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上海市沪教版八年级数学上下册知识点梳理.doc

上海市沪教版八年级数学上下册知识点梳理.doc

上海市沪教版八年级数学上下册知识点梳理.doc
上海市沪教版八年级数学上下册知识点梳理.doc

上海市沪教版八年级数学上下册知识点梳理

第十六章 二次根式

第一节 二次根式的概念和性质

16.1 二次根式

1. 二次根式的概念: 式子)0(≥a a 叫做二次根式.注意被开方数只能是正数或0。

2. 二次根式的性质 ①???≤-≥==)

0()0(2a a a a a a ; ②)0()(2≥=a a a ③)0,0(≥≥?=b a b a ab ; ④)0,0(>≥=b a b

a b a 16.2 最简二次根式与同类二次根式

1. 被开方数所含因数是整数,因式是整式,不含能开得尽方的因数或因式的二次根式,叫做最简二次根式.

2.化成最简二次根式后,被开方数相同的二次根式,叫做同类二次根式

16.3 二次根式的运算

1.二次根式的加减:先把各个二次根式化成最简二次根式,再把同类三次根式分别合并.

2.二次根式的乘法:等于各个因式的被开方数的积的算术平方根,

即 ).0,0(≥≥=?b a ab b a

3.二次根式的和相乘,可参照多项式的乘法进行.

两个含有二次根式的代数式相乘,如果它们的积不含有二次根式,那么这两个三次根式互为有理化因式.

4.二次根式相除,通常先写成分式的形式,然后分子、分母都乘以分母的有理化因式,把分母的根号化去(或分子、分母约分).把分母的根号化去,叫做分母有理化.

二次根式的运算法则:

≥0)

).0,0(≥≥=?b a ab b a

=a ≥0,b>0)

n =≥0)

第十七章 一元二次方程

17.1 一元二次方程的概念

1.只含有一个未知数,且未知数的最高次数是2的整式方程叫做一元二次方程

2.一般形式y=ax 2+bx+c (a ≠0),称为一元二次方程的一般式,ax 叫做二次项,a 是二次项系数;bx 叫做一次项,b 是一次项系数;c 叫做常数项

17.2 一元二次方程的解法

1.特殊的一元二次方程的解法:开平方法,分解因式法

2.一般的一元二次方程的解法:配方法、求根公式法

3.求根公式2b x a -±=:1222b b x x a a

---= , = ; △=2

4b ac -≥0

17.3 一元二次方程的判别式

1.一元二次方程20(0)ax bx c a ++=≠:

△>0时,方程有两个不相等的实数根

△=0时,方程有两个相等的实数根

△<0时,方程没有实数根

2.反过来说也是成立的

17.4 一元二次方程的应用

1.一般来说,如果二次三项式2ax bx c ++(0a ≠)通过因式分解得2ax bx c ++=12()()a x x x x --;1x 、2x 是一元二次方程20(0)ax bx c a ++=≠的根

2.把二次三项式分解因式时;

如果2

4b ac -≥0,那么先用公式法求出方程的两个实数根,再写出分解式

如果24b ac -<0,那么方程没有实数根,那此二次三项式在实数范围内不能分解因式

3. 实际问题:设,列,解,答 第十八章 正比例函数和反比例函数

18.1.函数的概念

1.在问题研究过程中,可以取不同数值的量叫做变量;保持数值不变的量叫做常量

2.在某个变化过程中有两个变量,设为x 和y ,如果在变量x 的允许取之范围内,变量y 随变量x 的变化而变化,他们之间存在确定的依赖关系,那么变量y 叫做变量x 的函数,x 叫做自变量

3.表达两个变量之间依赖关系的数学是自称为函数解析式()y f x =

4.函数的自变量允许取之的范围,叫做这个函数的定义域;如果变量y 是自变量x 的函数,那么对于x 在定义域内去顶的一个值a ,变量y 的对应值叫做当x=a 时的函数值

18.2 正比例函数

1. 如果两个变量每一组对应值的比是一个不等于零的常数,那么就说这两个变量成正比例

2.正比例函数:解析式形如y=kx (k 是不等于零的常数)的函数叫做正比例函数,气质常数

k 叫做比例系数;正比例函数的定义域是一切实数

3.对于一个函数()y f x =,如果一个图形上任意一点的坐标都满足关系式()y f x =,同时以这个函数解析式所确定的x 与y 的任意一组对应值为坐标的点都在图形上,那么这个图形叫做函数()y f x =的图像

4.一般地,正比例函数y kx =(0)k k ≠是常数且的图像时经过原点O (0,0)和点(1,k )的一条直线,我们把正比例函数y kx =的图像叫做直线y kx =

5. 正比例函数y kx =(0)k k ≠是常数且有如下性质:

(1)当k <0时,正比例函数的图像经过一、三象限,自变量x 的值逐渐增大时,y 的值也随着逐渐增大

(2)当k <0时 ,正比例函数的图像经过二、四象限,自变量x 的值逐渐增大时,y 的值则随着逐渐减小

18.3 反比例函数

1.如果两个变量的每一组对应值的乘积是一个不等于零的常数,那么就说这两个变量成反比例

2.解析式形如(0)k y k k x

=≠是常数,的函数叫做反比例函数,其中k 也叫做反比例系数 反比例函数的定义域是不等于零的一切实数 3.反比例函数(0)k y k k x =

≠是常数,有如下性质: (1)当k >0时,函数图像的两支分别在第一、三象限,在每一个象限内,当自变量x 的值逐渐增大时,y 的值则随着逐渐减小

(2)当k <0时 ,函数图像的两支分别在第二、四象限,在每一个象限内。自变量x 的值逐渐增大时,y 的值也随着逐渐增大

18.4函数的表示法

1.把两个变量之间的依赖关系用数学式子来表达------解析法

2.把两个变量之间的依赖关系用图像来表示------图像法

3.把两个变量之间的依赖关系用表格来表示------列表法

第十九章 几何证明

19.1 命题和证明

1.我们现在学习的证明方式是演绎证明,简称证明

2.能界定某个对象含义的句子叫做定义

3.判断一件事情的句子叫做命题;其判断为正确的命题叫做真命题;其判断为错误的命题叫做假命题

4.数学命题通常由题设、结论两部分组成

5.命题可以写成“如果……那么……”的形式,如果后是题设,那么后是结论

19.2 证明举例

1.平行的判定,全等三角形的判定

19.3 逆命题和逆定理

1.在两个命题中,如果第一个命题的题设是第二个命题的结论,二第一个命题的结论又是第二个命题的题设,那么这两个命题叫做互逆命题,如果把其中一个命题叫做原命题,那么另一个命题叫做它的逆命题

2.如果一个定理的逆命题经过证明也是定理,那么这两个定理叫做互逆定理,其中一个叫做另一个的逆定理

19.4线段的垂直平分线

1. 线段的垂直平分线定理:线段垂直平分线上的任意一点到这条线段两个端点的距离相等。

2、 逆定理:和一条线段的两个端点距离相等的点,在这条线段的垂直平分线上。 19.5 角的平分线

1、角的平分线定理:在角的平分线上的点到这个角的两边距离相等。

2、逆定理:在一个角的内部(包括顶点)且到角的两边距离相等的点在这个角的平分线上。 19.6 轨迹

1、和线段两个端点距离相等的点的轨迹是这条线段的垂直平分线

2、在一个叫的内部(包括顶点)且到角两边距离相等的点的轨迹是这个角的平分线

3、到定点的距离等于定长的点的轨迹是以这个定点为圆心、定长为半径的圆

19.7 直角三角形全等的判定

1.定理1:如果直角三角形的斜边和一条直角边对应相等,那么这两个直角三角形全等(简记为H.L )

2.其他全等三角形的判定定理对于直角三角形仍然适用

19.8 直角三角形的性质

1.定理2:直角三角形斜边上的中线等于斜边的一半

2.推论1:在直角三角形中,如果一个锐角等于30,那么它所对的直角边等于斜边的一半

3.推论2:在直角三角形中,如果一条之骄傲便等于斜边的一般,那么这条直角边所对的角等于30

19.9 勾股定理

1.定理:在直角三角形中,斜边大于直角边

2.勾股定理:直角三角形两条直角边的平方和,等于斜边的平方

3.勾股定理的逆定理:如果三角形的一条边的平方等于其他两条边的平方和,那么这个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

19.10 两点间距离公式

1.如果直角坐标平面内有两点11(,)A x y 、22(,)B x y ,那么A 、B 两点的距离

AB =

八年级 下册

第二十章 一次函数

20.1 一次函数的概念

1.一般地,解析式形如(0)y kx b k b k =+?≠是常数,的函数叫做一次函数;

一次函数的定义域是一切实数

2.一般地,我们把函数y c =(c 为常数)叫做常值函数

20.2一次函数的图像

1.列表、描点、连线

2.一条直线与y 轴的交点的纵坐标叫做这条直线在y 轴上的截距,简称直线的截距

3.一般地,直线(0)y kx b k b k =+?≠是常数,与y 轴的交点坐标是(0,b ),

直线的截距是b

4.一次函数y kx b =+(b ≠0)的图像可以由正比例函数y kx =的图像平移得到 当b >0时,向上平移b 个单位,当b <0时,向下平移b 的绝对值个单位

5.一元一次不等式与一次函数之间的关系(看图)

20.3一次函数的性质

1. 一次函数(0)y kx b k b k =+?≠是常数,具有以下性质:

当k >0时,函数值y 随自变量x 的值增大而增大

当k <0时,函数值y 随自变量x 的值增大而减小 一次函数()0y kx b k =+≠

0b > 0b = 0b <

0k >

0k <

①如图所示,当k >0,b >0时,直线经过第一、二、三象限(直线不经过第四象限); ②如图所示,当k >0,b ﹥O 时,直线经过第一、三、四象限(直线不经过第二象限); ③如图所示,当k ﹤O ,b >0时,直线经过第一、二、四象限(直线不经过第三象限); ④如图所示,当k ﹤O ,b ﹤O 时,直线经过第二、三、四象限(直线不经过第一象限). 20.4一次函数的应用

1.利用一次函数及图像解决实际问题

第二十一章 代数方程

21.1一元整式方程

1.12ax =(a 是正整数),x 是未知数,a 是用字母表示的已知数。于是,在项ax 中,字母a 是项的系数,我们把a 叫做字母系数,我们把a 叫做字母系数,这个方程是含字母系数的一元一次方程

2.如果方程中只有一个未知数且两边都是关于未知数的整式, 那么这个方程叫做一元整式方程

3.如果经过整理的一元整式方程中含未知数的项的最高次数是n (n 是正整数),那么这方程就叫做一元n 次方程;其中次数n 大于2的方程统称为一元高次方程,本章简称高次方程 21.2二项方程

1.如果一元n 次方程的一边只有含未知数的一项和非零的常数项,另一边是零,那么这样的方程就叫做二项方程;一般形式为0n ax b +=(0,0a b ≠≠,n 是正整数)

2.解一元n (n >2)次二项方程,可转化为求一个已知数的n 次方根

3.对于二项方程0n

ax b +=(0,0a b ≠≠)

当n 为奇数时,方程有且只有一个实数根

当n 为偶数时,如果ab <0,那么方程有两个实数根,且这两个根互为相反数;如

果ab >0,那么方程没有实数根

21.3可化为一元二次方程的分式方程

1.解分式方程,可以通过方程两边同乘以方程中各分式的最简公分母,约去分母,转化为正式方程来解

2.注意将所得的根带入最简公分母中检验是否为增根(也可带入方程中)

3.换元法可将某些特殊的方程化繁为简,并且在解分式方程的过程中,避免了出现解高次方程的问题,起到降次的作用

21.4无理方程

1.方程中含有根式,且被开方数是含有未知数的代数式,这样的方程叫做无理方程

2.整式方程和分式方程统称为有理方程

3.有理方程和无理方程统称为初等代数方程,简称代数方程

4.解简单的无理方程,可以通过去根号转化为有理方程来解,解简单无理方程的一般步骤

5.注意无理方程的检验必须带入原方程中检验是否为增根

21.5二元二次方程和方程组

1.仅含有两个未知数,并且含有未知数的项的最高次数是2的整式方程,叫二元二次方程

2.关于x 、y 的二元二次方程的一般形式是:220ax bxy cy dx ey f +++++=

(a 、b 、c 、d 、e 、f 都是常数,且a 、b 、c 中至少有一个不是零;当b 为零时,a 与d 以及c 与e 分别不全为零)

3.仅含有两个未知数,各方程是整式方程,并且含有未知数的项的最高次数为2。像这样的方程组叫做二元二次方程组

4.能是二元二次方程左右两边的值相等的一对未知数的值,叫做二元二次方程

5.方程组中所含各方程的公共解叫做这个方程组的解

21.6二元二次方程组的解法

1.代入消元法

2.因式分解法

21.7列方程(组)解应用题

第二十二章四边形

22.1多边形

1.由平面内不在同一直线上的一些线段收尾顺次联结所组成的封闭图形骄傲做多边形2.组成多边形每一条线段叫做多边形的边;相邻的两条线段的公共端点叫做多边形的顶点3.多边形相邻两边所成的角叫做多边形的内角

4.对于一个多边形,画出它的任意一边所在的直线,如果其余个边都在这条直线的一侧,那么这个多边形叫做凸多边形;否则叫做凹多边形

5.多边形的内角和定理:n边形的内角和等于(n-2)×180°

6.多边形的一个内角的邻补角叫做多边形的外角

7.对多边形的每一个内角,从与它相邻的两个外角中取一个,这样取得的所有的外角的和叫做多边形的外角和

8.多边形的外角和等于360°

22.2平行四边形

1.两组对边分别平行的四边形叫做平行四边形;用符号

2.(1)性质定理1:如果一个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那么这个四边形的两组对边分别相等简述为:平行四边形的对边相等

(2)性质定理2:如果一个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那么这个四边形的两组对角分别相等简述为:平行四边形的对角相等

(3)夹在平行线间的平行线段相等

(4)性质定理3:如果一个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那么这个四边形的两条对角线互相平分(5)性质定理4:平行四边形是中心对称图形,对称中心是两条对角线的交点

3.(1)判定定理1:如果一个四边形两组对边分别相等,那么这个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简述为:两组对边分别相等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

(2)判定定理2:如果一个四边形的一组对边平行且相等,那么这个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简述为:一组对边平行且相等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

(3)判定定理3:如果一个四边形的两条对角线互相平分,那么这个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简述为:对角线互相平分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

(4)判定定理4:如果一个四边形的两组对角分别相等,那么这个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简述为:两组对角分别相等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

22.3特殊的平行四边形

1.有一个内角是直角的平行四边形叫做矩形

2.有一组邻边相等的平行四边形叫做菱形

3.矩形的性质定理1:矩形的四个角都是直角

2:矩形的两条对角线相等

菱形的性质定理1:菱形的四条边都相等

2:菱形的对角线互相垂直,并且每一条对角线平分一组对角

4.矩形的判定定理1:有三个内角是直角的四边形是矩形

2:对角线相等的平行四边形是矩形

菱形的判定定理1:四条边都相等的四边形是菱形

2.:对角线互相垂直的平行四边形是菱形

5.有一组邻边相等并且有一个内角是直角的平行四边形叫做正方形

6.正方形的判定定理1:有一组邻边相等的矩形是正方形

2:有一个内角是直角的菱形是正方形

7.正方形的性质定理1:正方形的四个角都是直角,四条边都相等

2:正方形的两条对角线相等,并互相垂直,每条对角线平分一组对角22.4梯形

1.一组对边平行而另一组对边不平行的四边形叫做梯形

2.梯形中,平行的两边叫做梯形的底(短—上底;长—下底);不平行的两边叫做梯形的腰;两底之间的距离叫做梯形的高

3.有一个角是直角的梯形叫做等腰梯形

4.两腰相等的梯形叫做等腰梯形

22.5等腰梯形

1.等腰梯形性质定理1:等腰梯形在同一底商的两个内角相等

2.性质定理2.:等腰梯形的两条对角线相等

3.等腰梯形判定定理1:在同一底边上的两个内角相等的梯形是等腰梯形

4.判定定理2:对角线相等的梯形是等腰梯形

22.6三角形、梯形的中位线

1.联结三角形两边中点的线段叫做三角形的中位线

2.三角形中位线定理:三角形的中位线平行于第三边,并且等于第三边的一半

3.联结梯形两腰中点的线段叫做梯形的中位线

4.梯形中位线定理:梯形的中位线平行于两底,并且等于两底和的一半

22.7平面向量

1.规定了方向的线段叫做有向线段,有向线段的方向是从一点到另一点的指向,这时线段的两个端点有顺序,我们把前一点叫做起点,另一点叫做终点,画图时在终点处画上箭头表示它的方向

2.既有大小。又有方向的量叫做向量,向量的大小也叫做向量的长度(或向量的模)3.方向相同且长度相等的两个向量叫做相等的量

4.方向相反且长度相等的两个向量叫做互为相反向量

5.方向相同或相反的两个向量叫做平行向量

22.8平面向量的加法

1.求两个向量的和向量的运算叫做向量的加法

2.求不平行的两个向量的和向量时,只要把第二个向量与第一个向量收尾相接,那么以第一个向量的起点为起点、第二个向量的终点为终点的向量就是和向量,这样的规定叫做向量加法的三角形法则

3.一般地,我们把长度为零的向量叫做零向量

4.向量的加法满足交换律、结合律

22.9平面向量的减法

1.已知两个向量的和及其中一个向量,求另一个向量的运算叫做向量的减法

2.在平面内任取一点,以这点为公共起点作出这两个向量,那么它们的差向量是以减向量的终点为起点、被减向量的终点为终点的向量;求两个向量的差向量的规定叫做向量减法的三角形法则

3.减去一个向量等于加上这个向量的相反向量

4.向量加法的平行四边形法则

第二十三章概率初步

23.1确定事件和随机事件

1.在一定条件下必定出现的现象叫做必然事件

2.在一定条件下必定不出现的现象叫做不可能事件

3.必然事件和不可能事件统称为确定事件

4.那些在一定条件下可能出现也可能不出现的现象叫做随机时间,也称为不确定事件23.2事件发生的可能性

23.3时间的概率

1.用来表示某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大小的数叫做这个事件的概率

2.规定用0作为不可能事件的概率;用1作为必然时间的概率

3.事件A的概率我们记作P(A);对于随机事件A,可知0<P(A)<1

4.如果一项可以反复进行的试验具有以下特点:

(1)试验的结果是有限个,各种结果可能出现的机会是均等的;

(2)任何两个结果不可能同时出现

那么这样的试验叫做等可能试验

5.一般地,如果一个试验共有n个等可能的结果,事件A包含其中的k个结果,那么事件A的概率P(A)=事件A包含的可能结果数/所有的可能结果总数=k/n

6.列举法、树状图、列表

23.4概率计算举例

沪教版小学四年级[上册]数学知识点汇总

沪教版四年级上册数学知识点第一章复习与提高 一、加法和减法 (1)加法:求两个数的和的运算。 ①加数+加数=和 ②一个加数=和—另一个加数 (2)减法:已知两个加数的和与其中一个加数,求另一个加数的运算。 ①被减数—减数=差 ②被减数=差+减数 ③减数=被减数—差 (减法是加法的逆运算) 二、乘法与除法 (1)乘法:求几个相同加数和的简便运算。 ①因数×因数=积 ②一个因数=积÷另一个因数 (2)除法:已知两个因数的积与其中一个因数,求另一个因数的运算。 ①被除数÷除数=商 ②被除数=商×除数 ③除数=被除数÷商 (除法是乘法的逆运算) 三、分数 (1)进一步直观认识几分之一、几分之几,能根据直观图的阴影部分写出分数。(2)通过直观图初步认识相等的分数。

(2)我们就来试读这些数:2300――23002――2300230――230023000 (3)一亿五千万写作: 二十六亿零三百万写作: 一百零五亿四千零二十万写作: 七千六百五十亿零五十八万写作: 三)多位数的改写知识点: 1、改写以“万”或“亿”为单位的数的方法。以“万”为单位,就要把末尾的四 个0去掉,再添上万字;以“亿”为单位,就要把末尾八个0去掉,再添上亿字。 2、改写的意义。为了读数、写数方便。 二、四舍五入法 四舍五入法:如果被省略的尾数的最高位上的数是4或者比4小(≤4),就把尾数都舍去(即“四舍”);如果尾数的最高位上的数是5或者比5大(≥5),去掉尾数后,要向它的前一位进1(即“五入”)。 如精确到万位,只看千位,精确到亿位,只看到千万位。后面还学习了“去尾法” 以及“进一法”,注意区分它们之间的区别。 三、平方千米 边长是1千米的正方形的面积是1平方千米。清楚平方厘米、平方分米、平方米、平方千米之间的转换进率。 1 km2=1000000 m 2 1 m2=100 dm2 1 dm2=100 cm2 四、吨的认识 吨一般形容较重物体,清楚克、千克、吨单位之间的换算。 注意:做填空题经常遇到不同单位的两个量之间的加减计算转换成同一单位的两个量之间的加减计算。 1 kg=1000 g 1 吨(t)= 1000 千克(kg)= 1000000 g 五、从毫升到升 1 L(升)=1000 mL(毫升) 第三章分数的初步认识(二)

沪教版小学三年级下数学练习题一

沪教版小学三年级下数学练习题一班级姓名 一、口算 630÷7= 156-156÷3= 275+15÷3= 702÷3= 280×9÷9= 7×900= 15+3-15+3= 96+298-96= 50×80= 112+88÷8= 760÷10= 78-18÷3= 200÷()=40 20×30= ()×15=150 (3+2)×60= 40×(9-5)= 49-(29+11)= 904÷(2×5)= 二、竖式计算 9×742= 567÷8= 1848÷7= 836×4= 840÷6= 524÷4= 5090×8= 609÷3= 638÷6= 9700×8= 4093÷7= 6220÷3= 三、递等式计算 783-83×2 144÷(16÷4) 2×346×5 (1073+530)÷7 205÷5-38 789-(789-99) 618÷(30÷5) 54×99+54×1 四、填空 1、只有加减或只有乘除的计算法则: 2、加减乘除四则混合运算的计算法则: 3、含小括号的四则混合运算法则: 4、边长为1厘米的正方形的面积是()。 5、面积为16平方米的正方形边长是()。 6、小胖家的客厅面积有42()。 7、小巧身高是13()体重是35( )。 8、一张贺卡的面积约是2()。 9、操场的面积约是5400()。 10、教室里的黑板边长约为4()宽约为11()。 11、一张邮票的面积约是3()。 12、上海到北京的铁路长约为1215()。

13、小胖手掌心的面积大约为42() 五、单位换算 10dm=()m 10cm=()dm 200cm2=()dm2 4dm2=()cm2 30000cm2=()m2 80000dm2=()m2 210m2=()dm2()cm2=50dm2 2m260dm2=()dm2 760dm2=()m2()dm2 100000cm2=()m2 16m23dm2=()cm2() 8km-500m=()m 2dm2=()cm2 9m5dm=()cm ()dm2=700cm2 80dm=()cm 5m=()cm 9000cm=()m 4m2=()dm2 69dm2=()cm2 7dm2=()cm2 5000dm2=()m2 42m2=()dm2 8400cm2=()dm2 六、解决问题 1、小明有15元小华比小明的3倍少10元。小华有多少元? 2、教室前面的墙壁长6米宽3米墙上有一块黑板的面积是4平方米现在要给这面墙壁粉刷要粉刷的面积是多少? 3、一张长方形纸片长35厘米宽27厘米折去一个最大的正方形用来做纸鹤剩下的面积有多大? 4、一个正方形花坛的边长是5米如果把它扩建成一个大正方形花坛把原来的边长增加到8米那么扩建后的花坛面积比原来大多少平方米? 结束语 1、同学们,老师相信,在你们当中一定有未来的高斯、笛卡儿,只要积极动脑,做生活的有心人,你们一定会为人类的发展做出巨大的贡献,创造出巨大的财富,有信心吗? 2、同学们,科学的殿堂美不胜收,只要大家以勤为径,每个人都能领略到无限美好的风光。 3、一分耕耘,一分收获,同学们,体验到成功的喜悦了吗?

上海市沪教版八年级数学上下册知识点梳理

上海市沪教版八年级数学上下册知识点梳理 第十六章 二次根式 第一节 二次根式的概念和性质 二次根式 1. 二次根式的概念: 式子)0(≥a a 叫做二次根式.注意被开方数只能是正数或0。 2. 二次根式的性质 ①???≤-≥==) 0()0(2a a a a a a ; ②)0()(2≥=a a a ③)0,0(≥≥?=b a b a ab ; ④ )0,0(>≥=b a b a b a ; 最简二次根式与同类二次根式 1. 被开方数所含因数是整数,因式是整式,不含能开得尽方的因数或因式的二次根式,叫做最简二次根式. 2.化成最简二次根式后,被开方数相同的二次根式,叫做同类二次根式 二次根式的运算 1.二次根式的加减:先把各个二次根式化成最简二次根式,再把同类三次根式分别合并. 2.二次根式的乘法:等于各个因式的被开方数的积的算术平方根, 即 ).0,0(≥≥=?b a ab b a 3.二次根式的和相乘,可参照多项式的乘法进行. 两个含有二次根式的代数式相乘,如果它们的积不含有二次根式,那么这两个三次根式互为有理化因式. 4.二次根式相除,通常先写成分式的形式,然后分子、分母都乘以分母的有理化因式,把分母的根号化去(或分子、分母约分).把分母的根号化去,叫做分母有理化. ~ 二次根式的运算法则: =(a+b) ≥0) ).0,0(≥≥=?b a ab b a =a ≥0,b>0) n =≥0)

第十七章 一元二次方程 一元二次方程的概念 1.只含有一个未知数,且未知数的最高次数是2的整式方程叫做一元二次方程 2.一般形式y=ax 2+bx+c (a ≠0),称为一元二次方程的一般式,ax 叫做二次项,a 是二次项系数;bx 叫做一次项,b 是一次项系数;c 叫做常数项 一元二次方程的解法 … 1.特殊的一元二次方程的解法:开平方法,分解因式法 2.一般的一元二次方程的解法:配方法、求根公式法 3.求根公式2b x a -±=:1222b b x x a a ---= , = ; △=2 4b ac -≥0 一元二次方程的判别式 1.一元二次方程20(0)ax bx c a ++=≠: △>0时,方程有两个不相等的实数根 △=0时,方程有两个相等的实数根 △<0时,方程没有实数根 2.反过来说也是成立的 ) 一元二次方程的应用 1.一般来说,如果二次三项式2ax bx c ++(0a ≠)通过因式分解得2ax bx c ++=12()()a x x x x --;1x 、2x 是一元二次方程20(0)ax bx c a ++=≠的根 2.把二次三项式分解因式时; 如果2 4b ac -≥0,那么先用公式法求出方程的两个实数根,再写出分解式 如果24b ac -<0,那么方程没有实数根,那此二次三项式在实数范围内不能分解因式 3. 实际问题:设,列,解,答 第十八章 正比例函数和反比例函数 .函数的概念 1.在问题研究过程中,可以取不同数值的量叫做变量;保持数值不变的量叫做常量 2.在某个变化过程中有两个变量,设为x 和y ,如果在变量x 的允许取之范围内,变量y 随变量x 的变化而变化,他们之间存在确定的依赖关系,那么变量y 叫做变量x 的函数,x 叫做自变量 % 3.表达两个变量之间依赖关系的数学是自称为函数解析式()y f x = 4.函数的自变量允许取之的范围,叫做这个函数的定义域;如果变量y 是自变量x 的函数,

上海市沪教版八年级数学上下册知识点梳理教学提纲

上海市沪教版八年级数学上下册知识点梳理 第十六章 二次根式 第一节 二次根式的概念和性质 16.1 二次根式 1. 二次根式的概念: 式子)0(≥a a 叫做二次根式.注意被开方数只能是正数或0。 2. 二次根式的性质 ①???≤-≥==) 0()0(2a a a a a a ; ②)0()(2≥=a a a ③)0,0(≥≥?=b a b a ab ; ④)0,0(>≥=b a b a b a 16.2 最简二次根式与同类二次根式 1. 被开方数所含因数是整数,因式是整式,不含能开得尽方的因数或因式的二次根式,叫做最简二次根式. 2.化成最简二次根式后,被开方数相同的二次根式,叫做同类二次根式 16.3 二次根式的运算 1.二次根式的加减:先把各个二次根式化成最简二次根式,再把同类三次根式分别合并. 2.二次根式的乘法:等于各个因式的被开方数的积的算术平方根, 即 ).0,0(≥≥=?b a ab b a 3.二次根式的和相乘,可参照多项式的乘法进行. 两个含有二次根式的代数式相乘,如果它们的积不含有二次根式,那么这两个三次根式互为有理化因式. 4.二次根式相除,通常先写成分式的形式,然后分子、分母都乘以分母的有理化因式,把分母的根号化去(或分子、分母约分).把分母的根号化去,叫做分母有理化. 二次根式的运算法则: ≥0) ).0,0(≥≥=?b a ab b a =a ≥0,b>0) n =≥0) 第十七章 一元二次方程

17.1 一元二次方程的概念 1.只含有一个未知数,且未知数的最高次数是2的整式方程叫做一元二次方程 2.一般形式y=ax 2+bx+c (a ≠0),称为一元二次方程的一般式,ax 叫做二次项,a 是二次项系数;bx 叫做一次项,b 是一次项系数;c 叫做常数项 17.2 一元二次方程的解法 1.特殊的一元二次方程的解法:开平方法,分解因式法 2.一般的一元二次方程的解法:配方法、求根公式法 3.求根公式2b x a -±=:1222b b x x a a ---= , = ; △=2 4b ac -≥0 17.3 一元二次方程的判别式 1.一元二次方程20(0)ax bx c a ++=≠: △>0时,方程有两个不相等的实数根 △=0时,方程有两个相等的实数根 △<0时,方程没有实数根 2.反过来说也是成立的 17.4 一元二次方程的应用 1.一般来说,如果二次三项式2ax bx c ++(0a ≠)通过因式分解得2ax bx c ++=12()()a x x x x --;1x 、2x 是一元二次方程20(0)ax bx c a ++=≠的根 2.把二次三项式分解因式时; 如果2 4b ac -≥0,那么先用公式法求出方程的两个实数根,再写出分解式 如果24b ac -<0,那么方程没有实数根,那此二次三项式在实数范围内不能分解因式 3. 实际问题:设,列,解,答 第十八章 正比例函数和反比例函数 18.1.函数的概念 1.在问题研究过程中,可以取不同数值的量叫做变量;保持数值不变的量叫做常量 2.在某个变化过程中有两个变量,设为x 和y ,如果在变量x 的允许取之范围内,变量y 随变量x 的变化而变化,他们之间存在确定的依赖关系,那么变量y 叫做变量x 的函数,x 叫做自变量 3.表达两个变量之间依赖关系的数学是自称为函数解析式()y f x = 4.函数的自变量允许取之的范围,叫做这个函数的定义域;如果变量y 是自变量x 的函数,那么对于x 在定义域内去顶的一个值a ,变量y 的对应值叫做当x=a 时的函数值 18.2 正比例函数 1. 如果两个变量每一组对应值的比是一个不等于零的常数,那么就说这两个变量成正比例 2.正比例函数:解析式形如y=kx (k 是不等于零的常数)的函数叫做正比例函数,气质常数

沪教版五年级数学知识点归纳

沪教版五年级数学知识点归纳(上下册) 上册 如果两个因数都大于0,那么: 一个数乘大于1的数,积>原来的数; 一个数乘小于1的数,积<原来的数; 一个数乘等于1的数,积=原来的数。 ───────────────────────────────────────小数乘小数时: 1.先按照整数出发的方法算出积 2.再看两个因数中一共有几位小数,就在积中从右往左数出几位,点上小数点 3.如果积的小数部分有“0”,可以将“0”去掉 ───────────────────────────────────────在被除数、除数都大于零的除法中, 当除数大于1时,商<被除数; 当除数等于1时,商=被除数; 当除数小于1时,商>被除数; ───────────────────────────────────────小数除以整数: (1)可以按整数出发的方法计算 (2)商的小数点要和被除数的小数点对齐 (3)如果出道被除数末尾有剩余,在剩余部分后面添0,再继续除 ───────────────────────────────────────循环小数:从小数部分某一位起一个或几个数字以此不断重复出现的小数叫做循环小数。循环节:循环小数部分以此不断重复出现的数字,叫做这个循环小数的循环节。 求近似数:用笔算求商的近似数时,一般先除到比需要保留的小数位数多一位,再按照“四舍五入”法得到要求的结果★如果要求凑整到的位数大于实际结果,需在末尾添“0”达到要求的位数 ───────────────────────────────────────平均数: (1)将一组数值的总和除以这组数值的个数,所得到的数叫做这组数的平均数。 (2)平均数出于一组数值的最大值与最小值之间。 (3)在计算一组数值的平均数时,这组数值中的所有数(包括0)都要参加计算。 ───────────────────────────────────────方程: (1)在含有字母的式子里,字母与字母之间的乘号可以记作“·”,也可以省略不写。(2)在含有字母的式子里,数要写在字母的前面。(3)1×a或者a×1都写成a,一般不写成1a。(4)a×a可以写成a·a,也可以记作a2,a2读作a的平方,表示2个a相乘(5)含有未知数的等式叫做方程。(等式不一定都是方程)(6)方程的作用是能够表示一种等量关系。(7)使方程左右两边相等的未知数的值,叫做方程的解。(8)求方程的解的过程叫做解方程。 平行四边形:下图中AB//DC,AD//BC,像这样两组对边分别平行的四边形叫做平行四边形。基本图形的面积公式: S长=ab S正= a2 S平行四边形=ah S△=ah÷2 S梯形=(a+b)h÷2

沪教版六年级下学期数学知识点

沪教版六年级下学期数学知识点梳理 1.相反意义的量 收入及支出;增加及减少;上升及下降; 零上及零下;高于海平面及低于海平面;前进及后退;盈利及亏损;等等任意规定,一方为正,则另一方为负。 2.正数及负数 4.数轴的概念及画法 数轴是规定了原点、正方向和单位长度的直线;数轴画法:一直线+ 三要素 5.数轴的性质 数轴上表示的两个数,右边的数总比左边的数大;正数都大于零,负数都小于零,正数大于一切负数。 6.相反数 只有符号不同的两个数互为相反数,其中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相反数;0的相反数是0. 正数的相反数是负数;负数的相反数是正数;零的相反数是它本身。 7.相反数的几何意义 数轴上,表示互为相反数的两个点,它们分别位于原点的两侧,而且及原点的距离相等。

10.有理数的大小比较 两个负数,绝对值大的反而小; 对于任意有理数的大小比较应采用:正数都大于零,负数都小于零,正数大于负数。比较两个数的大小,还可以用“作差法”,即: 11.有理数加法及加法法则 把两个有理数合成一个有理数的运算,叫做有理数的加法。 分五种情况: ①两个正数相加;②两个负数相加;③两个异号数相加;④有理数和零相加;⑤零和零相加。 有理数的加法法则: ①同号两数相加,取相同的符号,并把绝对值相加; ②绝对值不相等的异号两数相加,取绝对值较大的加数的符号,并用较大的绝 对值减去较小的绝对值; ③互为相反数的两个数相加得零; ④一个数及零相加,仍得这个数。 注意:利用加法法则计算的步骤:先确定和的符号,再进行绝对值相加或相减。 12.有理数加法运算律 加法交换律:a+b=b+a;加法结合律:(a+b)+c=a+(b+c) 运算律有下列规律: ①互为相反数的两数可以先相加; ②符号相同的数可以相加;

上海市沪教版八年级数学上下册知识点梳理

上海市沪教版八年级数学上下册知识点梳理

数;bx 叫做一次项,b 是一次项系数;c 叫做常数项 17.2 一元二次方程的解法 1.特殊的一元二次方程的解法:开平方法,分解因式法 2.一般的一元二次方程的解法:配方法、求根公式法 3.求根公式 242b b ac x a --=:22124422b b ac b b ac x x a a -+---= , = ; △=24b ac -≥0 17.3 一元二次方程的判别式 1.一元二次方程20(0)ax bx c a ++=≠: △>0时,方程有两个不相等的实数根 △=0时,方程有两个相等的实数根 △<0时,方程没有实数根 2.反过来说也是成立的 17.4 一元二次方程的应用 1.一般来说,如果二次三项式2ax bx c ++(0a ≠)通过因式分解得2ax bx c ++=12()()a x x x x --;1x 、2x 是一元二次方程20(0)ax bx c a ++=≠的根 2.把二次三项式分解因式时;

如果24 -≥0,那么先用公式法求出方程的两 b a c 个实数根,再写出分解式 如果24 -<0,那么方程没有实数根,那此二 b a c 次三项式在实数范围内不能分解因式 1.实际问题:设,列,解,答 第十八章正比例函数和反比例函数 18.1.函数的概念 1.在问题研究过程中,可以取不同数值的量叫做变量;保持数值不变的量叫做常量 2.在某个变化过程中有两个变量,设为x和y,如果在变量x的允许取之范围内,变量y随变量x的变化而变化,他们之间存在确定的依赖关系,那么变量y叫做变量x的函数,x叫做自变量3.表达两个变量之间依赖关系的数学是自称为 函数解析式() = y f x 4.函数的自变量允许取之的范围,叫做这个函数的定义域;如果变量y是自变量x的函数,那么对于x在定义域内去顶的一个值a,变量y的对应值叫做当x=a时的函数值 18.2 正比例函数 1.如果两个变量每一组对应值的比是一个不等于零的常数,那么就说这两个变量成正比例

沪教版 六年级上册数学知识点汇总

1 2018年暑期六年级上册数学知识点汇总 第一章整数 1.1 整数和整除的意义 1.在数物体的时候,用来表示物体个数的数1,2,3,4,5,,,,叫做整数 2.在正整数1,2,3,4,5,,,,的前面添上“—”号,得到的数— 1,—2,—3,—4,—5,,,,叫做负整数 3. 零和正整数统称为自然数4.正整数、负整数和零统称为整数 5.整数a 除以整数b ,如果除得的商正好是整数而没有余数,我们就说a 能被b 整除,或者说b 能整除a 。 1.2 因数和倍数 1.如果整数a 能被整数b 整除,a 就叫做b 倍数,b 就叫做a 的因数2.倍数和因数是相互依存的 3.一个数的因数的个数是有限的,其中最小的因数是1,最大的因数是它本身 4.一个数的倍数的个数是无限的,其中最小的倍数是它本身1.3能被2,5整除的数1.个位数字是 0,2,4,6,8的数都能被2整除 2.整数可以分成奇数和偶数,能被2整除的数叫做偶数,不能被 2整除的数叫做奇数 3.在正整数中(除1外),与奇数相邻的两个数是偶数 4.在正整数中,与偶数相邻的两个数是奇数 5.个位数字是0,5的数都能被5整除 6. 0是偶数 1.4 素数、合数与分解素因数1.只含有因数 1及本身的整数叫做素数或质数 2.除了1及本身还有别的因数,这样的数叫做合数3. 1既不是素数也不是合数 4.奇数和偶数统称为正整数,素数、合数和1统称为正整数5.每个合数都可以写成几个素数相乘的形式,这几个素数都叫做这个合数的素因数 6.把一个合数用素因数相乘的形式表示出来,叫做分解素因数。 7.通常用什么方法分解素因数: 树枝分解法,短除法 1.5 公因数与最大公因数 1.几个数公有的因数,叫做这几个数的公因数,其最大的一个叫做这几个数的最大公因数2.如果两个整数只有公因数 1,那么称这两个数互素数 3.把两个数公有的素因数连乘,所得的积就是这两个数的最大公因数 4.如果两个数中,较小数是较大数的因数,那么这两个数的最大公因数较小的数5.如果两个数是互素数,那么这两个数的最大公因数是 1 1.6公倍数与最小公倍数 1.几个数公有的倍数,叫做这几个数的公倍数2.几个数中最小的公因数,叫做这几个数的最小公倍数 3.求两个数的最小公倍数,只要把它们所有的公有的素因数和他们各自独有的素因数连乘, 所得的积就是他们的最小公倍数

沪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教案(全册)

沪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教案 1.1乘除法计算 教学目标: 1. 知识目标: 在口算、推算、巧算、笔算、估算等方法的融合渗透中复习用一位数乘与除、两步计算式题。 2. 能力目标: 提高灵活选择计算方法的意识与能力,提高计算正确率。 3. 情感目标: 养成整体观题、仔细审题、自检结果的良好学习习惯,培养解决问题的严谨态度。 教学过程: 一、激趣引入 1. 出示题目要求:计算下面的问题,并将答案所在的格子涂成与问题相同的颜色,你得到了什么图案? 学生读题,明确要求。 二、展开研究

1. 观察分类: (1)整体观察课本2页,复习上学期学过的哪些内容?能不能分分类? (2)同桌讨论,获得分类:“用一位数乘与除”和“两步计算式题”。 2. 策略选择: (1)你准备怎样来计算这些题?(选择几题,同桌讨论) (2)结合题目交流策略。(学生根据题目特点以及自身情况选择方法)如: 420÷6 口算或推算 76×8 口算或笔算 936÷3 口算 47+213×3 先乘后加,可以口算、笔算或者巧算结合 (3)小结:计算式题时,我们要能够将口算、笔算、推算、巧算综合运用,针对具体题目,要全面审题,灵活选择合适的计算方法。对于结果,也要能适时利用估算及时发现明显的错误。 3. 计算: (1)独立完成下列式题: 4×327 809÷4 288÷6×7 47+213×3

(2)交流反馈,分析错误: 如: 4×327=1208 进位错误(通过估算可以发现,4个27不可能是8)809÷4=22……1 商中间漏0(通过估算可发现商不可能是两位数;通过验算也可以发现答案是错误的) 288÷6×7 = 288÷42 = 6……36 运算顺序错误 47+213×3 =260×3 =780 运算顺序错误 (3)小结:两步计算式题,要把握好运算顺序。同级运算,从左往右依次计算;两级运算,先乘除,后加减。要养成及时反思答案的习惯,灵活运用估算、验算加以判断。 (4)完成余下式题,涂色自检、订正。 三、练习提高 1. 说说计算时的注意点。 2. 计算下面三组式题,并说说你为什么这样算?

上海初二数学知识点总结和八年级学习方法汇总

上海初二数学知识点总结和八年级学习方法汇总 第十一章三角形 一、知识框架: 二、知识概念: 1.三角形:由不在同一直线上的三条线段首尾顺次相接所组成的图形叫做三角形. 2.三边关系:三角形任意两边的和大于第三边,任意两边的差小于第三边. 3.高:从三角形的一个顶点向它的对边所在直线作垂线,顶点和垂足间的线段叫做三角形的高. 4.中线:在三角形中,连接一个顶点和它对边中点的线段叫做三角形的中线. 5.角平分线:三角形的一个内角的平分线与这个角的对边相交,这个角的顶点和交点之间的线段叫做三角形的角平分线. 6.三角形的稳定性:三角形的形状是固定的,三角形的这个

性质叫三角形的稳定性. 7.多边形:在平面内,由一些线段首尾顺次相接组成的图形叫做多边形. 8.多边形的内角:多边形相邻两边组成的角叫做它的内角. 9.多边形的外角:多边形的一边与它的邻边的延长线组成的角叫做多边形的外角. 10.多边形的对角线:连接多边形不相邻的两个顶点的线段,叫做多边形的对角线. 11.正多边形:在平面内,各个角都相等,各条边都相等的多边形叫正多边形. 12.平面镶嵌:用一些不重叠摆放的多边形把平面的一部分完全覆盖,叫做用多边形覆盖平面, 13.公式与性质: ⑴三角形的内角和:三角形的内角和为180° ⑵三角形外角的性质: 性质1:三角形的一个外角等于和它不相邻的两个内角的和. 性质2:三角形的一个外角大于任何一个和它不相邻的内角. ⑶多边形内角和公式:边形的内角和等于·180° ⑷多边形的外角和:多边形的外角和为360°. ⑸多边形对角线的条数:①从边形的一个顶点出发可以引条对角线,把多边形分成个三角形.②边形共有条对角线.

上海初二八年级(上)数学知识点详细总结

上海,初,二八,年级,上,数学,知识点,详细,总结,《数学》(八年级上册)知识点总结 第一章实数 一、实数的概念及分类 1、实数的分类 正有理数 有理数零有限小数和无限循环小数 实数负有理数 正无理数 无理数无限不循环小数 负无理数 2、无理数:无限不循环小数叫做无理数。 在理解无理数时,要抓住“无限不循环”这一时之,归纳起来有四类: (1)开方开不尽的数,如等; (2)有特定意义的数,如圆周率π,或化简后含有π的数,如+8等; (3)有特定结构的数,如0.1010010001…等; (4)某些三角函数值,如sin60o等 二、平方根、算数平方根和立方根 1、算术平方根:一般地,如果一个正数x的平方等于a,即x2=a,那么这个正数x就叫做a 的算术平方根。特别地,0的算术平方根是0。 表示方法:记作“”,读作根号a。 性质:正数和零的算术平方根都只有一个,零的算术平方根是零。 2、平方根:一般地,如果一个数x的平方等于a,即x2=a,那么这个数x就叫做a的平方根(或二次方根)。

表示方法:正数a的平方根记做“”,读作“正、负根号a”。 性质:一个正数有两个平方根,它们互为相反数;零的平方根是零;负数没有平方根。 开平方:求一个数a的平方根的运算,叫做开平方。 注意: 的双重非负性: 3、立方根 一般地,如果一个数x的立方等于a,即x3=a那么这个数x就叫做a 的立方根(或三次方根)。 表示方法:记作 性质:一个正数有一个正的立方根;一个负数有一个负的立方根;零的立方根是零。 注意:,这说明三次根号内的负号可以移到根号外面。 三、二次根式计算 1、含有二次根号“”;被开方数a必须是非负数。 2、性质: (1) (2) (3)() (4)() 3、化简二次根式:把二次根式被开方数的完全平方因式移到根号外。例:。(字母因式由根号内移到根号外时,必须考虑字母因式隐含的符号) 4、最简二次根式:化简后的二次根式需同时符合以下两个条件:⑴被开方数中各因式的指数

沪教版八年级数学上册期中测试卷

2017学年第一学期八年级期中考试 数学试卷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6题,每题3分,满分18分) 【下列各题的四个选项中,有且只有一个选项是正确的,选择正确项的代号并写在答题纸的相应位置上】 1. 二次根式1 53-+x x 中字母x 的取值范围是( ) A.x<1 B.x ≤1 C.x >1 D.x ≥1 2. 下列二次根式中,属于最简根式的是( ) A.2 19 B.79 C.20 D.5.0 3. 下列一元二次方程有实数根的是( ) (利用判别式) A.x 2+1=0 B.x 2-x-1 C.x 2-x+1=0 D.x 2+x+1=0 4. 一元二次方程x2-2x+m 有实数根,那么实数m 的取值范围是( )(利用判别式) A.m >1 B.m =1 C.m <1 D.m ≤1 5. 下列各组二次根式中,是同类二次根式的是( ) A.85.0与 B.15,45 C.12,18 D.3 232, 6. 过正比例函数y=kx 的图像上一点A (3,m )作x 轴的垂线,垂足为B ,如果S △AOB =7,则k 的值为( ) A.±37 B.±314 C.±914 D.±9 7 二、填空题:(本大题共12题,每题2分,满分24分) 7.比较大小:56. 8.已知xy=21,那么y x y x y x += . 9.二次根式 b a +21的有理化因式是 . 10.不等式02210<-x 的解集为 . 11.计算:3·26= . 12.已知正比例函数y=(3-k )x (k 为常数,k ≠3),点() 23-2, 在这个函数的图像上,那么y 的值随x 的增大而 . (选填“增大”或“减小”) 13.如果正比例函数y=kx ,当x 增加的值为,则的值增加时,k y 2-323+ .

(word完整版)沪教版三年级数学下册

沪教版三年级数学下册 第一单元:位置与方向(一); 知识点: 1、八个方位:东、南、西、北、东南、东北、西南、西北; 2、方位的相对关系:东——西;南——北;东南——西北 3、地图上的位置关系:上北下南,左西右东 4、太阳升起的地方是东方,太阳落下的地方是西方。 答题策略: 1、在一张纸上画出方位标,通过转动纸片确定目标方位。 2、寻找“在”字,“在”后边名称画出方位标,方位标交点和“在”字前边名称名称连线确认相互位置关 系。 第二单元: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 知识点: 1、“0”除以任何不是“0”的数都得“0”。 2、先试除被除数的首位(看首位里有几个除数就对着首位商几),首位不够商看前两位,并把商写在第二位的上边,每求出一位商,余下的数要比除数小,在求出商的最高位以后,除到被除数的哪一位不够商“1”,就对着那一位商“0”。 3、除法的验算:被除数等于商乘除数加余数 4、除法的估算:看除数和几或几十相乘的积接近被除数。 5、商的位数的判断,被除数的首位够商,商的位数和被除数位数相同;被除数的首位不够商,商的位数比被除数位数少一位。 汗麦教育- 记忆晚托班 1

答题策略: 1、认真细致的计算习惯的养成。 2、除法的估算结果是整十整百整千数,或者是整百整十数、整百整千数。 第三单元:复式统计表; 知识点: 1、复式统计表:有两个或者两个以上的具有相同内容的单式统计表合并而成。 2、知道复式统计表中每一个数据表示的含义。 答题策略: 1、细心观察复式统计表所包含的内容包括数字。 2、由学号组成的一组学生姓名,学号,仅表示一个人。 3、自己提问题仿照现有问题提问(不宜过难)。 第四单元:两位数乘两位数; 知识点: 1、“0”乘任何数都得“0”。 2、一个数乘“10”,就等于给这个数的末尾添加一个“0”;一个数乘“100”,就等于给这个数的末尾添加两个“0” 3、两位数乘两位数,先用第一个两位数乘第二个两位数的个位,积的末尾和乘数的个位对齐;再用第一个两位数乘第二个两位数的十位,积的末尾和乘数的十位对齐。 4、乘数末尾有“0”的乘法的简便写法——把“0”前边的数对齐,再看乘数的末尾一共有几个“0”,就在集的末尾添写几个“0”。 5、交换乘数的位置积不变,积与因数位置无关。 6、两位数乘两位数积最多四位数(最大的积是9801),最少是三位数(最小的积是100) 答题策略: 汗麦教育- 记忆晚托班 2

最新上海初中数学知识点总结

上海初中数学知识点大全 1、一元一次方程根的情况 △=b2-4ac 当△>0时,一元二次方程有2个不相等的实数根; 当△=0时,一元二次方程有2个相同的实数根; 当△<0时,一元二次方程没有实数根 2、平行四边形的性质: ①两组对边分别平行的四边形叫做平行四边形。 ②平行四边形不相邻的两个顶点连成的线段叫他的对角线。 ③平行四边形的对边/对角相等。 ④平行四边形的对角线互相平分。 菱形:①一组邻边相等的平行四边形是菱形 ②领心的四条边相等,两条对角线互相垂直平分,每一组对角线平分一组对角。 ③判定条件:定义/对角线互相垂直的平行四边形/四条边都相等的四边形。 矩形与正方形: ①有一个内角是直角的平行四边形叫做矩形。 ②矩形的对角线相等,四个角都是直角。 ③对角线相等的平行四边形是矩形。 ④正方形具有平行四边形,矩形,菱形的一切性质。 ⑤一组邻边相等的矩形是正方形。 多边形:

①N边形的内角和等于(N-2)180度 ②多边心内角的一边与另一边的反向延长线所组成的角叫做这个多边形的外角,在每个顶点处取这个多边形的一个外角,他们的和叫做这个多边形的内角和(都等于360度) 平均数:对于N个数X1,X2…X N,我们把(X1+X2+…+X N)/N叫做这个N个数的算术平均数,记为X 加权平均数:一组数据里各个数据的重要程度未必相同,因而,在计算这组数据的平均数时往往给每个数据加一个权,这就是加权平均数。 二、基本定理 1、过两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 2、两点之间线段最短 3、同角或等角的补角相等 4、同角或等角的余角相等 5、过一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和已知直线垂直 6、直线外一点与直线上各点连接的所有线段中,垂线段最短 7、平行公理经过直线外一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与这条直线平行 8、如果两条直线都和第三条直线平行,这两条直线也互相平行 9、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 10、内错角相等,两直线平行 11、同旁内角互补,两直线平行 12、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 13、两直线平行,内错角相等

沪教版八年级数学上册教案

第11章平面直角坐标系 11.1 平面上点的坐标 第1课时平面上点的坐标(一)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知道有序实数对的概念,认识平面直角坐标系的相关知识,如平面直角坐标系的构成:横轴、纵轴、原 点等. 2.理解坐标平面内的点与有序实数对的一一对应关系,能写出给定的平面直角坐标系中某一点的坐标.已知点的坐标,能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描出点. 3.能在方格纸中建立适当的平面直角坐标系来描述点的位置. 【过程与方法】 1.结合现实生活中表示物体位置的例子,理解有序实数对和平面直角坐标系的作用. 2.学会用有序实数对和平面直角坐标系中的点来描述物体的位置.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引入有序实数对、平面直角坐标系让学生体会到现实生活中的问题的解决与数学的发展之间有联系,感受到数学的价值. 重点难点 【重点】 认识平面直角坐标系,写出坐标平面内点的坐标,已知坐标能在坐标平面内描出点. 【难点】 理解坐标系中的坐标与坐标轴上的数字之间的关系.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知 师:如果让你描述自己在班级中的位置,你会怎么说? 生甲:我在第3排第5个座位. 生乙:我在第4行第7列. 师:很好!我们买的电影票上写着几排几号,是对应某一个座位,也就是这个座位可以用排号和列号两个 数字确定下来. 二、合作探究,获取新知 师:在以上几个问题中,我们根据一个物体在两个互相垂直的方向上的数量来表示这个物体的位置,这两 个数量我们可以用一个实数对来表示,但是,如果(5,3)表示5排3号的话,那么(3,5)表示什么呢? 生:3排5号. 师:对,它们对应的不是同一个位置,所以要求表示物体位置的这个实数对是有序的.谁来说说我们应该怎样表示一个物体的位置呢?

最新上海初二八年级(上)数学知识点详细总结

《数学》(八年级上册)知识点总结 第一章 实数 一、实数的概念及分类 1、实数的分类 正有理数 有理数 零 有限小数和无限循环小数 实数 负有理数 正无理数 无理数 无限不循环小数 负无理数 2、无理数:无限不循环小数叫做无理数。 在理解无理数时,要抓住“无限不循环”这一时之,归纳起来有四类: (1)开方开不尽的数,如32,7等; (2)有特定意义的数,如圆周率π,或化简后含有π的数,如 3π+8等; (3)有特定结构的数,如0.1010010001…等; (4)某些三角函数值,如sin60o 等 二、平方根、算数平方根和立方根 1、算术平方根:一般地,如果一个正数x 的平方等于a ,即x 2=a ,那么这个正数x 就叫做a 的算术平方根。特别地,0的算术平方根是0。 表示方法:记作“a ”,读作根号a 。 性质:正数和零的算术平方根都只有一个,零的算术平方根是零。 2、平方根:一般地,如果一个数x 的平方等于a ,即x 2=a ,那么这个数x 就叫做a 的平方根(或二次方根)。 表示方法:正数a 的平方根记做“a ±”,读作“正、负根号a ”。 性质:一个正数有两个平方根,它们互为相反数;零的平方根是零;负数没有平方根。 开平方:求一个数a 的平方根的运算,叫做开平方。 0≥a 注意:a 的双重非负性: a ≥0 3、立方根 一般地,如果一个数x 的立方等于a ,即x 3 =a 那么这个数x 就叫做a 的立方根(或三次方根)。 表示方法:记作3a

性质:一个正数有一个正的立方根;一个负数有一个负的立方根;零的立方根是零。 注意:33a a -=-,这说明三次根号内的负号可以移到根号外面。 三、二次根式计算 1、含有二次根号“ ”;被开方数a 必须是非负数。 2、性质: (1))0()(2≥=a a a )0(≥a a (2)==a a 2 )0(<-a a (3))0,0(≥≥?=b a b a ab ()0,0(≥≥=?b a ab b a ) (4))0,0(>≥=b a b a b a ()0,0(>≥=b a b a b a ) 3、化简二次根式:把二次根式被开方数的完全平方因式移到根号外。例: 2332182=?=。 (字母因式由根号内移到根号外时,必须考虑字母因式隐含的符号) 4、最简二次根式:化简后的二次根式需同时符合以下两个条件:⑴被开方数中各因式的指数都为1;⑵被开方数不含分母。这样的二次根式叫做最简二次根式。 将一个二次根式化成最简二次根式,有以下两种情况: ⑴如果被开方数是分式或分数(包括小数),先利用商的自述平方根的性质把它写成分式的形式,然后再分母有理化; ⑵如果被开方数是整式或整数,先将它分解因式或分解质因数,然后把能开方的因式或因数开出来,从而将式子化简。 化二次根式为最简二次根式的步骤: ⑴把被开方数分解质因数,化为积的形式; ⑵把根号内能开方的的因数移到根号外; ⑶化去根号内的分母,若被开方数的因数中有带分数要化成假分数,小数化成分数。 5、同类二次根式:几个二次根式化成最简二次根式后,如果被开方数相同,那么这几个二次根式是同类二次根式。例:18、22、 221。(判断是不是同类二次根式:首先,要看它们是不是最简二次根式;其次,看这些最简二次根式的被开方数是否相同) 6、二次根式的加法、减法:⑴化简,化成最简二次根式;⑵合并同类二次根(即将被开方数相同的二次根式的系数进行合并) 7、二次根式的乘法、除法:⑴先完成根号内乘除,再化简二次根式;⑵小数化分数,带分数化假分数;⑶字母需考虑取值范围(不要忽视隐含条件)。 8、分母有理化:把分子和分母都乘以一个适当的代数式,使分母不含根号,这种计算

沪教版六年级上册 数学知识点梳理

沪教版六年级上册数学知识点梳理 一、数的整除 1.内容要目 数的整除性、因数和倍数、奇数和偶数、素数和合数、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分解素因数;能被2和5整除的正整数的特征。 2.教学目标 (1)知道数的整除性、因数和倍数,奇数和偶数、素数和合数、公因数和公倍数等的意义;知道能被2、5整除的正整数的特征。 (2)会用短除法分解素因数;会求两个正整数的最大公因数和最小公倍数。 3.重点、难点及易错点 重点:正确的分解素因数,并会求两个正整数的最大公因数和最小公倍数。 难点:会求两个正整数的最小公倍数。 易错点:1既不是素数也不是合数,概念易混淆。 4.中考必考题型及分数占比 结合概率考察素数合数等问题一道填空题4分 5.知识结构 二、分数 1.内容要目 (1)分数的概念,分数的加减乘除运算法则,分数与小数的互划与运算; (2)异分母分数的运算,通分、约分的技巧。 2.教学目标 (1)知道分数的意义,学会分数的运算法则; (2)通过对分数的学习,提高运算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初步掌握转化的思维方法; (3)能够比较分数与小数的关系及混合运算。 3.重点、难点及易错点 重点:分数的乘除混合运算以及通分和约分;

易错点:乘除法则的运算 4.中考必考题型及分数占比 分数的混合运算,一道选择题或者一道填空题,占4分 5.知识结构 三、比和比例 1.内容要目 (1)必和比例的概念,比的基本性质,比和比例的有关性质; (2)百分比的概念及应用,百分比与小数、分数的关系。 (3)等可能事件 2.教学目标 (1)理解比和比例的有关概念及意义,根据比例的概念和基本性质,会解决简单的比例问题; (2)了解百分比在生活中的简单应用,会解决有关比和百分比的简单问题,从中体会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 (3)了解等可能事件,学习用数量来描述一个事件发生的可能性的大小,初步体会概率思想。 3.重点、难点、易错点 重点:比例内项、比例中项 难点:百分比结合实际生活问题 易错点:百分比的运用及比例中项 4.中考题型及分数占比 线段的比例关系,结合生活的实际应用问题,占4分,一题填空题

沪科版八年级数学(上册)复习要点

沪教版八年级数学上册复习要点 制作人:胡永 第十一章平面直角坐标系小结 一、平面内点的坐标特征 1、各象限内点P(a ,b)的坐标特征: 第一象限:a>0,b>0;第二象限:a<0,b>0;第三象限:a<0,b<0;第四象限:a>0,b<0 (说明:一、三象限,横、纵坐标符号相同,即ab>0;二、四象限,横、纵坐标符号相反即ab<0。)2、坐标轴上点P(a ,b)的坐标特征: x轴上:a为任意实数,b=0;y轴上:b为任意实数,a=0;坐标原点:a=0,b=0 (说明:若P(a ,b)在坐标轴上,则ab=0;反之,若ab=0,则P(a ,b)在坐标轴上。) 3、两坐标轴夹角平分线上点P(a ,b)的坐标特征: 一、三象限:a=b;二、四象限:a=-b 二、对称点的坐标特征 点P(a ,b)关于x轴的对称点是(a ,-b); 关于y轴的对称点是(-a ,b); 关于原点的对称点是(-a ,-b) 三、点到坐标轴的距离 点P(x ,y)到x轴距离为∣y∣,到y轴的距离为∣x∣ 四、(1)横坐标相同的两点所在直线垂直于x轴,平行于y轴; (2)纵坐标相同的两点所在直线垂直于y轴,平行于x轴。 五、点的平移坐标变化规律 坐标平面内,点P(x ,y)向右(或左)平移a个单位后的对应点为(x+a,y)或(x-a,y);点P(x ,y)向上(或下)平移b个单位后的对应点为(x,y+b)或(x,y-b)。 (说明:左右平移,横变纵不变,向右平移,横坐标增加,向左平移,横坐标减小;上下平移,纵变横不变,向上平移,纵坐标增加,向下平移,纵坐标减小。简记为“右加左减,上加下减”) 第十二章一次函数 一、确定函数自变量的取值范围 1、自变量以整式形式出现,自变量的取值范围是全体实数; 2、自变量以分式形式出现,自变量的取值范围是使分母不为0的数; 3、自变量以偶次方根形式出现,自变量的取值范围是使被开方数大于或等于0(即被开方数≥0)的数; 自变量以奇次方根形式出现,自变量的取值范围是全体实数。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