动野心

③欧洲战事正酣为其提供了大好机会

④1940年8月,日本公开提出“大东亚共荣圈”计划,日本的政策严重损害了美英在亚洲和太平洋

地区的利益

⑤1940—1941年,日本占领了法属印度支那,美英等国宣布对日本实行贸易禁运,严重打击日本。美

日矛盾激化(直接原因)

⑥日本军部决定趁美国尚未准备就绪,发动突然袭击,取得战争主动权。日本把美国太平洋舰队看作

是日本“南进”的最大障碍,认为只有消灭这支舰队,才可放心大胆地南进

⑵时间:1941年12月7日凌晨7点55分

⑶影响:华盛顿体系彻底瓦解,日本以微小代价重创美国太平洋舰队,战术上胜利,战略上失误。日军偷袭珍

珠港后,美英对日宣战,太平洋战争爆发。与此同时,日本出动陆军,向东南亚各国和西南太平洋各岛发动进攻。第二次世界大战达到最大规模。

⒊国际反法西斯联盟的形成及意义。

⑴原因:①法西斯国家的侵略对全人类的安全和民主构成严重威胁,已成为全世界人民最凶恶的敌人。

②苏德战争的爆发和太平洋战争的爆发直接促成

⑵目的:联合行动,抗击侵略,捍卫独立与自由

⑶过程:①1939年11月美国通过新的《中立法》

②1941年3月通过《租借法案》,加强了对英国等国的援助

③美英确定“先欧后亚”的战略方针

④苏德战争爆发后,美英立即宣布支持苏联

⑤1941年8月14日,罗斯福和丘吉尔在纽芬兰会晤,发表《大西洋宪章》,表示了两国反对纳粹暴政,

重建世界和平的决心。

⑥9月苏美英三国在莫斯科签订了关于美英以武器供应苏联的议定书三国开始联合行动。

⑦太平洋战争爆发后,1942年元旦,26个国家在华盛顿签署了《联合国家宣言》。各国保证用自己全

部的经济、军事力量来对法西斯国家作战,不与敌人单独媾和。《联合国家宣言》的发表,标志着世界反法西斯同盟的正式形成。

⑷性质:国际反法西斯统一战线

⑸意义:①大大壮大了反法西斯国家的力量(人力,物力),为最后战胜法西斯轴心国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②反法西斯同盟国家的团结协作、互相支援和配合,加速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胜利进程;

③鼓舞了反法西斯人民的信心。

㈥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转折

⒈莫斯科战役:⑴时间:1941年9月底-------第二年初。

⑵结果:苏军取得了莫斯科战役的胜利。

⑶胜利原因:①莫斯科军民团结一致,在朱可夫将军领导下英勇抗击

②天气严寒,德军缺乏御寒设备。

③苏联从东部大量增援部队

⑷影响:莫斯科战役是德国陆军在第二次世界大战遭受的首次重大失败,宣告德军的“闪电战”

破产了。使全世界人民受到鼓舞,德军无力发动全面进攻,但仍掌握主动权。

⒉斯大林格勒战役:

⑴原因:夺取苏联重要的战略物资产地高加索。保证德军南下高加索的安全,北上迂回莫斯科。

⑵时间:1942年7月-----1943年2月。

⑶结果:德军第六集团军全军覆没。

⑷胜利原因:①苏联守军进行殊死抵抗②巷战不利于德军先进武器作用的发挥

③天气严寒,德军缺乏御寒设备④德军后援困难

⑤苏军采用了正确的战备战术

⑸影响:①是苏德战争中最为激烈的战役不仅使苏德战场局势发生了根本转折(苏军从此转入战略

进攻,并掌握了苏德战场上的主动权。)②而且对推动整个反法西斯战局的变化也具有深远的影响。

⒊中途岛战役:⑴原因:1942年美国舰载飞机对日本的东京、横滨等城市进行了轰炸,日本举国震动,决定消

灭太平洋舰队。

⑵时间:1942年6月

⑶结果:美国以少胜多,取得了重大胜利,日军损失惨重。

⑷胜利原因:①战前美军成功地截获了日军的作战计划密码,察觉了日本的作战计划,集中有

限兵力,伺机歼敌;

②日本分散了绝对优势兵力。战术陈旧,特混舰队担负攻击中途岛和引诱美军舰

队的双重任务,错失战机。

⑸影响:日本开始丧失太平洋战场的战略主动权,使太平洋战场形势发生重大转折,日军被迫

由进攻转为防御,美军由防御转为进攻

⒋阿拉曼战役:⑴时间:1942年10月。

⑵结果:在蒙哥马利的指挥下,英军胜利,德意军队大败,被迫西撤。

⑶胜利原因:①德意由于战线过长,给养出现困难;

②英军给养充分,同时有兵力优势。

⑷影响:是北非战场的转折点。

㈦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结束

⒈瓜岛战役:1942年8月,太平洋战场的美军率先反攻,攻占瓜达尔卡纳尔岛,掌握了太平洋战场的主动权。

到1945年初,收复了马里亚纳群岛和菲律宾,日军的海空主力基本被消灭。

⒉意大利投降:1942年11月,美英联军在西北非两栖(“火炬”)登陆,东西夹击德意军队,

1943年5月,在突尼斯,北非德、意军投降。北非战场结束。

1943年7月,盟军在西西里岛登陆,意大利投降。

⒊库尔斯克会战:1943年7月,苏德库尔斯克战役,在普罗霍罗夫卡地区发生了第二次世界大战规模最大的坦

克会战,德军损失惨重,失去了苏德战场的主动权。

1944年苏军发动十次打击,收复了全部国土,并攻入东南欧。

罗马尼亚、保加利亚、匈牙利退出战役。

⒋诺曼底战役:代号为“霸王行动”,1944年6月6日凌晨,在欧洲成功地开辟了对德作战的第二战场。

8月,巴黎光复。盟军两面夹击德军,加速了德法西斯的灭亡。

5.德国投降:1945年春,粉粹了德国在阿登山区的最后一次反攻。英美盟军强度莱茵河,在鲁尔区围歼德军主

力。4月,美苏军队在易北河会师。4月30日,苏军攻克柏林,希特勒自杀。5月8日,德军投降,

欧洲战场结束。

6.日本投降:1945年4月美军先后共占硫磺岛和冲绳岛,并对日本本土进行大规模轰炸。

1945年8月6日和9日,美国在日本的广岛和长崎分别投下了原子弹。

1945年8月8日,苏联对日宣战。

9月2日,日本投降,第二次世界大战终于胜利结束。

7.开罗会议:⑴时间:1943年11月

⑵参加者:罗斯福、丘吉尔、蒋介石

⑶地点:开罗。

⑷内容:《开罗宣言》明确规定,日本侵占的中国领土,如东北、台湾、澎湖列岛等必须归还。

⑸意义:协同了三国对日作战。中国人民坚持抗战,收复领土的神圣权利得到国际公认。

8.德黑兰会议:⑴时间:1943年11月

⑵参加者:罗斯福、丘吉尔、斯大林

⑶地点:德黑兰

⑷内容:①战后处置德国和成立国际组织等问题。

②会议还决定在欧洲开辟第二战场,以尽快打败纳粹德国。

⑸意义:协同了三国对德作战。

9..雅尔塔会议:⑴时间:1945年2月

⑵参加者:罗斯福、丘吉尔、斯大林

⑶地点:苏联雅尔塔

⑷内容:①加快战争进程,战后对德国处理②准备成立联合国。

③苏联在欧战结束后三个月内参加对日作战。

⑸意义:加速了德国的灭亡;大国初分了世界。美,苏等国为了自己的国家利益,不惜牺牲他国

特别是中国的利益,其做法严重的损害了中国的主权,使雅尔塔会议带上明显的大国强

权政治色彩(小慕尼黑阴谋)。

10波茨坦会议:⑴时间:1945年7月

⑵参加者:杜鲁门、丘吉尔、斯大林

⑶地点:柏林附近的波茨坦

⑷内容:①重申了雅尔塔会议关于处理德国问题的精神。

②以中、美、英三国的名义发表了促令日本投降的《波茨坦公告》。

⑸意义:加速了日本的灭亡。

二战知识归纳:“1、2、3、4、”

⑴一个阴谋:慕尼黑阴谋——绥靖政策的顶峰(实质是以牺牲局部利益和弱小国家利益为代价,满足法西斯国家的侵略欲望,并尽可能把法西斯侵略矛头指向社会主义苏联。)

⑵两个集团:轴心国集团反法西斯同盟

⑶三个三

①三个登陆:北非登陆西西里登陆诺曼底登陆

②三次突袭:突袭波兰突袭苏联偷袭珍珠港

③三大转折:中途岛海战斯大林格勒战役阿拉曼战役

⑷三个四

①四大盟国:中国美国英国苏联

②四大战场:西欧战场苏德战场太平洋战场北非战场

③四个会议:开罗会议德黑兰会议雅尔塔会议波茨坦会议

④四个重要文件:《大西洋宪章》(1941,美英)《联合国家宣言》(1942,26国)《开罗宣言》(1943,中美英)《波茨坦公告》(1945,中美英)

(八)正义的审判

1.1945年11月,欧洲军事法庭在纽伦堡,对纳粹德国的首要战犯和犯罪组织进行长达十个多月的审判。

2.1946年5月,远东国际军事法庭在东京正式开庭。这是人类历史上最大规模的国际审判。

(九)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的影响:

⒈第二次世界大战大战造成的危害:给人类造成空前的浩劫。在战争中丧生的人数约5 000万。直接军费消耗达1.1万亿美元,还有4万多亿美元的物质财富被毁坏。在这次战争中,法西斯屠杀无辜平民,毁灭人类文明,残暴本性暴露无遗。举“纳粹残杀犹太人”和“南京大屠杀”。

⒉反法西斯战争的伟大意义:

①战争使人类理性得到张扬,人权与和平思想深入人心,维持和平的联合国随之诞生;

②二战改变了世界格局,西欧的世界中心地位已不复存在,美国成为世界资本主义霸主,苏联的军事力量和国

际地位空前提高;

③二战促进了社会主义运动和民族解放运动发展,开创了社会主义发展史上的新局面,战后世界殖民体系彻

底瓦解;

④二战促进了战后新科技革命(第三次)的兴起,促进了原子能的和平利用和现代火箭技术的诞生。

⒊第二次世界大战为人类提供了哪些宝贵的经验教训?

⑴法西斯主义就是战争,防止法西斯主义死灰复燃,是消除战争隐患的关键

⑵绥靖政策对二战的爆发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⑶建立相对合理,公正、平等的国际秩序,和平共处是国与国之间关系的准则

⑷加强维和性国际组织的权威

⑸处理好经济纠纷,加强国际合作,求得共同发展,防止其引发战争

⑹落后就要挨打:<1>波兰装备落后;<2>法国战术思想落后。要有创新精神,与时俱进

问题探究

1.1)第二战场迟迟不开辟原因:①开辟战场的条件和实力暂时还不具备

②企图在战争中消耗苏联,谋求战后霸权

2)1944年开辟原因:①军事力量对比有利于同盟国,希望尽早结束战争(1943形势取得根本性好转)

②限制苏联影响,取得战后有利地位

2.国际反法西斯联盟在二战中取得胜利的主要因素

1)战争的正义性。法西斯国家的侵略战争遭到了包括本国反战力量在内的世界人民的强烈反对。

2)世界反法西斯同盟的形成及同盟国之间的密切配合,对迅速取得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起到了决定性作用。3)同盟国的经济力量对轴心国形成压倒性优势

4)世界各国人民的浴血奋战。人民是战争胜利的决定性力量。

3.盟国之间的相互配合与矛盾

配合:1)军事上相互配合:中国战场抗日主力,拖住日军主力,配合欧洲战场和太平洋战场;苏德战场是主战场,为配合苏军,英美盟军从西欧北非登陆;重大军事行动:①北非战争的胜利;②西西里岛和意大利南部登陆;③诺曼底登陆,开辟欧洲第二战场;④美苏军队易北河会师⑤攻人德国境内和攻克柏林;

⑥苏联参加对日作战。

2)经济互相支持:美国《租借法案》作为经济合作基础

3)政治互相协作:先后举行开罗会议、德黑兰会议、雅尔塔会议和波茨坦会议,协调对德、日法西斯作战的行动。

矛盾:1)原因:意识形态和社会制度的分歧;国家利益的冲突

2)焦点:第二战场的开辟问题,战后世界的安排问题。

认识:1)有矛盾,但协调、配合占主导地位。

2)不同社会制度、不同意识形态的国家在平等的基础上能够联合起来,共同对付人类生存和发展面临的挑战。

第五单元烽火连绵的局部战争

一、朝鲜战争:

1、背景:

⑴二战的后东西两大阵营对峙。

⑵苏联与美国在欧亚大陆划分势力范围,分别扶植建立大韩民国和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两大对

立政权。此后,为朝鲜的统一问题,南北朝鲜展开了更加激烈的斗争。

⑶美国推行霸权主义政策,视社会主义阵营为最大的障碍,决不容许对方势力扩张:

2、经过:

⑴朝鲜内战爆发:1950年6月25日拂晓,

⑵6月27日,美国总统杜鲁门发表声明,公然宣布出兵朝鲜,武装干涉朝鲜内政,并命令第七舰

队到台湾海峡,妄图阻止中国解放台湾省,干涉中国内政。

⑶操纵联合国安理会决定组成“联合国军”干涉朝鲜战争,扩大为一场局部战争。

⑷美军9月15日在仁川登陆,10月初越过三八线,中旬侵占平壤。

⑸1950年10月19日,中国志愿军参战

(6)1951年7月至1953年7月。战略相持与和平谈判阶段。

3、结果:1953年7双方签订《朝鲜停战协定》。中国人民的抗美援朝战争取得了伟大胜利

4、性质:中朝:正义的反侵略战争。美国:非正义的侵略战争。半岛:内战。

5、影响:

⑴对中国:保障了我国的安全;

提高我国的国际地位;

使两国关系长期处于敌对状态;

激发了全国人民的爱国激情和国际主义精神;

使我国建立了一支现代化国防军;但人员、经济损失惨重。

⑵对朝鲜:加剧了朝鲜半岛的分裂局面。

⑶对美国:人员,经济损失惨重;

美军不可战胜的神话被打破;

致使两国关系长期处于敌对状态;

赢得西方盟友的信任;

打击了美国的扩张势力。

⑷对日本:有利于经济的恢复;

美国开始对日采取扶植政策;

有利于日本军国主义复活。

⑸对苏联:获得巨大的经济利益。

⑹对台湾:有利于维持其分裂状态。

二、中东问题

1、由来:

⑴由于历史因素,犹太人和阿拉伯人之间因宗教信仰、领土纷争和重要文化遗产归属问题引发的民

族矛盾由来已久;

⑵石油资源丰富,战略位置重要。长期以来,大国插手该地区,阿拉伯、犹太民族矛盾更加复杂;

⑶1917年,托管巴勒斯坦英国采取“分而治之”的政策,发表贝尔福宣言,支持犹太人建国。犹太人源源不断移入,造成犹阿人的摩擦日益激烈;

⑷1947年11月“联大”通过了巴勒斯坦分治决议。规定英国对巴勒斯坦的委任统治于1948年8月结束,其后在巴勒斯坦建立阿拉伯国和犹太国;阿拉伯人反对分治。矛盾空前尖锐;

⑸两个民族对同一块土地提出的排他性的主权要求,是阿以冲突长期存在的关键。

2、中东战争

A、第一次中东战争---巴勒斯坦战争:

⑴起因:以色列建国。

⑵时间:1948年5月------1949年7月;

⑶交战双方:阿拉伯联盟国家埃及、外约旦、伊拉克、叙利亚和黎巴嫩与-以色列。

⑷结果:签订停战协定。阿拉伯国家的失败,以色列获胜而告终。

⑸影响:①以色列占领了巴勒斯坦4/5的土地,超出了联合国分治决议规定的面积。旧矛盾没有解

决,又引起新的领土纷争,为以后中东地区的动荡埋下了隐患。

②有96万巴勒斯坦人逃离家园,沦为难民。阿拉伯国家未能建立,而被瓜分。

B、第二次中东战争---苏伊士运河战争:

⑴起因:1956年7月埃及政府宣布将苏伊士运河公司收归国有,损害了英法的侵略利益。

⑵时间:1956年10月-----次年3月;

⑶交战双方:英法以与埃及。

⑷结果:英法接受联合国停火决议后,于11月停火。12月撤出埃及。次年3月,以军也撤。

⑸影响:①埃及维护了民族利期益,扫清了英法殖民统治的残余。

②埃及人民的胜利推动了中东地区的民族解放运动,民族独立与自决运动出现高潮。

③战争削弱了英法的国际地位及在中东的影响。

④美苏走上了中东角逐的舞台。中东问题又增加新的复杂因素。

C、第三次中东战争----“六日战争”:

⑴起因:①1958年2月,埃及叙合并,使以色列感到了来自南北夹击的威胁;

②1959年巴勒斯坦解放组织(法塔赫)建立,开展武装斗争,对以色列构成了威胁;

③以色列得到了美国的支持,而苏联则大力资助阿拉伯国家。

⑵时间:1967年6月5日----10日。

⑶交战双方:埃及、叙利亚、约旦与以色列。

⑷结果:签订停战协定。阿拉伯国家的失败。

⑸影响:①阿拉伯国家遭受严重损失;

②以色列占领了加沙地带和埃及的西奈半岛,约旦河西岸,耶路撒冷旧城和叙利亚的戈兰

高地,中东局势更加复杂。

D、第四次中东战争---- “十月战争”:

⑴起因:①为了收复“六日战争”中的失地和洗刷耻辱,阿拉伯国家积极准备新的战争。

②埃及和叙利亚在苏联的帮助下迅速提高军备。

⑵时间:1973年10月。

⑶交战双方:埃及、叙利亚与以色列。

⑷结果:双方接受联合国停火决议后。

⑸影响:①埃及收回苏伊士运河东岸部分地带,叙利亚收回戈兰高地部分地区

②阿拉伯国家以石油为武器提高石油价格引发了1973~1975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这对世界经济和国际政治产生了深远影响。

E、《戴维营协议》:埃及率先走上了与以色列的和解之路。1978年美国总统卡特、埃及总统萨达特和以色列总理贝京签署“戴维营协议”实现双方和解。开启中东和谈先河。

F、“土地换和平”原则及其影响:20世纪80年,埃以双方基本接受“以土地换和平”的原则,中东和平进程正式启动。

三、海湾战争:

1、起因:由于多年来的边界争端,致使两国冲突不断;两伊战争后,伊拉克陷于经济困境,为了恢复国内经济,免除所欠科威特巨额债务,彻底解决出海口问题,提高自己在中东地区的地位,决定吞并科威特。

2、时间:1991年1月17日-----2月27日

3、进程:

⑴“沙漠盾牌”行动:

①联合国安理会、苏联、阿拉伯国家联盟等纷纷谴责伊拉克。1990年11月安理会通过决议规定伊拉克必须在1991年1月15日以前执行联合国协议。

②美国为了确立其在世界新秩序中的主导地位,控制中东的石油资源,维护其在中东的利益,对伊拉克的入侵行为迅速做出了最为强烈的反应。8月7日,美总统布什宣布开始实施“沙漠盾牌”行动,命令美军进驻沙特。

③美国组织起了以美国为首的27个国家参加的多国部队,部署在伊拉克和科威特的周围地区,对伊拉克军队形成了包围之势。

⑵“沙漠风暴”行动:

①1991年1月17日,以美国为首的多国部队对伊拉克发动了轮番轰击,开始了“沙漠风暴”行动,

海湾战争正式爆发。

②伊拉克也曾向沙特和以色列发射“飞毛腿”导弹,企图逼迫以色列卷入战争,使多国部队对伊拉克

的战争转变为阿拉伯世界对以色列和美国的战争。但导弹大多被“爱国者”导弹拦截,有的则落入

沙漠地区,没有对多国部队造成威胁。以色列在美国的指示下也没有对伊拉克进行还击,避免了

战争升级。

③1月28日,伊拉克又组织了地面进攻,企图将多国部队拖入地面战,从而发挥自己的优势,但

也被多国部队击败。

④多国部队摧毁了伊拉克的主要军工厂、军事设施、军事力量以及部分具有强烈杀伤力的核武器和

生化武器,使伊拉克的军事指挥系统和防空系统陷于瘫痪,沉重打击了科威特境内的伊军。

⑶“沙漠军刀”行动:2月24日对伊拉克军队发动了大规模的地面进攻,代号“沙漠军刀”。多国部队迅速解放了科威特并攻入伊拉克南部地区。2月27日,伊拉克被迫宣布无条件接受联合国安理会的全部决议,多国部队宣布停火。

4、影响:

⑴美国等西方大国加强了在海湾地区的作用和控制海湾的能力;

⑵阿拉伯世界发生了严重分裂,中东地区的形势更加错综复杂;

⑶提高了美国的国际地位,助长其独霸世界的野心。

5、特点:

⑴是一场高科技战争:电子干扰技术,压制和制导技术,精确制导武器。海湾战争广泛使用了当时最先进的高技术武器装备,成为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现代化程度最高的战争。它向传统战争观念提出了挑战,在各国军事界引起了震动。

⑵二战后参加国家最多

6、启示:未来的战争将是高科技战争的舞台。这就启示我们只有始终坚持与时俱进,大胆创新,

始终坚持科技创新,才不会为时代所抛弃。

问题:海湾战争是一场高科技战争。未来的战争将是高科技战争的舞台。有人认为高科技将是决定战争胜负的决定因素;也有人认为人才是战争胜负的决定性因素。你同意哪种观点?谈谈你的看法和认识。

同意后一种说法。“人是战争胜负的决定性因素”,这个命题的普遍真理性今天依然存在。随着高新技术的发展及其在军事领域的广泛运用,战争对“人的因素”的具体内涵提出了挑战,“人的因素”在战争尤其是局部战争中的作用形式发生了许多新变化。在信息化战争中,人仍然处于主体地位,战争还是人与人的较量。具有现代军事素质的新型军事人才,具有高超的战斗技能、深厚的知识积累和良好应变能力的军事人才,才是决定战争胜负的决定性因素。

第六单元和平与发展

一、联合国的建立及作用:

1、产生:

⑴提出设想:1941年美英《大西洋宪章》第一次提出建立新国际组织的设想;

⑵名称由来:1942年发表了《联合国家宣言》第一次使用联合国家一词;

⑶首次宣告要建立:1943年苏中美英华盛顿会议,签署《关于普遍安全的宣言》首次宣告要建立一个普遍性的国际组织

⑷1944年敦巴顿橡树园会议,正式命名,并制定了一系列的方针原则

⑸1945年雅尔塔会议,进一步确立“五大国一致”的原则;

⑹1945年旧金山会议。51个国家的代表签署了《联合国宪章》;

⑺1945年10月24日,中宪章开始生效,标志:联合国 (United Nations) 正式成立。1947年,联合国大会决定,10月24日为联合国日。

2、宗旨:维护国际和平与安全;

发展国际间以尊重各国人民平等权利及自决原则为基础的友好关系;

进行国际合作,以解决国际间经济、社会、文化和人道主义性质的问题,并且促进对于全体人类的人权和基本自由的尊重。

3、主要机构:

⑴大会:联合国大会由全体会员国组成。

⑵安全理事会:是联合国中最重要的常设机构,维持国际和平及安全的主要责任。

⑶秘书处:联合国秘书长是联合国的行政首长,由大会根据安理会推荐委派。

4、维护世界和平中的主要活动:

⑴联合国成立之初,处于美国的控制和操纵之下通过了侵略朝鲜的非法决定

⑵1948年6月,联合国在中东巴勒斯坦地区派出联合国停战监督组织,这是第一次维和行动。

⑶1956年第二次中东战争,向中东地区排除第一支维和部队。

⑷1987年,通过第一次强制性决议,要求两伊立即停火对解决国际冲突、维持国际和平有一定影响。但维和行动并不是解决问题的根本方法,而只是维持暂时和平,等待问题解决的临时手段。

三、和平与发展:当今世界的主题

1、依据:

⑴历史角度:①19世纪以来生产力的发展,统一世界市场的形成,世界各国的联系越来越密切,

相互依赖日益加深;

②两次世界大战的灾难和现代化杀伤武器的发展使世界人民强烈要求维护和平,坚

决反对战争(联合国及世界人民的反战和平运动)。

⑵时代角度:①冷战结束,世界多极化,世界形势总体趋缓,新的世界大战在可预见的时期内是可

以避免的。

②经济全球化趋势加快,世界各国的共同利益明显增多。

③越来越多的国家愿意坐下来进行谈判协商,以解决纠纷。

④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和平与发展是世界各国人民的普遍愿望。

⑤当今世界面临许多突出的需要解决的问题,如人口增长过快,资源开发盲目无序,

生态环境日趋恶化等,取决于和平与发展这两大问题的解决。

⑥第三次科技革命,使人类面对难得的发展机遇,经济优先已成为世界潮流。

2、中国是维护世界和平的坚定力量:

⑴近代史上中国深受外来侵略和欺凌,深知和平与独立的来之不易。

⑵中国的现代化建设需要一个长期稳定的环境。

⑶中国外交基本目标是维护我国的独立和主权,促进世界的和平与发展。

⑷中国对外政策的宗旨,就是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

⑸中国是和平共处五项原则首创国之一和积极的实战者。

⑹中国是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的重要力量。

⑺中国是建立和平稳定、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的积极倡导者。

⑻中国改革开放取得重大成就,有利于世界的和平与发展。

3、两大主题的辩证关系:

相互促进相辅相成。世界和平是促进各国共同发展的前提条件,各国的共同发展是保持世界和平的重要基础。

4、当今制止战争的因素:

(1))牢记并反思反法西斯战争的教训;

(2)全球掀起反对霸权主义,反对核战争的浪潮;

(3)世界多极化发展趋势形成对霸权主义的牵制作用;

(4)联合国在维护国际和平方面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5)全球化的程度不断提高。

人教版高三历史选修3 战争与和平知识点梳理

高中历史选修3 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第一单元第一次世界大战 ⒈第一次世界大战(1914- 1918)的背景原因及条件: ⑴资本主义发展的不平衡引起列强对世界市场和世界霸权争夺的矛盾; ⑵列强的三大矛盾(法德矛盾、俄奥矛盾、英德矛盾)最终形成了两大军事集团,它们的对峙导致了世界 大战的爆发; ⑶科技进步成果和巨大的生产力被应用于军事领域,使战争能在更大范围内进行,从而形成世界性大战; ⑷军国主义和极端民族主义的泛滥使两大军事集团相互仇视,推动了战争的爆发; ⑸导火线(直因):萨拉热窝事件促使两大军事集团主要成员国相继宣战,导致第一次世界大战全面爆发。(6)第一世界大战的标志:奥匈帝国1914年7月28日向塞尔维亚宣战。 两大阵营:三国同盟:德(核心)、奥、意(1882年)三国协约:英(核心)、法、俄(1907年)根本原因:资本主义经济政治发展不平衡加剧,导致帝国主义之间矛盾激化。 具体原因:两大军事团形成 客观原因:资本主义世界体系形成,科技进步成果运用与军事。 实质原因:瓜分世界,争夺霸权。 ⒉人类历史为什么发展到20世纪才会出现世界大战? ⑴客观条件:20世纪的世界已基本上形成为一个整体,各国联系日益加强,形成“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局面。 ⑵可能条件(可能性):科技进步成果和巨大的生产力被应用于军事领域,使战争能在更大范围内进行,从 而形成世界性大战; ⑶现实条件(必然性):完成工业革命的主要列强,争夺殖民地的斗争或战争会影响到它们的殖民地或半 殖民地,进而影响整个世界。 3、欧陆均势政策:指英不同其他国家订立长期盟约,无需履行固定军事义务,束缚自己。 原因:(1)经济实力雄厚,军事实力强大,海上霸权。(2)地理位置岛国,为免受战争威胁,保证自己安全。(3)维持欧陆均势,便于自己插手于欧洲事务。 4、巴尔干地区为什么会成为欧洲的“火药桶”? (1)地理位置重要(2)奥斯曼的衰落(3)民族关系复杂(4)列强争夺与插手(主要) 5、交战双方:同盟国:德、奥匈、奥斯曼、保加利亚共4国; 协约国:英、法、俄、意、日、比等,后美、中等加入,共27 6、第一次世界战争的特点----旷日持久 第一次世界大战为什么演变为一场持久战?(1)交战双方没有一方具有绝对优势(2)装备的限制,防守武器优越于进攻武器(3)军队机动能力差,后勤保障能力低(4)战略战术无法应对新武器的使用。 第一次世界大战发展成持久战局面,对交战双方来说,更有利于哪一方?为什么? 持久战有利于协约国-(原因)---(1)协约国在面积、人口、资源均优于同盟国,还占有广阔海外殖民地,有利于长期作战。(2)同盟国则相对较弱。 战线地理范围作战双方 西线(主要战线)比利时、法国北部和德法边境法国军队-------德国军队 东线(主要战线)波罗的海南岸至罗马尼亚俄军------德、奥匈军队 南线巴尔干地区塞尔维亚军队-----奥匈军队 8? 第一阶段:

高中历史选修3时间表

1879 德奥同盟 1882 德奥意同盟 1892 法俄协约 1904 法英协约 1907 英俄协约 1908 奥匈帝国吞并波斯尼亚和黑塞哥维那 1912 第一次巴尔干战争 1913 第二次巴尔干战争 1914.6.28 斐迪南大公夫妇被刺杀 1914.7.28 奥匈帝国向塞尔维亚宣战 1914.8 西线:德攻入法国东线:俄军攻入东普鲁士1914.9.5 马恩河战役 1914底西线进入相持阶段 1915 奥匈进攻俄国 1916.2 凡尔登战役 1916.5底日德兰海战 1916.6 索姆河战役 1917.2 德实施“无限制潜艇战” 1917.4 美加入协约国,对德宣战 1917.8 中国参战 1918.3 苏俄签订《布列斯特和约》退出大战 1918.3-7 德国发起四次大规模进攻 1918.7 协约国在西线第一次大反攻,把战线推进马恩河一 线 1918.9底-10初协约国突破兴登堡防线同盟国开始瓦解 1918.10底德国基尔港水兵兵变 1918.11.9 柏林工人起义威廉二世退位 1918.11.11 停战协议签订 1919.1.18 巴黎和会开幕 1919.4 《国联盟约》写入凡尔赛和约 1919.6.28 《凡尔赛和约》 1920.1 国联成立 1921.11.12 《四国条约》 1922.2 《五国条约》 《解决山东问题悬案条约》《附约》会外《九国公约》 1929-1933 经济危机 1931.9.18 东北九一八事变亚洲战争策源地形成标志1932 纳粹党成为德国第一大党 1933.1 希特勒上台欧洲战争策源地形成标志1935 德公开撕毁《凡尔赛和约》 1936 德占领莱茵非军事区 广田弘毅上台组阁日本法西斯政权建立

关于战争与和平的名言警句

关于战争与和平的名言警句 把人类的聪明才智用到正经地方,别用到互相杀戮上。20世纪的两次世界大战和无数次局部战争造成了几千万人的死亡,小心这些亡魂的眼泪会造成地狱发水,漫溢到阳间来,淹死杀戮制造者的后代。——周大新 谁杀人的本领再高强,上帝都不会给他褒奖。——周大新 战争是地狱之子,和平是艺术的保姆。——莎士比亚 做好战争的准备是保持和平最有效的办法。——华盛顿 金钱是战争的筋骨,和平是财富的源泉。——拉伯雷 和平优于战争,是因为和平时儿辈埋葬父辈,战争时父辈埋葬儿辈。——培根 战争是强迫敌人服从我们意志的一种暴力行为。——克劳塞维茨战争在你愿意时开始,却并不在你乐意时结束。——马基雅维利战争的先决条件是:以好斗为惟一美德,以求和为惟一耻辱。——萧伯纳 所有的母亲都憎恨战争。——贺拉斯 要进行战争只有一个借口,即通过战争我们可以生活在不受破坏的和平环境中。——西塞罗 从来就不存在好的战争,也不存在坏的和平。——富兰克林 不为战争和毁灭效劳,而为和平与谅解服务。——黑塞 师之所处,荆棘生焉。大军之后,必有凶年。——老子 ————来源网络搜集整理,仅供个人学习查参考

战争来临时,真理是第一个牺牲品。——约翰逊 建立一个国家靠的不是梦想,它最终总要诉诸血和铁。——史文明 对那些需要战争的人来说,战争是正义的;对那些失去一切希望的人来说,战争是合理的。——李维 和平是理智的杰作。——缪勒 世界和平是今天最宝贵的财富。——卡里略 没有一个伟大的国家能长久保持和平,假如没有外敌存在,那么就会发生内在的敌人。——佚名 皇帝动刀枪,百姓遭了殃。——俗语 宁做太本犬,不做乱离人。——民谚 一个国家只有在战争时期才会处于和睦状态。——佚名 和平与发展是当今时代的主题。 维护和平,反对不义的战争。 和平的环境有利于经济发展。 要珍惜来之不易的和平环境。 恐怖主义和分裂势力威胁着世界和平。 维护和平需要全人类的共同努力。 维护和平需要实力。 和平才能有互惠互利,战争往往两败俱伤。 对战争的深刻反省有利于维护世界和平。 [关于战争与和平的名言警句]相关文章:

高考历史二轮复习 选修三 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含解析)

选修三 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1.(2019·郑州模拟)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5分) 材料欧洲两大军事集团的形成和对峙,国际形势日益紧张,世界和平运动进入高潮。1900年以来,欧美各国无产阶级政党和工会除在议会内部进行斗争、拒绝投票通过军事法案和军事预算的一切费用之外,还发动工人群众进行反战宣言,许多国家的工人阶级也举行了反对帝国主义侵略政策的示威游行。1907年召开海牙和平会议,着重讨论战争法规问题并缔结了多项公约,在国际法上构成了若干限制战争的手段。据统计,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前,欧美国家约有100万人参加过为和平募集资金、宣传和平并游说政客等和平活动。但是,在战前愈发狂热的民族利己主义、沙文主义和军国主义宣传面前,要求和平的呼声远不足以对现实政治产生重大影响,而大多数政治家和军事家也信奉用战争手段解决争端。因此,当1914年8月欧洲各国为了一个具体国家之间的争端而宣布参加这场帝国主义战争时,往往能看到聚集在这些国家的人群欢呼雀跃。结果,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及扩展沉重打击了战前世界和平运动。 ——摘编自徐蓝《第一次世界大战与 欧美和平运动的发展》 (1)根据材料,指出第一次世界大战前世界和平运动“进入高潮”的主要表现。(6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第一次世界大战前世界和平运动遭受沉重打击的原因。(9分) 解析:第(1)问,根据材料信息概括即可。第(2)问,根据材料“欧洲两大军事集团的形成和对峙,国际形势日益紧张”得出结论;根据材料中“在战前愈发狂热的民族利己主义、沙文主义和军国主义宣传面前,要求和平的呼声远不足以对现实政治产生重大影响”得出一些欧洲民众狭隘的爱国主义表现严重制约和平运动的进展;根据材料“大多数政治家和军事家也信奉用战争手段解决争端”得出资产阶级政府及实权人物信奉用战争手段解决争端。 答案:(1)主要表现:工人阶级是反战运动的主力军;有关限制战争的国际法有所发展;和平运动初具世界规模,波及国家多。 (2)原因:欧洲两大军事军团的形成与对峙,国际局势日趋紧张;一些欧洲民众狭隘的爱国主义表现严重制约和平运动的进展;资产阶级政府及实权人物信奉用战争手段解决争端;世界和平运动组织涣散,难以保证各国的协调统一。 2.(2019·广东百校联考)(15分) 材料一在德波战争中德国势如破竹的情况下,苏联却迟迟不肯出兵……德国是处在趋向于立刻结束战争并达到和平的国家地位中,而那在昨天还高喊反对侵略的英国和法国,却主张继续战争而反对缔结和约。英美等国直到法国被击败后才想到联合苏联。1940年,以反共著称的丘吉尔给斯大林写了乞求联合的信。但苏联的愿望是让各方立即达成和解而实现一

人教版高中历史选修三教案:3.3走向世界大战 Word版含答案

第3课走向世界大战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目标: 1、识记:英法的绥靖政策;美国的“中立”政策。希特勒提出对捷克领土要求;慕尼黑协定的签订及其影响。英、法、苏三国谈判及破裂;《苏德互不侵犯条约》的签订。 2、理解:通过对德意日法西斯的侵略和英法美的纵容等内容的讲述,认识资本主义大国帝国主义的本质。 3、运用:通过对“绥靖政策”和“中立”政策的分析,培养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能力,同时通过《苏德互不侵犯条约》的分析,培养辩证分析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1、综合归纳:综合归纳、概括绥靖政策的目的、实质、手段及影响,并指出美国的“中立”政策的实质就是绥靖纵容。 2、问题探究:结合前一课及本课的内容探究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未能被制止的原因。 3、问题评价:通过分析《苏德互不侵犯条约》签订的背景,正确评价该条约的作用,即粉碎了英法“祸水东引”的意图,使苏联赢得了备战的时间。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绥靖政策是西方大国以牺牲他国为代价,为维持苟安和“祸水东引”而实行的纵容侵略的政策;对战争爆发起到了加速和扩大的作用。 2、“防微杜渐”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带给人类的最深刻教训之一。 3、进一步认识战争的根源和现实危险性;进一步培养热爱和平、关爱人类的正义感和崇高情操。 ★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慕尼黑阴谋。 难点:绥靖政策;《苏德互不侵犯条约》的影响。 ★课时:1.5节 ★教学过程及要点: 〔新课导入〕利用课本引言采取问题式导入: 师:请同学们结合前两课的内容思考并回答: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同哪些因素有关? 生:(回忆,回答):法西斯专政在德、日等国的建立及其对外扩张。

师:两次世界大战的爆发有一共同特点:由局部战争演变为全面战争。20世纪30年代法西斯国家的局部扩张为什么没能被制止呢? 生:(回忆,回答):因为中国、埃塞俄比亚、西班牙等进行局部反法西斯斗争的国家贫穷落后,无力遏止法西斯势力的全面侵略。 师:这样看来,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是难以避免的。但是有人却对此提出了不同看法。 教师引导学生阅读本课导言。 师:众所周知,第二次世界大战是人类历史上规模空前的战争,它历时6年,战火燃及欧、亚、非和大洋洲四大洲及大西洋、太平洋、印度洋、北冰洋四大洋,扩展到40个国家的国土,有61个国家和地区先后参战。对于这样一场战争,丘吉尔却认为它根本没必要进行,是完全可以避免的。这个结论是言之有据还是空穴来风,答案就在本课的内容中。 由此导入新课学习。 一、西方大国的绥靖政策: 1、概念:英、法、美等西方大国面对法西斯国家的侵略行为姑息纵容,不惜牺牲受害国利益以满足法西斯国家的要求,企图“祸水东引”。 2、运用: (1)李顿调查团:迁就日本,既不同意维持“满洲国”的现状,也不同意中国收复东北,而提出对东北实行“国际共管”的方案。 1931年日本发动九一八事变后,中国国民政府向国联行政院控告日本侵略。国联向中日两国发出内容相同的电报,要求双方立即撤退军队,又成立有英、美、法、意、德5国代表参加的调查团,以英国驻国联代表李顿为团长,到中国东北调查“中日冲突的根源”。经过半年多的活动,调查团于1932年10月公布调查报告,虽承认“东三省为中国之一部”,否认日本的军事行动是“合法的自卫手段”,指出伪满洲国是日本炮制的傀儡政府,但又认为中国的抵制日货运动是“中日双方冲突的重要原因”,说中国革命运动“使日本受害较其他国家为大”,并认为“从苏联来的共产主义目前的传播”是研究东北问题“具有根本重要性的因素”,因之“日本之欲谋阻止满洲被利用为攻击日本的根据……日本欲有采取适当军事行动的能力,吾人均可承认。”报告书既不同意维持“满洲国”的现状,也不同意中国收复东北,而提出对东北实行“国际共管”的方案。由中日和第三国派员组成顾问委员会,其中“日本人应占重要比例”,外国顾问握有重要权力,中日军队都撤出东北,由外国教官协助组织宪警维持秩序。这个方案反映了西方大国企图达到变日本独占的东北为列强共管的殖民地的目的。日本于1933年声称在“关于建立远东永久和平的政策问题”上与国联“有深刻

《战争与和平》读后感1000字

《战争与和平》读后感1000字 有人说,托尔斯泰写《战争与和平》的契机是为了探寻俄国社会的出路,我却始终觉得这种观点过于片面。我认为,一部真正伟大的小说,应该是包罗万象的,而不仅仅局限于一个小小的目的。从《战争与和平》里面,我们可以学到很多东西,包括哲学、历史学、政治学、经济学、军事学甚至宗教学等等,这一切综合起来,就构成了一个庞大的思想体系。 结构安排方面,要处理好这样一部浩瀚的作品原本是非常困难的,托尔斯泰却能够凭借自己的艺术天才,在战争与和平之间穿来插去,井然有序,分毫不乱。而且,托尔斯泰似乎特别擅长描绘那种高难度的大场面,战争、舞会、宴席,他可以用极简短的话把每个人的性格及心理和盘托出,却从无顾此失彼杂乱无章的感觉,这是其他任何作家都望尘莫及的。 语言方面,《战争与和平》始终保持一种质朴大气且与众不同的风格,它并不旗帜鲜明,但内蕴深邃,使人一看便知是托氏文字,比起莎士比亚的雕章琢句来,要强出许多。 人物性格方面,《战争与和平》也有其高超过人之处。首先,书中几乎每一个人物,包括那些并不重要的配角,如伊波利特、莫特玛、小尼古拉等,都有他们自己的性格(要做到这一点是比较困难的,其它小说如《红楼梦》、《水浒传》也有类似成就)。(读后感)其次,书中许多人物的性格,都在不断变化。如皮埃尔,从单身到结婚、从私生子到继承人、从海伦到娜塔莎、从雅各宾派到共济会、从战争前到战中到战后、从贵族老爷到俘虏再到释放、从初出道时的年轻气盛到后来的好学深思,他的性格一直处于一种无法停止的状态,每经历一件事情,他都会产生一些新的想法,并在不知不觉中完成自身的转变。再如安德烈,他的一生经历过很多大的变故,从军、负伤、丧妻、对娜塔莎的爱情及娜塔莎的变心、

历史选修三战争与和平战和二战的各重大事件时间表

历史选修三战争与和平战和二战的各重大事件 时间表 集团文件发布号:(9816-UATWW-MWUB-WUNN-INNUL-DQQTY-

第一次世界大战大事记1914年7月28日-1918年11月11日 1879年:德,奥匈签订同盟条约;1882:德意奥三国同盟正式成立: 1892年:法俄签订协定;1904:英法签订协约;1907:英俄签订协议;标志欧洲两大军事集团最终形成。 1908年,奥匈帝国吞并波斯尼亚和黑塞哥维那两地。引发新的危机。 1912年秋:第一次巴尔干战争——民族解放战争。巴尔干:欧洲火药桶 1913年:第二次巴尔干战争——内战 1914年6月28日:斐迪南王子被杀,萨拉热窝事件,为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导火索。 1914年7月28日:奥匈帝国向塞尔维亚宣战。演变为第一次世界爆发 1914年8月:德国先占领比利时,向法国发起进攻。英国向奥匈帝国和德国宣战。 东线,俄军攻入东普鲁士。德国在东西两线同时作战 (德军击败俄军进入俄国,同时俄军击败奥军进入奥地利)形成对峙局面,转入了 持久的阵地战 1914年9月5日:马恩河战役。(英军总司令霞飞调动英法联军)与德国的第一次大规模战役, 德国速战速决计划破产。 1914年年底,西线进入相持阶段 1915年5月:意大利加入协约国。 1916年2月:凡尔登战役(绞肉机)(出动飞机潜艇,使用毒气弹)大战中具有决定意义的一战 1916年5月底:日德兰海战。一战中规模最大的海战。(英德)(大炮巨舰的高峰)

1916年6月:索姆河战役(地狱)一战中规模最大的陆战。(英国使用新式武器坦克) 1917年4月:美国加入协约国。 1917年:北洋政府对同盟国宣战 1917年日本加入协约国。 1917年11月7日:俄国爆发十月革命,资产阶级临时政府被推翻,新生的苏维埃政权向各国建议停战,并缔结“不割地不赔款”的合约 1918年,战争进入最后阶段 1918年3月:俄、德国签约停战协议《布列斯特合约》。 1918年3月到7月,德军相继发起了四次大规模进攻(有一定成果,很快被协约国阻止;协约国成立了最高军事委员会,任命法国元帅福熙为西线的联军总司令) 1918年,协约国在西线发动战争后期的第一次大规模反攻,战线推至马恩河一线。 1918年9月至10月:协约国全线出击,突破德军在法德边界修建的“兴登堡防线”,德军连连败退,同盟国集团开始瓦解 1918年10月:德国基尔港水兵兵变。 1918年11月9日,柏林工人起义,爆发了“十一月革命”;德皇威廉二世宣布退位 1918年11月11日:德国签约停火,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 第二次世界大战1939年9月1日—1945年9月2日 1922年10月,以墨索里尼为首的法西斯党在意大利执政,建立起第一个法西斯政权 1929年到1933年资本主义经济危机。 1931年,西班牙成立共和国 1931年,日本发动九一八事变,侵占中国东三省。 1932年,纳粹党在国会选举终成为德国第一大党

高中历史选修三测试题及答案一

高中历史选修三测试题及答案一.单项选择题(30小题,每小题2分,共60分) 1、19世纪60—90年代中期,英国在欧洲大陆奉行“光荣孤立”的外交政策。英国海军大 臣戈申对此解释道:“它是一种故意选择的孤立。”此话表明英国 A.力图保持欧洲大国之间 势力平衡 B.关注世界霸权,无意卷入欧洲事务 C.力图使欧美大国之间相互牵制 D.势力开始衰落,无力插手欧洲事务 2、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发生在西线上的重要战役有①马恩河战役②凡尔登战役③索姆河战役④色当战役 A.①② B.①②③ C.③④ D. ②③④ 3、一战前夕,科技发明运用到武器研制上,相继问世的新武器中不包括 A.潜艇 B.飞机 C.坦克 D.原子弹 4、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同盟国失败的原因不包括 A.同盟国始终处于两线作战的不利局 面 B.美国参战增强了协约国的实力 C.长期战争导致国家经济崩溃 D.协约国所进行的战争是正义的 5、1919年美、英、法、意、日在巴黎和会上 A.要求最大限度地削弱战败国 B.根据自身实力提出利益要求 C.分得了战败国的殖民地 D.赞同限制战胜国陆海军军备 6、凡尔赛和约的内容最能反映巴黎和会性质的是①德国在中国山东的特权转给日本②对德国的军备严格限制③莱茵河西岸由协约国军队占领15年④以“委任统治”的形式 瓜分德国的海外殖民地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7.凡尔赛和约签订后,法国元帅福熙说:“这不是和平,这是20年休战”。此话的含义是指巴黎和会上A.没有消除各大国之间的矛盾,却埋下了更大冲突的种子B.战胜国之间矛盾尖锐C.战败国与战胜国之间矛盾尖锐D.美日争夺中国矛盾尖锐 8. 华盛顿会议召开时,国际形势的状况不包括() A. 英、美、日海军军备竞赛日趋 激烈B.日本利用战争时机独霸中国C.美国代替英国成为世界霸主D.美、日在亚太地区的矛盾异常尖锐9.下列条约中,对英国打击最大,对美国最为有 利的是() A. 四国条约B.五国海军条约 C. 九国条约 D. 凡尔赛和约 10、《非战公约》的主要内容不包括 A.缔约各方斥责用战争来解决国际纠纷 B.用和平方法处理可能发生的一切争端或冲突 C.废弃战争作为实行国家政策的工具 D.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处理国与国之间关系的基本原则 11.关于30年代至二战前国际形势的表述中,不正确的是()A.凡尔赛—华盛顿体系受 到挑战,逐步崩溃B.世界大战的欧、亚策源地形成,局部战争开始C.全世界面临着法西斯侵略战争的威胁D.法西斯同盟与反法西斯同盟形成 12.希特勒说:“利用布尔什维主义的幽灵来遏制凡尔赛诸国,要使他们相信,德国是反对赤 祸的决定性堡垒,这是我们渡过危机,摆脱凡尔赛和约,重新武装的惟一办法。”以下各项,体现了希特勒这一意图的是A.发动对苏联的战争B.进入莱茵非军事区C.建立德、意、日三国轴心D.对捷克斯洛伐克提出领土要求13.1936年,当埃塞俄比亚呼吁国联贷款给埃塞俄比亚买武器时,国联却以23票反对,25票弃权予以否决,只有埃塞俄比亚一国投赞成票。这一事实①表明法西斯国家在国联中起重要作用②反映了国联的本质特点③表明了英法美的绥靖意图④反映了国际形势不利于埃塞俄比 亚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②③④D、②④14.1936年8月法国政府声明:“法西斯共和国政府,,决心严格避免直接或间接对该国(西班牙)内 政的一切干涉。”这表明法国政府 A.充分尊重西班牙的主权 B.支持西班

历史选修三战争与和平战和二战的各重大事件时间表

第一次世界大战大事记1914年7月28日-1918年11月11日 1879年:德,奥匈签订同盟条约;1882:德意奥三国同盟正式成立: 1892年:法俄签订协定;1904:英法签订协约;1907:英俄签订协议;标志欧洲两大军事集团最终形成。 1908年,奥匈帝国吞并波斯尼亚和黑塞哥维那两地。引发新的危机。 1912年秋:第一次巴尔干战争——民族解放战争。巴尔干:欧洲火药桶 1913年:第二次巴尔干战争——内战 1914年6月28日:斐迪南王子被杀,萨拉热窝事件,为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导火索。 1914年7月28日:奥匈帝国向塞尔维亚宣战。演变为第一次世界爆发 1914年8月:德国先占领比利时,向法国发起进攻。英国向奥匈帝国和德国宣战。 东线,俄军攻入东普鲁士。德国在东西两线同时作战 (德军击败俄军进入俄国,同时俄军击败奥军进入奥地利)形成对峙局面,转入了 持久的阵地战 1914年9月5日:马恩河战役。(英军总司令霞飞调动英法联军)与德国的第一次大规模战役,德国速战速决计划破产。 1914年年底,西线进入相持阶段 1915年5月:意大利加入协约国。 1916年2月:凡尔登战役(绞肉机)(出动飞机潜艇,使用毒气弹)大战中具有决定意义的一战1916年5月底:日德兰海战。一战中规模最大的海战。(英德)(大炮巨舰的高峰) 1916年6月:索姆河战役(地狱)一战中规模最大的陆战。(英国使用新式武器坦克) 1917年4月:美国加入协约国。 1917年:北洋政府对同盟国宣战 1917年日本加入协约国。 1917年11月7日:俄国爆发十月革命,资产阶级临时政府被推翻,新生的苏维埃政权向各国建议停战,并缔结“不割地不赔款”的合约 1918年,战争进入最后阶段 1918年3月:俄、德国签约停战协议《布列斯特合约》。 1918年3月到7月,德军相继发起了四次大规模进攻(有一定成果,很快被协约国阻止;协约国成立了最高军事委员会,任命法国元帅福熙为西线的联军总司令) 1918年,协约国在西线发动战争后期的第一次大规模反攻,战线推至马恩河一线。 1918年9月至10月:协约国全线出击,突破德军在法德边界修建的“兴登堡防线”,德军连连败退,同盟国集团开始瓦解 1918年10月:德国基尔港水兵兵变。 1918年11月9日,柏林工人起义,爆发了“十一月革命”;德皇威廉二世宣布退位 1918年11月11日:德国签约停火,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 第二次世界大战1939年9月1日—1945年9月2日

高二历史选修三知识点总结

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选修三) : 20世纪以来,时代的变化使得战争与和平出现了新的特点: 1、出现了两次世界大战。 为什么人类社会在20世纪才出现世界大战? 2、一战后,出现了短暂的和平。二战后,出现了近半个世纪的冷战 3、核武器既是毁灭地球的武器,也是制约战争的因素。 4、 20世纪下半期,局部战争和地区性冲突不断 5、人类渴望和平。和平思想、和平运动,成为制约战争的重要因素。 6、和平与发展成为当今世界的时代主题。但是由于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战争的危险依然存在。霸权主义,是指强国、大国不尊重弱小国家的主权和独立,蛮横地对别国进行干涉、控制和统治,推行侵略扩张政策,谋求一个地区或世界霸主地位的行径。“强权就是真理 第一单元第一次世界大战(1914——1918年) 第1课战云密布的欧洲(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历史背景) 一、列强对世界市场的争夺 本目的讲授思路是:问题导学,让学生理解一战的根本原因是:在资本主义经济政治发展不平衡规律的作用下,新老帝国主义国家为重新瓜分殖民地和争夺世界霸权而引起的。 阅读教材第一目,回答以下问题: 1、资本主义国家为什么在世界范围内抢占殖民地? 资本主义自诞生起,就伴随着对市场的争夺,占领殖民地时期中的主要形式之一。 资本主义经济是市场经济,也就是说,对于市场的需要、对于市场的争夺,是资本主义经济自身发展的需要,为了满足资本主义经济对市场的需要,资本主义国家就在世界范围内占领殖民地,把殖民地变为他的商品市场和原料产地。殖民扩张和掠夺式资本主义列强建立世界市场的主要途径。 2、依据教材第2、3段分析,第二次工业革命的重大影响有哪些? (1)科学成为技术进步最重要的推动力,人类进入了电气时代。极大地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 (1)19世纪下半期,随着工业革命的深入,在科学技术的推动和企业组织化程度提高等背景下,资本主义发展到了垄断阶段(帝国主义阶段),经济飞速发展。 (2)经济的发展造成严重的生产过剩 (3)资本主义列强纷纷加紧寻求海外市场和原料产地,掀起掠夺、瓜分殖民地的新浪潮。 (4)到19世纪末,整个世界基本上被西方列强瓜分完毕,同时世界连成一个整体。19世纪末20世纪初,世界市场最终形成。 3、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最终是在什么时候形成的? 19世纪末20世纪初,通过国际贸易的发展、人口和资本的流通,以及武力威逼等方式建立起来的世界市场最终形成。 4、读教材表格,从中发现什么现象?反映的实质问题是什么?由此分析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根源是什么? 现象:列强的经济实力和它占有的殖民地的多少是不相符的。 反映的实质:资本主义经济政治发展不平衡。 这种现象产生了怎样的局面?后期的资本主义国家,特别是德国,同老牌殖民帝国英法战展开了争夺殖民地、重新分割世界和争夺霸权的斗争。随着帝国主义国家矛盾的加剧,最终导致一战爆发。 二、两大军事集团的形成 本目的讲授思路:以教师的精讲为主,使学生形成完整清晰的知识轮廓。三国同盟和三国协约是如何形成的。最好结合图示。 (一)、三国同盟 1、形成的原因 (1)在历史上,法德多次发生战争。两国是宿敌。 (2)普法战争削弱了法国,法国时刻准备复仇 (3)德国外交的首要目的是防范法国,为了防范法国、夺取欧洲及世界霸权,德国力图构筑以自

高中历史选修3知识点

第一单元第一次世界大战 1.第一次世界大战(1914- 1918)的背景原因及条件: ⑴资本主义发展的不平衡引起列强对世界市场和世界霸权争夺的矛盾 ⑵列强的三大矛盾(法德矛盾、俄奥矛盾、英德矛盾)最终形成了两大军事集团,它们的对峙导致了世界大战的爆发 ⑶科技进步成果和巨大的生产力被应用于军事领域,使战争能在更大范围内进行,从而形成世界性大战 ⑷军国主义和极端民族主义的泛滥使两大军事集团相互仇视,推动了战争的爆发 ⑸导火线(直接原因):萨拉热窝事件 2.人类历史发展到20世纪才会出现世界大战的原因: ⑴客观条件:20世纪的世界已基本成为一个整体,各国联系日益加强,形成“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局面 ⑵可能条件:科技进步成果和巨大的生产力被应用于军事领域,使战争能在更大范围内进行 ⑶现实条件:完成工业革命的主要列强,争夺殖民地的斗争或战争会影响到它们的殖民地或半殖民地,进而影响整个世界。 3.交战双方: 同盟国:德、奥匈、奥斯曼、保加利亚共4国 协约国:英、法、俄、意、日、比等,后美、中等加入,共27国。 4、经过: 第一阶段:1914年主动权在德方实施“施里芬计划” 西线马恩河战役,(首次重大战役)东线俄军进攻东普鲁士战役,德速战速决计划破产 第二阶段:1915—1916年主动权转移到协约国一方 三大陆战一大海战:西线的凡尔登(时间最长最惨烈)、索姆河战役(坦克)(规模最大)和东线的俄军夏季攻势;英德日德兰海战(最大的海战) 第三阶段:1917—1918年美、中等国参战(原因、影响);俄国退出战争(原因、影响);1918年11月德宣布投降 5、1917年4月美国对德宣战,加入协约国集团的原因: ⑴协约国的成败与美国利益相关 ⑵德国“无限制潜艇战”对美国危害较大 ⑶捞取战利品和攫取战后世界霸权 6、同盟国集团失败的原因: ⑴经济实力处于劣势 ⑵军事战略上的失误 ⑶内部与国内矛盾的尖锐 ⑷国际力量对比不利于同盟国。 7、结果:以同盟国的失败而告终(经济、军事、国内和国际力量对比来分析原因) 8、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历史影响: ⑴导致世界格局变化:西欧相对衰落和美日崛起 西欧的相对衰落体现在:①经济受重创:曾经领先世界的西欧,生产水平远远低于战前,相对衰落,中心地位受挑战②精神遭打击:人们失去了战前的乐观主义,充满了幻灭感和危机感③英国更衰落:战前已丧失工业第一强国地位 美日的崛起体现在:①美国:战后已成为世界最大的债权国和资本输出国;国际金融中心从伦敦转向纽约②日本:经济得到长足发展,由债务国变债权。 ⑵战争引起革命与独立的浪潮:参战国的革命与独立

历史选修3战争与和平概要

历史必修三战争与和平 第一单元第一次世界大战 ⒈第一次世界大战(1914.7.28- 1918.11.11)的背景原因及条件: ⑴资本主义政治、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根本原因)引起列强对世界市场和世界霸权争夺的矛盾; ⑵列强的三大矛盾最终形成了两大军事集团,它们的对峙导致了世界大战的爆发; ⑶科技进步成果和巨大的生产力被应用于军事领域,为世界大战的爆发和扩大提供了必要的物质和技术基础; ⑷军国主义和极端民族主义的泛滥使两大军事集团相互仇视,推动了战争的爆发; ⑸导火线(直接原因):萨拉热窝事件促使两大军事集团主要成员国相继宣战,导致第一次世界大战全面爆发。⒉人类历史为什么发展到20世纪(世界已经被列强基本瓜分完毕)才会出现世界大战? ⑴客观条件:20世纪的世界已基本上形成为一个整体,各国联系日益加强,形成“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局面 ⑵可能条件:科技进步成果和巨大的生产力被应用于军事领域,为世界大战的爆发和扩大提供了必要的物质 和技术基础,也是战争更加残酷 ⑶现实条件:完成工业革命的主要列强,争夺殖民地的斗争或空前激烈,会影响到它们控制下的小国、殖民 地或半殖民地,进而影响整个世界。 3.作为后起的资本主义国家,德国为什么经济发展迅速? (1)普法战争后得到法国的大笔赔款——资金 (2)得自法国割让的阿尔萨斯和洛林的矿藏——原料 (3)后起之秀,易于采用新技术和新设备 4.法德、英德、俄奥之间矛盾的核心是什么? (1)法德矛盾的核心——争夺欧洲大陆的霸权 (2)英德矛盾的核心——英国推行欧洲大陆均势政策,争夺制海权和殖民地(最主要的矛盾) (3)俄奥矛盾的核心——对巴尔干半岛的争 【注】矛盾演进顺序:英法(七年战争)→法俄(拿破仑远征俄国)→法德(普法战争)→英德 5.两大军事集团的形成过程: (1)同盟国集团:1879——德奥同盟;1882——德、奥、意三国同盟建立 (2)协约国集团:1892——法俄缔结军事协定(标志:开始出现两大军事集团对峙) 1904——英法协定;1907——英俄协定(标志:两大军事集团最终形成) 7.为什么在1917年4月美国对德宣战,加入协约国集团?影响是? 原因:⑴美国与英法存在着传统的历史文化联系⑵美国与协约国之间巨大的贸易贷款联系 ⑶俄国二月革命后的战争形势变化⑷德国“无限制潜艇战”的参战契机 影响:首先,在军事上对协约国的直接援助。 其次,在财政和军需供应方面,大量的军用物资源源不断运往欧洲战场。 最后,影响了许多其他“中立”国家参战,后协约国扩大到27个国家,形成了对同盟国 的绝对优势。

高中历史选修3战争与和平知识点精细归纳

高中历史选修三知识点总结 第一单元第一次世界大战 ⒈第一次世界大战(1914- 1918)的背景原因及条件:⑴资本主义发展的不平衡引起列强对世界市场和世界霸权争夺的矛盾;⑵列强的三大矛盾(法德矛盾、俄奥矛盾、英德矛盾)最终形成了两大军事集团,它们的对峙导致了世界大战的爆发; ⑶科技进步成果和巨大的生产力被应用于军事领域,使战争能在更大范围内进行,从而形成世界性大战;⑷军国主义和极端民族主义的泛滥使两大军事集团相互仇视,推动了战争的爆发;⑸导火线(直接原因):萨拉热窝事件促使两大军事集团主要成员国相继宣战,导致第一次世界大战全面爆发。 ⒉人类历史发展到20世纪才会出现世界大战的原因:⑴客观条件:20世纪的世界已基本上形成为一个整体,各国联系日益加强,形成“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局面;⑵可能条件:科技进步成果和巨大的生产力被应用于军事领域,使战争能在更大范围内进行,从而形成世界性大战;⑶现实条件:完成工业革命的主要列强,争夺殖民地的斗争或战争会影响到它们的殖民地或半殖民地,进而影响整个世界。 ⒊交战双方:同盟国:德、奥匈、奥斯曼、保加利亚共4国;协约国:英、法、俄、意、日、比等,后美、中等加入,共27国。 ⒋时间:1914年——1918年⒌主战场:欧洲⒍主战线:西线(决定性作用):英法比——德东线:俄——奥匈德南线: 5、经过:第一阶段:1914年主动权在德方实施“施里芬计划”西线马恩河战役,(首次重大战役)东线俄军进攻东普鲁士战役,德速战速决计划破产;第二阶段:1915—1916年主动权转移到协约国一方三大陆战一大海战:西线的凡尔登(时间最长最惨烈)、索姆河战役(坦克)(规模最大)和东线的俄军夏季攻势;英德日德兰海战(最大的海战);第三阶段:1917—1918年美、中等国参战(原因、影响);俄国退出战争(原因、影响);1918年11月德宣布投降 6、在1917年4月美国对德宣战,加入协约国集团的原因:⑴美国与英法存在着传统的历史文化联系⑵美国与协约国之间巨大的贸易贷款联系⑶俄国二月革命后的战争形势变化⑷德国“无限制潜艇战”的参战契机 7、分析同盟国集团失败的原因:⑴经济实力处于劣势;⑵军事战略上的失误; ⑶内部与国内矛盾的尖锐;⑷国际力量对比不利于同盟国。 8、结果:以同盟国的失败而告终(经济、军事、国内和国际力量对比来分析原因) 9、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历史影响⑴导致世界格局变化:西欧相对衰落和美日崛起:西欧的相对衰落体现在:①经济受重创:曾经领先世界的西欧,生产水平远远低于战前,相对衰落,中心地位受挑战;②精神遭打击:人们失去了战前的乐观主义,充满了幻灭感和危机感;③英国更衰落:战前已丧失工业第一强国地位;美日的崛起体现在:①美国:战后已成为世界最大的债权国和资本输出国;国际金融中心从伦敦转向纽约②日本:经济得到长足发展,由债务国变债权。⑵战争引起革命与独立的浪潮:参战国的革命与独立:①俄国十月革命:取得成功影响欧美工人运动②德国与匈牙利:分别爆发了十一月革命和匈牙利革命,是失败的伟大尝试; ③中东欧政治版图发生剧变:一战摧毁了四个帝国—德俄奥匈奥斯曼,诞生了一批独立国家;亚非拉殖民地半殖民地的民族独立运动高涨:①原因:列强的奴役与掠夺,激化民族矛盾;宗主国放松控制使本国新兴阶级力量的壮大;②影响:奠定了二战后摧毁殖民体系基础;⑶战争对人类社会生活的影响:①一战成为一系

(完整版)人教版高中历史选修3《战争与和平》提纲复习学案

选修三、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考点一、第一次世界大战 【知识点】 1.爆发的原因 (1)根本原因:资本主义政治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引起列强对世界市场和世界霸权争夺的矛盾。 (2)具体原因:帝国主义两大军事集团的矛盾斗争 ①三大主要矛盾:英德矛盾;法德矛盾;俄奥矛盾。 (3)导火线:1914年6月28日,塞尔维亚青年在萨拉热窝刺杀了奥匈帝国皇储夫妇,史称萨拉热窝事件。 2.一战的爆发 (1)爆发:1914年7月,奥匈帝国向塞尔维亚宣战,俄、法、德、英很快参战,大战全面爆发。 (2)交战双方:两大军事同盟 ①协约国集团:英国、法国、俄国、比利时、塞尔维亚、意大利、日本、美国、中国。 ②同盟国集团:德国、奥匈帝国、奥斯曼土耳其帝国、保加利亚。 3.战争的进程 (1)第一阶段(1914年) ①西线:马恩河战役(第一次大规模战役;宣告施里芬计划破产,西线进入相持阶段)。 ②东线:东普鲁士战役(德、俄互有胜负,进入相持阶段)。 ③1914年东西两线的战事进入持久的阵地战。 (2)第二阶段(1915-1916年) ①1915年战况:战争重心转移到东线,德国想一举击溃俄国,但未达到目的,德国计划再次落空。 ②1916年战况:西线的凡尔登战役、索姆河战役(英首用坦克);海上爆发日德兰海战(英德海军最大规模的海战)。 (3)第三阶段(1917-1918年) ①美国参战:1917年,美国加入协约国集团作战。 ②中国的参战:北洋政府派出大批民工到欧洲战场服役。 ③苏俄的退出:俄国爆发“十月革命”,新生的苏维埃政权与同盟国签订《布列斯特和约》,退出一战。 ④同盟国集团的失败:1918年11月11日德国被迫签订停战协定。

选修三20世纪战争与和平练习题

选修三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练习题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4小题,第1题10分,第2题14分,第3题14分,4题15分,共53分) 1.(10分)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张伯伦曾几度向威廉二世做出结盟的姿态。1898年,张伯伦曾向德国表示:?我们应该向俄国说,你要的东西都得到了,我们准备承认这一点,但是你不要走得太远了。中国的其他地方应当由我们联合保护。?威廉二世斩钉截铁地说:?张伯伦不应该忘记,在东普鲁士,我有一个德国师团在抵御着三个俄国军团和九个师团,那儿可没有中国的万里长城,也不是英国的装甲舰能到的地方。 材料二 1901年,英国维多利亚女王去世。欧洲各国显要云集伦敦。在一个公众场合,甘本(法国驻英大使)被威廉二世截住了。威廉二世对甘本说:?你应该知道,我对你的国家的感情。我认为对欧洲的和平来说,法国是不可缺少的因素。我希望法国强大,如果你们有什么困难,就请告诉我,我会给你们帮助的。?甘本说:?对陛下的关心我非常感动,我会向巴黎报告的。但是法国希望生活在和平的环境里。我希望而且也相信法国永远不会需要陛下的帮助。? 材料三 1896年,威廉二世在给大臣的一份电报中说:?我们现在背上了大量的殖民地……因为这些殖民地使我们与英国继续不断发生或大或小的纠纷,我们的贸易正在和英国作生死的斗争,我们的报纸在天天宣传这种斗争。? 材料四 1904年的英法协约给了德国沉重的打击,德国决策者们从来没有想到英法这两个殖民地利益上势不两立的国家会走到一起。在俾斯麦之后担任德国外交枢密顾问的霍尔斯泰做了完全错误的估计,他始终认为不可能英法接近。 请回答: (1)材料一中,英国为什么要主动与德国结盟?威廉二世拒绝同英国结盟的理由是什么?依据材料三,指出根本原因是什么?(4分) (2)材料二中,甘本拒绝威廉二世“帮助”的理由是什么?你认为实际原因是什么?(2分)

历史选修战争与和平时间表

1879 德奥缔结《同盟条约》 1882 德、奥、意三国同盟(同盟国) 1892 法俄缔结军事协定,欧洲开始出现两大军事集团对峙 1904 英法结盟 1907 英、法、俄三国协约(协约国),欧洲两大军事集团最终形成1941.6.28 萨拉热窝谋杀事件(一战导火索) 1941.7.28 奥匈向塞尔维亚宣战,一战爆发 .9 马恩河战役(法—德) 1915 德奥击溃俄国计划失败 1916.2 凡尔登战役(法—德);无限制潜艇战 .5 日德兰海战(英—德) .6 索姆河战役(英法—德) 1917.4 美国加入协约国 中国加入协约国 苏俄《和平法令》 1918 《布列斯特和约》(苏俄与同盟国) 1918.11.11 《停战协定》,一战结束 1919.1.18 巴黎和会 .6.28 《凡尔赛和约》 1920—1946 国联 1921.11.12 《四国条约》 1922.2 《五国条约》 《解决山东问题悬案条约》及《附约》 《九国公约》 .4 《拉巴洛条约》(苏德) 1923.1 法、比占领德国鲁尔区失败 1924 《日内瓦议定书》 1925.10 《相互保证公约》《仲裁条约》=>《洛迦诺公约》 1928.8 《非战公约》 1929—1933 经济危机 1931 九一八事变 1932 德国纳粹党上台 1933 希特勒成总理,世界大战欧洲策源地形成 德国退出国联 1935 德撕毁《凡尔赛和约》,实行普遍义务兵役制.10 意大利对埃塞俄比亚不宣而战 1936 德国出兵占领莱茵非军事区 日本广田弘毅上台组阁,世界大战亚洲策源地形成.5 意大利吞并埃塞俄比亚 .7—1939 西班牙内战 .10 德意《柏林协定》“柏林—罗马轴心” .11 德日《反共产协定》“柏林—罗马—东京轴心” 1938 中日四大会战 .9 慕尼黑阴谋

高二历史选修3《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复习提纲

高二历史选修3《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复习提纲 历史选修3《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复习提纲 第三单元第二次世界大战 【单元主题】和平与战争、正义与邪恶的斗争更昭示 了和平与正义的可贵;第二次世界大战更具有现代战争 特征;战争改变了世界格局,也改变人类文明的状态。 (一)、二战爆发的原因 原因1:1929—1933年资本主义经济危机(主要原因) 一、危机的原因 1.根本原因:资本主义制度的基本矛盾,即社会化 大生产和生产资料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 2.直接原因:金融危机。 二、危机的表现和影响 1.股市崩溃、银行倒闭、工厂关门、工业下降、外 贸缩减、工人失业、经济危机导致国内政治危机。 2.危机导致新的资本主义模式和世界大战:为摆脱 危机,各国选择不同发展道路。英国利用殖民体系建立 排他性的经济集团,美国罗斯福新政开创国家全面干预 经济的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模式。德、日则走上法西斯道路,企图重新瓜分世界殖民地市场,成为世界大战的策 源地。

三、危机的特点 1.来势凶猛。2.影响范围广。3.持续时间长。4.破坏性强。 四、德日法西斯上台 1.德国法西斯通过政党和民主选举途径上台(1)上台原因:A凡尔赛体系种下民族复仇恶果;B 德国经济脆弱(海外市场狭窄、过度依赖美国资本);C 国内矛盾激化,垄断资产阶级渴望建立独裁政府;D纳 粹党的欺骗宣传(种族优胜论、社会主义、民族主义等);E军国主义和民主传统淡薄的历史传统[“三大主义” (民族、军国、专制)气氛浓厚。] (2)上台标志和欧洲战争策源地形成标志:1933年1月希特勒被任命为政府总理。 (3)撕毁《凡尔赛和约》,破坏凡尔赛体系:1935年实行义务兵役制,1936年开进莱茵非军事区。 2.日本法西斯通过军部的一系列行动扩大影响,最终上台 (1)上台原因:A经济基础薄弱,国内市场狭小, 危机深重,国内矛盾尖锐,渴望转嫁危机;B军部策划 政变、对中国的9.18事变等恐怖事件,逐步影响政府; C日本天皇专制传统和对外侵略的国策;D华盛顿体系的压制。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