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安徽省教育信息技术研究课题

安徽省教育信息技术研究课题

安徽省教育信息技术研究课题
安徽省教育信息技术研究课题

安徽省教育信息技术研究课题

开题报告

课题立项号 2 0 1 4 0 1 2 3 1 课题名称:微课程辅助初中理科实验教学的有效性研究课题负责人:彭国勇

所在单位:合肥市梦园中学

填表日期: 2 0 1 4 年 1 2 月8日

安徽省教育信息技术研究课题办公室制

2014年9月

一、开题活动简况:

本课题依据《关于组织开展全国和全省教育信息技术研究“十二五”规划2014年度课题申报工作的通知》(省电教【2014】12号),按照文件课题指南中“信息技术环境下学与教的理论与实践研究”要求进行选题,2014年5月12日申报,经安徽省电化教育馆、安徽省电化教育协会2014年9月30日批准立项,立项号为201401231。

开题时间:2014年12月8日

地点:合肥市梦园中学综合楼三楼会议室

主持人:王咏梅

评议专家:杨思锋(安徽省教科院物理教研员)

陈毅红(合肥市装备中心主任)

程迅(合肥市装备中心副主任)

王可兵(合肥市教研室物理教研员)

黄巍(合肥市教研室生物教研员)

王胜花(合肥市课题管理人员)

课题组成员:王咏梅、彭国勇、巩立平、路建平、张志良、

张丹、王晓雪、水明、夏海波、余慧敏。

二、开题报告要点:

(一)、本课题国内外研究现状、选题意义和研究价值

“微课程是按照新课程标准及教学实践要求,以教学视频为主要载体,反映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针对某个知识点或教学环节而开展教与学活动的各种教学资源的有机组合”(

胡铁生语)。在国外,如美国、英国及新加坡等国家的一些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等机构在理论和实践方面已经做了很多研究。我国微课程的相关研究从2011年开始,2012年、2013年逐渐成为学者关注的焦点,关于微课程资源的课题已纳入到了教育部课题。2014年,长三角网络结对学校开展了微课教学评比大赛(中国长三角优质教育资源网http://www.yrded https://www.wendangku.net/doc/3817004310.html,/),华东师大慕课中心、C20慕课联盟(网址https://www.wendangku.net/doc/3817004310.html,/mooc/)开展了第二届全国中小学微视频大赛,目前正在紧张进行着。梦园中学是长三角结对学校,合肥市教育局是C20慕课联盟成员。

微课程有两个显著特征:一是以视频为呈现方式;二是凸显微课程的“微”。微课程资源的微小、碎片化,能让学习者借助移动技术和设备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以任何方式学习。另外,微课程教学目标明确,知识点凝练,讲解清晰易懂,形式活泼新颖,因此每一节微课程都是一个丰富的学习资源。如果将这种教学资源整合到具体学科的常规教学中,创新教学模式,提高教学效果,将是今后研究的一个重点问题。目前这种研究的层次比较浅,尤其是中小学阶段教学,微课程适用于哪些课程哪些教学内容,还需进一步实践检验。

实验是初中理科(物理、化学、生物)教学的基础,内容涉及仪器仪表的使用、测量型实验、探究性实验、演示性实验等。一些实验的直观性效果不是很好、操作的规范要领难以掌握,利用微课程这一新的信息技术辅助初中理科实验教学,既是教师教学手段的需求,也是学生学习知识的需要,具有重要选题意义和研究价值。

(二)、本课题的概念界定、研究目标、研究内容和创新之处

本课题的概念界定为应用微课程资源中的微课片段、实验视频等信息技术手段辅助初中理科实验教学,内容涵盖初中物理、化学、生物课程,包括基本仪器仪表使用、测量型实验、探究型实验等。研究目标为微课在实验教学中的应用策略、有效性评价等,初步形成具有本校特色的校本课程,延伸到微课资源开发、翻转课堂等领域。创新之处在于利用微课的信息技术手段,改变传统课堂教学模式,促进教师专业成长、促进学生实验素质的养成。

(三)、本课题的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

课题研究采用“整体设计--分块分组开发--资源整合--评价共享”的思路开展。

首先,将课题分成物理、化学、生物三个部分,组织课题组教师按照新课程标准认真

理现行教材,找出实验教学过程中的某些关键知识点或环节,通过问卷调查的方式,了解学生对微课的需求,最终确定需要利用微课辅助实验教学的微课目录。

第二,根据目录进行有关微课内容的资源搜集、整理和开发。

第三,将微课资源应用于教学,辅助实验教学。

第四,对微课资源应用情况进行评价与反思,为微课资源的进一步研究提供理论指导与实践借鉴。

第五,统合及交流共享。

研究方法涉及到“问卷调查法”、“文献法”、“行动研究法”、“对比法”、“经验总结法”。

(四)、课题组成员分工

王咏梅:组织领导、经费保障;

彭国勇:组织实施、协调进度;

巩立平、水明:课题中九年级物理部分;

彭国勇、夏海波:课题中八年级物理部分;

张丹、余慧敏、路建平:课题中九年级化学部分;

王晓雪、余慧敏:课题中七、八年级生物部分;

张志良:课题对接、微课程制作指导。

(五)、实施方案:

课题研究周期为二年,分4个阶段。

第一阶段:2014年9--2015年1月,启动阶段:

(1)

前期准备:①搜集、阅读、综述文献资料。②学生问卷调查。③梳理、确定微课程资源开发目录。

(2)微课资源搜集、整理:结合前期的确定目录及学科特点,进行微课程资源的搜集、整理。

(3)

微课资源开发:根据前期搜集、整理情况,再设计、开发与制作一批单元“微课程”教学资源。

第二阶段:2015年2--8月,初步应用阶段:

对微课资源应用策略研究。将前面开发的微课程资源与课程教学整合、对接,形成完整的单元微课程资源,并应用于实验教学。

第三阶段:2015年9—2016年1月,深入研究阶段:

对微课资源应用有效性进行评价与反思。对微课在实验教学中成功经验、不足之处以及教学效果进行评价与反思,行成阶段性结果,以论文形式呈现。

第四阶段:2016年2月—8月,结题与分享

结题:①对研究材料进行分类整理和汇总,撰写研究报告。②对研究的成果进行汇编,形成系列成果。③请课题组专家对该课题研究进行评价和验收。

分享:将研究成果及微课程资源作为数字化多媒体学习资源,上传到合肥高新区数字化校园云平台,1、用于教师教学资源共享,2、作为微课程的案例,用于教师开展慕课、翻转课堂等研究之用,3、用于学生自主学习。

(六)、预期成果

预期成果:

1、促进部分教师信息技术应用研究能力;

2、培养学生利用微课进行个性化自主学习能力;

3、初步形成初中理化生实验教学微课校本资源;

4、微课程辅助初中理科实验教学的有效性研究结题报告。

(七)、保障条件

组织保障:成立课题领导小组。组长:王咏梅(校长),副组长:彭国勇(课题负责人),成员:徐俊(教务副主任)、曹雁宾(总务副主任)、王飞(办公室副主任)经费保障:高新区社会事业局和梦园中学有专项科研经费,能够保证课题顺利开展。

硬件保障:合肥市梦园中学是合肥市高新区重点打造的学校,2014年学校迁入新址,全新配置物理、化学、生物实验室,科学探究实验室、全自动录播教室、网络直播教室,所有教室、实验室均具有电子白板和网络功能。

课题负责人签名:

2014年12月8日

三、专家评议要点:

1、课题选题对研究信息化教学非常有意义、有研究价值的,但是对于当前教育信息化的现状要更加全面的表述。需要更多地关注微课程在中小学应用的实例、国内外的相关研究,落实到学校和教师的需求。

2、课题研究目标明确、研究内容丰富,研究思路清晰、研究方法合理、成员分工明晰。

3、“微课程”的概念需要进一步界定,明确微课、微课程、微视频的区别。在本课题中的概念和范围要界定清楚,微课程要突出教学重难点。实施方案要进一步明确,实施步骤要进一步细化。

4、对于微课程的制作开发要以教师为本,更要以学生为本,可以从教学重难点、教师在教学过程遇到实际问题出发,听听学生的兴趣和困惑。

5、课题中的“有效性”没有明确的界定,导致最后的成果评价和验收缺乏依据。建议:可以对比学生使用微课程前后在兴趣、过程、结果上的差异,最好有个性化的案例来说明。

6、预期成果不够切合实际。可以设想建立校本资源库。通过作课题提升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提高学生实验水平和科学素养,满足学生个性化学习需要。。

7、增加教师业务培训、学习调研,加强教师间的讨论、师生间的沟通,边应用、边反思、边改进,寻求专业人士的支持。

评议专家组签名:

2014年12月8日

四、重要变更:

1、课题进度由“2014年5月—2016年4月”改为“2014年9月—2016年8月”;

2、课题组成员增补化学高级教师路建平。

五、所在单位科研管理部门意见

同意开展课题研究。

负责人签名:

2014年12月8日

说明:

1.课题负责人限填1人;

2.课题负责人接到《立项通知书》后,应尽快制定详实的课题“实施方案”,在三个月内组织开题,并及时报送“实施方案”和“开题报告”;

3.“开题报告”签名部分必须本人手写,其他内容电脑录入;

4.将“开题报告”扫描(或拍照)发省电教馆课题办邮箱ahjhjy@https://www.wendangku.net/doc/3817004310.html,.

信息安全技术题库及答案(全)

1 连云港专业技术继续教育—网络信息安全总题库及答案 1282 信息网络的物理安全要从环境安全和设备安全两个角度来考虑. A 正确 B 错误 1283 计算机场地可以选择在公共区域人流量比较大的地方。 A 正确 B 错误 1284 计算机场地可以选择在化工厂生产车间附近。 A 正确 B 错误 1285 计算机场地在正常情况下温度保持在18~28摄氏度。 A 正确 B 错误 1286 机房供电线路和动力、照明用电可以用同一线路。 A 正确 B 错误 1287 只要手干净就可以直接触摸或者擦拔电路组件,不必有进一步的措施。 A 正确 B 错误 1288 备用电路板或者元器件、图纸文件必须存放在防静电屏蔽袋内,使用时要远离静电敏感器件。 A 正确 B 错误 1289 屏蔽室是一个导电的金属材料制成的大型六面体,能够抑制和阻挡电磁波在空气中传播。 A 正确 B 错误 1290 屏蔽室的拼接、焊接工艺对电磁防护没有影响。 A 正确 B 错误 1291 由于传输的内容不同,电力线可以与网络线同槽铺设。 A 正确 B 错误 1292 接地线在穿越墙壁、楼板和地坪时应套钢管或其他非金属的保护套管,钢管应与接地线做电气连通。地线做电气连通。 A 正确 B 错误 1293 新添设备时应该先给设备或者部件做上明显标记,最好是明显的无法除去的标记,以防更换和方便查找赃物。 A 正确 B 错误

2 1294 TEMPEST 技术,是指在设计和生产计算机设备时,就对可能产生电磁辐射的元器件、集成电路、连接线、显示器等采取防辐射措施,从而达到减少计算机信息泄露的最终目的。 A 正确 B 错误 1295 机房内的环境对粉尘含量没有要求。 A 正确 B 错误 1296 防电磁辐射的干扰技术,是指把干扰器发射出来的电磁波和计算机辐射出来的电磁波混合在一起,以掩盖原泄露信息的内容和特征等,使窃密者即使截获这一混合信号也无法提取其中的信息。 A 正确 B 错误 1297 有很高使用价值或很高机密程度的重要数据应采用加密等方法进行保护。 A 正确 B 错误 1298 纸介质资料废弃应用碎纸机粉碎或焚毁。 A 正确 B 错误 1299 以下不符合防静电要求的是____。 A 穿合适的防静电衣服和防静电鞋 B 在机房内直接更衣梳理 C 用表面光滑平整的办公家具 D 经常用湿拖布拖地 1300 布置电子信息系统信号线缆的路由走向时,以下做法错误的是____。 A 可以随意弯折 B 转弯时,弯曲半径应大于导线直径的10倍 C 尽量直线、平整 D 尽量减小由线缆自身形成的感应环路面积 1301 对电磁兼容性(Electromagnetic Compatibility ,简称EMC)标准的描述正确的是____。 A 同一个国家的是恒定不变的 B 不是强制的 C 各个国家不相同 D 以上均错误 1302 物理安全的管理应做到____。 A 所有相关人员都必须进行相应的培训,明确个人工作职责 B 制定严格的值班和考勤制度,安排人员定期检查各种设备的运行情况 C 在重要场所的进出口安装监视器,并对进出情况进行录像 D 以上均 正确 1303 场地安全要考虑的因素有____。 A 场地选址 B 场地防火 C 场地防水防潮 D 场地温度控制 E 场地电源供应 1304 火灾自动报警、自动灭火系统部署应注意____。 A 避开可能招致电磁干扰的区域或设备 B 具有不间断的专用消防电源 C 留备用电源 D 具有自动

信息技术对教师专业发展的影响

信息技术对教师专业发展的影响 长期以来,教师在传统教学模式中一直扮演着权威性的“教师中心”角色。现在,教育环境发生了变化教师角色也随之发生改变。而角色变化又是教师核心职业素养转变和提升的重要原因。因此,教师专业发展要适应信息化环境,由传统的“单面手”转变为“多面手”。 1、从资源的垄断者转变为资源的共享者由于教育环境的变化,师生关系也随之发生变化。从教学资源分布控制权角度说,师生间的信息资源由不对称走向对称。教师的权威被分散和削弱。所以,教师要从资源的垄断者转变为资源的共享者;同时也要成为信息资源的咨询者和提供者。 2、从知识的传授者转变为知识的引领者在信息技术环境中,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必然会被打破。从教学模式角度说,教师要采取民主的教学模式,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这就对教师的专业化水平提出了前所未有的高度要求。所以,教师要及时转变观念,从知识的传授者转变为知识的引领者,学习的指导者,从当教师转变为当教练。 3、从教学的“实践者”转变为教学的研究者从研究合作和反思提升的角度说,在信息技术环境中,教师要由传统教学的“实践者”、讲师转变为教学的研究者和设计者。这既要求教师具有一般文化知识,学科知识,教育科学知识,也要求教师学会将传统的能力素养与信息素养、现代教育理念方法融合。所以,现在的教学实践、教学研究与传统的相比,已经有了十分明显的不同。 信息技术对教师专业发展的作用有哪些 摘要: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活动中被越来越普遍的应用。现在我们接触最多的信息技术是以多媒体技术和网络技术为代表的,它们不仅是我们学习的对象,更应该成为我们可以运用的工具。利用这些新的技术,可以使我们的课堂变得更生动、让我们关于知识的讲解可以更形象,从而提高课堂上的教学效率。利用好网络共同体可以促进教师学生间的相互沟通、交流,积累丰富的教育教学实践经验。而且能提高教育教学实践能力、完善教育教学实践工作,最终实现专业的成长与发展。关键词:信息技术;教育教学;网络共同体:专业发展;新世纪是一个信息化、网络化的时代。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以及教育改革的推进给教师队伍的建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这一职业群体面临着新的挑战。但是,信息时代的教师又是幸运的,因为其专业发展有信息技术的强大支持。本人是一名数学教师,大家都知道数学是一门基础的学科,很多老师苦于没有什么素材,课堂上的讲解十分的枯燥乏味,学生自然没有兴趣听,那教学效果也就不会很理想。如今有了多媒体技术,有了网络技术,上面提到的问题很轻松的就解决了。 一、注重信息技术在课堂教学中的实践运用,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我觉得作为一名教师,最重要的就是课堂教学这个部分,所以这个是否得到发展是教师专业发展的关键。下面就以我在课堂教学中的实际感受说说信息技术对课堂教学所起的作用。 1.在新课导入处创设情境良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新课的导入是课堂教学很关键的一环。运用多媒体手段导入新课,从内容安排和媒体形式上不断给学生以新鲜感,学生就能带着一种高涨的、激动的情绪进行学习与思考,就会体验到创造的快乐,这样就诱发了他们学习的主动性。例如:教学“对称图形”这课时,在新课导入阶段,我用信息技术教学软件,演示春天美丽的景色:即蜻蜓、蝴蝶、蜜蜂从野草飞出来的情况。(电脑演示,边配以悦耳动听的音乐,让学生观察生动的画面,遐想美丽的春天景色是怎样“依次不断”重复出现的。)屏幕上这一生动形象的演示,极大地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通过短短的几分钟看、思、议。学生解决问题的思路就像火山一样即将喷涌而出。正当他们纷纷举手、个个充满着强烈的学习愿望的时候,教师提出问题,导入新课。引导学生去认识对称图形的意思,达到了“课伊始,趣亦生”的境界合理运用情境导入,能引起学生对新知强烈的探究欲望,把学生带入广阔的数学天地[1]。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进行教学,可创设愉快的课堂教学气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喜欢数学,爱学数学。 2.利用信息技术教学,有利于突破教材的重难点。课堂教学中信息技术的运用有着传统教学无法比拟的直观效果,信息技术在教学中可以把抽象的概念和不易操作的实验活动过程进行处理,生动形象地展现在学生的面前,延伸拓宽了教学的时空度,化抽象为具体,化难为易,以达到最佳效果。从“教”的角度来看,使难的、繁杂的、深奥的教学内容变得浅易,扩大了教学信息的传递速度和时效。从“学”的角度看,缩短了学生认识事物的时间和距离,使复杂的艰苦的认知活动变得轻松愉快,从而使学的效率大大提

关于信息技术促进教学方法创新的思考

关于信息技术促进教学方法创新的思考 我国从实行教育改革以来就主张改变传统式的教学方法,大力倡导学生自主的进行探索、发现及学习。在对教学方法进行创新的过程中,即使教学方法有所创新,但是否能和实际的教学相适应也是很难确定的事情。在研究和实践的过程中我们会发现,只要所学的内容是需要创新教学方法的就都是不易理解和掌握的。虽然能够想出比较理想的方法去学习这些内容,但一旦面对现实却又是不容易实现的,然而信息技术与其他学习方法相比较之下就表现出绝对的优势。因此,将信息技术应用于教学方法中为教学提供服务,从而解决了那些在教学中出现的不易解决的问题。 一、信息技术促进教学方法创新应注意的问题 在对教学方法进行创新之前,要求教师要明确教学内容,在确立了教学内容之后,将学习的内容与学生的实际情况相结合,从而试图创新教学方法去提高教学效率以及教学的质量。因此,教师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一)教师在教学之前应对要传授给学生的知识进行全面而系统 地分析。将要学习的知识、培养学生哪方面的能力以及在教学中采用哪一种教学方法能够使学生理解和掌握所学内容等一系列与教学有 关的问题都要做到心中有数。 (二)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要根据特定的情况灵活地选取教学方法。这样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课堂教学效果的同时也

有助于提升课堂教学的质量。教师在对具体教学内容进行设计时,一定要了解和掌握学生的特点和学习的规律,做到因材施教,从而顺利的完成教学目标。 (三)教师应为学生设置合理有效的学习过程。教师在为学生设置教学过程时一定要将其与创新的教学方法结合在一起,详细的分析和规划整个教学过程。一般情况下,学生学习知识有四个环节,即知识的获取、转化、应用及评价。在教学设计中有一种设计被称为理想设计,它是假设教学条件不受任何限制的前提下,结合学生学习的四个环节来选择适合学生学习的教学方式。理想设计是以学生学习的四个阶段为中心,结合符合新时期发展需要的教学理念及教学方法等为学生设定适合他们学习的流程。首先,教师可以选取探究式或直接讲解等教学方式在学生获取知识这一阶段进行知识的传授;其次,在学生对知识进行转化的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设计、证明等一些学生易于理解和接受的方式引导和帮助学生转化知识;再次,当学生将所学知识应用到一些现实问题中时,教师要适时的帮助学生解决问题,实现知识的应用;最后,教师在选择评价方式对学生进行评价时一定要注意其方式的合理性、有效性。 二、依靠信息技术促进教学方法创新的方法 就目前我国信息技术教学应用而言,它还处在一个整合的阶段,技术还不能完全融入到教育当中去。但为了能够真正实现信息技术促进教学方法创新这一目标,教师应该对每一个知识点都有清楚的理解和把握,在了解学生特点及学习规律的基础上选取恰当的教学方法使

广东省教育信息技术科研课题结题报告书【新版】

广东省教育信息技术科研课题结题报告书广东省教育信息技术科研课题 结题报告书 课题编号: 课题类别:一般课题 学科分类:信息技术 课题名称:《基于网络学习社区的学生学 科能力发展研究》 课题负责人:张xx 负责人所在单位:xx市xx小学 联系电话: 8725xxx 电子邮箱: 填表日期: xx年11月24日 一、课题负责人及主要参与者 课题负责人 姓名 张锦庭 性别 性别

42 专业职称 中高 课题组主要成员姓名 性别 年龄 专业职务 工作单位 课题研究分工 冯xx 女 39 小高 xx小学 参与 张xx 女

小一 xx小学参与 谢xx 女 35 小高 xx小学参与 曾xx 女 32 小高 xx小学参与 黄xx 女 37

xx小学 参与 二、阶段性成果一览表 作者 成果名称 成果形式 出版或发表单位 发表时间 谢xx 关于网络学习社区的分析 分析报告 xx区xx小学 xx.12. 徐xx 点燃激情相聚五环 课例 xx市教师多媒体教育软件评奖三等奖 xx

步步高 课例 xx市教师多媒体教育软件评奖三等奖 xx 戴xx 分数大小的比较 课例 xx区教师多媒体教育软件评奖二等奖 xx 蔡xx shapes-英语课 课例 xx区教师多媒体教育软件评奖三等奖 xx 三、最终成果 作者 成果名称 成果形式

字数(万字) 张锦庭 《基于网络学习社区的学生学科能力发展研究报告》 研究报告 0.6 四、最终成果简介 1、“最终成果简介”是结题的必需材料,供课题成果的介绍、宣传、推广、转化使用。 2、主要内容应包括:该课题研究的目的和意义;研究成果的主要内容、重要观点或对策建议;成果的学术价值、实践意义和社会影响,研究成果及研究方法有何特色、有何突破、有何建树。字数要求3000字左右。 一、课题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本课题研究的目标是合理运用网络学习社区,发展小学生的学科能力。探索如何在教学中充分使用网络学习社区,为教师的专业发展和教育、教学质量的有效提高服务,通过培养学生合理运用网络学习社区进行跨时空的学习与交流,进而培养小学生的学科能力。 二、研究成果的主要内容、重要观点或对策建议: 课题研究的内容关系到一线教师的具体利用网络学习社区教学方式方法,具有前瞻性和实用性,对教师与学生的发展有着深刻的实用价值。在工作方法、思路等方面,我们正在探索可操作性较强的系统化的经验。 成果(一)、提高了全体教师教育技术应用能力

信息安全技术工业控制网络安全隔离与信息交换系统安全技术要求内容

《信息安全技术工业控制网络安全隔离与信息交换系统安全技术要求》(征求意见稿) 编制说明 1 工作简况 1.1任务来源 2015年,经国标委批准,全国信息安全标准化技术委员会(SAC/TC260)主任办公会讨论通过,研究制订《信息安全技术工业控制网络安全隔离与信息交换系统安全技术要求》国家标准,国标计划号:2015bzzd-WG5-001。该项目由全国信息安全标准化技术委员会提出,全国信息安全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归口,由公安部第三研究所、公安部计算机信息系统安全产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以下简称“检测中心”)负责主编。 国家发改委颁布了发改办高技[2013]1965号文《国家发展改革委办公厅关于组织实施2013年国家信息安全专项有关事项的通知》,开展实施工业控制等多个领域的信息安全专用产品扶持工作。面向现场设备环境的边界安全专用网关产品为重点扶持的工控信息安全产品之一,其中包含了隔离类设备,表明了工控隔离产品在工控领域信息安全产品中的地位,其标准的建设工作至关重要。因此本标准项目建设工作也是为了推荐我国工业控制系统信息安全的重要举措之一。 1.2协作单位

在接到《信息安全技术工业控制网络安全隔离与信息交换系统安全技术要求》标准的任务后,检测中心立即与产品生产厂商、工业控制厂商进行沟通,并得到了多家单位的积极参与和反馈。最终确定由北京匡恩网络科技有限责任公司、珠海市鸿瑞软件技术有限公司、北京力控华康科技有限公司等单位作为标准编制协作单位。 1.3编制的背景 目前工业控制系统已广泛应用于我国电力、水利、石化、交通运输、制药以及大型制造行业,工控系统已是国家安全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一旦工控系统中的数据信息及控制指令被攻击者窃取篡改破坏,将对工业生产和国家经济安全带来重大安全风险。 随着计算机和网络技术的发展,特别是信息化与工业化深度融合,逐步形成了管理与控制的一体化,导致生产控制系统不再是一个独立运行的系统,其接入的范围不仅扩展到了企业网甚至互联网,从而面临着来自互联网的威胁。同时,随着工控系统产品越来越多地采用通用协议、通用硬件和通用软件,病毒、木马等威胁正在向工控系统扩散,工控系统信息安全问题日益突出,因此如何将工控系统与管理系统进行安全防护已经破在眉捷,必须尽快建立安全标准以满足国家信息安全的战略需要。 1.4编制的目的 在标准制定过程中,坚持以国内外产品发展的动向为研究基础,对工控隔离产品的安全技术要求提出规范化的要求,并结合工业控制

提高信息技术水平,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提高信息技术水平,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多媒体手段的运用也越来越走进我们的日常教学。多媒体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广泛应用,是信息技术发展的必然,也是21世纪教育发展的一种潮流。运用新颖、先进的多媒体信息技术,可以在知识的抽象性和学生思维的形象性之间架起一座桥梁,优化课堂结构,改革陈旧的教育教学方式方法,使知识能多层次、多角度、直观形象地展示在学生的面前,极大的提高学习效率。多媒体这一现代化教学手段的运用,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能加大课堂密度、提高课堂容量,使学生获得最佳的学习效益。因而在培养学生兴趣,突破教学难点,适应新课改等方面有着非常明显的优势。 利用信息技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一、利用信息技术,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获得成功的动力,也是推动学生学习的最实际的内部力量。心理学家罗杰斯也说过:“创造良好的教学气氛,是保证有效进行教学的主要条件。”在日常教学过程中,如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是非常重要的。此所谓:“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如果学生对你所教的学科没有兴趣,上课的效率就会大打折扣。在讲述奇妙的二氧化碳时利用媒体播放意大利的死狗洞、由干冰制造的云雾缭绕的舞台、人工降雨的情景,学生就会对你所讲的内容产生浓厚的兴趣和疑问。 二、运用多媒体教学,能增大课堂容量、提高学习效率传统教学

过程中,由于教师把相当一部分时间用在板书上,以至于讲授时间过多,学生练习、巩固的时间不足,学生在很短的时间内要消化一节课的内容,其难度可想而知。课堂上掌握不了,在课后就要花大量时间去复习、巩固,这无疑就是增加学生课外负担;长此以、备学生、备教法、备自己。备教材就是深入了解课程标准,钻研教材本身;备学生就是心里有学生,一切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备教法就是针对不同教材灵活运用各种教法;备自己就是丰富自己的知识储备,调动自己的情感。 信息技术如此重要,去思考和研究如何利用信息技术,提高自身的专业素质,促进自身的专业发展,已经成为我们广大教师不得不思考的问题。下面我就如何提高教师信息技术的应用能力提出自己不成熟的看法: 帮助各科教师具备适应现代教育的信息技术能力。在现代社会中,广大教师要学好现代教育技术的基本理论,要注重掌握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同时还必须要加强学习教育基础理论知识和专业知识,注重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教师综合素质的提高是创造高质量、高效益教育的迫切要求。教师综合素质的提高必须要以教师的知识结构更新和教学的基本素质提高为起点。教师只有努力适应时代的要求,具备适应现代教育的综合素质。并在教学中广泛运用多媒体技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促进学生的信息素质不断提高,推广信息。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是以培养学生能力为基本目标的。应注重学习过程的设计。我们所关心的不只是什么时候使用计算机,更关心的

信息技术课题研究报告

信息技术课题研究报告 Document number【980KGB-6898YT-769T8CB-246UT-18GG08】

信息技术课题研究的资料 一、研究背景 随着经济建设的日益发展,学校在各级教育主管部门的支持和推动下,教育现代化设施不断完美:计算机在学校中的数量逐渐增多,日渐能满足学生学习信息技术和教师在教育教学中应用的需要;“校校通”工程逐步推开,不少学校建起了校园网,接入城域网,连上因特网,为信息沟通、资源共享提供了有利条件;教师信息技术培训与考核的全面实施,为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普及应用打下了扎实的基础。信息技术从一门单独的学科逐渐进入学校的各学科的教学过程中,学科教学的面貌产生了很大变化。 信息技术虽然在不少方面有着强大的效能,但是如何使信息技术融入学科教学之中,更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益,改变教学风貌,就成了一个值得研究的课题。 二、理论思考 (一)有关概念的界定 1、初中课程:在这里指学校根据上级课程计划而开出的各门学科。 2、课程与信息技术整合:是教师和学生在课程中恰当地运用信息技术来促进教学。主要有三个关键点:(1)教师要在自己的教学工作中恰当地应用信息技术;(2)不仅教师使用,更重要的是要让学生在学习活动中使用信息技术;(3)使用技术的目的是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业成就。(二)理论假设在学校开设的各门学科的教学中,根据教学内容有选择地适当地运用信息技术,充分调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运用多种知觉通道来感知学习内容,主动积极地进行探索,能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和效益。二、课题的研究目标1、学生的教育目标通过在各科教学中实施学科与信息技术的整合,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培养学生的现代科学意识和创新意识,使学生更加热爱学习,更加善于学习。2、师资队伍的建设目标通过实验课题的研究,建立新型的教学模式和学习方式,使教师运用信息技术的能力得以提高,能创造性地使用教材组织教学,使教师向现代化、信息化、科研型转化。 3、学校的发展目标

利用信息技术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和实现

利用信息技术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和实 现 利用信息技术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和实现 教育公平之路 镇赉县大屯镇中心小学;王蕊; 司金山 摘要:实现农村小学教育均衡发展与教育公平是前些年我国在义务教育阶段矛盾尤为突出的问题,如何破解这个难题,是摆在社会、政府、教育工作者眼前一个棘手的问题。本文回顾了我地区如何利用信息技术手段来化解难题,从而打开了解决问题的一扇窗口。要利用信息技术开展教学势必要涉及到学校信息化的问题,计算机教室、多媒体教室的建设、师资力量的配备以及后续的校园网络建设、硬件的维护与更新、全体教师熟练利用信息技术教学与创新等等需要逐一解决好这些问题。 关键词:信息技术;;均衡发展;;教育公平 正文: 信息技术由于无时空和主体限制,是实现资源共享、促进教育均衡发展、实现教育公平的理想选择。然而从现实来看,教育信息化在致力于促进教育公平的同时又在制造新的教育不公平问题,教育信息化基础设施、教育教学资源以及教师应用能力等方面的不均衡性进一步扩大了区域、城乡教育的差距。随着教育改革力度不断加大,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实现教育公平成为我国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核心任务,如何推进教育信息化的均衡发展从而促进义务教育的均衡发展成为教育技术学、教育学等研究领域的一个重要课题。在2000年千禧年来临的时候,全世界的人们都欢呼雀跃,当第一缕阳光掠过汤加王国,人类进入了新的时代。记忆是那么的清晰,当时各种各样的新闻报道铺天盖地,连身处东北的我都感受到了世界的脉动。或许如果当时没有电视机,我不会知道那一刻全世界有亿万人在跃动的场景。就因为我们在东北,我们在农村,我们是贫困地区,我们赶不上国家发展的步伐,所以落伍了。当农村与城市的差距越来越大的时候,义务教育阶段教育行业的表现尤为引人瞩目。大量的资金,大批的优秀教师配置到城市的中小学,农村成了被遗忘的角落。本来基础薄弱的农村中小学显得更加的苍凉。所以如果你是在东北农村出生的80后你会深刻的记得你在小学初中读书时的情景。尤其是很多人到了高等学校后才开始使用计算机。义务教育的均衡发展,教育公平在那个时候是被忘却了。 当国家进入到欣欣向荣的时期,为加快在中小学普及信息技术教育的步伐,2000年教育部下发了《关于在中小学实施“校校通”工程的通知》,决定在中小学实施“校校通”工程,目标是:用5-10年时间,使全国90%左右的独立建制的中小学校能够上网,使中小学师生都能共享网上教育资源,提高中小学的教育教学质量。“校校通”的目标并不是要每所学校都建起庞大的校园网,而是让90%以上的中小学校采用多种手段和形式,用较低的成本获得丰富而优质的教学资源和课程,最终实现资源共享。就在“校校通”工程在全国大范围覆盖的同时到了2003年9月《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教育工作的决定》提出:实施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要按照“总体规划、先行试点、重点突破、分步实施”的原则推进。《决定》明确提出“实施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促进城乡优质教育资源共享,提高农村教育质量和效益。在2003年继续试点工作的基础上,争取用五年左右时间,使农村初中基本具

小学信息技术教师个人成长计划

竭诚为您提供优质文档/双击可除小学信息技术教师个人成长计划 篇一:信息技术教师个人专业发展计划 个人专业发展规划-- 信息技术 某某某 20XX年9月 信息技术教师个人专业发展规划 (20XX—20XX) 在教育教学工作中,本人一贯严格要求自己,重视学习,精心钻研业务,认真做好本职工作,做到既教书又育人,既潜心教研,又尽责做好学校各项工作,在工作方面取得了一些成绩,我将不断学习,不断进取,用计划来鞭策自己,重视培养自己的思想素质、业务能力和职业道德,进一步促进我校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整合工作,提升理念,改变观念,为进一步提高自己的职业素养、教学水平和教育教学能力,结合学校和本教研组的工作,现制定我的三年个人发展规划,以作鞭策:

一、专业发展状况自我分析 1、优势 1、有较强的事业心,教学基本功比较扎实,全身心地投入教育教学工作。 2、有一定的业务能力。能独立分析教材掌握教材的重点、难点;善于激情引趣,教学方法灵活,能结合学生实际设计教学方案,能运用多媒体上课,并能用多种软件自制的课件辅助教学。 3、具备必要的学科知识和良好的个人素养。在教学工作方面认真贯彻新课改精神,钻研教材教法,精心备课,教学过程思路清晰,重视让学生体验知识的探索和发现过程,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设计课堂教学,给学生充分的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的时间和空间,注重信息技术知识的实际应用。 4、平时主动学习各类教育科研理论书籍,能经常反思自己在教育教学 方面的问题,总结自己在教学中的经验教训,并虚心向有经验的教师学习、请教,取人之长,补己之短。 2、不足 1、教学上,对新课改新教材的认识还要加强。 2、教学内容的前后衔接上还要多下功夫。 3、要增加学习教育教学理论知识的时间,加强教学反思。

全国教育信息技术研究课题.doc

全国教育信息技术研究课题 开题报告 课题立项号112930422 课题名称小学教师信息素养提升策略的研究课题负责人王明柱 所在单位安徽省合肥市包河区巢湖路小学填表日期2011年10月12日 全国教育信息技术研究课题领导小组办公室制

2011年6月 开题活动提示: 开题主要研讨课题研究的具体方案,根据课题立项时专家给出的评审意见, 进一步研讨课题的目标、内容、方法和研究过程,并听取开题评议专家的意见, 进一步修正课题研究方案。 一、开题活动简况:开题时间、地点、主持人、评议专家(课题组外专家,应不少于2人)、参与人员等。

二、开题报告要点:研究现状、研究目标、研究内容、研究方法、研究过程、工作分工、预期成果等,要求具体明确、可操作,限2000字左右。 一、研究现状述评: “信息素养(InformationLiteracy)” 一词最早由美国信息产业协会主席PaulZurkowski 在1974年提出的,他认为:“信息素养就是人们在解决问题时利用信息的技术和技能二20世纪90年代中期,“信息素养”被介绍到中国国内,并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关注。 国外先进发达国家早已开展信息素养与教师专业化发展的研究,特别是一直处在世界前列的美国,十分重视教师信息素养的培养,美国教师专业化发展运动对国际社会的教育产生了很大的影响,许多国家将教师发展纳入政策视野。美国因特尔未来教育已推广到二十多个国家和地区,我国于木世纪初开始试行了该项目培训。现今我国一些大城市和发达地区主要以因特尔未来教育、苹果明LI教室和网络主题探究为主要成功范例开展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的实践,利用信息技术支持教师专业发展。 近几年,随着国家教育部的重视,我国教师的信息素养也在不断提高,在我国“十五”和“十一五”的教育改革中,提高教师信息素养一再成为研究的主题之一。在这样的课题研究的推动下,小学的教学设施、教IT方式和教学水平等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学校的信息技术硬件设施配备良好,许多学校能定期对教师进行培训,在课堂教学中也总是将信息技术的运用作为评分的标准之一。但是从总体上讲,许多学校硬件设施都没有得到充分的运用,对教师的信息技术培训不能做到因材施教,因人而异;教师的信息素养普遍较弱,缺乏对信息灵敏的反应,对信息重收藏轻利用,缺乏信息服务的认识,不善于运用合适的教学软件,不愿查阅教学资料,对检索方法知之甚少,无法正确鉴别哪类信息符合自己的需要,教学中盲bl地运用信息技术,不能很好地实现其与学科教学的整合等。 二、研究目标: 1、通过研究,探索出更高效性和可操作性的提高教师信息素养,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的培训模式、途径与策略,逐步形成校园的信息化学习环境特色,争创一流学校。 2、通过课题研究,转变教师的教学观念、行为,通过教师信息技术常规化考核,提 高教师使用现代教育技术的能力,培养教师利用及拓展资源收集信息、处理信息和活用信息的能力。提高教师的教科研水平,为培养创新型、科研型教师提供基础。 3、通过研究,形成一批优秀的网络教学课例和师生主题探究的讲座实例。 三、研究内容: 研究的中心问题:针对城区具备相对成熟的信息技术硬件设施的学校,使己经初步掌握信息技术能力的教师更具有现代化的教育思想、教学观念,掌握现代化的教学方法和手段,熟练运用信息工具对信信资源进行有效地收集、组织、管理、运用,在潜移默化的教育中培养师生的信息意识。 1、分阶段了解本校教师信息素养现状。通过问卷调查的方法检测教师在研究前、研 究时和研究后的信息素养是否得到了提升。 2、探索提升教师信息素养的策略。 3、构建教师信息素养的评价体系; 4、探究在师生信息素养提升下的新型教学模式; 四、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 1、文献研究法。研究初期,通过对相关文献的研究,明确信息素养的内涵和评价标准, 了

2019信息网络安全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信息安全技术)习题及解答

信息安全技术 第一章概述 第二章基础技术 一、判断题 1.加密技术和数字签名技术是实现所有安全服务的重要基础。(对) 2.对称密码体制的特征是:加密密钥和解密密钥完全相同,或者一个密钥很容易从另ー个密钥中导出。(对) 3.对称密钥体制的对称中心服务结构解决了体制中未知实体通信困难的问题。(错) 4.公钥密码体制算法用一个密钥进行加密,!而用另一个不同但是有关的密钥进行解密。(对) 5.公钥密码体制有两种基本的模型:一种是加密模型,另一种是解密模型(错) 6.Rabin体制是基于大整数因子分解问题的,是公钥系统最具典型意义的方法。(错) 7.对称密码体制较之于公钥密码体制具有密钥分发役有安全信道的限制,可实现数字签名和认证的优点。(错) 8.国密算法包括SM2,SM3和SM4. (对)

9.信息的防篡改、防删除、防插入的特性称为数据完整性保护。(对) 10.Hash函数的输人可以是任意大小的消息,其输出是一个长度随输入变化的消息摘要。(错) 11.数字签名要求签名只能由签名者自己产生。(对) 12、自主访问控制(DAC)是基于对客体安全级别与主体安全级别的比较来进行访问控制的。(错) 13.基于角色的访问控制(RBAC)是基于主体在系统中承担的角色进行访问控制,而不是基于主体的身份。(对) 二、多选题 1.公钥密码体制与以前方法的区别在于()。 A.基于数学函数而不是替代和置换B、基于替代和置换 C.是非对称的,有两个不同密钥 D.是对称的,使用一个密钥 2.公钥密码的优势体现在()方面。 A.密钥交换 B.未知实体间通信 C.保密服务 D.认证服务 3.以下属于非对称算法的是()。 A.RSA B.DSA C.AES D.ECC 4.密钥生命周期过程包括( )

如何有效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

如何有效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 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和教育教学改革的不断创新,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是广大教师共同探讨的普遍问题。那么,如何有效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整合呢?下面我们就从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的本质、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的基本原则、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的有效策略、教师应具备的整合的能力、整合的重要手段——多媒体的使用这五个方面来说一说。 一、整合的重要手段——多媒体的使用 随着中小学教学条件的不断改善,利用多媒体授课已经成为许多教师的选择。因为它不仅提高了单位时间内的教学密度,而且为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发散性思维提供了一个广阔的空间。但是,在我们的教学过程中,多媒体课件很多时候并未取得预想的效果,究其原因,主要在如何设计制作和合理使用多媒体课件问题上。 (一)合理选择教学内容进行课件展示。 在课堂教学中,并非所有的内容都需要借助于多媒体。语文特级教师靳家彦提出了语文课的八字箴言:尚简、务本、求实、有度,他在评课时深有感触的说:“语文还是要回到语言文字上,我听有的老师讲课,不断地放电脑课件,倒是蛮好看的:棉花雪白,稻子金黄,学生不停地惊叹,‘哇’声连连,我说那是蛙声一片,课堂演示不是放连环画,比如讲笔顺、笔画时,老师当堂在黑板上写,就是比电脑打出来的强,学生记得住。靳老师说的这种“连环画”现象,在我们的教学过程中的确屡见不鲜。那么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呢?原因很多,有可能是教师对教学内容分析的不够透彻,也有可能是教师太追求这种“时尚”美了,但是不管什么原因,“连环画”现象肯定应该是要杜绝的。 (二)恰当把握使用时机 课堂上使用多媒体课件,一般有以下几种情况: 1、运用多媒体课件进行课堂导入 2、抽象、难于理解的内容运用多媒体课件演示 3、激发学生发散性思维时运用多媒体课件 4、补充教学资料时使用多媒体

信息技术对教师专业发展的促进作用

信息技术对教师专业发展的促进作用 摘要:21世纪是信息化时代,是追求高效课堂时代。当今世界,以计算机和网络技术为核心的现代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改变着人们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工作方式和学习方式,并对人才培养提出了新的要求。信息技术应用能力与水平的提升,有助于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促进素质教育全面实施,更有助于培养创新人才。同时教师专业发展已成为热点、难点问题之一,尤其随着教育信息化的到来,如何在信息技术环境中更好地促进教师专业发展,针对教育信息化给教师专业发展提出的挑战与机遇,提出信息技术环境中教师专业发展的有关策略。 关键词:信息技术;专业发展;促进;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明确指出:信息技术对教育发展具有革命性的影响,必须予以高度重视。到2020年,要基本建成覆盖城乡各级各类学校的教育信息化体系,促进教育内容、教学手段和方法现代化。充分利用优质资源和先进技术,创新运行机制和管理模式,整合现有资源,构建先进、高效、实用的数字化教育基础设施。加快终端设施普及,推进数字化校园建设,实现多种方式接入互联网。重点加强农村学校信息基础建设,缩小城乡数字化差距。 信息技术发展越来越快,对学校信息技术普及与推广至关重要。本文就信息技术是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有效途径作一下探讨。 一、提高信息技术水平是教师专业发展的必然要求 当今世界正处在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期。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科技进步日新月异,人才竞争日趋激烈。从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大环境看,21世纪已经成为信息时代,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从宏观到微观,无时无刻、无所不在地影响着和改变着人类社会的方方面面。尤为明显的是,信息时代的到来和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向当代的教育提出了严峻的挑战。科学技术突飞猛进,信息技术进入各个领域,对教育产生重大冲击;知识经济初见端倪,呼唤教育要大力培养创新人才;国力竞争日趋激烈,教育信息化程度已成为当今世界国力竞争的重要组成部分。所以,教师专业现代化已成为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重中之重。从教育内部发展来看,新课程改革实施以来,国家进一步加大了对教育的投入,“多媒体”、“互联网”、“校

关于印发《全国教育信息技术研究课题管理办法(2011年修订)》的通知

中央电化教育馆函件 教电馆[2011]20号 关于印发《全国教育信息技术研究课题管理办法 (2011年修订)》的通知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电教馆(中心)、新疆生产建设兵团中小学电教馆,各有关单位: 为更好地组织实施《全国教育信息技术研究“十二五”规划》,全国教育信息技术研究课题领导小组办公室组织修订了《全国教育信息技术研究课题管理办法(2011年修订)》(以下简称《管理办法》)。现将《管理办法》印发给你们,请遵照执行。 附件:全国教育信息技术研究课题管理办法(2011年修订) 中央电化教育馆 二一一年二月二十五日 〇

附件: 全国教育信息技术研究课题管理办法 (2011年修订)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为加强和规范全国教育信息技术研究课题的管理,适应我国教育信息化特别是基础教育信息化发展的需要,促进教育信息技术研究的发展,参照《全国教育科学规划课题管理办法》的有关规定及全国教育信息技术研究工作的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本办法适用于全国教育信息技术研究的各类立项课题。 第三条 全国教育信息技术研究课题面向全国,突出重点,倡导竞争,鼓励协作,择优立项,保证质量。 第四条 全国教育信息技术研究课题通过网络,实行目标管理与过程管理相结合,重点管理与一般管理相结合,集中管理与分级管理相结合。 第二章 组织 第五条 全国教育信息技术研究课题领导小组(简称课题领导小组)由中央电化教育馆组建,领导全国教育信息技术研究规划工作,制定研究规划、年度课题申报指南和课题管理办法,审批课题,组织各类课题的成果鉴定,领导重大学术交流活动和重要科研成果的宣传推广工作,促进教育信息技术研究事业的健康发展。 第六条 全国教育信息技术研究课题领导小组办公室(简称课题办)是课题领导小组的职能部门和日常办事机构,其主要职责是组织制订和实施规划、负责课题日常管理、组织学术交流、组织成果评奖、推广科研成果等。课题办设

巧妙运用信息技术 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

巧妙运用信息技术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 吉林省九台市春阳中心学校张艳新 摘要在信息技术高速发展的今天,科技发展影响着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信息来源于四面八方,信息传播中介不仅仅是书本。在这种新形势下,教师专业化发展已成为热点问题之一,尤其是随着教育信息时代的到来,教师更要发挥对学生成长的引领作用。如何巧妙的运用信息技术促进教师专业化的发展,应是我们每一位教师必须思考的问题。所以,教师要改变观念,提高专业素质,巧妙利用信息技术,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做一位积极的、有效的教育教学研究者,在研究的过程中形成科学的态度和探索的精神。超越自我,提升自己的专业水平。 关键词信息技术教师专业化发展 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到来,信息技术已经应用于教育的每一个领域。它作为一种先进的科学技术,必然要对中小学教师专业发展提出新的要求,而作为教师要把信息技术熟练地运用于课堂教学之中;要把信息技术更加有效地与教学研究结合起来;还要凭借信息技术进行交流与合作。毋庸置疑,信息技术飞速发展对教育的改革发展及教师队伍的建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在这网络时代里,教师利用信息技术促进自身的专业发展,是可行的而且是必要的。那我们应该如

何做呢? 一、更新观念,提高教师信息素养 信息技术在教育领域的推广应用,不仅使信息技术课程成为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推动着各学科教育理念、教学模式、教学手段的不断更新。目前,无论是高校还是中小学,信息技术环境中一种崭新的教学模式——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正在全国各类学校普及,成为当前我国教育教学改革的亮点。人们已经普遍认识到了教育改革的关键要素是教师。任何教育改革和教学活动的核心之一是教师,是教师的积极参与和富有活力的创造。所以,教师作为教学活动的主导者、组织者和促进者,起着顶梁柱的作用。教师的专业化发展对教学的质量和效益起着决定性的作用,也是教师自身发展所必须具备的条件。在信息技术迅速改变着人们的行为方式、思维方式,改变着人们生存、学习、工作条件的今天,我们有必要站在教育工作者的角度,去思考和研究如何利用信息技术,提高自身的专业素质,促进自身的专业发展。 从教师专业发展的角度说,教师应该是不断学习,不断反思,不断提高的学习者;这也符合“学习化社会”、“终身学习的理念。传统意义上的教师学习,常常是培训班式的,专家讲座式的,观摩考察式的,因而也是被动式的。由于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打破了人们交往的时空界限,人网、天网、地网与其它教育资源的整合,为教师的学习创造了无限的空间。学校可以聘请专家进行网上培训、指导、诊断、评价。教师可以将信息技术与校本教研相整合,提高信息素养和教学

利用信息技术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wendangku.net/doc/3817004310.html, 利用信息技术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作者:李立岩 来源:《教育·校长参考》2020年第02期 当前信息高速传播、知识经济快速发展的时代,催生了教育技术的变革。建校7年来,山东省青岛西海岸新区实验初级中学秉承“教育让生命臻于完美”的文化理念,始终行走在探索基础教育信息化发展的道路上。我们深刻意识到:信息技术既是教师专业发展的内容,也是教师专业发展的学习手段和途径,找到正确有效的方法培养信息技术支持下的教师专业能力是保障学校信息化发展取得实效的基础。 构建数字化校园,体验信息技术魅力 建立校园网,信息灵通高效建立学校门户网站、“完美实中”微信公众号、“钉钉”办公平台,让家长和师生能够及时了解学校的工作计划及新闻动态,及时向社会宣传学校,展示师生风采。同时,也给教师提供了教学资源、教学经验、教育方法的交互平台和更广阔的交流空间,大大促进了以信息化、人文化为主要特征的校园文化建设,真正让教师体验到信息化、网络化所带给教育教学的便利与效率。 建立共享资源库,教学便捷高效??教学软件的引进与建设并重:一方面,引进科大讯飞智慧平台,提出教学软件的开发和改进建议,提供实用性强的教育资源;另一方面,不断自主开发教学资源,建立共享资源库,同时鼓励教师自主开发网络课程,实施“网络授课”和“空中课堂”,切身体会到网络学习带来的便捷。 有效培训模式,提高教师技术素养 学校积极探索以人为本、课题引领、专家指导、内外结合、自主发展的唤醒激励+项目驱动式校本培训模式,以构建“三重方略”、实施“三大工程”、搭建“三个平台”为依托,狠抓教师的专业发展,努力为教师的成长创造发展平台,培养多层次、多规格、具有现代教育技术素养和能力的师资队伍。 构建教师发展的“三重方略” 一是构建教师文化体系——铸师魂。全校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共同约定教师形象的基本标准:和于心、成于思、美于行。二是创新教师评价体系——精师能。创设“分级评价、引领发展”的评价机制,确定“教坛新秀——首席青年教师——完美教师——首席完美教师”四级能力发展培养链,出台《教师专业发展评价制度》《教研组评价制度》等十项教师发展评价制度、七项评价工作标准、五项评价活动流程,运用信息技术云平台,提升管理服务效益,激发教师的成长内驱力。三是开发教师个性化培训课程——强特长。全方位构建支持教师个性化发展的校本培训课程,形成了4大类、13个领域、42门教师专业发展特色课程,课程体系上传至学校教育服务云平台,供教师自主选择申报。

推进信息技术与课程融合,促进课程改革的创新发展

推进信息技术与课程融合,促进课程改革的创新发展---基于《教育信息化促进课程改革的创新研究》的实践与反思 易庆竑 (重庆市教育信息技术与装备中心,重庆江北,400020) 摘要:重庆市教育信息技术与装备中心组织1000多名中小学教师参加全国教育信息技术 研究“十二五”规划重点课题《教育信息化促进课程改革的创新研究》。该课题围绕信息技术促进课程内容、课程实施、教学模式、环境特色、评价方式、留守儿童教育、教师专业发展和教育均衡发展等研究内容,聚焦信息技术与课程融合,通过发展子课题展开系统研究。在过去的2年时间里,该课题在论证教育信息化促进课程改革创新的基本理论与方法,探索运用信息技术促进中小学生提高创新精神和能力发展的方法与策略,探索网络环境下的新教学模式,促进信息技术对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等教育环境的改造,形成中小学在线教育的方法和策略,探索信息技术促进教育均衡发展的途径和方法等方面取得了进展。 关键词:教育信息化;课程改革;“33式”;融合;创新 引言 教育信息化要求彻底更新教育观念,彻底变革传统的教育教学模式,其核心内容是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实践中的广泛、深入应用。新一轮课程改革要求树立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彻底变革课程内容呈现方式、教学方式、师生互动方式、学习方式和评价方式等。可见,两者是同理同脉的。教育信息技术的“教学应用涉及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的研究。”“关系到教学效率和教育质量。”[1]为了加快全市教育信息化促进课程改革的创新发展,切实提高全市中小学教育信息技术研究实效,发挥一线教师教育科研的积极性和创造性,2011年6月,重庆市教育信息技术与装备中心(简称:市技装中心)启动《教育信息化促进课程改革的创新研究》申报工作,并于8月被中央电教馆确立为全国教育信息技术“十二五”规划重点课题,课题编号:113920171,研究周期为3年。在过去的2年时间里,市技装中心围绕“推进信息技术与课程融合,促进课程改革的创新发展”这一命题开展行动研究,取得了明显进展,完成了研究计划提出的阶段性任务。 一、该课题研究的目标内容和实施步骤 “在社会科学领域,着重科学与实践结合的研究。”“行动科学试图既在具体的情境中采取行动,又来检验那些概念化的理论。”“它(行动科学)是不同于既存状况的另一变通途径,认为在社会行动者的价值选择下,可以产生根本性的变革。”[2]《教育信息化促进课程改革的创新研究》总方向是依靠广大中小学一线教师,发挥计算机网络跨越时空、沟通灵活的特点,开发、利用数字化优质教学资源,“实现学习方式的变革,使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在自主学习、协作学习、研究学习中更好地发展和提高。”[3]进一步推进中小学课程内容、实施、评价和管理的创新发展。该课题研究的目标是丰富课程内容及其呈现方式,优化课程实施策略,构建课程评价新机制,推进全市中小学可持续发展。 该课题从重庆市中小学面临的实际问题出发,确立了信息技术促进课程内容及课程实施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