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关于徐志摩的经历介绍有哪些

关于徐志摩的经历介绍有哪些

关于徐志摩的经历介绍有哪些
关于徐志摩的经历介绍有哪些

关于徐志摩的经历介绍有哪些

徐志摩不仅是一名散文家,更是一名爱国诗人,你知道徐志摩这个人物吗?他有怎样的经历?下面是为你搜集到的相关内容,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爱国诗人徐志摩是谁徐志摩(1897年1月15日mdash;1931年11月19日),出生于浙江省海宁市,现代诗人、散文家。

徐志摩原名章,字森,留学英国时改名志摩。曾经用过的笔名:南湖、诗哲、海谷、谷、大兵、云中鹤、仙鹤、删我、心手、黄狗、谔谔等。徐志摩是新月派代表诗人,新月诗社成员。

1915年毕业于杭州一中,先后就读于上海沪江大学、天津北洋大学和北京大学。1918年赴美国克拉克大学学习银行学。十个月即告毕业,获学士学位,得一等荣誉奖。同年,转入纽约的哥伦比亚大学的研究院,进经济系。

1921年赴英国留学,入剑桥大学当特别生,研究政治经济学。在剑桥两年深受西方教育的熏陶及欧美浪漫主义和唯美派诗人的影响。奠定其浪漫主义诗风。

1923年成立新月社。1924年任北京大学教授。1926年任光华大学、大夏大学和南京中央大学(1949年更名为南京大学)教授。1930年辞去了上海和南京的职务,应胡适之邀,再度任北京大学教授,兼北京女子师范大学教授。

1931年11月19日因飞机失事罹难。代表作品有《再别康桥》《翡冷翠的一夜》。

爱国诗人徐志摩求学经历1908年在家塾读书,进入硖石开智学堂,从师张树森,从而打下了古文根底,成绩总是全班第一。

1910 年,徐志摩满十四岁时,离开了家乡,来到杭州,经表叔沈钧儒介绍,考入杭州府中学堂(1913年改称浙江一中,现浙江省杭州高级中学和杭州第四中学前身),与郁达夫、厉麟似同班。他爱好文学,并在校刊《友声》第一期上发表论文《论小说与社会之关系》,认为小说裨益于社会,宜竭力提倡之,这是他人生的第一篇作品。同时,他对科学也有兴味。并发表了《镭锭与地球之历史》等文。

1915年夏,徐志摩毕业于浙江一中,接着考入上海浸信会学院暨神学院(沪江大学前身,现为上海理工大学),同年十月,由家庭包办,与上海宝山县罗店巨富张润之之女张幼仪结婚。

1916年秋,生性好动的徐志摩并没有安心念完浸信会学院的课程,离沪北上,到天津的北洋大学(天津大学)的预科攻读法科。

1917年,北洋大学法科并入北京大学,徐志摩也随着转入北大就读。在北方上大学的两年里,他的生活增添了新的内容,他的思想注入了新的因素。在校期间,他不仅钻研法学,而且攻读日文、法文及政治学,并涉猎中外文学,这又燃起他对文学的兴趣。这一时期他广交朋友,结识名流,由张君劢、张公权的介绍,拜梁启超为老师,还举行了隆重的拜师大礼。梁启超对徐志摩的一生影响是大的,他在徐志摩的心目中的地位是举足轻重的。徐梁虽系密切的师徒关系,但

他们二人的思想差别还是存在的,已经接受了资产阶级民主自由思想的徐志摩,他不顾一切,舍命追求他的理想的人生,他要争取婚姻恋爱自由。

他在北方上大学时期,亲身感受了军阀混战的场景,目睹屠杀无辜的惨象。他厌恶社会,决计到国外留学,寻求改变现实中国的药方,实行他心中的理想中的革命。

1918年,徐志摩离开北大,同年8月14日从上海启程赴美国学习银行学。留学第一年,进的是美国乌斯特的克拉克大学(Clark University),而后他进历史系,选读社会学,经济学,历史学等课程,以期自己将来做一个中国的汉密尔顿。入学十个月即告毕业,获学士学位,得一等荣誉奖。但他并不以此为满足,当年即转入纽约的哥伦比亚大学的研究院,进经济系。徐志摩也因此获得了广泛的哲学思想和政治学的种种知识。

1919年五四革命运动的浪潮波及到在美国的中国留学生群中,徐志摩也为爱国心所驱使,参加了当地留学生所组织的爱国活动,经常阅读《新青年》、《新潮》等杂志,同时,他的学习兴趣,逐渐由政治转向文学,因而得了文学硕士学位。

1920年徐志摩已在美国待了两年,但他对美国资本主义社会资产阶级掠夺的疯狂性、贪婪性,讲求物质利欲却感到厌倦,他又受到英国哲学家罗素的吸引,终于摆脱了哥伦比亚的博士衔的引诱,买舟横渡大西洋,不料罗素个人生活发生意外的变故,致使他不曾达到跟随罗素从学的夙愿,结果在伦敦政治经济学院里混了半年,正感着闷

想换路走的时候,这时,他结识了林长民及其女儿林徽因,并由于林长民介绍,认识了英国作家高斯华绥middot;狄更生。

1921年由于狄更生的介绍和推荐,徐志摩以特别生的资格进了康桥大学(现剑桥大学)皇家学院。研究政治经济学。在剑桥两年受西方教育的熏陶及欧美浪漫主义和唯美派诗人的影响。开始创作新诗。

1921年-1922年,徐志摩在英国也住了两年,他在康桥接受资产阶级的贵族教育,接受了吸烟的文化,他喜与英国名士交往,他广泛地涉猎了世界上各种名家名作,也接触了各种思潮流派,在这个时期,孕育了他的政治观念和社会理想,胚胎了他的自我意识mdash;mdash;理想主义,他自己要成为一个不可教训的个人主义者。康桥的环境,不仅促成并形成了他的社会观和人生观,同时,也触发了他创作的意念。他开始翻译文学着作,他翻译了英国作家曼殊斐儿的几个短篇,德国福沟的小说《涡堤孩》,法国中古时的一篇故事《吴嘉让与倪阿兰》,意大利作家丹农雪乌的《死城》和伏尔泰的《赣第德》。同时,他写了许多诗,他的心灵革命的怒潮,尽冲泻在你(指康桥)妩媚河中的两岸(徐志摩:《康桥再会吧》)最为经典。他崇拜的偶像不再是美国的汉密尔顿,而是英国的雪莱和拜伦,他换路走入诗人的行列。

爱国诗人徐志摩的文学历程1922年返国后在报刊上发表大量诗文。

1923年春,徐志摩在北京办起了俱乐部,编戏演戏,逢年过节举行年会、灯会,也有吟诗作画,徐志摩出于对印度诗人泰戈尔一本

诗集《新月》的兴趣,提名借用新月二字为社名,新月社便因此而得名。同年加入文学研究会。

1924年与胡适、陈西滢等创办《现代诗评》周刊,任北京大学教授。印度大诗人泰戈尔访华时任翻译。

1925 年以前,徐志摩自己除了作诗以外,还联络新月社成员从事戏剧活动。10月,徐志摩接编《晨报副刊》,同年任北京大学教授,赴欧洲,游历苏、德、意、法等国。

1926年4月1日,在北京主编《晨报》副刊《诗镌》,这时,闻一多已由美国回国并参加了《诗镌》的编撰工作。除第三、四两期由闻一多和第五期由饶孟侃负责编辑外,其全各期均由徐志摩主编。发表的《诗刊弁言》和《诗刊放假》也是徐志摩执笔。《诗镌》的撰稿人努力于中国新格律诗的创作和关于诗艺的探讨,所以《晨报诗刊》的创办,标志着诗歌流派mdash;mdash;新月诗派的形成。同年与陆小曼移居上海,任光华大学、大夏大学和南京中央大学(1949年更名为南京大学)[7] 教授。创办《新月》杂志。

1927年春,新月社一些成员由于政治形势的变化及其它种种原因,纷纷聚集到上海。此时,徐志摩也与陆小曼结婚并移居上海。徐志摩四处访友,奔走联络,与闻一多、胡适、邵洵美、梁实秋、余上沆、张禹九等在上海环龙路环龙别墅办了新月书店,由胡适任董事长,余上沆任经理,后由张禹九接任。同年,徐志摩也出国游历英、美、日、印等国。

1928年3月,徐志摩一边在光华大学,东吴大学,大夏大学等

校担任教授工作,一边又创办了《新月》月刊。同年11月6日,作《再别康桥》,初载1928年12月10日《新月》月刊第1卷第10号,署名徐志摩。《新月》一共出刊四卷四十三期。

1930年任中华文化基金委员会委员,被选为英国诗社社员。同年冬到北京大学与北京女子大学任教。

1931年1月20日,徐志摩与陈梦家、邵询美、方玮德等又办了一个《诗刊》季刊,徐志摩被推选为笔会中国分会理事,出了四期。

危机。

论徐志摩的中国诗歌情结

英年早逝的徐志摩在诗艺方面的探索有开疆裂土之功。在其两百多首诗中,被人一唱三叹的正是大量的清新淡泊、情真意挚的抒情之作,情之真、境之美、艺之精震撼着人的感情,净化了灵魂。他成长的传统文化环境,五四前后活跃的思想氛围,从小与中国文化的广泛接触,形成了其中国诗歌情结。本论文拟在此语境中分析徐志摩诗歌的中国诗歌情结。 一、徐志摩幼时的中国传统文化教育 徐志摩出生于浙江省海宁市硖石镇。硖石镇传说是唐朝诗人白居易游览到此而取名。是一处“开窗见河,出门过桥”的水乡闹市,此地风光秀丽,文化昌盛,经济发达,具有浓厚的中国文化传统。徐志摩的父亲徐申如是地方商贾,为人正派,是有正义感的乡绅,曾任硖石商会的会长。正因为家庭富裕,徐志摩又是独生子,父亲自然对其寄予厚望。1900年,入家塾读书,师从当地秀才孙荫轩读“四书五经”。1901年,5岁。读家塾,跟随查桐珍学习传统文化。1907年,11岁。入硖石开智学堂,从师张仲梧。1909年,13岁。毕业于硖石开智学堂。尽管徐志摩非常活泼好动,还经常搞些恶作剧,但是他表现出天资的聪颖,还是得到老师们的肯定。在童年、少年时代,徐志摩除接受私塾和正规教育外,还受家乡自然风物的浸染和启发,为硖石的民俗风情所感怀。屡次从师,接受传统的中国文化熏陶,从而奠定坚固的古文基础,这都可以从他与梁启超等人的书信往来可窥一斑。 从创作论来看,正因为幼时受到中国文化的教育,从而在徐志摩的意识里烙下深刻的不可磨灭的印象。正如朱光潜在《山水诗与自然美》所说的:“传统的影响是特别顽固的,一种体裁或风格既已奠定,就成为一种时尚、一种传统。尽管时过境迁,还本着习惯势力,长久地维持它的统治地位,山水诗就是如此。”徐志摩与古典文化的深厚渊源,决定了他会契和于中国古代自然山水诗传统,有意无意地受其影响。另外,“穷情写物”的山水诗产生的社会心理,是在于通过追求山水林野之美来追求独立于社会规范礼教之外的人生理想,凭借自然去解放情感。如开山建幢的山水诗人谢灵运因“自谓才能宜参权要,既不见知,常怀愤愤”。因此徐志摩在传统文化影响下,自觉得在内心世界对中国文学艺术进行艺术摹仿,并一直调整、改变、变异,到成人时已成为自己特有风格。也就是“生活活动特性导致人与对象的诗意情感关系”的发生,徐志摩出生在富裕家庭,生活优越,家乡人文气氛浓厚,使他的内心世界里,充满了乐观的、好奇的心态,使他对文学充满幻想与追求。在与自然和人文的对话中,使自己被丰富被改造,使他的身心得到升华,进一步充实自身的本质力量。 二、徐志摩的诗歌借助中国诗歌意象表达情感 徐志摩短暂的一生留下了四本诗集:《志摩的诗》(1925)、《翡冷翠的一夜》(1927)、《猛虎集》(1931)和《云游集》(1932)。毫无疑问这些诗集都闪耀着五四时期光辉的人文理想,首首诗充满了诗人的喜怒哀乐,悲欢离合的真挚感情。探讨徐志摩的诗歌的意象构造,就需从业已形成的具有中国传统诗词中,他经常会运用的韵律以及意象系统中寻找启发点。 徐志摩一生在诗艺探索上是个有心人,在创作中不断地创格、创新,追求诗美。在1921年,他的“生命受了一种伟大力量的震撼”而诗情爆发,开始创作

徐志摩及其诗歌鉴赏

《现代诗歌赏析》课程论文徐志摩及其作品赏析 学院: 专业: 班级: 姓名: 学号: 指导老师: 中国·重庆 2012年6月

徐志摩及其作品赏析 专业: 班级姓名: 学号 摘要:徐志摩是第一个十年的文学阶段中的浪漫主义诗人的代 表。他的“康桥信仰”的主要内容是:在中国实现资产阶级的民主、文明和自由。正因为他的信仰与当时的中国社会主旋律不符,而且他的诗歌过分抨击无产阶级革命文学,再加上与陆小曼的那段感情被贴上了道德标签,在上世纪的文学史里根本没有这位浪漫诗人的一席之地。他的诗歌既有追求时的兴奋狂喜与忧郁烦恼,也有既得后的失落与沮丧悲观。虽然徐志摩的康桥理想与社会主义社会格格不入,但他的抒情诗歌还是达到了相当高的艺术水准。 关键词:徐志摩个人资料爱情历程文学活动诗学理念修辞艺术 徐志摩个人资料: 徐志摩(1897.1.15~1931.11.19), 1897 年1月15日,徐志摩出生于浙江省海宁县硖石镇,按族谱排列取名徐章垿,字槱森,因其父属猴,名申如,得子亦是属猴,故又取小字幼申。笔名有南湖、诗哲、海谷、谷、大兵、云中鹤、仙鹤、删我、心手、黄狗、谔谔等。志摩是在1918年去美国留学时他父亲给另取的名字。说是小时候,有一个名叫志恢的和尚,替他摩过头,并预言“此人将来必成大器”,其父望子成龙心切,即替他更此名。 徐志摩是徐家的长孙独子,自小过着舒适优裕的公子哥的生活。沈钧儒是徐志摩的表叔,金庸是徐志摩的姑表弟,琼瑶是徐志摩的表外甥女。 学历:1 915年毕业于杭州一中,先后就读于上海沪江大学、天津北洋大学和北京大学。1918年赴美国学习银行学。1921年赴英国留学,入剑桥大学1当特别生,研究政治经济学。在剑桥两年深受西方教育的熏陶及欧美浪漫主义和唯美派诗人的影响。 爱情:1915年,与张幼仪结婚,后于1922年3月在柏林离婚。与林徽因的感情没有结果,而后遇到了陆小曼。七夕节是中国的情人节,就在牛郎织女相会的那天,1926年在北京北海公园进行了一场人们议论了很久的婚事。与陆小曼结婚,胡适做介绍人,梁启超为证婚人。

再别康桥原文与赏析

《再别康桥》 作者:徐志摩 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 我轻轻的招手,作别西天的云彩。 那河畔的金柳,是夕阳中的新娘; 波光里的艳影,在我的心头荡漾。 软泥上的青荇,油油的在水底招摇; 在康河的柔波里,我甘心做一条水草! 那榆荫下的一潭,不是清泉, 是天上虹揉碎在浮藻间,沉淀着彩虹似的梦。 寻梦?撑一支长篙,向青草更青处漫溯, 满载一船星辉,在星辉斑斓里放歌。 但我不能放歌,悄悄是别离的笙箫; 夏虫也为我沉默,沉默是今晚的康桥。 《再别康桥》作者简介

徐志摩(1896—1931),笔名南湖、云中鹤。浙江海宁人。1921年前后开始写诗,被誉为新月诗派的台柱。1918—1922年先后曾留学于美国克拉克大学、哥伦比亚大学、英国剑桥大学。1922年回国后历任北京大学、清华大学教授。1923年新月社在北京成立,徐志摩是发起人之一。1926年他与闻一多等主持《晨报》的《诗镌》。在《诗镌》上,徐志摩与他的新月派诗人一起,做着他们的新诗实验。1927年春与胡适、梁实秋、闻一多等创办《新月》月刊,并主持编务工作。《新月》的创刊,把新月诗派的创作推向高峰。1931年11月19日,从上海飞往北平的途中,因飞机在济南开山一带失事,年仅35岁的徐志摩不幸身亡。 在英国剑桥大学学习的那段日子,尤其深深地影响了徐志摩的一生,他称剑桥(也即“康桥”)为自己的“精神故乡”。剑桥所体现的英式文明,令徐志摩陶醉,逐渐形成他心中梦寐以求的“康桥理想”。 1922年徐志摩回国。军阀统治下中国现实的黑暗,令他心中的理想渐渐破灭。1928年秋天,他再度游历英国,《再别康桥》写于从英国回来的1928年11月6日的轮船上。 《再别康桥》基本解读 “康桥”是徐志摩精神的故乡,与康桥匆匆作别,那种心情自然是依依难舍的。以悄然的惜别,抒写无尽的眷恋之意,是这首诗的特点。夕阳下的康河,波光潋滟;河畔的金柳,似蒙着轻纱的新娘,那璀璨的艳影,令诗人的心湖荡漾;

徐志摩简介

徐志摩简介 徐志摩(1897~1931)现代诗人、散文家。名章垿,笔名南湖、云中鹤等。浙江海宁人。1915年毕业于杭州一中、先后就读于上海沪江大学、天津北洋大学和北京大学。1918年赴美国学习银行学。1921年赴英国留学,入伦敦剑桥大学当特别生,研究政治经济学。在剑桥两年深受西方教育的熏陶及欧美浪漫主义和唯美派诗人的影响。 1921年开始创作新诗。 1922年返国后在报刊上发表大量诗文。1923年,参与发起成立新月社。加入文学研究会。1924年与胡适、陈西滢等创办《现代评论》周刊,任北京大学教授。印度大诗人泰戈尔访华时任翻译。1925年赴欧洲、游历苏、德、意、法等国。1926年在北京主编《晨报》副刊《诗镌》,与闻一多、朱湘等人开展新诗格律化运动,影响到新诗艺术的发展。同年移居上海,任光华大学、大夏大学和南京中央大学教授。 1927年参加创办新月书店。次年《新月》月刊创刊后任主编。并出国游历英、美、日、印诸国。1930年任中华文化基金委员会委员,被选为英国诗社社员。同年冬到北京大学与北京女子大学任教。1931年初,与陈梦家、方玮德创办《诗刊》季刊,被推选为笔会中国分会理事。同年11月19日,由南京乘飞机到北平,因遇雾在济南附近触山,机坠身亡。著有诗集《志摩的诗》,《翡冷翠的一夜》、《猛虎集》、《云游》,散文集《落叶》、

《巴黎的鳞爪》、《自剖》、《秋》,小说散文集《轮盘》,戏剧《卞昆冈》(与陆小曼合写),日记《爱眉小札》、《志摩日记》,译著《曼殊斐尔小说集》等。他的作品已编为《徐志摩文集》出版。徐诗字句清新,韵律谐和,比喻新奇,想象丰富,意境优美,神思飘逸,富于变化,并追求艺术形式的整饬、华美,具有鲜明的艺术个性,为新月派的代表诗人。他的散文也自成一格,取得了不亚于诗歌的成就,其中《自剖》、《想飞》、《我所知道的康桥》、《翡冷翠山居闲话》等都是传世的名篇。

第四讲 风流才子——徐志摩

风流才子——徐志摩 一、作者简介 徐志摩,(1897年1月15日—1931年11月19日),原名章垿,字槱森,留学英国时改名志摩。1915年毕业于杭州一中,先后就读于上海沪江大学、天津北洋大学和北京大学。1918年赴美国克拉克大学学习银行学。十个月即告毕业,获学士学位,得一等荣誉奖。同年,转入纽约的哥伦比亚大学的研究院,进经济系。1921年赴英国留学,入剑桥大学当特别生,研究政治经济学。在剑桥两年深受西方教育的熏陶及欧美浪漫主义和唯美派诗人的影响。奠定其浪漫主义诗风。1923年成立新月社。1924年任北京大学教授。1926年任光华大学、大夏大学和南京中央大学(1949年更名为南京大学)教授。1930年辞去了上海和南京的职务,应胡适之邀,再度任北京大学教授,兼北京女子师范大学教授。1931年11月19日因飞机失事罹难。 徐志摩出生于浙江省海宁县硖石镇,按族谱排列取名徐章垿,志摩是在1918年去美国留学时他父亲徐申如给另取的名字。说是小时候,有一个名叫志恢的和尚,替他摩过头,并预言“此人将来必成大器”,其父望子成龙心切,即替他更此名。 二、感情经历 (一)张幼仪(1900——1988),名嘉玢。 1.1900年出生原籍江苏宝山,比志摩小4岁,世居真如,后移嘉定。祖父为清朝知县,父亲张润之,名祖泽,是当时上海宝山县巨富。张祖泽有八子四女,张幼仪排行第八,为其次女。 徐家当时已是江南富商,和有着庞大的政治经济地位的张家联姻,对徐志摩的父亲来说是求之不得的,于是徐父申如定下了二人的婚约。于是15岁的张幼仪就辍学嫁到浙江做了少奶奶。徐志摩的态度:“媒妁之命,受之于父母。” 1918年生长子徐积锴kǎi(阿欢),不久徐志摩就留洋去了,1920年徐志摩收到张君劢的信,被迫不耐烦地把张幼仪接到他身边,张幼仪回忆当时徐志摩的态度“我斜倚着尾甲板,不耐烦地等着上岸,然后看到徐志摩站在东张西望的人

偶然 徐志摩 徐志摩的《偶然》表达了怎样的爱情观

偶然徐志摩徐志摩的《偶然》表达了怎样的爱情观 各位读友大家好,此文档由网络收集而来,欢迎您下载,谢谢 不能说全错,生发出多少人生的慨叹,还是纯真的童心,点化出一个朦胧而晶莹。这样的结论。偶然徐志摩那些相遇时互放的“光亮”, 你有你的。”更何况在人生茫茫无边的大海上。诗的上下两段中的中间两句,我们偶然地相遇,也无意于表现所谓的“时代本质”,也无法到达彼岸,最好你忘掉”似乎达观,方向,驻留在夜的天空,都化作轻烟”,蕴涵了非常曲折的心态,不同侧面的观赏,又有多少能够重新降临。没有一点超脱,把火热情怀与旺盛的生命,也可体会到一种在命运面前无可奈何的,执着的追求。一方面,在瞬间都无影无踪。是一个纯诗人的哀感。

人生的路途上,节制自己的感情而来的,英国维多利亚时代的女诗人)在《记住我》中所写的“我情愿你忘记而面带笑容,很可能仅仅是一首情诗,无可无不可,又将匆匆地分别、故作达观的苦涩情调,实在是“不必讶异,单纯的音符中回荡着悠长。显示了相当典雅的情趣,“把什么都看得很淡,他满怀着“美”的希望,却并非如此。憧憬与绝望,但都如海滩上的鲜花,一朵朵在瞬间枯萎。他的歌喉,但也不能说全对,永不重复,不失飘逸,透过葡萄架或深蓝的云彩、模糊的审美体,《偶然》把“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看得很飘忽,执着于理想的人,了无踪影,有着多少偶然的交会,同时又无法摆脱一丝淡淡的哀伤,达到了和谐的美,永无再见的希望,特别地具有一种典雅的美。对于天空中的云影偶尔闪现在波心,也多半是他为了追求典雅的美,悲哀与潇洒,心与心之间有时即使跋涉无穷的时日。 有的研究者认为,超脱,那些相遇

时互相倾注的情意,虽然那么轻柔,我有我的,《偶然》的深层信息传达了一种人生的失落感——是飘逸的也是轻淡的,在“生活的阴影”逼迫下,在屡遭失意中唱出的歌。偶然徐志摩我们漫步在这个世界之中,都往往是昙花一现,但时代的苦难。这就是这首诗深含的人生奥秘与意蕴。 诗人的感情是节制的,执着于生活的人,是写给一位偶然相爱一场而后又天各一方的情人的! 徐志摩这首《偶然》,那么谨严的格式,是一个真实的人,还是旅途中倾心的三言两语,黑夜海上的光亮。诗人无意投身时代火热的斗争,诗的深层信息中荡漾着淡淡的哀伤,而发生的失落感; 你记得也好,也是一样。这两方面,还是动人的友谊。但仍然漫步,最好你忘掉”,构成了一个立体的。写于1926年的《偶然》、最可珍贵的东西消逝后,也无不让人感伤, 最好你忘掉。诗人对于美。有的是

徐志摩和他的“康桥情结”──《再别康桥》的延展美读

徐志摩和他的“康桥情结”──《再别康桥》的 延展美读 梁启超说:“徐志摩一手奠定了中国新诗坛的基础。”胡适说:“他的人生观真是一种‘单纯信仰’,这里面有三个大字:一个是爱,一个是自由,一个是美。他梦想这三个理想的条件能够合在一个人生里,这是他的 ‘单纯信仰’。他的一生的历史,只是他追求这个‘单纯信仰’的实现的历史。”短短的36年的人生中,徐志摩创作出版的作品有:诗集4部,散文集4部,小说集1部,剧本1部,译作5种,以及信札、日记4种。这个锐意追求“诗美”、追求“诗化生活”、这个“确是有愿心想把文章当文章写的一个人”(徐志摩),这个老“想飞”如天马行空的诗人,1931年11月19日,坐飞机飞至济南城南州里党家庄,因大雾误触开山山顶去逝后,他的梦永远成了一个梦,可他的诗却留给了中国现代文学史的读者吟颂不衰,他的追求、他的奋斗、他的精神却是人们永远也谈论不完的话题。蔡元培挽联曰:谈话是诗,举动是诗,毕生行径是诗,诗的意味渗透了,随遇自有乐土;乘船可死,驱车可死,斗室生卧也可死,死于飞机偶然者,不必视为畏途。黄炎培的诗则长歌当哭:天纵奇才死亦奇,/云车风马想威仪。/卅年哀乐春婆梦,/留与人间一卷诗。/白门哀柳锁斜烟,/黑水寒鼙动九边。/料得神州无死所,

/故飞吟蜕入寥天。/新月娟娟笔一支,/是清非薄不凡姿。/光华十里联秋骂,/哭到交情意已私。然而,“康桥”则是他短短一生的亮点,辉煌一生的转折点,更是徐志摩成为徐志摩的奠基。正是这两年的康桥生活凝结成了徐志摩生活中那非凡响的“康桥情结”。 1、康桥生活: 徐志摩生活中的“康桥”实际上是在英国东南部的剑桥。1920年9月,24岁的徐志摩,通过论文《论中国的妇女地位》的答辩,得哥伦比亚大学硕士学位后,赴英国,入伦敦剑桥大学研究院为研究生,跟赖斯基教授学政治,拟攻博士学位。1921年,认识了狄更生,并入剑桥大学王家学院当特别生。1922年10月从英国返回中国。 “康桥”在徐志摩,只有三十六分之二的时光,而这两年,却是那么魂牵梦萦的两年。 “那何畔的金柳,/是夕阳中的新娘;/波光里的艳影,/在我的心头荡漾。” “软泥上的青荇,/油油的在水底招摇;/在康河的柔波里,/我甘心做一条水草!” ──摘自(《再别康桥》第二节、第三节) 这岸边柳树倒影康河,浸透了诗人的欢喜,更蕴含了诗人的眷恋,而康河的水草,则更表现出了诗人对康桥永久的恋情。“康桥的灵性全在一条河上;康河,我敢说是全世界最秀丽

徐志摩在康桥的经历

关于个人理想 1917年,他在北方上大学时期,亲身感受了军阀混战的场景,目睹屠杀无辜的惨象。 1918年,徐志摩离开北大,到美国留学,寻求改变现实中国的药方,实行他心中的“理想中的革命”。 1920年,徐志摩已在美国待了两年,但他对美国资本主义社会资产阶级掠夺的疯狂性、贪婪性,讲求物质利欲却感到厌倦。他又受到英国哲学家罗素的吸引,终于摆脱了哥伦比亚的博士衔的引诱,买舟横渡大西洋,不料罗素个人生活发生意外的变故,致使他不曾达到跟随罗素从学的夙愿,结果在伦敦政治经济学院里混了半年。正感着闷想换路走的时候,这时,他结识了林长民及其女儿林徽因,并由于林长民介绍,认识了英国作家高斯华绥·狄更生。 1921年,由于狄更生的介绍和推荐,徐志摩以特别生的资格进了康桥大学(现剑桥大学)皇家学院。研究政治经济学。在剑桥两年受西方教育的熏陶及欧美浪漫主义和唯美派诗人的影响。开始创作新诗。 徐志摩在英国也住了两年,在英国,尤其是在康桥的这段生活,对他的一生的思想有着重要的影响,是他思想发展的转折点。在康桥,他深深感到“大自然的优美,宁静,调谐在这星光与波光的默契中不期然的淹入了你的性灵”(徐志摩:《我所知道的康桥》)。徐志摩忘情于康桥,沉迷于大自然,乃是因为他以为现实社会是丑陋的,生活是痛苦的,只有大自然是纯洁的,美好的,为要救治这个社会和人们,医治当前生活的枯窘,最好的办法是:离却堕落的文明,回向自然的单纯。只有接近自然,才能回复人类童真的天性,社会的病象就有缓和的希望。他在康桥接受资产阶级的贵族教育,接受了“吸烟的文化”,他是那么赞赏英国,那么留恋牛津和康桥。他喜与英国名士交往,他广泛地涉猎了世界上各种名家名作,也接触了各种思潮流派,在这个时期,孕育了他的政治观念和社会理想,胚胎了他的自我意识——理想主义,他自己要成为一个“不可教训的个人主义

关于徐志摩的介绍

关于徐志摩的介绍 徐志摩 (1897 年 1 月 15 日—1931 年 11 月 19 日),出生于浙江省海宁市, 现代 诗人、散文 家。 徐志摩原名章?,字?森,留学英国时改名志摩。曾经用过的笔名:南湖、诗 哲、海谷、谷、大兵、云中鹤、仙鹤、删我、心手、黄狗、谔谔等。徐志摩是新 月派代表诗人,新月诗社成员。 1915 年毕业于杭州一中,先后就读于上海沪江大学、天津北洋大学和北京 大学。 1918 年赴美国克拉克大学学习银行学。十个月即告毕业,获学士学位, 得一等荣誉奖。同年,转入纽约的哥伦比亚大学的研究院,进经济系。 1921 年赴英国留学,入剑桥大学当特别生,研究政治经济学。在剑桥两年 深受西方教育的熏陶及欧美浪漫主义和唯美派诗人的影响。 奠定其浪漫主义诗风。 1923 年成立新月社。1924 年任北京大学教授。1926 年任光华大学、大夏大 学和南京中央大学(1949 年更名为南京大学)教授。1930 年辞去了上海和南京 的职务,应胡适之邀,再度任北京大学教授,兼北京女子师范大学教授。 1931 年 11 月 19 日因飞机失事罹难。代表作品有《再别康桥 》《翡冷翠的一夜》。 求学历程 1908 年在家塾读书,进入硖石开智学堂,从师张树森,从而打下了古文根 底,成绩总是全班第一。 1910 年, 徐志摩满十四岁时, 离开了家乡, 来到杭州, 经表叔沈钧儒介绍, 考入杭州府中学堂(1913 年改称浙江一中,现浙江省杭州高级中学和杭州第四 中学前身),与郁达夫、厉麟似同班。他爱好文学 ,并在校刊《友声》第一期上发表论文《论小说 与社会之关系》,认为小说裨益于社会,“宜竭力提倡之”,这是他人生的 第一篇作品。同时,他对科学也有兴味。并发表了《镭锭与地球之历史》等文。 1915 年夏, 徐志摩毕业于浙江一中, 接着考入上海浸信会学院暨神学院 (沪 江大学前身,现为上海理工大学),同年十月,由家庭包办,与上海宝山县罗店
1/7

徐志摩简介及作品

徐志摩 徐志摩-简介 徐志摩(1897年1月15日—1931年11月19日),生于清光绪二十二年十二月十三酉时,浙江海宁人,中国著名新月派现代诗人,散文家。徐志摩原名章垿,字槱森,后改字志摩。一生追求“爱”、“自由”与“美”(胡适语),倡导新诗格律,对中国新诗的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徐志摩- 生平 徐志摩18岁时由父母安排,与15岁的张幼仪结婚,随后远赴西方求学。对徐志摩来说,这段婚姻并不美满。张幼仪远渡重洋到了英国后,才发现徐志摩在旅英期间邂逅了林长民的女儿林徽因(林徽音)。后来张幼仪与徐志摩离婚。最后,林徽音却选择了梁启超之子梁思成。 1923年梁启超(号任公)写了长信很恳切地劝他:“万不可以他人之痛苦,易自己之快乐。弟之此举其于弟将来之快乐能得与否,始茫如捕风,然先已予多数人以无量之苦痛。”“恋爱神圣为今之少年所乐道。……兹事盖可遇而不可求。……况多情多感之人,其幻象起落鹘突,而得满足得宁帖也极难。所梦想之神圣境界恐不可得,徒以烦恼终其身已耳。”任公又说:“呜呼!志摩!天下岂有圆满之宇宙?……当知吾侪以不求圆满为生活态度,斯可以领略生活的妙味矣。……若沉迷于不可必得之梦境,挫折数次,生气尽矣。郁邑佗傺以死,死为无名。死犹可也,最可畏者,不死不生而堕落至不复能自拔。呜呼!志摩!可无惧耶!可无惧耶!” 志摩答覆任公的信,不承认他是把他人的苦痛来换自己的快乐。他回信说:“我之甘冒世之不韪,竭全力以斗者,非特求免凶惨之苦痛,实求良心之安顿,求人格之确立,求灵魂之救度耳。人谁不求庸德?人谁不安现成?人谁不畏艰险?然且有突围而出者,夫岂得已而然哉?”“嗟夫吾师!我尝奋我灵魂之精髓,以凝成一理想之明珠,涵之以热满之心血,明照我深奥之灵府。而庸俗忌之嫉之,辄欲麻木其灵魂,捣碎其理想,杀灭甚希望,污毁其纯洁!我之不流入堕落,流入庸懦,流入卑污,其几亦微矣!” 徐志摩留学后回到北京,常与朋友王赓相聚。王赓的妻子陆小曼,对徐志摩影响甚大。小曼聪慧活泼,是独生女,父亲陆宝曾是日本名相伊藤博文的得意门生,回国后任赋税司。徐志摩和陆小曼在北京交际场相识相爱,并谈及婚嫁。徐父执意请梁任公证婚,志摩求助于胡适,胡适果然把梁任公请了出来,梁任公在大庭广众之下骂徐志摩:“徐志摩,你这个人性情浮躁,所以在学问方面没有成就,你这个人用情不专,以致离婚再娶……以后务要痛改前非,重作新人。”盛典举罢,徐志摩与陆小曼南下定居上海。 由于徐志摩离婚再娶,触怒了父亲,中断了经济上的援助,而陆小曼生活挥霍无度,住的是3层楼的豪华住所,每月100银洋的租金,家里佣人众多,有司机、厨师、男仆,还有贴身丫环,这些巨额花费使志摩入不敷支。应胡适的邀请,徐志摩兼教于北大,为了贴补家用,常在上海、南京、北京间往返,同时在光华大学、东吴大学法学院、大夏大学三所大学讲课,课余还得赶写诗文,以赚取稿费。一月所获,至少也有1000多元(当时一个图书馆管理员的月薪约5元),但仍不敷陆小曼的挥霍。沉溺于跳舞、打牌、票戏等夜生活的小曼每天天亮才上床,睡到下午两点才起身。

拓展阅读:徐志摩的康桥情结

徐志摩的康桥情结 康桥因康河而得名,被诗人赞为“全世界最清秀的一条水”,它那委曲、逶迤、风光无限、脱尽了“尘埃气”的柔波,流经上游的拜伦潭,越过上下河分界的水坝,在越出越密的星光下轻吟——徐志摩说这令人心动的聆听,是他“康桥经验中最秘密的一种:大自然的柔美、宁静、调谐在这星光与波光的默契中,不期然的淹入了你的灵性……”“有一个果子园,你可以躺在累累的桃李树下吃茶,花果会掉入你的茶杯,小雀子会到你的桌上来啄食,那真是别有一番天地”。 我在康桥的日子,可真美满,深怕这辈子再也得不到那样甜蜜的洗礼……我的眼睛是康桥教我睁的,我的求知欲是康桥给我拨动的,我的自我的意识是康桥给我胚胎的。 我在美国忙的是上课,听讲,写试卷,嚼橡皮糖,看电影,赌咒。在康桥我忙的是散步,划船,骑自行车,抽烟,闲谈,吃五点钟茶牛油烤饼,看闲书。 在风景清秀的康河两岸,他仰卧在有星星黄花点缀的葱绿的草坪上,或看书,或看天上的行云,有时到碧波荡漾的康河里划船,他完全陶醉在康桥的美景中。据他自己后来回忆,这是他一生中最美满的日子。1922年2月,徐志摩离英返国的前夕,曾作长诗《康桥,再会吧》,在诗中称康桥为“我难得的知己”“永为我精神依恋之乡”。 最能“魔术般”吸引徐志摩注意力、令他永志不忘的,是轻挽在康河腰身上的三环洞桥——“虽说它只是怯怜怜的一座三环洞的小桥,它那桥上栉比的小穿阑与阑节顶上双双的白石球,也只是村姑子头上不夸张的香草与野花一类的装饰;但你凝神地看着,更凝神地看着,你再反省你的心境,看你还有一丝屑的俗念沾滞不?只要你审美的本能不曾泯灭时,这是你的机会实现你纯正美感的奇特!” (选自冯亦同著《徐志摩》,江苏文艺出版社1999年版) 1/ 1

徐志摩与三个女人

张幼仪(1900——1988),名嘉玢。1900年出生原籍江苏宝山,比志摩小4岁,世居真如,后移嘉定。祖父为清朝知县,父亲张润之,名祖泽,是当时上海宝山县巨富。张祖泽有八子四女,张幼仪排行第八,为其次女。她的二哥张君劢(音迈),是中国现代史上颇有影响的政治活动家和哲学家。 1912年7月,江苏都督程德全在苏州创立“江苏省立第二女子师范学校”,12岁的张幼仪在二哥张君劢(嘉森)和四哥张嘉璈的帮助下到该校读书。该校首任杨达权,重视女子教育,张幼仪在此受到了先进教育。 但三年后,尚未结业的张幼仪就被接回家成亲了。替她作媒的正是她的四哥张嘉璈,在当时任浙江都督朱瑞的秘书,在巡视学校时他发现杭州一中有一位才华横溢的学生,这就是徐志摩。徐家当时已是江南富商,和有着庞大的政治经济地位的张家联姻,对徐志摩的父亲来说是求之不得的,于是徐父申如定下了二人的婚约。于是15岁的张幼仪就辍学嫁到浙江做了少奶奶。徐志摩的态度:“媒妁之命,受之于父母。” 1918年生长子徐积锴kǎi(阿欢),不久徐志摩就留洋去了,1920年徐志摩收到张君劢的信,被迫不耐烦地把张幼仪接到他身边,张幼仪回忆当时徐志摩的态度“我斜倚着尾甲板,不耐烦地等着上岸,然后看到徐志摩站在东张西望的人群里。就在这时候,我的心凉了一大截。他穿着一件瘦长的黑色毛大衣,脖子上围了条白丝巾。虽然我从没看过他穿西装的样子。可是我晓得那是他。他的态度我一眼就看得出来,不会搞错的,因为他是那堆接船的人当中唯一露出不想到那儿表情的人。”此时的徐志摩与林徽因坠入情网,不久徐志摩就提出离婚,已有二个月身孕的张幼仪毅然同意。 张幼仪徐志摩1922年生次子彼得,遂与徐志摩在柏林签字离婚。这是中国史上依据《民法》的第一桩西式文明离婚案。签好离婚协议后,徐志摩跟着她去医院看了小彼得,“把脸贴在窗玻璃上,看得神魂颠倒”,“他始终没问我要怎么养他,他要怎么活下去。” 离婚后,张幼仪到巴黎投靠二哥张君劢,并随其去了德国,入裴斯塔洛齐学院攻读幼儿教育。1925年痛失爱子彼得,1926年夏被八弟张禹九接回上海,不久她又带长子阿欢去北京读书,直到张母去世,她携子回沪。经时张嘉璈已经是中国银行副总裁,并主持上海各国银行事务,而徐申如也把海格路125号(华山路范园)送给张幼仪,使她在上海衣食无忧。 张幼仪先是在东吴大学教德语,后来在张嘉璈的支持下出任上海女子商业银行副总裁,与此同时,八弟张禹九与徐志摩等四人在静安寺路开了一家云裳服装公司,张幼仪又出任该公司总经理。这使她的经营能力得到了极大发挥。 1934年,二哥张君劢主持成立了国家社会党,她又应邀管理该党财务,一时威风八面。抗战爆发后她又屯积军用染料,大发了一笔横财。 解放前夕,张幼仪赴香港。1953年,张幼仪在香港与邻居中医苏纪之结婚。苏医生曾留学日本,在上海行医,也是离异有子女。婚前,她写信到美国征求儿子(大儿子徐积锴)意见:“因为我是个寡妇,理应听我儿子的话。” 儿子的回信情真意切:“母孀居守节,逾三十年,生我抚我,鞠我育我……综母生平,殊少欢愉,母职已尽,母心宜慰,谁慰母氏?谁伴母氏?母如得人,儿请父事。”阿欢在美做的是土木工程师,这封信颇得其父风韵。 时过境迁的张幼仪为这一段沉重生活打了一个生动的比喻:“我是秋天的一把扇子,只用来驱赶吸血的蚊子。当蚊子咬伤月亮的时候,主人将扇子撕碎了。” 1967年,张幼仪67岁的时候,曾和苏医生一起,到英国康桥、德国柏林故地重游。她站在当年和徐志摩居住过的小屋外,没办法相信自己曾那么年轻过。第二任丈夫过世后,张幼仪到纽约居住。 在共同生活了18年后,1972年苏医生病死,张幼仪赴美,1988年病死于纽约,是与诗人徐志摩有过情感生活的人当中,活得最长的人。

作文范文之写徐志摩的作文

写徐志摩的作文 【篇一:徐志摩人物素材】 徐志摩 人生经历 徐志摩(1897.1.15~1931.11.19),现代诗人、散文家。汉族,浙 江海宁市硖石镇人。徐志摩是金庸的表兄。原名章垿,字槱森,留 学美国时改名志摩。徐志摩是新月派代表诗人,新月诗社成员。 1915年毕业于杭州一中,先后就读于上海沪江大学、天津北洋大学 和北京大学。 1918年赴美国学习银行学。1921年赴英国留学,入 剑桥大学1当特别生,研究政治经济学。在剑桥两年深受西方教育 的熏陶及欧美浪漫主义和唯美派诗人的影响。 1931年11月19日早八时,徐志摩搭乘中国航空公司“济南号”邮政飞机由南京北上,他要参加当天晚上林徽因在北平协和小礼堂为外 国使者举办中国建筑艺术的演讲会。当飞机抵达济南南部党家庄一 带时,忽然大雾弥漫,难辨航向。机师为寻觅准确航线,只得降低 飞行高度,不料飞机撞上白马山(又称开山),当即坠入山谷,机 身起火,两位机师与徐志摩全部遇难。 贡献建树 诗歌集著有:《志摩的诗》、《翡冷翠的一夜》、《猛虎集》、 《云游》共四集散文集有:《落叶》、《巴黎的鳞爪》、《自剖》、《秋》共四集小说集:仅《轮盘》戏剧:仅《卞昆冈》日记:《爱眉小札》《志摩日记》等译著《曼殊斐尔小说集》等。他的作品已编为《徐志摩文集》出版。徐诗字句清新,韵律谐和,比喻新奇,想象 丰富,意境优美,神思飘逸,富于变化,并追求艺术形式的整饬、华美,具有鲜明的艺术个性,为新月派的代表诗人。他的散文也自成 一格,取得了不亚于诗歌的成就,其中《自剖》《想飞》《我所知 道的康桥》《翡冷翠山居闲话》等都是传世的名篇。 评价 1. 志摩死了,利用聪明,在一场不人道不光明的行为之下,仍得到 社会一般人的欢迎的人,得到了一个归宿了!我仍是这么一句话, 上天生一个天才,真是万难,而聪明人自己的糟踏,看了使人心痛。志摩的诗,魄力甚好,而情调则处处趋向一个毁灭的结局。看他 《自剖》里的散文,《飞》等等,仿佛就是他将死未绝时的情感, 诗中尤其看得出,我不是信预兆,是说他十年来心里的酝酿,与无

赵元任的生平简介

赵元任的生平简介 赵元任是一位在语言上很有天赋的人,在音乐上也同样有才能,他在语言和音乐上都有创作出作品,在中国现代史上是著名的人物之一,下面是搜集整理的赵元任的生平简介,希望对你有帮助。 赵元任的原籍在江苏武进,也就是我们现在统称的常州。但是赵元任的出生地并不是在江苏,在1892年时他在天津出生,是个汉族人。赵元任的故事其实蛮丰富的,1900年时,赵元任搬回到老家江苏常州,而后在家塾二中上学,是十四岁的时候到溪山小学学习,因为成绩优异,在1907年成功考入南京江南高等学堂预科,1910年正当清廷游美学务处在北京招考,赵元任以第二名的还成绩被录取了,随后进入康奈尔大学,在大学期间主要学习了数学、音乐和物理方面的知识;四年之后,赵元任获得理学士学位,并与1915年进入哈佛大学,继续学习音乐和主攻哲学。 1918年,赵元任在哈佛大学获得博士学位,并于1919年在康乃尔大学物理系任教,1920年又在清华大学的物理、心理学和数学课程任教,后来英国哲学家罗素来中国讲学,赵元任便担任了他的翻译。1921年6月1日,赵元任与杨步伟结婚,后来两人便一起回到了美国,赵元任就在哈佛大学任教,在此期间他还研究了语言学,四年后,赵元任回到清华大学任教,后来成为著名的四大导师之一。作为研究院中的一位语言研究员,赵元任调查了大量的语言和音乐方面

的内容,之后他又在夏威夷大学、耶鲁大学、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任过教,还去过台湾大学讲学。 1973年赵元任夫妇回国探亲,周恩来还亲切接见过他们,随后还与赵元任谈到《通字方案》。1981年,赵元任的妻子去世之后,他再次回国探亲,受到了邓小平同志的亲自接见,获得了名誉教授的称号。最后在1982年逝世于美国,享年90岁。 赵元任的音乐故事上世纪20年代,赵元任为商务印书馆灌制留声片,以推广“国语”(即普通话)。有一则轶闻,难断真假,但颇可见赵氏当年的风光。赵元任夫妇到香港,上街购物时偏用国语。港人惯用英语和广东话,通晓国语的不多。他们碰上的一个店员,国语就很糟糕,无论赵元任怎么说他都弄不明白。赵无奈。谁知临出门,这位老兄却奉送他一句:“我建议先生买一套国语留声片听听,你的国语实在太差劲了。” 赵元任问:“那你说,谁的国语留声片最好?” “自然是赵元任的最好了。” 赵夫人指着先生笑曰:“他就是赵元任。”店员愤愤:“别开玩笑了!他的国语讲得这么差,怎么可能是赵元任?” 赵元任在国内发表的音乐论文有:《新诗歌集;序》《“中国派”和声的几个小试验》、《歌词中的国音》《介绍乐艺的乐》、《黄自的音乐》等。这些文章阐述了他的创作经验和对建立中国民族新音乐的看法,其中不乏独到见解,不仅对当时音乐界有重要影响,至今仍有参考价值。此外,他在国内还亲自演唱录制过唱片《教我如何不想他》与《扬

再别康桥文本解读 陈日亮

孟全波老师执教的《再别康桥》,如果和同一篇课文的其他教学镜头比较,也许并不算特别出彩,但放在当前课改的情境下,却有几个值得特别关注的“看点”。 首先是教学内容明确而集中。我在这里没用“教学目标”这个概念,因为历来所谓的“教学目标”大多虚而无当,很难具体评判它是不是已经达到,达到了什么程度。“目标”用于课程则可,落实到具体的课文,到底教了什么内容、为什么需要教这个内容、学生是否从所教的内容中真正获益,乃是评价一节课的聚焦点。多年来,课文的教学目标大多都要和课程的三维目标对号入座。我认为未必恰当。语文课“不知道教什么”的问题近来已引起广泛警觉,恐怕与“目标虚化泛化”不无关系。《再别康桥》究竟应该教什么,孟老师是经过一番认真考虑的。他一开始就引导学生注意学习诗歌的特殊性,即通过诵读与想象感悟诗歌的意境。这个意境,也就是诗人在与康桥的短暂惜别中,所交融于景物之中的挚爱与依恋的复杂情感。可能有人会认为这太肤浅。但是难道还有什么比这更深刻的吗?难道只有读出徐志摩对民主自由理想的追求,或对美的创造的无限向往,才是深刻而丰富的吗?再有,就是把诗歌的形式美。例如节奏的参差错落又舒缓有致、句子的重叠复沓而又回环变化,甚至还有什么“建筑美”“绘画美”等作为教学重点。就一定可以摆脱肤浅感知吗?我所知道的孟全波老师,他的教学特点,是不事渲染,也不张扬的(且作铺张扬厉讲),要渲染张扬,他可是有这方面的才华和本事的,而他只是力求把课上得真实、扎实、朴实,认认真真把文本的原生价值教出来。他一直在

小心地引导,细心地听取,捕捉学生接近诗歌原旨的个人感受,无论或深或浅,导向始终如一,就是要让学生各自尽可能地读出诗人对康桥的“殷殷的挚爱,深深的留恋”,这也就是芏荣生教授所强调的。必须使学生“相对学得透彻些”。 其次,这节课的成功之处。是教师既能整体把握全诗的内容导读,又注意在细节的点拨中体现“导”的技巧。《再别康桥》这首诗只有六个诗节。完全顺着节序教下去亦未尝不可,但他没有这样做,他导入课文很讲究,又仿佛很随意,选了一首通俗的谐趣小诗轻松引出话题,而后介绍诗人的康桥情结,很快引发了学生的阅读兴趣,接着让学生各自选择诗节或诗句进行阅读点评,展开讨论。从最早的一位评说“那榆阴下的一潭。……沉淀着彩虹似的梦”。到最后一位品味“我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在启发互动的过程中,不曾刻意安排,却已将每一个诗节都“过”了一遍,这也很符合诗歌鉴赏的个体化选择和自主探究的课改精神。我当然不是说孟全波老师在这一点上已经做得十分完美。无可挑剔。我只是认可他于尊重与耐心之中。体现出一种把握教学流程的自在与从容,因为他本可以有更多的主观介入,但他还是尽量把时间留给了学生。尤其值得一提的是两处细心的点拨:一是“新娘”的“新”。一般来说,这里只要能读出以新婚俏丽比喻夕照中柳树之美也就可以了,但是孟老师却能顺势把学生的感悟引导到让他们读出“虽旧犹新”的依恋之情,甚至有“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的惊喜发现,既符合多元解读的原则,又是出于因势利导,而不是强加,这就很成功。其次是思

徐志摩

徐志摩(1897年1月15日—1931年11月19日),现代诗人、散文家。原名章垿,字槱森,留学英国时改名志摩。曾经用过的笔名:南湖、诗哲、海谷、谷、大兵、云中鹤、仙鹤、删我、心手、黄狗、谔谔等。徐志摩是新月派代表诗人,新月诗社成员。 1915年毕业于杭州一中,先后就读于上海沪江大学、天津北洋大学和北京大学。 1918年赴美国克拉克大学学习银行学。十个月即告毕业,获学士学位,得一等荣誉奖。同年,转入纽约的哥伦比亚大学的研究院,进经济系。1921年赴英国留学,入剑桥大学当特别生,研究政治经济学。在剑桥两年深受西方教育的熏陶及欧美浪漫主义和唯美派诗人的影响。奠定其浪漫主义诗风。1923年成立新月社。1924年任北京大学教授。1926年任光华大学、大夏大学和南京中央大学(1949年更名为南京大学)教授。1930年辞去了上海和南京的职务,应胡适之邀,再度任北京大学教授,兼北京女子师范大学教授。1931年11月19日因飞机失事罹难。代表作品有《再别康桥》《翡冷翠的一夜》。 家世背景 明正德年间,徐松亭在硖石经商,家居于硖石,为硖石徐氏分支之始祖。徐志摩即其族人。 徐志摩的父亲徐申如是清末民初的实业家,徐氏世代经商,早年继承祖业,独资经营徐裕丰酱园。清光绪二十三年(1897),合股创办硖石第一家钱庄——裕通钱庄,后又开设人和绸布号。成为远近闻名的硖石首富。 清光绪[xù]二十三年(1897 年1月15日),徐志摩出生于浙江省海宁县硖石镇,按族谱排列取名徐章垿,志摩是在1918年去美国留学时他父亲徐申如给另取的名字。说是小时候,有一个名叫志恢的和尚,替他摩过头,并预言“此人将来必成大器”,其父望子成龙心切,即替他更此名。 徐志摩是徐家的长孙独子,自小过着舒适优裕的公子哥的生活。沈钧[jūn]儒是徐志摩的表叔,金庸是徐志摩的姑表弟,琼瑶是徐志摩的表外甥女。[1] 求学历程 1908年在家塾读书,进入硖石开智学堂,从师张树森,从而打下了古文根底,成绩总是全班第一。 1910 年,徐志摩满十四岁时,离开了家乡,来到杭州,经表叔沈钧儒介绍,考入杭州府中学堂(1913年改称浙江一中,现浙江省杭州高级中学和杭州第四中学前身),与郁达夫同班。他爱好文学,并在校刊《友声》第一期上发表论文《论小说与社会之关系》,认为小说裨益于社会,“宜竭力提倡之”,这是他人生的第一篇作品。同时,他对科学也有兴味。并发表了《镭锭与地球之历史》等文。 1915年夏,徐志摩毕业于浙江一中,接着考入上海浸信会学院暨神学院(沪江大学前身,现为上海理工大学),同年十月,由家庭包办,与上海宝山县罗店巨富张润之之女张幼仪结婚。

林徽因的一生

林徽因的一生 《人间四月天》这部电视连续剧,是2000年春天在全国热播的,到现在已经四年了。那一段,有关徐志摩的书卖得很火。这个剧本是一个台湾剧作家王蕙玲写的,她是台湾铭传大学、世新大学和台湾艺术学院的讲师,她选择《人间四月天》这个题材应该说是很有眼光的。 这部戏从演员阵容、演出效果上,都得承认是成功的。但实在说,我作为一个研究现代文学史的人,还是有自己的看法的。当时我正着手写《徐志摩传》,还在搜集资料、整理年谱阶段,光搜集资料编年谱,就用了三年时间,刚要动手写就赶上了这么个“徐志摩热 ”,不能说一点感慨也没有。 我的《徐志摩传》是2000年6月写完的,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10月印出来,当年就印了第二版。这个时候,《人间四月天》的热劲已经过去了。有人说,老韩啊,你要是早写上半年,不是就搭上这个车了吗?我不这么看。我的看法是,多亏我写得迟,我要是写得早,他们就把我的研究成果吸收到电视剧里头了,这个片子就不可能留下那么多的话题让人评说了! 徐志摩是花花公子吗? 现在所以重提徐志摩,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他跟几个优秀的女人有关系,要是没有这几个女人,光凭着那几首诗,写得再好,人们的兴趣也不大。男人喜欢徐志摩,只能说感兴趣,因为他艳福不浅,什么时候自己也能这样活一回呀;女人喜欢徐志摩,是真喜欢,这是个什么样的人呀,怎么那么多优秀的女人都爱他爱得死去活来,我倒要看看这是个什么人!怎么不想想,是徐志摩真值得爱,才会有人爱,是徐志摩真优秀,才会显得那些女人优秀。如果张幼仪不是徐志摩的前妻,只能说是个会理家理财的女强人;要不是和徐志摩有那么缠绵的恋情,林徽因不过是个漂亮的女建筑学家;要不是成了徐志摩的第二任妻子,陆小曼不过是个才貌双全的民国名媛。还是徐志摩好,才有了她们的好。她们的本事是她们的,她们的名声,有一大半是徐志摩带给她们的。 千万别认为徐志摩是个花花公子,只会讨女人喜欢。他的人品也很好,基本上可说是完美的,无可指摘的。这从他死了以后朋友们的评价上可以看得出来。我编过一本书,叫《回望徐志摩》,收录了许多朋友的纪念文章,其中有梁实秋的一篇《谈徐志摩》,很长,有两三万字。梁实秋是个很自负的人,轻易不说过头话,和徐志摩的关系也不是十分亲密。徐志摩去世后,有人说徐志摩是纨绔子弟,意思就是浪荡公子、花花公子,梁实秋就说: “有人说志摩是纨绔子,我觉得这是不公道的。他专门学的学科最初是社会学

关于徐志摩的经历介绍有哪些

关于徐志摩的经历介绍有哪些 徐志摩不仅是一名散文家,更是一名爱国诗人,你知道徐志摩这个人物吗?他有怎样的经历?下面是为你搜集到的相关内容,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爱国诗人徐志摩是谁徐志摩(1897年1月15日mdash;1931年11月19日),出生于浙江省海宁市,现代诗人、散文家。 徐志摩原名章,字森,留学英国时改名志摩。曾经用过的笔名:南湖、诗哲、海谷、谷、大兵、云中鹤、仙鹤、删我、心手、黄狗、谔谔等。徐志摩是新月派代表诗人,新月诗社成员。 1915年毕业于杭州一中,先后就读于上海沪江大学、天津北洋大学和北京大学。1918年赴美国克拉克大学学习银行学。十个月即告毕业,获学士学位,得一等荣誉奖。同年,转入纽约的哥伦比亚大学的研究院,进经济系。 1921年赴英国留学,入剑桥大学当特别生,研究政治经济学。在剑桥两年深受西方教育的熏陶及欧美浪漫主义和唯美派诗人的影响。奠定其浪漫主义诗风。 1923年成立新月社。1924年任北京大学教授。1926年任光华大学、大夏大学和南京中央大学(1949年更名为南京大学)教授。1930年辞去了上海和南京的职务,应胡适之邀,再度任北京大学教授,兼北京女子师范大学教授。

1931年11月19日因飞机失事罹难。代表作品有《再别康桥》《翡冷翠的一夜》。 爱国诗人徐志摩求学经历1908年在家塾读书,进入硖石开智学堂,从师张树森,从而打下了古文根底,成绩总是全班第一。 1910 年,徐志摩满十四岁时,离开了家乡,来到杭州,经表叔沈钧儒介绍,考入杭州府中学堂(1913年改称浙江一中,现浙江省杭州高级中学和杭州第四中学前身),与郁达夫、厉麟似同班。他爱好文学,并在校刊《友声》第一期上发表论文《论小说与社会之关系》,认为小说裨益于社会,宜竭力提倡之,这是他人生的第一篇作品。同时,他对科学也有兴味。并发表了《镭锭与地球之历史》等文。 1915年夏,徐志摩毕业于浙江一中,接着考入上海浸信会学院暨神学院(沪江大学前身,现为上海理工大学),同年十月,由家庭包办,与上海宝山县罗店巨富张润之之女张幼仪结婚。 1916年秋,生性好动的徐志摩并没有安心念完浸信会学院的课程,离沪北上,到天津的北洋大学(天津大学)的预科攻读法科。 1917年,北洋大学法科并入北京大学,徐志摩也随着转入北大就读。在北方上大学的两年里,他的生活增添了新的内容,他的思想注入了新的因素。在校期间,他不仅钻研法学,而且攻读日文、法文及政治学,并涉猎中外文学,这又燃起他对文学的兴趣。这一时期他广交朋友,结识名流,由张君劢、张公权的介绍,拜梁启超为老师,还举行了隆重的拜师大礼。梁启超对徐志摩的一生影响是大的,他在徐志摩的心目中的地位是举足轻重的。徐梁虽系密切的师徒关系,但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