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四川盆地第四纪象化石演化与气候环境关系

四川盆地第四纪象化石演化与气候环境关系

四川盆地第四纪象化石演化与气候环境关系
四川盆地第四纪象化石演化与气候环境关系

四川盆地第四纪象化石演化与气候环境关系

[摘要] 类化石是我国晚新生代地层中最常见的古脊椎动物化石。在四川,象类化石也甚丰富,特别是更新世以来的真象科的象化石,在四川绝大部分市、县都有发现和出土。在前人做过大量研究工作的基础上,本文收集汇总了四川象类化石发掘、研究方面的文章,并对部分实物标本进行了观察和鉴定,拟对四川象类化石的发现、研究状况作一简要回顾。

[关键词]四川盆地晚新生代象类的演化和气候环境关系

一、四川盆地的沧桑之变

1.1 四川盆地在地球演化史上属于扬子陆台的一部份,古称四川陆台,在地球构造运动上它属比较稳定的地区。5亿多年前的寒武纪—志留纪,经过大规模的海平面上升侵入陆地,四川陆台不断下陷成海洋盆地;志留纪时期发生了加里东运动,使西部龙门上地槽继续下陷外,其余地区上升为陆。

2.9亿年前石炭纪末期,又发生了第二次范围更大的海侵,盆地再次为海洋占领。二叠纪时,海洋陆地交替,后来形成了著名的松藻天府煤矿。

1.2 三叠纪晚期(距今约2亿年前)“印支运动”使得盆地边缘逐渐隆起成山,海水退去,被海水淹没地区逐渐上升为陆。由海盆地转为“陆盆地”。这是四川盆地的雏形。湖水曾经占据今日四川盆地,称为:“巴蜀湖”,从此结束了海侵的历史。在“巴蜀湖”时期,气候温暖湿润,蕨类、苏铁、银杏的裸子植物发展茂盛。在四川形成了一个大的成煤时期。

四川盆地北部晚侏罗世和白垩纪沉积古地理演化

四川盆地北部晚侏罗世和白垩纪沉积古地理演化本文以沉积学与古地理学、层序地层学的理论和方法为指导,实地观测野外露头剖面,整理分析收集的钻井和测井数据,将研究区地层划分进行重新厘定,将研究区划分为龙门山地层小区、川中地层小区和川东地层小区。对四川盆地北部晚侏罗世和白垩纪进行了沉积古地理的研究,编制岩相古地理图。 以沉积学为基础,对研究区上侏罗统和白垩系划分出冲积扇沉积体系、河流沉积体系、湖泊沉积体系和三角洲沉积体系4沉积体系,得出上侏罗统主要为河湖碎屑沉积体系和冲积扇—扇三角洲—三角洲碎屑沉积体系,下白垩统主要为冲积扇—扇三角洲及河湖碎屑沉积体系,上白垩统主要为河湖碎屑沉积体系。利用层序地层学的原理,进一步将研究区的上侏罗统和白垩系划分出3个构造层序和10个三级层序,探讨了沉积体系的空间展布特征和盆地的充填演化规律。 综合现有的资料和成果,结合古构造分析,沉积体系、地层和古水流的研究,运用点(单个剖面或者钻井资料)——线(剖面卡或者钻井的地层连井对比图)——面(古地理图)的编图方法,以构造层序为编图单元编制研究区晚侏罗世和白垩纪的构造—岩相古地理图。对编图前的设计、准备和编图过程等工作做了详细介绍。 由划分出的3个构造层序,编制了晚侏罗世(SS1)、早白垩世(SS2)和晚白垩世(SS3)3幅岩相古地理图,具有中等比例尺、较为合理的反映了区域性的沉积古地理特征的特点。最后,分析晚侏罗世—白垩统沉积古地理特征及演化,并与中扬子地区进行对比,得出晚侏罗世和白垩纪,四川盆地北部在挤压应力环境,古地理格局上逐步向西向南萎缩的过程,沉积相带总体呈NE-SW展布,晚白垩世四川盆地北部抬升,遭受剥蚀,沉积范围进一步缩小。

扬子地区构造演化

1 晋宁(雪峰)期(Pt2—Pt3) 晋宁(雪峰)期,扬子古板块硬性基底形成中一晚元古代”两弧夹一盆”的模式。 扬子古板块的基底由康滇一川中一鄂西岛弧和江南岛弧,中间夹上元古界板溪群组成的黔桂湘弧间盆地组成。中国南方中一晚元古代板块构造以沟一弧一盆演化构成的扬子古板块硬性基底,成为中国南方稳定的核心,也成为地壳向东增生的基地。 2 早加里东期(Z1—O) 早加里东期扬子古板块发育成克拉通台地和南华小洋盆的开启。 扬子古板块西缘因受康滇古陆和龙门山岛链隆升的影响,整个板块显示西高东低台地相的沉积态势,江南隆起处于扬子古板块与南华小洋盆的过渡区。南华小洋盆当时,有浊积岩充填,到早加里东期闭合,形成了宽约350km的褶皱区。向东由华夏一武夷一云开地块组成的元古宙岛弧,成为赣中和赣南震旦系一寒武系浊积岩的物源区;早加里东期卷入郁南运动,形成华南褶皱区的东缘。这个时期华南板块向东增生扩大,由南华小洋盆、华夏一武夷一云开岛弧、丽水一海丰海沟或断裂组成了又一个沟一弧一盆体系。 3 晚加里东期(S) 晚加里东期,南华小洋盆关闭,扬子古板块大隆大坳构造背景形成。志留纪末的广西运动,洋壳沿丽水一海丰海沟发生俯冲,使南华小洋盆关闭,下古生界地层褶皱变质和火成岩体侵入,仅在钦州一防城坳陷保留残余海槽。 晚加里东运动时期作用力向西传递,使扬子古板块变形,形成许多大隆大坳的构造背景,如乐山一龙女寺古隆起和湘鄂西坳陷等。 4 海西期(D-P) 海西期,扬子古板块及其周边处于拉张构造背景中。经过强烈的加里东褶皱运动后,华南板块地壳处于应力调整状态,从中泥盆世开始发生大范围的拉张运动,扬子古板块北缘出现阿尼玛卿一勉略一大别山小洋盆,西缘出现康定、木里等三联点,南缘出现南盘江裂陷槽。扬子古板块内部出现攀西裂谷带,并以此为中心有峨眉山玄武岩喷发,它代表了地壳演化的一次特殊构造事件,二十年前我们曾命名为”

四川盆地练习题

四川盆地练习题 1.读图回答下列问题(24分) 材料一:下图9为我国某区域。 材料二:涪陵地区是世界榨菜位居世界三大名腌莱(即涪陵榨菜、法国酸黄瓜、德国甜酸甘蓝)之首,榨菜以重庆、武隆和涪陵为中心,榨菜有特殊酸味和咸鲜味,脆嫩爽口,可以用于佐餐、炒菜和做汤。 榨菜不耐寒、也不耐热。叶片生长适宜温度为15℃左右,茎膨大的最适旬平均气温为8-13℃,性喜湿润,干旱易发生毒病,榨菜富含蛋白质、多种微量元素,对人体十分有利。榨菜10月上旬播种,第二年4月上中旬采收 (1)描述图中等积温线的分布特征并分析成因(12分) (2)榨菜是图示地区的地理标志性农作物,结合材料分析榨菜品质优的原因(8分) (3)解释成语“雅安天漏”的含义及成因。(4分)

(2016?江苏卷)2.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13 分) 材料一“候鸟式”养老是当今兴起的一种新型养老模式。不少北方老年人选择冬季到南方的城市居住、旅游,北方天暖后再回到原地居住。 材料二近年来老钢铁工业城市攀枝花已成为我国冬季养老的热点城市之一。2015 年来此过冬养老人结合数近10万,攀枝花正在实现由“钢城”向“阳光花城”的转型。 材料三图16 为四川省攀枝花市区位示意图,表1 为攀枝花气温、降水资料。 (1)攀枝花发展成为“钢城”的有利条件是、;作为其可持续发展面临的问题主要有、。(4 分) (2)攀枝花成为“候鸟式”养老目的地的有利气候条件 是、;此外,其他地理原因 有、、。(5 分) (3)大量外来人口对“阳光花城”兴起有哪些积极影响? 。(4 分)

3.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22分) 材料一:我国某区域等年日照时数线图(图11) 图11 材料二:白酒生产的原料主要是高粱、玉米、稻米、麦类、薯类等。水是白酒的血液,(酒)曲是酒的骨头,粮食则责无旁贷成为酒的肉体。四川在2008年提出了打造白酒金三角(图示阴影区域)发展战略,目前是我国最大的白酒生产基地。区域内历史名酒众多:宜宾五粮液,泸州泸州老窖、成都五凤酒、绵竹剑南春等。 (1)指出川滇两省区省会城市年日照时数的差异,并分析差异产生的原因。(8分) (2)西南地区的发展,关键在交通。简述该区域限制交通建设的自然条件。(6分) (3)分析图示阴影区域发展酿酒工业的优势条件。(8分)

2-3四川盆地

四川盆地

一、概况 四川盆地位于四川省东部。 盆地面积23?104km2; 陆相地层面积约18?104km2。 具有明显边框的构造盆地,同时也是一个地形上的盆地,呈北东向菱形分布。

盆地四周皆为高山,东北面为大巴山,东南面为大娄山,西南面为大凉山,西侧为龙门山。区域构造上,四川盆地位于扬子准地台西北部,是地台上发育起来的中新生代大型沉积盆地。世界上最早发现和利 用天然气的地区: 早在东汉末期(公元147年)就 有天然气开发的历史。 30年代,开始油气地质调查和 钻探工作; 1937年始先后在威远、巴县石 油沟、隆昌圣灯山及江油等打 了5口探井,发现了石油沟和圣灯山油田。 1953年后,大规模油气普查勘探工作,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大巴山 大娄山大凉山 龙门山

已发现油田13个,气田97个。气多油少。其中探明储量大于100亿方的大中型气田10个。 探明储量大于300亿方的大型气田3个:五百梯539.88;威远408.61;卧龙河379.54亿方。 中国第一个碳酸盐岩大气田=威远气田:1940年开钻威1井,未获油气。1964年10月15日,威2井测试日产7.98-14.5万方天然气,日产水12.7-37.3方,从而发现了威远气田。 盆地探明天然气储量4848亿方,其中: 川东2777.5亿方;川东南1466.38亿方; 川西北271.99亿方;川中470.07亿方。 中国最大的天然气区,年产天然气70多亿方。 产油较少,1997年产油23.3万吨。

川中—川西地区: 二次资评总资源量7134×108m3。 资源发现率为17%。 储层以低渗低孔为主。但局部存在相对高孔段。若与裂缝匹配,则可形成工业产能。

地理八年级下册 《四川盆地》教案

《四川盆地》教案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读图分析四川盆地地形特点。 2.读图分析四川盆地气候特点。 3.了解四川盆地农作物的熟制。 4.知道四川盆地土壤是紫色土(在湿热的条件下形成)。 5.读图了解四川盆地的河流。 6.了解四川盆地的交通运输。 7.了解四川盆地物产丰富、丰富的旅游资源、巴蜀文化。 二、过程与方法 读图分析,自主学习、合作探究来完成对本节课的学习。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的大好河山。 教学重点 培养学生的读图分析能力。 教学难点 培养学生的读图分析能力。 教学方法 自主学习、合作学习。 课前准备 教师:制作相关课件。 学生:预习本节课内容。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长江无论是长度、流域面积还是流量,都是亚洲的____大河。 2.长江流域横跨中国东部、中部和西部,跨越我国地势_____阶梯,是我国_____最大,

_____最大的河流,所以上游_____资源最丰富。 3.长江航运价值高,被称为“_______”。长江流域经济较发达,是我国经济发展的“________”。 4.世界上最大的水电站是______。 5.长江流域的四大城市群____、____、____、____。 展示九寨沟景色图片 二、新课学习 巴山蜀水 四川与我国哪些省相邻?使用“学乐师生”APP拍照展示学生课下搜集的成果。在“授课”活动中展示。 青海、甘肃、陕西、湖北、重庆、贵州、云南、西藏 地理位置与范围 四川盆地位于______省和______市境内。 四川盆地西临______高原,南有______高原,东有______山脉,北有大巴山和______山脉。 1.看图,找出环抱四川盆地的高原和山脉 2.说说盆地内的地形特点 气候

雅安气候分析

雅安位于四川盆地西缘、成都平原向青藏高原的过渡带,雅安市位于长江上游、四川盆地西缘,地理坐标介于北纬28°51′10〃-30°56′40〃,东经101°56′26〃-103°23′28〃之间,古称雅州。雅安是世界知名的大熊猫的故乡,这里是世界上第一只大熊猫的发现地,大熊猫的存量和密度居世界之冠,新中国成立后,雅安地区先后向国家提供大熊猫120只,其中16只作为国礼,馈赠前苏联、美、英、法、日本、朝鲜、新西兰等国家。国家还在宝兴县建立了自然保护区,使其成为大熊猫、金丝猴、羚羊、白唇鹿等两百多种珍稀野生动物栖息繁衍的乐园。气候类型为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南北差异大,年均气温在14.1℃-17.9℃间,降雨多,多数县年降雨1000毫米以上,有"雨城"、"天漏"之称。... 雅安是一片神奇的土地。这里历史文化悠久,古属“梁州”、“青衣羌国”,为历代郡、道、州、府治所,是古代南方丝绸之地。境内自然、人文、民俗资源叠加,突出了大熊猫、茶文化、红军文化的自然文化优势,被列为国家、省级文物保护单位有17个,是世界第一只大熊猫发现地,是世界茶文化的发源地。雅安是一片灵秀文明的土地,这里山川秀丽,景韵独特。冬无严寒,夏无酷暑,山清水秀,空气清新,山、水、桥、城交相辉映。全市有2个国家森林公园,6各省级风景名胜区,1个省级森林公园,国家级和省级自然保护区各1个,2个地级风景名胜区。景观:二郎山风景名胜区、白马泉风景区、贡嘎山风景区、-田湾河花果山旅游度假区 雅安市位于四川盆地西部边缘,是青藏高原向成都平原的过渡地带,属于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区。总的气候特点是:冬无严寒、夏无酷热、四季分明、雨量充沛、雨热同步、无霜期长、热量充足。春季回暖早、夏季气温较高、秋季多绵雨、冬季霜雪少,全年夜雨多、终年雾日少。 由于境内地质地貌复杂,地势高差悬殊,气候的区域性和复杂性特征突出。气象要素的垂直差异大,立体气候明显,部份山体从山脚到山脊先后可见亚热带、暖温带、中温带、寒温带、亚寒带、和寒带的植物。北部各县、区雨日多、晴天少,年平均气温在15℃左右,年总雨量在1000~1750毫米之间;南部的汉源和石棉县受中、低空下沉气流影响形成比较独特的干暖气候,云量少,晴天多,日照时间较长,气温较高,年均温为17~18℃,干湿季节分明,降水量较少,年总雨量仅750毫米左右。 雅安,素有“天漏”、雨城之称,其主城区即名为雨城区。雅雨,为雅安的“三雅”之一。雅安的平均年降水量1663.7毫米(1981-2010年的气候数据)。从降水日数来看,年降水日数多在200天以上。除了12月和1月以外,其他月份均在15天以上。5-9月是雅安的多雨季节,降水量占全年的78%。而7-8月更是雅安降水最为集中的时段,8月最多

古蔺县城地貌气候

古蔺县城地貌气候 1、古蔺县气候属于几类地区 古蔺县地处四川盆地南部边缘向贵州高原过度地带,具有四川盆 地气候和贵州高原气候特征。其主要气候特点是:四季分明、雨热同季、夏季炎热、冬季不太寒冷。气温差异大,无霜期长,年降雨量偏少,湿度适中,日照较充足,常年多夏伏旱。古蔺县垂直气候明显。 古蔺县不同地域气温分布差异大,具有四川盆地南部高温和贵州高原 乍寒乍暖的特点。[9] 全县平均气温12.4—18.6摄氏度之间;不同季节日照变化差异大,夏季最多,冬季最少,夏季日照564小时,占年日照时数的43%,冬季日照123小时,占年日照时数的9.6%;全县无霜期长,年平均在260 天以上,适宜作物生长期长。 2、古蔺县泸州市土城镇海拔多少米: 四川省泸州市古蔺县土城镇的海拔为1069米。

另:土城镇是四川省泸州市古蔺县2015年通过“撤乡设镇”而设 立的一个镇。回以原土城乡行政区域答为土城镇行政区域,土城镇人 民政府驻土城街社区。全镇面积69平方公里,境内山大、沟深、坡陡,最低海拔425M,最高海拔1200M,立体气候明显。全镇辖18个行政村,147个村民小组。 3、古蔺永乐镇以什么地形为主? 古蔺县位于四川盆地最南缘,处于四川盆地与云贵高原过渡带乌 蒙山系大娄山西段北版侧,古蔺县呈半岛状权伸入黔北。境内海拔300—1843米,地势西高东低,南陡北缓地形起伏较大,山峦耸立,沟壑纵横,“七山一水两分地”,是典型的盆周山区县。境内地层古老,构造复杂,灰岩出露广泛,有大小山体486座 4、四川省古蔺县有那些风景区? 古蔺建县于1909年,原属四川叙州府,永宁县。1949年古蔺县解放,隶于川南行政公署,1960年,随泸州专区并入宜宾专区,行政区 划多次变更。1985年,古蔺划归省辖泸州市领属。古蔺县位于四川省南部边缘,赤水河沿边界由南往东向北流入长江,全县地域成半岛形 伸入黔北,西面与叙永县毗邻,东南北三面与贵州省毕节、金沙、仁怀、习水、赤水交界。全县幅员面积3182平方公里辖29个乡镇,总 人口72万人,居住有汉、苗、彝、回等12个民族,是四川省杂散居 少数民族人口较多的县之一。其中少数民族人口2.7万人。古蔺地处 大娄山西段北侧,属盆周山地低中山地貌类型区。境内山峦叠嶂、沟 壑纵横,海拨高低相对悬殊,最高西北面新街坪海拨1843米,最低东 北面太平渡两河口海拨300米,相对高差1543米。整个地势西高东低,南陡北缓,按其特点分为低山河谷地貌区,低山窄谷地貌区,中山槽 谷地貌区和中山峡谷地貌区。地层发育丰富.古蔺气候四季分明,规 律性强,日照充足,热量丰富立体气候显著,地域差异大。年平均气 温17.8℃~13.1℃无霜期232-363天,年平均降雨量748.4mm~1112.7mm,冬春少雨,盛夏亢扬

四川盆地的气候具有什么特点

四川盆地的气候具有什么特点 1、四川盆地气候特点 四川盆地地形闭塞,由于北部秦岭阻挡冷空气,冬季气温高于同 纬度其他地区。最冷月北部均温3~5℃,南部5~8℃,较同纬度的上海、湖北、安徽及纬度偏南的贵州高1~4℃。盆地北部极端最低温- 8~-5℃,南部-5℃~-2℃。霜雪少见,年无霜期长280~350天,同纬 度上的武汉冬天却霜雪不断,盆地位于长江河谷中的长宁全年无霜。 盆地气温东南高西北低,盆底高边缘低;各地年均温16~18℃。10℃以上活动积温4500~6000℃,持续期8~9个月,属中亚热带。东南部的长江河谷积温超过6000℃,相当于中国南岭以南的南亚热带气候。盆地气温东高西低,南高北低,盆底高而边缘低,等温线分布呈 现同心圆状。 四川盆地年降水量1000~1300毫米,盆地边缘山地降水十分充沛,如乐山和雅安间的西缘山地年降水量为1 500~1800毫米,为中国突 出的多雨区,有“华西雨屏”之称。但冬干、春旱、夏涝、秋绵雨, 年内分配不均,70~75%的雨量集中于6~10月。

(1)四川盆地的气候具有什么特点扩展资料: 四川盆地的特征: 1、地貌特征 四川盆地可明显分为边缘山地和盆地底部两大部分,其面积分别约为10万多和16多万平方公里。边缘山地多中山和低山。景观各要素过渡性明显,如动植物组成上分别渗透了华中区、西南区、青藏高原区和华北区的成分。边缘山地区从下而上一般具有2~5个垂直自然分带。 2、形态特征 四川盆地其轮廓形态总体近似长方形,形似信封状,右倾斜置在亚洲大陆,因此被地理学者称之为信封盆地。信封盆地东部顶点云阳(靠近万州),南部顶点叙永(靠近遵义),西部顶点雅安,北部顶点广元。 3、地形特征

中国石油地质志 川盆地构造旋回及构造演化特征

四川盆地构造旋回及构造演化特征[1] 四川盆地为一菱形状构造盆地,它被周缘发育的一系列构造带及断裂带所围绕。在盆地的西北缘发育有著名的龙门山推覆构造带;盆地东北缘发育有米仓山构造带及大巴山构造带;盆地东南缘发育有八面山断褶带;盆地南缘发育有娄山断褶带;西南缘发育峨眉山一凉山块断带。这些构造带为盆地周缘的一级构造单元,对盆地的发展演化具有重要的影响。 在构造及沉积演化史上,四川盆地具有多旋回特点。从基底开始,可分出6个主要构造旋回。发生在中生代以前的扬子旋回(包括晋宁运动和澄江运动)、加里东旋回(包括桐湾运动、早加里东运动、晚加里东运动)、海西旋回(包括柳江运动、云南运动、东吴运动)、印支旋回、燕山旋回和喜马拉雅旋回。 扬子旋回: 包括晋宁运动和澄江运动,以晋宁运动最重要。 形成盆地基底:晋宁运动是发生在震震旦纪以前的一次强烈构造运动,它使前震旦纪地槽褶皱回返,扬子准地台普遍固结称为统一基底。 加里东旋回:加里东旋回一般是指寒武纪到志留纪的构造运

动,第一次在沉积盖层中出现大型隆起与坳陷:主要运动有三期。第一期在震旦纪末(桐湾运动),表现为大规模抬升,灯影组上部广遭剥蚀,与寒武系间为假整合接触;第二期在中晚奥陶世之间,但在四川盆地表现不明显;第三期在志留纪末(晚加里东运动),是一次涉及范围广而且影响探远的地壳运动。这次运动使江南古陆东南的华南地槽区全面回返,下古生界褶皱变形。在扬子准地台内部虽然没有见到明显的褶皱运动,但是,大型的隆起和拗陷以及断块的升降活动还是比较突出。 海西旋回:是古生代第二个构造旋回。影响到四川盆地范围的运动主要有泥盆纪末的柳江运动、石炭纪末的云南运动和早、晚二叠世之问的东吴运动,其性质皆属升降运动,造成地层缺失和上下地层间呈假整合接触。 印支旋回:表现特别明显的主要有两期,一是发生在中三叠世末(早印支运动),另一是发生在晚三叠世末(晚印支运动)。 早印支运动以抬升为主,早中三叠世闭塞海结束,海水退出上扬子地台,从此大规模海侵基本结束,代之以四川盆地为主体的大型内陆湖盆开始出现,是区内由海相沉积转为内陆湖相沉积的重要转折时期。早印支运动还在盆地内出现了北东向的大型隆起和拗陷。三叠纪末,晚印支运动幕来临。这次运动在西侧的甘孜一阿坝地槽区表现异常强烈,使三叠

中国的地质板块结构分析以及四川盆地的形成

中国的地质板块结构分析以及四川盆地的形成 中国地处欧亚板块东接太平洋板块岛弧南接印度洋板块-印度次大陆。就中国大陆的地质构造大地构造而言西北海西褶皱带、东北海西褶皱带、华北地台、扬子陆台扬子地块、华夏陆台华南地块及阿尔卑斯褶皱带青藏高原东中国海由新华夏隆起带与沉降带相间控制着陆、海地区。 中国西部受印度板块向北漂移形成喜玛拉雅山使青藏高原不断的抬升、东部又受太平洋板块的挤压造就了中国东、西两大南北向强烈地震带。因此中国是一个地震多发、地震震灾严重的国家。而日本处于西太平洋板块扩张挤压形成的岛弧更是一个多发地震震灾严重的岛国。四川盆地属扬子陆台一部分称为四川陆台属较稳定的地区但仍经过两次大规模的海浸。第一次从5亿多年前的寒武纪开始延续到3.7亿多年的志留纪不断下陷成了海洋盆地志留纪时发生加里东运动除了西部的龙门山地槽继续下陷外汶川地震发生在四川龙门山逆冲推覆断裂带上其余地区上升为陆。2.7亿…四川盆地属扬子陆台一部分称为四川陆台属较稳定的地区但仍经过两次大规模的海浸。 第一次从5亿多年前的寒武纪开始延续到3.7亿多年的志留纪不断下陷成了海洋盆地志留纪时发生加里东运动除了西部的龙门山地槽继续下陷外其余地区上升为陆。2.7亿年前的石炭纪末发生范围更大的第二次海浸盆地再次为海洋占据。二叠纪时海陆交替形成重庆附近的南酮、松藻、天府等煤矿。二叠纪末盆地西部岩浆喷出峨眉小金顶及清音阁一带的玄武岩就在这时生成。距今1.9亿年的三叠纪印支运动使盆地边缘逐渐隆起成山被海水淹没的地区逐渐上升成陆由海盆转为湖盆。当时湖水几乎占据现今四川盆地的全境称为巴蜀湖从此结束了海浸的历史。在中生代漫长的1亿多年里盆地气候温暖湿润到处生长蕨类、苏铁和裸子植物是又一个成煤期永荣煤矿即在三叠纪和侏罗纪时形成。东起长寿、垫江西到江油、邛崃北抵大巴山麓南到贵州赤水还是天然气富集区。这一时期爬行动物恐龙称霸一时。1957年在合州发现的合州马门溪龙身长22米高3.5米是我国亚洲最大和最完整的恐龙化石。 7000万年前的白垩纪末期发生又一次强烈的地壳运动燕山运动。盆地四周山地继续隆起同时产生不少大断层如西部的龙门山大断层和东部的华莹山大断层把盆地分为三部分。巴蜀湖缩小为仅有2万平方公里的蜀湖。封闭的盆地地形及急剧缩小的水面使气候逐渐变得干热沉积物由海相、海陆交替相变为陆相大量风化、侵蚀、剥蚀的物质在盆地堆积了数千米厚形成红色和紫红色的砂、泥、页岩。裸子植物不断衰退恐龙神秘的灭绝了。内陆湖泊在干燥条件下经强烈蒸发浓度增大盐分不断积累形成盐湖后来泥沙掩埋而保存于地层之中经过漫长的地质作用形成岩层自贡一带是著名的井盐产地。2000多万年前的新第三纪受喜马拉雅造山运动的影响。距今二、三百万年的第四纪地壳再次发生构造运动。巫山两侧水系溯源侵蚀共同切穿巫山形成举世闻名的长江三峡盆地之水纳入长江水系。从而四川盆地由内流盆地变为外流陆盆由封闭的内流区变为外流区由以堆积为主变为侵蚀为主经历了海盆--湖盆--陆盆的沧桑之变。第四纪是冰川广布的时代盆地西北山地发育大量冰川。冰川消融后大量沉积物由岷江、沱江等携带堆积在西部的凹陷区即以前的蜀湖之中最终形成了成都平原。 附北川为何遭到毁灭性破坏3-1.北川县城为何遭到毁灭性破坏2008.5.12汶川8级大地震发生并持续了120秒左右最根本的强震动力来源是青藏高原和华南地块之间相对运动在断裂带上产生巨大的能量积累和释放。汶川地震发生在四川龙门山逆冲推覆断裂带上。该断裂带是青藏高原和华南地块的边界构造带经历了长期的地质演化具有十分复杂的地质结构和演化历史。龙门山断裂带由三条具有发生强烈地震能力的主干断裂所组成西边一条叫龙门

2006~2016年四川盆地气溶胶光学厚度时空变化特征及其气象影响因素分析

Advances in Geosciences地球科学前沿, 2019, 9(12), 1260-1270 Published Online December 2019 in Hans. https://www.wendangku.net/doc/3716837591.html,/journal/ag https://https://www.wendangku.net/doc/3716837591.html,/10.12677/ag.2019.912133 Temporal and Spatial Distribution of Aerosol Optical Depth in Sichuan and Its Correlation with Meteorological Factors from 2006 to 2016 Tianya Liu, Wenqi Pan, Chenxi Liu, Wentao Zhao, Jiangyan Yang, Yuanmeng Li School of Atmospheric Science, Chengdu University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 Chengdu Sichuan Received:Dec. 3rd, 2019; accepted: Dec. 16th, 2019; published: Dec. 23rd, 2019 Abstract The paper is based on the product of MODIS AOD 3 km and the observation data of the meteoro-logical station in Sichuan 2006-2016, analyzing the temporal and spatial distribution and varia-tion trend of aerosol optical thickness (AOD). The result showed that the AOD is characteristic of the “M-type” growth trend during the 10 years, including high value years in 2010 and 2013. The monthly mean AOD shows “two-peak type” character, reaching peak in the Spring and Summer in every year. As for the spatial distribution, AOD is characterized by strip-like distribution along the topography, with the western part of the basin decreasing to the east. The high altitude area is a high value area and the low altitude is low value area. In terms of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AOD and meteorological factors, AOD is significantly correlated with relative humidity, and no signifi-cant with speed and precipitation in Sichuan. Keywords Sichuan Basin, MODIS, AOD, Aerosol, Temporal and Spatial Distribution, Meteorological Factors 2006~2016年四川盆地气溶胶光学厚度时空 变化特征及其气象影响因素分析 刘天雅,潘文琪,刘晨曦,赵雯涛,杨江艳,李芫梦 成都信息工程大学大气科学学院,四川成都

四川盆地的形成

四川盆地的形成 四川盆地属扬子陆台一部分,称为四川陆台,属较稳定的地区,但仍经过两次大规模的海浸。第一次从5亿多年前的寒武纪开始,延续到3.7亿多年的志留纪,不断下陷成了海洋盆地,志留纪时发生加里东运动,除了西部的龙门山地槽继续下陷外,其余地区上升为陆。2.7亿年前的石炭纪末,发生范围更大的第二次海浸,盆地再次为海洋占据。二叠纪时海陆交替,形成重庆附近的南酮、松藻、天府等煤矿。二叠纪末,盆地西部岩浆喷出,峨眉小金顶及清音阁一带的玄武岩就在这时生成。 距今1.9亿年的三叠纪,“印支运动”使盆地边缘逐渐隆起成山,被海水淹没的地区逐渐上升成陆,由海盆转为湖盆。当时湖水几乎占据现今四川盆地的全境,称为“巴蜀湖”,从此结束了海浸的历史。在中生代漫长的1亿多年里,盆地气候温暖湿润,到处生长蕨类、苏铁和裸子植物,是又一个成煤期,永荣煤矿即在三叠纪和侏罗纪时形成。东起长寿、垫江,西到江油、邛崃,北抵大巴山麓,南到贵州赤水,还是天然气富集区。这一时期爬行动物恐龙称霸一时。1957年在合州发现的“合州马门溪龙”身长22米,高3.5米,是我国亚洲最大和最完整的恐龙化石。 7000万年前的白垩纪末期,发生又一次强烈的地壳运动“燕山运动”。盆地四周山地继续隆起,同时产生不少大断层,如西部的龙门山大断层和东部的华莹山大断层,把盆地分为三部分。巴蜀湖缩小为仅有2万平方公里的蜀湖。封闭的盆地地形及急剧缩小的水面,使气候逐渐变得干热,沉积物由海相、海陆交替相变为陆相,大量风化、侵蚀、剥蚀的物质在盆地堆积了数千米厚,形成红色和紫红色的砂、泥、页岩。裸子植物不断衰退,恐龙神秘的灭绝了。内陆湖泊在干燥条件下,经强烈蒸发,浓度增大,盐分不断积累,形成盐湖,后来泥

四川盆地东部石炭系含气系统的形成与演化X

四川盆地东部石炭系含气系统的形成与演化Ξ 黎颖英 林维澄 (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总公司信息研究所,北京100011) (西南石油学院) 摘要 为了探讨四川盆地东部石炭系含气系统的形成与演化规律,研究了川东石炭系含气系统的早期聚集和二次成藏模式:第一次成藏从中三叠世末印支运动期—渐新世末喜山运动前,是以开江古隆起继承性发展为背景的烃类持续稳定向古隆起方向聚集和转化的过程,在喜山运动前形成了川东石炭系大面积的地层—构造复合型古气藏;第二次成藏始于渐新世末喜山运动早期,是以开江古隆起为背景的天然气在地层—构造复合圈闭、潜伏背斜圈闭及主体 背斜圈闭中重新聚集成藏过程。 主题词 石炭系;含气系统;二次成藏;演化; 四川盆地 中图分类号 TE111.1 文章编号 1000-2643(1999)01-35-38 文献标识码 A 1 含气系统的展布与地质要素 川东石炭系含气系统是四川盆地一个已知的重要的含油气系统,资源量占川东区的47.4%,其实质是以四川盆地成熟的下志留统泥页岩为烃源岩,以上石炭统黄龙组为储层,并受川东地区已形成的下志留统烃源岩控制,具有多种圈闭类型的气藏的总和,包括石炭系气藏形成时所必不可少的一切地质要素和作用。含气系统现今气藏的主要特征为:圈闭类型多、气藏充满度大、天然气储量丰富、连片含气,主要大中型气田围绕开江古隆起呈环状分布。 1.1 含气系统的展布 含气系统的空间展布以烃源岩展布为背景,严格受储集岩体和控边高陡背斜带(华蓥山、七跃山)的控制(图1),向北以石炭系剥蚀边界为北界与大巴山台缘断褶带相邻,向南以石炭系剥蚀边界为南界与川南低陡断褶带相邻,向西以华蓥山断裂为界,向东以七跃山及四川盆地东界与滇黔川鄂台褶带相邻,面积大约30000km2。 在此区域内构造属于川东高陡背斜褶皱区,以一系列北北东向为主体的高陡背斜带为特征,自西向东有华蓥山—铁山、七里峡、温泉井、明月峡—大天池、南门场、云安厂、大池干井等近平行的高陡背斜带呈雁列分布,背斜宽度5~7km,向斜宽度10~20km,呈隔挡式构造格局展布。 1.2 含油气系统的地质要素 1.2.1 烃源岩 川东石炭系含气系统的烃类主要来源于在川东地区广泛分布的下志留统龙马溪组灰黑色页岩。烃源岩平均厚度203m。有机C丰度0.2%~1.78%,生烃母质为腐泥型。有机质演化程度很高,中三叠世进入成油高峰期,侏罗纪末演化成干气阶段,目前除华蓥山—大巴山前缘R0<3%外,川东大部分地区R0>3%,有机质演化已进入过成熟期。根据干酪根热模拟法和有机C质量平衡计算生成的天然气量为328×1012m3,为石炭系的天然气富集和大、中型气田的形成提供了丰富的物质基础。 1.2.2 储集岩 川东石炭系含气系统的储层是覆盖于志留系源岩之上的上石炭统黄龙组碳酸盐岩孔隙性储集层,残厚一般是20~40m,在达县洼陷、垫江洼陷、万县洼陷残厚较大,开江隆起带和邻水隆起带最薄。储层的主要的岩性为白云岩和石灰岩。储层孔隙以次生溶蚀孔隙为主,主要孔隙类型是粒间、粒内溶孔和晶间溶孔。常规物性表明,川东石炭系Φ<19%,其中小于6%者占60%~70%,K值0.001×10-3~10×10-3μm2,小于0.01×10-3μm2者占70%以上,岩样的平面孔面积、孔喉半径相差悬殊,所以,石 第21卷 第1期 西南石油学院学报 Vol.21 No.1 1999年 2月 Journal of S outhwest Petroleum Institute Feb 1999Ξ1998—10—15收稿 基金项目:“九五”国家重点科技攻关项目(96-110-01-01-09) 黎颖英,女,1973年生,现从事煤气田地质勘探与科研管理工作

四川气候特点

四川气候特征 一、地理环境及其对气候的影响 1、纬度位置 四川省位于中国西南部,地处长江上游,经纬范围介于东经97°21’~108°31’和北纬26°03’~34°19’之间,北连青海、甘肃、陕西三省,东邻重庆市,南接云南省、贵州省,西与西藏藏族自治区相接。 四川省的纬度位置在亚热带,地带性气候是亚热带气候类型,如果没有其它因素影响,全省应普遍具有较高的温度水平,但实际情况是东部温暖,西部寒冷。省境东部的盆地区和川西南山地的河谷地带,冬种喜凉作物,夏种喜温作物,不同生态型作物可一年二熟或三熟,常绿阔叶林广布,亚热带气候类型的自然景观特征十分明显。省境西部虽因地势高耸而气候转冷,但在该区偏南的海拔较低的河谷区仍有局部亚热带气候类型出现,显示出纬度地带性的根本性影响。 2、地形地势 四川省地形大势自西往东急 剧下降。省境西部属青藏高原东 南缘,整体隆起,偏北部为丘 状高原,平均海拔在4000米以 上,中部、南部是横断山系北段, 高山深谷相间。省境东部与重庆 市连体构成盆地地貌,盆地内丘 陵起伏,海拔多在200~750米 之间,盆地四周山脉环绕,山岭海拔一般1500~2000米,西缘山脉较高,海拔3000米以上山峰有多座。川西南山地指攀枝花市和凉山州的中低山区,大部分海拔在1000~1500米。1986年《四川省农业资源与区划》中的地貌区划,将全省分为两大地貌区。西半部是“四川西部高山高原区”,东半部是“四川东部盆地山地区”,包括四川

盆地和川西南山地。本文所述地貌区域参照上述划分,仍沿用四川盆地名称,简称盆地区,但不包括现重庆市所辖区;川西高山高原区简称川西区;川西南山地简称川西南区。 地形地势对四川气候的突出影响,表现在大面积区域内地带性气候类型被地形气候类型所取代。亚热带地带性气候类型集中于盆地区底部。盆周山区山地垂直气候类型占重要地位,以亚热带为基带,山地温带占较大面积,西缘山区有山地寒带类型出现。川西南区更以山地垂直气候类型为主体,亚热带气候类型仅见于河谷地带、山间盆地,山原及山体上部是温带、寒带气候类型。川西区是大片的温带、寒带气候类型区,部分区域终年天寒地冻,寸草不生,亚热带类型只在南部的河谷地带局部出现。 地形地势的重大影响还表现在不同区域尺度的垂直分异作用叠加,导致气候类型的区域分布错综复杂。川西区与川西南区连在一起,形似一个纵贯省境南北并向东南倾斜的大坡面,坡面顶底的相对高差达3000多米,仅此就足以产生十余度的温差。再加上纬度差及不同秉性气流的影响,实际温差20℃有余。受这一尺度高度差的影响,从川西南到川西北,依次出现亚热带到寒带的气候类型演替。这一体系受南北走向的横断山系影响,暖区沿河谷北伸,冷区顺山脊南下,冷暖类型犬牙交错。在此基础上,因高山垂直分异作用又形成次级尺度的气候类型组合,使这一区域的气候类型分布更复杂化。 青藏高原和盆周山区对北来冷空气起屏障作用,冷空气或是绕道从我国东部南下,或是以回流方式影响四川,即使越山入侵,强度也大为削弱,这是四川较长江中下游同纬冬暖的主要原因。 3.区域环流与季风 青藏高原强大的动力与热力作用干扰并改造了流经该区的行星环流,高原地区中低层的区域环流,对四川气候特点形成有最直接、最重要的作用。 四川省处于东亚季风区,冬季盛行内陆冬季风,夏季盛行来自南方洋面的东南季风和西南季风。除此之外,青藏高原与周围自由大气

浅谈地形与气候的关系

浅谈地形与气候的关系 摘要:我国地形复杂,气候多样,两者之间互为依托、彼此影响。了解它们之间的关系,有助于分析局地天气和地方性气候。文章对地形与气候的关系进行了分析,并归纳总结了几点结论。 关键词:地形;气候;影响;关系 1 中国的地形与山脉 我国幅员辽阔,地形复杂,气候多样。其中山地面积占33%,四大高原(青藏高原位于第一阶梯;内蒙古高原地势平坦开阔;黄土高原:世界上黄土分布面积最广的区域,水土流失严重,地表千沟万壑;云贵高原:地区地形崎岖)面积占26%;四大盆地(塔里木盆地,位于昆仑山与天山之间;准噶尔盆地,位于天山与阿尔泰山之间;柴达木盆地:位于巴颜喀拉山与祁连山之间;四川盆地,有“紫色盆地”之称)面积占19%;三大平原(东北平原、华北平原、长江中下游平原)面积占12%;丘陵面积占10%。同时中国还是一个多山的国家,大小山脉纵横全国,按一定方向排列,以东西走向和东北-西南走向为主,西高东低,呈阶梯状分布。 2 我国的气候分布情况 我国由北向南划分为寒温带、中温带、暖温带、亚热带、

热带。另外还有高原气候区。年降水量的总趋势是从东南沿海向西北内陆递减。以秦岭-淮河为界,以南地区水量丰富,以北地区是半湿润或半干旱地区。 2.1 南北气温的差异 我国气温由南向北逐渐降低。南北年均温相差较大;受海拔影响青藏高原等海拔高处比同纬度地区气温低。闭塞的盆地及内陆低洼地区出现高温中心。 2.2 东西干湿的差异 受地形等因素制约的地区,降水稀少,全年都比较干旱。我国年降水量的分布与地形的关系最为密切。秦岭-淮河一带降水偏多。西北内陆除新疆西北部,大多是我国少雨地区;塔里木盆地、柴达木盆地西北边缘干旱。青藏高原上降水量东南多、西北少。东北地区大兴安岭北部、小兴安岭、长白山以东地区由于气温相对较低,蒸发量小,因此较为湿润。 2.3 气候复杂多样 我国南北跨纬度大,东西距离长,有多样的温度带和干湿区。复杂多样的地形,加剧了气候的复杂性,青藏高原形成高原气候,许多高山区气候垂直差异明显。 3 西藏地形与气候 西藏高原由于其地理位置特殊、地形复杂、地势高、资源丰富、气候复杂多变等在我国版图上占据着无以伦比的地位。西藏高原北起昆仑山,南至冈底斯山、念青唐古拉山,

四川盆地油气地质特征

四川盆地油气地质特征

四川盆地油气地质特征 四川盆地位于四川省东部及重庆市,为一具有明显菱形边框的构造盆地,同时也是四周高山环抱的地形盆地,其范围介于北纬28°~32°40′,东经102°30′~110°之间,面积约18×104km2。四川是世界上最早发现和利用天然气的地方。从汉代“临邛火井”的出现,到隋朝(616年)“火井县”命名;从凿井求盐到自流井气田“竹筒井”·“盆”·“笕”钻采输技术的发展,都无不例外的证明四川天然气的开采源远流长。但是,四川天然气的发展,经历了近代被欺凌的衰落,直到20 世纪中叶,古老的中国重新崛起,伴随工业化的进程,才得到真正的发展。截止2004 年,经过半个多世纪的勘探,全盆地已经探明114 个气田,14 个油田,获得天然气地质探明+控制+预测储量约15000×108m3,3 级储量之和约占2002 年盆地资源评价总量的1/4。伴随新区、新层、新领域的勘探发现,盆地的总资源量还将继续增长,为川、渝天然气能源发展锦上添花。 1.构造特征 四川盆地属扬子准地台西北隅的一个次级构造单元,是古生代克拉通盆地与中新生代前陆盆地的复合型盆地。从晋宁运动前震旦系基地褶皱回返,使扬子板块从地槽转向地台发展,直到喜山运动盆地定型,共经历了9 期构造运动,但对盆地构造、沉积地层发展演化有明显影响的有

4 期:一是加里东期,形成加里东期乐山~龙女寺古隆起;二是东吴期,拉张断裂活动,引发玄武岩喷发(峨嵋山玄武岩厚达1500m);三是印支期,形成印支期泸州、开江、天井山古隆起,且具盆地雏形;四是喜山期,盆地全面褶皱定型。纵观盆地的发展,受欧亚、太平洋、印度板块活动的影响,盆地应力场的变化经历了古生代拉张为主,中生代三叠纪反转(由拉张向挤压过渡),中生代侏罗纪以来的挤压过程。这一拉张-过渡反转-压挤的地应力场,控制了油气生成、运移、聚集、保存与破坏以及晚期成藏的全过程,尤其对复合型盆地更为明显。 1.1基底特征 四川盆地的基底岩系为中新元古界,其结构具3 分性。盆地中部的磁场特征显示为一宽缓的正异常区,多为中性及中基性岩浆岩组成的杂岩体,变质程度深,硬化强度大,构成盆地中部刚硬基底隆起带。基岩埋深一般4~8km,地史中较稳定,沉积盖层厚度较薄,褶皱平缓带。盆地东南和西北侧为弱磁场区,组成基底的岩石是浅变质沉积岩,属柔性基底,是褶皱带。基岩埋深8~11km,沉积盖层厚度较大,褶皱较强烈。 1.2区域构造特征 四川盆地的发生、发展,形成菱形边框和不同组系、不同方向的褶皱构造,大体可以追溯到8.5×108年的地史发展过程,是受基底、周边古陆、深大断裂以及地应力作

四川盆地气候分析比较

四川盆地气候分析比较:华西秋雨、巴山夜雨、雾都 华西秋雨是我国西部地区秋季多雨的特殊天气现象。主要指渭水流域、汉水流域、川东、川南东部等地区的秋雨。秋季频繁南下的冷空气与停滞在该地区的暖湿空气相遇,使锋面活动加剧而产生较长时间的阴雨,平均来讲,降雨量一般多于春季,仅次于夏季,形成一个次极大值。受此影响,在水文上则表现为显著的秋汛。 秋雨的年际变化较大,有的年份不明显,有的年份则阴雨连绵,持续时间长达一月之久。华西秋雨是四川盆地的一个显著的气候特色。四川盆地,秋季平均每月的雨日数,大约在13~20天左右,即平均每三天有一天半到两天有雨,较同时期我国其他地区明显为多,但盆地里秋季降水的强度在一年四季里是最小的,也就是说,秋季降水以小雨为主,是典型的绵绵秋雨。巴山夜雨 “巴山”是指大巴山脉,在四川盆地的北缘,代指四川盆地。夜雨是指晚八时以后,到第二天早晨八时以前下的雨。“巴山夜雨”其实是泛指我国西南山区(包括四川盆地低山丘陵地区)多夜雨。这些地方的夜雨量一般都占全年降水量的60%以上。例如,重庆、峨眉山夜雨率分别占61%和67%。贵州高原上的遵义、贵阳分别占58%和67%。通常海上多夜雨,陆上多日雨。但西南山区却以“巴山夜雨”著称(夜雨以冷暖空气交锋频繁最多的春季为最多,冬、秋次之,夏季较少)。我国其他地方也有多夜雨的,但夜雨次数、夜雨量及影响范围都不如此地。 西南山区为什么多夜雨呢?主要有以下两个原因:其一是西南山地潮湿多云。夜间,密云蔽空,云层底部和地面之间,进行着多次的吸收、辐射、再吸收、再辐射的热量交换过程,因此云层对地面有保暖作用,也使得夜间云层下部的温度不至于降得过低;夜间,在云层的上部,由于云体本身的辐射散热作用,使云层上部温度偏低。这样,在云层的上部和下部之间便形成了温差,大气层结趋向不稳定,下层偏暖湿的空气就逐渐上升形成降雨。其二是由于地形影响,西南山地多准静止锋。该地地势崎岖,尤其是川东一带,冷锋到此,受阻滞缓,暖空气向上滑行。由于锋面的坡度不大,白天不易降水,夜间高空天气尚清,云顶辐射冷却,气温下降,在云顶以上的空气相对湿度加大,云层向上增厚;又以地面辐射,使云底温度升高,因此,云层的不稳定性加大,扰动加剧,云层增厚,产生夜雨,从而相应地增加了西南山地的夜雨率。 有一个流行的错误,说是四川盆地夜晚降温比较快,昼夜温差比较大所以水汽容易凝结成雨,这是不正确的,事实是:四川盆地夜间降温不快,恰恰相反,四川盆地降温很慢,是中国昼夜温差最小的地区之一,比多数沿海的海洋性气候区域昼夜温差还小。 冬季多雾 我国四川盆地是有名的雾区。从季节分布上看,夏季很少有雾,春秋季节有雾的概率也不太大,而在每年12月中下旬,以及1月上旬的隆冬是大雾主要发生的时间.往往在晴朗夜晚的次日早晨,都会有大雾天气出现,大雾多在日落而升,日出而散,当第二天白天太阳出来地面温度升高,空气中容纳的水汽能力增大时,雾就会逐渐变薄直到消散。例如重庆冬季无云的夜晚或早晨,几乎80%是雾日,优势终日不散,有“雾都”之称。气象上定义的雾是指悬浮于近地面空气中的大量水滴或冰晶,使水平能见度小于1千米的现象。雾多出现在晴朗、微风,近地面水汽比较充沛且比较稳定或有逆温存在的夜间或清晨。其中最常见的是辐射雾与平流雾。 表辐射雾与平流雾的比较 四川盆地多为辐射雾,集中冬季,究其原因: ①地处亚热带季风气候区,降水多。地形上四川盆地是一个封闭盆地,其北方山脉较高大,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