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浅析中国香文化传承与发展

浅析中国香文化传承与发展

浅析中国香文化传承与发展
浅析中国香文化传承与发展

浅析中国香文化传承与发展

中国香道师汪红泉

摘要:中国香文化传承与发展是对中国传统文化体系的丰富和发展,中国香文

化传承首先是需要对其历史不断深入的进行研究,并通过有识之士的挖掘、整理、保护基础之上,培养一大批专业人员对其传承。根据我国社会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巨大变化,广大民众对“美丽中国”的实现有强烈愿望。发展中国香文化对人们体验美好生活的精神追求有着十分重要助推作用。

关键词:中国香文化传承发展助推体验美好生活

正文:

一、中国香文化

1、中国香文化概念

中国香文化是中华民族在长期的历史进程中,围绕不同香气对人的作用及个人的需求,以及由此产生的各种香品的制作、炮制、配伍与使用而逐步形成的能够体现出中华民族的精神气质、民族传统、美学观念、价值观念、思维模式与世界观之独特性的一系列物品、技术、方法、习惯、制度与观念。

香文化渗透在社会生活的诸多方面,如香文化的历史;香料的生产、炮制与配伍;香品的开发;香器(制香用的器物)与香具(用香时的工具)的制作与使用;香与宗教;香与各类文化艺术作品等等。

2、中国香文化历史

香的历史非常久远,可以追溯到殷商以至更为遥远的先夏时期。新石器时代晚期,距今6000多年之前,人们已经用燃烧柴木与其它祭品的方法祭祀天地诸神。

中国的传统用香历史也可追溯至上古以至远古时期,从近几十年考古发现的陶熏炉等文物表明,早在四五千年以前,在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的先祖们已经开始使用香品了。3000多年前的殷商甲骨文也有了“柴”字,指“手持燃木的祭礼”,堪为祭祀用香的形象注释。现有的史料记载,在春秋战国时期人们对香料植物有了直接的利用,如焚烧(艾蒿)、佩带(兰),还有煮汤(兰、蕙)、熬膏(兰膏),并以香料(郁金)入酒;古代用香有药用、祭祀庆典、薰衣、宴会、考场焚香案、用香木建筑等。秦汉时期,随着“陆上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的活跃,东南亚、南亚及欧洲的许多香料也传入了中国。

3、中国传统香文化发展史主要阶段

从现存的史料来看,中国用香的历史可以溯及春秋之前。其发展可概括为:肇始于春秋、成长于汉、完备于唐、鼎盛于宋。中国香文化历经千年风雨,留给民族与历史的是一笔不可多得的财富。综合历史记载,其发展主要历经了以下几个阶段——香烟始升:萌发于先秦;博山炉暖:初成于秦汉;香光庄严:成长于六朝;盛世流芳:完备于隋唐;巷陌飘香:鼎盛

于宋元;香满红楼:广行于明清。

4、宋代是香文化发展史上最为鼎盛的时期

香文化经过汉魏隋唐时期的发展,到宋代已是羽翼丰满、沉淀丰厚,使宋人研究香文化具备了应有的条件。连宋代的市井生活中也随处可见香的身影——街市上有专门卖香的“香铺”、“香人”;有专门制作“印香”的商家;甚至酒楼里也有随时向顾客供香的“香婆”;街头还有添加香药的各式食品,如香药脆梅、香药糖水(“浴佛水”)、香糖果子、香药木瓜等等。这也是香文化的发展已进入鼎盛时期的重要标志。

在描绘汴梁风貌的《清明上河图》中,有多处描绘了与香有关的景象,其中即可看到一家香铺门前招牌上写有“刘家上色沉檀拣香”的字样(盖指“刘家上等沉香、檀香、乳香”,拣香指上品乳香)。甚至在当时对职业篆香制作的“香人”,也有统一服装的规定。《东京梦华录》记载:在北宋汴梁(开封),“士农工商,诸行百户”,行业着装各有规矩,香铺里的“香人”则是“顶帽披背”(《卷5·民俗》)。“日供打香印者,则管定铺席人家牌额,时节即印施佛像等。”还有人“供香饼子、炭团。”(《卷3·诸色杂卖》)。“次则王楼山洞梅花包子、李家香铺、曹婆婆肉饼、李四分茶……。余皆羹店、分茶、酒店、香药铺、居民”(《卷2·宣德楼前省府宫宇》)。《武林旧事》记载:南宋杭州,“(酒楼)有老妪以小炉炷香为供者,谓之香婆。”从这些史料中我们不难看到宋代香事活动已广行于民间,看到香文化的普及与繁盛。

5、香文化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国传统香文化伴随着中华民族的历史发展走过了兴衰千年的历程。从满足人们本性喜好所需开始逐渐融入到人们的整体生活中。一炉清香颐养心灵、陶冶性情,芬芳之气使人心情平静、舒畅,从而促进人体细胞及机能新陈代谢并充满活力,使人体机能的潜能更好地展发,达到性安命和。古代君子有四雅——斗香、品茗、插花、挂画,其中以对香品的熟练掌握为才艺之首。

中国文人多爱香,而且从古至今都是香文化发展的参与者和推动者,对不同时期的历史文化发展有着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我国的文化、艺术作品中有一种“博山虽冷香尤存”的让人参之不尽、悟之深刻的内涵。文人用香大约至唐宋时期是非常普及的,读书以香为友、独处以香为伴,衣需以香熏、被需以香暖;公堂之上有香以烘托起庄严;松阁之下则以香示其儒雅;调弦抚琴、清香一炷可佐其心而导其韵;品茗论道、书画会友无不以香为聚!除了熏烧的香,香药在文人们的生活中也有许多妙用,如:书中置(或熏烧)芸香草避虫,有了“书香”;以麝香、丁香等入墨,有了“香墨”;以沉香树皮作纸,有了“香纸”(蜜香纸、香纸皮);以龙脑、麝香入茶,有了“香茶”等等。文人们将自己对香品的喜爱写入诗中、写入各类学作品中,载入史册的不计其数。在一些繁荣的历史时期,人们对香品的描述同时也寄托了对当时政局的拥戴,香品在无形中成为记载各阶段历史文化的重要符号!

文人对香文化的发展所起的推动作用,大致可以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

其一,香文化尚在萌芽状态时,文人们就广泛介入并给予了多方面的推助。

在春秋战国时期的史志典籍中,有很多记载都反映了文人对香的推崇。如屈原在《离骚》中的精彩咏叹:“扈江离与辟燕兮,纫秋兰以为佩”;“朝饮木兰之坠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户服艾以盈要兮,谓幽兰其不可佩”,“何昔日之芳草兮,今直为此萧艾也”,“椒专佞以慢稻兮,木杀又欲充夫佩帏”。另据东汉蔡邕《琴操》所述,相传孔子在从卫国返回鲁国的途中,于幽谷之中见香兰独茂,不禁喟叹:“兰,当为王者香,今乃独茂,与众草为伍!”遂停车抚琴,成《漪兰》之曲。虽然在春秋战国时期,南海的木本香料尚未大量传入北方,所用只是兰蕙椒桂等香草香木,但文人对香的情感态度已得到了清晰的展示。

其二,在中国文人的心目中,将焚香视为雅事。认为人们对香的喜爱是形而上的,是人本性的需求。朱熹有《香界》一诗:幽兴年来莫与同,滋兰聊欲泛光风;真成佛国香云界,不数淮山桂树丛。花气无边熏欲醉,灵芬一点静还通;何须楚客纫秋佩,坐卧经行向此中。古代“学界”对香的这种高度的肯定态度既确定了香的文化品位,保证了它作为“雅文化”与“精英文化”的品质,同时也把香纳入了日常生活的范畴,而没有使它局限在祭祀、宗教之中,这对香文化的普及与发展都是至关重要的.

其三,文人们广泛参与香品、香具的制作和焚香方法的改善。许多文人都是制香高手,如王维、李商隐、徐铉、黄庭坚、苏轼、陆游等。苏轼有文记:“子由生日,以檀香观音像新和印香银篆盘”。仅文人们配制的“梅花香”配方,流传至今的就有数十种。

二、中国香文化的现状

1、近现代社会中国香文化的衰弱

首先,鸦片战争以后的近百年来,帝国主义列强的殖民侵略和清政府的腐败,使我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近现代中国的国力衰弱和社会持续动荡使人们对传统文化产生怀疑,开始广泛接受西方的现代文化思潮,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的香文化也不可避免深受影响,因为,香文化发展的基础就是需要社会安定经济繁荣的“盛世”环境,品香用香在很大程度上是一种“奢侈品”,所以近现代社会的持续动荡,不仅极大的影响了香料贸易和制香行业的发展;也使人们失去了熏香怡情的闲情逸致而持续衰弱。

其次,由于化学工业的发展,在19世纪后半期,欧洲就已出现了人工合成香料(即化学香精),化学香精和化学加工技术的广泛使用也在实质上改变了现当代的制香工艺。大多数香客只是把烧香作为祭祀的仪式,既然不闻香,不品香,只是烧香、看香,也就自然忽视香的用料、配方与品质,而只关注香品外形的美观或香味的浓艳,其后果就是天然香料制香工艺的中断与香谱配方的散失,以至现在真正精通传统天然香料制香技术的人少之又少。今日人们对香之内在品质的忽视,以及化学香精和化学加工技术的采用等因素,都使得制香的技术门槛大为降低,以至于现在的制香商家大大小小,星罗棋布,香品质量也参差不齐。货架上的香品名称越来越花哨,造型越来越丰富,包装越来越华美,而“金玉”之内却少有“香珍”。低劣者点燃后只有烧草的味道,抑或虽有浓郁的香味却俗不可耐。这些所谓的香,可以说是徒有香的形状而败坏香的美名。面对这些赝品,也难怪现在的人们不愿意品香赏香了。

2、中国香文化的复兴

中国改革开放30多年后,社会经济高速发展已经成为全球第三大经济体,经济的崛起、政治影响的扩大,近代以来被西方折断的中国文化自信力的翅膀重新舞动。在国富民强,社会安定,经济繁荣的今天,中国的飞速发展让人们体验了从未有过的尊严与富足,与之俱来的却是纠结于当代人内心深处的压力、浮躁、空虚与迷失。喧闹的都市生活中,人们开始渴望一份淡定与从容。而香文化的精髓恰恰就是通过全身心的投入与感悟,在那种久违的仪式中让我们追慕前贤,感悟今天,享受友情,珍爱生命。随着袅袅升起的轻烟静静地体味其中的人生道理,感悟香气中带来的奇妙遐思。在提神醒脑、消除疲劳、保健身心的过程中,融入大自然美妙无比的寂静之中,从而去除浮躁,净化心灵。人们物质与精神生活水平的提高已有越来越多的人喜欢品香、用香,并对香的品质有了更高的要求;同时也有更多爱香、懂香的人开始致力于对传统香文化的继承与弘扬。伴随中国社会经济文化的进一步繁荣昌盛,中国香文化也必将焕发蓬勃的生机,在这个伟大的“中国梦”时代中,中国香文化一定会向全世界展露出“美丽中国”的千年神韵。

三、中国香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1、中国香文化的挖掘、整理、传承

我国香文化经几千年的全面发展,至宋已是沉淀丰厚,使宋人研究香文化具备了应有的条件,加之当代香事繁盛,使研究者具有实证的机会和条件,多部香学专著在这一时期问世了。如丁谓《天香传》、沈立《(沈氏)香谱》、洪刍《(洪氏)香谱》、叶廷珪《名香谱》、颜博文《(颜氏)香史》、陈敬《陈氏香谱》等等,其作者不乏当代名士、高官或著名学者。如《天香传》作者丁谓,是太宗时进士,真宗宠臣,官至宰相,诗文亦为人称颂。《颜氏香史》作者颜博文也是北宋著名诗人、书法家和画家,官至著作佐郎。《名香谱》、《南番香录》作者叶廷珪曾任兵部侍郎等。还有苏轼、范成大等许多文人,虽无香学专书,但也对香和香药颇有研究,如苏轼在《苏文公本集》中有大量香药的记录、研究性文章。我国的香文化源远流长,历史悠久,代代相传,且每有发展,记载于历代典籍,这些香学专著文献资料相当丰富,为我们挖掘、整理和研究提供了保贵的历史资料。

要对中国香文化进行挖掘、整理、保护,就应该组织相关专家学者对香文化进行系统的研究,应该全方位入手,设立一系列的研究课题,如香文化的历史;香料的生产、炮制与配伍;香品的开发;香器(制香用的器物)与香具(用香时的工具)的制作与使用;香与宗教的关系;关于香的文化艺术作品等等。通过对中国香文化的不断挖掘、整理,尽可能还原香文化的历史,为中国香文化的保护提供详实可靠的资料。在这个过程中应该注意培养一批对中国香文化有研究有传承能力的专业人才队伍,传承弘扬中国香文化才会后继有人。

2、大力推动中国香文化的发展

中国香文化发展历史机遇已经成熟,首先是我国进入了发展的黄金时期,国运昌盛,社会安定,经济繁荣,人们(尤其是高端人士)的意识形态开始从追求物质向追求精神发展,从而具备实现香文化复兴的条件。其次,国家推动发展文化产业的政策契机,中共中央总书记胡锦涛在十七届六中全会上作“加快发展文化产业、推动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进一步深化改革开放、加快构建有利于文化繁荣发展的体制机制。健全现代文化市场体系,完善政策保障机制”的重要讲话给文化产业带来重要契机。再加上高端人群的精神文化消费需求强烈,商业精英、高端人群具有强烈的对缓解精神压力、保健养生、提升精神境界的需求,这一切在香文化体验中都能得到极大的满足。

为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推动中国传统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以满足人民群众对高尚精神文化需求。国家要重视对香文化的挖掘、整理、保护工作,按照“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的方针,把香文化保护传承和开发利用结合起来、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结合起来、继承与创新结合起来,科学推进香文化保护工作;要大力推进香文化保护传承方式创新,在与产业和市场的结合中实现香文化传承和可持续发展;国家和地方政府要进一步加大投入力度,完善体制机制,加强对香文化遗产的挖掘、整理和保护工作,更好地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要充分利用“文化遗产日”和各种传统民俗节庆,广泛开展形式多样的香文化保护宣传展示活动,增强全社会对香文化的认识,营造香文化人人共享美好生活的良好氛围,推进香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参考文献:

1、《中国香文化》作者:傅京亮出版社:齐鲁书社

《中国香文化》阅读题及答案

《中国香文化》阅读题及答案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以下的文字,完成1~3题。 “炉烟袅孤碧,云缕霏数千。悠然凌空去,缥缈随风还。”曾经,香文化在我国古代十分盛行。在中华民族长期的历史进程中,香文化伴随中国人特有的政治观、宗教观、文化观、生活观,融于中国传统的哲学体系之中,已逐步由文化现象上升为文化观念。 从香文化历史发展轨迹看,原始的香文化是“神农尝百草,辨识百草香;先民驱虫疫,屡屡起烟霞”。宋代丁谓所著《天香传》中云“香之为用,从上古矣。所以奉神明,可以达蠲洁”,说的是用香的历史可追溯到上古时期,用来供奉神明,亦可达到辟秽清洁的目的。我们无法证明史前先民已开始用绿植熏香,但是我们有理由推断,史前先民已开始用绿植熏烟,抗击蚊虫和瘟疫的袭扰。 汉晋时期的香文化是“百姓敬天地,凭香烟缥缈;贵胄玉临风,赖香送温情”。道家思想在汉代的盛行以及佛教传入中国,也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这一时期香文化的发展。 中国香文化第一次跃进性的发展出现在西汉时期。以汉武帝为代表的上层统治者起了主导作用,王公贵族对香的大力推崇直接带动了对香的使用。但是,香之所以在后世能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和高度的艺术品质,则应归功于历代文人。从杨庭秀的《焚香诗》中可见文人对香的情意:平生饱食山林味,不奈此香殊妩媚。呼儿急取蒸木犀,却作书生真富贵。 隋唐时期的香文化是“三教传天音,把香助冥想;帝王堂前燕,飞羽扬仙烟”。在唐代,对香品的用途有了完备细致的分类:厅堂有堂炉、供炉焚香,卧室有卧炉、熏球焚香,文房有文炉、琴炉焚香,修炼有行炉、压经炉焚香……可以说在唐代已经是专香专用了。正是由于唐代的发展,造就了后来香文化的普及。 宋元明清时期的香文化是“千家香世界,万户尽烟中;天地人三界,无日不缭绕”。宋代之后,不仅佛家、道家、儒家都提倡用香,而且香更成为普通百姓日常生活的一部分。宋代之后,与“焚”香不同,“隔火熏香”的方法开始流行起来,一在元明清时期,开始流行香炉、香盒、香瓶、烛台等搭配在一起的组合香具。对宋以来的文人来说,香已成为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即使在日常生活中,香也不单单是芳香之物,而已成为怡情、审美、启迪性灵的妙物。 近现代的香文化却是“硝烟乱眯眼,人家尽冷香;一阵香风过,宝鼎又腾烟”,日渐式微。不仅天然香料种类极少,而且谈及香,人们基本上只谈价格、产地、香味,还有人借燃香装点门面,却将香具张冠李戴,种种常识性错误屡犯不止,香文化已成为几近遗失的艺术。错用香具、乱行香礼、漠视香文化,甚至让香文化被商业化引入歧途,长此以往,香文化怎能不走进死胡同?(摘编自《中国香文化》)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融于中同传统的哲学体系之中,是香文化由文化现象上升为文化观念的前提。 B.许多上层统治者、部分学者及某些思想流派对香文化的发展都起了不同的推动作用。 C.在我国古代,怡情、审美、启迪性灵是香文化最核心的功效,宋元时期尤为突出。 D.宋代之后,“隔火熏香”的方法替代了“焚”香,组合香具逐渐流行起来。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对的的一项是(3分) A.文章第二段论述原始的香文化时,先引述相关文献,再进行推断,构成了总分式的论证结构。 B.文章第六段除引述相关文献外,还从用香人群、用香方式、香具等方面对宋元明清香文化加以阐述。 C.文章将近现代香文化和历史上香文化进行对比论述,有力揭示出近现代香文化“日

当代中国香文化的发展状况

当代中国香文化的发展状况 虽然现在的香与香文化还都逊于古代,但随着人们物质与精神生活水平的提高,近年来已有越来越多的人喜欢品香、用香,并对香的品质有了更高的要求;同时也有更多爱香、懂香的人开始致力于对传统香文化的继承与弘扬。伴随社会经济文化的进一步繁荣昌盛,中国香文化也必将焕发蓬勃的生机,在这个伟大的时代中,展露出美妙夺人的千年神韵。 晚清以来,连绵不断的战争和政局的长期不安,以及西方社会思潮的传入,使中国的传统社会体系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冲击。中国香文化也进入了一个较为艰难的发展时期。 品香用香在很大程度上是一种“奢侈品”,所以香文化的发展特别需要一个安定繁荣的“盛世”环境,而近现代社会的持续动荡,不仅极大的影响了香料贸易和制香行业的发展;也使人们失去了熏香怡情的闲情逸致。 另一方面,近现代中国在科技、军事上全盘落后于西方世界,也引发了人们对传统文化的怀疑,开始广泛接受西方的现代文化思潮。而在民族危亡之际所开始的对传统文化的反思难免过于偏激,由此而来的矫枉过正的、运动式的批判,使得传统文化中的许多精华被混同于糟粕一并否定了。甚至象净心明志、修身养性这样的观念也被当作消极的态度受到了批判。在这种偏激的反思中,具有鲜明传统特征的香文化受到株连也是必然的事情。 同时,随着文人阶层在生活方式与价值观念上的嬗变,自魏晋以来长期支持推动着中国香文化发展的文人阶层的力量越来越衰弱。在这种情势下,早已融入了书斋琴房和日常起居生活的香文化也渐行渐远,失去了安神养生、美化生活、陶冶性灵的内涵,而主要是作为祭祀仪式被保留在庙宇祭祀之中。 古代的香,所用都是天然香料,而现当代以来,化学香精已成为制香的主要原料。 由于化学工业的发展,在19世纪后半期,欧洲就已出现了人工合成香料(即化学香精)。这些化学香精不仅能大致地模拟出绝大多数香料的味道,而且原料(如石油、煤焦油等)易得,成本价格极其低廉,并能轻易的产生非常浓郁的香味。所以它很快就取代了天然香料,成为现代工业生产中的主要添香剂,在制香行业中同样如此。 较之天然香料,采用化学香精制作的香品价格低廉,自然是厂家愿制,商家愿卖,香客愿买。以至于现在我们在市场上能见到的绝大多数香品都是这类化学香精香。名为檀香、沉香,其实只是使用了有“檀香味”或“沉香味”的化学香精。 化学香精与天然香料相比,虽然香味相似,甚至香气更浓,但就香味品质及安神养生、启迪性灵的功能而言,两者却不可同日而语。很多天然香料被列为上品药材,而作为化学产品的合成香料虽初闻也芳香四溢,但多用却有害于健康。而且,

传承弘扬中国文化

传承弘扬中国文化,创新发展企业文化 这本《中国文化一本通》虽然很厚,但源远流长的华夏文化绝不是仅仅四百多页就能记载详尽的。我细细品读书中的每一段文字,就仿佛置身于王维“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的美景中;为一曲汤显祖的《牡丹亭》而沉醉;为盛唐的《霓裳羽衣舞》所叹服。 从书中,我似乎闻到了十大名茶的芳香;从书中,我似乎品到了一道道中华美食;从书中,我感受到了养生和中医的神奇。中国文化,博大精深。是勤劳勇敢的炎黄子孙智慧的结晶。它既是人类社会在过去时间内的发展进化结果,也是孕育我们民族辉煌未来的基础。传承并弘扬中国文化,是我们每一个人的责任。 五千年来的华夏文明,源远流长。纵观历史,中国文化宛若一幅气势磅礴的画卷,展现于世人面前。在文学方面,古人的造诣可谓登峰造极。从先秦到民国,细说名家名作。烂漫的八国风、迷人的庄子,经苍凉魏曹、闲宕晋陶、恣肆唐李、阔达宋苏,历元明剧曲\散曲,至清曹惊世骇俗《石头记》,抵民国诸家,痛快鲁迅、顿挫曹禺,高举沈张钱杨,从容托出一部私家文学史。经典妙处,人物趣味,一一囊括。口角生风,笔下撒泼,滚滚红尘。最早记录的文字,到《诗经》、《离骚》,再到汉赋、唐诗、宋词、元曲,一路走来,中国历代诗人为我们编织了一幅汉语诗歌的多彩图卷。 戏剧方面也是我们中国人的骄傲。中国戏剧主要包括戏曲和话剧,戏曲是中国传统戏剧,话剧则是20世纪引进的西方戏剧形式。中国古典戏曲是中华民族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堪称国粹,她以富于艺术魅力的表演形式,为历代人民群众所喜闻乐见。而且,在世界剧坛上也占有独特的位置,与古希腊悲喜剧、印度梵剧并称为世界三大古剧。 中国向来是不缺少音乐和舞蹈的。中国音乐史是中国音乐长达数千年的发展和演变的历史过程,依照发展的时间顺序,基本可以分为秦、汉以前音乐、汉、唐时期音乐、宋、元时期音乐、明、清音乐、中国近代音乐和中国现代音乐等。中国是个多民族的国家。在从上古至近代的悠久岁月中,各族人民共同创造了祖国的优越的音乐文化。中国舞蹈具有悠久的历史渊源和深厚的艺术积累,在五千年以前,中国就已经出现了舞蹈。舞蹈是我国古代所称“乐”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乐则是一种综合艺术形态。古人认为:“所谓诗表述思想感情,歌唱出它的声音,舞蹈表现它的外在形象。三者都根源于人的内心,然后乐器随之演奏。”乐就包含着诗歌舞乐这些基素。这门古老的艺术在它诞生之初,原是浑然一体,混沌不可分的。今人所称之诗歌、音乐、舞蹈,只是在经历了相当长一段发展过程之后,才逐步演化形成的。中国舞蹈品类繁多,异彩纷呈,不同民族、不同地域、不同舞种都具有各各不同的性格和色调。但也不难发现,中国舞蹈是一个整体,有着共通的神韵和风貌,且不说民族之间、地域之间的频繁交流,相互融汇,就是娱人和自娱、专业和业余、宗教和世俗、宫廷和民间……也无不呈现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错综纠结的状态。其间,无论是祭祀舞蹈、表演舞蹈,还是社交舞蹈、教育舞蹈、宗族舞蹈、行业舞蹈……在舞蹈百花园中均占有一席之地,发挥着不可替代的功能和作用,而雅乐舞蹈、伎乐舞蹈、民俗舞蹈、宗教舞蹈则是中华舞蹈文化传统的重要组成方面。 中国是茶的故乡,制茶、饮茶已有几千年历史,名品荟萃,主要品种有绿茶、红茶、乌龙茶、花茶、白茶、黄茶。等等...茶有多钟疗效,又富欣赏情趣,可陶冶情操。品茶、待客是中国个人高雅的娱乐和社交活动,坐茶馆、茶话会则是中国人社会性群体茶艺活动。中国茶艺在世界享有盛誉,在唐代就传入日本,形成日本茶道。饮茶始于中国。茶叶冲以煮沸的清水,顺乎自然,清饮雅尝,寻求茶的固有之味,重在意境,这是茶的中式品茶的特点。同样质量的茶叶,如用水不同、茶具不同或冲泡技术不一,泡出的茶汤会有不同的效果。我国自古以来就十分讲究茶的冲泡,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泡好茶,要了解各类茶叶的特点,掌握科学的冲泡技术,使茶叶的固有品质能充分地表现出来。 在中国传统文化教育中的阴阳五行哲学思想、儒家伦理道德观念、中医营养摄生学说,

中国茶文化的纪录片

中国茶文化的纪录片 中国茶文化源远流长,巴蜀常被称为中国茶业和茶文化的摇篮。 茶文化的开端,起源于三国以前的茶文化启蒙。陆羽《茶经》的问世,在晋代、南北朝时期使茶文化发展到一个空前的高度,标志 着茶文化的萌芽产生。 宋代时期茶文化的兴盛以及明清时期茶文化的普及,铸就了今天茶文化在中国的发展。品茶悟道,感受心灵的脱俗,一种惬意,一 种超然物外的感受,是每个品茶人的内心所归。 喝茶是为了让心平静,也就是在心无杂念之中,看杯中茶叶沉浮,细品茶叶的清香。品茶而思,思考事物,品析人世界万物,茶文化 中缺少不了静谧的意境。 茶道 茶道,就是品赏茶的美感之道。茶道亦被视为一种烹茶饮茶的生活艺术,一种以茶为媒的生活礼仪,一种以茶修身的生活方式。它 通过沏茶、赏茶、闻茶、饮茶、增进友谊,美心修德,学习礼法, 领略传统美德,是很有益的一种和美仪式。喝茶能静心、静神,有 助于陶冶情操、去除杂念。茶道是茶文化的核心,例如自嘉茶的茶 道“品尝甘醇味道,享受天然滋养”,正是品鉴出了茶的自然甘醇 之美感。 茶德 茶德是指茶自身所具备的美德。茶有八德——康、乐、甘、香、和、清、敬、美。“茶德”的概念自唐代从中国传播到日本、韩国等,丰富了这些国家的茶文化内涵。 茶精神(茶道精神) 当代中国茶思想或由于立场不同,或由于诉求对象互异,或由于理念差别,故旨趣相差甚远,兹枚举四家略作说明中国的茶道精神:

中华茶艺业联谊会『静、美』;中华民国茶艺协会『清、敬、怡、真』;陆羽茶艺中心『美律、健康、养性、明伦』;高雄市茶艺协会『中庸、俭德、养气、品味』。 茶联 茶联是以茶为题材的对联,是茶文化的一种文学艺术兼书法形式的载体。茶的对联,茶店对联,茶庄对联,茶文化对联,茶楼对联,茶馆对联,等等,都是茶联。以茶为题材的对联,由来已久。例如 茶中店的对联如:“瑞草抽芽分雀舌,名花采蕊结龙团。”雀舌、 龙团都是名茶。如今兴起的网络茶商也有茶联,例如中国高山有机 茶领导品牌自嘉茶的茶联是这样的“烹煎已得前人法,蟹眼松风娱 自嘉。” 茶书 我国悠久的茶业历史为人类创造了茶业科学技术,也为世界积累了最丰富的茶业历史文献。在浩如烟海的文化典籍中,不但有专门 论述茶叶的书,而且在史籍、方志、笔记、杂考和字书类古书中, 也都记有大量关于茶事、茶史、茶法及茶叶生产技术的内容。 茶具 现代人所说的“茶具”主要指茶壶、茶杯、茶勺等这类饮茶器具。按唐文学家皮日休《茶具十咏》中所列出的茶具种类有“茶坞、茶人、茶笋、茶籝、茶舍、茶灶、茶焙、茶鼎、茶瓯、煮茶。”其中“茶坞”是指种茶的凹地。“茶人”,按照现代观点,不应纳入器具。 茶画 茶画,在中国茶文化里有着独特的艺术魅力,为广大茶人所青睐,从表达方式上属于传统水墨国画,但是从内容上细分,又可归属于 文人画。文人画有四个要素:人品、学问、才情和思想,具此四者,乃能完善。 茶艺

传承中国文化

传承中国文化 中国五千年的悠久历史,各种文化源远流长。这些文化本该在我国倍受关注,然而如今,政府却连连发出“传承中国文化”等字眼,为这一事件增加节日的假期,增加对文化建设的投入,这一现象——传承中国文化,似乎一反常态。传承中国文化成了中国的梦。 近年来,每年的2月14号的情人节,在街上的玫瑰花大卖,价格暴涨了平时的几倍;圣诞节也风靡全中国,苹果在当天热销成河。而中国的传统节日却日益被冷落了。大家各自忙着工作、学习,冷淡了这些被留下来的文化。这到底是没有时间还是中国人对自己的节日感到不削一顾?或者觉得外国的节日更有趣,更吸引人? 近年来,政府对保护继承传统节日采取一系列相应措施,增加各种传统节日的假期和活动,加大宣传力度,总算有点成效!我想作为一个中人,应该过自己的节日,当然,我也不反对在过中国的节日基础上过外国的节日。 英语是当今社会最为普遍的交际语,全球开始重视英语也有很长一段时间了,中国也在这个行列中,一直对汉语有些疏远了。近日,全球又掀起了“汉语热”。学习汉语成了外国人一项很重要的任务,国人却不以为然。在这信息时代,机器已经可以代替人们做各种事,写信也不用手写了,很多人对汉字只是认识,却不懂他。看着一个字,也许你认得,让你写出一个字,你却不一定写得出来。试问最为中国人,这一切正常吗? 从甲骨文开始,中国进入了一个全新的有记录的年代,到王羲之震撼人心的《兰亭序》,各种字体的出现,无不点点滴滴贯穿着文字的流传。那是用笔尖一点一滴地积累、沉淀下来的,拥有独一无二的文字、语言,为什么还让它像悬崖边的小草一样?中央电视台推出《 汉字听写大赛》,聚集了各种对汉字很熟悉的人,这不也为了让中国人重视汉字。 中国有许许多多的优秀文化遗产,我们不应该从洋媚外,把自己的文化至于九霄云外。这些文化是古人给现代人的礼物。中国文化是博大精深的,作为炎黄子孙,把这些文化发扬光大是我们的任务之一吧!学习外国文化并没有错,只是不要本末倒置。传承中国文化是中国的梦,实现它也是功绩一笔! 传承中国文化是一个美梦,让我们一起携手将它实现,不要让这个梦化为乌有!

中国香文化与薰得疗法

中国香文化与薰得疗法 我国自古就有薰香。古人懂得薰香具有美容、祛痛、消除疲劳、排解忧郁之功效。有本书叫《拾遗记》,其中就谈到早在春秋时代的燕昭王二年(公元前585年),波弋国曾进贡过“荃芜之香”。不过,在秦汉以前,中国还没有沉香之类的香料传入,当时焚烧的是些兰蕙一类的香草。到了汉武帝时代,岭南逐渐与中原沟通,南方诸郡纷纷奉献珍奇,香料因此传入中原,从此不再仅仅焚烧香草了。汉武帝的宠妃赵飞燕喜好杂薰诸香,坐处余香百日不歇。魏晋时期,香料已成为宫廷及富贵人家的生活必需品之一了。可见香料之贵重。到了唐宋以后,关于香品、香事、香料制作、焚香方法等方面的著作也多了起来,遂有“茶经香传”之称,品茗与焚香一起成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 古时的薰香,主要还是焚香,也就是把香料制成饼块,放在一种特制的香炉内焚烧。《红楼梦》就有“宝鼎茶闲烟尚绿”的描述。后以矮桌置炉,用银叶或云母片制成的浅盘盛香,使香不及火,让香气自然舒缓而无烟燥气,即薰香。薰香不似焚香那么浓烈,却香风袅袅,丝丝入骨。难怪贾宝玉步入秦氏卧房时,被那一丝细细的甜香薰得眼饧骨软,连说“好香”。但这种方法仍免不了有明火与烟气的缺陷,而且香味也有限。法国人在十九世纪末发明了用暗火闷烧精油的办法来薰香,使得薰香之道又上了一个层次,也就是现今的薰香。《红楼梦》第五回“贾宝玉神游太虚境”中提到的“此系诸名山胜境初生异卉之精,合各种宝林珠树之油所制,名为‘群芳髓’。”其实就是精油。 综上所述,薰香的发展大约可分三个阶段。从原料上分,从香草发展到香料,而后又发展到精油;从方法上分,从焚烧发展到用明火薰香,而后又发展到用暗火薰香。这就是薰香的发展简史。

[传承中国文化的文章]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

[传承中国文化的文章]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 上下五千年,中国一路风尘仆仆走来,脚下踏的是深厚的文化底蕴。在如今中国的传统文化却在一步步的丢失,那是我们的根我们的魂,我们应该传承它,不应该放弃它,或遗忘它、下面是小编为你整理的关于传承中国文化的文章,希望对你有用! 关于传承中国文化的文章1 我非常之荣幸的参加了宁海县的首届公民道德公益大讲堂,本次大讲堂的主题是“弘扬中华传统文化,做有道德的人”,大讲堂的目的是“构建和谐社会,再现中华盛世”。 谈起“中华文化”这四个字,使人自然而然的想起了一句话叫“中华文化,历史悠久,博大精深”,这是教科书中常见的用来描述中华传统文化的一句话,可是,要是问到什么是中华传统文化,又有几个人能回答上来呢?就是这样一个问题,引起了我的反思,身为一名中国人,炎黄子孙,华夏儿女,却不知道什么是中华传统文化,我想这是让我自愧的事情,更是让我痛心的事情。 虽是短短四天的学习时间,却是让我受益匪浅,感悟颇深,我是没有什么资格和能力来向大家阐述什么是中华传统文化的,因为连我也正处在认识和学习中华文传统化的道路上,我知道,要想要真正的领悟几千年前的古圣先贤传承下来的智慧和真理,是要我的用一生时光来学习和践行的!我能做的就是做好一个中国人的本分——弘扬传承中华传统文化和做一个有道德的中国人! 就谈谈我这四天来学习的感受吧! 大讲堂的整个学习过程是不收取任何费用的,除此之外还有免费的午餐和学习资料,还有免费的纪念品!这样的公益活动已经很少见了。据我所知,参加大讲堂的义工是五百多人,想必大家都知道什么是“义工”,就是除了要干最脏最累的活以外,他们的付出是没有任何报酬的,我所要讲的不仅仅是义工的概念,而是他们身上令人尊敬的品德,见人鞠躬一定达到九十度,无论对方年龄大小都称呼为“老师”,每一次台下观众鼓掌,站在一旁的义工们必是鞠躬表示感谢,四天来,我看见的加上我没看见的,我不知道他们每一个义工鞠了多少次躬,真的是数也数不清。在这些义工当中,上至八十多岁的老人,下至十一二岁的儿童,在我看来,我们这些人哪里称得上是“老师”啊?他们,才是我要学习和尊重的老师啊! 这些义工们,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只想说一句,感恩,感谢! 关于传承中国文化的文章2 上下五千年,中国一路风尘仆仆走来,脚下踏的是深厚的文化底蕴。但在今天,一提及中国传统礼仪,大多数人并没有什么清晰概念,甚至则一位这种传统礼仪人化是过时的东西。因此,中国礼仪文化正在遭受着史无前例的以往与不屑。 然而,中华民族传统礼仪文化是中国人民几千年来处理人际关系的实践结晶,是人与人之间行为规范的准则。 杨时与他的学友游酢为求的正确答案一起去老师家请教。时值隆冬,天寒地冻,来到程家时,适逢先生坐在路旁打坐养神,杨时二人不敢惊动老师,就恭恭敬敬立在门外,等候先生醒来,过来良久,程一觉醒来,从窗口发现侍立在风雪中的杨时,只见她遍身披雪。脚下雪已有一尺多后了。此后,“程门立雪”的故事就成了尊师重道的千古美谈。 礼仪是律己,进人是一种规范,是表现了对他人的尊重。古人云“不学礼,无以立”文明礼仪不仅是个人素质、教养的体现,也是个人道德和社会公德的体现。 东汉黄香仅仅九岁,就懂得尊老爱幼,孝顺父母。在冬天严寒之时,就用自己的身体将父母的被子温暖后,再请父母安寝;在夏日炎热之际,则用扇子给父母扇凉驱蚊,以侍奉父母安寝。黄香温席是在中国传统孝之礼仪,孝顺父母,从小事做起。 近百年来,由于种种原因,一些优秀的伦理道德遭到不同程度的破坏。如今的人们已经

中国茶文化的发展历史

中国茶文化的发展历史 萌芽时期 很多书籍把茶的发现时间定为公元前2737-2697 年,其历史可推到三皇五帝。在三国以前,茶以物质形式出现而渗透至其他人文科学而形成茶文化。到魏晋南北朝时,随着文人饮茶之兴起,有关茶的诗词歌赋日渐问世,茶开始走入文化圈,形成了中国茶文化的萌芽阶段。 形成时期唐代,物质基础丰厚,因此在精神文化方面人们也开始了更高层次的追求。中国茶文化在唐朝开始形成,标志就是780 年陆羽著的《茶经》。以后唐代又出现大量茶书、茶诗,有《茶述》、《煎茶水记》、《采茶记》、《十六汤品》等。 兴盛时期有唐代的形成基础,中国茶文化在宋代就开始了兴盛发展。尤其是在普通百姓阶层,茶文化更是生机活泼,有人迁徙,邻里要“献茶”、有客来,要敬“元宝茶”,定婚时要“下茶”,结婚时要“定茶”,同房时要“合茶”。民间斗茶风起,带来了采制烹点的一系列变化。这些都推动了中国茶文化的发展。 普及时期在经历了唐宋的发展,中国茶文化在明清时期开始了真正的普及。明代不少文人雅士留有传世之作,如唐伯虎的《烹茶画卷》、《品茶图》,文徵明的《惠山茶会记》、《陆羽烹茶图》、《品茶图》等。茶类的增多,泡茶的技艺有别,茶具的款式、质地、花纹千姿百态。到清朝茶叶出口已成一种正式行业,茶书、茶事、茶诗不计其数。 中国茶文化茶的渊源 (一)茶树原产于中国的西南部 我国是野生大茶树发现最早最多的国家,云南、贵州、广西、四川及湖北等地,自古以来就陆续发现过不少野生大茶树。早在三国时,《吴普?本草》引《桐君录》中就有“南方有瓜芦木(大茶树)亦似茗,至苦涩,取为屑茶饮,亦可通夜不眠”之说,唐代陆羽《茶经》中就称:“其巴山峡川,有两人合抱者,伐而掇之。”明代云

浅析中国香文化传承与发展

浅析中国香文化传承与发展 中国香道师汪红泉 摘要:中国香文化传承与发展是对中国传统文化体系的丰富和发展,中国香文 化传承首先是需要对其历史不断深入的进行研究,并通过有识之士的挖掘、整理、保护基础之上,培养一大批专业人员对其传承。根据我国社会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巨大变化,广大民众对“美丽中国”的实现有强烈愿望。发展中国香文化对人们体验美好生活的精神追求有着十分重要助推作用。 关键词:中国香文化传承发展助推体验美好生活 正文: 一、中国香文化 1、中国香文化概念 中国香文化是中华民族在长期的历史进程中,围绕不同香气对人的作用及个人的需求,以及由此产生的各种香品的制作、炮制、配伍与使用而逐步形成的能够体现出中华民族的精神气质、民族传统、美学观念、价值观念、思维模式与世界观之独特性的一系列物品、技术、方法、习惯、制度与观念。 香文化渗透在社会生活的诸多方面,如香文化的历史;香料的生产、炮制与配伍;香品的开发;香器(制香用的器物)与香具(用香时的工具)的制作与使用;香与宗教;香与各类文化艺术作品等等。 2、中国香文化历史 香的历史非常久远,可以追溯到殷商以至更为遥远的先夏时期。新石器时代晚期,距今6000多年之前,人们已经用燃烧柴木与其它祭品的方法祭祀天地诸神。 中国的传统用香历史也可追溯至上古以至远古时期,从近几十年考古发现的陶熏炉等文物表明,早在四五千年以前,在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的先祖们已经开始使用香品了。3000多年前的殷商甲骨文也有了“柴”字,指“手持燃木的祭礼”,堪为祭祀用香的形象注释。现有的史料记载,在春秋战国时期人们对香料植物有了直接的利用,如焚烧(艾蒿)、佩带(兰),还有煮汤(兰、蕙)、熬膏(兰膏),并以香料(郁金)入酒;古代用香有药用、祭祀庆典、薰衣、宴会、考场焚香案、用香木建筑等。秦汉时期,随着“陆上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的活跃,东南亚、南亚及欧洲的许多香料也传入了中国。 3、中国传统香文化发展史主要阶段 从现存的史料来看,中国用香的历史可以溯及春秋之前。其发展可概括为:肇始于春秋、成长于汉、完备于唐、鼎盛于宋。中国香文化历经千年风雨,留给民族与历史的是一笔不可多得的财富。综合历史记载,其发展主要历经了以下几个阶段——香烟始升:萌发于先秦;博山炉暖:初成于秦汉;香光庄严:成长于六朝;盛世流芳:完备于隋唐;巷陌飘香:鼎盛

演讲稿《弘扬中国文化,传承中华美德》

弘扬中国文化,传承中华美德 第11周尊敬的老师、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上午好,今天我演讲的主题是《弘扬中国文化,传承中华美德》 我们的祖国在漫长的岁月里,孕育了长青的山川,长碧的江水,也培育出千千万万的中国人。作为一个中国人,可堪自豪的事实在是太多了。让我们倍感自豪和骄傲的是我们的传统美德和民族精神。所以我今天演讲的题目就是《弘扬中国文化,传承中华美德》。 爱国?气节 孟子提出的“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可以说是集中地体现了中华民族气节。古往今来,多少仁人志士为维护祖国的荣誉和民族的尊严,在爱国方面为后人作出了榜样。诸如卓有见识的林则徐,血染吴淞口的陈化成,维新被杀的谭嗣同,推翻帝制的孙中山,横眉冷对的鲁迅,抗日献身的张自忠,以及无数为国捐躯的人都体现了这一民族爱国精神,他们是中华民族之魂。 奋发?立志 一个人,一个民族,一个国家要立于不败之地,必须要有奋发向上的精神,而立志又决定了一个人,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在前进道路上的努力方向。 “斫梓染丝,功在初化”说明一个人的成长与其少年时代有密切联系,历史上少年大志者不乏其人。一代伟人毛泽东在前去广州革命根据地,途经长沙写下的《沁园春?长沙》,其中“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表现出毛泽东以天下为己任的豪情壮志,并为之奋斗终身。十九岁的周恩来所作“大江歌罢掉头东”也体现了他改造旧中国的远大志向。可谓少年壮志凌云。 敬长?知礼 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又是以礼仪之邦闻名于世,我国人民从来就有知书达礼的传统美德。“虚席以待”““程门立雪”“三顾茅庐”等等以礼相待的成语和典故,在历史上广为传诵,深刻反映了这一点。知礼,讲礼,对人彬彬有礼,体现了对他人的尊重,是保持人们正常关系的准则。当今社会,文明礼貌、文化素养对一个人一个民族来说是至关重要的。 同学们,当你向老师、长辈和客人彬彬有礼地问好的时候;当你向有困难的同学伸出援助之手的时候;当你学会向父母表达自己的一份孝心的时候;当你学会珍惜每一粒粮食的时候;当你学会"宽于待人,严于律己"的时候;当你敢于承认自己的错误的时候;当你志存高远而又脚踏实地的时候……你所做的一切,不都是在继承和弘扬传统美德和民族精神吗! 让我们为拥有这样一座美丽的精神家园而自豪,让我们的心灵永远在这里栖息、成长,让我们的生命焕发美德和精神的光彩,让我们每一个人都文明、高雅、有气度、有风范! 我的演讲完毕,谢谢大家! 704班***** 2014年11月10日

香与中国文化.

香与中国文化 中国文人大多爱香,不知是时刻不可离的香使中国文人创造了迥异于西 方的文化模式和文艺作品,还是因为文人爱香而促进了香文化的发展, 总之,香在中国文化中的地位和作用十分独特。它既是文人生活中不可 缺少的一个部分,又作为创作的题材融入了文人的大量作品之中。中国的哲学思想与文化艺术中,有一种“博山虽冷香尤存”的使人参之不尽、悟之更深的内涵,或许其中也有香的一部分作用。可以说,文人与香有 着不解之缘,中国文化与香之间也有着千丝万缕密切而微妙的关系。 6 o1 L' f6 H1 o, y- ?2 {# c 大约魏晋以后,文人的生活中开始有了“香”这样一位雅士相伴。而文人与香的关系在唐宋之际更是达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读书以香为友,独 处以香为伴;衣需香熏,被需香暖;公堂之上以香烘托其庄严,松阁之 下以香装点其儒雅。调弦抚琴,清香一炷可佐其心而导其韵;幽窗破寂,绣阁组欢,香云一炉可畅其神而助其兴;品茗论道,书画会友,无香何 以为聚?……确乎是书香难分了。难怪明朝的周嘉胄慨叹“香之为用大矣!”$ L* [, ^1 c$ S+ E" g- V 既然案头燃香,自然笔下也要写香。古代文人所写关于香的诗词歌赋不 计其数,名家也比比皆是:刘向、李煜、李商隐、王维、白居易、苏轼、 黄庭坚、李清照、朱熹、文征明、丁渭、曹雪芹……其中的许多作品都极为精彩,如苏轼的《和黄鲁直烧香》、陈去非的《焚香》:+ i# m) }8 n0 x6 B" h% l 《和黄鲁直烧香》 四句烧香偈子,随风遍满东南;

不是文思所及,且令鼻观先参。 万卷明窗小字,眼花只有斓斑;/ ?/ N% a$ m% t' Q1 H3 S 一炷烟消火冷,半生身老心闲。 《焚香》 明窗延静书,默坐消尘缘; 即将无限意,寓此一炷烟。 1 C- N( j; P2 W2 i: V0 C 当时戒定慧,妙供均人天;+ t0 Q$ J( \. @+ @) ` 我岂不清友,于今心醒然。# y) }) x# ~3 T; i9 n 炉烟袅孤碧,云缕霏数千; 悠然凌空去,缥缈随风还。 世事有过现,熏性无变迁; 应是水中月,波定还自圆。# Z2 @( d7 \9 m, ` 李清照的很多诗词也都写到香,其中就有千古名作《醉花阴》(词中“瑞脑”即龙脑香;“金兽”即兽形铜香炉): 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销金兽。 6 K8 J: x, [7 @ 佳节又重阳,玉枕纱厨,半夜凉初透。$ E# E, p" Z) a0 f5 E+ j 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 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3 L! H1 W; L7 J3 z k7 D* q7 O: F6 n 香对文人的意义,明朝屠隆的一段话可算是一个很好的概括:“香之为用,其利最溥。物外高隐,坐语道德,焚之可以清心悦神。四更残月, 兴味萧骚,焚之可以畅怀舒啸。晴窗搨帖,挥尘闲吟,篝灯夜读,焚以 远辟睡魔,谓古伴月可也。红袖在侧,秘语谈私,执手拥炉,焚以薰心

传承中国文化

传承中国文化 时间:2019-09-30 10:11:02 | 作者:姝瑞 物质和人事的变迁往往出人意料,它不似花开花落、潮涌潮退那般循环往复。它往往经历了漫长的演变过程,不为人知的。当杜甫和辛弃疾的头像被人恶意涂鸦。当他们严肃深思的表情被曲解甚至被随意涂改不被重视时,我们不禁要深思导致了这种结果的原因。 曾经被人口口相传的《静夜思》被如今的学生改得面目全非。他们无非理解“举头望明月”的凄凉愁思,理不能体会“低头思故乡”时的撕心裂肺。高速的工业发展、时代的演变甚至让这些孩子们看不到城市的月亮,不能让这些孩子明白“月是故乡明”中饱含的痛苦和无奈。信息时代的全面到来,使得沟通有更多的渠道,故乡的概念甚至在年轻的一代中失去了其原有的含义。试想,在这样一个“在家靠网行千里”的年代,思乡怀人之情怎能被人理解?由是,孩子不能理解“他乡非故国”的凄惶,不能明白“月是故乡明”的痛苦失落,他们看不懂杜甫眼中的忧伤,看不懂辛弃疾亡国的深切痛苦。 许许多多的人看不到这滑稽表面背后反射出的现代人内心的巨大空虚和文明的缺失。正因为如此,他们不能理解甚至轻视中国古代的文明,或许这种差距来自于历史演变中的代沟,但我们仍亟须改变现状。 中国文化源远流长,历史上下五千年,华夏儿女应该变这深邃、绵长的过去感到骄傲,而并非一再沉湎于物质富足内心空虚的巨大人生缺口。我们应当摆正立场,这种随意可笑甚至滑稽的涂鸦不是创造性的体现,恰恰相反这正是一个民族病入肌理的巨大反映!我们应当积极地直面问题,寻求问题根源。 可以想见,如果问题不被解决,文明的流失继续加剧,那么终将有一天,人们不再记得杜甫忧虑天下的目光;人们不再记得辛弃疾舍身为国的赤胆忠心,甚至在孩子心里就会形成恶搞插图的认知。这将会严重阻碍社会的进步,国家的富强。 回首一顾,仿佛可以看见千年前的金戈铁马,马里河山,不要让这画面成为历史中的一粒尘埃,仍需我们的努力!

中国茶文化发展历史

中国茶文化发展历史 茶以文化面貌出现,是在两晋北朝。若论其起缘就要追溯到汉代,有正式文献记载(汉人王褒所写《僮约》)。最早喜好饮茶的多是文人雅仕。在我国文学史上,提起寒赋,首推司马相如与杨雄,且都是早期著名茶人。司马相如曾作《凡将篇》、杨雄作《方言》,一个从药用,一个从文学角度都谈到茶。晋代张载曾写《登成都楼诗》:"借问杨子舍,想见长卿庐","芳茶冠六情,溢味播九区"。茶文化产生之初是由儒家积极入世的思想开始的。两晋北朝时,一些有眼光的政治家便提出"以茶养廉",以对抗当时的奢侈之风。魏晋以来,天下骚乱,文人无以匡世,渐兴清淡之风。这些人终日高谈阔论,必有助兴之物,于是多兴饮宴,所以最初的清淡家多酒徒。如:竹林七贤。后来清淡之风发展到一般文人,但能豪饮终日不醉的毕竟是少数,而茶则可长饮且始终保持清醒,于是清淡家们就转向好茶。所以后期出现了许多茶人。汉代文人倡饮茶之举为茶进入文化领域开了个头。而到南北朝时,几乎每一个文化、思想领域都与茶套上了关系。在政治家那里,茶是提倡廉洁、对抗奢侈之风的工具;在词赋家那里,茶是引发思维以助清兴的手段;在佛家看来,茶是禅定入静的必备之物。这样,茶的文化、社会功用已超出了它的自然使用功能,使中国茶文化初现端倪。唐朝茶文化的形成与当时的经济、文化、发展相关。唐朝疆域广阔,注重对外交往,长安是当时的政治、文化中心,中国茶文化正是在这种大气候下形成的。茶文化的形成还与当时佛教的发展,科举制度,诗风大盛,贡茶的兴起,禁酒有关。唐朝陆羽自成一套的茶学、茶艺、茶道思想,及其所著《茶经》,是一个划时代的标志。《茶经》非仅述茶,而是把诸家精华及诗人的气质和艺术思想渗透其中,奠定了中国茶文化的理论基础。唐朝是以僧人、道士、文人为主的茶文化,而宋朝则进一步向上向下拓展。一方面是宫廷茶文化的出现,另一方面是市民茶文化和民间斗茶之风的兴起。宋代改唐人直接煮茶法为点茶法并

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精心整理简述传承中华传统文化的意义 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是中华民族的宝贵财富,对当今教育有着很强的借鉴意义。 1.自强不息的执着精神。中国人民从来就不肯轻易认输,总是不屈不饶地抗争。正是这种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支撑着中华民族的发展,激励着中华儿女在困境中崛起,在逆境中奋进,永不屈从于外来的压迫。自强不息还体现为一种自立和自尊的 人格特征,形成中国人讲名分、重气节的民族精神。正如孟子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三谓大丈夫”。这使得人们追求一种独立完善的人格,这种美德流传下来,成为人们为国家、为民族奋争的精神力量,并推动着社会的发展。 2.爱国忧民的忧患意识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为中华民族打上了这种忧患意识的烙印。从岳飞"笑谈渴饮匈奴血"到文天祥"留取丹心照汗青"的爱国精神,都体现了以天下为己任的高尚情怀。 3.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一大特色就是厚德载物。如战国时代,就开创了在学宫里自由讲学、自由辩论,开创了我国文化史上百家争鸣的先河,为中华文化的继往开来做出了巨大贡献。从汉武帝开始,我国便形成了儒家文化占主导地位的文化局面,但实际上我国文化发展史主要是以儒道互补为基本线索的,而这一线索本身就体现了文化的兼容性。 4.以德化人的高尚风范。春秋时期的大政治家管仲曾把道德与国家的存亡联系起 来,把礼义廉耻提高到国家兴亡的高度。大思想家孔子则更是以礼释仁,认为”仁"与"礼"是相互制约、相互统一的,而"仁""礼"的统一就是德。孔子所强调的"德",一是指统治阶级的统帅之德,要求以此德来统治百姓,拥有百姓。二是指感化之德即

浅析中国香文化传承与发展(同名16761)

浅析中国香文化传承与发展(同名16761)

浅析中国香文化传承与发展 中国香道师汪红泉 摘要:中国香文化传承与发展是对中国传统文化体系的丰富和发展,中国香 文化传承首先是需要对其历史不断深入的进行研究,并通过有识之士的挖掘、整理、保护基础之上,培养一大批专业人员对其传承。根据我国社会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巨大变化,广大民众对“美丽中国”的实现有强烈愿望。发 展中国香文化对人们体验美好生活的精神追求有着十分重要助推作用。 关键词:中国香文化传承发展助推体验美好生活 正文: 一、中国香文化 1、中国香文化概念 中国香文化是中华民族在长期的历史进程中,围绕不同香气对人的作用及个人的需求,以及由此产生的各种香品的制作、炮制、配伍与使用而逐步形成的能够体现出中华民族的精神气质、民族传统、美学观念、价值观念、思维模式与世界观之独特性的一系列物品、技术、方法、习惯、制度与观念。 香文化渗透在社会生活的诸多方面,如香文化的历史;香料的生产、炮制与配伍;香品的开发;香器(制香用的器物)与香具(用香时的工具)的制作与使用;香与宗教;香与各类文化艺

术作品等等。 2、中国香文化历史 香的历史非常久远,可以追溯到殷商以至更为遥远的先夏时期。新石器时代晚期,距今6000多年之前,人们已经用燃烧柴木与其它祭品的方法祭祀天地诸神。 中国的传统用香历史也可追溯至上古以至远古时期,从近几十年考古发现的陶熏炉等文物表明,早在四五千年以前,在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的先祖们已经开始使用香品了。3000多年前的殷商甲骨文也有了“柴”字,指“手持燃木的祭礼”,堪为祭祀用香的形象注释。 现有的史料记载,在春秋战国时期人们对香料植物有了直接的利用,如焚烧(艾蒿)、佩带(兰),还有煮汤(兰、蕙)、熬膏(兰膏),并以香料(郁金)入酒;古代用香有药用、祭祀庆典、薰衣、宴会、考场焚香案、用香木建筑等。秦汉时期,随着“陆上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的活跃,东南亚、南亚及欧洲的许多香料也传入了中国。 3、中国传统香文化发展史主要阶段 从现存的史料来看,中国用香的历史可以溯

传承中华传统文化演讲稿

传承中华传统文化演讲稿 寒假期间,我认真读完《传承中华文化,共筑精神家园》这一青少年爱国主义读本,中华民族的一些优秀品质感染着我:爱国如家,孝悌友爱,尊师重教,诚实守信,明理守法,勤学励志,等等。她 给我们留下一座巨大的宝库,让我们去参观和欣赏,去传承和发扬。其中许多的故事所折射的优良品质,值得我们认真学习和领悟,并 在实际生活中践行。 在《六尺巷》中,张家和吴家修身为先,大度做人,谦逊礼让的优良品质让我们赞叹。在生活中,我们也应该学会谦和忍让。“忍 得一时气,免得百日忧。”忍让是美德,忍让能修身养性。 《黄香温席》讲的是东汉著名孝子黄香的故事:冬天,为了让父亲睡好觉,天一黑,黄香就主动钻进冰冷的被窝,用自己的身体, 把被子焐得暖烘烘的,再让父亲安睡,免得受冻。他的孝行被传为 美谈,流传至今。虽然现在我们的生活条件优越,但是我们仍然应 该学习他的品质,尽自己的能力为父母和长辈做一些事情,关心家人,从点滴做起,从小事做起,孝敬父母和长辈,成为新时代孝敬 父母的新模范。 《程门立雪》通过记载宋朝杨时为访师求教、钻研学问,在雪花飘舞、寒风凛冽的冬日,站在门外,静候老师的故事,表达了杨时 尊敬老师的优良品德。让我明白,一个人只要尊敬师长,虚心向老 师请教,学业才能取得巨大进步,才能成为真正有美德的人。 文天祥舍生取义,袁德旗永不言弃,冯玉祥不耻下问,包拯执法如山,晏殊诚实守信,匡衡凿壁借光,等等。读了这么多的故事, 我明白了许多道理。这些人物的优良品质值得我们学习。为了祖国 的富强、民主、文明、和谐,为了社会的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我们一定会奋发学习,做一个品德高尚、诚信友善的中国好少年, 把悠久的中华文化传承下去,拥有一份美丽的精神家园。

中国茶文化源远流长的历史

中国茶文化源远流长的历史 依照《诗经》等有关文献记录,在史前期,“荼”是泛指诸类苦味野生植物性食物原料的,从发现了茶的其他价值后才有了独立的 名字“茶”。在食医合一的历史时代,茶类植物的止渴、清神、消食、除瘴、利便等药用功能是不难为人们所发现的。然而,由一般 性的药用发展为习常的专用饮料,还必须有某种特别的因素,即人 们实际生活中的某种特定需要。巴蜀地区,向为疾疫多发的“烟瘴”之地。“番民以茶为生,缺之必病。”故巴蜀人俗常饮食偏辛辣, 积习数千年,至今依然。巴蜀人首先“煎茶”服用以除瘴气,解热毒。久服成习,药用之旨逐渐隐没,茶于是成了一种日常饮料。 中国人从何时开始饮茶,众说不一,西汉时已有饮茶之事的正式文献记载,饮茶的起始时间当比这更早一些。茶以文化面貌出现, 是在汉魏两晋南北朝时期。 唐代茶文化开始形成,宋代茶文化达于兴盛。明、清茶文化已经普及。此时已出现蒸青、炒青、烘青等各茶类,茶的饮用已改成 “撮泡法”,明代不少文人雅士留有传世之作,如唐伯虎的《烹茶 画卷》《品茶图》,文徵明的《惠山茶会记》《陆羽烹茶图》《品 茶图》等。茶类的增多,泡茶的技艺有别,茶具的款式、质地、花 纹千姿百态。到清朝,茶叶出口已成一种正式行业,茶书、茶事、 茶诗不计其数。 源远流长的中国茶文化 从“嚼”到“饮” 中国是茶的发祥地,从公元前的周朝初期就开始吃茶叶了。《诗经》云:“采荼薪樗,食我农夫。”东汉壹居士写的《食忌》说:“苦茶久食为化,与韭同食,令人体重。”唐代储光羲曾专门写过《吃茗粥作》。清代乾隆皇帝多次在杭州品尝名茶龙井虾仁。慈禧

太后则喜用樟茶鸭欢宴群臣。云南基诺族至今仍保留着吃凉拌茶的 习俗。 从生煮羮饮到饼茶散茶,从绿茶到多茶类,从手工操作到机械化制茶,期间经历了复杂的变革。各种茶类的品质特征形成,除了茶 树品种和鲜叶原料的影响外,加工条件和制作方法也是重要的决定 因素。 茶之为用,最早从咀嚼茶树的鲜叶开始,发展到生煮羮饮。生煮者,类似现代的煮菜汤。如云南基诺族至今仍有吃“凉拌茶”习俗,鲜叶揉碎放碗中,加入少许黄果叶、大蒜、辣椒和盐等作配料,再 加入泉水拌匀;茶作羹饮,有《晋书》记“吴人采茶煮之,曰茗粥”,甚至到了唐代,仍有吃茗粥的习惯。三国时,魏国已出现了茶叶的 简单加工,把采来的叶子先做成饼,晒干或烘干,这是制茶工艺的 萌芽。 自唐至宋,贡茶兴起,成立了贡茶院,即制茶厂,组织官员研究制茶技术,从而促使茶叶生产不断改革。唐代蒸青做饼已经逐渐完善,蒸茶、解块、捣茶、装模、拍压、出模、列茶晾干、穿孔、烘焙、成穿、封茶。 宋代,制茶技术发展很快,新品不断涌现。北宋年间,做成团片状的龙凤团茶盛行。龙凤团茶的工序中,冷水快冲可保持绿色,提 高了茶叶质量,而水浸和榨汁的做法,由于夺走真味,使茶香受到 极大损失,且整个制作过程耗时费工,这些均促使了蒸青散茶的出现。 在蒸青团茶的生产中,为了改善苦味难除、香味不正的缺点,逐渐采取蒸后不揉不压、直接烘干的做法,将蒸青团茶改造为蒸青散茶,保持茶的香味,同时还出现了对散茶的鉴赏方法和品质要求。 这种改革出现在宋代。由宋至元,饼茶、龙凤团茶和散茶同时并存。到了明代,由于明太祖朱元璋于1391年下诏废龙团兴散茶,使得蒸 青散茶大为盛行。然而,使用蒸青方法,依然存在香味不够浓郁的 缺点。于是出现了利用干热发挥茶叶优良香气的炒青技术。经唐、宋、元代的进一步发展,炒青茶逐渐增多,到了明代,炒青制法日 趋完善,在《茶录》《茶疏》《茶解》中均有详细记载。

中国香文化

中国香文化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有一门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的文 化被忽视了,这就是香文化。 中国用香的历史久远,陪伴着中华民族走过了数千年的兴衰风雨。它邀天集灵,祀先供圣,是敬天畏人的体现,又是礼的表述;是颐养性情,启迪才思的妙物,又是祛疫辟秽,安神正魄的良药。历代的帝王将相、文人墨客、平民百姓、僧道大道,无不以香为伴,对香推崇有加。 炉热情暖,青烟翠雾之中,不知引发了多少灵感,增添了多少热情,降息了多少怒火,带去了多少祝福。它启迪英才大略的智慧,濡养仁人志士的身心。 香,物虽微而位贵,它是中华文化无形的脉搏。 香文化是一个古老而全新的命题,从一个独特的角度折 射出华夏文明的灿烂光辉。 香之为用,其利最溥。 物外高隐,坐语道德,焚之可以清心悦神。 四更残月,兴味萧骚,焚之可以畅怀舒啸。

晴窗摹帖,挥尘闲吟,篝灯夜读,焚以远辟睡魔,谓古伴月 可也。 红袖在侧,秘语谈私,执手拥炉,焚以熏心热意,谓古助情 可也。 坐雨闭窗,午睡初足,就案学书,啜茗味淡,一炉初热,香 霭馥馥撩人。 更宜醉筵醒客,皓月清宵,冰弦戛指,长啸空楼,苍山极目, 未残炉热,香雾隐隐绕帘,又可袪邪辟秽,随其所适,无施 不可。 明窗延静书,默坐消尘缘; 即将无限意,寓此一炷烟。 当时戒定慧,妙供均人天; 我岂不清友,天今心醒然。 炉烟袅孤碧,云缕霏数千;悠然凌空去,缥缈随风还。 事有过现,熏性无变迁;应是水中月,波定还自圆。 北宋陳與義的《焚香》明窗延靜書,默坐消塵緣。即將無限意,寓此一炷煙。當時戒定慧,妙供均人天。 豈不清友,于今心醒然。 悠然凌空去,縹緲隨風還。世事有過現,熏性無變遷。 香,灵动高贵而又朴实无华;玄妙深邃而又平易近人。 它陪伴着中华民族的历代英贤走过了五千年的沧桑风雨,走出了华夏文明光耀世界的灿烂历程。它启迪英才大德的灵感, 濡养仁人志士的身心,架通人天智慧的金桥,对中国人文精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