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风廓线雷达建设指南

风廓线雷达建设指南

风廓线雷达建设指南
风廓线雷达建设指南

风廓线雷达建设指南

中国气象局

二〇一二年五月

目录

一、建设原则 (1)

(一)统一规划、统筹建设 (1)

(二)统一技术标准、统一设备型号 (1)

二、建设程序 (2)

(一)建设审批 (2)

(二)设备采购 (2)

(三)站址勘选 (3)

(四)基础建设 (3)

(五)出厂测试 (3)

(六)安装架设 (4)

(七)现场测试 (4)

(八)业务验收 (4)

三、培训和运行要求 (5)

(一)培训要求 (5)

(二)运行要求 (6)

四、附则 (6)

附录1风廓线雷达建站技术要求 (7)

附录2风廓线雷达选址报告书 (14)

为指导和规范风廓线雷达建设,实现全国风廓线雷达资料的组网应用,特制定本指南。

一、建设原则

(一)统一规划、统筹建设

风廓线雷达建设应遵循“先规划后建设”的原则,按照《风廓线雷达布局方案(2011-2015年)》的规划布局,依托中央和地方投资项目统筹建设。

《风廓线雷达布局方案(2011-2015年)》规划布局以外的站点,原则上不得建设。如有特殊原因确需建设的,必须在明确需求、用途、应用效益、资金来源等的前提下,按照《关于规范大型气象探测设备和进口气象设备项目建设的通知》(中气函〔2008〕33号)和《关于重申规范大型气象探测设备和进口气象设备项目建设工作的通知》(气发〔2008〕172号)(以下称为“两个通知”)要求严格履行建设审批手续。

(二)统一技术标准、统一设备型号

风廓线雷达应按照“统一技术标准、统一设备型号”的原则规范建设。所有业务用风廓线雷达均应满足中国气象局相关设计规范的功能指标要求,均应选用取得气象专用技术装备使用许可证或中国气象局业务列装的设备,并做到省(区、市)内设备型号统一。

二、建设程序

风廓线雷达建设程序主要包括建设审批、设备采购、站址勘选、基础建设、出厂测试、安装架设、现场测试、业务验收等环节。

(一)建设审批

1.《风廓线雷达布局方案(2011-2015年)》中规划的站点,不再进行业务布点审批,由中国气象局和各省(区、市)气象局据此在中央或地方相关建设项目中统筹安排,并在实施建设前,由建设站点所在省(区、市)气象局按照中央或地方投资项目的相关要求履行基本建设审批程序。

2.《风廓线雷达布局方案(2011-2015年)》规划布局以外的站点,如果拟通过非中央投资项目实施建设,其所在省(区、市)气象局应按照“两个通知”的要求,严格履行业务布点等相关审批手续,经批准后再由所在省(区、市)气象局按照有关规定履行基本建设审批程序。

(二)设备采购

风廓线雷达设备采购应严格执行国家和中国气象局关于政府采购的有关规定,不得擅自采购。

省(区、市)气象局负责委托中国气象局政府采购中心进行本省(区、市)风廓线雷达设备集中招标采购,与相关设备供应商签订采购合同。

中国气象局气象探测中心负责风廓线雷达设备采购合

同技术把关及有关协调工作,并作为第三方参加采购合同签订。

(三)站址勘选

风廓线雷达所在省(区、市)气象局按照《风廓线雷达建站技术要求》(见附录1),组织相关业务单位和设备供应商对风廓线雷达候选站址逐站进行实地勘察,并确定1个首选站址;委托具有监测资质的无线电监测单位对首选站址进行全频带的电磁环境测试,并出具正式的电磁环境测试报告;按照规定的内容和格式(见附录2),编写风廓线雷达选址报告书,报中国气象局业务主管部门审批。

选址报告书经批准后,风廓线雷达所在省(区、市)气象局组织实施建设,并及时向当地政府或有关部门申请办理风廓线雷达探测环境保护以及频率协调、频率指配等事宜。

(四)基础建设

按照《风廓线雷达建站技术要求》和设备供应商有关技术要求实施风廓线雷达基础建设。

(五)出厂测试

设备供应商按照中国气象局相关设计规范完成风廓线雷达软硬件设备生产,使其具备设计规范和采购合同要求的各项功能指标,且经本单位质检部门检验合格后,中国气象局气象探测中心受理设备供应商提出的出厂测试申请。出厂测试由中国气象局气象探测中心牵头组织,会同设备供应商

和用户等相关单位进行,主要环节包括:性能参数和功能测试检查,系统稳定性检查,外观检查,随机备件、仪表、文档资料检查,24小时连续运行考机检验等,形成出厂测试报告。

(六)安装架设

风廓线雷达出厂测试合格后,其所在省(区、市)气象局组织设备供应商完成设备安装架设和调试运行。

(七)现场测试

风廓线雷达安装架设完毕且稳定运行至少3个月后,中国气象局气象探测中心受理设备供应商提出的现场测试申请。现场测试由中国气象局气象探测中心牵头组织,主要环节包括:性能参数和功能测试检查,数据处理和产品生成情况检查,24小时连续运行考机检验等,形成现场测试报告。

风廓线雷达现场测试合格后,由其所在省(区、市)气象局与设备供应商完成设备交接,投入业务试运行。

(八)业务验收

风廓线雷达业务试运行至少1年或1个主汛期,且系统无故障连续运行时间达到300小时以上,其所在省(区、市)气象局向中国气象局业务主管部门提出业务验收申请。业务验收由中国气象局业务主管部门主持,由风廓线雷达所在省(区、市)气象局组织。风廓线雷达所在省(区、市)气象局和中国气象局业务主管部门协商产生验收委员会。验收委

员会委派技术组进行业务验收前的相关技术性工作。

技术组主要负责:性能参数和功能测试检查;检查风廓线雷达产品生成、存储、应用情况;检查建设单位提交的项目建设工作报告、设备运行情况报告、业务应用报告、项目建设财务收支报告,以及风廓线雷达系统设备、配套设备、主要工作仪表和备件登记表;检查风廓线雷达站人员组成、岗位设置,以及各类规章制度、技术手册、表簿等;检查机房、配电、通信、防雷、安全环境;形成测试检查报告。

验收委员会主要负责:审议技术组提交的测试检查报告;审查建设单位提交的项目建设工作报告、设备运行情况报告、业务应用报告、项目建设财务收支报告,以及项目立项、可行性研究报告、选址、探测环境保护、土建工程建设等审批材料;形成业务验收意见。

对于具备项目竣工验收条件的风廓线雷达,业务验收与项目竣工验收可合并进行。

风廓线雷达通过业务验收后,正式投入业务运行。

三、培训和运行要求

(一)培训要求

风廓线雷达培训采用集中与分散、重点与普及相结合的方式。分为3个层次:

1.中国气象局相关业务和培训单位负责承担各省(区、市)风廓线雷达业务管理和技术骨干的集中培训,委托有关

培训机构进行风廓线雷达系统原理、观测业务流程及观测产品应用培训。

2.省(区、市)气象局负责组织本省(区、市)风廓线雷达其他业务管理和技术人员的普及培训。

3.设备供应商按照采购合同提供风廓线雷达操作使用、系统维护等方面的培训。

(二)运行要求

风廓线雷达建成后,按照《风廓线雷达观测规定(试行)》(气测函〔2011〕223号)和《关于进行风廓线雷达数据传输的通知》(气测函〔2011〕125号)要求运行和传输数据。

四、附则

本指南由中国气象局相关职能部门负责解释。

附录1:

风廓线雷达建站技术要求

1 适用范围

本技术要求提出了固定式风廓线雷达系统及其配套设施建设的基本要求。包括风廓线雷达系统的建设内容、选址及基础建设要求等。

本技术要求适用于固定式风廓线雷达系统的建设。

2 建设内容

(1)风廓线雷达系统。由天馈子系统、发射机、接收机及屏蔽网、信号处理器、数据处理终端等组成。

(2)通信辅助设备。实现风廓线雷达观测数据从风廓线雷达系统实时传送到当地气象信息中心。

(3)UPS不间断电源设备。实时在线确保为风廓线雷达系统供电,使其不间断运行,同时避免因电压波动、电流频率变化或突然断电对风廓线雷达设备造成的冲击和损害。

(4)发电机(可选)。在市电发生故障时,确保风廓线雷达系统供电正常。

(5)防雷设施。

(6)安全保护系统。对无人值守的风廓线雷达系统进

行监视,确保设备安全。

(7)维护维修工程车(可选)。保证风廓线雷达系统能得到及时的维护维修。

(8)声发射器(可选)。与风廓线雷达联合使用,构成无线电—声探测系统(RASS),探测大气温度廓线。

(9)场室建设。主要建设风廓线雷达天馈系统及屏蔽网安装平台、通信电缆槽及风廓线雷达室内设备工作间等。

3 选址要求

3.1 场地要求

场地距离铁路路基应大于200米(距离电气化铁路路基应大于100米),距离公路路基应大于30米,距离水库等大型水体(最高水位时)应大于100米。周围建筑物、树木等对风廓线雷达的阵面遮蔽角一般应小于40°(以天线反射面中心为基准点,反射面为基准平面)。若安装有RASS,应尽量远离居民区。

3.2 无线电环境要求

(1)风廓线雷达安装工作区周围的大功率电磁波辐射设备、供电设备、机械设备、照明设备、空调设备、避雷设备等,在正常使用条件下工作时,其电磁环境不能影响风廓线雷达的正常工作。

(2)距离无线电发射塔应大于1km。一般发射塔的天线多为全向天线,在某些工作方式下其发射带宽很宽,当其

发射频谱落入风廓线雷达工作带宽之中时,有可能对风廓线雷达造成严重干扰,甚至导致雷达无法正常工作。

(3)距离其它微波发射源应大于1km,在f0±10MHz (f0为风廓线雷达工作频率)的频率范围内,要求电磁环境场E≤10dBμv/m(镜像频率相同)。

3.3 安全环境要求

(1)风廓线雷达的工作机房、天线阵、电缆通道等采用防雷和防静电措施后,不应对风廓线雷达产生不良影响。

(2)风廓线雷达周围不得存放易燃、易爆和有害气体。

(3)风廓线雷达接地电阻应小于4Ω。

(4)风廓线雷达环境应有防火防盗和防破坏措施。3.4 架设场地要求

(1)保证风廓线雷达运输车辆的进入、转弯、调头和停放,满足10吨卡车作业的需要。

(2)保证吊装设备的活动及存放。

(3)保证风廓线雷达设备的存放、转移。

(4)保证风廓线雷达附属设备的存放、转移。

(5)架设场地的地面应平坦坚实,便于各种设备的移动。

(6)架设场地至风廓线雷达吊装起吊点必须有宽5m 以上的通道.以便铲、吊设备进出。

(7)架设场地应具有良好排水能力。

(8)架设场地应具有较好的照明设备,以便夜间工作。

(9)机房库房内放置包装器材及附件等。

4 基础建设要求

4.1 天线阵面建设要求

(1)场地建设

天线阵面场地为水泥地,占地面积由风廓线雷达天线面积的大小决定,承重要求由天线总质量确定。最大探测高度不低于6km的风廓线雷达相控阵天线包括电磁屏蔽网占地面积约为60m2,最大探测高度不低于3km的风廓线雷达相控阵天线包括电磁屏蔽网占地面积约为30m2。

天线阵面场地应平整、易排水、便于天线的安装和维护。

(2)场地布局

天线阵面场地由天线阵、屏蔽网、设备机房组成(见图1)。一般应在屏蔽网的外侧建设设备机房(如有RASS系统,可在天线阵面四边上对称安装RASS天线)。为减少占地面积,对于部分具备条件的风廓线雷达,其天线阵和屏蔽网也可安装在设备机房顶部。

(3)场地照明

场地的四周边应安装照明灯,以便夜间维修工作。

(4)屏蔽网

安装屏蔽网是保证人员和设备的安全,降低地物杂波和其他干扰源的影响。屏蔽网作为风廓线雷达的附属设施,由

设备供应商按技术指标提供。

图1 风廓线雷达系统场地布局示意图

4.2 设备机房建设要求

(1)一般要求

设备机房用来存放室内机柜和前端的数据收集和处理设备,占地面积不小于20m2,距电磁屏蔽网小于10m。设备机房至阵地的线缆通过走线支架安装固定,有金属屏蔽管道。设备机房采用防静电活动地板,地板下面铺设电缆,地板面距水泥地坪100mm。

(2)温度要求

为保证风廓线雷达设备的正常工作和操作使用人员的良好工作环境,提供空调(冷暖)一台,保证设备机房温度

在5-30℃。

4.3 配电建设要求

(1)风廓线雷达所需电量

风廓线雷达整机所需的电量为10kw(不含空调)或3kw (不含空调)。

(2)设备配电箱

风廓线雷达设专用配电箱,放置于设备机房内,为整个雷达系统供电。

①设备机房的四周墙壁应设有若干个三相及单相电源插座。

②设备机房的电源进线应为3相5线制。

③电源稳定度要求:

电压: 380V±10%;220V±10%

频率: 50Hz±5%

④上述电源送至机房的配电箱内,配电箱开关有过载保护装置。

⑤照明和空调供电由基建另行考虑,在设备用电基础上增加容量。

⑥供电稳定度超过±10%,应加装交流稳压器,保护设备免受损坏。

⑦停电时,由UPS或备份电源供电,UPS功率应与风廓线雷达功耗相匹配,UPS供电时间应不小于30分钟。

4.4 通讯要求

为了满足风廓线雷达基数据、数据产品、图形产品等实时传输要求和实现风廓线雷达远程视频监控、故障诊断功能,根据传输的信息量估算,在风廓线雷达站点和气象台站之间必须建立至少2Mbps的传输线路。

4.5 防雷要求

按照中国气象局有关防雷技术规范建设。

附录2:

风廓线雷达选址报告书

拟建风廓线雷达站名称:

填写人员姓名:

上报日期:

中国气象局制

附件清单:

1.电磁环境测试报告(扫描件)

2.站址四周交通图

3.站址全景照片

4.站址内部布局示意图

5.站址周围平面示意图(绘制范围:1km)6.风廓线雷达天线阵面四周遮蔽角示意图

民用机场风廓线雷达系统技术规范

管理程序 中国民用航空局空管行业管理办公室 编号:AP-117-TM-2013-01 下发日期:2013年8月6日民用机场风温廓线雷达系统技术规范

目录 第一章总则 (2) 第二章系统构成及功能 (2) 第一节一般规定 (2) 第二节产品输出功能 (4) 第三章系统性能 (6) 第一节整体性能 (6) 第二节各子系统性能 (7) 第四章环境适应性 (12) 附录一信号功率的谱矩及信噪比计算方法 (14) 附录二风速、风向及Cn2计算方法 (15) 附录三风温廓线雷达数据格式 (16)

民用机场风温廓线雷达系统技术规范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规范民用机场风温廓线雷达系统(以下简称风温廓线雷达)的建设和运行,根据《中国民用航空气象工作规则》,制订本规范。 第二条本规范适用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民用机场和军民合用机场民用部分(以下称民用机场)的风温廓线雷达系统的建设和运行。 第三条民用机场风温廓线雷达系统的构成、功能、性能和环境适应性等技术要求应当符合本规范。 第四条风温廓线雷达按照安装方式不同分为固定式和可移式两种。可移式主要有车载可移式和方舱可移式两种。 第二章系统构成及功能 第一节一般规定 第五条风温廓线雷达主要由天线分系统、发射分系统、接收分系统、信号处理分系统、监控分系统、标定分系统、通讯分系统、数据处理及应用终端、配电分系统、RASS(Radio-Acoustic Sounding System,无线电-声探测系统)分系统构成。 第六条风温廓线雷达采用全相参脉冲多普勒体制。

第七条风温廓线雷达采用相控阵技术、全固态发射技术、数字接收机技术、脉冲压缩技术等。 第八条风温廓线雷达具有探测大气虚温的功能。 第九条风温廓线雷达应当具有实时采集功率谱数据,对功率谱数据进行信噪比计算、噪声电平计算、干扰信号剔除、杂波剔除、信号提取、谱矩估计、数据质量控制功能。 第十条风温廓线雷达应当具有生成风速、风向、垂直气流、Cn2(Refractive Index Structure Constant,大气折射率结构常数)、谱宽、信噪比等数据产品的功能。 第十一条风温廓线雷达应当具有设置站点参数、雷达参数、探测参数、处理参数、显示参数、运行参数的功能并能在设置后即刻生效。 第十二条风温廓线雷达应当具有历史数据存储和管理功能。 第十三条风温廓线雷达应当实时显示图形产品、打印输出,并且都可自动保存为BMP、JPG、GIF等标准图像格式文件。 第十四条风温廓线雷达应当具有软件控制定时开关机和系统自动标校功能。 第十五条风温廓线雷达应当具有根据预设自动探测、生成产品和分发产品的功能。 第十六条风温廓线雷达应当具有板级的BITE(Built-in Test Equipment,机内检测装置),能够对故障发现、记录和告警;具有应急保护功能。

风廓线雷达通用数据格式

附件: 风廓线雷达通用数据格式 (V1.2) 2007年9月

目录 1. 文件名编码规则 (3) 1.1 原始数据文件 (3) 1.2 产品数据文件 (3) 2.功率谱数据文件 (4) 3. 径向数据文件 (4) 3.1 文件组成单位 (4) 3.2 文件框架 (4) 3.3 文件结构 (6) 4. 实时的采样高度上的产品数据文件 (10) 4.1 文件组成单位 (10) 4.2 文件框架 (10) 4.3 文件结构 (10) 5. 半小时平均的采样高度上的产品数据文件 (12) 5.1 文件组成单位 (12) 5.2 文件框架 (12) 5.3 文件结构 (12) 6. 一小时平均的采样高度数据文件 (13) 6.1 文件组成单位 (13) 6.2 文件框架 (13) 6.3 文件结构 (13) 附件一功率谱数据格式 (15)

1. 文件名编码规则 根据实际需求,建议使用长文件名命名法,对各类文件名进行约定。文件名中的观测时间均为观测结束时间。 1.1 原始数据文件 原始数据文件包括功率谱数据文件、瞬时径向谱数据文件,对于原始数据文件,建议每次观测生成一个文件,文件名具体命名方法如下: Z_RADR_I _IIiii_yyyyMMddhhmmss_O_WPRD_雷达型号_数据类型.TTT 其中: Z:国内交换文件; RADR:表示雷达资料; I:表示后面的IIiii为风廓线雷达站的区站号; IIiii:区站号(按地面气象站的区站号); yyyy:观测时间(年) (20**—); MM:观测时间(月) (01—12); dd:观测时间(日) (01—31); hh:观测时间(时) (00—23); mm:观测时间(分) (00—59); ss:观测时间(秒) (00—59); O:表示观测数据; WPRD:表示风廓线雷达资料; 雷达型号:见表1; 数据类型:功率谱数据文件用FFT表示; 径向数据文件用RAD表示; TTT:当TTT = BIN时,表示二进制文件; 当TTT = TXT时,表示文件格式为ASCII。 注:观测时间用世界时表示。 1.2 产品数据文件 产品数据文件包括实时的采样高度上的产品数据文件、半小时平均的采样高度上的产品数据文件,一小时平均的采样高度上的产品数据文件,文件名具体命名方法如下: Z_RADR_I_IIiii_yyyyMMddhhmmss_P_WPRD_雷达型号_产品标识.TXT 其中: Z:国内交换文件; RADR:表示雷达资料; I:表示后面的IIiii为风廓线雷达站的区站号; IIiii:区站号(按地面气象站的区站号); yyyy:观测时间(年) (20**—); MM:观测时间(月) (01—12);

风廓线雷达建设指南

风廓线雷达建设指南 中国气象局 二〇一二年五月

目录 一、建设原则 (1) (一)统一规划、统筹建设 (1) (二)统一技术标准、统一设备型号 (1) 二、建设程序 (2) (一)建设审批 (2) (二)设备采购 (2) (三)站址勘选 (3) (四)基础建设 (3) (五)出厂测试 (3) (六)安装架设 (4) (七)现场测试 (4) (八)业务验收 (4) 三、培训和运行要求 (5) (一)培训要求 (5) (二)运行要求 (6) 四、附则 (6) 附录1风廓线雷达建站技术要求 (7) 附录2风廓线雷达选址报告书 (14)

为指导和规范风廓线雷达建设,实现全国风廓线雷达资料的组网应用,特制定本指南。 一、建设原则 (一)统一规划、统筹建设 风廓线雷达建设应遵循“先规划后建设”的原则,按照《风廓线雷达布局方案(2011-2015年)》的规划布局,依托中央和地方投资项目统筹建设。 《风廓线雷达布局方案(2011-2015年)》规划布局以外的站点,原则上不得建设。如有特殊原因确需建设的,必须在明确需求、用途、应用效益、资金来源等的前提下,按照《关于规范大型气象探测设备和进口气象设备项目建设的通知》(中气函〔2008〕33号)和《关于重申规范大型气象探测设备和进口气象设备项目建设工作的通知》(气发〔2008〕172号)(以下称为“两个通知”)要求严格履行建设审批手续。 (二)统一技术标准、统一设备型号 风廓线雷达应按照“统一技术标准、统一设备型号”的原则规范建设。所有业务用风廓线雷达均应满足中国气象局相关设计规范的功能指标要求,均应选用取得气象专用技术装备使用许可证或中国气象局业务列装的设备,并做到省(区、市)内设备型号统一。

中国气象局风廓线雷达通用数据格式(V1.2)

风廓线雷达通用数据格式 (V1.2) 2007年9月

目录 1. 文件名编码规则 (3) 1.1 原始数据文件 (3) 1.2 产品数据文件 (3) 2.功率谱数据文件 (4) 3. 径向数据文件 (4) 3.1 文件组成单位 (4) 3.2 文件框架 (4) 3.3 文件结构 (6) 4. 实时的采样高度上的产品数据文件 (10) 4.1 文件组成单位 (10) 4.2 文件框架 (10) 4.3 文件结构 (10) 5. 半小时平均的采样高度上的产品数据文件 (12) 5.1 文件组成单位 (12) 5.2 文件框架 (12) 5.3 文件结构 (12) 6. 一小时平均的采样高度数据文件 (13) 6.1 文件组成单位 (13) 6.2 文件框架 (13) 6.3 文件结构 (13) 附件一功率谱数据格式 (15)

1. 文件名编码规则 根据实际需求,建议使用长文件名命名法,对各类文件名进行约定。文件名中的观测时间均为观测结束时间。 1.1 原始数据文件 原始数据文件包括功率谱数据文件、瞬时径向谱数据文件,对于原始数据文件,建议每次观测生成一个文件,文件名具体命名方法如下: Z_RADR_I _IIiii_yyyyMMddhhmmss_O_WPRD_雷达型号_数据类型.TTT 其中: Z:国内交换文件; RADR:表示雷达资料; I:表示后面的IIiii为风廓线雷达站的区站号; IIiii:区站号(按地面气象站的区站号); yyyy:观测时间(年) (20**—); MM:观测时间(月) (01—12); dd:观测时间(日) (01—31); hh:观测时间(时) (00—23); mm:观测时间(分) (00—59); ss:观测时间(秒) (00—59); O:表示观测数据; WPRD:表示风廓线雷达资料; 雷达型号:见表1; 数据类型:功率谱数据文件用FFT表示; 径向数据文件用RAD表示; TTT:当TTT = BIN时,表示二进制文件; 当TTT = TXT时,表示文件格式为ASCII。 注:观测时间用世界时表示。 1.2 产品数据文件 产品数据文件包括实时的采样高度上的产品数据文件、半小时平均的采样高度上的产品数据文件,一小时平均的采样高度上的产品数据文件,文件名具体命名方法如下: Z_RADR_I_IIiii_yyyyMMddhhmmss_P_WPRD_雷达型号_产品标识.TXT 其中: Z:国内交换文件; RADR:表示雷达资料; I:表示后面的IIiii为风廓线雷达站的区站号; IIiii:区站号(按地面气象站的区站号); yyyy:观测时间(年) (20**—);

中国气象局风廓线雷达系统建设指南

中国气象局 风廓线雷达系统建设指南 中国气象局监测网络司 中国气象局大气探测技术中心 2007年1月

编制说明 风廓线雷达是以晴空湍流作为探测目标,利用大气湍流对电磁波的散射作用,遥感探测风速的设备。配备声探测功能的风廓线雷达(RASS—Radio Acoustic Sounding System)还可以通过电波和声波的相互作用遥感大气温度。它具有观测频次多、连续获取资料、自动化程度高、业务运行成本低等优势,是加强对灾害性天气监测的能力和提高短期数值天气预报模式质量的重要手段。 我国风廓线雷达技术最早开发于八十年代末,近年来一些单位相继研制成功对流层、边界层风廓线雷达,投入科学试验和业务试用。目前风廓线雷达技术已趋于成熟,我国已具有组建适宜气象业务需求的风廓线雷达专业网的能力。为了加强对全国气象部门进行风廓线雷达站建设的指导,在监测网络司的领导下,由大气探测技术中心组织编制了《风廓线雷达系统建设指南》,为全国气象部门建设风廓线雷达站提供依据。

本《指南》是根据现阶段和今后一段时期内中国气象局采用风廓线雷达技术而制定的。 内容涉及风廓线雷达系统及其配套设施的建设。 本《指南》由中国气象局提出并归口。 本《指南》由中国气象局大气探测技术中心负责起草。 本《指南》由中国气象局负责解释。

1 适用范围 (5) 2 主要依据 (5) 3 建设内容 (5) 4 选址要求 (6) 4.1 场地要求 (6) 4.2 无线电环境要求 (6) 4.3 安全环境 (7) 4.4 架设场地的要求 (8) 5 基础建设要求 (8) 5.1天线阵面场地 (8) 5.2 工作用房的建设 (9) 5.3配电的建设 (10) 5.4 通讯要求 (11) 5.5 风廓线雷达站防雷要求 (11)

《风廓线雷达单站数据 NetCDF格式》编制说明

气象行业标准《风廓线雷达单站数据 NetCDF格式》编制说明 一、工作简况 1.任务来源 本标准由中国气象局提出,全国气象基本信息标准化技术委员会(SAC/TC 346)归口。2019年由中国气象局下达中国气象局气象探测中心,项目编号QX/T-2019-91,计划项目名称为《风廓线雷达单站数据NetCDF格式》。 2.起草单位 本标准起草单位为:中国气象局气象探测中心。 3.标准主要起草人及其工作分工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为李瑞义、吴蕾、杨馨蕊、周薇、赵世颖、汪学渊、董德宝。其分工如下: 李瑞义,项目负责人,负责标准总体设计,标准编写审定,编制说明的编写审定; 吴蕾、汪学渊、董德宝负责调研,标准制定; 杨馨蕊、周薇、赵世颖,负责资料收集整理。 4.主要工作过程 (1)、2017年9月,应气象信息化标准建设要求,开始编制风廓线雷达标准数据格式。在官方收集、调研国外相关标准、规范等资料基础上,编制组完成《风廓线雷达标准数据格式说明》讨论稿(第一稿)。 (2)、2017年12月,根据中国气象局预报与网络司、中国气象局综合观测司、国家气象信息中心、国家气象中心、中国气象局公共气象服务中心、国家气候中心多部门专家的意见,形成讨论稿(第二稿),标准名称改为《风廓线雷达台站产品数据格式说明(NETCDF)》。 (3)、2018年3月,再次征求中国气象局预报与网络司、中国气象局综合观测司、国家气象信息中心、国家气象中心、中国气象局公共气象服务中心、国家气候中心多部门专家的意见,形成讨论稿(第三稿),标准名称改为《风廓线雷达单站数据NETCDF格式》。 (4)、2018年6月,编写标准格式转换软件,对NETCDF中组、维、变量和属性进行了微调,形成《风廓线雷达单站数据NETCDF格式》(第四稿)。 (5)、2018年10月起-12月底,标准格式转换软件在北京大兴南郊观象台试点。 (6)、 2019年7月起-10月底,优化的标准格式转换软件在北京七个风廓线雷达站试点。

风廓线雷达资料的处理和应用

风廓线雷达资料的处理和应用 发表时间:2017-09-29T09:53:03.140Z 来源:《基层建设》2017年第15期作者:潘亮东1 邓孟珂2 陈尚云1 朱鹏3 喻丽1 [导读] 摘要:雷达水平风廓线资料可以很直观地显示随时间变化风场的垂直结构。为了利用风廓线雷达进行降水研究,分析了2010年7月南京风廓线雷达探测降水的个例。通过风廓线雷达提供的大气折射率结构常数、水平速度、垂直速度等多种资料,可从多种角度了解降水过程,清楚地反映降水的开始、结束以及降水的强度,得出了强降水预报的着眼点和定性指标。 1盐城大丰区气象局江苏盐城 224100; 2泰州市气象局江苏泰州 225300;3淮安市气象局江苏淮安 223001 摘要:雷达水平风廓线资料可以很直观地显示随时间变化风场的垂直结构。为了利用风廓线雷达进行降水研究,分析了2010年7月南京风廓线雷达探测降水的个例。通过风廓线雷达提供的大气折射率结构常数、水平速度、垂直速度等多种资料,可从多种角度了解降水过程,清楚地反映降水的开始、结束以及降水的强度,得出了强降水预报的着眼点和定性指标。 关键词:风廓线雷达水平风场垂直速度大气折射率结构常数C2n 1 风廓线雷达简介 风廓线雷达是利用大气湍流对电磁波的散射原理对大气三维风场进行连续性探测的设备。作为一种新型无球高空气象探测设备,风廓线雷达已成为当前常规气象探测体质的重要补充。,可不间断地提供大气风场、垂直气流、大气温度、大气折射率结构常数等气象要素随高度分布,具有时空分辨率高、连续性和实时性好的特点。 2 风廓线雷达在降水中的应用 风廓线雷达在测量降水过程中对降水的预报,降水过程的分析有一定的作用。我们对南京一次强降水过程进行探讨来分析风廓线雷达探测资料在降水中的应用。 2.1 天气背景分析 2010年7月12日南京地区发生剧烈降水,当时正值梅雨天气。从12日3时开始产生降水持续到13日3点,以12日12时雨强最大,降水持续时间较长,后降水逐渐减弱,13日03时停止。11日20时500hPa上,贝加尔湖东侧有一高压脊,形成了西北气流使冷空气向我国东南部发展,河套地区有一高压槽(图1a),588线在北纬30度附近,副高北抬到南京附近。从孟加拉湾到我国东南部盛行西南风,形成了西南向的水汽通道,为这次降水过程提供了充足的水汽。700hpa高空图上秦岭到江苏西部有一条明显的切变线,切边线南侧有一低空急流,南

《风廓线雷达选址要求》编制说明

气象行业标准《风廓线雷达选址要求》编制说明 一、工作简况 1.任务来源 本标准由中国气象局提出,全国气象仪器与观测方法标准化技术委员会(SAC/TC507)归口。2019年由中国气象局下达中国气象局气象探测中心,项目编号QX/T-2019-66,计划项目名称为《风廓线雷达选址要求》。 2.起草单位 本标准起草单位为:中国气象局气象探测中心。 3.标准主要起草人及其工作分工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为李瑞义、吴蕾、董德宝、熊尚威、杨馨蕊、陈俊、贾晓星、孙祥、汪学渊。其分工如下: 李瑞义,项目负责人,负责标准总体设计,标准编写审定,编制说明的编写审定; 吴蕾、董德宝、熊尚威负责调研,标准制定; 杨馨蕊、陈俊、贾晓星、孙祥、汪学渊,负责资料收集整理。 3.主要工作过程 (1)2018年3月,应业务需求,申报《风廓线雷达选址要求》,2018年4月获批。 (2)2018年,在官方收集、调研国外相关标准、规范等资料基础上,编制组完成《风廓线雷达选址要求》讨论稿(第一稿)。 (3)2019年1月,邀请中国气象局综合观测司、中国气象局气象探测中心、民航气象中心、厂家等多部门专家进行咨询,专家针对标准适用范围、具体技术等提出意见。 (4)2019年6月,根据上述专家意见,形成《风廓线雷达选址要求》讨论稿(第二稿)。 (5)2019年9月,《风廓线雷达选址要求》标准中期汇报,专家针对标准适用范围、体例、文字表述提出意见。 (6)2019年11月,根据中期汇报专家意见,修改完善,形成《风廓线雷达选址要求(征求意见稿)》。 (7)2019年12月,上报征求意见。 二、标准编制原则和确定标准主要内容的论据 1.编制原则 本标准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化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标准化法实施条例》及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