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推进文化与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的思考

推进文化与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的思考

推进文化与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的思考
推进文化与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的思考

推进文化与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的思考

文化是旅游的灵魂,旅游是文化的载体,二者密不可分、相辅相成。推动文化和旅游产业融合发展,不仅有助于加快文化产业发展、促进旅游产业转型升级,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拉动经济增长,而且有助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提高全社会的文化素质。近年来,我省高度重视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取得了明显成效。但也要看到,与先进地区相比,与时代要求相比,还有一定差距,需要进一步采取有效措施,大力推进文化和旅游产业融合发展。

一、我省文化与旅游产业融合发展呈现良好态势

近年来,我省强力推进文化与旅游产业融合发展,成效显著、态势喜人。

1、多措并举,融合发展的氛围和机制已经形成。着眼于推进文化强省建设,我省多措并举促进文化旅游产业的融合发展。一是注重政策引领。省政府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快旅游业实现跨越式发展的若干意见》,省文化厅、省旅游局联合下发了《关于促进文化与旅游融合发展的指导意见》,省委宣传部、省文化厅、省旅游局联合印发了《关于建立文化与旅游协调推进机制加快全省文化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的

意见》,为文化与旅游产业融合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政策支撑。

二是营造良好环境。按照国家和省有关要求,各地围绕土地、资金、人才、税收、市场准入等方面,陆续出台一系列优惠政策,大力优化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环境,营造了良好的融合发展氛围。三是不断完善工作机制。省市县三级成立推进文化旅游融合发展的工作机构,健全完善协调推进机制,注重在产业规划项目建设、企业培育、产品开发、宣传推介上深度融合,有效促进了全省文化旅游产业的快速健康发展。

2、坚持以文促旅,旅游项目文化内涵得到极大提升。对原本以休闲观光为主的纯旅游项目,各市、各有关单位注重挖掘历史资源,把握文化脉络,提炼核心主题,丰富文化内涵。同时,注重创新理念,不断完善服务,着力优化环境,强化比较优势,全力打造特色,提高内在吸引力和核心竞争力,实现了景区(景点)的提档升级、跨越发展,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不断提升。比如,承德市与战略投资者合作投巨资推出大型实景演出《鼎盛王朝·康熙大典》,提升了该市作为国际旅游城市的知名度和吸引力,吸引了大批中外游客前来领略皇家文化的魅力,旅游收入呈井喷式增长。

3、坚持以旅兴文,不少文化项目(企业)成为特色“旅游景点(区)”。石家庄市的藁城宫灯博物馆、唐山市的开滦国家矿山公园和启新博物馆、保定市的曲阳石雕和易水砚产业基地、邯郸市的大剧院和磁州窑博物馆、沧州市的乐海乐器

生产基地、邢台市的沙河工艺玻璃基地等,原本都是宣传文化部门扶持打造的文化项目(基地),近年来通过创意提升、改造升级,特别是通过增加体验、互动等功能,都发展成为备受欢迎的旅游观光景点,实力、活力和影响力不断提升。

4、挖掘各种资源,文化旅游产业体系基本形成。目前,全省历史文化、红色文化、皇家文化、太行文化、长城文化、海洋文化、草原文化、民俗民间文化、现代工农业文化等与旅游产业融合程度越来越高,旅游产品文化内涵越来越丰富,产业链条越来越长,附加值越来越多,规模化、集约化水平越来越高,已经基本形成较为完整的产业体系。

5、顺应时代潮流,新型文化旅游业态不断涌现。以河北大学科技文化产业园、新乐东方文化创意产业基地、石家庄国家动漫产业基地创业孵化园、中国动漫实训与考级中心、唐山丰南中国游戏产业发行基地、秦皇岛龙城帝国网游体验基地为代表的文化创意、动漫游戏、数据产业等新型文化旅游业态正在成为市场“新宠”,初步形成了观光体验与休闲度假、养生保健、专项旅游相结合的复合型产品结构。

6、市场日趋完善,效益持续攀升。在经济下行压力增大的形势下,我省文化旅游产业经济效益呈逆势上扬之势。据不完全统计,2013年我省共接待海内外游客2.7亿人次,旅

游总收入突破2000亿元,分别比2012年和2011年增长了

17.7%和26.6%。

二、我省文化与旅游产业融合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对策建议

我省文化与旅游产业融合发展尽管取得了良好的社会和经济效益,但与先进省市相比,还有一定差距,仍然存在一些制约发展的问题,需要在以下几个方面下功夫。

进一步深化融合发展,切实解决文化、旅游“两张皮”问题。我省出台了一系列措施推动文化与旅游产业融合发展,但由于缺乏顶层性、整体性、系统性、前瞻性的战略规划和架构设计,文化与旅游产业融合发展得还不够深入,“两张皮”现象依然存在,特别是省内跨越行政区划的融合以及与国内国际城市之间的合作有待进一步深化。鉴于此,应着力做好以下工作:一是要由省发改委牵头,抓紧研究制定全省文化与旅游产业融合发展总体规划、重点区域系列专项规划及实施方案。二是在全省推广承德市创建全国旅游标准化示范城市经验,省市县三级分别由政府常务副职领导统管文化和旅游工作,切实形成文化与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的合力。

进一步完善支持政策,切实解决扶持不到位的问题。从目前看,我省文化与旅游产业融合发展既有优惠政策落实不到位的问题,也有鼓励支持新兴业态发展政策不够完善的问

题。对此,一是要坚持改革创新,进一步制定完善并落实好支持文化与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的相关政策,有效发挥政策的驱动和激励作用。二是整合省市两级宣传文化和旅游发展部分专项资金,设立文化旅游产业融合发展专项资金或基金,用于扶持壮大特色文化旅游企业,支持重点文化旅游产业项目,培育打造精品文化旅游景区、产业集群和旅游线路,进一步提升全省文化旅游产业的实力和竞争力。

进一步加大宣传推介和营销力度,切实解决我省不少优秀景区和旅游目的地知名度不高、客流量较少的问题。我省优质景区和旅游目的地非常多,但一些景区和旅游目的地国内国际知名度不够高,这与宣传推介力度不够大、市场运营水平有待提升有很大关系。对此,各级宣传、文化和旅游部门要进一步强化责任意识、合作意识、营销意识,综合利用各种手段、载体和平台,加大对我省优秀景区和旅游目的地的宣传推介力度,共同做好文化旅游产业的市场营销工作。特别是要加强文化旅游宣传营销专业化、市场化建设,切实提高我省文化旅游产业的美誉度、影响力,进而提高文化旅游产业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河北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研究

河北省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研究- 旅游管理 河北省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研究 虽然河北省具有许多优秀地文化旅游资源,但其文化旅游行业地发展还处于初级阶段,存在着旅游业与其他行业地关度很低,旅游行业内部结构不合理,旅游产品结构不合理等诸多问题,本文针对这些问题进行了分析,并提出对文化旅游行业进行整合、调整结构、与其他产业联动发展等发展建议. 河北省明确提出要“依托华夏文明核心区和燕赵文化根基深厚,大力发展文化旅游”,文化旅游在未来地旅游业发展中将发挥越来越重要地作用,加强对文化旅游产品地开发与营销,是促进河北省旅游业经济效益提高地重要手段. 一、河北省地文化旅游资源简介河北省文化旅游资源地总体特征是:总量庞大,类型多样,分布广泛,某些资源具有国内独占性和世界性,与京津大都市群有很强地关联性和互补性,但多种资源不具备协调性,空间配置不平衡.综合来看,河北省地文化旅游资源有以下几个特点:(1)文化旅游资源地域广阔、数量众多整体而言,自然地貌呈现以平原为主地多样性,体现出从塞外到中原过渡地自然地貌与环境特征.北部以承德避暑山庄皇家园林文化、张家口坝上草原文化为主;东部以秦皇岛北戴河海洋文化为主,;中部是以保定为主地冀中平原红色旅游文化. (2)文化旅游资源地方特色鲜明,保持了民间地质朴性燕赵大地古为边陲之地,与游牧民族交往融合,素来有豪迈英武地气概,在河北地非物质文化旅游资源上也体现了这一气概.如戏曲、曲艺唱腔高亢激昂,歌

舞风格落落大方,武术、摔跤风格刚劲粗犷,许多杂耍表演也十分豪壮.河北梆子、石家庄丝弦、滦南评剧、徐水花狮、沧州落子、井陉拉花、定州秧歌、清苑哈哈腔等非物质文化遗产独树一帜,并且大量保留着传统地表现手法和风格,受到外来文化地冲击很小. (3)旅游容量宏大,可进入性强河北省文化旅游资源遍布全省,而且环绕北京和天津,这种独有地地理位置是其他省份不能相比地.从北京南下地列车都经过河北境内,每到旅游旺季,都会开通从北京到承德、北京到秦皇岛等多条旅游专线.有多个高速公路进出口,境内有津浦、石太、京广等15 条铁路干线.河北地海运条件便利,东临渤海,省内有京唐港、秦皇岛港以及黄骅港等.加之河北省迅速发展地航空交通,更使河北省具有很好地进入性,为河北省聚集人流、发展旅游起到强有力地促进作用 二、河北省旅游文化产业发展现状分析河北省文化旅游地发展还处在初级阶段,与其丰富地历史文化资源所孕育地巨大潜力相比,其文化旅游业地发展还有很大地差距.具体来说存在以下突出问题: 1.旅游产品结构不合理,布局结构散乱河北省地文化旅游资源不少,但大多数文化旅游产品线路没有统一连贯起来,很多线路都是自成一体,没有进行合理整合.目前国际上旅游市场多以文化型、度假型以及复合型旅游产品为主,而河北省仍以传统地观光旅游产品居多,商务型、文化型旅游产品没有形成规模,这是导致河北文化旅游发展缓慢地重要原因之一. 而且河北省处在北京地外围,内环京、津,与其地域相连,文化背景 相似,很多旅游景点相近、甚至雷同.但河北旅游发展地各项条件

文化旅游融合的十大趋势

导语 搞文旅产业,必须看清大趋势,这个行业有自己的思维定势和运作常势,逆势而行往往会陷 入万劫不复之境。当下的许多文旅项目已经出现这种颓相:坏的情况,出师未捷,半途而废;好的情况,一堆建筑,一堆垃圾,不知何为。以下作者列出的几个趋势,仅作参考。如“博物馆正在成为一种生活方式“,可能有夸大之虞,当下博物馆顶多是少数人的一种精神需求,没有大众市场的普及,更不会成为一种习惯,怎么可能成为一种生活方式?见仁见智,不可偏信,不可偏废。 【正文】 相关数据显示,2018年我国国内旅游人数达55亿人次,同比增长10.8%,国内旅游收入5.13万亿元,同比增长12.3%。在近日召开的中国苏州文化创意设计产业交易博览会(以下简称“苏州创博会”)上,文旅业内人士提到文旅融合发展的新业态、新经济变化。 今年1月中国旅游研究院发布《2018旅游经济运行盘点系列报告:旅游产业》预测,2019年“文旅融合”、“科技创新”等将有力推动产业投资,并将继续发挥强大动能。

苏州创博会期间,知名旅游互联网企业结合大数据统计,针对当前文旅目的地发展,对“诗和远方”的未来做出了以下十大预测: ?未来小程序将成为旅游目的地标配 ?文化复兴和自信将进一步激发国内游增长 ?顶天立地型营销推动目的地可持续发展 ?以抖音短视频为代表的全民UGC激发或将成为目的地内容生产的重要方式 ?“跟着节庆去旅游”或将成为新潮流 ?以重庆轻轨2号线为代表的一切“网红”将引发目的地新一轮增长 ?创意内容或将引发旅游裂变式传播 ?旅游产业将成为全国扶贫中坚力量 ?跨界联合将为目的地旅游注入新活力 ?跨境(文化)交流也将推动全球旅游的重点合作 “文化的本质是发现价值和创造价值,旅游的本质是体验价值和分享价值。”中央党校(国家行 政学院)行政文化委员会副会长祁述裕在“新业态·新经济“文旅产业融合发展论坛上这样谈到,“文化创意能为旅游注入鲜活内容,是旅游业的动力之源。” 祁述裕认为,当前文化旅游的融合发展开始出现了五个融合趋向和五大需要重点落实的工作:从粗放发展到优质发展;从关注自然和历史到更多关注当下生活;从有限领域到无限空间; 从物理空间到多维空间;从观光到更加注重体验和分享。 如何促进文化资源和旅游资源的保护利用;怎样进一步重视文化和旅游公共服务共建共享; 如何进一步推动文化产业和旅游业提质升级;如何优化文旅融合发展空间布局和加强市场管理;如何进一步提升品牌建设水平和促进对外交流融合。

文化旅游与文化产业融合的方法和机制

文化旅游与文化产业融合的方法和机制 文化与旅游关系非常密切,文化为旅游创造了良好的资源环境,旅游又为文化传播提供了便利的途径。有学者这样论述了文化产业与旅游业发展的关系:“没有发达的文化产业,仅有丰富的旅游资源,并不一定就有发达的旅游业;而有发达的旅游业,势必要求有发达的文化产业作为基础支撑,否则旅游业的长足稳定发展也难以为继”。① 一、文化旅游与文化产业融合的方法 旅游与文化资源的互为开发利用是产业融合发展较浅的层面。为充分挖掘出两大产业的潜力并通过整合创新创造出新的经济增长点,就要对产业运作模式、市场运营机制、思想理念的统一等方面进行深入的探索与实践,从较高层面对两大产业进行整合创新。为此,提出体制观念整合引导市场整合,进而促进两大产业资源整合的融合发展路径。 (一)用先进的体制观念引领旅游与文化产业融合 观念是无形的但又能产生巨大的效应②,它是行动的先导。树立全新的产业融合发展意识,才能更好地把握两大产业融合发展的方向。在体制观念的整合方面,要充分发挥政府在旅游文化规划指导、产业引导、管理机制的转变等方面的组织协调作用和市场执法监督作用。一是观念主导。政府及各部门要充分认识到文化旅游业与文化产业之间的相互促进作用及其融合对区域经济发展的推动作用,制定和完善推动产业融合发展的产业政策,扶持两大产业融合发展的地方法规体系,实行与两大产业政策相衔接的文化旅游产业发展政策。二是产业规划指导。在已有文化旅游业和文化产业发展规划的基础上,全面梳理旅游当地的文化旅游资源,制定出产业融合发展的整体规划,选准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的市场定位,明确发展目标和各阶段的发展任务,为旅游地发展旅游文化产业提供科学指导。三是管理主导。公平、合理、高效的机制是产业发展的重要推动力,政府要指导好两大产业的行政管理机构的归并工作,或引导成立专门的旅游文化产业领导小组,发挥它们在领导和协调现有文化旅游资源所属的文化局、宗教局、各级行政及企业等主管单位,制定共同发展大文化、大旅游,培育大产业的具体可行的规划,加强宏观指导和监管力度等方面的作用。 ① ②吴颖、刘志迎、丰志培.产业融合问题的理论研究动态 [J].产业经济研究,2004,(4):64-70.

【最新】文化旅游发展背景综述-word范文 (2页)

【最新】文化旅游发展背景综述-word范文 本文部分内容来自网络,本司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如有异议或侵权请及时联系,本司将予以删除! == 本文为word格式,下载后可随意编辑修改! == 文化旅游发展背景综述 文化旅游发展背景综述文化旅游发展背景综述文化旅游发展背景综述更多内容源自幼儿 产业背景 文化旅游市场基础山阳县发展文化旅游产业,是市场所需,大势所趋。产业的形成依赖于市场的需求,有什么需求就会出现什么行业,当市场需求发展到一定程度,相应的产业就会应运而生,而文化旅游产业的市场潜力可以说十分巨大。据国家有关部门披露,201X年以来,全国居民生活消费中用于文化和旅游的消费,平均每年以5个百分点的速度增长。世界旅游组织断言,文化旅游必将成为人们生活的新时尚,而中国必将成为世界最大的旅游国,而山阳文化旅游资源独具特色,具有一定的垄断性。区位优势明显,距离西安较近,而与西安的旅游资源又有明显的差异,因此,可以融入陕西文化旅游资源大省的行列,借助较为成熟的文化旅游市场,发展山阳文化旅游。此外,山阳县作为商洛市的旅游副中心的定位,地处陕鄂交汇的区位,使它能吸引来自南北两方的游客。同时,这里文化的包容性,地理环境的避难性,自然环境的舒适性,使得这里必是人们修养身心的一个良好选择,恰恰符合现代人的需求。因此,这样的文化背景,促使山阳文化旅游必然有很大的市场空间,山阳发展文化旅游产业,不是凭空设想,而是前景光明。文化旅游产业基础山阳已经加大对天竺山、漫川古镇等重点文化旅游区的建设推进。发展战略 山阳拥有开发旅游得天独厚的自然地理背景和丰厚的历史文化遗存,应在文化旅游强国的宏观背景下,依托良好的市场背景,凭借已有的产业基础,以旅游产业为载体传播旅游文化,实现山阳产业转型升级,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在山阳的旅游发展过程中,应围绕“生态、文化”的旅游产业进行发展定位,整合区域内的文化资源,以南北交融、秦风楚俗、多种宗教共生文化、红色文化、水道边关的商贸文化等为核心载体和底色,助推文化旅游产业发展,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同时,进一步使地方文化得到保护和传承,走出一条“文化与山阳”共荣的路子。发挥山阳作为“北通秦晋,南联吴楚”的文化资源优势,以“秦风楚韵、南北共融、宗教共生”等文化为核心,突显“和祥共生”的内涵,以文化促旅游,以旅游传文化,将山阳建设成为最富“和祥共生”的文化体验旅游目的地。要实现这一战略目标,山阳县文化旅游的发展必须进行以下5个方面战略选择。确定鲜明主题,实施品牌战略鲜明主题和品牌是游客产生强烈印象与深刻体验的有效手段。山阳发展文化旅游,必须在“特”字上做文章,应以丰富的历史文化、宗教文化、红色文化、军事文化,特色的民俗文化等为主体资源,围绕这些资源,找出他们的核心突破点,进行整合提升,加大深度开发,实施品牌战略。加强区域合作,构建旅游网络适应客源市场的不同需求,山阳县应加强旅游产品为整合包装,可以推出多条旅游精品文化旅游线路和多样化的文化旅游产

(完整版)旅游与文化产业融合发展路径探讨

旅游与文化产业融合发展路径探讨 2012-08-22 | 阅:6 转:2 评:0 | 分享 一、问题的提出 当前,旅游与文化产业融合发展,是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延伸文化产业链、提升旅游文化产品附加值的有效途径,已经成为旅游界和文化界的共识。于光远教授也曾提出,旅游是一个文化性很强的经济行业,同时也是经济性较强的文化事业。然而,如何促进旅游与文化产业的融合发展,其融合发展的路径如何目前尚不明确,本文就此进行探讨。 二、旅游产业与文化产业 1.旅游产业 旅游业与其他产业不同之处在于其没有明确的边界。为了充分满足旅游者的消费需求,由旅游目的地、旅游客源地以及两地的连接体的企业、组织和个人通过各种形式的结合,组成了生产和服务的有机整体,这个有机整体称为旅游产业(张辉,2002)。其定义是以同一服务市场(游客市场)为集合划分的,是从满足旅游需求的角度进行界定的。因此,其产业涉及的范围也会根据旅游需求形式的演化而变化,是一个以旅游活动为中心而形成的配置产业,这就决定了旅

游产业具有开放性。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类认识的不断深化,游客的旅游活动得以在更加广阔的领域开展,科技的进步和信息技术的发展极大地扩大了旅游产业的内涵。因此,从根本上说,旅游产业具有对外的开放性和包容性,本质上即具有与其他相关产业融合发展的趋势。 2.文化产业 “文化产业”一词最早起源于德国的马克斯·霍克海默(MaxHorkheimer)和西奥多·阿道尔诺(TheodorAdorno)在1947出版的《启蒙辩证法》中的“culturalindustry”,亦被称为“文化工业”。但是目前为止,国内外学术界对于文化产业都无统一定义。戴维·思罗斯比(DavidThrosby2001)认为:文化产业就是“在生产中包含创造性,凝结一定程度的知识产权并传递象征性意义的文化产品和服务”。他在《经济学与文化》一书中用同心圆对文化产业的行业范畴进行划分。处于同心圆核心层次的是传统意义上的创意艺术,如音乐、舞蹈、戏剧、文学、手工艺等,此外,还包括更新一点的艺术形式,如表演艺术等;围绕这一核心的是那些具有上述文化产业特征同时还生产其他非文化商品和服务的行业:图书和杂志出版业、广播电视业报纸业和电影业;而处于同心圆最外围的则是那些有时具有文化内容的行业:广告业、旅游业和建筑服务业。 我国国家统计局在《文化及其相关产业分类》标准中,将文化产业分为文化服务和相关文化服务两部分,具体包含新闻服务;出版发行与版权服务;广播、电视、电影服务;文化艺术服务;网络文化服务;文化休闲娱乐服务;其他文化服务;文化用品、设备及相关文化产品的生产;文化用品、设备及相关文化产品的销售等九大类。 三、旅游与文化产业融合发展路径 旅游与文化产业融合发展路径主要基于资源产品融合、市场融合、渠道融合和企业融合

关于推进旅游和文化融合发展的几点建议

关于推进旅游和文化融合发展的几点建议 关于推进旅游和文化融合发展的几点建议 **盟地域辽阔,区位独特、辽阔的大草原、美丽的大自然、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具备发展旅游文化产业得天独厚的条件。但是,目前我盟旅游文化产业和我盟旅游文化资源相比,旅游与文化融合水平低,旅游景区、景点中体现民族文化的内容单一,千景一面。文化部门和文学文艺工作者融入旅游业不紧密。乌兰牧骑等文艺团体的演出舞台在旅游景区景点中搭建的少、演出的少,旅游景区中民族文化资源挖掘不到位,给外地旅游留下的影响不深刻,一流的旅游文化资源与落后的旅游文化产业极不匹配,潜在的吸引力和发展力很大。近年来,我随同盟政协科教文卫的委员多次深入我盟旅游企业(旅行社、旅游公司等)调研,他们都十分希望文化部门的文艺团体和文学工作者融入到旅游事业中,与他们共同合作,打造我盟旅游文化产业。因此,本人就我盟旅游和文化结合上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一、“乌兰牧骑”先行,把演出舞台搭建在我盟旅游景区景点中,做到文艺为旅游产业服务,为游客和基层群众服务。 “乌兰牧骑”享有草原红色文化宣传队的美称。多年来,他们深入基层,轻车简从,为我盟广大基层群众演出了很多优秀的民族歌舞,得到了广大农牧民群众的称赞,在全国享有盛名。近年来我盟各地文工团、乌兰牧骑集中精力编排上演了一批大型民族歌舞剧,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随着我盟旅游产业的全域性快速发展,很少在旅游景区、景点中见到乌兰牧骑的舞台和演出。乌兰牧骑要坚持为基层群众服务,要发扬乌兰牧骑的优良传统,深入到旅游景区中为游客演出,率先践行民族文化与旅游的结合。乌兰牧骑演员多为一人多艺多技,团队可分成分队和小组。深入到景区、景点,甚至餐厅,小型那达慕会场,篝火晚会现场演出民族歌舞、民族乐器、民族服装、民族风情、民族习俗、民族历史故事等,助推我盟旅游文化产品的融合发展。 二、宣传文化部门要推动文化与旅游的结合,组织文学界人士和文艺工作者挖掘我盟民族文化,草原文化、蒙元文化要素,创作和演出优秀作品,增加旅游产业的文化含量,宣传文化品牌,把优秀的历史传统文化科学地注入到旅游景区景点中形成旅游特色文化,实现文化与旅游者的融合,让旅游者体验和收获到草原特色文化。 三、各级政府和财政部门要加大对旅游文化产业的支持力度,尤其要加大旅游景区文化建设和乌兰牧骑等文艺团体的条件建设,在确保正常事业经费的同时,要根据工作任务保证一定额度的旅游景区演出专项补贴经费,对从事义演的文艺工作者给予奖励补助。 四、支持有条件的旅游企业创办文化团体,有条件的文化团体创办旅游景区景点。有关部门对不同所有制形式的旅游文化团体从事旅游文化产业的要一视同仁,予以同样的政策,资金支持,助推我盟旅游文化产业创新发展。 --来源网络整理,仅供学习参考

旅游产业和文化产业融合发展对策和建议-最新范文

旅游产业和文化产业融合发展对策和建议 摘要:旅游和文化相互促进,相互依存。河南的旅游产业和文化产业的融合发展需要逐步推进,分阶段进行。应充分发挥河南政府的扶持作用,寻求旅游产业和文化产业新的结合点,构建具有地方特色的旅游文化品牌。要发挥科技在文化旅游融合中的作用,培育精通外语的复合型人才,推动河南旅游产业和文化产业的高度融合,扩大河南在全国乃至世界的知名度和影响力,带动中原经济区的快速发展。 关键词:河南;旅游产业;文化产业;融合发展 一、河南旅游产业和文化产业融合发展的意义 2011年3月,国家出台了《中国旅游业“十二五”发展规划纲要》,指出,要大力拓展延伸旅游产业体系,进一步扩大与第一、第二和第三产业的融合。2012年,《文化部“十二五”时期文化改革发展纲要》提出,要“构建结构合理、门类齐全、科技含量高、富有创意、竞争

力强的现代文化产业体系”,“实施一批重大项目,推进文化产业结构调整,发展壮大出版发行、影视制作、印刷、广告、演艺、娱乐、会展等传统文化产业,加快发展文化创意、数字出版、移动多媒体、动漫游戏等新兴文化产业。”同年2月,河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印发了《河南省“十二五”旅游规划》,规划中对全省的旅游业发展思路进行了归纳和整理,并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方法,为旅游产业和文化产业的融合发展指明了具体的方向。旅游与文化相互依存、相互促进。一方面,河南地方特色的旅游资源开发需要提高知名度,而地域文化的辐射与渗透可以为旅游业注入精神文化内涵,提高其旅游品质,使旅游业脱离单一的景观模式从而显得异常丰富多彩,给旅游者带来较高的文化审美体验,从而发展壮大河南旅游业,促进河南经济的快速发展。另一方面,文化产业的发展也需要旅游业为其提供载体和实现的途径。河南地处华夏文明的发源地,其传统文化底蕴深厚,如古都文化、根亲文化、姓氏文化、功夫文化等等,这些传统文化的传播需要依托一定的载体才能实现,而河南各地的旅游资源为其提供了合适的载体。利用旅游资源,传统文化得到了推广,有利于实现文化产业的市场化和规模化,能够促进文化“保护—开发—再保护”的良性循环,促进中原民族文化的保护发展。 二、政府要提供良好的扶持政策

文化与旅游融合

旅游业的发展要与文化相融合 在刚刚结束的十七届六中全会上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强调“要推动文化产业与旅游体育,信息,物流,建筑等产业融合发展,强调要积极发展文化旅游,发挥旅游对文化消费的促进作用”对准确认识旅游与文化的关系,旅游产业与文化产业融合发展提出了新要求。文化是旅游的灵魂,旅游是文化的重要载体,这已经是一个不争的判断。近年来,河北省旅游业的发展加强了对文化资源的利用,为贯彻党的六中全会的精神,我省再次注重旅游与文化的融合,不断探索旅游与文化相结合的途径,从而提升文化内涵。 自有旅游活动以来,旅游与文化就从未分离,旅游本身就是一种文化现象。旅游业与文化的融合发展是客观存在的,也是发展大趋势。 一、旅游与文化紧密相关 (一)旅游是文化生活的重要内容,发展旅游可以满足广大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文化需求 十七届六中全会对旅游与文化的的密切关系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旅游应自觉承担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的历史责任。与其他文化传播方式相比,旅游能够以更加贴近生活、更加贴近实际形式,来满足人民多样化、多层次、多方面的精神文化需求。 据有关研究机构的研究显示,文化旅游在全球所有旅游活动中占40%,欧洲有超过50%的旅游活动都是由文化遗产和文化旅游拉动,美国有30%的国内游客在选择旅游目的地时,是被当地的某种艺术文化所吸引的。无论是为了审美、求知,还是为了养生、健身、交往等等,均属于脱离了日常基本生活需要的高层次的文化需求。同时,文化孕育着各类旅游资源,人文旅游资源的开发与鉴赏需要进行文化的解读。人文旅游资源属于文化的范畴,许多文化产物都是人文旅游资源,这是一种特殊的、可利用的资源,是发展旅游业的基础和依托。自然旅游资源虽然本身不具有文化属性和历史文化色彩,但自然美无疑需要从文化层面来鉴赏,需要用科学知识来解读,而且要将自然山水转化为旅游产品必须通过旅游开发这一文化手段来实现,因此文化性是旅游的本质属性。文化通过辐射效应与渗

中国文化旅游产业发展趋势及前景展望

中国文化旅游产业发展趋势及前景展望 一、中国文化演艺产业有望成为继电影产业之后的下一个爆发性行业 从整体文化产业来看,根据美日等发达国家经验,在人均GDP 达到3000美元之后,文化产业消费需求有一个快速增长的过程,一直持续到人均GDP迈过3万美元之后才有所放缓。2012年中国的人均GDP已经达到6100美元以上,目前正是文化消费需求快速释放的过程。 文化行业的快速增长已经在电影产业得到了验证。与电影行业一样,演艺行业也是文化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从发达国家的情况来看,演艺产业的规模大,产业集聚化程度高。 国外演艺市场一般都集中在特定的区域,剧场密集的分布创造出相互烘托、相互宣传、相互刺激的气氛,扩大了观众的整体数量。密集的剧场分布形成一个剧场群落,对于培养戏剧观众和戏剧文化,具有重要的影响,同时,带动了旅游、饭店、购物、交通等周边行业的快速发展。 国外演艺市场创造了巨大的经济效益。众所周知的纽约百老汇聚集了时代广场附近12个街区以内的39家剧院共计47962座,有100多个舞蹈团、近60个音乐团体常驻于百老汇剧院区

进行演出,年票房直接收入为12亿美元左右,间接经济效益在43亿美元左右,相比之下,整个北美的电影票房收入也只有100亿美元。 与电影相比,演艺市场呈现更加小众化、消费高端化的特点,但是中国的演艺产业也面临历史性的发展机遇: 1、民众尤其是二三线城市居民收入的快速增长和对户外娱乐消费升级的需求; 2、政府政策对文化演出市场和民营经济的支持; 3、演艺人才队伍的繁荣发展; 4、演艺产业的市场集中度将会快速提升。 中国的演艺市场正在进入爆发性的发展阶段,目前是最佳的抢占市场战略发展阶段。 二、旅游行业是成长型的朝阳产业,“主题公园+旅游文化演艺”的模式最有竞争优势 旅游产业是消费升级最核心的产业之一,是典型的成长型朝阳产业。2013年,尽管遭遇政务消费减少、禽流感疫情和国外游客减少的不利环境影响,我国的旅游行业依然实现高于GDP的增长水平。 在“三公”经费压缩的背景下,国内旅游仍然实现较好发展,说明大众消费是国内旅游发展的坚实基础;此外,出境旅游较快发展,境外消费大幅增长。

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策略研究

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策略研究 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策略研究 黔西南地区具有悠久的历史,有很多的文化遗产,其地理位置也就有很大的特色,近年来其旅游业不断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人开始认识黔西南地区文化,走进黔西南地区了解民俗民风,旅游度假。这不断发展的旅游业慢慢的带动了黔西南地区的经济和文化,让黔西南地区的经济不断的发展,文化也得以快速的传播。为此,研究黔西南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融合发展问题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故,本文重点的探讨了黔西南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的有效途径:旅游产业渗透文化内涵,提升旅游行业的生命力;旅游文化渗透更多的影视演艺精品文化,让旅游行业根据吸引力;重视民族节日,促进旅游行业发展;政府加强文化和旅游保障机制的健全工作。 一、黔西南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的原因分析 黔西南地区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有效地融合有利于该地区的经济和文化快速发展,同时其融合发展也是有其地区原因的,主要表现在:第一,地方政策营造产业融合的优良环境。黔西南地区具有古老的文化,还有很多古老的建筑,非常适合搞旅游行业,地方政府也抓住了地区的这一特色,

不断的开拓旅游资源,创办各类文化旅游企业,同时这些企业也为了招揽顾客不断的创办各类活动,比如古老文化知识竞赛活动,根据地方风俗创办的各类节庆比赛活动等等。第二,地区的经济发展是两者融合的有效的物质基础。第三,城市化建设对产业融合发挥带动效应。黔西南地区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城市化建设也逐步的快速推进,在通过旅游创收的基础上,不断的提升旅游企业的市场竞争力,将该地区打造成旅游文化相融合的旅游城市。第四,地方政府不断的扶持基础建设,为两种融合提供了有利的发展条件。比如,近年来,该地区不断的完善交通设施,不断完善该地区的出行条件。 二、两者融合发展的途径分析 黔西南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的有效途径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旅游产业渗透文化内涵,提升旅游行业的生命力;旅游文化渗透更多的影视演艺精品文化,让旅游行业更具吸引力;重视民族节日,促进旅游行业发展;政府加强文化和旅游保障机制的健全工作。 (一)旅游产业渗透文化内涵,提升旅游行业的生命力 旅游地区要想招揽更多的游客,必须有其吸引人的地方。黔西南地区要想发展其旅游行业,就必须重视其地区文

分析旅游产业与文化创意产业融合发展

分析旅游产业与文化创意产业融合发展 近年来,人们物质生活水平不断的提高,有效地促进了我国当前旅游业的发展,旅游产业的壮大也推动了我国经济的发展。伴随着工业化经济向服务业经济的转型,在我国当前经济发展过程中,创意已成为我国经济增长的重要源泉,文化创意产业逐渐成为我国现代经济增长的新热点。在我国当前社会发展形势下,旅游业作为我国经济发展的一大行业,旅游是一项文化性很强的经济产业,在旅游产业当中,文化是旅游产业的灵魂,人们在旅游的过程中所享受的也是旅游产业当中的文化内容。在这个竞争激烈的市场环境下,我国旅游业要想取得更好的发展,就必须对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重视文化产业,将旅游产业与文化创意产业紧密结合,从而推出不断满足当代人们需求的服务。本文就我国旅游产业与文化创意产业的融合发展进行了相关的分析。 引言 旅游产业与文化产业作为我国国民经济中的重要组成 部分,两者在我国当前社会发展过程中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对现代事物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为了迎合当代人们的需求,许多产业开始积极探索共同发展之路。近年来,伴随着创意经济的不断发展,不同产业相互

交叉发展的现象不断增加,产业融合已成为当代社会发展的新趋势。在我国,旅游产业和文化创意产业作为我国国民经济发展的两大新兴产业,要想在这个竞争激烈的市场环境下走的更远,发展的更好,就必须顺应产业融合的要求,不断推出新的业态和产品形式,开拓新的市场,走差异化竞争道路,从而获取更大的 收益。 一、文化创意产业的概述 随着创意经济的发展,在我国当前社会发展形势下,越来越多的文化企业认识到创意的重要性,纷纷发展创意产业。文化创意产业是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以创新为核心的一种新兴产业。这种产业着重文化形式、内容的创新,通过文化创意产业来不断满足当代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从而为文化创意产业赢得市场。随着我国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物质生活以及精神生活的享受也越来越高,文化创意产业作为与我国人民生活息息相关的产业,其在我国当前社会主要囊括了应试、动漫、传媒、表演、雕刻、广告等多个行业。新经济时代的创意产业对物质资源依赖度不高。文化产业属于创意产业,文化作为我国当前社会发展的一大行业,文化具有较强的凝聚力和感染力,对我国人民有着很好的鼓舞作用。时代在发展,文化对创意的需求也越来越高,文化产业对文化创造力和创造型人才有更迫切的需求。而文

(完整版)我国发展文化旅游产业的意义与作用

我国发展文化旅游产业的意义与作用 文化旅游产业把文化与旅游相结合,抓住了文化与旅游的内在联系,顺应了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相融合的规律,明确了中国旅游产业发展的方向因此,当前与未来发展文化旅游产业,在我国具有重要意义与作用。 第一,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的融合有利于促进我国旅游产业新格局的形成 新时代的发展和变化对旅游产业不断提出新要求,旅游产业的发展进入了一个全面调整和提升的新时期,而此时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的融合,为旅游产业的发展注入了新鲜的血液,带来了新的活力不仅如此,在新一轮的产业整合与竞争中,旅游产业新格局的形成必将同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的融合发展相联系可以说,文化旅游产业的发展,有利于促进我国旅游产业新格局的形成。 第二,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的融合有利于促进我国旅游产业发展方式的转变我国旅游产业的发展总体档次低,发展方式落后文化旅游产业的发展,一方面有利于用文化来提升旅游产业的品味与档次,促进旅游产业发展方式的转变;另一方面,通过旅游业来为文化产业的发展提供载体,通过对传统文化的再创新与产业化,实现从单一的文物观光型向文化体验型转变,既弘扬我国优秀的历史文化,又塑造现代文化,实现旅游产业由量到质的转变,从而推动旅游经济的全面发展。 第三,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相互融合有利于旅游产业功能的完善旅游产业不仅具有解决劳动者就业带动经济发展的功能,更具有促进人们身心健康知识增加,境界提升的功能过去一味地强调旅游产业的经济功能,而其它功能功能被弱化现代旅游业教育与提升人们境界的功能越来越突出,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融合发展有利于推动以公益目的教育目的文化传播目的为主导的旅游产业的发展。 第四,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相互融合有利于促进先进文化的传播在文化旅游产业发展中,通过推出一批文化创意产品,让静态的文化资源活起来,使静态文化动态化,地下文化显性化,从而既有利于弘扬传统文化中的优秀与先进部分,又有利于建设现代文化,促进先进文化的广泛传播。 第五,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相互融合有利于促进旅游目的地品牌价值的充分兑现一般来说,文化旅游目的地是文化遗迹品位高分布密集的地方,在国内外具有很高的知名度与品牌价值,是该地区或国家一张重要名片发展文化旅游产业,有利于丰富旅游内涵,提升旅游品位,促进旅游目的地价值的充分兑现。

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策略研究-最新范文

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策略研究 黔西南地区具有悠久的历史,有很多的文化遗产,其地理位置也就有很大的特色,近年来其旅游业不断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人开始认识黔西南地区文化,走进黔西南地区了解民俗民风,旅游度假。这不断发展的旅游业慢慢的带动了黔西南地区的经济和文化,让黔西南地区的经济不断的发展,文化也得以快速的传播。为此,研究黔西南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融合发展问题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故,本文重点的探讨了黔西南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的有效途径:旅游产业渗透文化内涵,提升旅游行业的生命力;旅游文化渗透更多的影视演艺精品文化,让旅游行业根据吸引力;重视民族节日,促进旅游行业发展;政府加强文化和旅游保障机制的健全工作。 一、黔西南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的原因分析 黔西南地区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有效地融合有利于该地区的经济和文化快速发展,同时其融合发展也是有其地区原因的,主要表现在:第一,地方政策营造产业融合的优良环境。黔西南地区具有古老的文化,还有很多古老的建筑,非常适合搞旅游行业,地方政府也抓住了地

区的这一特色,不断的开拓旅游资源,创办各类文化旅游企业,同时这些企业也为了招揽顾客不断的创办各类活动,比如古老文化知识竞赛活动,根据地方风俗创办的各类节庆比赛活动等等。第二,地区的经济发展是两者融合的有效的物质基础。第三,城市化建设对产业融合发挥带动效应。黔西南地区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城市化建设也逐步的快速推进,在通过旅游创收的基础上,不断的提升旅游企业的市场竞争力,将该地区打造成旅游文化相融合的旅游城市。第四,地方政府不断的扶持基础建设,为两种融合提供了有利的发展条件。比如,近年来,该地区不断的完善交通设施,不断完善该地区的出行条件。 二、两者融合发展的途径分析 黔西南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的有效途径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旅游产业渗透文化内涵,提升旅游行业的生命力;旅游文化渗透更多的影视演艺精品文化,让旅游行业更具吸引力;重视民族节日,促进旅游行业发展;政府加强文化和旅游保障机制的健全工作。

文化旅游双融合发展的工作方案汇报

文化旅游双融合发展的工作方案汇报我县历史悠久,文化积淀丰富,旅游资源丰富,发展文化旅游产业具有良好的基础和条件。最近几年来,松潘县在推动文化旅游业发展中重视植入文化旅游元素,不断提升各旅游景区景点、旅游产品的文化内涵,获得了明显成效。但文化和旅游融会发展在深度和广度方面还远远不够,仍存在1些问题。为加快全市旅游产业转型升级,推动文化与旅游深度融会,在今后工作中需采取以下几方面推动措施。 1、文化产业发展基本状态 目前,全县文化旅游市场共有文娱场所18家,书刊零售6家,音像制品7家,网吧11家,演出团体4家。文化旅游用品销售8家,基本构成了文化旅游演艺、网络文化、文化旅游文娱、新闻出版、印刷、文化旅游用品等6个门类在内的文化市场发展格局。 (1)创意设计业 我县在川主寺传子沟村设立唐卡画院和旅游业有机的融会发展,该项目的实行推动民族文化旅游元素与现代设计有机结合,构成有中国文化旅游特点的创意设计发展路径。增进创意设计与现代生产生活和消费需求对接,拓展大众消费市场,探索个性化定制服务。为创意设计推行、交易和交换合作提供平台。 (2)演艺、文娱业 通过政府购买服务、原创剧目补贴、以奖代补等方式,扶持了松州艺术团演艺企业创作生产,编创的《天地松州》剧目增强面向市场服务大众的能力。支持了开发具有民族文化旅游特点、健康向上的原创文娱产品和新兴文娱方式,增进文娱业与休闲产业结合。 (3)重视文化旅游建设与人居环境相调和 在松潘古城A、B标段建设中鼓励文化旅游创意和设计服务

单位参与新型城镇化中提升城乡居民宜居水平。强化文化旅游传承创新,有效保护历史文化旅游街区和历史建筑,提高城市公共空间和公共艺术的计划水平和设计品质,完善图书馆、文化旅游馆、体育馆等公共文化旅游设施功能,提高展陈水平,努力使城市成为历史底蕴厚重、时期特点鲜明的人文空间。鼓励装潢设计创新,突出文化旅游内涵,创造舒适优美的个性化家居环境。 (4)增进文化旅游融会发展 鼓励文化旅游创意和设计服务进入旅游业,提升文化旅游产品开发和服务设计水平,建立完成的川主寺民俗风情街道,上磨藏寨等增进发展特点文化旅游,增进发展参与式、体验式等新型业态。鼓励文化旅游创意、演艺、工艺美术与旅游资源整合,开发具有地域特点和民族风情的旅游演艺精品和旅游商品。支持建设富有文化旅游特点与内涵的休闲街区、特点村镇、旅游度假区,加快培养文化旅游精品。 (5)增进文化旅游与体育产业融会发展 鼓励文化旅游企业向体育领域拓展,完成了山巴乡赛马场的建设支持发展体育比赛表演,提升体育用品及衍生产品附加值。丰富传统节庆活动内容,支持各地依托自然人文资源举行特点体育活动。 (6)突出区域文化旅游特点,增进产业发展 1是多元的地方民俗文化旅游:在古城里,生活着藏、羌、回、汉4个民族,各民族和谐相处,传承着数量浩大、绚丽多彩的富有本民族特点的民间文学故事、诗歌、音乐、舞蹈、工艺、节日、衣饰、等文化旅游的珍宝,创造了丰富的民族民间文化旅游财富,构成了独具特点的民族风情不同的文化旅游交相照映,民间文化旅游艺术源远流长。藏、羌、回、汉各民族艺术多姿多彩,锅庄、舞龙、舞花

文化旅游产业现状

文化是旅游的灵魂,旅游是文化最好的载体。没有文化,景区的生命力是不可能长久。只有将旅游和文化紧密结合在一起,在大旅游中有机融入大文化,将文化思想、文化意识、文化理念、文化内涵和文化手段始终贯穿于旅游开发与建设的全过程,做到文化和旅游的全面对接、全面融合、全面整合,促进传统的文化、旅游产业升级,真正意义上实现文化和旅游产业的互利互惠,实惠文化兴盛、旅游强盛的最终目的。 一、云南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互动发展现状 1.旅游发展理念不断创新。2008年年底,省委、省政府召开了“云南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互动发展工作会议”。会议全方位提出了文化与旅游两个新兴产业互促的原则、目标、战略和重点工作等,必将推动云南文化与旅游两大产业的快速、协调发展。云南省旅游发展理念的提升为实现旅游业又好又快的发展指明了方向。推进文化与旅游的深度互动,对于加快建设旅游强省,实现经济社会发展历史性跨越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云南是文化、旅游资源集聚区,但同时又是自然生态和原生态民族民间文化脆弱区,一经破坏就难以恢复。发展和谐旅游凸显了旅游与文化的利益相关性、共生和谐性,要求以科学开发促进合理保护,以合理保护推动科学开发,使文化与旅游有机融合。 2.民族民间文化得到了一定的保护和传承。云南是中国民族成份

最多的省份,在全国56种民族中,云南就有52种。其中,人口超过5 000人的少数民族有25种,人口数为一千多万人,占当年全省总人口数近40%,特别是白族、哈尼族、傣族、傈僳族、拉祜族、佤族、纳西族、景颇族、布朗族、普米族、阿昌族、怒族、基诺族、德昂族、独龙族15种少数民族世居云南,是云南特有的民族。各民族的语言、建筑、服饰、歌舞和节庆等文化精彩纷呈,堪称“民族文化大观园”。多年以来,云南省采取各种政策和措施,把全省的文化产业做得很红火。云南省在保护和传承少数民族文化、弘扬优良民族文化传统等方面培育打造了一大批民族文化知名品牌,初步形成了以民族工艺、歌舞、节日、服饰、饮食、医药等为主的民族文化产业。如早期大理白族的《五朵金花》,近年来有著名的舞蹈家杨丽萍的《云南映象》,张艺谋导演的《印象·丽江》,还有楚雄彝族的《太阳女》,西双版纳傣族的《勐巴娜西》,大理白族的《蝴蝶之梦》和世博吉鑫园《吉鑫宴舞》等为代表的旅游演艺产品,享誉国内外。云南民族文化已走向世界,不仅向全世界人民展现了云南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也展示了云南省文化产业的发展。云南民族文化的多样性已成为云南旅游的形象品牌。 3.文化旅游品牌初具规模。旅游业是一项经济与文化高度融合的现代产业,旅游业的竞争实际上是文化的竞争、品牌的竞争。除了大理、丽江、香格里拉文化和旅游互动的蓬勃发展外,2008年,云南省在旅游产业和文化产业互动中,印象最深的是楚雄、腾冲、旅游小镇的文化和旅游互动。对于楚雄的旅游发展,楚雄先后推出恐龙谷和

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的思考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wendangku.net/doc/3618825692.html, 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的思考 作者:杨开东 来源:《中国科技博览》2017年第19期 [摘要]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的融合是产业发展的必然趋势和要求。通过分析我市在历史文化、神仙文化、葡萄酒文化以及当前旅游产业大发展的喜人形势,提出了在旅游业实现转型的新时期,如何进一步促进文化与旅游相结合,实现二者的完美融合,使其达到“互利双赢”的效果的对策思考。 [关键词]文化产业、旅游产业、融合发展 中图分类号:TE8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7)19-0108-01 1 导言 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融合发展,成为国际上近几年来的新议题。推动文化与旅游融合,既是产业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促进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现实需要,并引起了众多学者的关注和研究。 2 我市旅游产业与文化融合的资源优势 2.1 积淀丰厚的历史文化 2011年5月国务院正式批复同意将山东蓬莱列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蓬莱成为烟台市唯 一一个、山东省第八个进入国家历史文化名城行列的城市。 从汉武帝太初元年(公元前104年)筑城至今,蓬莱已有2100多年的建城史。唐神龙三年(707年)至民初(1913年)的1200多年间,蓬莱一直是登州(府)治所所在地,是古代胶东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的中心,是中国古代北方最大的港口城市、东方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和明清海防遗存廊道的重要节点,积淀了丰厚的历史文化。 2.1.1 州府文化。自唐至清一千多年的时间一直是州府所在地,清雍正十三年(1735 年),登州辖一州九县(宁海州、蓬莱、黄县、福山、栖霞、招远、莱阳、文登、荣成、海阳),达到最大管辖范围。从而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州府文化或政治文化。蓬莱曾建有州(府)署、县署、按察司署、兵巡道署、守备署、备倭都司府等行政和军事署衙。为了适应对外交流,加强涉外管理建有新罗馆、新罗坊、开元寺等朝鲜、日本涉外街区、建筑群及寺庙,设立过勾当新罗所等涉外管理机构。 2.1.2 港口文化。蓬莱水城是登州古港的所在地,是“海洋之国”齐国的出海口,是古代胶东半岛重要的海上交通要隘。汉武帝时期,中国对外关系有了空前发展,尤其以“丝绸之路”为纽

加快推进吉林省文化旅游产业融合研究

加快推进吉林省文化旅游产业融合研究 摘要:本文从各级党政领导重视、拥有一批重要自然景观、一批重要历史遗存和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四个方面论述了吉林省发展文化旅游业巨大潜力,剖析了文化旅游业在资金投入低、文化旅游产品开发建设进度缓慢、文化与旅游融合不够、文化旅游专题规划等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打造一批文化旅游经济区、突出文化与旅游融合发展理念、推进体制创新、千方百计扩大文化旅游项目投资、加大政策扶持力度等对策建议。 关键词:文化旅游;融合发展;资金投入 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通过了《中国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强调“积极发展文化旅游,发挥旅游对文化消费的促进作用”,这对准确认识旅游与文化的关系,旅游产业与文化产业融合发展提出了新要求。吉林省应抓住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重要机遇,推进旅游与文化相融合,提升旅游产业的文化内涵,为旅游产业注入文化灵魂,建设富有文化魅力的旅游强省。 一、吉林省文化旅游业发展潜力巨大,优势明显 一是各级党委政府高度重视文化旅游业发展。吉林省各级政府对旅游业与文化产业融合发展高度重视,一些地区已经把二者的融合发展思路列入到地方发展规划中。比如白城市提出,要推进文化与旅游的深度融合,促进文化旅游业向更高、更精、更深层次发展。可以说,吉林省现有的产业发展基础为旅游业与文化产业融合发展奠定了一定的条件和基础,二者融合正当其时。 二是拥有一批重要自然景观。以吉林省长白山、向海、三角龙湾、净月潭为首的自然景观,都渗透着东北黑土地文化和关东风情文化。吉林省最有文化内涵的当属长白山,长白山不仅拥有雄浑壮美的自然景观,也是代表吉林文化的标志性符号,生态文化、民俗文化、传奇文化等人文资源十分丰富,长白山古民族和清皇室历史上对长白山的崇拜与祭祀文化是长白山文化的重要特征。文化与旅游产业融合发展潜力巨大,前景广阔。 三是拥有一批重要历史遗存。据不完全统计,吉林省境内已发现不可移动文物9017处。目前吉林省共有272处古遗址、古墓葬、古建筑及石刻、近现代重要史迹及代表性建筑。集安高句丽考古遗址公园被列入第一批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名单,吉林省拥有国家考古遗址公园的数量占全国总量的 5.7%,是东北三省拥有国家考古遗址公园最多的省份。 四是拥有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2009年,“中国朝鲜族农乐舞”和作为“中国剪纸”重要组成部分的“长白山满族剪纸”项目,成功列入联合国《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中国朝鲜族农乐舞”项目也是我国唯一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的舞蹈类项目。吉林省优秀的非遗项目还参与了北京奥运会、上海世博会等大型展会,向全世界展示了中华文明,也为国家和吉林省赢得

如何大力发展文化旅游产业

如何大力发展文化旅游产业 民国十三年(1924年)从大姚析出设县,取原境内永定、仁和两大集镇名称首字定名为永仁县沿袭至今。目前,全县辖4乡3镇63个村(居)委会660个村民小组,总面积2189平方公里,山区面积占总面积的97%境内有汉、彝、傣、回、傈僳等19个民族,总人口万人,少数民族人口占总人口的56%彝族人口占总人口的48%是州内人口最少且彝族人口比例最咼。 “出滇入川地,彩云日光城,绿色生态县,民族风情园”是永仁的县情特点:出滇入川地一一永仁县位于滇中北部的金沙江干热河谷地带,地处滇川要塞,东临金沙江与四川省凉山州会理县隔江相望,东南与元谋县毗邻,两南和大姚县接壤,北连四川省攀枝花市,西北与丽江市华坪县~江之隔。县城距云南昆明262 公里、彝州州府鹿城183公里、四川攀枝花市87公里。境内交通便捷,区位优势明显,成昆铁路和目前正在建设的108国道永武高速公路、南永二级公路穿境而过。位于金沙江畔川I滇交界的国家AA级风景名胜区方山,是旅游、避暑、疗养和观光的理想之地。 彩云日光城一一永仁地势西北高、东南低,海拔高差在米之间,平均海拔在1530~1700米之间,属北亚热带丘陵季风气候,受金沙江河谷和元谋热坝地区热源的影响,形成冬无严寒、夏无酷暑、冬春干旱、夏秋多雨、干湿分明、光照充足的独特气候特征。常年平均气温C ,降雨量833毫米,无霜期271天,平均日照小时,最高时数达小时,居全国第二(仅次于西藏拉萨)、全省第一,特别适宜多种生物生长。 绿色生态县一一永仁县生物资源丰富多样,开发利用前景广阔。全县森林综合覆盖率达%,活立木蓄积量万立方米,有许多国家珍贵树种和珍稀动物,有全省最大的万亩云南松母树林基地,有近15万亩野生滇橄榄,有板栗、核桃、樱桃、石榴等17万余亩经济林果,有万亩蔬菜制繁种基地,有3500亩鲜食葡萄标准化示范种植园,有8963亩的桑园。野生食用菌、黑山羊、樱桃、草莓等都是适销远销的农产品。烤烟、畜牧、蚕桑、林果、优质米、蔬菜是我县的农业主导产业。另外,永仁土地富足,全县有耕地面积万亩,可开发的宜农耕地10万亩,土头深厚,土地肥沃,适宜种植各种林果和经济作物。 民族风情园一一永仁县少数民族人口众多,其中彝族是境内主体民族,有悠久的历史文化和浓郁的民族风情,民族文化丰富多彩,民族服饰绚丽独特,民族歌舞优美动听,民族同胞热情好客。这里有堪称当今时装赛鼻祖的直苣“赛装节”;有镌刻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