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藏族传统文化在新世纪中的作用和发展趋势〉〉

〈〈藏族传统文化在新世纪中的作用和发展趋势〉〉

〈〈藏族传统文化在新世纪中的作用和发展趋势〉〉
〈〈藏族传统文化在新世纪中的作用和发展趋势〉〉

藏族传统文化在新世纪中的作用和发展趋势

四川甘孜州档案局研究馆员得荣·泽仁邓珠

藏族传统文化的定义及内容

藏族文化是藏民族的历史、社会、政治、经济、宗教、生活、习俗与地理环境的特点在意识形态中的反映,是藏民族智慧的结晶,她凝聚着藏民族的情感意志和精神追求,体现着民族的精神,是藏民族的灵魂和标志。藏族传统文化内容具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包括宗教文化、世俗文化、大众文化、宗教密宗文化、地域文化、农耕文化、草原文化、饮食文化、服饰文化、建筑文化、婚丧文化、节日文化、山文化、水文化、石文化、树文化等;狭义的按藏民族传统的分类法可将上述内容分为大小十大明:声明、内明、因明、医明、工巧明为五大明;修辞学、辞藻学、韵律学、戏剧学和星算学称之为五小明。内容包括语言文字、宗教经典、历史文献、逻辑哲学、天文历算、文化教育、医药卫生、科学技术、文学艺术、伦理道德等。这一切不仅是藏民族精神财富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是人类文化遗产的重要财富,在任何时候都应该坚定不移地继承和弘扬。

藏族传统文化的特点

一、藏族传统文化的特征

藏族传统文化具有以下五大特点,一是藏族传统文化是以本教文化为根基和源泉,外来佛教文化为充实、丰富并起到先导作用的历史悠久、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特色鲜明的雪域文化。二是伴随着这个民族的产生而随之形成的具有顽强生命力的藏族文化,它的发展经历了远古、古代、近代和现代社会,人类进入太空时代的今天,她依然以根深叶茂充满生机和活力活跃在世界文化百花园中,除了她具有人类文化的共同特征外,还有其他的八种个性特征:即民族性、地域性、多样性、神奇性、稳定性、开放性、导向性和国际性。三是藏族文化越来越成为不同种族、不同国家、不同民族都喜爱、都享用、都欣赏和研究的“热门共享”文化。四是藏族文化和文化产业具有全球性的交流传播发展空间和经济效益空间。五是藏族文化将日益面临国内外强势文化的冲击和同化,迫切需要保护抢救和合理利用。

二、藏族传统文化与宗教的联系

宗教文化是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可以这样说:不懂宗教文化就不能全面弄懂藏族文化。这是因为:本教和佛教对藏族的政治、经济、文化、教育、外交、文学、艺术和伦理道德、社会心理、思维方式、价值观念等方面具有重要的影响。宗教经典中包含有历史、文学、艺术、哲学、天文、历算、医药、建筑、工艺、雕刻、绘画、戏剧等内容。

在不少人看来,宗教与科学如同水火,是一对孪生冤家,他们两者之间存在着难以调和的矛盾。然而,实际上两者有一定的联系。这里只举五个例子:一是古今中外不少宗教徒曾在科技方面做出过重大贡献,例如哥白尼、加利略、一行和尚、龙树、马鸣、登巴西绕米沃齐、莲花生、大译师仁青桑布、俄洛登西绕、仲顿甲瓦迥勒、布顿仁青珠、萨迦根呷坚贞、五世达赖喇嘛昂旺洛桑嘉措、第司桑吉嘉措、宗喀巴洛桑扎巴、夏扎扎西坚贞、工珠月登降措、局迷旁朗吉降措、松巴益西班觉等;二是宗

教人员在翻译佛经的同时,将大量的医药、历算、工艺、美术和文学艺术等方面的著述译成藏文,促进了藏民族科技的发展;三是过去所有藏族大小十明学科成果科技著作,大多数是宗教高僧大德们编著而成的,他们为发展藏族科技作出了巨大的贡献;四是本教经典中的物本体论思想和对立统一世界观和佛教经典中大小十明学大多属于科学技术成就,不是宗教和神秘主义内容。同时将所有科技著作和佛经一样,都是由寺院和宗教人士刊刻印发并保存下来;五是寺院作为藏族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和教育基地或最高学府,不仅培养佛学家,而且培养出一大批政治家、社会活动家、哲学家、历史学家、文学家、天文历算学家、语言文字学家、医药学家和艺术家,为藏民族的科学文化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宗教文化与科学技术相互影响、相互交流、相互渗透,形成一种具有鲜明民族特色的传统文化,宗教对藏族社会的发展进步曾起到过推动作用和传承弘扬作用。

然而,这里需要明确指出的是:宗教不等于藏族文化。有人说藏族文化就是宗教,把宗教视为藏族文化的全部。持这种观点的人是由于对藏族文化不了解的一种表现,但它误导了许多人的认识。传统的“十明学”划分中,清楚地界定了宗教只占了十明学中的一明,即“内明学”,其他声明、因明、工巧明、医方明、修辞、星算、戏剧、韵律、辞藻等九明学都是属于大众文化或世俗文化,人人都可以学习和掌握。宗教与藏族文化有着不解之缘的原因是:由于藏族社会发展的特点所决定,藏族文化的发展、继承和传播,都是依靠和借用宗教这个载体和媒介来实现的。加之藏族历史上没有像中世纪欧洲那样宗教与文化脱体的“文艺复兴”运动,藏族文化与宗教有着千丝万缕的密不可分的联系。

藏族传统文化在新世纪中的积极作用

一、传统文化培育了民族精神和民族性格

传统文化是培育民族精神和民族性格的营养源泉,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柱;民族性格是一个民族的传统教养和心理素质的外在体现。

藏民族在传统文化的熏陶、培育作用下和生存环境、社会政治、宗教信仰等的作用下,形成了吃苦耐劳、勤劳勇敢、英勇善战、好强不息、抑强扶弱、团结协作、保家卫国的民族精神。传统文化教养和孕育了这个民族豪爽开郎、憨厚纯朴、热情大方、心直口快、通情达理、虚心谦让、知足常乐、尊老爱幼、尊师重道、以善为本、重情淡财、施舍济贫的性格。

二、传统文化的道德准则与价值观念是文明社会所追求的道德价值观

藏民族是一个非常讲道德的民族。多数人均能勤俭朴素、乐善好施、尊贤重礼、守分服从。尤其是宗教文化,它以巨大的特殊功能和高强度的渗透力,把自己投身到社会生活和社会心理之中,使宗教禁忌和世俗伦理成为藏民族的伦理道德、风尚习惯的基本内容,以准则的形式规范社会,以巨大的社会功能有力地维护和稳定了社会秩序。为人们提供了一套完整的行为准则和价值观念:要求人们做到真诚正直、不贪不图、尊老爱幼、敬奉师长、谦虚礼让、男女平等、贵贱平等、勤俭持家、扶弱抑强、助人为乐、遵纪守法、救护生灵、保护生态,相信有因果轮回,特别注意行善积德、慈悲施舍、利乐众生、戒绝恶行,提倡真、善、美,抵制假、恶、丑。如制定于公元七世纪的《十善法》、《兄弟处世哲学问答录》和后来的《萨迦格言》、《水树格言》、《国王、大臣、王妃修身论》等伦理道德专著中显示得非常清楚。藏民族的这些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正是文明社会所追

求的道德价值观,其实质上是一种以德治国的学说。

藏族传统文化的价值观是:重情淡财、知足常乐、施舍济贫,反对损人利已、弱肉强食、贫富悬殊、斤斤计较;强调人与人之间建立一种关爱、仁慈、信任、宽容、谦让的情感关系,反对人与人之间形成憎恨、无情、猜疑、刻薄、争斗、贪欲的利益关系。

三、藏族传统文化中的依法治国理论

藏民族早在距今四千多年前的原始部落时期,就产生了氏族和部落之间、氏族与氏族之间、部落与部落之间的人伦道德关系和人与人之间的道德准则为主要内容的习惯法规。

吐蕃历代君王,一开始就确立了以法治国的体制。约在公元二世纪左右就有成文法。到公元6——7世纪藏王朗日伦赞和松赞干布父子执政时期,吐蕃法律已日趋完善健全,先后制定有《三十六大法》为母法的行政法、组织法、刑法、民事法、军事法和其他法律。从这以后的帕主贡玛、噶玛法王、甘丹普章等地方政权先后制定了《十五法典》、《十三法典》、《十六法典》、《十二法典》、《正直明鉴法典二十一条》等法律法规,充分体现了藏民族是个有法可依、违法必纠、依法治国的民族。同时藏族为人类法制社会的建设作出了贡献。纵观藏族传统文化中的法律内容,其中许多精华部分值得继承和弘扬,它对于增强人们的法制观念和社会法制意识,以及依法治国,具有一定的借鉴作用,同时也有利于文明社会的建设,特别是藏族的民事法和习惯法对当今藏区民事纠纷和解决社会治安具有很好的借鉴作用。

四、藏族传统文化中的吃苦耐劳、艰苦创业精神

藏族传统文化中有吃苦耐劳、艰苦创业、勤奋向上的民族精神。如藏族文学名著英雄史诗《格萨尔王传》中的民族英雄人物,他们降伏妖魔、抑强扶弱、救护生灵,率领藏族人民南征北战、浴血战斗、为民除害、保卫家乡和人民,表现出惊人的意志和毅力。

在新世纪中,我国仍处在发展中国家,藏区的经济文化还处在贫穷落后的阶段。迎接贫困落后的严峻挑战中,必须发扬吃苦耐劳、艰苦创业、勤奋向上的精神。

五、健康向上的优秀文艺作品

藏族传统文化中,有许多优秀的文学艺术作品,它是藏族人民在千年的历史进程中,以生活为原形创造的文学作品。例如八大藏戏取材优美的神话传说。《尼妃汉妃公主》歌颂了藏尼和藏汉联姻与和睦友好的民族关系,同时赞美了吐蕃君臣的智慧;《智麦更登》塑造了一位舍已救人的王子智麦更登的形象;《洛桑王子》、《苏吉尼玛》、《卓瓦桑姆》、《白玛文巴》都有扶正祛邪、扬善惩恶和向往和平祥和、幸福生活的思想内容。藏族长编小说《青年达美》、《绿颈鸟的故事》,民间故事《阿口登巴》、《尸语的故事》,神话故事《莲苑歌舞》、《候鸟的故事》等,其内容都是弘扬正气、行善积德、利乐众生、惩治邪恶、赞扬真善美、抵制假恶丑的健康向上的优秀作品。

六、传统文化中的先进科学技术与远古文明足迹

藏族传统文化中的科技文化是藏族人民智慧的结晶。藏族科技文化具有悠久的历史。它一直是藏族第一生产力,是藏族社会进步的强大推动力,是不断否定神秘主义的文化主流。作为科学理论性的哲学思想,可以追溯到距今5千多年前的神话时代,当时就已有《卵生世界》、《神猴变人种》、《青稞种子的由来》等哲学思想。对物质世界已有经验思维方式和透过现象看本质的智能。

雪域高原上的藏族先民是较早进入农牧业时代的民族。考古发现大量属于远古石器时代的劳动工具、谷种、家畜、耕作、纺织、冶炼技术的文物遗迹;根据考古发现,早在距今4—5千年前,藏族在雅鲁藏布、金沙江、黄河、岷江、安宁河流域创造了畜牧、农耕、石器、骨器、陶瓷、青铜、纺织、医药、建筑文明,藏族文明是世界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已发现的拉萨曲贡,昌都卡若,安多马家窑、齐家、寺哇、半山,广汉三星堆,嘉绒中路等古文化遗址出土文物就是远古藏人(汉史中的戎、氐、羌、蛮、夷、狄、棘、濮)创造的文明足迹。

汉文史料《史记》、《汉书》、《帝王世纪》和《中国民族史》等权威史书中,清楚地记载炎帝神农氏是羌人。他把安多藏民的农耕文化、牧业文化,彩陶文化和建房屋居文化随着安多藏民沿黄河和渭河东迁而带进中原地区,这在安多地区的考古中得到证实。这与藏族史书中记载的观世音菩萨向雪域洒下不种自收的五谷和金银财宝,十二邦国、二十四大氏族筑城割居一地,每个邦国都有君王和大臣,人们学会饲养牛、羊、狗,引水灌溉的定居生活的记载是相吻合的。这充分证明藏族先民在远古时期,不仅具有科学的思维萌芽,而且已掌握了农牧业、冶炼、制陶、纺织、建筑、饲养家畜等技术。早在公元前1400年的象雄王朝时期,藏族本土原始宗教本布教法师们禳灾祈福、驱邪治病、求雨止旱、口念咒语、降神伏妖、修建祭坛和庙宇等活动中,就明显地体现了远古的星算、医药、建筑等科技活动。到了吐蕃时期(约公元前825——公元923年),科学思维已进入系统化阶段,突出表现在《蛋生世界》中关于世界由五种本原物质(水、木、土、火、风或王种原物风、火、露珠、山)构成了本体论思想的产生和关于世界由若干矛盾对立面构成以及天人合一(天界、人间、地狱)的世界统一观,直接引发出关于天文历算学、人体科学、医药学、语言文字学、法律学、逻辑哲学、伦理道德等科学理性思考。农业,牧业、冶炼、纺织、建筑、铸造、桥梁、工艺等技术取得全面进步。其中许多科技还是属于世界之最和亚洲第一。被誉为“吐蕃八大贤人”的8位著名人物在农牧业、铸造业、度量衡、语言文字、服饰文化等方面建立了承先启后的伟业,推动了藏族社会的进步。同时还产生了符合事物发展规律的科学幻想。藏族文明同中原文明、古埃及文明、古印度文明、古巴比伦文明、古希腊文明等一起,都是人类文明的发源地。而藏族文明较上述中原文明、南亚文明和中亚文明所处的地理环境和自然条件均差,这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藏族文明的发展水平和发展空间。

在新的世纪中,藏民族将要实现伟大的复兴,挤入世界先进民族之林,我们应该充分发挥传统文化中的先进科学技术,在新世纪中承先启后、弘扬创新。

七、藏族传统文化精神是新世纪精神的合理成分

文化精神是指体现在文化系统结构中的本质、核心、价值体系和心理呈现。藏族传统文化,其文化精神主要体现在以下五

个方面:

(一)保持鲜明的雪域文化主体性精神

藏族传统文化是藏族人民自己创造的,其主体性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首先在创造文化的历史长河中,始终坚持雪域高原特殊的地理和自然环境条件的正确认识、把握和利用,例如:藏族的衣食住行,歌舞文化,依赖习俗等,表现出对人文社会环境能动地进行调解、适应和合理选择,始终保持鲜明的地域性和民族性的特色,自觉地融汇于人类文化绚丽多彩的滚滚大潮中。其次藏族传统文化是在不断受到外来文化的冲击和挑战中向前发展的。如佛教文化就是对藏族本土文化的最大冲击和挑战。但是藏族文化一方面敢于直接迎接外来文化的挑战,敢于或善于吸纳、引进和融合外来文化;另一方面又不是被动地生搬硬套外来文化,而以以自我文化发展需要为根基和源泉,主动地选择、吸纳、消化和改造外来文化,以促进自我文化的发展。

(二)创造性精神

勤劳、智慧的藏族人民,千百年来他们所创造的生产力、生产方式和人类文明,渗透到社会各个方面,渗透到人们的思想和心灵之中,表现出一种富有理性、善于创造、追求崇高、机敏睿智和豪爽强健的文化精神,在藏族文明史上,有许多世界之最的奇迹:

最早发明球类(马球发明于公元6世纪);最早驯马养马和饲养野牦牛、野羊、野狗(野狼)、野猪、野鸡(原始社会);最早有模特(公元779年建桑耶寺时从全藏各地挑选形体俊美的男女作模特塑像);最早发明快餐(糌粑);执政时间最长的朝代(吐蕃王朝自聂赤赞布约公元前825至公元923年末代藏王白科赞共45朝1748年);最早种植谷物的民族(距今5千多年就会种植粟米、豆类、青稞、麦子);最早派留学生到国外求学深造(公元630年左右派吞米桑布札和其他青年到印度、唐朝等国留学);最早在金沙江上架设可渡千军万马的铁索桥(公元670年吐蕃在今云南维西塔城乡境内的金沙江和漾鼻江上建铁索桥);最早制造彩陶并能在陶上纹饰图案1千多种;世界科技史上最早的藏族医学(本教《四部医经》形成于公元前1300年、公元7-9世纪就有人体解剖学、胚胎学、病理学、临床学、药理学,阿夏医生用金刀给盲眼开刀、人体教学挂图等)、冶炼技术和建筑技术(如安多和拉萨曲贡出土的五千多年前青铜器、广汉三星堆青铜器和约公元前8世纪至公元7世纪间建的拥布拉岗、降巴敏久林、布达拉宫、温乡九层石墙宫等);世界上最大的铜佛像(扎西伦布寺降巴佛总高26.2米,佛手长3.2米、手指长1米);世界上最大的布画(布达拉、扎西伦布寺巨幅唐卡);世界上最长的史诗《格萨尔王传》(共140多部);世界上最古老的戏剧—藏戏(公元700多年时就有);世界上最早的快递邮票(公元7世纪就有快递邮员标志—银铃);世界独有的珍品昌珠寺的珍珠唐卡和布达拉内的由20万颗串成的珍珠曼陀罗、13米高的十三世达赖喇嘛的金质灵塔、铜质镀金巨型时轮坛城等等举不胜举。

(三)奋进性精神

雪域高原是当今世界海拔最高的高寒大陆,有“地球第三极”、“世界屋脊”之称。那里地势高峻、气候恶劣、土地贫脊,交通不便,地广人稀,其自然和地理环境远不如周边地区。但是伟大的藏族人民在同恶劣的自然地理逆境的搏斗中,却表现出

百折不挠、艰苦奋斗、埋头苦干、永往直前的伟大精神和品质。在极端恶劣的自然地理环境中,创造了举世瞩目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在新的世纪中,藏区要实现现代化,正需要这种精神。

(四)爱国主义精神

在藏族历史上,藏族人民多次爆发反抗外来势力的政治压迫和经济掠夺,反抗封建统治阶级对藏族人民的民族压迫和民族歧视的斗争,多次掀起反对外国殖民主义,扩张主义和内部分裂主义,卖国主义的顽强斗争,以维护祖国统一和领土完整。自古以来藏族人民用生命和鲜血捍卫雪域高原的完整;自古以来十分珍惜同国内外各民族之间的友谊和团结。上述这些无不是藏族人民爱国精神的伟大历史壮举。

(五)开放性精神

在藏族历史上藏族文化有三次向外大规模开放传播的浪潮:第一次是公元7-9世纪的吐蕃王朝,当时将藏族文化传播到中亚、东亚、南亚各国;第二次是公元13世纪藏族文化传入中原各地和蒙古地区;第三次是清朝时期藏族文化广泛传入内地。藏族文化对这些国家和民族的文化呈出现过相互交流、相互影响、相互渗透、相互促进和相互融合的过程。

(六)藏族传统文化在新世纪现代化教育中的作用

藏族传统文化中的科学技术内容比重很大,其中绝大多数内容完全适应现代社会。因此,学习、继承、弘扬和传播藏族优秀文化是藏区各类学校思想教育、文化教育、素质教育、专业教育的重要内容。为了使受教育者成为有文化的带动者,为藏区建设贡献才智,在藏区各类学校教育中,应开设一定比例的关于藏族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课程。在藏族社会历史中,冬氏种姓部落首领、华夏族先祖炎帝的(悦登,约公元前传说时代的人)发明创造,有象雄古国(约公元前1455年——公元650年左右)的远古文明,有拥仲本教创始人登巴西饶米沃齐(公元前10世纪人)的文明传播,冬氏种姓部落酋长(羌人首领)无弋爰剑的子孙(博杰益甲,公元前4世纪人)在西北西南建国立业,有第一个王聂赤赞普(约公元前825——前785年)的建国立业,有吐蕃32代藏王松赞干布(公元617——698年?)的统一大业,有王妃赤准公主和文成公主(公元7世纪人)引来印度文明和中原文化,有吐蕃八大贤人(公元前505年——公元9世纪)的承前启后的伟业,有宇妥月登贡布(703——813年)把藏医药推向成熟,有吐蕃末代藏王达玛乌东赞(803——845年)的国政改革,有岭格萨王(公元10世纪)的抑强扶弱英雄浩气,有藏戏和桥梁专家唐东甲布(1385——1465年)的劳苦功高,有萨迦班智达根呷坚贞(1182——1251)精通十明学科,有格鲁派创建者宗喀巴洛桑扎巴(1357——1419年)弘扬佛法改革宗教,有五世达赖喇嘛昂旺洛桑嘉措(1617——1682年)的深谋远虑,有第司桑吉嘉措(1653——1705年)的丰功伟绩,有十三世达赖喇嘛土登嘉措(1876——1933年)的改革举措,他们在藏族历史上,乃至在人类文明史上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我们应把伟大智者们为本民族的兴旺发达和人类社会的文明进步作出的突出贡献,作为子孙后代永远值得效法和学习的榜样;把伟人智者们身上闪耀着热爱民族、坚持真理、开拓进取、勤奋好学、励精图治、勇于创新、无私奉献的精神,深深地扎根于后人的心中,化骄傲为动力,唤醒民族自尊心、自强心、自信心和自豪感。把伟人智者们的业绩编成教材让后人发扬光大。因为学生对历史与现状知道的越多,知道的越深,越能激发起他们的民族

自豪感、自尊心和自信心,为建设家乡刻苦学习。

藏族传统文化内容包括科技、哲学、宗教、医药、历算、建筑、绘画、诗歌、戏剧、音乐、舞蹈、雕刻等。这些内容在中、小学教材中由浅入深逐年编排。大学则可以成立专业和系科,开设藏医药系、天文历算系、文学系、藏戏系、宗教系、绘画雕刻系、音乐舞蹈系等。

藏族传统文化走向因步自封的社会影响

藏族传统文化自公元18世纪开始走向自我封闭的原因很多,其中由于18世纪以后把藏族文化的继承和传播重心移向寺院,将文化的传播变相地成为宗教职业人员的专利关在寺院经堂内,教育脱离了民众,与外界的思想文化交流逐步隔绝,形成了过于封闭的学术氛围,只重视寺院僧人学经,忽视世俗教育,社会文盲率极高,造成民族整体文化素质低下。文化的拥有者们,处于对文化的一种崇敬和厚爱,给传统文化披上一层唯古唯佛、神秘离奇的外衣。文化中的科学性逐渐浸入神化,把许多旧的事物被认为是魔的幻化;把许多奇的事物被看成不详之兆;把许多新的事物被视为违背正统的胡作非为;把许多改革创新、不拘于传统的智士和学人被定为背叛列宗列祖的叛逆行为。藏族历史上也有不少人看到了藏族文化的悲哀,试图进行一些改革之时,时时受到保守势力的压制和迫害而未能成功。藏族文化走入神秘化怪圈的结果,使曾经称雄中亚的强盛民族,在数百年的漫长时间里,停滞不前,逐步走向衰败与落后。

把活生生的历史人物抬到神庙中作为神的化身供奉起来,与社会生活隔绝开来,他们的创造力和业绩被异化。把现实生活中的人和事被神化以后,使藏民族在几百年中陶醉在封闭排外的忘我尊大之中,导致藏族传统文化循规守旧,形成现代文化的断层,最终导致藏民族的思想观念和思维方式的保守性和滞后性,加之其他种种原因和诸多社会历史因素,出现当今藏区经济文化的发展速度和综合势力远远落后于周边地区。

藏族传统文化在新世纪中的消极作用

藏族传统文化在新世纪中具有优秀的一面,同时也有消极落后和阻碍民族发展进步的一面。

一、藏族古代科技有过辉煌的成果,但也有不足。其主要是没有形成试验科学传统和完整的科学体系。科学技术没有取得应有的社会地位,更缺乏通过科学技术促进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动力和机制。为什么近代科学技术首先在欧洲出现,而未能在雪域高原上出现,这是上述原因之一。藏族历史上虽然有着伟大而丰富的文明成果和优良的文化传统,但相对来说,全社会的科学精神不足,没有科技意识是个最大的缺陷,也是我们民族的致命弱点。鉴往开来,继承原有的优秀文化,弥补历史的不足,是当代藏民族,特别是藏族青年一代的神圣使命和历史职责。

二、新世纪是科学技术和人才竞争的时代,是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的现代化时代。藏民族固有的勤劳、勇敢、智慧的优良传统继承发扬的同时,必须充实新的时代内容。我们的勤劳不能仅仅停留在出大力、耐大劳的苦力上,把传统的勤劳与学习应用现代科技结合起业,树立科技有用的观念;我们的勇敢不能长期停留在简单、粗犷征服自然和人的能力上,把传统勇敢与提高人的智力结合起来,培育头脑发达、智力高尚的勇敢人;我们的智慧不能局限于传统科技的继承上,把传统科技与现代高科技、

新技术结合起来,培养开拓型和创新型的智慧人。

三、藏族传统文化在新世纪中,有些消极落后的观念必须改革。

容易知足、安于现状和小胜即安,这种观念容易阻碍人的开拓进取和勤奋向上精神。在新世纪,我们要树立凡是人干出来事,凡是通过人的主观能动性创造的人间奇迹和人类幸福生活,我们都应努力奋斗,敢于好奇、敢于碰撞、敢于试验、敢于探索、争取获得;凡是别国和别的民族拥有的一切先进丰富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我们也通过勤奋努力设法拥有。

不愿参与竞争,过于忍耐迁让,甚至听天由命的思想,有碍于民族自尊、自强、自信精神,容易带来追求上的滞后性。藏民族在新世纪要想挤入世界先进民族之林,必须要有强烈的民族责任感和时代紧迫感。因为伟大的创业实践,需要伟大的创业精神来支持。

重农牧,轻工商,重节约和积蓄,轻开源追求和索取的观念,有碍于藏民族的发展进步和繁荣富强,不利于商品经济的发展和价值规律的应用。

重出大力,耐大劳,轻智力投资和改进生产劳动方式,有碍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不利于尽快缩短差距,走共同发展进步之路。

重传统,轻现代,重自己固有的,轻别人引进的封闭保守思想,有碍于自身的进步,不利于吸收新鲜事物,不利于学习和引进别人先进的东西,不利于学习和利用现代高新技术。

过分强调安贫乐道,知足常乐和自然经济条件下形成的重精神、轻物质,重来世、轻现实,忽视现实追求和奋斗,有碍于树立勇于探索、勇于创新和励精图治的精神,不利于藏民族的振兴和进步。

重依靠和依赖,轻自力更生和自寻生财门路。对任何事都乐意依靠别人的指点、同情、施舍和帮助的习惯,现已养成“等、靠、要”的惰性思想,缺少自力更生,自强奋发的思想。这种重依靠,轻自强发奋的惰性思想直接导致藏区经济文化落后,缺乏创造活力的重要原因之一。

四、藏族传统文化中来世幸福的内容直接影响对客观世界的改造力度,不利于现实生活的追求,不利于发挥主观能动性。藏民族把相当一部分社会财力、人力、物力和时间花费在朝佛转经、虔心礼佛上,对自己生存环境和生产环境直接相关的科学技术,社会经济发展等问题不予过问或很少去关心,忽视劳动致富和科技有用,导致藏族社会生产力低下。

藏族传统文化与新世纪现代文化相结合

藏区实现现代化是历史的要求,是藏族人民所要实现的奋斗目标。藏族传统文化与新世纪现代文化相结合,是藏族文化继承向前、发扬光大和发展进步的必由之路。现代高新技术不是凭空产生的,它是在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在对待这个问题上,我们既不能抛弃或否定传统文化,单纯地去追求现代文化,即丢弃传统,重新起步;也不能固守传统文化而忽视对现代文化的学习、吸收和引进。本人认为对藏族传统文化采取“扬弃”态度,取其精华,弃其糟粕,把我们祖先遗留下来的传统文化优秀部分坚定不移地继承下来,发扬光大,使之达到新的高度。同时,为了新世纪现代化建设的需要,必须对传统文化给

予分门别类地归纳与整理,我在编写《藏族通史·吉祥宝瓶》时作了这方面的尝试但还不够。

藏族传统文化在新世纪中的发展趋势

历史是动态的,社会是前进的,昨天的辉煌并不代表今天的辉煌,只能作为前进的动力,不能视为骄傲的资本而沾沾自喜、不求上进。因为创造人类辉煌历史的是我们的祖辈,而不是我们自己,它已经成为昨天。我们所要追求和奋斗的目标是今天和明天。当今天别人有的你没有,今天别人做到的你做不到时,喜欢作单纯的纵向比较或用自己的优势来比别人的劣势自我安慰、不思进取,不大愿意多作些横向比较来发现差距,激起落后感和紧迫感。藏族传统文化在新世纪中的发展方向为:在传统文化中寻找精华发扬光大,舍弃糟粕忍痛割爱,在前人的基础上更上一层,牢固树立有“为”才有“位”的思想。其具体为:第一、如何继承、创新和保护传统文化

如何继承、借鉴、创新、发展和保护藏族传统文化,是关系到藏族文化生死存亡的大事,关系到藏民族能否立足于世界民族之林的问题。如何继承和创新传统文化?本人认为:在学习中继承,在选择中借鉴,在创新中求发展,在开发利用中加以保护,是藏族传统文化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本规律,做到以下七个结合。

一是要以时代先进文化紧密结合起来;二是要以时代精神紧密结合直来;三是要与文化的全球化紧密结合起来;四是要与藏区发展战略紧密结合起来;五是要与藏区的实际紧密结合起来;六是要与探索文化走向市场和文化产品化紧密结合起来;七是要与藏区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需要紧密结合起来。

第二、制定藏族传统文化可持续发展战略

在经济全球化、文化市场化的世界潮流中,我们不加强藏族传统文化的继承、借鉴、创新、发展和加以切实可行的保护措施,藏族传统文化衰亡的可能性是存在的。因此,我们应当制定藏族传统文化可持续发展战略:

一是有必要建立藏族文化标识系统,保护有形文化和无形文化并举。

二是建立传播、弘扬藏族文化的精品网站,这是传播和保存藏族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渠道。要建立精品网站,首先要藏族文化数字化,其次要进行藏文字的计算机编码。

三是提高本民族青少年的文化自觉意识。文化自觉意识包括弘扬、保护本民族文化权利和义务的意识;文化安全意识;文化多元性有利于全人类意识;文化衰亡匹夫有责意识和抵御外来糟粕文化入侵的意识。在广大人民的心中树立既要吸收外来文化的精华,又要爱惜自已民族文化的意识。

四是加强对国际文化交流的科研人才的培养,明确藏族传统文化中哪些是精华,哪些是糟粕。

五是加强藏族文化产业的建设。文化产业在藏民族中还是个新现象、新产业,工作难度比较大。但我们必须面对文化制品的商品化、产业化及经济全球化、国际文化交流日趋产业化这个时代大潮流,发展自已的文化行业,拥有自已的文化产业,开发与自已产销对路的文化产品,打入国内外文化制品市场,在全球化市场中有自已的位置,是藏族文化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措施。

六是在藏族文化资源开发中,处理好开发和保护的关系。这里主要讲保护的问题。政府、专家、企业、社会、民众是藏族

文化保护的主体;法律、政策、技术、产业是保护的措施。它包括政府保护、立法保护、民众保护、社会保护、重点保护、分类保护、企业保护、培养继承人等内容。保护中要注意保护民族文化的个性,即独特性。湖南省民委副主任赵生秀在国家民委召开的“西部民族文化工作研讨会”上提出了“保护民族文化赖以生存的生态环境,防止旅游区原生文化的西化、汉化、简单化、庸俗化和城市化”(《中国民族》2002年5期12页)的保护民族文化资源的措施。

第三、文化的世俗性和科学性是文化的生机和活力

当今世界是信息网络化、经济全球化、知识经济化的时代,高科技、新技术日新月异。世界的竞争主要是科技教育、高智力人才和综合势力的竞争。藏族传统文化必须适应这个时代。因此,传统文化发展方向的重心必须放在继承挖掘和弘扬传统文化中的世俗文化和科技成分上,特别是传统文化中的科技成分作为继承、挖掘的重中之重。与此同时,在原有科技成分中不断吸收注入当今社会的高科技养料,做到广收并蓄、不断积累创新。只有这样,藏族文化才有生命力。

第四、广泛吸收外来先进文化,使藏族文化在各种文化竞争中才有可能处于不败之地

世界上任何一个民族、一种文化,都是在长期的广收并蓄中形成并壮大的。凡是胸襟开阔、广泛学习和吸收他人先进文化的民族,都能挤入世界先进民族之林,都能在各种文化的竞争中处于胜者。世界上许多优秀民族和发达国家都是这样。藏民族文化的兴衰史也证明了这一点。在开放和竞争的二十一世纪中,藏族文化必须吸收新时代的新文化,必须学习和吸收他人先进文化,特别是高新科学成分的东西必须融入传统文化中。因为先进文化是人类文明进步的结晶。只有这样,在各种文化的激烈竞争中,才有可能处于不败之地。

第五,文化的开放性是文化生存延续和创新的生命力

藏族传统文化本身就是本土文化与外来文化融洽、集诸多文化所长而形成独具民族特色的雪域文化。本是一种开放性体系。只是自公元18世纪开始逐步走入封闭状态。在新的世纪中,要使藏族文化枝繁叶茂,必须走向开放性。目前在世界范围内掀起藏学热潮。这对我们藏民族既是机遇,又是挑战、但机遇大于挑战。我们应该紧紧抓住这个良机,把藏族文化通过各种途径和渠道传播给世界各国人民,使藏族文化走向世界。

第六、文化的多样性是文化枝繁叶茂的动力

藏族文化发展顶峰期正是公元7——13世纪间的吐蕃王朝和群雄割据时期。这个时期给藏族文化提供了一个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标新立异、多元文化并存的良好发展环境。使藏族文化得到极大的发展、丰富和拓展。

当今世界变得越来越小,各国各民族间的文化交流成份往往大于对立成份。随着世界的开放,信息、交通业的不断开通,各国各民族间的文化交流不断密切,文化差异不断缩小,这是今后文化发展的大趋势。因此。藏族文化必须适应这个新形势。

第七、藏族传统文化必须走向产业化发展道路

本人对藏族传统文化走向产业化的思路为:一是文化建设可以成为现代经济新的增长点和软动力。经济建设也可以造就新的文化增长点或硬基础。即经济塔台、文化唱戏和文化搭台、经济唱戏。这是因为:在经济时代,我们必须善于利用大众传播

媒介,充分开发文化本体的使用价值,把文化本体潜在的价值转化为最大的现实价值,把潜在的市场转化为最大的现实市场,充分实现文化本体的精神价值和经济价值,把丰厚的文化资源转化成为现实的文化经济优势,建立、培育比较完善的、贴近大众生活的文化市场体系。

二是尽快解决和调整现实生活中经济与文化的隔离与疏远。形成经济的文化贫穷和文化的经济贫穷,即缺钱发展文化和文化无钱发展,使两者出现恶性循环的无奈状况。发展文化产业和文化市场,实行文化产业革命,培植、发育、建立文化与经济一体化发展机制,采取经济与文化优势互补,融合生长,共同发展,力求实现藏族文化优势可持续发展和现代化跨越。上述思路说通俗一点;就是用钱去发展文化,靠文化来找钱,开设钱与文化交易市场。

第八、藏族传统文化所形成的传统观念在新世纪中受到冲击是不可阻挡的

五光十色的现代物质文明、令人眼花缭乱的物质世界、讲究效益和回报、充满竞争和追求现实的价值观念,对传统观念造成强烈的冲击。背弃传统文化但又摆脱不了传统文化影响的“二元心理”,在青年一代中尤为突出。

藏族传统文化具有一整套道德准则和行为规范:那就是重信仰、轻物质、重理念、轻现实,重积累和节约、轻开源和索取,重依靠和依赖、轻自寻生路,强调知足常乐、安分守纪、崇尚礼让、慈悲施舍、来世幸福,不主张互相竞争、追求索取和出格。

当今世界已进入市场经济时代。市场经济讲效益而不讲亏本,讲竞争而不讲谦让,讲开放而反对封闭,讲灵活而否定刻板、讲实效而不容拖拉,讲创新而排斥守旧,讲回报而不注重无偿贡献。

当效益、竞争加开放的市场经济无孔不入地进入雪山草地、崇山峻岭、村口寨门时,受传统文化影响的藏民们显得束手无策,失去很多机会:大到城镇建设和筑路、建桥、架线、建电站等大中型工程;中到开办酒店餐饮、娱乐休闲、商品批发零售和其他摆摊设点;小到买服装、买菜、买肉、买水果、擦鞋订鞋等,都与我们藏民无缘。当外地人在我们的家门口挣来的大把钞票带走时,当地藏民们除了目瞪口呆或内心愤愤不平外,很少有人去思考外地人在人生地不熟、自然条件艰苦的藏区能挣到大钱,而我们土生土长的本地藏民为何挣不了自家门前的钱?我们的子女宁愿花费不该花费的费用都上独木桥挤国家行政和企事单位寻求就业,自家门前唾手可得的钱都不去挣或不愿去挣,我们的大小父母官们对这个问题的重视力度也不够。

历史在发展、时代在前进、形势在变化、世界在开放。我们传统文化中的精华、美德和积极的东西理应继承和弘扬,属于糟粕、落后、消极的应当抛弃。

得荣·泽仁邓珠

二00二年二月二十二日

西藏传统风俗文化

西藏传统风俗文化 每个民族风俗文化的形成原因是多方面的。经济、政治、社会、宗教、心理、地域、语言等方面的因素都有可能决定和影响风俗的产生和发展,而且,其形成是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1]在此,本文通过对地缘、宗教与社会发展等方面的考察,对以藏族为主体民族的西藏传统风俗文化的形成与发展作一简要的讨论。 一、西藏传统风俗文化与地缘关系 简单地说,地缘的因素主要表现在不同地理环境和生态环境影响下形成的不同的文化传承和习俗惯例中,或者相似地理环境和生态环境中形成的相同或相似的文化传承和习俗惯例中。正所谓一方水土养一方人。表达的就是这种特有的内容与形式。在风俗文化中,地缘因素的影响是复杂的。山河、湖泊等地理因素的影响,可以构建人类风俗文化的不同空间组合。这些因素既促进又制约着一个地区的风俗,乃至整个文化的发展。同时,人类文化的演进与发展又反作用于地理环境和空间的变化。 根据西藏高原生态的特点,可以分为5个区:藏北高原区;藏中、藏南河谷区;喜马拉雅高山峡谷区;东喜马拉雅高山峡谷区;藏东“三江”流域峡谷干热河谷区。[2]实际上,上述5个生态区可概括为农业、牧业和农牧结合的3个区。在这种特定的自然环境中形成的居住、服饰、饮食、节庆、婚姻、信仰、娱乐等方面都会烙印着各个区域所具有的文化特征。 以居住方式为例,高海拔、低山丘陵、宽谷、湖盆、高寒草甸等为主的地貌地形和生态环境的藏北及具有类似特征的西藏其他地区,其主要的居住方式是易于搬迁移动的牛绒编织的帐篷。这种居住方式与在特定地缘关系作用下而形成的畜牧业生计和经营方式是相适应的。几千年来,牧民们在艰苦的自然环境中已经充分总结出了丰富的实践经验:广阔无边的草原上,维系牧民世世代代延续其生命、种族与社会结构的根本物质源泉是牛羊的培育。大规模牲畜饲养的实现,并不能依靠在一两个丘陵或谷地中定点放牧而解决。由于气候等各种自然因素的影响,牧民必须找到水草丰美的草场来维持和保障他们的生产生活资料——牛羊牲畜的继续繁衍。在这种特定地理环境之下产生的生活与文化的传承中,牧民对居住方式的最佳选择是便于移动搬迁的帐篷。而居住于海拔相对较低、环境条件较优越的藏南宽谷平原、阶地和藏东高山峡谷地区,由于气温、整体生态特点等因素利于农耕、定居和饲养家畜

中国传统文化与语文教学的关系

中国传统文化与语文教学的关系 摘要 语文教学旨在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而学习理解中国传统文化是培养和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重要途径,本文通过几个课程标准的对比,从理论上阐释了中国传统文化在提高学生语文素养方面的重要性,要大力发展教育,提高教育质量,全面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必须对学生进行优秀文化尤其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熏陶和感染。迭一作用的有效发挥,就要从中国传统文化与语文教学和语文教学的关系入手。 一、绪论 (一)研究背景及意义 近年来,提升语文素养,尤其是在校学生的语文核也素养,加强其文化底蕴,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与重视。大力发展教育,在语文教材中増加我国传统文化元素尤为重要。教师在设计和开展语文教学活动时,也应更加注重传统文化的渗透,积极运用丰富的文学内容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进而帮助其自身文化修养和语文素养产生较大提升。 (二)研究内容及方法 本文采取的研巧方法主要是文献分析法、类比归纳法等,笔者主要是从对几个课程标准的对比,查阅其他关于语文素养和传统文化的相关资料,结合国家文化方面的政策文件及课堂实录等中获得启示,并积极呼吁广大一线教师在语文教学中对学生在中国传统文化方面加W渗透、熏陶和感染,以提升其语文素养,帮

助学生全面和谐的成长。 二、基于语文教学角度看中国传统文化 中国传统文化指居住在中国地域内的中华民族及其祖先创造的,是中华上下五千年世世代代所继承而汇集成的一种反映民族特质和风貌的民族文化。它由中华文明演化及汇集而成,它反映了浓郁的中华民族特质与风采,是我国民族历史上丰富的意识形态、思想文化的总体表征。中国传统文化具有历史悠久、内涵博大精深、传统优良的属性。语文学科是母语学科,其必备品格更多体现在一种文化尤其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态度上,对待中国传统文化,我们应该理性对待。(一)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对于中国传统文化应该辩证地看待,我们昔先要抓住其精髓,明确哪些是需要保护、继承和发扬的,哪些是需要扬弃的,既不能是像新文化运动时期的全盘否定,也不能倒行逆施,全盘肯定。对于中国传统文化我们应该辩证地看待,既弘扬文化传统之"形",又要塑造传统文化之"魂",要抓住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明确哪些是需要保护、继承和发扬的,哪些是需要扬弃的。我们要对传统文化的内涵和外延要把握清楚,重点在于文化传统的传承,而非仅仅对于传统文化现象毫无保留地保存,即便是对文化传统有辩证看待,既不能是像新文化运动时期的全盘否定,也不能倒行逆施,全盘肯定,比如弟子规中宣扬的封建主义性质的忠孝观念应该扬弃。对于语文教育而言,就要将扬弃后的中国传统文化课程化,变成语文教材内容,贯穿在语文教材的编写之中,变成语文课程内容,语文教学内容教授给学生,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增强学生的文化底蕴。 (二)传统文化的兼容并包 传统文化不是固守不变的,它也必须持续地发展与丰富。中国传统文化需要

高三语文语用题专题复习——传统文化专辑

高三语文语用题专题复习——传统文化 专辑 A.儿童却立避其锋,当街击地雷霆吼。 B.千家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C.一樽岁酒拜庭除,稚子牵衣慰屏屠。 D.明月皎皎千门秀,华灯盏盏万户春。 3.下面四首古诗都含有我国民间的传统节令,诗中所表示的节令以及它们的排列顺序正确的一项是() (1)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 (2)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天街夜色凉如水,卧看牵牛织女星。 (3)细雨成阴近夕阳,湖边飞阁照寒塘。黄花应笑关山客,每岁登高在异乡。 (4)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A.元宵七夕重阳春节 B.春节中秋端阳除夕 C.元宵中秋清明元旦 D.元旦七夕重阳元宵 4.下列为中国传统节日所编写的对联,对应恰当的一组是() ①入酒菊香由我醉,向秋山色带云看。 ②柳枝袅袅报春意,杏花团团念祖恩。 ③芳草美人屈子赋,冰心洁玉大夫诗。 ④高天冬去苏万物,大地春回放百花。 A.①七夕节②重阳节③寒食节④春节 B.①重阳节②清明节③寒食节④元宵节

C.①重阳节②清明节③端午节④春节 D.①中秋节②重阳节③端午节④元宵节 5.“花甲重逢,外加三七岁月;古稀双庆,还多一度春秋。”这幅寿联写的老人岁数是() A.60 岁 B.70 岁 C.100 岁 D.141 岁 6.下列描写古代历史名人名家的对联,说法错误的是() A.盛唐诗酒无双士,青莲文苑第一家。——颂李白 B.诗史数千言,秋天一鹄先生骨;草堂三五里,春水群鸥野老心。——颂杜甫 C.枫叶四弦秋,枨触天涯迁谪恨;浔阳千尺水,勾留江上别离情。——颂白居易 D.云过雁断胡天月,陇上羊归塞草茵。——颂王昭君

藏族风俗禁忌

1、当好客的藏族人把青稞酒端到你面前时,要用双手接过酒杯,然 后右手举杯,左手无名指伸进杯子,轻蘸一下,朝天一弹,意思是敬天神,接下来,再来第二下,第三下,分别敬地、敬佛。2、在喝酒时,藏族的约定风俗是:先喝一口,主人马上倒酒斟满, 接着喝第三口,然后再斟满。最后,就得把满杯酒一口喝干。3、饮茶时,您必须等主人把茶捧到面前才能伸手接过饮用,否则认 为失礼,离开时在碗里不能有剩茶,否则视为失礼。 4、步入藏民的帐篷、居室,不可用脚踩门槛,也不可在他人面前吐 痰。 5、室内就坐,要盘腿端坐,不能双腿伸直,脚底朝人,不能东张西 望。 6、接受礼品,要双手去接。赠送礼品,要躬腰双手高举过头。敬茶, 酒,烟时,要双手奉上,手指不能放进碗口。 7、吃饭方面,还有食不满口,咬不出声、喝不作响、拣食不越盘之 规矩。 8、藏族人对吃大蒜有较多的禁忌。大蒜作为调味品平时人们亦食 用,但如果要去转经拜佛朝拜神圣之地则绝对不可食蒜,忌讳食蒜后的臭气玷污和熏脏了圣洁之地。 9、在食肉方面,藏族禁忌较多。一般人只吃牛羊肉,而绝不吃马、 驴、骡、狗肉,有的人连鸡肉、猪肉和鸡蛋也不食用。 10、藏民在见面打招呼时,点头吐舌表示亲切问候,受礼者应微笑 点头为礼

11、藏胞最忌讳别人用手抚摸佛像、经书、佛珠和护身符等圣物, 认为是触犯禁规,对人畜不利。 12、未经同意不可入庙,入庙后不可吸烟。庙内物品观看无妨,惟 不可擅自触摸佛像、经书。 13、要尊重佛教寺庙及僧人;行路遇到寺院、玛尼堆、佛塔等宗教 设施,必须从左往右、按顺时针绕行;经筒、经轮也必须顺时旋转. 14、严禁跨越法器。 15、朋友互相打招呼或聊天时,你的手不能搭在对方的肩膀上。 16、禁忌在别人后背吐唾沫,拍手掌。 17、一个陌生人走在从来没有到过的大山及悬崖峡谷时,不能大声 喧哗。 18、忌讳别人用手触摸头顶。 19、在藏区偶见身挂红、黄、绿布标的牛羊徜徉于郊野,可不要随意 驱赶、伤害,那是藏民敬神祭品。 20、进入藏胞的帐房后,男的坐左边,女的坐右边,不得混杂而坐。21﹑藏族人认为,天上所有的星星都是天神的住所,所以忌用手指数星星,据说我们数星星,星星也会反过来数我们,一具死尸,两具死尸……但是如果人们伸开手掌数,同时说:一位神两位神……星星也会反过来数一个人两个人……

现代化进程中的西藏传统文化

“现代化”是一个时代,一个启蒙时代以来的“新的”世界体系生成的时代;“现代化”是一种时间 观念,一种持续进步的、 合目性的、不可逆转的发展时间观念。总而言之,“现代化”就是社会不断进步、发展的历史进程,是一种社会发展观。哈贝马斯指出:“人的现代观随着信念的不同而发生了变化。此信念由科学促成,它相信知识无限进步、社会和改 良无限发展。”[1] “现代化”不仅为我们提供了一个看待历史与现实的方式,而且也把我们自己的生存与奋斗的意义统统纳入这个时间的轨道、时代的位置和未来的目标之中。 作为一种新的全面的社会文明和进步的现代化进程,蕴涵着一场极其深刻的文化变革。在现代化建设中,如何看待西藏传统文化,不仅是个非常现实的社会问题,而且是个政治问题。一、西藏传统文化在现代化建设中开始转型 传统文化在现代化进程中处于怎样的地位呢?现代化进程中的文化变革决不是对传统文化的自然延续和文化量的简单递增;也决不是任意割断历 史、摒弃传统而重新起步。现代化进程中的文化变 革必须要在继承传统文化基础上进行全面改革和创造。马克思说:“人们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但是 他们并不是随心所欲地创造, 并不是在他们自己选定的条件下创造,而是在直接碰到的、即定的、从过去继承下来的条件下创造。” [2] 西藏现代化建设是在既定的历史条件下的创造,西藏和平解放、民主改革开启了西藏的现代化进程,同时,中国共产党在西藏开始嵌入现代化新文化。闭塞的旧西藏把任何新思想都视为威胁、颠覆政教合一制度的异端,并通过教育垄断和政权控制,使旧西藏不容任何异端文化立足。清末政治家张荫棠在西藏虽开出观念文化的救弊仙方,但因没有支持他践履其政治抱负的集团性力量,他的新政只能像流星一样陨落在旧西藏的黑暗中。 真正给西藏人民带来文化现代化上的方向感 和精神上的解放感的是打着五星红旗进藏的中国 共产党。1965年,西藏自治区的成立标志着新的制度文化确立于西藏,但是,西藏传统观念文化并没 现代化进程中的西藏传统文化 格珍 (《西藏研究》编辑部西藏拉萨850000) 摘要:西藏和平解放至今,近60年的发展证明,西藏现代化的核心是人的现代化,而人的现代化的关键是西藏传统文化的现代转型。文章主要针对西藏传统文化在现代化进程中存在的负面因素,以及就如何克服不利因素,实现现代转型方面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西藏;现代化;传统文化 中图分类号:G02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738(2009)04-091-03 收稿日期:2009-08-26 作者简介:格珍(1963-),女,藏族,西藏昌都人,西藏社会科学院《西藏研究》编辑部助理研究员,主要研究方向为西藏妇女研究。 西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JOURNAL OF TIBET UNIVERSITY Vol.24No.4Dec.2009 第24卷第4期2009年12月 91--

传统文化与语文教学

传统文化与语文教学 王沫 [摘要]《语文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门,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它兼顾语言与文化的层面,阐释了语文是语言和文化的综合体,它既有工具性又有人文性。语文是民族文化的载体,而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是语文的灵魂。这就要求我们在语文教学中,不仅要注意知识的传授、运用和语感的培养,也要承担起?体认中华文化、厚植传统精神?的重任。站在时代的讲台,手执新教材的语文教师,应该义不容辞地担当起这一历史使命:充分发挥语文学科实施人文素质教育的特殊功能,通过祖国的山川之美、民俗之美、历史之美、文化之美和传统之美,让学生在祖国的灿烂的文化长河中游弋、翱翔,使中华文化传统得以光大。 [关键词] 传统文化语文教学兴趣素养节日传承 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源远流长,是整个东方文化的重要标志和世界历史文化宝库中的重要遗产,对人类社会的文明进步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语文作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载体,承载着民族精神和民族灵魂,在传统文化发展中起着重要的作用,语文教学应融于传统文化之中。然而,根据我们的调查,大部分中学生对祖国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知之甚少,古文化常识严重不足。而在弘扬传统美德方面也不尽人意,对一些基本的社会公德处于一知半解的状态。特别在市场经济的消极因素影响下,拜金主义思想有所抬头,理想、前途观念较淡薄。享乐主义思想有所表现、如超前消费,比富斗阔,怕苦怕累,浪费现象严重。极端个人主义思潮有所滋长,集体主义观念削弱,个人至上,指责别人多,反省自己少,为自己想得多,为他人想得少,讲索取多,讲奉献少。缺乏社会公德,道德意识有待加强。这些现象虽然是苗头倾向,但如任其发展,后果不堪设想。因此,在新的社会发展时期,弘扬民族传统文化精神和保护传统文化是我们教师的重要责任。中央教科所批准立项的重点课题《传统文化与语文教学》审时度势,把语文教学放到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大环境中,有助于实现语文教学的理念创新、内容创新、方法创新,有助于为学生构建一个和谐的、宽松的、自主的学习环境,有助于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和健全人格。 那么,如何才能在语文教学中渗入传统文化呢?我认为应该做到以下几点。 (一)激发兴趣 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强调了兴趣的重要,从远古到如今,从数学到语文,概莫能外。然而,高中学生学语文普遍处于一种消极被动的状态,数理化有做不完的题,再有时间就是背英语,对语文没兴趣,没感觉。有相当多的同学不知道语文该学些什么,更不知道该怎样学,有的学生甚至认为读书作文是浪费时间,把语文课当成休息课,老师或滔滔不绝,或勉强支撑,学生则昏昏欲睡,去赴周公之约了。上海市曾对某区作了一次调查研究,测试学生在课上思想专注人数。数学是91%,语文是15.5%。这一组数字真得让语文老师惭愧、汗颜!究其原因,不是我们的学生错了,也不是我们的语文学科错了,而是我们老师错了!学生为什么对语文学科没有兴趣?语文书满天飞,何去何从?读了书不见进步,哪来兴趣?调查结果表明,有60%的学生认为?语文课上学不到东西?。所以,我们要引导学生读书,教会学生读书,让学生学有所得,帮助学生认识到语文学科的价值,不要让我们的学生失望,不要让我们的学生感觉到学习语文是浪费时间。那么,我们就投身题海,直奔高考好了。不可以!这会让我们的语文课堂变成知识的海洋,文化的沙漠。学生忙着进行应试训练,老师忙着总结答题技巧,题海里沉沉浮浮,起起落落,大家都是在洗澡,没有人是在游泳。作为语文教师我们要努力营造语文课堂的文化氛围,力求语文课多一点文化气息,让学生在课堂上领略到?文化?应有的甜味与魅力。比如我们可以创设文化课堂教学情景。像在教室的墙壁上张贴古代名人的画像和书法家撰写的名言警句,在黑板报上专门开辟?民族文化快餐?一角,以此来营造一种浓厚的文化氛围。或者引用与课文相关的典故诗文,铺垫蓄势导入新课,激发学生强烈的学习欲望和兴趣。或者根据课文内容选择恰当的播放音乐,或激昂慷慨或沉缓婉转的音乐语言有利于把汉语言文字之美烘托出来。或者利用多媒体制作相关影像材料,让学生在耳濡目染中,感

〈〈藏族传统文化在新世纪中的作用和发展趋势〉〉

藏族传统文化在新世纪中的作用和发展趋势 四川甘孜州档案局研究馆员得荣·泽仁邓珠 藏族传统文化的定义及内容 藏族文化是藏民族的历史、社会、政治、经济、宗教、生活、习俗与地理环境的特点在意识形态中的反映,是藏民族智慧的结晶,她凝聚着藏民族的情感意志和精神追求,体现着民族的精神,是藏民族的灵魂和标志。藏族传统文化内容具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包括宗教文化、世俗文化、大众文化、宗教密宗文化、地域文化、农耕文化、草原文化、饮食文化、服饰文化、建筑文化、婚丧文化、节日文化、山文化、水文化、石文化、树文化等;狭义的按藏民族传统的分类法可将上述内容分为大小十大明:声明、内明、因明、医明、工巧明为五大明;修辞学、辞藻学、韵律学、戏剧学和星算学称之为五小明。内容包括语言文字、宗教经典、历史文献、逻辑哲学、天文历算、文化教育、医药卫生、科学技术、文学艺术、伦理道德等。这一切不仅是藏民族精神财富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是人类文化遗产的重要财富,在任何时候都应该坚定不移地继承和弘扬。 藏族传统文化的特点 一、藏族传统文化的特征 藏族传统文化具有以下五大特点,一是藏族传统文化是以本教文化为根基和源泉,外来佛教文化为充实、丰富并起到先导作用的历史悠久、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特色鲜明的雪域文化。二是伴随着这个民族的产生而随之形成的具有顽强生命力的藏族文化,它的发展经历了远古、古代、近代和现代社会,人类进入太空时代的今天,她依然以根深叶茂充满生机和活力活跃在世界文化百花园中,除了她具有人类文化的共同特征外,还有其他的八种个性特征:即民族性、地域性、多样性、神奇性、稳定性、开放性、导向性和国际性。三是藏族文化越来越成为不同种族、不同国家、不同民族都喜爱、都享用、都欣赏和研究的“热门共享”文化。四是藏族文化和文化产业具有全球性的交流传播发展空间和经济效益空间。五是藏族文化将日益面临国内外强势文化的冲击和同化,迫切需要保护抢救和合理利用。 二、藏族传统文化与宗教的联系 宗教文化是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可以这样说:不懂宗教文化就不能全面弄懂藏族文化。这是因为:本教和佛教对藏族的政治、经济、文化、教育、外交、文学、艺术和伦理道德、社会心理、思维方式、价值观念等方面具有重要的影响。宗教经典中包含有历史、文学、艺术、哲学、天文、历算、医药、建筑、工艺、雕刻、绘画、戏剧等内容。 在不少人看来,宗教与科学如同水火,是一对孪生冤家,他们两者之间存在着难以调和的矛盾。然而,实际上两者有一定的联系。这里只举五个例子:一是古今中外不少宗教徒曾在科技方面做出过重大贡献,例如哥白尼、加利略、一行和尚、龙树、马鸣、登巴西绕米沃齐、莲花生、大译师仁青桑布、俄洛登西绕、仲顿甲瓦迥勒、布顿仁青珠、萨迦根呷坚贞、五世达赖喇嘛昂旺洛桑嘉措、第司桑吉嘉措、宗喀巴洛桑扎巴、夏扎扎西坚贞、工珠月登降措、局迷旁朗吉降措、松巴益西班觉等;二是宗

浙江专用中考语文专题复习五传统文化作业新人教版

专题复习五传统文化 真题精选 1.[2017·滨州]下列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 A.《资治通鉴》是北宋政治家、史学家司马光主持编撰的一部编年体通史,记载了从战国到五代共1 362年间的史事。《陈涉世家》节选自这部通史。 B.莫泊桑,法国作家,被称为“短篇小说巨匠”,代表作有《项链》《羊脂球》等。我们学过他的作品《福楼拜家的星期天》《我的叔叔于勒》。 C.散文是一种描写见闻、表达感悟的自由灵活的文学样式。史铁生的《秋天的怀念》、朱自清的《背影》和孙犁的《芦花荡》便是这样的文章。 D.古代的称谓是很有讲究的。“尊君”是对人称自己的父亲,“卿”是古代君主对臣或朋友之间的爱称,“晚生”是旧时后进的人在前辈面前对自己的谦称。 2.[2017·长沙]从传统文化的角度来看,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古时候,用“令尊”“尊君”尊称对方的父亲,用“家严”“家君”谦称自己的父亲。 B.中秋节又称团圆节,主要习俗有赏月、祭月、吃月饼等。 C.小华属“猴”,小明比小华小一岁,小明应该属“羊”。 D.“立”是开始的意思,古代以立春、立夏、立秋、立冬为四季的开始。 3.[2017·绥化]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子规”指布谷鸟,“鸿鹄”指天鹅;一人一马为一骑,一车四马为一乘。 B.《孔乙己》选自《呐喊》,《海燕》是高尔基写的“幻想曲”《春天的旋律》的结尾部分。 C.李白被称为“诗仙”,杜甫被称为“诗圣”;白居易字“乐天”,“刘二十八使君”是刘禹锡。 D.外国文学的人物画廊中,有四个著名的吝啬鬼,分别是:葛朗台、阿巴贡、夏洛克和严监生。 4.[2017·咸宁]下列有关文化、文学常识和名著阅读的表述,错误的一项是( ) A.我国古代实行科举制度,乡试是每三年举行一次的全省考试,乡试中举,第一名称“解元”,第二名至第十名称“亚元”。 B.《木兰诗》选自宋代郭茂倩编的《乐府诗集》,这是汉代的一首乐府民歌。 C.雨果,法国作家,代表作有小说《巴黎圣母院》《悲惨世界》等。 D.《繁星》《春水》是冰心受泰戈尔《飞鸟集》影响写成的诗集,其内容大致包括“对母爱和童真的歌颂”“对大自然的崇拜和赞颂”“对人生的思考和感悟”三个方面。 5.[2017·岳阳]下列有关传统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臣本布衣”与“往来无白丁”中的“布衣”与“白丁”都是指平民,只不过前者指的是没有学问的人,后者指的是没有官职的人。 B.古代通常男子20岁、女子15岁行成人礼,其中,男子成人礼叫冠礼,女子成人礼叫笄礼。人们又管男女举行成人礼的年龄分别叫作弱冠之年和及笄之年。 C.《五柳先生传》《出师表》《岳阳楼记》《马说》《与朱元思书》《送东阳马生序》中的“传”“表”“记”“说”“书”“序”都是古代的文体。 D.古人的名与字往往有意义上的联系,如韩愈,字退之;别号往往是自取的,表明个人的情趣,如欧阳修自号“醉翁”,晚年又号“六一居士”。 6.[2017·湘西州]根据下面的语言材料,运用对联知识对出下联。 有一座高山,山顶尖尖,像一支倒上去的笔在天上写字;高山脚下有一片梯田,像横着推过去的一片片树叶,铺满大地庄园,煞是壮观。

藏族传统文化与青藏高原环境保护

中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7年第2期(总第85期) 藏族传统文化与青藏高原环境保护 王奎正 内容提要 本文从人与自然的关系、草场的使用与保护、传统文化与物种保护等方面,论述了藏族传统文化对青藏高原地区环境的影响。文章认为,藏族传统文化中有不少有利环境保护的因素,也存在一些不利于环境保护的因素,普及科学技术,发展生产力,缓解人口对生态环境的压力,是改善青藏高原生态环境的根本途径。 王奎正,男,回族,1965年生,中南民族学院民族学系讲师,邮编430074。 青藏高原位于我国西部,包括西藏、青海两省区和四川西部地区。青藏高原平均海拔在4000米以上,被称为“世界屋脊”,这是一个独特的环境系统。藏、门巴、珞巴、土、撒拉、羌等民族就生活在这个环境系统之中。青、藏两省区共有人口6652981人(1990年)。其中藏族3008878人,约占45%;其他少数民族984354人,约占15%。①可见,藏族是青藏高原地区的主体民族。在这个独特的环境系统中,藏族文化最负盛名,人称“雪域文化”。因此,本文着重结合藏族传统文化来谈青藏高原的环境保护问题。 一、人与自然界的关系 人类从动物界分离出来以后,便产生了“意识”。人类自我意识一旦产生,首先感知的便是人类所处的环境。“意识起初只是对周围的可感知的环境的一种意识,是对处于开始意识到自身的个人以外的其他人和其他物的狭隘联系的一种意识。同时,它也是对自然界的一种意识。自然界起初是作为一种完全异己的、有无限威力的和不可制服的力量与人们对立的,人们同它的关系完全像动物同它的关系一样,人们就像牲畜一样服从它的权力,因而,这是对自然界的一种纯粹动物式的意识(自然宗教)。”② 那么,藏族传统文化是怎样认识世界的起源和人与自然界的关系的呢? 1.世界(客观环境)的起源。不同地区的藏族先民,对世界起源就有不同的认识。《始祖神话》认为,世界是由混沌演变而来。混沌变蛋,蛋壳演化成山,蛋白演变成海,蛋黄变化成人和动物③。《世界形成歌》唱道:最初天地本结合,是大鹏鸟把天地分开的。这与汉族的天地混沌说十分相似。《斯巴宰牛歌》中则唱道:斯巴老人宰了牛,把牛皮铺开成了平坦的大地,牛头成了隆起的高山,牛尾变成葱茏的森林等。这和汉族及西南某些民族的神话也有共同之处。此外,还有大海变陆地的神话等④。 这些神话中均包含了一些颇有价值的思想和观点,主要表现在:(1)宇宙是由物质构成的,其中山、海、人、动物、大鹏鸟、牛皮、牛头和牛尾等均为具体的物质。(2)古代藏人眼中的世界是发展的、变化的。(3)环境系统(世界)是由一个整体如牛、蛋演变而来,许多环境要素如山、海、人、动物或牛皮、牛头、牛尾组成了一个完整的环境系统,各环境要素均不能脱离环境系统整体

让传统文化走进语文课堂

让传统文化走进语文课堂本页仅作为文档页封面,使用时可以删除 This document is for reference only-rar21year.March

让传统文化走进语文课堂 摘要: 传统文化是我们国家和民族的宝贵财富,它内容丰富、博大精深。我校在传统文化融入语文课堂中做了许多尝试:在古诗文教学中走进传统文化;在综合性学习活动与作文教学中凸显传统文化;在课堂教学中传承传统文化,将我们的传统文化寓于语文教学中,让中国传统文化教育绽放美丽。 关键词:传承民族传统文化语文教学 传统文化(雅文化)是一个民族的性格与精神形成和发展的土壤。世界各国各民族风俗习惯不同,思维方式不同,究其根源就是文化背景不同。可见,传统文化和一方水土一样是民族的根。中华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她养育了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培养了伟大的中华民族精神。著名学者刘国正认为:“中国语文教育与传统文化如胶似漆,密不可分。”在语文教学中加强传统文化教学分量,将其蕴涵的民族文化和民族精神扎根在学生心灵深处并以次为基础构造自己的精神家园,让他们从早在心底书写出一个堂堂正正顶天立地的“大”写的人,自觉抵制形形色色的精神污染,继承发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道德和民族精神。这无疑具有前所未有的重大意义。 初中阶段,以增强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理解力为重点,提高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度,引导学生认识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文化传统和基本国情。临摹名家书法,体会书法的美感与意境;诵读古代诗词,初步了解古诗词格律,阅读浅易文言文,注重积累、感悟和运用,提高欣赏品位;知道中国历史的重要史实和发展的基本线索,理解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的重要性,认识中华文明的历史价值和现实意义;欣赏传统音乐、戏剧、美术等艺术作品,感受其中表达的情感和思想;参加传统礼仪和节庆活动,了解传统习俗的文化内涵。引导学生尊重各民族传统文化习俗,珍视各民族共同创造的中华优秀文明成果,培养作为中华民族一员的归属感和自豪感。

小学藏族的风俗习惯作文

小学藏族的风俗习惯作文 作文一:藏族的风俗习惯 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藏族就是其中之一。藏族主要聚居在 西藏自治区及青海海北、海南、黄南、果洛、玉树等藏族自治州和海 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海东地区。 藏族服饰无论男女至今保留完整。不同的地域,有着不同的服饰。特点是长袖、宽腰、大襟。妇女冬穿长袖长袍,夏着无袖长袍,内穿 各种颜色与花纹的衬衣,腰前系一块彩色花纹的围裙。藏袍是藏族的 主要服装款式。藏袍较长,一般都比身高还长,穿时要把下部上提, 下摆离脚面有三、四十公分高、扎上腰带。藏袍可分牧区皮袍、色袖袍、农区为氆氇袍,式样可分长袖皮袍,工布宽肩无袖、无袖女长袍 和加珞花领氆氇袍,男女穿的衬衫有大襟和对襟两种,男衬衫高领女 式多翻领,女衫的袖子要比其他衣袖长40公分左右。跳舞时放下袖子,袖子在空中翩翩起舞,姿态优雅。 藏族有着各种各样的礼仪。献哈达是藏族待客规格的一种礼仪, 表示对客人热烈的欢迎和诚挚的敬意。哈达是藏语,即纱巾或绸巾。 它以白色为主,亦有浅蓝色或淡黄色的,一般长约1.5米至2米,宽 约20厘米。的是蓝、黄、白、绿、红五彩哈达。五彩哈达用于最隆重 的仪式如佛事等。 这就是藏族,一个少数民族。 作文二:藏族的风俗习惯 藏族有一个很隆重的节日,叫沐浴节。你知道沐浴节是怎么来的吗?让我来告诉你吧! 传说很久很久以前,草原上有个很出名的医生,叫宇托·云旦贡布。他的医术十分高明,什么疑难杂症都能治好。所以藏王赤松德请

他去做御医,专门给妃子们和自己治病。但是宇托进宫后,心中仍然 忘不了草原上的百姓。他经常借外出采药的功夫去给百姓治病。 有一年,可怕的瘟疫流行了起来,很多牧民卧床不起,严重的还 被夺去了生命。这时,宇托医生奔跑在辽阔的草原上,为一家家患病 的人们治病。他从雪山上和森林中采来各种药材,煎药给百姓们服下。很多濒临死亡的病人恢复了健康。人们都称他为“药王”。 不幸的事发生了,宇托医生去世了。草原又发生了瘟疫,比上次 更加严重。生命垂危的牧民只好跪在地上,祈求上天保佑。 说来也巧,一天,一个快要病死的妇女做了一个梦。梦见宇托医 生对她说:明晚,当东南天空出现一颗明亮的星星,你去吉马亚河洗澡,病就会好的。果然,当这个妇女洗完澡,马上就恢复健康了。 这件传开后,家家户户都来到了吉马亚河洗澡。凡是洗过澡的病人,每一个都变得红光满面,健健康康了。 人们说,这是宇托医生化作了一颗星星,用星光把河水变成药水。因为上天只给他7天的时间,所以这颗星星也只出现7天。 从此,藏族人民便把这个7天定为藏族的沐浴节,每年的这个时间,人们都去附近的河里洗澡。据说洗澡以后,人就健康愉快,不生 疾病。 其实,我觉得这仅仅一个民间传说而已。真正使人民的病好起来的,是宇托医生那颗永远牵挂着、爱着人们的心。 作文三:藏族的风俗习惯 在青藏高原上,居住着藏族人民,他们以从事畜牧业为主,兼农业。 藏族人民最喜爱白色,这与他们的生活环境、风俗习惯有着密切 的关系。天祝草原四周为白茫茫的雪山环绕,看上去一片银白;地上 的羊群和牦牛,三五成群地聚集在一起,远远望去,像一张白毛毯;

吐蕃特(藏族)传统文化与当代吐蕃高原的环境保护

吐蕃特(藏族)传统文化与当代吐蕃高原的环境保护 Yongdrol K. Tsongkha (宗喀. ·漾正冈布) (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 (一)亚洲的水塔 为世界屋脊的吐蕃(青康藏地区)高原,她在地理和文化上包括了现在的西藏自治区、青海省、甘肃西南部、四川西部、云南北部和不丹、锡金及印度、尼泊尔、巴基斯坦的部分地区,面积约300万平方公里,约占地球陆地总面积的2%。 吐蕃高原是东亚、东南亚、南亚各大江河如黄河(藏语称rMa Chu,即玛曲)、长江(藏语称vBri Chu,即支曲)、澜沧江(藏语称rDza Chu ,即杂曲;入东南亚称Mekong,即湄公河)、怒江(藏语称rGya Mo rNgul Chu,j即嘉姆恩曲;下游称Salween,即萨尔温江)、雅鲁藏布江(Yor klungs gTsang Po,入南亚称Brahmaputra)、印度河(藏语称Seng Ge gTsang Po,即辛格藏布,意译狮子河)等的发源地,也是上述河流的一些重要支流,还有恒河等的主要支流的源头地。是名副其实的亚洲的水塔。 显然,如果吐蕃高原的生态与环境遭到破坏,尤其是河流被污染,也将直接殃及上述河流的中下游地区。 上述江河流域生活着亚洲的约80%近20亿的人口。强调维护吐蕃高原的生态环境,不仅对高原本身,而且对上述各大江河流域、整个亚洲乃至全球的生态和环境保护也有着重大意义。 (二)现实世界中的香格里拉 吐蕃高原在藏文中有个通用而极富诗情画意的美称,叫“喀瓦坚”(KhaBaCan)、“岗坚”Gangs Can)或“岗迥”(GangJong),意译“雪域”、“雪乡”或“雪国”。高峻的雪山,壮丽的冰川,碧绿的湖泊,辽阔而充满生机的草原,点缀山麓河谷间的农田,清澈纯净的河水。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人民,英勇智慧、淳朴善良,以慈悲为怀。 敦煌出土的古藏文写卷(编号P.T1286)"赞普世系谱"中称颂吐蕃高原曰: 在天之中央 在地之中心 世界之心脏 雪山围绕

西藏民间故事

西藏民间故事 西藏对于我们来说也是相对比较的神秘的。那你知道西藏民间故事有哪些吗?下面是给大家分享的西藏民间故事,欢迎大家阅读。 西藏民间故事:一个王的传说雪域的第一个部落是怎么现的?民间有美好的、生动的传说。 传说在雅砻河谷进行游牧生活的人们,一天在赞唐廓西发现了一个英姿勃发的小伙子。这个小伙子的言语举止与本地土著不同。放牧的人们辨别不了到底是怎么一回事,应该如何处置这个年青人,便派人回聚居点报告。长者派出十二个颇为聪明的巫师教徒上山,盘问小伙子从哪里为,这个小伙子用手指指天。这伙人自以为小伙子是从天上来的,是“天神之子”,格外高兴。十二人中为首的便仲长脖子,给这位“天神之子”当轿骑,前呼后拥地把他抬下山来。聚居在这里的人们纷纷前来,见这个从天上来的小伙子,长得聪明英俊,便公推他为部落首领。这就是后来叫做“吐蕃”自从有了王,人们开始修建王宫,也就是房子罢了。现在离泽当二十多里的地方,还有一座叫雍布拉岗的房子,这就是传说中西藏的第一座宫殿,是为“天神之子”聂赤赞普建的。这个雍布拉岗的遗址,今天仍然清晰可见。 注:20世纪快要接近尾声时,又有聂赤赞普降临人间的消息传来,故事的发生地点远离青藏高源。在波罗的海岸边的拉脱维亚,有一个山村,全村人都信仰天主教。每当星期六时,村子里的男女老少

都要聚集在一座密林里,绕树木树裸体游行,不穿短裤,也不戴乳罩,全身一丝不挂。他们以此向上帝祈祷,向上帝坦露他们后切,表示对上帝无限的忠诚和热爱。村民们世代相传着一个故事,说他们在天上的一位王曾经到过西藏,成为第一位藏王。他们描述的这位王的形象是:肤色发绿,眼睛发绿,眼皮耷拉覆盖子着鼻梁、手指间有蹼。这同西藏壁画中的第一代藏王的形象一样。 西藏民间故事:智者“阿古顿巴”阿古顿巴,“阿古”在藏语里是叔叔的意思。“顿巴”是名字,有导师、智者的含义。合起来就是“顿巴叔叔”。他是一个藏族民间流传的故事中的主人翁,一个老生常谈的人物。他智慧,善良,勇敢,更乐于助人。就像日本的一休、维吾尔族的阿凡提、蒙古族的巴拉根仓、彝族的错儿木呷一样,早已超出了本民族的界限,成为各民族群众共同喜爱的艺术典型。拥有机智,不畏权贵的优点,是百姓的救星。打小,就从长辈那里听到很多他的故事。得知他是一个无所不知、无所不会的能人。谙熟各种技艺、从事各种职业,走遍了各个藏区。哪里有藏族群众,哪里就有阿古顿巴的影子。我们从故事中认识到了当时的社会风气,从故事中不仅获得了乐趣,从中还受到教育,立志要做一个好人。 下面我就给大家推荐阿古顿巴千百个故事里其中一个比较经典的小故事,名字叫做《三不会的雇工》。有天,阿古顿巴与领主谈当雇工的条件,说他一不会给山剃头,二不会背大海,三不能把一年积下来的活一天干完,除此三项,其它都行。如果领主要半途辞退自己,就得付出一年工钱。愚蠢的领主同意了他的条件。结果,叫他上山砍

如何把语文教学与传统文化相结合

如何把语文教学与传统文化相结合 语文教材有着丰富的传统文化内容,中国传统文化也具有生生不息,历久弥新的品质,是语文教学中很好的资源,如果我们能把优秀的传统文化思想传播开来,对孩子们扩大知识面,提高语文学习的兴趣,都有着深远的意义,传统文化也是有利有弊,如何让学生得到优秀传统文化的洗礼,又同时能去除糟粕呢? 一、根据时代需要,确定传统文化的教学目标 首先我们要知道传统文化有哪些作用:传统文化不仅能充实语文教学内容,拓展教学空间,还能增强语文教学的趣味性及实践性;在教学传统文化的同时,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也会顺势提高,从而提高学生对文学作品的领悟能力;培养学生的人文素质,引导学生关爱生活,关爱生命,关爱他人,有利于积累写作素材;有利于学生以较为全面的丰富的文化底蕴去感受社会,感受生活,并以健康的情感和多元的认知去审视生活;更有利于学生热爱祖国的语言文字,热爱民族的传统文化和悠久文明,热爱语文学科。这样更能引导学生进一步自觉地培养自身的人文素质,使学生的人文精神的培养和文化知识的积累与教师的语文教学互相促进,互为动力,形成良性循环。所以对传统文化的宣传,应结合语文教学的特点,做到传统文化与语文教学相融合,要不然只能是昙花一现,在这一过程中,应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要与我们这个社会的主流文化相适应,促进学生语文素养和谐而全面的发展,引导学生带着诗意去审视周围的世界,使其感受到人与自然的关系就是“我和你”的平等关系,而

不是征服与占有的关系,从而陶冶学生爱护自然的真挚情感。 二、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应再加大传统文化元素的力度 小学语文课程设置虽有不少传统文化元素,如:三字经、对联等,也编选了一些古典文学的代表作品,但还远远不能满足传统文化的教育需要。因为这些传统文化的教育元素,大都散落于语文、品德、社会、音乐、美术等课程之中,很难相互联系起来,形成一个完整的课程体系,加之一些家长、学生对小学科的不重视,导致这些传统文化很难被学生所吸收,学生的传统文化教育只能处于支离破碎、一知半解的程面上,所以这就要求教师更加重视传统文化的教育,也应该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加大传统文化的元素。首先,教师要熟悉传统文化,身体力行地弘扬传统文化.“先达已,后达人”。教师只有自己先做好,才能教学生,传统文化贵在身体力行,不只是知识理论的传授,正所谓言传身教。其次,结合教学实际,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让学生亲近传统文化。第三,结合语文工具性和人文性的学科特点,利用语文教学中的传统文化素材帮助学生成长,让学生了解到传统文化的重要性,以课程为点,最终以点带面,让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学习有一个系统的掌握。 三、选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经典读本,进行因材施教。 中国的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典籍众多,或短小精悍,或长篇论著,或浅显易懂,或深奥晦涩。选择适合小学生读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经典就如大海中航行的轮船找到了前进的方向。并不是所以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著作都在适合在小学阶段读,所以,在选择中华优秀传统文

“传统文化”——主题素材和范文

“传统文化”主题素材和范文N篇屈子的悲歌 汨罗江畔的沉重一纵,留下旷世的遗憾,污浊的尘世容不下透明的眼睛,空带一腔情愁,一 缕忠魂独守着寒水三千。 耳边依稀的还萦绕着响彻九天的鼓噪,那热血沸腾的呐喊加足了龙舟的马力,像支支箭,在 江面飞驰。无数的桨影掀翻无际的江水,在无边的岁月里,升起无限的情思。那粒粒饱米被揉在 了一起,夹着几点枣甜与几点苇叶的清香,跟着怀念情结一起沉进了江底。 屈子嫣然一笑,心已被安慰,可那时往昔。 长发飘飘,屈子对月独酌,他举杯,饮尽了风雪。如今的寂寞,向谁倾诉? 又是端午,江水依旧,屈子只身来此,江面的寒风吹皱了青雾,忽左忽右,若隐若现,似有 似无,他无力看清。那艘叫龙的大船不再起锚,岸边也没有了熟悉的呐喊声音,只剩萧萧的风撕 碎几点野鸭的残鸣。 屈子挽袖,拭去眼角的水花。江畔来回踱步,他在彷徨着,也许是为了一个民族。 如今的人们渐渐失去了一种最纯朴的民族情结,对自己的文化传统慢慢淡忘殆尽。 屈子侧耳倾听远方的晨钟,而人们似乎不晓得,或者已经忘记了今日是端午。有些能寻到端 午的地方,却再也看不到粽叶踪影,包粽子成了工厂机械化的动作,五花八门的粽子被精美的包装,商家如此的炒作令传统节日的文化内涵变了味,人们再也吃不出那“原始”的粽子味了。 屈子不禁悲叹,一些他未听过的“洋节”挤占了我们传统的民族节日,什么“情人节”,什 么“圣诞节”……他不懂这些都是什么意思,而人们为什么如此的热衷? 屈子低首不语,猛地,望着远方的迷离茫雾,他慨当以慷,代之昨日啼血的《离骚》的是今 日临江的悲歌,它想用这悲凉的歌声唤住忙碌的人们该停下来思考一下了,我们舍弃的是否太多,不经大脑的拿来是否太多,一人孤守千万年不要紧,要紧的是一个民族迷失了原来的本性,冷淡 了太多的文化传统,而太过于热衷外来文化。 曾经六角形的思念被母亲捏在手中,一缕清香,被一个童年将手指含在唇间,那是文化的经 久不息。如今,屈子唱着悲歌,卷起波澜,消失远方…… 点评 本文构思巧妙,行文中能够激发人的想象,给人以思考的深度。屈原可以说是我们中华民族 传统文化的一个象征,作者通过形象的描叙屈原的悲叹,表达出自己对民族传统文化迷失的忧虑。这不能不让我们想起郁达夫的话:“一个没有英雄的民族是不幸的,而一个拥有英雄却不知敬重 的民族是悲哀的。”同样的,一个没有传统文化的民族也是不幸的,而一个拥有了自己传统文化 却不知发扬的民族是悲哀的。 酽酽的年味儿 “新年到,新年到,穿花衣,戴花帽……”一听到这童稚的歌谣,你一定会闻到过年的味儿了。 在传统的节日里,过年是最像节日的,它没有清明节的凝重,没有端午节的匆忙,也没有中 秋节的内敛,它也不像西方的圣诞节蒙上神秘的宗教色彩。如果把节日比作酒,那么在我们中国 延续了几千年的“过年”无疑是一坛陈年佳酿,其酽酽浓香让人闻着就会醉了。 酽酽的年味儿,弥漫在大街小巷、村村落落忙碌的身影上。进入腊月天,乡下就开始忙“年”了,腌腊鹅,灌腊肠,晒汤圆粉,家家户户的门前像开博览会似的挂出一串串的腊物,摆出一蒲 团一蒲团的圆子面。镇上、城里的超市渐渐人头攒动了,妇女、孩子一个个手里提着大袋子,好 像要把全市场的年货都搬回家。这是前几年的情景了,如今还有另一道风景线,那就是外出务工 的人们忙着从天南海北的大城市往回赶,乘着飞机,坐着火车,搭着汽车……。这时候,你在城 镇乡村的路道上,每天都会看到穿着时尚的曾经的种田人匆匆返乡,他们的手里提着大包小包, 抬着家用电器,他们的脸上飞扬着自豪与欢喜,不少的人还带着私家车“衣锦还乡”。留守的老人孩子早已在村头翘首张望,见到谁家从外面赶回的人都亲热地打招呼,候到了自家人便赶紧簇拥着回屋去了。见此情景,你一定会想像到那一家家一户户围桌团圆的温馨与和谐。 酽酽的年味儿,氤氲在贴起来的大红春联上,响起来的震耳鞭炮里。除旧迎新,家家都把里里外外打扫干净,把门上的旧对联纸刮干净,然后把崭新的春联贴上去。早些年,乡下的春联都是买来大红纸请人现场书写的;近些年方便多了,你尽可以到集市上挑拣,选出最合自己意的,有招财进宝啊,有吉祥如意啊。刚过午分,就有人家耐不住性子提前放了鞭炮,这一带头不要紧,紧接着便“噼噼啪啪”震天震地的响,五颜六色的烟花也“嗵、嗵、嗵”地在空中绽放,整个的一个喧闹的世界。趁着炮声间歇,伸头朝外面一望,嚯,铺天盖地的都是红,热热闹闹的红! 酽酽的年味儿,还贮藏在金元宝似的饺子里。过年吃饺子是一种传统文化,它象征着团圆美满,来年交好运。虽然如今城里的超市卖的饺子品种多样,但是许多家庭还是选择自己动手包——年三十晚上看春晚包饺子是家家的“定点节目”。取一张饺皮儿放在手心,用小勺子舀上馅儿放在饺皮中间,手指头轻轻收拢,一只饺子便做成了。人们还常玩试来年运气的小游戏,把硬币包进饺子里,看谁在吃的时候盛到。大年初一吃饺子,年年如此。烧开热水,把饺子放进去,用勺子轻轻翻动,不一会儿一个个饺子像白莲花一样盛开在水面。吃饺子时,大家都希望能先盛到那包有硬币的,但结果不管是谁盛到了,一家人全都祝贺,满屋子都是幸福的味儿。 酽酽的年味儿,如一坛老酒似的年味儿,人们喝着它,在喜庆中盘点刚刚过去沉甸甸的一年,又在无限的希冀中酝酿着新的一年。 传统节日,我为你不平 手微微地颤抖着,恨愤愤地燃烧着,心默默地疼痛着。 拿着报纸,一字又一字地读了一遍又一遍,我不相信这竟然是真的:我国的传统节日端午节已被韩国申报为韩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我惊讶,我愤怒,我感到莫大的耻辱。怎么可能?怎么可能?这怎么可能?两千多年的携手相伴,两千多年的荣辱与共,两千多年的悲喜交织,难道一瞬间,就这样被强行撕裂、一笔抹杀了吗?难道华夏神州九百六十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两千多年的岁月积淀所形成的文化大厦,就这样不堪一击、一触即溃吗? 谁能告诉我?谁能告诉我,这不是真的,不是,绝对不是…… 身为一个中国人,让我们能时刻牢记自己身份的,除了我们的母语外,恐怕也就只有我们的传统节日了。在无数稍有良知的中国人心里,历史悠久的传统节日是我们五千年文明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也是我们之所以成为我们的文化标记。传统节日承载着历史的沧桑,承载着文化的宝藏,承载着我们对先人的追念与景仰,亦承载着我们对未来的祝福与期望。透过它,我们隐约听到了春节时,那辽阔夜空上五千多年来不变的爆竹声响;透过它,我们似乎看到了中秋佳节时,那小小的庭院中,全家人围坐赏月、把酒欢谈的温馨夜场…… 然而,透过它,我们也看到了传统节日所面临的危机。 对于我们中的某些人而言,他们或许不知道端午节是为了纪念谁,但他们绝对记得圣诞节是耶稣的诞辰;他们或许不了解七月七日是什么节日,但他们绝对忘不了2月14日,自己该买什么花送给什么人;他们又或许不明了中秋节有着怎样悠久而典美的传说,但他们绝对清楚愚人节源于一个多么“乏味、无聊、意义肤浅”的故事…… 为什么会这样?为什么我们数亿中国人不敬屈原而敬耶稣呢?为什么我们对外国节日是如此的推崇,而对我们自己的节日冷眼相待呢?为什么我们五千年的文明竟抵不过一个个毫无内涵、毫无文化底蕴的外国节日呢?是不是因为我们害怕耶稣,害怕当我们死后,它会阻挡我们通向天堂的道路?是不是因为我们爱慕虚荣,不知情人节会被别人笑话为“老土”?又或是不是因为我们争强好胜,不过愚人节显现不出我们的聪明程度? 1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