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病原生物学

病原生物学

病原生物学
病原生物学

1、答:生活史中不需要中间宿主, 其虫卵或幼虫直接在外界发育到感染期即可感染人的一类蠕虫。包括蛔虫、钩虫、

鞭虫、蛲虫等人体常见寄生虫。

2、答:即脊髓灰质炎疫苗(糖丸)是用于预防和消灭脊髓灰质炎疾病的生物制品。

3、答:从免疫动物所获得的一类能中和白喉毒素的特异性抗体,用于预防和治疗白喉。对已出现白喉症状者应及早注

射抗毒素治疗。

4、答:是在非实验室条件下获得的病毒。就是病毒的原生体,由菌丝产生毒株产生的病毒。和细胞株类似的。

5、答:指杀灭物体上所有微生物(包括病原体、非病原体、繁殖体和芽胞)的方法。

6、答:突变体(mutant)经过第二次突变又完全地或部分地恢复为原来的基因型和表现型.完全恢复是由于突变的碱基顺

序经第二次突变后又变为原来的碱基顺序,故亦称真正的回复突变.部分恢复是由于第二次突变发生在另一部位上,其结果是部分恢复原来的表现型.亦称为第二位点突变(second site mutation)或基因内校正(intragenic suppression)

1、答:SARS冠状病毒与以往的冠状病毒比较,SARS冠状病毒基因发生了突变,主要在

RNA聚合酶区和结构蛋白区;并在ORF中存在蛋白序列数据库中未找到任何同源序列的未知蛋白(PUP)。SARS冠状病毒对热的抵抗力比普通冠状病毒强,在4℃条件下活性仅下降10%,在粪便和尿中可存活1—2天,56℃30min方可被灭活。

2、答:动物源性细菌主要有布鲁斯菌、炭疽芽胞杆菌和鼠疫耶尔森菌。

布鲁斯菌:布鲁斯菌是人畜共患病布鲁斯菌病的病原体,其主要自然宿主是羊、牛和猪。引起人、羊、牛和猪患病。

炭疽芽胞杆菌:是引起食草动物(羊、牛、马等)炭疽的病原菌,人类可经多种途径感染该菌。引起人、羊、牛、马等患病。

鼠疫耶尔森菌:俗称鼠疫杆菌,是自然疫源性传染病。啮齿类动物(野鼠、家鼠、黄鼠等)是鼠疫耶尔森菌的贮存宿主鼠蚤为其主要传播媒介。在人类鼠疫流行之前先有鼠间鼠疫流行,当大批鼠感染鼠疫死亡后,鼠蚤因失去宿主而开始转向人群。引起人、野鼠、家鼠、黄鼠等患病。

3、答:常用疫苗种类主要有减毒活疫苗、灭活疫苗和亚单位疫苗、基因工程疫苗和核酸疫苗。

4、答:常见的细菌变异现象包括:1、形态结构变异。2、毒力变异。3、耐药性变异。4、

菌落变异。

5、答:朊粒又称传染性蛋白粒子或朊病毒,其本质为正常宿主细胞基因编码的、构象异常

的蛋白质——朊蛋白。

朊粒能引起人和动物的TSE,TSE是一种致死性中枢神经系统的退行性病变。

致疾病的特征是潜伏期长,可达数年至数十年之久,一旦发病即呈慢性、进行性发展,最终死亡。朊粒主要经消化道和损伤的皮肤黏膜传播。

6、答:钩虫病的病原学诊断方法:1、直接涂片法。2、饱和盐水浮聚法。3、改良加藤法。4、钩蚴培养法

新型肠道病毒70 柯萨奇病毒A24变种

自然界人工突变培育

外毒素0.4%甲醛液

甲型溶血性链球菌乙型溶血性链球菌丙型溶血性链球菌甲型溶血性链球菌

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

七、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共15分) 1、一、二级实验室备案证明☆ (1)法律依据:《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条例》第二十五条。 (2)检查内容:查一、二级病原微生物实验室是否向设区的市级卫生计生行政部门备案。 (3)检查方法:查备案材料或资格证书。 (4)结果评价:此项不合格则该项目整体不得分。 (5)监督关键点:①一、二级实验室的备案与实际情况是否相符;②有无存在未备案的一、二级实验室。 *2、三级、四级实验室开展高致病性病原微生物实验活动资格证书(重点项☆,或合理缺项) (1)法律依据:《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条例》第二十条、第二十一条。 (2)检查内容:查三级、四级实验室是否经国家认可并取得从事高致病性病原微生物实验活动资格证书。 (3)检查方法:查备案材料或资格证书。 (4)结果评价:此项不合格则该项目整体不得分。 (5)监督关键点:三、四级实验室是否存在未取得资格证书从事高致病性病原微生物实验活动。 3、实验室建立生物安全委员会,建立健全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体系和感染应急预案(1分) (1)法律依据:《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条例》第三十一条、第三十二条、第四十条,《实验室生物安全通用要求(GB19489-2008)》7.1。 (2)检查内容:实验室生物安全委员会的建立文件,成员应体现其组织及学科的专业范围,具体职责包括①制定生物安全规章制度、操作规程和标准操作程序等;②建立实验活动风险评估的工作制度和程序,组织开展风险评估工作; ③负责本单位生物安全的日常监督、检查;④对本单位实验室开展的第一、第二类病原微生物的实验活动进行审查。 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体系:生物安全管理手册、程序文件、作业指导书和记录。 感染应急预案:结合本单位实际制定。从事高致病性病原微生物相关实验活动的实验室制定的预案应向所在地省级卫生计生行政部门备案。 (3)检查方法:查阅生物安全管理体系、预案等文件。

医学分子生物学

医学分子生物学 疾病和基因关系始终是医学领域关注的重大问题。在孟德尔遗传规律被重新认识的初期,就发现许多疾病受到遗传因素的控制,遵守孟德尔遗传因子的传递规律。遗传连锁定律的提出,现代经典遗传学理论体系的完善,极大地促进了对遗传性疾病的认识。上世纪40年代,L Pauling提出了”分子病”的概念,1956年,V Ingram发现血红蛋白β链第六位氨基酸从谷氨酸突变为缬氨酸是导致镰刀状贫血的原因。几乎同时,J.Lejeune发现Down综合症是由于21号染色体三陪体异常所致,系列染色体疾病病因。1976年,H Vanmus 和M Bishop在对肿瘤病毒学的研究中,发现了病毒癌基因,继而又无确定细胞癌基因的存在,此后抑癌基因也相继被发现,建立了肿瘤发生的基因理论,肿瘤被认为是体细胞的遗传病得到了普遍的认可。1983年,将亨廷顿病基因定位于第四号染色体上,1986年,克隆了慢性肉芽肿病的致病基因,同年杜氏肌营养不良和视网膜母细胞瘤的基因,也被定位克隆成功,掀起了单基因遗传病致病基因鉴定和克隆的热潮。世纪之交,人类基因组计划的完成,新的DNA标记的发现,为研究常见病的遗传因素成为了可能,2005年,首次用全基因组关联分析(GWAS),解析了视网膜黄斑变性病的相关基因,揭开了复杂性疾病易感基因确定的序幕,此后,一系列的常见多发疾病基因的GWAS研究,极大地丰富了人们对疾病发病机制的认识,加深了对疾病发生发展机制的认知。今天,疾病和基因关系仍是很长一段时间的重点工作,解析疾病基因,不但可以确定疾病的遗传易感性,有目的的开展预防、诊治,更

重要的是了解疾病新的致病机制,为分子诊断、分子靶向干预提供分子靶点。另一方面,药物作用靶点分子基因在人群的多态性,对药物作用的疗效影响;参与药物吸收、分布、代谢、排泄和毒性(admet)的基因多态性,也会影响药物的疗效,即药物基因组方面的研究,必将成为后基因组时代的重要研究内容。以疾病基因组学和药物基因组学为代表的组学研究进展,将为个体化医疗、精准医学提供理论和实践基础。

(完整word版)免疫学基础与病原生物学重点总结

1.补体(C)系统是具有多种调控机制的蛋白质酶促反应系统,广泛存在于人和脊椎动物血清、组织液和细胞膜表面。 2.补体的组成:补体固有成分、补体受体、补体调节蛋白 3.补体来源:肝细胞、巨噬细胞 4.补体极不稳定,应保存在-20℃或冷冻干燥保存。 5.补体系统的激活:经典途径、凝集素途径、旁路途径 经典途径 (1)激活物与激活条件 激活物:抗原-抗体免疫复合物(IC) 条件:每一个C1q分子必须同时与IC中两个以上Ig分子的补体结合位点结合后才能活化,单个IgM即可激活 (2)活化过程:【识别阶段】C1识别IC进而活化的过程 【活化阶段】形成C3转化酶和C5转化酶阶段 (3)膜攻击阶段:膜攻击复合物(MAC)在细胞膜上形成亲水性通道,能使可溶性小分子、离子和水分子自由通过细胞膜,导致胞内渗透压降低,细胞膨胀而被溶解。 6.补体的生物学作用 (1)补体介导的溶细胞作用 (2)调理作用 (3)清除免疫复合物的作用 (4)炎症介质作用 (5)免疫调节作用 第三节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 1.同一种属的不同个体进行组织移植时会发生排斥反应,编码此类抗原的基因群称为组织相容性复合体(MHC)。 2.人类的有关抗原在白细胞发现,称为人类白细胞抗原(HLA),编码这些抗原的基因群称为HLA复合体。人类MHC分子一般指经典HLA基因编码产物,简称HLA分子(提呈抗原肽)。 3.HLAⅠ结构:肽结合区(信息传递)、Ig样区、跨膜区、胞浆区 分布:各种有核细胞、血小板及网织红细胞表面,成熟红细胞和滋养层

细胞表面不表达。 抗原肽与Ⅰ类分子的结合有一定的选择性,但并不像抗原抗体那样高度结合,只要多肽2~3个关键的氨基酸能恰当地连接而沟槽内相应位置,多肽即可与之结合。 4.HLAⅡ类分子的分布:主要表达于B细胞、单核/巨噬细胞、树突状细胞等抗原提呈细胞和活化的T细胞表面。 5.MHC分子的免疫学功能 (1)参与抗原的加工与提呈 (2)参与免疫应答的遗传控制 (3)制约免疫细胞间相互作用 TCR识别APC上抗原肽的同时还必须识别与抗原肽结合成复合物的自身MHC 分子,此现象为MHC限制性 (4)参与T细胞分化成熟 (5)参与调控自然杀伤细胞 第四节其他免疫因子 一、细胞因子 细胞因子(CK)是指多种细胞受免疫原、丝裂原等刺激后合成分泌的,通过与细胞表面相应的受体结合而发挥多种生物效应的一类小分子蛋白质,是机体内细胞间信号传递的重要介质。 (一)细胞因子的分类 白细胞介素(IL)、干扰素(IFN)【最先发现的CK】、肿瘤坏死因子超家族(TNF)、集落刺激因子(CSF)【能刺激造血干细胞增殖分化】、生长因子(GF)、趋化因子家族 (二)CK的共同特性 绝多数CK是低分子量的蛋白或糖蛋白。 1.作用方式:自分泌、旁分泌、内分泌 2.生物学效应的重复性:(1)重叠性【几种不同的CK可作用于同一靶细胞】(2)高效性和多效性(3)拮抗性和协同性(4)网络性 (三)CK的生物学作用 1.刺激造血并参与免疫细胞的发育和分化 2.参与免疫应答和免疫调节 3.参与炎症反应 二、白细胞分化抗原 免疫应答有赖于免疫细胞之间的相互作用,细胞膜分子则是免疫细胞之间相互作用的物质基础。免疫细胞表面的白细胞分化抗原与免疫细胞的发育、分化及功能密切相关。 (一)白细胞分化抗原与CD分子的概念 1.白细胞分化抗原(HLDA):是指造血干细胞在分化为不同谱系以及分化的不同阶段和活化的过程中,出现或消失的表面标记。 2.CD:位于细胞膜表面一类分化抗原的总称。 (二)CD分子的免疫学功能 1.参与抗原加工与提呈【目前已知的参与抗原加工与提呈的CD分子主要是CD1分子,其处理抗原的方式与MHCⅡ类分子相似】 2.参与免疫细胞的抗原识别与活化

中南大学_医学分子生物学试题库答案.pdf

医学分子生物学习题集 (参考答案) 第二章基因与基因组 一、名词解释 1.基因(gene):是核酸中储存有功能的蛋白质多肽链或RNA序列信息及表达这些信息 所必需的全部核苷酸序列。 2.断裂基因(split gene):真核生物基因在编码区内含有非编码的插入序列,结构基因 不连续,称为断裂基因。 3.结构基因(structural gene):基因中用于编码RNA或蛋白质的DNA序列为结构基因。 4.非结构基因(non-structural gene):结构基因两侧一段不编码的DNA片段,含有基 因调控序列。 5.内含子(intron):真核生物结构基因内非编码的插入序列。 6.外显子(exon):真核生物基因内的编码序列。 7. 基因间DNA (intergenic DNA):基因之间不具有编码功能及调控作用的序列。 8. GT-AG 法则 (GT-AG law):真核生物基因的内含子5′端大多数是以GT开始,3′ 端大多数是以 AG 结束,构成 RNA 剪接的识别信号。 9.启动子(promoter):RNA聚合酶特异识别结合和启动转录的DNA序列。 10.上游启动子元件(upstream promoter element ):TATA合上游的一些特定的DNA序 列,反式作用因子,可与这些元件结合,调控基因转录的效率。 11.反应元件(response element):与被激活的信息分子受体结合,并能调控基因表达的 特异DNA序列。 12.poly(A)加尾信号 (poly(A) signal) :结构基因末端保守的 AATAAA 顺序及下游 GT 或T富含区,被多聚腺苷酸化特异因子识别,在mRNA 3′端加约200个A。 13.基因组(genome):细胞或生物体一套完整单倍体的遗传物质的总称。 14.操纵子(operon):多个功能相关的结构基因成簇串联排列,与上游共同的调控区和下 游转录终止信号组成的基因表达单位。 15.单顺反子(monocistron):一个结构基因转录生成一个mRNA分子。 16.多顺反子(polycistron):原核生物的一个mRNA分子带有几个结构基因的遗传信息,

病原生物学重点

1.溶菌酶的杀菌机理,青霉素的杀菌机理 答案:溶菌酶与溶葡萄球菌素作用相同,能裂解肽聚糖中N-乙酰葡糖胺和N-乙酰胞壁酸之间的β-1,4糖苷键,破坏聚糖骨架,引起细菌裂解。 青霉素能与细菌竞争合成肽聚糖过程中所需的转肽酶,抑制四肽侧链上D-丙氨酸与五肽桥之间的连结,使细菌不能合成完整的肽聚糖,在一般渗透压环境中可导致细菌死亡。 2.能在人工培养基中生长的最小微生物答案:支原体 3.病毒抵抗力 答案:1)大多数病毒耐冷不耐热。 2)大多数病毒在PH5-9范围内比较稳定。 3)λ射线,χ射线和紫外线都能使病毒灭活。 4)包膜病毒对脂溶剂敏感。 5)酚及其衍生物是蛋白变性剂,可做病毒的消毒剂。 6)病毒对氧化剂卤素及其化合物都很敏感。 7)近年来研究证明有些中草药对某些病毒有一定的抑制作用。 4.细菌侵袭力的概念及相应的物质。 答:致病细菌能突破宿主细胞、黏膜生理屏障,进入机体并在体内定植、繁殖扩散的能力称为侵袭力。 包括:黏附素、荚膜、侵袭素、侵袭性酶类和细菌生物被膜等。 5.细菌内毒素的概念与特点。 答:革兰阴性菌细胞壁中的脂多糖组分,其分子结构由O特异性

多糖、非特异核心多糖和脂质A三部分组成。 特点:产生于格兰阴性菌细胞壁;化学性质是脂多糖;对理化性质稳定;毒性作用相对较弱,对组织无选择性;不能用甲醛液脱毒而成为类毒素。 6.与IgG Fc段结合的细菌表面蛋白有哪些。答:SPA(葡萄球菌A 蛋白)。 7.乙型溶血性链球菌感染疾病有哪些。 答:A群链球菌包括化脓性链球菌和β-溶血性链球菌(乙型溶血性链球菌)。 所致疾病:(1)化脓性感染:①局部皮肤及皮下组织感染:丹毒、淋巴管炎、淋巴结炎、蜂窝组织炎、痈、脓疱疮等。②其它系统感染:化脓性扁桃体炎、咽炎、鼻窦炎、中耳炎及产褥热等。 (2)中毒性感染:如猩红热、链球菌毒性休克综合征。 (3)变态反应性疾病:风湿热、急性肾小球肾炎等。 8.杀死芽孢的最有效方法?答案:高压蒸汽灭菌 9.结核分歧杆菌生物学特性?P150 答案:细长略弯曲、无鞭毛、无芽孢。常用齐—尼抗酸性染色、结核分歧杆菌染成红色、而其他非抗酸性细菌及细胞等成蓝色。专性需氧菌、营养要求较高、生长缓慢。致病物质主要有:脂质(磷脂、索状因子、蜡质D、硫酸脑苷酯和硫酸多酰基化海藻糖)、蛋白质、多糖、核酸、荚膜。对某些理化因子的抵抗力较强、对湿热、紫外线及酒精

病原微生物学知识点重点整理学习资料

病原微生物学知识点 重点整理

精品资料 病原生物与免疫学记忆知识点 1.免疫的现代概念。P4 答:生物在生存、发展过程中所形成的识别“自我”与“非己”,以及通过排斥“非己”而保护“自我”维护自身生理平衡与稳定的现象。 2.固有免疫与适应性免疫的特点。 答:(1)固有免疫:非特异性,可遗传性,效应恒定性。 (2)适应性免疫:特异性(针对性),习得性,效应递增性。 3.免疫系统的功能。P5 答:(1)积极意义:免疫防御,免疫自稳,免疫监视。 (2)消极意义:免疫损伤:超敏反应,自身免疫病。 4.人体中枢免疫器官的类型及作用。P6 答:(1)骨髓:①产生所有血细胞; ②淋巴细胞产生发育的器官:B细胞分化、发育的最主要场所; (2)胸腺:T细胞分化、发育、成熟的场所。 5.人体外周免疫器官的类型。P7 答:淋巴结,脾脏,黏膜相关淋巴组织。 6.抗原的定义及双重属性。P12 答:指能与T、B细胞受体结合,启动免疫应答,并能与相应的免疫应答产物产生特异性结合的物质。 双重属性:(1)免疫原性:指抗原能够刺激机体产生抗体或致敏淋巴细胞的能力。 (2)免疫反应性:指抗原与其所诱导的抗体或致敏淋巴细胞发生特异性结合的能力。7.半抗原的概念。P12 答:仅具有免疫反应性的物质。 8.表位的概念。P13 答:决定抗原特异性的结构基础或化学集团称为表位,又称抗原决定簇。 9.影响免疫原性的主要因素。P14 答:(1)抗原的结构与生物学特性:“异物”性,分子量,复杂性,易接近性,可提呈性。(2)免疫系统的识别能力。 (3)抗原与免疫系统的接触方式。 10.T细胞依赖性抗原和T细胞非依赖性抗原的概念。P15、16 答:(1)T细胞依赖性抗原:指需在APC及Th细胞参与下才能激活B细胞产生抗体的抗原。(2)T细胞非依赖性抗原:指刺激B细胞产生抗体时不需要Th细胞辅助的抗原。

BSL-1、BSL-2病原微生物实验室范围

附件1: BSL-1、BSL-2病原微生物实验室范围 病原微生物实验室分级应根据卫生部印发的《人间传染的病原微生物名录》病原微生物危害程度,并结合同一病原微生物不同实验活动进行分类(见表1、表2)。请各实验室根据卫生部《人间传染的病原微生物名录》及本实验室从事的实验活动进行实验室备案。 一、病毒 实验活动所需生物安全实验室级别 病原微生物危害程度病毒培养未经培养的感染材 料的操作 灭活材料的操作无感染性材料的操 作 第一级————BSL-2BSL-1 第二级——BSL-2BSL-1 BSL-1 第三级BSL-2BSL-2 BSL-1 BSL-1 第四级BSL-1 BSL-1 BSL-1 BSL-1 二、细菌、放线菌、衣原体、支原体、立克次体、螺旋体、真菌 实验活动所需生物安全实验室级别 病原微生物危害程度大量活菌操作样本检测非感染性材料的操作 第二级——BSL-2 BSL-1 第三级BSL-2 BSL-2 BSL-1

附件2: 上海市BSL-1、BSL-2病原微生物实验室备案登记表 编号:单位名称×××医院地址×××路×号邮政编码200×××联系电话×××××××× 法定代表人(负责人) 张三 (李四)实验室负责人 实验室建设情况: □新建□改建□扩建√已建 上级主管单位××卫生局 申请备案范围[请在□内划”√”]:□BSL-1 实验室名称: √BSL-2 实验室名称:HIV实验室 提供资料[请在□内划”√”]: 1.√备案登记表 2.√设立单位证明资料(复印件) 3.√实验室平面布局图 4.√实验室从事涉及病原微生物检验的项目 5.√BSL-2实验室基本情况一览表(BSL-2提供) 6.√承诺书 其他需要说明的问题: 保证书 在本备案申请表中所填写的信息是完整的、准确的、真实的;所提交的所有材料是完整的、准确的、真实的、合法的。若有不实之处,我单位愿负相应的法律责任,并承担由此造成的一切后果。 实验室设立单位(公章)法定代表人(负责人)签字:张三 2006年×月×日申请人:王五申请日期:2006-×-×

病原生物学笔记重点提纲医学生复习资料

第八章第二节寄生现象与人体微生态系 正常菌群:在正常人体体表与外接相同的腔道粘膜寄居着不同种类和数量的微生物,当人体 免疫正常时,这些微生物对宿主无害,有些对人体还有利,通称正常菌群。 机会致病菌:在某些情况下,正常菌群与宿主之间的生态平衡被打破,原来不致病的正常菌 群可引起致病,成为机会致病菌。 正常微生物群的生理作用:生物拮抗、营养作用、免疫作用(如双歧杆菌能刺激肠粘膜下淋巴细胞增殖,诱导SIgA【分泌型免疫球蛋白】等产生)、延缓衰老抗肿瘤。 微生态失调与条件致病的主要原因:(1)寄居部位改变(2)宿主免疫低下(3)菌群失调 第四节病原生物的控制 消毒:杀死物体上或环境中病原微生物的方法,并不一定能杀死细菌芽胞或非病原微生物。 灭菌:杀死物体上所有微生物(包括杀灭细菌芽胞在内的全部病原微生物和非病原微生物) 的方法。 无菌操作:医学上将防止病原微生物进入人体或者物品的操作技术或措施成为无菌操作。 病原微生物的控制方法: 【物理方法】 热力灭菌法:干热灭菌法、湿热灭菌法(煮沸消毒法、流通蒸汽灭菌法)、高压蒸汽灭菌法(为实验室及生产中最常用的灭菌方法)、巴氏消毒法(饮品加热至62℃,维持30min)。辐射:红外线与微波、紫外线(波长200-300nm,其中波长260nm杀菌力最强。用途:适 用于空气及物品表面消毒。特点:穿透力弱)、电离辐射(优点:能量大、穿透力强、不需 加热、方法简便、不污染环境、无残留毒性) 其他方法:滤过除菌法、干燥与低温、臭氧消毒法。 影响消毒与灭菌效果的因素: 病原生物的种类、生活状态与数量(芽胞对理化因素的耐受力远大于其繁殖体,炭疽杆菌繁 殖体在80℃只能耐受2-3分钟,但其芽胞在湿热120℃ 10分钟才能被杀灭) 消毒灭菌的方法、强度及作用:PS 70%-75%的乙醇消毒效果最好。 第九章医学病毒 第一节病毒的形态与结构 病毒体:完整的成熟病毒颗粒,是细胞外的结构形式,且具有典型的形态、结构和感染性。 病毒的结构:由核心和衣壳组成,称为核衣壳。有些病毒在核衣壳的外表面有一层包膜包裹 衣壳:(1)螺旋对称型(2)20面体立体对称型(3)复合对称型:衣壳具有抗原性 包膜意义:(1)具有保护病毒核衣壳的作用(2)包膜能吸附或融合易感细胞,有助于病毒 的感染(3)包膜构成病毒的表面抗原,具有抗原性 第二节病毒的增殖与培养 病毒的复制:病毒在宿主细胞中增殖的过程称为病毒的复制。 病毒的复制周期:1.吸附2.穿入3.脱壳4.生物合成5.装配6.成熟7.释放 病毒的人工培养:动物接种、鸡胚培养、细胞培养。 第四节病毒的感染与抗病毒免疫 病毒传染源:1.病人:潜伏期2.病毒携带者3.被病毒感染的动物或携带病毒的动物(包括 媒介节肢动物) 病毒感染的传播方式:垂直传播、水平传播 持续性病毒感染:【概念】可在机体内长期携带病毒,可出现/不出现临床症状,可称为重 要的传染源【包括】1.潜伏性病毒感染:水痘带状疱疹病毒引发水痘,免疫下降时引起带 状疱疹2.慢性病毒感染:慢性HBV/HCV 3.慢发病毒感染:HIV 4.急性病毒感染的迟发并发症:麻疹引发的SSPE(亚急性硬化性全脑炎)

(珍贵)浙江大学05-12年博士医学分子生物学真题

2012浙江大学医学分子生物学(乙)回忆版: 一.名词解释(3分*5) 1.The Central Dogma 2.Telomere 3.nuclear localization signal, NLS 4.Protein Motif 5.Splicesome 二.简答题:(5分*9) 1.一个基因有哪些结构组成? 2.基因、染色体、基因组的关系? 3.表观遗传机制改变染色质结果的机制? 4.内含子的生物学意义? 5.什么是蛋白质泛素化?其生物学意义是什么? 6.蛋白质纯化的方法? 7.MicroRNA是什么?它如何发挥作用? 8.什么是全基因组关联研究(Genome Wide Association Studies,GWAS)?其研究目的是什么? 9.分子生物学研究为什么需要模式生物? 三.问答题:(10分*4) 1.人体不同部位的细胞其基因组相同,为什么表达蛋白质的种类和数量不同? 2.用分子生物学知识,谈谈疾病发生机制? 3.有一块肿瘤组织及癌旁组织,设计一个实验证明细胞内蛋白质在肿瘤发生发展中的作用? 4.目前,基因靶点研究已成为新药开发的用药部分,结合目前药物靶点在新药开发中的应用,谈谈你的建议和观点?

2011浙江大学博士入学考试医学分子生物学试题回忆 一、英文名解 1、冈崎片段: 2、反式作用因子: 3、多克隆位点: 4、micro RNA: 5、分子伴侣: 二、简答 1、蛋白质四级结构。 2、真核转录调控点。 3、表观遗传学调控染色质。 4、真核RNA聚合酶类型及作用。 5、基因突变。 6、组学概念及举例。 7、简述兔源多克隆抗体的制备。

病原生物学名词解释

微生物(microorganism):是一类肉眼不能直接看见,必须借助光学显微镜或电镜放大几百倍甚至几万倍后才能观察到的微小生物的总称。 细菌(bacterium):是原核细胞型微生物,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细菌是指各类原核细胞型微生物,包括细菌、放线菌、支原体、衣原体、螺旋体、立克次体;狭义的细菌则专指数量最大、种类最多、具有典型结构的细菌。 L型细菌:是指细菌细胞壁肽聚糖的结构受到理化或生物因素的直接破坏或其合成被抑制后,在普通环境中不能生存,但在高渗环境下仍能存活的细胞壁缺陷的细菌。 荚膜(capsule):是某些细菌细胞壁外周的一层粘液性物质。具有抗吞噬作用、抗细菌物质损伤、黏附作用,与致病性有关。 鞭毛(flagellum):是附着在细菌表面、细长且呈波浪状弯曲的丝状物,是细菌的运动器官,与免疫性、致病性有关。 菌毛(pilus):是从细菌表面伸出的、比鞭毛更细且短而直的、较硬的丝状物。与细菌运动无关,菌毛分为两种,一种普通菌毛,是细菌的粘附结构,与致病性有关;一种性菌毛,传递质粒,与细菌遗传物质传递与接合有关。 芽孢(spore):某些细菌在一定环境下,细胞质浓缩在菌体内形成圆形或椭圆形小体,是细菌的休眠形式,是灭菌指标。 细菌生长曲线:描述细菌群体在整个培养期间的菌数变化规律的曲线。 代时:是指细菌生长繁殖分裂倍增的必须时间。 热原质(pyrogen):又称致热源,是细菌合成的一种能引起人体或动物体发热反应的物质。产生热原质的细菌大多数是Gˉ菌细胞壁的肽聚糖。 外毒素(exotoxin):是多数G+和少数Gˉ菌在生长繁殖过程中释放到菌体外的蛋白质。 内毒素(endotoxim):是Gˉ菌细胞壁的脂多糖,当菌体死亡崩解后游离出来。 侵袭性酶:是某些细菌长生的有利于细菌侵入机体和在机体内扩散的酶类。 抗生素(antibiotics):某些微生物在代谢过程中产生的能抑制或杀死其他微生物或癌细胞的物质。 细菌素(bacteriocin):某些细菌产生的一类抗菌作用的蛋白质。 质粒(plasmid):是细菌染色体外的遗传物质,存在于细胞质中,具有自主复制能力,是共价闭合环状的双联DNA分子。 噬菌体(phage):是感染细菌、真菌、放线菌或螺旋体等微生物的病毒。 毒性噬菌体(virulent phage):能在易感的宿主菌内增殖并使宿主菌裂解的噬菌体。 溶源性噬菌体(lysogenic phage)或温和性噬菌体(temperate phage):噬菌体感染宿主后不立即增殖而是将其核酸整合到宿主核酸中,并随之复制,且在宿主菌分裂时一起传代。 转化(transformation):供体菌游离的DNA片段直接进入受体菌并整合入受体菌基因组中,使受体菌获得部分新的遗传性状的过程。 接合(conjugation):通过供体菌和受体菌的直接接触,遗传物质自供体菌转移入受体菌,使后者获得前者部分遗传性状的过程。 转导(transduction):以噬菌体为媒介,将供体菌的遗传物质转移入受体菌,使受体菌获得供体菌的部分遗传性状的基因转移方式。 溶源性转换(lysogenic conversion):溶原性噬菌体的基因组与细菌染色体重组,使宿主菌获得新的遗传性状的现象。 原生质体融合(protoplast fusion):是指将两种细菌经处理失去细胞壁而成为原生质体后进行相互融合的过程。

病原生物与免疫学基础

《病原生物与免疫学基础》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代码: 总学时数:72 理论环节学时数:56 实践环节学时数:16 适用专业:临床医学 先修课程:人体解剖和组织胚胎学,生物化学,生理学 学分: 开课单位: 一、课程性质及任务 性质:该课程是研究抗原性异物的性状、补体的活化机制、免疫球蛋白的结构和抗体的功能、机体免疫应答机理、临床免疫学,以及在一定条件下微生物和寄生虫的生物学特性、致病性与免疫性、实验室检查及特异性防治的一门医学基础课。 任务:使学生能应用所学的基础理论知识和基础技术,对临床常见的免疫现象与免疫性疾病、感染性疾病和传染病的发病机理、实验室检查和特异性防治作出解释;加深对病原生物与人体和环境间相互关系的理解;建立无菌观念,在消毒、隔离、预防医院感染等工作中加以具体实践,为学习病理学、药理学、传染病学和预防医学等奠定必要的基础。 二、教学基本要求 通过本课程学习,要求学生能够: 1、说出常见微生物和寄生虫的主要生物学特性、致病机理、传播途径、实验室检查和特异性防治原则。 2、应用病原生物学理论与技术,进行消毒、灭菌、隔离、无菌操作、预防医院感染及采集、运送检验标本。 3、初步学会细菌涂片、革兰染色和抗酸染色、粪便蠕虫卵检查等操作;正确使用显微镜油镜。 4、应用免疫学基本理论知识,阐述其在维持人体与环境平衡关系中所起的作用;解释临床常见免疫现象与某些免疫性疾病的发病机理。 5、在免疫学防治和诊断工作中,能应用免疫学理论和一般技术。 6、勤奋学习,以严谨科学的态度进行实验、认真观察、实事地记录和分析实验结果;与同学团结协作,互相帮助。 三、理论教学容 绪论 教学重点难点:

2019年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培训

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培训试题 科室______ 姓名______ 分数______ 1.气溶胶是指悬浮于气体介质中粒径一般为()的固态或液态微小粒子形成的相对稳定的分散体系。分散 相含有生物因子的气溶胶。?? 1. A.??μm 2. B.??μm 3. C.??μm 4. D.??μm 2.?? 去除生物污染不一定杀灭微生物。所以操作中需要:()。?? 1. A.??安全柜内操作 2. B.??向室外排放的空气要用高效空气颗粒 (high-efficiency particulate air, HEPA滤器过滤, 3. C.??排出的废水和废物要进行高压灭菌, 对传出的仪器和样本容器表面进行消毒。 4. D.??以上都是 3.?? 下列不属于实验室一级防护屏障的是()。?? 1. A.??生物安全柜 2. B.??防护服 3. C.??口罩 4. D.??缓冲间 4.《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令第424号于2004年11月5日国务 院第69次常务会议通过()公布,自公布之日起施行。?? 1. A.??2004"年"12"月"1"日" 2. B.??2004"年"11"月"12"日" 3. C.??2005"年"1"月"1"日" 4. D.??2005"年"6"月"1"日" 5.生物实验室中产生微生物气溶胶的操作有()。?? 1. A.??接种环操作:培养和划线培养、在培养介质中“冷却”接种环、灼烧接种环等 2. B.??吸管操作:混合微生物悬液、混合微生物悬液、吸管操作液体溢出在固体表面等 3. C.??针头和注射器操作:排除注射器中空气、从塞子里拔出针头、接种动物、针头从注射器脱落 等 4. D.??其他操作:离心、搅拌、混合、灌注和倒入液体、打开培养容器、感染性材料溢出、在真空 中冻干和过滤、接种鸡胚和培养物收取等 5. E.??以上都是 6.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卫生主管部门和兽医主管部门负责()级实验室的备案。?? 1. A.??一 2. B.??二 3. C.??三 4. D.??一和二 7.生物安全实验室所在单位的上级主管部门设立的生物安全专家委员会职责有()。?? 1. A.??对涉及感染因子、动物使用、重组DNA以及基因修饰物质等研究方案进行审查和分析危害程 度评估; 2. B.??负责对下属单位生物安全的日常监督、检查;

医学分子生物学试题答案

名词解释: 基因是核酸中贮存遗传信息的遗传单位,是贮存有功能的蛋白质多肽链或RNA序列信息及表达这些信息所必需的全部核苷酸序列。 基因组(gencme):细胞或生物中,一套完整单倍体遗传物质的总和(包括一种生物所需的全套基因及间隔序列)称为基因组。基因组的功能是贮存和表达遗传信息。 SD序列(Shine-Dalgarno sequence,SD sequence) 是mRNA能在细菌核糖体上产生有效结合和转译所需要的序列。SD序列与16S rRNA的3’末端碱基(AUUCCUCCAC-UAG-5’)互补,以控制转译的起始 分子克隆:克隆(clone):是指单细胞纯系无性繁殖,现代概念是将实验得到的人们所需的微量基因结构,引入适当的宿主细胞中去,在合适的生理环境中进行无性繁殖,从而利用宿主的生理机制繁衍人们所需要的基因结构,并进行表达。由于整个操作在分子水平上进行,所以称为分子克隆(molecular cloning)。 动物克隆(Animal cloning)就是不经过受精过程而获得动物新个体的方法. 基因诊断:就是利用现代分子生物学和分子遗传学的技术方法,直接检测基因结构 (DNA水平)及其表达水平(RNA水平)是否正常,从而对疾病做出诊断的方法。 基因治疗就是将有功能的基因转移到病人的细胞中以纠正或置换致病基因的一种治疗方法,是指有功能的目的基因导入靶细胞后有的可与宿主细胞内的基因发生整合,成为宿主细胞遗传物质的一部分,目的基因的表达产物起到对疾病的治疗作用。 转基因动物就是把外源性目的基因导入动物的受精卵或其囊胚细胞中,并在细胞基因组中稳定整合,再将合格的重组受精卵或囊胚细胞筛选出来,采用借腹怀孕法寄养在雌性动物(foster mother)的子宫内,使之发育成具有表达目的基因的胚胎动物,并能传给下一代。这样,生育的动物为转基因动物。 探针:在核酸杂交分析过程中,常将已知顺序的核酸片段用放射性同位素或生物素进行标记。这种带有一定标记的已知顺序的核酸片段称为探针。 限制性核酸内切酶:限制性核酸内切酶(restriction endonuclease)是一类专门切割DNA 的酶,它们能特异结合一段被称为限制酶识别顺序的特殊DNA序列并切割dsDNA。 载体:要把一个有用的基因(目的基因-研究或应用基因)通过基因工程手段送到生物细胞(受体细胞),需要运载工具携带外源基因进入受体细胞,这种运载工具就叫做载体(vector)。 限制性片段长度多肽性分析(RFLP):DNA片段长度多态性分析(restriction fragment length polymer-phism,RFLP)基因突变导致的基因碱基组成或(和)顺序发生改变,会在基因结构中产生新的限制性内切酶位点或使原有的位点消失. 用限制酶对不同个体基因组进行消化时,其电泳条带的数目和大小就会产生改变,根据这些改变可以判断出突变是否存在。 简答题: 1.蛋白质的生物合成过程中的成分参与,参与因子,作用? mRNA是合成蛋白质的“蓝图(或模板)” tRNA是原料氨基酸的“搬运工” rRNA与多种蛋白质结合成核糖体作为合成多肽链的装配机(操作台) tRNA mRNA是合成蛋白质的蓝图,核糖体是合成蛋白质的工厂,但是,合成蛋白质的原料——20种氨基酸与mRNA的碱基之间缺乏特殊的亲和力。因此,需要转运RNA把氨基酸搬运到核糖体中的mRNA上 rRNA 核糖体RNA(rRNA)和蛋白质共同组成的复合体就是核糖体,核糖体是蛋白质合成的场所。

病原生物学

病原生物学 1关于IMViC试验下面说法正确的是 A、用来鉴定球菌 B、由吲哚+甲基绿+Vi+枸橼酸盐利用试验组成 C、由吲哚+甲基红+VP+葡萄糖利用试验组成 D、由吲哚+甲基绿+VP+枸橼酸盐利用试验组成 1.E、由吲哚+甲基红+VP+枸橼酸盐利用试验组成正确答案:E 2对外界抵抗力最强的细菌结构是 A、鞭毛 B、细胞膜 C、核质 D、芽胞 E、耐药质粒 正确答案:D 3所有的病原菌都是 A、自养菌 B、嗜冷菌 C、嗜热菌 D、异养菌 E、腐生菌 正确答案:D 4细菌“核质以外的遗传物质”是指 A、核糖体 B、mRNA C、性菌毛 D、质粒 E、异染颗粒 正确答案:D 5关于细菌的描述不正确的是 A、G+ pI为2~3,G- pI为4 ~5 B、细菌数量越多,细菌悬液浊度越大 C、表面积大 D、革兰阴性菌渗透压比革兰阳性菌大 E、细菌呈半透明状 正确答案:D 6具有抗吞噬作用的细菌特殊结构是

A、质粒 B、鞭毛 C、菌毛 D、荚膜 E、芽胞 正确答案:D 7有关质粒,错误的描述是 A、细菌生命活动不可缺少的基因 B、细菌染色体以外的遗传物质 C、具有自我复制的特点 D、可在细菌间转移 E、可白行丢失 正确答案:A 8细菌的运动器官是 A、菌毛 B、鞭毛 C、荚膜 D、芽胞 E、质粒 正确答案:B 9与细菌侵袭力有关的表面结构是 A、芽胞 B、荚膜 C、质粒 D、线粒体 E、包涵体 正确答案:B 10青霉素的作用机制是 A、水解细胞壁磷壁酸 B、溶解细菌细胞膜 C、破坏细菌外膜结构 D、抑制肽聚糖合成 E、水解肽聚糖β-1,4糖苷键 正确答案:D 1前噬菌体是 A、整合至宿主菌染色体上的噬菌体基因组 B、进入宿主菌内的噬菌体核酸 C、吸附至细菌表面的噬菌体 D、尚未完成装配的子代噬菌体基因组

医学免疫学与病原微生物学知识重点

免疫就是机体识别与清除抗原性异物得一种生理功能。包括对病原微生物及其毒性产物得识别与清除。 免疫应答:机体对抗原性异物得识别与清除得过程。由体内得免疫系统与神经-内分泌系统共同协调完成。 非特异性免疫得特征:①在种系进化过程中逐渐形成。②可以遗传。③对一切异物(包括抗原性与非抗原性)均有免疫作用。③各个体间得免疫能力仅有强弱之别。 屏障作用: 皮肤黏膜得屏障作用,血—脑屏障, 胎盘屏障 非特异性免疫中得免疫分子:补体系统 ,防御素,溶菌酶,细胞因子 参与非特异性免疫中得免疫细胞包括: 吞噬细胞:包括中性粒细胞与单核—巨噬细胞,NK细胞:来源于骨髓造血干细胞,依赖于骨髓微环境发育成熟。 1、吞噬细胞吞噬病原体得过程:①募集与迁移②吞噬与杀菌③降解与消化 2、NK细胞得主要免疫生物学效应:①抗肿瘤②抗病毒与胞内寄生菌得感染③参与免疫病理损伤 特异性免疫得特征:①就是机体在生活过程中接触抗原后形成②仅对相应得抗原有免疫效应③有明显得个体差异④不能遗传 中枢免疫器官:骨髓、胸腺免疫细胞得来源与发育成熟得场所。 免疫器官外周免疫器官:脾脏、淋巴结、黏膜免疫系统成熟得T、B细胞与其她免疫细胞存在得场所。 淋巴细胞:T淋巴细胞、B淋巴细胞、NK细胞等。 抗原提呈细胞:树突状细胞、巨噬细胞。 免疫系统免疫细胞粒细胞:中性粒细胞、嗜酸粒细胞、嗜碱粒细胞。 单核细胞: 其她细胞:红细胞、血小板、肥大细胞。 细胞分子可溶性分子:免疫球蛋白、细胞因子。 膜免疫分子 一、中枢免疫器官 (一)骨髓 骨髓得功能: 1、骨髓就是主要免疫细胞发生得场所: 多能造血干细胞包括:髓性多能干细胞(分化成粒细胞、单核细胞、红细胞、血小板)与淋巴性多能干细胞(分化成淋巴细胞,NK细胞) 2、骨髓就是B细胞分化成熟得场所 3、骨髓就是抗体产生得主要场所 (二)胸腺 1、胸腺得组织结构:髓质(内层):含大量得上皮细胞与少量得胸腺细胞、巨噬细胞、树突状细胞及呈环状得胸腺小体(胸腺正常发育得标志),发育成熟得T细胞存在于髓质中;皮质(外层):主要就是未成熟T细胞(即胸腺细胞),含少量上皮细胞、巨噬细胞、树突状细胞等。 2、胸腺得细胞组成:胸腺细胞(95%以上得胸腺细胞就是αβ+胸腺细胞);胸腺基质细胞TSC(以胸腺上皮细胞(TEC)为主) 3、胸腺微环境①分泌胸腺激素与细胞因子②胸腺上皮细胞与胸腺细胞得密切接触③细胞外基质 4、胸腺得功能:最主要得功能就是T细胞发育得主要场所。 胸腺小体由上皮细胞、巨噬细胞与细胞碎片形成,就是胸腺正常发育得标志。 胸腺微环境由基质细胞、细胞外基质、胸腺激素与细胞因子等组成,胸腺上皮细胞就是胸腺微环境得最重要组分。

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

培训教材 实验室生物安全相关法律法规和标准 沅江市疾控中心吟 二零一一年三月十八日

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 相关法律法规和标准 实验室生物安全防护的发展 二十世纪五十年代,美国在开展生物武器、化学武器的实验室研究中,为了防止生物因子(病原微生物)和化学毒剂泄漏逃逸到实验室外环境,研制了一系列的防护装备和设备,如高效粒子空气过滤器、生物安全柜等;建设了BSL-3实验室和BSL-4实验室等。 实验室生物安全防护的发展 实验室生物安全法律法规和标准的发展 实验室获得性感染的调查 美国实验室生物安全专家Sulkin and Pike调查了5000多个实验室,发现: ——累计实验室相关感染3921例; ——病原微生物实验室获得性感染的病原微生物有: 肝炎、布氏菌病、肺结核、野兔热(土拉弗氏菌)、斑疹伤寒、 委瑞拉马脑炎(Venzuelan Equine Encephalitis) 实验室获得性感染原因 在3921例实验室感染中,对导致感染的原因分析发现: ——低于20%的实验室获得性感染与已知的事故有关; ——80%与实验室工作人员暴露与感染性气溶胶有关。 ——80% 是不明原因的感染。 ——20% 感染的原因是明确的。 其中80% 是由工作人员操作失误引起的;20% 是由设备故障引起的。 实验室获得性感染原因 在3921例实验室感染中,对导致感染的原因分析发现: 导致感染最多的4种实验室事故 ——溢出和泼洒; ——针头和注射器; ——锐器、碎玻璃; ——动物或动物体外寄生虫的咬伤或抓伤。 案例一 ——新加坡实验室人员感染SARS(2003年) 案例二 ——国实验室人员感染SARS(2004年) 早在1979年,美国实验室生物安全专家Pike在他的一篇评论中指出: ——"生物安全知识、防护技术和设备对防止大多数实验室感染的发生是非常有用的"。 病原微生物危害和生物安全定义 为了避免微生物和医学实验室中有害或有潜在危害的生物因子对人、环境和社会造成的危害或潜在危害,而采取的防护措施(硬件)和管理措施(软件),达到对人、环境和社会的安全防护目的。 什么是实验室生物安全?

(完整word版)医学分子生物学

医学分子生物学 名词解释: 结构基因(structural genes): 可被转录形成 mRNA,并转译成多肽链,构成各种结构蛋白质,催化各种生化反应的酶和激素等。 ORF 开放阅读框架( open reading frame,ORF ): 是指DNA链上,由蛋白质合成的起始密码开始,到终止密码为止的一个连续编码。 C值(C-value): 一种生物体单倍体基因组DNA的总量,用以衡量基因组的大小。 C值矛盾/ C值悖论: C值和生物结构或组成的复杂性不一致的现象。 基因组(genome): 是指生物体全套遗传信息,包括所有基因和基因间的区域 重叠基因 是指同一段DNA片段能够参与编码两种甚至两种以上的蛋白质分子。 SNP单核苷酸多态性(singl e nucleotid e polymorphism) 是由基因组DNA上的单个碱基的变异引起的DNA序列多态性。是人群中个体差异最具代表性的DNA多态性,相当一部分还直接或间接与个体的表型差异、对疾病的易感性或抵抗能力、对药物的反应性等相关。SNP被认为是一种能稳定遗传的早期突变 蛋白质组(proteomics): 指应用各种技术手段来研究蛋白质组的一门新兴科学,其目的是从整体的角度分析细胞内动态变化的蛋白质组成成份、表达水平与修饰状态,了解蛋白质之间的相互作用与联系,揭示蛋白质功能与细胞生命活动规律. 质谱技术mass spectrometry,MS 样品分子离子化后,根据不同离子间质核比(m/z)的差异来分离并确定分子量 开放阅读框=ORF 基因工程

又称为重组DNA技术,是指将外源基因通过体外重组后导入受体细胞,并使其能在受体细胞内复制和表达的技术。 限制性核酸内切酶(restriction endonuclease, RE) 是一类能识别和切割双链DNA特定核苷酸序列的核酸水解酶。 逆转录酶 依赖RNA的DNA聚合酶,它以RNA为模板、4种dNTP为底物,催化合成DNA,其功能主要有:1)逆转录作用;2)核酸酶H的水解作用;3)依赖DNA的DNA聚合酶作用。 粘性末端 被限制酶切割后突出的部分就是粘性末端(来自360问答) 载体vector 指能携带外源DNA片段导入宿主细胞进行扩增或表达的工具。载体的本质为DNA。多克隆位点 载体上具有多个限制酶的单一切点(即在载体的其他部位无这些酶的相同切点)称为多克隆位点 报告基因(reporter gene): 是指处于待测基因下游并通过转录和表达水平来反映上游待测基因功能的基因,又称报道基因。 转化 以质粒DNA或以它为载体构建的重组子导入细菌的过程称为转化(transformation) 感受态细胞 细胞膜结构改变、通透性增加并具有摄取外源DNA能力的细胞称谓感受态细胞(competent cell)。 碱裂解法 在NaOH提供的高pH(12.0~12.6)条件下,用强阳离子去垢剂SDS破坏细胞壁,裂解细胞,与NaOH共同使宿主细胞的蛋白质与染色体DNA发生变性,释放出质粒DNA。 核酸变性 变性(denaturation):在某些理化因素的作用下,维系DNA分子二级结构的氢键和碱基堆积力受到破坏,DNA由双螺旋变成单链过程。 核酸复性

病原生物学概述

病原生物学概述 微生物是存在于自然界的一群体形微小、结构简单、肉眼看不见,必须借助光学显微镜或电子显微镜放大数百倍、几千倍乃至几万倍方能看到的微小生物的总称。依据分化程度、化学组成可分为3类: 1、非细胞型微生物是最小的一类微生物。能通过滤过器,无典型的细胞结构,缺乏产生能量的酶系统,必须寄生于活的宿主细胞内才能增殖,如病毒、阮粒。核酸类型为DNA或RNA,但两种核酸不同时存在。 2、原核细胞型微生物细胞核分化程度低,仅有DNA盘绕形成的拟核,无核膜、核仁,细胞器不完善,仅有核糖体。DNA和RNA同时存在。包括细菌、支原体、衣原体、立克次体、螺旋体、和放射菌。 3、真核细胞型微生物细胞核分化程度较高,具有核膜、核仁和染色体,胞质中具有完整的细胞器,如真菌。 有一小部分可引起人类与动植物的疾病,具有致病作用的生物称为病原生物。 有些微生物,在正常情况下不致病,只是在特定情况下导致疾病,这类微生物称为条件致病菌或机会致病菌。 医学微生物学是研究病原微生物的生物学特性、致病性、免疫性、微生物学诊断和防治措施,以控制和消灭感染性疾病和与之有关的免疫损伤等疾病,达到保障和提高人类健康水平目的的一门基础医学课程。 11世纪时,北宋末年刘真人就有肺痨由虫引起之说。 荷兰人列文虎克于1676年用自制的能放大266倍的显微镜检查了污水、齿垢、粪便等,第一次观察到微生物,为微生物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法国微生物学家巴斯德于1857年首先证明有机物质发酵和腐败是由微生物引起的,并于1864年建立了巴氏消毒法,防止酒类腐败变质,即至今仍沿用于酒类和奶类消毒的方法。巴斯德开创了微生物的生理学时代,自此微生物学成为一门独立学科。 德国学者郭霍,他创用了固体培养基和染色体技术使病原菌的分离培养和鉴定成为可能,并先后确定了多种传染病的病原菌。巴斯德与郭霍是微生物学的奠基人 俄国学者伊凡诺夫斯基第一个发现了病毒即烟草花叶病毒,随后许多对人类和动物植物致病的病毒相继被发现。 1929年英国人弗来明发现了青霉素,为感染性疾病的治疗带来一次大革命。 寄生虫是指长期或短暂地依附于另外一种生物的体内或体表,获得营养并给对方造成损害的低等无脊椎动物和单细胞原生物。 截至2007年已完成测序的微生物有303种,正测序有505种,其中病原菌占42%。 人体寄生虫学由医学蠕虫学、医学原虫学和医学节肢动物学三部分组成。 1、医学蠕虫为多细胞无脊椎动物,软体,借肌肉伸缩蠕动。160种,重要20-30种,如蛔虫、钩虫、血吸虫和绦虫。 2、医学原虫单细胞真核动物,具有独立和完整的生理功能。40种,主要有溶组织阿米巴、疟原虫、刚地弓形虫和阴道毛滴虫。 3、医学节肢动物或称医学昆虫主要有蚊、蝇、虱、蚤、螨、蜱等。 WHO防治的十大热病中,除了麻风病、结核和登革热分别由麻风分枝杆菌、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