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阿房宫赋优秀实用学案

阿房宫赋优秀实用学案

阿房宫赋优秀实用学案
阿房宫赋优秀实用学案

《阿房宫赋》学案

【学习目标】

1、认识封建统治者荒淫侈、鱼肉百姓的罪恶,理解秦王朝自取灭亡的道理。

2、了解作者杜牧和“赋”的文章体裁特点,体会本文的语言风格。

3、识记和理解“毕、兀、构、缦、霁、杳、逦迤、纷奢、负、举、族、念、哀”等文言词语,了解文中词语用的现象和文言句式。

4、背诵课文,归纳“焉、而、失”等虚词的意义与用法

第一课时

1、作者简介

杜牧(803~852),字牧之,唐代京兆万年(陕西西安)人,著名诗人、文学家,唐宰相杜佑之孙。文宗太和二年(828)进士,授弘文馆校书郎。为人耿介,不屑逢迎。曾为宣州、扬州等府幕僚。回京后,历任监察御史,黄、池、睦等州刺史,官终中书舍人。杜牧年少时即有经邦济世的远大抱负,犹喜论政治、军旅之事,主张固边、削藩,曾注曹操所定《孙子兵法》十三篇,人称其有“王佐之才”。杜牧的文学创作有多方面的成就,诗、赋、古文都足以名家。他主张凡为文以意为主,以气为辅,以辞采章句为之兵卫,对作品内容与形式的关系有比较正确的理解。并能吸收、融化前人的长处,以形成自己特殊的风貌。在诗歌创作上,杜牧与晚唐另一位杰出的诗人李商隐齐名,并称“小李杜”。他的古体诗受杜甫、韩愈的影响,题材广阔,笔力峭健。他的近体诗则以文词清丽、情韵跌宕见长。

2、赋体概说

赋:在古典文学中,与诗、词、歌并称。赋是由《诗经》《楚辞》发展而来,前者是赋的渊源,后者是赋的近源。赋大体上经历了骚赋、汉赋、骈赋、律赋、文赋等几个发展阶段。在晚唐时的古文运动的影响下,赋又发展为“文赋”,它句式参差,押韵比较随便,重视清新流畅,杜牧的《阿房宫赋》就是一篇文赋。至于赋的作用,班固说:

“或以抒下而通讽喻,或以宣上德而尽忠孝。”也就是说,赋的作用是用来表达人民的愿意,讽喻政宁。在特点上,刘勰说过:“赋,铺采媸文也。”借景抒情,铺叙风物,极尽铺陈夸张之能事,托物言志,卒章显志,以寄讽喻之意是它的写作特点。

3、写作背景

杜牧所处的时代,政治腐败,阶级矛盾异常尖锐,而藩镇跋扈,吐番、南诏、回鹘等纷纷入侵,更加重了人民的痛苦,大唐帝国,已处于崩溃的前夕。杜牧针对这种形势,极力主张内平藩镇,加强统一,外御侵略,巩固国防。为了实现这些理想,他希望当时的统治励精图治,富民强兵,而事实恰恰和他的愿望相反。穆宗李恒以沉溺声色送命,接替他的敬宗李湛,荒淫更甚,“游戏无度,狎昵群小”,“视朝月不再三,大臣罕得进见”,又“好治宫室,欲营别殿,制度甚广”,并命人“修东都宫阙及道中行宫”,以备游幸,对于这一切,杜牧是愤慨而又痛心的。他在《上知己文章启》中明白地说:“宝历(敬宗的年号——引者)大起宫室,广声色,故作《阿房宫赋》。”

4、阿房宫介绍

阿房宫是秦始皇称帝时修建的皇宫。位于今西安市西郊赵家堡和大古村之间,据说里面能容纳上万人,还能竖立五丈高的大旗杆。想象昔日之规模,实在使人惊叹不已!阿房宫的修建一方面是要显示皇帝的威严,另一方面为了容纳更多的人进行朝拜。据史书记载,秦始皇在统一中国大业中,每征服一国,便在京城咸阳北坂仿照其国宫殿重新建造,称为“六国宫殿”。秦始皇一次就把各地的12万领主和富商大贾迁徙咸阳,昔日咸阳宫殿林立,人口急增。但是咸阳南临渭水,北靠高原,无发展前途,于是秦始皇便向渭河以南的广阔平原拓展。公元前212年,他征发70万刑徒,在西周沣镐附近兴建阿房宫前殿,谁知,前殿尚未竣工,秦始皇便死去。他死后,秦二世继续营建。相传,阿房宫大小殿宇共700余所,一天之中各殿气候不尽相同。秦始皇生前,把从六国掠夺来的珠宝、美女深藏宫内。他巡回各宫室一天住一处,死时,还未把宫室住遍。秦朝末来,项羽火烧阿房宫,据传大火三个月不熄,加以两千年来的风雨洗礼,今天的阿房宫仅保存一处建筑夯土遗址,东西长2500米,南北长1000米,高20米,占地26万平方米,当地人称“始皇台”。

二、检查预习:

兀()骊山()缦()媵嫱()()铛()庾()阿房()()霁()逦迤()()锱铢()横槛()

三、诵读提示:读出首句的气势语音力图雄厚,建筑奇丽要读的飞扬。宫女着扮喜失望悲。排比有气势,议论要读的有力

四、疏通,熟读课文:

五、通读全篇,理清结构层次:

分析:全文四段可分两大部分。

第一部分(第1、2段)。

第1段:

第2段:

第二部分(第3、4段)

第3段:

第4段:

第二课时

一、解释文中加点词语的含义

六王毕,四海一,蜀山兀,阿房出。覆压三百余里,隔离六日。

骊山北构而西折,直走咸阳。二川溶溶,流入宫墙。五步一楼,

十步一阁;廊腰缦回,檐牙高啄;各抱地势,钩心斗角。盘盘焉,

囷囷焉,蜂房水涡,矗不知其几千万落。

长桥卧波,未云何龙?复道行空,不霁何虹?高低冥迷,不知西东。歌台暖响,春光融融;舞殿冷袖,风雨凄凄。一日之内,一宫之间,而气候不齐。妃嫔媵嫱,王子皇孙,辞楼下殿,辇来于秦。朝歌夜弦,为秦宫人。明星荧荧,开妆镜也;绿云扰扰,梳晓鬟也;渭流涨腻,弃脂水也;烟斜雾横,焚椒兰也。雷霆乍惊,宫车过也;辘辘远听,杳不知其所之也。一肌一容,尽态极妍,缦立远视,而望幸焉;有不得见者三十六年。燕赵之收藏,韩魏之经营,齐楚之精英,几世几年,剽掠其人,倚叠如山;一旦不能有,输来其间,鼎铛玉石,金块珠砾,弃掷逦迤,秦人视之,亦不甚惜。

二、练习

一、辨析下列多义词的词义

1、六王毕,四海一.

2、黄鹤一.去不复返

3、而或长烟一.空

4、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

5、合从缔交,相与为一.

1、奈何取.之尽锱铢,用之如泥沙

2、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3、今入关,财物无所取.

4、留取.丹心照汗青

1、盘盘焉.,囷囷焉.,蜂房水涡

2、或师焉.,或不焉.

3、且焉.置土石

4、积土成山,风雨兴焉.

二、解释下列加点词语,并指出属于哪类词类活用

1、骊山北构而西.折

2、朝歌.夜弦.,为秦宫人

3、鼎铛.玉石.,金块.珠砾.

三、思考题:本文前两段主要运用了什么样的表达方法?这两段在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

四、翻译下列句子

1、六王毕,四海一,蜀山兀,阿房出

2、长桥卧波,未云何龙?复道行空,不霁何虹?

3、辘辘远听,杳不知其所之也。一肌一容,尽态极妍,缦立远视,而望幸焉

4、鼎铛玉石,金块珠砾,弃掷逦迤,秦人视之,亦不甚惜。

第三学时

一、解释加点词的含义

嗟乎!一人之心,千万人之心也。秦爱纷奢,人亦念其家。奈何取之尽锱铢,用之如泥沙?使负栋之柱,多于南亩之农夫;架梁

之椽,多于机上之工女;钉头磷磷,多于在庾之粟粒;管弦呕哑,

多于市人之言语。使天下之人,不敢言而敢怒。独夫之心,日益

骄固。戍卒叫,函谷举,楚人一炬,可怜焦土!

呜呼!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嗟夫!使六国各爱其人,则足以拒秦;使秦复爱六国之人,则递三世可

至万世而为君,谁得而族灭也?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后

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

二、辨析下列多义词的词义

1、秦爱.纷奢,人亦念其家

2、使秦复爱.六国之人

3、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

4、晋陶渊明独爱.菊

1、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

2、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

3、山东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

1、骊山北构而.西折

2、不敢言而.敢怒

3、谁得而.族灭也

4、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

5、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三、判断下列各句的句式特点

1、明星荧荧,开妆镜也

2、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

3、覆压三百余里,隔离天日

4、几世几年,剽掠其人

5、戍卒叫,函谷举

6、长桥卧波,未云何龙?

四、辨析下列加点词古今意义的差别

1、各抱地势,钩心斗角

....

2、一日之内,一宫之间,而气候

..不齐

3、楚人一炬,可怜

..焦土

4、韩魏之经营,齐楚之精英

..

五、翻译句子

1、奈何取之尽锱铢,用之如泥沙?

2、戍卒叫,函谷举,楚人一炬,可怜焦土!

3、呜呼!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

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

六.小结

(一)中心思想

(二)写作特色

第一课时答案

通读全篇,理清结构层次:

分析:全文四段可分两大部分。

第一部分(第1、2段)由外到内,由楼阁建筑到人物活动,铺叙阿房宫建筑宏伟、豪华,极写宫中生活荒淫、奢靡。

第1段:铺叙阿房宫建筑宏伟、豪华。

第一层(段首前12字)两句偶句,交待建宫背后的巨大耗资。

第二层(“覆压”……“直走咸阳”)写宫之宏伟规模。

第三层(“二川溶溶”……“不知西东”)渲染宫内的宏伟、豪华、奇丽、壮观。

第四层(“歌台暖响”……“气候不齐”)写宫中人物活动。

第2段:铺叙统治者生活的荒淫、奢靡。

第一层(前6句)写供玩乐的宫人来源。

第二层(“明星荧荧”……“有不得见者三十六年”)极写宫中生活荒淫、奢靡。

第三层(余下各句)从珠宝陈设写荒淫,揭示其抢掠行径。

第二部分(第3、4段)议论分析,指出“秦爱纷奢”,不恤民力自然会导致灭亡的命运,规劝唐敬宗李湛兜勿蹈秦王朝之覆辙。

第3段:指出秦必亡之命运。

第一层(“嗟乎”……“用之如泥沙”)斥秦统治者只图私利不顾民生,横征暴敛,挥霍无度的罪行。

第二层(“使负栋之柱”……“不敢言而敢怒”)痛斥秦始皇纵欲纷奢,以致众叛亲离。

第三层(余下各句)简练概括地写出了秦始皇荒淫无道,导致了农民起义、宫殿被焚的后果,进而走上了自取灭亡的道路。

第4段:讽谏唐王李湛勿蹈秦始皇覆辙。

第一层(开头到“谁得而族灭也”)引历史教训,指出六国和秦灭亡的原因。

第二层(余下各句)讽谏唐王朝勿悲剧重演。

第二课时答案

一、

1、统一(动词)

2、一旦(副词)

3、全、都(副词)

4、专一(形容词)

5、一体(名词)

1、夺取、掠夺(动词)

2、提取(动词)

3、拿(动词)

4、着(助词)

1、……的样子(做形容词、副词的词尾)

2、语气助词,不译

3、哪里(疑问代词)

4、于之,于此(兼词)

二、

1、向西(名词作状语)

2、唱歌、弹曲(名词作动词)

3、把……看作铁锅,把……看作石头,把……看作土块,把……看作石子(名词的意动用法)

三、

主要运用了描写。为后面两段的议论作铺垫,为揭示作品的主题服务。

第三课时答案:

...

1、喜爱(动词)

2、爱护(动词)

3、吝惜(动词)

4、喜爱、喜欢(动词)

1、灭族(动词)

2、类

3、家族(名词)

1、连词,不译,表承接关系

2、连词,表转折关系,译为“却”

3、连词,不译,表修饰关系

4、连词,不译,表承接关系

5、连词,表递进关系,译为“并且”

二、

1、判断句

2、判断句、否定句

3、省略句,句前省略主语

4、省略句,“剽掠”后省略“于”

5、被动句,“函谷举”译为“函谷关被攻破”

6、疑问句

1、文中指“建筑物向中心攒聚,屋角互相对峙”,今义指“各用心机,互相排挤”

2、文中指“天气”或“节令”,今义指“气象情况”

3、文中是“可惜”的意思,今义是“怜悯”或“值得怜悯”

4、文中指“金玉珠宝”,今义指“精华”或“出类拔萃的人(一)中心思想

本文通过描写阿房宫的兴建及毁灭,生动形象地总结了秦王朝统治者骄奢亡国的历史教训,向唐朝统治者发出警告,表达了封建时代正直文人忧国忧民的情怀。

(二)写作特色

1、描写与议论相结合:前两段描写,后两段议论,在描写和议论中运用了大量铺排,体现了传统“赋”的写法。

2、丰富的想象、生动的比喻、大胆的夸张

3、整散结合,错落有致:既发挥了骈文的长处,运用排句、对偶,又长短不拘,使文章节奏鲜明,更富于表现力。

这篇文章语言优美铿锵,是千古流传的美文。中学语文教学大纲和高考考试说明上,都要求背诵这篇文章。我们也要求同学们在熟读的基础上,认真背诵。在诵读中,更好地体味文章的内涵,更好地学习文章的写作技巧。

全面细致的阿房宫赋导学案+答案

《阿房宫赋》导学案(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理解并积累常见文言词语的含义和用法。 2. 感受课文形象生动的比喻、丰富瑰丽的想像、大胆奇特的夸张特点。 【知识链接】 1、知人论世:杜牧(803~852),字牧之,唐代京兆万年(陕西西安)人,著名诗人、文学家,唐宰相杜佑之孙。文宗太和二年(828)进士,授弘文馆校书郎。文人耿介,不屑逢迎。曾为宣州、扬州等府署幕僚。回京后,历任监察御史,黄、池、睦等州刺史,官终中书舍人。杜牧年少时即有经邦济世的远大抱负,犹喜论政治、军旅之事,主张固边、削藩,曾注曹操所定《孙子兵法》十三篇,人称其有“王佐之才”。文学上主张“文以意为主,以气为辅,以辞采章句为兵卫”,强调文章形式要为内容服务。文、赋、诗皆工,诗与李商隐齐名,世称“小李杜”(李白和杜甫称“老李杜”)。 2、“赋”作为文学体制,起源于楚辞,至荀况始有定名,它出现于战国后期,到汉代才形成。关于赋的特点,《文心雕龙?诠赋》说:“赋者,铺也;铺采摛文,体物写志也。”体物写志,指赋的内容,指通过摹写事物来达到抒发情志的目的。“铺采摛文”指在语言上要使用华美的词藻。另外,赋也很讲究声韵的美,它把散文的章法、句式与诗歌的韵律、节奏结合在一起,借助于长短错落的句子、灵活多变的韵脚以及排比、对偶的调式,形成一种自由而又谨严、流动而又凝滞的文体,既适合于散文式的铺陈事理,又能保存一定的诗意。 【课前预习】 给划线的字注音 阿房宫()廊腰缦回()囷囷焉()蜂房水涡()媵嫱()梳晓鬟()剽掠()鼎铛玉石()逦迤()锱铢()架梁之椽()庾之粟粒()横槛()不霁()何虹 妃嫔()尽态极妍()管弦呕()哑() 梳理文章第一二段 重点词语解释 (1)六王毕,四海一() (2)盘盘焉,囷囷焉() (3)不霁何虹() (4)绿云扰扰,梳晓鬟也() (5)奈何取之尽锱铢,用之如泥沙 ( ) (6)而气候不齐() (7)杳不知其所之也() (8)雷霆乍惊() 词类活用 (1)六王毕,四海一 ( ) (2)北构而西折:() (3)廊腰缦回 ( ) (4)檐牙高啄 ( ) (5)蜂房水涡:() (6)未云何龙:() (7)不霁何虹:() (8)辇来于秦 ( ) (9)朝歌夜弦 ( ) (10)鼎铛玉石 ( )

《阿房宫赋》导学案 (苏教版高一必修二)

《阿房宫赋》导学案 (苏教版高一必修 二) 【学习重点】 1.落实“词类活用”等文言基础知识 2.理解写景状物的常见分析角度 3.结合《六国论》,进一步掌握“借古讽今”的写法 一、诵记名言警句--主题名句积累“苍生为念” 1.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孟子 2.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 荀子 3.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屈原 4.穷年忧黎元,叹息肠内热。--杜甫 5.贤者不悲其身之死,而忧其国之衰。--苏洵 6.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范仲淹 7.寄意寒星荃不察,我以我血荐轩辕。--鲁迅 二、了解文学常识 (一)走进作者 行走江湖,纵情天下 杜牧一生游历山水,足迹踏遍祖国河山。而且每到一地,他都会用诗来记载下留连山水时的感受。在他的游历诗中, 我们不难看出他的治国平天下的情怀。比如,他曾在和州凭 吊乌江亭,这是当年楚汉相争时项羽自杀之处,他写道:

“胜败兵家事不期,包羞忍耻是男儿。江东弟子多才俊,卷 土重来未可知。”他在横江,作《题横江馆》:“孙家兄弟 晋龙骧,驰骋功名作帝王。至今江山谁是主?苔矶空属钓鱼郎。”夜泊芜湖,想起他和沈传师的情谊,他写道:“往事 惟江月,孤灯但客船。岘山云影畔,棠叶水声前。”不着一字,把怀念写尽。身处黄州,作《兰溪》:“兰溪春尽碧泱泱,映水兰花雨发香。楚国大夫憔悴日,应寻北路去潇湘。” (二)了解背景 杜牧所处的时代,唐王朝政治腐败,阶级矛盾异常尖锐,而且藩镇跋扈,吐蕃、南诏、回鹘等纷纷入侵,更加重了人 民的痛苦,大唐帝国已处于崩溃的前夕。杜牧针对这种形势,极力主张内平藩镇,加强统一;外御侵略,巩固国防。为了 实现这些理想,他希望当时的统治者励精图治,富民强兵。 而现实恰恰和他的愿望相反。敬宗李湛,“游戏无度,狎昵 群小”,“视朝月不再三,大臣罕得进见”,又“好治宫室,欲营别殿,制度甚广”,并命人“修东都宫阙及道中行宫”,以备游幸……对于这一切,杜牧是既愤慨又痛心的。他在 《上知己文章启》中明白地指出:“宝历(敬宗的年号)大起 宫室,广声色,故作《阿房宫赋》。”以规劝当政者,要以 史为鉴。 三、夯实基础知识 1.读课文,借助课下注释和工具书,给加点字注音。

《阿房宫赋》导学案(整理)

〈〈阿房宫赋》导学案 高二年语文备课组审核刘耀明整理 一、学习目标: 1、知识目标 (1 )、理解课文善用丰富的想象、对偶、比喻、排比、夸张等修辞方法的特点,并明确它们对突出主题思想的作用。 (2)、掌握“一、爱、取、族”等实词的用法,培养朗读、背诵的能力。 2、能力目标 学习本文善于从多种角度,具体、生动、细致地描写艺术形象,并在此基础上议论的写作特色。 3、德育目标 通过作者对秦亡原因的阐释,了解本文作者借古讽今、讽时刺世的写作目的,认识封建统治者骄奢淫逸、横征暴敛、不顾人民死活、必然导致覆亡的道理。 第一课时 【知识链接】 1、作者介绍:杜牧(803 - 852年),字牧之,晚年居住在长安城南的樊川别墅,后人称他“樊 川先生”、“杜樊川”。杜牧工诗、赋、文、辞,而以诗歌创作成就最大,在晚唐诗坛独树一帜,是晚唐著名作家。他的诗意境清新,风格豪健俊爽,在晚唐轻浮艳丽的文坛上独树一帜。后人因称他为“小杜”,以继杜甫;又因和李商隐齐名,被称为“小李杜”。他的散文以议论见长,气势 纵横,敢于论列军国大事,指陈时弊,具有较强的现实性,继承了韩、柳派古文家的优良传统。他的古文颇多针贬时事的作品,他对“赋”这种文体的发展,也有着卓越的贡献。唐宋古文运动兴起,一些文人用古文的写作方法作赋,使之由骈骊趋向散文化,称为“文赋”以区别于六朝的 “骈赋”和唐代用来科考取士的“律赋”。杜牧的这篇《阿房宫赋》就是这样的作品之一,历来 被人们视为“文赋”的初期典范之作。有《樊川文集》二十卷传世。 阿房宫:早在兼并六国的过程中,秦始皇在攻灭一国之后,即令绘制该国宫殿的图样,在咸阳北阪及泾水、渭水流域,逐一仿照修建了各国宫殿。全国统一后,他又进一步加以扩建,形成了规模宏大的宫殿群。但他并不以此为满足,从公元2 12年(秦始皇三十R五年),一座规模 更为宏伟的朝宫在渭南破土动工了。动工不到两年,秦始皇死,秦二世胡亥继续修建,远末完成, 即于公元前206年被项羽烧毁。完成的这一部分,就是被历代文人墨客所倾倒的阿房宫。它又名阿城,只是朝宫的前殿,因其地地名为“阿房村”,所以后人以“阿房宫”称之。这座宫殿规制 极为宏大:东西宽五百步,南北长五十丈,其上可坐万人,其下可以竖立五丈的大旗。据《三辅黄图》:“始皇广其宫,规恢三百余里。”它和已建成的其他离宫别馆,楼堂亭阁,弥山跨谷,逶迤相属,工程之浩大,可谓前无古人。而仅仅六年之后,随着不可一世的秦帝国的破灭,壮阔恢宏的阿房宫也被焚毁,从此,阿房宫的兴灭就同秦王朝的兴亡联系在一起,成为人们议论的话题。 诗人杜牧也加入到这一传统的议论中来,《阿房宫赋》便是他的一篇“发言”。 赋:在古典文学中,诗、词、歌、赋并称。赋是由《诗经》《楚辞》发展而来,前者是赋的 远源,后者是赋的近源。赋大体上经历了骚赋、汉赋、骈赋、律赋、文赋等几个发展阶段。在晚唐时的古文运动的影响下,赋又发展为“文赋”,它句式参差,押韵比较随便,重视清新流畅, 杜牧的《阿房宫赋》就是一篇文赋。至于赋的作用,班固说:“或以抒下怀而通讽喻,或以宣上 德而尽忠孝。”也就是说,赋的作用是用来表达人民的愿望,讽喻政宁。在特点上,刘勰说过:“赋, 铺采文也。”借景抒情,铺叙风物,极尽铺陈夸张之能事,托物言志,卒章显志,以寄讽喻之意是它的写作特点。杜牧的《阿房宫赋》是在《史记》记载的基础上通过想象写成的。作“赋”时他仅23岁,作“赋”的目的是借秦亡的教训来规谏唐敬宗。敬宗李湛16岁时继位为君,一为君 就大兴土木,游宴无度,不视朝政,沉溺声色,在位3年就被宦官杀害,可见这篇“赋”在当时 是很有现实意义的。

《阿房宫赋》导学案

《阿房宫赋》导学案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理解并积累常见文言词语的含义和用法。 2、感受课文形象生动的比喻、丰富瑰丽的想像、大胆奇特的夸张特点。 3、了解作者的写作目的,学习鉴古讽今的手法。 知识链接 1、作者介绍: 杜牧(803-852年),字牧之,晚年居住在长安城南的樊川别墅,后人称他“樊川先生”、“杜樊川”。杜牧工诗、赋、文、辞,而以诗歌创作成就最大,在晚唐诗坛独树一帜,是晚唐著名作家。他的诗意境清新,风格豪健俊爽,在晚唐轻浮艳丽的文坛上独树一帜。后人因称他为“小杜”,以继杜甫;又因和李商隐齐名,被称为“小李杜”。他的散文以议论见长,气势纵横,敢于论列军国大事,指陈时弊,具有较强的现实性,继承了韩、柳派古文家的优良传统。他的古文颇多针贬时事的作品,他对“赋”这种文体的发展,也有着卓越的贡献。唐宋古文运动兴起,一些文人用古文的写作方法作赋,使之由骈骊趋向散文化,称为“文赋”以区别于六朝的“骈赋”和唐代用来科考取士的“律赋”。杜牧的这篇《阿房宫赋》就是这样的作品之一,历来被人们视为“文赋”的初期典范之作。有《樊川文集》二十卷传世。2、阿房宫: 早在兼并六国的过程中,秦始皇在攻灭一国之后,即令绘制该国宫殿的图样,在咸阳北阪及泾水、渭水流域,逐一仿照修建了各国宫殿。全国统一后,他又进一步加以扩建,形成了规模宏大的宫殿群。但他并不以此为满足,从公元212年(秦始皇三十五年),一座规模更为宏伟的朝宫在渭南破土动工了。动工不到两年,秦始皇死,秦二世胡亥继续修建,远末完成,即于公元前206年被项羽烧毁。完成的这一部分,就是被历代文人墨客所倾倒的阿房宫。它又名阿城,只是朝宫的前殿,因其地地名为“阿房村”,所以后人以“阿房宫”称之。这座宫殿规制极为宏大:东西宽五百步,南北长五十丈,其上可坐万人,其下可以竖立五丈的大旗。据《三辅黄图》:“始皇广其宫,规恢三百余里。”它和已建成的其他离宫别馆,楼堂亭阁,弥山跨谷,逶迤相属,工程之浩大,可谓前无古人。而仅仅六年之后,随着不可一世的秦帝国的破灭,壮阔恢宏的阿房宫也被焚毁,从此,阿房宫的兴灭就同秦王朝的兴亡联系

阿房宫赋导学案答案

高一语文导学案答案 学习目标: 1. 积累文言知识:实词、虚词、词类活用、特殊句式等。 2. 了解文体“赋”的特点 3. 理解课文中形象生动的比喻、丰富瑰丽的想象、大胆奇特的夸张等 艺术特点及其对突出主题思想的作用。 4. 了解秦亡的原因及作者借古讽喻的目的。 学习重点:重点文言知识的积累; 了解秦亡的原因及作者借古讽喻的目的。 学习难点:理解课文中形象生动的比喻、丰富瑰丽的想象、大胆奇特的 夸张 等艺术特点及其对突出主题思想的作用。 学习过程: 一、课前预习 (一)课题及作者 1. 赋是古文中介于韵文和散文之间的一种文体 一种文体。 2. 杜牧(803~852),字 牧之,号樊川居士 , 唐代文学家,晚年居 长安南樊川别墅,故后世称“ 杜樊川”。其擅长诗、赋、辞,其中诗歌 创作成就最大,尤以 七绝 著称。与他同时代的李商隐齐名,并称“ 李杜”。散文气势雄浑,多针砭时事;诗歌语言流丽而又风味清新,气势豪 宕而又情致婉约。著有《樊川文集》 (二)背景 阿房宫,秦宫名,故址在今陕西省西安市西北。始建于秦始皇三十五年(前 212年),役夫七十余万,工程浩大,至秦灭时仍未完工。因其前殿所在地 为阿房,故称“阿房宫”。杜牧此文写于唐敬宗宝历元年( 喻敬宗“大起宫室,广声色”之意。 (三)注音 1. 骊山 (1 i) 2. 缦回(m cn) 3. 囷囷(q m) 4. 初霁 (j i) 5. 媵嫱(y ingqi eng ) 6. 剽掠(pi do) 7. 鼎铛 (ch eng) 8. 俪迤(l ly 1) 9. 锱铢(zh 2h u) 10. 栏槛 (ji c n) 11. 庾之粟粒(y ? 12. 架梁之椽 (chu 印) 二.课内学习 (一)解释加点字 1. 六王毕(灭亡) 825),自称有讽 11.尽态极妍 (美丽)

《阿房宫赋》导学案答案

《阿房宫赋》导学案 【自主学习】 2、梳理文言现象 A、重点词语解释 (1)统一(2)相当于“然”……的样子(3)雨过天晴(4)成为(5)经过(6)到…去(7)美丽(8)被宠幸 B、词类活用 (1)数词用作动词,统一(2)北、西名——状向北向西(3)名—状,像人腰) (4)名—状,像鸟嘴(5)蜂房,水涡,名——状,像蜂房,像水涡。(6)云、龙、名——动,出现之出现龙。(7)虹名——动,出现彩虹。(8)名作状语,乘坐辇车(9)名词作动词,歌唱;奏乐 C、古今异义 (1)古义:跑今义:行(2)古义:宫室结构参差错落,精巧工致;今常用来比喻用尽心思,明争暗斗。(3)古义:雨雪晴阴今义:一个地区的气象状况(4)古:明亮的星光;今:指行业中做出成绩,出名的人。 【文本分析】 1、阅读第一段根据提示用文中语句填空 阿房宫建造历史背景:(六王毕,四海一) 阿房宫面积之大地域之广:(覆压三百余里,隔离天日,骊山北构而西折,直走咸阳。) 阿房宫楼阁之高:(隔离天日) 阿房宫楼台之多:(五步一楼,十步一阁, 矗不知其几千万落) 人们进入阿房宫内部的感受:(高低冥迷,不知西东。歌台暖响,春光融融;舞殿冷袖,风雨凄凄) 2、第1段是从哪几个方面来极力描写阿房宫的? (1)阿房宫的来历(2)阿房宫的外在形势 (3)阿房宫的本体构筑(4)阿房宫的生活情境 3、用一两个词概括阿房宫的特点:(宏伟,雄伟,壮美,壮丽,庞大等) 4、第2段从哪角度描写阿房宫的? 宫女之众:述其来历、状其梳洗、言其美貌、诉其哀怨 第二课时 【自主学习】 (1)经营的财物,指金银(2)平底锅(3)喜爱(4)形容极其细微(5)承担(6)于:比(7)那个人(8)顽固(9)被攻占(10)族:名词作动词,族灭。)(11)使:假使,如果。爱:爱护。(12)可惜(13)能够(14)空暇(15)鉴:意动用法,以为鉴。) 【文本分析】 秦朝灭亡的原因:不施仁政,荒淫骄奢,贪图享乐 2、这两段议论分别侧重哪一方面?两段间的逻辑关系是怎样的? 第3段侧重于揭示秦皇的荒淫、奢靡和对人民的残酷压榨,导致农民起义,阿房宫毁灭;第4段侧重揭示秦与六国自取灭亡的教训,讽劝“后人”要引为鉴戒。后一段是对前一段的拓展、推论。

高中语文《阿房宫赋》导学案学生版

学生版《阿房宫赋》导学案 三维目标 1、知识学习点:理解课文善用丰富的想象、对偶、比喻、排比、夸张等修辞方法的特点,并明确它们对突出主题思想的作用;理解并积累常见文言词语的含义和作用,掌握“一”“爱”“取”“毕”“辞”“独”“族”“焉”“而”“夫”等实词和虚词的多种用法,培养朗读、背诵的能力。 2、能力训练点:学习本文善于从多种角度,具体、生动、细致地描写艺术形象,并在此基础上议论的写作特色。体会本篇的铺排手法,感受课文形象生动的比喻、丰富瑰丽的想像、大胆奇特的夸张特点。 3、德育渗透点:通过作者对秦亡原因的阐释,了解本文作者借古讽今、讽时刺世的写作目的,认识封建统治者骄奢淫逸、横征暴敛、不顾人民死活、必然导致覆亡的道理。 预习案 一、知识链接 1、作者: 杜牧(803-852年),字牧之,晚年居住在长安城南的樊川别墅,后人称他“樊川先生”、“杜樊川”。杜牧工诗、赋、文、辞,而以诗歌创作成就最大,在晚唐诗坛独树一帜,是晚唐著名作家。他的诗意境清新,风格豪健俊爽,在晚唐轻浮艳丽的文坛上独树一帜。后人因称他为“小杜”,以继杜甫;又因和李商隐齐名,被称为“小李杜”。他的散文以议论见长,气势纵横,敢于论列军国大事,指陈时弊,具有较强的现实性,继承了韩、柳派古文家的优良传统。他的古文颇多针贬时事的作品,他对“赋”这种文体的发展,也有着卓越的贡献。唐宋古文运动兴起,一些文人用古文的写作方法作赋,使之由骈骊趋向散文化,称为“文赋”以区别于六朝的“骈赋”和唐代用来科考取士的“律赋”。杜牧的这篇《阿房宫赋》就是这样的作品之一,历来被人们视为“文赋”的初期典范之作。有《樊川文集》二十卷传世。2、阿房宫: 早在兼并六国的过程中,秦始皇在攻灭一国之后,即令绘制该国宫殿的图样,在咸阳北阪及泾水、渭水流域,逐一仿照修建了各国宫殿。全国统一后,他又进一步加以扩建,形成了规模宏大的宫殿群。但他并不以此为满足,从公元212年(秦始皇三十五年),一座规模更为宏伟的朝宫在渭南破土动工了。动工不到两年,秦始皇死,秦二世胡亥继续修建,远末完成,即于公元前206年被项羽烧毁。完成的这一部分,就是被历代文人墨客所倾倒的阿房宫。它又名阿城,只是朝宫的前殿,因其地地名为“阿房村”,所以后人以“阿房宫”称之。这座宫殿规制极为宏大:东西宽五百步,南北长五十丈,其上可坐万人,其下可以竖立五丈的大旗。据《三辅黄图》:“始皇广其宫,规恢三百余里。”它和已建成的其他离宫别馆,楼堂亭阁,弥山跨谷,逶迤相属,工程之浩大,可谓前无古人。而仅仅六年之后,随着不可一世的秦帝国的破灭,壮阔恢宏的阿房宫也被焚毁,从此,阿房宫的兴灭就同秦王朝的兴亡联系在一起,成为人们议论的话题。诗人杜牧也加入到这一传统的议论中来,《阿房宫赋》便是他的一篇“发言”。 3、赋: 在古典文学中,诗、词、歌、赋并称。赋是由《诗经》《楚辞》发展而来,前者是赋的远源,后者是赋的近源。赋大体上经历了骚赋、汉赋、骈赋、律赋、文赋等几个发展阶段。在晚唐时的古文运动的影响下,赋又发展为“文赋”,它句式参差,押韵比较随便,重视清新流畅,杜牧的《阿房宫赋》就是一篇文赋。至于赋的作用,班固说:“或以抒下怀而通讽喻,或以宣上德而尽忠孝。”也就是说,赋的作用是用来表达人民的愿望,讽喻政宁。在特点上,刘勰说过:“赋,铺采文也。”借景抒情,铺叙风物,极尽铺陈夸张之能事,托物言

高中语文阿房宫赋导学案新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

高中语文阿房宫赋导学案新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 一、作者及背景介绍 1. 杜牧(公元803-约852年),字_________,号_________,汉族,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唐代诗人。 杜牧人称“_________”,以别于杜甫。与_________并称“小李杜”。因晚年居长安南樊川别墅,故后世称“_________”,著有_________。 2. 阿房宫(ēpáng gōng)是秦朝的宫殿,据史书记载,始建于公元前212年。秦始皇(公元前259~前210 年)在消灭六国统一全国以后,在都城咸阳大兴土木,建宫筑殿,其中所建宫殿中规模最大的就是阿房宫。 据《史记·秦始皇本纪》记载,秦始皇三十五年(公元前212年),秦始皇认为都城咸阳人太多,而先王的皇宫又小,下令在故周都城丰、镐之间渭河以南的皇家园林上林苑中,仿集天下的建筑之精英灵秀,营造一座新朝宫。这座朝宫便是后来被称为阿房宫的著名宫殿。秦始皇三十五年(前212年),在渭河以南的上林苑中开始营造朝宫,即阿房宫。由于工程浩大,秦始皇在位时只建了一座前殿。据《史记·秦始皇本纪》记载:“前殿阿房东西五百步,南北五十丈,上可以坐万人,下可以建五丈旗,周驰为阁道,自殿下直抵南山,表南山之巅以为阙,为复道,自阿房渡渭,属之咸阳。”其规模之大,劳民伤财之巨,可以想见。工程未完成秦始皇死了,秦二世胡亥调修建阿房宫工匠去修建秦始皇陵,后继续修建阿房宫,但秦王朝很快就垮台了。古有童谣唱道:“阿房,阿房,灭始皇”秦末项羽入关,付之一炬,化为灰烬。汉代属上林苑而得以利用、扩建,汉末废毁;南北朝时这里建有佛寺;宋代演为农田。 3.《阿房宫赋》写作背景。文章写于唐敬宗宝历元年(825)。这时的唐王朝,藩镇割据,拥兵自重,宦官专权, 民不聊生。唐敬宗李堪年少即位,好游乐,务声色,大兴土木,不理朝政。本文就是作者23岁时有感于时政而写的,目的是借古讽今,劝谏当朝统治者以史为鉴,不要劳民伤财。 4. 杜牧作品选读 赠别 多情却是总无情,唯觉尊前笑不成。蜡烛有心还惜别,替人垂泪到天明。 赤壁 折戟沈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泊秦淮 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江南春 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 清明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过华清宫绝句三首(其一) 长安回望绣成堆,山顶千门次第开。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 题乌江亭 胜败兵家事不期,包羞忍耻是男儿。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 山行 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深处有人家。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二、解释加点的字 1六王毕.(),四海一.()。 2.未云何.()龙?

2019-2020学年高中语文 第四单元《阿房宫赋》导学案 新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doc

2019-2020学年高中语文第四单元《阿房宫赋》导学案新人教版选 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 【学习目标】 1.理解“赋”的文体特点及所运用的表现手法。 2.学习借鉴本文借古讽今构思特点。 3.欣赏品味本文精彩的语言。 4.背诵课文。 问题一:秦始皇当年修建的阿房宫,随着“”,已化为焦土,现实中的阿房宫我们再也无法感知。但是,唐代文人杜牧用他的大手笔,为我们构建了一座永恒的阿房宫,让我们观赏,让我们沉思。 问题二:“赋”是一种文体,它外形似散文,内部又有诗的韵律,是一种介于之间的文体。刘勰《》说,“赋者,铺也;铺采摛文,体物写志也。”“体物写志”指; “铺采摛文”,是指赋的形式特点,即。 问题三:清风徐来,水波不兴。举酒属客,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白露横江,水光接天。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 对此进行评点:作者投入大自然怀抱之中,极力描写;兴之所至,诵名诗,品美酒,乘着一叶扁舟,在“”浩瀚无涯的江面上,随波飘荡,极力铺叙泛舟而游之乐。 问题四:研读课文,作者从哪几个方面来极力描写阿房宫的? 答案:从三个方面来描写阿房宫:一是,二是,三是写。写建筑,先展开广阔而高峻之全貌,进而细绘宫中楼、廊、檐、长桥复道、歌台舞殿之奇;写美女,述其来历,状其梳洗,言其美貌,诉其哀怨,绘声绘色,备加渲染;写珍宝,既写六国剽掠,倚叠如山,又写秦人弃掷,视若瓦砾。这些描写用墨如泼,淋漓兴会,极尽铺陈夸张之能事,充分体现了赋体的特色。 问题五:作者为什么写这篇赋? 问题六:这是什么手法?必修教材中我们学过哪篇课文也运用这种写法?

阿房宫赋导学案答案

阿房宫赋导学案答案-CAL-FENGHAI-(2020YEAR-YICAI)_JINGBIAN

高一语文导学案答案 学习目标: 1. 积累文言知识:实词、虚词、词类活用、特殊句式等。 2. 了解文体“赋”的特点 3. 理解课文中形象生动的比喻、丰富瑰丽的想象、大胆奇特的夸张等艺术特点及其对突出主题思想的作用。 4. 了解秦亡的原因及作者借古讽喻的目的。 学习重点:重点文言知识的积累;了解秦亡的原因及作者借古讽喻的目的。 学习难点:理解课文中形象生动的比喻、丰富瑰丽的想象、大胆奇特的夸张等艺术特点及其对突出主题思想的作用。 学习过程: 一、课前预习 (一)课题及作者 1. 赋是古文中介于韵文和散文之间的一种文体一种文体。 2. 杜牧(803~852),字牧之,号樊川居士,唐代文学家,晚年居长安南樊川别墅,故后世称“杜樊川”。其擅长诗、赋、辞,其中诗歌创作成就最大,尤以七绝著称。与他同时代的李商隐齐名,并称“小李杜”。散文气势雄浑,多针砭时事;诗歌语言流丽而又风味清新,气势豪宕而又情致婉约。著有《樊川文集》。 (二)背景 阿房宫,秦宫名,故址在今陕西省西安市西北。始建于秦始皇三十五年(前212年),役夫七十余万,工程浩大,至秦灭时仍未完工。因其前殿所在地为阿房,故称“阿房宫”。杜牧此文写于唐敬宗宝历元年(825),自称有讽喻敬宗“大起宫室,广声色”之意。 (三)注音 1. 骊.山(lí)4. 初霁.(jì)7. 鼎铛.(chēng)10. 栏槛.(jiàn) 2. 缦.回(màn) 5. 媵嫱 ..(yìngqiá ng) 8. 俪迤 ..(lǐyǐ) 11. 庾.之粟粒(yǔ) 3.囷.囷(qūn) 6. 剽.掠(piāo) 9. 锱铢 ..(zhīzhū) 12. 架梁之椽.(chuá n) 2

高中语文 3.2《阿房宫赋》课前预习学案 苏教版必修2

阿房宫贼 学习目标 1、感受课文丰富瑰丽的想象,形象生动的比喻、大胆奇特的夸张等艺术特点; 2、了解秦亡的原因及作者作本赋借古讽今的目的; 3、掌握“一”、“爱”、“取”、“族”、“焉”、“而”、“夫”等词的意思。 第一课时 一、导语设计 孟子曾说:“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乐以天下,忧以天下,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荀子又说:“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 这些至理名言道出了颠扑不破的真理:国富民强必以民为本。秦王不爱其民而大肆奢侈以致亡国的事实在后代的著作中多有论及。在唐代,杜牧又在《阿房宫赋》中再次提起,为什么呢?这节课,我们就来解读这篇赋。 二、解题 1.杜牧简介 杜牧(803~852),字牧之,唐京兆万年(现在陕西西安人)。唐文宗大和二年(828)中进士,授弘文馆校郎。后在地方军府任幕僚多年。开成四年(839)回到长安,历任左补阙,膳部、司勋员外郎。唐武宗会昌二年(842)以后,相继出任黄州、池州、睦州等地刺史。晚年居住在长安城南的樊川别墅,后世因称他为“杜樊川”。 杜牧工诗、赋、辞,而以诗歌创作成就最大,在晚唐诗坛独树一帜。人们将他和杜甫相比,称他为“小杜”;又和他同时代的李商隐齐名,并称“小李杜”。散文气势雄浑,多针砭时事;诗歌语言流丽而又风味清新,气势豪宕而又情致婉约。著有《樊川文集》,清人冯浩撰有《樊川诗集注》。 2.简介“赋” “赋”作为文学体制,起源于楚辞,至荀况始有定名,它出现于战国后期,到汉代才形成。关于赋的特点,《文心雕龙·诠赋》说:“赋者,铺也;铺采摛文,体物写志也。”体物写志,指赋的内容,指通过摹写事物来达到抒发情志的目的。“铺采摛文”指在语言上要使用华美的词藻。另外,赋也很讲究声韵的美,它把散文的章法、句式与诗歌的韵律、节奏结合在一起,借助于长短错落的句子、灵活多变的韵脚以及排比、对偶的调式,形成一种自由而又谨严、流动而又凝滞的文体,既适合于散文式的铺陈事理,又能保存一定的诗意。 3. 介绍写作背景和目的 阿房宫是秦始皇在渭南营造的宫殿,始建于秦始皇三十五年,动工不到两年,秦始皇就死了,接下来秦二世胡亥继续修建,还没完工就在公元前206年被项羽一把火烧毁了。从此,阿房宫的兴亡就同秦王朝的兴亡联系在一起。作者杜牧生活的唐代,此时危机重重。于是,杜牧写了这篇赋。表面上,揭露秦朝统治者的穷奢极欲,实际上借秦之故事讽唐之今事,规劝当权者要以古为鉴。 三. 听录音,正音 下面我们一起来听听课文录音,在听的同时请大家把一些不认识的字注注音。强调以下字音 蜀山兀()水涡()不霁()何虹妃嫔媵()嫱 矗()立辇()车雷霆乍()惊鼎铛()玉石 逦迤()()锱铢()架梁之椽()直栏横槛() 参差()仓庾()金块珠砾()盘盘囷囷( )

阿房宫赋学(附答案)

阿房宫赋学案 山东省新泰市第二中学闫龙 一、学习目标 1、1、掌握重要的文言知识(重要的实词、虚词、词类活用现象) 2、2、了解杜牧赋体散文的比喻、铺排手法和借古讽今的风格。 3、3、背诵课文。 二、走近作者 杜牧(公元803~852),字牧之,唐代京兆万年(现在陕西省西安市)人。晚年居长安城南樊川别墅,后世因称之“杜樊川”。其祖父杜佑,曾官至宰相。西晋杜预,是他的十六世祖。他从十五六岁起,博读经史,关心时政。唐文宗大和二年进士,历任监察御史,黄州、池州、睦州等地刺使,以及司勋员外郎、中书舍人等职。杜牧有政治理想,但由于秉性刚直,屡受排挤,一生仕途不得志,因而晚年纵情声色,过着放荡不羁的生活。 杜牧的诗、赋、古文都负盛名,而以诗的成就最大,与李商隐齐名,世称“小李杜”。其作品集为《樊川文集》。 三、文学常识 赋,中国古典文学的一种重要文体,萌生于战国,兴盛于汉唐,衰于宋元明清。主要有三个特点:一、语句上以四、六字句为主,并追求骈偶; 二、语音上要求声律谐协;三、文辞上讲究藻饰和用典。排偶和藻饰是汉赋的一大特征。经历长期的演变过程,发展到中唐,在古文运动的影响下,又出现了散文化的趋势,不讲骈偶、音律,句式参差,压韵也比较自由形成散文式的清新流畅的气势,叫做“文赋”。杜牧的《阿房宫赋》就是一篇文赋。 四、背景知识 秦始皇统一全国以后,在都城咸阳大兴土木,建宫筑殿,其中所建宫殿中规模最大的就是阿房宫。据《史记·秦始皇本纪》记载,秦始皇三十五年(公元前212年),秦始皇认为都城咸阳人太多,而先王的皇宫又小,下令在故周都城丰、镐之间渭河以南的皇家园林上林苑中,仿集天下的建筑之精英灵秀,营造一座新朝宫。这便是阿房宫。由于工程浩大,秦始皇在位时只建了一座前殿,工程未完成秦始皇死了,秦二世胡亥调修建阿房宫工匠去修建秦始皇陵,后继续修建阿房宫,但秦王朝很快就垮台了。以前一般认为楚霸王项羽率领军队入关以后,移恨于物,将阿房宫及所有附属建筑纵火焚烧,化为灰烬。但《史记·项羽本纪》中只是说“烧秦宫室,火三月不灭”,未提及阿房宫。考古人员对阿房宫遗址挖掘时也未发现焚烧的痕迹。考古人员推断项羽焚烧的是秦咸阳宫,因为咸阳宫遗址发现大片烧过的遗迹。

高中语文导学案精编_《阿房宫赋》导学案打印

阿房宫赋》导学案 【学习目标】 1、知识学习点:理解课文善用丰富的想象、对偶、比喻、排比、夸张等修辞方法的特点,并明确它们对突出主题思想的作用;理解并积累常见文言词语的含义和作用,掌握“一”“爱”“取”“毕”“辞”“独”“族”“焉”“而”“夫”等实词和虚词的多种用法,培养朗读、背诵的能力。 2、能力训练点:学习本文善于从多种角度,具体、生动、细致地描写艺术形象,并在此基础上议论的写作特色。 3、德育渗透点:通过作者对秦亡原因的阐释,了解本文作者借古讽今、讽时刺世的写作目的,认识封建统治者骄奢淫逸、横征暴敛、不顾人民死活、必然导致覆亡的道理。 【学习重难点】 1、积累“一”“爱”“取”“毕”“辞”“独”“族”“焉”“而”“夫”等实词和虚词的多种用法。 2、体会本篇的铺排手法,感受课文形象生动的比喻、丰富瑰丽的想像、大胆奇特的夸张特点。 《阿房宫赋》结构示意图:

【知识链接】 1、作者: 杜牧(803-852年),字牧之,晚年居住在长安城南的樊川别墅,后人称他“樊川先生”、“杜樊川”。杜牧工诗、赋、文、辞,而以诗歌创作成就最大,在晚唐诗坛独树一帜,是晚唐著名作家。他的诗意境清新,风格豪健俊爽,在晚唐轻浮艳丽的文坛上独树一帜。后人因称他为“小杜”,以继杜甫;又因和李商隐齐名,被称为“小李杜”。他的散文以议论见长,气势纵横,敢于论列军国大事,指陈时弊,具有较强的现实性,继承了韩、柳派古文家的优良传统。他的古文颇多针贬时事的作品,他对“赋”这种文体的发展,也有着卓越的贡献。唐宋古文运动兴起,一些文人用古文的写作方法作赋,使之由骈骊趋向散文化,称为“文赋”以区别于六朝的“骈赋”和唐代用来科考取士的“律赋”。杜牧的这篇《阿房宫赋》就是这样的作品之一,历来被人们视为“文赋”的初期典范之作。有《樊川文集》二十卷传世。 2、阿房宫: 早在兼并六国的过程中,秦始皇在攻灭一国之后,即令绘制该国宫殿的图样,在咸阳北阪及泾水、渭水流域,逐一仿照修建了各国宫殿。全国统一后,他又进一步加以扩建,形成了规模宏大的宫殿群。但他并不以此为满足,从公元212年(秦始皇三十五年),一座规模更为宏伟的朝宫在渭南破土动工了。动工不到两年,秦始皇死,秦二世胡亥继续修建,远末完成,即于公元前206年被项羽烧毁。完成的这一部分,就是被历代文人墨客所倾倒的阿房宫。它又名阿城,只是朝宫的前殿,因其地地名为“阿房村”,所以后人以“阿房宫”称之。这座宫殿规制极为宏大:东西宽五百步,南北长五十丈,其上可坐万人,其下可以竖立五丈的大旗。据《三辅黄图》:“始皇广其宫,规恢三百余里。”它和已建成的其他离宫别馆,楼堂亭阁,弥山跨谷,逶迤相属,工程之浩大,可谓前无古人。而仅仅六年之后,随着不可一世的秦帝国的破灭,壮阔恢宏的阿房宫也被焚毁,从此,阿房宫的兴灭就同秦王朝的兴亡联系在一起,成为人们议论的话题。诗人杜牧也加入到这一传统的议论中来,《阿房宫赋》便是他的一篇“发言”。 3、赋: 在古典文学中,诗、词、歌、赋并称。赋是由《诗经》《楚辞》发展而来,前者是赋的远源,后者是赋的近源。赋大体上经历了骚赋、汉赋、骈赋、律赋、文赋等几个发展阶段。在晚唐时的古文运动的影响下,赋又发展为“文赋”,它句式参差,押韵比较随便,重视清新流畅,杜牧的《阿房宫赋》就是一篇文赋。,赋的作用是用来表达人民的愿望,讽喻政宁。在特点上,刘勰说过:“赋,铺采文也。”借景抒情,铺叙风物,极尽铺陈夸张之能事,托物言志,卒章显志,以寄讽喻之意是它的写作特点。杜牧的《阿房宫赋》是在《史记》记载的基础上通过想象写成的。作“赋”时他仅23岁,作“赋”

《阿房宫赋》导学案(第二课时)

《阿房宫赋》导学案(第二课时)

《阿房宫赋》导学案(第二课时)参考答案【知识整理】

一、实词 (1)一①六王毕,四海一(统一)②楚人一炬,可怜焦土(数词) ③黄鹤一去不复返(一旦) ④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全,都) ⑤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专一) ⑥合从缔交,相与为一(一体)⑦一鼓作气(初次,第一次) (2)爱①秦爱纷奢,人亦念其家(喜爱)②使秦复爱六国之人(爱护) ③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吝惜)④向使三国各爱其地(爱惜) (3)取①奈何取之尽锱铢,用之如泥沙(夺取)②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提取) ③今入关,财物无所取(拿)④今若遣此妇,终老不复取(同“娶”) (4)族①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灭族)②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类) ③山东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家族) (5)使①使负栋之柱,多于南亩之农夫(叫、让,使令动词) ②使六国各爱其人(假使,连词) ③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派遣,动词) ④人皆得以隶使之(使用,驱使,动词) ⑤两军交战,不斩来使(使者,名词 二、虚词 (1)焉①盘盘焉,囷囷焉,蜂房水涡(助词,……的样子) ②或师焉,或不焉(语气助词)③且焉置土石(代词,哪里) ④焉用亡郑以陪邻(怎么)⑤积土成山,风雨兴焉(兼词,在那里) ⑥犹且从师而问焉(相当于“之”) (2)而①骊山北构而西折(并列连词,又) ②不敢言而敢怒(转折连词,却、但是) ③谁得而族灭也(表修饰) ④诸君而有意,瞻予马首可也(表假设,如果、假使) ⑤妪每谓余曰:“某所而母立于兹”(代词,你) (3)夫①嗟夫!使六国各爱其人,则足以拒秦(语气助词,表感叹) ②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语气助词,用于句首,引起议论) ③予观夫巴陵胜状(指示代词,那个) ④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成年男子的通称) 三、文言句式 (1)判断句:灭六国者,六国也。族秦者,秦也。 (2)被动句:戍卒叫,函谷举.(意念上的被动,举,拔,攻占。此处为被攻占的意思)四、下面四句话中的四个“使”字的用法不同于其他三项的是() 答案为C项,该项为连词,假若,假使;其余三项为使今动词,叫,让。 【合作探究秀出风采】 《阿房宫赋》作为赋文体有哪些具体的特点。(三个方面,参照文学常识积累) 一、描写运用了哪些手法? 结合文本:大胆的想象,离奇的夸张,形象地比喻,强烈的对比,流畅的排比 二、从整体结构来看,本文前两段以描写为主,后两段以(议论)为主。

《阿房宫赋》测试题含答案

《阿房宫赋》测试题含答案 本文是关于杜牧的文学文章,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引导语:杜牧的《阿房宫赋》作于唐敬宗宝历元年,本文借写阿房宫的兴建与毁灭,揭露了秦朝统治者的穷奢享乐,下面是小编整理的《阿房宫赋》测试题。阿房宫赋测试题 一、选择题(共10小题,每题5分,共50分) 1.选择下列加点字注音正确的一项( A ) A.突兀(wù ) 水涡(wō) 不霁(jì)何虹妃嫔媵(yìng)嫱 B.矗(zhù)立辇(niǎn)车雷霆乍(zhà)惊鼎铛(dāng)玉石 C.逦迤(yǐlǐ) 锱铢(zī) 架梁之椽(chuán) 直栏横槛(kǎn) D.参差(cēncī) 仓庾(yǔ) 金块珠砾(lì) 盘盘囷囷(jūn) 2.选出下列词语中书写没有错别字的一项( C ) A.复压缦立勾心斗角高低幂迷 B.不暇鉴借春光溶溶明星荧荧 C.纷奢锱铢杳无音信直栏横槛 D.帛褛骄固雷霆乍惊尽态极言 3.选出下列各句中各加点词语的意义古今都一致的一项( D ) A.各抱地势,钩心斗角隔离天日矗不知其几千万落 B.韩魏之经营燕赵之收藏齐楚之精英 C.一宫之间,而气候不齐可怜焦土

D.秦人不暇自哀六王毕,四海一则足以拒秦 4.选出下列各句中加点字的活用情况相同的一项( D ) A.族秦者秦也辇来于秦 B.朝歌夜弦后人哀之而不鉴之 C.燕赵之收藏可怜焦土 D.鼎铛玉石骊山北构而西折 5.选出句式与“明星荧荧,开妆镜也”不相同的一项( B ) A.烟斜雾横,焚椒兰也 B.戍卒叫,函谷举 C.一人之心,千万人之心也 D.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 6.选出对下列句中加点字解释不当的一项( C ) A.①六王毕(完了) ②蜀山兀(光秃秃) ③杳不知其所之也(远得不见踪影) B.①直走咸阳(趋向)②廊腰缦回(萦绕) ③使负栋之柱,多于南亩之农夫(让) C.①雷霆乍惊(突然)②而望幸焉(宠幸) ③使六国各爱其人,则足以拒秦(让) D.①缦立远视(长久)②朝歌夜弦,为秦宫人(做)③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让) 7.选出加点虚词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项( A ) A.①杳不知其所之也②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 B.①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②后人哀之而不鉴之 C.①辇来于秦②使负栋之柱多于南亩之农夫 D.①盘盘焉,囷囷焉②缦立远视,而望幸焉 8.选出与课文原文正确无误的一项( B )

《阿房宫赋》预习学案答案

《阿房宫赋》预习学案答案 第一部分梳理字词句 二、解释加点词语的意思。 1、兀: ..趋向3、焉.:形容词尾,表示……的样子 4、、抱.:随着,适合..山秃2、走: 5、霁.:雨或雪停止,此处是雨停止 6、杳.:见不到踪影 7、每,即全部 8、齐,相同 9、 扰扰 ..:古代计量单位,言极其细小 ..:.纷纷扰扰 10、锱铢 11..、.使.:假使,表假设的连词 三、词类活用 (一)数词用作动词 六王毕,四海一.:.统一 (二)、名词用作动词 1、未云.何龙.:.出现云、出现龙 2、不霁何虹.:.出现虹 3、朝歌.夜弦.:.歌唱;奏乐 4、金块.珠砾.:.当作石块、当作瓦砾 5、可怜焦土 ..:.成为焦土 6、族.秦者秦也:灭族 (二)、名词作状语 1、北.构而西.折:向北、向西 2、廊腰.缦回:像腰一样 3、檐牙.高啄:像牙一样 4、蜂房水涡 ....:像蜂房、像水涡 5、歌台暖响,春光 ..融融:像春光一样 6.、.舞殿冷袖,风雨凄凄:像风雨一样 7.、.辇.来于秦:乘坐辇车 8、鼎.铛玉.石:把宝鼎、把玉石 9、雷霆 ..乍惊,宫车过也:像雷霆一样 10、独夫之心,日.益骄固:一日比一日 (三)、形容词作名词 1、高低 ..冥迷,不知西东:高矮不齐的楼阁 2、渭流涨腻.,弃脂水也:油脂 (四)、动词作名词

1、燕赵之收藏 ..:.指金玉珠宝之物 2、韩魏之经营 ..:.指金玉珠宝之物 (五)、形容词作动词 1、一肌一容,尽.态极妍:极尽 2、奈何取之尽.锱铢:取尽 (六)、为动用法 1、秦人不暇自哀.:.为……感到悲哀 2、而后人哀.之:为……感到悲哀 3、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为……感到悲哀;(鉴:以……为鉴,意动用法) 4、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为……感到悲哀 四、古今异义 1、直走 ..咸阳:古义:趋向今义:行走 2、覆压三百余里,隔离 ..天日:古义:遮断,遮蔽今义:不让聚在一起,避免接触 3、矗不知乎几千万落.:.古义:所、座;今义:下降、衰落。 4、复道行.空,不霁何虹:古义:架设今义:行走 5、钩心斗角 ....:.古:指宫室结构的参差错落,精巧工致;今:比喻用尽心机,明争暗斗。 6、一宫之间,而气候 ..不齐:古义:文中是指情绪气氛之意今义:是指一个地区的气象概况 7、明星 ..荧荧,开妆镜也:古:明亮的星光;今:指行业中做出成绩,出了名的人 8、韩魏之经营 ..:.古:指金玉珠宝等物;今:指筹划管理或组织(企业、活动) 9.、.齐楚之精英 ..:.古:指金玉珠宝等物;今:指优秀人才 10..、.可怜 ..焦土:古:可惜;今:怜悯,同情 五、一词多义 1、一 ①统一②数词③一旦④专一⑤一体⑥一通 2、爱 ①喜爱②爱护③吝惜④喜欢 3、取 ①夺取②提取③着,助词④通“娶” 4、族” ①动词,与“灭”构成同义复指关系;另有名词说,即“灭族”,家族。 ②类③家族④一般的 5、使 ①叫、让,使令动词②假使,连词③派遣,动词④使者,名词⑤叫、让,使令动词⑥出使 六、虚词 1、焉 ①助词,……的样子②语气助词③代词,哪里④怎么⑤兼词,在那里⑥代词相当于“之” 2、而

《阿房宫赋》导学案.2

导学案《阿房宫赋》(教师版) 主备人:陈彦秋校对人:林植君使用时间:2012年11月22日 【学习目标】 1、知识学习点:理解课文善用丰富的想象、对偶、比喻、排比、夸张等修辞方法的特点,并明确它们 对突出主题思想的作用;理解并积累常见文言词语的含义和作用,掌握“一”“爱”“取”“毕”“辞”“独”“族”“焉”“而”“夫”等实词和虚词的多种用法,培养朗读、背诵的能力。 2、能力训练点:学习本文善于从多种角度,具体、生动、细致地描写艺术形象,并在此基础上议论的写作特色。 【学习重难点】 1、积累“一”“爱”“取”“毕”“辞”“独”“族”“焉”“而”“夫”等实词和虚词的多种用法。 2、体会本篇的铺排手法,感受课文形象生动的比喻、丰富瑰丽的想像、大胆奇特的夸张特点。 【学法指导】 都以秦与六国的兴亡为论题的《阿房宫赋》、《过秦论》、《六国论》,它们在立论上既有共同特点又有独创性。 共同特点是:都以秦与六国的兴亡为论题,都针对当时朝政有为而发,规劝当政者要引以为鉴。 独创性是: ①贾谊论秦亡,在历史上首先揭示了秦亡的根本原因是“仁义不施,攻守之势异也”的道理。 ②苏洵论六国之亡,第一次从“六国破灭”的内部因素的角度来立论,对这些内部因素的分析又是全 方位的,涉及政治、经济、外交、军事等多方面,而且处处显示了自己的独到见解。 ③《阿房宫赋》,可以说是用赋的形式来写议论文,这写法本身就具有独创性;其次,作者选择了一个 具体、形象的事物作为立论的角度,把阿房宫作为秦始皇骄奢淫逸的象征,作为秦始皇压榨人民的见证,作为秦王朝覆灭的标志,这种立论的方式更具有特色。 【知识链接】 1、作者: 杜牧(803-852年),字牧之,晚年居住在长安城南的樊川别墅,后人称他“樊川先生”、“杜樊川”。杜牧工诗、赋、文、辞,而以诗歌创作成就最大,在晚唐诗坛独树一帜,是晚唐著名作家。他的诗意境清新,风格豪健俊爽,在晚唐轻浮艳丽的文坛上独树一帜。后人因称他为“小杜”,以继杜甫;又因和李商隐齐名,被称为“小李杜”。他的散文以议论见长,气势纵横,敢于论列军国大事,指陈时弊,具有较强的现实性,继承了韩、柳派古文家的优良传统。他的古文颇多针贬时事的作品,他对“赋”这种文体的发展,也有着卓越的贡献。唐宋古文运动兴起,一些文人用古文的写作方法作赋,使之由骈骊趋向散文化,称为“文赋”以区别于六朝的“骈赋”和唐代用来科考取士的“律赋”。杜牧的这篇《阿房宫赋》就是这样的作品之一,历来被人们视为“文赋”的初期典范之作。有《樊川文集》二十卷传世。 2、阿房宫: 早在兼并六国的过程中,秦始皇在攻灭一国之后,即令绘制该国宫殿的图样,在咸阳北阪及泾水、渭水流域,逐一仿照修建了各国宫殿。全国统一后,他又进一步加以扩建,形成了规模宏大的宫殿群。但他并不以此为满足,从公元212年(秦始皇三十五年),一座规模更为宏伟的朝宫在渭南破土动工了。动工不到两年,秦始皇死,秦二世胡亥继续修建,远末完成,即于公元前206年被项羽烧毁。完成的这一部分,就是被历代文人墨客所倾倒的阿房宫。它又名阿城,只是朝宫的前殿,因其地地名为“阿房村”,所以后人以“阿房宫”称之。这座宫殿规制极为宏大:东西宽五百步,南北长五十丈,其上可坐万人,其下可以竖立五丈的大旗。据《三辅黄图》:“始皇广其宫,规恢三百余里。”它和已建成的其他离宫别馆,楼堂亭阁,弥山跨谷,逶迤相属,工程之浩大,可谓前无古人。而仅仅六年之后,随着不可一世的秦帝国的破灭,壮阔恢宏的阿房宫也被焚毁,从此,阿房宫的兴灭就同秦王朝的兴亡联系在一起,成为人们议论的话题。诗人杜牧也加入到这一传统的议论中来,《阿房宫赋》便是他的一篇“发言”。 3、赋: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