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高三历史重要知识点复习中国通史复习

高三历史重要知识点复习中国通史复习

高三历史重要知识点复习中国通史复习
高三历史重要知识点复习中国通史复习

高三历史重要知识点复习:中国通史复习

1、中国古代史中国古代史的历史沿革:

一、原始社会(二三百万年前——公元前21世纪)

过渡时期(皇帝尧舜禹时期大约4000——5000年前)

二、奴隶社会(公元前21世纪——春秋时期公元前476年)

三、封建社会(战国时期公元前475年——鸦片战争1840年)

四、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1840年——1949年)

五、过渡时期(新民主主义社会)(1949——1956年)

六、社会主义社会(1956年——今天)

一、奴隶社会的发展史:

1、夏(统一的奴隶制国家建立)(前21世纪——前16世纪)

2、商(奴隶制社会的发展时期)(前16世纪——前11世纪)

3、西周(奴隶制社会的鼎盛时期)(前11世纪——前8世纪即公元前771年)

4、东周(奴隶制社会的衰落时期)

(春秋时期(奴隶制社会的瓦解时期)(前770年——前476年)

(战国时期(封建社会的形成时期)(前475年——前221年)

二、封建社会的历史沿革:

1、秦汉时期(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社会形成时期)

(前221年——公元220年魏取代东汉)

2、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大分裂时期也是民族大融合时期)(公元220年魏国建立——589年隋朝建立)

3、隋唐时期(封建社会的鼎盛时期)(589年——907年)

4、五代十国时期(大分裂时期)(907年唐灭——960年北宋建立)

4、辽宋夏金元时期(少数民族政权并立时期也是民族大融合时期)(960年北宋建立——1368年明朝建立)

5、明清时期(封建社会的衰落时期)(1368年——1912年清帝退位)

如何巧记方法:以奴隶社会为例:

夏(前21世纪)减去5个世纪——就是商(前16世纪)

再减去5个世纪——就是西周(前11世纪)——减去3个世纪(就是东周即春秋时期开始(前8世纪前771年)——再减去3个世纪(就是战国时期开始(前5世纪前475年,进入封建社会)

理解记忆:半殖民地——政治上主权部分沦丧,区别于印度、埃及等殖民地

半封建——经济上资本主义开始兴起,但是封建的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仍占主导地位。

如何运用政治学原理分析历史问题:

如“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原理”——

例一:井田制瓦解(经济基础)——导致了“分封制无法维持下去”(上层建筑)——标志着奴隶制社会开始瓦解

例二:明清时期资本主义萌芽(先进的生产力)的发展缓慢的原因是——受到落后的封建生产关系的阻碍

例三:战国时期,铁器、牛耕的推广(先进的生产力)——推动社会进步,要求建立新的生产关系以适应生产力的发展,于是,封建性质的改革运动风起云涌。

什么是中央集权制度?中央集权制度的特点?意义?

(1)定义:指全国的军政财权归属中央,地方完全由中央管理和控制,执行中央政令。

(2)特点:官僚机构组织严密,分工明确,既相互配合又彼此牵制,最终使最高统治权集皇帝于一身。

(3)意义:

(A)有利于巩固封建统治,为历代统治者继承和发展。(历代统治者都要加强中央集权)

(B)有利于维护国家统一和保障经济文化的发展,国家的独立。

专制主义与中央集权的关系——二者相辅相成,中央集权是君主专制的前提和基础,君主专制是中央集权的必然产物。目的都是为了保证中央和君主的绝对权利。

秦始皇的功与过:

功:(1)统一全国,建立统一的多民族国家

(2)建立中央集权制度

(3)政治经济军事思想上采取的巩固统一的措施

过:(1)大兴土木,加重人民负担,激化阶级矛盾

(修长城、郦山陵、阿房宫)

(2)刑法严苛,赋税沉重,暴政而亡

(3)思想专制,焚书坑儒

郡县制和分封制的不同点?

1、基础并不同:一个以血缘关系为基础,一个按地域划分。

2、权利不同:一个是世袭,地方的小王国,一个是皇帝任免的官吏,没有封地有俸禄

3、作用不同:一个容易形成地方割据势力,一个能巩固国家的统一,促进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皇权和相权之争的原因和过程:

原因:皇帝为独裁统治历代都采取削弱相权,分化相权直至废除宰相的方法,以实现君主专制。汉武帝——频繁更换宰相,用“中朝”对抗“外朝”

唐朝——三省六部制,相权一分为三

宋代——参知政事,继续分散相权

明代——废宰相,权分六部

清朝——军机处(标志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达到顶峰)

评价康熙

1、西南——平定“三藩”之乱

2、东南——收复台湾,设台湾府

3、西北——平定噶尔丹叛乱

4、东北——收复雅克萨之战,签定《尼布楚条约》

5、汉化政策,

6、加强蒙藏民族团结

评价唐太宗

1、政治上:唐太宗励精图治,使唐朝社会稳定,经济发展,阶级矛盾缓和,开创了“贞观之治”的局面,这就为“开元盛世”的出现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民族关系上:唐太宗采取开明的民族政策,加强了同周边各族之间的联系,加强了民族团结,促进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使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进入了鼎盛时期。

3、对外关系上:唐太宗实行开放的对外政策,对外来文化采取兼收并蓄的方针,这使中国文化呈现出多元化的色彩,封建文化出现了

繁荣的局面,并对世界文明的发展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4、个人品质上:唐太宗善于用人和纳谏,具有很强的自我反省能力,成为古代封建君主的楷模和典范,并对以后历朝的治国策略产生了深远影响。

唐太宗的评价的采分点

1、政治上:纳谏、用人、贞观之治、三省六部制、

科举制。

2、经济上:休养生息政策、均田制、租庸调制、轻徭薄赋、“存百姓”思想、

3、思想上:民本思想、慎用刑法、《唐律》的原则

4、民族关系:“战而后和”策略、“羁縻府州”设置、安西都护府、和亲政策、文成公主入藏、民族团结政策

5、对外关系:开放政策、大都会、鸿胪寺卿、玄奘取经、兼收并蓄方针、对日本朝鲜影响

科举制的“利”

1、政治上:开放考试,吸收了不少寒士进入政权,有益于扩大和巩固封建统治的政治基础,改变了封建社会前期豪门士族把持朝政的局面;有利于形成高素质的文官队伍。

2、教育上:促进了教育发展,尤其是文学的发展

3、社会风尚:促成了普遍持久的读书风尚

4、制度建设上:作为一种选官制度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公平公正的原则

科举制度的“弊”

1、学科结构看:以儒教思想为核心、为重点,实际上这等同让一个民族“偏科”近千年。“科举”偏文舍理,这一点是很明显的。假如没有科举制度设置的独木桥,或许中国人自由自在地可以象西方社会一样走向文理均衡的道路,最终发展出丰富多彩的自然科学。导致了近代科学落后于西方。

2、考试内容看:明清的八股取士严重束缚了

学生的思想和创造意识,选拔出来的多是死读书

的奴仆而非真正的民族精英了。

利:

1、政治上:打破世家大族垄断官场的局面,扩大了统治阶级的基础;提高了官员的文化素质和他们的行政效率

2、教育上:促进教育发展,社会重学风气形成。

3、社会风尚:促成社会上普遍持久的读书风尚,

4、制度建设上:考试选官方式有一定的合理性,相对公正公平

弊:

1、明清时期,八股取士,被选举的多是缺乏进取精神和创新意识的人,读书人成了统治者的奴仆。

2、阻碍了近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学而优则仕的人生观和偏重社会科学,忽视自然科学的考试制度)

“百家争鸣”形成的原因和影响?

原因:1、政治上;社会大变革大动荡时期,各诸侯国为富国强兵,招贤纳士。

2、经济上,铁器牛耕推广,生产力提高,社会经济发展,提供物质条件

3、科技上,天文学,医学等科技取得较大进步

4、文化上,私学兴起,形成许多学者和思想流派

影响:1、中国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

2、诸子百家的学说在政治思想文化领域对后世影响深远。

古代中国科技发达的原因和明清落后的原因?与西方近代科技相比,中国古代科技发展的特点?

(一)发达原因:1、政治上长期统一局面

2、经济上,农耕经济繁荣

(二)落后的原因:

1、经济上,小农经济限制了对生产力发展的需要

科技发展缺乏社会和生产需求的动力

2、政治上,君主专制的束缚,阻碍科技进步

3、思想上,教育上八股取士,忽视自然科学的教育,文字狱禁锢知识分子思想,科技发展缺乏人才培养的社会环境。

4、对外政策:闭关锁国,限制对外交流,阻碍进步

5、文化传统上,“重道轻器”,轻视科技发展,没有形成严密的科学体系(4大发明看出理论不足)

东西方科技发展比较:

1、中:重视经验。西:重视实验

2、中:重视综合,西:重视分析

3、中:重视实用,西:重视理论

4、中:重视服务于农业,西:重视服务于工业

程朱理学与陆王心学的比较?

相同点;

(1)范围上——都属儒学

(2)主张——都属唯心主义思想体系

(3)目的——维护封建统治

(4)地位影响——都是古代哲学的重大成就

不同点:

(1)对宇宙的构成,分别属于客观唯心主义和主观唯心主义

(2)道德主张,“天理”为行为规范“内心”自修,自省达到良知

1、中国近现代史

一、近代中国维护主权的斗争(必修一专题二)

二、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必修一专题三)

三、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必修一专题四

四、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必修一专题五)

五、近代中国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必修二专题二)

六、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必修二专题三)

七、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必修二专题四)

八、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潮流(必修三专题三)

九、20世纪以来中国重大思想理论成果(必修三专题四

十、现代中国的文化与科技(必修三专题五)

十一、人物志(孙中山、毛泽东、邓小平、李四光(选修四单元四、五、六)

五次侵华战争中的三次战争及影响

1、‘1840年,鸦片战争——近代史开端,《南京条约》开始沦为半殖半封——(英国工业革命后需要打开中国市场)

2、1894年中日甲午战争——《马关条约》资本输出为主取代商品输出为主(经济侵略方式改变)(第二次工业革命后,进一步扩大海外市场)

3、1900年八国联军侵华战争——《辛丑条约》完全沦为半殖半封社会,清政府完全变成帝国主义侵华工具

中国人民的爱国救国方案和斗争

1、1852—1864年,——农民阶级救国——太平天国运动

2、19世纪60—90年代——地主阶级——洋务运动

3、1898年——资产阶级维新派(康梁)——戊戌变法

4、1911年——资产阶级革命派(孙中山)——辛亥革命

5、1915—1919年——资产阶级激进派(陈独秀、李大钊)——新文化运动和五四运动

6、1921年——1949年——共产党——新民主主义革命

中国向西方学习实现近代化的进程

1、地主阶级(林则徐魏源)——学习西方军事技术

2、地主阶级(洋务派)——学习西方军事和民用工业

3、资产阶级维新派(康梁)——学习西方君主立宪政治制度(走日本人的路)

4、资产阶级革命派(孙)——学习西方的三权分立的民主共和制度(走美国人的路)

5、资产阶级激进派(陈李)——学习西方民主制度和西方先进的思想文化

6、无产阶级(共产党)——学习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革命(走苏联人的路)

从学习西方的“器物”——到学习西方的“民主政治制度”——到学习西方的“思想文化”,中国的近代化经历了三个历程

孙中山为维护民主与共和进行了哪些斗争?

1、1911年——辛亥革命——推翻清王朝,建立共和国

2、1913年——二次革命——反对袁世凯独裁

3、1915年——护国运动——粉碎袁世凯复辟帝制

4、1917年——第一次护法运动——反对段祺瑞,维护《临时约法》

5、1920—1922年——第二次护法运动(失败)

6、1924—1927年——国民大革命(国共合作反对北洋军阀)

共产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分段

1、(1921——1924年)——建党时期(2个大会1个纲领)

2、(1924——1927)——第一次国内革命时期(即“国民大革命”时期)(统一战线)

3、(1927——1937年)——第二次国内革命时期(“国共十年对峙时期”或者叫“土地革命时期”)(井冈山道路、长征、遵义会议、西安事变)

4、(1937——1945年)——抗日战争时期(2个战役、1条统一战线1个大会)

5、(1946——1949年)——第三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即”解放战争时期“)

走“农村包围城市道路”或者叫“工农武装割据道路”

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的分期?

1、(1949——1952年)——三年经济恢复时期

(1950——1953年)——三年抗美援朝战争

2、(1949——1956年)——八年过渡时期

3、(1956——1966年)——十年建设时期

4、(1966——1976年)——十年文化大革命时期

5、(1976——1978年)——二年徘徊时期

6、(1978年——今)——社会主义建设的新时期(即“改革开放时期”(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中国通史复习提纲

中国通史复习提纲 一、名词解释 1、澶渊之战: 澶渊之战是中国历史上的一场重要战役,这场战役结束了唐朝 以来百余年来的动乱局面。使宋辽之间维持了120年的和平局 面。 1004年(宋真宗景德元年),辽萧太后与辽圣宗亲率大军南下,深入宋境。宋真宗想迁都南逃,因宰相寇准的劝阻,才勉强至 澶州督战。宋军坚守辽军背后的城镇,又在澶州城下射杀辽将 萧挞览(一作凛)。辽害怕腹背受敌,提出和议。宋真宗畏敌, 历来主张议和,先通过降辽旧将王继忠与对方暗通关节,后派 曹利用前往辽营谈判,于十二月间(1005年1月)与辽订立和约,规定宋每年送给辽岁币银10万两、绢20万匹。因澶州在宋朝 亦称澶渊郡,故史称“澶渊之盟”。 澶渊之盟规定: 一、宋辽为兄弟之国,辽圣宗年幼,称宋真宗为兄,后世 仍以世以齿论。 二、宋辽以白沟河为国界,双方撤兵;此后凡有越界盗贼

逃犯,彼此不得停匿;两朝沿边城池,一切如常,不得创筑城 隍。 三、宋每年向辽提供"助军旅之费"银10 万两、绢20 万 匹,至雄州交割。 四、双方于边境设置榷场,开展互市贸易。 2、三国干涉还辽:三国干涉还辽,发生于甲午战争后。1895 年4月17日,清朝政府与日本明治政府在签署《马关条约》,《马关条约》规定中国割让辽东半岛给日本,俄国出于侵占中 国东北的目的,拉拢德、法两国出面干涉。俄国、德国与法国 为了自身利益,以提供"友善劝告"为借口,迫使日本把辽东还 给中国。1895年5月,在三国压力下,日本同意由中国增加 赔款三千万两白银后,日军撤出辽东半岛。日本为此深感屈辱,三国干涉还辽也是日俄战争的原因。三国以干涉有功,强迫清 政府给予租借军港、修筑铁路和开采矿山等特权。俄国乘机扩 大了在中国东北的侵略势力。 二、排序题(按时间先后顺序) 1、靖康之难(北宋)、崖山之战(南宋)、靖难之役(明朝 建文年间1399年)、萨尔浒之战(明朝1619年)、雅克 萨之战(清康熙)。

高三历史第二轮复习计划指导

高三历史第二轮复习计划指导 高三第二路复习主要是提高学生的各方面能力,更为接近高考,所以在进入第二轮复习之前要做好复习计划。下面是我分享的高三历史第二轮复习计划,一起来看看吧。 高三历史第二轮复习计划 明确复习依据,把握命题趋向 《考试大纲》和《考试说明》是高考命题的依据,更是复习备考的指南。所有高三历史教师都很重视考试说明,每一年考试说明都和上一年的有所变化。很多老师关注考试说明只是关注考试范围有没有变化,实际上这是远远不够的,我们应该有更深层次的分析与解读。还要认真研读命题指导思想以及参考例卷中参考样题的调整和变化,这些变化是新的命题思路和导向,在复习中要给予足够重视和渗透。 要把握高考命题趋势除了研究考试说明外,更要研究近几年本省高考试题,特别是主观题。笔者对福建近几年文综历史主观题试题进行简单梳理,发现命题由注重通史、阶段性特征向主题立意迈进。2009年与2020年福建文综历史卷主观题考查均以"古今贯通,中外关联,凸显阶段特征"为重点。 2020年开始变化,2020年高考第38题在注重考查阶段特征同时向主题立意迈进。2020年高考第38题主题立意确立为民族独立与民族复兴,考查20世纪中国社会的三次巨变。2020年以近现代工业化模式为主题,考查了苏联、英国和中国的工业化道路。2020年第38题以科举制为载体,

融会贯通古今中外。 主题化命题是近年历史高考命题的趋势之一,2020年福建高考第38题应该还是这种思路,所以,我们在复习中要注重对历史发展阶段特征的概括、理解和把握,更应注重主题式复习,整合知识,实现有效备考。 抓住主干知识,形成专题网络 就历史学科而言,主干知识是指在纷繁复杂的历史现象中最能反映历史发展趋势和本质特征的内容,它能够起到纲举目张和总揽全局的作用,能够反映人类文明演进的历史进程。在二轮复习中能否在抓住主干知识的基础上,对专题知识进行系统的梳理,成为决定高考胜败的关键性因素。 另外,在进行主干知识专题复习时要把握好专题的跨度与深度。所谓跨度,即以社会形态、历史事件、典章制度等的发展演变为线索,对所学相关知识加以总结。所谓深度,即运用文明史观等理论,科学地阐释社会形态内部的相互关系以及事物发展演变的本质、趋势和规律等。例如,对农业文明的复习,在跨度上,可以将其分为原始农业、传统农业和现代农业;在深度上,可分析其对古代、近代社会的影响,而闭关锁国政策即是其在"深度"上的体现之一。 用多元史观观察和思考历史,以新史观统领复习内容 纵观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历史三个必修模块,突出地体现了唯物史观、文明史观、全球史观、现代化史观等史学观点。对这些史观的把握,既是我们进行新课程教学的前提,也是我们备考指导与复习的基础,因为与这些史学观点相关联的知识均是历史的主干知识点,最能体现"古今贯通、中外关联"的原则,不但符合高考考查主干知识的命题思路,也体现了关

第2讲古代中国通史秦汉、魏晋南北朝、隋唐时期复习提纲

第一部分古代中国通史 ——(先秦时期、秦汉、魏晋南北朝隋唐时期、宋元、明清) 第2讲秦汉、魏晋南北朝、隋唐时期 【课前预习案】(25分钟) 阅读教材回答识记下列问题: 一、秦朝时期 1、秦朝统一全国的时间、主要原因? 时间:公元前221年。主要原因:①社会经济迅速发展,各地区的经济文化联系进一步加强②长期饱受战乱之苦的广大人民渴望统一③秦国商鞅变法最为彻底,秦国国力增强④秦王嬴政的才能。 2、秦朝建立后,确立了什么政治制度巩固统一?简述其主要内容和突出特点?除了上述的政治制度之外,秦朝还采取了哪些巩固统一的措施?(结合选修史课本) P7页。巩固措施:①经济上,沿用重农抑商的经济政策;统一度量衡、文字。 ②思想上,用法家思想进行统治,焚书坑儒,加强思想控制。 3、郡县制起源于何时?它是如何加强中央集权的?郡县制与分封制相比,有何历史的进步性? 起源时间:春秋后期。如何:地方官吏由中央任免,实现了中央对地方政权直接有效地控制。 进步性:①有利于中央集权的加强和国家的统一以及社会的稳定②促进了经济发展③从贵族政治向官僚政治转变。 二、汉朝时期: 1、材料创业的工作一旦完成,创业者们就面临组成一个帝国的问题。他们或是把大片土地委托给他们的支持者并给予一定的独立性,或是把全部领土、官署和权力置于中央政府的直接和有效的控制之下。结果七年的混乱时期之后,采用后一条路线就有了可能;但是直到公元前154年和前122年的叛乱被粉碎后,消灭闹独立性的潜在根源的过程才基本上得以完成。—《剑桥中国秦汉史》依据上述材料回答,西汉初年实行的政治制度,并说明其实行的原因、后果? 地方政治制度:郡国并行制原因:为了稳定天下,巩固统治。后果:地方割据势力膨胀,带来王国问题,引发“七国之乱”。 2、汉武帝在政治上采取了哪些措施?作用?在经济上采取的措施?在思想上采取的措施?评价? 政治措施:①实行“推恩令”,强干弱枝,加强中央集权②酎金夺爵③设置刺史,监察地方。 作用:加强了中央集权,巩固了统治秩序。 经济措施:继续采取重农抑商政策,实行盐铁官营(盐铁专卖)。 思想措施: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评价:积极:是中国政治史和思想史上的一件大事①儒学在政治上占据统治地位,有利于巩固大一统国家和稳定统治秩序②儒学成为各级学校必修的重要内容和朝廷选官的考查标准,从而确立了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主流地位③对以汉族为主体的中华民族的心理特征形成产生了积极影响。 消极:文化专制,抑制了思想的自由发展。 3、为什么说汉代儒学是对先秦儒学的继承与发展? 继承:继承先秦儒学的“仁”“礼”“仁政”“民本”“教化”。 发展:①来源:以先秦儒学为基础,融和了阴阳家、黄老之学以及法家思想。 ②内容:形成了以“天人感应”为核心具有神学色彩的新儒学体系,强调“君权神授” “三纲五常”。 ③地位:从不受重视的民间学说发展为占统治地位的官方学说。 3、汉代在科技、文化方面分别取得了哪些成就? 科技:四大发明之一:东汉蔡伦改进造纸术; 天文学:东汉张衡发明了浑象仪,候风地动仪 数学:东汉的《九章算术》标志着古代数学体系的形成。 医学:西汉《黄帝内经》,东汉张仲景《伤寒杂病论》系统论述了“四诊”疗法,同时期的华佗发明“麻沸散”和五禽戏 文化:书法:秦篆、汉隶文学:汉赋。 【课堂探究案】(20分钟) 1.(14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秦始皇构建了大帝国的框架,组装了硬件,汉武帝确定了大帝国的中枢运作机制,加上了软件。——金克木《风流汉武两千年》材料二皇权为了维系自身权力的专制性,就必须创建出能够突破甚至凌驾于这类束缚和侵蚀力量之上的制度性手段;这种反制衡除了表现为一些非常规性的举措之外,更突出地表现为_种根本性的制度建设,这就是:不断在常规的国家行政官职体系之外,设立由它取代可能限制皇权的外朝官制体系而执掌国家核心机密和极高权力,使皇帝能够通过亲自掌握这一秘书机构并赋予它巨大的权力,从而对外朝常规官制体系施以强大的反制衡。——王毅《中国皇权制度研究》材料三明代政治暴戾已是人所尽知的事实,廷杖、诏狱、流徙乃至日常的薄俸,人主对士大夫的施虐几乎无所不在。然而,在明代二百七十多年历史上,却从未有过士大夫谋反的确凿记录。如果说士人有所反抗,则主要是以言论的方式体现为某种精神表达,其实际意义往往是在伦理道德上对皇权表示否决。李庆西《最后的儒者》(1)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秦始皇给中华帝国组装了哪些“硬件”?汉武帝添加了哪些“软件”?(4分) (2)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知识,说明唐朝和清朝皇帝是如何对外朝常规官制体系施以强大的反制衡的。(4分) (3)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为什么会出现材料三中这么奇怪的现象。(6分)

人教版高三历史知识点归纳

人教版高三历史知识点归纳 【篇一】人教版高三历史知识点归纳 一、背景和条件 1、原因 ①经济根源:15世纪以来,随着西欧各国商品经济的发展和资本主义萌芽,造成货币需求量的增加。 ②社会根源: A.欧洲人狂热追求货币和黄金。 B.《马可波罗游记》驱使欧洲人到东方实现黄金梦。 ③客观原因——商业危机:奥斯曼帝国阻碍了东西方贸易,促使欧洲人寻找通往东方的新航路。 2、条件 ①西欧生产力的发展。 ②天文地理知识的进步,如“地圆学说”的流行。 ③科学技术的发展,如航海、造船技术的发达,罗盘针的广泛应用,武器装备的改进等等。 ④中央集权制的西班牙和葡萄牙热衷于传播天主教,大力支持远洋航行。 二、经过 1、1488年迪亚士到达好望角。 2、1497-1498年达伽马绕过好望角,开辟了通往印度的新航路。 3、1492年哥伦布开辟了通往美洲的新航路。

4、1519-1522年麦哲伦完成了人类首次环球航行。 三、影响 1、引起了“商业革命”: ①扩大了世界各地区、各民族之间的经济和文化联系,世界市场开始形成。 ②欧洲与亚、非贸易扩大与美洲联系开始。 ③欧洲的商路和贸易中心由地中海沿岸转移到大西洋沿岸。 2、引起了“价格革命”: ①大量贵金属流入欧洲,造成金银价格下降,物价猛涨。 ②工商业资产阶级获利,有利于资本主义的发展,加速了封建制度的衰落。 ③葡萄牙和西班牙开始进行殖民扩张和争夺,加速了欧洲的资本原始积累。【篇二】人教版高三历史知识点归纳 一、春秋时期齐国管仲改革 1、内容:改革内政,发展生产,改革军制。 2、结果:使齐国强盛,齐桓公确立霸业。 二、公元前356年,秦国商鞅变法 评价 1、以法律形式废除了井田制,确认了封建土地私有制。废除了奴隶主贵族的世袭特权,促进了封建经济的发展,加强了新兴地主阶级的中央集权制度。 2、秦国逐渐强大,为后来秦统一六国奠定了基础。 3、商鞅实行的严刑酷法和文化高压政策,对后来秦朝

中国通史、世界通史概讲(二轮复习必备)

中国古代史通史概讲 通史坐标 通史综述 先秦时期:华夏族的形成和华夏文明的全面奠基。 秦汉时期:统一多民族中央集权封建国家的建立和初步发展。 魏晋南北朝时期:封建国家的长期分裂和民族大融合。 隋唐时期:封建社会的繁荣鼎盛。 宋元时期:封建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和民族融合的进一步加强。 明清时期:封建制度的渐趋衰落和统一多民族国家进一步巩固。 一、先秦时期(从远古时期到公元前221年) [史实要点] 先秦时期是我国由原始社会进入文明社会的重要历史阶段,是国家产生和完善,中华民族形成和发展的重要时期。

1.政治上,启以王位世袭制取代禅让制,西周确立嫡长子继承制,传承制度臻于完善。 (1)夏、商时期初步建立了地方管理制度,西周实行分封制,这种以宗法制为基础的政 治制度,把国家管理与血缘关系紧密联系在一起,扩大了统治区域,使西周成为一个延续数百年的强国。 (2)中央和地方权力秩序的确立和不断完善,保证了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和特权地位, 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和团结,也有利于整个社会的稳定。 (3)春秋战国时期,争霸战争和各国变法,打破了旧的权力秩序,分封制逐渐崩溃。2.经济上 (1)农业经历了刀耕火种、石器锄耕、青铜时代和铁犁牛耕等阶段,农业耕作方式不断 改进并趋于成熟;土地制度经西周时期的国有(井田制),再到春秋战国时期封建土地私有,生产关系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 (2)手工业与农业分离后成为独立的生产部门,夏、商、西周时期为官府垄断,春秋战 国时期逐渐形成了官营、民营、家庭三种经营形态,手工业部门不断增加,技术不断进步。 (3)商业出现,并逐渐由官府垄断走向民间。 3.思想文化上 (1)“百家争鸣”是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变革在思想文化领域的反映,奠定了中国文化的 基础,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 (2)在文学领域,诗歌是当时具有代表性的文学形式(《诗经》、楚辞)。 (3)文字产生,商朝的甲骨文已是较为成熟的文字。 [解题探究] (2013·江苏高考,节选)家训宗规伦理以儒家思想为主体,通过家国意识同构,旨在实现社会和谐,体现了民族传统道德思想与规范。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有子(孔子弟子)曰:“孝弟(悌)也者,其为仁之本与!”——《论语·学而》材料二约之二:吾族务要恪遵祖训,以伦理为纪纲,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夫妇和顺; 一家雍睦(和睦),端由于此。即同宗相处,须要安分守己,尊莫凌卑,强莫欺弱;卑幼者不许冒犯长上,富贵者宜怜穷困。循规蹈矩,宗族称孝,乡党称弟(悌)。 ——何兹全《中国文化六讲·训约十四条》请回答: (1)据材料一,指出仁的根本是什么?结合所学知识,列举春秋战国时期儒家有关仁的 政治主张。 (2)历代许多家训体现了以仁为核心的儒家伦理。据材料二,归纳儒家伦理的主要内容。[解题思路] 审材料材料大意是推崇、强调家庭成员间“孝悌”、“伦理等级观念”。

2020高考历史二轮复习综合模拟卷

2020高考历史二轮复习综合模拟卷(六) 一、单选题(本大题共12小题,共12.0分) 1.殷商贵族笃信“天命”主宰一切,并永远庇佑其统治,祭祀占卜居于政治意识的主 流。而西周宣扬“敬德保民”“明德慎刑”才能得到“天命”的眷顾。这一变化表明了 A. 神权思想体系的崩溃 B. 伦理政治的勃兴 C. 德主刑辅理念的成熟 D. 对“天命”的质疑 2.在我国古代,“易于耕种的纤细黄土,能带来丰沛雨量的季候风和时而润泽大地、 时而泛滥成灾的黄河,是影响中国命运的三大因素。它们直接或间接地促使中国要采取中央集权的官僚体系”。材料意在强调( ) A. 小农经济是我国古代封建社会农业生产的基本模式 B. 小农经济的脆弱性 C. 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关系 D. 古代中国不可能实行民主政治 3.唐朝前期设立政事堂作为宰相议事处所,凡遇军国大事,皆由政事堂会议商议决定, 经皇帝批准后,以诏令形式颁布执行。当时所有以皇帝诏敕形式颁行的政府诏令,既须皇帝画敕,又须中书、门下两省共同认可,并经政事堂盖印,否则便不具有合法性。由此可知 A. 朝议制度减少了君主的决策失误 B. 皇帝与宰相的权力都受到了限制 C. 政事堂会议形成了民主政治的雏形 D. 独立于皇权之外的决策机构已形成 4.中国古代刑法起初并无公开条文,只是由判决者临事决定惩罚标准,贵族阶层以此 拥有家长式的生杀予夺权力。但到春秋后期,郑国“铸刑书”,晋国“铸刑鼎”,都是将成文刑法铸在铜器上公诸于众。这反映了统治者() A. 出于形势所迫实行依法治国 B. 非常注重寻找权力合法的依据 C. 适应现实需要调整统治方式 D. 接受注重道德规范的儒家思想 5.《南京条约》签订后,清政府并未在国内予以公布颁行,当时连清朝办理“夷务” 的官员都“未见其文”,社会各界对条约具体内容更是缺乏了解。第二次鸦片战争后,咸丰帝颁发上谕,准允将《天津条约》、《北京条约》印刷成册,颁发各省。 这说明 A. 第一批不平等条约对中国社会影响有限 B. 闭关锁国体制对不平等条约有抵制作用 C. 列强的侵略促进了清政府政治公正透明 D. 清政府对条约体制从不接受到逐渐认同 6.有学者认为:以孙中山为代表的革命派大都是知识分子,知识分子不属于资产阶级, 他们革命的动力不是为资产阶级争取利益,而是从帝制统治和列强的窥视下拯救中国。因此,他们也代表了深受列强欺凌之苦的民族资本家的心声。材料表明革命派 A. 有民族民主革命的诉求 B. 代表了劳苦大众的利益 C. 进行革命的目标不明确 D. 已成为知识分子代言人 7.1933年,南京国民政府推行“废两改元”,规定全国所有公私款项收付与订立契 约票据及一切交易,一律改用银币,不得再用银两。1935年实行“法币政策”,规定自1935年1月4日起,停止使用银元,改用法币(中央银行发行的纸币)。这在当时

中国通史考试大纲

《中国通史》 Ⅰ、考试内容及要求 对中国通史的了解是人文社科专业研究生必备的基本素养,按照教育部相关规定和学校专业设置的要求,本院结合长期以来的教学实践,制定本考试大纲,考生须掌握的重点内容如下: 1 古代史部分 (1)中国历史的起源 中国境内的远古人类;石器时代;早期的农耕文明;中华文明的曙光 (2)上古三代:夏、商、西周 寻觅中的夏;东亚雄邦:商;文明的奠基:西周“封建”; (3)历史大变动:春秋战国 社会秩序的急剧变动;经济的突飞猛进与社会组织的改变;“大一统”的前奏:各国变法;诸子竞起与“百家争鸣” (4)大一统帝国的创制:秦、汉 “大一统”帝制的确立;秦的暴政与秦朝的覆灭西汉:帝国的重建和稳固;汉武帝时代;西汉的衰落和新朝的改革;东汉的盛衰;汉代的文化与科技(5)帝国的分裂:三国、两晋南北朝 三国鼎立;西晋与东晋;动荡中的南北中国;乱世中的文化自觉 (6)帝国的繁荣与开放:隋唐 隋唐开国重建统一;盛唐的社会与文化;“安史之乱”前后的社会变迁 (7)帝制成熟与社会转型:五代辽宋西夏金

过渡期的混乱与纷争;民族政权的多元并立;社会经济的深刻转型;臻于巅峰的文化成就 (8)大一统的再实现:元 再造统一的元朝政权;元朝统治政策的成与败;元朝的科技与文化 (9)君主极权的帝国体制:明 明朝的建立及其制度创设;明朝中后期的政局;一波三折的中外交流; (10)夕阳西下的帝国统治:清(至1840年) 从入居中原到平定天下;“康乾盛世”的治道;末代王朝的由盛转衰 2 近代史部分 (1)西方资本主义的东侵与中国的应对 清政府的禁烟运动;鸦片战争;战后的中国社会 (2)太平天国起义的勃兴 太平天国的兴起和发展;太平天国的纲领和政策 (3)第二次鸦片战争和太平天国的败亡 第二次鸦片战争;咸同时期的朝局;太平天国的后期斗争及其失败;太平天国时期各地民众的反清斗争; (4)19世纪中期的思想文化 思潮与学术;诗歌与散文;科技与译书 (5)洋务运动和中国资本主义的产生;清政府应付变局的抉择;洋务运动的展开;中国资本主义的产生 (6)民族危机的加剧

高考历史知识点汇总

2016年高考历史知识点汇总 1、中国古代史中国古代史的历史沿革: 一、原始社会(二三百万年前——公元前21世纪) 过渡时期(皇帝尧舜禹时期大约4000——5000年前) 二、奴隶社会(公元前21世纪——春秋时期公元前476年) 三、封建社会(战国时期公元前475年——鸦片战争1840年 四、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1840年——1949年) 五、过渡时期(新民主主义社会)(1949——1956年) 六、社会主义社会(1956年——今天) 一、奴隶社会的发展史: 1、夏(统一的奴隶制国家建立)(前21世纪——前16世纪) 2、商(奴隶制社会的发展时期)(前16世纪——前11世纪) 3、西周(奴隶制社会的鼎盛时期)(前11世纪——前8世纪即公元前771年) 4、东周(奴隶制社会的衰落时期) (春秋时期(奴隶制社会的瓦解时期)(前770年——前476年) (战国时期(封建社会的形成时期)(前475年——前221年 二、封建社会的历史沿革: 1、秦汉时期(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社会形成时期) (前221年——公元220年魏取代东汉) 2、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大分裂时期也是民族大融合时期)(公元220年魏国建立——589年隋朝建立) 3、隋唐时期(封建社会的鼎盛时期)(589年——907年) 4、五代十国时期(大分裂时期)(907年唐灭——960年北宋建立) 5、辽宋夏金元时期(少数民族政权并立时期也是民族大融合时期)(960年北宋建立——1368年明朝建立) 6、明清时期(封建社会的衰落时期)(1368年——1912年清帝退位) 如何巧记方法:以奴隶社会为例: 夏(前21世纪)减去5个世纪——就是商(前16世纪) 再减去5个世纪——就是西周(前11世纪)——减去3个世纪(就是东周即春秋时期开始(前8世纪前771年)——再减去3个世纪(就是战国时期开始(前5世纪前475年,进入封建社会) 理解记忆:半殖民地——政治上主权部分沦丧,区别于印度、埃及等殖民地 半封建——经济上资本主义开始兴起,但是封建的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仍占主导地位。 如何运用政治学原理分析历史问题: 如“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原理”——

高考历史二轮复习策略

2019年高考历史二轮复习策略 一、整合教材,按照历史发展科学规律和学生认知特点,构建历史知识体系。 由于高中课改教材编写采用了专题式的体例,分成政治、经济、文化三个相对独立的专题。割裂了历史的内在联系。学生就难以构建全方位立体式知识结构。如何来构建知识体系,这应该是教师在第二轮复习的主要工作,让学生的知识融合在一起,对某一段历史,某一个历史事件有全方位的认识,也就是从经济,文化,政治等各个方面的角度去理解.从这个层次来说,就是新课程回归老教材的过程.这需要我们教师首先学会整合.形成一种复习的思路,才能引导学生进行复习,这里的思路借鉴了兄弟省的经验.大致思路如下 一、按照考纲的历史顺序,结合教材编排顺序,重新制作学案,为学生建立宏观的历史知识体系,以使学生形成正确的历史时空观和历史思维能力。 中国史和世界史两部分,依次为中国古代史、世界古代史、世界近现代史(二战前)中国近代史、世界现代史(二战后)中国现代史。每一时期又根据政治、经济、文化顺序复习编排。具体如下: 中国古代史:1古代政治制度史、2、古代经济、3、古代思想、4古代文艺与古代科技 5、春秋战国社会巨变、 6、明清时期政治经济文化

世界古代史:古希腊和古罗马历史、 世界近现代史:1、新航路开辟和早期殖民扩张2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和启蒙运动3、早期资产阶级革命和民主政体建立4、两次工业革命5、近代工人运动6、罗斯福新政和当代资本主义新变化7、俄国和苏联历史 8、二战后世界政治格局演变9、世界经济全球化和区域集团化10、世界近现代科技 中国近代史:1、19世纪中期列强侵华与中国抗争2、19世纪末20世纪初侵略与抗争3、近代民族资本主义发展历程4、新民主主义革命 中国现代史:1、新中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曲折发展2、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新局面3、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变化4、中国近现代科技和文化 二、关注热点和地方史(湖南历史名人和历史事件)。 高考历来不回避热点,备考无疑不关注热点。根据08—09年来重大时政要闻,找出历史学科与地理、政治学科有可能进行综合的结合点。从历史学科角度进行深入挖掘和探讨,为学生解答综合题,备好料、选好材,找准角度。圈定以下几方面精心准备,仅供参考。 1、一是中国的08奥运盛会、和谐社会与儒家思想公平正义与启蒙思想 知识连接:孔孟思想及评价、西方启蒙思想自由平等观

《史学概论》复习资料

史学概论复习资料 历史:是客观世界一切事物的发展过程,第一,它有广义理解和狭义理解的区别。“历史可以从两个方面来考察,可以把它划分为自然史和人类史”。③既包括自然史,也包括人类史的“历史”就是从广义上对历史的理解。而单单指人类社会史的“历史”,便是从狭义 上对历史的理解。第二,历史应该是人类社会活动发展的过去形态。 历史主要特点:第一,人的存在是历史的前提。第二,一度性,又称一去不复返性,第三,复杂性,第四,统一性和多样性。人类客观历史的统一性,又可以叫做普遍性,是指历史所共同的东西、普遍的存在,其实际所说的即是历史的客观规律。历史的多样性,指人类社会历史的千变万化、千姿百态、五彩缤纷的实。统一性和多样性是辩证一统的,历史的统一性即规律性,通过历史的多样性体现出来,历史的多样性是历史统一性的具体表现形式。第五,必然性与偶然性。历史的必然性与历史的偶然性之间的关系,是一种彼此互相联系的辩证关系。第六,人类社会的历史还与自然史有着密切的联系。 必然性与偶然性:历史的必然性与历史的偶然性之间的关系,是一种彼此互相联系的辩证关系。 1.历史的必然性总是要通过历史的偶然性表现出来。历史偶然性是历史必然性的表现形式。 2.历史的偶然性是历史必然性的补充。它对历史必然性的实现能够起到加速或者延缓的作用。 3.历史的偶然性终究要受历史必然性的制约,其最后的结果也完全决定于历史的必然性。 史学:人们对历史的认识;史学最早起源于史官,史学起源于史书,史学,说到底就是研究和阐述人类社会历史发展过程及其规律的一门学科和科学。它是属于社会科学的范畴。 史学的分科:第一,按照史学所研究历史的时间跨度,分有通史和断代史。通史,指对历史作贯通古今,并在政治、经济、文化各个方面都作研究与阐述的学科和书著。如,中国通史、世界通史;史书,如西汉司马迁的《史记》、北宋司马光的《资治通鉴》、南宋郑樵的《通志》,现代周一 良、吴于廑主编的《世界通史》 等。断代史,原指中国史学中 以朝代为断限的史书。其创始 于东汉班固的《汉书》,后来的 正史亦都是断代史,如,《旧唐 书》、《新唐书》、《宋史》、《元史》 等。现在,可以泛指对某一历史 时期历史的研究与阐述的学科 和书 著,如,原始社会史、中国近代 史等;史书,如范文澜的《中国 近代史》、胡绳的《从鸦片战争 到五四运动》等。第二,按照史 学所研究历史的空间(地域)跨 度,分有世界史、国别史、地区 史和乡土史等。世界史,指其研 究、阐述内容涉及世界历史发展 进程及其规律的史学学科和书 著。如,世界通史、世界上古史、 世界中古史、世界近代史、世界 现代史等的学科及相关史书。国 别史,凡其研究、阐述的内容只 包揽一个国家历史的发展进程 及其规律的史学学科和书著都 称国别史,如,英国史、法国史、 日本史和中国史等的学科及有 关史书。地区史,指只涉及到世 界上某一地区的历史发展进程 及其规律研究和阐述的史学学 科和书著。如,非洲史、拉丁美 洲史、东南亚史等的学科及相关 史书。乡土史,一般指对我国某 一地方(如省,自治区、市、地 区、乡等)历史的研究及有关书 著。如,东北史、西藏史、台湾 史、北京史等的研究及书著。第 三,按照历史的不同领域、不同 方面进行研究与阐述,可以有各 种不同学科的专史。如,经济史、 政治史、文化史、法制史、民族 史、宗教史、 哲学史、文学史、教育史、战争 史,以及国际关系史等的研究与 相关史书。第四,由对人类客观 历史的研究与阐述转而对史学 自身进行研究和阐述的一些学 科和书著。如史学理论;以研究、 史学史。 史料:人类社会历史在发展过程 中所遗留下来的痕迹。 史料的种类:1.史迹遗存。历史 遗址,墓葬。2.历史文献资料, 历史文献资料包括文字资料和 口碑资料(一些历史事件、历史 进程的亲历者、目击者或者历史 人物的亲朋故友,在他们心中保 存着不少当时历史的事实情景, 都不同程度地有一本历史“陈年 旧帐”),文字资料包含史部类, 经子集类,档案类,地方子类, 甲骨和金石铭文类,外国人著述 类 史料的搜集方法:充分利用工具 书,分类搜集法,追踪搜集法, 通过平时读书和阅读报刊搜集 史料,通过调查采访搜集口碑史 料,利用互联网络搜集史料 史料在史学研究中的作用、意 义:是我们能够认识研究人类历 史的唯一源泉,是由客观历史到 史学的中介。认识历史和进行史 学研究的前提,可以更加形象逼 真的了解历史的发展过程,使其 他史料得以保存和是能够恢复 历史面貌的唯一材料 理论是史学研究的指导:第一, 它可以使人们把零碎的、分散的 历史现象联系起来,发现它们其 间的因果关系,从而揭示和认识 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第二,理 论可以帮助人们透过历史现象, 揭示历史本质。第三,史料的鉴 别、整理同样需要正确理论的指 导。 .史与现实::其一,历史总是吸 引着现实的人们。现实的人们不 但不忘记历史,而且总要从历史 当中寻求自己所需要的东西。其 二,现实又总是要为历史的认 识、研究,提出新的问题,供给 其新的认识能力和认识方法。其 三,现实还能够给历史研究提供 新的认识条件、能力和方法,推 动史学不断地向前发展。 .宏观与微观的认识:宏观带有 全局、整体的意思,而微观则指 的是局部和个别。宏观与微观的 认识是与人类客观历史现象的 特点,如历史发展的必然性和偶 然性、统一性和多样性、局部性 和整体性、个别性和联系性等, 紧密地联系的。具体地说:宏观 认识历史,应该是从总体上、联 系上、多侧面、全方位和发展的 角度去对历史进行考察,而后认 识历史发展的必然性、规律性和 人类历史现象的统一性。微观认 识历史,则主要是限制于考察人 类历史的局部或个别现象,而且 常常是孤立地、静止地对历史进 行观察。宏观认识历史,所用方 法偏重于抽象的逻辑思维,微观 认识,则偏重于计量、辨伪、校 勘、考据等的方法。联系,主要 表现为以下两点。第一,作为史 学界和某一位史学家,可以有所 分工,有所偏重,第二,从认识

高三历史二轮复习策略

高三历史二轮复习策略 王金辉王海迎韩臻臻赵民苍董艳高三二轮复习从2010年3月中旬开始,至5月中旬结束。本轮复习担负着承前启后、巩固提高的重任,是高三备考复习的关键阶段。 一、指导思想 1、突出三条主线:即政治文明、经济文明、文化文明。抓住两个重点:农业文明时代(古代的中华文明)、工业文明时代(近现代英美法等西方国家文明)。突破一个难点:三个领域的文明相互联系、相互促进、相互制约的关系,提高学科内的综合能力。 2、强化四个意识:“通史意识”、“世界意识”、“现代意识”、“山东意识”。“通史意识”要求从人类文明史的角度解读历史现象和规律;“世界意识”要求把中国历史上的重大事件置身于世界的角度来考察,立体地、多角度地分析问题。“现代意识”要求以当前重大社会热点问题切入。“山东意识”要求时刻注意相关内容的“省情”,在与山东的实际相结合上做文章。 3、从“四情”(“四情”是指考情、学情、材情、轮情,是设计复习内容的主要依据。)实际出发,明确复习内容设计的要求,提高复习内容的针对性。依据“考情”,主要确定二轮复习的指导思想、内容范围,习题、试题的题型、类型;依据“学情”,主要确定二轮复习内容的重点、难易;依据“轮情”,主要确定二轮复习内容的起点、多少、快慢等;依据“材情”,主要确定二轮复习内容中的基础知识。 4、以教育部《2010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考试大纲(课程标准实验版)》和山东卷考试说明为依托。依据市编学案设计规划好的课时,对于二轮资料“全面使用、全程使用、优化使用、灵活使用”。 二、备考基本策略与措施 (一)内容设计策略 内容设计要解决好复习专题内容的范围、结构、层次、重点、数量以及呈现形式、课时设计等方面的问题,应突出以下几个方面: 1.要明确基础知识的范围,做到点、线、面有机结合。为此,要依托山东省《考试说明》与教材,逐步细化高考考试知识的范围,即依据《考试说明》中的“考试范围”确定复习知识的“点”,依据《课程标准》中的“内容标准”确定复习知识的“线”,依据教材中“目”的内容确定复习知识的“面”,做到分解有据、有度,宏观与微观相结合,以有利于进一步夯实基础。

北京联合大学-2019年中国史(060200)702中国通史考试大纲

2019年中国史(060200)702中国通史考试大纲(一)考查目标 1.掌握基本史实,了解中国历史发展的主要过程、基本线索和阶段特征。 2.掌握基本理论,能正确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分析、评价重要历史事件和人物。 3.观点明确、论据确凿,论证严谨,逻辑合理,语句通顺。 (二)考试形式和试卷结构 1. 试卷满分及考试时间 试卷满分为300分,考试时间为180分钟。 2. 答题方式 答题方式为闭卷、笔试。 3. 试卷考查内容比例 中国古代史约60%,中国近现代史约40%。 4. 试卷题型结构 名词解释6小题,每小题10分,共60分 问答题6小题,每小题20分,共120分 论述题3小题,每小题40分,共120分 (三)考查内容 全部考察内容分为中国古代史(史前时代——1840)、中国近现代史(1840——1949)两大部分。 1. 中国古代史 史前时期:旧石器、新石器时代的特征及主要文化遗存、氏族公社的阶段及特征、古史传说中的人物。 夏商周时期:早期华夏文明的争论、夏文化遗存、商朝的遗存、西周的政治制度、西周的社会结构、春秋战国时期的政治、经济改革、春秋战国的思想文化成就及评价。 秦朝——东汉:秦朝的历史人物评价、秦朝的历史遗存(考古发掘)、秦朝统一的历史评价、楚汉战争、西汉一代的同姓诸侯王问题、异姓诸侯王问题、文景之治、汉武帝的政治策略、昭宣中兴、汉朝的民族关系、王莽代汉的历史评价、光武中兴、党锢之祸、鸿都门学、太学、东汉的田庄经济、汉朝的统治思想及变化脉络。 三国两晋南北朝:三国鼎立局面的成因及评价、三国重点历史人物的评价、西晋的政治情况、东晋南迁后的统治政策内容及评价、南北朝时期的民族关系评价、北魏的改革及评价、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文化、社会思想(玄学)。 隋唐:三省政治体制的建立和完善;中书门下体制的建立及其特点;关陇集团与山东豪杰;开元、天宝时期的政治军事形势;安史之乱和安史乱后的政治军事形势;均田制与租庸调法;两税法的实行及其意义;藩镇割据与宦官专权;五代的更替。

中国通史期末复习题库

从公元前770年到前476年,历史上称为春秋时代。在这二百九十多年间,社会风雷激荡,可以说是烽烟四起,战火连天。相传春秋初期诸侯列国一百四十多个,经过连年兼并,到后来只剩较大的几个。这些大国之间还互相攻伐,争夺霸权。春秋时期,周天子失去了往日的权威,天子反而依附于强大的诸侯。一些强大的诸侯国为了争夺霸权,互相征战,争做霸主,先后称霸的五个诸侯叫做“春秋五霸”。指齐桓公、宋襄公、晋文公、秦穆公和楚庄王。 百家争鸣是指春秋(公元前770 ~公元前476 年) 战国( 公元前475 ~公元前221 年) 时期知识分子中不同学派的涌现及各流派争芳斗艳的局面。《汉书·艺文志》将战国主要思想学派分为十家——儒、墨、道、法、阴阳、名、纵横、杂、兵、小说。西汉人刘歆在《七略·诸子略》中将小说家去掉,称为“九流”。俗称“十家九流”就是从这里来的。 楚汉之争,又名楚汉战争、楚汉争霸、楚汉相争、楚汉之战等。秦朝灭亡后,项羽佯尊楚怀王为义帝,并自立为西楚霸王,分封十八诸侯王,封刘邦为汉王。楚汉之争,即汉元年(公元前206年)八月至汉五年(前202年)十二月,西楚霸王项羽、汉王刘邦两大集团为争夺政权而进行的一场大规模战争,最后以项羽败亡,刘邦建立西汉王朝而告终。 郑和下西洋是指明朝初期郑和奉命出使7次下西洋的航海活动。郑和下西洋时间之长、规模之大、范围之广都是空前的。它不仅在航海活动上达到了当时世界航海事业的顶峰,而且对发展中国与亚洲各国家政治、经济和文化上友好关系,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中日两国一衣带水,很早以来,两国人民就友好交往,但在明朝的时候,由于日本国内形势的变化,酿成了倭寇侵扰中国沿海地区的倭患,和以戚继光为首的中国军民抗击倭寇的斗争。 平定三藩之乱,是指在康熙十二年(1673)三月,由于康熙帝禁止广东平南王尚可喜之子继承其爵位,引起吴平西王吴三桂、靖南王耿精忠的警惕,是年十一月吴三桂率先发难于云南昆明,联结其它二藩,依托云贵、两广、福建以及陕西等地,发动叛乱。康熙帝坚持以攻打首犯吴三桂

高三历史二轮复习备考策略

高三历史二轮复习备考策略 二轮复习担负着承前启后、巩固提高的作用,因此二轮复习成为高考备考成败的关键阶段。在极其有限的时间内如何抓好高三历史的二轮复习,最大限度地提高复习的针对性和复习效益呢?针对我校高三历史考生的学习现状,我们历史备课组对下一阶段的二轮历史复习进行了自己的思考和规划,总结起来如下:一二轮复习思路的确定 总的来说,二轮复习主要是对高中历史知识进行系统的梳理,形成网络;对一轮复习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一定的补偿纠正;对主干知识重点突破,提升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和应试水平。因此我们第二轮复习复习方针确立为“抓基础、促重点、补漏洞、构建主干知识体系”。具体来看应该从如下几个方面把握:第一,教师要吃透《考试说明》,明确其功能定位。《考试说明》既是高考命题的依据,也是考生复习的依据。《考试说明》所涉及的考点与能力要求熟练掌握;对照《考试说明》,逐个排查知识点和重点考查内容,查找一轮复习的不足;比较与2012届《考试说明》内容的差异与变化。 第二,要及时总结学生在一轮复习中暴露的一些问题。如:①重资料,轻课本;重做题,轻反思;重思维定势,轻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倾向;②对基本的历史概念理解不到位;③读题、审题粗心;④回答主观题时,思维角度单一,表述无层次,表达不规范,字迹潦草不整齐。⑤不能灵活迁移知识;⑥考试怯场,心理素质不佳等。 第三,要认真反思一轮复习中常规教学的效率。①是否准确把握《考试说明》教材及它们之间的关系?②课堂效率如何?能否进一步提高?③是否真正了解学生在学习中的困难;④是否盲目扩大了知识的广度和深度?⑤怎样通过考试和讲评究错来提高效率?⑥怎样让二轮复习成为一种循序渐进的能力培养过程?第四,研究分析备考试题,保证训练的针对性。从往届高考试题中寻找共性,从近期试题中寻找趋势,从相同考点试题中找变化,从外地试题中找信息。 二二轮复习策略 1复习策略:巩固、完善、综合、提高 巩固即巩固基本知识、基本能力、基本方法

中国通史(2)答案重点

试卷代号:5132 内蒙古广播电视大学2010—2011学年度第二学期期末考试《中国通史(2)》试题参考答案及评分 2011.07 一、填空(每空1分,共20分) 1、林则徐《四洲志》 2、《北京条约》 3、曾国藩、内军械所 4、军用、民用 5、蒸汽、化学鉴原 6、左宗棠、伊犁 7、京师大学堂 8、东南互保 9、科举制10、《青年杂志〉11、国民党一大12、中央13、整风运动14、15、定息16、七千人大会 二、选择题(每题1分,共10分) 1、A 2、B 3、C 4、B 5、D 6、D 7 、B 8、B 9、B 10、D 三、名词解释(每题5分,共30分) 1、太平天国运动的纲领性文件。1853年冬颁布。以解决土地问题为核心,内容包括政治、经济、军事、文化和社会生活各方面的改革设想。否定了封建土地所有制,反映了农民对土地的渴求和希望摆脱封建剥削压迫,平等与温饱的强烈愿望。具有反封建的进步性,又因其绝对平均主义的主张,具有违反社会发展规律的落后性和空想性。 2、1861年,由清政府设立,全称为“总理各国事务衙门”。总理衙门管理向外国购买军火、船舰、机器,以及海关税收、聘用洋员、派遣留学生等一切活动。它实际上成了位于六部之上的行政机构,地位和作用不在军机处之下。此后清政府通过总理衙门加紧了与西方列强的联系,而西方列强通过这一机构,加强了对清政府的控制。 3、1915年12月,袁世凯宣布接受帝位,改明年为洪宪元年,准备于元旦登基。其行径遭全国人民反对。以孙中山为首的中华革命党武装反袁,恒影响不大。年底,蔡锷等在云南组织护国军,发布讨袁檄文,护国战争爆发。在人民支持下,护国军节节胜利,各省纷纷独立。日本等国为维护其在华权益,劝袁暂缓称帝。袁的亲信也对袁离心离德。在内外交困的情况下,袁被迫取消帝制,仍为大总统。1916年6月,袁病死。护国运动未改变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地位,但粉碎了袁的复辟帝制,具有民主革命的性质。 4、1936年12月初,蒋介石亲赴西安,他强令东北军和十七路军全部开赴陕北前线进攻红军。张学良、杨虎城反复劝说蒋介石停止内战一致抗日,均遭蒋介石拒绝。12月12日,张、杨毅然发动“兵谏”,在西安郊外的华清池拘捕了蒋介石。接着向全国发出通电,提出改组南京政府、停止一切内战、释放一切政治犯等八项主张。西安事变发生后,中国政治形势及其错综复杂。中共中央以民族大义为重,主张和平解决西安事变,并应张、杨的请求,派周恩来率代表团赴西安参加谈判。在中国共产党、东北军和十七路军的斗争以及宋子文等人劝说下,蒋介石被迫接受停止内战、共同抗日的条件。25日,张学良亲自陪同蒋介石返回南京。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标志着十年内战的结束,对国共两党再次合作、团结抗日起了巨大的作用。 5、是中国近代第一个革命文学团体,1909年成立于苏州,其主要骨干大都是同盟会员,柳亚子是其中杰出代表。1923年解体。 6、1947年7月至9月,中共中央工作委员会在河北省平山县西柏坡村举行全国土地会议,通过了《中国土地法大纲》。《大纲》规定“废除封建星级半封建性剥削的土地制度,实行耕者有其田的土地制度”。土地按乡村人口平均分配,并归个人所有。各解放区迅速掀起了空前规模的土改运动高潮。 四、简答题(每题8分,共24分) 1、1874年日本出兵进攻台湾,中日签订《北京专约》; 1875年马加莉率英国武装探路队入侵云南;1876年中英签订《烟台条约》; 1886年英军进攻西藏隆吐山; 1865年阿古柏进攻新疆; 1876年左宗棠率清军入新疆,到1878年受复兴将大部分领土,1881年中俄签订《伊犁条约》,1884年清政府间新疆省。 2、《马关条约》条约的主要内容是:(一)清政府承认朝鲜“独立”,即承认日本对朝鲜的控制;(二)中国割让辽东半岛、台湾全岛及所有附属岛屿和澎湖列岛给日本;(三)赔偿日本军费白银2亿两;(四)开放沙市、重庆、苏州、杭州为通商口岸,日船可以沿内河驶入上述各口;(五)日本人可在中国通商口岸任便设立工厂,其产品运销内地时,只纳进口税,免征各项杂税。 《马关条约》为日本吞并朝鲜,进而入侵中国创造了条件。割占辽东半岛和台湾,大大助长了列强侵华的野心,成为列强瓜分中国的信号。2亿两白银的赔款,是清政府极为沉重的负担。为了偿付巨额赔款,清政府除了加紧压榨百姓外,还开始大借附有政治条件的外债,从而在政治上、经济上更加依附于列强。4个通商口岸的开放,使列强得以深入长江流域广大地区,直接倾销商品和掠夺原料。允许日本在化投资设厂,为列强对华资本输出提供了条约依据,严重阻碍了中国民族工商业的发展。《马关条约》的签订,使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序大大加深了,标志着帝国主义侵华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时期。 3、1953年6月,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采纳了毛泽东的提议,制定了共产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即“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这是一个过渡时期。当在这个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和总任务,是要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逐步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并逐步实现国家对农业,对手工业和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这条总路线的照耀我们各项工作的灯塔,各项工作离开它,就要犯右倾和左倾的错误。” 五、论述题(共16分) 从70年代到90年代,洋务派在全国各地共创办了20多个民用企业,包括采矿、冶炼、纺织等工矿业和航运、铁路、电讯等交通运输业,其中较有代表性的有轮船招商局、开平矿务局、天津电报总局、唐山-胥各庄铁路、上海机器织布局、漠河金矿和汉阳铁厂。洋务派创办的民用企业,大都采取官督商办或官商合办的形式,招集商股作为资本,购买新式机器,雇佣工人从事生产劳动,产品主要作为商品在市场上销售,以赚取利润为目的。因而,它们与军事工业不同,已是资本主义性质的企业。但是,这些企业都由洋务派倡办,由他们所委派的代表以总办、会办等名义把持经营管理大权,产品往往首先满足官府或军事工业的需要,因而,它们又带有浓厚的封建色彩,内部充满着封建性和资本主义的矛盾。这些企业在技术和设备等方面,对外国资本主义也有很大的依赖性。但是,它们毕竟引进了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和大机器生产,为中国近代工业的起步奠定了微薄的基础,对中国商品市场、劳动力市场的形成和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有一定的促进作用。它们在抵制外国资本主义的经济侵略方面,也收到了某些积极的效果。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