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生态文明_对传统工业文明和资本主义制度的超越 (1)

生态文明_对传统工业文明和资本主义制度的超越 (1)

生态文明_对传统工业文明和资本主义制度的超越 (1)
生态文明_对传统工业文明和资本主义制度的超越 (1)

收稿日期:2011-11-09

作者简介:李合敏(1953-),男,河南内乡人,中共河南省南阳市委党校副教授,主要从事中共党史党建、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

2012年第1期海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No.12012第25卷JOURNAL OF HAINAN NORMAL UNIVERSITY

General No.117

(总117期)

(Social Sciences )

Vo1.25

生态文明:对传统工业文明和资本主义制度的超越

李合敏

(南阳市委党校,河南南阳473000)

要:继原始文明、农业文明、工业文明之后,人类将进入生态文明阶段。在前工业文明时期,没有出

现明显的生态危机。工业文明以来,

由于社会生产力的质的飞跃,特别是资本主义的制度痼疾,人们极其所能地掠夺和破坏自然,导致了全球性的生态危机,并加剧了全球性的社会危机和人际危机。生态文明作为人类对既往文明特别是传统工业文明理性反思的重大成果,是人类文明形态、文明发展理念、道路和模式的重大进步。但是,

要超越传统工业文明,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建设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社会公正、生态良好的生态文明社会,只有在科学发展观指导下,依靠社会主义制度才能真正实现。

关键词:人类文明;工业文明;生态危机;生态文明;科学发展观中图分类号:D0-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5310(2012)-01-0009-08

人类自诞生以来,便依靠自己的智慧不断地认识、适应、利用、改造自然(在非严格意义上一般也称大自然、自然界、自然环境、生态环境、自然生态系统、

生态系统等),使自然界打上人的实践活动的烙印而开始了人化过程,同时也创造着人类自己的文明。由于生产力发展水平的阶段性特征,人类文明依次经历了原始文明、农业文明和工业文明三个阶段,并将进入生态文明阶段。每一次文明更替,都是一次社会革命和生产力的大解放、大发展,都是人的物质生活更加丰裕、精神世界更趋高级的过程。同时,由于自然环境是人类生产生活赖以形成和发展的自然物质基础

,“没有自然界,没有感性的外部世界,工人什么也不能创造。它是工人的劳动得以实现、工人的劳动在其中活动、工人的劳动从中生产出和借以生产出自己的产品的材料”

,[1]42

因而每一

次文明更替也标志着人对自然的资源性和质量

性需求,

而且还会给人们带来灾难性的“报复”。生态文明正是人类对传统文明形态特别是工业文明进行深刻反思的成果。因为,生态环境承载人类活动的规模和能力是有限的。当人类的资源索取和废物排放数量与种类超过生态环境的承载能力,就会导致生态环境结构和功能的破坏,生态环境就难以很好地满足人们生产的需要。因此,我们应以尊重和维护自然为前提,以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和谐共生为宗旨,以建立可持续的生产方式和消费方式为内涵,以引导人们走上持续、和谐的发展道路为着眼点;它强调人的自觉与自律,强调人与自然环境的相互依存、

相互促进、共处共融,既追求人与生态环境的和谐,也追求人与人的和谐,而且认为人与人的和谐是人与自然和谐的前提。[2]

较之工业文明及其以前的文明,生态文明是人类文明形态和文明发展理念、道路和模式的重大进步。

9

大约在距今400万年左右,“摩擦生火第一次使人支配了一种自然力,从而最终把人同动物界分开”。[3]456但在人类诞生后漫长的原始文明(亦称渔猎文明)阶段,人类主要使用石器工具,主要的物质生产活动只是采集和渔猎,即直接利用自然物质作为人的生活资料。因此,人类群体只能被动地适应自然、依赖自然,盲目地崇拜自然、敬畏自然、顺从自然,把自然视为威力无穷的主宰,视为某种神秘的超自然力量的化身而顶礼膜拜。正如马克思所指出:“自然界起初是作为一种完全异己的、有无限威力的和不可制服的力量与人们对立的,人们同自然界的关系完全像动物同自然界的关系一样,人们就像牲畜一样慑服于自然界,因而,这是对自然界的一种纯粹动物式的意识(自然宗教)。”[1]81-82尽管原始人类在自然界面前已经开始显现出主观能动性,开始形成原始文明意识,开始有意识地影响自然,但由于生产力水平极端低下并且发展缓慢,人口数量少,人类对生态环境的干预力量和程度极其有限,加上生态环境自身强大的还原和修复能力,人类活动对生态环境的破坏可以说是微不足道的。因此,人类与自然之间维持着一种原始的和谐状态。

历史演进到距今1万年左右,人类开始进入农业文明阶段,开始从被动适应自然转为主动适应自然。在农业文明中,人类不再主要依赖自然界提供的现成食物,而是主要依靠农耕和畜牧等物质生产活动获取,即通过创造适当的条件,使自己所需要的动物和植物得以生存和繁衍,并改变其某些属性和习性,使其步入良性繁育和演化的轨道。由于农业生产过程是自然再生产过程与经济再生产过程的有机结合,它既受人类生产力水平的制约,又深受自然条件的影响。并且人作为主体在物质、精神方面仍然没有真正解放,生产力水平仍然较低,认识和改造自然的能力仍然有限,往往处于“靠天吃饭”的境地,所以人们仍然难以有效地摆脱大自然的束缚,仍然肯定自然对人的主宰作用,主张尊天敬神,这就在客观上形成了尊重自然规律、既利用自然又保护自然的生态学观点。在农业历史悠久的中国,从思想文化到社会政治制度,更无不闪烁着生态智慧的光芒,其中某些思想观点甚至堪与当今倡导的生态伦理、环境友好意识完全相合。儒家主张“天人合一”,强调以仁爱之心对待自然;道家则提出“道法自然”,强调人要以尊重自然规律为最高准则;佛家认为众生平等,并把“勿杀生”奉为“五戒”之首。特别是,我国历朝历代都有生态保护的相关律令。如“禹之禁,春三月,山林不登斧斤”、“草木零落,然后入山林”,“殷之法,弃灰于公道者,断其手”[4]等。所有这些,都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人们对生态环境的保护。

另一方面,随着生产力水平的发展和人口数量的增加,人类的主观能动性和自信心不断增强。人类为了自身生存与发展的需要,日益把自己凌驾于自然之上,自觉不自觉地开始掠夺和破坏自然资源,突出表现为对野生动物的大规模捕杀、对野生植物的大规模采伐、对土地的大规模开发和利用,致使人与自然之间开始出现矛盾,旱灾、水灾、风沙等自然灾害开始报复人类。对此,恩格斯曾详尽而深刻地指出,人固然可以通过他所作出的改变来使自然界为自己的目的服务,来支配自然界,“但是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人类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对我们进行报复。每一次胜利,起初确实取得了我们预期的结果,但是往后和再往后却发生完全不同的、出乎预料的影响,常常把最初的结果又消除了”。比如“美索不达米亚、希腊、小亚细亚以及其他各地的居民,为了得到耕地,毁灭了森林,但是他们做梦也想不到,这些地方今天竟因此而成为不毛之地,因为他们使这些地方失去了森林,也就失去了水分的积聚中心和贮藏库”;又如“阿尔卑斯山的意大利人,当他们在山南坡把在山北坡得到精心保护的那同一种枞树林砍光用尽时,没有预料到,这样一来,他们就把本地区的高山畜牧业的根基毁掉了;他们更没有预料到,他们这样做,竟使山泉在一年中的大部分时间内枯竭了,同时在雨季又使更加凶猛的洪水倾泻到平原上”;再如“在欧洲传播马铃薯的人,并不知道他们随同这种含粉的块茎一起把瘰疬症也传播进来了”。“因此我们每走一步都要记住:我们统治自然界,决不像征服者统治异族人那样,决不是像站在自然界之外的人似

01

的,———相反地,我们连同我们的肉、血和头脑都是属于自然界和存在于自然之中的;我们对自然界的全部统治力量,就在于我们比其他一切生物强,能够认识和正确运用自然规律。”[5]383-384尽管人类在农业文明阶段特别是其后期已开始对大自然进行掠夺和破坏,并因而导致人与自然的关系开始出现矛盾,大自然开始报复人类,但从总体看,限于生产力水平和人口数量,人类对自然界的利用和改造仍然有限,自然生态平衡尚能维持。

综上可见,在原始文明时期,由于人类的生产力水平非常低下,人与自然的关系更多地表现为人对自然的敬畏和被动适应,因而人与自然是一种原始的“和谐共处”,没有也不可能产生生态危机。在农业文明时期,随着人口的增加和生产力水平的逐步提高,人类开始不安于自然的庇护和统治,在较大规模地利用自然的同时,开始试图改造与改变自然。并且,这种改造和改变往往伴随着很大的盲目性、随意性和破坏性,致使人与自然的关系出现了阶段性、局部性的不和谐。但由于这一时期人类的物质生产活动基本上是利用和强化自然过程,对自然的开发和改造尚处于起步阶段,没有能力对自然实行根本性的改造,因此人与自然的关系整体上仍然保持着和谐,没有也不可能出现明显的生态危机。也就是说,在前工业文明时期,人与自然的关系虽然由和谐相处发展到了局部性的不和谐,但生态危机并不明显。人类真正对自然进行大规模的掠夺和破坏,从而导致人与自然的关系不和谐甚至对立,造成大规模的、全球性的、威胁着整个人类生存的生态危机,则是在工业文明时期。

18世纪60年代兴起的产业革命,开启了世界工业文明的新时代。由于蒸汽机的发明和广泛使用,使人类社会的生产工具和生产动力都发生了划时代的变革,人类利用和改造自然的能力大为提高,更促进了资本主义生产力的飞速发展。正如马克思和恩格斯所指出:“资产阶级在它的不到一百年的阶级统治中所创造的生产力,比过去一切世代创造的全部生产力还要多,还要大。自然力的征服,机器的采用,化学在工业和农业中的应用,轮船的行驶,铁路的通行,电报的使用,整个整个大陆的开垦,河川的通航,仿佛用法术从地下呼唤出来的大量人口,———过去哪一个世纪料想到在社会劳动里蕴藏有这样的生产力呢?”[1]277不仅如此,生产力和科学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还催生着新的产业革命和科学技术革命,进一步极大地提高了人类改造和利用自然的能力,使人类对自然的改造和利用取得了前所未有的辉煌成就,并从而使人类极大地提高了生活水平。但是,工业文明不同于农业文明的“生物型”生产,其基础是工业化生产方式,工业生产的劳动工具是机器,其生产过程的基本特点是主要以无生命的东西为劳动对象,材料与能源(物质资源)是其主要资源;以工业科学技术为手段,主要是依靠力学、物理学与化学等科学技术;在不依附自然条件的工厂中进行。作为主导产业的工业,它使用的资源是物质与能量,主要是煤、石油等能源和金属矿产与非金属矿产等不可再生的物源。[6]并且,传统工业文明的经济模式是一种“资源—产品—污染排放”的单向流动的线性经济活动,它以“三高一低”(高消耗、高排放、高污染、低利用)为特征,一方面导致资源的过度消耗和奢侈浪费,另一方面又会造成对环境的严重污染。随着工业生产的发展,随着工业化运动在全球的扩张,工业生产导致日益严重的环境污染和资源枯竭的危机,必将给人类赖以生存的生态环境带来巨大的冲击。特别是在工业文明和科学技术赋予人们以利用和改造自然的极大力量的同时,也伴随着人类中心主义的主观价值观的形成。这种价值观认为,大自然的价值就在于满足人的需求,人类征服自然、向自然无限索取是无可厚非的,人类无须为了自然界而牺牲自己的利益。在这种价值观念的支配下,超出基本需要的享乐性的物质消费愈来愈成为人们消费的主流,成为工业社会提倡甚至鼓励的消费方式。进而,人类对自然的理念发生了根本的改变,由“适应”、“利用”变成了“征服”、“奴役”,“人是自然的主宰”的思想占据了统治地位,并付诸于对自然的肆无忌惮的掠夺和破坏的实践,最终造成自然资源枯竭和生态环境日趋恶化。

对于工业文明时期对自然生态环境的掠夺和破坏,马克思、恩格斯还从更深层次作了揭露

11

和剖析。他们认为,这既与人们只顾眼前的物质利益而忽视长远利益的短视有关,更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下单纯追求高额利润的制度痼疾有关。在他们看来,“到目前为止的一切生产方式,都仅仅以取得劳动的最近的、最直接的效益为目的。那些只是在晚些时候才显现出来的、通过逐渐的重复和积累才产生效应的较远的结果,则完全被忽视了”。[5]385特别是,“资本主义生产使它汇集在各大中心的城市人口越来越占优势,这样一来,它一方面聚集着社会的历史动力,另一方面又破坏着人和土地之间的物质变换,也就是使人以衣食形式消费掉的土地的组成部分不能回到土地,从而破坏土地持久肥力的永恒的自然条件”。“资本主义农业的任何进步,都不仅是掠夺劳动者的技巧的进步,而且是掠夺土地的技巧的进步,在一定时期内提高土地肥力的任何进步,同时也是破坏土地肥力持久源泉的进步。一个国家,例如北美合众国,越是以大工业作为自己发展的起点,这个破坏过程就越迅速。”[7]552-553以利润率为推动力的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不仅对自然造成了前所未有的破坏,而且导致了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尖锐对立。“在各个资本家都是为了直接的利润而从事生产和交换的地方,他们首先考虑的只能是最近的最直接的结果。……人们看待这些行为的自然影响也是这样。”“而一切较高的生产形式,都导致居民分为不同的阶级,因而导致统治阶级和被压迫阶级之间的对立;这样一来,生产只要不以被压迫者的最贫乏的生活需要为限,统治阶级的利益就会成为生产的推动因素。在西欧现今占统治地位的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中,这一点表现得最为充分。支配着生产和交换的一个个资本家所能关心的,只是他们的行为的最直接的效益。不仅如此,甚至连这种效益———就所制造的或交换的产品的效用而言———也完全退居次要地位了;销售时可获得的利润成了唯一的动力。”[5]385-386

正是由于上述原因,特别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制度痼疾,人们陶醉于对自然界的胜利,无视自然界的报复,持续不断地发动着对自然界的“全面进攻”。尤其是在整个20世纪的100年中,人们为了满足自身的需要,以百倍的疯狂,最大限度地开发、获取自然资源,导致了资源的过耗和短缺。其中,仅美国在过去的100年中就累计消费了大约350亿吨的石油、73亿吨的钢、2亿吨的铝、100亿吨的水泥。[8]与此相伴随的则是“过度抛弃”。人们巨量地向自然界排放废气、废水、废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和规模破坏着生态环境,导致覆盖全球的全方位的环境污染和破坏。其结果,物质财富的创造与资源的短缺甚至枯竭、生态环境的恶化同步发展,使人们在享受现代化成果的同时,也要承受生态恶化的困扰。人们每天都可以接受到这样的信息:人口过度增长,能源和矿产资源日趋枯竭,森林、耕地、草原急剧减少,水土流失严重,沙漠化加速,物种减少甚至灭绝,废气、化学制剂、有毒物质、放射性物质大量排放,空气、土壤、河流、海洋污染严重,地球臭氧层被破坏,全球出现温室效应,灾害性天气日趋频繁和恶劣。2005年3月,联合国发布的《千年生态环境评估报告》认为,过去半个世纪以来,人类活动极大地改变了全球的生态环境,一些生态系统所遭受的破坏已经无法得到逆转,牺牲环境发展生产的恶果正在越来越清楚地表现出来。报告指出,过去40年中人类对河流湖泊水资源的开采翻了一倍,1/4的海洋鱼类遭过度捕捞,约90%的大型海洋食肉动物消失,25%的哺乳类动物、12%的鸟类和1/3以上的两栖类动物面临灭绝的厄运。20世纪的最后几十年,世界煤炭资源损失了20%,另外20%的煤炭资源正在退化;滥伐森林使热带雨林锐减,35%的世界森林资源消失并导致干旱发生。1945年以来开垦的农田比18、19两个世纪的总和还要多,农业过度用水增加了对水资源的压力,过度农耕造成土壤贫瘠。现代农业活动对生态服务的索取越来越大,伴随的代价也越来越高。报告强调指出,在地球生态环境向人类提供生态服务的24个系统中,饮用水供应、渔业、区域性气候调节以及自然灾害和病虫害控制等15个系统在过去50年里遭受严重破坏,且正在进一步恶化,处于不能够使人类维持可持续性生产的状态。[9]

同时,由于“人同自然界的关系直接就是人和人之间的关系,而人和人之间的关系直接就是人同自然界的关系”,[10]119与世界性的生态危机相伴随的必然是世界性的社会危机和人与人之间关系的紧张。半个多世纪以来,资本主义发达

21

国家获得了空前的经济增长和巨大的财富积累,资本主义从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演变为国际垄断资本主义,霸权主义、强权政治主导着极不合理的国际经济政治秩序。从而,不仅极大地加剧了国内的贫富分化和阶级对立,而且造成了比过去时代更加严重的全球性的两极分化、分配不公和普世性的阶级对立、南北对抗。西方发达国家同广大发展中国家的矛盾成为全球的主要矛盾,这一主要矛盾又同全球性的核战争威胁、移民难民潮、恐怖主义活动、传统道德失范以及民族文化冲突等交织在一起,使人类的社会危机趋向普遍化、多样化、极端化。人类不可能在社会对抗和人际对抗的条件下克服生态危机、实现人与自然界的和谐。相反,普世性的社会危机和人际危机只会造成并加剧全球性的生态危机。目前,发达国家以占全球20%的人口消耗着全球的大部分自然资源和排放着大部分的污染物。其中,仅美国就以不到世界4.5%的人口排放着占世界排放总量23%的增温气体。作为全球生态环境恶化始作俑者的发达国家,不仅直到今天仍不愿意为自己的“原罪”出资,而且为了维护自身的发展、繁荣和生态而不惜牺牲发展中国家的经济、资源、生态利益和向发展中国家转嫁生态危机,大搞“生态殖民主义”,甚至为了掠夺和控制资源而以种种借口大动干戈、制造政变,加剧地区性的动荡和紧张局势。另一方面,生态危机又会助长社会危机和人际危机,助长资源的过耗、枯竭和生态环境的污染,加剧社会的贫困化,导致人口的非常规流动,引发争夺资源的战争和地区性的局势紧张,从而摧毁社会和谐的物质基础。普世性的生态危机、社会危机、人际危机及其交互作用,给人类的前途带来了史无前例的忧患,将人类和自然界置于危机四伏的境地。[11]23

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容量都是有限的,不仅不可能满足人类日益增长的无限的物质需求,而且对人类社会具有很强的制约作用。如果不摒弃工业文明以来人们所形成的人类中心主义的主观价值观和“过度生产”、“过度消费”、“过度抛弃”的生产生活方式,就会受到自然界的惩罚甚至危及人类的生存。只有合理利用自然资源并与自然界和谐相处,建设生态文明,才能保证人类文明的延续和发展。这既是人类活动特别是工业文明以来人类对自然生态环境的掠夺和破坏所引起的恶果给予人类的警示,更是人类对自身活动特别是人与自然关系的长期理性反思的重大成果。

随着人们对人与自然关系问题日益深刻的认识,生态环境保护逐渐成为全球性的进步意识,生态环境议题不仅引起各国政府和联合国的重视,而且往往注入到国际间政治、经济、文化等交往之中。1972年,联合国召开了有史以来第一次“人类与环境会议”,讨论并通过了著名的《人类环境宣言》,明确强调保护和改善人类环境是关系到全世界各国人民的幸福和经济发展的重要问题,从而揭开了人类共同保护环境的序幕,并且意味着环境保护开始由民间活动上升到了政府行为。1987年,联合国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在向联合国大会提交的长篇报告《我们共同的未来》中,不仅正式提出了“可持续发展”的概念,而且以此为主题对人类共同关心的环境与发展问题进行了全面论述,对规范的可持续发展进行了理性设计,成为人类建构生态文明的纲领性文件。“可持续发展”的提出,既反映了人类对自身以前走过的发展道路的反思和摒弃,也是人类对今后的发展道路和发展目标的向往和选择,它是人类发展观的一次质的提升,具有划时代的意义。1992年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通过的《里约热内卢环境与发展宣言》、《21世纪议程》、《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和《生物多样性公约》等重要文件,进一步把可持续发展确立为当代人类发展的主题,不仅强调和深化了人们对可持续发展理论的认识,而且进一步为生态文明社会的建设提供了重要的制度保障。1997年,一百五十多个国家和地区的代表云集京都,通过了《京都议定书》,达成了各国减排温室气体的协议。2002年联合国举行可持续发展世界首脑会议,深入研讨并要求各国采取具体措施,更好地执行《21世纪议程》的量化指标,落实可持续发展理念。所有这些表明,走可持续发展道路,构建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建设生态文明社会,已经成为全人类的共识,已经成为人类文明的一个崭新时代。

但是,知易行难。尽管世界性的生态环境保

31

护运动已经兴起数十年之久,人类面临的生态危机却不仅没有得到根本的缓解,而且还呈日益加剧的趋势。那些首先爆发生态危机并首先兴起现代环保运动的西方发达国家,不仅没有成为生态文明的“领头羊”,反而以不足世界总人口15%的人口,仍然消费着全球50%以上的矿产资源和60%以上的能源,排放着大量的污染物,[8]仍然在造成并加剧着全球生态危机。之所以如此,原因在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不断向不发达地区转移生态成本;西方为此获取的各种强大资源使本国生态危机得以缓解;西方工业文明的巨大惯性还要持续相当一段时间”,[4]更在于资本主义剥削与掠夺的制度本质决定了西方发达国家不可能真正实现包括同存共荣的人与自然关系、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经济发展模式、健康适度消费的生活方式、更加公正合理的社会制度等丰富内涵的生态文明社会,而这只有在超越了传统工业文明和资本主义制度的社会主义制度下才能实现。正如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所反复指出,只有改变不合理的社会制度,才能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尽管“我们一天天地学会更正确地理解自然规律,学会认识我们对自然界的习常过程所作的干预所引起的较近或较远的后果。特别自本世纪自然科学大踏步前进以来,我们越来越有可能学会认识并因而控制那些至少是由我们的最常见的生产行为所引起的较远的自然后果。但是这种事情发生得越多,人们就越是不仅再次地感觉到,而且也认识到自身和自然界的一体性,而那种关于精神和物质、人类和自然、灵魂和肉体之间的对立的荒谬的、反自然的观点,也就越不可能成立了,……经过长期的、往往是痛苦的经验,经过对历史材料的比较和研究,我们也渐渐学会了认清我们的生产活动的间接的、较远的社会影响,因而我们也就有可能去控制和调节这些影响”,“但是要实行这种调节,仅仅有认识还是不够的。为此需要对我们的直到目前为止的生产方式,以及同这种生产方式一起对我们的现今的整个社会制度实行完全的变革”。[5]385在一个崭新的合理的社会里,“社会化的人,联合起来的生产者,将合理地调节他们和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把它置于他们的共同控制之下,而不让它作为盲目的力量来统治自己;靠消耗最小的力量,在最无愧于和最适合于他们的人类本性的条件下来进行这种物质变换”。[12]926-927“这种共产主义,作为完成了的自然主义,等于人道主义,而作为完成了的人道主义,等于自然主义,它是人和自然界之间、人和人之间的矛盾的真正解决,是存在和本质、对象化和自我确证、自由和必然、个体和类之间的斗争的真正解决。”[10]12020世纪70年代以来兴起的生态社会主义,更是将生态文明与社会主义紧密结合起来。所有这些启示我们,正确处理人与自然关系问题,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建设生态文明社会,是社会主义的内在本质;社会主义的内在本质要求它担当领导全世界从工业文明向新型文明的伟大转型。[4]

早在1992年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制定《21世纪议程》之前的20世纪80年代,邓小平在论述发展问题时就不仅反复使用了“持续发展”、“协调发展”、“发展后劲”等概念,而且就此作了一系列的、前瞻性的论述和系统构想,使传统的发展理论升华到了新的境界,为人类获得可持续发展的共识做出了重大理论贡献,更成为我国坚持科学发展道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指南。[13]1987年10月,党的十三大报告指出,在推进经济建设的同时,要大力保护和合理利用各种自然资源,努力开展对环境污染的综合治理,加强生态环境的保护,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很好地结合起来。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以后,以江泽民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创立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不仅强调要把发展作为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而且对有关发展的问题特别是正确处理人与自然关系、加强生态环境建设问题作了大量的论述。1992年10月,江泽民在党的十四大报告中强调,必须认真执行控制人口增长和加强环境保护的基本国策,“要增强全民族的环境意识,保护和合理利用土地、矿藏、森林、水等自然资源,努力改善生态环境”。[14]2401995年9月,他在《正确处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若干重大关系》中专门论述了“经济建设和人口、资源、环境的关系”问题,明确提出“在现代化建设中,必须把实现可持续发展作为一个重大战略。要把控制人口、节约资源、保护环境放到重要位置,……使经济建设与资源、环境相协调,实现良

41

性循环”。[14]463其后,他不仅利用各种场合反复论述保护生态环境与可持续发展问题,而且在党的十五大、十六大报告中一再强调可持续发展问题,把“可持续发展能力不断增强,生态环境得到改善,资源利用效率显著提高,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推动整个社会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15]544作为中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重要组成部分。根据中央关于保护生态环境的战略思想,我国不仅加大了对生态环境建设的投入,而且于1999年颁布了《全国生态环境建设规划》,先后启动了全国天然林保护工程、国家生态工程、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建设“十百千”示范工程、退耕还林还草工程、京津周边地区防沙治沙工程、大江大河和湖泊污染治理工程、节能减排工程等大型生态建设项目,生态建设的覆盖面已遍及全国,其成效引起世界瞩目,更惠及全国各族人民。所有这些重要思想及其指导下的重大战略举措,不仅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我们党的发展观,而且有力地推动了我国的生态环境建设。

党的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在领导全党全国人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伟大实践中,进一步对发展问题作了不懈探索,明确提出了“科学发展观”的科学概念,并通过不断发展的实践和认识使之成为一个完整的科学理论体系。2003年10月,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在首次明确提出“科学发展观”的同时精辟地指出,这一发展观就是要“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坚持“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的要求”。[16]465胡锦涛在会上发表的重要讲话中强调,必须树立和落实全面发展、协调发展和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他指出,要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必须促进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坚持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促进社会全面进步和人的全面发展,坚持在开发利用自然中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实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这样的发展观适合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17]4832004年3月,他在中央人口资源环境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中不仅再次强调要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必须牢固树立和认真落实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而且系统阐述了科学发展观的深刻内涵、基本要求及其重大意义。同年5月,他在江苏考察工作时进一步指出,科学发展观是我们党从新世纪新阶段我国发展全局出发提出的重大战略思想,对整个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都具有重要指导意义,必须把科学发展观贯穿于发展的整个过程。2005年2月,他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能力专题研讨班上的讲话中指出:“我们所要建设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该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其中,“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就是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18]706与此同时,党和国家按照科学发展观的根本要求,把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确立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战略任务,作出了一系列重大部署。2007年10月,胡锦涛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不仅以较大的篇幅全面论述了“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问题,强调“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而且在论及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新要求时明确提出了“建设生态文明”的目标:“建设生态文明,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循环经济形成较大规模,可再生能源比重显著上升。主要污染物排放得到有效控制,生态环境质量明显改善。生态文明观念在全社会牢固树立。”[19]14,20把生态文明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首次写入党的政治报告,这既反映了我们党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规律认识的新发展,更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必然要求和重大任务。可以坚信,我们有中国共产党的英明领导,有社会主义的优越制度,有科学发展观的科学指导,有全党全国人民建设生态文明的共识和自觉行动,我们一定能够超越传统工业文明和资本主义制度,实现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跨越式发展,成为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生态环境良好的国家,引领生态文明的世界潮流,为人类文明做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51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2]周生贤.积极建设生态文明[N].人民日报,2007-12-24(9).

[3]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4]潘岳.生态文明的前夜[J].暸望新闻周刊,2007(43):38-39.

[5]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6]黄顺基.建设生态文明的战略思考———论生态化生产方式[J].教学与研究,2007(11):13-21.

[7]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

[8]周生贤.生态文明建设:环境保护工作的基础和灵魂[J].求是,2008(4):17-19.

[9]郭林.谁来拯救我们的环境[N].光明日报,2005-04-08(9).

[10]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

[11]李恒瑞.当代中国科学发展观论纲[M].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2006.

[12]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5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4.

[13]李合敏.论邓小平的可持续发展思想[J].柳州师专学报,2006(3):40-46.

[14]江泽民.江泽民文选: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15]江泽民.江泽民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16]中共中央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C]//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5.464-482.

[17]胡锦涛.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C]//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5:483-484.

[18]胡锦涛.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能力专题研讨班上的讲话[C]//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中).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6:695-719.

[19]胡锦涛.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C]//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文件汇编.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1-56.

(责任编辑:田原)Eco-Civilization:A Transcendence above

Traditional Industrial Civilization and the Capitalist System

LI He-min

(Nanyang Municipal Party School of CPC,Nanyang473000,China)

Abstract:In the wake of the primitive civilization,agricultural civilization and industrial civilization,mankind will enter the stage of eco-civilization.During the pre-industrial civilization,there was no signifi-cant ecological crisis;but since the industrial civilization,because of the qualitative progress in the social productivity,esp.the chronic defects of the capitalist system,human beings have looted and destroyed na-ture as much as possible,thus having led to a global eco-crisis as well as exacerbated the global social and interpersonal crisis.Eco-civilization,the major achievement of man’s rational reflections on their past civili-zation,esp.the traditional industrial civilization,is the significant success of mankind in their civilization pattern,concepts,ways and modes of civilization development roads and modes of significant progress.Nev-ertheless,its is only under the guidance of the scientific outlook on development and upon the reliance of the socialist system can we trully go beyond the traditional industrial civilization,adhere to the people-oriented,overall and coordinate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and construct the eco-civilized society marked by high pro-ductivity,affluent life,social justice and eco-soundness.

Key words:human civilization;industrial civilization;eco-crisis;eco-civilization;the scientific out-look on development

61

试谈工业革命和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第一节工业革命和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山东师范大学附属中学申大田 教学目的 一、要求学生掌握的基础知识 英国工业革命的前提和条件;英国工业革命的过程及珍妮纺纱机、改良蒸汽机、轮船、蒸汽机车等的发明;法国工业革命、美国工业革命、德意志工业革命;工业革命的影响。 二、要求学生认识 1.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社会生产的发展需要技术革命。经济要发展,科技要先行。 2.资本主义工业化是建立在血腥掠夺的基础之上的。今天东西方的差距有其历史根源。 3.只有刻苦学习,认真钻研,才能取得巨大成就。 三、要求培养学生的能力 1.通过分析英国工业革命的前提、条件及影响,培养学生运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辩证关系这一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分析问题的能力。 2.通过引导学生分析工业革命的影响,提高学生全面、正确评价历史事件的能力。 重点、难点 一、本课重点:英国工业革命的前提、条件;工业革命的影响。 二、本课难点:如何理解工业革命巩固了资本主义各国的统治基础。 教学设备 幻灯片、挂图、多媒体计算机及计算机课件等。 教学要点(板书) 第一节工业革命和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一、英国工业革命

二、工业革命的扩展 1.法国工业革命 (1)前提条件 (2)概况 (3)阻碍发展的因素 2.美国工业革命 (1)条件 (2)成果 3.德意志的工业革命 4.俄、日等国的工业革命 三、工业革命的影响 1.生产力迅速提高,巩固了资本主义各国的统治基础 2.两大对立阶级的形成 3.城市的兴起和近代意识的形成 4.资产阶级对世界统治的确立 教学过程 复习提问,导入新课 第二章第一节我们学习了英国资产阶级革命。请同学们回忆一下,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有何重要的意义?(学生回答)(教师指出)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只是一个开端,它确立的是资产阶级和新贵族在政治上的统治地位,但这并不意味着资本主义制度在英国的完全确立和稳固。资本主义经济、政治制度的进一步发展,需要雄厚的物质基础,而这一基础的具备,则是由工业革命来完成的。(导入新课) 讲授新课 什么是工业革命?所谓工业革命,也叫产业革命,是资本主义由工场手工业到大机器生产的一个飞跃,它是生产领域里的一场大变革,又是社会关系方面的一场革命,是资本主义发展史上的重要阶段。工业革命最早在英国发生,开始于18世纪60年代,完成于19世纪40年代。 工业革命为什么首先发生在英国呢? 1.前提17世纪所发生的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推翻了封建专制的君主制,形成了君主立宪制,从而建立了资产阶级和新贵族的统治,这是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必然产物。资产阶级通过国家政权推行符合自己利益的土地政策、殖民政策,

加快生态文明建设

《形势与政策》课程论文加快生态文明建设 姓名: 学号: 系别: 班级: 指导老师: 完成时间:

加快生态文明建设 11级计算机工程学院网络一班朱杰华 生态文明建设不仅是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要求,也是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必然选择。生态文明建设是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的前提条件,缺少生态文明的价值理念和价值追求,其他各项建设必然会受到影响。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必须科学规划、制度先行,这样才能保证生态文明建设的针对性、实效性和计划性。 文献来源:《时事报告》(大学生版)2012-2013学年度第二期 一、生态文明制度建设是生态文明建设的保证 生态文明制度建设能够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行动的标准,保证生态文明建设有据可依。制度是各种法规、章程、规约等的总称,是人们行动的准则和依据。生态文明制度建设就是要制定出符合生态文明要求的目标体系、考核办法、奖惩机制等。各种制度的完善以及各制度间的相互配合、整合是使生态文明建设得以正常运转和发挥预期作用的根本依据。 二、生态文明制度建设面临的突出矛盾 ○1生态文明制度建设的紧迫性与观念滞后的矛盾:我们面临着“资源约束趋紧、环 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迫切需要建章立制。但是目前人们的观念相对滞后,不少领导干部还没有充分认识到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2人们追求幸福生活的期待与生态文明制度建设滞后的矛盾:大多数百姓摆脱了 基本生存需求的制约,已从追求生活水平提高转变到全面提升生活品质。人们过上幸福美好生活的新期待,对支撑生态文明建设制度供给不足提出了新的挑战。 ○3现有发展格局与生态文明制度建设的矛盾:长期存在的重经济发展轻环保投入、 重经济发展轻生态建设的格局没有根本改变,生态文明制度建设始终没有提到重要议程,使得资源过度开发、环境总体恶化的趋势没有根本改变。 三、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制度建设的路径 ○1制定生态文明发展的总体规划:国家级的规划应以原则性为主。各个地方性的规划,应该在国家规划所设定的框架内,结合当地的实际情况,制定较为具体的方案。 ○2加快相关法律法规建设:我国的生态立法要运用生态学的观点将生活环境和生态环境 作为一个有机体来加以考虑,保护生态环境,防治污染和各类灾害,进而构建一个标本兼治的大环境立法体系。 ○3转变政府职能:必须从主要用行政办法保护生态转变为综合运用法律、经济、技术和必要的行政办法解决问题。

中国传统文化对于生态文明建设的意义

中国传统文化对于生态文明建设的意义 摘要 自然环境是人类存在和延续的物质基础,人的思想离不开自然环境的影响,先民最早的生态萌芽思想源于对宇宙的探索,对自然的崇拜,进而衍生中国古代的生态文明思想-——“顺天说”.尤其是儒家“天人合一”思想中将“仁爱”亲亲惠及整个人类,道家的“见素抱朴,少私寡欲”的生态价值观。现今,中国正在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聚焦传统文化,以史为鉴,从博大精深的中华传统文化中汲取智慧,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关乎世界发展。 关键词:背景,儒家,道家,启示 目录 摘要 第1章古代传统生态思想产生背景 (5) 第2章阐释儒家和道家生态文化思想 (5) 2.1儒家生态文化思想 (5) 2。2道家生态文化思想阐述 (6) 第3章对现今建设生态文明社会的启示 (6) 3。1 遵从平等的价值理念 (6) 3。2 遵从自然法则 (6) 3.3正确处理环境与发展的协同关系 (7) 第1章古代传统生态思想产生背景中国传统文化的内向型气质、和谐型风格和伦理型内核,这些特征与中国地理环境关系密切,封闭性是中国地理环境的一个特点。中国西北部是青藏高原与蒙古高原,东南部则是浩瀚的大海。而孕育出中国文明的黄河流域,与中国的总体环境相似,上古时代的黄河中下游北方是无法耕种的草原;往南是难于开垦的森林;往东是无法跨越的大海;往西则是不利于农耕的高原,依据现有的封闭的环境,中国人创造了具有自己特色的农业文明.顺天说是一种自然观,发端于古人

对自然四时的认识,是古人在长期的农业生产实践中形成顺应自然的思想,古人生活与天地自然之中直观地觉察到自然变化的周期性规律,并顺应这种规律形成的思想,进而形成了典型的内向型文化气质。和谐的文化风格使中国人在处理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时,讲究和谐统一、仁爱亲善、和睦礼让.中国人的哲学观念中也渗透着“天人合一”、“知行合一”、“情景合一”等思想。 先民历来把自然生态环境看作是自己赖以生存的重要条件,当时的人无法用自己的认识水平去揭示各种地理现象背后的规律性的东西,他们只能将之一切归于那个至高无上力量的拥有者,这个拥有者不仅创造了世界,同时也控制着世界上万物的运行。在对宇宙探索中,引发古人对自然的崇拜,而且形成了许多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自为意识、观念和行为规范。 第2章阐释儒家和道家生态文化思想中国儒家和道家的内核中都有符合自己生态文明的观念,儒家“天人合一”的生态自然观,强调人对于“天”也就是大自然,要有敬畏之心。道家主张无为,不是说无所事事,而是要求节制欲念,不做违背自然规律的事. 2.1儒家生态文化思想阐述 “仁"是儒家的核心思想之一。从“仁者爱人”扩展到“仁者爱物”,体现了对生命和大自然的尊重。“劝君莫打枝头鸟,子在巢中待母归”.这种人类对生物的关爱不能仅仅看作是一种科学的认知,而是性善的人类情感归属的需要,儒家把这看作是“孝"和“义”的体现。这些思想应该成为现代生态伦理学的重要支撑。 2。2道家生态文化思想阐述 《道德经》“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强调了遵循自然规律,这就是自然之道。“道生万物,德育万物”,为此要尊“道”、守“德”,厚德载物。这种顺应自然规律的思想,对人自身的完善,从而影响社会发展都是非常重要的。 第3章对现今建设生态文明社会的启示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物质文明不断进步,高消耗高污染的生产方式使得资

现场文明施工管理制度

现场文明施工管理制度 1目的 为加强建筑施工现场的管理,保证公司施工现场文明施工,为施工人员创造安全、文明的作业环境;提高施工质量,确保工程进度,提高公司管理素质和水平,特制定此制度。 2适用范围 本制度适用于公司下属各分公司、项目部施工项目的现场文明施工管理。3职责 3.1公司工程技术管理部调度室是现场文明施工的主管部门,负责现场文明 施工标准的制定,并负责对各分公司、项目部现场文明施工管理工作的监督、检查。 3.2公司各分公司、项目部的施工负责人主管文明施工,负责公司文明工地 标准的贯彻实施。并应逐级建立安全生产责任制,实现目标管理。 3.3各单位各级调度部门负责现场文明施工的日常监督管理工作。对现场交 叉施工、文明施工,水,电,交通运输等管理,组织统一协调,统一指挥。 3.4根据施工任务和管理方便的原则,按施工任务区划分文明施工责任区, 实行分片包干,责任到人。 3.5文明施工责任区的各分公司、项目队是文明施工的执行者,其负责人是 直接责任人。 3.6公司、各分公司、项目部每季度应按照《建筑施工安全检查标准》JGF59 —2011进行检查。 4文明施工要求 4.1场容场貌和总图要求 4.1.1工程开工前,项目工程部要严格按照施工组织设计的施工总平面规划 图布置办公、予制、安装区域和道路,确保现场办公室、休息室、工具棚、焊

机棚、予制平台、材料库及其他施工机具、施工暂设摆放规范。 4.1.2施工现场进出口要设置大门和门卫,门头要设置企业标志。并按要求 设立五牌一图图。其中,工程概况牌要标明工程名称、生产规模、施工许可证号、建设单位、设计单位,施工单位,项目经理的姓名,技术总负责人,安全负责人、质量负责人、开(竣)工日期、质量目标等。 4.1.3项目部要落实现场的四通一平(即施工用水通、电通、道路通、通讯 通,场地平整),没有达到要求不准开工。 4.1.4项目程部按照专业施工范围、时间划分文明施工管理区域,使文明施 工管理责任明确,有专人负责。 4.1.5施工现场四周应设围墙,高度不得低于1.8米。 4.1.6施工人员进入现场必须佩戴工作卡,特种作业人员全部持证上岗。 4.1.7施工现场必须按施工方案作好安全设施,施工现场要有醒目的安全标 识牌。 4.2施工现场材料、设备管理 4.2.1各项临时设施,合格的原材料,成品,半成品,设备及机具应按施工 平面布置图位置整齐摆放,做到下垫离自然地坪不得小于200mm,分区管理,并分类摆放,整齐稳固,并挂产品标识牌,易燃易爆物品应分类存放。具体要求应符合材料,机具管理的有关规定。 4.2.2动设备、大型仪器仪表、水泥、衬里材料、保温保冷材料及其他重要 设备、材料必须进行防雨遮盖,露天堆放时场内要有排水设施。 4.2.3小型管件、小型仪器仪表、螺栓垫片等易丢失的物品必须进库上架保 管。 4.3施工用水、电、道路管理 4.3.1施工现场的用电线路,用电设施的安装和使用必须遵守安全操作规程。 并按照施工组织设计进行架设,严禁任意拉线,接电,拉闸,断电,检修时应挂警示牌,并设专人监督。。如施工需要应向总图管理和主管部门提出申请,批准后方可实施。施工现场必须设有保证施工安全要求的夜间照明。危险潮湿场所设备内的照明以及手持照明灯具,必须采用符合安全要求的电压。 4.3.2施工用水管线按施工组织设计进行敷设。施工要符合安装规范要求。

试谈工业革命和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第一节工业革命和资本主义经济的进展 山东师范大学附属中学申大田 教学目的 一、要求学生掌握的基础知识 英国工业革命的前提和条件;英国工业革命的过程及珍妮纺纱机、改良蒸汽机、轮船、蒸汽机车等的发明;法国工业革命、美国工业革命、德意志工业革命;工业革命的阻碍。 二、要求学生认识 1.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社会生产的进展需要技术革命。经济要进展,科技要先行。 2.资本主义工业化是建立在血腥掠夺的基础之上的。今天东西方的差距有其历史根源。

3.只有刻苦学习,认真钻研,才能取得巨大成就。 三、要求培养学生的能力 1.通过分析英国工业革命的前提、条件及阻碍,培养学生运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辩证关系这一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分析问题的能力。 2.通过引导学生分析工业革命的阻碍,提高学生全面、正确评价历史事件的能力。 重点、难点 一、本课重点:英国工业革命的前提、条件;工业革命的阻碍。 二、本课难点:如何理解工业革命巩固了资本主义各国的统治基础。 教学设备 幻灯片、挂图、多媒体计算机及计算机课件等。 教学要点(板书) 第一节工业革命和资本主义经济的进展 一、英国工业革命

二、工业革命的扩展 1.法国工业革命 (1)前提条件 (2)概况 (3)阻碍进展的因素 2.美国工业革命 (1)条件 (2)成果 3.德意志的工业革命 4.俄、日等国的工业革命 三、工业革命的阻碍 1.生产力迅速提高,巩固了资本主义各国的统治基础 2.两大对立阶级的形成 3.都市的兴起和近代意识的形成 4.资产阶级对世界统治的确立 教学过程 复习提问,导入新课 第二章第一节我们学习了英国资产阶级革命。请同学们回忆一下,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有何重要的意义?(学生回答)(教师指出)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只是一个开端,它确立的是资产阶级和新贵族在政治上的统治地位,但这并不意味着资本主义制度在英国的完全确立和稳固。资本主义经济、政治制度的进一步进展,

我国生态文明制度建设的成就与问题分析

我国生态文明制度建设的成就与问题分析 生态文明制度是指在全社会制定或形成的一切有利于支持、推动和保障生态文明建设的各种引导性、规范性和约束性规定和规则的总和,其表现形式为正式制度(原则、法律、规章、条例等)和非正式制度(伦理、道德、习俗、惯例等)[1]。生态文明建设既需要通过自然科学方面的研究,解决好生态建设中的各种科学技术问题,更重要的是通过社会科学方面的研究,解决好生态文明建设中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各种复杂关系问题,而解决这些关系问题则需要依靠生态文明制度建设。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制度建设的成就 (一)国家层面:明确生态文明制度建设的重要地位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明确指出,建设生态文明必须建立系统完整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用制度保护生态环境,这预示着我们国家将迎来用制度保障生态文明建设的崭新局面。生态文明制度建设在国家现代化文明进程中占有重要地位,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生态文明制度能有效规范人们的生产和生活行为,降低生态文明建设过程中人为因素的干扰作用。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生产者为了追寻经济利益的最大化,往往不顾生态环境的承载力而过度利用自然资源,造成自然资源的匮乏以及生态环境的破坏。制度确立后就为人们的生产生活提供了行为依据,哪些行为是应

该做的,哪些行为是不应该做的,不是某些人的主观判断,而是法律和制度规定的。在有章可循的前提下,人们必须按照规章制度办事,否则,就会受到相应的惩罚。 其次,生态文明制度能够保障生态文明建设各项工作的稳定性和连续性。我国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已经开展了很多年,但总体上来说,生态环境恶化的趋势并没有得到有效的控制。原因在于资源环境问题不仅与自然原因及社会发展阶段有关,更是与法制和体制机制等制度因素息息相关。生态文明制度是一种具有长远眼光的制度安排,具有长期性、方向性和战略性。并且,生态文明制度建设也是基于可操作的历史阶段的层面,并指向实现人与人、人与自然的和谐。此外,生态文明建设中的问题需要用制度进行公平、公正、有效的裁决与规范,以保障生态文明建设的稳定性和长期性。 最后,生态文明制度建设有助于彰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自信。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中国一直身体力行推进环境与发展工作。从20世纪80年代至今,我国先后加入多个世界性环境保护组织,签订了多个协议,参与多个国际环境公约,在世界环境与发展领域影响不断扩大。我国是一个有着深厚马克思主义理论底蕴的社会主义国家,有责任向全世界彰显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形象。与那些进入21世纪便发生一连串的债务危机、金融危机、能源危机、气候危机、生态环境危机的发达国家相反,中国越来越对自己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道路特别是制度充满自信。作

自由资本主义时代(知识点)

业革命后的失望和不满,催生了浪漫主义和(批判)现实主义文艺思潮。 4、科学方面:进化论兴起。 【知识整合】 一、经济领域 (一)工业革命(18世纪60年代——19世纪中期) 1、背景:①较早完成资产阶级革命并确立君主立宪制政体,社会稳定。②圈地运动提供了劳动力;殖民贸易和掠夺提供了资金。③工场手工业时期积累了大量生产技术和科学知识。④18世纪中期,英国海外市场日益扩大。 2、概况: (1)开始标志:最先开始于棉纺织业, 1765年珍妮纺纱机的发明是工业革命开始标志; (2)影响最深远的成就:英国工程师瓦特改进的“万能蒸汽机”,大大推动了机器的发明和使用,加快了工业化的步伐,人类进入“蒸汽时代”。美国采用通用部件标准化生产,有利于机械的普及。(3)交通运输业的革命:A.1807年美国的富尔顿发明了汽轮,对加强洲际之间的联系起到了重要作用;B.1814年英国的史蒂芬孙发明了火车机车,铁路的出现加快了工业革命的进程,人类进入“铁路时代”。 (4)扩展:19世纪开始向欧美大陆扩散,铁路业和纺织业成为两个领先的部门;工业革命中出现的新兴行业主要有:棉纺织业、机器制造业、交通运输业。 (5)完成标志:19世纪中期,机器制造业的机器化标志着第一次工业革命的完成。 3、工业革命的影响 (1)对世界:①世界格局:使东方开始从属于西方,资产阶级开始确立对世界的统治,英国成为世界霸主。②世界市场初步形成。 (2)对欧美资本主义国家: ①生产力:极大地提高了生产力,人类进入蒸汽时代和铁路时代,巩固了资本主义各国的统治基础。 ②生产组织形式:工厂取代手工工场,成为工业生产主要的组织形式。身份要求,扩大选民范围。新兴资产阶级参与到政权中来,有利于资本主义工业的迅速发展。19世纪中期,责任内阁制确立下来,英国议会制进一步完善。 2、1861年俄国农奴制改革: (1)原因:农奴制激化了阶级矛盾,沉重打击了沙皇的专制统治,严重阻碍了俄国资本主义的发展。出现反对农奴制和沙皇专制统治的新思潮。克里米亚战争惨败,推动了俄国农奴制改革。 (2)内容:颁布“二一九法令”;实行政治体制、司法、军事、教育的改革。 (3)评价:农奴在法律上获得自由,有利于工业革命的发展;农民生产积极性提高,促进了俄国农业乃至经济的发展;促使了封建生产方式向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过渡转变;但是改革不彻底性,具有掠夺性和欺骗性。 3、日本明治维新(1868年) (1)背景:资本主义生产关系逐渐形成和发展;幕府的腐朽统治,激化了社会矛盾;佩里叩关使日本面临着严重的民族危机。 (2)政治前提:倒幕运动推翻幕府统治,成立明治政府,为明治维新奠定基础。 (3)内容:废藩置县;殖产兴业;“文明开化”;建立新军队 (4)影响:实现了社会形态更替,确立了君主立宪制政体;初步实现了资本主义工业化,走上资本主义发展道路;建立现代化军队,军事实力不断加强,走上了侵略压迫其它国家的道路。 4、德意志帝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1871年) (1)德意志国家的统一 ①过程:1864—1870年,在普鲁士领导下通过三次王朝战争(1864年普丹战争、1866年普奥战争、1870年普法战争),完成民族统一。 ②意义:结束了德意志的分裂割据状态,为德国资本主义的发展开辟道路。(2)遏制了法国和奥地利,德国成为新兴强国,改变了欧洲的政治格局。 ③局限:保留了专制主义、军国主义传统,成为欧洲最具有侵略性的国家。 (2)德意志帝国宪法:①德国为联邦制国家;②帝国元首为德意志皇帝,拥有任命帝国宰相和官员,召集和解散议会,签署和公布法律,统率军队等巨大权力;③宰相为内阁首脑,对皇帝负责而不向议

中国传统文化与生态文明

【多选题】 以下属于道法自然发展观的有()。 ?A、 天地与我共生,万物与我为一 ?B、 物无贵贱,万物一齐 ?C、 以天合天,无以人灭天 ?D、 知足不辱,知止不殆 我的答案:CD 2 【判断题】 “以天合天,无以人灭天”这句话出自《论语·卫灵公》。 我的答案:× 【单选题】 “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出自()。?A、 《论语》 ?B、 《老子》 ?C、 《中庸》

?D、 《庄子》 我的答案:B 2 【多选题】 以下属于道法自然和谐观的有()。 ?A、 天地与我共生,万物与我为一 ?B、 知和曰常,知常曰明 ?C、 以天合天,无以人灭天 ?D、 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 我的答案:BD 【多选题】 道法自然生态发展思想包含的三个维度是()。 ?A、 整体观 ?B、 发展观

?C、 和谐观 ?D、平衡观 我的答案:ABC 2 【判断题】 尊重自然是人与自然相处时应秉持的首要态度。 我的答案:√ 【单选题】 生态文明的核心是()。 ?A、 正确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 ?B、 正确处理人与社会的关系 ?C、 正确处理人与人的关系 ?D、 正确处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的关系 我的答案:A 2 【判断题】 顺应自然就是要人顺应自然的客观规律,按自然规律办事。 我的答案: 对

【多选题】 与道法自然生态发展思想密切相关的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新理念是()。?A、 尊重自然 ?B、 敬畏自然 ?C、 顺应自然 ?D、 保护自然 我的答案:ACD 2 【多选题】 保护自然就是要做到()。 ?A、 把节约资源放在首位 ?B、 坚持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 ?C、 着力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 ?D、 坚持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 我的答案:ABCD

文明施工管理制度及措施

文 明 施 工 管 理 制 度 编制: 审核: 批准: 中建新疆建工(集团)有限公司 宝兴县大溪乡灾后重建集中安置点 二0一三年十一月二十九日 施工现场 安全生产 保证体系 管理资料

文明施工管理目录 1、文明施工各项管理制度。 2、文明施工组织机构图。 3、文明施工管理各项管理保证措施。 4、文明施工管理文件。 5.动火许可证。 6.文明施工(环境、卫生)自检表。 7.施工现场消防安全管理检查记录。 8.文明施工责任书。 中建新疆建工(集团)有限公司

文明施工管理制度 1 文明施工各项管理制度 中建新疆建工(集团)有限公司 宝兴县大溪乡灾后重建集中安置点 二0一三年十一月二十九日 施工现场文明施工管理基本内容 为进一步加强施工现场安全生产、文明施工的规范化、标准化、制度化管理的

规定及要求,做好以下工作: 1、建立健全文明施工的保证体系,建立文明施工岗位责任制。 2、施工现场现场大门作硬化处理。 3、施工现场大门口须设安全管理目标、工程概况牌、安全生产牌、文明施工牌、消防保卫牌、安全记录牌、管理人员及监督电话牌、不戴安全帽不准进入工地、施工总平面图,简称“八牌一图”。 4、施工现场大门口须设置门卫室门卫制度、治安消防管理器制度、门卫室标志、火警电话标志,值班人员必须佩卡上岗。 5、施工现场办公室岗位责任、安全生产责任制、质量责任制、《文明施工责任书》必须上墙壁。 6、施工现场民工住宅“治安消防责任人”、“外用工管理制度”、“住宅管理制度”、“卫生责任人”须上墙挂设,并制作“三柜”(鞋柜、碗柜、衣、被、褥存放柜),做到整齐挂放,及时清理。 7、施工现场厕所、浴室、须确定有“卫生责任人”并制定“厕所管理制度”浴室管理制度并设有专(兼)人员管理,保持经常性的清洁卫生。 8、施工现场材料须按施工组织设计及平面布置图的要求进行堆放,确保现场大门处道路通畅,场容清爽。材料库房须有“材料库房管理制度”、“材料员岗位职责”、“材料室安全消防制度”火警电话标志、现场材料标识挂牌。 9、场内施工道路及排水系统,应按施工组织设计及平面布置施工、保证道路通畅,场内无积水。拌合机、灰浆机作业处必须设置施工废水沉淀池。 10、施工现场各类机具设备的安全技术操作规程实行一机一牌制度,并设有专人负责管理。 11、木工机具应建立有操作规程、防火安全制度、禁火标志及安全、防火责任人的挂牌。

工业革命和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工业革命和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教学目标分析英国工业革命的前提和条件,掌握英国工业革命的过程及重要发明及;法国、美国、德意志工业革命的情况;工业革命的影响。通过了解工业革命带来科学技术、社会关系方面的重大变革,使学生认识到工业革命是资本主义发展的一个重要阶段。通过对工业革命后果和影响的了解,使学生明白工业革命中产生的两大阶级——工业资产阶级和工业无产阶级是与大生产相联系的先进阶级,从而理解马克思所说的:“资产阶级曾经起过非常革命的作用”。通过学习工业革命极大地推动人类社会向前发展的事实,进一步理解社会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第一推动力;同时了解由于工业革命的发展很大程度上是建立在资产阶级血腥掠夺的基础上,给被掠夺地区和人民带来了灾教学目标 分析英国工业革命的前提和条件,掌握英国工业革命的过程及重要发明及;法国、美国、德意志工业革命的情况;工业革命的影响。 通过了解工业革命带来科学技术、社会关系方面的重大变革,使学生认识到工业革命是资本主义发展的一个重要阶段。通过对工业革命后果和影响的了解,使学生明白工业革命中产生的两大阶级——工业资产阶级和工业无产阶级是与大生产相联系的先进阶级,从而理解马克思所说的:“资产阶级曾经起过非常革命的作用”。

通过学习工业革命极大地推动人类社会向前发展的事实,进一步理解社会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第一推动力;同时了解由于工业革命的发展很大程度上是建立在资产阶级血腥掠夺的基础上,给被掠夺地区和人民带来了灾难;通过对英国工业革命过程的教学,对学生进行刻苦学习、热爱科学的教育。 教学建议 教材地位分析 工业革命是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里程碑,推动了人类历史的进程。它是以人类长期积累的社会生产力和社会技术本身的规律。 让学生思考“比英国更早建立的资产阶级共和国荷兰为何没有首先开始工业革命?”“较早的殖民大帝国——西班牙、葡萄牙为什么没有首先开始工业革命?”比较过程中学生进一步明确工业革命的前提和条件。 难点分析 自由资本主义的概念 ;“工业革命巩固资产阶级在各国的统治基础”。学生第一次接触到“自由主义”的概念,过去学生只知道“自由”、散漫,或人类的“自由平等”等意义上的“自由主义”。在政治经济学意义上的自由主义,对学生来说是新概念。工业革命给资产阶级积累和创造了巨大的物质财富,同时充分说明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比封建生产关系

第10讲 工业革命时期的资本主义文明 作业

(建议用时:45分钟) 一、选择题 1.(2019·广西名校联考)史仲文的《世界全史》讲道:英国18世纪初期,制铝、制盐等行业已成为资本集中的工业;1750年,在煤铁工业中雇用数百人的大规模生产比比皆是。英国当时所存在的经济和技术的平衡,已经达到在市场推动下工业能够不断自行扩展的程度。据此可知,英国() A.社会制度发生重大变革 B.已成为世界头号殖民国家 C.工业革命发生的必然性 D.机器大生产已居主导地位 解析:选C。由材料“英国当时所存在的经济和技术的平衡,已经达到在市场推动下工业能够不断自行扩展的程度”可知,工业革命发生的必然性,故C项正确;18世纪英国资本主义政治制度未发生重大变革,故A项错误;材料强调的是英国工业的发展而非其世界地位,故B项错误;工业革命以后机器大生产居主导地位,故D项错误。 2.(2019·湛江调研)19世纪欧洲工人的工资有明显增长,工人家庭的食品支出下降了25%。工人们既有结余用以订阅报纸,也可以到音乐厅和咖啡厅休闲。出现这种情况的主要原因是() A.殖民掠夺积累财富 B.商品输出获利丰厚 C.工人斗争改善待遇 D.生产方式发生变革 解析:选D。据材料“19世纪欧洲工人的工资有明显增长”可知,工业革命创造了巨大的物质财富,工人在其中受益,这是生产方式变革的结果,故D项正确;殖民掠夺积累财富主要发生在资本原始积累阶段,时间不符,故A项错误;商品输出获利丰厚、工人斗争改善待遇,均不是主要原因,故B、C项错误。 3.(2019·江门调研)1843年,创办和主编医学杂志《柳叶刀》的医疗改革者托马斯·奥克利对死亡平均年龄进行统计,统计结果见下表。该现象() 城镇士绅/专业人员农民/商人工人/技工 农村地区 拉特兰52 41 38 巴斯55 37 25 工业区

智慧树知到中国传统文化与生态文明章节测试答案

智慧树知到《中国传统文化与生态文明》章节测试答案 第一章 1、“有夏多罪,天命殛之。”出自于《尚书》。 A.对 B.错 答案: 对 2、季羡林先生认为天人合一论是中国文化对人类最大的贡献。 A.对 B.错 答案: 对 3、天人合一自然观第一层含义就是人与天地共同构成了一个自然整体,割裂了人与自然,就形成不了一个系统的概念。 A.对 B.错 答案: 对 4、单选题:《道德经》的作者是()。 A.老子 B.庄子 C.荀子 D.墨子 答案: 老子 5、“夫人生于地,悬命于天,天地合气,命之曰人。”这段话出自于《素问》。

对A. B.错 答案: 对 6、《巴黎协定》是2015年12月12日在巴黎气候变化大会上通过,2016年4月22日,()多个国家领导人在纽约联合国总部签署的气候变化协定。 A.150 B.160 C.170 D.180 答案: 170 7、《西铭》是北宋大思想家张载的著作。 A.对 B.错 答案: 对 8、所以真正的道德不是所谓“礼”如何约束,而应是“道”如何要求,是“道”的实践活动。 A.对 B.错 答案: 对 9、《游钟山》“终日看山不厌山,买山终待老山间。山花落尽山长在,山水空流山自闲。”的作者是()。 A.杜甫 B.李白 C.王安石

陶渊明D. 答案: 王安石 10、解放一词语出北魏贾思勰《齐民要术·安石榴》:“十月中,以蒲藳裹而缠之;二月初乃解放。” A.对 B.错 答案: 对 第二章 1、《易经》包含由以下哪几部易书组成()? A.《连山》 B.《归藏》 C.《周易》 D.《卜筮》 答案: 《连山》,《归藏》,《周易》 2、《易经》又称《易》,成书于西周初至晚周,距今约3000年前。 A.对 B.错 答案: 对 3、古人认为君子处世要效法“坤”的意义,应增厚美德,以厚德对待他人。 A.对 B.错 答案: 对 4、中国古人认为天地最大,天地间有形的东西,没有比大地更厚道的了,也没有什么不是承载在大地上的,所以可以用“坤”来比喻君子的美德。.

2020年度继续教育提高答案解析环境生态文明建设读本88分

1.生态文明意识的培养不仅要关注小范围的环境污染,还要关注大范围的全球环境问题;不仅要关注日常生活中“小我”和近期影响范围上的环境问题,而且要关注“大我”和远期影响范围上的问题,关注全球性的经济与社会发展、子孙后代和全人类的未来发展。这属于生态文明意识中的()意识。(1.0分) A.发展 B.全球 C.公众参与 D.环境道德 我的答案:A×答错 2.在下列行业中,受全球气候变化影响最大的是()。(1.0分) A.能源业 B.畜牧业 C.种植业 D.渔业 我的答案:C√答对 3.可持续发展的内容不包括()。(1.0分) A.经济与文化可持续发展 B.资源与环境可持续发展 C.资源与经济可持续发展 D.资源与社会可持续发展

我的答案:A√答对 4.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第五次评估报告表明,未来人类还有约()二氧化碳的排放空间。(1.0分) A.5000亿吨 B.6000亿吨 C.7000亿吨 D.8000亿吨 我的答案:C√答对 5.()是人类文明发展的新时代。(1.0分) A.游牧文明 B.农业文明 C.工业文明 D.生态文明 我的答案:D√答对 6.首次提出“用制度保护生态环境”的国家文件是()。(1.0分) A.《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 B.《关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见》 C.《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林业发展的决定》 D.《中国共产党章程(修正案)》 我的答案:A√答对

7.十九大报告对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取得成就的评价是()。(1.0分) A.成效显著 B.成就显著 C.成效卓著 D.成就卓著 我的答案:A√答对 8.()报告将生态文明写入中共党章并作出阐述,成为执政纲领。(1.0分) A.十五大 B.十六大 C.十七大 D.十八大 我的答案:C×答错 9.下列选项中,不属于环境痕量污染物的是()。(1.0分) A.持久性有机污染物 B.内分泌干扰物 C.持久性毒害污染物 D.常规污染物 我的答案:D√答对

中华传统与生态文明

中华传统与生态文明 潘岳 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是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必然选择。这种必然性,除了大家都知道的人口资源环境状况的现实选择外,还有着深厚的文化根源,这就是中 华传统文化所蕴含的生态文明。 西方环境思潮兴起四十年,有一个普遍的规律,那就是开始时把环境仅仅当作技术问题,即 用什么样的技术来治理污染。后来发现,再好的环保技术也挡不住“两高一资”产业的继续发展,于是把它上升为经济问题,设计各种鼓励环保惩罚污染的经济政策。后来又发现,环境问题牵扯到全社会各个群体的利益,甚至牵扯到国家之间关系,于是就上升为政治问题。这几年,尤其是当气候变化问题成为国际政治主流时,全世界相当一批政治家已经清醒地认识到环境问题最 终是一个文化伦理问题。去年戈尔获得诺贝尔和平奖时说了一句话:“环境不是政治问题,而是一个道德问题。”他这句话很有代表性。 现在的全球性金融危机,有人说是新自由主义经济学的危机,有人说是资本主义的危机。其实用最简单的话说,是美国式消费主义生活方式的危机,是西方工业文明发展模式的危机。因为金融衍生品代表的现代虚拟经济必须建立在人们之间相互信任的基础之上,如果因投机产生的 道德风险迅速扩大为整个金融链条断裂,那就会影响实体经济,最后就会彻底宣告“今天花完明天的钱”的生活方式的破产。顺便一提的是,美国次贷危机发生后,美国华人群体总体来说受损害比较小。因为祖祖辈辈的积淀使他们不习惯没钱也要贷款买好几套房子好几辆车的生活方式,相反他们喜欢踏踏实实挣钱、量入为出花钱、缩衣节食地为子孙攒钱。这便是中华传统文化的力量。 多少年来,我们一直追随着西方的脚步走。鸦片战争后开始“洋务运动”学技术;甲午战败后转学制度;戊戌变法失败后,“辛亥革命”推翻帝制建立民国,但中国仍然没有摆脱困境,这便使国人特别是精英们认定是中国的思想文化有问题,于是打倒“孔家店”,彻底否定自身传统, 走上器物、制度、理念全盘西化之路。中国改革开放30年取得了西方100多年的经济成果,而西方100多年的环境污染在中国30年间集中体现。这次全球金融危机说明,中国如果继续西方工业文明的老路,那只能是死路一条,因为中国的人口资源环境的基础比西方要差很多,再走下 去不仅影响世界和谐,还会造成内部不和谐。所以,这次危机给了我们一次重新审视西方工业文明和我们自己文化传统的大好机会。 西方工业文明是以无限获取利润为动力,以现代资本主义体系为制度,以建立在工商业和金融业上的城市为载体的文明。它为人类社会带来了巨大财富。工业文明产生的原因很多,例如新教改革、启蒙运动、文艺复兴、科技革命等,但根本原因是发现了新大陆,开拓了殖民地,在扩大市场和原材料产地时,也把本国的阶级矛盾、经济矛盾、社会矛盾统统转移出去。转移了几百年后,他们终于发现,什么危机都能转移,唯有环境危机转移不了,谁让大家“不幸”生活在同一个地球?!气候危机一来,飓风不光袭击东南亚,也袭击新奥尔良;海水上涨不光淹掉南太平洋小岛,也会淹掉纽约。 从文化上看,西方工业文明的基础是人类中心主义,即将人视为自然万物的主宰和中心,而 将自然视为不断满足人类无限欲望的对象。事实上,人的欲望可以无限,但地球的资源是有限的。西方工业文明在300年间创造的物质文明和社会财富,几乎等于传统社会的总和,但也消耗了亿万年的自然储备,带来了不可克服的经济危机和全球生态危机。 文明总是在不断进化的。西方工业文明把人类带出农耕文明,但它也必将走向历史的尽头。时代正在呼唤一种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自我全面和谐的生态文明,就是在西方工业文明所奠定的生产力基础上重新反思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和人与自我三大关系,在人与自然之间建立和谐生态,在人与自我之间建立和谐人格,在人与社会之间建立和谐社会。当然,还要在人与人之间建立和谐相融,在国家与国家之间建立和谐世界。 面对西方工业文明所暴露出来的内在困境,各国一部分政治精英与学者已开始全面研究世 界各大文明和古老宗教中的生态智慧,试图从中寻找摆脱困境的路径。他们发现:从基督教文明来看,人类对生物群的尊重和保护也应成为自然法的内容,包括生物自然多样化存在的权利、健康生活的权利、自由进化的权利、不受人类侵害的权利、共享于地球的权利等。为这些权利而奋斗,已成为20年来西方环境运动的伦理基础。近几年来,越来越多的西方有识之士又将目光转向东方,转向中国。《儒学与生态文明》、《道教与生态文明》、《佛教与生态文明》,这些书成为西方学者的研究成果。为了解决生态危机,西方人开始琢磨中华文明的古老传统。 中华民族是有特殊性的,最大的特殊性就在于它是全世界唯一以国家形态传承,而又同根、同文、同种延续几千年的民族。为什么中华民族能够独自延续生存到今天?因为我们的文化理念中蕴含着更加深刻的生态智慧:我们的伦理与制度充满着这种深刻的生态智慧,我们的生活方式

现场文明施工管理制度

现场文明施工管理制度 1.目的 为规范作业人员行为,杜绝习惯性违章现象;保证施工现场的安全设施布置合理、齐全、可靠,各施工区域文明整洁,特制定本制度。 2.适用范围 本制度适用于我公司承建的所有施工项目。 3.名词解释(无) 4.责任 工程部是现场文明施工的管理实施部门,安监部负责对执行情况进行监督。 5.管理规定 5.1规划 5.1.1总工程师组织工程部部长、专业工程师对本项目的文明施工进行总体规划 5.1.2专业工程师组织专业技术人员编制专业设计时,对本专业的文明施工进行具体规划,并编制相应的措施,但必须满足总体规划的要求。 5.1.3专业工程师(技术员)编制作业指导书时,有明确详尽的文明施工措施,但必须满足专业设计中的有关文明施工的要求。 5.1.4专业主管组织编制月度文明施工计划,由计划统计人员汇编入月度工作计划中发布。 5.1.5工程部部长负责划分现场文明施工责任区,绘制文明施工责任区域平面图(随工程进展调整),明确施工责任区内的一个主要施工队伍负责人为责任人。 5.2实施 5.2.1生产经理全面组织协调现场文明施工的执行情况。 5.2.2专业主管在布置施工任务的同时,布置其文明施工,每月(日期)组织专业工程师、施工队伍现场负责人对本专业的文明施工进行一次检查。 5.2.3施工队伍负责人每周组织班(组)长对所施工区域的文明情况进行一次检查。 5.2.4班(组)长每天督促作业人员进行文明施工,做到工完料尽场地清。

5.2.5文明施工责任区的控制。 (1)由责任区负责人负责组织进行清扫和管理,凡是在责任区内发现的不文明情况,由责任区负责人负全责。 (2)如果作业人员未做到工完料尽场地清,由责任区负责人组织进行清理,其清理费用由未清理员工所在单位按双倍费用承担。 5.2.6实施细则: (1)施工队伍班(组)长组织在班组活动室张贴“班组长职责、班组技术员职责、班组作业人员职责和管理制度 (2)班(组)长明确各区域施工负责人及责任区。 (3)各区域负责人负责组织对责任区内文明施工的管理。 (4)班(组)长每天负责对各责任区文明施工情况进行监督、检查。 (5)施工单位负责人每周组织班(组)长对所施工区域的文明情况进行一次检查。 (6)专业主管每月组织施工单位负责人对本专业施工区域的文明情况进行不少于二次检查。 (7)生产经理每月组织专业主管、施工单位负责人对现场各施工区域的文明情况进行一次检查。

工业革命及资本主义的发展变化(二)

一、选择题 1.(2014年四川文综,10)下图是某国两个城市的人口总数变化示意图。这两个城市最可能是 ( ) A.北京、上海 B.东京、大阪 C.利物浦、曼彻斯特 D.莫斯科、圣彼得堡 解析:C 从图中数据看,两个城市在1700年城市化水平较低、1800~1850年城市化快速发展,而且乙地的城市化发展略快于甲地。1850年曼彻斯特已经成为英国的棉纺织中心,人口超过利物浦,故C项正确。1700年北京是清朝的都城,人口远超上海,A项错误;B、D 两项中的城市不会在1800~1850年实现人口猛增,因为日本和俄国的工业化进程开始于19世纪中后期。 2.英国《笨拙》杂志的漫画《穷人国和富人国的写照》的独白:“尽管说煤窑里的境遇仍相当悲惨,但它也带来了许多奢华与享受,了解这一点也就可以让人欣慰了。”该漫画描述的画面最早始于 ( ) A.光荣革命之前 B.工业革命时期 C.电气时代到来 D.经济“大恐慌” 解析:B 材料关键信息是“煤”,这是第一次工业革命的主要燃料,因而选B项。工业革命发生于“光荣革命”之后,故A项错误。第二次工业革命的主要燃料是石油,因而C项错误。材料中反映的是经济运行比较好的时期,因而D项错误。 3.(2014湖北联考)在领导德意志统一的过程中,俾斯麦成为整个德国人心目中的英雄和

偶像。然而,1890年劳苦功高的俾斯麦还是被辞退了。根据德国当时的法律,辞退俾斯麦的应该是 ( ) A.帝国皇帝 B.帝国议会 C.联邦议会 D.天主教会 解析:A 根据题干时间“1890年”可知德国当时的法律是1871年德意志帝国宪法,根据1871年德意志帝国宪法内容,宰相由皇帝任免,对皇帝负责。因此辞退俾斯麦的应该是帝国皇帝。 4.1871年《德意志帝国宪法》充分体现了普鲁士容克阶级的政治统治优势,又在经济方面照顾了资产阶级的利益,并使两个阶级互为支撑,成为德意志帝国的统治基础,最终促成了德意志工业化的迅速实现。上述材料表明 ( ) A.专制制度与民主制度可以相互补充 B.专制集权符合资产阶级的根本利益 C.容克阶级在政治上能够自我近代化 D.1871年宪法基本符合当时德意志国情 解析:D 在德意志帝国,容克地主占主导,而宪法体现了普鲁士容克阶级的政治统治优势,又在经济方面照顾了资产阶级的利益,说明1871年宪法基本符合当时德意志的国情,故D项正确。专制制度与民主制度是相对立的,A项说法不正确;资产阶级的根本要求是民主,不是专制,B项不正确。C项材料没有体现。 5.博尔顿和瓦特联手制造第一台蒸汽机时,英国国王前来参观他们的工厂。国王问博尔顿正在忙什么,博尔顿说:“陛下,我正忙于制造一种君主们梦寐以求的一种商品。”国王不解地问这商品到底是什么,博尔顿回答说:“是力量,陛下。”这种“力量”带来的直接作用是 ( ) A.导致工厂制度的普遍建立 B.引发了交通运输工具的变革 C.推动了机器的发明和普及 D.促进了许多工业城市的形成 解析:C 材料表明这种“力量”是指蒸汽机的发明。蒸汽机被称为万能原动机,其发明带来的直接作用是推动了机器的发明和普及,故C项正确;A、B、D三项都不是直接作用,排除。 6.19世纪中叶开始,许多作家“以研究者姿态出现,试图以科学家那种细致入微的观察、分析和推理的方法研究社会,解剖其中的奥秘。”这些作家的创作风格应属于 ( ) A.古典主义 B.浪漫主义 C.现实主义 D.现代主义 解析:C 结合所学可知,古典主义盛行于17世纪,浪漫主义是18世纪末至19世纪30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