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贾平凹小说的题目特点

贾平凹小说的题目特点

贾平凹小说的题目特点
贾平凹小说的题目特点

82

2015年12月THE JOURNAL OF GUANGDONG PEIZHENG COLLEGEDec. 2015

贾平凹小说的题目特点

郑春元

(广东培正学院 论丛编辑部,广东 广州 510830)

摘 要:贾平凹不同阶段的小说题目有着不同的特色。上世纪70年代的小说题目简单、直白;八九十年代的小说题目多有象征性,含蓄蕴藉;2000年以后的长篇小说题目平和,不事雕琢,虽朴素大气却也减少了艺术色彩。每个阶段小说题目色彩的变化都与社会及个体因素相联系。

关键词:贾平凹;小说;题目;象征;写实

中图分类号:I207. 6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O-10267(2015)04-0082-04收稿日期:2015-10-15

作者简介:郑春元(1949-),男,《广东培正学院论丛》编辑部编审,研究方向:编辑学,侠文化。

在文学作品中,题目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因此有经验的作家无不重视题目的设置。许慎《说文》中言:“题,额也。”[1]138而“目”则为“眼”。以额与眼喻题目之地位,其重要性自然不待言说。

贾平凹从事小说创作已经有三十多年的历史了,这是一位勤奋而成熟的作家,小说无论数量还是质量在同时代作家中都名列前茅,可谓独具特色,因此自然而然地形成了一个题目的世界。和所有优秀作家一样,贾平凹小说也十分重视题目的设置。他的小说题目既简洁明朗、纯朴自然,看似不事雕琢,有一种天然的艺术性;同时绝大多数题目也含蓄蕴藉,苍茫厚重,呈现出象征和隐喻独有的美感。假如将他的小说创作分为三个不同时期的话,那么每个时期的小说题目也有每个时期的特点。本文对此进行研究。

一、上个世纪70年代小说的题目特点贾平凹是从70年代中期开始小说创作的,当时主要是写短篇,小说多以人名、地名、事件为题。《兵娃》(1974)和《春女》(1977)就是以人名为题的小说作品。

《兵娃》写的是初一学生张兵娃教育万有老汉的事。兵娃暑假期间到生产队参加劳动,被队长分派和万有老汉一起卖豆腐。万有老汉一开始想借卖

豆腐之机顺便卖点针头线脑,赚点零花钱;接受教育后又在茶坊村急需一批豆腐时,讨价还价,为队

里要来几头猪崽,都被兵娃及时阻止了。小说明显是以当年的阶级和思想斗争为背景,突出的是所谓的思想觉悟,题目也就是主人公的名字。

《春女》写的是一个不满十岁的小姑娘帮助五保户爷爷做饭的事。五保户石牛爷爷心系集体,主

动做了工地的爆破顾问,忙得没有一点时间,春女就偷偷过来给石牛爷爷做饭。小说突出的是春女的善良懂事,题目也是主人公的名字。

以人名为题目的小说还有一篇脍炙人口的《满月儿》。

《满月儿》也写于1977年,不过和《兵娃》《春女》一类小说相比,水平已经高出很多。小说写的是性格迥然不同的农村两姐妹,姐姐满儿是农科站的技术员,性情沉静,勤奋好学,一心扑在农业科研上;妹妹月儿却单纯开朗,无忧无虑,最后在姐姐的影响下也变得成熟起来。小说虽然以姐妹俩的名字构成题目,但给人以喜庆感,和作品的氛

围十分贴切。

以地名为题目的小说相对少一些,大概只有《荷花塘》

《石头沟》(1977)《山镇夜店》(1979)等寥寥几篇。《荷花塘》具体写作时间不详,但肯定在《石头沟》以前,起码不晚于70年代。小说

写的是三年级小学生孙保松假期协助富裕中农老银伯看塘,帮助老银伯改造思想的事,主题、时代背景都和《兵娃》一致。由于故事围绕着荷花塘发生,所以题目为《荷花塘》。《石头沟》和《山镇夜店》也是如此,只是《山镇夜店》的思想内涵已经不局限于斗争、改造,而是有着更深刻的社会性,所以题目里也透露出一些深刻的色彩。

以事件为题目的小说也不算少,比如《参观之前》《选不掉》《派饭》《喝酒》等,数量可以和以人名为题者比肩。《参观之前》写的是各队柿林管理员来梨花坪柿林参观前发生的事;《选不掉》写的是铁妈讲究原则、铁面无私,让人心服口服的事;《派饭》通过一次派饭,表现出县领导踏实肯干,和群众打成一片的工作作风;《喝酒》围绕着招工名额给谁这件事,展示了基层干部和普通群众之间的矛盾,以及各自不同的心理。这一类小说也写人,也涉及地点,历史背景也基本相似。但是,和前两类比起来,思想和内容都复杂了一些,手法也更加娴熟、多样化。

从以上分析可见,无论是以人名、地名还是事件为题的小说,贾平凹70年代小说的题目都有着简单、直接、信手拈来的特点,有的甚至还带一些“火药味”。这显然与那个时代的历史有关。70年代是“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年代,讲究“狠斗私字一闪念”。人的思想比较僵化,具体到文学领域也是一样。文艺为政治服务,文艺要强调其社会政治作用,是当时的文艺路线问题。党的文艺工作“是服从党在一定革命时期内所规定的革命任务的”,文学与政治的关系被简单化、直接化了[2]。这种情形到“文革”时期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况且那时贾平凹年纪尚轻,阅世较浅,对人生世事的看法远未达到成熟的地步。因此,写于70年代的小说创作,也不可能不受到时代的影响和认识的局限,而且也不可能不在题目中反映出来。

二、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小说的题目特点

上世纪80年代以后,贾平凹的小说创作开始向纵深探索,题目也出现了明显的变化。虽然表面看,有很多还是属于人、事、地范围内,但已经不是前面那种简单的人名和地名或者事件了,而是具有多义性,包含了更复杂更深刻的含义,比如中短篇小说《好了歌》(1981)、《沙地》(1981)、《二月杏》(1981)、《天狗》(1985)、《古堡》(1985)、《美穴地》(1990),以及长篇小说《浮躁》(1986)、《废都》(1993)、《白夜》(1995)、《土门》(1996)、《高老庄》(1998)等等。

《好了歌》写的是一个匠人,他心地善良,待人诚恳,可是却屡屡上当受骗。每当快熬到好日子时,倒霉事就来了;咬咬牙想就此倒霉下去,好日子却又找上门来了。正应了《红楼梦》里的那句话:好便是了,了便是好,活生生地展现出命运的多变。

《沙地》写一个武艺人刘诚。刘诚不是本地人,父女俩是卖艺过来的,女儿却得了急病离去,只剩下他一人孤苦伶仃。他性情古怪,为人正直,活得艰难而倔强,与那片他栖身的沙地有着本质上的相仿。小说中有一段关于沙地景物的描写:“小河的东边是一大片黄沙地,没有种庄稼,稀薄地歪着几株柳树。小河流沙量大,遇着暴雨,泥沙从后沟就漫下来……而这东边,一直没有筑堤,便成了黄沙世界。曾经试图压植芦苇,但仅仅在河边长了一溜;沙地还是赤裸着,白日看得见上面布满了各种各样的禽兽蹄印,夜里有狼嗥,如婴儿啼哭一般。”[3]可见沙地已不仅仅限于地理上的含义,也象征着刘诚的内心世界,对应着他的寂寞而又顽强的人生。

《二月杏》是一篇有争议的小说,有论者称是对当年的伤痕文学的突破,很有道理。小说写了一个下乡后被基层干部奸污的知青女子,不幸的遭遇使她成了一个难以理解的人物。她清纯而又污浊,善良而又凶狠,美丽而又放浪,懦弱而又顽强,清醒而又混沌。她是孤独而美好的,是松、柏、桦组合的荒林中一棵嫁接过来的杏树,“二月杏”既是题目也是深爱着她的地质队工人大亮给她起的名字。小说中有这样一段关于这棵杏树的描写:“杏树已经有一人半高,枝条并不发达,叶子被虫啄得没有了几片完整,但就在梢头儿上,淡淡地开了几朵小花。”[4]这种景物描写,和女主人公的人生遭遇、性格特点以及内心世界完全对应。

《天狗》的题目也充满了象征义。“天狗吃月亮”在中国是家喻户晓的,月代表着阴,也可以说是女人的象征,天狗对师娘也充满了爱恋。结尾处写师傅下葬后,天狗终于“在师傅睡过的炕上去睡了”,而且开始安排家事,显然将成为真正的夫妻。因此“天狗”也就不光是主人公的名字,而是有着更复杂的含义。

《古堡》也一样,那座高筑峰顶,石条砌就,

83

“日里发黝黑漆光,已是百年物事”[5]的古堡,实质上象征着当地人的愚钝、冥顽不化,已经成了改革的阻碍。因此,《古堡》这一题目也就不仅仅限于事物,而是蕴含着深刻的思想和情感。

《美穴地》也如此。为仇人踏出过风水宝穴的柳子言,轮到自己时,竟一时失误,错将假穴当成了真穴。结果本该做大官的儿子,却只能在戏台上扮演包公了,可谓人生如戏。《美穴地》这一题目,也就充满了调侃意味。

此时期的中短篇小说题目如此,长篇小说的题目也是这样。

《浮躁》概括的是当时社会的浮躁之风,80年代正是改革迈开步子的时候,社会躁动,人心躁动。贾平凹正是抓住这种普遍现象,来构思写作这部长篇小说。他在《浮躁?序言之二》中说企图使它更多混茫,更多蕴藉,所以题目本身也就充满了混茫与蕴藉,简单的两个字已经概括了全书的主题。

《废都》描绘的是西京(西安)世纪末的图景,但又不仅限于西京,而是中国,是世界,用贾平凹自己的话说,就是“西安可说是一个典型的废都,中国又可以说是地球格局中的一个废都,而地球又是宇宙格局中的一个废都吧。”[6]题目的象征义清晰可见。

《白夜》勾勒了世纪末普通市民的众生相。夜本来是黑的,这里却成了白,是白夜,可见题目的隐喻意义。

《土门》似乎是想给浮躁、颓废、混沌的现实寻找一条出路,可哪里是出路呢?深受中国传统文化浸染的作家找到了道家思想,或者说道家思想中的顺其自然、平和宁静;而西安也的确有一片叫“土门”的街市,可是此土门又不是彼土门,贾平凹只是用“土门”这一实物,来象征道家思想文化罢了,所以“土门”也是象征。

《高老庄》也充满了隐喻意义。高老庄本是猪八戒下凡化为人形后的栖身之地,与猪八戒这一形象有着紧密的联系。贾平凹将笔下那个淳朴混乱落后可笑的村庄的名字定为高老庄,而且以此命名,也是他心目中的世纪末乡村的缩影。

贾平凹八九十年代的小说题目为什么会发生这种变化?其原因在于社会和作家本人。八九十年代的中国正是改革从如火如荼到向纵深发展的年代,社会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变化。大一统的局面被打破了,既往的标准和观念都不同程度地发生着改变,人心变得复杂,世事变得混沌,很多事情都失去了判断的标准。此时的贾平凹已步入中年,社会阅历增加,思想也随之改变,看待世事人生的眼光再也不像70年代那么热情、单纯了。况且八九十年代是文学的辉煌年代,尤其八十年代中期左右,作家们创作热情高涨,流派纷呈,好作品不断涌现,贾平凹的创作也在八九十年代达到了高峰。此时期他已经积累了丰富的创作经验,想象力异常活跃,灵感勃发,手法纯熟,兼收并蓄,不断开拓,因此这一时期的小说题目已经不局限于写实,而是实与虚并重,更趋于隐喻和象征。

三、本世纪小说的题目特点

2000年以后,贾平凹的创作基本上是长篇小说,好多都是鸿篇巨制,写历史和社会的变迁,内容宏大,题材广泛,题目特点相应也有变化。虽然也延续着八九十年代的象征色彩,但多少有回归写实倾向,比较明朗简捷;倒也不似70年代题目的直白随意。这从《怀念狼》(2000)、《病相报告》(2002)、《秦腔》(2005)、《高兴》(2008)、《古炉》(2011)、《带灯》(2013)、《老生》(2014)等作品中都可以看出来。

《怀念狼》是贾平凹小说中比较独特的一部,写的是当下自然环境的恶化,表现出对人与自然的关系的认识,主张人与自然间的和谐。以“怀念狼”作为题目虽然独特,也内含着作家的保护自然思想,但毕竟过于直接,缺少隐晦,直触现实,艺术上不够委婉。

《病相报告》也表现出很强的现实性。小说写了一个很美的故事,或者说是一段凄美的爱情。主人公胡方和江岚几乎都以彼此的一生走完了故事的全程。它是美好的,也是苦难和苍凉的,那么为什么叫“病相报告”呢?上海文艺出版社版本的内容提要中有这种解释:胡方和江岚的爱情之所以是苦难的,是因为时代病了,社会病了。而数十年的中国,各个时期有着各不相同的病,这就是作者要报告的事[7]。可见,和《怀念狼》一样,题目也是直触现实。

《秦腔》这一题目倒有一定的象征性,象征着陕西的乡村和乡村文化,也可以说是乡土中国的意象。秦腔在夏天智的葬礼上变成了哀乐和葬歌,暗示着乡村传统的衰落;同时它也有着一定的实在性,

84

是夏天智的最爱,是最早形成于秦地的梆子声腔剧种。秦腔越现实,越具体地参与到清风街人们的日常生活中,象征性就越弱,这也是《秦腔》这个题目不如《古堡》抽象的一个因素。

《高兴》以一位进城拾废品的底层农民工刘高兴的名字为题目。刘高兴生活艰难,对爱情的追求也令人心酸。可是,即使在这样的日子里,刘高兴还是充满了高兴,对城市保持着不切实际的梦想,小说的题目也就具有了反讽的意味。然而不管怎么说,题目首先让我们想到的是高兴这个人物,或者说他的乐天派性格,意义虽然双重,但也有很强的写实性。

《古炉》以村庄为题,写的是一个叫古炉的村子在“文革”中的演变。古炉村本来民风古朴、宁静平和,但是短短几个月的时间就变成了一个充满猜忌、对立乃至大打出手的村庄,作家由此也对“文革”进行了文化意义上的思考。“古炉”是有象征意义的,和写《废都》时一样,贾平凹也对这部小说作过这样的解释:“在我的意思里,古炉就是中国的内涵在里头。中国这个英语词,以前在外国人眼里叫做瓷,与其说写这个古炉的村子,实际上想的是中国的事情,写中国的事情,因为瓷暗示的就是中国。而且把那个山叫做中山,也都是从中国这个整体出发进行思考的。”[8]这种构思想法和《废都》完全一致。

可是,也许与那种“鸡零狗碎”的写法有关吧,读这几部长篇,总感觉写实超过写虚,具体超过了抽象,因而也就削弱了题目的象征意义。《带灯》《老生》两部的题目也是如此,这里不再赘述。

总之,贾平凹2000年以后长篇小说的题目也有着自己的特点,既不像70年代那么简单直白,也缺少八九十年代的混茫蕴藉,也可以说是介于两者之间。当然这只是从表层看的,实际上,本阶段长篇小说题目的设置有一种升华在里面。本阶段作家已到了知命之年,世事惯经,心态平和,创作也到了炉火纯青的程度。他只是承载着忧国忧民之传统,思考着人性,思考着中国甚至世界,而无意于在具体之处再刻意雕琢。当然,这种现象与想象力的衰退也有关系。

参考文献:

[1]徐立,陈新.古人谈文章写作[M].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1985.

[2]洪子诚.中国当代文学史[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11-12.

[3]王永生.贾平凹文集:第3卷[M].西安:陕西人民出版

社,1998:154-155.

[4]王永生.贾平凹文集:第4卷[M].西安:陕西人民出版

社,1998:475.

[5]王永生.贾平凹文集:第6卷[M].西安:陕西人民出版

社,1998:442.

[6] 江心.《<废都>》之谜[M].北京:团结出版社,1993:17.

[7]贾平凹.病相报告[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2002:内容提要.

[8]贾平凹.古炉[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11:封底.

(责任编辑:高文翔;责任校对:张金连,石杰)

Characteristics in Titles of Novels by Jia Pingwa

ZHENG chun-Yuan

(Editorial Department of Luncong, Guangdong Peizheng College, Guangzhou, Guangdong, 510830)

Abstract: Different characteristics can be found in titles of novels written by Jia Pingwa in different stages. In the 1970s, the titles of his novels were simple and direct, while those in 1980-1990 were more symbolic, re-served and refined. After the year 2000, the titles tended to be peaceful and natural, simple but less artistic. The way the titles changed during different periods has something to do with the social and individual factors.

Keywords: Jia Pingwa; Novels; Titles; Symbol; Realism

85

贾平凹散文艺术风格

贾平凹散文的艺术特色 作为中国当代文学史上的一个贯穿性人物,贾平凹有着无可争议的地位与影响。贾平凹是一个复杂独特的存在,不同文体经他的灵光照射便能异彩顿生,以一人“兼具数美”,实为当代文学创作界的奇才。其小说创作成就巨大,散文创作也毫不逊色,以广泛宏富的内容、超凡脱俗的形式在当代散文创作中脱颖而出,卓然独立。 青年评论家谢有顺,在评谈平凹散文作品时曾说:散文“为人类一切无法归类的情感和心灵碎片提供了含混的表达方式”,“好的散文一定是心灵的奇迹和语言的意外收获”[1],贾平凹的散文,“说书,说话,说人,说事,说生说死,谈奉承,请客,花钱,谈房子,打扮,玩牌,都是从微小的细节入文,趣味生动,精神也自在,没有陈腐之气,整体上还给人开阔的想象。我想,散文之大,应该指的就是这种从小而大的大;事是小的,但精神是大的。……我非常喜欢贾平凹散文里那种实在的、生活化的基础部分。……众多物质性元素(坚实的细节和经验),支撑起了他散文精神流动的河床和气势。好的散文是悟出来的……”,贾平凹的散文,“有小说家的实(物质性),又有思想家的悟(精神性)”,他就成了一个善于悟的“好的散文家”[2]了。 (一)富有个性的艺术风格 《贾平凹散文选集》无论在意境、结构,还是语言艺术上都充分展示了作者富有个性的艺术风格。 1、以真挚的感情拥抱生活 在《贾平凹散文选集》里,作者通过笔锋来展现自己所处年代的生活,抒发自己对生活的感受、感悟及讲述自己独特的人生体验。他追求一种朴实无华、率真自然的生活意境美和意趣美,透过敏锐的观察力来写平常人生的微妙情绪和意趣,他视艺术感受为一种生活的情趣和人生的态度,讲求情操所致,自然为文。正如他自己所说:“我必须老老实实生活,不是存心去生活中获取素材,也不是弄到将自身艺术化,只能有意无意地,生活的浸润感染,使提笔时自然而然地写出要写的东西。”① 2、自然而成的文章结构

贾平凹作品特点

长篇小说:《商州》《浮躁》《妊娠》《美穴地》《废都》《白夜》《土门》《高老庄》《州河》《黑氏》《怀念狼》《秦腔》《高兴》《情劫》中短篇小说集:《兵娃》《姐妹本纪》《早晨的歌》《山地笔记》《野火集》《腊月·正月》《小月前本》《新时期文学名著丛书贾平凹卷》《天狗》《故里》《商州散记》《晚唱》《贾平凹获奖中篇小说集》《贾平凹自选集》散文集:《月迹》《爱的踪迹》《心迹》《贾平凹散文自选集》《坐佛》《朋友》其他:自传体长篇《我是农民》诗集:《空白》,《平凹文论集》相关评论:《学活着》《造一座房子住梦》《平凹与三毛》获奖情况:《腊月·正月》获中国作协第3届全国优秀中篇小说奖;《满月儿》获1978年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浮躁》于1988年获美国飞马文学奖;《废都》1997年获法国女评委外国文学奖;《秦腔》于2008年获第七届茅盾文学奖2006年4月获得华语文学传媒盛典第四届年度杰出作家;曾获得全国文学大奖三次,“华语文学传媒大奖·二00五年度杰出作家”及美国美孚飞马文学奖,法国费米那文学奖、法兰西文学艺术最高荣誉和“红楼梦”文学奖。以英、法、德、俄、日、韩、越等文字翻译出版了二十种版本。 一、历史感强,能够以细微的社会现象体现大的历史变迁;具有浓厚的西北地方风情,能够体现出西北地区(关中地区)语言、风俗、人群性格等特点;具有很强的批判性,对于国民性的披露、讽刺非常深刻,有很强的现实性;在结构布局上,有明显受中国传统章回体小说影响的痕迹,擅长以点带面,不断扩大故事的脉络。 二、贾平凹散文最大的成就,是儿童文学散文,他的其他散文,都不同程度地受到儿童文学散文的影响。在儿童文学散文的创作中,贾平凹取得了如下一些特色: 1、小说式写法,充满童心,酿造意境童心和意境,都是贾平凹刻意的追求。2、留空计白,温淳含蓄。3、雅淡自然,讲究气韵。4、语言简朴,多用口语平凹散文的语言,主要是口语。贾平凹的成人散文,除了儿童文学散文的特色外,还有一些特色。一是取材自由,关注日常生活。他的散文题材,几乎没有什么限制和禁区,什么都可以写,这跟他的专业作家身份和名士风度的追求有关。关注日常生活,随意作文,伸手拈来便是题材,在“雅淡”的旗帜下面,一切平常事物,无奇、无趣、无味、无深刻的思想,都可以作出解释,罗致进散文里。二是文体自由,近似杂记。 三、贾平凹的散文内容浩瀚,五彩缤纷,从抒写的内容和笔调去看,可以归成五类:第一类是情绪小品,以抒写某种特定的情绪为主,如《大洼地一夜》就是代表;第二类是场景小品,以写各类场景为主,如《静虚村记》、《黄土高原》等;第三类是人物小品,粗线条勾画人物为主,如《摸鱼捉鳖的人》、《在米脂》等;第四类是随笔,综论人生,针砭世情,如《人病》、《牌玩》等;最后一类是风物小品,描摹风俗,记述玩物,如《陕西小吃小识录》、《玩物铭》等。贾平凹于传统的散文写作中,取了个大突破—凡对社会、人生的独特体察、个人内心情绪(爱与恨),或偶尔感悟到的某些哲理等,都呈现文中。那份坦诚、不摆架子、不高调等性格,亦是他赢得读者的方法之一。在他文中,不难发现贾平凹的赤子之心,于现今复杂的社会里的确难寻。而且,贾平凹对美感的追求,于字里行间清晰易见。他不单只在乎自我领略,亦愿把这审美路径向读者介绍及实践。贾平凹在他最新的长篇小说《高老庄》后记里,夫子自道地说:我是失却了一部分我最初的读者,他们的离去令我难过而又高兴。”这是实话,也是明摆着的事实;老贾又说,“我得改造我的读者,征服他们而吸引他们。”这也许仍将是事实,然对于我而言,我却更愿相信:强弩之末的贾平凹已无法通过征服来吸引我了,虽然我仍将是他的读者。但这在某种程度上其实是在看一位曾被认为是最具有天赋、最有特色的大作家如何一步步地走火入魔——这也许是一桩如同英雄末路、美人迟暮般的残忍快事。

贾平凹文学作品的特点

贾平凹文学作品的特点 一、细腻悠长,令人寻味。他的笔法如电影镜头,推、摇、拉,一个个镜头将美景逐一展现。《商州又录》是贾平凹关于商州的系列散文中的一部。这是一篇带有传统文化韵味的写景散文。他共分11个段落,这11个段落之间的结构方式散漫、随意,但其笔调细致,就像是由11幅写意的素描画组成的画卷。如第一部分开头写道:“最耐得寂寞的,是冬天的山,褪了红,褪了绿,清清奇奇的瘦;像是从皇宫里走到民间的女子,沦落或许是沦落了,却还原了本来的面目。石头裸裸的显露,依稀在草木之间。”这段中的“红”、“绿”、“瘦”营造了一个画面感极强的意境,不得不让人细细地去品味。贾平凹善于运用拟人、通感的方式传递感觉,如“路是顽皮的,时断时续,因为没有浮尘,也没有他的脚印”。他常用轻淡的笔墨,再现现实生活中人们习以为常的又经常忽视的景象,但却能引人入胜的散文,浓的如酒般醇厚绵长,淡的如溪水清纯透明。在一种古朴而又平淡的氛围中,贾平凹道出他对生命、历史、宇宙的深深思索,使他的散文具有一种深邃的哲思。《静虚村记》便是他的一篇散文佳作。回归自然、追求自然与人的和谐是贾平凹这篇散文的一大特色。为了达到自然与人融合这一境界,贾平凹为我们展现了一幅“人的自然化”和“自然的人化”的带有古典神韵的画面。静虚村远离“繁华”、“热闹”的城市,是一个“清静”的地方。与自然的接近使这里人们极易受到道家“知足观”的影响。他们是山野村人,住着茅屋,却并不觉得“寒酸”;他们喝的是粗茶,吃的是淡饭、一个个却坦然地端着碗“一律集在巷里,就地而蹲”地吃喝。恬淡超脱、适意自然便是静虚村人最高的人生哲学,他们“厚诚”、“几乎近于傻昧”,其实,这些平凡到极点的山民都是真正的“智者”。他们的脉搏和着山山水水的心律而跳动,自然,赋予了他们一切,也昭示了一切。在《静虚村记》中,一草一木,一石一屋,都可见出人的心灵的投射。 二、具有哲理意味,平淡中透漏着大道理极富情致和个性。贾平凹的大部分散文都闪烁着哲理的火花。这种哲理多出自作家生活的体验和感悟,而非前人言论的重复。这些作品在简短的篇幅中,既没有玄奥的言词,也没有空洞的说教,只是以一个经历者的身份讲述一个个富有哲理的故事。表作有《丑石》、《一棵小桃树》、《文竹》等。例如《丑石》,贾平凹在写“丑石”时,可看出他对于丑石是有感情的,他在用他的感情来述说哲理。这是一个很简单的故事,看起来像一篇叙事散文,但实则是一篇哲理散文。我们生活中缺乏的不是美,而是发现美的眼睛。这样的哲理寓意不是从长篇的大道理中说教出来的,而是简单地从一个小小的生活故事中传达给人们的,这样的“哲理散文”看起不恶心、不作呕,很舒服。平平谈谈才是真。看多了那种“大鱼大肉”的散文,来点“清淡小菜”很让人胃口大增。 三、语言平实、朴素、大气,善用白描手法。贾平凹是个注重语言的作家,他的语言追求的最高境界是“无言”。贾平凹早期创作即十分重视语言的运用,他认为好的语言的标准一是充分地表现情绪,二是和谐地搭配虚词,三是多用新鲜准确的动词。如《闲人》中,“闲人是一个不拘生活小节、性格开朗豪爽、爱打抱不平的人,他够哥们儿义气,傲慢、还有点玩世不恭”。对闲人日常生活,结识朋友的描写,就仿佛有这样一个活生生的人立在面前一样。就“‘喂,哥们儿!’他一跳一跃地迈雀步过来了,还趿着鞋,光身子穿一件褂子,也不扣,或者是正儿八经的西服领带——总之,他们在着装上走极端,但却要表现一种风度”。就这样一位人物被贾平凹描绘得让人又喜又恨。他没有用什么过分的辞藻来堆砌,他就用一种平实的笔调来叙述,不刻意美化,也不蓄意丑化。《静虚村记》中对农村生活的抒写也是极其平实的,没有矫揉造作的笔触,那样恬静的生活已经是最好的说明,无须加上不真实的花边。贾平凹靠白描传神,构筑起一个朴素恢弘、沉稳深邃的艺术世界。如他的《延安街市记》对街市上买卖场面的描写“买卖起来,价钱是不必多议,秤都翘得高高的,末了再添上一点……

贾平凹作品特点

贾平凹作品特点 语言特点 一、朴素中见真情 贾平凹曾说过,“失去了真情,散文就消失了。它不靠故事来吸引人,不靠典型的人物形象,它就靠的是情绪的感染和思想的启示”。他认为有无真情是衡量散文艺术质量的重要标准和依据,好的散文无不直接地袒露著作者的思想、情感、志趣乃至人格和灵魂。认为那种装腔作势、无病呻吟的矫情不是真情,真情是作者的生命意识与自然宇宙、与社会人生相碰撞而闪烁的火花。正是对“真实是艺术的生命”这一美学原则的坚持,使贾平凹的作品无处不显现出真情美。这种真情首先表现在对故土的眷恋;“商州”这一对大多数人来说并不熟悉的行政区域,对于贾平凹来说已融进了他的精神生命里。“商州是生我养我的地方,那是一片相当偏僻、贫困的山地,但异常美丽,其山川走势、流水脉向、历史传说,民间故事,乃至天上飞的,地上跑的,构成了极丰富的、独特的神秘天地。在这个天地里,仰观可以无奇不有,俯视可以无其不盛。”从这段描写中,我们看到作者对家乡的爱之深,情之切。家乡原本是相当偏僻、贫困的山地,但作者却说“异常美丽”,用尽美好的语言,极写家乡的富有,仰观可以无奇不有,俯视可以无其不盛。真有“谁不说俺家乡好”的味道。“商州曾经是我认识世界的一个法门……十几年里,商州确是耗去了我的青春和健康的身体,商州也成全着我作为一个作家的存在”。此时的商州,对于贾平凹来说,已不再是行政区域的商州,它是一个载体,承载著作家的全部情感。如此看到,他对故土的眷恋之情已融到血液之中了。其次,作家的真情表现在对亲人的思念中;读过贾平凹《祭父》《酒》《我不是个好儿子》的人都会强烈地感受到,这些文章是作家用心和泪水凝聚而成的肺腑真言。在作家群中,贾平凹对父亲的孝敬是出名的。现在,父亲去世了,他说“人生的短促和悲苦,大义上我全明白,面对着父亲我却无法超脱”。忍受巨大的悲痛,作家终于完成了《祭父》这篇充满至爱真情的纪念文字。“父亲去世后,我仍是常常梦到父亲,父亲依然还是有病痛的样子,醒来就伤心落泪”。父亲去世了,作为长子,“我”是应该为这个家操心,使母亲在晚年活得幸福,但现在既不能照料母亲,反倒让母亲还为儿子牵肠挂肚,“我”这做的是什么儿子呢?于是作家又写出了《我不是个好儿子》:“母亲的伟大不仅生下血肉的儿子,还在于她并不指望儿子的回报,不管儿子离她多远又回来多近,她永远使儿子有亲情,有力量,有根有本。人生的车途上,母亲是加油站。”第三,作家的真情还表现在自我真情的袒露。贾平凹认为:“散文是情种的艺术,纯、痴,一切不需掩饰,甚至暴露、解剖自己。”在无需掩饰的散文里,我们看到了一个真实的贾平凹,这里既表现他对生活的热情,也披露他对人世的超脱;既抒发他对美的追求向往,也吐露因美的失落而生的抑郁烦恼。无怪三毛在给贾平凹的信中所说:“看到您的散文部分,一时里有些惊吓。原先看您的小说,作者是躲在幕后的,散文是生活的部分,作者没有窗帘可挡,我轻轻地翻了数页。合上了书,有些想退的感觉。令人不舍一下子进入作者的家园。”可见在散文创作中,贾平凹真正做到了袒露自己,他自然也是个重情之人,对能理解他的人、理解他的作品内涵的人,会引为终身知己。当得知三毛死讯后,贾平凹悲痛着笔,写出了《哭三毛》《再哭三毛》:“这些天来,我一直处于恍惚之中,总觉得常常看到了您,又都形象模糊不清”,“现在,我的笔无法把我的心情写出,我把笔放下来,又关了门,不让任何人进来,让我静静地坐一坐,不,屋里不是我独坐,对着的是您和我了,虽然您在冥中,虽然一切无声,但我们在谈着话,我们在交流着文学,交流着灵魂。这一切多好啊,那么,三毛,就让我们在往后的长长久久的岁月里一直这么交流吧。三毛!”多么令人感动啊!真情的袒露无遮无挡,淋漓尽致。

贾平凹小说的写作特点

纵观贾平凹三十多年的小说创作,基本上都围绕一个总的思想原则:那就就是融传统于现代,这其实正就是文化寻根的基本精神。有人总结,从贾平凹小说创作的文化追寻上瞧,大体经历了文化与谐——文化错位——文化崩溃——文化建构几个大的段落,并且其间相互交叉、渗透。按照这样一个思路,贾平凹早期的创作,比如《商州初录》、《天狗》等表现了美好人情的文化与谐,而《古堡》、《浮躁》等则表现了文化错位的危机,到《废都》、《白夜》则达到了文化崩溃的边沿,到《高老庄》则逐渐出现文化建构的希望,而《秦腔》则应该就是文化追寻的集大成之作,既表现了文化错位、文化崩溃的危机,又给人以必须文化重建的警示。 一、“见山就是山,见水就是水”——对现实生活的实录 以《浮躁》为界,贾平凹早期的作品无论怎么虚构,都基本上沿着现实生活的轨迹,或者说就是本着对现实生活实录的精神去虚构。《小月前本》、《鸡窝洼人家》、《腊月·正月》基本上就是反映改革意识的小说,比较写实。中篇《天狗》表现了民间伦理道德对人性的约束,也展示了商州民间美好的人性人情。小说结构严谨,人物心理刻画得细腻传神,文笔典雅凝练,曾受到台湾作家三毛的高度评价,堪称贾平凹中短篇小说的经典之作。中篇《古堡》主要反映了民间普遍的嫉妒心理,村里人不能瞧到别人碗里的粥比自己的稠,而就是希望别人碗里的粥与自己的一样稀。于就是,一幕因嫉妒引发的悲剧上演。小说中略显突兀的就是,作者借道士之口大段引用了古奥的《道德经》及《史记·商鞅列传》,使通俗的小说蒙上了一层明显的传统文化气息,这大概源于作者强烈的文人趣味。 《浮躁》就是贾平凹80年代具有恢弘气势与总结意味的一部长篇。小说主人公金狗就是一个新式农民,她正直善良、勇于开拓、头脑灵活,有参军经历,也有一定的知识积累与文学才华。她身上有一种“舍得一身剐,敢把皇帝拉下马”的正直勇敢气质。她嫉恶如仇,为了搬倒官僚腐败势力,不顾个人得失与安危,与小水、石华、雷大空等人联合演绎了一场民告官的“当代传奇”。金狗经历的遭遇与生活的环境,几乎就是80年代社会现实的真实写照。金狗身上闪烁的理想主义光芒或许只有80年代的小说中才常见,到九十年代以后,类似的“当代英雄”就大大减少了。而雷大空的形象则为后来很多小说塑造类似形象(如《高老庄》中的蔡老黑、《四十一炮》中的兰老大、《兄弟》中的李光头等)开了先河。《浮躁》集当代社会的风云变化、商州民间的丰富文化及金狗与小水、英英、石华等

贾平凹早期作品赏析

论贾平凹作品的“色、香、味” ——浅析贾平凹的文学特质 摘要:贾平凹是一个有争议的中国当代作家,几乎他的每一部作品问世,都会引起不同的声音。他的精神探索“发人所未发,见人所未见”; 他的语言极具魅惑,“妙想迂得”;他特立独行又醉卧传统。他是中 国文坛不可多得的“鬼才”。 关键字:精神映象、语言、特质、“鬼才”、争议 古老神秘的商洛山地几千年来孕育出了贾平凹这样一位闻名海内外的文坛奇才。众所周知,他到目前为止的丰厚而独特的文学成就,早已引起了国内国际的广泛关注。意味深长的是,他从步入文坛伊始就一直引人注目并不断有新热点出现。可以这么说,贾平凹已具备了思接千载,精鹜八级的能力;形成了文学艺术民族化、个人化的本质意象。以下是本人对贾平凹文学特质的浅显解析。 一、贾平凹的精神映象 此时说他的精神映象并不是单单剖析他的精神内涵、情感态度以及价值观,而是要通过他的作品中的创作意象和反映出的文化现象大体勾勒出他不同于常人的精神世界以至于支撑他的创作精神体系。 (一)创作意象 1、意象的追寻与发展 贾平凹文学创作上的意象探索,是从对社会政治意识模式的挣脱开始的。同时,在对中国当代文学传统的抗争中,张扬自己的艺术个性,则是

他艺术创作上创新的第一步。为其赢得全国性声誉的是短篇小说《满月儿》,后又出版的几部长篇小说,均未超越社会政治的窠臼,但可以看出,他的确在做着苦苦挣扎,企图最大限度上张扬自己的艺术个性和气质特征。他把突破口选在了爱情上,尽可能使自己和人物不要成为“捏弄成的泥胎,不是斧子砍成的木偶”,而使他们成为“有血、有肉、有喜、怒、哀、乐的活人”。【1】特别是政治生活中,渗透着一定程度个人化的生活精神与情感。特别是依靠商州山地的特殊生活气息,冲淡了政治生活的浓烈度。初步窥探了后来被贾平凹极大发展的灵性、灵气和个人特有的气质。 在写作上,他由被动向主动挖掘,“不再去简单的肯定什么,而具有了批评的眼光;不再将目光投向生活的表面,而将感触伸向了生活的底层;不再专注于人的外在和思想观念与社会生活,而深入到人的内在心理与情感世界。”【2】因此,1980年代初期,他作品中欢乐的笑声少了,而增添了一种沉郁,但却受到到评论界不公允的批评,正因为坚持独立的个性使这种格调在《妊娠》、《废都》、《高老庄》等作品中均有延续。到80年代,他从中国文学艺术传统中得到启示,并试图在中西比较中探索出一条中国式的现代文学创作的路子。他将西方文学艺术中的象征特定含义引入,将象征作为一种艺术手法向作为一种整体艺术结构的表现方式,从局部象征走向整体象征发展而来。 长篇小说《废都》的问世,对于贾平凹的文学创作来说,具有特殊意义。把他抛向了大红大紫的巅峰。他开始创造属于自己独有的一个混沌的意象世界。从《废都》到《白夜》、《土门》、《高老庄》显示着贾平凹精神裂变与重构的心迹。他将意象的象征意义指向,渗透在具体的、实在的现

贾平凹散文赏析

贾平凹散文赏析 贾平凹 的散文 被学者和评论家排在了优秀之列, 并且有多篇被选进中学课本。 本文浅谈贾 平凹散文的艺术特色,欢迎阅读了解。 摘要:贾平凹的散文取材广泛,语言简朴、幽默,小说 化的写法和特色鲜明的区域文化更让他的散文独树一帜。 本文就结合其散文, 从取材、 手法、 语言、 地域特色等方面入手, 来谈谈其散文所表现出的艺术特色。 关键词:贾平凹;散文;艺术特色 一、取材自由广泛 贾平凹的散文取材自由广泛。他的散文似乎不拘一格,丑汉、退伍军人、屠 夫、石头、树木等统统走进了贾平凹的散文。从反映的内容和笔调去看,大致可 以分四类:一是人物篇。一般以粗线条勾画人物为主,如《我的老师》塑造了一 个纯真、正义、极富爱心的儿童孙涵泊形象,《米脂婆姨记》则描写了一个对爱 情充满憧憬的农村少女形象。二是世相篇。这类散文常常评说人生,针砭时弊, 如《病人》借一个病人的口道出了世态炎凉、人情冷暖,《玩牌》则将麻将桌上 的众生相刻画得淋漓尽致。三是游记篇。 《游寺耳记》给读者展现了一幅“野菊 花开花落,云雾忽聚忽散”的山间图画。《入川小记》描绘了四川的山光水色、 物产人情,让读者想身临其境去领略一番。四是风情篇。通过描摹地方风俗,记 述地方风物, 把个人的主观情感融入自然景观之中, 与大自然构成一种和谐的关 系。如《五味巷》通过巷中景、巷中事、巷中人、巷中风俗,展现了古风很浓的 长安小巷,这里的人们重人情、讲信用,知足乐观。《静虚村记》则描绘了一幅 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的画卷, “静虚村”是一个偏离市区的地方, 显得既原始又 古朴,没有受到现代文明的浸染。 二、小说化写法 贾平凹一直倡导散文写作小说化。他在《散文就是散文――自我告诫之二》 中说: “小说家可以以散文的笔调去写小说, 为什么你不可以以小说的笔法写散 文?”散文与小说的不同点在于重视抒情, 而不刻意追求情节的曲折和完整。 情 节是小说的基本要素之一, 在小说中担负着表现人物性格的重任, 是吸引读者的

贾平凹先生的作品特点

贾平凹,原名贾平娃。著有自传体长篇《我是农民》。 其他、诗集与关评论 自传体长篇《我是农民》 《空白》,《平凹文论集》《学着活》《造一座房子住梦》《平凹与三毛》 贾平凹(wā),原名贾平娃,中国当代著名作家。1952年出生,陕西省丹凤县棣花镇人,1975年毕业于西北大学中文系,1974年开始发表作品。著有小说集《贾平凹获奖中篇小说集》、《贾平凹自选集》,长篇小说《商州》、《白夜》,自传体长篇《我是农民》等。全国政协委员,陕西省作家协会主席,西安市人大代表。中国当代著名作家,西北大学中文系毕业后任陕西人民出版社文艺编辑、《长安》文学月刊编辑,现为中国作家协会主席团委员、陕西省作家协会主席、西安市文联主席、西安市作协名誉主席、西安建筑科技大学人文学院院长、《美文》杂志主编,中国海洋大学驻校作家等。贾平凹是我国当代文坛屈指可数的文学奇才,被誉为“鬼才”。他是当代中国一位最具叛逆性、创造精神和广泛影响的作家,也是当代中国可以进入世界文学史册的为数不多的著名文学家之一。《腊月·正月》获中国作协第3届全国优秀中篇小说奖;《满月》获1978年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废都》获1997年法国费米娜文学奖;《浮躁》获1987年美国美孚飞马文学奖,最近获得由法国文化交流部颁发的“法兰西共和国文学艺术荣誉奖”;《秦腔》获第七届茅盾文学奖。 作品《我不是个好儿子》、《月迹》、《落叶》入选中学教材。2010年11月15日,第五届“中国作家富豪榜”重磅发布!贾平凹荣登作家富豪榜第25位, 引发广泛关注。 代表作

他从1973年开始发表作品,1982年后从事专业创作,目前已出版的 作品版本达300余种。著有长篇小说《商州》、《妊娠》、《逛山》、《油月亮》、《浮躁》、《废都》、《白夜》、《土门》、《病相报告》、《怀念狼》、《秦腔》、《高兴》、《古炉》等;中短篇小说集《山地笔记》、《小月前本》、《腊月·正月》、《天狗》、《黒氏》、《美穴地》、《饺子馆》、《艺术家韩起祥》、《兵娃》《丑石》等;散文集《月迹》、《心迹》、《爱的踪迹》、《走山东》、《商州三录》、《说话》、《坐佛》等;诗集《空白》以及《平凹文论集》,《太阳路》等。 作品特点 贾平凹的作品主要以独特的视角准确而深刻地表现了二十世纪末到二十一世纪初,中国在三十年来的现代化进程中痛苦而悲壮的社会转型,不仅完整地复原和再现 了现实生活中芸芸众生的生存本相,而且在一种原生态叙事中,深入当代中国人的心灵世界,突现了中华民族在现代化的全球语境中所遭遇的空前尴尬。他以中国传 统美的表现方式,真实地表达了现代中国人的生活与情绪,为中国文学的民族化和走向世界做出了突出贡献。 贾平凹的文 学作品极富想象力,通俗中有真情,平淡中见悲悯,寄托深远,笔力丰富,不仅在我国拥有广大的读者群,而且还超越了国界,得到不同民族文化背景的专家学者和 广大读者的广泛认同。特别是在文学语言的民族化方面,他在继承传统的同时,开创了新的传统,在新汉语写作实践中取得了巨大成就。

浅议贾平凹写作特点

浅议贾平凹写作特点 ——倚阳牧歌 内容提要 贾平凹,原名贾平娃,陕西丹凤人,当代作家。贾平凹,著作颇丰,特别是发表《浮躁》、《废都》、《白夜》等作品后,引起了更为广泛的关注和争议。本文分别从思想、内容、语言、艺术方面分析了贾平凹作品的基本特点及主要生成原因,认为在思想方面有其复杂性,既有浓厚的农民意识又对自然顶礼膜拜,同时充满神秘主义色彩;在内容方面有其丰富性,他的散文内容浩瀚、五彩缤纷,拓宽了散文领域,小说内容也涉猎广泛;在语言方面有其地域性,他的许多散文小说都夹杂着大量的方言土语,独特的商州语言环境其使作品极具个性魅力;在艺术方面有其唯美性,创作理念上他倡导一种大自在的文章观,认为散文应该是美文,充分用中国传统美的方法来真实地表达现代中国人的生活和情绪。 总之,贾平凹作为当代著名作家有其独到的思想、独特的视角、独行的艺术表现手法,为我们提供了极为丰富精神大餐,为中国文学史增添了绚丽的一页。当然,他的作品也还有许多不尽如人意的地方,特别是作品缺乏一种强烈的震撼力,缺乏一种理想主义的色彩。我们期待读到他更多、更美的作品。 关键词:思想内容语言艺术复杂性

丰富性地域性唯美性 一、思想上的复杂性 贾平凹是一个非常复杂的各方面的综合,他的思想当中有儒家的、有佛家的、也有道家的;有城市的文化,也有乡村的文化;有西方的文化,也有中国的文化;有传统的文化,也有当代的文化。具有典型意义的,首先是浓厚的农民意识。贾平凹有句话几乎是挂在嘴上的,那就是“我是农民”。这句话的内涵揭明了作家本人的出身,同时也使读者自然而然地产生对其心理、性格等等的想象,而其外延则延伸到作家的诸多生活和创作当中。即使从题材上看,占据贾平凹作品很大比重的也恰恰是叙述农村的,这一点在《商州初录》之前如果说尚不自觉的话,那么这以后的一系列创作基本上奠定了贾平凹农村风俗画家的地位。这主要是因为,贾平凹从小生活在农村,拥有丰厚的农村经验,熟悉农民的心理并在此基础上构成了自己的农村想象。其次是对自然的膜拜。在贾平凹所创造的艺术世界中,对大自然、特别是对以商洛地区为中心的北方高原景观的描绘是相当重要也异常饱满的部分。他的许多小说作品都开端于对自然景物的描写,也就是说,打开贾平凹的作品,首先进入我们视野的大部分是山川风物而不是人,这样的结构从《商州》(1983)、《腊月·正月》(1984)之后就几乎成为一个定式。自然景物的描绘在贾平凹的作品中不仅仅是人物活动和故事展开的环境与背景,有时它们就是作品叙述的主要对象,是叙事的目的之一,像“商州”系列一类的作品,如果去掉其中的自然部分是无法想像的。贾平凹在自然景观描写中,相当注重人与对象的相互参化,注重他笔下的景物中人化的因素和这些景观对人的影响,注重思考人与自然的和谐

贾平凹先生作品

贾平凹作品集 作者简介: 贾平凹,陕西省丹凤县人,著名作家。贾平凹是我国当代文坛屈指可数的文学大家和文 学奇才,是一位当代中国最具叛逆性、最富创造精神和广泛影响的具有世界意义的作家,也 是当代中国可以进入中国和世界文学史册的为数不多的著名文学家之一。被誉为“鬼才”。代 表作有《秦腔》、《高兴》、《心迹》、《爱的踪迹》等,曾获多次文学大奖。 作品在线阅读 ·《古炉》在线阅读 《古炉》,贾平凹长篇长篇小说之一,字数达64万,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这部作品的时代背景是文革,,作品中的村庄原型是陕西省铜川市的陈炉古镇。《古炉》讲述的是 一个烧制瓷器的叫古炉的村子,偏僻却又山水清明,村人擅长技工,却又极度贫穷。在“文 革”中,他们使强用恨,争吵不休……《古炉》这部作品的内容主要是贾平凹少年时代的经历, 带有回忆性质。 ·《秦腔》在线阅读 以贾平凹生长于斯的故乡棣花街为原型,通过一个叫清风街的地方近二十年来的演变和街上芸芸众生的生老病死、悲欢离合生动地表现了中国社会的历史转型给农村带来的震荡和 变化。小说采取疯子引生的视角来叙述。清风街有两家大户:白家和夏家,白家早已衰败, 因此夏家家族的变迁演便成了清风街、陕西乃至中国农村的象征。贾平凹的写作,既传统又 现代,既写实又高远,语言朴拙、憨厚,内心却波澜万丈。他的《秦腔》,以精微的叙事, 绵密的细节,成功地仿写了一种日常生活的本真状态,并对变化中的乡土中国所面临的矛盾、 迷茫,作了充满赤子情怀的记述和解读。 ·《废都》在线阅读 《废都》一个隐蔽的成就,是让广义的、日常生活层面的社会结构进入了中国当代小说。 贾平凹复活了传统中一系列基本的人生情景,基本的情感模式,复活了传统中人感受世界与 人生的眼光和修辞,它们不再仅仅属于古人,我们忽然意识到,这些其实一直在我们心里, 我们的基因里就睡着古人,我们无名的酸楚与喜乐与牢骚在《废都》中有名了,却原来是古 今同慨。比如乐与哀、闹与静、入世与超脱、红火与冷清、浮名与浮名之累……——勇敢地 表达和肯定了我们的生活和我们的心,勇敢地质疑和批判了我们的生活和我们的灵魂。此即 《废都》。 ·《怀念狼》在线阅读 作者通过描写人与狼之间,复杂的为敌却又共生的关系。暗射出人是与信仰的共存。猎人之所以为猎人,是因为有了狼这个潜在的威胁,商州人之所以为商州人,也是与在狼这个 天敌互相博弈的过程中保持着他们天性。一朝,没有狼了,猎人趴了下去,商州人也从此不 复原来的活力。原本的他们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他们自己幻化成了狼。他们自己成了自己 的信仰,成了自己的拯救。

贾 平 凹 的 散 文 艺 术

贾平凹的散文艺术 汉语言文学专业(本科)安菲菲 内容摘要 读贾平凹的散文,如在明净的水溪旁徜徉,如在迷蒙的月色下散步,如在晴和春日嗅到从远方飘来的幽谷兰香,如在良辰美夜听到自高楼飞下的缠绵萧声……,让人油然而生这些美在心中综合发酵而引起的悠远情思。 贾平凹的散文,精致携永,小巧玲珑,他喜欢写从平凡中发现真理的带有这里色彩的散文,且构思精妙,安排妥帖,行文自然,以“新”、“奇”、“深”见长。他的游记也写得优美生动,风趣别致,能让读者随着作者的阻击认识祖国山川城乡之美。能敏锐地抓住他所到之处的主要特征,给予神完气足的充分表现,给读者留下各不混淆的鲜明印象成为他有机体散文最大的特色。贾平凹的散文也常常追求诗的意境,悠远深邃,婉转动人,不是生活的如实记录,而是着意倾吐作者某种从实际生活中提炼出来的优美情思,在总体构思上着意为倾吐情思创造条件,在具体描写中有不流于客观的、冷静的叙述,致力于诗意氛围的渲染、铺陈、笔调是抒情而空灵的。 贾平凹的散文,“他已经有了成绩,有了公认的生产成果。”他不仅吸取了我国古代散文的乳汁,也学习了我国现代许多散文前辈的许多经验,他是在努力创造一种富于民族特色的新散文。当然他的散文也存在不少需要改进之处,要注意生活视野的开阔和思想的博大,防止流于纤弱,要防止重复别人,也要防止重复自己。

序幕决不是高潮,起步更不是重点,在散文家贾平凹的面前,路是宽阔的,又是漫长的。

贾平凹的散文艺术 汉语言文学专业(本科)安菲菲 你曾否在明净的山溪旁徜徉,你曾否在迷蒙的月色下散步,你曾否在晴和春日嗅到从远方飘来的幽谷兰香,你曾否在良辰美夜听到自高楼飞下的缠绵萧声,你是不是有过这些生活的美在心中综合发酵而引起的悠远情思?如果读一读贾平凹的散文,便不难领会此中的韵味。 诚然,贾平凹的散文没有那种横空排浪的汪洋场面,也没有那种喧噪大呼的豪壮情怀,但他们精致携永,犹如淡雅的水墨画,也同样散发着生活的气息,辉映着时代的阳光,给我们以美,使我们感受到心旷神怡的生趣。贾平凹曾经说过:“只是感受来了,情绪有了声响,幻想有了色彩,旋转着向一点探深而去了。”我觉得,这是深入理解他的散文创作中的一把金钥匙。 一、深刻的思想 他有不少散文,真可谓小巧玲珑,但决不是指可供摩挲的小摆设,轻盈的躯体中照样蕴藏着严肃的思考,包含着对人生况味的咀嚼。举个例子:一块“丑的不能再丑的丑石”,可说是一件很显眼甚至招人讨厌的物事,造墙铺台阶没有,刻花、捶布也不行,一般人都嫌他碍眼挡路,可是天文学家却从它的丑中发现了令人惊异的美,这块丑石原来是从天上落下来的陨石!你看,作者多么善于从别人不经心的地方捕捉美,又多么善于从这种美的发现中揭示容易为人忽略的生活底

贾平凹散文读后感

贾平凹散文读后感 本文是关于读后感的,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贾平凹散文读后感(一) ——《朋友》读后感 时隔近二十年,又一次读先生的散文,还是如多年前一样喜欢他的文章,忍不住想言传言传。 先生大我六岁,当是同时代人,他初发作品时,我是文学爱好者,很是读了些他的文章。后来发现有卖《贾平凹散文自选集》时就毫不犹豫地买下,果然没令我失望,不仅我爱读,就连上小学的炜儿听了他的文章也是喜欢得不行,总学说:我要撞棉花包撞死,吃白糖吃死。于是去日本时就把此书也一并带去,供炜儿闲时阅读。回国时,扔了很多衣物、日用品,可这本缺了封底的书却又被带回。 这次读《朋友》才知道,那本自选集是他的第一本散文集,看来还真是与他有些缘的。二十年来作者与读者都在成长,他的文章越来越朴实无华,却在不经意处会令你发现一些深刻,一些禅意,一些古风,如以下几段: 一个人活着其实仅仅是一个人的事,生活关照形的朋友可能了解我身上的每一个痣,不一定了解我的心,精神交流形的朋友可能了解我的心,却又常常拂我的意。快乐来了,最快乐的是自己。苦难来了,最苦难的也是自己。 这个世界已混沌不清,抨击丑恶发泄怨愤是一种战斗,而宣扬纯

净也是战斗。人生的残缺使我们悲痛和激愤,而在残缺人生中享受纯真美好,更是我们的一种生活的艺术和人生的艺术。 人活着最大的目的是为了死,而最大的人生意义却在生到死的过程。朋友被朋友们骂着又爱着,是因了这个朋友的真诚和有趣。 他形容一个朋友的长相:满脸都是头,满头都是脸。(一秃顶朋友)看到此不禁莞尔,想到圈内程主任的那张如弥勒般的佛脸。 这本散文集多为朋友作序,也有写一些有趣朋友之间的交往,被写人物大多为陕西文人、书人、画人,也有一些喜收藏石头之人,还有朋友的小儿,竟被他称为先生,皆因小儿怀有纯净无染的心也。其为友人作文,却不胡乱吹捧,有一说一,无二是不言双的。 读先生的文,发现了许多与先生相同之处,不由窃喜。先生喜饮茶,我亦喜饮茶,先生喜藏石,我亦喜藏石,不过我的俗了些,是玉石,先生喜的是天然大气之石。先生喜藏陶罐,我亦喜欢陶、瓷之器,不过先生喜的是高古之陶,而我喜的是家用的大俗之器。先生不爱钱、权,我亦鄙薄这两样。先生善书、画,我却喜赏书画,先生写一些微言大义的小文,我却爱这些文章甚于爱先生的小说。还有一点很重要,先生是文坛着名的病人,而我亦是文坛之外一个无名的老病号,且得的是同一种病,不是我硬要牵强附会的找与名人的相同之处,而是爱先生的文在先,对先生好奇在后,才发现了这些缘,不由拿来显摆。 在此以一读者身份遥祝先生身体安康,多为我辈写出一些美文来,才不枉了我们来世一遭。 贾平凹散文读后感(二)

贾平凹小说的题目特点

82 2015年12月THE JOURNAL OF GUANGDONG PEIZHENG COLLEGEDec. 2015 贾平凹小说的题目特点 郑春元 (广东培正学院 论丛编辑部,广东 广州 510830) 摘 要:贾平凹不同阶段的小说题目有着不同的特色。上世纪70年代的小说题目简单、直白;八九十年代的小说题目多有象征性,含蓄蕴藉;2000年以后的长篇小说题目平和,不事雕琢,虽朴素大气却也减少了艺术色彩。每个阶段小说题目色彩的变化都与社会及个体因素相联系。 关键词:贾平凹;小说;题目;象征;写实 中图分类号:I207. 6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O-10267(2015)04-0082-04收稿日期:2015-10-15 作者简介:郑春元(1949-),男,《广东培正学院论丛》编辑部编审,研究方向:编辑学,侠文化。 在文学作品中,题目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因此有经验的作家无不重视题目的设置。许慎《说文》中言:“题,额也。”[1]138而“目”则为“眼”。以额与眼喻题目之地位,其重要性自然不待言说。 贾平凹从事小说创作已经有三十多年的历史了,这是一位勤奋而成熟的作家,小说无论数量还是质量在同时代作家中都名列前茅,可谓独具特色,因此自然而然地形成了一个题目的世界。和所有优秀作家一样,贾平凹小说也十分重视题目的设置。他的小说题目既简洁明朗、纯朴自然,看似不事雕琢,有一种天然的艺术性;同时绝大多数题目也含蓄蕴藉,苍茫厚重,呈现出象征和隐喻独有的美感。假如将他的小说创作分为三个不同时期的话,那么每个时期的小说题目也有每个时期的特点。本文对此进行研究。 一、上个世纪70年代小说的题目特点贾平凹是从70年代中期开始小说创作的,当时主要是写短篇,小说多以人名、地名、事件为题。《兵娃》(1974)和《春女》(1977)就是以人名为题的小说作品。 《兵娃》写的是初一学生张兵娃教育万有老汉的事。兵娃暑假期间到生产队参加劳动,被队长分派和万有老汉一起卖豆腐。万有老汉一开始想借卖 豆腐之机顺便卖点针头线脑,赚点零花钱;接受教育后又在茶坊村急需一批豆腐时,讨价还价,为队 里要来几头猪崽,都被兵娃及时阻止了。小说明显是以当年的阶级和思想斗争为背景,突出的是所谓的思想觉悟,题目也就是主人公的名字。 《春女》写的是一个不满十岁的小姑娘帮助五保户爷爷做饭的事。五保户石牛爷爷心系集体,主 动做了工地的爆破顾问,忙得没有一点时间,春女就偷偷过来给石牛爷爷做饭。小说突出的是春女的善良懂事,题目也是主人公的名字。 以人名为题目的小说还有一篇脍炙人口的《满月儿》。 《满月儿》也写于1977年,不过和《兵娃》《春女》一类小说相比,水平已经高出很多。小说写的是性格迥然不同的农村两姐妹,姐姐满儿是农科站的技术员,性情沉静,勤奋好学,一心扑在农业科研上;妹妹月儿却单纯开朗,无忧无虑,最后在姐姐的影响下也变得成熟起来。小说虽然以姐妹俩的名字构成题目,但给人以喜庆感,和作品的氛 围十分贴切。 以地名为题目的小说相对少一些,大概只有《荷花塘》 《石头沟》(1977)《山镇夜店》(1979)等寥寥几篇。《荷花塘》具体写作时间不详,但肯定在《石头沟》以前,起码不晚于70年代。小说

智慧树知到《走近贾平凹》章节测试答案

智慧树知到《走近贾平凹》章节测试答案 第一章 1、费秉勋先生在()作品里称贾平凹的创作特点是“多转移、多成效”。 A.《贾平凹论》 B.《鬼才贾平凹》 C.《贾平凹的文艺世界》 D.《贾平凹的平平凹凹》 答案: 《贾平凹论》 2、《鸡洼窝的人家》属于贾平凹的系列()小说之一。 A.改革小说 B.悲情小说 C.传奇小说 D.匪行小说 答案: 改革小说 3、“神是被敬奉的鬼,鬼是被驱赶的神”是()作家说的,他的作品有很浓厚的鬼魅叙事风格。 A.贾平凹 B.陈忠实 C.阎连科 D.曹文轩 答案: 贾平凹 4、()作品的发表,意味着贾平凹找到了他创作的根据地。 A.《浮躁》

B.《商州初录》 C.《废都》 D.《秦腔》 答案: 《商州初录》 5、截至2018年5月,贾平凹45年里共出版长篇小说()部。 A.12 B.14 C.16 D.20 答案: 16 6、贾平凹的《山本》出版于()年。 A.2018 B.2001 C.2012 D.2009 答案: 2018 7、贾平凹家里世代为农,靠笔耕不辍的勤奋写作成为当代著名作家。 A.对 B.错 答案: 对 8、“不是我在跟风,是风在跟我”,是说贾平凹的创作紧跟流派,一点也不敢逾矩。 A.对

B.错 答案: 错 9、文坛需要“独行”,因为文学创作的原创性质,不允许丝毫的复制和类似。 A.对 B.错 答案: 对 10、学习传统不泥古,吸收西方文化也不生吞活剥。有了这样高的站点,贾平凹就有了持续不断的创作力。 A.对 B.错 答案: 对 第二章 1、()是贾平凹用文学观察和反映世界的一个窗口。 A.商州 B.边城 C.北京 D.上海 答案: 商州 2、()是贾平凹试笔阶段的作品。 A.《浮躁》 B.《山地笔记》 C.《秦腔》

贾平凹作品的艺术特色

贾平凹作品的艺术特色 作为中国当代文学史上的一个贯穿性人物,贾平凹有着无可争议的地位与影响。贾平凹就是一个复杂独特的存在,不同文体经她的灵光照射便能异彩顿生,以一人“兼具数美”,实为当 代文学创作界的奇才。其小说创作成就巨大,散文创作也毫不逊色,以广泛宏富的内容、超凡脱俗的形式在当代散文创作中脱颖而出,卓然独立。 青年评论家谢有顺,在评谈平凹散文作品时曾说:散文“为人类一切无法归类的情感与心灵碎片提供了含混的表达方式”,“好的散文一定就是心灵的奇迹与语言的意外收获”[1],贾平凹的散文,“说书,说话,说人,说事,说生说死,谈奉承,请客,花钱,谈房子,打扮,玩牌,都就是从微小的细节入文,趣味生动,精神也自在,没有陈腐之气,整体上还给人开阔的想象。我想,散文之大,应该指的就就是这种从小而大的大;事就是小的,但精神就是大的。……我非常喜欢贾平凹散文里那种实在的、生活化的基础部分。……众多物质性元素(坚实的细节与经验),支撑起了她散文精神流动的河床与气势。好的散文就是悟出来的……”,贾平凹的散文,“有小说家的实(物质性),又有思想家的悟(精神性)”,她就成了一个善于悟的“好的散文家”[2]了。 (一)富有个性的艺术风格 《贾平凹散文选集》无论在意境、结构,还就是语言艺术上都充分展示了作者富有个性的艺术风格。 1、以真挚的感情拥抱生活 在《贾平凹散文选集》里,作者通过笔锋来展现自己所处年代的生活,抒发自己对生活的感受、感悟及讲述自己独特的人生体验。她追求一种朴实无华、率真自然的生活意境美与意趣美,透过敏锐的观察力来写平常人生的微妙情绪与意趣,她视艺术感受为一种生活的情趣与人生的态度,讲求情操所致,自然为文。正如她自己所说:“我必须老老实实生活,不就是存心去生活中获取素材,也不就是弄到将自身艺术化,只能有意无意地,生活的浸润感染,使提笔时自然而然地写出要写的东西。”① 2、自然而成的文章结构

贾平凹先生作品的特点

贾平凹的作品特点;贾平凹的散文内容宽泛,社会人生的独特体察、个人内;他常用轻淡的笔墨,再现实生活中人们习以为常的又经; 贾平凹的作品特点 贾平凹的散文内容宽泛,社会人生的独特体察、个人内心的情绪变化、偶然感悟的哲理等等皆可入文。贾平凹于传统的散文写作中,取了个大突破——凡对社会、人生的独特体察、个人内心情绪(爱与恨),或偶尔感悟到的某些哲理等,都呈现文中。在他文中,不难发现贾平凹的赤子之心,于现今复杂的社会里的确难寻。而且,贾平凹对美感的追求,于字里行间清晰易见。 他常用轻淡的笔墨,再现实生活中人们习以为常的又经常忽视的景象,但却能引人入胜。在他的《丑石》、《静虚村记》、《夜游龙潭记》等篇中,可以清楚地发现这一艺术特质。他的散文,浓的如酒般醇厚绵长,淡的如溪水清纯透明。在一种古朴而又平淡的氛围中,贾平凹道出他对生命、历史、宇宙的深深思索,使他散文具有一种深邃的哲思。贾平凹的大部分散文都闪烁着哲理的火花。这种哲理多出自作家生活的体验和感悟,而非前人言论的重复,哲理的诠释过程也就是文章的重心,极富情致和个性。正如他说讲那样:“磁铁只对螺丝帽、铁钉起作用,不对石头、木块起作用,文学也同样。我从来没有考虑过读者,越考虑,书越卖不动。” 陕西作家,从柳青起,大多寻求一股味道。可简单概括为:厚实,写实。这种审美趣味决定了他们难以浪漫,并缺乏想象。这是一种特征,但同时,也是一种遗憾。 柳青作《创业史》,在长安县一代蹲点十三年。据说创业史的发生地就在我们学校旁的某一个村庄。而书中梁生宝的原型,也可循迹。想来这位前辈在写《创业史》时,也确实怀着一种崇高,一种理想。不过,时代的翻云覆雨将他局限。创业史的最后一卷出版于1978年,而这个时候,发生了大家都很熟悉的事---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这么一来,柳青的地位,《创业史》的地位就变得尴尬起来。不是前边还信誓旦旦有理有据的说只有走合作化道路才能发家致富么?怎么这会书还没写完,形势就沧海桑田了?这不是柳青的问题,但他也突破不了这个问题。政治化太浓的作品,长久不了。文学十七年,那一竿子作品,一批作家。现在看上去可笑无比。这诺大的一段文坛及其作家作品,也就只具有文学史的价值,而不具有文学价值了。于是,在讲那个时期的作品,只讲一个柳青,只讲一部《创业史》就足够。千人一面,千篇一律。柳青在他的时代,是一个至高点,但也仅此而已。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