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橡胶树栽培技术规程

橡胶树栽培技术规程

前言

农业部于1995年9月以农垦函[1995]13号文重新颁发了《橡胶树栽培技术规程》,该《规程》对原农牧渔业部1985年颁发的《橡胶树栽培技术规程》进行了修改和补充,包含了从1985年以来,我国天然橡胶生产和植胶科学技术的新发展,特别是开展高产、优质、高效农业以来橡胶垦区积累的新经验,《规程》总的精神和原则是符合云南垦区实际的。但由于我省自然环境复杂多变,在橡胶栽培、采胶和防病措施上又有一些独特的地方,故根据农业部新颁发的《橡胶树栽培技术规程》,结合云南垦区特点及近10余年来科技的新发展,在1 987年制定的《实施细则》的基础上,作了相应的修改补充,重新制定本《实施细则》。

云南垦区的特点是地处热带北缘,纬度偏北,海拔偏高,每年冬春热量不足,易受北方强冷空气的侵袭,造成低温寒害,这是我省植胶自然因素中的主要制约因素。由于复杂的地形地势及其对光、热、水等的再分配作用,冬季不同降温性质形成以哀牢山脉为界的东部垦区和西部垦区两种不同的寒害类型区,以及阴坡、阳坡或迎风坡、背风坡的不同坡位光、热、水条件差异悬殊的小环境。哀牢山脉以东的东部垦区,冬季多出现以平流为主的混合型降温,降温期间出现风、寒、阴、湿的天气过程;哀牢山脉以西的西部垦区,冬季降温性质多以辐射为主的混合型降温,冬期多为干冷、晴天强烈辐射的天气过程。因此,本《细则》各项措施以抗寒植胶为前提,夺取速生高产及改善生态环境为目标,我们在贯彻执行过程中必须牢记这一基本思想,并落实到每一项措施和行动中。

本《细则》自颁发之日起执行,原云南省农垦总局1987年颁发的《实施细则》停止执行。

云南省农垦总局

二OO三年一月三十日

第一章总则

第1条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针,充分调动从事天然橡胶生产的国有农场职工和非公有制劳动者的积极性,采用先进的科学技术,建设好我省高产、优质、高效的天然橡胶生产基地。

第2条国有橡胶农场要因地制宜,实行一业为主、多种经营、全面发展的方针,在搞好橡胶生产的同时,积极发展各种热带作物和其它农林牧渔业生产,以充分、合理地利用自然资源和劳动力,提高经济效益。

第3条贯彻开发与保护并重的方针,建立起良性循环的人工生态系统,不断提高生态效益,保持高效的土地生产力,使之成为可持续发展、高产高效的橡胶园。

第4 条牢固树立抗灾夺高产的思想,贯彻抗寒植胶技术,严格做到环境、品种、措施三对口;切实加强保水、保土、保肥为中心的抚育管理;搞好管、养、割相结合的乙烯利刺激采胶新技术,力争高产稳产。要求甲、乙、丙等宜林地,植后分别七、八、九周年达到开割标准;整个生产周期年平均亩产干胶分别达到100、80、6 0公斤以上。

第5条国有农场职工及非公有制劳动者从事橡胶生产,均应遵守本《细则》。与此同时,又要不断开拓创新,积极开展科学试验,推广科技成果。但对新品种、新技术的采用,要积极、慎重。凡未经鉴定的科技成果不能在生产上推广。一个农场内,中间试验的规模,一般不宜超过一个生产队。

第二章规划设计

第一节规划设计的原则和要求

第6条橡胶园的规划设计,要在农场总体规划的基础上,根据以胶为主,农、林、牧、渔及其它热作全面发展的方针和山、水、园、林、路综合治理的原则,并按照保护和建立良好的生态系统的要求,进行全面合理的布局。未经规划设计不得开垦植胶。

第7条必须根据各垦区特点,正确划分寒害类型区及进行小区区划,并据此评定橡胶宜林地等级,这是认真做到环境、品种、措施三对口,贯彻抗寒植胶的重要前提和基础。

第8条开垦前,必须根据宜林地勘察和小区区划资料,对每一片荒山、荒地进行实地规划设计。方法是以分场或生产队为单位,依据万分之一地形图,到现场对林地利用、林段划分、防护林(水源林)、水利设施、交通道路、收胶站设置等进行具体规划设计,作出平面规划设计图,并据此制定施工计划。

第二节橡胶树宜林地的选择

第9条选择橡胶树宜林地,必须从低温寒害是云南植胶的主要制约因素及各垦区不同寒害类型特点出发,根据气候、地形、地势及土壤等自然条件综合进行取舍。特别应注意的是,越冬条件、不同地貌构成的不同立地环境是选择的关键。

第10条入选宜林地必须具备的基本条件如下:

一、海拔高度(植胶上限)

1、哀牢山脉以东地区:红河垦区的河口300米,金平650米;文山垦区一般为350米。

2、哀牢山脉以西地区:西双版纳、思茅垦区一般为900米,主体山的大阳坡可酌情提高到950米;临沧垦区一般为800米,河谷阳坡可提高到900米,狭谷地带(如勐撒)可达1000米;德宏垦区一般为950米,局部低河谷(如羯羊河)宜在600米左右;红河州绿春李仙江河谷的阳坡可达900米。

二、土壤条件

1、土层深100厘米以上,或60 厘米以上但下有50厘米以上的风化层。土壤疏松肥沃,有机质含量1.5%以上。

2、土壤pH值4.5—6.5。

3、排水良好,地下水位在100厘米以下。

第11条凡有下列情况之一的,不宜选作宜林地。

一、历年寒害严重,GT1不能安全越冬的地段。

二、一般海拔高度超过入选上限的地段。

三、冷空气易于沉积不易渲泄的低平地、洼地、闭塞坡脚、狭谷。

四、坡度大于35度的地段。

五、平流寒害区处于寒潮路径主迎风坡面及大风口。

六、沼泽地或地下水位在距地表1米以内无法排水的地段。

七、土壤瘦瘠、干旱的沙土地段或土层浅薄,下为坚硬基岩,不利于根系生长的地段。

凡不宜植胶地,要因地制宜,合理安排种植其它作物和造林。

第三节宜林地的等级划分

第12条首先进行寒害类型区划。即在一个区域内,根据其内部地形结构与邻近外围地形(或屏障情况)的不同组合,冷空气进出难易和沉积情况,划分为轻寒区、中寒区、重寒区三种类型中区;再以坡向、坡位、坡度及对寒风迎、背向为主,结合特殊地貌、已植胶树寒害程度,综合分析小环境避寒优劣,划分为轻害(重寒年份GT1幼树基本无害或少数嫩叶焦枯)、中害(重寒年份GT1幼树嫩叶焦枯或梢枯)、重害(重寒年份GT 1幼树梢枯至茎干半枯)三种类型小区;结合土壤肥力和胶树生长快慢与产量高低,综合评级,宜林地可划分为甲、乙、丙等。

甲等宜林地:属轻寒轻害和中寒轻害。一般分布在:河口地区海拔200米以下,金平地区海拔550米以下;文山地区海拔250米以下;绿春及西双版纳、思茅、临沧地区海拔800米以下的阳坡、半阳坡或避寒小环境好,土壤深厚肥沃,定植后正常管理下,七周年可达开割标准。整个生产周期年平均亩产干胶可达到100公斤以上。

乙等宜林地:属轻寒中害和中寒中害。一般分布在:河口海拔200—250米,金平海拔550—600米;文山地区海拔250—300米;绿春及西双版纳、思茅、临沧地区海拔800米以下的半阴坡和海拔900米、坡度20度以下的阳坡;德宏海拔950米以下、坡度20度以下的阳坡,避寒小环境中等,热量和综合自然条件稍差于甲等宜林地,土层深厚,土壤肥沃或中等,定植后正常抚管下,八周年可达开割标准。整个生产周期年平均亩产干胶可达到80公斤以上。

丙等宜林地:属重寒中害和重寒重害。一般分布在:河口地区海拔250—300米的背风坡,金平地区海拔600—650米;文山地区海拔300—350米的阳坡、半阳坡及坡度25度以下的背风半阴坡;绿春及西双版纳、思茅、临沧地区海拔900—950米及德宏地区海拔950米以下、坡度20—35度的阳坡和20度以下的阴坡,避寒小环境差,温湿条件基本能满足橡胶树生长要求,土层深厚,土壤肥力中等或较差,定植后正常抚育管理下,九周年可达开割标准。整个生产周期年平均亩产干胶可达到60公斤以上。

第四节林地规划设计的主要内容

第13条林段规划是橡胶宜林地土地利用的最小区划(不包括碎部),为胶园布局和设计的基础。规划设计时要求:

一、为方便经营管理,橡胶林段的划分一般以丘陵山地的山头、坡面或自然界线划分。

二、每个林段应自然条件基本类似,土地连片集中。局部坡度35度以上地段划为碎部,不得开垦。

三、林段应有明显界线,可利用道路、河沟、山沟、山脊防护林等为界,并统一编号。

第14条五林规划。根据每个农场生态环境,场内荒山荒地特点及生产生活需要,因地制宜地保留或营造防护林、水源林、薪炭林、用材林、经济林。并按五林各自的特点和营造目的不同,在设计时分别对待。

一、防护林:应根据各地风、寒、旱和牛兽害等情况及地形条件,因地制宜,因害设防,分别设置防风、防寒、防牛、水土保持林等,为植胶创造有利条件。要求既要起到防护作用,又要不占或少占宜胶地,特别要注意防护林距橡胶林地边行不能少于10米。

二、水源林:凡水源附近原生的杂木林、竹林应全部保留,不得砍伐。

三、薪炭林:提倡使用清洁能源。在无条件的地区,可按总人口平均每人年需生活用柴1吨计算规划面积。胶片干燥及生活用电或煤的地区可相应减少薪炭林面积。薪炭林应尽量利用陡坡、菁沟和不宜植胶的荒地营造。

四、经济林(包括木本水果、干果、油料)和用材林(包括竹林),可用场内零星土地、非宜胶地选择优良品种进行营造。

五、五林设计时,要综合考虑,统一安排,尽量做到一林多用。

第15条道路规划。农场道路由干线、支线、林间道路和上山小道等四级组成道路网,以方便运输和生产作业。

一、场内外应有干线、支线相通,可按交通部颁发的《公路工程技术标准》3级和4级公路修筑。

二、林间道路要能连通支线和林段,路面宽一般3米,能常年通车,以保证运输。林间道路的设置应视地形及胶乳(或凝胶)、肥料的运输需要而定,一般可沿林缘或在林内修筑;林段面积小或坡度在20度以上的较陡坡地,可在几个林段间的适当位置设一条主要林间道路,其它林段间及上山只修一般人行“之”字小道。

第16条开垦利用土地,要重视水土保持,防止冲刷。必要地段应有工程设施,防止滑坡。

第17条合理规划布局林段收胶站(点),以利投产时机车集运胶乳或凝胶块。

第三章种植材料的准备

第一节采种

第18条采种母树的标准

一、中抗以上品种的芽接树或8龄以上有性系实生树(如GT1、云研77—4、云研1号等),生长健壮、排胶正常的均可作采种母树。种子用作培育砧木。

二、凡有下列情况的林段,不能选作采种母树。

1、生势差,有根病、季风性落叶病或其它病害的林段。

2、抗寒力差的品种,如PB86(兼黄化苗多)、RRIM600、云研277-5等。

3、胶乳长流、早凝或其它排胶不正常林段内的胶树。

第19条各分局范围内必须建立种子园。种子园建立方案应由分局审批。

一、建立种子园的目的,主要是繁育以减轻寒害烂脚,减少对接穗的不良影响,具抗寒、抗烂、高产的砧木所需种子。

二、种子园面积:按植胶总面积0.5—1.0%的比例建立。

三、建立种子园应注意的事项:

1、种子园可采用单品种、双品种或多品种建立。多品种种子园的亲本组合品种不能过多,以3—5个为宜。

2、种子园亲本品种的选择,必须根据农业部及省农垦总局橡胶树品种汇评,确定生产性推广的生长快、抗性强、产量高、对化学刺激割胶反应好的品种,由总局下达,各分局因地制宜参照选用。

亲本品种2—3个的,采用每个品种一行,依次交错排列;4—5个的则按等量、均匀、交错排列,以利于品种间自然杂交。

3、种子园必须设立隔离带,带宽100米以上。隔离带可用种子园亲本品种之一作种植品种。

4、为加速种子园建立,也可利用地势开阔、光照充足、林相整齐、隔离带符合要求的现有中幼龄橡胶林地,用选定的亲本品种进行树冠改接。

四、积极建立人工矮化授粉种子园,既方便杂交操作,又可促进其提早开花结果。

1、株行距可采用6×6米。

2、第一蓬叶稳定后开始摘顶,每蓬叶摘顶后保留侧芽3—5个。

3、一年以后,在离芽接位30厘米处,进行螺旋型剥皮4/5树周或对面双线各留1/10树周,剥皮宽度1厘米左右,并用0.1%香豆素药剂喷洒全树。

第20条种子质量保证措施

一、各分局必须按照前述有关品种、树龄等标准划定采种区,不符合采种要求的林段,不得作采种用。

二、农场的采种工作要有专人负责,应尽可能选用9月成熟的秋果。采种前一个月,要调查登记采种区林段、树位、品种、种子成熟度和可采种数量等,以便适时组织采收。种子成熟前半个月,应将胶园内杂草砍除,以利收集种子。

三、质量要求:必须采收成熟、饱满、新鲜的种子,凡空壳、半空壳、不新鲜的畸形种子及混杂的不合格品种的种子,一律检出。

四、种子园种子和采种区种子均以拾种为主。人工授粉园种子,必须指定专人进行摘果采收,并注明亲本及采种区名称,严防混乱。

第21条种子的包装运输

一、种子要随采、随装、随运,以保证较高的发芽率。

二、当天不能播种或运出的种子,必须摊放在通风避阳的室内,严禁堆积,以免发热霉坏。

三、外运路程不超过三天的种子用麻袋、草袋包装即可;超过三天的则须用通气的容器(如竹箩等)包装。

四、种子在运输过程中,应争取时间快运,不得积压;并注意通风,防止日晒雨淋。

第二节育苗

第22条提前培育足够数量的优良壮苗。

一、根据生产需要,以农场(或分场)为单位,统一规划分别建立地播苗圃、袋装苗圃和增殖苗圃。

1、地播苗和袋装苗圃,主要培育芽接桩、高切干和袋装苗。

2、增殖苗圃,主要繁育优良品种芽条。橡胶研究所或育种单位设原种增殖苗圃;农场应设立中心增殖苗圃。

二、根据逐年发展任务所需定植材料,芽接桩苗须提前2年培育;袋装芽接苗提前1年培育;高切干芽接苗提前3年培育;增殖苗圃必须提前3年建立。

三、壮苗要求:

1、苗木生势健壮,生长均匀、整齐;一周年有效株率95%以上,二周年有效株率90%以上。

2、苗龄一周年时,离地10厘米处直径,甲、乙丙等地区有70%以上苗木,分别达到1.8、1.5厘米以上;高切干芽接苗,锯砧后1.5—2年,茎粗达3厘米以上,木栓化高2.5米以上。

四、育苗数量:应按定植计划多培育50%的苗木,有计划地保留部分袋装苗及高切干苗,供补换植用。

第23条苗圃地的选择,必须具备如下基本条件:

一、要尽量靠近水源,在最干旱季节,也能保证胶苗足够的需水量。但积水地、地下水位距地面不到50厘米的或水稻田,不能用作苗圃。

二、应选择通风向阳的地段。易形成辐射霜害的低洼谷地、易受较重寒害的平地和面对寒潮冷风的坡地均不宜选作苗圃。

三、应选择土层深厚、土壤疏松肥沃、有机质丰富、微酸性的平地或缓坡地。有灌溉条件的坡地也可选作苗圃。土层厚度不足50厘米、土壤过份粘重、排水不良、碱性土以及易遭冲刷的地方不能选作苗圃。

四、应选择交通方便、尽可能靠近定植地的地方,以利于苗木运输。

第24条苗圃设计应有利于苗木生长、便于管理和充分合理地利用土地。

一、苗圃内必须规划道路。主道宽2米,副道宽1米。主道应与农场(分场)的干线或支线相通。

二、排灌设施:有条件引水灌溉或抽水灌溉的,要规划灌排系统,灌排主要渠道可与主、副道路结合规划。较集中的苗圃应积极采用喷灌。位于坡地的苗圃,上方应设置防止冲刷的排水沟。

三、株行距应根据不同种类的苗圃和苗木留圃时间长短而定。

1、地播苗圃:培育芽接桩,苗木留圃时间长达2年。在甲等宜林地区,株行距可采用40×50厘米,每个苗床5 0株,每亩44个苗床,可育苗2200株;在乙、丙等宜林地区,株行距可用30×40厘米,每个苗床66株,每亩47个苗床,可育苗3100株。

培育高切干芽接苗,苗木留圃时间长达3年,株行距可采用50×60厘米,每个苗床40株,每亩37个苗床,可育苗1480株。

2、增殖苗圃:繁育优良品种芽条,留圃时间较长,株行距可用100×100厘米,每亩种植666株。

四、苗床形式:应根据土壤、地形和排灌条件而定。较干旱地区,可采用低床,以利保水;能引灌地区,一律采用高床。每个苗床一般长10米,床面宽80厘米。坡地应一律按等高设置苗床,床面宽度根据坡度大小而定。

五、必须在苗圃适当位置修筑沤肥池,以便追施液肥。

第25条苗圃整地和施肥

一、苗圃地要提前开垦。

1、生荒地要在播种当年雨季前斩岜、清岜、烧岜,除净杂树残桩、树根,随即全面深耕。熟荒地可在整地前深耕,翻土深度不少于30厘米。

2、辐射降温地区,苗圃四周应清除树丛、高草等屏障,特别苗圃下方要保持空旷,以免沉积冷空气;平流降温地区,苗圃迎寒潮冷风面可适当保留屏障,但应距苗木至少2米。

二、苗圃整地,必须在播种前一个月进行,要做到土壤细碎平整,并在移芽前按设计株行距全部起好苗床,要求床面水平。

三、苗圃地必须施足基肥,每亩至少施腐熟有机肥2000公斤,并混入过磷钙20—25公斤作为基肥,于起苗床时均匀拌入25厘米以上的土层中。连作苗圃应增加施肥量。

第26条种子必须经沙床催芽后再移芽。

一、催芽床标准:一般长10米,宽1米,上铺粗河沙厚8—10厘米。

二、播种方法和要求:

1、采运回来的种子,应经再次精选后,及时播于沙床催芽。

2、种子平播,龟背向上,播种深度以淋水后微露龟背为准,发芽孔最好朝同一方向,播种间距2—3厘米。

3、播后随即淋水。

三、催芽期管理

1、播种后的催芽床需搭盖矮荫棚。

2、晴天早晚各淋水一次,水量以淋透沙床,经常保持湿润为准。中午高温时不宜淋水。

3、防治蚂蚁、蝼蛄和大蟋蟀,以免蛀食种子和危害幼根幼芽。

四、移芽标准和要求:

1、种子抽芽长5—10厘米,即可移于苗床。黄化苗、畸形苗、病苗、播后25天以上抽芽的纤弱苗应坚决淘汰。

2、移芽栽植时间,以阴天最好,全日可移。晴天移芽必须在上午10时半前或下午4时半后;应避免在大雨或烈日下移栽。秋播整个移芽工作应在10月底前结束。

3、如10月底未能移完,或用较晚熟种子播种(播种间距应适当加大,以免影响幼苗生势),应搭盖塑料防寒暖棚,幼苗留催芽床越冬,待次年气温回升后再移栽。

五、移芽操作时应注意:

1、移芽前,催芽床要淋水。

2、移芽过程中,切勿碰断、碰伤叶柄和根系。

3、移栽时,主根必须伸直,侧根舒展,深度掌握在土刚埋过种子不露根为宜。根周围土壤要压实,使土壤与根系紧密结合,防止外紧中空。

4、移栽后,应即浇定根水。

第27条苗圃管理应因地制宜抓好如下措施:

一、掌握苗木生长和需水规律,合理供水与控水。

1、应根据天气、苗龄及土壤条件,及时适量淋水灌溉,以经常保持土壤湿润为准。

2、移栽至第一蓬叶稳定前,晴天每天需淋灌1—2次;一至三蓬叶稳定期间,可隔日淋灌1次,但每次淋水应淋透。

3、进入干旱季节,特别是高温干旱期间应加强淋灌;在有寒害地区,冬季低温期间,应适当减少淋水。

4、灌溉方式应以喷灌为主。如引水灌溉,可采用浇灌或沟灌,切不可漫灌。

二、根据苗木生长阶段和不同季节,实施合理追肥。

1、初期追肥应以液肥为主。最好是追施腐熟而稀薄的人畜粪尿、沤肥或速效氮肥,并混以适量的过磷酸钙。钾肥可酌量施用。液肥浓度(肥∶水)一般人畜粪尿1∶6—8,速效氮1∶100。氮磷比例1∶1。每月追施1—2次,每次每床1—2担。

2、随苗龄增大,施肥量可从少到多,液肥浓度也可适当加大,一年生幼苗年施肥不得少于6次。

3、冬前不能施速效氮肥,宜施适量钾肥和土杂肥,以增强苗木抗寒能力。

4、施肥时间应掌握在绝大部分苗木处于稳定或萌动期为宜。

5、施肥方式:幼苗初期施液肥,可在距苗较近处淋施土壤;随苗龄增大追施堆肥,在株间交叉开沟深5—10

厘米,施于沟内,施后盖土。

6、施肥要均匀,不能触及叶子和嫩茎。特别幼苗期追施速效氮肥更应细心,不宜干施或撒施,以免伤害苗木。

三、及时松土除草

1、在淋水、下雨或施化肥后,苗床土壤常易板结,应及时浅松土,经常保持土壤疏松。松土时,除去杂草和修整苗床,填塞茎基部风摇洞穴及培根,注意土壤不能碰伤和埋住嫩茎。

2、苗圃除草力求做到除早、除小、除了。苗圃化学除草只宜在移芽前作土壤处理。苗龄3个月以前的幼苗易受药害,不宜使用。

四、苗圃盖草

苗床面应盖草,以保持土壤水分,抑制杂草生长。盖草厚度以不露土面为准,但盖草不要靠近幼茎,以免引起日灼。有霜害地区,在越冬期间不宜盖草。

五、苗圃防寒

1、重寒害区和中寒害区的苗圃,越冬期间应搭盖暖棚。材料最好用蓝色或白色的透明塑料薄膜,搭成拱型。棚顶与苗应有一定距离。

2、增殖苗圃的苗木,应用活动防寒罩单株防寒,在最低温度接近5℃时盖上,温度回升后揭开。

3、低温期间,增殖苗圃不能修除芽木萌芽,否则,越修越萌。

六、苗木的淘汰与受寒害苗的处理

1、育苗一周年后,苗木茎粗达不到规定指标一半的纤弱苗应予以淘汰。畸形苗、黄化苗必须及早清除。

2、枯干植株,应待气温稳定、枯干界线分明时,及时切干处理,在活着的密节芽上方切除枯干部分,并用石蜡涂封切口。

3、凡受害苗木,越冬后必需加强抚育管理,特别要加强淋水和施肥,以促进生长。

第28条袋装芽接苗的培育

塑料袋装芽接苗是提高定植成活率、确保林相整齐,并适应机械化开垦后车辆运苗上山定植的有效措施。

一、培育塑料袋装芽接苗是将地播苗圃的砧木苗芽接成活后截干,待芽萌动后移入塑料袋中培育,主要用于提早抗旱定植或用作补换植。

二、袋装苗的苗圃地土壤与苗木无直接关系,只要便于放置和管理袋装苗即可。苗圃地平整后,于放袋处挖浅平沟,每沟可并列放袋2—4行,沟深以埋入袋的1/3—1/2为宜。

三、袋的大小以能保证根系充分伸展,有足够的营养土壤,苗木能正常生长,并尽量减轻土重为原则。苗留圃期8—9个月者,袋宽长可采用30×40—45厘米(扁平面);若苗留圃期在一周年以上者,需用大袋,大袋宽长可采用40×50厘米。

四、袋必须打排水透气孔,底部及中下部各打直径1厘米孔3—4排,全袋打孔30个左右。

五、营养土配制:就地或就近挖取肥沃表土,混入充足基肥及适量磷肥,就地配制。装土距袋口约2厘米处即可,不能过满,以便土面加覆盖物和淋水。

第三节品种使用与芽条增殖

第29条品种使用原则

一、使用的品种,必须在国家农业部或省农垦总局确定的生产性推广品种中选用,并不得越过规定的推广规模。凡未经批准使用的新品种,不得用于生产种植。

二、使用的品种,必须与环境对口。即:轻寒区以抗寒性较低、生长快、耐刺激、产量高的品种为主,如PR1 07和更高产的品种,适当配置中抗高产品种,力争产量。

中寒区和重寒区以生长快、耐刺激的中抗高产品种为主,如云研77—2、云研77—4、GT1、IAN873(东部垦区)等,适当配置高抗中产品种,提高保存率,争取产量。

三、为提高抗灾能力,品种使用不宜过于单纯,一般每个生产队可掌握在3—4个品种,分场4—5个,大农场控制在6个左右。

四、各地区农场、分场应根据上述原则搞好品种配置,制定增殖计划,于定植前3年开始增殖。

第30条增殖苗圃的种类、布局和任务

一、原种增殖苗圃:设于省热作所、红河所及德宏所,负责增殖自己培育或引进的良种原种。经国家农业部或省农垦总局批准作生产性推广使用的品种,由原种增殖苗圃负责提供中心增殖苗圃所需增殖的芽条。

二、中心增殖苗圃:各橡胶农场均须在适中地区建立。其任务是从原种增殖苗圃取芽条增殖,提供全场内各增殖苗圃增殖所需芽条。

三、增殖苗圃:根据生产需要,可在分场或生产队建立。其任务是按本分场或队品种配置方案及增殖计划,从中心增殖苗圃取芽条增殖,以满足定植材料的需要。

第31条芽条的增殖方法

一、增殖苗圃可以一代多次增殖芽条,每株芽木除第一次保留1条外,以后各次可保留2条,最多不超过3条,以免芽条生势纤弱。每代芽木一般采条3—4次。

二、如进行小苗芽接,也可用摘顶法,培育丛生的绿色侧枝芽条。

第32条品种的纯度鉴定和复壮

一、凡建立增殖苗圃的农场或分场、生产队,必须培训品种鉴定人员。根据增殖苗圃的规模,品种鉴定人员应不少于2人,系统掌握品种鉴定的有关知识,各单位不得随意抽调。

二、增殖苗圃内要按品种分小区绘制品种分区图,建立品种谱,并经常核查鉴定,严防品种混杂。要及时淘汰混杂品种、病弱株或其它损伤植株,以提高品种质量。

三、芽条出圃前,应再逐株进行品种形态鉴定和产量鉴定,淘汰混杂品种、低产株及感病芽条。原种增殖圃及中心增殖圃鉴定更应严格细致。

四、第一次采条须在芽接位以上15—20厘米处截取,以防砧木对接穗的影响。以后各次采条应在抽芽点以上1 0厘米左右截取。采条3—4次后应在第一次采条处切锯,以利复壮。

第四节芽接

第33条作好芽接前的准备

一、搞好芽接品种分布区划,落实砧木和芽条的数量,调查其生势、粗度和顶芽是否稳定、剥皮难易等。

1、砧木茎粗要求:当年芽接当年使用的砧木,离地15厘米处直径应达1.8厘米以上;芽接带干过冬砧木,直径1.5厘米以上;增殖苗圃砧木直径1厘米以上,可用小苗芽接法,采用丛生绿色芽条芽片芽接。

2、芽接时,砧木、芽条大小要配合适当。只要砧木茎粗达到上述粗度,并生势旺盛,叶色青绿,顶芽稳定,剥皮顺利,形成层组织水分多而呈青绿色,就可进行芽接。

3、芽接前,必须加强砧木苗圃的除草、淋水管理。对弱病苗、畸形苗及已芽接2—3次均未成活的老砧木,应予淘汰。

二、搞好技术培训,一般不得少于10天,以实际操作为主,结合学习芽接理论。培训结束时,要进行技术考核及试接,操作技术符合要求,芽接成活率在85%以上者,才能作为芽接工。

三、芽接所需的芽接刀、切片刀、粗细磨石、芽接箱、捆绑材料、石蜡等,应事先准备好。

第34条芽条采运应注意事项:

一、截取芽条必须用锯,切口倾斜、背阳,勿锯裂桩口。芽条应轻拿轻放,置于荫蔽处,切勿碰伤或曝晒。需短途或长途运输者,两端切口封蜡。

二、芽条出圃必须填写芽条出圃单,包括品种、数量、采条日期、需供条单位以及采运人员姓名等,做到品种、数量准确无误,交接清楚。

三、自产芽条可随采随接。需短途运输者,可用湿麻袋或芭蕉干包装。长途运输须用木箱装运,木箱长1-2米,宽40厘米,高50厘米,箱两侧各打两排通气孔,内用充分发酵洗净后的谷壳等做填充物。装箱时,芽条与填充物要分层填实。各品种必须作出明显标记,以免混乱。

四、芽条运输途中,要避免强烈震动和磨擦,保护芽条不受损伤。中途转运时,应检查和淋水。运达目的地后,立即取出,用清水冲洗干净,放置通风荫凉处,立即组织芽接。

第35条掌握好芽接适期和天气

一、芽接适期为5—10月份。若当年芽接锯砧出圃定植的芽接桩,最迟不得超过5月中旬;芽接带干过冬可在8—10月芽接;袋装芽接苗和增殖苗圃,在7月底以前芽接完毕。

二、晴天早晚接(上午11时以前,下午4时以后),阴天全天接,雨天不接,雨后砧木不干不接,刮大风不接。第36条芽接技术和成活率要求

一、芽接操作整个过程,要做到准、细、洁、紧、快。

二、要熟练识别各类芽片,选用腋芽进行芽接,其它芽片均不使用。

砧木直径3厘米以上(离地15厘米处),可用带腹囊皮芽接法,以选用木栓化、半木栓化芽片为主;砧木直径3厘米以下,可用去腹囊皮芽接法,以选用半木栓化、绿色芽片为主;带有叶柄的绿色芽片亦可应用,但留叶柄长以0.4—0.6厘米为宜,不得过长过短。

三、认真掌握芽接各程序中的要点和要求

1、切片:切片的方法视芽条大小各异,一般芽条粗度在1.5厘米以上,采用推压法;粗度在1.5厘米以下的绿色芽条,可采用推顶法。切取芽片应从下逐片向上切取,以免漏切。切下的芽片要带有木质部,厚薄要均匀,长宽视芽条粗细、砧木大小、芽接位大小、芽眼分布情况等而定。

2、开芽接位:一般大苗芽接位的宽度以砧木茎围的2/5、小苗芽接位的宽度以砧木茎围的1/3为宜。长度一般为5—9厘米。在砧木上的位置以芽接位底部距地面2—3厘米为准。每次可开10—15个芽接位。

3、剥离芽片:主要掌握勿伤芽眼,保持芽片形成层清洁。剥离大片可用咬剥法,绿色小芽片可用手剥法。剥离绿色芽片和带叶柄芽片时,应从叶柄的一端到芽眼另一端。芽片剥离后,如看到有受伤呈水浸状、木丝、凝胶点、芽眼留在木片上等不正常现象,均应淘汰,不得使用。

4、放芽片、捆绑:先将芽接口流出的胶乳擦净,再剥开芽接位腹囊皮,随即放入芽片。芽片一定要放正,更不得倒置。捆绑从下向上,一般捆6—7圈即可,用力要均匀,芽片不得移动磨擦,以免形成层受伤。砧木粗3

厘米以上者,可保留腹囊皮,用麻绳、菠萝叶为捆绑材料;砧木粗3厘米以下者,应撕去腹囊皮,用塑料薄膜带捆绑。

5、解绑:芽接后一般20天左右即可解绑。要求解绑成活株抽芽率90%以上。

6、锯砧:一般解绑后8天左右即可锯砧。带干过冬芽接苗在定植前15—20天锯砧。锯砧部位在芽眼上方8厘米左右处,最好能将砧木第一蓬密节芽锯去。锯口斜切,背向芽接位,并及时封蜡。要求抽芽成活率90%。

四、芽接后,每个芽接工必须填好芽接登记表,记明品种、芽接期、芽接株数、解绑和锯砧日期、解绑成活率、锯砧抽芽率等。各生产队必须对每片苗圃芽接的品种绘制好品种分布图,固定专人管理。

第四章开垦与定植

第一节林地开垦

第37条林地开垦,是在规划设计的基础上,对胶园技术设计的具体实施。我省植胶区多为丘陵山地,雨量集中,病、寒害易发生,故在开垦时要认真搞好水土保持,严格控制株行距,充分合理利用土地,彻底清除根病病原和寄主,确保开垦质量,给橡胶树速生高产创造较适合的环境。

第38条开垦前,应根据规划及当年任务,制定施工计划,有计划、有步骤地进行。要求集中连片开垦。林地开垦的同时,还要完成林间道路及防牛设施的建设,以利生产管理。

第39条种植密度及形式:每亩种植株数以30株左右为宜。采用宽行密株种植形式,一般株距2.5—3米;行距8—10米,哀牢山以东垦区不少于8米,以西垦区可9—10米,德宏植胶区还可适当放大。

一、日照短的阴坡、低温高湿的地段宜疏;日照长的阳坡、通风透光较好的地段可稍密。

二、平地和坡脚宜疏不宜密。

三、不同品种,如抗寒、病芽接树,或具有树冠小、枝叶稀疏、再生皮恢复快等特性者,可稍密;凡抗寒、病力差,或具有枝叶茂密、树冠大、再生皮恢复慢的品种,应稍疏。

第40条开垦十大工序和要求

一、林段踏勘规划:依据胶园平面规划设计图和施工计划,在开垦前进一步踏勘和落实开垦的范围、面积和界线,林段地形、海拔、坡度、坡向、植被类型,林间道路及防牛设施的位置等,并依此拟定林段具体的开垦设计和各工序的作业计划。踏勘确定的开垦范围,必须砍好边界或作好明显的标记。

二、斩岜:

1、根据宜林地不同的植被类型,确定斩岜方式。树头、竹蓬可采用机拔、爆破或化学药剂毒杀等方法清除。

2、斩岜应在雨季结束即开始进行,争取在当年年底,最迟在次年二月底前完成。

3、切实做好安全措施,避免发生工伤事故。斩岜、爆破等要严格按操作规程进行。爆破作业必须派经过训练的有经验的爆破手进行。爆破工地路口应设岗哨,爆破时严禁行人和车马通行,并不得在爆破后20分钟内去掏除哑炮。

三、清岜、烧岜:

1、斩岜后的有用木材应尽量运出林段,充分利用,不得烧毁。

2、为防止烧岜引起火灾,必须根据周围橡胶林地和植被情况,开好10—20米宽的防火线。烧岜时设专人点火和防火,要掌握风小时点火,逆风点火。点火前,要通知附近居民点和村寨。收工时,要严格检查,清烧干净,熄灭火种。若发生火警,应立即组织扑灭。

四、修筑林间道路及防牛设施:根据林间道路设计的位置、宽度先修成便道,以利开垦机具通行。待开垦工序全部结束时,按林间道路设计的路面、排水沟等质量要求,抓紧修筑完成。牛害严重地区,开垦时要挖防牛沟,或筑墙、削壁等以防牛害。

五、垦地:平缓地可在清岜后进行全垦,清除树头草根,以利提早间种农作物;25度以下坡地如安排间种长期经济作物,则待开梯田后再开挖间种作物的环山带。

六、选基线、定行标:该项作业是保证梯田等高水平和控制行距均匀的关键。

1、丘陵地基线位置应选在控制面积最大、坡度有代表性的坡面。基线必须与坡面水平线垂直。在地形变化较大,一条主基线不能全部控制时,可增设辅助基线。

2、基线上行距标,必须按行距等距,再按照行距标逐行定出梯田等高水平行标。坡面坡度变化不大的应坚持全部通行。坡度变化大难于通行的,可控制在一定面积内通行。

3、在地形复杂,坡度变化大,基线难于控制时,可采用不设基线的“基点定标法”。即在适当位置,先定出一条等高水平梯田,以此为准,按规定行距宽度于适当位置各选一基点,向上、下逐行定出水平行标,依此类推。

4、坡度3度以下的平地或平缓地,可采用“十字定标法”,株、行标各应呈直线,互相垂直。

七、筑梯田、留表土:

1、为使梯田能更好地发挥保水、保土、保肥效能,便于机械开垦和林地管理,梯田应保证规定的宽度和内倾度。要求:

机垦:梯田面宽2—2.5米,内倾5—8度。

人垦:坡度20度以下,梯田面宽1.8—2米,内倾5—8度;坡度20—30度,梯田面宽1.5—1.8米,内倾8—1 0度;坡度31—35度,梯田面宽1.3—1.5米,内倾8—10度。

2、切实掌握好行标位置,以保证梯田等高水平。机垦以内壁标为标线,向外推土,先推通行带,再推够宽度,以高填低,均匀推进,推铲着地稍向内倾,以保证等高水平及内倾度;人垦以中心标为标线,向内挖土,向外填土。平缓坡地可多行同时作业;较陡坡地,必须首先从坡上开始,从上到下,顺序进行。

3、梯田上的树头,竹蓬残桩必须连根清除。

4、暴雨较多,水土冲刷大的地区,梯田外沿酌情加筑田梗。辐射寒害区冷空气易沉积的地段,不宜筑田埂。

5、留表土:筑梯田时应先将表土全部取留,边挖边留,以保证回满穴之需,每穴留表土不少于0.5立方米。

6、梯田外沿填土必须筑实。内壁应保持一定斜度,尤其是坡度较大的阴坡,内壁更应缓斜不宜陡,以利冬期增强橡胶树脚光照。

八、定株标、挖大穴:

1、穴的位置一般应在梯田中部。在无寒害烂脚地区,梯田的穴位可适当内移至靠梯田内壁1/3处。

2、株距的调整:在梯田行距偏宽或偏窄处株距应适当缩小或加大,以调整到每亩计划的种植株数为准。

3、植穴规格:要求口宽80厘米,深70厘米,底宽60厘米,穴内挖出的心土可用于平整梯田或修筑田埂。种植高切干苗的植穴规格可适当放大。

4、挖穴时间:可与梯田同时完成,最迟应在定植前一个月挖好,以利回穴土壤曝晒风化。

九、施基肥:每穴施10—20公斤腐熟有机肥拌0.5—1公斤磷矿粉。

十、回表土:

1、表土经充分曝晒风化后,即可回穴。

2、回穴时,将表土打碎,检净草根、树根、石块,然后拌入基肥回穴。回穴表土应稍高于穴口,穴面中部稍凹,以利蓄水,为提早定植创造条件。

第41条在坡面长而开垦不到山顶的林段,最高一行梯田的上方应修栏水沟。林段下方有农田的,在农田的上沿修环山引泄水沟,以防冲刷。

第42条为确保林地开垦质量,必须加强组织领导和坚持质量检查验收制度。各农场(分场)可成立开垦规划、检查、验收小组,不合规格的坚决返工。整个开垦作业最迟必须在定植前一个月完成。

第二节定植

第43条各分场、生产队在分配定植用苗时,必须根据小区区划的品种配置方案,合理使用品种。若品种不对口时,不允许上山定植。

第44条定植材料以带干过冬芽接桩及袋装芽接苗为主。带干过冬芽接桩,在次年气温回升后,有利于提早定植;袋装芽接苗,最适机垦林段及抗旱定植林段定植和补换植;高切干苗主要用于补换植。

第45条定植材料的标准和挖苗前的处理

一、芽接桩:必须在定植前15—20天按锯砧要求切干,待芽眼萌动后挖苗,以萌动芽长1—3厘米为宜,一般不宜超过5厘米。

二、袋装芽接苗:苗长到1—2蓬叶时上山为宜。定植前1—2天应修剪叶片,中下部叶蓬,每片剪去1/3,顶蓬叶全部保留。

三、高切干芽接苗

1、经苗圃培育3年生的芽接苗,茎粗在3厘米以上,木栓化高2.5米以上,可作高切干定植材料。

2、定植前10—15天在离地高2.5米处切干,封蜡,同时在主根50厘米以下处切断主根,待顶部萌芽后上山定植。

3、越冬受过寒害的高切干苗,不得用作定植。

第46条掌握好定植适期

一、定植季节以在雨季初、中期为主。当雨季来临,穴土湿透,即应抓紧定植,宜早不宜迟,最迟不得超过七月上旬结束,争取当年苗长到3蓬叶以上越冬。

二、有水源的林段,宜在3—4月提早抗旱定植。应用高吸水树脂提早抗旱定植效果更好。方法是:用高吸水树脂与水按1∶14拌成糊状液体,定植时阳坡每株胶苗取拌好的液体40克、阴坡每株取30克加入盛15—20公斤水的桶中搅匀,即可作定根水用于淋苗木。定植后7天左右再浇一次水。

三、定植时间以透雨后的阴天或小雨天最好。晴天宜早晚(上午11时前,下午4时后)定植,切忌在烈日下或大风大雨天定植。

第47条定植成活率要求95%以上,力争全苗。定植技术的好坏密切关系着成活率的高低,必须抓好以下环节:

一、护芽和护苗

1、芽接桩苗:芽片萌动芽长1—3厘米,符合出圃定植标准时,在挖苗前一天绑好护芽盖(用小竹筒对剖即可),以备挖取。

2、袋装苗在出圃前两天逐株检查,若袋破损者,应及时包扎加固,并按要求修剪叶片。

二、挖苗和起苗

1、各种定植材料保留主根长度均不得小于50厘米,保留侧根长度不得小于20厘米,高切干大苗可适当增加。

2、做到不伤芽、不伤皮、不伤根、不伤及近邻苗木。挖出的苗木严格按不同品种分开放置。

3、袋装苗起苗时,应先将苗床四周培土扒开,再细心切断伸入土中的主根,并注意防止塑料袋破损。

4、未捆护芽盖的芽接桩或未经修剪叶片的全苗均不得挖取,应待达到定植要求标准后,再挖取定植。

三、修根、分级、浆根

1、修剪及分级:苗木挖起后,应对其主、侧根进行修剪,保持应有的长度和剪去裂根、伤痕,使切口平滑。并按苗木粗度大小分级分放,便于分别定植用。

2、淘汰不合格苗木:修剪分级过程中,对不符合要求的苗木,如主根过短、断芽、伤皮、根病等应坚决淘汰,根病苗木还应集中烧毁。

3、分级后的苗木,应随即分别浆根(用牛粪1份,黄泥2份,水7份拌成泥浆)。

四、包装运输

1、不同品种、不同定植材料或不同粗度的苗木,应分别包装,作好标记,准确无误地运到指定定植地段,不得混乱。

2、要坚持随挖取、随运送、随定植。在运送过程中应轻拿轻放,注意遮荫,根、芽、皮、叶不碰伤。袋装苗不破损,土团不松散。

五、定植

1、掌握定植深度:芽接桩和高切干苗,使根茎交界处略低于穴口1—2厘米,主根垂直于植穴中央,定位后开始填土。复土过程中注意使侧根舒展,根不弯曲、不伤根,分层压实。袋装苗要保持土团完整,可先将整袋苗置于穴中央,定植深浅调整好后,再剖袋取袋,四周填土。

填土压实后,整个穴面应覆以2厘米左右松土并盖草,有条件的可盖塑料薄膜,以保水防旱。芽接桩苗应取去护芽盖。

2、芽接位方向:在风害不严重地段,以防西晒为主;在常风较大地段或风口,要向主风方向。

3、当天挖取的苗木,必须当天定完,不得过夜。

第48条抓好技术传授,严格督促检查。

1、定植前,农场或分场应召开现场会,统一技术要求,交流定植经验,明确各岗位的责任。

2、定植中随时按质量要求进行检查,发现问题,及时纠正。

第三节建立林谱

第49条每个林段都必须建立林谱。定植结束后立即填写、登记。林谱一式二份,农场(分场)和生产队各保存一份。

第50条林谱内容

一、林谱封面:写明单位名称、林段编号、林谱建立年月日等。

二、林段基本情况:海拔、坡向、坡度、植被、土壤、开垦时间、面积、穴数、株行距、机垦或人垦、梯田规格质量、基肥数量品种、定植材料、定植株数、平均每亩株数、定植时间、逐年补换植材料和株数等。

三、绿肥覆盖及间作:品种、种植时间、收获情况等。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