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发扬传统发挥优势,发展特色积极推进党性教育科学化

发扬传统发挥优势,发展特色积极推进党性教育科学化

发扬传统发挥优势,发展特色积极推进党性教育科学化
发扬传统发挥优势,发展特色积极推进党性教育科学化

发扬传统发挥优势,发展特色积极推进党性教育科学化

2009-12-07人民网-理论频道中国延安干部学院陈燕楠

各位领导,同志们:

在全国上下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精神之际,中共中央组织部和中国延安干部学院共同举办的“加强领导干部党性修养及理想信念教育理论研讨会”,今天如期召开。各位专家学者济济一堂,交流党性教育经验,探讨新形势下不断增强党性教育的针对性、实效性的思路和举措,这无疑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下面,结合中国延安干部学院的实践和探索,就把握时代要求,推进党性教育科学化,谈几点认识和思考。

一、加强党性教育是新形势下迫切需要解决的时代课题

党性教育是党建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的一贯要求。在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奋斗历程中,党性教育始终与党在不同时期、不同阶段的时代要求紧密相联,服务和服从于党的中心任务,为完成党的历史使命提供了坚强保证。党的事业越发展,党性教育越要深入。站在我们党成立88周年,执政60周年,领导改革开放30周年新的历史起点上,应对新形势新挑战,需要着力破解党性教育的时代课题。

(一)“四大”新考验要求我们必须以坚强的党性作保证

我们党自1949年在全国范围内执政以来,我国相继实现了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到民族独立、人民当家作主新社会的历史性转变,从新民主主义革命到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历史性转变,从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到充满活力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从封闭半封闭到全方位开放的历史转变。这三个历史性转变,使得我们党面临着执政考验、改革开放考验、市场经济考验、外部环境考验。这些考验将是长期的、复杂的、严峻的。因此,在新的形势下,管党治党的任务比过去任何时候都更为繁重,更为艰巨,更为迫切。

应对这“四大考验”,要求我们必须以坚强的党性作保证,把党性转化为自觉行动和优良作风,以党风促政风、带民风,赢得广大群众的拥护和支持。实践表明,坚强的党性不会与生俱来,不会自然形成,而是长期教育出来的,长期锤炼出来的,长期考验出来的。以强烈的忧党之心、兴党之责加强党性教育,对我们来说,应当是首当其责,责无旁贷。

(二)党员干部队伍的新变化要求我们必须把党性教育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

长期以来,我们党在自身建设上取得了重大成就,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水平、党的建设状况、党员队伍素质总体上同党所肩负的历史使命是适应的,但与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要求相比,与人民群众的新期待相比,党员干部队伍中仍然存在不少不适应新形势新任务要求、不符合党的性质和宗旨的问题。“不适应问题”,说的是少数党员干部的领导方式、执政方式跟不上时代发展的需要,存在着官僚主义、形式主义倾向;“不符合问题”,说的是少数党员干部的思想作风、工作作风,在一定程度上偏离了党的要求,脱离了基层,脱离了群众。

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决定》深刻指出了当前党内不适应新形势新任务、不符合党的性质和宗旨的6个方面突出问题,这些突出问题,说到底都是党性问题。党内存在的这些问题虽然只是少数,但却严重削弱党的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严重损害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严重影响党的执政地位巩固和执政使命的实现。解决这些突出问题,是一个长期复杂的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这就要求我

们必须把党性教育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围绕帮助党员干部始终保持政治上的清醒和坚定、始终保持高尚的道德情操、始终保持共产党人的政治本色这三个突出方面,坚持不懈地开展党性教育。

(三)党性教育面临的新问题要求我们加强和改进党性教育

这些年来,我们对党性教育进行了努力探索,取得了一些成绩,但效果还不是特别理想。第一,党性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逐步形成的。党性教育不能一劳永逸,需要长期接受教育、长期经受锤炼、长期经受考验。第二,不同时期、不同阶段,党性的内涵会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发展。党性教育的内容如果一成不变,不及时优化,教育的效果就会受影响。第三,党性的强弱是可以转化的。每个党员的经历和自身条件不同,党性强弱程度也不相同。如何针对不同党员的思维方式和行为特点,创新党性教育的手段与方式,需要下大功夫。

总体上看,解决党性教育不易深入的难题,需要增强党的意识、执政意识和忧患意识,以科学理论指导党性教育,以科学制度保障党性教育,以科学方法推进党性教育,以科学标准检验党性教育。特别是要针对年轻干部的特点,用时代发展的眼光广辟党性锻炼的新途径,拓展党性考验的新渠道,创新党性教育的新形式,体现党性教育的时代性。

二、发扬传统、发挥优势,走注重内涵的特色化党性教育之路

全国县级以上干部培训机构有4000多所,都肩负着对党员干部进行党性教育的重要责任,探索和积累了丰富的党性教育经验和做法,这无疑是我们进一步有效开展党性教育的宝贵财富。对于中国延安干部学院来说,如何学习和汲取长期以来在党性教育中的好经验、好做法,充分利用延安所具有的独特的革命历史资源,更好地肩负起中央赋予的功能定位,在对党员干部党性教育中发挥独特的重要作用,走出一条把资源优势转化为教学优势的内涵式党性教育之路,是形成学院核心竞争力、推动学院可持续发展的现实选择。

第一,独特的办学要求为我们开展好党性教育指明了发展方向。中央要求学院按照“实事求是、艰苦奋斗、与时俱进、执政为民”的办学方向,充分利用延安及周边地区不可替代的革命历史资源和区位优势,把学院建设成为面向全国的革命传统教育基地、基本国情教育基地、提高领导干部素质和本领的熔炉以及广大干部保持革命激情“加油站”。其目的就是要求学院通过开展革命传统教育和基本国情教育,提高干部的思想政治素质,增强党性修养,坚定理想信念,永葆革命激情。胡锦涛总书记在学院竣工暨开学时专门发来贺信,对三所干部学院建设提出了明确要求,2006年春节视察学院时又作出了“联系实际创新路,加强培训求实效”的重要指示。李源潮同志担任学院院长以来,对开展党性教育也多次作出重要指示,要求我们发扬传统、发挥优势、发展特色,努力把学院办成党在新时期的“抗大”,办成党在新时期培养领导干部最有名的培训基地。中央和中央领导同志对学院一系列重要指示和要求,为学院的建设和发展特别是开展党性教育指明了方向。今年开始,学院又承担着全国厅局级领导干部“加强党性修养、坚定理想信念、保持优良作风”专题培训任务,这对于我们是进一步发挥优势、服务大局的好机遇,进一步探索创新、促进发展的好机会,使我们更加深刻认识到,在当前形势下加强党性教育和理想信念教育的必要性和紧迫性,更加深刻认识到,党性教育对加强干部队伍建设特别是加强领导干部思想政治建设的重要作用,也使我们进一步增强了在党性教育中发挥独特作用的使命感和责任感。

第二,独特的办学资源为我们开展好党性教育搭建了广阔舞台。延安是中

国革命圣地,党中央、毛主席在这里战斗生活了13年。在这13年中,我们党提出了三大法宝,形成了毛泽东思想,培育了伟大的延安精神。这些都是中国革命取得胜利的宝贵精神财富,是我们党不断推进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伟大事业的强大精神动力,也是广大党员干部加强党性修养、坚定理想信念、保持优良作风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思想宝库。这些革命历史资源见证历史,激励现在,启迪未来,是我们进行党性教育的活教材。我们感到,延安所拥有的独特教育培训资源,既是共产党人的共同精神财富,也是中国延安干部学院的立足之本、发展之源,为我们开展党性教育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搭建了广阔的舞台。为此,学院开办以来,始终重视深入挖掘和充分利用延安及周边地区丰富的革命历史资源,牢牢把握历史与现实的“结合点”,努力创建以党中央在延安13年革命历史及延安精神为主线,以理想信念、革命传统、作风建设和国情教育为基本内容,以现场体验和社会实践教学为主要方式的干部教育培训的“延安模式”,在领导干部党性教育方面进行了探索和实践。

一是整合教学资源,构建主题鲜明、布局合理的现场教学点网络。我们通过组织专家教授对延安及周边地区革命旧址旧居进行全面考察调研,形成了以延安为中心,以延安周边县区为补充,辐射到甘肃、宁夏红军长征会师地和山西敌后抗日根据地的教学点布局,同时按照突出重点、有序开发的原则,精选了26个具有代表性和典型性的教学点,通过挖掘内涵明确各个教学点的教学主题,基本形成了适应不同培训对象需求的现场教学模块。

二是把建设革命传统教育品牌课程作为突破口,着力推动资源优势向教学优势的转化。我们重点开发建设了“党中央在延安十三年革命史”、“延安时期共产党人的宗旨观”、“延安时期党的作风建设”、“延安时期共产党人艰苦奋斗的政治本色”、“延安时期共产党人的人格魅力”等五大课程群,充分展示延安时期共产党人的党性观念、宗旨意识、优良作风和人格魅力。

三是在对资源进行深入挖掘和研究基础上,编写了一批课堂和现场教学案例,通过案例教学,使学员在历史人物身上发生的普通事件中捕捉大道理,以小见大,拉近历史人物与干部思想上的距离,进一步增强了教学的鲜活性和生动性。这就是为什么讲张思德、白求恩、“雷公事件”、“黄克功事件”以及“父子情深”等历史事件和人物时,学员们感动得流泪的原因。

第三,独特的教学方法为我们开展好党性教育提供了重要保证。源潮同志指出,“搞教学要以人为本,学员体会最深,他们喜欢什么方法,就用什么方法。”“什么方法最管用,就用什么方法,这就叫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我们力争抓住干部的学习的“兴奋点”,努力寻找触发干部激情的“切入点”,综合运用系统讲解、重点点评、案例分析和互动交流等方式,把“看、听、思、悟”融为一体,注重研究各种课程方式的内在联系和各个教学环节的衔接,优化教学设计,科学配置教学内容,把课堂搬到现场,把特定现场又提升为课堂,抓住专家点评和现场案例剖析两个关键环节,引领学员走进党的历史,感悟革命传统,思考新时期党的建设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达到震动心灵、净化灵魂、提升境界的目的。在实践中我们主要探索出四种现场教学样式:一是“讲解+点评”。即先由讲解员系统讲解,再由专家重点评述说理,引导学员把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思考,把教学向深度推进。二是“讲解+点评+案例”。即除讲解和点评之外,集中剖析一个典型历史事件或者历史人物。三是“讲解+点评+案例+讨论”。我们在枣园革命旧址建设了案例研讨室,组织学员围绕延安时期的党群干群关系及其启示等内容开展互动研讨,加深学员对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的认识。四是现场感

悟+案例剖析+入户调研+生产劳动。我们建设了南泥湾综合教学基地,组织学员感悟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光荣传统,开展三五九旅开发南泥湾案例剖析,参加生产劳动、入户调研,使学员在亲身体验中激发革命激情。由于在教学中把现场教学作为重中之重,并通过创新教学样式,坚持历史与现实、理论与实际、感性与理性相结合,有机地把厚重的历史转化为鲜活的教学素材,将单一的灌输转化为生动、直观、互动的培训形式,让教育培训主题有机渗透到了教学活动的各个环节。

四是独特的培训效果为我们开展好党性教育增添了更大信心。独特的培训效果是检验培训质量和绩效的根本标准。通过几年来的实践,我们感到,扬长避短,发挥优势,形成自己特殊的风格、特殊的语言,寓理于史,寓理于情,以史育人,以情感人,让人在历史的发生地,重温历史,感悟传统,汲取经验,启迪智慧,净化灵魂,坚定信念,锤炼作风,在延安这个特定的历史场景中享受了一份难以忘怀的“精神大餐”,始终是我们必须高度重视并认真加以解决的重要课题。几年来,学员们对学院特色化的党性教育的肯定,使我们进一步增强了信心和决心。为了把培训成果更好地转化,达到培训一个人,带动一大片的目的,推动党性教育更加深入,学院开展了训后“三个一”活动,要求学员在培训结束返回单位后,汇报一次学习成果:向班子汇报自己的学习体会和收获;主讲一堂党课:结合自身学习体会,向本系统、本部门、本单位党员干部上好“在新形势下如何弘扬延安精神”这一课;组织一次研讨:结合工作实际,研讨在新时期增强党性、弘扬党风、严守党纪的具体措施。为了帮助学员做好“三个一”,学院专门组织力量,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对教师的讲义和相关培训资料进行分类整理和筛选,做成了光盘发给每位学员,作为他们做好此项工作的辅助工具。据我们了解,国家邮政局的领导在学院培训后就在全国邮政系统开展了这项活动,受众达到800多人,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实践证明,开展“三个一”活动,既是广大学员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巩固学习成果的有效方式,也是广大学员传承延安精神的重要途径,对广大党员干部进一步加强党性、坚定信念、转变作风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

三、以改革创新为动力推进党性教育科学化

回顾党的发展历程,结合学院的办学实践,我们深深感到,党性锻炼没有止境,党性教育的探索也没有止境。面对新形势新任务,需要我们把握党性教育的新特点,探索党性教育的新规律,不断推动党性教育的科学化。

(一)坚持党性与发展党性相结合

中国共产党的党性是由党的性质决定的,是在长期的革命斗争中形成的。所以,用党的革命历史、优良传统和作风对领导干部开展党性教育,增强党性锻炼,很有必要,也很有成效。但是,党性是具体的、历史的,党性的具体要求,总是与党在各个历史时期的任务紧密相连,党性会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发展。因此,新时期开展党性教育,需要在坚持党性和发展党性的结合点上下大功夫。

坚持党性,就是要开展革命传统教育和党史教育,坚持党的性质、宗旨,继承和发扬优良作风。发展党性,就是要把革命传统与时代要求结合起来,着眼于对现实问题的理论思考,对时代性课题的理性反思,找准历史与现实的结合点。一是用过去行之有效的党性标准同现在的环境相比较,用正确的经验和优良的传统同现在生活方式、工作方式相比较,用老一辈革命家的事迹同新时期党员干部的思想变化相比较,在坚持党性党风党纪中坚持改革开放,推动科学发展。二是把握共产党的党性特点与执政党的党性特点的交叉点。长期执政对我们既提出了

新的挑战,也赋予了党性新的内涵。民主竞争意识、开放发展意识、责任意识、和谐意识,这些都是党性特点在执政条件下的新发展。所以,一方面要坚持共产党的党性原则,另一方面要探索政党执政的一般规律,围绕“执政党是一个什么样的党,执政党的党员怎样才算合格”这一重大课题开展党性教育。三是探索干部分级分类党性教育机制。要针对不同级别、不同行业、不同地区的领导干部,结合各自的专业背景、风格气质、个性差异,探索党性修养的具体标准,体现党性教育的时代性。

(二)坚持市场经济法则与坚持党性原则相结合

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改革开放新时期的一个重要特征,也是领导干部面临的一个重大考验。一方面,发展市场经济允许党员干部追求个人合理合法的利益,另一方面,市场经济又具有利益诱惑性,在追求利益过程中如果信念动摇,会出现以公权谋取私利的现象,削弱党性。所以,开展党性教育,有一个坚持市场经济法则与坚持党性原则相结合的问题。

胡锦涛总书记针对党的历史方位的变化和当前复杂的形势,对党员干部提出了“政治坚定、作风优良、纪律严明、勤政为民、恪尽职守、清正廉洁,充分发挥模范带头作用”的党性修养目标。这要求我们增强党性教育,要在坚持市场经济规律与党建规律的统一上下功夫。一是结合人的基本需求,从人性、个性的角度开展党性教育。在干部培训中我们发现,党员干部进行党性分析,每当谈到人品人格、人的需求这些基本问题时,往往很受触动。这是因为,党性离不开人性,党性修养离不开公民素养。否定党员合理合法的利益,就偏离了发展的目的;但如果把市场经济法则简单运用于党内生活当中,就偏离的党的宗旨。二是把关爱干部与严格教育干部结合起来。党员不是生活在在真空中,而是生活在复杂的环境中,面临着各种诱惑。要针对干部在工作和生活中出现不良苗头时,及时提醒,及时教育。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指出:要提高管党治党水平,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科学化的核心是把握规律。表现在党性教育中,就是要针对干部的心理变化规律和成长规律,对干部开展经常性的利益观教育,做到集中教育与日常教育相结合,增强党性教育的针对性。

(三)坚持熔炉建设与坚持文化建设相结合

党校干校是党性修养的熔炉。通过这个熔炉,对党员干部进行党的基本纲领、基本路线、基本理论、基本经验教育,锻造品格,锤炼党性。这种共产党人的熔炉建设,主要是从阶级的角度、意识形态的角度开展的。中国延安干部学院开展党性教育的实践表明,党员干部不但对党史党建、革命史教育感兴趣,而且对老师把党性知识融入到历史文化当中,从文化文明、民族精神的角度讲授革命传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比如,我们把党中央在延安十三年历史,放到中华几千年文化的历史长河中去考察,在课程设置上把黄河文明、黄帝陵文化与革命文化有机结合起来了,增强了党性教育的历史厚重感,受到学员的好评。这启示我们,加强党性教育可以在熔炉建设与文化建设的结合点上做文章。

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指出: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党的建设,要以坚强党性保证党的作风建设,确保党始终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同时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和的先锋队。“工人阶级先锋队”,要求我们从阶级性的高度,继续加强熔炉建设,增强党性修养;而“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先锋队”,要求我们从民族性的高度,加强文化建设。一是党性教育要以文化的形式出现,“润物细无声”。比如,艰苦奋斗不仅是一种革命品德,而且是一种文化习惯,是对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继承和发展;勤政廉政也是一种文化。这些内容,都可以同历史文化、民

族精神结合起来,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二是党性教育要增添人文的内容。中国共产党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共产党员要做先进文化的传承者、创造者和推动者。这要求我们在党性教育中,要增添人文的色彩,增强党性教育的亲合力。三是从反对封建残余文化的角度开展党性教育。发展党内民主,需要党内文化作支撑。邓小平曾经指出:“不彻底消灭这种家长制作风,就根本谈不上什么党内民主,什么社会主义民主。”这就是说,家长制作风作为封建文化的一种外在表现,与党性是格格不入的。增强党性修养,必须培育社会主义文化,反对封建残余文化,使先进文化自觉“化”为优良作风,增强党性教育的实效性。

(四)坚持思想教育与坚持制度监督相结合

干部培训的经验表明,党性教育侧重的是警示启示,主要靠自律;而制度监督侧重的是防范惩戒,主要靠他律。党性既是教育出来的,也是考验出来的,锻炼出来的。这启示我们,开展党性教育不能单打一。党性教育的成果,需要体制机制来巩固;党性教育的发展,需要制度建设来完善。

从思想教育与制度监督的结合点上,对党员干部开展党性教育,要围绕“党性不易深入”的地方建立健全制度。要深入分析哪些时候容易发生理想信念动摇,哪些时候容易偏离党的政策纪律,哪些场合容易产生冒险侥幸心理。针对这些问题,坚持和完善学习教育制度、党性定期分析制度、领导干部综合考核评价制度,依靠制度对党员干部起到提醒、警醒、督促的作用。个人修养也好,组织监督也好,都离不开批评与自我批评。在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上,胡锦涛总书记强调要大兴批评和自我批评之风,目的是通过同志之间互相提醒、互相帮助,防止不良动机转化为不良作风。贯彻这一要求,保持优良作风,形成新的作风,需要思想教育与制度监督相结合。一是完善领导干部双重组织生活会制度,领导干部要以普通党员的身份参加支部生活会,善于听取党员的不同意见,把党员的批评纳入党内决策的重要环节。二是建立健全通过民意调查等征求群众批评意见制度,自觉接受批评,反对和克服好人主义。三是鼓励党员讲真话、讲心里话,保护坚持党性原则的党员,营造民主讨论和民主监督环境,以科学制度保障批评与自我批评的开展,增强党性教育的长效性。

各位领导,同志们!

党性教育是党的建设基础工程,对于坚定理想信念,保持优良作风,具有重大意义。作为干部培训工作者,我们要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把握时代要求,把握干部实际,以改革创新精神不断探索党性教育的新路子,为干部成长服务,为党的建设服务,为科学发展服务。

现代科技与传统文化

现代科技与传统文化 英国学者泰勒认为,文化具有非强制性的影响力,包括知识、信仰、艺术、道德、风俗,以及人类在社会中所获得的一切能力与习惯。文化是民族的血脉,人民的精神家园,承载着引导社会进步与提升文明程度的重要功能。 科学技术是人类关于自然、社会、思维的知识体系及其实践。科学技术为人类创造了巨大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极大地推动了人类进步。 文化与科技作为人化自然取得的最具影响和成效的成果,人类文明的共有结晶,二者相伴始终,贯穿于人类社会发展的各个阶段、领域,成为影响社会发展演变重要而关键的力量。文化与科技在不同的历史阶段包含着不同的内容,经历了同生共长、互相影响、休戚与共的漫长发展演变过程。(1)在古代,科技与文化具有初级人类文明的共同特点,还保留着朴素、直观、简单等特性,自身发展还不完善,还没有具体的分化与显著的界限。文字的发明与广泛使用,是古代科技对于文化发展最具有直接意义和最具决定性的明证。(2)在近代,科技的发展得益于思想的解放、文化的繁荣。文艺复兴作为人类进入近代社会的标志,不仅代表着古典文化的复兴,也意味着近代科技的兴起。自18 世纪以来,科技成为影响文化的重要因素,一系列的近代产业革命风暴不断在政治、经济、文化、军事等领域产生着重要影响,彰显了科技在近代社会进程中的主导地位。(3)在现代,科技迅速超越文化成为社会的主导力量

。从最初马克思论证的“生产力中也包括科学”,到邓小平指出的“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最后成为江泽民强调的“现代社会进步的决定性力量”,充分说明科技已经成为现代社会中最具影响力和支配力的根本力量。 科技与文化作为推动人类社会进步的伟大力量,二者不仅紧密联系、相互依存,而且还彼此交融、相需互动。(1)科技成为推动现代文化建设发展的第一动力。科技作为人类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成果与工具,不仅为现代文化建设提供重要的思维模式与技术手段,而且还充实了现代文化的内涵,不断创造着新的文化形式,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推动着文化产业的发展与进步,成为推动现代文化建设发展的第一动力。(2)文化使科技更具人性。文化是科技进步的引导因素,为科技发展提供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文化的发展为科技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环境与氛围,是科技进步创新的思想基础,成为主导科学家的价值取向、激发他们创新力、提高他们思维水平的关键力量。尽管任何一项科技在其开发过程本身只是一个科技问题,但在其开发的背景、目的和过程背后,又是与“文化”密不可分的。实际上,“高技术”更需要靠“高文化”来支撑。“高技术”人才必须通过“高文化”凝聚起来才能发挥出更大的作用。 科技与文化是相互联系与辩证统一的,不仅要正确认识和处理科学技术与文化的关系,而且要驾驭它们实现结合并在结合中发挥各自积极作用。文化与科技融合不断创造出新的文化传播载体,增强文化的现代传播力与表现力。文化与科技融合的程度,体现着一个国家的

科技进步与社会发展

科技进步与社会发展 摘要:科学技术是推动人类社会不断向前发展的重要力量,然而盲目的科技进步也给人类的发展带来种种弊端。推动社会发展应树立正确的思想观念,合理运用科学技术,实现人类社会可持续健康发展。 关键词:科学技术、人类社会发展、可持续发展 社会发展是一个人与自然协调发展的过程,而科学技术一直贯穿于人类与自然协调发展的过程中。在人类发展的整个过程中,科技在各个不同的层次、程度上影响着人类社会发展的进程。 一、科技的进步标志着人类社会的发展程度 (一)科技进步改变了生产力要素,推动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1.科技进步提高了劳动者的知识水平和素质。劳动者通过学习和教育的方式掌握科技,转化为生产经验和劳动技能,从而能够使其更好地结合起来,最大限度地发挥生产职能。我作为一名人力资源工作者,工作内容全部基于hr系统,这使得员工信息更加完善、系统化;办公流程的信息化让工作更加规范,责任到人,有据可查,提高效率。 2.科技进步创新了生产工具。生产工具的状况是衡量生产力发展水平的最重要的客观尺度,而这也是科学技术的产物。17、18世纪力学和机械技术的发展,带动了一系列工具机和蒸汽机的发明,实现了机械化生产;19世纪电磁学和电气技术的发展,促使了发电机和电机的发明,奠定了电气化基础;20世纪的电子学和微电子技术的发展,直接带动了电子计算机、自动控制机等的发明,推动了生产过程自动化的进程。 3.科技进步扩大了劳动对象的范围。科学技术的进步,使人们可以充分利用自然资源,开发新能源,创造出自然界本来不存在的东西,突破了传统的劳动对象的束缚。 (二)科技进步促进生产关系的变革,推动了社会革命力量的发展。 纵观社会发展史,科学技术的重大发展使社会经济关系的相应变化,甚至产生新的社会形态。马克思指出:“手推磨产生的是封建主为首的社会,蒸汽磨产生的是工业资本家为首的社会。”也就是说,科学技术的发展为生产关系的变革创造了重要的物质基础。 (三)科技进步提升了人类的认知能力,推动人类社会精神文明的发展。 自然科学是人类思想解放和进步的强大精神武器,影响人类的社会生活,促进社会精神文明的发展。科学使人类思维方式科学化,文化观念革命化、精神文化现代化。

传统节日教育方案

相州初中传统节日教育课程开发与利用研究实施方案《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中指出,各种法定节日,传统节日,革命领袖、民族英雄、杰出名人等历史人物的诞辰和逝世纪念日,建党纪念日、红军长征、辛亥革命等重大历史事件纪念日,“九一八”、“南京大屠杀”等国耻纪念日,以及未成年人的入学、入队、入团、成人宣誓等有特殊意义的重要日子,都蕴藏着宝贵的思想道德教育资源。要抓住时机,整合资源,集中开展思想道德主题宣传教育活动。 中华民族传统节日文化有着许多精彩的文化内容,它包括饮食文化、民间艺术文化、诗词文化、戏曲文化、娱乐文化等,这些独具特色的民族文化对提高人们的文化素质、维护社会公德、增强民间凝聚力、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等方面有着不可低估的作用。 为了落实中共中央关于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意见,充分发挥学校教育主渠道的作用,我们学校在充分进行了分析研究之后,决定开展传统节日教育课程开发与利用研究。 问题提出 传统节日文化的发展和继承,就是本民族、本国文化的传承,这可以保留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特色。可是,很多人尤其是中学生对我国传统节日文化是一无所知。传统节日的淡化,传统文化情感的缺失,为我们敲响了警钟。 我们都面对着一个不争的事实,学生对此知之甚少。对我校部分班级抽样了解,25.1%学生对传统节日由来有一点了解,而63.8%的学生连节日与具体的时间都对不上号来。分析其原因有三:其一、国家课程很少涉及这方面的内容,是教育的空白区;其二、缺少探究的氛围。学生过的每一个节日,除了吃,就是玩,没有创设一种挖掘、探究节日“实质”的氛围,学生当然就一无所知了。其三,西方文化的冲击。国外的一些节日也逐步进入我们的日常生活,如圣诞节、情人节、愚人节等。对于许多学生来说,他们对中国的传统的节日的理解只停留在很肤浅的含义上,对它反应冷淡,相反,对于外国的圣诞节,反应强烈,以多种形式来庆贺,这不能不引起我们的思考。 节日是传承民族文化的重要载体,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洋溢着浓厚的东方文化色彩,对节日的由来和蕴含的意义进行深入挖掘,引导学生走进历史、了解传统、认识传统、继承传统,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和民族自豪感是非常有意的;同时,结合传统节日教育活动的实施,逐步形成我校的活动育人课程,努力打造我校活动课程育人的良好氛围和特色品牌。 研究内容及目标 1.通过学习与实践,增进社会与文化参与,了解中国传统节日文化,陶冶学生爱家、爱乡、爱国的民族文化情操,尊重并学习不同地域的文化,增强社会责任感和民族自豪感。从而增强学生的文化底蕴,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操。 2.通过对中国传统节日文化的研究,让学生学会沟通、理解,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创造思维能力和组织交际能力。

中国传统文化与科学的关系

中国传统文化与科学的关系 近代以来,关于中国古代有没有科学的问题,学界一直争论不休。有人认为,中国人只讲求实用的技术,而缺乏真正的科学。我们到底应当怎样看待这一问题? 事实并非如此。中国古代的科学是非常发达的。比如,在数学方面,祖冲之关于圆周率的计算,准确到小数点后七位,在世界上领先了一千年。《墨经》中光学部分,虽然只有八条,但次序安排合理,逻辑严密,堪称世界上最早的光学著作。在化学方面,西汉时的《淮南万毕术》发现了金属置换反应。东汉末年的《周易参同契》认识到了物质进行化学反应时配方比例关系。东晋时的《抱朴子》发现了化学反应的可逆性。而中国人在天文学、地学和医药方面的成就,更是有口皆碑,就不必细说了。 中国古代有没有科学,与如何定义科学有关。李约瑟认为,近代科学与古代科学的区别是将数学与实验结合起来。他分析伽利略方法的特点是:(1)从所讨论的现象中,选择出几个可用数量表示的特点;(2)提出一个包括所观察各量之间的数学关系式在内的假说(模型);(3)从这个假说推出某些能够实际验证的结果;(4)观察,然后改变条件,再观察即进行实验(反复实验),尽可能把测量结果用数值表示出来;(5)接受或否定第二步所作的假说;(6)用已经接受的假说作新的假说的起点,并让新的假说接受考验。如果按照这样完整的六步进行才算是科学研究的话,不仅中国古代没有,西方也没有,就连文艺复兴的巨人达·芬奇也还没有做到这一步。 上世纪80年代有位留美学者说中国古代一无对科学的兴趣,二无科学教育,三无科学的思想方法,四无对科学作用的认识。我认为,这种看法过于偏激。任何国家,任何民族,为了解决自己的衣食住行,就必须发展生产,必须去认识自然界,去发展自然科学,只是关注的程度有所不同,发展的方式有所不同而已。中华民族能够持续发展几千年,没

科学技术的发展与社会的不断进步

科学技术的发展与社会的不断进步,使得人类对精神追求有了更高的要求,不仅仅满足于对空气温度、湿度的限制,还对其居住环境有了进一步的关注。因而从舒适空调迈向健康空调将是空调工程面临的重要任务。在本次课题设计中,该建筑物内空气的温、湿度及清洁程度,有着一定的标准,比如在展览厅中,为妥善保存物品不受霉潮侵害,得以长期保存,必须加以相应的控制;在接待室、办公室、包间等,应及时排除污浊空气,创造舒适的室内环境和卫生要求,提高人类的身体健康,以有利于人们工作、休息,从而提高工作效率。所以,空气品质的好坏直接影响着人们的生活水平。 目前,太阳能空调能显著减低建筑能耗,实现太阳能利用装置与建筑一体化,还具有季节匹配性好及环保的优点。实现太阳能空调制冷具有多种技术方式,将太阳能辐射转化为较高温度的热能再转化为冷量是其中最有前途的太阳能建筑一体化利用方式。自上世纪70年代以来我国多个科研院所追踪发展太阳能制冷技术,吸收式太阳能空调领域研究比较成功的有广州能源所、北京太阳能研究所、上海交通大学及香港大学等科研单位;企业方面,北京天普、山东皇明、长沙远大和珠海兴业等企业都建立了太阳能空调示范系统,开始产业化尝试。其中长沙远大为槽式聚光系统;目前珠海兴业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在珠海总部和湖南分公司分别新建了70kW和500kW的智能太阳能空调系统,该系统由真空热管式集热器,热水吸收式制冷机组,蓄能系统,空调终端和控制电路组成,系统调试成功后,已经连续可靠的运行18个月,为目前国内运行最为成功的太阳能空调工程之一,除此之外兴业公司还努力开发光热幕墙等设备及相变蓄能材料,以期更好地与建筑一体化结合及提高太阳能空调的效率。低碳建筑已逐渐成为国际建筑界的主流趋势。我国节能建筑尚处于起步阶段,建筑耗能持续增长并占社会总耗能的30%左右,采暖、热水及电空调耗能又占建筑耗能的50%以上[1]。传统电空调多以氟氯碳化物为冷媒,而氟碳类物质被公认为是破坏臭氧层和造成温室效应的重要原因;而且电能主要是通过燃烧化石能源达成发电过程,排放的酸性气体严重污染环境,对人类生存环境造成损害。太阳能空调的优点是:直接且容易使用;利用可再生能源且在附加储能系统时具有连续性;维持相同的舒适性品质;安全;运行成本低,无技术专属性;绿色环保;电网削峰功能;良好的季节适应性,供热供冷一体化。因此,太阳能空调被认为是降低建筑能耗和减少温室效应的最佳方案。综上所述,国外太阳能空调研究已经是低碳建筑技术的重要开发方向其研究内容如下: 1.根据设计地点和设计要求进行设计参数的选择 2. 各层冷负荷、热负荷、湿负荷的计算 冷负荷包括建筑围护结构传热负荷、太阳辐射负荷、工艺设备及照明设备散热负荷、人体散热负荷。逐时相加最大值为夏季所需的冷负荷 热负荷可采用《空气调节工程》第二版公式(3.24)。逐时相加最大值为冬季所需的热负荷 湿负荷包括人体散湿和工艺设备散湿。人体散湿根据单位人体散湿量,室内人数,群集系数决定;工艺设备散湿根据其功率决定 3.空气处理方案的选择 根据建筑物的结构,功能,冷热负荷的要求及新风量的要求,合理的选择设计方案。

传统节日文化教育主题及活动安排表

序号内容 冬至 (农 历 12 月 21 -23 日 ) 元旦(1月1 日 )教育主题 祈福冬至 爱心 传统节日文化教育主题及活动安 排表 一年级 教育目的、方法、效果 冬至是中国农历一个非常重要的节气,也是中华民族 一个传统的节日。通过宣讲、板报、宣传等形式让学生了 解冬至日的由来、习俗及气候变化;懂得冬至代表秋天结 束冬天到了;懂得秋季是收获的季节,只有通过辛勤的劳 动才有所收获。写一篇心得,班主任组织学习教育,教学 部检 查。 元旦是新年的第一天,是我国法定的节日。通过元旦 晚会、板报、宣传教育等形式让学生了解元旦的涵义、由 来及习俗。懂得爱是怎么产生的,理解“情爱”包含的内 年级 教育主题 喜庆冬至 容:友情(同学、朋友)、亲情(父母、兄弟、姐妹)、恩 情(父母、长辈、老师)、姻情(亲戚)。总结过去(到学 校学到了什么),展望未来(树立新年的目标)。写一篇总 结。学生处组织晚会、教学部和班主任组织宣传教育,教 学部收集心得总结,学生处抽查。 博爱 二年级 教育目的、方法、效果 通过宣讲教育、板报、宣传栏等形式让学生了解节气的 起源、气候变化;起居、养生等知识;懂得秋去冬来,人 们通过辛勤的劳动收获了丰收的秋季,人们庆贺丰收等待 冬天的到来。作为学生要懂得只有努力学习才能取得好成 绩,只有靠奋斗才能取得成功。写一篇心得。班主任组织 学习教育,教学部检查,并将好的“心得”张贴到宣传栏。 了解元旦的起源、演变;体验新年喜庆、更新、向上的 氛围。深刻总结在校的学习、生活;明确今后努力的方向 目标。新的一年有新的气象、新的表现、新的活力、新的 进步。体会爱、感受爱、传递爱,学会感恩。正确理解平 等、自由、博爱,要有博爱情怀,懂得把爱传递到社会, 把爱心带到工作、生活中去;理解诚信是博爱的基础,“善” 是爱的根本,做一名充满爱心、对社会负责任的有志青年。 写一篇心得。学生处组织晚会、教学部和班主任组织宣传

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科技

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科技 一、全球化背景下的科技和文化竞争 在当前日益激烈的国际竞争下,伴随着经济全球化带来的机遇和挑战,作为民族存在主体的国家之间的综合国力的不断增强和相互之间角逐,被置于一个比以往任何一个历史时期都更广阔和开放的世界历史舞台上,这种竞争和发展的共存使各个国家都获得了前所未有的机会空间。国家之间、民族之间,从政治、经济到文化软实力、民族精神,各个领域,无时无处不在进行着激烈地碰撞与磨合,在这种背景下,科学技术的发展水平对国家综合国力增强的巨大作用被凸显出来,一个国家或民族的科学技术的实力状况将在很大程度上决定其在这个世界历史大舞台上所扮演的角色和其所处的地位。 当今的世界大舞台无疑是全球化的,从有形的人口、产品、资本到无形的理念、文化、意识形态,这些介质在世界范围内无比自由的得以流通。这种流通带来了世界范围的物理概念的消失,世界人民生活在同一个地球村里,在这里,国家和民族的概念受到了冲击,每一个个体与世界整体无比紧密的联系在了一起,人类面临着的是全球问题,接触到的是全球资讯。而这样的世界地球村的形成无疑是科学技术发展所带来的伴生物,科学技术的高速发展,信息指数函数速度的增长,把人类从记忆中的农耕劳作、手工经济、祭天祈福、兵车马行的古代社会带入到了如今的现代化大生产、电子化生活、交通便利的全球社会。 然而,国家仍然是民族的存在主体,仍然是国际活动的主体,全球化背景下国家的发展、民族的兴旺仍然是各个国家民族不变的主题。各国在把科学技术的发展作为武器强大自己的同时,传统文化也同样成了各个民族用作保护自己的特色化发展、抵制全球化浪潮的另一件武器,科学技术和文化成了新的国际形势下各国维护国家主权的两把利器。 传统的国家主权主要是指领土、领海、领空的主权。而经济的全球化发展、非传统安全威胁的肆虐、大国关系的新的变化,国家主权问题更涉及到信息主权、生态主权、文化主权等更广阔的范围。一个国家的稳定发展需要军事实力、经济水平、科技创新和文化繁荣共同的保障。 人类社会的发展和历史的进步都有其不可抗拒的规律。历史总是有章可寻,回顾中华民族几千年的发展历史,当前的国际竞争形势和春秋战国时期的诸侯争霸、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强者生存有着可以比照的相同历史痕迹。达尔文的“物竞天择”、自然界的“丛林法则”在人类社会的历史潮流中仍然具有普适性。 各个国家只有在用科学技术促进经济硬实力提升的同时,用传统文化和民族精神的传承来提升文化软实力,才能在适者生存的国家丛林中立足。 二、不平衡发展下的文化侵略 然而,不可回避的是,目前存在于国际交往中的仍然是不公正的国际旧秩序,各国之间的发展很不平衡,霸权主义、强权政治以不同的形式依旧存在。科学技术的发展、人类文明的进步并没有带来世界的永久和平,“弱肉强食”在经济繁荣、世界大同的面具下悄然进行。 文化帝国主义成了让世人担忧的新的名词,它是在20世纪60年代“新帝国主义”的国际环境下诞生的。所谓“新帝国主义”,指的是在二战后许多殖民地国家获得民族独立的条件下,帝国主义的扩张战略由军事手段和直接的殖民统治为主,转向以经济和文化控制为

中国传统文化中哪些是有利于科学精神的或符合科学精神的

中国传统文化中哪些是有利于科学精神的或符合科学精神的 这是个大命题,中国传统文化浩如烟海,即使是仅指符合科学精神或有利于科学精神的,也何止千万!所以,就此题作文,只能略述自己所知的一二三,而无法一一穷尽详述。 先正名。什么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国传统文化,就是起源于中国,诞生于中国,在中国流传已久的文化,是中国人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的结晶。四书五经,唐诗宋词,《孙子兵法》,《资治通鉴》,貔貅麒麟,夔龙凤凰,玉皇大帝,观音菩萨,中秋月饼,大年饺子,秦砖汉瓦,万里长城,四大发明,等等等等,都是中国传统文化。 中国传统文化既有瑰宝精华,也有糟泊垃圾。像用兵韬略,治世宝典,优秀诗文,经典著作,笔墨纸砚,笙箫唢呐,音乐舞蹈,敦煌壁画,长城运河,美食香茶,这些都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瑰宝。而相信鬼神,迷信风水,相信命由天定,命里有时终须有,命里无时莫强求,拜天地求鬼神,抽签问卦,把自己的命运交付给算命的瞎子求其指点迷津,所有这些行为和思想观念,都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糟粕,不是智慧的结晶,而是愚蠢和无知的结果。 在中国流行的未必就是中国的传统文化,例如佛教,在中国已流行了上千年,几乎与中国文化融合,但它不属于中国的传统文化,释迦牟尼,默罕默德,耶稣基督,真主上帝,统统都是舶来品。玉皇大帝,真命天子,观音菩萨,土地老爷,才是中国人的神。同样,道教儒教虽已在海外一些国家盛大流行,但它仍然是地地道道的中国传统文化。 那么,中国传统文化哪些元素是有利于科学精神或者是符合科学精神的呢?这就需要首先搞清楚什么是科学精神。简单地说,科学精神就是一种实事求是的精神,探索创新的精神,怀疑否定的精神,精益求精的精神,求真求善的精神,严谨周密的精神,注重实践的精神。可以说,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就是在这样一些科学精神的指导下产生的(不论是有意识的还是无意识的),是这些科学精神的结晶和体现。 例如古典文学中那些优美的诗词歌赋,平仄对仗,押韵合辙,遣词用典,写意抒情,哪一首不体现着作者探索创新,精益求精的科学精神?现仅举几例说明之。 大家都称道王安石的《泊船瓜洲》一诗写得好,“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了了四句诗,似乎是神来之笔,得来全不费工夫。岂不知仅仅一句“春风又绿江南岸”中的一个“绿”字,就数易其稿,经过反复推敲最后才定下这个“绿”字。宋人洪迈《容斋续笔》卷八“诗词改字”条中记录了王安石《泊船瓜洲》诗的改字情况:“吴中士人家藏其草。初云‘又到江南岸’。圈去‘到’字,注曰‘不好’。改为‘过’,复圈去而改为‘入’。旋改为‘满’。凡如是十许字,始定为‘绿’。”自古以来,这条笔记成为王安石作诗精于炼字的范例。这个“绿”字由形容词“动化”而来,显然比“到”、“过”、“入”、“满”都好,一个“绿”字,把春风过后,江南大地一片绿色的意境像电影镜头一样表达于笔端,凝练而传神,显得诗意盎然! 再说一段故事。据传,北宋文学家苏东坡,一次与他的妹妹苏小妹及诗友黄山谷一起论诗,互相题试。苏小妹说出:“轻风细柳”和“淡月梅花”后,要哥哥从中各加一字,说出诗眼。苏东坡当即道:前者加“摇”,后句加“映”,即成为“轻风摇细柳,淡月映梅花。”不料苏

科学进步与社会发展论文

科学进步与社会发展论文 谈落实科学发展,推动社会进步 摘要:党的十七大报告对科学发展观进行了深刻阐述,对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提出了明确要求。按照党的十七大精神,在新的发展阶段继续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就必须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定不移地继续解放思想、坚持改革开放、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 关键词:科学发展观;十七大;三个代表 科学发展观我理解就是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性的发展观,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方法论和世界观。树立科学发展观的关键是树立正确的绩效观,正确的绩效观核心是“发展”。要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作为绩效观的灵魂和指南;要把实现全力支持“三农”信贷作为根本目的;要把实现风险防控作为创造绩效的重要内容;创新思维模式,从执政兴国谋发展的战略高度谋划组织工作。 用科学发展观推进组织工作,必须改变封闭、落后和一切不合时宜的思维定式,顺应时代的变化和新形势新任务的要求,创新思维模式,自觉遵循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共产党执政规律,根据经济社会科学发展的需要,从党执政兴国的战略高度审视和谋划组织工作。要把促进人的发展和依靠人谋发展作为组织工作的出发点,形成尊重人、关心人、爱护人,用事业凝聚人心,用实践造就人才,有利于优秀人才脱颖而出的良好氛围,着力构建鼓励干事业、支持干成事业、帮助干好事业的社会环境,激发广大党员和人民群众谋发展、促发展的积极性与创造力,为经济社会科学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人才保证。 创新工作思路,围绕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改进组织工作。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开展组织工作,必须尊重客观规律,把握事物发展的内在联系,用整体的、系统的、协调的观点,围绕可持续发展,科学确立统筹兼顾、全面协调发展的工作思路。就组织工作服务大局而言,既要突出经济建设这个中心,又要正确处理经济建设与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的关系,要把规范化操作作为实现绩效的重要途径。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党的组织工作必须自觉地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创新思维模式、工作思路和工作方式,不断开创新局面。 一、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继承发展 科学发展观体现了马列主义的历史唯物论、辩证论,体现了毛泽东思想的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等思想,体现了邓小平理论关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时代要求,同时也是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要求。“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中的代表先进生产力发展要求、代表先进文化发展方向、代表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不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如何代表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不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在当今科技高速发展的时代,我国的生产力发展水平会取得怎样的预想效果?不进则退,随着社会的进步,人们对价值观、文化的渴求越来越高,精神文明建设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不坚持科学

_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科学技术_简介

科学学研究000321 科学学研究 STUDIES IN SCIENCE OF SCIENCE 2000 Vol.18 No.3 P.107 《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科学技术》简介 <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科学技术>(浙江教育出版社,1999年)是我国也是世界第一本全面展示和系统论述"中国传统文化在当代和21世纪科技前沿探索中有着重大促进作用”的论著.尽管当代文化和文化史学界比较重视中国传统文化和中国古代科技史的现代价值的研究,但是至今只承认其对当代的文学艺术、哲学社会科学发展的促进作用及其爱国主义教育功能,近10多年来也开始注意其对当代科技政策和管理科学的促进作用.但是,一个较普遍的观点则认为,在科学技术发展已十分先进的今天,古老的中国传统文化(包括传统科学技术)对当代科学技术不可能有着明显的促进作用. 然而历史的发展常是出人意外的,科学技术新的综合性潮流的崛起和面临越来越多复杂性、非线性和自然史问题的探索,已越来越显示:中国传统文化(包括科学、技术、文学、艺术、经济、伦理、哲学,乃至宗教等)在当代和21世纪科技前沿探索中有着广泛的、重要的促进作用.本书的意义就在于组织了多学科的近百位专家学者,对近年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科学技术关系的研究成果进行第一次集大成的工作,向学术界全面系统地展示了这一全新的学术领域,必将有助于我国广大科技工作者在自己的科技领域中自觉地发挥我们民族文化的优势. 本论文集主要是北京"天地生人学术讲座”所积累的学术成果.1990年创办此"讲座”至今已有290多讲,共组织近600次学术报告.其中约有150个报告是有关"中国传统文化与当代科技前沿发展”内容的.在此"讲座”基础上,1995年以"中国传文化与当代科技前沿发展”为主题的第58次香山科学会议顺利召开,与会专家一致肯定,中国传统文化在当代科技前沿探索中有着广泛的促进作用,并联名发表了题为<中国传统文化在21世纪科技前沿探索中可以做出重要贡献>呼吁书,在学术界产生较大影响.之后又出现不少论文和笔谈. 鉴于上述成果,在浙江教育出版社的大力支持下,<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科学技术>这部专著性论文集问世了.本书分七编,百余篇论文对此全新学术领域进行系统展示和全面论述:第一编,总论;第二编,系统思维与当代科学整体化;第三编,古代自然史料与当代自然史探索;第四编:天人合一观与当代人与自然协调发展;第五编:当代大型工程的历史论证;第六编:传统科技基因与当代科技创新;第七编:科技传统缺陷的研究与当代科技发展.本书前六编,主要谈中国传统科技的光辉成果在当代和21世纪科学技术中的作用;第七编是实事求是地反映了中国传统科技的不足,并提出了系统深入研究这一领域的历史任务.本论文集的出版,将助于这一领域的系统深入研究,并能使更多的人了解这一领域、投身于这一领域,以完成时代所赋予的历史任务,开创富有中国特色的科学技术现代化道路. 真海松 出版日期:2000年9月19日 万方数据 file:///E|/qk/kxxyj/kxxy2000/0003/000321.htm2010-3-23 2:54:14

2019年传统节日主题活动说明报告

“我们的节日?春节”主题活动报告 为继承发扬中华传统节日优秀文化,我校围绕“我们的节日?春节”开展了丰富多彩的主题实践活动。现将我校组织的“我们的节日?春节”主题实践活动总结如下: 一、高度重视,认真组织 为确保此次活动顺利开展,我校高度重视,精心组织,把节日活动与思想道德建设紧密的结合起来,全面推进我校精神文明创建工作。 二、精心策划,丰富内容 传统节日在各地呈现不同的特色。崔漳小学围绕春节.元宵节辞旧迎新.团圆平安.孝老爱亲等主题,结合实际,遵循简洁可行.就近方便.力所能及的原则,主要策划了以下工作: 1.利用寒假期间,让学生寻找关于传统文化的优秀历史典籍,围绕春节文化内涵,通过收集“春节的由来.春节风俗习惯.春联的起源和意义.增强对民族传统节日的喜爱,加深对本土文化的理解。 2.让学生认真记录自己的节日生活,结合寒假作业,引导学生学习节日文化.搜集节日资料.参加民俗活动,深入了解春节.元宵节的文化内涵。 本次主题实践活动,丰富了学生节日精神文化生活,培养和树立了认知传统.尊重传统.继承传统.弘扬传统的思想观念,增强了对中华优秀文化传统的认同感和自豪感。 崔漳学校 2019年2月21日

“我们的节日?元宵节”主题活动报告 为营造元宵节喜庆、祥和、团圆、美好的节日气氛,让学生深切感受到中华民俗文化魅力,加强爱国、爱乡、爱家的思想教育和亲情教育,结合学校实际,开展了“我们的节日?元宵节”主题系列活动。 一、加强领导,广泛发动 1、根据上级要求,学校迅速制定了活动方案,并利用多种形式宣传开展本次寒假主题活动的重要意义。 2、利用学校微信群及班级微信管理平台告知学生家长利用传统节日,对孩子进行文明礼仪、传统美德和感恩励志的教育,最大限度的发挥了学生的自主性和家长的支持力度,为活动的顺利开 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并要求家长和孩子一起完成“寒假德育作业表”的填写。 二、形式多样,内容丰富 1、学生发展中心积极组织全校师生开展创编“节日手抄报”活动,学习节日文化,搜集节日资料,深入了解春节、元宵节的文化内涵,通过自编的“节日手抄报”,展示节日收获和感悟。 2、要求学生观元宵节文艺节目,增强对民族传统节日的喜爱,同时又结合学校特色,要求学生以书画形式表现节日的喜庆,加强学生对中华文化的理解。 3、鼓励学生积极收集春联且诵读,并在开学展示自己收集或是编写的春联,引导学生学习欣赏春联、创作春联、书写春联。 4、开展主题班会,深化活动。开学初,各班围绕“我们的节日”召开主题班会。让学生通过语言交流、才艺展示等方式汇报自己

传统文化与科学精神

传统文化与科学精神 摘要:当今社会,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与民族文化软实力日益成为一个国家的追求目标。我国作为一个具有五千年悠久历史的文化古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一直在21世纪的科技前沿探索中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而我国的科学精神是平等和民主,求是和创新,继承和发展以及团队精神和求实与怀疑精神。它与传统文化相辅相成,相互促进和影响。总体来说,科学精神的探索性与创新性与我国传统文化的保守性也形成一种互补。我们要正确地,辩证地分析和认识它们之间的关系,只有这样才能更好的发展中国,使祖国变得更加强大有魅力。 关键词:科学精神、思想之源、创新制约、辩证统一 正文:所谓科学精神,首先指的是一种特殊的思想方式,这种特殊的思想方式并不普遍存在于各个文明之中。它特别的属于古代希腊人。希腊文明并不是最古老的文明,持续时间也不很长。但它对人类历史的影响最为持久而巨大,原因在于,它是科学精神的发源地。首先科学精神的不断完善体现了传统文化的优越性,传统文化为科学精神提供了思想之源,其次,传统文化为科学精神提供了发展动力。最后,传统文化因其政治至上的根深蒂固,对科学探索精神也起到了负面影响。 一、中国传统文化即是科学精神的思想之源 纵观古今,中华文化璀璨绚丽,不仅有精美的文学作品,更有儒、释道三家博大精深的思想文化,在世界文明史上留下了光辉灿烂的篇章,而以儒家为代表的中国传统文化,更是人类取之不尽的思想源泉和信息宝库。而与之相应的中国古代的传统文化如此发达的前提下,那时的科学也非常发达,因此科学技术曾在世界上处于领先地位长达一千多年。早在20世纪50年代,英国著名的科学家、历史学家李约瑟指出:“中国思想,其对欧洲贡献之大,实远逾吾人所知。在通盘检讨之后,恐怕欧洲从中国得到的助益,可以与西方人士传入中国的十七、十八世纪欧洲科技相媲美。”我们有理由说,古代中国科学技术的辉煌成就,无可争辩地证明了中国传统文化为科学技术的发展提供了多么广阔的生存空间

科学技术在人类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科学技术在人类社会发展中的作用专业:艺术设计学号:姓名:吴思繁 摘要: 本文是关于科学技术革命与实践发展之间关系问题的理论研究。在研究中采取了多学科合作的研究方法,内容涉及了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经济学、科学技术哲学、技术与产业革命史等多个领域。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放眼古今中外,人类社会的每一项进步,都伴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尤其是现代科技的突飞猛进,为社会生产力发展和人类的文明开辟了更为广阔的空间,有力地推动了和社会的发展。我国的计算机、通讯、生物医药、新材料等高科技企业的迅速增长,极大地提高了我国的产业技术水平,促进了工业、大幅度提高,有力地带动了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实践证明,及其产业已经成为当代的龙头产业。 同时,科学技术的进步和普及,为人类提供了广播、电视、、录像、网络等传播思想文化的新手段,使精神文明建设有了新的载体。同时,它对于丰富人们的精神生活,更新人们的思想观念。 科学技术的进步已经为人类创造了巨大的和精神财富。随着的到来,科学技术永无止境的发展及其无限的创造力,必定还会继续为人类文明作出更加巨大的贡献。 关键词:科学技术社会发展影响力对人类影响 前言: 科学技术是一种文化,它包含人造器物,科技活动的制度和体制、科技活动的行为规范和科技价值观念。尽管它在知识形态上是一般生产力,是一种潜在的生产力,而当它一旦进入生产过程,这种知识形态的生产力就会转化为现实的、直接的生产力。在19世纪中叶以前,科学与技术往往是分离开来,他们各自独立的发挥着作用。技术的进步往往是依靠传统技艺的提高和改进,只凭经验摸索前进。 20世纪以来,科学技术以及理论都有了突破性的发展,科学技术进步速度之快、发

浅谈如何利用传统节日对小学生进行传统文化教育电子教案

浅谈如何利用传统节日对小学生进行传统文化教育 卢明业 所谓传统节日是指由历史沿传下来的流传于民间的约定俗成的节日,如:喜气洋洋的春节、张灯结彩的元宵节、怀乡祭祖的清明节、团团圆圆的中秋节、纪念屈原的端午节、重阳节等。传统节日所承载的文化对于一个民族的精神记忆有着一份独特的价值。中国的传统节日形式多样、内容丰富,是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和传承中华传统美德的重要载体,在当今世界多元文化并存,中西方文化交融的环境下,我们利用好传统节日揭示传统文化的内在价值,弘扬民族精神,对加强小学生的传统文化教育具有很重要的意义。 但是,近年来西风东逝,像圣诞节、愚人节、情人节等洋节日越来越受到青睐,以致于现在的小学生过圣诞节比过中秋节还要隆重,还要开心。甚至前一段时间出现了韩国和我国争抢“端午节”的事情。部分商家也推波助澜,小学生对洋节情有独钟,这是社会开放带来的,原本不值得大惊小怪,可是我们自己的节日呢?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重阳节......还有几个人能知道它们的来历?我们不禁发出这样的疑问:源远流长的中华民族怎么了?历史悠久的中国传统文化怎么了?学校里对于清明节、端午节等传统节假日也只是一放了之,根本没有深入开展传统节日的主题活动。这不能不说是教育的一大缺失。因此我想结合自己的教育教学实际,谈谈对如何利用好传统节日加强小学生传统文化教育的几点认识。 一、深入挖掘传统节日的内涵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很多学生不喜欢过传统节日是因为不知道传统节日的内涵,因此充分挖掘传统节日的内涵非常重要,如何开发传统节日的文化内涵?需要教师探索研究,对传统节日进行界定,如端午节,除了引导学生了解端午习俗,参与包粽子、缝香袋的实践活动之外,重点还应开展“走进屈原”活动。通过屈原故事知多少、屈原诗词朗诵等活动,重现屈原的故事:两千多年前,伟大诗人屈原为他的祖国流尽了最后一滴泪,纵身跳进波涛滚滚的汨罗江。屈原报国无门而以身殉国,坚守了他不同流合污的高贵品质,从他上下求索、宁愿去死也不愿离开故国半步中体味他那痛苦执著的伟大情感,体验他那崇高忠贞的伟大人格。在重塑中华民族的理想人格的今天,过端午节,学习和传承屈原的高尚人格,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二、把传统节日教育情注课堂教学之中。 在中小学阶段课程中,有很多内容都是涉及中国传统节日教育的,我们可以通过教学,让学生更好地了解传统节日、认同传统节日、喜爱传统节日,弘扬中华传统美德。充分挖掘各学科中蕴涵的丰富的民族文化。如:利用语文教材中关于各个传统节日的诗词文章开展教学,教师通过对杜甫的《登高》、杜牧的《清明》、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等诗词的背景、内容的分析,既能够让学生了解节日的由来、象征意义、节庆活动,感受中华文化的丰富多彩,又能让学

2019_2020学年高中语文课时作业9东方和西方的科学美美与共传统文化与文化传统含解析苏教版必修3

课时分层作业(九) [基础运用层] 1.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全都不正确的一项是( ) ①这种方法很容易被错误地应用,而滥用这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资源的可能性是骇人听 ...闻.的。 ②对于东方科学采取粗暴态度的人,对于西方文明言过其实 ....的人,大概不是科学家。 ③归根结底 ....,文明是要经过历史的考验而存活下来,这一点我们还没有经历过。 ④尽管科学方法取得了巨大的胜利,但它也还不是两全其美 ....的。 ⑤为了孕育浓厚的文化氛围,文学社的成员们决心以无所不为 ....的勇气,努力克服重重困难,开展文学活动,拓展学生的文学视野,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 ⑥今年全国两会上,“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被多次提及,“创 新驱动”更是成为会议炙手可热 ....的焦点。 A.①③⑥B.①④⑤ C.②③⑤D.④⑤⑥ D[④两全其美:做一件事顾全两个方面,使两方面都很好。应改为“十全十美”。⑤无所不为:没有什么不干的,指什么坏事都干。褒贬误用。⑥炙手可热:比喻权势大,气焰盛,使人不敢接近。望文生义。] 2.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我们文明的寿命至少还没有得到证明,其延续,还不一定。 B.我们不要重蹈希腊人的覆辙,认为希腊精神是绝无仅有的,他们还忽视犹太精神,把外国人一律视为野蛮人,他们最后衰亡,一落千丈。 C.生命的缺憾在艺术中得到了补偿,中国古典诗歌中反复出现的空灵自在的飞鸟意象,是“身无彩凤双飞翼”的人类借以实现精神的遨游。 D.从文化意识的角度来说,语文高考试卷在一定的历史阶段向世人展示了我们这个民族的文化意识趋向。 D[A项成分残缺,在“延续”后加“与否”;B项偷换主语,在“认为”前加“他们”;C项成分残缺,在“遨游”后加“的媒介”。] 3.下图是《中国国家形象全球调查报告》有关“最能代表中国文化的元素”的调查结果,下列对图内容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传统文化对现实社会的影响力(建文)

中国传统文化不仅是中华民族历史发展的渊源,而且对现代中国社会乃至世界的发展产生着重要的影响。传统文化是增强民族自信心的基石,是构建良好民族心理的基础,是提升中国综合实力的精神资源,是建设现代文明的基本条件,是促进世界走向大融合的思想源泉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国文化的主体部分,也是从先辈传承下来的丰厚的历史遗产。它不仅记录了中华民族和中国文化发生、演化的历史,而且作为世代相传的思维方式、道德情操、价值观念、行为准则、风俗习惯,具有强大的遗传性,渗透在每一位中国人的血脉中,制约着今日之中国人的行为方式和思维方式,为建设今天中国的新文化提供了历史的基础和客观依据,它对现实社会产生着充分的影响。 一、中国传统文化对现实社会的积极影响 中国传统文化的思想体系蕴涵着丰富的文化科学精神,在当今国际化的市场经济条件下,建设和谐国家,实现民族复兴乃至实现世界大同有着十分重要的积极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传统文化是增强民族自信心的基石 中国卓越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她不仅是中华民族的传统,也是中华民族的尊严,是中华民族在精神层面的具体标志,是矗立于世界之林的“形象”。特别是在中国历史上一些名副其实的不朽之作,世代相传,百读不厌,而且其智慧之火将永不会熄灭,照耀着人类的过去、现在和未来。因此,珍惜中华民族的文化遗产,维护中华民族的文化尊严,抢救保护民族文化,继承和发展中华民族卓越传统文化是当代人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义务。尤其青年一代首先要树立尊重传统文化的理念,不仅要自觉从书本上学习传统文化知识,还要懂得中华传统民俗、习惯,既要懂得民族的现实,又要更多地了解民族的历史,懂得民族的精神实质和民族的利益所在。说到底,只有继承和弘扬卓越传统文化,才能从根本上推动中华民族的发展。只有不断强化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使中华民族的资源得到更为十足和有效的发挥与利用,才能使中华民族在地球村中发出更为响亮的声音,永远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传统文化是构建良好民族心理的基础 中国卓越的传统文化多与王朝政治或社会梦想相关联。一部陈旧老书,一部古代文学经典,披散着历史的灰尘,脱落于现代社会,特别是易中天、于丹等当代大家以古人圣贤道理为原料,深人浅出地将中国历史文化与现实社会及其生活紧密结合,使老百姓入心人胃,并给大众生活

科学进步与社会发展论文发表

科学进步与社会发展论文发表 当今时代,人类正在走向一个高度科技化的新世纪。科学技术革命的进程,正以亘古未有的规模和速度,推动着整个人类社会的发展。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科技的进步标志着生产力的进步,并给人类带来无可估量的价值。下文是为大家搜集整理的关于科学进步与社会发展论文发表的内容,欢迎大家阅读参考! 科学进步与社会发展论文发表篇1论科技进步与社会发展 摘要:随着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一方而,社会获得了巨大的收益,人类得到了实质的进步;但另一方而,人类社会在前进过程中也遇到了从未有过的困惑。这就要求我们必须重新理解科技进步与社会发展二者之间的关系。 关键词:科学技术;社会发展;非线性关系 1.社会发展概念的现代诊释 社会发展是一个在理解上歧义颇多的概念。其所以如此,是因为人们在理解这个概念时往往使用着不同的标准。 在一般的理解中,社会发展通常指的是经济的发展、物质的富足,也就是说,偏重于社会物质文明的进步。在这里,用以衡量社会发展的根本的最高的标准,就是生产力的发展程度。在这种理解中,生产力标准之所以是最高标准,是因为人们相信,它与这个社会的政治制度、道德风尚、文化水准等标准相比,具有决定性意义,而且它还是

全部社会历史的基础,是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 反思人类历史,我们发现,这种理解将社会发展与主体发展绝对对立起来,把社会发展和科技进步带来的物质富有、经济增长直接等同起来,必然忽视社会发展概念内含的生命内核和情感价值,使得社会发展概念成为没有主体、没有主体丰富实践内容的空壳,出现生体的空场,导致社会发展价值向度的偏离即重物的尺度重事实判断轻价值判断。为此,我们在阐明科技进步与社会发展之间具有非线性关系这个论题之前,特别需要对传统的理解进行清理,对社会发展概念作出现代诊释。 2.科技进步的负而效应 历史上,许多学者往往形而上学地将社会发展理解为绝对地向文明、道德、理性、自由、平等迈进。这是一种机械的社会发展进化模式论,它回避了社会发展的矛盾对抗性,对人类前景充满了盲目的乐观情绪,对社会发展问题缺少辩证态度。 黑格尔认为,历史进步是社会矛盾的内在发生及其解决,恶是历史发展的有力杠杆,否定性是肯定性固有的环节。他说:队不完美的东西进展到比较完美的东西,便是进步;但是不完美的东西绝不能被抽象地看做只是不完美的东西,而应该看做是牵连着或者包含着和它自身恰好相反的东西。这些思想家在社会发展问题上都表达了非凡的辩证智慧。只有从这种辩证智慧而不是机械论的观点出发,才能客观地去而对科技进步所导致的负而效应。 毫无疑问,科学技术具有多方而的社会功能:科学技术是破除旧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