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第十二讲当代管理思想的发展趋势

第十二讲当代管理思想的发展趋势

第十二讲当代管理思想的发展趋势
第十二讲当代管理思想的发展趋势

第十二讲当代管理思想的发展趋势

随着管理环境的变化及一系列新的管理理论的产生,在80年代以后管理思想呈现出新的发展趋势。总体趋势是管理理念更加人性化、管理形态呈知识化、管理组织虚拟化、组织结构扁平化、管理手段和设施网络化、管理文化全球化。并且在以下方面趋势更加明显:对企业的业务流程进行重新设计的企业再造趋势;使管理更加具有柔性化的文化管理趋势;体现知识经济的灵魂和企业进行知识管理的管理创新趋势;网络经济、全球经济一体化下的管理的国际化趋势。这些新的趋势在管理中将不断的变成现实,这也是21世纪对管理提出的挑战。

《管理思想史》第十二章主要讲述了以下五部分内容:

一、关于管理思想发展的总体趋势

当代管理在管理理念、管理形态、管理组织、管理手段和设施、管理文化等方面具有较明显的趋势。总体上表现为:管理理念更趋人性化、管理形态呈知识化、管理组织虚拟化、管理手段和设施采用网络化、管理文化向全球化发展

二、关于文化管理趋势

管理经历了两次飞跃

1.从经验管理到科学管理—管理的第一次飞跃

泰勒的科学管理理论使企业管理由经验上升为科学,很快在欧美推广,以福特汽车厂的流水线生产为标志,科学管理极大地推动了生产效率的提高。

2.从科学管理到文化管理——管理的第二次飞跃

科学管理使企业管理走上了规范化、制度化和科学化的轨道,极大地推动了生产效率的提高,同时,在实践中也暴露出其本质的弱点——对职工的忽视。

80年代兴起的企业文化理论,完整地提出了与科学管理不同的管理思想和管理筐架,这种以企业文化建设为龙头的企业管理模式已经成为世界管理的大趋势。

文化管理纠正了科学管理见物不见人的偏向,适应了人们需要层次的提高,脑力劳动比重加大,知识经济的兴起,第三产业的发展,经济全球一体化等时代变迁,从而实现了高效率与高士气的良性循环。

企业实施文化管理需要解决的问题

1.对文化的取舍和加工处理问题

中国有五千年文明,文化沉积深厚,加上近代外来文化的大量涌入,往往使企业面对浩若烟海的文化,感到难辨良莠,无所适从。为了避免盲从,必须首先系统学习和了解各种文化的源流,才有可能在此基础上进行评价,选择和运用。企业实施文化管理主要还是靠企业自身摸索、了解所需文化,往往事倍功半。

2.对传统文化中的扬弃问题

传统文化在对社会与物质世界认识的表述上,过多地表述理想,强调社会应以秩序为中心,秩序的基础是伦理道德。在价值取向上,强调重道义而轻功利。在人性塑造上,重群体意识而抑制个体意识。传统文化体现在管理中,则强调“管制”,以个人喜好为准则,人治决定一切。因此,传统文化与现代管理的专业化,职业化,科学化特征的冲突、评价、改造融合等问题,尚需进一步深入探讨,寻求其理论依据。

3.对外来文化的学习借鉴问题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大量外来文化蜂拥而入,与传统文化和传统管理基于文化的差异发生着越来越明显的冲突。。因此,学习、借鉴外来文化的科学合理因素,并加以改造,使之中国化甚至中国企业化成为一道现实难题。

4.对单纯经济文化倾向的认识问题

受经济利益的驱动,目前社会上有一种单纯经济文化倾向,即仅以经济利益为目标,任文化过分迁就经济。文化毕竟不同于经济,有其特殊的存在价值,必须维护文化对经济的潜在性和前瞻性,不能盲目地让文化完全按照市场经济规律和价值取向发展。

三、关于管理创新趋势

(一)管理创新的概念

1.熊彼特的创新理论

熊彼特认为:创新是生产手段的新组合,“生产意味着把我们所能支配的原材料和力量组合起来”,这样意义下的创新概念包括下列五种(1)采用一种新的产品;(2)采用一种新的生产方法;(3)开辟一个新市场;(4)采用一种新的供给来源;(5)实现任伺一种工业的新组织。

2.科斯的交易费用理论

科斯认为市场交易是有成本的,这一成本就叫做交易费用。企业的产生和存在是为了节约交易费用,即用费用较低的企业内交易替代费用较高的市场交易。企业规模大小则取决于企业内交易的边际费用的那一点上。科斯教授用“交易费用”的概念解释了企业作为市场机制的一种代替的必然。科斯教授的“交易费用”概念就为我们提供了观察组织产生、发展及创新的新视角,而这恰恰是传统经济学与传统管理学所不具备的视野。

3.威廉姆森的管理创新理论

在威廉姆森的理论里,组织创新可以节约交易费用,而组织创新的原动力又在于追求交易费用的节约。因此,他认为组织创新的方向和原则有三条:

(1)资产专用性原则。在组织构造中资产专用性越高,组织取代市场所节约的交易费用就越大。

(2)外部性内在化原则。所谓外部性即机会主义行为,也称“搭便车”。外部性越强,交易费用越高。

(3)等级分解原则。即在组织创新的过程中,组织结构及相应的决策权力和责任应进行分解,并落实到每个便于操作的组织的各个基层单位,从而有助于防范“道德风险”,进一步节约交易费用和组织运作成本。

4.我国学者芮明杰教授的观点

芮明杰教授从管理概念出发,他认为管理创新:是指创造一种新的更有效的资源整合范式,这种范式既可以是新的有效整合资源以达到企业目标和责任的全过程式管理,也可以是新的具体资源整合及目标制定等方面的细节管理。这样一个概念至少可以包括以下五种情况:(1)提出一种新经营思路并加以有效实施;(2)创设一个新的组织机构并使之有效运转;(3)提出一个新的管理方式方法;(4)设计一种新的管理模式;(5)进行一项制度的创新。

(二)管理创新的实施

管理创新是创造一种全新的企业资源配置范式,并能有效地加以实施。

管理创新作为一个过程和一个结果,可将创意分成三个阶段:创意形成阶段、创意筛选阶段以及创意验证实施阶段。

(1)创意形成阶段,即为产生创意的阶段,因为有了创意才会有创新,所以能否产生创意是关系到管理创新的根本。

(2)创意筛选阶段,它是在产生了许多创意之后,需要根据企业的现实状况、企业外部环境的状况对这些创意进行筛选,分析哪些有实际操作意义。对创意的筛选也是由企业中或与企业有关的人员来进行。

(3)创意验证实施阶段,这个阶段是将选择后的创意,通过一系列具体的操作设计,将创意变为一项确实有助于企业资源配置的管理范式,而且确实在企业的管理过程中得到验证。

2.管理创新的管理和控制

(1)建立柔性的组织结构

企业尤其是高新技术企业应建立一种柔性的组织,结构扁平化,灵活性和适应性强,时常组建一些由各类具有专门知识的人员构成的合作型团队来完成特定的任务。同时,企业的管理者要对员工充分信任,通过授权来最大程度地激发他们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这样,企业才具备了不断创新的组织保证。

(2)创新全过程的控制

创新的发生是无规律的、跳跃式的。但就创新总体而言,它又依循着一个一般的程序,包含四个基本的步骤:寻找机会,提出构想,迅速行动、坚持不懈。组织要通过创新来获取不断发展所需的知识,必须要对这四个步骤进行有效的组织和控制。

①寻找机会。

②提出构想。

③迅速行动。

④坚持不懈。

学习和创新是企业获取知识过程中相互依存的两个环节:学习是创新的基础,创新又将导致新一轮的学习,如果偏废了其中的任一点都会给企业带来极其不利的影响。

四、关于企业再造趋势

(一)企业再造理论的产生

80年代,美国的迈克尔·哈默和詹姆斯·钱皮,在广泛深入的企业调研中发现:一些公司由于较大幅度地改变了它们的工作方法而在一个或多个领域取得了戏剧般的惊人成就。这些公司并没有改变它们所从事的业务,而只是改变了在那些业务中所遵循的业务过程或者干脆取消了那些陈旧的业务过程。通过进一步观察他们还发现:追求根本性的改变,而不是渐进式的改良是这些企业的另一个特点。在大量调查的基础上1993年,哈默教授和钱辟先生出版了《企业再造一工商管理革命宣言》一书。这本书的发表不仅在美国,而且在全世界引起了巨大反响。

(二)企业再造与其他管理理论和方法的区别

1.企业再造与全面质量管理的区别。

全面质量管理是一种通过全员参与、旨在提高产品和服务质量的管理方法。

企业再造与全面质量管理有一些相同之处,表现在:

(1)都以满足顾客的需求变化为起点,努力提高顾客满意度;

(2)都致力于提高组织运行效率和经营效益;

(3)都注重跨职能的工作流程。

企业再造与全面质量管理的根本区别在于:全面质量管理是一种改良措施,其提高产品和服务质量的活动是在现存的流程中进行的;而企业再造则是抛弃现存的流程而代之以全新的业务流程。

2.企业再造与适时制造的区别。

适时制造本着效率至上的思想、借助自动化生产技术,对工序管理进行了一次创新,是一种全新的生产组织技术。企业再造与适时制造的区别是:企业再造的视野较宽,具有“宏观”观念,对各种业务流程的定义是动态的,具有较强的灵活性;并且,企业再造把各种生产和管理活动看成一个有机的整体,可以根据顾客需要进行重新组合。

3.企业再造与事业重组的区别。

事业重组着眼于企业内部的事业结构,其实质是资产重组。企业再造与事业重组的区别在于:企业再造着眼于任务是怎样完成的,以及如何相应地重新设计业务流程,从而带动整个组织的全面变革;事业重组则是通过改革事业结构来提高经营效益,并没有触及业务流程,它只适用于企业发展的一定阶段。

4.企业再造与精兵简政的区别

精兵简政是企业为了短期的财务目标而采取的裁减人员和缩小业务的措施。这种措施只能治标,而不能治本。企业再造从根本上改造原有的工作方式,以建立更有效的工作方式。因此,企业再造并不一定需要裁减人员,精简机构也只是企业再造的“副”产品。

5.企业再造与Z理论的区别

Z理论的主导思想是“文化决定论”,大内围绕这一思想提出了建立Z型组织的具体步骤。但是,建立Z型组织的变革过程仍然是在现有的组织框架内进行的。企业再造与Z理论的区别在于:企业再造通过重新设计业务流程,进而带动组织的全面变革,最后形成一种全新的组织;而通过Z理论建立的新型组织并没有从实质意义上改变工作方式。

(三)企业再造理论的适用对象

企业再造理论适用于以下三类企业:

1.问题丛生的企业。这类企业问题丛生,除了进行再造之外,别无选择。

2.目前业绩虽然很好,但却潜伏着危机的企业。这类企业,就当前的财务状况看,还算令人满意,但却有“风雨欲来”之势。

3.正处于事业发展高峰的企业。这类企业虽然事业处于发展高峰,但是雄心勃勃的管理阶层并不安于现状,决心大幅度超越竞争对手。这类企业将再造企业看成是大幅度超越竞争对手的重要途径,他们追求卓越,不断提高竞争标准,构筑竞争壁垒。

五、关于管理的国际化趋势

(一)管理的国际化的含义

管理的国际化是21世纪管理研究和实践的最重要领域之一。现代管理开放性的一个表现是迅速国际化的趋势,或者说国际化是当今政治经济发展所造成的一个客观的管理环境。特别是现代交通、通讯、技术等的迅速发展促成了全球经济一体化,世界市场开始生成,国界正失去原有的意义,迫使管理者不得不把自己所在管理系统的管理放置在国际大环境之中。

管理国际化的具体含义是指跨国公司管理。跨国公司的主要特征就是:一个企业可以跨地区、跨国界经营,也可以同时进入不同的市场及不相干的行业。随着全球经济的迅速发展,这种趋势将有增无减,这类组织则呈现出其独有的组织特点,最为突出的就是管理的国际化。

(二)管理的国际化对管理实践的新要求

作为一种新的管理趋势,管理国际化对管理研究和管理实践提出了新的要求。

1.管理人员必须了解不同的教育文化背景、价值观,还要熟悉各种法律、经济、政治制度。

2.国际化的管理使计划工作变得更加复杂、困难,同时也使计划工作更为重要。

3.管理国际化会导致新型组织结构的产生与发展。例如出现了全球产品结构、全球地区结构、全球职能结构、全球混合结构、全球矩阵结构以及无缝组织等。

4.国际化管理要求采用相应的人员配备模式和人事政策。国际企业可以采用三种策略选择子公司的主管人员,即本国中心策略、当地中心策略和全球中心策略。多数国际企业采用雇用东道国和第三国公民任子公司的管理人员。

5.国际化管理使控制工作较之国内企业的控制工作要复杂和困难得多,也使得控制工作更加具有挑战性。

在管理国际化中,控制工作依然是一项关键性的管理职能,是为了确保经营活动与计划和目标相符合而对绩效进行衡量和校正。控制职能的执行更多的受到跨国公司所独有的若干环境因素的影响,这些因素可大致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

(1)跨国公司的收益、成本和利润都按不同货币计算;

(2)各国货币的汇率都受高度浮动的影响;

(3)各国会计实务与财务报表制度往往不同,这些原因使得跨国公司的控制工作更具有挑战性。

(4)衡量绩效的复杂性,以至于对绩效的衡量会产生时滞,而这正是可能延误发现偏离标准情况和采取纠正措施。

本章应该掌握的重点和难点:

(一)是关于管理思想发展的总体趋势

当代管理总体趋势表现为:

1.管理理念的人性化

所谓人性化管理,就是一种在整个企业管理过程中充分注意人性要素,以充分挖掘人的潜能为己任的管理模式。人性化管理具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感化管理。就是要注重人的内心世界,根据情感的可塑性、倾向性和稳定性等特征去进行管理,其核心是激发职工的积极性,消除职工的消极情感;

(2)主化管理,就是让员工参与决策;

(3)自我管理,是指职工根据企业的发展战咯和目标,自主制订计划,实施控制、实现目标,即“自己管理自己”;

(4)能人管理,就是要发现大批有能力的人才,并且要让能人管理好自己。

(5)文化管理,是人性化管理的最高层次,它通过企业文化培育、管理文化模式的推进,使员工形成共同的价值观和共同的行为规范。

2.管理形态的知识化

知识经济时代的企业需要新的企业管理形态。作为企业管理形态的创新,企业管理将进入知识管理阶段。而知识管理就是利用组织的无形资产创造价值的艺术。其管理的特点将更加注重企业知识的共享和创新,重视企业人才、企业创新、企业形象和企业文化发展战略,将知识和信息作为企业的战略资源,将是以可持续发展为导向的管理。

3.管理组织的虚拟化

企业的组织模式自20世纪30年代以来,先后经历了等级制、职能制、分权制,最后进化到当代的虚拟制。虚拟企业是一种典型的动态联盟形式,它变传统的集权式组织结构为开放式网络组织结构,企业由“公司制”变为“联邦制”。虚拟企业不再是由确定的结构和可划分界限的能力来定义,它在供货厂商、客户和企业本身内部结构的范围内是流动的、相互渗透的和持续变化的。在虚拟企业中,企业在特定组织状态下运作具备完整的企业功能,但在企业体内却没有执行这些功能的组织。即企业仅保留一般企业中最关键的功能,其他功能,在有限的资源下,无法兼顾达到足以竞争的要求,所以将之虚拟化,以各种方式借以外力来进行整合,进而创造企业本身的竞争优势。

中国传统管理思想对现代企业管理的启示

中国传统管理思想对现代企业管理的启示 一、中国传统管理思想 五千多年的中华文明孕育了底蕴深厚的文化内涵,为中华民族留下了极为宝贵的文化遗产。管理思想作为管理活动的升华,其产生与发展都是特定环境条件的产物,中国古代的管理思想对现代企业管理同样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中国传统管理思想的主要代表有: (一)管子的管理思想 管子是春秋时期齐国最为杰出重要政治人物,他在政治、军事和管理思想方面有杰出的才能,并辅佐齐桓公实现了称霸诸侯的大业。其主要管理思想可概括为: 1、自利的人性观。管子认为自利是人之所以是人的本质所在。民,利之则来,害之则去。民之从利也,如水走下,于四方无责也。管子认为,人对利的追求就像水往低处流一样,是无可厚非的。但管子并未走极端,他认为自利与利人是可以调和,人既可以有自利之德,也可以有利人之德,惟其如此才不至于走极端。 2、四民分业定居的管理方式①。管子第一次提出了国之四民说,即士、农、工、商,并称为国之四民。管子主张四民务使杂处,即四民不能杂居,应该分开。处士使就闲燕,处工就官府,处商就市井,处农就田野。这样做即有利于同一行业的人员集聚,实现经验的交流,提高自身专业技能,也能够实现组织的和谐,提高专业化程度。(二)儒家的管理思想

儒家思想是我国的正统思想,对中国封建社会的影响程度比较高。儒家的管理思想主要以仁为核心,特点在于关注人性本质和社会问题。孔子关于管理的九字名句②:先有司,赦小过,举贤才,阐释了管理的核心特点。儒家管理思想的核心是中和,即中庸、和谐的综合,这是管理的最为理想的状态。 (三)道家的管理思想 道家思想的代表人物是老子,其最高境界为道。道法自然是道家的思想基础,无为而治的哲学思维,则是道家管理思想的最高准则。为涵盖了及其丰富的管理理念。无为而治要求管理者的管理行为要顺乎事物的发展规律。无为并不是没有作为,而是不肆意妄为,这是遵循道的要求的。总之,以无为的理念达到无不为的效果。 (四)墨家的管理思想 墨家是诸子百家中重要的代表之一,其管理思想在春秋战国时期也发挥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墨家管理思想崇尚平等、博爱、节俭。墨家的管理思想主要表现在一下几点: 1、兼相爱,交相利。墨子大力提倡兼相爱的思想,要求大家由此及彼,力图站在对方角度思考问题,消除相互之间的误会,避免存在隔阂。同时,墨子认为利益的损益也是相互的,做有损他人的事情,自己也会受到伤害,因此提出通过交相利的方法,期望能达到兼爱的目的,实现个人利益服从群体利益,这样才能实现国富民强。 2、贵义。在《墨子.贵义》一文中说到万事莫贵于义。贵义其实与兼爱密切相关,贯穿墨家管理思想里,是墨家管理思想的重要组成部

西方现代管理思想的解析化-PDF

西方现代管理思想的解析化 ——节选自《管理思想史——西方管理思想的溯源及其历史演进》(陈继华著,企业管理出版社,2020.2.) 一、“解析化”的历史背景 “二战”以后,世界进入了一个相对缓和的新时代,欧美各国都把注意力转移到了经济建设上。科技与生产迅速增长,社会经济发展出现了许多新的变化。企业规模越来越大,生产社会化程度日益加深,国际化进程进一步提速。原子能、计算机、空间技术的重大突破和运用、工人受教育程度的普遍提高、自然科学对管理过程的深度渗透等等带来的冲击,给管理工作提出了许多新问题。经济增长和企业繁荣迫切需要相关理论的指导。 另一方面:伴随着各领域学者对管理理论的兴趣极大地增长,如社会学家、经济学家、生物学家、计量学家、政治学家、物理学家、数学家等,都纷纷投入到管理理论研究的热潮之中。他们为了各种目的而标新立异,分别从不同角度用不同方法来研究管理问题,各种学术论著像雨后春笋般地涌现,呈现出“异彩纷呈、繁荣茂盛”的景象。管理理论研究开始朝着解析化、精细化方向前所未有地迅速发展。美国管理学者哈罗德·孔茨(1908~1984)在《管理理论的丛林》(1961)与《再论管理理论的丛林》(1980)两部著作中,对20世纪60年代初至70年代末的各种流行学说加以分类,先后概括出六家和十一家学派。他形象地把这一时期特有的这一理论研究现象称之为“管理理论的丛林”。孔茨认为,由于研究条件、掌握材料、观察角度及研究方法各有不同,必然形成不同的管理研究思路。“丛林”中的每一种理论都是对管理某个侧面的强调,看起来都拥有其不可替代的合理性。 细心梳理这一时期的诸多管理思想流派,如以其对管理活动中的人性认知及其提出的对策来划分的话,我们还是可以将其大致分成以下几个类别的。 二、社会系统学派与决策理论学派 从学术逻辑看,社会系统学派的巴纳德作为这一时期的代表人物,他的思想与稍后的决策理论学派的西蒙关系更为密切。日本管理学者占部都美曾经说过:“巴纳德是现代管理论①的生父,西蒙是巴纳德的直接继承人。所以,现代管理论又称为巴纳德-西蒙理论。其影响广泛而深远,为今天的经营管理理论打下了根基。”② 出于对人性本质的不同理解, 巴纳德另辟蹊径,从人的自由意志及其实现机制出发构建了他的社会系统学派。该学派的人性假设的基础是其自谓的“完整人”,即认为人既是自由的人(其行为的感性、主观、个性方面),又是在特定组织中扮演角色的人(其行为的理性、客观、非个性化的方面)。也就是认为:人是理性的又是非理性的。巴纳德将两种彼此相反的人性侧面结为一体,并当作自己理论的基石,在管理学中首次正面显示了人性的矛盾性结构。 社会系统理论实际上就是以此“人性的矛盾性结构”为基点,围绕着“协作系统”和“决策”两个中心概念展开的。巴纳德将组织看作是由两个以上的个人有意识协调活动和效力的“协作系统”,其中最关键的因素是经理人员。作为一个“协作系统”,必须具备三个要素:共同的目标、协作的意愿、成员间的信息沟通。而经理人员是组织成员协作活动相互联系的中心。他的基本任务是:确定组织目标;保证其成员进行充分协作;建立整个组织的信息系统并保持其畅通。巴纳德从最简单的人类协作入手,揭示了组织的本质及其 ①这里所谓的现代管理论是指从20世纪60年代起到70年代末“组织文化”理论兴起以前这一时期的西方管理理论。即“管理理论的丛林”阶段。——作者注 ②(日)占部都美.《现代管理论》.新华出版社.1984年11 月

中国古代管理思想对现代企业的启示

中国古代管理思想对现代企业的启示 引言 中华民族有五前年的悠久历史,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以儒家、道家、法家为代表的古代哲学思想,积累了丰富的管理经验,这些管理经验对我们后人对企业的管理有着重要的意义。 一、中国古代思想概述 (一)中国古代思想史 1.我国古代的管理思想及理论框架可以追溯到先秦至汉代时期。古代管理思想主要体现在先秦到汉代的诸子百家思想中,包括儒家、道家、法家、兵家、商家等。许多古代经典著作,如《论语》、《道德经》、《孙子兵法》、《九章算术》、《三国演义》、《红楼梦》等,充分反映了我国古代成功的管理思想和经验。《老子》主要体现了管理者的权变谋略和在管理过程中的境界、素质及管理原则的思想;《孙子兵法》主要体现了管理者在人事、决策、环境、组织等方面的战略思想;《韩非子》主要体现了管理者的统御谋略思想;《论语》、《孟子》、《荀子》主要体现了管理者如何处理人际关系的谋略思想;《三国演义》主要体现了管理者的创造性管理思维;《红楼梦》主要体现了管理者以法治家的时效管理思想;而《九章算术》则是我国古代培训管理人员及供他们日常应用的手册,其中三分之二的题目可与财政或工程官员职能相对应,堪称两千年前世界管理数学之最。① 如表1-1所示: 中国作为世界伟大的文明古国,有着璀璨的历史遗产,包括丰富多彩的管理思想。由于受当时生产力发展水平的限制,这些管理思想零星分散,至今未能形成独立的科学体系,但许多管理思想的精华对今天的管理实践仍然具有借鉴的价值。② (二)中国各种管理思想中国古代管理思想的三大主流学派 ①曾仕强:《中国管理哲学》,1981年出版,第33、248页。 ②于丹《孔子心得》 2007年第一版。

管理学与哲学的关系

管理学与哲学的关系 管理学是哲学的近亲 中国式管理就是中国哲学的衍生物 有关中国式管理的问题,一个全新的命题是“管理学是哲学的衍生物”,管理学是哲学的“近亲”。人们应该承认,一个民族的管理思想形成、推衍的背后,其实是其哲学思想发展过程的表象化。中国式管理的魂魄,就是就是中国传统的哲学思想精髓所在。因哲学是各学科之首,对各学科的发展引领和导向作用十分明显,并且具有很强的历史传承性和相对稳定性。从这个意义上讲,中国式管理就是中国哲学的衍生物。 管理与哲学的渊源深厚,因此研究管理问题就绕不过哲学思维和理念。有关中国哲学问题诸多概念之内涵与外延的界定,应该从哲学大家那里寻求答案。管理学也是一种学术,应该现有学之说,后有术之理。一如西学,西方的哲学始于古希腊,也是西方主流文化包括管理学的滥觞。而中国的哲学应该是始于先秦。哲学家吕思勉在《先秦学术概述》一书中提出:“历代学术纯为我国所创者,实止先秦学而。”由此看来,先秦诸子百家学之说算是中国最早哲学的“丛林理论”,也是中国管理学思想的滥觞。由此,我们可以对“中魂”给予概念方面内涵的界定,核心理念是先秦诸子百家思想的表现,中国现实的管理哲学则是中国本土哲学思想的时代化。 中国式管理更具有唯物主义色彩 讲哲学是管理学的衍生物,那么很难回避一个哲学命题就是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 上个世纪30年代西方实用主义学者杜威到中国讲学时就是推行他的唯心主义哲学理念。他的核心思想胡适后来做了形象的解释,“大胆的假设,小心求证”,这就带有唯心的色彩。我们在管理之初制定计划往往是根据现实的观测,收集整理现存的材料,再经过反复的斟酌分析才做出来的。而西方人可能更多的是先假设一个管理目标,经过一段管理过程之后再考察实际结果与假设目标的预测值差异,为下一次制定管理目标提供参考——中魂其实就是在管理活动开始之前的唯物主义情结,而西魂可能就是唯心主义情结问题。这是魂的核心,也是管理哲学的分水岭,或许其下才是中西方方法论方面的区别。 由此可以总结出中魂,就是“格物至致”的唯物主义哲学思维权重大一些,同时在方法论层面更多的是对当下存在的事物严格考证。以此得出结论。或许不及西方唯心主义假设来的超前,预见性、前瞻性的权重要小一些。或许这就是中国在金融领域难有巴菲特、索罗斯的主要原因,在管理学理论方面也难有西方超前的创新思想提出。 哲学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如果把管理作为哲学的衍生物,当然也包括管理世界观和管理的方法论。管理过程就是管理哲学方法论的主要体现。管理这个词就已经把管理活动的

西方管理理论流派思想和当代启示

西方管理理论流派思想和当代启示 一、西方管理理论流派主要思想 古典管理理论。形成时期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以泰罗为主要代表人物,倡导的科学管理,以提高劳动生产率为目标,在操作规程、工作定额、差别工资制度、职能分工、管理原则等方面。但对人的认识是有缺陷的,一是把人看成经济人,过分强调物质刺激;二是把人看成和机器一样的工具。行为管理理论。形成时期是20世纪20世纪20、30年代,行为科学侧重研究人的需求、行为的动机、人际关系、激励理论等,主张通过多种方式激励人的积极性。但把对人的激励看成是管理手段,而不是目的。现代管理理论。20世纪40年代~90年代,出现了许多新的管理技术,推进了管理手段现代化与管理方法现代化,提高了管理工作精确化、科学化的水平。但实践表明,尽管现代管理技术是有效的,却不能代替管理思想现代化和人员的现代化。现代管理理论流派众多,包括经验管理学派、人群管理学派、组织行为学派、社会协作学派、社会技术系统学派、决策学派、系统管理学派、管理科学学派、权变学派、经理角色学派、行政管理学派等等。

二、西方管理理论核心观念的发展演变 人性假设是西方管理思想的发展基石和演化线索,我们可以从西方管理理论的发展历史中人性假设的演变里获得一些启示。 “工具人”假设。泰勒时代,生产的社会化程度不高,管理范围往往只限于家庭或手工业作坊。与之相适应,这一时期形成了一种基于“工具人”假设至上的管理模式,这种管理模式以主要用暴力取得绝对集权、组织结构简单、经验管理、以维护自身的权威与地位的稳定为管理的首要目标。 “经济人”假设。“经济人”假设起源于享乐主义哲学和劳动分工的经济理论,认为人的一切行为都是最大限度地满足自己的私利,为了争取最大的经济利益,工作动机就是为了获得经济报酬。 “社会人”假设。“社会人”又称社交人,是人际关系学家埃尔顿?梅奥根据霍桑实验的结果于1933年在其发表的《工业文明的人类问题》一书提出的。“社会人”假设理论认为人是有感情的社会性动物,是社会关系的产物,人不仅是经济的,还是社会的,满足人的社会需要比满足人的经济物资需要更能调动人的生产积极性。

PK曾仕强中国式管理的十大糟粕

曾仕强《中国式管理的十大糟粕》 由于中国式管理对中国现代化的本质缺乏深刻的洞悉,因而错误地判断了中国当前的历史形势。中国当前现代化的本质是“第二次现代化”或“后现代化”,而中国式管理却以“第一次现代化”的眼光来看问题。 尽管中国式管理也谈全球化,但由于缺少正确的视角,因此,它对全球化的理解是片面和不深入的。这决定了不论何种形式的中国式管理,都是在一个错误的方向上指点中国的未来。 从全球化和后现代管理的角度,我们认为,目前出现的中国式管理理论,至少存在以下十大糟粕: 中国式管理糟粕之一:“中国中心论” 不论何种形式的中国式管理理论,都是“中国中心论”的体现。所谓“以我为主、博采众长……”,不过是“洋为中用”思想的翻版。这些都是近代中国,在面临“第一次现代化”时不成熟的思想。但是直到今天,我们还摆脱不了这种误区,实在是一个大国的悲哀。 “第二次现代化”或“后现代化”的本质,将是以“大我”观念代替“小我”观念,以世界的眼光来看中国。也就是,首先要认识到中国是世界的中国,而且中国与世界已不可区分。因此,刻意强调“中国式”是一种新形式的“闭关锁国”。它的危险是,将再一次把中国隔离于世界之外。 尽管一些相对理性的中国式管理言论认为,中国式管理需要具备与国际管理学对话的能力,但全球化背景下,实际上已经无法区分国内与国际。所谓国际或跨国,已经不是一个地理概念,而是一个文化概念。 从文化的角度来说,跨国文化交流是不需要走出国门的。也就是说,跨国管理学也是不需要走出国门的。任何一门学术,特别是管理学,不出国门就已经是国际的了。在此种状况之下,所谓“以我为主,自成一家”,已经是落伍的思想。因为,所谓的“我”已经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大我”了。强调“自成一家”的结果,是自决于“大我”的非理性行为。 可以说,隐藏在“地方特色”背后的“中国中心论”,是中国式管理最能蛊惑人心的思想。它甚至会以理性的名义,将民族主义包装起来,从而使全球化时代的中国管理走入歧途。 中国式管理糟粕之二:包装的权谋 中国式管理声称,凡谈权谋乃是没有领会中国式管理的真谛。然而,中国式管理反对的只是赤裸裸的争权夺利,却推崇真正的权谋。因为真正的权谋,正是马基雅弗利所说的“伟大的假好人”式的狡黠。请看中国式管理的“经典”言论: “表面上看来,中国人喜欢争权夺利,实际上我们真正开心的,是塑造对自己更加有利的形势。大势所趋,权和利都成为囊中物,高明的中国人,口口声声不为权不谋利,却善于‘造势’,因为形势比人强,可以决定一切”。(曾仕强《中国式管理》197页。)

西方现代管理思想对中国当代管理启示(精)

西方现代管理思想对中国当代管理启示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伴随着西方社会的战后复兴和生产力的高速发展,管理教育和管理研究的高速发展,西方管理思想进入到了一个新的时期即现代管理理论时期。这一时期内,西方管理思想学术界所呈现的最大特点就是学派林立,百家争鸣。管理过程学派,社会系统学派,决策理论学派,系统管理学派,权变理论学派,经验主义学派,经理角色学派,管理科学学派等等无数的管理理论学派都在这一时期内崭露头角。西方现代管理理论是西方近代所有管理理论的综合,是一个知识体系,也是一个学科群。纵观各个管理学派,其各有所长,智慧闪烁。然而回过头来,众所周知,我国的管理理论还处于一个以学习为主的阶段,我们甚至还没有一个自创的管理理论体系。这样,集西方古今管理理论思想大成的西方现代管理理论就是非常值得我们借鉴的,并且能够给予我国当代管理以许多启示的。向西方现代管理理论学习,取其糟粕,取其精华,是建立我们自创的管理理论体系的一个很好的手段,也是我国当代管理学者的重要任务。 西方现代管理理论时期内,虽然学派繁杂,但经过思考分析,不难寻求其共性,可以概括如下: 1.强调系统化。就是运用系统思想和系统分析方法来指导管理的实践活动。 2.重视人的因素。在一定的环境条件下,尽最大的可能满足人们需要,以保证组织中 全体成员其心协力地未完成组织目标而自觉作出贡献。 3.更视“非正式组织”的作用,即注意“非正式组织”在正式组织中的作用, 就是在不违背组织原则的前提下,发挥非正式群体在组织中的积极作用,从 而有助于组织目标的实现 4.广泛地运用先进的管理理论与方法。随着社会的发展,科学技术水平的迅速

提高,先进的科学技术和方法在管理中的应用越来越重要。所以,各级主管 人员必须利用现代的科学技术与方法,促进管理水平的提高。 5.加强信息工作。必须利用现代技术,建亿信息系统,以便有效、及时、准确 地传递信息和使用信息,促进管理的现代化。 6.把“效率”和“效果”结合起来。要把效率和效果有机地结合起来,从而使 管理的目的体现在效率和效果之中,也即通常所说的绩效。 7.重视理论联系实际。重视管理学在理论上的研究和发展,进行管理实践,并 善于把实践归纳总结,找出规律性的东西,并在实践中创造出新的方法,形 成新的理论,促进管理学的发展。 8.强调“预见”能力。社会是迅速发展的,客观环境在不断变化,这就要求人 们运用科学的方法进行预测,进行前馈控制,从而保证管理活动的顺利进行。 9.强调不断创新。要积极改革,不断创新。管理意味着创新,就是在保证“惯 性运行”的状态下,不满足现状,利用一切可能的机会进行变革,从而使组 织更加适应社会条件的变化。 如果将以上几点共性再加以概括的话,西方现代管理理论所强调的就是科学,系统,权变。结合我国管理实际考虑,我国现今的管理形式还停留在较为原始的阶段,管理者的决策大多缺乏远见并有失科学,对于企业和组织的成员管理者所使用的还多为简单的压力式鞭策与物质激励相结合的方法,缺乏人性化,对于管理理论的应用较为单一,都是我国现阶段管理的缺陷。西方现代管理思想的精华即科学,系统,权变教会我们:

改革开放之后中国企业的管理思想

改革开放之后中国企业的管理思想 ——以杰克魔豆咖啡连锁事业为例 罗天行政管理08 200800030096 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出现了能与世界级企业一比高低的民族企业,比如海尔、长虹、联想、健力宝、TCL 集团等。它们运用先进的管理思想,如人本管理、目标管理、文化管理等管理企业,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不可否认,中国企业的管理思想或多或少借鉴了西方优秀的管理思想,但在一步步的发展过程当中也形成了一系列具有自身特色的创新的管理思想,而下面我主要以杰克魔豆咖啡连锁企业为例来陈述我所了解的一些不同的但十分有效的管理理念。 杰克魔豆咖啡连锁企业是我从我的家乡广东起步并发展起来的,目前已拥有自建设计、工程、培训、售后团队、中央厨房和咖啡烘焙工厂。旗下的“杰克魔豆咖啡生活馆”目前在广东省珠三角地区拥有20家店铺;旗下另一品牌“潘多拉城市行动咖啡”针对崇尚时尚的青少年和年轻白领消费族群,在上海与珠三角起步,已有12家,并每个月以2至4家的速度持续发展。 我也是通过一个偶然的机会才知道这个企业,第一次去是因为同学的推荐来到它旗下的一间“杰克魔豆咖啡生活

馆”。它位于高楼林立的商业区,这时眼前突然出现一个别具一格的咖啡店:冷色调的装饰、柔和的灯光、干净利落的设施,使咖啡店看起来冷静而不失温馨。店内顾客不少,却意外安静,似有似无的Jazz音乐萦绕在耳际。我到二楼坐下,服务员礼貌地问候,送上一杯水,再没有打扰。当时我就觉得这个咖啡店很不一般,其装饰鲜明、独特,风格独树一帜;一走进店内就可以看到一个可以转动的约2米高的巨型书架,书架上摆设着各种书籍杂志和贩卖的咖啡豆和咖啡机,座位区分为吸烟区与非吸烟区;二楼的设施比较丰富,coffee lounge、6.1DT系统的视听室、雪茄室、临街咖啡座、视讯会议室、网络资源区以及比较独特的空气商店,整个氛围颇具后现代主义,营造了一种懒洋洋的咖啡生活。 “生活”正是这间咖啡店的品牌,而竖立品牌意识正是杰克魔豆咖啡连锁企业和其他咖啡企业的最大不同之处。我们熟知的上岛咖啡、星巴克等咖啡企业都没有这样独特的品牌,首先这里不是让顾客吃饭的地方,而是让顾客在没地方吃饭的时候来这里享受自己的空间。杰克魔豆的服务员也从来不过来收拾桌子,除非顾客叫她们,它们采用的是“被动式”服务。正是这种被动式的服务,几乎颠覆了整个广东喝咖啡的习惯。杰克魔豆也越来越被人们关注,当然,受到关注的除了顾客,还有一部分是喜欢这个商业模式而蠢蠢欲动的加盟商。尽管国内外知名咖啡品牌连锁店如雨后春笋般,

时代光华讲义:中国式管理团队(曾仕强)

第一讲日本人的团队管理(上) 现代化管理在美国即成为“美国式管理”,而到了日本,它又势必会打上深刻的日本烙印,由此可见,现代化管理一定要与一个民族的性格特征以及当地的文化紧密地联系起来才会产生功效。 中华民族是一个有着五千年源远流长的历史文化的民族,古人留传下来的历史文化财富博大精深,因此,在现代社会里,中国的团队管理形成了自己的特殊性,可以称之为“中国式团队管理”。 对于“中国式团队管理”的理解 “团队”的要义 要理解“中国式团队管理”,首先应该明确“团队”的内在含义。可以从“团”和“队”两个方面

把握: ?“团”,就是指团体,与之相对应的概念是组织,即按照一定的配合关系所组成的集体或者系统。 不论是团体还是组织,所强调的都是外在形式上的表现,因此,任何一家公司、一个家庭都可以称之为团队或组织。 ?“队”则更突出组织内部所形成并表现出来的协同一致的力量,与之相对应的概念是组织力。 现在很多组织之所以视团队管理为重点和难点,就是因为大多数组织只有形式,而没有巨大有效的统和力量,如同一盘散沙,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想法,步调不一,内乱频繁。 对“团队管理”进行比较研究的出发点 基于中国式团队管理的特殊性,要把握“中国式团队管理”的要义,就必须从对这种特殊性建立正确全面的认知入手。 1.要传承民族文明 中国人如今的思维和思考模式来源于中国的传统思想,进一步地溯本追源可以发现,“伏羲氏与八卦”以及《易经》这两个密切联系的方面是这些模式的本质及精髓所在。因此,对于中国人的一言一行,只要从易经的道理来看待和分析就可以很容易地破解其中的奥妙。换言

之,中国传统思想和文化的观点和理论,对于指导现在的很多问题都是相当有帮助的。 2.对西学要用“拿来主义” 然而近几百年来,中国人开始盲目地用西方的观点和标准来看待和分析自身的一切,并且将自身的缺点与西方的优点进行对比,其结果是很糟糕的;而更加令人遗憾的是,很多中国人在这种思维模式下已经开始逐渐地丧失民族自信心。因此,对如何借鉴西方科学文化的问题要有清醒的认识。西方的科学技术是可以学,因为这个领域是不存在国界的,而在吸收与文化有关的思想以及处理与人有关的问题时,则必须谨慎小心,一定要避免机械和盲从,要有“拿来主义”的精神。否则,将对国人以及中国的实际情况产生越来越大的负面影响。 基于此,在阐述中国式团队管理时,首要的一环就是对东西方团队管理的模式和特点进行深入的比较,以此加深对自身特点的把握。 日本人的团队精神 在世界范围内进行客观的评价,团队力量最强的是日本人。因为在日本的团队中,其成员绝大多数都是一个口令一个动作,服从的意识非常强烈。也就是说,所有人都精诚团结,具有高度的一致性,没有太多个人意见。 然而,尽管日本人的民族认同感和归属感是世界民族之林中最强烈的,但随着全世界所有民族的长期互动,其价值观也是会发生改变的。

西方管理思想史上的代表人物及当代管理学大师

管理学思想演进——代表人物及其代表著作 管理思想的一个简单脉络 ★真正的管理涉及四个方面:哲学(智慧)、知识(科学)、艺术(技巧)和经验(实务)。其中的知识又分为三类:与环境无关的普适知识、与环境有关的知识、特定环境下的知识。——德鲁克 ★当前的企业管理,基本上是“21世纪基于互联网的商业流程、20世纪中期的管理流程和19世纪的管理原则”的三位一体。——加里哈默尔 ★4+2法则: 大多数管理实践与业绩无关,企业只要在战略、文化、执行力、组织架构这4个首要管理实践上表现卓越,并做好人才、领导力、创新、兼并与合作这4个次要管理实践中的任意2个,便能成功在握,基业长青。他们把它称为4+2管理法则,在海外很有影响。持续遵守4+2法则的企业,有九成以上的几率会是“成功者”。 ★北宋大儒张载(横渠先生)有言: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孙子兵法》首章说:"故经之以五事,校之以计,而索其情:一曰道,二曰天,三曰地,四曰将,五曰法。"

三大思想源头: ●亚当斯密经济学理论“经济人”假设——泰勒、法约尔、韦伯 ●欧文的人本主义思想——梅奥、巴纳德 ●巴贝奇的管理技术分析——泰勒 四种视角的管理学: ●经济视角的管理学:人和资源的关系,围绕资源优化配置的工作和研究,始终是 管理学主线。经济学、数学 ●社会视角的管理学:“人”的管理,人与人的关系,组织与组织的关系。契约、游 戏规则。社会学、心理学 ●文化视角的管理学:在文化价值标准和社会历史环境因素背景下的研究,重点在 其作为要素的研究和对管理的影响。历史学、文化学 ●政治视角的管理学:人、组织和国家的关系。政府经济调控方式、制度安排等因 素背景下的研究,重点在其作为要素的研究和对管理的影响。《中国制度环境》? 政治学、法学 五个管理思想阶段 ●科学管理思想(三位先驱):工业革命下的产物 ●行为管理思想(人际关系学、行为科学):一战后,帝国主义阶段产物。 ●丛林管理思想——“现代管理理论”:二战后。决策理论、系统理论、管理科学等。 ●当代管理思想:70年代后战略管理、文化管理、组织理论、企业再造、知识管理 等 ●21世纪管理:创新与变革?文化与价值?管理哲学? 27位代表人物: 古典理论阶段3位;行为科学及丛林管理阶段12位;当代管理学阶段12位。

中国管理研究的现状及发展前景

徐淑英《光明日报》( 2011年07月29日11 版) 过去20多年来,中国管理学研究关注西方情境的研究课题,验证西方发展出来的理论,并借用西方的研究方法论。而旨在解决中国企业面临的问题和针对中国管理现象提出有意义的理论解释,这方面的研究却迟滞不前。围绕到底是追求“中国管理理论”(即在中国管理情境中检验西方理论)还是“管理的中国理论”(即针对中国现象和问题提出自己的理论)的争论,很多学者作出了积极探索。中国的管理学研究者应遵循科学探究的自主性原则,保持对常规科学局限性的警觉,从事既能贡献普遍管理知识,又能解决中国管理问题的研究。 国际管理学研究中的一个现象 全球化商业活动的增加,不仅使得全球化的跨国公司对管理知识的需求大大增加,而且那些处于新兴经济体(比如俄罗斯、印度和中国)中的公司,由于在国际市场上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也非常渴望得到管理实践所需的知识。除了新兴经济体外,许多发达地区的管理研究也十分活跃。有学者观察到了国际学者的一种明显偏好:从主流管理学文献(基本上是基于北美,特别是美国的文献)中套用已有的理论、构念和方法来研究本土的现象。这导致了JamesMarch(詹姆斯·马奇)所认为的组织研究的“趋同化”。这个趋势是值得注意的,因为它有可能放慢有效的全球管理知识的发展速度,也会阻碍科学的进步。这样的趋势在中国也是存在的。

科学研究总是有目的的:执著于寻找真相(reality)和追求真理(truth)。科学的研究方法确保了科学家的发现是接近于真理的,这也是所有科学研究应该达到的严谨性(rigor)标准。然而对于管理学这门应用科学来说,真理本身是不够的。管理研究的第二个目标是获取有益于提高实践水平的知识,这就是管理学者应该达到的切题性(re levance)标准。但现在大部分的中国学者都是严谨有余,切题不足。 目前,套用西方发展起来的理论在中国进行演绎性研究主导了中国管理学研究领域。用这种方法进行的研究倾向于把成果发表在国际性杂志上,尤其是国际顶尖杂志。这类研究成果验证了已有理论或者对其情境性边界进行了延伸研究,说明了如何使用现有研究成果来解释一些新情境下出现的独特现象和问题。但这样的研究倾向对现有的理论发展只能提供有限的贡献,因为它的目的并非寻找对地方性问题的新的解释。这种方法也限制了对中国特有的重要现象以及对中国有重要影响的事件的理解。 笔者并不认为学者的目标就是发展新的理论,而是提请注意这一事实:绝大部分中国的研究都不约而同地采用西方已有理论来解释中国现象。这一趋势形成的原因可以从两个方面进行解释。 首先是因为缺乏先进的科学研究方法的训练和对科学目的的正确理解。一些研究者错误地认为,科学的目的是发表文章,而非寻找对重要现象的恰当理解和解释。中国学者可以很快学会如何正确使用研

当代管理思想

当代管理思想 当代管理思想比较集中的体现为: (一)托马斯·彼得斯的管理思想 彼得斯的管理思想:一是人受到“两重性”的驱动,他既要作为集体的一员,又要突出自己,他既要成为一个获胜队伍中的一个可靠的成员,又要通过不平凡的努力而成为队伍中的明星;二是只要人们认为某项事业从某种意义上说是伟大的,那么他们就会情愿地为了这个事业吃苦耐劳。彼得斯提出管理的8条原则和调动人的潜力的5条途径。 (二)波特的竞争战略思想 波特指出有五种竞争力量,任何行业的竞争规律都体现了如下5种竞争力的作用,行业的这5种作用力决定了行业结构,也决定了行业的盈利能力,他们影响成本和企业所需的投资—即影响投资收益的诸多因素。提出三种基本战略和进行战略分析的手段价值链分析 (三)约翰·P·科特的管理新规则 科特将美国经济的发展分为3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是1860年到—1930年,这个阶段是美国经济迅速发展和美国大企业快速增长的阶段。在此阶段中:美国的经济发展主要有两个特征:一是美国大多数大公司都是在这一阶段成长和发展起来的;二是美国在这一阶段的发明超过了历史上任何一个国家50年发明的数量。 第二个阶段是从1929年“黑色的星期二”开始的。大萧条的发生,摧毁了人们对放任的资本主义经济体制的信任,凯恩斯的经济学第一次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尤其是在二战后,国际形势给美国经济的发展带来了良好的发展机遇,使得美国经济和大公司的发展都取得了巨大的成功。 第三个阶段是从1973海湾石油生产国第一次大幅度和统一地提高石油的价格,使得西方世界发生了一次极大的能源危机,它标志着战后美国经济统治时代的结束,开始了真正的全球化的经济时代。 可以说,美国经济发展的第一阶段是深受工业革命的影响,第二阶段是深受政府行为的影响,而进入第三阶段却是一个全球化竞争的阶段。 科特认为在新的形势下不能再按原先的管理规则,而是应该遵守一种新的规则,这种规则是建立在经济发展的第三阶段的特征基础上的。因此,现在企业的应变能力,对能否取得成功变得越来越重要,这一切都需要有强而有力的领导。 (四)彼德·德鲁克的知识管理 彼德·德鲁克作为最早提出知识社会和知识管理概念的学者,1988年在《哈佛商业评论》上发表了一篇《新型组织的出现》的论文。指出在经历了管理权和所有权分离,命令——支配型组织后,由于信息技术的发展,企业组织将进入新的形态:由专家小组构成的知识型企业,知识成为最重要的生产要素。这表明现代管理学的发展已经进人了一个新的阶段,知识管理的时代。 (五)彼德·圣吉的学习型组织 彼德·圣吉1990年,出版了《第五项修炼—学习型组织的艺术与实务》一书。圣吉以他的老师弗雷斯特教授的《新型企业的设计》一文的构想为基础,融合了其他几种出色的理论、方法与工具,提出学习型组织的概念, 圣吉认为,企

中国管理思想

五千年灿烂的中国文化孕育了许多优秀的管理思想,而把握我国企业管理理论的发展脉搏则是对后金融危机时代企业管理创新的有益尝试。 一、中国古代百家思想中的管理精华 中国有着数千年的文明史,在浩如烟海的文史资料中蕴含着及其丰富的管理思想。这些思想大体上可以分为两类:宏观管理的治国学和微观管理的治生学。 (一)顺道 老子认为,“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对自然界来说,“天不变其常,地不易其则”(《管理·形势》),其运行规律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在他看来,“万物之于人也,无私近也,无私远也”(《管理·形势》),只能“因之”而不能抗拒。因此,管理者必须能辨道(辨识客观规律)和顺道(根据客观规律的要求来组织管理活动)。 (二)重人 重人包括两个方面:一是重人心向背,二是重人才归离。“政之所兴,在顺民心;政之所废,在逆民心”,“得众而不得其心,则与独行者同实”(《管子》)。“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诸葛亮《前出师表》)(三)求和 “和”强调的是人际关系的融洽、和谐。“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孟子·公孙丑下》),孔子也提倡“礼之用,和为贯”。求和的关键在于当权者,是谓“无私者容众”,切不可“以爵禄私所爱”以至“党而成群者”,而是要“循公而灭私”(《管子》)。 (四)法治 中国古代的法治思想源于先秦,其后不断发展、完善,包含了一下三条基本原则:第一,明法。是法的公开性原则,“法必明,令必行”,“上有明法,下有常事也”;第二,一法。是法的统一性和平等性原则,“权度不一,则循义者惑”(《管子·君臣上》)、“罚不畏强大,赏不私亲近”(《战国策》);第三,常法。是法的稳定性原则,“执者固,固者信”,“法判有常,则民不散而上合”(《韩非子·五蠹》)。 (五)守信 信誉是国家和企业的生命。“君子信而后劳其民”(《论语·尧曰》),“言而不可复乾,君不言也;行而不可无再者,君不行也。凡言而不可复,行而不可再者,有国者之大禁也”(《管子·形势》)。 (六)预谋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无过在于度数,无困在于预备”(《中庸》),“以虞待不虞者胜”(《孙子·谋政》)“惟有道者能备患于形也”(《管子·形势》)。司马迁在《史记》中对于朴素的“预谋”思想也有相当精彩的论述,如:“旱则资舟,水则资车”等。 二、从鸦片战争到新中国成立 中国近代民族企业诞生于鸦片战争之后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并受到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双重压迫,在夹缝中求生存,但是既便如此,它们在经营活动的过程中不但为自身创造了财富,还为社会带来了巨大的社会和经济效益!因此,近代民族企业在经营管理中宝贵的经验和隐藏在其背后的企业管理理论更值得我们深入研究。 (一)洋务派的努力和清政府的破产 洋务派企业管理理念是在当时那个特定的背景下,在中外文化的相互碰撞、融汇的背景下产生的一种超越与变异。洋务派企业主要代表人物是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冯桂芬、王韬、薛福成等,其指导思想是主张“经世致用”、“自强求富”、“师夷长技以制夷”,其管理思想的主要特征有:封建性、腐朽性、对西方的依赖性等。 (二)维新派的救亡图存 维新派管理思想的理论本源主要是西学,其中作为灵魂和核心的则是西方资产阶级进化

从中国古代管理思想看形成中国式管理的必要性

第20卷第4期湖南财经高等专科学校学报v01.20№.42004年8月如∽脚矿肌啪c0髓咿o,见∞,瑚口以眈。∞m泌Aug.2004从中国古代管理思想看形成中国式管理的必要性 罗友花 (湖南财经高等专科学校,湖南长沙410205) 内容摘要:人本观、整体观、协和观和经权观是中国古代管理思想的主要特点,在中国企业管理水平普遍较低的现状下,建立与中国文化相适应的中国式管理风格是非常必要的。 关键词:古代管理思想;管理现状;中国式管理;必要性? 中图分类号:F2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4148(2004)04—46—03 一、渊远流长的古代中国管理思想 中国传统思想文化虽然学派众多,典籍汗牛充栋。但从根本上看,其出发点和落脚点都是为了提出一套治国安邦的万全之策。因此,中国传统文化也可说是一种“管理型”文化。由于特定的地理、历史和社会条件的决定,虽然诸子百家的管理思想各自不同,但从西汉开始一直以儒家为主干,儒道交融,吸收各家之长,形成了相当稳定的统一的基本构架和模式。这种构架和模式的基本点是管理的人本观、整体观、协和观和经权观。 中国传统管理思想的核心是人本观。这种人本观把人作为管理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处于管理系统的中心地位。也就是说,管理是~个“修己安人”的过程,一切管理都以“修己”作为起点,达到“安人”的目标。“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这是儒家管理思想的最高纲领,也是这种人本观的理论基础。中国传统管理思想的人本观具体表现为管理的人道原则、心理原则和主体性原则。 中国传统管理思想的基础是整体观。这种整体观把管理作为一个统一的整体和过程,以力求达到社会与自然、管理系统与外部环境、管理组织内各种组成和状态的最佳和谐为目标,把管理的各个要素和功能组成为一个统一的有序结构。在具体操作上,这种管理整体观表现为以计划为依据,以组织为工具,以领导为中心,以控制为根本,以训练为起点,形成一个有机联系的管理系统。 中国管理思想的灵魂是协和观。这种协和观以追求管理系统的协调、和谐、稳定为目标。在生产管理上实现“天人合一”,在社会管理上实现“天下一家”,在人事管理上实现“知行合一”和“情理合一”。因此,这就要求管理主体做到“内圣”与“外王”相统一,从“修身”、“齐家”达到“治国”、“平天下”;管理客体达到与大自然相适应,与社会相协调,实现“天地合德”。 这种协和观在管理行为上具体表现为,管理不仅是 收稿日期:2004一05—21 作者简介:罗友花(1965一),女,湖南财经高等专科学校教师。 ?46?一种科学的理性操作,更是一种人们所创造的艺术境界。这种管理的理想境界即是孔子的“从心所欲,不逾矩”,也就是老子的“无为而元不为”。 中国管理思想的规范是经权观。“经”指“变中不易的常理”,即管理中普遍的稳定的原则;“权”指“应变的权宜”,即根据时空和势态变化而不断改变方法和策略。“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德治礼治的恒久之道正是由于不断的变通才得以持久,得以实现的。 中国传统管理思想主要的理论根据是《周易》,运用的模式是兵、医、农、艺四大实用技术。形成了一个自然、社会、人事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有机体系,因而也是中国传统管理思想的总框架,这些传统管理思想在丰富的兵、农、医、艺的典籍中得到现实的贯彻。例如:《孙子兵法》中“知己知彼,运筹庙算”和“因敌而变,因变制胜”的用兵之道;《齐民要术》中“顺大时、量地利”,“不失农时、因地制宜”的农业经营管理方针;都在现实的实践活动中具体地体现了中国管理的一般思想,而《孙子兵法》更成为古今中外许多管理者的心读之书。 中国传统管理思想的优点主要是:重视发挥人在管理中的能动作用,注意各种管理因素的协调平衡,善于从整体的长远的管理目标出发来决定各种管理措施,努力在管理的过程中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倡导群体凝聚的精神、培育高尚的道德情操,具有顽强的生命力。无疑,在现代的管理中仍可以发挥重要的作用。日本及亚洲“四小龙”的崛起,就得益于对这种中华管理文化的借鉴。 二、中国企业管理现状 面对如此博大精深的传统管理文化,以及现代西方文明的冲击,企业管理者一时间无所适从。改革开放以前我国由于种种原因忽视了管理的作用,以至于优秀的传统管理思想无用武之地。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建立和不断完善,目前,初步理顺了各种经济关系,尤其是近

西方管理思想史脉络梳理及对现代企业的启示(原创)

西方管理思想简谈 智者说,知道人们如何思考,比知道人们如何行事更为重要。虽然管理理论经过了百年发展,到今天已经十分成熟和完善了,但了解管理思想,特别是人类管理思想发展演变的历史,对于我们学习管理学的人来说,也是必不可少的。 西方管理思想发展史,早期主要表现为经济管理思想和社会管理思想。从西方早期的重农主义经济思想,到中世纪“文艺复兴”后的重商主义经济思想,再发展到大工业时代的理性主义、科学化管理思想都是一脉相承的。西方管理思想发展史总共可分为以下十个阶段。 1.古代希腊、罗马的经济管理想。当时的管理思想主要以色诺芬、柏拉图、亚里士多德、 克优斯*贾图等思想家的理论为主。这些思想都是为维护奴隶制度而服务的,不过已经开始接触商品经济问题,已经产生了交换和货币。 2.西方中世纪前后的管理思想。这个时间,正是封建主义逐渐衰落,资本主义萌芽和不断 发展的时期,另外在文艺复习思想大运动的背景下,重商主义的经济思想开始出现了,例如托马斯.阿奎那的公平价格和货币交换等思想,尼古拉·马基雅维利的管理原则,以及后期的新教理论、个人自由理论、市场理论。 3.工业革命前后的管理思想。随着手工业时代向工厂制时代的转变,生产方式的变革、生 产规模的扩大和市场范围的延伸,工业革命不断的进行,兴起了古典经济思想,主要代表人有亚当斯密、萨伊、罗伯特·欧文等人的经济思想理论。亚当斯密的分工理论和影响工资大小的因素论、萨伊的政治经济学等是西方管理思想发展史上的一大进步。 4.西方大工业时代的管理思想。随着工业的不断发展,大企业的建立,对雇佣者、工人的 需求增大,同时对管理人才的需求也更加迫切了。于是出现了“科学管理之父的泰罗、约尔等伟大的思想家, 5.梅奥的人文主义管理思想。在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出现了梅奥的人际关系理论、马斯 洛的需要层次论、巴纳德的经理职能思想、领导工作思想等等。在这个年代为西方当时的经济大危机做了不少的贡献。 6.20世纪50年代,全世界都在进行战后重建与经济恢复,在此期间,管理思想又有了新 发展,例如杜拉克的目标管理思想,麦格雷戈的关于人性假设的”X理论和y理论和管理科学学派的发展。正是这些思想的发展使管理学走向定量化、精确化、成熟化。 7.20世纪60年代,管理思想进入现代管理阶段,各种管理学派建立起自己的理论体系, 也就是所谓的现代管理理论丛林。这个时期主要有赫伯特·西蒙的决策学派思想、弗鲁姆和斯金纳的激励理论、戴尔的组织管理思想和彼得的人事管理思想。 8.20世纪70年代,持续增长与繁荣的世界经济由于中东的石油危机而进入动荡与困境之 中。在新的世界经济形势下,战略管理理论应运而生。杜拉克认为企业战略理论是使企业在动荡年代里包吃生存月发展的重要工具在此期间,杰伊·洛希和保尔·劳伦斯作了很大贡献。 9.20世纪80年代,产生了一些新的管理思想,例如组织文化理论,从非理性主义角度探 讨企业柔性管理问题。以威廉·大内、埃德加·沙因、亨利·明茨伯格等人为代表。10.在20世纪90年代后,世界发生了巨大变化,经济的全球化、企业的国际化和信息技术 的普及化,让管理思想进一步发展了,例如6q管理理论学习型组织理论等,越来越强调团队管理、信息技术等内容了。 经济形势的不断发展,必然会导致经济管理思想的不断进步,西方管理思想又对我们现代企业有哪些借鉴和启示呢?

人力资源管理思想三个里程碑及其在中国的升华教学文案

人力资源管理思想:三个里程碑及其在中国的升华 2014年03月24日11:03 来源:中国行政管理作者:陈全明张广科字号 打印纠错分享推荐浏览量 *本文是湖北省社会科学基金项目“湖北省公务员薪酬差距合理性评估研究”(项目编号:2011LJ039)的阶段性成果。 [摘要]人力资源管理实践历程中三个标志性实验成果昭示了人力资源管理思想演变的客观规律,是人力资源管理思想嬗变过程中的三大里程碑。科学管理实验使人力资源管理从自发管理走向自觉管理、科学管理和制度管理;霍桑实验系统发现了提高生产效率的社会心理因素,使人力资源管理从技术管理走向社会管理、行为管理和心理管理;职业生涯实验显示员工职业发展也是现代企业管理目标,现代企业目标和员工职业发展目标共存共长。三次实验的思想脉络、理论构造、功能机制有机对接、联动传承并推向纵深,成为人力资源管理历史上三个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丰碑。科学人才观提出的“以人为本”的思想和理念是人力资源管理思想在当代中国的发展和升华。 [关键词]人力资源管理思想;发展历程;三个里程碑;科学人才观 [中图分类号]C96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0863(2012)09-0083-05 一、引言 人力资源管理阶段划分与人力资源管理思想之间有着无法割断的联系。人力资源管理思想是不同人力资源管理阶段生产力水平和管理水平的内在反映,人力资源管理阶段则为人力资源管理思想嬗变提供了实践基础和界限标志。 目前,西方的人力资源管理演变过程大致可以划分为五个阶段。即产业革命阶段(18世纪末到19世纪末)、科学管理阶段(19世纪末—1920年)、人际关系阶段(1920—第二次世界大战)、行为科学阶段(二次大战—20世纪70年代)和人力资本管理阶段(20世纪70年代以来)。与上述发展阶段相对应,产生了员工是“经济人”、“社会人”、“行为人”和“自我实现人”等不同的人性假设,西方人力资源管理理论也完成了从古典管理流派到现代管理流派的转变,从科学管理到人本管理的系列转变。 上述五大阶段的划分主要是基于“资方”管控“劳方”,以实现“资方”利益目标的视角,以对员工行为规律和员工行为激励方式的认识演进为依据。这种划分对人力资源管理规律的认识无疑具有重要意义。本文认为,关于人力资源管理演变与发展阶段的划分仅以员工行为规律或员工行为激励方式的演进为依据是不够的。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与人力资源管理实践的深入,不断地推动着人们站在一个新的高度去审视“人”和“人性”自身,进而从更新的角度和更宽的视域来认识和把握人力资源管理思想的演进规律。因此,人力资源管理演变阶段的划分应力求界限更清晰、标志更明确、内涵和本质更深入,力求从更深层次分析人力资源管理实践中员工行为规律或行为管控及其背后关于“人”和“人本”思想的演变、发展和升华,以及这些思想对当时社会生产要素排列顺序的影响或对当时社会生产力发展的贡献,从而更能准确地反映人力资源管理思想的嬗变过程。 依据上述思路,本文基于人力资源管理史上标志性实验所提出的关于“人”和“人本”的实验结论,对人力资源管理思想的嬗变进行了新的视角的阶段划分,并对“以人为本”理念与“君本”、“物本”、“神本”思想的差异,以及“以人为本”在我国的实现路径进行了具体阐释。 二、第一个里程碑:“科学管理实验”与科学管理理论 (一)“科学管理实验”及其结论 在“科学管理实验”之前,劳方和资方之间处于一种“剥削”和“被剥削”的对抗状态。劳方的不满往往以破坏机器、厂房、怠工等方式体现出来,资方则以解雇、处罚员工等方式来应对。在这种条件下,员工在企业中的“工具性”价值还无法得到充分体现,员工本身成为企业发展目标更是无从谈起。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