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2011届高中语文 第二专题号角为你长鸣(文本研习)教案 苏教版必修3

2011届高中语文 第二专题号角为你长鸣(文本研习)教案 苏教版必修3

2011届高中语文 第二专题号角为你长鸣(文本研习)教案 苏教版必修3
2011届高中语文 第二专题号角为你长鸣(文本研习)教案 苏教版必修3

《指南录后序》教案

【课前导学】

1、文天祥(1236~1283)号文山,南宋大臣,杰出的文学家、诗人。宋理宗祐宝四年(1256)考取进士第一名。曾任湖南提刑,知赣州(现江西赣州市)。德祐元年(1275),元军进迫宋都临安(今浙江杭州),文天祥应勤王诏,捐家产作军费,率义军万余人起兵抗元。不久元军大举南下,驻军于皋亭山,文天祥以资政殿学士身份出使元军议和,被扣,后在北解途中逃脱,经海路转至福州,拥立端宗,图谋恢复,转战东南,终兵败被俘。次年送至大都(北京)宁死不屈,从容就义。时年仅46岁,遗有《文山先生全集》二十七卷。

2、关于序与跋。

序、跋:序也作“叙”或称“引”,有如今日的“引言”、“前言”,是说明书籍著作或出版意旨,编作体例和作者情况的文章。也可包括对作家作品的评论和对有关问题的研究阐发。“序”一般写在书籍或文章前面。列于书后的称为“跋”或“后序”。这类文章,按不同的内容分别属于说明文或议论文。说明编写目的,简介编写体例和内容的属于说明文,对作品进行评论或对问题进行阐发的属于议论文。

3、熟读文章疏通文意

【课堂讲学】

【教学目标】

1、了解序言的写法。

2、认知、识记某些实词的形、音、义,理解有关的几个虚词在文中的用法。

3、理解本文在叙述中间用议论、抒情等表达方式的作用,及长短句、排比句、对偶句交错使用的表达效果。

4、理解文天祥以死报国的爱国精神。

【难点、重点】

1、认知、识记某些实词的形、音、义,理解有关的几个虚词在文中的用法。

2、理解文天祥以死报国的爱国精神。

【课时安排】三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

1、导入:文天祥的诗导入。

2、结合图片介绍文天祥。

3、关于序与跋。

4、听录音诵读(PPT上),正音。

5、介绍文章结构层次。

第一部分(第1—5自然段)自述出使元营所遭遇的种种磨难,表现了作者视死如归、英勇抗争的爱国主义高尚情操。第二部分(第6—8自然段)说明诗篇的写作情况和结集目的,并生发忠诚报国、死而无憾的感慨,且交代诗集的题名。

6、阅读分析第一段。

(1)字词除:授官。

都督:统率。

所出:所字结构,“所┼动词”一种名词结构。

会:适逢。

当国者:掌管国务的人,如丞相。

纾:缓和,解除。

意:估计,料想。

以口舌动:用言语打动。

【课堂练习】思考与探究

A.文天祥是在怎样的形势下出使北营的?

明确:文天祥是在“时北兵已迫修门外,战、守、迁皆不及施”的严重形势下出使北营的。

B.文天祥当时的心情和意图怎样?心情是:“予不得爱身”,即已抱定了为国捐躯的决心。其意图是:一方面“意北亦尚可以口舌动也”,企图以外交手段来挽回败局;另一方面是“更欲一觇北,归而求救国之策”。

C.文天祥辞相印不拜而出使元营说明了什么?明确:不计个人利害,图救国之策。

(3)小结:本段叙写出使北营的背景、心情与意图,表达了作者在国事危急之际挺身自任的思想感情。

.

第二课时

1、导入

2、阅读分析第2、

3、4自然段

(1)字词遽:立刻,马上。

轻:轻视。

慷慨:意气激昂。

度:估量。

羁縻:束缚,这里是软禁、扣留的意思。

前:向前。

直:直接,径直。

诟:耻辱,怒骂。

数:列举罪状。

貌:表面

分:道理上

【课堂练习、探究】思考与探究A.文天祥至北营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这三个阶段是怎样的?第一阶段:“初至北营……北亦未敢遽轻吾国。”

第二阶段:“不幸吕师孟构恶于前,贾余庆献谄于后……予不得归矣。”

第三阶段:“未几……北驱予并往,而不在使者之目。”

B.文天祥既然“分当引决”,为什么却又“隐忍以行”?明确:将以有为也

C.文天祥被拘留时“但欲求死”,后来随祈请使北行,理当自杀而“隐忍以行”,这两种做法是否相互矛盾?明确:不矛盾。“求死”是因为“不得脱”,以死保全名节;“隐忍以行”,是因为有机会逃脱,还可以有所作为,图救国之策。

D.“昔人云:‘将以有为也。’”这句话是否可以删去?明确:此句是下文的纲,作者历尽限险而不死,就因为他有这样一个坚强的信念。

E.在叙述中用了一连串富有表现力的动词,请找出,并分析这些词语的表达作用。明确:“奔”,急不择路;“变”、“诡”,形势突变后自己采取的果敢行动;“避”、“出”、“渡”、“入”、“展转”等反映了迅速离开险境的情况,同时也表现了作者急于南下组织力量抗元,以报效国家的急切心情。

(3)小结

出使北营,震慑敌方,身受羁縻和被驱北上,表达了他忍辱负重,图谋再举的思想。

3、研读第五自然段。

(1)翻译词句:

A.为巡船所物色(搜寻)

B.几彷徨(走投无路)死

C.竟使(假使)遇哨

D.所陵迫(凌侮逼迫)死

E.邂逅(遇上)

F.层见(通“现”)错出

G.痛定思痛,痛何如哉!(痛苦的事情过去以后再回味当时所受的痛苦,那是多么痛苦啊!)【课堂练习、探究】思考与探究

A.这一段采用哪些表达方式?叙什么事,抒什么情?

明确:叙述、抒情相结合,以抒情为主。叙述了种种危险的遭遇,表明了作者忧国、爱国的心志。

B.中间写了多少个死,写这么多死的作用是什么?

明确:十八个。说明环境险恶,表现了作者为解救国难视死如归的思想感情。

C.两个“呜呼”,三个“矣”所表现的语气。(讨论)

第一个呜呼:已将生死置之度外的感情

第二个呜呼:山河破碎、国事难为的悲痛

第一个矣:统领句子,提示下文,重读

第二个:总结上文,轻读

第三个:处在文意转折之前,宜急收。

(3)小结

本段以抒情为主,兼用叙述、说明和议论,抒发饱经痛苦以后的无限感慨和为国赴难的大无畏精神。

4.课后熟读背诵第五段。

第三课时

1、导入

2、阅读分析第六段。

(1)诗集的由来是怎样的?明确:文天祥“在患难中,间以诗记所遭,今存其本不忍废,……”(在患难当中,有时用诗来记录所遭遇的事情,现在保存着那些稿本不忍心丢掉……)。(2)结集的目的是什么?明确:“将藏之于家,使来者读之,悲予志焉。”

(3)文天祥的志向是什么?明确:中兴复国。

(4)小结本段说明诗集中卷次的划分情况和结集的目的。3.阅读分析第七段主要写什么内容。熟读本段。

明确:这一段作者感慨自身尽忠尽孝,“誓不与贼俱生”的决心以及“鞠躬尽力,死而后已”的顽强意志。

3、阅读第8自然段,思考为什么要以《指南录》命名。

明确:取诗集中《扬子江》一诗“臣心一片磁针石,不指南方不肯休”句意命名,表达了作者心指南宋、冒死南归的一片忠贞爱国之情。

4、本段说明作序的时间和诗集的题名。

5、词语总结。

(1)词类活用A.名词作状语北虽貌敬(貌:表面上)

予分当引决(分:按名份)

草行露宿(草:在荒野里。露:在露天下)

日与北骑相出没(日:每天)

.形容词作动词北亦未敢遽轻吾国(轻:轻视)

C.名词作动词道海安、如皋(道:取道)

则直前诟虏帅失信(前:走上前)

庐陵文天祥自序其诗,名曰《指南录》。维扬帅下逐客之令(下:下达)

(2)古今异义穷饿无聊(没有依托),追购又急以至于(到达)永嘉初至北营,抗辞慷慨(十分激烈)

为巡船所物色(搜寻)

几彷徨(走投无路)死众谓予一行(出使一次)为可以纾祸是(指示代词,这)年夏

6、总结

作者通过自身的艰险经历表达以身许国的决心和奔走报国的心志,抒发了自己在九死一生情况下的爱国情怀。

文天祥作为一位历史上的爱国志士,他的报国行为是感人的,在强敌面前威武不屈,表现了高度的民族气节。当然他企图以言辞说动敌人是对敌方估计不足。

7、【课后探究】本文中出现的二十二个“死”。

布置作业

五人墓碑记

【课前导学】

1、熟读文章注意字词疏通文意

蓼liǎo洲阉yān(指太监,文中逆阉、大阉专指魏忠贤) 旌jīng(表扬) 湮yān(埋没)

皦jiǎo皦(通“皎皎”,名声显赫的意思)?敛赀zī(同“资”,钱财)

缇骑tíjì(橘红色的士兵,这里专指明代锦衣卫) 抶chì(笞打,鞭打)

溷藩hùnfān(厕所) 傫lěi 曷hé(同“何”) 逡巡qūnxún(欲进不进,迟疑不决的样子)

缳huán(绳索,套索) 暴pù(同“曝”,显露) 谥shì(死后追封的称号)

户牖yǒu(窗洞,这里指代家忠) 詈lì(骂)?冏ji?ng(光、明亮)

2、作者介绍:

张溥,字天如,号西铭,江苏太仓人。明代著名文学家,社会活动家。自幼刻苦自励,勤奋好学,每次读书一定要先亲手抄一遍,抄后读过即焚去,然后再抄、再读、再焚,至七次始罢。崇祯四年进士,曾集郡中文士,结复社评议时政,为权贵所恶,后以党祸而死。著有《七录斋集》等。

【课堂讲学】

【教学目标】

1、学习记叙、议论和抒情相结合的写法以及对比论述的方法。

2、了解本文跌宕多姿而又组织严密的特点。

3、认识五位义士“激昂大义,蹈死不顾”的斗争精神,理解作者关于生死价值的阐述。【教学重点】

1、夹叙夹议,运用对比方式进行议论,同时兼用抒情的写法。

2、在熟读的基础上,掌握本文涉及到的实词及文言句式,进一步巩固词类活用,以增强语感,提高文言文的阅读能力。

【教学难点】

1、本文叙述和议论之间的转承结合。

2、运用注释,系统了解有关历史背景,并由此领会五人牺牲的价值和意义。

【教学安排】三教时

【教学过程】

第一教时

一、导入:

鲁迅先生说过:“我们自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虽是等于为帝王将相作家谱的所谓‘正史’,也往往掩不住他们的光辉,这就是中国的脊梁”。(《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今天我们学习的文章中的五位主人公就是这样为民请命的人,是舍身求法的人。

板书:五人墓碑记张溥(pú)

二、作者介绍:

张溥,字天如,号西铭,江苏太仓人。明代著名文学家,社会活动家。自幼刻苦自励,勤奋好学,每次读书一定要先亲手抄一遍,抄后读过即焚去,然后再抄、再读、再焚,至七次始罢。崇祯四年进士,曾集郡中文士,结复社评议时政,为权贵所恶,后以党祸而死。著有《七录斋集》等。

三、听课文录音,注意读音和节奏

注意下面的读音

蓼liǎo洲阉yān(指太监,文中逆阉、大阉专指魏忠贤) 旌jīng(表扬) 湮yān(埋没)

皦jiǎo皦(通“皎皎”,名声显赫的意思)?敛赀zī(同“资”,钱财)

缇骑tíjì(橘红色的士兵,这里专指明代锦衣卫) 抶chì(笞打,鞭打)

溷藩hùnfān(厕所) 傫lěi 曷hé(同“何”) 逡巡qūnxún(欲进不进,迟疑不决的样子)

缳huán(绳索,套索) 暴pù(同“曝”,显露) 谥shì(死后追封的称号)

户牖yǒu(窗洞,这里指代家忠) 詈lì(骂)?冏ji?ng(光、明亮)

四、学生再读一遍课文

五、说说从课文中读到了什么。提示:

1、五人是那些人?他们都是怎样的人?哪里人?

2、他们是因为什么而与阉党斗争的?

3、作者仅仅在写他们的斗争经历么?

4、作者写作的目的是什么?

5、作者用什么方法来赞扬五人的精神的?

教师归纳:这是一篇墓碑记,这种文体通常记述死者的姓氏、籍贯、出身、经历等情况的,但这篇墓碑记却打破这种写法,他通过叙写苏州五位义士反抗阉党的经历,赞扬了五人仗义抗暴,不怕牺牲、至死不屈的英勇行为,肯定了他们斗争的重要意义,进而阐述了“匹夫之有重于社稷”的道理。

六、在课文中找出能转换行文角度的过渡句

第1自然段的最后一句:“呜乎,亦盛矣哉!”用抒情方式结住叙事以引起议论。

第2自然段的最后“独五人之激缴,何也?”一句设问引起叙事。

第3自然段的开头“予犹记……”,其作用领起叙事。

第5自然段的开头“嗟夫”,表示上文(3、4自然段)的叙事已终结,由此转入大段议论。第6自然段的开头“由是观之”,承接上文(5自然段)的议论并进一步展开

教师总结:从这里看出,这篇文章叙事议论有机融合,文章的第一部分(开头至第四段)主要是记叙,第二部分(第五段至结尾)主要是议论。但在记叙中又夹着议论,在议论中又夹着记叙。叙议结合,是文章的优点。

七、时代背景:

明王朝为维护其反动统治,设立了锦衣卫等特务机构,在全国范围内由上到下地建立了一整套特务统治。这些机构的组织者,大多是皇上宠信的宦官。宦官魏忠贤把持朝政达七年之久,党羽遍布天下。

应天巡抚周起元得罪于魏阉而被免职。已削职乡居的周顺昌(蓼洲周公),同情周起元,当众辱骂魏阉,魏因此怀恨在心。天启四年,魏阉借机指使死党苏州巡抚毛一鹭加罪周顺昌并逮捕了周顺昌。这一行为激起了苏州人民极大愤慨,于是趁毛一鹭等人逮捕周顺昌之机,群起反抗。他们毁官府,杀缇骑,毛一鹭躲进厕所才免一崐死。这次斗争被镇压后,朝庭在苏州大肆捕人,颜佩韦等五人挺身而出,慷慨就义。一年以后魏阉被皇帝贬往凤阳看陵,魏忠贤于途中畏罪自杀。周顺昌冤案始得昭雪,魏忠贤生祠一夜被捣毁。苏州乡绅吴默等人收葬颜佩韦等五人尸体重葬于魏生祠原址,并立了墓碑。

八、作业布置。

翻译课文1—4段。

第二教时

教学内容:翻译1-4段,掌握“之”“于”“而”“以”等虚词、“激”“止”“闻”等实词、倒装,判断,通假古今意等语法现象。理解根据中心选择材料的写法。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昨天我们基本梳理了文章的内容,下面我们请一位同学来归纳一下:

……

本文是一篇墓碑记,文章通过记叙五人与阉党斗争并最后献身的经过,赞扬了五人坚持正义,视死如归,英勇不屈的精神,阐述了“死生之大,匹夫之有重于社稷也”的道理。

二、好,昨天我们说到记叙五人与阉党斗争并献身的经历主要集中在1—4段。

1、下面我们再听一边课文录音1—4段,感悟他们的这种杀身成仁的精神。

……

2、学生翻译第1自然段,要求能脱离翻译本。

注意的词语:

盖:发语词当:在……的时候

之,取独

而:连词,表结果

焉:兼词,

于之,在这件事

注意的句子:

五人者,盖蓼洲周公之被逮,激于义而死焉者也判断句:……者,……者也

激于义而死焉者也被动句:于,被,表示被动

小结:这段交待为五人建墓立碑的经过和目的。

学生翻译第2自然段

注意的词语:

墓:名作动,筑墓

而:表顺承

止:通“只”

有:通“又”

徒:这类人

疾病:名作动,生病

不足道:不值得称道

之:①结构助词,的②取独

皦皦:通“皎皎”,这里指名声显要,被人记挂

小结:运用对比,赞颂五人的壮举。

学生翻译第3自然段

注意词语:

之:①取独②结构助词,的③代词,代周顺昌望:农历每月十五日

行为士先者:品行是读书人榜样的人

声义:伸张正义,声,名作动,声援,声张

赀:通“资”,钱财

而:表修饰

哀:同情,这里引申为哭泣

抶:鞭打,笞打仆:使动,使……倒下

抚:动词,作……的巡抚

使:主使

痛心:痛恨于心

溷藩:厕所

按:①握着②追究

以:①来,表目的②以……的身份③地,表修饰④以……罪名

注意语句:

谁为哀者:谁为他们哭泣,省略句

是时以大中丞抚吴者为魏之私人毛一鹭:判断句

即今之傫然在墓者也: 判断句

请于朝:于朝请,向朝廷请示,倒装句

小结:这段文字记叙了苏州暴动的起因和经过。

学生翻译第4自然段

注意的词语:

当:接受

詈:骂

以:地,表修饰

颜色:脸色(古今意)

少:稍微

五十金:五十两银子

函:盒子,这里用作动词,用盒子装

卒:终于,最后

全:完完全全

小结:这一自然段追叙五人牺牲的壮烈情景,突出他们慷慨激昂、视死如归的气慨。

三、这四段文字记叙五人与阉党斗争的经过与慷慨就义的情景。

1、大家思考:作者在叙述描写时是围绕他们的哪一点来写的?

坚持正义。

2、用课文的那句话来归纳?

激于义而死焉者也

3、文中那些内容来写“激于义”的。

吾社之行为士先者,为之声义,资财,以送其行,哭声震动天地。

众不能堪,抶而仆之。

周公之逮所由使也,吴之民方痛心焉。于是乘其厉声以呵,则噪而相逐,中丞匿于溷藩以免。然五人之当刑也,意气扬扬,呼中丞之名而詈之,谈笑以死;断头置城上,颜色不少变。有贤士大夫发五十金,买五人之脰而函之,卒与尸合。

4、思考:苏州暴动形式复杂,声势浩大,为什么作者仅仅抓住“激于义”来写?

因为作者接下来要赞扬五人的这种坚持正义的精神,进而阐述“匹夫之有重于社稷”的道理。看起来文章的选择真是根据中心的表达需要来确定的。作者这样取舍,原来是为下文的议论在作铺垫。

四、作业

翻译课文5—7段。

第三教时

教学内容:翻译5—7段,继续进行文言学习,理解正反对比论述的作用。

一、复习导入:

学习了五人与阉党斗争的经过,感受了他们“激于义”的精神,明白了根据中心选择材料的写法。今天我们接着来学习作者议论的方法。

二、先请同学们听课文5—7段的录音,准备翻译。

学生翻译第5自然段(脱离翻译本进行翻译)

注意词语:

乱:乱政

易:改变

欤:句末语气词,呢

编伍之间:指代民间

闻……之训:接受……的教导

素:平素,平时

以:因为

非常之谋:这里指篡位的阴谋

猝发:马上发动

出:这里指即位

注意句式:

激昂大义:被正义激励,倒装句,被动句

待圣人之出而投缳道路:省略句,(魏忠贤)(于)

小结:这段文字赞扬了五人坚持正义的精神,评价了他们的历史功绩。

学生翻译第6~7自然段

注意词语:

杜门:闭门不出

佯狂:假装疯狂

所之:逃到什么地方,之,逃

辱人贱行:不知羞耻的人格,卑贱的品行

视:比

固:①到底,加强反问②真的,加强感叹

暴:通“曝”,显示

土封:坟墓

美显:使名声荣耀。美,使……美;显,名声

斯:这

百世之遇:千载难得的机遇

首领:头颅(古今意)

户牖:代家。户,门;牖,窗

尽:动词,享尽

隶使之:像使唤奴隶一样使唤他们。隶,名词作状语,像奴隶一样

屈:使动用法,使……屈身拜倒

之流:这些人

哀:惋惜

徒:白白,空

为之记:为它写了这篇墓碑记。记,动词,作记

明:形容词作动词,说明,阐明

匹夫:平民

社稷:国家

于:①在,到②比

注意句子:

容于远近:于远近容,倒装(荣于身后、列其姓名于大堤之上)

斯固百世之遇也:判断句

【课堂练习、探究】

三、这两段文字在赞扬五人坚持正义的精神,并引申到所有平民的重要,提出“匹夫之有重于社稷”的道理。

1、5、6两段作者是用什么方法来议论的?

正反对比。

2、找出两段文字中运用对比的内容。

(1)把大阉乱政时五人的表现同缙绅的所作所为比较。

原句:大阉之乱,缙绅而能不易其志者,四海之大,有几人欤?而五人生于编伍之间,素不闻《诗》、《书》之训,激昂大义,蹈死不顾

(2)把五人的慷慨赴死同高爵显位抵罪后的丑行比较。

原句:今之高爵显位,一旦抵罪,或脱身以逃,不能容于远近,而又有剪发杜门、佯狂不知所之者,其辱人贱行,视五人之死,轻重固何如哉

(3)假设五人不死于义尽其天年而毫无意义,同他们现在所受的敬仰比较

原句:五人亦得以加其土封,列其姓名于大堤之上,凡四方之士,无有不过而拜且泣者,斯固百世之遇也!不然,令五人者保其首领以老于户牖之下,则尽其天年,人皆得以隶使之,安能屈豪杰之流,扼腕墓道,发其志士之悲哉

教师小结:

加上课文第二段把五人的死同富贵之子、慷慨得志之徒的死进行比较。通过这样正反对比,突出了五义士牺牲的光荣,使读者领会到五人“激于义而死”的意义是多么重大!也更加热烈地颂扬了五人“激于义而死”的献身精神。

四.小结:

本文以明确的立场,爱憎分明的感情,记叙了五人与阉党斗争的经历,高度评价了五位义士在反阉党的斗争中坚持正义的精神,得出“匹夫之死有重于社稷”的大道理。文章叙议结合,反复对比,使五人之义跃然纸上,展现了他们慷慨死义的壮烈事迹。

五、作业

1、文本研习P41第3题

2、《高中语文作业本(必修三)》(南通名师编写组)P38~41

《品质》教案

【课前导学】

1、作家及时代背景

高尔斯华绥,英国批判现实主义作家。出身于富裕的资产阶级家庭;在牛津大学学过法律。他的文学生涯开始得较晚,三十岁发表处女作,1906年长篇小说《有产者》问世,奠定了他成为英国第一流作家的地位。以后二十多年中写了大量作品,几乎每年出版一部小说和一个剧本。1932年获诺贝尔文学奖。

高尔斯华绥最重要的作品是两组三部曲:《福尔赛世家》(《有产者》《进退维谷》《出让》)和《现代喜剧》(《白猿》、《银匙》、《天鹅曲》)。

《品质》写于1911年。作者描写的当时英国社会,资本主义经济已经发展到一定的程度,在这个物欲横流的社会里,人们追求享乐时髦,世俗的眼光衡量一切的标准就是金钱和利益。现代社会机器大生产几乎完全取代了原始的手工业生产,大公司行业垄断“大鱼吃小鱼”的情况愈演愈烈。在行业竞争日益激烈的情形下,为了追求更大的经济利益,一些公司采用一些不符实际的广告招揽顾客,而为了追求剩余价值的最大化,商品的真正质量却在下降。一部分人于是对被挤压到社会边缘的传统的手工业无限怀恋,因为这些小本经营都实实在在、童叟无欺、质朴而踏实。

2、熟读文章正音识字词语积累

沁(qìn)人心脾靴(xuē)子一爿(pán) 鬈(quán)曲赊(shē)账

趿(tā)拖鞋蹙(cù)眉时髦(máo)褶(zhě)皱诧(chà)异

断炊(chuī)

3、认识人物身上体现出的人类社会的优秀品质。

【课堂讲学】

【教学目标】

1、了解高尔斯华绥及其创作。

2、分析鞋匠格斯拉的人物形象,认识人物身上体现出的人类社会的优秀品质。

3、学习小说中如何通过细节来推动情节发展、刻画人物形象。

【难点、重点】

1、分析格斯拉这一人物形象,理解他身上闪现的优秀品质。

2、领会作者在人物描写中包含的思想感情,理解本文所表达的主题思想。

3、鉴赏小说的细节描写。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1、课前预习:

(1)作家及时代背景

(2)正音识字

沁(qìn)人心脾靴(xuē)子一爿(pán) 鬈(quán)曲赊(shē)账

趿(tā)拖鞋蹙(cù)眉时髦(máo)褶(zhě)皱诧(chà)异

断炊(chuī)

(3)词语积累

簇新:极新、全新。

羞怯:羞涩胆怯。

鬈曲:弯曲的。

赊账:把买卖的货款在账上延期收付。

迟钝:(感官、思想、行动等)反应慢,不灵敏。

怜悯:对遭遇不幸的人表示同情。

垄断:指把持和独占。

潜在:存在于事物内部不容易发现或发觉的。

时髦:形容人的装饰衣着或其他事物入时。

褶皱:皱纹。抚爱:照料、爱护。

喃喃:象声词,连续不断地小声说话的声音。

迟缓:不迅速、缓慢。

慈悲:慈善怜悯(原来是佛教用语)。

(4)成语积累

漫不经心:随随便便,不放在心上。

不可思议:原来的意思是说道理涤妙,无法理解。现在多作无法想像讲。

2、课堂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之前我们学习了《<指南录>后序》和《五人墓碑记》,我们明白:人类社会之所以始终存在希望,是因为每当黑暗笼罩时,总有思想的先驱掏出燃烧的心举过头顶,拆下肋骨当火把,照亮前行的路,如文天祥;总有行为的先导挺身而出无怨无悔,如“五人”;也总有无数平凡的人,以诚实的品格守护着社会的良知,今天开始,我们就来学习“底层的光芒”,《品质》和《老王》都是体现这些平凡人的光辉的,他们的精神和伟人一样,在人们的心中永远发光。

二、整体感知

一般的小说不外乎就是描写典型环境,叙述故事情节,塑造人物形象,借此来反映一定的思想主题。这篇小说也讲述了一个故事,一个关于鞋匠格斯拉的故事。

1、请问:在鞋匠格斯拉身上发生了怎样的故事?请用两三句话来概述一下。

(提示:这是一个鞋匠,大家认为他的手艺怎么样?

这么好的手艺,他的生意应该很好吧?)

明确:格斯拉是个十分出色的鞋匠,他能做非常好的靴子,但是他的生意却越来越清淡,可怜的老头儿后来就饿死了。

作者在叙述故事时采用了明暗两条线索,一条的明线:我与格斯拉的故事;一条是暗线:格斯拉的故事。

2、按照道理,格斯拉有那么好的做鞋手艺,他应该有很好的生意,可事实上他却饿死了,说明格斯拉一定生活在一个特殊的社会环境中。下面青同学们找出能反映格斯拉生活环境的句子或内容,简要评述一下这是一个怎样的社会。

(1)26段:他们把一切垄断去了他们利用广告而不靠工作把一切垄断去了。我们热爱靴子,但是他们抢去了我们的生意我很快就要失业了,生意一年年地清淡下去了

——资本垄断的社会

(2)28段:他的店铺外面的两个橱窗中的一个漆上另一个人的名字了——也是个靴匠的名字在里面,现在已经缩成一个小间

——同行的激烈竞争

(3)64段:没有一个人能做出比他更好的靴子!但是也得看看同业竞争呀!他从不登广告!他肯用最好的皮革,而且还要亲自做。好啊,这就是他的下场

——商业诚信的危机,小手工业者的悲哀

教师归纳:这是一个工业垄断加剧,同行竞争激烈,许多人采用不正当的手段,偷工减料,不守诚信的社会。

【课堂练习、探究】

这篇小说写得最好的是刻画了靴匠格斯拉的形象,接下来我们重点来分析格斯拉的形象以及作者刻画的方法。

1、请找出能体现格斯拉性格特点的句子或内容,并谈谈你的认识。

重点点评以下五点:

(1)关于格斯拉“皮革”一般的外貌描写。(5段)

这段外貌描写运用了比喻的方法,用“皮革”喻示其老实、执著的性格,这样的描写把格斯拉的形象和他的职业巧妙地融合了起来;“死板板”“僵硬”这些词语看似贬义,其实是赞扬,赞扬老格斯拉对品质的执著追求。

(2)与“我”关于一双有响声的靴子的对话描写。(13—21段)

很好地表现了格斯拉对自己手艺的自信,对顾客诚实、认真负责的态度。如“好像在盼望我撤回或重新考虑我的话”“不该”“是不是”“蹙蹙眉头”“严重的事”等等

(3)格斯拉对大公司不顾质量滥做广告的斥责。(25、26段)

既反映了资本主义垄断时期的时代背景,他的愤怒和斥骂也体现出他不愿粗制滥造、坑害消费者的职业道德。

(4)我去做鞋子时它的表情和动作描写。(8-11段)

表现了格斯拉对制靴投入了全部的热情和心血,认真细致和珍惜。如“像刚从靴子梦中惊醒过来”;对他卖出的靴子,他总是以“又批评又爱抚的眼光注视着,好像在回想他创造这双靴子时所付出的热情,好像在责备我竟这样穿坏了他的杰作”,他对皮革的关注,对靴子的热情远远超过他对顾客的关心。“他把我的脚放在一张纸上,用铅笔在外沿上搔上两三次,跟着用他敏感的手指来回地摸我的脚趾,想摸出我要求的要点。

(5)年轻人与“我”关于格斯拉饿死的一段侧面描写。(60—67段)

侧面写出格斯拉热爱靴子,把做靴子看的高与自己生命的敬业精神。

这段文字与我们学过的一篇文章的结尾有点相似:《最后的常春藤叶》。这样的侧面描写能加深我们对人物的理解。

2、试用一句话归纳格斯拉的形象。

这是一位诚实敬业、热爱自己的手艺,宁可饿死也不愿降低靴子质量,在纷繁的世界里依然坚守自己的理想的底层劳动者的形象。

3、格斯拉有着最好的手艺,却遭受最悲惨的命运。请同学们从文中探索一下造成人物悲惨命运的原因是什么。

(1)格斯拉虽然贫穷,但宁可饿死也恪守职业道德的个性是他不幸的根源。

他亲手制作靴子,不让别人碰;他精心制作,不惜时间;他用做好的皮革;他废寝忘食;他不预收工资……

假如他换一种方式生活,他可能活得很好。

(2)资本垄断,机器作坊,社会风化变坏的社会背景也是他不幸的原因。

机器生产,工业垄断,挤压了小作坊的生存空间,人民追求时尚,把质量放在次要地位。他的悲剧命运也成为必然。

教师归纳:格斯拉的悲剧真是由自身和社会两个原因造成的。

4、其实这样的结局,细心的读者还可以从前文的铺垫中看出来。请找找看:

(1)第10段:我订做一双靴子要半个月

(2)第28段,他的店铺外边两个橱窗的一个漆上了另一个人的名字了

(3)第40段,他变得更加苍老、消瘦

(4)第43段,仅一年时间,60岁的格斯拉仿佛已经75岁了

(5)第48段,很快做好,生意清淡

(6)第53段,最后一次收到学习时候,意外收到了账单

所以第54段,当他的店铺没有他的姓氏,他的靴子也下架时,我们就有理由猜想到格斯拉不在人世了!

五、小结:

人类社会之所以始终存在希望,就是因为有像格斯拉一样恪守职业道德的人在,他们以正直、诚实的品格守护社会的良知和公正。小说以“品格”为题,目的正是以此来呼唤良知,呼唤公正。

《老王》教案

【课前导学】

1、熟读文章老王是怎样的人?

2、老王的不幸体现在哪里?

3、作者简介

杨绛,原名杨季康,生于1911年,江苏无锡人。作家、文学翻译家。主要译著《堂?吉诃德》,散文集《干校六记》《将饮茶》等,长篇小说《洗澡》。著名学者、作家,长篇小说《围城》的作者钱钟书先生的夫人。(下面让我们一起循着作家杨绛一起走进老王)

【课堂讲学】

【教学目标】

1、把握老王的人物形象。

2、理解作者以“善良去体察善良”的平等观念和人道主义思想。

【难点、重点】

1、能够根据课文内容合理地分析人物形象。

2、理解作者以“善良去体察善良”的平等观念。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老师问:“在校园中,你平时都跟哪些人打交道,你关注的是哪些人?”学生答:“老师、同学、教官、食堂师傅……”

老师:“其实,在学校工作的教职员工中,除了上述人员,还有很多工作人员,比如说校园清洁工、维修工、澡堂烧开水的师傅……,虽然他们常被我们忽视,但他们都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兢兢业业的工作,没有丝毫怨言,我们时常感受到他们默默的关爱,因为他们有一颗善良的心。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老王》介绍的人物就是这样。

二、作者介绍

杨绛,原名杨季康,生于1911年,江苏无锡人。作家、文学翻译家。主要译著《堂?吉诃德》,

散文集《干校六记》《将饮茶》等,长篇小说《洗澡》。著名学者、作家,长篇小说《围城》的作者钱钟书先生的夫人。(下面让我们一起循着作家杨绛一起走进老王)

【课堂练习、探究】

三、文本研读

大声朗读课文,请大家找出最能表现作者对老王态度的一句中心句。

明确:那是一个幸运的人对一个不幸者的愧怍。

1、请问老王是不是不幸的,那么老王的不幸体现在哪些方面?

生活艰苦:职业——蹬三轮身体——残疾

家庭——孤独伶仃居住——塌败小屋

2、老王的生活是不幸的,那么老王的为人呢?

为人善良:(1)带送冰,车费减半(2)帮送医院,不要钱(3)该成平板三轮,维持生活(4)离世前,送蛋、香油表感谢

学生总结老王形象:老王是一个生活在社会底层的不幸者,虽然他的生活很艰苦,但是他为人老实厚道、知恩图报、心地善良,是个非常淳朴的好人。

3、刚才我们读懂了老王的善,也读懂了老王的苦,下面,让我们一起来读一读作者。文章最后一句:“那是一个幸运的人对不幸者的愧怍”,老王是不幸的人,那么作者是幸运的人吗?(讨论)

(1)幸运:作者的社会地位,生活条件比老王优越很多,所以说作者是“幸运”的。(2)不幸运:“在文革时期,作者一家当时受到很多冲击,“干校”劳动,被戴“高帽子”,处境并不好,但是作者在这样不幸运的条件下,依然认为自己是幸运的,足可见作者还是一个乐观的人。

4、那么这个乐观的人对老王给予了同情和关爱,那么作者对老王的同情和关爱体现在哪些方面呢?

(1)照顾老王的生意,坐他的车(2)客气,也付给他应得的报酬

(3)香油鸡蛋,不让他白送(4)老王的生活

5、通过对上面作者对老王的关心,我们可以看出作者也应该是善良的,那么善良的“我”同情、关心、爱护着同样善良的“老王“,为什么还心上有不安和”愧怍“之心呢?

明确:对老王的不幸深表同情,为自己对老王的关爱还不够和自己无力改善老王的境遇而感到“愧怍”。

四、拓展延伸

你的生活周围有像老王这样的人?你是怎样对待他们的?说出你的做法或想法。

明确;平等责任关注帮助

五、课堂小结

学生朗读:

送人玫瑰,手有余香.

不要按捺住自己的热情,应该拿出来为别人打通幸福的道路.

假如我是一团火,就为他人送去温暖;

假如我是一朵花,就为他人送去芬芳;

假如我是一颗星,就为他人送去光明;

六、作业;

1、老王,我想对你说……

2、完成高中语文作业本P46—50页的作业

七、板书设计:

生活艰苦:职业——蹬三轮身体——残疾

家庭——孤独伶仃居住——塌败小屋

老王为人善良:(1)带送冰,车费减半(2)帮送医院,不要钱

(3)该成平板三轮,维持生活

(4)离世前,送蛋、香油表感谢

《离骚》教案

【课前导学】

1、熟读诗歌理解大意

2、了解“楚辞”

“楚辞”这一名称最早见于西汉前期,上战国时期兴起于楚国的一种诗歌样式。它渊源于中国江淮流域楚地的歌谣,汲取民间文学特别是楚声歌曲的新形式,把《诗经》三百篇特别是“雅”、“颂”中的古板的四言方块诗改为参差不齐,长短不拘的骚体诗,建立一种诗歌的新体裁,标志着我国文学史的诗歌的新发展,是《诗经》以后的一次诗体大解放。主要作者有屈原、宋玉、景差、唐勒等人。主要的作品有屈原的《离骚》《九歌》《天问》,宋玉的《九辨》等。

3、屈原及《离骚》

屈原,名平,字原。战国时期楚国诗人、政治家,“楚辞”的创立者和代表作者,上个世纪中,曾被推举为世界文化名人。

我国历史上第一个伟大诗人屈原,生活在时代大动荡,社会大变革的战国中期。当时,新兴地主阶级与奴隶主贵族集团的残余势力,在宗国内部和宗国之间进行着内外交错的复杂斗争。据《史记屈原列传》记载,屈原“博闻强志,明于治乱,娴于辞令,入则与王图义国事,以出号令;出则接遇宾客,应付诸侯。王甚任之。”还曾“使屈原造为宪令”。屈原力主革新政治,举贤授能,除残去秽,励精图治。这就突破了贵族阶级的局限,而适应了新兴阶级的政治要求。楚国贵族集团中的顽固派不断打击和排挤屈原,使他一生为之奋斗呼号的政治理想不能得到实现。他就用诗歌倾吐自己的忧愁幽思、缠绵悱恻的情绪。

《离骚》是屈原一生寻求爱国真理并为之奋斗不息的一个缩影,是我国古典文学中最长的一首政治抒情诗,是“可与日月争光”的一篇浪漫主义杰作,是诗人的一篇主要代表作品,也是“楚辞”体的重要代表作品,人们往往以此来统称屈原的全部诗作,它在我国文学史是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人们常将“风”“骚”并称,用“风”来概括《诗经》,用“骚”来概括《楚辞》。

“楚辞”是战国时期兴起于楚国的一种诗歌样式,是以屈原以及宋玉的作品为主体的诗歌总集。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屈原的代表作:《离骚》。因此后人又把“楚辞”的体裁称为“骚体”。《离骚》与《诗经》在文学史上并称“风骚”,是中国古典诗歌的两大源头,对后世有着深远的影响。

那么“离骚”是什么意思呢?离通“罹”,遭遇;骚:忧愁。“离骚”即作者遭遇忧愁而写成的诗句。全诗372句,是屈原的思想结晶,是他政治失败后用血和泪写成的一篇扣人心弦的抒发忧国之思的作品。《离骚》的主题表现了诗人为实现祖国富强的崇高目标所作的热烈追求和不屈的斗争。

【课堂讲学】

【教学目标】

1、了解屈原生平,理解诗人热爱祖国、忧国忧民的高尚品质。

2、反复诵读,抓住关键词语,疏通诗句,培养初步鉴赏、评价古诗文的能力。

3、通过鉴赏重要语句,让学生理解并感受诗中作者的情感及追求。

【难点、重点】

抓住关键词语,疏通诗句,培养学生初步鉴赏、评价古诗文的能力。

【课时安排】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毛泽东在《沁园春雪》中感叹古代帝王们武功有余而文治不足。(“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我们知道,“风”是指《诗经》中的《国风》,“骚”即《楚辞》中的《离骚》。《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楚辞》是我国第一部文人创作的诗歌,《诗经》《楚辞》分别开创了我国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的诗风,“风骚”也因此成为文学的代名词。古代帝王们需补充一点“风骚”,作为新世纪接班人的我们更应注重自身的文学修养。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离骚》,以求在文学的殿堂里接受美的熏陶。

二、解题

1、简介“楚辞”

2、屈原及《离骚》

三、整体感知

(1)诵读课文

①放录音或教师范读

第一遍:要求学生注意听准字音及句子的节奏。第二遍:让学生轻声跟读。第三遍:让学生大声朗读。

②指名学生朗读,其他同学指正读音及节奏。

③教师总结骚体诗的诵读节奏。一般三四个节拍,随文切分。

④集体朗读,要求读出语气。

提示:“兮”字,语气助词,读时应拉长语气,齐读时感受文章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2)疏通诗句,初步感知。(要求学生默读课文并借助课文注释及工具书,边读边归纳,教师巡视作必要点拨,解答学生的疑问。)

(3)质疑释疑(要求学生四人一组,把不理解的地方写到纸上,并由一名代表提出,教师可让其他学生一起讨论,如若较难,则由教师分析。)

①重要词语(投影)

苗裔(yì):后代子孙孟陬(zōu):正月揆(kuí)揣度扈(hù)被、披辟芷(zhǐ):香草名,即白芷汨(yù):水急流貌搴(qiān):攀、折阰(pí):山坡、岭上骐骥(qíjì)骏马

②通假字

肇锡余以嘉名:锡通“赐”赐给

来吾道夫先路也:道(dǎo)通“导”向导辟芷:辟通“僻”

③同类活用

名余曰正则兮。名词用作动词命名

字余田灵均。名词用作动词给人取表字

④特殊句式

恐年岁之不吾与: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应为“不与吾”

第二课时

上节课我们已经对这篇文章做了初步的了解,下面我们在来探究文本。

【课堂练习、探究】

一、研读探究

(1)在你的想像中,屈原有怎样的外貌,怎样的风度?(可先让学生发挥自己的想像,用自己的语言概括,然后再用课文中的诗句来说)

[明确]“扈江离与辟芷兮,纫秋兰以为佩”,“乘骐骥以驰骋兮,来寻道夫先路也”,诗人身披香草用以表明自己高洁的品质,诗歌从第一句“帝高阳之苗裔兮”开始,诗人使用大量笔墨,从多方面描述自我的美好而崇高的人格。他自豪地说明他是楚王同姓之臣,既指出自己有高贵的身份,又表示自己对楚国的兴亡有义不容辞的责任。他记叙自己降生在一个祥瑞的时辰(寅年寅月寅日〕被卦兆赐命以美好的名字,又强调自己禀赋卓异不凡。在此基础上,诗人进一步叙述自己及时修身,培养高尚的品德,锻炼出众的才干,迫切地希望献身君国,令楚国振兴,使楚王成为和“尧舜”一样的圣明君主。总之.诗人自我的形象,代表着美好和正义的一方,作者相信他的理想和主张,能够把楚国引向康庄大道。

(2)《离骚》中作者常以“香草”“美人”来比喻自己、贤士和君王,并表达政治理想,这是《离骚》的一大艺术特色,这种方法也叫“移情法”即不直接说出自己想说的话,而是把它寄寓于某一物上,也就是“移情于物”,这种方法在古典诗词中广泛运用,在政治不清明的时代,借用“移情”,可言难言之语,可抒难抒之情。例:“颠狂柳絮随风舞,轻薄桃花逐小流”,唐朝杜甫这两句诗借用对柳絮与桃花的描写,表达作者对黑暗现实的不满及自己的政治抱负不能实现的痛苦和愁闷。

请找出相关诗句,说说诗人是怎样运用这些比喻来表达政治理想的。

[明确]“恐美人之迟暮”一句中“美人”喻指楚怀王,文中用“香草美人”表明对君王的忠诚,对古代君王举用群贤的敬佩以及表白自己的高洁情操,希望君王能够抛弃秽政,不要听信小人谗言,像古代贤明君主那样,以社稷为重,举用群贤,了解自己的忧国忧民的良苦用心。

二、品读鉴赏

(1)你对《离骚》的语言有什么感受?

[明确]①汲取散文的笔法,行文灵活多变。句式以六言为主、加上对偶修辞,使整首诗整齐而节奏鲜明。

②大量用“兮”字,不仅加强了生活色彩,而且使诗歌的调子回荡顿挫,婉转动人。

(2)齐读全文,分析特色:谈谈你对《离骚》艺术特色的理解。

①浪漫主义手法的巧妙运用。诗人尽情地发挥出他那神奇的想像力,用奇特的爱好表达心志。“扈江离与辟芷兮,纫秋兰以为佩”“朝搴阰之木兰兮,夕揽洲之宿莽”把现实的背景与虚设的幻境巧妙地融为一体,显示了浓厚的浪漫主义气息。而其伟大的人格,为追求真理至死不悔的高尚品德,又向人们展示了诗人的坚贞不屈的精神。

②比兴手法的运用。依诗取兴,引类比喻”《诗经》中的比兴传统在《离骚》中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而以比喻最为突出。如文中用“美人”喻指楚怀王,用“众芳”喻指群贤,用“椒、桂、蕙、茝”四种植物喻群贤,用香草“荃”喻楚怀王等等,把比兴与表现的内容合而为一,使诗中的意名胜具有了象征意义。

③对偶句式的运用。如诗中的“名余曰正则兮,字余曰灵均”

“朝搴阰之木兰兮,夕揽洲之宿莽”“惟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迟暮”等句,句式整齐.情文并茂。屈原对南方民歌的吸取和发展,在诗中大量锤炼的对偶句,是对诗歌语言发展的重大贡献,对后来的诗赋词曲等各种文学样式的语言运用都有着深远的影响。

三、布置作业

学习这篇文章,你有哪些启发?(言之有理即可)

①一个人即使身处逆境,也要为崇高远大的理想而奋斗,决不能动摇和悔改。

②人生的道路是曲折而漫长的,但为了追求真理,应不屈不挠,勇往直前。

③在污浊的环境中,应保持自己的高洁品质。要热爱祖国。

人教课标版高中语文必修2教案:《演讲》

《演讲》教案 教学目标: 1.理解什么是演讲,把握演讲的要求。 2.培养学生语言流畅、主题明确、感情真挚地进行演讲的能力。 3.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以及自信的态度和勇气。 教学重点: 培养学生在演讲中自然流畅、清楚明白、感情真挚地表达自己的观点、看法和感情。 教学难点: 培养学生用自己的眼光去看待社会和人生,有自己正确的见解和立场。 教法:情景模拟法、案例分析法 学法:分组讨论法 教学过程: 课前准备 1.提前预习《演讲》。 2.准备以“感恩”为主题的演讲稿。 3.制作好教学课件。 4.全班分成四个小组,确立出评委。 5.组织一名摄影小记者、三名文字小记者,借好摄像设备。 一、导入新课: 1.学生朗读生活情境。 2.教师导入本节内容:同学们,你有过当众发言时吞吞吐吐的尴尬吗?你有过面试时两脚发抖的紧张吗?记得西方国家有人这样说:“世界上有两样东西最令人害怕,一个是原子弹——另一个是什么?(可让同学们七嘴八舌地回答)另一样就是演讲!演讲,真的那么令人害怕吗?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下演讲吧。 二、精彩赏析,借鉴学习: (一)同学们已经进行了预习,请快速回答下列问题。 1.演讲的定义 演讲,又称讲演、演说,是指对听众讲述有关某一事物的知识或对某一问题阐述见解的口语交际形式。

2.演讲的特点:针对性、鼓动性和艺术性 3.演讲的基本要求: (1)学生快速浏览文本,整体把握演讲的基本要求,然后师提问:演讲的基本要求有哪些? ①主题明确,内容充实 ②感情充沛,张弛有度 ③神情自信,仪表端庄 ④语言丰富,表达流利 (二)下面是几段精彩的演讲,大家思考,这几段演讲的精彩之处在哪里,体现了哪些演讲的技巧? 1、案例一 在华盛顿的某个口才训练班里有位福林先生,他刚参加训练时,从一家报社所发行的一本小册子里仓促且大略地搜集了一些关于美国首都的资料,然后向众人演讲。他虽然在华盛顿住了许多年,却没能举出一个亲身的经历来说明自己为什么会喜欢这个地方,只是一味陈述着这个城市的妥善建设,所以听起来就让人感到枯燥、生硬,大家听得不耐烦,他自己也讲得痛苦。 出人意料,在两星期后发生了一件事情:他的新车停放在街上,竟有人开车把它撞个稀烂,并且逃逸无踪。这可把福林先生害惨了,这件事是他切身的经验,所以当他说起这辆撞的稀烂的汽车时,异常激动,说起话来滔滔不绝,怒气冲天,好像维苏威火山在眼前爆发了。两星期前,同学们听他的演讲时还觉得烦躁无聊,时常在椅子上扭动,现在却给了福林先生热烈的掌声。 思考:为什么前后两个星期,听众的反应会如此不同?福林先生学到任何独特的演讲技巧了吗? 师生讨论分析:福林先生第二个周的演讲之所以会赢得观众的热烈掌声,最关键的一条是他讲了自己的亲身经历,内容清楚,感受深刻,这是他熟悉的主题,自然而然,语言就充满了热度,听众很容易就被感染。著名的演讲家卡耐基先生认为,谈论熟悉而确信的主题,主题明确,内容充实,是精彩演讲的一个重要条件,如果只是罗列口号或资料,很难引起听众兴趣。 2、案例二 林肯做律师时,曾在一次诉论中以充沛的情感赢得了胜利。一天,一位老态龙钟的女人来找林肯,哭诉自己被欺侮的事。这位老妇是独立战争时一位烈士的遗孀,每月靠抚恤金维持生

新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离骚》教案

离骚 [导标显示屏幕] 1.学习掌握有关屈原和楚辞的文学知识; 2.重点理解屈原的爱国精神和人格节操; 3.学习理解本诗以比喻、象征为主的表现手法及所与作者理想的关系; 4.背诵全诗。 [导学点拨窗口] 【作家作品】 屈原(约前339~约前278),中国战国末期楚国人,杰出的政治家和爱国诗人。名平,字原。楚武王熊通之子屈瑕的后代。丹阳(今湖北秭归)人。屈原因出身贵族,又明于治乱,娴于辞令,故而早年深受楚怀王的宠信,位为左徒、三闾大夫。屈原为实现楚国的统一大业,对内积极辅佐怀王变法图强,对外坚决主张联齐抗秦,使楚国一度出现了一个国富兵强、威震诸侯的局面。但是由于在内政外交上屈原与楚国腐朽贵族集团发生了尖锐的矛盾,由于上官大夫等人的嫉妒,屈原后来遭到群小的诬陷和楚怀王的疏远及顷襄王的放逐。流放江南,辗转流离于沅、湘二水之间。顷襄王二十一年(前278),秦将白起攻破郢都,屈原悲愤难捱,遂自沉汨罗江,以身殉了自己的政治理想。 屈原的作品计有《离骚》、《天问》、《九歌》(11篇)、《九章》(9篇)、《招魂》,凡23篇。其中,《离骚》是屈原的代表作,也是中国古代

文学史上最长的一首浪漫主义的政治抒情诗。屈原的作品是他坚持“美政”理想,与腐朽的楚国贵族 集团进行斗争的实录。他的“美政”理想表现在作品中,就是“举贤而授能兮,循绳墨而不颇”(《离骚》)。与此相关,屈原的作品还深刻揭露了楚国政治的黑暗、楚国贵族集团的腐朽和楚王的昏庸,表现了他坚持“美政”理想、坚持节操,“虽九死而犹未悔”的斗争精神;同时表现了他忧国忧民、爱国爱民、矢志献身于祖国的决心。屈原的作品充满了积极的浪漫主义精神。其主要表现是他将对理想的热烈追求融入了艺术的想象和神奇的意境之中。屈原的作品还以一系列比兴手法来表情达意。如他以鲜花、香草来比喻品行高洁的君子;以臭物、萧艾比喻奸佞或变节的小人;以佩带香草来象征诗人的品德修养。这种“香草美人”的比兴手法,使现实中的忠奸、美丑、善恶形成鲜明对照,产生了言简意赅、言有尽而意无穷的艺术效果。屈原的作品形式上参差错落、灵活多变;语言上采用了大量楚地方言,极富于乡土气息;其方言土语大都经过提炼,辞藻华美,传神状貌,极富于表现力。 屈原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位伟大的爱国诗人。是浪漫主义诗人的杰出代表。作为一位杰出的政治家和爱国志士,屈原爱祖国爱人民、坚持真理、宁死不屈的精神和他的人格,千百年来感召和哺育着无数中华儿女,尤其是当国家民族处于危难之际,这种精神的感召作用就更加明显。作为一个伟大的诗人,屈原的出现,不仅标志着中国诗歌进入了一个由集体歌唱到个人独创的新时代,而且他所开创的新诗体——楚辞,突破了《诗经》的表现形式,极大地丰富了诗歌的表现力,为中国古代的诗歌创作开辟了一片新天地。后人也因此将《楚辞》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教案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教案 导学 一、学习这首诗,要在反复吟诵的基础上,体会诗人热情奔放的感情和豪放飘逸的艺术风格。 二、学习中的难点是背诵。要重视理解记忆,又不偏废机械记忆。前者指的是理清诗脉,包括大致分清诗的层次、领悟诗的主旨和主要的表达方式等。后者指的是口熟,熟到可以不加思索地连贯背诵全诗。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唐代是我国诗歌发展的最高峰,唐诗是中华艺术园地的瑰宝,历经朝朝代代,至今仍以她丰富而又深刻的内涵,绚丽多彩的艺术风格闪耀着不灭的光芒。 二、关于李白 李白: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是我国文学史上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之一。 祖籍陇西成纪,先世隋时因罪徙西域。他生于安西都护府之碎叶城,约五岁时随其父迁居绵州彰明县之青莲乡。李白自青年时,即漫游全国各地。天宝初,因道士吴均及贺知章推荐,曾至长安,供奉翰林,但不久即遭谗去职。安史之

乱发生,因参加永王李璘幕府,被牵累,长流夜郎,途中遇赦。晚年漂泊东南一带,最后病殁当涂。李白性格豪迈,向往于建立功业,对唐玄宗后期权贵当国,政治腐化,深为不满。其诗多强烈抨击当时的黑暗政治,深切关怀时局安危,热爱祖国山川,同情下层人民,鄙夷世俗,蔑视权贵;但也往往流露出一些饮酒求仙、放纵享乐的消极思想。他善于从民间文学吸取营养,想象丰富奇特,风格雄健奔放,色调瑰玮绚丽,语言清新自然,为继屈原之后,出现在我国诗坛的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他和杜甫齐名,人称“李杜”。杜甫曾说他“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他的诗歌,现存900多首,著作有《李太白集》。 三、关于《蜀道难》 关于《蜀道难》的写作时间和主题思想,自唐宋以来便有许多不同说法。天宝初年,李白第一次到长安,受权贵谗毁,乃愤然弃职离京。大约是此时为送友人入蜀之作。 他袭用乐府古题,展开丰富的想象,着力描绘了秦蜀道路上奇丽惊险的山川,备言蜀道之险恶难行,以寄寓求仕无成、世路坎坷的感慨,并从中透露了对社会的某些忧虑和关切。 四、整体把握、理清思路 明确:这首诗以“蜀道难”的“难”为核心按照由古及今,自秦入蜀的线索,抓住各处山水特点来描写,以展示蜀道之

高中语文必修二《采薇》教案

高中语文必修二《采薇》教案 高中语文必修二《采薇》教案一松柏 高中语文必修二《采薇》教案 一、导入 《诗经》是人类文明的春天,是文学天地的源头清水,从诗经中走出的女子袅袅娜娜,从诗经中走来的男子豁达坚毅,从诗经中流传出的故事哀婉凄美。 今天,让我们用真挚的情、善感的心,吟诵《采薇》这古老的歌谣! 二、简介 《采薇》选自《诗经小雅》,是西周后期作品。当时诸侯相争,周室衰落,犬戎、猃狁等外族也经常入侵,周亦兴师反击,造成连年战乱不止。人民特别是出征将士对战争有着复杂的多元感情。 今天我们就要走进他们的情感世界。 三、检查预习 (一)基础知识(齐读) (二)整体把握 1.这首诗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这首诗是用兵士的口吻,在战后归家的途中,追述、倒叙戍边作战时的苦况, 四、诵读课文 请同学记齐读。 诵读提示:《诗经》基本上是四言诗,节奏为“二二”式。读起来有一种音乐的和谐之美,我们不仅要把握诗歌外在的音乐节奏,更要把握内在的情感节奏.下面先由老师给大家读一遍吧!请大家注意体会这位战士的情感变化. 教师配乐朗诵 五、品味经典 缘情入文轻吟低唱 刚才老师在诵读的时候,同学们体会到了感情的变化吗?走进任何一篇诗经的作品,我们总会被种种情思所缠绕,这首采薇也不例外,请同学找出这位战士的情感脉络. 板书:悲伤—喜悦---悲伤 1-3节:悲 一开篇,我们就感受到浓重的悲伤,我们不由得思考,此时这位战士身在何方,又为何而悲? 身处何时:莫—阳 身在何方:驻地边的旷野(说具体些“我戍未定”说明是在驻地边上) 为何而悲:思乡厌战仇恨 如何表现:直抒胸臆 借景抒情—意象薇(如何用薇来表情达意呢?从艺术手法的角度考虑) 重章叠唱: 当人们产生了强烈的感情冲动的时候,“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咏歌之”。对深化意境,强化感情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同时,它还有效地增强了诗歌的节奏感、音乐感。 比 兴:作—柔—刚比喻时间流逝 朗读 4-5节:壮 战士的情感发生变化.此时他又身在何方?为何而壮?

【语文】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名著导读《红楼梦》导读教案

《红楼梦》名著导读 教学目标: 1.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让学生大致了解《红楼梦》的主线,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为自主阅读《红楼梦》打基础。 2.了解宝黛钗爱情悲剧产生的原因以及三人的性格特征,认识宝黛二人追求思想解放,个性自由的反封建意义。 3.感受《红楼梦》中曲词的美,大致了解个别曲词的隐喻意义。 教学重点: 探究《红楼梦》的主线及宝黛爱情悲剧产生的原因。 教学过程: 一、走近作者 曹雪芹:(1715?──1764?)名霑,字梦阮,号雪芹,又号芹圃、芹溪居士。祖籍辽阳,先世原是汉族,后为满洲正白旗“包衣人”。曹雪芹的家庭是一个百年望族的贵族世家。从曾祖父曹玺起,到他父亲都任江宁织造要职。曹雪芹的童年,正当曹家极盛时期,在南京过着“锦衣纨裤”“饫甘餍肥”的豪华生活。 雍正五年曹雪芹十三岁,他的父亲获罪革职,全部家产被查抄,全家由南京迁到北京,他的青壮年是在家境由盛而衰的过程中度过的。四十岁后,他进入了凄苦的晚年。他家迁到北京西郊,生活日渐贫困,竟然到了食粥赊酒、围毡御寒、卖画谋生的境地。大约在一七六四年除夕,因贫病无医,加上爱子夭折,过度伤痛,而离开了人间。 曹雪芹“身胖,头广而色黑”。他性格傲岸,愤世嫉俗,豪放不羁。嗜酒,才气横溢,善谈吐。我国伟大的现实主义作家。 曹雪芹一生经历了曹家由盛而衰的过程,他也由贵公子跌落为“寒士”。少年时贵族生活使他对本阶级怀有温情的眷念,思想上带有空幻的色彩;同时社会的腐败,统治阶级的丑恶,又使他对本阶级的面目有了认识,性格上具有叛逆的特征,这些都为他写出《红楼梦》提供了良好的基础。 曹雪芹是一位诗人。他的诗,立意新奇,风格近于唐代诗人李贺。他又是一位画家,喜绘突兀奇峭的石头。但最大的贡献还在于小说的创作。他的小说《红楼梦》内容丰富,思想深刻,艺术精湛,把中国古典小说创作推向最高峰,在文学发展史上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教案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教案 《短歌行》 教学过程: 师:上一个星期,一个同学跟我说过,她有一篇很好的文章要给我欣赏,我看了,我觉得有一些不足,但是的确不错,至少作者的阅读面和思考值得大家学习。 生:(他是我哥哥), 师:噢,你告诉他我很佩服他。他这篇文章,本来她读,他身体不适,我就代劳了 教师读学生哥哥的文章〈酒的遐想〉 酒的遐想 很偶然的灵感,想到了酒。 第一个闯进脑海的是“把酒问青天”的苏轼,那个当年在月光下起舞弄清影,感叹出“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苏轼酷爱饮酒,他说:“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非凡的气概啊!是酒赠与他的吗?“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还是默默地与江水、明月抒情吧。 喝醉了,美也,愁也。 醉?“醉翁之意不在酒”的欧阳修真的醉了吗?如果他没醉,柳永一定醉了:“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哦,他好象已经醉醒。那江头的屈原一定醉了,彻彻底底的。“众人皆浊而我独清,众人皆醉而我独醒。”我好象又错了,屈原说他没醉,恩……哦!酒醉的人总说自己没醉……

让我仔细想想,一定有人醉过…… 有了!辛弃疾醉过!“醉里挑灯看剑”,对!是他!他“梦回吹角连营”、“沙场秋点兵”。哦……还有那位“独上兰舟”“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的李清照也醉在酒里。醉是酒的魅力,那愁思呢? 愁?不应该责怪酒吧?曹操说:“何以解忧?惟有杜康。”李白说:“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销愁愁更愁。”看来酒不是愁的梦…… 慢慢咀嚼,细细推敲品味。 突然想到范仲淹,他说酒可以化作“相思泪”,为何?因为“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 古人好象总醉在酒里,醉在梦里,醉在愁里…… “水调数声持酒听,午醉醒来愁未醒”。看来醉里的人很容易醒来,但愁呢?“古来圣贤皆寂寞,惟有饮者留其名”,李白的话道出了真理,就让咱们“今朝有酒今朝醉”、“酒不醉人人自醉”、“会须一饮三百杯”吧! 望着祖国大好山河容易醉,望着英雄当年“雄姿英发”容易醉,望着曹雪芹勾勒的儿女情长容易醉,醉得太多,醉得太美,醉得值得!又想起那句俗话:“酒逢知己饮!”就让我们为友人一醉方休吧! 思绪随意自然地来到那座小城----------布达佩思东北一百多公里的埃盖尔。在这块大地下藏着许多美酒,几百年……冷冷的静静地醉卧在地下,余秋雨说那是秘藏的醉意,连裴多菲和纳吉的热血都没能改变它的恒温,连两次大战都没能干扰它的美梦,埃盖尔醉得是何等的固执和执拗啊!

人教版高一语文必修二《诗经两首──氓》教学设计

人教版高一语文必修二《诗经两首——氓》教学 设计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1.分析女主人公的情感变化,感受人物形象,能够较准确地表达对人物形象的感受与思考。 2.在感受鉴赏活动中,能够辨析出运用了比兴手法的诗句,了解比兴手法的基本特点,较为准确地说出其表达效果。 (二)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合作探究活动,以及通过诵读品味、交流质疑和书面表达等方式,感受诗中女主人公复杂的情感变化以及在变化中表现出的人物性格。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女主人公善良真诚的心灵之美、自由独立的人格之美,培养自身健康人格。 二、教学重难点1.分析女主人公的情感变化,感受人物形 象,能够较 准确地表达对人物形象的感受与思考。 2.在感受鉴赏活动中,能够辨析出运用了比兴手法的诗句,了解比兴手法的基本特点,较为准确地说出其表达效果。 三、课型 新授课。 四、课时 第2 课时。 五、文本简析

《卫风?氓》选自《诗经》,是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 第二单元的第一课。学习此单元意在让学生对中国古代诗歌的发展脉络及经典诗作形成整体认知,感受其思想与艺术魅力,体会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源远流长。教师在本课教学中,不仅要引导学生了解我国古代诗歌两大源头,感受其不同的艺术风格,也要致力于帮助学生学会鉴赏古代诗歌,增强古代诗歌鉴赏能力,更要激发学生对古代诗歌优秀作品的阅读兴趣,为学生今后的个性化学习奠定基础。而《氓》作为《诗经》名篇,显然是“先秦诗”一课的重点内容,它对于引导学生了解我国诗歌的一个重要源头《诗经》的现实主义风格、主要表现手法,感受其思想与艺术魅力都有着重要作用。 六、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1.联系上节课的内容导入。2.引导学生了解本节课的学习目标。【设计意图】让学生带着有准备的头脑进入学习。 (二)体会、鉴赏女主人公的情感变化及人物形象1.组织学生按照小组进行自主、合作探究活动。题目:我感受到的她是的心绪,我的依据是(诗中具体词句);我看到了一个(填形象特点)的她。 要求:①先个人独立完成,再小组交流。②小组成员间确定分工,梳理好表达时的文字。③回答问题时需要一名同学先诵读出相关章节,再由一名同学给出结论和依据。

高中语文必修三教案

高中语文必修三教案 1.林黛玉进贾府 一、教学目标: 1.认识阅读古代小说的意义,掌握阅读方法;初步了解《红楼梦》和曹雪芹。 2.了解课文中怎样描写贾府这一典型环境,理解环境描写的特点。 3.从分析林黛玉、贾宝玉、王熙凤的不同性格,学习刻画人物的方法。 二、教学重难点: 1、分析贾府环境和人物出场的描写艺术。 2、培养学生分析小说人物形象的方法和能力。 三、教学方法:诵读教学法、讨论分析法、点拨教学法。 四、课时安排:3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1.单元阅读导言。 2.介绍《红楼梦》和曹雪芹。 3.感知课文内容,理清课文思路。 [教学过程] (一)、预习导学 1、导入新课 2、简介作者(略) 3、介绍《红楼梦》(见P99-103《红楼梦》导读) 4、为了学习《林黛玉进贾府》,就有必要对前五回的内容,作一概要的了解。(略) 5、背景介绍:课题“林黛玉进贾府”是编者根据节选内容拟的。林黛玉因何进贾府?原来贾府的老祖宗贾母有两个儿子名贾赦、贾政,一个女儿名贾敏。贾敏嫁林如海,只有一个独生女林黛玉。林黛玉母亲因病去世,外祖母念及黛玉年幼无人照顾便派人把黛玉接进贾府。作者把此事安排在第三回,也就是全书的序幕部分,显然是借黛玉进贾府来描写小说的典型环境,让贾府中一些重要人物登场亮相,并为主人公林黛玉和贾宝玉第一次见面作了安排。 (二)质疑讨论 整体感知,把握情节结构: 开端(初进荣府)——发展(拜见贾母及众人,初见凤姐,拜见两位舅父(未见),陪贾母晚餐)——高潮(宝黛会面)——结局(安排起居) (三)反馈矫正 通读全文后思考:林黛玉的母亲说外祖母家“与别家不同”。她是从哪些方面看到、感受到与别家的不同呢? 讨论后明确:贾府的“与别家不同”作者是通过黛玉进府的行踪为线索,用她的视线来描写的。首先,在贾府门前黛玉看到了宁、荣二府都是三间兽头大门,两边蹲着两个大石狮子,门上悬着“敕造”的匾额,门上有“华冠丽服”的仆役。这既表现了贾府建筑的宏伟气派,也显示了贾府与众不同的威严和显赫。其次,黛玉看到了“雕梁画栋,两边穿山游廊厢房,挂着各色鹦鹉、画眉等鸟雀”的贾母住房,以及仆役、婆子、丫鬟一大群的人物。她还看到了“荣禧堂”中的名贵家具,珍贵字画、古玩;“座上珠玑昭日月,堂前焕烟霞”的对联以及等级分明的礼仪。这些显示了贾府与别家不同的气派。另外,黛玉还看到了贾府众多的、身份地位各异的人物,既有养尊处优的主子,也有受压迫、被奴役的仆役。 借助黛玉的眼睛,我们看到了贾府那宏伟的外观,讲究的布局,华贵的陈设,皇帝御书的匾额,乌木錾银的对联,等级分明的礼仪,豪门贵族的气派。由此看来,着实与别家不同。 (四)迁移巩固

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2故都的秋教学设计

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2故都的秋教学设计 一、教学设计理念 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发展,教师纷纷幵始生成性课堂的教学探求。生成性的语文课堂就好像是塞林格笔下的麦田:有一群孩子在课堂麦田里自由自在地游戏、狂奔、乱跑,新的活动不断生成。教师就是站在那麦田悬崖边的守望者,守望着这片麦田,哪个孩子往悬崖边奔来,就把他捉住,不让一个孩子掉下悬崖,不让学生迷失于课堂生成。 在这堂课的设计上,以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致和幵发性学习的欲望为起点,课堂上适度发挥主导作用,给予学生有效的价值引导和点拨,对于学生生成的单一的信息资源,通过追问补充的方式将他们带到思维的边缘,让思考向青草更青处漫溯。 二、教材分析 《故都的秋》是新课标人教版高中一年级的教学内容,具体编排在必修2第一单元的第二篇。本单元所选的三篇课文都是抒情散文,单元的教学要求是通过鉴赏品味语言,向深层次赏析作者的情感。在欣赏语言的过程中,使学生从文章的景语里,品读出作家的独特心境,体会作者的情态与志趣。 《故都的秋》是郁达夫将自然界的客观色彩故都的秋色,与作家内心的主观色彩个人的心情,自然融化在一起,表现出故都之秋的特色和作者的独特感受的作品。以提高学生的语文实用阅读能力和增强学生的主动性为教学设计的出发点,我将本文分为两课时来学习。第一课时从内容和背景方面研读文章,感悟探究作者情

感;第二课时从语言和艺术手法方面,体察作者情感。这是第一课时的设计方案。 三、学情分析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我的教学对象是高中一年级的学生,学生对散文 是不陌生的,学过朱自清的《荷塘月色》等散文,感受过散文的语言美、 意境美,进行过初步的鉴赏。要充分利用他们的兴趣引导他们进入特定的审美意境,既要让学生鉴赏课文,又要指导学生学会鉴赏的方法。 四、教学目标 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结合该课的特点以及所教学生的实际情况, 制定如下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 (1)了解文章景和情和谐统一的写作特色,进一步掌握散文形与神的关 系; (2)掌握散文的阅读方法,陶冶学生性情,提高审美能力。 情感与态度目标:体会作者在秋景中所寄托的感情。 五、本课时教学重点、难点及依据 由于作者所处的年代已远,学生在把握作者情感上有一定的难度,也难以领悟主观色彩笼罩之下的景物描写的妙处。所以体会本文情景交融,引导学生推敲本文悲凉、伤感情调的由来。既是教学重点,又是学习难点。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第一单元教案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第一单元教案 教学园地 10-10 1950 :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第一单元教案 安工大附中高一备课组 本单元教学设想: 一、了解本单元的编写意图 本单元重点学习写景状物的散文 本单元包括三篇散文:《荷塘月色》《故都的秋》《囚绿记》 这些散文名篇的共同特点,一是写景优美,情味浓厚。二是意蕴深,可以引发学生对自然、人生、社会的多方面思考。三是语言美。 二.把握本单元的总体教学目标 以课程标准中的“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纬度为坐标,根据“积累整合”“感受鉴赏”“思考领悟”“发现创新”这个学科能力目标确定本单元的总教学目标。 三、实施本单元的教学建议 1、分析写景 2、体会情感 3.注重审美 4、品味语言 5、读写结合

四、单元教学安排 《荷塘月色》2课时,《故都的秋》2课时,《囚绿记》2课时,表达交流2课时 《荷塘月色》教案 教学目的 一.学习《荷塘月色》中细腻、传神的语言,体会新鲜贴切的比喻表达效果及移觉修辞手法的运用。 二.掌握《荷塘月色》刻画景物及情景交融的写法,体会其严谨结构。 三.了解创作的心情以及这种心情的社会内容。 四.通过朗诵欣赏体会《荷塘月色》的韵味。 教学设想 1、教学重点放在文章的结构安排、写景层次、语言特色上。 2、安排二课时。 教学内容与步骤 一、请两位同学分别用几句话描绘一下自己印象中的荷塘景色,然后引入课文。 二、解题 1、荷塘,指朱自清先生当时任教的北京清华大学清华园里的荷花池,是本文所要描绘的特定处所。月色,则点明了时间,是一个有月亮的夜晚。 2、写作背景 问题预设:本文写于1927年,这段时期中国历史上发生什么事情? 问题解答:朱自清在青年时代曾参加过“五四”运动,向往过俄国十月革命,后来也投身过反对北洋军阀的斗争。1927年蒋介石叛变革命,中国革命处于低潮,蒋介石、汪精卫的法西斯暴行激起中共党人和广大革命人民的奋起反抗,同时引起一部分正直的知识分子的不满和谴责。朱自清是一位有正义感的作家。他不满于反动派的血腥屠杀,但因受阶级的局限,没勇气正视血淋淋的现实,只能用消极态度表示不满和反抗。《荷》正是通过“我”在荷塘月夜的独

2020年人教版高一语文必修三全套精品教案(完整版)

2020年人教版高一语文必修三全套精品教 案(完整版) 林黛玉进贾府 【教学目标】 1、通过阅读分析,能圈点出有关贾宝玉、林黛玉和王熙凤等人物描写的语句,并能理解这些人物的性格特征; 2、能赏析本篇课文中多姿多彩的人物描写的艺术; 3、能在阅读过程中,抓住林黛玉进贾府的行踪——线索。 【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1、在初读课文后即能抓住林黛玉的行踪; 2、能抓住课文的有关语句,分析人物的性格特征; 3、多姿多彩的语言描写艺术。 [课时安排】五课时 第一课时 (初步熟悉课文,理清林黛玉进贾府的行踪) 一、导入课文谈话要点: 1、有关中国的四大著名古典长篇幅小说:即《红楼梦》曹雪芹,《西游记》吴承恩,《三国演义》罗贯中,《水浒传》施耐庵。 2、《红楼梦》又名《石头记》是我国古典小说的四大名著之一。全书以宝黛爱情为主线,揭露了封建统治的罪恶和腐朽,揭示了封建

社会必然灭亡的历史以展趋势。本文选自《红楼梦》故事的第三回《金陵起复贾雨村,荣国府收养林黛玉》,是全书的序幕组成部分之一。本文以林黛玉进贾府的一天行踪为线索,通过她的所见所闻,介绍了贾府的一大批批重要人物,弄错时展现了贾府与众不同“的豪华府北,拉开了《红楼梦》故事的帷幕。 3、《红楼梦》人物众多,为了使用权我们了解众多的人物关系,我们印发了下表,供同学们参考。 宁府 宁国公贾演——贾代化——堂舅父贾敬——堂表兄贾珍 四表妹贾惜春 荣府 荣国公贾源——外祖父贾代善、外祖母史太君(即贾母)—— 大舅父贾赦、大舅母邢夫人——表兄贾链、表嫂王熙凤 二姐贾迎春 二舅父贾政、二舅母王夫人————————表兄贾珠 表嫂李纨 大表姐贾元春 表兄贾宝玉 三表妹贾探春 母亲贾敏、父亲林如海——————————林黛玉 4、林黛玉因母亲去世,她父亲决定让到外祖母家去,于是引出了本文所讲的故事。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四全套教案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四全套教案 窦娥冤 【教学目标】 1、初步了解元杂剧的特点。 2、通过窦娥冤这一冤案,认识元代社会黑暗和统治者的残暴,认识当时阶级矛盾的尖锐。认识窦娥的刚烈性格和反抗精神。 3、从文学鉴赏的角度理解关汉卿设计三桩誓愿应验的用意。 【课时安排】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介绍关汉卿:关汉卿,号己斋叟,金末元初大都(现北京)人。元代杂剧的代表作家,也是我国戏剧史上最早也最伟大的戏剧作家。他与郑光祖、白朴、马致远齐名,被称为“元曲四大家”。元代人说他:“生而凋搅,博学能文,滑稽多智,蕴籍风流,为一时之冠。”他曾在散曲《南吕一枝花·不伏老》中说自己精音律,会吟诗,能吹萧弹琴,歌唱舞蹈,也会下棋射猎,多才多艺。他一生创作杂剧有60多部,但大都散失,现仅存15部。《窦娥冤》《救风尘》《望江亭》《单刀会》等流传很广。其中的《窦娥冤》是我国十大古典悲剧之一。1956年,他的名字被列入世界文化名人之列。 2、关于元杂剧: 元杂剧有一套较严格的体制: 结构:元杂剧一般是一本四折演一完整的故事,个别的有五折、六折或多本连演。折是音乐组织的单元,也是故事情节发展的自然段落,它不受时间、地点的限制,每一折大都包括较多的场次,类似于现代戏剧的“幕”。有的杂剧还有“楔子”,通常在第一折之前起交代作用。相当于现代剧的序幕,用来说明情节,介绍人物。杂剧每折限用同一宫调的曲牌组成的一套曲子。 角色:扮演的角色有末、旦、净、丑等。元杂剧每本戏只有一个主角,男主角称正末,女主角称正旦。此外,男配角有副末(次主角)、外末(老年男子)、小末(少年)等;女配角有副旦、外旦、小旦等。 净:俗称“大花脸”,大都扮演性格、相貌上有特异之处的人物。如张飞、李逵。丑:俗称“小花脸”,大抵扮演男次要人物。此外,还有孛(bó)老(老头儿)、卜儿(老妇人)、孤(官员)、徕儿(小厮)。 演出时一本四折都由正末或正旦独唱。(其他角色只有说白),分别称为“末本”或“旦本”。 剧本的构成:剧本由唱、科、白三部分构成。 唱词是按一定的宫调(乐调)、曲牌(曲谱)写成的韵文。元杂剧规定,每一折戏,唱同一宫调的一套曲子,其宫调和每套曲子的先后顺序都有惯例规定。元杂剧的唱词按一定宫凋写成。共分五个宫(五个全音阶):正宫、中吕宫、南昌宫、仙吕宫、黄钟宫,分别个当于现在的C、D、E、G、A五个乐调(谱号);曲牌,相当于现在的调号和板号(如二黄散板、西皮快板等),也即简谱中的曲谱和节拍。元杂剧中一折限于一调一韵。 科是戏剧动作的总称。包括舞台的程式、武打和舞蹈。科范或叫“科”“介”,是关于动作、表情或其他方面的舞台提示,如“笑科”“见科”“把盏科”“做掩泪科”“内作起风科”等。

人教版语文高一必修二离骚教案

人教新课标必修二《离骚》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学习掌握有关屈原和楚辞的文学知识。 2、了解屈原诗中的“香草”“美人”表达自己的政治理想及人格节操。 3、了解以屈原作品为代表的积极浪漫主义的创作手法:丰富的想像、形象的描述。 4、掌握文言诗词、虚词。 教学重难点: 1、通过鉴赏《离骚》的优美诗句,学习屈原追求美政、忧国忧民的高尚品德。 2、品味、鉴赏诗歌的比兴艺术手法、艺术价值。 3、引导学生对诗作中疑难的字、词及表达含蓄的句子的理解。 教学时数:2课时 教学过程: 第1课时 一、屈原及《离骚》 屈原(约前339~约前278),中国战国末期楚国人,杰出的政治家和爱国诗人。名平,字原。楚武王熊通之子屈瑕的后代。丹阳(今湖北秭归)人。屈原因出身贵族,又明于治乱,娴于辞令,故而早年深受楚怀王的宠信,位为左徒、三闾大夫。屈原为实现楚国的统一大业,对内积极辅佐怀王变法图强,对外坚决主张联齐抗秦,使楚国一度出现了一个国富兵强、威震诸侯的局面。但是由于在内政外交上屈原与楚国腐朽贵族集团发生了尖锐的矛盾,由于上官大夫等人的嫉妒,屈原后来遭到群小的诬陷和楚怀王的疏远及顷襄王的放逐。流放江南,辗转流离于沅、湘二水之间。顷襄王二十一年(前278),秦将白起攻破郢都,屈原悲愤难捱,遂自沉汨罗江,以身殉了自己的政治理想。 屈原的作品计有《离骚》、《天问》、《九歌》(11篇)、《九章》(9篇)、《招魂》,凡23篇。其中,《离骚》是屈原的代表作,也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最长的一首浪漫主义的政治抒情诗。屈原的作品是他坚持“美政”理想,与腐朽的楚国贵族集团进行斗争的实录。他的“美政”理想表现在作品中,就是“举贤而授能兮,循绳墨而不颇”(《离骚》)。与此相关,屈原的作品还深刻揭露了楚国政治的黑暗、楚国贵族集团的腐朽和楚王的昏庸,表现了他坚持“美政”理想、坚持节操,“虽九死而犹未悔”的斗争精神;同时表现了他忧国忧民、爱国爱民、矢志献身于祖国的决心。 屈原的作品充满了积极的浪漫主义精神。其主要表现是他将对理想的热烈追求融入了艺术的想象和神奇的意境之中。屈原的作品还以一系列比兴手法来表情达意。如他以鲜花、香草来比喻品行高洁的君子;以臭物、萧艾比喻奸佞或变节的小人;以佩带香草来象征诗人的品德修养。这种“香草美人”的比兴手法,使现实中的忠奸、美丑、善恶形成鲜明对照,产生了言简意赅、言有尽而意无穷的艺术效果。屈原的作品形式上参差错落、灵活多变;语言上采用了大量楚地方言,极富于乡土气息;其方言土语大都经过提炼,辞藻华美,传神状貌,极富于表现力。 屈原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位伟大的爱国诗人。是浪漫主义诗人的杰出代表。作为一位杰出的政治家和爱国志士,屈原爱祖国爱人民、坚持真理、宁死不屈的精神和他的人格,千百年来感召和哺育着无数中华儿女,尤其是当国家民族处于危难之际,这种精神的感召作用就更加明显。作为一个伟大的诗人,屈原的出现,不仅标志着中国诗歌进入了一个由集体歌唱到个人独创的新时代,而且他所开创的新诗体——楚辞,突破了《诗经》的表现形式,极大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林黛玉进贾府》教学设计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林黛玉进贾府》(第三课时)教学设计 授课年级:高一年级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学习小说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形成把握人物性格特征的鉴赏能力、以及初步塑造人物形象的写作意识。 2、过程与方法: 梳理课文,探究塑造人物形象的不同方法,在用问题推动学生思维深入的过程中推进课堂内容,形成鉴赏能力,再通过训练力求提升更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客观辨证地、客观地、理性地分析特定环境下人物性格的科学态度。 【教学重点】探究王熙凤的性格特点,在此基础上梳理小说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 【教学难点】 人物语言的多义性和模糊性赏析。小说多角度刻画人物形象的方法的鉴赏与写作运用。 【学法指导】指导学生课前充分预习,通过自主探究、合作探究的方法掌握知识、形成能力。 【教学手段】 多媒体 学案 【课前预习、自主探究】 一、文学作品中,塑造人物的方法一般有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其中正面描写包括、、、、。 二、梳理作者塑造王熙凤的角度:、、、。 三、课前自主探究 1、请用一句话概括王熙凤的出场有什么特点。 2、王熙凤的出场给林黛玉什么感觉?这里用到什么表现手法?试分析。 3、从着装的色彩和饰品两个角度分析王熙凤服饰的特点。你认为,这样的服饰会给人留下什么印象? 4、我们透过林黛玉的眼睛看王熙凤的容貌,会有什么感觉? 5、找出文中对王熙凤的侧面描写,分析其作用。

四、课外积累《红楼梦曲?聪明累》:机关算尽太聪明,反算了卿卿性命。生前心已碎,死后性空灵。家富人宁,终有个家散人亡各奔腾。枉费了,意悬悬半世心;好一似,荡悠悠三更梦。忽喇喇似大厦倾,昏惨惨似灯将尽。呀! 一场辛苦忽悲辛。叹人世,终难定! 教学流程 一、导入新课这节课我们接着学习《林黛玉进贾府》。在前两节课我们已经了解了小说的环境和情节,这节课我们接着学习小说的第三大要素——- 人物。 这些人物中有一位杀伐决断、威重令行的铁腕人物,人称“胭脂虎” ,她 是谁呢?王熙凤。那这节课就看看,我们透过林黛玉的眼睛会看到怎样一 个王熙凤。 二、内容探究 首先来看大家的课前梳理:作者从哪些角度塑造王熙凤的?学生展示梳理结果: 四个方面:写出场、绘肖像(服饰,容貌)、见黛玉、回王夫人。接下来请大家展示自主探究的成果。 探究一:写出场 【学生展示探究成果】 1、请用一句话概括王熙凤的出场有什么特点。 未见其人,先闻其声。(人未至而声先至) 2、王熙凤的出场给林黛玉什么感觉?这里用到什么表现手法?试分析。 “放诞无礼”。对比。把她的“放诞无礼”和其他人的“敛声屏气、恭肃严整” 作对比,突出了她大胆泼辣的性格,以及在贾府的特殊身份和地位。 探究二:绘肖像 服饰 【自主探究】从着装的色彩和饰品两个角度分析王熙凤服饰的特点。你认为,这样的服饰会给人留下什么印象?

高中语文必修三教案

高中语文必修三教案程婷婷教案

1.林黛玉进贾府 一、教学目标: 1.认识阅读古代小说的意义,掌握阅读方法;初步了解《红楼梦》和曹雪芹。 2.了解课文中怎样描写贾府这一典型环境,理解环境描写的特点。 3.从分析林黛玉、贾宝玉、王熙凤的不同性格,学习刻画人物的方法。 二、教学重难点: 1、分析贾府环境和人物出场的描写艺术。 2、培养学生分析小说人物形象的方法和能力。 三、教学方法:诵读教学法、讨论分析法、点拨教学法。 四、课时安排:3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1.单元阅读导言。 2.介绍《红楼梦》和曹雪芹。 3.感知课文内容,理清课文思路。 [教学过程] (一)、预习导学 1、导入新课 2、简介作者(略) 3、介绍《红楼梦》(见P99-103《红楼梦》导读) 4、为了学习《林黛玉进贾府》,就有必要对前五回的内容,作一概要的了解。(略)

5、背景介绍:课题“林黛玉进贾府”是编者根据节选内容拟的。林黛玉因何进贾府?原来贾府的老祖宗贾母有两个儿子名贾赦、贾政,一个女儿名贾敏。贾敏嫁林如海,只有一个独生女林黛玉。林黛玉母亲因病去世,外祖母念及黛玉年幼无人照顾便派人把黛玉接进贾府。作者把此事安排在第三回,也就是全书的序幕部分,显然是借黛玉进贾府来描写小说的典型环境,让贾府中一些重要人物登场亮相,并为主人公林黛玉和贾宝玉第一次见面作了安排。 (二)质疑讨论 整体感知,把握情节结构: 开端(初进荣府)——发展(拜见贾母及众人,初见凤姐,拜见两位舅父(未见),陪贾母晚餐)——高潮(宝黛会面)——结局(安排起居) (三)反馈矫正 通读全文后思考:林黛玉的母亲说外祖母家“与别家不同”。她是从哪些方面看到、感受到与别家的不同呢? 讨论后明确:贾府的“与别家不同”作者是通过黛玉进府的行踪为线索,用她的视线来描写的。首先,在贾府门前黛玉看到了宁、荣二府都是三间兽头大门,两边蹲着两个大石狮子,门上悬着“敕造”的匾额,门上有“华冠丽服”的仆役。这既表现了贾府建筑的宏伟气派,也显示了贾府与众不同的威严和显赫。其次,黛玉看到了“雕梁画栋,两边穿山游廊厢房,挂着各色鹦鹉、画眉等鸟雀”的贾母住房,以及仆役、婆子、丫鬟一大群的人物。她还看到了“荣禧堂”中的名贵家具,珍贵字画、古玩;“座上珠玑昭日月,堂前焕烟霞”的对联以及等级分明的礼仪。这些显示了贾府与别家不同的气派。另外,黛玉还看到了贾府众多的、身份地位各异的人物,既有养尊处优的主子,也有受压迫、被奴役的仆役。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 《氓》 教案

《氓》教学设计 前言: 本单元学习的是先秦到南北朝时期的诗歌,通过这个单元的学习,我们可以一窥唐以前诗歌的风貌,了解中国诗歌的源头。 这单元教学重点是使学生在熟读背诵的基础上,领悟诗歌所传达的思想内容及情感,同时能够对诗歌的表现手法有所了解,帮助诗歌学习。 一、教学目标 1、文学常识积累 关键词:《诗经》别称《诗经》内容《诗经》成书《诗经》六义《诗经》章法结构四言诗现实主义 2、《氓》 关键词:情节情感手法主题(现实意义) 3、培养学生自主学习,以及鉴赏文学作品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 1、准确诵读诗歌,把握四言诗的节奏特点 2、理解诗歌内容,理清诗歌情节 3、《诗经》表现手法的运用 4、诗歌主题的呈现

三、教学难点 1、《诗经》手法的艺术效果 2、学生自主学习及鉴赏文学作品能力的培养 四、教学方法 诵读法、讨论法、点拨法、探究法 五、课时安排 2课时 六、教学过程 1、导入 中国是诗的国度,我国诗歌源远流长,那么我国诗歌的源头到底在哪里呢?我国诗歌的源头就在我们今天要学习的《诗经》中。 2、《诗经》常识 别称: 先秦——“诗”或“诗三百” 汉——“诗经”(儒家经典,汉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内容: 西周初年到春秋中叶500年间的诗歌。包括反抗压迫剥削,爱情婚姻,劳动生活,政治讽刺,古老史诗。

成书(来源): 采诗——周朝“采诗官”或“行人”每年春天到各地去采诗,然后交予宫廷乐师配乐,奏唱给天子,使他们能够了解民情,巩固统治。《国风》主要成书方式。 献诗——周国公卿列士(贵族官员和知识分子)献诗,表达自己对王朝统治的颂美或讽谕。 删诗——司马迁《孔子世家》中说到,《诗》有三千篇,孔子删诗至305篇。(不可信) 分类: 按内容分:《风》、《雅》、《颂》 《风》——又称“十五国风”,大部分为民间歌谣,160篇 《雅》——分《大雅》和《小雅》,宫廷乐曲歌词,105篇 表现手法: 赋:“赋者,敷陈其事而直言之者也。”直接叙述事物,铺陈情节,抒发感情; 比:“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打比方,利用事物间某些相似之处来打比方,启发想象 兴:“兴者,先言它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又叫“起兴”,先借别的事物或景象,用以引入所要描写或歌颂的事物。 句式与章法:

人教版高一语文必修三教案

人教版高一语文必修三教案 人教版高一语文必修三教案(一)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全诗,学习、把握诗中的节奏和旋律,培养学生阅读诗歌的能力。 2、通过分析人物形象,理清诗人情感发展的脉络,体验诗人对劳动人民真挚、热烈的感情以及对旧世界的仇恨和诅咒,提高审美能力。 3、认识本诗通过记事写人以及直抒胸臆的特点,学习对比、反复、排比等表现方法。 【教学重、难点】 1、重点: ⑴通过分析人物形象,理清诗人情感发展的脉络,体验诗人对劳动人民真挚、热烈的感情以及对旧世界的仇恨和诅咒。 ⑵学习排比、反复、对比等修辞手法在诗中的运用和作用。 2、难点: 使学生感知作者包含在诗歌中的真情实感,体会作者用情作诗的方法和重要性。 【教学方法】 诵读──鉴赏──讨论分析──合作探究。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1、有感情地朗读全诗。 2、理清诗的抒情结构。 〖教学过程〗 一、导入 艾青(1910~1996),原名蒋海澄,我国现代诗人。代表性诗篇除课文外,还有《光的赞歌》、《我爱这土地》、《给乌兰诺娃》、《礁石》等。 1932年,艾青加入“中国左翼美术家联盟”。7月因为参加进步的美术活动而被捕,国民党政府以“危害民国紧急治罪法”、“*政府”罪判处艾青有期徒刑六年。被捕之后,狱中生活使他由绘画转向了新诗写作。《大堰河──我的保姆》就是这样诞生的。1933年1月的一天早晨,牢房阴冷,铁窗临风,窗外晓雪飞舞,望着漫天飞舞的雪花,这位只有二十三岁的诗人,不禁想起了用乳汁把他养大的保姆,思念感激之情冲击着诗人的心。这是诗人第一次用“艾青”这个名字呈现给中国劳苦大众的一首赞美诗。它在《春光》杂志一卷三期上发表之后,立即轰动了全国,并受到了茅盾、胡风等文学前辈的好评。 二、整体感知,理清思路 1、播放本诗朗读录音带,以引起学生学习的动机和兴趣。 2、学生试读,除要求准确、清楚之外,还要注意表达出本诗的节奏和旋律。 3、理出本诗的抒情结构,初步说出大堰河形象特征: 第一部分(1~3节)怀念痛悼──身世悲苦低微。 第二部分(4~8节)眷念感激──勤劳善良无私。 第三部分(9~11节)同情控诉──命运悲惨。 第四部分(12~13节)讴歌赞美──灵魂高尚。 三、深入研究,体会构思特点 诗人在构思本诗时,把自己起伏的思绪,奔腾的激情作为最主要的依据,时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5教案

高中语文教案 必修五 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4年版

高中语文第五册第一单元 《林教头风雪山神庙》教案 教学目标:1、分析林冲的性格特点,把握他被逼上梁山的心理过程。 2、理解古典小说的特点,理清本文草蛇灰线的结构特点。 3、理解本文的社会意义,学会用历史的眼光来看问题。 教学难点:林冲性格的转变。 教学重点:对小说的鉴赏和分析理解。 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 教学课时:2课时 第一课时 梁山好汉,一百单八将,他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独特的一段英雄传奇故事。鲁智深是因为拳打了镇关西,杨志是因为失了生辰纲!那么林冲又是因为什么呢?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有关林冲这一段,《林教头风雪山神庙》(板书)。首先,我们了解一下相关知识。作品及作者介绍 小说小说在萌芽之初是相当不受重视的,那些文人雅士都吟诗作词,视小说者为末流。《汉书? 艺文志诸子略》中说:“小说家者流,盖出于稗官。街谈巷语,道听途说者之造也。孔子曰‘虽小道,必有可观者焉,致远恐泥。’是以君子弗为也。然亦弗灭也,闾里小知者之所及,亦使缀而不忘,如或一言可采,此亦刍荛狂夫之议也。”可见小说当时的地位。即使是这样,它还是以自己顽强的生命力不断的生长完善着。六朝的志怪小说,唐代的传奇,宋代的话本、拟话本,元明的讲史都是它发展演变的历程,而到了明清的时候,古典小说达到了最高峰。以前多为文言短篇小说,明清时候,长篇得到长足的发展。中国的古典长篇小说都为章回体,每个故事前的回目都大致交代出本回的主要内容。 作者关于作者说法众多,有的说是罗贯中,有的说是施耐安,有的说是施本罗编,还有的说是 施作罗续。其中明末清初的金圣叹就持最后那个说法,所以他才腰斩水浒。但现在大多数人认为还是施作的。对于施我们现有的资料很少。施耐庵,元末明初人(约1296─1370),钱塘(杭州)人,曾中元朝进士,在钱塘做过两年官,因与当道不合,弃官闲居在苏北故乡。代表作《水浒传》。 作品《水浒传》和《红楼梦》《三国演义》《西游记》并称为四大名著,代表了中国古典小说的 最高成就。《水浒传》不是作者独立创作的作品,而是在民间故事、话本、杂剧等集体创作的基础上再创作而成的。它所写宋江起义的故事源于历史真实。在《宋史》中的《徽宗本纪》,《侯蒙传》,《张叔夜传》及其他一些史料中都曾提及。从南宋起,宋江的故事就在民间广泛流传。元代出现了大批的水浒戏。这说明水浒故事是在不断发展中丰富和完善的。 《水浒传》原名《忠义水浒传》,甚至就叫《忠义传》。在小说里有一批“大力大贤有忠有义之人”,他们未能“酷吏赃官都杀尽,忠心报答赵官家”,却被奸臣贪官逼上梁山,沦为“盗寇”。《水浒传》是我国文学史上第一部以农民起义为题材的优秀长篇小说,它艺术地概括了历史上农民起义发生、发展直至失败的过程。通过对农民起义者不同反抗道路的详尽描写,热情讴歌了他们的造反精神和优秀品质,描绘了农民革命的理想,深刻反映了广阔的社会生活。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