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资本流动福利效应

资本流动福利效应

资本流动福利效应

国际资本流动的福利效应

国际资本自由流动使投资收益率在国际间实现均等化,从而提高资本的总体使用效率,它不仅提高东道国的福利水平,同时也提高投资国的福利水平。总的来说,资本国际流动可以带来净利益。通过资本流动的自由化,在世界总产量增加的同时,投资国和受资国也有机会分享这一净福利增量。

1、对于世界总产量的影响:本国因资本流出而减少的产量EFJI;外国因资本流进而增加的产量GEFJ;结论:资本流动增加了世界总产量,增加量为GEFJ—EFJI=GEI。

2、对国民收入的影响:流出国:资本收益的增加EFJH>产量的减少EFJI,增加量=EHI(下三角);流入国:因资本流进增加的生产GEFJ>支付给国外的资本收益EFJH,增加量=EHG (上三角);结论:资本流动增加了世界的国民收入。

国际资本流动与金融危机

封皮: 吉林省高等教育自学本科生毕业论文 自考专业: 指导老师: 姓名: 准考证号: 答辩序号: 答辩时间:

20世纪以来的几次金融危机表明,金融危机的爆发总是与国际资本的大规模、无序流动有关系,或者说国际资本流动是新型金融危机爆发的外部条件。国际资本流动主要借助间接融资市场、证券市场、外汇市场,引起金融市场的波动。通常又会经历四个阶段:资本大量流入,本币严重高估,国际收支逆差加大;短期外债压力增强,金融脆弱性增加;投资资本攻击,资金外逃,金融危机爆发;在此基础上,资本逆流,危机加深。在了解了资本流动如何导致金融危机的基础上,分析东南亚金融危机爆发前的资本不正常流动,并根据经验提出相应建议。 关键词:金融危机;资本流动;资本逆流

摘要 (2) 目录 (3) 一、资本国际流动的形式和特点 (4) 一、国际资本流动 (6) (一)国际资本流动活动主要是银行的贷款行为。 (6) (二)非理性的泡沫经济。 (7) (三)通过外汇市场,资本外逃,加剧货币的贬值。 (7) 二、国际资本流动的传导过程 (7) (一)经常项目逆差加大,宏观经济失衡。 (7) (二)短期外债压力增强,金融脆弱性增加。 (8) (三)固定汇率制崩溃,金融危机发生。 (8) (四)资本流入停止(逆转),金融危机深化。 (9) 三、案例分析——东南亚金融危机 (9) 四、对中国的启示 (11) (一)征收托宾税。 (11) (二)加强对我国资本帐户管理。 (11) (三)严格控制对外借债,逐渐实现全口径管理。 (11) (四)谨慎开放证券投资,防范国际资本流动冲击。 (12) 参考文献 (13)

20世纪90年代以来国际资本流动的基本特点

20世纪90年代以来国际资本流动的基本特点 进入90年代以来,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贸易集团化、金融国际化和区域性经济合作的进一步发展,国际资本流动发生了一系列巨大的变化。具体表现: 第一,跨国流动的巨额短期资本同实物经济越来越脱节,变化大大决于实物经济的变化,严重“虚拟化”,具有投机性强、流动性强、破坏性大的特点,因此存在着很大的风险。这种虚拟资本往往可以用较少的本金控制几十倍、几百倍甚至千倍于己的资金,投向风险高、回报高、周期短的外汇、股票、期货以及衍生工具等市场。它们抓住某国经济结构中的弱点进行炒作和投机,且其流动不遵循实物经济的逻辑和规律,而主要受各种非理性因素的左右。因此,表现为资本大规模的无序、不可预测的跨国流动;这种不受实物经济规律约束的虚拟资本的大规模无序流动反过来对实物经济产生巨大的负面影响。 第二,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跨国公司在全球范围内加强市场地位、降低成本、提高效率、优化资源配置的竞争使产业资本和金融资本的国际并购、重组更加活跃,高潮迭起。80年代以前,外国直接投资主要通过在东道国新建项目来形成生产能力,进入目标市场。80年代中期、特别是进入90年代以来,跨国投资则主要以兼并和收购方式实现,并一次次掀起并购热潮。通过同行业并购,跨国公司强强联合,得以优势互补、增强实力,直接借助已有的资源和渠道迅速有效地进入和占领目标市场。据

统计,发生在发达国家之间的并购约占全球并购总额的80%,发生在发展中国家的占20%。1997年以购并方式实现流动的外国直接投资已占全球外国直接投资总流量的58%,价值高达3420亿美元。欧元启动后,欧洲资本大市场的形成将迫使欧洲的企业、金融机构大规模合并重组,以降低成本提高效率。 第三,资本追求利润和投资安全的双重属性,在跨国流动时表现得更加明显。外国投资者的决策过程实际上是对投资地的安全和增值可能性进行评估和权衡的过程。从流向上看,约70%的外国直接投资流向发达国家,30%流向发展中国家,且集中在少数社会政治稳定、政策完善宽松、经济发展较快和开放程度较高的发展中国家。根据联合国贸发会议的资料1990、1995、l997年流入发达国家的外国直接投资比例高达79.3%、70.6%和68%,而流入发展中国家的外国直接投资比例分别为20.6%、28.l%和30.2%,且主要集中在拉美、加勒比地区和南亚、东亚及东南亚地区,非洲的份额极小。 第四,随着经济和科技全球化的纵深发展、产业升级和科技进步的加快,跨国公司在东道国投资的成功及其持续发展将更多地取决于能否便捷而有效地利用东道国的本地智力和社会综合资源(相对于自然国是否具有鼓励开发创新的商业文化和社会环境,是否拥有具备创造和创新潜力的各类专业技术人才储备,是否拥有相关的配套产业和企业群,是否具备丰富资源而言)来加强其适应市场的竞争能力。因此,东道的知识、智慧和信息等

关税的福利效应分析

5.方茴说:“那时候我们不说爱,爱是多么遥远、多么沉重的字眼啊。我们只说喜欢,就算喜欢也是偷偷摸摸的。” 6.方茴说:“我觉得之所以说相见不如怀念,是因为相见只能让人在现实面前无奈地哀悼伤痛,而怀念却可以把已经注定的谎言变成童话。” 7.在村头有一截巨大的雷击木,直径十几米,此时主干上唯一的柳条已经在朝霞中掩去了莹光,变得普普通通了。 8.这些孩子都很活泼与好动,即便吃饭时也都不太老实,不少人抱着陶碗从自家出来,凑到了一起。 9.石村周围草木丰茂,猛兽众多,可守着大山,村人的食物相对来说却算不上丰盛,只是一些粗麦饼、野果以及孩子们碗中少量的肉食。 关税的福利效应分析 当国家开始征收关税将对一国的整体的社会福利产生相应的影响,要想了解关税对中国汽车市场产生的影响,可以通过一个局部均衡模型来进行分析,其中只分析关税一项影响因素对供求关系产生的变化而带来的福利效应的分析。 但是讨论到我国汽车进出口的关税的福利效应时就必须首先确定分析的国家为大国还是小国,小国意为本国的通过征收关税来改变价格不会对国际价格产生影响,一般关税为国际价格与国内价格之差。而对于大国意来讲,关税的税率高低会因大国的进出口量变化而对国际市场整体的供求关系产生影响,进而使国际价格发生变化。对于中国而言,我国的汽车进出口量还不足以影响到国际供求关系,所以中国在汽车进出口可以视为小国。 征收关税对将使价格提高,必然会使国内的可以生产进口替代品的生产厂商提高产量,增加了国内生产。可是在提高价格的同时国内对于进口产品的需求弹性大于零,就会减小国内消费。对于国家关税必然会产生关税收入,关税收入=税率*进口量。所以关税的福利效应=生产者增加的福利-消费者减小的福利+政府的税收收入 关税福利分析图 图中,S为供给曲线,D为需求曲线,当没有其他因素影响的情况下,S和D的交点为均衡点。P1为国际市场的价格,也就是自由贸易时的价格。t为对进口的产品所征收的关税,所以P2征收关税之后的价格,即为P2=P1+t。 在小国的条件下,供给曲线S与P1、P2两条线分别相交于3和1两点,意为当征收关税之后,因为价格的提升国内的生产量由Q1提升到了Q2,增加了Q1Q2,体现了关税对于国内产业的保护作用。带来的生产者增加的福利可以用增加的生产者剩余表示,可用图中的梯形a(1 P2 P13)的面积来表示。 1.“噢,居然有土龙肉,给我一块!” 2.老人们都笑了,自巨石上起身。而那些身材健壮如虎的成年人则是一阵笑骂,数落着自己的孩子,拎着骨棒与阔剑也快步向自家中走去。

中国就业波动的福利效应分析管理论文

中国就业波动的福利效应分析管理论文 一、引言 福利分析在经济理论中占据着非常重要的地位,经济波动(周期)理论也不例外。早期,人们普遍认为经济波动会降低社会福利,所以把研究重点集中于经济波动产生的原因及其内在机制。1987年,卢卡斯首次定量分析了经济波动福利问题。认为至少对美国而言,与经济增长相比,波动福利影响微乎其微。卢卡斯的这一观点立即引起了人们的争论。虽然在他之后有不少学者进行了大量研究,本文主要从三个方面推进了已有的研究。首先,从时间上分析了改革开放以前经济波动福利效应;其次,考虑了中国长期存在的城乡二元经济状况,分别从城镇居民和农村居民进行讨论;最后,也是本文最重要的是,不仅考虑消费波动,而且考虑就业波动。这一方面通过刻画消费波动的原因,使分析建立在必要的微观基础之上;同时也为宏观经济政策选择提供可能的参考依据。 本文主要结论是:(1)从随机冲击对消费路径的影响角度分析,可以把波动福利影响区分为风险效应、水平效应和增长效应。(2)就业波动不仅会产生风险效应,也会产生水平效应。(3)在中国,从全国角度和从城乡居民角度分析,消费波动特征具有明显差异。从全国角度看,居民消费波动幅度在改革以后有所提高。但从城乡角度看,城乡居民消费波动幅度改革后均有所下降。二者形成鲜明对比。(4)

就业波动福利影响主要是风险效应,水平效应不够明显。城乡之间,农村居民的波动福利效应明显大于城镇居民的波动福利效应。 二、经济波动的风险效应、水平效应与增长效应 目前波动福利影响分析方法主要是卢卡斯(1987)提出的期望效 用等价法。这种方法的基本思想是利用期望效用等价原则,通过对波动消费路径与确定消费路径效用的比较来讨论波动福利影响。 (一)基本思路 假设在一个经济社会中,所有经济主体完全相同,个体福利等于社会福利。一个长生不老的代表性个体偏好为 当经济社会存在波动时,个体消费路径为 把两个消费过程效用比较转化为消费过程比较。显然,λ表示当确定消费路径变为波动消费路径时,要保持个体福利不受影响需要对有波动的消费水平进行多大程度补偿。我们把它称为补偿系数。在文献中,从卢卡斯开始,人们通常把λ定义为波动成本。因而波动福利效应分析又称为波动成本分析。如果补偿系数为正,说明经济波动降低个体福利,具有负的福利效应;如果为负,说明经济波动提高个体福利,具有正的福利效应;如果为零,说明经济波动不影响个体福利。在给定个体偏好和消费过程条件下,通过解上述期望效用等价方程就可看出经济波动的福利影响程度。在上述过程中期望效用等价起着关键性作用,因此我们把这种计算方法叫做期望效用等价法。 依据上述思路,也可以建立如下形式的期望效用等价方程:

新一轮消费税调整的社会福利效应分析--消费税调整对社会福利状况的改变

新一轮消费税调整的社会福利效应分析 -----消费税调整对社会福利状况的改变 崔玉平 河北经贸大学,河北石家庄(050061) E-mail:yuping0915@https://www.wendangku.net/doc/376422986.html, 摘要:在我国社会经济环境发生很大变化的情况下,新一轮的税制改革悄然展开。本文对消费税调整所带来的社会福利效应进行了详细的阐述,分析了此次消费税的调整所带来的社会福利状况的改变情况。 关键词:消费税,效应分析,社会福利 1.引言 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在2006年3月21日联合下发通知,从今年4月1日起对我国消费税的税目、税率及相关政策进行调整,这次调整从原先的11大类扩大到14大类,这表明新一轮的消费税改革正式启动,充分体现了消费税在保护环境、节约资源及调节消费方面的税收功能。 2.新一轮消费税调整的背景和必要性 2006年是“十一五”规划的开局之年,在举国上下深入贯彻落实“十一五”规划纲要的大背景下,按照科学发展观、建设节约型社会和构建和谐社会的要求,新一轮调整消费税适应了社会经济形势的发展要求。 (1) 实现税收职能,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税收的基本职能有四个:筹措资金、配置资源、矫正分配、稳定经济[1]。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国民收入和居民收入不断提高,到2000年中国人均GDP、居民消费水平和职工平均工资均提高了近3倍,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使得许多原来被视为高档品的消费品(如护肤护发品)走进了寻常百姓家,成为大众消费品,从而失去了原来高档消费品的外衣。如果对这些消费品征税显然与消费税设置的初衷相悖,在很大程度上扭曲了税收职能的发挥,不利于经济平衡发展。 (2) 节约资源、保护环境,建设节约环保型社会的需要。国家鼓励发展循环经济和节约经济,其政策导向就是鼓励低耗能、低污染的产业发展,同时抑制高耗能、高污染的产业,这样通过提高高耗能、高污染产业的产品的消费税税率,抑制资源的过度消耗及由此造成的环境污染,增加他们污染环境的成本和代价,以正确引导生产和消费,合理配置资源,避免资源的浪费和效率损失,乃是构建资源节约型社会、环境友好型社会的明智之举。 (3) 调节收入分配,实现社会公平,构建和谐社会的需要。这次调整通过开征新的商品的消费税(如高尔夫球及球具、高档手表、游艇等高档消费品),取消了成为大众消费的护肤护发品的消费税,真正实现对高收入阶层的过度奢侈消费征收相应的消费税,可在更广泛的范围内体现社会公平和价值[3]。 3.消费税调整的一般福利效应分析 -1-

国际金融课件-第八章-国际资本流动

国际金融课件-第八章-国际资本流动

第八章国际资本流动第一节国际资本流动的概述一、国际资本流动的概念国际资本流动是指资本从一个国家或地区转移到另一个国家或地区。这里所说的资本包括货币资本或借贷资本,以及与国外投资相联系的商品资本和生产资本。国际资本流动包括资本在国际间流出与流入两个方面。资本流出是指资本从国内流向国外,亦称本国的资本输出。资本流入是指资本从国外流入国内,亦称本国的资本输入。国际收支平衡表中的资本项目反映一国在一定时期内同其他国家(或地区)间的资本流动的综合情况,包括:1)资本流动的规模,即资本流出额、资本流入额、资本流动总额和资本流动净额;2)资本流动的方式,即直接投资、间接投资以及投资利润再投资等;3)资本流动的类型,即长期资本流动和短期资本流动;4)资本流动的性质,即官方资本流动和私人资本流动。二、国际资本流动的类型国际资本流动按流动的时间长短,可分为长期资本流动和短期资本流动。 1.长期资本流动长期资本流动是指流动期限在一年以上的资本流动。长期资本流动按资本流动方式,可以分为国际直接投资、证券投资

和国际贷款三种类型。 1)国际直接投资国际直接投资是指一国的投资者将资本用于他国的生产或经营,并掌握一定的经营控制权的投资行为,是资本要素国际流动的主要方式之一。对外直接投资通常采用三种基本方式:创办新企业;收购国外企业;利润再投资。2)国际证券投资国际证券投资也称国际间接投资,是指购买外国企业发行的股票和外国企业或政府发行的债券等有价证券并获取一定的收益的一种投资行为。 3)国际贷款国际贷款主要指政府贷款、国际金融机构贷款、国际银行贷款和出口信贷。政府贷款是各国政府或政府机构之间的借贷活动。国际金融机构贷款是国际金融机构向其成员国政府提供贷款。国际银行贷款是指国际商业银行提供的借贷。出口信贷,是指由商业银行对本国出口商、他国进口商及其所在国银行提供的一种贷款。 2.短期资本流动短期资本流动是指为期一年以下(含一年)的国际资本流动。短期资本流动从性质上可分为银行资本流动、贸易资本流动、保值性资本流动和投机性资本流动:银行资本流动。是指由各国经营外汇的银行和其他金融机构之间

当前国际资本流动的特点与原因

第三节当前国际资本流动的特点与原因 一、当前国际资本流动的特点 20世纪90年代以来,世界经济形势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主要有: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摆脱了经济衰退,经济开始复苏,保持低的通货膨胀率,国际金融市场利率较低;苏联解体,东欧各国面临经济体制的转轨,这种转制是艰难而漫长的过程,资金短缺异常突出;国际债务危机在经过十年的努力后有所减缓,但仍存在隐忧;石油输出国由于石油价格持续疲软的情况下,收入锐减,贸易出现逆差,资本流入减少、流出增加。在这种经济形势下,国际资本流动出现了以下新的特点: 1、国际资金流量增长迅速,不依赖于实物经济而独立增长。 20世纪90年代以来,世界经济发展迅速,国际资本流动的增长速度远远快于世界贸易的增长,例如印尼、马来西亚、菲律宾和泰国在1990-1994年间,资本流入量是其同期经常账户赤字的两倍。1996年,泰国资本流入占其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高达13%。而且,国际资本流量的增长是持续性的,不受世界经济周期波动的影响。比如,世界出口贸易量曾因世界经济的周期性衰退在1979-1982年及1990-1993这两个阶段中出现下降或徘徊,而国际资本流动却在上述两个时期未受影响,保持了持续高增长的势头。另外,一大批在国际资本流动中居于突出地位的离岸金融中心都出现在经济和贸易不太发达的国家和地区,诸如巴哈马、巴林、开曼群岛、新加坡、阿联酋等。国际资本流动的以上这些特征都说明它已经摆脱了对实物经济的依赖。 2、发达国家在国际资本中仍占主导地位,发展中国家比重逐步增加。 二战后发达国家不仅保持着资本输出主体国家的地位,而且成为最大的受资国,国际直接投资主要发生在发达国家之间。OECD国家近年来对外直接投资占国际直接投资的80%左右,其成员国对外直接投资的70%左右也被其他OECD成员国所吸收。在国际资本市场上,发达国家扮演着双重角色,既是最大资本输出国,又是最大资本输入国,对外大量投资与大规模吸收外资往往结合于一身。而发达国家在国际直接投资中的支配地位,决定了其在国际直接投资法律规则的制定方面有着极大的影响力。 但又有迹象表明,发展中国家通过国际资本流动参与世界经济的程度普遍加

关税的福利效应分析

关税的福利效应分析 This manuscript was revised on November 28, 2020

关税的福利效应分析 当国家开始征收关税将对一国的整体的社会福利产生相应的影响,要想了解关税对中国汽车市场产生的影响,可以通过一个局部均衡模型来进行分析,其中只分析关税一项影响因素对供求关系产生的变化而带来的福利效应的分析。但是讨论到我国汽车进出口的关税的福利效应时就必须首先确定分析的国家为大国还是小国,小国意为本国的通过征收关税来改变价格不会对国际价格产生影响,一般关税为国际价格与国内价格之差。而对于大国意来讲,关税的税率高低会因大国的进出口量变化而对国际市场整体的供求关系产生影响,进而使国际价格发生变化。对于中国而言,我国的汽车进出口量还不足以影响到国际供求关系,所以中国在汽车进出口可以视为小国。 征收关税对将使价格提高,必然会使国内的可以生产进口替代品的生产厂商提高产量,增加了国内生产。可是在提高价格的同时国内对于进口产品的需求弹性大于零,就会减小国内消费。对于国家关税必然会产生关税收入,关税收入=税率*进口量。所以关税的福利效应=生产者增加的福利-消费者减小的福利+政府的税收收入 关税福利分析图 图中,S为供给曲线,D为需求曲线,当没有其他因素影响的情况下,S和D 的交点为均衡点。P 1 为国际市场的价格,也就是自由贸易时的价格。t为对进 口的产品所征收的关税,所以P 2征收关税之后的价格,即为P 2 =P 1 +t。 在小国的条件下,供给曲线S与P 1、P 2 两条线分别相交于3和1两点,意为 当征收关税之后,因为价格的提升国内的生产量由Q 1提升到了Q 2 ,增加了 Q 1Q 2 ,体现了关税对于国内产业的保护作用。带来的生产者增加的福利可以用增 加的生产者剩余表示,可用图中的梯形a(1 P 2 P 1 3)的面积来表示。 在需求方面,当征收关税后价格提升,需求曲线D与P 1P 2 两条线相交于Q 3 Q 4 两点。可以理解为由于征收关税,进而消费需求由Q 4减少到了Q 3 。由于消费减 少带来的社会福利的减少可以用消费者剩余表示,可用图中的梯形a+b+c+d (2P 2P 1 6)面积来表示 在国家的关税税收收入方面,由于征收关税,进口量由征收之前的Q 1Q 4 减少 为Q 2Q 3 ,关税由征收前为零变为t*Q 2 Q 3 ,可用图中的c(1245)的面积来表示。 关税带来的福利效应=增加的生产者剩余-减少的消费者剩余+政府财政收入。所以可用图中表示为a-(a+b+c+d)+c,即为-(b+d)。 通过对图的分析可知,当小国条件下征收关税,对于社会整体的福利效应为负。这样可以增加政府的财政收入,更主要的是通过关税条节价格,进而引导社会资源更多的使用到国内的进口替代产业的生产中。体现了关税对本国的保护作用。

3章税收的“福利”效应

第三章税收的“福利”效应 本草讨论货物税、所得税对福利的相对效应问题。本章表明,关于所得税优越性的所谓“证明”根本就不是什么证明。然后,本章勾画出了对这一问题的“正确”分析。 然而,本章表面的内容与其主要目的仅有间接关系,其主要目的在于通过实例揭示出两种经济分析方法的区别。从这点上讲,本章是《政治经济学杂志》上刊登过的一篇文章的扩雇了的脚注。在那篇文章里,我就需求曲线的两种定义进行了分析对比——一个是通常的定义,该定义假定货币收入与其他货物的货币价格在同一条需求曲线上的不同点相同;另一个替代性的定义是艾尔弗雷德·马歇尔研究的结果,它假定实际收入是相同的。我当时提出,通常的定义产生于并反映出对经济分析的实质上是运算的和描述性的处理方式;那个替代性的定义则是一种分析的和解决问题的处理方式;因此,通常的定义对多数问题都用处不大。假如花费在所讨论商品上的收入百分比数目小,正像实际应用中通常发生的那样,这两条需求曲线在定量上的差异也就小,并且,当这一百分比趋于零时,定量差异也接近零。然而,正是因为这种概念的差异确实反映出方法上的根本差异,所以,此概念差异是至关重要的。 下面的讨论表面上并没有使用需求曲线。然而,可以看到,被广泛使用的对所得税和货物税的福利效应的错误的分析方法与需求曲线的通常定义如出一辙——两者都反映出对经济分析的运算式的处理方式。当然,没有一种方法是非犯错误不可的。一个分析家尽管其方法和工具有欠缺,仍可以成功地获得正确的结论。然而,能干、老练的分析家被愚弄的事实提供了充足的证据表明这一缺陷并非无足轻重。 关于所得税优越性的所谓“证明” 图3.1概括了一种分析方法,这一方法经常被用来“证明”:在获得相同收入的条件下,所得税要优越于货物税。

价格歧视和社会福利效应分析_潘影

价格歧视和社会福利效应分析 潘影 (北京工商大学经济学院,北京100037) 【摘要】目前价格歧视理论在广泛的应用于企业决策和经济政策的分析中,在现实经济生活中价格歧视也是一个广泛存在的现象。定价策略的差异性会导致不同类型的价格歧视具有不同的福利效应。本文主要以三级价格歧视为例来分析其对社会福利效应的影响,最终得出价格歧视对社会效应影响的几点结论。 【关键词】价格歧视;社会福利效应;垄断 一、价格歧视的原理及实行条件 价格歧视实质上是一种价格差异,通常指商品或服务的提供者在向不同的接受者提供相同等级、相同质量的商品或服务时,在接受者之间实行不同的销售价格或收费标准。根据价格差别的程度,可以把价格歧视区分为三个等级:一级价格歧视、二级价格歧视和三级价格歧视。实行价格歧视,必须满足三个条件:第一,企业必须具有能够在某种程度上决定市场价格的市场势力。第二,企业拥有的顾客群必须是容易区别的并且对产品有不同需求弹性。只有具备这一条件,企业才有可能在需求弹性不同的市场上制定不同的价格从而达到侵占更多消费者剩余的目的。第三,企业拥有相互隔离的以不同顾客群为代表的不同市场。因为一些迈着会通过不隔离的市场倒卖价格具有差异性的产品,从而阻碍企业通过价格歧视增加利润目的的实现。侵占消费者剩余并将它转化为经营者利润(又称生产者剩余)是实行价格歧视的最主要目的。而所谓消费者剩余,是指消费者购买某种商品所愿支付的最高保留价格与实际支付价格之间的差额。 二、三级价格歧视对社会福利的影响 三级价格歧视采取逆弹性法则,对需求价格弹性大的消费者索取低价,对需求价格弹性小的消费者索取高价。而消费者本身的支付能力决定了其弹性大小。三级价格歧视是最盛行的价格歧视形式,例如:同质商品在富人区价格与穷人区价格迥异、采用优惠券进行产品促销等等。价格歧视的福利分析需要明确一个前提,那就是垄断者所选择的价格歧视最多只能达到社会次优,而不可能是社会最优的。这是因为完全竞争市场条件下的统一定价的社会福利效应肯定高于价格歧视的社会福利效应。然而完全竞争严格来说在现实生活中并不存在,根据次优理论,只要当价格歧视的社会福利水平大于垄断定价时的社会福利水平(即其社会总福利大于垄断定价时的社会总福利),价格歧视行为就会增加社会福利。Hausman和Mackie-Mason的研究表明:三级价格歧视只有在提高产出量和销售量大于垄断定价下的产出量和销售量的情况下(即在规模经济的条件下)才会减少垄断定价造成的扭曲从而增进福利。他们得出两个重要的理论结果:一是在两厂商情况下,价格歧视可能会家底两个子市场的价格;二是当价格福利函数曲线为凹曲线时,并且子市场需求是独立时,价格歧视能在所有子市场降低 价格的一个必要条件为边际成本递减。为了便于讨论,他们的研究都是基于这样一个假设:价格利润函数不是一般的凹曲线而是单峰凹曲线。很长一段时间,经济学界一直在争论出于福利效应的角度考虑具有垄断势力的企业是否可以利用其垄断优势采取三级价格歧视策略。三级价格歧视对于社会福利的效果可以体现在两方面:一是对于不同的消费群索取不同的价格将会导致社会产出的重置;二是社会福利会因为歧视价格策略下的总产出和单一价格下总产出的不一致而受到影响。并且,如果前者多于后者,那么总福利会下降。如果存在规模经济,那么通过三级价格歧视可以扩大产量,降低边际成本和平均成本,消费者福利会随之增加。但是如果产出下降而非增加,那么下降的边际成本将导致价格的上升,价格歧视所带来的福利损失将进一步扩大。所以从福利效应角度考虑,规模经济并不能说明可以对价格歧视采取宽松放任的态度。 三、结论 (1)如果存在规模经济,那么通过价格歧视可以扩大产量,降低边际成本和平均成本实现较大的规模效益,消费者福利会随之增加,从而提高社会福利水平。(2)对于那些如果不实施价格歧视就不可能生产出来的商品或劳务进行价格歧视,对于生产者和消费者来说都是有利的,最终会增进福利。(3)价格歧视能够使低收入者的购买能力增加,提高低收入者的福利,从而有利于维护社会公平。一般来说,只要足够的新顾客由于价格歧视的实施而产生,增加了销售量和产量,那么消费者的福利就会增加,提高了社会整体福利水平。由于二级价格歧视与消费者购买的数量成正相关关系,通常会增加产品的产量,所以是可以容许的。而当一个垄断者实行三级价格歧视时,其产量与实行单一的价格相比是不确定的,通常在增加销售量和产量(大于垄断定价下的产量)的情况下,才会使垄断定价造成的扭曲减少,从而增加福利。 参考文献 [1]何娟.价格歧视对社会福利影响的探讨[J].价格月刊.2003 [2]王伟.三度价格歧视理论及福利效应分析[D].电子科技大学.2006 [3]平狄克,鲁宾费尔德.微观经济学(第四版)[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7 品牌营销 97 企业导报2012年第23期

国际资本流动的利益和风险

第二节国际资本流动的利益和风险 国际资本流动在性质上是生产要素的国际化配置和配合。国际资本流动的大规模发展对资本输出国、资本输入国以及对国际经济势必产生深远的影响。一般地讲,这种影响是双重的,即有积极的作用,也不乏消极影响。 一、国际资本流动的利益 在分析国际资本流动的利益时,我们分别从长期资本流动对资本输出国、资本输入国的影响以及短期资本流动对国内、国际经济的影响来谈。 1.长期资本流动的利益 长期资本流动的期限长、数量大,对经济的长期稳定和持续发展影响较大,并且对资本输出国和资本输入国经济的影响各有不同。 长期资本流动对资本输出国经济的积极作用表现在:(1)提高资本的边际收益。一般来说,资本输出国的资本相对过剩,资本的边际效益递减,预期投资利润率较低,同此,将其输出到资本短缺或投资机会更多的国家或地区能够提高资本的边际效益;(2)有利于占领世界市场,促进商品和劳务的输出。长期资本流动不是简单的货币资本流动,而是包括货币资本、技术设备和生产管理经验在内的总体转移,因此,这级助于扩大资本输出国的出口规模,并推动国内的发展;(3)有助于克服贸易保护壁垒,在贸易保护主义严重存在的今天,向国外输出长期资本尤其是直接投资,是绕过壁垒的有效途径;(4)有利于提高国际地位。国际地位取决于经济实力和经济影响力。向国外输出长期资本,一方面可以增强输出国的经济实力,且巨额利润汇回,对扩大资本积累及改善国际收支等起重要作用;另一方面可直接影响输入国内经济、政治,甚至整个社会生产,从而有利于提高输出国的国际地位。 长期资本流动对输入国经济的积极影响表现在:(1)缓和资金短缺的困难。资本输入国尤其是许多发展中国家往往资金短缺,通过输入外国资本,在短期内获得大量资金,可以解决资金供不应求的矛盾,并能加大资金投入、促进经济发展;(2)提高工业化水平。长期资本流动在一定程度上能推动资本输入国的产业结构升级与调整,改善生产技术设备的落后状况;(3)扩大产品出口数量,提高产品的国际竞争能力。(4)增加了新兴工业部门和第三产业部门的就业机会,缓解就业压力。 2.短期资本流动的利益 在短期资本流动中,贸易性流动和金融性资本流动比较稳定,并且其影响相对有利。而以投机性资本为主的国际贸易则最受国际金融界和各国货币当局所关注,原因在于其流动规模巨大,变化速度快,对一国乃至世界经济金融造成的影响深刻而复杂。因此,在分析短期资本流动的经济影响时,我们更侧重分析短期投机资本或国际游资的影响。 短期资本流动对国内经济的有利影响表现在:(1)对国际收支的影响。短期资本流动能调节暂时性国际的收支平衡。当一国国际收支出现暂时性逆差时,该国货币汇率会下跌,若

关税的福利效应分析

关税的福利效应分析 Prepared on 22 November 2020

关税的福利效应分析 当国家开始征收关税将对一国的整体的社会福利产生相应的影响,要想了解关税对中国汽车市场产生的影响,可以通过一个局部均衡模型来进行分析,其中只分析关税一项影响因素对供求关系产生的变化而带来的福利效应的分析。但是讨论到我国汽车进出口的关税的福利效应时就必须首先确定分析的国家为大国还是小国,小国意为本国的通过征收关税来改变价格不会对国际价格产生影响,一般关税为国际价格与国内价格之差。而对于大国意来讲,关税的税率高低会因大国的进出口量变化而对国际市场整体的供求关系产生影响,进而使国际价格发生变化。对于中国而言,我国的汽车进出口量还不足以影响到国际供求关系,所以中国在汽车进出口可以视为小国。 征收关税对将使价格提高,必然会使国内的可以生产进口替代品的生产厂商提高产量,增加了国内生产。可是在提高价格的同时国内对于进口产品的需求弹性大于零,就会减小国内消费。对于国家关税必然会产生关税收入,关税收入=税率*进口量。所以关税的福利效应=生产者增加的福利-消费者减小的福利+政府的税收收入 关税福利分析图 图中,S为供给曲线,D为需求曲线,当没有其他因素影响的情况下,S和D 的交点为均衡点。P1为国际市场的价格,也就是自由贸易时的价格。t为对进口的产品所征收的关税,所以P2征收关税之后的价格,即为P2=P1+t。 在小国的条件下,供给曲线S与P1、P2两条线分别相交于3和1两点,意为当征收关税之后,因为价格的提升国内的生产量由Q1提升到了Q2,增加了

Q1Q2,体现了关税对于国内产业的保护作用。带来的生产者增加的福利可以用增加的生产者剩余表示,可用图中的梯形a(1 P2 P13)的面积来表示。 在需求方面,当征收关税后价格提升,需求曲线D与P1P2两条线相交于 Q3Q4两点。可以理解为由于征收关税,进而消费需求由Q4减少到了Q3。由于消费减少带来的社会福利的减少可以用消费者剩余表示,可用图中的梯形 a+b+c+d(2P2P16)面积来表示 在国家的关税税收收入方面,由于征收关税,进口量由征收之前的Q1Q4减少为Q2Q3,关税由征收前为零变为t*Q2Q3,可用图中的c(1245)的面积来表示。 关税带来的福利效应=增加的生产者剩余-减少的消费者剩余+政府财政收入。所以可用图中表示为a-(a+b+c+d)+c,即为-(b+d)。 通过对图的分析可知,当小国条件下征收关税,对于社会整体的福利效应为负。这样可以增加政府的财政收入,更主要的是通过关税条节价格,进而引导社会资源更多的使用到国内的进口替代产业的生产中。体现了关税对本国的保护作用。

中国人口流动的社会福利效应分析

中国人口流动的社会福利效应分析 人口流动是社会进步和经济发展的重要推动力,人口跨地区流动,既有利于整个社会资源的合理配置,也有利于促进流入地的经济发展。人口流动也是推动社会制度不断改革的重要推动力。随着人口流动的常态化,与之相关的管理制度也不断适应和调整,人口流动的累计效 应推动相关制度改革的深入。社会福利制度作为与每个人息息相关的制度,在人口流动的过程中,不断改革和完善,考察人口流动对我国福 利制度的影响,进而对社会福利水平的推动,对于我国迈向全面小康 社会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人口流动与社会福利之间关系的研究涉及人口学、福利经济学和新制度经济学等相关学科。目前已有的研究, 大多以人口流动为出发点,主要内容涉及人口流动与经济增长,人口 流动与社会保障制度,人口流动与公共服务提供机制,研究的重点在 探讨流动人口的经济增长效应,如何保障流动人口的教育、医疗、养 老等问题,以及如何优化财政支出来解决因人口流动带来的地区和城 乡差距扩大。对人口流动对社会福利制度的影响研究较少,对由此带 来的社会福利水平的变动更是鲜有涉及。人口流动和制度变革之间存在着互动关系,阶段性的制度变化短期内能够引发人口的集中性流动,人口的长期流动也会推动社会制度的适应性改革。同时,人口流动和 社会福利制度之间存在双向互动关系,但本文在逻辑上选取其中的一 个单向驱动:人口流动社会福利制度变动社会总体福利水平变化,作 为研究方向,重点分析由人口流动驱动的社会福利制度演变,进而评 估人口流动对于整体社会福利水平的影响。具体实施上,本文在梳理

国内外对于人口流动与社会福利效应相关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引出本文选题。之后选取人口学、福利经济学和新制度经济学中可作为研究支撑的相关理论,进行归纳总结和评述,在此基础上展开本文的后续研究,具体研究路径和重点内容如下:首先,对人口流动与社会福利变化之间的关联性进行经验分析。建国以来,我国人口流动经历了由经济驱动到政治驱动最终由市场驱动的过程。从国家层面来看,国家利益是人口流动的原始驱动力,从流动人口自身来看,除国家强制性的迁移外,自由流动状态下,人们对更高社会福利的追求是人口流动的主因。人口流动的过程也推动了社会福利制度的改革与完善,与四次人口流动大潮相交织,我国的社会福利制度也经历了初创时期、发展时期、挫折与恢复时期、转型时期。尤其是1984年以来的转型时期,我国对传统社会福利制度进行改革,改变了过去由国家负担全部社会福利的做法,形成了由国家、集体、个人共担社会福利的局面。这一时期,流动人口的社会福利制度建设也从无到有,经历了从制度缺位到制度建构并全面实施的历程。排除人为的强制性的人口迁移,观察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在市场经济下自由的人口流动过程,可以发现我国人口从农村流向城市,从中西部欠发达地区流向东部发达地区的过程中,不仅自身的收入水平和福利状况有所改善,对流入地整体的经济发展也有带动作用。但同时,人口流动也造成了流出地人口流失,劳动力不足,流入地资源承载压力上升,基础设施建设滞后等问题,对社会福利水平而言,人口流动既有正效应,也有负效应。其次,深入分析阿马蒂亚·森“可行能力方法”框架下的“功能”和“能力”空间

近期国际资本流动的特点与发展趋势

近期国际资本流动的特点与发展趋势分析 一、国际资本流动趋势特点 1.1、官方发展融资比重下降,私人资本的主导地位不断加强 国际资本流动从性质或主体结构看,大致分为政府(官方)和私人两大部门。二次大战后,政府部门的流动(主要是官方发展融资)曾在整个国际资本流动中占主导地位,尤其是战后欧洲的恢复重建和日本经济的崛起过程中更是如此。而近年来,官方发展融资逐年减少。目前,私人资本流动已占全球资本流动的3/4以上。国际私人资本扩展与发展主要得益于科技进步和世界经济一体化发展。科技进步提高了企业、公司盈利能力和水平,为增加资本积聚和积累创造了条件,从而出现大量资本过剩,而世界经济-体化发展则为过剩资本提供了新的跨国投资和盈利机会,特别是许多发展中国家实行市场经济改革和大规模私有化以及放松金融管制,对资本的需求,极大地激发了为资本的流入创造了前所未有的条件,从而使私人资本流动的主导地位进-步加强。 1.2、长短期资本互相快速转换,国际资本流动的期限结构日益模糊 国际资本流动,通常被划分为长期资本流动和短期资本流动来考

察,而且,人们往往着重考察其规模、方式和流向。就长期资本流动而言,主要包括国际直接投资、间接投资(证券投资)和国际信贷等方式。而短期资本流动则主要包括贸易资本流动、银行资本流动、保值性资本流动和投机性资本流动等项目。长短期资本流动划分的期限标准通常为一年。显然,这两类资本流动的动机、目的以及对一国国际收支平衡乃至整个世界金融经济稳定与发展的影响是不尽相同的,就是对其监管的要求和认知程度也不一样。毋庸讳言,整个国际资本流动中,人们对长期资本流动基本上是肯定、支持、欢迎和鼓励的,而对短期资本流动则往往是关注、警惕甚至设法限制。但是,随着近来全球金融与贸易管制的放松,金融创新层出不穷,尤其是金融产品创新和资产证券化,使得国际资本流动中长短期资本相互转化既方便迅速又极为频繁。如大额定期存单、货币与利率互换、票据贴现与展期以及各种基金运作等,从而使国际资本流动的期限结构日趋模糊。现实经济生活中,已经很难明确区分长期资本和短期资本流动。同时,大量短期资本经常混杂在国际贸易或长期资本中一起流动,监管难度和成本也越来越高。 1.3、国际直接投资扩张趋缓,国际银行贷款比例不断上升 经验表明,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国际直接投资在加速-国经济发展方面都起了重大的积极作用。因而-直以来,国际直接投资也就成了国际资本流动的重要方式。尤其是进入上世纪九十年

国际税收竞争福利效应分析

国际税收竞争的福利效应分析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世界各国的商品和要素市场加速融合,国际间资本的流淌性不断增强,世界各国对资本、技术等流淌性生产要素的竞争日趋激烈,与此相适应,国际税收竞争不断加剧。然而,国际税收竞争是否有害,迄今为止,不管是在理论研究依旧政策制定上,始终是世界各国争论的焦点。探究国际税收竞争的真实福利效应关于一国应对经济全球化进行税收政策选择无疑具有重要意义。 一、标准税收竞争模型及其扩展 西方税收竞争理论最早可追溯到20世纪50年代的Tiebout模型,自20世纪七八十年代后,与日趋激烈的国际税收竞争实践相适应,税收竞争理论快速进展,成为公共经济学的重要课题,特不是新国际贸易理论、新经济地理理论以及公共选择理论等相继以不同的分析框架加入到税收竞争问题的研究中,极大地丰富了税收竞争理论的研究成果。从西方税收竞争理论的进展脉络来看,不同的理论分析得出不同的结论和政策主张,然而其中长期占据主导地位的应是标准税收竞争模型及其扩

展研究,其结论也是目前主张国际税收竞争有害论以及实施国际税收协调的差不多依据。 Oates于1972年得出了政府间税收竞争行为会损害经济效率的结论。他认为,税收竞争的结果是使地点公共物品的产出低于”边际收益等于边际成本”的有效水平。 继Oates对税收竞争的讨论之后,经济学家们大概于20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基于Oates的思想构建规范的税收竞争模型。其中较早的包括Mieszkowski和Zodrow(1986)以及Wilson(1 986)。Mieszkowski 和Zodrow(1986)的模型被理论界称为“差不多的”(basic)、“经典的”(classic)或”标准的”(standard)税收竞争模型。此后的大部分研究都以该模型为起点,在不同的方向进行扩展。 标准税收竞争模型考察了在简化的条件下,资本流淌对资本课税的阻碍。其假设要紧包括:世界可供资本量固定不变;有众多在人口、经济规模、人均资本量等方面完全相同的小区域参与税收竞争;各区域仅对资本从源课税;除资本税外政府无其他收入来源;政府选择税率所依据的惟一目标是国民福利最大化。

国际资本流动的经济影响

第二节国际资本流动的经济影响 国际资本流动在资本输入国、资本输出国以及国际金融市场上都存在着广泛的影响,与利益的分配、风险的产生都有密切的关系。本节主要从国际资本流动所带来的效益与风险危害来考察其所产生的经济影响。 一、国际资本流动产生的正效应——经济效益分析 1、国际资本流动有利于促进国际贸易的发展。 随着国际资本流动在国际间越来越频繁,规模越来越庞大,国际金融活动的角色已经从国际贸易活动的附属物转变为其基础,国际资本流动,特别是国际投资,对国际贸易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1)对外援助和投资,有利于促进接受国的经济发展,改善其国民经济的薄弱环节,加速基础设施建设,使其发展对外贸易的基础与能力扩大。同时这也改善了直接投资的环境,以吸引更多的资金流入。 (2)对外援助和投资,有利于改善投资国的政治、经济与贸易环境,有利于其贸易的扩大,同时带动其商品输出。此外,通过对外投资,便于投资者更好地吸收商业情报,提高产品的竞争能力,从而进入东道国的贸易渠道。 (3)对外直接投资部门对国际贸易的商品结构起着优化作用。国际直接投资转向制造业、商业、金融、保险业,尤其是新兴工业部门,使贸易商品结构出现以下变化:第一,国际服务业在迅速发展;第二,国际贸易中间产品增多;第三,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出口商品结构进一步优化,发展中国家出口制成品所占比重大大提高。 (4)国际资本流动有利于贸易方式的多样化。随着各大跨国公司的对外投资日益扩大,许多跨国公司纷纷设立自己的贸易机构甚至贸易子公司,专营进出口业务,从而有效的降低了贸易成本。这种做法打破了传统的贸易由商人作为生产者和消费者中介人的形式,降低了贸易中间商和代理商的地位。 (5)国际资本流动推动了战后贸易的自由化。对外直接投资的发展加速了生产国际化的进程,跨国公司在世界各地组织生产,其内部贸易也不断扩大。因此,产品的国际间自由流动对于跨国公司的国际经营活动是十分必要的。这种切身利益决定了跨国公司的贸易自由化程度。 (6)另外,以出口信贷形式存在的国际资本流动,有利于出口商资金周转

(员工福利待遇)国际税收竞争的福利效应分析

(员工福利待遇)国际税收竞争的福利效应分析

标准税收竞争模型考察了在简化的条件下,资本流动对资本课税的影响。其假设主要包括:世界可供资本量固定不变;有众多在人口、经济规模、人均资本量等方面完全相同的小区域参与税收竞争;各区域仅对资本从源课税;除资本税外政府无其他收入来源;政府选择税率所依据的惟一目标是国民福利最大化。 标准税收竞争模型认为,在封闭经济条件下(零资本流动),每个国家运用本国的资本,政府以国民福利最大化为目标.将税率设置在“公共支出的边际效用等于私人支出的边际效用”的最优水平(即帕累托最优税率)。当资本可以流动时,各国竞相削减税率,竞争世界固定量的资本,直到税率下降到”底部”(racetothebottom),即,次优的低水平税率,这时公共支出的边际效用大于私人支出的边际效用。“对称”税收竞争均衡时,与“零资本流动”情况相同,每个国家仍然动用原有数量的资本,但却以次优的低水平税率,提供次优水平的公共产品。 据此,标准税收竞争模型的结论是:资本流动会导致次优的低资本税率以及公共物品供给不足,如果所有区域都在税收竞争均衡的水平上同等地提高税率,将会增加公共物品的提供,并进而提高所有区域的福利。税收协调带来的税率增加将是帕累托改进。此后,Razin和Sadka(1991)进一步提出,国际间完全的资本流动会导致对资本所得的税率下降为零。 自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以后,在标准税收竞争模型的分析框架内,许多致力于税收竞争理论研究的经济学家.通过逐步放松假设,对标准税收竞争模型从不同方向进行了拓展和深化。如Wildasin(1998)修正了标准税收竞争模型,考察了有限数量的国家可以通过税收政策影响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