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传统聚落空间格局研究

传统聚落空间格局研究

传统聚落空间格局研究
传统聚落空间格局研究

传统民居与乡土建筑——传统聚落空间格局研究

Yunlin Bao of Yanqing Country 传

——

驿

传统聚落空间格局研究

——

以北京延庆县康庄镇榆林堡村为例

建筑

摘要:榆林堡是北京地区现存规模最大的古驿站和古军事城堡。它既是北京邮驿文化源远流长的历史见证和重要载体,又是研究北京军事和交通史等方面的重要证据和实物资料,具有极高的历史价值、文化价值和实物资料。本文在实地调研和分析研究的基础上,对榆林堡的选址、空间格局、典型街巷空间、街巷节点等方面进行论述。

关键词:榆林驿;村落空间;街巷空间,街巷节点

Abstract :Yulin fort is the largest existing ancient dak and ancient military castle in Beijing area. It is the long history and important carrier of the historical

testimony of Beijing YouYi culture , also is the important evidence and data of the study of the history of Beijing military and history and other aspects, and has a very high historical value, cultural value and real data. This article is on the basis of field investigation and analysis, location selection, space pattern, typical of yulin fort street spaces, street node, etc.

Key words : Yulin Yi; Village space; Street space; Street node

1、榆林堡村综述

榆林堡始建于元代,位于延庆县西南部,因旧有榆树林而得名(图1)。元代的驿站极其兴盛, 站赤制度是朝廷的神经与血液网络, 正如 《元史·兵志·站赤》开篇所言: “元制站赤者, 驿传之译名也。盖以通达边情, 布宣号令, 古人所谓置邮而传命, 未有重于此者焉。凡站, 陆则以马以牛, 或以驴, 或以车, 而水则以舟。 而梯航毕达, 海宇会同, 元之天下, 视前代所以为极盛也”。

历史中的“凸”字形城堡—榆林古驿站(图2) ,位于北京延庆县县城西南与河北怀来县交界处, 是一座带有军事城堡性质的古驿站。榆林堡因拥有 大片榆林而得名。如今,榆林已经找不到了,只剩 下孤零零的驿站遗址。榆林堡实际上有两座城堡遗 址,一南一北,大体呈“凸”形,南城小、北城相

比较大。

元大都( 今北京) 是全国的政治中心、文化中心, 同时也是全国驿站的中心。其驿道纵 横, 站铺林立, 建成了以大都为总枢纽的邮驿网 路。元代的皇帝, 每年春末夏初, 要由大都往上

都避暑, 到了秋季, 车驾又要从上都返回大都。 因此, 大都与上都之间的驿道, 就成为元代皇帝 每年巡行的 必经之路, 也是元代最为重要的国 道。榆林驿是大都至上都十二站中的一个重要驿 站, 是元朝皇帝车驾扈从的必经之地。《元史·世 祖纪》载: “中统三年( 1262 年) 五月, 自燕至

图1 村落入口处“榆林驿城遗址”(立于一九九九年九月)

图2 “凸”字形榆林驿

开平立牛驿, 给钞市车牛”。

2、村落选址

榆林堡东临八达岭长城,西近康西草原,守着进入京畿门户(图3)。元代榆林驿的旧址, 当在西旧榆林, 即今河北省怀来县西榆林。洪武二十七年 ( 1394年) , 朝廷 “命兵部遣官至北平布政使司, 议置驿传”。于是在西路北平至开平一线设置了榆河驿、居庸驿、榆林驿等十三驿(图4)。并在榆林驿与土木驿各筑堡城一座。据考察, 洪武间设立的榆林堡城, 当在东旧榆林, 即今河北省怀来县东榆林。

榆林驿地处怀来盆地中心,这 里是洋河、妫川、桑干河交汇处, 地势平坦、土地肥沃。榆林驿始建

于明代,

明英宗正统之后,因被毁 严重,从元时的“羊儿峪东”迁至 今延庆县城西南。这里良好的自然 条件非常便于农作物的生长,经过 多年经营,这里出现了“戍卒已无 烽燧警,田家多有稻粱肥”的太平 景象(图5)。

自古以来,北方游牧民族的入

侵一直是中原王朝的巨大威胁,历史上各朝代都非常重视北部边防的建设。明初,为了抵御蒙元残部的不断骚扰,以长城为核心,沿线划分为九个防区的九边镇戍体系应运而生(图6)。而服务于这一体系的邮驿系统也因此带有了与内地截然不同的强烈的军事防御色彩。九边重镇的驿路多沿袭原有历史上的通衢大道,少有变更。驿站数量众多,东起鸭绿、西抵嘉峪,主要分布于长城以南沿线的广大地 区。从驿站的总体分布情况能够看 到:边镇驿站并非紧邻长城边墙, 而是与其保持一定的距离,应当是 从驿递的安全考虑,避免因边塞失 守而导致整个系统的瘫痪。这一特 征在主要受敌的大同、宣府、蓟州 三镇表现得尤为突出。

以宣府镇为例。根据《一统路 程图记》记载:从居庸关至岔道口, 驿道分为两条。一条向北经丰峪驿、 浩岭驿、云门驿、云州驿至长城独

榆林堡 图4 明、初万全都司、大宁都司驿站分布图 图5 驿站繁荣景象

康西草原 八达岭长城 榆林堡 图3 榆林堡村落现址 榆林堡 图6 长城沿线驿路分布图

石口;另一条向西北经榆林驿、土木驿、鸡鸣山驿、至宣府镇、万全左卫,自此驿道又分两路:一抵万全右卫,一拐向西南至山西镇大同府独石口与万全右是宣府镇最北和最西端的两处边塞,除此之外,其他驿站均距离长城有约五十里的距离,位置较为安全,不易受到战争的波及。

3、空间的格局

3.1基本格局

榆林堡城建成于景泰五年( 1454 年) , 是一座土城, 正德十三年 ( 1518 年) 扩建南城,仍为土城。隆庆三年( 1569 年) 砖包北城, 使榆林堡北城成为一座南向的砖城。有关此城的规制, 诸书所记略有不同。《宣镇图说》记:“周二里, 高二丈五尺”。《( 康熙) 怀来县志》记: “砖城。向南。周围三百七十九丈五尺, 高三丈五尺, 厚一丈五尺, 池深八尺, 阔二丈”。《( 光绪) 怀来县志》记: “万历四十五年 ( 1617年) , 兵备胡公思伸重修, 周三百六十五丈, 内外砖砌, 城楼六座, 八字墙十二丈”。

榆林堡城呈 “凸”字形, 分为北城和南城两部分。北城设东、南二门, 南门名曰 “镇安门”, 有城楼和瓮城。南城设有东、西二门, 在这二座城门上, 均嵌有 “新榆林堡”石匾一方。古驿大道穿过南城, 城内东西大街称 “人和街”, 大街两侧旅店、

商店等鳞次栉比, 可以遥想当年繁华热闹的景象。北城略呈方形, 周长 974 米, 占地面积为 59276 平方米, 约 6 公顷。南城为长方形,东西长 423 米, 南北宽245 米, 周长 1336米,占地面积103092 平方米, 约 10 公顷。南北城全周长 2064 米, 南、北城共占地 162368 平方米, 约合 16 公顷(图7)。

3.2村落现状

南、北二城的 “凸”字形轮廓仍依稀可辨。环绕城墙的护城河早已填平, 有的已种庄稼, 有的已盖了房屋, 然而原护城河岸边的古柳仍挺拔葱郁。原有的六座城楼亦早被拆除(图8、9、10)。根据榆林堡文物保护小组的普查, 榆林堡城内现存文物资源丰富, 其中明清时期有特色的古建筑、古民居共 34 处, 合计 238间。原环城的护城河已被填平

, 图7 村落现状模型图(自绘)

图8 村落现状(现场拍摄)

改为耕地"河上桥梁亦已被拆除"原驿丞署 、把总署、驿馆、古寺庙、马号等建筑已无存, 其旧址已修建民居。

3.2堡墙

榆林堡城城砖、石条等已于 1958 年拆除。现存的只是断断续续的土城墙, 蜿蜒起伏, 杂草丛生。现存较好的土城墙共计 609. 6 米, 其中北城存 498. 6米, 南城存 111 米。现残存较差的土城墙, 南、北二城共计为 199 米。其余城墙已夷为平地, 荡然无存了(图11)。 4、村落重要街巷空间

4.1概述

据《怀来县志》记载: “康熙四十二年始榆林驿每月一 、三 、五 、七、九日在人和街开设永兴集。当时南城东大街至西门外仅四、五十户人家就有王家客店、吕家车马店、德

丰恒百货店、油房、缸房、药店、当铺十六、七家店铺,还有另售、设摊流动小商。每逢集日商客云集,工、农、副、渔各类商品样样俱全,人山人海热闹非凡。

榆林堡村现有街巷十余条,历史街巷半数保留了原貌,网络感较强(图12)。街巷两旁,宅院鳞次栉比,门楼显赫,具有一种沧桑之美。街巷宽窄各不相同,或拾级而上,或曲径通幽,或通达开阔。

图9 村落现状(现场拍摄)

图10 村落现状(现场拍摄)

图11 现存土城墙(现场拍摄)

东入口

图12 村落现有街巷(自制)

现存的街巷大都是翻修过的,大都看不出来古代的痕迹。很多街巷已经在历史中不能寻找自己的名字。村中街巷以中间一条主要街巷为主要干道,分

南北两城。街

巷宽度宽窄不一,有的达到十几米,有的仅五六米(图13、14)。

4.2典型街巷

村内有一条主要的街巷,以前叫做“人和街”(图15),该街巷贯通整村东西,也是保存较为完整的一条街。在古代是有名的商业街, 其繁荣程度可以说是相当于现在北京的王府井。如今, 人和街已改建为水泥路面, 原有古建民居也大多被改建或翻建, 目前保存较好的仅存约19处。繁华落尽, 毕竟还有新的生机, 新的气象,可惜的是少了一些历史的味道(图16、17)。

4.3街巷节点

从形式上分析 , 榆林堡村街巷交叉节点有四种:T 字型、十字型、L 型和错开的十字型( 图 16)。 其 中 T 字 型 占 42.7%,十字型占 11.4%,L 型占40.2%,相错

的十字型占 5.7%。

村中有几个主要的节点空间,大都是在街巷的主要交通点。节点空间大都是十字路口节点,有部分为三岔路口等(图19、20)。

图13 村落街巷(现场拍摄)

图14 村落街巷(现场拍摄)

图15 “人和街”(自制)

图18 街巷节点(自绘)

图16、17 “人和街”街景(现场拍摄)

4.4街巷尺度

古村道路大体可分为主干道路、次要道路和入户巷道等四个等级。其中主干道路、次要道路多为新中国成立以后拓宽原有道路而形成。主干道路宽约 8 ~ 10 米,次要道路宽约 4 ~ 6 米,在狭窄处机动车要

避让行驶。入户巷道多为

3 米左右,小型农用车辆可以单向行驶,这个尺度是满足古时人们生产生

活需要的实际尺度,即骡马车通行的基本尺度;有的仅有1.5m 左右,仅只能供人出入。以下是针对四种不同街巷等级进行

的街巷尺度的对比(图

20)。

5、结语

通过本次对榆林堡古驿站的研究,发现了现代对古村落保护的重要性。榆林堡村现在已经被破坏的有些严重,几乎已经无法捕捉到古村落的痕迹,仅有村落现存的一两座庙宇和一些破旧的房屋。希望通过此次对榆林堡村的研究,可以使人们重视对古村落的保护。

参考文献: [1]渡茳.藏在“废墟”里的古城堡京城现存规模最大的古驿站、古军事城堡——榆林驿[J].中华民居,2012,(8):36-43.

[2] 权忠敏.修复北京古驿站榆林堡[J].北京观察, 018. [3]王灿炽.北京地区现存最大的古驿站遗址──榆林驿初探[J].北京社会科学,1998,(1)

图19 “十字型”节点(现场拍摄) 图19 “T 字型”节点(现场拍摄)

要干

要干

路 入户街

巷狭窄街

宽高比:1.6,主要交通空间

宽高比:0.85,次要交通空间 宽高比:0.5,街巷空间

宽高比:0.3,街巷空间 图20 街巷尺度对比(自绘)

2011,(2):49.DOI:10.3969/j.issn.1008-1208.2011.02.

传统村落空间重构

传统村落叙事空间的蒙太奇重构 肖薇朱霞 摘要: 内外环境的剧变以及多元利益主体价值取向分化共生的作用使得传统村落空间演化模式面临更替,从强调遗产的稳态转向承认空间变异的必然性,通过人为干预传统村落空间演化求解传统村落空间多维属性的矛盾成为规划师面临的新课题。本文试图重新审视传统村落的空间结构体系,以空间叙事学为理论基础,以蒙太奇为主要方法探究传统村落叙事空间重构的必要性及策略,通过“解译提炼—蒙太奇重构—文化耦合”介入传统村落空间秩序组织,解读其历史文化空间网络,整合梳理日益混乱和失去特质的村落空间秩序。以经典结合现代的时空演绎协调村落传承与发展的关系,调整传统村落空间的成长路径实现村落遗产稳态与空间变异性的动态平衡,在空间重构中寻求传统村落空间复兴的生路。 关键词: 传统村落空间叙事蒙太奇重构 1传统村落叙事空间的重构背景 1.1传统村落空间的叙事性 特定时间留存的空间性存在是历史叙事的动机,也是历史事件、集体记忆、文化认同的时空容器,这使得空间本身成为一种叙事主体。村落是空间的聚合体,各空间子系统相互作用形成一个自组织系统。空间的物质客观性和精神主观性成为理解复杂丰富的人类生活,解读地方历史印记和文化个性的媒介,使传统村落文脉可以借由物质形态被阅读和理解。良性的村落空间应当能够增强文化延续、持续种族生存、增加时空关联性、激发个体成长,实现村落空间对村落地域文化与历史传统的表达。 1.2传统村落叙事空间的演变 近年来,传统村落所处的内外环境发生巨变,引起村落空间演化模式的显著更替。以人口产业发展与观念转变为主导的内生动力以及城市化、体制改革、旅游驱动、政府调控为主导的外部驱动共同推动传统村落发展轨迹的演变。伴随其中的是村落功能演变并促使传统村落空间的现代性转型。基于多元利益主体价值取向的分化共生刺激乡村聚落空间由过去的“同质同构”转变为“异质异构”,村落格局、要素、结构的组织关系呈现加速变动,提出

新型城镇化的区域空间布局优化研究

新型城镇化的区域空间布局优化研究 新型城镇化区域空间布局优化是实现以人为本的城镇化、富有竞争力的城镇化以及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城镇化的重要举措。当前我国城镇化水平存在较大的空间差异,亟须进行区域布局优化。河南省作为我国典型的人口大省和农业大省,其新型城镇化区域空间布局现状与问题在全国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对河南省的实证分析表明,新型城镇化空间布局呈现明显的极化特征——城镇化水平较高地区和较低地区在空间上均趋于集聚,且二者之间差距呈逐步拉大趋势。为此,我国新型城镇化区域空间布局优化应采取强化新型城镇化战略规划实施和政策引导、实施城市群推动战略和差异化发展战略等措施。 标签:新型城镇化;空间布局优化;实证分析 一、引言 改革开放30多年来,伴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的城镇化水平迅速提升,已进入提质增效的新时期,城镇化率由1978年的17.9%上升到2013年的53.7%,年均增长1.8个百分点。然而,由于政策导向、经济增长、区位差异、要素流动等因素的影响,我国经济发展呈现出明显的空间差异化态势,在地理空间上呈现集聚态势。而经济增长因素在地理空间上的非均衡聚集又使得我国城镇化也呈现出空间差异性和空间依赖性的发展格局。 我国城镇化的空间差异主要表现为不同区域、不同省份、不同城市之间以及区域内部、省域内部的城镇化水平均存在明显差距。首先,从东部、中部、西部和东北地区四大区域来看,2013年,东部、中部、西部和东北地区的城镇化率分别为62.8%、48.5%、46.0%和60.2%,东部地区城镇化率高出西部地区16.8个百分点。其次,从四大区域内部来看,以东部地区为例,城镇化率最高的地区上海达到89.6%,最低的河北仅为48.1%,两者相差高达41.5个百分点。再次,从同一省份内部来看,以河南省为例,城镇化率最高的郑州达到64.8%,最低的周口仅为35.1%,两者相差高达近30个百分点。由此可见,无论是四大区域之间,还是四大区域内部以及省域内部,城镇化水平都存在明显的空间差异。 当前,新型城镇化已成为我国推进现代化进程的重大战略举措。而各区域之间、区域内部以及省域内部城镇化水平差距过大,城镇化区域空间布局严重失衡,从长远看会引发一系列经济社会问题,从而影响我国城镇化水平的整体提升。《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明确提出,要根据土地、水资源、大气环流特征和生态环境承载能力,优化城 *基金项目:河南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河南工业化与新型城镇协调发展研究”(2014CJJ030);河南省软科学研究计划项目“河南省新型城镇化发展动力机制研究”(142400410309);河南省政府决策招标项目“河南城镇化健康发展体制机制研究”(2013B010)。

关中城镇群空间布局研究

第37卷第3期 2008年5月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汉文版)Journal o f Inner M ongo lia N o rmal U niversit y (Natura l Science Editio n)V ol.37N o.3M ay 2008 收稿日期:2007-12-12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50678149);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资助项目(05XRK010)作者简介:王镇中(1982-),男,陕西汉中人,西北大学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城市与区域空间结构研究. 关中城镇群空间布局研究 王镇中,段汉明 (西北大学城市与资源学系,陕西西安710127) 摘 要:从区域视角出发,运用区域空间结构的基本理论和方法,分析了关中城镇群空间结构的现状及存在 的问题,认为关中城镇群的空间结构与区域资源、环境、经济、政策等存在互动关系,其形成和发展是自然基础、交 通条件、技术经济、社会政治等诸多要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关中城镇群建设对于关中地区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加快 城市化进程、减轻环境压力、合理利用资源、提高全省区域竞争力具有显著推进作用.借鉴区域空间布局的相关模 式,指出关中城镇群空间布局模式将由线型向组团状发展,应采取一系列优化调控措施,推进组团状城镇群的发 展,最终实现区域统筹和城乡统筹发展. 关键词:关中;城镇群;地理要素;互动;组团式城镇群 中图分类号:K 90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735(2008)03--0407--05 区域地理要素,是指构成区域地理系统的主要成分或部门,它由社会环境要素和自然环境要素组成,社会环境要素包括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自然环境要素包括地表和气候等.地形地貌、自然资源、气候、水文、人口、文化、交通条件、各经济部门、社会政治等都可以归为区域地理要素. 本文以关中城镇群为研究对象,将关中城镇群与资源、环境、经济作为一个系统,从整体协同的角度,分析了关中城镇群的现状特征和存在问题,研究了关中城镇群与区域资源、环境、经济、政策等区域地理要素的互动关系,提出了关中城镇群空间布局模式的发展趋势,以及优化该模式的措施. 1 关中城镇群空间结构现状及存在问题 1.1 城市等级规模结构不合理 关中城镇群现有特大城市1座(西安),大城市2座(宝鸡、咸阳),中等城市2座(铜川、渭南),小城市3座(兴平、华阴、韩城).各类城市数量比例为1B 2B 2B 3,首位度高达5.58,具有显著的单核式结构特征,形成了以西安为中心的单核发展的城镇群.首位城市西安是陕西乃至西北地区最具潜力的/增长极0,发展优势突出,其他城镇则由于区位及交通条件相对较差,经济基础较弱,发展较为缓慢,使得关中城镇群没能建立起多层级的城镇规模体系,呈现出明显的首位型分布特征. 1.2 城镇空间布局不合理,小城镇规模偏小,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作用不明显 关中城镇群内的西安、咸阳、宝鸡、渭南、杨凌、兴平和华阴7座城市均位于陇海线上,而在宝鸡北部和咸阳西北部的广大区域却没有一座城市[1].在大城市周围、主要交通干线沿线、资源相对丰富的地区,城镇分布较为密集,城市化水平也较高;反之,则城镇分布疏散,城市化水平偏低(图1). 近年来,虽然小城镇数量增加较快,但关中城镇群现有的400余个建制镇中,很多城镇起点较低,尚未摆脱农村生产生活方式的影响,城镇规划、建设、管理尚处于初级阶段,普遍存在规模偏小、工业基础薄弱、环境状况与城镇建设标准差距较大等问题,其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的作用并不明显,对所在区域和周边地区所发挥的中心作用不强. 1.3 区域基础设施不完善,城镇空间网络不明显 关中城镇群的基础设施建设虽然已经取得了很大进步,并形成了航空、铁路、公路等较为齐备的交通体

《松岗产业升级空间布局规划研究》项目策划书—简本

《松岗产业升级空间布局规划研究》 项目策划书 xxxxxxxxxxxxxx 二零一零年四月

目录 1 项目背景 (1) 2 松岗发展现状分析及认知 (2) 2.1 外部发展条件 (2) 2.2 发展优势 (3) 2.3 存在的问题 (4) 2.4 总结 (5) 4 研究目的及思路 (6) 4.1研究目的 (6) 4.2总体思路 (7) 4.3本次规划的拟研究内容与规划成果基本组成 (9) 附表一:总报告技术路线 (10) 附表二:产业升级专题研究技术路线 (11)

1 项目背景 全球经济面临新一轮的产业转移,为深圳市乃至珠三角地区产业升级奠定了基础,新一轮产业转移是生产要素的重新组合,其实质是产业创新,因此产业创新是产业转移成功的基本条件和前提。只有引导传统产业升级,建立以高新技术产业为核心,现代生产性服务业与现代制造业高度融合的产业体系,才能从城市间的同质竞争中脱颖而出。 宝安作为全市重要的工业发展基地,社会经济发展面临较大困境,特别是新时期下如何推动全区产业机构优化升级显得尤为重要。按照市政府建设示范区的部署和区四届五次党代会会议精神,区委区政府决定把松岗作为产业结构优化升级试点,为松岗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和部署。 松岗位于珠江三角洲“一脊三带五轴”的发展轴带体系的“脊梁”(聚合核心功能)上,属于“沙井-松岗”重要发展节点,07版《总规》将松岗中心跃升为与沙井中心并级的城市八大组团中心之一,为松岗发展提出了更高要求。 松岗作为深圳市西北门户,其城市形象、经济发展不仅代表当地实力,更是代表深圳市特区的综合竞争力。特别是随着深圳2011年世界大学生运动会的临近,松岗门户作用更加彰显。 总结:松岗现有城市发展定位、发展模式及空间布局已不能满足新形势下发展需求,应牢牢抓住产业结构优化升级试点和松岗西北门户重塑的契机,以松岗为中心,站在全市乃至珠三角的高度开展更高层面的规划研究,突破现状发展瓶颈,对松岗片区的产业结构和空间布局进行重新审视,以更高起点、更高标准进行重新规划,为松岗未来发展出谋划策。

珠三角城市体系空间布局研究

珠三角城市体系空间布局研究 作者:未知来源:网络添加日期:10年04月12日 在香港和澳门已经回归祖国并将这两大城市融入珠江三角洲城市群的背景下,从整个珠江三角洲层面上构想出珠江三角洲主要城市的功能分工并从城市体系空间布局模式(包括内外圈层发展模式、三大都市圈发展模式和点轴式发展模式)来综合考虑珠江三角洲城市体系的空间布局。 一、珠江三角洲城市群背景 珠三角的范围。1994年广东省政府界定的珠江三角洲经济区主要包括广州、深圳、珠海、佛山、江门、东莞、中山和惠州市的惠城、惠阳、惠东、博罗、肇庆的端州区、鼎湖区、高要、四会,面积为41596平方公里,1998年的常住人口为2,238万人,人口密度为每平方公里500多人。在香港和澳门回归祖国后,不少的学者都逐步认为,作为特别行政区的香港和澳门,从地理位置来看,应该是珠江三角洲的一个非常重要的部分,不能把香港和澳门排除在珠江三角洲城市群之外,而应该把香港和澳门融入珠江三角洲,来研究香港和澳门回归后珠江三角洲城市体系的重新规划和城市功能的再分工。2001年底,香港土地面积为1076平方公里,人口约672.5 万人,澳门面积有23.6平方公里,人口约44万,这样包含了香港和澳门的珠江三角洲的土地面积为42695平方公里,人口为2954.5万人。经过20多年来的改革开放,整个珠江三角洲已经形成了高起点发展资金和技术密集型的工业、高标准和大规模发展第三产业竞争力较强的主体产业群,在交通、通讯、金融、信息、科技、旅游、文化和对外交流等方面,形成了集体优势和综合优势。从速度上来看,珠江三角洲20年的发展,赶上或超过了韩国近40年的发展速度,接近日本近20年的发展速度。 城市等级体系。依据下面九个指标:国内生产总值(亿元)、固定资产投资(亿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亿元)、货运量(亿吨)、邮电业务总量(亿元)、外贸出口总值(亿美元)、医院年病床数(张)、卫生技术人员(万人)、每万人中科技人员数(人),对珠江三角洲原十二个主要城市的综合经济实力进行评价,可以将它们分为三个层次:第一层广州和深圳、第二层佛山、第三层珠海、惠州、肇庆、江门、东莞、中山、南海、番禺、顺德等城市。如果把香港和澳门考虑进去,可以将整个珠江三角洲重新划分为三个层次,即香港和澳门为第一层次、广州和深圳为第二层次、其它城市为第三层次。 二、主要城市功能分工 香港。香港在珠江三角洲所承担的功能主要是:世界上首屈一指的国际贸易中心和金融中心、国际性航运和水运枢纽和珠江三角洲出口转运中转基地。根据传统基金会公布的

传统聚落空间格局研究

传统民居与乡土建筑——传统聚落空间格局研究 Yunlin Bao of Yanqing Country 传 统 民 居 与 乡 土 建 筑 —— 延 庆 县 榆 林 驿 空 间 格 局 研 究

传统聚落空间格局研究 —— 以北京延庆县康庄镇榆林堡村为例 建筑 摘要:榆林堡是北京地区现存规模最大的古驿站和古军事城堡。它既是北京邮驿文化源远流长的历史见证和重要载体,又是研究北京军事和交通史等方面的重要证据和实物资料,具有极高的历史价值、文化价值和实物资料。本文在实地调研和分析研究的基础上,对榆林堡的选址、空间格局、典型街巷空间、街巷节点等方面进行论述。 关键词:榆林驿;村落空间;街巷空间,街巷节点 Abstract :Yulin fort is the largest existing ancient dak and ancient military castle in Beijing area. It is the long history and important carrier of the historical testimony of Beijing YouYi culture , also is the important evidence and data of the study of the history of Beijing military and history and other aspects, and has a very high historical value, cultural value and real data. This article is on the basis of field investigation and analysis, location selection, space pattern, typical of yulin fort street spaces, street node, etc. Key words : Yulin Yi; Village space; Street space; Street node 1、榆林堡村综述 榆林堡始建于元代,位于延庆县西南部,因旧有榆树林而得名(图1)。元代的驿站极其兴盛, 站赤制度是朝廷的神经与血液网络, 正如 《元史·兵志·站赤》开篇所言: “元制站赤者, 驿传之译名也。盖以通达边情, 布宣号令, 古人所谓置邮而传命, 未有重于此者焉。凡站, 陆则以马以牛, 或以驴, 或以车, 而水则以舟。 而梯航毕达, 海宇会同, 元之天下, 视前代所以为极盛也”。 历史中的“凸”字形城堡—榆林古驿站(图2) ,位于北京延庆县县城西南与河北怀来县交界处, 是一座带有军事城堡性质的古驿站。榆林堡因拥有 大片榆林而得名。如今,榆林已经找不到了,只剩 下孤零零的驿站遗址。榆林堡实际上有两座城堡遗 址,一南一北,大体呈“凸”形,南城小、北城相 比较大。 元大都( 今北京) 是全国的政治中心、文化中心, 同时也是全国驿站的中心。其驿道纵 横, 站铺林立, 建成了以大都为总枢纽的邮驿网 路。元代的皇帝, 每年春末夏初, 要由大都往上 都避暑, 到了秋季, 车驾又要从上都返回大都。 因此, 大都与上都之间的驿道, 就成为元代皇帝 每年巡行的 必经之路, 也是元代最为重要的国 道。榆林驿是大都至上都十二站中的一个重要驿 站, 是元朝皇帝车驾扈从的必经之地。《元史·世 祖纪》载: “中统三年( 1262 年) 五月, 自燕至 图1 村落入口处“榆林驿城遗址”(立于一九九九年九月) 图2 “凸”字形榆林驿

传统聚落与民居的空间形态

传统聚落与民居的空间形态 乡土建筑课程论文 作者:张圣侃 指导教师:魏秦

摘要:我国传统街区的空间形态明显受到了传统文化的影响。传统聚落与民居的空间形态按照其表现和感知形式我们可以将其分为显性的物质空间环境要素和隐性的社会文化要素两部分。主要受到我国古代理性主义追求,强烈的整体意识,特有的空间组合观念的影响。 关键词:传统聚落民居空间形态传统文化 Abstract:Spatial form of our traditional neighborhoods influenced by the traditional Chinese culture obviously. Traditional settlement patterns and residential space form in accordance with their performance and perception can be divided into explicit and implicit elements of physical space environment, social and cultural elements of two parts. Mainly by the pursuit of rationalism in ancient China, a strong overall sense of the unique combination of concepts of space. Key Words: traditional settlement traditional culture Space form

基于适宜性评价的南京禄口空港新城空间布局研究

□ 曹卫东,车前进 1引言 空港城是指以机场为中心、以航空运输业为核心,依托机场的区位优势、交通优势和口岸优势,在机场及其周边地区发展而成的、具有特殊城市功能的一种新的城市空间形态[1]。从产生背景看,空港城是交通运输业促进经济发展的第五次浪潮过程中出现的新的城市化模式。从功能上看,空港城具有显著的新城特性,它一般依附于大都市区,在疏散大都市区中心人口、提供居住和就业机会的同时,符合大都市区多中心发展的需求。根据ICAO 的统计,机场每创造100美元的产出,会带动325美元的其他产出,每创造100个工作岗位,会间接提供610个其他行业岗位,临空经济的间接贡献远大于直接贡献,作为临空经济重要空间载体的空港城,已成为全球枢纽机场发展的主流模式。正如约翰?卡萨达所说:“在21世 基于适宜性评价的南京禄口空港新城空间布局研究 [摘 要]南京禄口空港新城是依托禄口机场建设起来的新兴城市增长极,其空间开发与布局对于南京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基于空间开发适宜性评价,将南京禄口空港新城空间划分为优先发展区、促进发展区、引导发展区、限制发展区和生态保护区,构建“一核、两轴、三片”的空间总体架构,设计由城际公路、高速公路及快速通道组成的交通路网,因地制宜进行产业选择和功能布局,以促进南京禄口空港新城空间的合理开发和布局优化。 [关键词]适宜性评价;禄口空港新城;空间开发;南京 [文章编号]1006-0022(2011)08-0092-05 [中图分类号]TU984.191 [文献标识码]B Nanjing Lukou Airport City Spatial Development with Suitability Evaluation/Cao Weidong,Che Qianjin [Abstract] Nanjing Lukou airport city is a new urban growth pole. Its spatial development and layout is important to Nanjing urban development. Based on suitability evaluation, Nanjing Lukou airport city space is divided into priority, promotion, guidance, limited, and ecological development zones. A “one core, two axes, three districts”spatial framework is established. City road, expressway, and highway compose the transport network.Industries and land uses are arranged according to suitability. In this way Nanjing Lukou airport city will achieve rational and optimal spatial development. [Key words] Suitability evaluation, Lukou airport city, Spatial development, Nanjing 纪,飞机对城市的影响如同20世纪的汽车一 样显著,机场城市周边的物业升值速度远远超过了城市中的其他地区,甚至是城市中的CBD 。”空港城的开发在国外已有成功的范例,如美国的菲尼克斯机场和奥黑尔机场、英国的希斯罗机场、德国的汉堡机场、荷兰的史浦机场及韩国的仁川机场等,但在国内尚处于起步阶段,杭州萧山机场、北京顺义机场、广州白云机场和南京禄口机场等国内枢纽机场都进行了相应的空港城规划。 目前,国内学术界关于空港城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对国外空港城进行经验性的概括,总结其产生背景、运作模式、产业布局和功能分区等方面的普遍共性特征[1-5],为国内空港城的发展提供借鉴;二是基于我国的实际情况,分析我国空港城形成的条件及未来发展趋势,确定我国空港城的区位择优、功能定位、产业布局和土地

传统村落空间形态的保护与延续

传统村落空间形态的保护与延续 摘要: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历史的变迁,传统村落空间形态已经发生和正在发生着巨大变化。当前在推进新农村建设的时候,村落中空间形态的保护和延续往被忽视。本文以江苏省张家港恬庄整治规划为例,从功能布局、街巷空间、滨水空间、建筑整治模式等方面探讨了对传统村落空间形态的保护和延续。 一、背景 恬庄是一座有着悠久历史的集市型古村,位于无锡、江阴、常熟三市交汇处,处于张家港南大门——凤凰镇的东北角,地理位置优越。204国道、苏虞张、沿江高速、锡张高速等多条公路通过,交通条件十分便利。现为苏州市控制保护古村落,正在申报全国历史文化名村。目前,恬庄内省级文物保护单位“榜眼府”、市级文物保护单位“杨氏孝坊”等古建筑已经修复完成,恬庄中街完成了立面整治改造,恬庄保护整治工作初见成效(见图1),但地块内还存在部分建筑破损、环境脏乱、传统空间形态受到破坏等诸多问题。因此为了更好地保护古村传统特色,使村落空间形态得以保护和延续,村庄整治工作亟待加强和深化。 二、现状分析

(一)功能布局 恬庄地块内以传统民居用地为主,恬庄北街两侧分布一些具有一定历史价值的传统建筑,其中有省文物单位榜眼府、市文物单位杨氏孝坊、控制保护单位陈宅。商业主要集中在恬庄中街和204国道沿线,包括酒店、超市、棋牌室、医院等。地块西南靠近恬庄中街有一处工业厂房用地。绿化用地以庭院绿化、宅前宅后自留田为主,零散分布,没有形成完整的生态景观系统(见图2)。对恬庄起防御作用的历史河道玉带河,目前散落地分布在地块内,河道两岸驳岸风格特征不显著,滨水空间没有较好地利用,不成体系(见图3、图4)。 (二)街巷空间 恬庄中街为主要车行道路,现状道路人车混行,交通组织无序。古街主要有恬庄北街、大弄堂和小弄堂,街巷肌理大多保存了原有的空间尺度。恬庄北街是一条以花岗岩大石板铺设的特色老街,石板下有排水设施,街两旁建筑大多保留清代、民国时期的原有风貌,主要有榜眼府、杨氏孝坊和陈宅(见图5、图6)。大弄堂位于恬庄北街中段西侧,旧时是恬庄东、南街人们到横街道院进香、入塾读书或经浜梢岸往张市、塘桥的主要通路;解放后,弄堂中段上空有通弄跨越,是杨、孙姻亲内眷往还的通道。小弄堂位于恬庄北街南段,是通往横街、浜梢岸的通道,弄南为杨氏家族宅第,弄北为陈氏家族宅第,弄西口外为陈氏家祠。内部其余的步行道以生活性为主,道路通达街坊内部,路面大部分为水泥地 面(见图7)。

城市空间布局优化研究

引言 2018年四川省常住人口城镇化率提高1.5个百分点,达52.29%,新增城市人口144.9万人,仅成都市市政基础设施2,169亿元,建成区面积837.27平方公里,在全国城市城区面积排名第8位等都显示着四川省进入了城市化的加速阶段。然而拥挤的交通、环境的污染、人口的膨胀等问题也随之而来。从国际经验和成都现实来看,作为四川省的省会城市的成都正步入“城市病”的暴发期。学术界把由于人口过度集中于大城市以及大城市的某些区位,所引发的对城市经济、环境、公共秩序及居民生活的不利影响称为“大城市病”。现有研究中对于“城市病”的原因多基于体制、公共产品供给、城市发展空间等视角,如刘成玉(2012)强调公共产品向大城市聚集的这种格局是形成和加剧我国“大城市病”问题的根源之一,并在此视角下提出了一些解决思路。朱铁臻提出未来城市发展的模式应该是生态经济城市,董国良创造的“节地畅通”城市也是解决“城市病”的方案。与此同时,也有学者提出了建立城市综合体来缓解“城市病”。通过对现有研究成果的回顾和梳理发现,学界已经关注到了城市空间布局对“城市病”的影响,但关注的还不够,大多数只是笼统的提出城市综合体发展模式范式等等。基于此,以一个特定地区为案例来研究“城市病”就很有必要。成都作为一个典型的“单中心同心圆”扩展模式的城市,去研究如何通过空间的合理布局来缓解“城市病”也是很有意义的。 一、成都市空间布局演化 从建国初期到现在,成都市城区布局从直径4km左右到400km的同心圆扩展形态。纵观成都市空间开发历程,成都市空间扩张的形态是由孤立的单中心沿“环形十放射”状的交通轴线呈圈层状蔓延再向多中心组团式结构演变,空间机制是由孤立的点极化向点轴化发展,并初步呈现出了点、线、面相互联系的三层网络结构。由于成都市的城市空间增长形态和机制的变化对其产业空间布局的影响,成都市产业空间布局模式逐步由均质模式向以市中心等经济高度集聚地区为“极点”的增长 极模式转变。同时,随着城郊交通联系的不断加强和城市副中心及郊区组团的发展在空间上进一步形成了点轴布局模式和网络布局模式。显然,从成都现在的发展来看,这种空间布局是合理的。然而,这种整体上呈现的“单中心圈层式”的空间扩展形态使之出现了居住区、商业区、文教区等清一色的分区规划。最大的弊端是忽视了城市是一个紧密联系的有机整体。具体而言,成都市的产业和居住之间存在着很深的鸿沟,处在外城层和辅城层的高新区和高新西区作为产业集聚地,则产业发达,居住和娱乐氛围欠缺,由此也出现很多人住在城中,工作在近郊的现象,从而导致了一直以来的上班时间交通拥堵严重的状况,无独有偶,光华大道区域的城市发展,呈现出来的都是“住宅”集中化,目前暂缺少娱乐和产业的规划,这也会成为未来区域城市发展的掣肘。与此同时,以天府广场、盐市口为中心,半径1km范围的内核区人口活动高度密集、零售商业、商务楼宇和政府行政管理机构的集中,让中心城区的压力也越来越大。随着一些矛盾的凸显, “城市病”成为成都市城市建设中不可忽视的突出问题。 二、成都市空间布局演化导致和加剧“城市病” (一)“同心圆摊大饼”的空间扩张引导人口集中于主城区。“单中心”发展模式,使得商业、办公等城市就业过于密集在旧城区,从而导致的人口过度集中。截至2018年,成都市常住人口为1,604.5万人,成都市主城区人口达1,020万人,比2000年增加672.95万人,占全市人口的比重为63.59个百分点,远郊的第三生活圈(金堂县、大邑县、蒲江县、新津县、都江堰市、彭州市、邛崃市、崇州市)常住人口为445.59万人,比2000年的447.62万人减少了2.03万人;成都市人口的居住已向中心城区聚集。全市人口密度为1,109人/平方公里,主城区人口密度在各圈层中最大,为11,388人/平方公里。其中,武侯区人口密度居全市之首,为14,451人/平方公里,大邑县人口密度最低为391人/平方公里。 (二)人口集中导致“城市病” 城市空间布局优化研究 □文/李虹 (三亚学院海南·三亚) [提要]西部大开发以来,四川城市化水平得到很大的提高,其中心蔓延的“外溢”模式曾是城市空间模式的主流;但随着城市化进入加速阶段,其弊病也在实践中逐渐暴露出来,交通拥挤、环境污染、土地资源后备不足等“城市病”都是这种空间扩展模式的直接产物。为此,本文从空间布局规划制定、构建城市综合体、土地集约化发展等方面对成都市空间布局进行建议,提出缓解城市病的治理方案,以实现成都市城市化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 “城市病”;城市空间布局;成都 中图分类号:F29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19年3月14日 经济/产业《合作经济与科技》No.6s2019 40--

传统村落空间形态、艺术特色及保护利用

传统村落空间形态、艺术特色及保护利用 村落作为聚落初始原型中的重要形式,研究它对城市发展有深远意义。本文从路径、边界、区域、节点、标志等方面阐述江西省吉安市陂古村的空间形态及艺术特色,分析保护陂古村的不利因素,并针对传统村落的保护和开发利用提出了相应对策与措施。 标签:传统村落;空间形态;艺术特色;保护 从原始时代的树巢土穴到村镇再到城市,没有聚落的概念不能完全解释人类的建筑活动。村落在中国传统社会聚落体系中所处的层次较为基础,是聚落初始原型的一种。研究它对当今村镇、城市发展,以及人类对环境建设的要求有重要意义。中国是个传统农业大国,村落数量众多,但是随着城镇膨胀,大量古村落遭到破坏。如何对现存古村落进行合理保护利用显得愈发重要。 1 陂古村空间形态、艺术特色 陂古村地处江西省庐吉泰交汇点,有“庐陵文化第一村”的美称,村内建筑保存基本完好。我们对古村落的保护研究从本源入手,探寻其生长的记忆,使村落的发展脉络连续而清晰。 1.1 村落空间形态 美国学者凯文.林奇在对城市空间形态的认知意象分析中认为,城市空间环境是可识别和可意象的[1],并概括出城市意象的五要素即:路径(Path)、边界(Edge)、区域(District)、节点(Node)、标志(Landmark)等。这五种元素构成了人对空间认知的基本框架,整个村落的布局是该理论在空间设计中的运用。 1.1.1 边界——传统外立面。从陂村来看,实际上是以传统建筑的立面来提示空间特色。陂村建筑虽历经千年岁月的沧桑,但仍保留众多精美绝伦的门楣石刻,青砖马头墙线雕琢细致,外墙窗框和门框清一色的用当地一种叫红石的材料勾边,“古色”与“红色”相得益彰,与巷道围合形成一种具有丰富、深刻的表现力和感染力的空间环境,体现古村落的特色,加深人们对其认知。 1.1.2 区域——村落。身临古村落,便有回到旧时领略故人风采的意境。不仅是看一眼,而且是深入其中之后,获得一种心理和生理感受。 1.1.3 节点——宗祠、书院、教堂。自宋代开始,陂村先人便重视宗祠的建造。自古奉行尊师重教,修建有养源、明新、敬德、振翰等书院、学舍,教育后人;被称作小洋屋的教堂则是民国初年的建筑,曾是重要的革命活动地,其外观体现了中西合璧的思想以及古代建筑向现代建筑形式的过渡,正立面和山墙面分别是中式和欧式风格。

聚落环境空间形态

聚落分布读图---空间格局分析 阿尔村海 拔2200米左 右,属于高半 山羌寨。 有专家这 样称赞阿尔村 为“失落的天 堂,遗失的美 丽,万物皆有 灵,世间之奇 境。”由于交通 不便,长期与 世隔绝,汶川 县阿尔村,不 仅成为南部羌 族的一个集中居住点,也成为古羌民风民俗、传承文化保留得较为原始与完善、“原汁原味”的羌寨。 阿尔村地处川西高原东部岷江上游的深山峡谷之中,地处汶川县西北杂谷脑河东岸,龙溪沟内,传统聚落的外观特征是很封闭的。因为羌族地区海拔较高,气候较为严寒,冬长夏短,年温差小,日温差大,所以,防寒是关键。有效的防寒措施是减少开窗的数量和开窗的面积。这样,民居的外墙显得就十分的封闭。同时,石头的厚重感也增强里防御的能力。封闭型的形态必然带来封闭的道路空间。羌族民居前后都有道路。道路较为狭窄,加之两旁高耸的石墙,人在其中有“一线天”的感觉。而长长的过街楼里昏暗的光线,让人感到压抑。 山地---环境与资源 龙溪 乡属暖湿 带半干旱 季风气 候。受高 原和高山 峡谷地形 的影响全 乡各地气 候差异 大。

水资源:岷江水系支流杂谷脑河的侧支流: 动植物资源:阿尔村有大片原始森林,树种丰富,而动物种类较多,主要以小型动物为主。 风力资源:海拔比较高,部分地区风力资源丰富,可综合开发利用; 旅游资源:阿尔村是“羌人谷”所在地;龙溪沟上游的阿尔沟,其发源处有龙池,属高山湖泊,沟内是阿尔沟原始森林风景区。 水系---选址与依存 阿尔 村巴夺寨 为三条小 河沟交汇 之处,水 资源十分 丰富。这 里的水系 均属岷江 水系,属 岷江的次 支流,三 条小河沟 中以阿尔 沟为最 大。 耕地生活与劳作 农业生产为 主、乏村民生 活用水以及农 业用水。由 于地势较高劳 作方式多为人 力,由于大量 耕地在海拔 2000m左右, 坡度在35° 以上,耕作十 分不便。

黄埔新城空间布局规划.

规划内容介绍 (一)区位优势 黄埔新城位于武汉主城区东北,紧靠城市三环线,东、北隔府河与黄陂武湖、滠口相邻,西与后湖、堤角、丹水池相接,南临长江,与天兴洲及青山隔江相望,是目前汉口北部唯一一块尚未大规模开发的地区。 该区域交通条件优越,城市三环线、解放大道和沿江大道延长线等道路将穿城而过;武英高速、汉施公路,汉黄公路、汉十高速等四条放射状出城通道将与之紧密衔接;正在建设的轻轨一号线二期工程终点拟定于堤角,并规划在远景年穿越本区通往阳逻,6号轻轨线也将进入该区。 此外,规划中的京广高速客运专线、沪汉蓉高速铁路也将穿越此地区,并与京广铁路线相联系。

规划范围以府河南岸新建堤防、张公堤以及长江堤防为界,在原谌家矶地区6.32平方公里确保区的基础上,新增幸福垸和大小南湖地区共约10.61平方公里用地,总面积16.93平方公里。 (二)发展定位 在《武汉城市总体规划(2006-2020年)》中,“武汉市中心城区由中央活动区及15个城市综合组团构成”,黄埔新城是组团之一。 黄埔新城总体定位为:武汉市主城区东北部的城市空间拓展区和重要城市节点,采取TOD建设模式,依托便捷多样化的公共交通、良好的滨水生态环境和相对完善的配套公共服务设施,建成以居住功能为主、居住与就业相对平衡、功能复合和紧凑发展的滨水宜居新城。 至2020年,新城内将可以容纳12.5万人生活、工作和学习。

(三)规划结构 在充分尊重朱家河自然生态痕迹和现状限制条件的基础上,规划采用依托高速铁路走廊及现状企业用地布局工业区,在工业区东西两侧依托轻轨站点集中布局居住区片的空间布局方式,形成“一轴两心三片”空间结构。 一轴:由轻轨一号线构成公共交通主轴和高强度开发轴,衔接规划范围内的各功能区片和服务中心。 两心:依托轻轨站点形成居住区片公共服务中心,综合布局商业、办公、文化、医疗、体育等设施,位于居民步行可达的范围内。 三片:保留现状工业用地(待条件成熟时搬迁),沿高速铁路走廊布局工业区片,在工业组团两侧形成幸福垸、谌家矶两大居住区片。在两大居住区片内形成4个社区中心,配置基本的服务设施。

城市商业空间布局研究

城市商业空间布局研究 摘要: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颍上县城区生活空间涌现出了越来越多的商业场所,形成了一定的商业空间结构,但目前的商业空间布局已不适应城市发展的需求。本文针对目前颍上的现状,基于城市整体空间与商业布局互动影响的理念,对颍上城区商业业态、商业空间形态、商业规模等级和商业空间布局模式进行分析研究,提出适应颍上城市发展的商业空间布局及其实施导引,以避免其自发无序的商业空间发展。 关键词:城市商业空间布局 Abstract: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social economy, and the improvement of people’s living standard, Yingshang county emerged in more and more business places, formed some commercial space structure, but the current commercial space layout can’t suit the development requirement of the city. Aiming at the present status of Yingshang, based on the whole city space and commercial layout of the interaction theory, to analyze Yingshang commercial layout, commercial space uptown form, business scale level and commercial space layout model, and to propose the development commercial space layout of Yingshang and the guidance, which avoid the spontaneous disorder of commercial space development. Key words: City; Commercial space; Layout 一、研究背景及意义 颍上县目前正处于蓄势待发的发展阶段,颍上循环经济园、刘庄发电厂、合淮阜高速公路等重大产业和基础设施项目的建设为颍上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保障。到2030年颍上县城市人口将达到60万,颍上拥有巨大的商业发展潜力,目前传统的商业空间布局已不适应城市发展需求。通过城市商业空间布局规划研究,为颍上城市现代商业功能预留发展空间,大力发展商业与金融保险、商务办公、会议会展等现代服务业,使颍上县尽快摆脱目前商业发展裹足不前的窘境,以满足颍上未来的商业发展需要。 二、城市商业空间形态阐述 1.商业业态 商业业态主要有如下八种形式:市场、商店、超市、大型超市、便利店、专卖店、购物中心、仓储式商场、现代电子商店。这些商业业态逐步演进,特征也逐渐趋向于高级化复杂化。

城市空间形态研究简述

城市空间形态的研究是城市科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一个众多相关学科共同积极参与的研究领域,体现出很强的开放性特征,研究方法论呈现多元化,具有多重主体的视角。参与研究的相关学科及其分支之间具有密切的联系,由于各学科的研究进展不同,使得城市空间形态研究呈现多角度和多阶段的进展状态。多学科研究进展中,研究范畴之间多有重叠,研究方法上相互借鉴,研究成果相互影响、相互促进。 一、国外城市空间形态的研究 城市空间形态研究这一理论起源于1950年代由马奇和马丁( March, Martin,1972)在英国剑桥大学创立的“城市形态与用地研究中心”。这一理论认为城市由基本空间元素组成,它们构成了不同的开放与围合空间和各种交通走廊等,空间形态研究从不同规模层次分析城市的基础几何元素,其目的是试图描述和定量化这些基本元素和它们之间的关系。随后各种不同概念被发展用以定义和描述建筑和居住聚落(Steadman, 1983: Mitchell, 1990 ),其中最有影响的是“空间语法”(spacesyntax,详见: http: //www. spacesyntax.com),这一概念可以被定义为描述、解释和定量建筑或聚落空间结构的技术方法。这一方法不仅强调分析空间集合的几 城市空间形态研究简述 何 璐 田大方 东北林业大学 何特性,更重要的是蕴涵其间的社会与人类学意义(Hillier, 1983)。 以上讨论的城市形态理论提供了广泛的方法来剖析城市物质环境,尽管它们有重合之处,但根据所侧重的研究对象和方法的不同,相关的理论概括起来可以被分为三类: 1.形态分析:包括城市历史研究、市镇规划分析,建筑学的方法和空间形态研究。“形态分析”依靠从二维到三维的城市地图、规划与建筑设计和城市实体研究,其目的是解释城市现象和剖析其中隐含的规划管理、建筑师、业主和各种相关专业人员在城市形态变化中的作用及责任。 2.环境行为研究:它关注于人的主观意愿和人的行为与环境之间的互动关系,研究过程包括实地观察、问卷调查及相关人员的访问。 3.政治经济学的方法:它关注政治与经济因素和相关的社会组织在“城市过程”(urban process)中的作用,定量的方法在这里是主要的分析工具。 二、国外城市空间形态的研究趋势 进入21世纪,随着世界经济格局的重组,全球经济一体化使城市空间结构进一步向区域化、信息网络化的方向发展。城市空间形态的内在机制也变得更为错综复杂,从一国一地的研究转向跨国、跨区域的研究。并且随着知识经济的到来,研究知识经济社会的发展规律及其对未来城市空间形态的影响将成为西方学术界的发展方向,从而使城市空间形态研究的理论不断涌现。理论都是建立在当时的社会经济发展基础上的,而且它们会随着资本主义社会经济条件的变化而消长兴衰。因此,西方城市空间形态演化正在呈现出前所未有的新机制和新特征,将会成为城市研究的一个重要领域。在相对有限的可借鉴经验的条件下,缺乏明确的目标与工作方法往往同时成为城市发展规划中的问题,对不确定性的充分认识对提高中国城市研究 有特别的现实意义。 三、国内城市空间形态的研究 近年来,对于中国城市空间形态的研究重点也在发生变化。较早研究中国城市空间形态的著作或论文中,研究内容所涉及的时间跨度和空间跨度都比较大,一般将整个中国城市的演变作为研究背景或研究对象,时间跨度从城市产生一直到20世纪80年代,并将其划分为若干个历史时期,重点研究不同历史阶段中国城市空间形态的演变特征(武进,1990) [1]。有的研究偏重于城市的物质实体空间,从整体上介绍中国城市空间形态发展的规律和特征(段进,1999) [2]。这种全景式的研究,时空跨度大,涉及内容广博,为今后的研究提供了很好的基础和范例,但是难以对其中某一个特定历史时期进行放大和专门研究;这些研究多是完成于20世纪90年代初期,而最近十几年是历史上中国城市发展变化最快的时期,以上的研究对于我国城市发展中最新的特征和规律没有涉及。相关的理论概括起来可以被分为以下几类: 1.城市空间形态的构成要素:武进(1990)、段进(1999)、邹怡等(1993)[3]、苏毓德(1997)[4]、李加林(1997)[5]、陈勇(1997)[6]、王富臣(2002)等都是从城市空间形态的构成要素进行理论研究的。归纳众多学者的表述,虽然其表述不尽相同,但是可以发现观点都比较接近,城市空间形态的物质要素主要有道路网、用地和具有明显特征的功能单元等组成。在有关城市空间形态的论述中,很多学者也提到了社会生活方式、人们心理生理、经济技术条件、历史文化及管理制度诸多非物质要素。随着城市空间形态研究的不断深入,城市空间形态的构成元素集合不断扩大。 2.城市空间形态的整体模式:朱锡金(1987)、武进(1990)、段进(1999)、陈友华、赵民(2000)、栗峰(2004)等对于城市空间形态的整体模式的研究主要是对城市建成区的外在形廓进行描述、概括、分类、比较等,有利于从整体上把握城市空间形态的特征,并且是进一步研究的重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