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创造学第一章

创造学第一章

创造学第一章
创造学第一章

第一讲基础概念

一、创造

1. 创造基本概念

概括地认为:创造就是首创或改进的形形色色的事物。所谓事物是指客观存在的一切物体和现象。自然界的一切物体及其变化的现象和人类社会的一切活动现象及其发展变化的状况都可称为事物。首创或改进的事物就是创造,例如星云的收缩创造了星球,地壳的运动创造了山脉湖泊……这些属于自然的创造。再如,古人类在劳动中创造了工具,人类在探寻自然的奥秘的过程中创造了各种自然科学,在探寻社会发展规律的过程中创造了各种社会科学……这些属于人类的创造。所谓创造,是指人们首创或改进某种思想、理论、方法、技术和产品的活动。有关专家将人类的创造分为“第一创造性”和“第二创造性”。“首创”就属于“第一创造性”。它是指人类历史中出现的重大发明和创造,如中国的“四大发明”、爱因斯坦的相对论、瓦特的蒸汽机等。第一创造性是为少数人所拥有的活动。“改进”是属于第二创造性。它是指人们在理解和把握某些理论与技术的基础上,根据自身的条件加以吸收和溶解,再创造出大量的具有社会价值的新事物。第二创造性是较为广泛的社会性活动。

2. 创造的特点

(1)目的性

人类和其他动物的根本区别在于人的能动性,任何创造性活动者都是有目的的,人们总是为了某种目的而从事创造活动。像瓦特发明蒸汽机、爱迪生发明电灯等,如企业的新产品开发、组织机构重组等。

(2)新颖性

创造活动与人类其他活动的最大区别是其具有的新颖性。新颖性、主要表现在创造活动的结果上。有些是全新的结果,如电灯的发明,有些是局部的革新,或对原有产品的重新设计等。

(3)否定性

“新”的事物总是对“旧”的事物一定程度的否定,创造活动是新事物的产生活动,必然包含对过去或现在事物的否定,即使是全盘接受旧事物而增加某些特性也是对旧事物没有增加的特性所产生结果的否定,这才导致增加新特性。步行——自行车——汽车——飞机。

(4)过程性

尽管有些创造活动很短暂甚至于说不清道不明其中的详细步骤,但是任何创造活动都是一个在时间甚至于空间有一定持续性并且有资源消耗的过程。目前有许多学者提出了不同的过程模式,如美国人提出的三阶段模式:发现问题、提出假说、解决问题;英国人提出的四阶段模式:准备、酝酿、明朗和验证等。

(5)实践性

任何的创造活动都是为了满足一定实际需求的,只有真正创造出与其他事物不同的新事物的活动才能称为创造,不能把凭空想象而没有任何结果的活动称作创造。实践性一方面指满足实际需求而产生新的事物,另一方面指创造过程是一个实践的过程。

(6)持续性

持续性是指创造活动能够而且必须不断进行下去的特性。对于没有的事物可以通过创造活动予以创造,对于已经存在的事物可以通过创造活动不断改进,而且从宏观角度讲,不同的时空都会存在不同层次的创造活动。

(7)主体依赖性

创造活动都是有人参与的活动,人是创造活动的主体,具有创造力的是人而不是其他。不同的人或组织由于知识、经历、能力及周围环境对其影响的不同而具有不同的创造力,导致不同的创造结果,某种程度上创造活动过程也是不同的。同样从事同一研究发明,有些人做出来了,有些人没有做出来,也可能有些人虽然做出来但是时间上却慢了几拍。

(8)普遍性

创造活动普遍存在于人们的各种不同类型的活动之中,并不是某些地区、某些时间或某些人所独具

的活动。我国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讲道: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

3. 创造的类型

人们把创造活动进行了不同的分类,可以按照创造的内容将创造分为物质财富的创造、精神财富的创造和社会组织的创造等。

(1)物质财富的创造

主要是指创造的成果是物质领域的事物。如研究设计生产一种有形的物质产品,如桥梁、卫星等。(2)精神财富的创造

主要是指创造的成果是精神领域的东西,如小说家创作一本小说、剧团导演新的话剧、画家创作一幅新作等。

(3)社会组织的创造

主要是指人类社会宏观和微观的为了一定目的的组织机构的创造,如不同的社会制度、不同的公司制度等。

还可以将创造按照创造过程的表现形式划分为科学研究、技术发明和艺术创造等。

(1)科学研究

主要是指人类科学领域的探索,需要科学工作者善于发现科学事实,设计新的探索方法,大胆猜想,提出假说和预见,这一切都需要高度的创造性。科学上的创造也称发现。

(2)技术发明

是指人类技术领域的实践,需要从事技术和生产的各类人员,经济有效地解决技术问题、设计技术方案或技术装置。这也同样需要商度的创造性。技术上的创造有不同层次,按创造性由低到高分为技术革新、方案设计、发明、技术创新。

(3)艺术创作

在艺术领域中,作家和艺术家依据丰富的生活经验,需要用创造性思维构思作品,揭示人生的哲理和美的规律,从而丰富人的精神生活。艺术领域的创造也称创作或塑造艺术形象。

4. 创造的主观动因

创造的主体:也称创造者,一般是指进行创造的国家、团体或个人。人们会源于各种不同原因而进行创造。想要一种新的食物而创造一种新的烹饪方法,想要一种新服装而进行服装设计,想写一本小说而进行创造性写作,想开发一种新产品而进行产品创造,想改变目前不良的组织结构而进行组织刨新,想克服一个困难要创造一种新的方法,如此等等。归根到底人们的创造活动是为了满足需要的。

5. 创造过程

创造活动作为人的一种社会行为有其过程性。因此,分析其过程的基本构成,有助于揭开创造活动的秘密,发现其内在的规律性。由于过程本身包含着方法的意义,了解创造过程的构成,把握其规律,有助于人们学会创造,以及提高创造活动的效率。

美国著名创造学家奥斯本的三阶段模式:发现问题——提出假说——解决问题;

英国著名心理学家沃勒斯的四阶段模式:准备——酝酿——明朗——验证;

著名英国设计方法学家劳森的五阶段模式:初识——准备——孕育——启发——验证;

考察人们的创造过程,可以把创造活动划分为相对独立的四个阶段:

创造过程

6. 创造与相关概念

对于创造活动,人们除了用创造一词表示之外,还常用一些不同的词汇,如发现、发明、创新、探

索、革新、创作等。

(1) 创造与发现

发现是指经过研究、探索等看到或找到前人没有看到和找到的事物或规律。它包含新的科学事实的发现和新的科学规律和理论的发现两类。从新的科学事实的发现看,哥伦布发现美洲新大陆、陕西农民发现秦始皇兵马俑、紫金山天文台发现小行星等部属于这一类发现。从新的科学规律和理论的发现看,哥白尼的“日心说”,达尔文的“进化论”,爱因斯坦的“相对论”,均属于这类发现。1957年,李政道和杨振宁因“发现宇称原理的破坏”而被授予诺贝尔物理学奖。1976年丁肇中因“发现一类新的基本粒子”而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德法科学家发现巨磁电阻效应获诺贝尔物理学奖。

发现是创造的一种体现,但并不是所有的创造都是发现。创造与发现是包容和被包容的关系。

(2)创造与发明

发明是指人类运用自然规则研制出新的事物或新的方法。这些事物或方法是过去没有的。它包括新产品的研制和新方法的发明两类。从新产品的研制看,中国四大发明中的火药和指南针,就属此类。在中国发明此物之前,这些东西世界上是没有的。从新方法的发明看,中国四人发明中的造纸术和印刷术,便属于此类,它们是当时世界上首创的新方法。纳米技术、克隆技术也分别是20世纪60年代和90年代创造的新技术方法。再如,最近美国研究人员研究出的用废弃手机来种植花卉的方法也属于发明的新方法。发明与专利相对应,从获取专利的3个条件:“实用性、创造性和新颖性”来看,发明也是一种创造,创造和发明的关系也是包容和被包容。

(3)创造与创新

创新是从英文innovate(动词)或lnnovation(名词)翻译过来的。根据韦氏词典所下的定义,创新的涵义为:引进新概念、新东西和革新。美国经济学家熊彼特在1912年出版的《经济发展理论》一书中给创新下的定义是“生产要素的重新组合”。其形式包括五种:引进一种新产品;开辟一个新市场;找到一种原料的新来源;发明一种新工艺流程;采用一种新企业组织形式。从总体上来说,创造与创新的共同点是二者都具有新颖性这一本质特征,创新与创造还是可以通用、互用的。但二者也有一定的差别,其差别之一是,创造比较强调过程,创新比较强调结果。例如,可以说“他创造了一种新方法,这种方法具有创新价值”;差别之二是,创造强调自身的新颖性。不一定有比较对象,而创新则强调与原有事物相比较,例如,“黑白电视机的问世体现为一种创造成果的诞生,彩色电视机的出现是对黑白电视机的创新。”

其他:探索多体现创造过程中的思想行为;革新多体现为技术和工艺方面的创新;创作体现为文学艺术方面的创造。

二、创造学

1.创造学的涵义:创造学是一门新兴的边缘性科学。所谓科学。是指正确反映自然、社会和思维的知识体系。它的任务是通过事物一些偶然的、表面的现象去发现事物内部的本质联系,发现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并以这些客观规律的知识指导人们进一步改造客观世界。而何谓创造学呢,1999年版《辞海》对其的解释是:“研究人类的创造能力、创造发明过程及其规律的科学。”

2. 创造学的性质

(1)创造学是一门边缘性综合性的学科。创造学是一门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交叉的边缘科学,属于软科学范畴。创造学研究的领域涉及到人类社会活动所有的领域,如科学、技术、文学、艺术、体育、管理、政治、军事等;它还逐步形成许多分支学科,如创造心理学、创造方法学、创造教育学、创造工程学、创造环境论等。也形成了一些应用科学,如创造性经营学、医学创造学、地质创造学等。这些分支

学科和应用学科更体现其边缘性。

(2)创造学是一门新兴的应用性的学科。

创造学诞生于20世纪30年代,距今只有70多年的历史,它与古老的哲学相比,与其他很多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相比,实在是一门年轻的、新兴的学科。

(3)创造学是一门引领未来的超前性的学科。创造具有超前性,而以指导和启迪创造力开发为己任的创造学就更具有超前性了,可以说,创造学是引领末来,创造美好未来的学科。据资料统计,近二十年的科技发展,比2000年历史的成果还要多。截止到2005年,新成果又增加一倍,预计到2020年,新成果将增加4~5倍,到2050年,99%的新成果是现在所没有的,发明家总是在做前人没有做过的事情。创造学总是在引导包括发明家在内的人们走在时代的前头或率先走向未来。所以说,创造学是一门引领未来的超前性的学科。

3.创造学的研究目的

创造学的研究目的只有一个,即尽快开发每一个普通人的创造力,提高其创造性,即使普通人也能够进行创造活动,也使那些创造型人才能不断提高创造活动的质量。

4.创造学的基本原理

创造学的基本原理是学科的重要立论基础。对这一问题,学术界有两种提法:一是两原理说,一是三原理说。创造学的两条基本原理是:(1)创造力是人人皆有的一种潜在的自然属性,即人人都有创造力,因此都具有开发的创造潜能。在我国古代,孟子就有“人人皆尧舜”的说法,这可谓是“创造力人人皆有的”一种朴素思想。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在评论“创造”时说:“人类社会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更是对这一基本原理的最好的阐释。(2)人们的创造力可以通过科学的教育和训练而不断被激发出来,转化为显性的创造能力,并不断得到提高。一些所谓“无创造力”的人,其实他们并不是真的没有创造力,而是其创造力没有得到应有的开发,只要进行科学开发,人们的创造力是完全可以被激发出来并转变为显性创造力的。

5.创造学的产生与发展

说创造学是一门年轻的学科,主要是指它作为一个完整的独立体系而言,但就其一些原理及做法、创造性思维及实践的活动而论,自人类诞生以来其实就一直零散地、不自觉地被应用了。纵观人类几千年文明史,创造学的萌芽可以追溯到很远的古代,其发展过程大致可划分为三个阶段。

(1)萌芽阶段(18世纪及其以前)

(2)近代阶段(19世纪~20世纪30年代)

(3)现代阶段(90世纪30年代以来)

(4)创造学在日本

日本自20世纪50年代起就开始注重把国民创造力作为第一资源来开发,把4月18日定为全国发明节,并在各城市普遍开设了星期日发明学校。1982年,日本更把发展独创的新的科学技术视为一项国策,把提高人们的创造力作为通向2l世纪的道路,在幼儿教育阶段就开始实施创造教育,在企业开展创造教育和创造发明活动更十分普遍。日本企业家认为,企业的创造发明,不能只依赖于少数天才,而要发动每一个员工,才能获取最大的经济效益。因此,日本人非常重视小创造小发明。正是这些小创造小发明,使日本成了一个发明大国,专利申请现雄居世界第一。这也是日本战后经济腾飞的秘诀之一。例如,日立公司有7万名职员,1983年申请的专利及小发明高达25000件,每三个人就有一件。松下电器公司有一个被称为“设想冠军”的阪口启三,一年之内就提出过3106项创造发明设想。有一位日本发明大王中松义郎,从事创造发明50多年共获得2380余项专利,大大超过美国爱迪生的1320余项专利的记录。在1982年的世界发明比赛中,中松义郎荣获了“对世界做出了巨大贡献的第一发明家”奖。

(5)创造学在我国的发展

在中国,最早提出创造教育思想的人是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早在20世纪初30年代,创立了他的创造教育理论,并对青少年和儿童进行了创造教育理论实验。1933年陶行知在《创造宣言》演讲中,进一步提出了创造教育的目的、内容、方法和意义,后来,经过不断的充实和完善,形成了较为完整的创造教育体系。这使陶行知成为世界创造教育的最早探索者之一。在改革开放之初的20世纪70年代末,一

些有识之士开始向国内介绍创造学。上海的创造学工作者首先于1979年将日本的创造学专著翻译、连载于《科学画报》杂志上。在上海交通大学,许立言教授首次为该校大学生开设创造学课程。此后,一些大学,如中国矿业大学等,也陆续开始开设“创造学”和“创造力开发”课程。许多中小学也开始对中小学生进行创造性教育。

三、创造力

1.创造力的含义

创造力是指每个正常人或群体在支持的环境下运用已知的信息,发现新问题,并对问题寻求答案,以及产生出某种新颖而独特、有社会价值或个人价值的物质或精神产品的能力。也可以通俗地解释为发现和解决新问题、提出新设想、创造新事物的能力。

2.创造力的特征

(1)创造力是有特定功能的生产力。创造力是人们在提出新问题、探索新问题、解决新问题时显现出的一种综合能力。生产力是人们征服自然、改造自然、保护自然以获取物质资料的能力。第一件石器的诞生标志着人类第一次创造性活动的开始。从古代生产力到近代生产力再到现代生产力的发展都是创造力作用的结果,从这个意义上,创造力也是一种社会生产力。

(2)创造力是人人皆有的一种能力。创造性思维能力及直觉、灵感等能力都来自于人脑细胞。正常人平均有总数达140亿个的脑细胞,其中经常处于活动状态的只占总数的8%左右,大约90%以上的脑细胞则处于相对静止或睡眠状态。可见,人脑的潜力还很大。如果能通过某些训练让更多的脑细胞活跃起来,创造能力将会大大提高。人脑的左右半球分工不同,左半球是逻辑思维的指挥中心;右半球承担着形象思维、直观思维、空间想象能力及艺术表现能力。

(3)创造力有高低之分。由于遗传影响.人的潜能素质存在个体差异,更主要的是由于后天其他条件的影响,不同的人,其创造力的高低是不相同的。

3.创造力的能级

不同的人,其创造力的高低是不相同的。显然,儿童的创造力与科学家、艺术家的创造力之间是有区分的。第一能级,发表的能级。止常的人都能够表达自己的思想。儿童的绘画、游戏表演、编故事等。第二能级,技术的能级。以技术的熟练精巧为特色,每一个思维正常的人经过训练都能达到这能级。熟练的技术操作。第三能级,发明革新的能级。以新颖的设计,新组合,或以新的方法解决旧的困难问题为特色。大多数人经过训练和开发,可以达到这一能级。贝尔发明电话,爱迪生发明电灯、留声机,以及技术革新等。第四能级,发现的能级。这是创造力较高的一个能级,它以创造性思维的巧妙运用,经过坚持不懈的努力,发现各种自然界的新现象新规律为特色。哥白尼提出“日心说”,居里夫人发现镭,杨振宁、李政道发现弱相互作用下字恒定律等都是这一能级的典型例子。第五能级,创新的能级。这是创造力最高的能级,它以高级思维能力的精深运用,突破传统的束缚,树立新的理论学说为特色。达尔文提出进化论,马克思创立科学社会主义,爱因斯坦创立相对论等都是这一能级的典型例子。经验表明,绝大多数大学生经过创造力开发,都可以达到第三能级,即发明革新的能级。

4. 创造力的构成

美国创造心理学家格林提出创造力由10个要素构成。即知识、自学能力、好奇心、观察力、记忆力、客观性、怀疑态度、专心致志、恒心、毅力等。

5. 创造力的类型:根据创造性成果的不同层次,创造力分为A型创造力、B型创造力和C型创造力。

A型创造力是指经过长期钻研,反复探索达到的非凡的创造力,所产生的成果对于整个人类社会和人类历史来说是前所未有的,开创了某一学科领域或技术领域划时代的新局面。B型创造力所产生的创造成果也是新的,但对科学和技术发展的影响不及A型创造力大,两者在创新层次上有较大的差别。这类创造成果可能是局部的创新,可能是对现有产品或理论的改良。C型创造力则一般指所产生的成果对人类社会,甚至即使对某一特定的微观环境来讲也不是新的,但对个人来讲却是新的,具有突破性的。例如学生在还没学习几何之前,就能独立发现三角形内角之和等于180。。这一层次的创造力也叫“自我实现”的创造力。要想具有A型创造力,一般首先要发展C型创造力,即培养创造性人格,使自己具有强烈的创造欲望、创造意识及基本创造知识,然后发展B型创造力,从事一些局部创新的、层次较低的创造活动,再通

过反复实践、学习和深化,朝A型创造力方向过渡和转化。

6. 创造力开发

创造力开发的依据:l. 创造力普遍存在。美国的爱迪生说:“天才,就是一分灵感,加上九十九分汗水。”中国的教育家陶行知先生也在20世纪40年代提出:“人人皆是创造之人”的著名论断。一切正常人都具有创造力,这一论断是20世纪心理学的重大成果之一。 2. 创造障碍制约创造力。创造力虽然人人都有,但为什么仍有很多人的创造力得不到充分利用呢?原因就在于存在妨碍创造主体发挥创造力,减少甚至消灭其在一定时间内的创造性贡献的种种因素,即创造障碍。创造障碍的表现形式是多种多样的,从总体上可分作两类:是来自创造主体外部社会文化环境创造障碍。如在物质方面,资金、设备、仪器、材料及情报资料不足,就是常见的障碍,在精神方面-设会舆论、风气、习惯等常常会使创造者难以招架;

二是来自创造主体内部心理活动创造障碍。虽然环境因素对创造有极大的影响,但它们最终还是要通过创造主体自身的因素起作用。当创造主体的创造意识不太强或对创造学的有关知识不太了解时,缺乏创造的热情、兴趣和积极性时,就容易产生创造心理障碍。

7. 创造力测评:(1)创造力测评的涵义:创造力测评就是为了确定一个人创造力的大小而采用科学的方法,对人的创造力进行测量及评价的过程。这是创造学重要的研究课题之一,也是一项非常有意义的实际工作。(2) 创造力测评的具体作用: (1)通过创造力测评,可以了解自己的创造力状况,以便能自觉地开发创造力,不断地发挥长处,克服缺点,坚持进行创造力训练。 (2)通过创造力测评,可以评价人们的创造性工作,有效地鉴别人们的创造力发展水平,可以从中发现和选拔创造型人才。 (3)通过创造力测评,可以有助于在创造教育和培训中做到因材施教,使人的创造潜能得到充分发挥。

8. 创造力测评方法:到目前为止,国内外创造学家已开发出十多种创造力测评的方法,但对于创造力测评,还尚无一种公认的、客观的且适合各类人才的测评方法。已开发的测评方法,还是可以从不同角度,对多层面、多维度结构的创造力进行测评的。

普林斯顿法:美国普林斯顿创造才能研究公司总经理,心理学家尤金.劳德塞根据几年来对善于思考、富有创造力的男女科学家、工程师和企业经理的个性品质的研究,设计了下面这套你的创造力有多大?的简单的试验。这里有50个句子,句子不复杂,也不故意捉弄人。回答应尽量做到准确、坦率。每一句后面用一个字母表示对这一提法的同意或反对的程度:同意用A表示;不清楚用B表示;不同意用C表示。然后,对选出的答案进行统计,测出自己的创造能力水平,试验者只需10分钟左右的时间,就可知道自己是否具有创造才能。

本章小结:

本章主要介绍了创造学的基本研究内容和主要概念,讨论学习创造学的意义和学习方法,区分了与创造相关的几个基本概念,以及创造力的基本构成和主要的创造技能,创造学的发展历史。

我的创造学心得我的创造学心得 创造学

我的创造学心得我的创造学心得创造学 ——选修课课后感 在这个学期的选修课我选了创造学,因为我对创造很感兴趣,希望通过这门课程来提高自己的创造能力。通过这学期对创新思维课的学习,感触非常深刻。我了解到创新思维不仅仅教会我们解决问题的方法,我觉得更重要的是,我知道了如何去思考、发现问题这样一个过程。只有当你了解了这个过程,并不断的反复去训练,你才有可能真正领悟到创新思维的神奇,真正获取灵感。因此不得不说,创新思维这种科学的思维方法,在我们生活中有着何等重要地位。 下面我就来谈谈关于学习了这么多有关创新思维方法的具体感受。首先什么是创新思维呢:就是指一切能提出新颖的思维成果的非习惯性思维,即凡是没有有效的方法可供直接应用、不存在确定规则的思维活动,都属于创造性思维。在这门课上,时东兵老师进行了教学创新,经常让同学自己选取不同的思维方法上台演讲,我们学到了各种创新思维的方法及根据不同的实践需要作出有效的选择,减少思维活动的盲目性,提高了思维的效率和成功率。 现在,我们正处在一个经济时代,作为一名新世纪的大学生,我们要用创新来推动社会的发展。通过学习创造的基本概念及其作用、创造的特点、创造的一般过程等,我懂得了创造是世界发展的动力,创造力是每个人都具有的能力,创造力可以通过各种途径培养提高。首先通过上课及课后看书我了解到创造的含义:创造学是一门研究人类创造发明活动规律的科学。创造的基本要素有:创造意识,创造教育,创造主体,创造对象,创造成果,创造技法,创造环境。创造的本质特征是:一,是一种有目的的实践活动。二,必须收获新颖性的成果。三,是创造者的主观能动性高度发挥的行为。 在我的感觉中,创造就是通过自己的想象,猜想以及能力去发明一些以前没有的东西,上过杨老师的课后,我知道了不只是可以发明以前没有的东西,还可以是改进以前的东西。第一堂课的时候,杨老师向我们介绍了创造学的一些基础知识,比如它的起源,分类等

创造学心得体会

创造学心得体会 在老师的指导下,经过一个学期的学习,我渐渐揭开了创造学的面纱,开始知道创造并没有自己想象的那么神秘,那么遥不可及。其实,创造与我们的日常生活密切相连,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创造力,每个人都有创造的可能性。而创造学这门课程开设的目的就是开发我们的创造力,提高我们的创造性,让我们掌握一些比较实用的创造技法,并结合专业知识,很好的应用到今后的学习及生活中,利用创新性思维,解决实际问题,以适应千变万化的社会环境,为我们成为创新型人才打下坚实的理论基础。通过学习创造学,我更加明确了该如何提高我们的创造力并将它完美地运用于实际生活当中。 要产生创造行为,首先我们要找到问题,这就需要我们有着源源不断的好奇心与怀疑精神。正如哈佛大学校长陆登庭在“世界著名十大校长论坛”上所说“如果没有好奇心和纯粹的求知欲为动力,就不可能产生那些对人类和社会具有巨大价值的发明创造。”其次,有了坚实的理论知识做后盾,我们就应对自己的想法抱有足够的自信心,不能遇到他人的一点否定,就半途而废。但是自信不代表自负,在创造之路上,我们应始终有着谦逊精神,只有时时提醒自己:“我还没有做到最好,需要我做的还有很多”,我们才会如饥似渴地不断探求,不断提升自己。最后,产生创造行为需要我们有一颗进取心与献身精神。很多人看到别人做出了什么成绩常常不以为意,说什么“我也有过和他一样的想法,只不过他比我先做了而已”,可往往就是这最后一步,注定了这些人一世平庸。创造若只停留在意识层面,永远也不可能转化为对社会有什么益处的东西。只有不断努力,不断进取,就算是牺牲自己的时间、金钱乃至是生命,才能将创造付诸实践,创作出可以影响社会乃至影响整个人类文明的作品。 形象思维包括想象思维、联想思维和灵感思维。爱因斯坦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科幻小说之父儒勒·凡尔纳从未去过海底,全凭自己的想象为我们展现了一个美丽而又奇特的海底世界,他大胆想象出的“鹦鹉螺号”也预测了后来被发明出来的潜水艇。“诗仙”李白以其天马行空的想象力折服世人,过去、现在、未来,天上、人间、地下,想象艺术的翅膀任意飞行,带领我们进入他所创造出的另一个世界。可见,想象可以突破时间空间的限制,可以帮助人们发现问题,反思过去,展望未来,联想思维也就是我们常说的由此及彼、触类旁通。世界上任何两个事物经过不到五步的联想都能够联系起来。牛顿坐在苹果树底下,被一个落下的苹果砸到,他联想到苹果为什么是从上往下落而不是从下往上浮的问题,是不是有这样一个力,促使苹果往下落呢?他由此发现了万有引力定律。通过相似联想、对称联想、相关联想、类比联想等的综合运用,我们可以将问题导入另一个与之相关的领域,从而简化问题,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灵感思维,又称顿悟,是一种思维突变。灵感所具有的突发性给人一种“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工夫”的感觉,但同时它的瞬间性又注定了它的稍纵即逝,所以灵感一旦出现,我们一定要及时捕捉。不是任何人都能随便获得灵感的,灵感只光顾有准备的人,日常的积累是思维突变的动力,因此我们应不断充实自己,说不定哪一天,你也会有灵光乍现的机会。 想象具有创造功能,是“理性的先驱”,能产生创造的原始信息;联想具有引导功能,能够将想象与实际联系起来;而灵感具有顿悟功能,一经触发和捕捉,便显示出其强大力量。通过合理应用这些创造性思维和创造技法,你会发现创造

创造学与创新能力开发学习体会

创造学与创新能力开发学习体会 姓名:专业:学号:组号: 经过一学期对这门课程的学习,我充分认识到创新和创造能力的重要性,这两种品质能帮我们更好的改善和适应社会,更好的营造有趣而丰富的人生。所以培养和开发这两种能力同样至关重要。我们可以从日常生活中,哪怕是很小的事物上,发挥我们的创造力。例如,附有橡皮的铅笔的发明,虽然只是对铅笔做了很小的改进,但是却能给人们的生活和学习带来很大的助力。 经过每周的七个每日一设想,我发现我们每一个设想都来源于生活。纵观历史上大大小小的发明,其实发明它们的创意也全都来源于生活,旨在为生活服务。所以我认为,创造性思维的培养源于对生活的观察,我们要善于观察生活,善于从生活中总结一些有用的想法。我记得我写过一个这样的设想:发明一种可以轻松涂掉圆珠笔和钢笔字迹的橡皮。这个设想来源于一次写错字时,想要把钢笔字迹弄干净很难,我想如果能有一种橡皮可以解决这个问题该多好啊?设想只是一个开始,而且是一个很好的开端,它激发了我发明创造的兴趣,也是实施发明创造的基础。说到这一学期写过的的每日一设想,我觉得它们真的很有必要,因为它们有助于培养我们的创造性思维,虽然一开始我一直认为这只是一种形式。如果我们以后每天都能坚持写下一个设想的话,几年下来就会有一个巨大的设想库。特别是在毕业后在企业工作的时候,创造性的想法可能会成为自己事业成功的突破口。人们在自己的事业上取得成功的秘诀之一,就是选择一个适当的突破口。就像打仗一样,突破口选准了,才能集中力量一举切入,迅速向纵深发展,进而取得全局的胜利。在许多情况下,创造性思维的提出,创造性成果的获取,正是事业的突破口。 大学生是祖国的接班人。做为新一代的大学生要具备创新精神、创新意识、创新能力。这样才能使我们国家有能力参与日趋激烈的国际竞争保证,保证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增强大学生的自我创新能力,同时也是增强大学生的责任感,增强自我价值,从而走向更美好的生活。 但是当代大学生的创新素质是怎样的呢? 一、具有创新意识,但不善于利用和创造条件。创新能力的发展与创新行为的展出,都是建立在创新观念和创新欲望的基础之上。大学生普遍具有创新动机,对创新有一定程度的认识,希望在学习中产生新思想与新理论,积极寻找新的学习方法,但由于学校创造性学习条件的局限及学生自身不善于创设和利用学校的现有条件,缺乏向知识经验丰富的教师或同学请教的勇气,往往不能把握本学科最新发展的动态和相关学科知识的横向关系,由此限制了学生创新能力的进一步发展。 二、思维相当敏捷,但缺乏创新性思维的方式。随着知识和经验的积累,大学生的想象力逐渐丰富,思维能力,尤其是逻辑推理思维能力有了很大程度的

创造学第一章

第一讲基础概念 一、创造 1. 创造基本概念 概括地认为:创造就是首创或改进的形形色色的事物。所谓事物是指客观存在的一切物体和现象。自然界的一切物体及其变化的现象和人类社会的一切活动现象及其发展变化的状况都可称为事物。首创或改进的事物就是创造,例如星云的收缩创造了星球,地壳的运动创造了山脉湖泊……这些属于自然的创造。再如,古人类在劳动中创造了工具,人类在探寻自然的奥秘的过程中创造了各种自然科学,在探寻社会发展规律的过程中创造了各种社会科学……这些属于人类的创造。所谓创造,是指人们首创或改进某种思想、理论、方法、技术和产品的活动。有关专家将人类的创造分为“第一创造性”和“第二创造性”。“首创”就属于“第一创造性”。它是指人类历史中出现的重大发明和创造,如中国的“四大发明”、爱因斯坦的相对论、瓦特的蒸汽机等。第一创造性是为少数人所拥有的活动。“改进”是属于第二创造性。它是指人们在理解和把握某些理论与技术的基础上,根据自身的条件加以吸收和溶解,再创造出大量的具有社会价值的新事物。第二创造性是较为广泛的社会性活动。 2. 创造的特点 (1)目的性 人类和其他动物的根本区别在于人的能动性,任何创造性活动者都是有目的的,人们总是为了某种目的而从事创造活动。像瓦特发明蒸汽机、爱迪生发明电灯等,如企业的新产品开发、组织机构重组等。 (2)新颖性 创造活动与人类其他活动的最大区别是其具有的新颖性。新颖性、主要表现在创造活动的结果上。有些是全新的结果,如电灯的发明,有些是局部的革新,或对原有产品的重新设计等。 (3)否定性 “新”的事物总是对“旧”的事物一定程度的否定,创造活动是新事物的产生活动,必然包含对过去或现在事物的否定,即使是全盘接受旧事物而增加某些特性也是对旧事物没有增加的特性所产生结果的否定,这才导致增加新特性。步行——自行车——汽车——飞机。 (4)过程性 尽管有些创造活动很短暂甚至于说不清道不明其中的详细步骤,但是任何创造活动都是一个在时间甚至于空间有一定持续性并且有资源消耗的过程。目前有许多学者提出了不同的过程模式,如美国人提出的三阶段模式:发现问题、提出假说、解决问题;英国人提出的四阶段模式:准备、酝酿、明朗和验证等。 (5)实践性 任何的创造活动都是为了满足一定实际需求的,只有真正创造出与其他事物不同的新事物的活动才能称为创造,不能把凭空想象而没有任何结果的活动称作创造。实践性一方面指满足实际需求而产生新的事物,另一方面指创造过程是一个实践的过程。 (6)持续性 持续性是指创造活动能够而且必须不断进行下去的特性。对于没有的事物可以通过创造活动予以创造,对于已经存在的事物可以通过创造活动不断改进,而且从宏观角度讲,不同的时空都会存在不同层次的创造活动。 (7)主体依赖性 创造活动都是有人参与的活动,人是创造活动的主体,具有创造力的是人而不是其他。不同的人或组织由于知识、经历、能力及周围环境对其影响的不同而具有不同的创造力,导致不同的创造结果,某种程度上创造活动过程也是不同的。同样从事同一研究发明,有些人做出来了,有些人没有做出来,也可能有些人虽然做出来但是时间上却慢了几拍。 (8)普遍性 创造活动普遍存在于人们的各种不同类型的活动之中,并不是某些地区、某些时间或某些人所独具

创造学基础

一、创造的含义: 在一定意义上说,创造就是一种人类社会活动,是其他动物所不具有的一种特有的社会活动,也就是人第一次产生崭新的精神成果或物质成果的思维与行为。它的特征就是具有明显的新颖性和独特性。 ●“新颖性”有两个不同层次的含义: 1、是指仅对于创造者自己来说是新颖的。 2、是指对其他人、甚至对于全人类来说都是新颖的。 二、创新的含义: 创新就是创造成果的第一次商业化应用。如:新产品,新品种,新技术,新材料、新思想、新点子、新设计等。 。 三、创造与创新的关系: (一)创造与创新的联系 1.创新就是创造,所有的创新都属于创造的范畴。但是,创造不一定都是创新。创造 的范围要比创新宽得多。 2.创造与创新的本质特征都是具有新颖性和独特性。 3.创新的核心在于创造,创新的理论基础是创造学。要提高自己的创造能力,就不得 不学习创造学。 什么是创造学: 一、创造学的含义: 是研究人们在科学、技术、管理、艺术和其他的领域的创造活动并探索其中创造的过程、特点、规律和方法的科学。简言之,就是研究人类创造发明过程及其发展规律的科学。 如:科学上的发现、技术上的发明、管理上的创新、文学艺术上的创作等等一切具有“第一次”性质且非重复性的活动,均可称为创造活动。 二、创造学基本原理: 1、创造力是人人皆有的一种潜在自然属性 2、创造力可以通过科学的教育、训练而不断的激发出来,转 化为量性的创造能力并不断得到提高。 二)创造学的常用研究方法: 1. 观察法: 是指在一定条件下有目的、有计划、系统地观察一个人的创造过程,并依据其行为、言语、性格特征及情绪变化等诸多方面来分析其创造心理、创新思维和自觉或不自觉地使用一些创造原理的一种研究方法。 a. 观察的客观性、忌猜测 b. 观察的全面性、防止偏见

《创造学基础》论文

创造学基础 2012 ——2013 第一学期 课程名称:创造学基础 任课教师: 学生姓名: 班级: 学号: 论文题目:《创造学基础》结课论文 内容摘要:本文包括面对激烈的社会竞争我们应该怎样做,本人对主讲老师的一些建议以及生活中的一些小创意等等 关键词:创造存在感竞争建议教育

《创造学基础》结课论文 关于社会竞争 首先我要感谢中国教育,中国高等教育的“大跃进”式发展让更多人有了书读,同样也让我有机会上了大学。中国大学生数量爆发式的增长,给社会带来了更大的竞争。关于社会竞争让我们先看一篇几年前的新闻报到吧! 《社会竞争"超低龄",幼儿园入学要简历》 2008年上海幼儿园入学报名又要开始了。新鲜的是,一些家长为了让孩子在入园报名时赢得老师的印象分,煞费苦心地为三四岁的宝宝们做起了简历,甚至不惜重金为孩子拍摄艺术照。 无独有偶,最近天津河东区的一所幼儿园就陆续接到3份宝宝简历,里面有孩子成长的文字说明,还附带孩子的照片和视频,其中一份简历居然长达15页。记者发现,在上海某知名育儿网络论坛上,家长为幼儿园即将毕业的孩子们制作的升学简历也纷纷亮相。虽然不乏质疑声,但仿效者甚多。 走路还不稳当,说话尚口齿不清的3岁小童,想上幼儿园居然也要靠制作精美的简历当敲门砖,实在有些滑天下之大稽。但仔细想想,也并非那么幽默,当社会竞争过早侵蚀幼儿世界的纯真时,剩下的可能更多是可悲吧…… “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明知别扭也要干! 提到简历,人们往往认为那是成年人找工作或跳槽时才会用到的东西。而现在很多家长为了给自己的宝宝敲开他们心仪已久的幼儿园或者小学的大门,不惜重金为宝宝炮制出了一份份声情并茂的敲门砖。 “在某妇幼保健院出生、在某亲子园上亲子课、在某幼儿园从托班到大班学习四年”、“在幼儿园期间曾获得创意画比赛优秀奖、运动会的运动宝宝奖”、“4岁起学习钢琴”、“已通过阶梯儿童英语A级考试(优秀)”、“识字量达500字,能进行自主阅读”、“心算百位以内加减法”等等……近几年,类似“神童”般的宝宝简历在网上开始流传,有人甚至提出了“清华北大,哈佛剑桥,从宝宝简历开始!”的口号。一些家长还把孩子的英语、体育、国画、书法、围棋等各项特长证书的复印件附在简历后面,其详细程度和制作的精心程度丝毫不亚于成人的求职简历。“这样的水平可以直接上小学高年级了”“真是吓人,应聘工作也不过如此。”不少网友感叹地说。 为了给孩子填好这份简历,许多家长煞费苦心。而那些无法写出这么光鲜亮丽的简历的家长则十分焦虑,生怕自己的孩子输在简历上,无法进入理想的幼儿园或小学。于是,不少网友纷纷献策:比如要用孩子的第一人称写,语气要有童趣,才能脱颖而出;简历不能写得太好以免老师对孩子要求过高;甚至有人提议最好用英语写简历,以显示家长的水平等等。 “说起来很荒唐,3岁的宝宝哪里会写简历,就是初中毕业的孩子也未必能做出这种像样的简历,所以这种行为本身就很可笑。”上海一位年轻的母亲陈倩

学习创造学的心得体会

学习创造学的心得体会 我很庆幸学习了创造学这门课,因为学习这门课以后,我看问题有了一个新的观点,那就是用创造学的观点去看问题。 创造是一种人生态度,创造始于问题,我同意这个观点,我认为创造就是我们对于实际的问题,用一种新的眼光去看待,有新的想法。 一个人的思想在不同的年龄是不同的,一个人小时候习惯用天真的想法去看待问题,而老年的时候习惯用经验去看待问题。小孩子法是丰富多彩的,老者的想法是实用可行的。 老师在上课的时候,问我们什么是创造学,要我们同学自己给创造学下个定义。要给创造学下个定义是相当困难的,因为创造学不是想理学一样,仅仅只研究一种问题的,而创造学是每个学科都应该有的,每个人都应该有的。不过创造学的意义跟其他的学科都一样,就是要我们成功,我们的人生有所改变。 创造学存在与所以的国家,所以的领域。老师上课的时候说中国在创造学这方面是比较落后的,说中国是不重视创造学的。我不太同意老师的观点,因为在中国不是我们不重视创造学,在毛泽东思想里面就叫我们要解放思想,这个解放思想应该就是一种创造学,因此我们国家也是非常重视创造学的。不过创造学在中国没有很好的发展,我想原因是很多的,首先创造教育与我过的儒学教育是有很大的冲突的,儒学提倡的是要中庸,而创造学提倡的是要突出个性,发扬个性。 创造学对于每个人都是有益的,现在是一个知识竞争年代,一个人要是没有创造的意识是会没时代所抛弃的。 创造教育就是以发展人的创造力、培养创造性人才为目标的教育。这种教育不为别的,就要造就具有批判精神和建设才能的充满生命活力的人。它的宗旨在于:要使人的身心得以和谐发展,人格得以充分完善,个性得以自由展示;使人既善于批判,更善于建设,进而能够能动地超越现实、改造社会,而不是被动地适应现实、顺应社会。 创造教育与传统教育是有着本质区别的。我们之所以要研究创造教育,乃是因为传统教育不仅不能很好地促进人的创造力的发展,而且还压制、甚至扼杀人的创造力。 简单地来说,创造就是一种以前所未有的方式、方法解决问题的活动。通过解决问题,人类的认识便不断进步,不断超越过去的东西,不断用新的东西代替旧的东西。所以,创造也就是人们不断进行的一种除旧布新的活动。尽管从现实的角度来看,这种除旧布新的活动既可以是精神方面的,也可以是物质方面的,但这两方面相比,精神方面的除旧布新是更为根本的。因为从人类发展的历史来看,物质方面的除旧布新是以精神方面的除旧布新为前提的。 创造学是研究人类创造活动规律、方法和创造力开发的科学。其内容包括创造学的理论研究和创造力开发研究两方面内容。研究和学习创造学的目的是通过对人类创造性、创造活动及发明创造方法的研究,来掌握人类发明创造的规律,并以此有效地促进人们的各种创造与发明,促进科学技术及整个生产力的发展。创造学是一门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交叉的边缘科学,属于软科学范畴,应用性很强。它与哲学、社会学、心理学、教育学、科学学、人才学、管理学、美学、科学发展史、科学方法论都有着密切的关系。创造学课程的开设,目的在于培养

创造学论文完整版

浅论创造学 摘要:创造学,是教会人们在各种社会实践中,充分利用自己的聪明才智,发现新事物、研究新问题、解决新矛盾、产生新思想、推出新产品等,以满足人类社会物质和精神需要,从而推动社会发展的能动过程,研究创造活动的规律,帮助人们提高创新能力的科学。 关键词:创造学思维创新 十周的《创造学》这门课程马上就要结束了,但它却给我留了很深的印象,让我学到很多在开发与应用创造性思维的知识,使我受益匪浅,其中令我感受最深的就是老师讲述课程的风格。在星期六下午的4节课中老师不单单是自己在上面向我们叙述,还要我们自己善于观察生活,每个星期要写出自己的发现与设想,这极大地的提高了我们的观察水平,而且让我们每个人上去说,不仅仅是开发我们的创造学思维了,还提高了我们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好的台风。让我们积极去思考,提升我们的创造性能力,让我们充实完满地学习完这门课程。 一什么是创造学 在对我对这门课发表看法之前,我想我有必要阐明下什么是造学。创造,是指人们在各种社会实践中,充分利用自己的聪明才智,发现新事物、研究新问题、解决新矛盾、产生新思想、推出新产品等,以满足人类社会物质和精神需要,从而推动社会发展的能动过程。创造学就是研究创造活动的规律,帮助人们提高创新能力的科学。分析创造力的影响因素,目的是使发明人在创新过程中有意识地扬长避短。创造力的影响因素有正反两个方面。但是创造不是简单的思维活动,我们看似平常无奇的东西,或许都习以为常了,却是经过漫长的时间推敲才得来的。创造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对我们大学生来说,不管是在学习、生活,还是在

思想上都存在阻碍我们进行创造性活动的因素。《创造学思想录》中有这样一段描述,1866年,一个衣荷华州的农民望着紧挨他的田边正在修建的横跨美洲大陆的铁路,看见铺好的铁轨和驶过的火车,他想,所谓铁路不过就是铁轨和火车。他没有看见什么呢?他的产品可以更快地得到更多的市场,他们从此就要全力与来自外地的产品竞争,在一星期之内人们就可以从东海岸到达西海岸。人们可以分享知识,不同地域的人们可以相聚,可以结婚。他看见了钢铁和车轮,但是他没有看见随后将会发生的事情。这告诉我们创造学要以不同的方式思考问题,科学家埃尔伯特〃森特〃格奥尔基说:“创造性思维就是以不同于人的方式看同样的事情。”第一个看到无用的锯末想到可以用它压制成引火燃料的人,获得了与众不同的成功。第一个看到块状焙烧苏打想到用它做冰箱除臭剂的人,也成功了。第一个看到牡蛎就想到吃的人也成功了。在此看来,创造绝不是一般意义上的摹仿、重复、循规蹈矩、似曾相识,大多数人都能想到的绝不是好的创造,实际上根本就谈不上创造。好的创造必须是新奇的、惊人的、震撼的、实效的。而创造学正是要告诉我们如何打破常规,从生活中发现美,从另一个角度发现真理。 二为什么要学创造学 对于很多事,我们都会问一句为什么,在现代这个高速发展的社会,一件没有价值的事情是没有人会做的。那到底是为什么呢?这要从这几个方面来说。 一从人类历史来看,人类的历史就是一部创造发明的历史,否则人们至今还只能生活在茹毛饮血的时代。没有发明创造,就没有人类社会的繁荣与昌盛,就没有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积累,就没有高度发展的现代文明。创造作为人类的一种基本能力,随着人类社会的出现而存在和发展着。从创造的动力系统来说,

创造学期末考试复习提纲汇总

第一章导论 1.创造的概念与内涵(定义、目标、结果的特点) 创造必须是在破坏旧事物的基础上产生新的事物,突出“造”,要有个“结果”。 创造的目标必须是实现开发前所未有的创造性成果,其创造活动所获得的结果,既可以是一种新的概念、新的设想、新的方案、新的理论,也可以是一项新的技术、新的工艺、新的产品或新的服务。 结果应该新颖、独特,具有社会或个人价值 2.创造、创新、发现、发明的概念的对比 创新:新设想或新概念等发展到实际和成果应用的阶段。把创造成果引入经济系统,产生效益,才是创新 发明:通常指人们做出前所未有的重大成果(物品、配方、方法)。发明具有明显的新颖性,更注重首创性 发现:发现是对客观规律、事物的首先正确认知。发现的结果本身是客观存在的,只是后来才被人们所认识 3.创造学两大基本原理 原理一:创造力是人人皆有的一种潜在的自然属性 原理二:人们的创造力可以通过科学的教育训练不断被激发,并转化为显性的创造力,逐步得到提高 4.创造学的含义 创造学是研究人类的创造能力、创造发明过程及其规律的科学 5.创造学的研究内容 6.创造学研究中的代表人物(奥斯本、吉尔福特) ?Alex Osborn(奥斯本):头脑风暴法的发明者 ?J.P. Guilford(吉尔福特):创造心理学的引领者

第二讲创造力及其开发 1.创造力的定义(狭义、广义) 创造力 ?创造力是根据一定目的,运用一切已知的信息,产生出某种新颖、独特、具有社会或个人价值的产品的能力 ?创造力是对已积累的知识和经验进行科学的加工和创造后产生新概念、新知识、新思想的能力 狭义创造力 ?每个正常人都具有的一种自然属性。其实质是人类在长期的进化过程中伴随大脑的进化而形成的自然结果,是大脑的一种先天的自然属性 广义创造力 ?即创造能力,是经过各种各样的开发活动而被激发出来,并被“放大”了的“创造力”,因而创造力具有一定的社会属性,且表现为一种明显的能力 2.创造力的分类 a)二类法 特殊才能的创造力:体现科学家、发明家、艺术家、文学家等杰出人物特殊才能的创造力 自我实现的创造力:普通人在创造活动中体现出自身价值的创造力 b)三层次法 低/中/高层次创造力 c)五层次法 i.表达式创造力 ii.生产式创造力 iii.发明式创造力 iv.革新式创造力 v.高深创造力 3.创造力的构成模型(Sternberg模型) C=f(I, K, TS, P, M, E) C:创造力,I:智力,K:知识,TS:思维模式,P:个性,M:动机,E:环境 互联网 C=f(K, I, TS, ST, U) C:创造力,K:知识,I:信息, TS:思维模式,ST:计算机支持工具,U:短期不可控或不变的因素(社会、文化) 4.创造过程模型(华莱士模型) 准备收集资料,进行思考,提出可能的解决方案 孕育将注意力转向别的问题,等待灵感的出现 明朗解决问题的思路突然变得清晰和明朗,问题迎刃而解 验证对解决方案进行验证 5.创造力开发的障碍 1.思维定势 2.态度消极或缺乏自信 3.畏惧心理 4.从众心理与单一模式 5.外部环境

创造学之创造技法

创造学 第四章创造技法 创造技法——顾名思议就就是创造得技巧、方法、手段,俗话说:“得法者事半功倍,不得法则事倍功半”。重视学习、总结与掌握创造技法;将会使您更加“创造性地解决问题”。提高您搞发明创造、技术革新得成功率。 1、概念: 创造技法就是创造学家根据创造思维规律,从大量得创造发明活动、过程、成果中总结提炼出得具有普遍规律得创造发明得技巧与方法。 2、作用: (1)提高创造者得创造能力,激发更多得职工参与创造性活动,提出更多得创造性设想; (2)直接指导创造者得发明创造活动,提高技术创新与创造发明得效率与成功率。 3、分类: 目前,世界各国正在应用得创造技法有300多种,日本曾整理出版了国际上最著名得《创造技法一百例》。人们最常用得也有十几种。面对这么多得创造技法,特别就是一些原理相近得技法,容易混淆,不易把握。通过分类,从类型上掌握创造技法,可以化繁为简、化难为易、便于掌握,而且还能从理论上找到每种具体技法所产生得规律与依据得基本原理,提高人们学习技法得效率。 1)从寻求发明创造目标得渠道上分,创造技法大致有四种: 第一种就是通过分析情报信息、发现问题,根据发现得问题,寻求发明创造得目标,如缺点例举法、分析比较法、专利发明法等。 第二种就是通过智力激励来发现问题,根据发现得问题,提出大量得创造性设想,经过归纳整理,评价决策,找出有开发价值得创造性设想,作为发明创造得目标。如智力激励法、检核表法、综摄法等。 第三种就是在综合盯这两种方法得基础上发现起来得,比较抽象得创造技法,如中山正与法、康顿法等。 第四种就是以已知事物为媒介,通过因果关系得推导,为打开未知世界得门扉进行发明创造。如联想发明法、等值更换法等。 2)从寻求发明创造目标得思维方式上分,创造技法可分三类: ▲第一类就是扩散思维创造技法,即围绕目标,用扩散思维、侧面思维、逆向思维等思维方式,来诱发创造性设想得创造技法,如智力激励法、联想发明法、类比发明法等。 ▲第二类就是收敛思维创造技法,即围绕目标,用收敛思维,理想思维等思维方式诱发创造性设想得创造技法,如检核表法、组合法、综摄法、技术预测法等。 ▲第三类就是培养创造意识得创造技法,即培养人们集中注意力,引发潜在创造性思维萌芽得一种前期创造技法,如注意力集中法、智力激励法、思维革新法等。 3)目前最具代表性得分类: 一就是按适用群体范围分类,原则分为群体、全体与个体通用、个体专用三大类。 二就是按创造思维方式分类,有两类:扩散发现型技法与综合集中型技法。扩散发现型技法就是利用扩散思维诱发出得各种创造性技法;集中型技法就是利用集中思维对各种问题与设想进行分析整理、归纳后,再根据一定得要求进行判断、取舍进行革新创造所应用得创造技法。 创造技法具有很强得可操作性,要熟练地掌握与应用,就必须在实践中在工作中反复练习,融汇贯通,才能更好地发挥潜能,提高创造力水平。 第一节智力激励法

创造学基础论文

<1>创造学基础心得体会 这学期我很庆幸自己选择了创造学基础这门课,因为学习这门课以后,我看问题有了一个新的观点,那就是用创造学的观点去看问题。 创造是一种人生态度,创造始于问题,我同意这个观点,我认为创造就是我们对于实际的问题,用一种新的眼光去看待,有新的想法。 一个人的思想在不同的年龄是不同的,一个人小时候习惯用天真的想法去看待问题,而老年的时候习惯用经验去看待问题。小孩子法是丰富多彩的,老者的想法是实用可行的。 要给创造学下个定义是相当困难的,因为创造学不是想理学一样,仅仅只研究一种问题的,而创造学是每个学科都应该有的,每个人都应该有的。不过创造学的意义跟其他的学科都一样,就是要我们成功,我们的人生有所改变。 创造学存在与所以的国家,所以的领域。老师上课的时候说中国在创造学这方面是比较落后的,说中国是不重视创造学的。我不太同意老师的观点,因为在中国不是我们不重视创造学,在毛泽东思想里面就叫我们要解放思想,这个解放思想应该就是一种创造学,因此我们国家也是非常重视创造学的。不过创造学在中国没有很好的发展,我想原因是很多的,首先创造教育与我过的儒学教育是有很大的冲突的,儒学提倡的是要中庸,而创造学提倡的是要突出个性,发扬个性。 创造学对于每个人都是有益的,现在是一个知识竞争年代,一个人要是没有创造的意识是会被时代所抛弃的。 简单地来说,创造就是一种以前所未有的方式、方法解决问题的活动。通过解决问题,人类的认识便不断进步,不断超越过去的东西,不断用新的东西代替旧的东西。所以,创造也就是人们不断进行的一种除旧布新的活动。尽管从现实的角度来看,这种除旧布新的活动既可以是精神方面的,也可以是物质方面的,但这两方面相比,精神方面的除旧布新是更为根本的。因为从人类发展的历史来看,物质方面的除旧布新是以精神方面的除旧布新为前提的。 创造学是研究人类创造活动规律、方法和创造力开发的科学。其内容包括创造学的理论研究和创造力开发研究两方面内容。研究和学习创造学的目的是通过对人类创造性、创造活动及发明创造方法的研究,来掌握人类发明创造的规律,并以此有效地促进人们的各种创造与发明,促进科学技术及整个生产力的发展。创造学是一门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交叉的边缘科学,属于软科学范畴,应用性很强。它与哲学、社会学、心理学、教育学、科学学、人才学、管理学、美学、科学发展史、科学方法论都有着密切的关系。创造学课程的开设,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激励学生的创新精神,树立正确的创新观念,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并注重学生个性发展,培养学生成为高素质的创造型人才。 创造不是要我们可以的去改变,还应该顺其自然。有这样一个故事:一位建筑师设计了位于中央绿地四周的办公楼群。竣工后园林管理局的人来问他,人行道应该修在哪里?“在大楼之间的空地上全种上草,”他回答。夏天过后,在大楼之间的草地上踩出了许多小道。这些踩出来的小道优雅自然,走的人多就宽,走的人少就窄。秋天,这位建筑师就让人们沿着这些踩出来的痕迹铺设人行道。这些道路的设计相当优美,同时完全满足了行人的需要。这个工程师的想法就是一种创造。 我觉得要学会创造就要在实际生活中仔细观察,多一些很平常的现象也不能放过,多提问题,在想问题的时候要能够从多过方面去想,不能思乱想,往往胡思乱想能有创造性的思想。正如世界上没有做不到的事,只有想不到的事。在我们的生活中我们要能大胆的想,大胆的做。 <2>马克思不上微博,难道你们打算期末考后与马克思梦中相会?

《创造学与创新能力开发》课程论文

管理学院财务管理092班 099104044 李敬安 《创造学与创新能力开发》课程论文 这学期我们开设了《创造学与创新能力开发》这门课,大家普遍认为,这是一门“内容新、品质精、效果好”对我们大学生创造性思维和创新能力提高有很大帮助的课程。 在课堂学习中,李老师融创造学原理教育与发明案例分析于一体,融理论知识传授与思维训练于一体,以开发我们的创造潜力,而且注重案例分析和讨论,重点分析发明案例的创造过程、创造原理及其发明者的创造性思维的特点和规律,训练创新思维,激发我们探究性学习的潜能。 回顾这一学期对《创造学与创新能力开发》这门课的学习,我感触颇多! 回首人类几千年文明史,创造起着举足轻重的地位,人类社会的每一次进步都与创造有着息息相关的联系。君不见,“若没有第一只猿猴的站立,恐怕我们人类至今仍与动物为伍。”生物进化论的成功,标志着创造性思维是多么的完美,任何辩解在它面前都那么的苍白无力。人类对创造最成功的应用那就是标新立异。标新立异使我们一步步走向成功,达到一个个更高的境界。 从哲学观点来讲,事物的发展都具有一定的规律, 存在着很大的偶然性和必然性,所以创造也不例外,虽然说前进的步伐是困难的,但我们坚信前途一定是光明的!“青山遮不住,毕竞东 流去”相信,创造一定会呈现出星火燎原之势! 创造思维是一种新颖而有价值的、非结论的,具有高度机动性和 坚持性,且能清楚地勾划和解决问题的思维活动。表现为打破惯常解决问题的程式,重新组合既定的感觉体验,探索规律,得出新思维 成果的思维过程 。例如某同学一反史学界对方伯谦临阵脱逃、最终伏法的定论,认为“方案”纯属冤狱,并通过旁征博引,自圆其说,得出‘重新认识甲午战争中的方伯谦”这一观念。该过程实际就是由 心智到实

创造学 复习题

创造学复习题 一、单项选择题 1、研究创造学历史的学者认为,奥斯本是美国创造学研究的重要开拓者之一 2、创造学的发源地为美国。 3、创造学的研究内容主要涉及创造原理与创造方法。 4、论述过灵感问题的古罗马哲学家是德谟克利特 5、创造的本质特征在于它的目的性、新颖性和主观能动性 6、从科学发现的过程特点分,科学发现可分预见型和偶然型。 7、对个体创造力的唤醒、启发,强调受教育者以新的观念、新的视角审视自己,发挥潜在的创造才能是指创造才能的发现。 8、社会科学家的人格特征:自然流露。 9、发散思维能力的较高层次是思维的灵活性。 10、默写式智力激励法的正确顺序是会议准备、进行轮番性默写激智、筛选有价值的方案。 二、多项选择题 1、中国先秦时期,对创造问题做过论述的先哲有:商秧、老子、孔子、孟子。 2、创造学的研究方法有:案例研究法、追踪研究法、实验研究法、系统研究法、测验法。 3、下列属于发明成果的是电灯、复印机、青霉素药品。 4、创造过程中的机遇具有意外性和偶然性。 5、创造才能的形态包括内隐形态和外显形态。 6、创造才能结构中的非智力因素包括创造个性、创造情感、创造意志。 7、创造性人格的测验工具有:前意识活动量表、教条主义量表、综合量表。 8、从心理认知方面看,影响创造思维的障碍有:思维定势、功能固着、结构僵化。 9、对于一个观察者来说:必须掌握一定的科学知识,具有必要的实践经验和观察技法,应该把思维和感知有机的结合起来,要通过适当的方式提出准确可靠的观察结果。 10、实验和观察的区别是实验能发挥研究人员的主观能动性,达到科学研究的目的性,证明客观必然性。 三、判断题 1、将人类创造活动作为整体来研究,是创造学的一个基本特点。(对) 2、观察是实验的发展,实验是观察的前提。(错) 3、重演现象是指同一事物或同类事件在一定的时间空间里,以同一形式或相似形式反复演示的现象。(对) 4、实验设计是指正式进行科学实验之前,根据一定的目的和要求,用有关的数学原理论,对研究方法和步骤的预先制定。(对) 5、希望点列举法是通过列举事物缺点获得新信息或改进方案的一种创造方法。(错) 6、思维的灵活性,又称变通性,它指人们在发散思维时能随机应变,能在不同方向上提出不同类型信息的思维特征。(对) 7、一个学生的学习成绩越好,智力水平越高,他的创造力也一定最高(错) 8、创造才能以创造产品为标志,没有产生创造性产品的个体一定不具有创造性才能。(错) 9、微观环境主要体现在创造主体从事具体创造时直接感受的社会、文化和经济状况。(对) 10、社会实践只是检验真理的标准,不能用于衡量和确定价值。(错) 四、名词解释 1、创造学

创造学与创新能力开发学习体会

创造学与创新能力开发学习体会 姓名: 专业: 学号: 组号: 经过一学期对这门课程的学习,我充分认识到创新与创造能力的重要性,这两种品质能帮我们更好的改善与适应社会,更好的营造有趣而丰富的人生。所以培养与开发这两种能力同样至关重要。我们可以从日常生活中,哪怕就是很小的事物上,发挥我们的创造力。例如,附有橡皮的铅笔的发明,虽然只就是对铅笔做了很小的改进,但就是却能给人们的生活与学习带来很大的助力。 经过每周的七个每日一设想,我发现我们每一个设想都来源于生活。纵观历史上大大小小的发明,其实发明它们的创意也全都来源于生活,旨在为生活服务。所以我认为,创造性思维的培养源于对生活的观察,我们要善于观察生活,善于从生活中总结一些有用的想法。我记得我写过一个这样的设想:发明一种可以轻松涂掉圆珠笔与钢笔字迹的橡皮。这个设想来源于一次写错字时,想要把钢笔字迹弄干净很难,我想如果能有一种橡皮可以解决这个问题该多好啊?设想只就是一个开始,而且就是一个很好的开端,它激发了我发明创造的兴趣,也就是实施发明创造的基础。说到这一学期写过的的每日一设想,我觉得它们真的很有必要,因为它们有助于培养我们的创造性思维,虽然一开始我一直认为这只就是一种形式。如果我们以后每天都能坚持写下一个设想的话,几年下来就会有一个巨大的设想库。特别就是在毕业后在企业工作的时候,创造性的想法可能会成为自己事业成功的突破口。人们在自己的事业上取得成功的秘诀之一,就就是选择一个适当的突破口。就像打仗一样,突破口选准了,才能集中力量一举切入,迅速向纵深发展,进而取得全局的胜利。在许多情况下,创造性思维的提出,创造性成果的获取,正就是事业的突破口。 大学生就是祖国的接班人。做为新一代的大学生要具备创新精神、创新意识、创新能力。这样才能使我们国家有能力参与日趋激烈的国际竞争保证,保证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增强大学生的自我创新能力,同时也就是增强大学生的责任感,增强自我价值,从而走向更美好的生活。 但就是当代大学生的创新素质就是怎样的呢? 一、具有创新意识,但不善于利用与创造条件。创新能力的发展与创新行为的展出,都就是建立在创新观念与创新欲望的基础之上。大学生普遍具有创新动机,对创新有一定程度的认识,希望在学习中产生新思想与新理论,积极寻找新的学习方法,但由于学校创造性学习条件的局限及学生自身不善于创设与利用学校的现有条件,缺乏向知识经验丰富的教师或同学请教的勇气,往往不能把握本学科最新发展的动态与相关学科知识的横向关系,由此限制了学生创新能力的进一步发展。 二、思维相当敏捷,但缺乏创新性思维的方式。随着知识与经验的积累,大学生的想象力逐渐丰富,思维能力,尤其就是逻辑推理思维能力有了很大程度的发展,思维相当敏捷;然而由于她们的知识面宽度不够,知识的吸收就是独立的、互不相关的,出现“见树不见森林”的现象。机械地、片面地瞧待各科知识的结构,缺乏必要的合理整合,致使她们的思维方式往往就是直线式,思考问题缺乏灵

创造学与创新实践

《创造学与创新实践》知识点整理 第一章:创造和创造学 1. 创造的特征性定义:创造就是人们所从事的能够提供新颖的,有价值的事物的活动。 2. 创造的主要表现形式:发现、发明、创新和创作。 3. 创造学的基本原理: ?人人都有创造潜力 ?人的创造潜力可以通过教育、训练和创造实践而被激发出来、转化为外显的创造力并不断得到提高 ?当今世界不是完美无缺的,需要人们去创造而变得更加完美。 4.一个人要把自己的创造力潜能转化为已经呈现出来的创造力的资源需要六项,主要是智慧、知识、思维形态、人格、动机、环境情境 5.一个有创造力的人必须要有三种智慧: ●能产生新构想的综合智慧 ●能认清问题、发现问题、调度资源以及评价构想价值的分析智慧 ●能根据别人的批评知道如何宣传、改进自己构想的实用智慧 6.创造力测评的主要作用有: ?鉴别预测作用 ?选拔作用 ?培养作用 7.在实施创造力测评是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正确对待创造力测评 ?选择的测评工具应能反映出创造力的公兴河复杂多样性 ?选择恰当的主测者 ?客观科学地解释结果 8.创造力测评的主要类型: ?创造性思维品质的测评

?创造性人格的测评 ?创造产品的测评 ?综合测评 9.创造力评价标准主要包括:思维流畅性(思考速度)、思维的灵活性(思考的广度)、思维的独创性(独立性和新颖性) 10.人们测量创造产品的最普遍的方式就是使用外部测评(专家测评、教师测评和公众测量技术),外部测评所遵循的步骤为: ●选择具有丰富的知识经验的评价者 ●评价者对产品进行独立的评价 ●评价时要同时对多个预先确定的评价标准进行衡量和权衡 ●根据对象的年龄选择与之相适应的评价标准 ●随机安排评价产品的顺序,避免产生顺序效应 11.创造力开发的途径: ①加强学习,注重知识的更新和积累,构建合理的知识结构,提升创造力 ②积极参加各种实践活动,培养和提高综合能力 ③培养创造性人格,提升创造能力 ④创设良好的环境氛围,促进创造能力的提高 ⑤培养有准备的头脑,抓住机遇,提高创造力 12.知识和创造力之间的关系 ?知识是创造力的基础。 创造需要一定的专业知识。知识如同大厦的基础,地基约扎实,建成的大厦越坚固。在创造活动中,知识可帮助一个人创造出新的作品,它使你免去了重新发明的物质风险。 ?过多的专业知识和经验会阻碍创造力的发挥 专业知识和经验是对过去研究事实的提炼和总结,它对进一步的创造活动有积极的指导作用,但一味的拘泥于已有的专业知识和经验会影响创造力的发挥和创造活动的开展。在一些情况下,拥有过多的专业知识可能会变成一件很危险的事情,它可能使你陷入已有知识的架构而不能看见更富有价值的东西。

创造学相关题目与答案

1什么是创造学,举例说明创造学的两条基本原 理是什么?创造学是一门研究人类的创造活动现象,揭示和阐明创造的基本规律的科学,具体一点说,创造学是研究人们在科学,技术,管理,艺术和其他所有领域的创造活动现象,并从中探索出创造的过程,特点,方法等规律性的东西的一门科学。两条基本原理:1创造力是人人皆 有的一种潜在的自然属性。创造学认为,每个普通的正常人都具有这种属性,因此都具有待开发的创造潜力。2人们的创造力是可以通过科学的 教育和训练而不断被激发出来、转化为显性的创造能力并不断得到提高的。 2.创新、创造,发明、发现的关系是什么?第一:概念,1)创造:是指人们首创或改进某种思想,理论,方法,技术和产品的活动。“首创”属于第一创造性,指人类历史重大发明和创造,改进”属于第二创造性2)发现:是指经过研究,探索等看到或找到前人没有看到和找到的事物或规律,它包含新的科学事实的发现和新的科学规律和理论的发现两类。3)发明:是指人类运用 自然规律研制出新的事物或新的方法,这些事物或方法都是以前没有的,它包括新产品的研制和新方法的发明两类4)创新:是对已有的创造成 果的改进,完善和应用,是建立在已有创造成果基础之上的再创造。第二:关系1)创造与发现:发现是创造的一种体现,但并不是所有的创造都是发现,创造和发现是包含和被包含的关系。2)创造和发明:发明也是一种创造,创造和发明的关系也是包含和被包含。3)创新和创造:A共 同点:创新与创造都具有新颖性这一本质特征; B不同点是,第一,创造比较强调过程,创新比 较强调结果。第二,创造强调自身的新颖性,不一定有比较对象,而创新则强调原有事物相比。 3.什么是组合创造法,它有哪些分类?指运用创造性的思维,将已知的若干事物巧妙的加以组织而成为一个较佳的创造技法。分类:进制主体附加组合,以某事物为主体再增添另一种附属事物,以实现组合创造的技法。异类组合,将两种或两种以上不同种类的事物组合,产生新事物的技法。同物自组,将若干相同的事物进行组合,通过数量的变化来弥补功能上的不足或者得到新的功能技法。重新组合,有目的地改变事物内部结构要素的次序,并按照新的方式进行重新组合,以使事物的功能和性能发生变革,达到特殊要求,取得较佳效果的技法。聚焦组合,以解决特定的问题为目标,广泛寻求有关信息与解决问题,聚焦于问题之上形成各种可能的组合,以实现解决问题的目标的技法。辐射组合,以某一新技术为中心,与多种传统的技术相结合形成技术辐射,从而产生技术创新的技法。信息交合法,把信息元素有意识地组成信息系统,使它们在信息反映厂中交合,合引出新信息的组合7.举例说明有利于和不利于发挥创造力的个性特征是什么?有利:1 好奇心与求知心 2 独立与自信 3爱怀疑与冒险4多思与幽默 5献身精神6百折不挠,大胆创新7坚持真理、细心探索8 躬行于实践之中9善于发现问题并设疑辨难。不利于:1从众与附属2固定观念3遵守规则4 严守逻辑 5 怕犯错误 6 迷信权威 7兴趣狭窄 14. 试举例说明思路为什么决定出路?1顽强坚韧的个性,必备的知识和才能,以及正确巧妙的思路是创业成功的重要因素。大多数人并不缺乏知识和才能,却没有一个正确巧妙的思路。2生 活工作没有思路不行,组织管理没有思路不行,企业经营没有思路不行,在逆境和困境中,有思路就有出路;在顺境和坦途中,有思路才有更大的发展。人们在人生定位、心态、思维模式、职业发展、人际关系、爱情婚姻、做人做事、能力培养、生活习惯等方面存在的重要问题提出解决这些问题的正确思路,它们影响命运、决定成败。3思路决定出路。同一件事,换一个方式和角度,收到的效果就会完全不一样。想法决定活法。你能想到别人想不到的,做到别人做不到的,就能获得别人得不到的回报,包括利润、高薪、职位、地位、幸福 4.举例说明什么是思维,什么是创造性思维,创造性思维的特征。思维: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间接的和概括的反映,是指人脑利用已有的知识,对记忆的信息进行分析,计算,比较,判断,推理,决策的动态活动过程,他是获取知识及运用知识求解问题的根本途径。创新性思维:从广义上看,是创造者利用已掌握的知识经验,从某些事物中寻找新的关系,新答案,创造新成果的高级的,综合的,复杂的思维活动。从狭义上来看,是指在思维角度,思维过程的某个或某些方面富有独创性,并由此而产生创造性思维。特征:突破性,一个最明显的特征,突破原有的思维框架、已有的思维定式、超越人类既存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灵活性,根据不同的对象和条件,具体情况具体对待,灵活运用各种思维方式;灵 活的变换对问题的思维角度,不被尝试束缚住,不固执于一种成见之中;及时的抛弃显然是错误的假说。流畅性,对提出的问题反应敏捷,表达流畅;思维的连续性,并获得连续性的创造的成功。多向性,为解决一问题,从不同侧面、不同角度、不同关系上去思考,进而提出尽可能多的设想和方案。顿悟性,创造性思维有时是在人们在冥思苦想后,一役中突然的形式在人们的脑海中闪现。可迁移性,是指一种情境开发的创造性是思维能力,可以迁移到其他情境中去。非逻辑型,只创造性思维往往是在超出逻辑思维,出人意料的违反常规的情形下出现。具有跳跃性,省略了逻辑推理的中间环节,成飞跃式,显得离谱、神奇。综合性,创造性思维是一种高级的、综合的、复杂的思维活动,它寄寓于各种思维之中,又是各种思维有机的综合。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