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诗词五首《饮酒》〈春望》《雁门太守行〉等五首赏析

诗词五首《饮酒》〈春望》《雁门太守行〉等五首赏析

诗词五首《饮酒》〈春望》《雁门太守行〉等五首赏析
诗词五首《饮酒》〈春望》《雁门太守行〉等五首赏析

《诗词五首》赏析

一、《雁门太守行》赏析:

1、赏析首联:“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从以下几个角度赏析)

①修辞角度:运用比喻和夸张,渲染了敌军兵临城下的紧张气氛和危急形势。赞美守军将士的高昂士气。

②炼字角度:“压”“摧”二字,形象地写出了敌军的人马众多、来势凶猛和守城将士的处境艰难,表现了战争的紧张气氛。

③情感:首句情感浓郁,歌颂了守边将士临危不惧、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概。

④“甲光向日金鳞开”中“开”字用得好,请简要分析其妙处。

“开”字写出了在敌军兵临城下时,守军将士们披坚执锐,严阵以待,雄姿英发,士气高昂的状态。

⑤描述画面:敌军滚滚而来,黑压压一片,犹如乌云翻腾,几乎要摧毁城墙。守军将士严阵以待,阳光照耀铠甲,闪闪发光,将士们英姿飒爽,斗志昂扬。

2、赏析“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中的“满”和“凝”字妙在何处

一个“满”字,扩大了激战的场面,反映出守边将士英勇杀敌的冲天气势;一个“凝”字,形象地描绘出战场上血流满地的场景和悲壮惨烈的战斗画面。

3、从感官角度(听觉和视觉)赏析“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

这两句从听觉和视觉两方面写出了两军战争规模之大,激战之惨烈。渲染了黯然凝重的悲壮气氛,侧面烘托出守军将士士气昂扬,奋力反击的形象。

4、最后两句“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引用典故,表达了边塞将士们誓死报效国家的决心。

5、最后两句“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借用什么典故有什么作用

借用了战国时燕昭王在易水东南筑台,上面放着黄金,用来招揽天下贤士的典故,表达了边塞将士们誓死报效国家的决心。

6、结合全诗说说作者捕捉“半卷红旗”这个景象入诗是为了表现什么

一方面是为了表现风势很大,卷起红旗便于急行军;另一方面是为了体现行军时的高度戒备,不事张扬,把战事的紧张状态突显了出来。

二、《春望》赏析:

1、从炼字角度赏析首联(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破”和“深”字用得好,一个“破”字写出了国都沦陷,城池破败的景象,使人触目惊心。一个“深”字写出了乱草遍地、林木苍苍的景象,令人满目凄然。

2、首联中描写“城春草木深”的景象有什么用意

融情于景,表现了沦陷后的国都残破不堪、乱草丛生的景象,与昔日的繁华形成巨大的反差,突出战乱给国家和人民带来的沉重灾难。

3、请你发挥想象,描绘出“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所展现的情景。

因为感时伤怀,思念家人,面对花香鸟语的春景,诗人无心观赏,站在花前,不禁流下了眼泪;听到悦耳的鸟鸣声,心里阵阵惊悸。

4、赏析“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这两句的意思是“感怀时局,见到花开不禁伤心落泪;怨恨离别,听到鸟叫不由心惊。”作者移情于物的拟人手法,写了自己在这个春天里的特殊感受。表达了诗人忧国忧民的心情。

5、从修辞的角度赏析“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的妙处。

运用对偶和夸张的修辞,用“抵万金”来形容家书的珍贵。写出了安史之乱战火连绵,诗人和家人消息隔绝,难通音信,此时一封家书显得尤为珍贵,可以胜过万金。表现了诗人对家人的强烈思念。

6、请展开想象,描述“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所展现的画面,并揭示诗句的含义。

面对沦陷的山河,一位满头白发的老人因焦虑忧愁不停地挠头叹息,老人昔日长长的头发如今纷纷断落,已经短的无法梳髻插簪。诗句含蓄深刻地表现了诗人忧国思家的情怀。

7、“白头搔更短”中“搔”字妙在何处

“搔”字是对诗人想排解忧愁而不得的细节描写,传神地表达了诗人内心难以排遣的忧国思家之情。

8、结合全诗谈谈,诗题中的“望”字包含哪几种含义

“望”有观望、希望、盼望之意。在诗中有以下含义:①看到了“国破山河在”的惨景。②希望战火平息。③盼望能与亲人团聚。

9、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表达了诗人忧国伤时、念家悲己的感情。

三、《饮酒》赏析:

1、请从炼字角度说说“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妙在何处(赏析“悠然”的妙处或“见”字换成“望”字好吗)

示例一:“悠然”形象地写出了诗人远离世俗后心灵的自得、闲适、恬淡。

示例二:“见”写出了诗人看到南山美景时的随意与自然,体现了作者心灵的自由和惬意。

2、“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一句表现了诗人怎样的心境

悠闲自得,恬淡,闲适

3、“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中的“真意”指的是什么

自然之趣和人生真谛。

4、简要说说你对“心远地自偏”的理解。

这句话道出了感觉与心境的辩证关系,无追名逐利之心,心境自静的哲理。

5、请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描述“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所展现的画面。

太阳下山了,南山笼罩在渐渐升腾的云气之中,在夕阳的照耀下,显得非常美丽。外出觅食的鸟儿,呼朋引伴,成群结队的飞回巢穴。

6、本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表达了诗人渴望归隐田园、悠闲自在的心境。

7、生活在人来人往的环境中,为何“而无车马喧”呢

这里的“车马喧”指官场烦琐的应酬和功利性较强的交往。“而无车马喧”指诗人疏远了奔逐于俗世的车马客,看淡了财富地位权力,心情闲适恬淡。心静了,就不感到“车马喧”了。

四、《赤壁》赏析:

1、赏析“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或前两句在全诗中有什么作用)

借物起兴。战戟折断沉入沙中却未被销蚀,暗含着岁月流逝而物是人非的感情,引发作者的联想,为后两句的议论作铺垫。

2、从表现手法的角度赏析后两句“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运用典故,借“二乔”的命运暗示东吴的命运,以小见大,反映了赤壁之战对东吴政治格局的重大影响,揭示出历史上英雄的成功都需要某种机遇。抒发了作者英雄无用武之地的抑郁不平之气。

3、谈一谈你对“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的理解。(道理、情感)

此句写出了作者对历史兴亡的慨叹,他认为英雄的成功需要某种机遇。表现作者不以成败论英雄的政治见解。抒发了诗人英雄无用武之地的抑郁不平之情。

4、“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诗人为什么不歌颂周瑜的胜利,却从反面落笔

诗人从反面落笔,活用典故,语言诙谐,强调了东风的作用,抒发了诗人英雄无用武之地的抑郁不平之情。

5、若将“铜雀春深锁二乔”换成“国破家亡在此朝”好不好,为什么

不好。原句中“二乔”指代东吴的命运,以小见大,语句生动形象,使表达的内容更加委婉含蓄,而用“国破家亡在此朝”,过于直白,缺乏诗意。

6、本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表达了诗人英雄无用武之地的抑郁不平之气。

7、这首诗表现了作者对自身才华、命运的哪些认识

作者借对三国史事的遐想,慨叹历史上英雄成名的机遇,曲折地表达了自己空有抱负却生不逢时、无从施展的无奈。

五、《渔家傲》赏析

此词当为易安南渡后的词作。写梦中海天溟蒙的景象及与天帝的问答。隐寓对南宋黑暗社会现实的失望,对理想境界的追求和向往。作者以浪漫主义的艺术构思,梦游的方式,设想与天帝问答,倾述隐衷,寄托自己的情思,景象壮阔,气势磅礴。这就是被评家誉为“无一毫粉钗气”的豪放词,在她现在的词作中是不多见的。

1.试用生动的语言描绘上片前两句所写的梦境。

清晨,茫茫的大海上,云雾弥漫,波涛涌海风呼啸,从颠簸的船舱中仰望天空,天上的银河似乎在转动一般,而无数的船在风浪中飞舞前进。

2.“天接云涛连晓雾”中“接”“连”二字有何表达效果

“接”“连”二字把低垂的天幕、汹涌的云涛、弥漫的大雾自然地组合在一起,描绘出一种瑰奇雄伟的境界。

3.简析“闻天语。殷勤问我归何处”的作用。

承接上下两片,上片末写天帝的问话,下片前二句写词人的对答,问答之间,语气衔接;“殷勤问我归何处”表达了一种平等友好的关系,塑造了一个态度温和、关心民生疾苦的天帝形象,从中饱含着深厚的情感。

4.“我报路长嗟日暮,学诗谩有惊人句”两句表达了词人怎样的情感

一是慨叹自己有才而不能为世所用,有怀才不遇之感;二是抒发了对社会动乱,文章无用的无奈之感。

5.赏析“我报路长嗟日暮,学诗谩有惊人句”中“嗟”“谩”二字的妙处。

“嗟”字生动地写出了词人彷徨忧虑的神态,也是词人在人生道路上日暮途远,茫然不知所措的叹惋。“谩”字流露出词人心中无限的哀怨与惆怅:一是慨叹自己有才而不能为世所用,有怀才不遇之感;二是抒发了对社会动乱,文章无用的无奈之感。

6.“九万里风鹏正举。风休住,蓬舟吹取三山去”这几句表达词人怎样的感情

这几句引用典故,运用比喻,把自己比成大鹏,乘万里风高飞远举,叫风不要停止,把她的小舟吹到仙山去,使她过上自由自在的生活。表达了词人有大鹏高飞之志,也反映了词人对现实的不满和对自由生活的向往。

7.这首词想像奇伟、气度恢弘,请就此作赏析。

作者创造出虚无缥缈的梦境,把天上的银河与人间的河流联系起来,把闪烁的星群想像成为挂满篷帆的航船。作者乘坐这艘“飞船”到达天上,受到“天帝”的接待,驶向理想中的仙境。由此反映出作者对自由的向往和对光明的追求,表现了自己的理想和抱负。

六、《浣溪沙》赏析

1.从炼字的角度赏析“一曲新词酒一杯。去年天气旧亭台”中“新”“旧”二字的妙处。(2分)

“新”是“新词”,“旧”是“旧亭台”,二者对比,抒发了词人对今是昨非的怅惘情思。

2.请从炼字的角度,赏析“小园香径独徘徊”中的“独”字。(2分)

“独”字写出了词人独处时的寂寞,伴随着萧条的春色和眼前时光的流逝,生出无限的悲凉,突出了词人的凄凉、寂寞之感。

3.请任选一个角度赏析“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两句。

修辞:运用对偶的修辞手法,“无可奈何”对“似曾相识”,“花落去”对“燕归来”,对仗工整,通过对易逝的自然春光的描写,抒发了词人对时光易逝的感慨。

手法:“去”与“来”形成对比,表现了词人对时光逝去的惋惜之情。(意思对即可。2分)

哲理:这两句蕴含着生活哲理:一切美好事物都会消逝,但消逝的同时仍然有美好事物的再现,生活不会因某些东西的消逝而变得一片虚无。

4、赏析“落花”与“归燕”这两个意象。

“落花”这个意象写出了暮春之景,表达了惜春之意。“归燕”这个意象表达旧燕归来,时光易逝,物是人非之感。

5、分析“新词”“燕归来”“香径”等词语对主旨表达的作用。

“新词”“燕归来”“香径”这几个词语在词中稍着暖色,给暮春寂寥景色增添亮色。这里以乐景衬哀情,在特定的反差中抒发时过境迁、物是人非、时光易逝的感慨。

6.这首词表达了词人怎样的思想感情(2分)

①对时光流逝、春色飘零的感慨;②对物是人非、聚散不定的惆怅。

《春望、饮酒、雁门太守行、赤壁、渔家傲》赏析【部编版八上】

24.诗词五首赏析【部编版八年级上册】内容:【原诗】【翻译】【作者】【背景】【主题思想】【赏析】24.诗词五首 1、饮酒(其五)/陶渊明 2、春望/杜甫 3、雁门太守行/李贺 4、赤壁/杜牧 5、渔家傲(天接云涛连晓雾)/李清照1、《饮酒》(其五)陶渊明 【原诗】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乌相与还。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译文】 将房屋建造在人来人往的地方,却不会受到世俗交往的喧扰。问我为什么能这样,只要心志高远,自然就会觉得所处地方僻静了。在东篱之下采摘菊花,悠然间,那远处的南山映入眼帘。傍晚时分南山景致甚佳,雾气峰间缭绕,飞鸟结伴而还。这里面蕴含着人生的真正意义,想要辨识,却不知怎样表达。 【作者】 陶渊明(365~427), 名潜,字元亮,谥号靖节,人称靖节先生,自称五柳先生。东晋文学家。开创山水田园派,并将其推向高峰。后世称其“百世田园之主,千古隐逸之宗”。和山水诗的鼻祖——南朝宋的谢灵运合称“陶谢”。 【背景】 《饮酒》是陶渊明弃官归隐后陆续写成的一组五言古诗。为酒后即兴之作,大多直抒胸臆,挥洒真情,实际上是借“饮酒”的题目,写对世事人生的感慨。这组诗共20首,以这一首的格调最为闲雅有致。写诗人如何从大自然里悟出人生的真正意义,获得恬静的心境。 【主旨】 这首诗通过描写优美的田园风光与悠然自得的田园生活,表现了作者对污浊

官场的厌弃、对田园生活的热爱以及决心归隐自洁、超脱世俗的人生追求。 【赏析】 这首诗的意境可分为两层,前四句为一层,写诗人摆脱世俗烦恼后的感受。后六句为一层,写南山的美好晚景和诗人从中获得的无限乐趣。表现了诗人热爱田园生活的真情和高洁人格。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诗起首作者言自己虽然居住在人世间,但并无世俗的交往来打扰。为何处人境而无车马喧的烦恼?因为“心远地自偏”,只要内心能远远地摆脱世俗的束缚,那么即使处于喧闹的环境里,也如同居于僻静之地。陶渊明早岁满怀建功立业的理想,几度出仕正是为了要实现匡时济世的抱负。但当他看到“真风告逝,大为斯兴”,官场风波险恶,世俗伪诈污蚀,整个社会腐败黑暗,于是便选择了洁身自好、守道固穷的道路,隐居田园,躬耕自资。“结庐在人境”四句,就是写他精神上在摆脱了世俗环境的干扰之后所产生的感受。所谓“心远”,即心不念名利之场,情不系权贵之门,绝进弃世,超尘脱俗。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中的“心远”是远离官场,更进一步说,是远离尘俗,超凡脱俗。排斥了社会公认的价值尺度,探询作者在什么地方建立人生的基点,这就牵涉到陶渊明的哲学思想。这种哲学可以称为“自然哲学”,它既包含自耕自食、俭朴寡欲的生活方式,又深化为人的生命与自然的统一和谐。在陶渊明看来,人不仅是在社会、在人与人的关系中存在的,而且,甚至更重要的,每一个个体生命作为独立的精神主体,都直接面对整个自然和宇宙而存在。 这些道理,如果直接写出来,诗就变成论文了。所以作者只是把哲理寄寓在形象之中。诗人在自己的庭园中随意地采摘菊花,偶然间抬起头来,目光恰与南山相会。“悠然见南山”,按古汉语法则,既可解为“悠然地见到南山”,亦可解为“见到悠然的南山”。所以,这“悠然”不仅属于人,也属于山,人闲逸而自在,山静穆而高远。 2、《春望》杜甫 【原诗】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24诗词五首饮酒(其五)春望雁门太守行教案新人教版

24 诗词五首 1.知识与技能目标: 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默写这五首诗词。 2.过程与方法目标: 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品味语言,把握诗歌的主要内容,体会诗歌的内涵。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树立热爱祖国民族文化的思想感情,提高文化品味与审美情趣。 正确理解诗歌的内涵、体味诗人的感情。 读书指导法、探究学习法。 课件。 第1课时《饮酒(其五)》《春望》《雁门太守行》 一、情景导入生成问题 诵读古诗词,你可以感受祖国的名山大川,欣赏故乡的小桥流水;你可以放眼纷繁的社会,笑看人生百态……古诗词犹如“润物细无声”的春雨,滋润你的心田。今天让我们再次踏进诗歌艺术的殿堂,去寻觅属于我们的那份感动。 二、自学互研生成新知 步骤一知识梳理夯实基础 1.作者简介 陶渊明(约365—427),东晋著名诗人,名潜,字元亮,也称“靖节先生”,又自号“五柳先生”。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人,著名的隐士,不满于官场的黑暗,“不为五斗米折腰”,故隐居田园。 杜甫(712—770),字子美,汉族,原籍湖北襄阳,后徙河南巩县,自号少陵野老,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与李白合称“李杜”。代表作有《三吏》《三别》《春望》等。 李贺(790—816),字长吉,福昌(今河南宜阳)人,唐代诗人,后世称李昌谷,有“诗鬼”之称,是与“诗圣”杜甫,“诗仙”李白,“诗佛”王维相齐名的唐代著名诗人,著有《昌谷集》。 2.背景介绍 《饮酒》都是陶渊明在饮酒以后写的,但所写诗的内容不一定都与饮酒的事情有关,抒写的是自己的志趣,此诗写作时间大约是作者归田的第20年(417年),借“饮酒”的题目,写对世事人生的感慨。 《春望》这是杜甫“安史之乱”期间在长安所作的,唐肃宗至德元年(756年)八月,杜甫从鄜州(现在陕西富县)前往灵武(现在属宁夏)投奔肃宗,途中为叛军所俘,后困居长安,该诗作于次年三月,全篇忧国、伤时、念家、悲己,显示了诗人一贯心系天下,忧国忧民的博大胸怀。 《雁门太守行》的作者李贺生活的时代藩镇叛乱此起彼伏,发生过重大的战争,从有关史料记载推测,本诗可能写的是平定藩镇叛乱的战争。

【雁门太守行】原文注释、翻译赏析

【雁门太守行】原文注释、翻译赏析 李贺雁门太守行 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 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 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 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译文及注释】 敌军似乌云压进,危城似乎要被摧垮; 阳光照射在鱼鳞一般的铠甲上,金光闪闪。 号角的声音在这秋色里响彻天空; 塞上泥土犹如胭脂凝成,夜色中浓艳得如紫色。 寒风卷动着红旗,部队悄悄临近易水; 凝重的霜湿透了鼓皮,鼓声低沉,扬不起来。 为了报答国君的赏赐和厚爱, 手操宝剑甘愿为国血战到死! 1、黑云:厚厚的乌云。这里指攻城敌军的气势。 2、摧:毁坏。这句形容敌军兵临城下的紧张气氛和危机形势。 3、甲光:铠甲迎着太阳闪出的光。甲,指铠甲,战衣。 4、金鳞:形容铠甲闪光如金色鱼鳞。金:像金子一样的颜色和光泽。 5、角:古代军中一种吹奏乐器,多用兽角制成,也是古代

军中的号角。 6、塞土燕脂凝夜紫:夜色中塞上泥土有如胭脂凝成,浓艳得近似紫色。 7、燕脂:即胭脂,一种红色化妆品。这里指暮色中塞上泥土有胭脂凝成。据说长城附近多半是紫色泥土。 8、临:抵达。 9、易水:河名,大清河上源支流,源出今河北省易县,向东南流入大清河。“塞上”一作“塞土” 10、霜重鼓寒:天寒霜降,战鼓声沉闷而不响亮。 11、声不起:形容鼓声低沉;不高扬。 12、黄金台:故址在今河北省易县东南,相传战国燕昭王所筑,置千金于台上,以招聘人材、招揽隐士。 13、玉龙:指一种珍贵的宝剑,这里代指剑。 14、君:君王。 【赏析】 《雁门太守行》是乐府旧题,唐人的这类拟古诗,是相对唐代“近体诗”而言的。它有较宽押韵,不受太多格律束缚,可以说是古人的一种半自由诗。后称“乐府诗”。多介绍战争场景。 诗人的语言极力避免平淡而追求峭奇。为了追求奇,他在事物的色彩和情态上着力,用浓辞丽藻大红大绿去表现紧张悲壮的战斗场面,构思新奇,形象丰富。 一般说来,写悲壮惨烈的战斗场面不宜使用表现秾艳色彩的

《春望、饮酒、雁门太守行、赤壁、渔家傲》中考复习题

24.诗词五首中考复习题及答案【部编版八年级上册】题型:【理解性默写】【选择题】【简答题】 24.诗词五首 1、饮酒(其五)/陶渊明 2、春望/杜甫 3、雁门太守行/李贺 4、赤壁/杜牧 5、渔家傲(天接云涛连晓雾)/李清照1、《饮酒》(其五)陶渊明 【原诗】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乌相与还。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译文】 将房屋建造在人来人往的地方,却不会受到世俗交往的喧扰。问我为什么能这样,只要心志高远,自然就会觉得所处地方僻静了。在东篱之下采摘菊花,悠然间,那远处的南山映入眼帘。傍晚时分南山景致甚佳,雾气峰间缭绕,飞鸟结伴而还。这里面蕴含着人生的真正意义,想要辨识,却不知怎样表达。 【习题】 一、理解性默写: 1、陶渊明的《饮酒》中表明诗人决意摆脱尘世的干扰,过闲适恬静的生活的诗句是: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2、表达了诗人不与世俗同流合污(本文的主旨句)的诗句: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3、陶渊明《饮酒》中表现了怡然自得,恬淡闲适,热爱自然,旷达胸襟的诗句是:采菊东篱下,悠悠见南山。 4、陶渊明的《饮酒》中表明作者本想说明白,却又不可言传的诗句是: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二、选择题:

1、下列对这首诗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C ) A.《饮酒》是陶渊明归隐后陆续写的一组五言古诗,为酒后即兴之作,大多直抒胸臆,挥洒真情,实际上是借“饮酒”的话题,写对世事人生的感慨 B.诗的前四句构成一个意义“方阵”,通过叙事和议论,定下全篇的基调。C.“心远地自偏”形象地道出这样一个道理:环境的偏僻幽静方能使人恬淡舒适。 D. 本诗在客观事物的描写中融合对人生哲理的领悟,情、景、理自然融合,意境深邃。 【解析】C 道理:即使在闹市居住,只要内心追求宁静自由,就仿佛住在山水田园只中一样。 2.下列理解有误的—项是( B ) A.“而无车马喧”意思是没有那些人来人往的喧嚣,没有世俗的困扰。B.“心远地自偏”意思是只要居所偏僻安静,心就会远离喧闹的尘世。C.“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写出了心与自然的会意与亲近,达到了一种物我合—的境界。 D.“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的意思是:这种生活让人体会到人生的真正意义,但无法用语言表达,只能用心灵去感受。 【解析】B错误,应是:只要内心追求宁静自由,就仿佛住在山水田园只中一样。 3、对这首诗中语句的解说,不恰当的一项是( B ) A、“结庐在人境”是说住在众人聚居的地方建造房屋。 B 、“问君何能尔”,“尔”的意思是“耳”,罢了。 C 、“飞鸟相与还”,“相与还”是结伴而还,意思是飞鸟倦了也知道还家。 D 、“此中有真意”的“此中”,据此时此地的情景,也就是指隐居生活。 【解析】B 尔,是指这样,即: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4、关于《饮酒》的赏析不正确的是:( B ) A.这首诗描写了诗人归隐后的日常劳动生活;表现了作者悠然自得的心境,抒发了诗人对宁静自由的田园生活的热爱,对官场的鄙弃和厌恶。 B.“悠然”二字用得很妙,写出了诗人那种恬淡、闲适的心境。诗人“悠然”所见南山之景,也是有意所见。 C.诗中巧妙运用顶针修辞。

雁门太守行赏析

《雁门太守行》李贺 黑云压城城欲催,甲光向日金鳞开。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 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1、这首诗写了什么内容?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这首诗借用乐府旧题,描绘当时的一场边关战争,歌颂了守边将士浴血奋战、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概。 2、赏析“黑云压城城欲催,甲光向日金鳞开”两句。 这两句以比喻和夸张手法,渲染敌军兵临城下的紧张气氛和危急形势。第二句转写城内守军披坚执锐、严阵以待的情形。 3、三、四两句为写激战营造出一种怎样的气氛?苍凉、悲壮。 4、这首诗与一般描写战争的诗词相比,在词语使用上有何特别之处?试举例说明。 参考:这首诗以色彩斑斓的词语描绘悲壮的战争风云,构成了奇特的意境。如在“黑云”“夜紫”的背景下,点染以“金鳞”“燕脂”“红旗”等,画面色彩斑斓,显得奇异诡谲。 5、前四句写日落前情景,后四句写唐军将士夜袭敌营,以死报效朝廷。最后两句引用典故,既与战争的地点相吻合,又是对天子和将士的称颂。 《雁门太守行》李贺 黑云压城城欲催,甲光向日金鳞开。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 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1、这首诗写了什么内容?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这首诗借用乐府旧题,描绘当时的一场边关战争,歌颂了守边将士浴血奋战、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概。 2、赏析“黑云压城城欲催,甲光向日金鳞开”两句。 这两句以比喻和夸张手法,渲染敌军兵临城下的紧张气氛和危急形势。第二句转写城内守军披坚执锐、严阵以待的情形。 3、三、四两句为写激战营造出一种怎样的气氛?苍凉、悲壮。 4、这首诗与一般描写战争的诗词相比,在词语使用上有何特别之处?试举例说明。 参考:这首诗以色彩斑斓的词语描绘悲壮的战争风云,构成了奇特的意境。如在“黑云”“夜紫”的背景下,点染以“金鳞”“燕脂”“红旗”等,画面色彩斑斓,显得奇异诡谲。 5、前四句写日落前情景,后四句写唐军将士夜袭敌营,以死报效朝廷。最后两句引用典故,既与战争的地点相吻合,又是对天子和将士的称颂。

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赏读《饮酒》(其五)《春望》《雁门太守行》教案

诗词五首 【导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默写这五首诗词。 2.品味语言,把握诗歌主要内容,体会诗歌的内涵。 3.树立热爱祖国民族文化的思想感情,提高文化品味与审美情趣。 【课时计划】 2课时。 第一课时赏读《饮酒》(其五)《春望》《雁门太守行》 学生齐读导学目标,圈点关键词,做到对学习任务心中有数。 情景导入生成问题 诵读古诗词,你可以感受祖国的名山大川,欣赏故乡的小桥流水;你可以放眼纷繁的社会,笑看人生百态……古诗词犹如“润物细无声”的春雨,滋润你的心田。今天让我们再次踏进诗歌艺术的殿堂,去寻觅属于我们的那份真心感动。 自我研学生成新知 步骤一知识梳理夯实基础 1.读准字音,记准字形,给加点的字注音。 结庐(lú) 东篱(lí) 搔更短(sāo) 不胜簪(zān) 燕脂(yān) 2.理解诗歌重点词语的词义。 悠然:悠远闲适的样子。日夕:傍晚。相与:相伴。 浑:简直。胜:能够承受,禁得起。 黑云压城:比喻敌军攻城的气势。角:军中号角。 玉龙:指宝剑。 3.作者简介

陶渊明(365—427)东晋著名诗人,名潜,字元亮,也称“靖节先生”,又自号“五柳先生”。寻阳柴桑(今江西九江)人,著名的隐士,不满于官场的黑暗,“不为五斗米折腰”,隐居田园。 杜甫(712—770)字子美,汉族,祖籍襄阳,生于河南巩县,自号少陵野老,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与李白合称“李杜”,代表作有《三吏》《三别》《春望》等。 李贺(790—816)字长吉,福昌(今河南宣阳)人,唐代诗人,后世称李昌谷,有“诗鬼”之称,是与“诗圣”杜甫,“诗仙”李白,“诗佛”王维相齐名的唐代著名诗人,著有《昌谷集》。 4.背景介绍 《饮酒》都是陶渊明在饮酒以后写的,但所写诗的内容不一定都与饮酒的事情有关,抒写的是自己的志趣,此诗写作时间大约是作者归田的第20年(417年)借“饮酒”的题目,写对世事人生的感慨。 《春望》这是杜甫“安史之乱”期间在长安所作的,唐肃宗至德元年(756年)八月,杜甫从鄜州(现在陕西富县)前往灵武(现在属宁夏)投奔肃宗,途中为叛军所俘,后困居长安,该诗作于次年三月,全篇忧国,伤时,念家,悲己,显示了诗人一贯心系天下,忧国忧民的博大胸怀。 《雁门太守行》李贺生活的时代藩镇叛乱此起彼伏,发生过重大的战争,从有关史料记载推测,本诗可能写的是平定藩镇叛乱的战争。 学法指导一: 【诗歌朗读的技巧】 诗歌朗读的最高境界是准确传达诗歌作者的情感,关键在于控制好声音的高低快慢以及力度气息;前提是对于作者的经历及写作背景有具体的了解和深入的体悟,简言之就是:诗文朗读要传情,高低快慢气力声,人生世事须感悟,篇篇精彩我能行。 5.大声朗读,用“/”划分朗读停顿。 饮酒(其五)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第25课《诗词五首——饮酒》教案(语文版初一下)

第25课《诗词五首——饮酒》教案(语文版初一下)〔陶渊明〕 教学目标 1.学习课文,培养鉴赏古诗的能力。 2.研读品味,体悟诗的表现手法。 3.反复阅读,领会作者意志和乐趣。 教学重难点 1.整体把握和感悟诗的表现手法。 2.语感的培养和诗歌表现手法的学习。 教学预备 1.多媒体:据陶潜?饮酒?(其五)作的诗意画,?行路难?配图。 2.范读带:有关五首诗的录音。 3.投影卡片:介绍作者及其诗的卡片。 设计思路 学习这五首诗词,应让学生在反复朗读中品味诗歌的思想感情。可注意引导学生从把握观赏古诗词的方法(例如同一时代的不同作品、不同流派的作品或同一流派的其他作家作品的比较)人手,明白得本课中的五首作品。那些表现诗词主旨的优秀诗句,应能默写并在语文实践活动中灵活运用。 在此基础上,让学生提出疑咨询。质疑可能会是多方面的:或是字词上的,或是诗句上的,或是关于时代背景、作者情形等方面的,均要让学生畅所欲言。对提出来的疑咨询,教师不必一一作答,先发动全班同学来讨论解决,一时无法解决的咨询题,能够存疑,或作为研究性学习的课题在课外作深入探讨。然后让同学讲讲或写一点各自感悟到的东西。 教法:介绍背景,反复诵读法;联想想像,比较阅读法。 学法:诵读、讨论、自主探究。 教学课时: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语设计 我国的诗歌源远流长,从?诗经?算起,至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了。在诗歌的进展过程

中,显现过许多流派,〝田园诗派〞确实是其中之一。旧时代的一些诗人,对现实不满,退居山野,避入乡村,通过对自然景物专门是田园风光的歌咏以抒发情怀。这类诗被称为田园诗,写这类诗的诗人也就被称为田园诗人了。陶渊明确实是我国古代最有代表性的田园诗人。他与最早的山水诗人南朝宋诗人谢灵运被合称为〝陶谢〞。听人讲美味,总不如自己亲口尝一尝来得真切。今天我们就来品陶渊明?饮酒?诗之美味吧! 二、解题 1.陶渊明,字元亮,一讲名潜字渊明。他是东晋开国元勋陶侃的后代,他三次出仕,三次退隐,最后下决心走上归田之路。在东晋末年,玄学盛行的背景中,他的诗表现出一种新的人一辈子观与自然观,反对用对立的态度看待人与自然的关系,强调人与自然的一体性,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他共写?饮酒?诗20首,那个地点选的是其中的第五首。 2.据讲,?饮酒?诗差不多上陶渊明在饮酒以后写的,但所写诗的内容不一定与饮酒的情况有关,抒写的是自己的志趣。此诗写作时刻大约是作者归田的第20年(417年)。此诗写他在农村里悠然自得的隐居生活,通过对眼前景物的叙写,讲明〝心远地自偏〞的哲理,表达了作者从自然景物中查找到乐趣的恬适心情和丰富的精神生活。 三、研习课文 1.整体把握,理清思路。 (1)听五首诗词录音一遍;接着听?饮酒?一遍,听清字的读音、诗句的节拍及重音之处等等,然后学生对比课文注释自读一遍,再听第二遍录音,学生默默地跟读。 (2)补充?饮酒?的注释。 ①喧:吵闹的声音。 ②君:指陶渊明。这句是假设有人咨询陶渊明。 ③心远地自偏:自己的心灵差不多远离了尘俗的牵缠,所住的地点自然也就看起来显得清静起来了。 ④辨:讲明。 ⑤忘言:想不到用什么语言来表达。 (3)教师依照自己的体会范读?饮酒?两遍。 (4)打出课件,同时让学生诵读课文多遍。 (5)指导背诵。 在熟读明白得的基础上背诵。全诗有两个层次:开头四句为一层。是讲作者尽管生活在人来人往的环境里,却听不到车马的喧闹声,如何能做到如此呢?原先是心灵远离了尘俗的牵缠,那么所居的地点自然也就看起来清静起来了。

《饮酒》《春望》《雁门太守行》、赤壁、渔家傲赏析

《饮酒》 1、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车马喧”代表着车马的喧闹声,世俗的交往。 2、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心远”指无追名逐利之心。该句转换叙事角度,用设问自问自答的方式写出诗人超然世外的原因。 3、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见”改为“望”好不好? 答:“见”字十分传神地表现了诗人在采菊之间漫不经心偶然抬头见山的情状,与全诗顺其自然的情调和谐一致。如果改用“望”字,就显得故意、做作了,不仅使“悠然”的情态丧失无遗,而且破坏了全诗的意境。 4、“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渲染隐居之所的宁静和诗人悠然的心境。 5、真意指生活的真谛和自然之趣。“忘言”就是不知道用什么语言来表达,只可意会,不可言传。 6、全诗表达的思想感情?答:诗人摆脱官场束缚后悠然自得、恬淡闲适的心情。 《春望》 1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炼字赏析 答:一个“破”字写出了国都沦陷、城池破败的景象,令人触目惊心。一个“深”字写出了乱草遍地、林木苍苍的满目凄凉。交代了写作背景,为下文抒情做了铺垫。 2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答:绘画面:感伤时事,见到开放的鲜花禁不住悲伤流泪;为别所恨,听到鸟儿的叫声,也禁不住魂悸心惊。 赏析:诗人以花、鸟为“感”“恨”的主体,移情于物,通过写花、鸟使人落泪、心惊。以乐景衬哀情,表达了诗人感时伤怀的深沉情感。 3这两句表达的情感? 答:“感时”表现了诗人忧心国事的情感,“恨别”表现了诗人感伤离别的情感,抒发了诗人面对国都沦陷、山河破碎而产生的沉痛和忧伤之情。 4、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答:“抵万金”运用夸张的修辞手法,家人离散,久盼家人音信而不至的焦急心情,极言了家书的珍贵,表达了作者对亲人深切思念之情。

雁门太守行赏析练习题

《雁门太守行》赏析练习题 一、默写 1、“诗鬼”李贺在《雁门太守行》中写敌人兵临城下,战云笼罩,使人透不过气来,而战士整装待发,士气还很旺盛的诗句是:“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 2、李贺的《雁门太守行》描写白天戒备森严,无比威严的诗句是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 3、《雁门太守行》中运用比喻,夸张手法,渲染敌军兵临城下的紧张气氛和危急形势和城内将士披坚执锐,严阵以待的情形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 4、抒发誓死报国忠心的诗句是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5、“角色满天秋色里,塞上胭脂凝夜紫。”把激战中的边塞风光写得很壮美 6.“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显然是潜师夜袭,一场苦战。“易水”二字使人联想起战国时刺客荆轲的《易水歌》:“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 7.“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黄金台相传是战国时燕昭王所筑,渴望贤才,置千金于台上,延请天下奇才。诗人借用这个典故,既与战争的地点相吻合,又是对天子和将士的守边将士浴血奋战、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概的称颂。

二、选择题。 8.对这首诗内容的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C ) A第一句“黑云”比喻敌人大军压城的气势,第二句“金鳞”比喻铠甲在太阳下反射的闪光。B第四句中“燕脂”、“紫”都是形容边塞泥土的颜色怪异,包含着当时战况严峻的象征意义。C.第六句,“寒声”指战鼓的声音低沉重浊,“不起”指战士们在这样沉重的鼓声中斗志难振。D第七、八句意思是战士们为了报答君王平日里对自己的重视,决心奋战沙场,为君王献身。 三、简答题。 9、请设想“半卷红旗”是怎样的景象,作者捕捉这个景象入诗要表现什么? 提示:半卷红旗是侧面描写战况,一方面是风势很大,卷起红旗便于急行军,另一方面是高度戒备,不事张扬,把战事的紧张状态突现出来。 10、“黑云压城城欲摧”已成为脍炙人口的名句,该句用比喻和夸张的手法,在原文中渲染兵临城下的紧张气氛和危急形势,现在人们常用来形容(局势的危急)。 11、赏析“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这两句诗活用战国时期燕昭王置千金于黄金台上以招贤才的典故,表现了将士们誓死杀敌、报效朝廷的决心。

诗词五首《饮酒》〈春望》《雁门太守行〉等五首赏析

《诗词五首》赏析 一、《雁门太守行》赏析: 1、赏析首联:“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从以下几个角度赏析) ①修辞角度:运用比喻和夸张,渲染了敌军兵临城下的紧张气氛和危急形势。赞美守军将士的高昂士气。 ②炼字角度:“压”“摧”二字,形象地写出了敌军的人马众多、来势凶猛和守城将士的处境艰难,表现了战争的紧张气氛。 ③情感:首句情感浓郁,歌颂了守边将士临危不惧、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概。 ④“甲光向日金鳞开”中“开”字用得好,请简要分析其妙处。 “开”字写出了在敌军兵临城下时,守军将士们披坚执锐,严阵以待,雄姿英发,士气高昂的状态。 ⑤描述画面:敌军滚滚而来,黑压压一片,犹如乌云翻腾,几乎要摧毁城墙。守军将士严阵以待,阳光照耀铠甲,闪闪发光,将士们英姿飒爽,斗志昂扬。 2、赏析“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中的“满”和“凝”字妙在何处 一个“满”字,扩大了激战的场面,反映出守边将士英勇杀敌的冲天气势;一个“凝”字,形象地描绘出战场上血流满地的场景和悲壮惨烈的战斗画面。 3、从感官角度(听觉和视觉)赏析“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 这两句从听觉和视觉两方面写出了两军战争规模之大,激战之惨烈。渲染了黯然凝重的悲壮气氛,侧面烘托出守军将士士气昂扬,奋力反击的形象。 4、最后两句“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引用典故,表达了边塞将士们誓死报效国家的决心。 5、最后两句“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借用什么典故有什么作用 借用了战国时燕昭王在易水东南筑台,上面放着黄金,用来招揽天下贤士的典故,表达了边塞将士们誓死报效国家的决心。 6、结合全诗说说作者捕捉“半卷红旗”这个景象入诗是为了表现什么 一方面是为了表现风势很大,卷起红旗便于急行军;另一方面是为了体现行军时的高度戒备,不事张扬,把战事的紧张状态突显了出来。 二、《春望》赏析:

《雁门太守行》李贺赏析

《雁门太守行》李贺赏析 内容:【原诗】【翻译】【作者】【背景】【主题思想】【赏析】 【原诗】 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 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译文】 敌兵滚滚而来,犹如黑云翻卷,想要摧倒城墙;战士们的铠甲在阳光照射下金光闪烁。号角声声,响彻秋夜的长空,塞外寒夜中,将士们的鲜血凝结成紫色。红旗半卷,援军赶赴易水;夜寒霜重,鼓声郁闷低沉。为了报答国君的赏赐和厚爱,手操宝剑甘愿为国血战到死。 【作者】 李贺(790~816),唐代著名诗人,汉族,河南福昌人。字长吉,世称李长吉、鬼才、诗鬼等,与李白、李商隐三人并称唐代“三李”。祖籍陇西,生于福昌县昌谷(今河南洛阳宜阳县)。一生愁苦多病,仅做过3年九品微官奉礼郎,因病27岁卒。李贺是中唐浪漫主义诗人的代表,又是中唐到晚唐诗风转变期的重要人物。 【背景】 李贺生活的时代藩镇叛乱此起彼伏,发生过重大的战争。从有关《雁门太守行》这首诗的一些传说和材料记载推测,可能是写平定藩镇叛乱的战争。诗中所属之事,难以考证。这不是某一次战争,写意而非写实。当时是元和二年,公元807年。李贺当时仅17岁。 【主旨】 描绘了一场边关战争,歌颂了守边战士浴血奋战,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概。该诗用浓墨重彩描会战争场景,构成了奇特意境。比喻和夸张的手法,渲染了敌军兵临城下的紧张气氛和危机形势。典故的使用,”金鳞“”燕脂“”红旗“”黄金台“”玉龙“的色彩斑斓,用以描绘悲壮惨烈的战争场景。 【名句赏析】

首句于“云”上着“黑”字,已感气氛沉重。而这“黑云”又“压城”以至压得“城欲摧”,明显有象征意义。“云”上特加“黑”字,自然不会用以象征我军而是象征敌军。敌军压境围城如此凶猛,则我军只有杀出重围,才有生路。 “甲光向日金鳞开”,在色彩和形相上,与上句形成强烈对比,明含欣喜、赞美之情。一、二两句写围城与突围,构成一个意义单位。以下八句写乘胜追杀,直至兵临易水,是又一个意义单位。“角”,古代军用乐器。“角声满天秋色里”一句,正是以虚写实。在读者想象中展现敌退我追的壮阔场景。 “塞上胭脂凝夜紫”中的“夜”字照应第一句中的“日”字,表明从突围至此,已过了较长一段时间,双方互有杀伤。紧承“角声”、“秋色”描绘塞土赤紫,已令人想见战血,于“紫”前加一“凝”字,更强化了这种联想。 由“日”到“夜”,以至夜深“霜重”,追兵已临易水,敌军自然先到易水。诗人运用特殊的艺术手法表现独特的艺术想象,或用象征,或用暗示,或用烘托,或以虚见实、以声显形、以部分代全体,给读者留下了过于广阔的想象空间。 诗人选用“玉龙”和“黄金台”造型设色,创造出“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的诗句,一位神采奕奕的主将形象便宛然在目。其不惜为国捐躯的崇高精神,以及君主重用贤才的美德,都给读者以强烈而美好的感受。

部编本初二语文《雁门太守行》诗词赏析中考试题汇编

部编本初二语文《雁门太守行》诗词赏析中考试题汇编 李贺 黑云压城城欲摧, 甲光向日金鳞开。 角声满天秋色里, 塞上燕脂凝夜紫。 半卷红旗临易水, 霜重鼓寒声不起。 报君黄金台上意, 提携玉龙为君死。 【思想内容】全诗用奇丽的色彩点染战斗的环境气氛,表现了危城守将誓死报国的决心,能给读者以深刻的印象。 【名句赏析】①“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用“黑云压城”极力渲染了兵临城下的紧急形势,用“城欲摧”极言大军 压境的紧张气氛。甲光,铠甲迎着太阳发出的闪光。孤城被蜂拥而来的敌人团团围住。敌人兵临城下,大军压境,有如乌云重重压下要把城墙摧垮。这样构思较新颖, ②“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这两句分别从听觉 和视觉两方面铺写阴寒惨切的战地气氛。两句写两军激战的惨烈。这两句中的“燕脂”,“夜紫”还暗指战场血迹。战斗异常残酷,战死者的鲜血把泥土染成紫色。战斗从白昼持续到黄昏。晚霞映 照着战场,那大块大块的胭脂般鲜红的血迹,透过夜雾凝结在

大地上呈现出一片紫色。 ③“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写守将曾受皇帝厚遇,临危时誓死相报,英勇赴战的决心。 【五年试题汇编】 雁门太守行 李贺 黑云压城城欲摧, 甲光向日金鳞开。 角声满天秋色里, 塞上燕脂凝夜紫。 半卷红旗临易水, 霜重鼓寒声不起。 报君黄金台上意, 提携玉龙为君死。 ①全诗采用了的手法,把战斗的气氛渲染得凝重而惨烈。(1分) ②这是一首以边塞战争为题材的诗,突出了将士的高昂士气和。(1分) 【答案】 ①夸张 ②爱国热情评分说明:(1)一(5)题共8分,每空1分。错别字、漏字、添字则该空不得分。(6)题(2分)每小题各1分,第②小题只要有“爱国”字样,即可得分。

诗词五首《饮酒(其五)》《春望》《雁门太守行》《赤壁》《渔家傲》教案

24.诗词五首 《饮酒(其五)》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了解有关陶渊明的文学常识及写作背景;朗读、背诵全诗。 2、通过了解作者生平及写作背景来把握诗歌主旨,体味诗人抒发的思想情感及语言的音韵美。 3、感悟诗人热爱自然,回归自然,淡泊名利的人生态度。 教学重点:目标1. 教学难点:目标2. 教学方法:朗读、研讨。 课型:新授课。 课时数:1课时。 教学过程: 一、释题导入: 本诗是陶渊明的组诗《饮酒诗二十首》中的第五首。陶渊明的《饮酒》诗共二十首,并有一段序文,是他“闲居寡饮”“既醉之后”的作品,不是一次完成的。 二、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1、教师范读、领读全诗。 2、学生自由朗读、齐读全诗。 3、陶渊明(约365—427),字元亮,一说名潜,字渊明,世称靖节先生,因宅边曾有五棵柳树,,又自号“五柳先生”。浔阳柴桑人。作品有《归园田居》《饮酒》《拟古》等,其中以田园诗居多,后世称他为田园诗人,他的五言诗成就最高。 4、背景资料:选自《陶渊明集》。《饮酒》共有二十首,本文选的是第五首,大约写于作者归隐后的第二年(约417年),是酒后所作。 5、学生朗读、背诵。 三、细读品味: 1、“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置身“人境”,却能做到“无车马喧”,不染世俗之事, 2、“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自问自答,无求名逐利之心,即使身居闹市,也

与身在深山无甚不同。诗人用平淡的话道出这个深刻道理。 第一层,从哲学的高度来表达自己的人生态度。 3、“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夕阳西下,飞鸟投林,万物自由自在,一派自然和谐景象。 4、“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此时,诗人心旷神怡,若有所悟,其间意趣,是不能用语言来表达的。 第二层,写诗人从对自然界的欣赏中,得到美的享受和启迪。 四、合作探究: 结尾两句有什么深层含义? 明确:最后两句,是全诗的总结:在这里可以领悟到生命的真谛,可是想要把它说出来,却找不到合适的语言了。实际的意思是说:着一种真谛,乃是生命的活脱脱的感受,逻辑的语言不足以体现它的微妙与整体性。禅学的味道,在这里已经显露端倪了。 在诗的结构上,这两句非常重要。它揭示了全诗的形象所要表达的深层意义,同时也把读者的思路引回到形象中,让读者去体悟,去咀嚼。 五、教师小结: 诗人写幽美深远的景和悠然自得的情,在情景交融的境界中蕴涵着万物各得其所的哲理。人闲逸而自在,山静穆而高远。在那一刻,似乎有共同的旋律从人心和山峰中一起奏出,融为一支轻盈的乐曲,同时也体现了全诗的宗旨——复归自然。 这首诗通过对田园生活中自然景色的悠闲欣赏,表现了作者厌倦官场喧嚣,决心归隐自洁、超脱世俗的人生追求。 六、布置作业:研讨与练习一。 七、板书设计: 饮酒 在人境、无车马喧————心远 采菊篱下南山;山气日夕飞鸟————悠然 ————热爱自然、淡泊名利。

《雁门太守行(唐)李贺》诗歌鉴赏答案及译文

《雁门太守行(唐)李贺》诗歌鉴赏答案及译文《雁门太守行李贺》诗歌鉴赏答案及译文 雁门太守行李贺 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敌军似乌云压近,危城似乎要被摧垮。 阳光照射在鱼鳞一般的铠甲上,金光闪闪。 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号角的声音在这秋色里响彻天空,夜色中,塞上泥土中鲜血浓艳得如紫色。 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寒风卷动着红旗,部队悄悄临近易水; 凝重的霜湿透了鼓皮,鼓声低沉,扬不起来。 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为了报答国君的赏赐和厚爱,手操宝剑甘愿为国血战到死。 作者简介 李贺,唐代著名诗人,河南福昌人。字长吉,世称李长吉、鬼才、诗鬼等,与李白、李商隐三人并称唐代“三李”。祖籍陇西,生于福昌县昌谷。一生愁苦多病,仅做过3年九品微官奉礼郎,因病27岁卒。李贺是中唐浪漫主义诗人的代表,又是中唐到晚唐诗风转变期的重要人物。 作品鉴赏首联既是写景,也是写事,成功地渲染了敌军兵临城下的紧张气氛和危急形势。“黑云压城城欲摧”,一个“压”字,把敌军人马众多,来势凶猛,以及交战双方力量悬殊、守军将士处境艰难等等,淋漓尽致地揭示出来。“甲光向日金鳞开”忽然,风云变幻,一缕日光从云缝里透射下来,映照在守城将士的甲衣上,只见金光闪闪,耀人眼目。此刻他们正披坚执锐,严阵以待。这里借日光来显示守军的阵营和士气,情景相生,奇妙无比。

全诗写了三个画面:一个白天,表现官军戒备森严;一个在黄昏前,表现刻苦练兵;一个在中夜,写官军出其不意地袭击敌人。 首联写景又写事,渲染兵临城下的紧张气氛和危急形势。后句写守城将士严阵以待,借日光显示守军威武雄壮。 颔联从听觉和视觉两方面 尾联引用典故写出将士誓死报效国家的决心 颔联分别从听觉和视觉两方面渲染战场的悲壮气氛和战斗的残酷。时值深秋,万木摇落,在一片死寂之中,那角声呜呜咽咽地鸣响起来。显然,一场惊心动魄的战斗正在进行。“角声满天”,勾画出战争的规模。敌军依仗人多势众,鼓噪而前,步步紧逼。守军并不因势孤力弱而怯阵,在号角声的鼓舞下,他们士气高昂,奋力反击。战斗从白昼持续到黄昏。晚霞映照着战场,那大块大块的胭脂般鲜红的血迹,透过夜雾凝结在大地上呈现出一片紫色。这种黯然凝重的氛围,衬托出战地的悲壮场面,暗示攻守双方都有大量伤亡,守城将士依然处于不利的地位,为下面写友军的援救作了必要的铺垫。 颈联写将士夜袭敌营,以死报效朝廷。“半卷红旗临易水”,“半卷”二字含义极为丰富。黑夜行军,偃旗息鼓,为的是“出其不意,攻其不备”;“临易水”既表明交战的地点,又暗示将士们具有“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那样一种壮怀激烈的豪情。接着描写苦战的场面:驰援部队一迫近敌军的营垒,便击鼓助威,投入战斗。无奈夜寒霜重,连战鼓也擂不响。 尾联“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黄金台是战国时燕昭王在易水东南修筑的,传说他曾把大量黄金放在台上,表示不惜以重金招揽天下士。诗人引用这个典故,写出将士们报效朝廷的决心。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 语文第24课 诗词五首 《饮酒(其五)》知识点 同步练习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语文 第24课诗词五首《饮酒(其五)》知识点+同步练习 一、作者简介 陶渊明(约365年-427年),字元亮,晚年更名潜,别号五柳先生,私谥靖节,世称靖节先生,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人,东晋杰出诗人、辞赋家、散文家,“田园诗派之鼻祖”。陶渊明诗文感情真挚,朴素自然,清高耿介,洒脱恬淡,影响了很多文人的思想和创作。 二、故事背景 这首诗大约作于诗人归田后的第十二年,即公元四一七年,正值东晋灭亡前夕。作者感慨甚多,借饮酒来抒情写志。 三、理解诗义 【注释】 何能尔:为什么能这样。尔:如此、这样。 车马喧:指世俗交往的喧扰。 悠然:自得的样子。 结庐:建造住宅,这里指居住的意思。 见:看见(读jiàn),动词。 日夕:傍晚。相与:相交,结伴。 相与还:结伴而归。 南山:泛指山峰,一说指庐山。 【译文】 居住在人世间,却没有车马的喧嚣。问我为何能如此,只要心志高远,自然就会觉得所处地方僻静了。 在东篱之下采摘菊花,悠然间,那远处的南山映入眼帘。山中的气息与傍晚的景色十分好,有飞鸟,结着伴儿归来。这里面蕴含着人生的真正意义,想要辨识,却不知怎样表达。 四、古诗赏析 这首诗的意境可分为两层,前四句为一层,写诗人摆脱世俗烦恼后的感受。后六句为一层,写南山的美好晚景和诗人从中获得的无限乐趣。表现了诗人热爱田园生活的真情和高洁人格。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诗起首作者言自己虽然居住在人世间,但并无世俗的交往来打扰。陶渊明早岁满怀建功立业的理想,几度出仕正是为了要实现匡时济世的抱负。但官场风波险恶,世俗伪诈污蚀,整个社会腐败黑暗,于是便选择了洁身自好、守道固穷的道路,隐居田园,躬耕自资。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中的“心远”是远离官场,更进一步说,是远离尘俗,超凡脱俗。排斥了社会公认的价值尺度,探询作者在什么地方建立人生的基点,这就牵涉到陶渊明的哲学思想。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中“悠然”写出了作者那种恬淡闲适、对生活无所求的心境。“采菊”这一动作不是一般的动作,它包含着诗人超脱尘世,热爱自然的情趣。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这两句是景物描写。这时我们隐隐可知诗人不光在勉励自己“还”,含蓄寄托了与山林为伍的情意,还在规劝其他人;两句虽是写景,实是抒情悟理。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诗末两句,诗人言自己的从大自然的美景中领悟到了人生的意趣,表露了纯洁自然的恬淡心情。所谓“忘言”,实是说恬美安闲的田园生活才是自己真正的人生,而这种人生的乐趣,只能意会,不可言传,也无需叙说。这充分体现了诗人安贫乐贱、励志守节的高尚品德。 五、课文主题 《饮酒》(其五)通过对隐居生活的描写,表达了诗人安贫乐道、不慕名利的高尚节操,表现了诗人从自然景物中寻得乐趣之后的恬淡心情。

饮酒、春望、雁门太守行、赤壁、渔家傲天接云涛连晓雾习题及答案

24.诗词五首习题及答案【部编版八上】 班级:姓名: 24.诗词五首 一、饮酒(其五)/陶渊明 二、春望/杜甫 三、雁门太守行/李贺 四、赤壁/杜牧 五、渔家傲(天接云涛连晓雾)/李清照 一、《饮酒》(其五)陶渊明 【原诗】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乌相与还。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译文】将房屋建造在人来人往的地方,却不会受到世俗交往的喧扰。问我为什么能这样,只要心志高远,自然就会觉得所处地方僻静了。在东篱之下采摘菊花,悠然间,那远处的南山映入眼帘。傍晚时分南山景致甚佳,雾气峰间缭绕,飞鸟结伴而还。这里面蕴含着人生的真正意义,想要辨识,却不知怎样表达。 【习题】 1、下列对这首诗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饮酒》是陶渊明归隐后陆续写的一组五言古诗,为酒后即兴之作,大多直抒胸臆,挥洒真情,实际上是借“饮酒”的话题,写对世事人生的感慨 B.诗的前四句构成一个意义“方阵”,通过叙事和议论,定下全篇的基调。C.“心远地自偏”形象地道出这样一个道理:环境的偏僻幽静方能使人恬淡舒适。 D. 本诗在客观事物的描写中融合对人生哲理的领悟,情、景、理自然融合,意境深邃。 2.下列理解有误的—项是()

A.“而无车马喧”意思是没有那些人来人往的喧嚣,没有世俗的困扰。B.“心远地自偏”意思是只要居所偏僻安静,心就会远离喧闹的尘世。C.“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写出了心与自然的会意与亲近,达到了一种物我合—的境界。 D.“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的意思是:这种生活让人体会到人生的真正意义,但无法用语言表达,只能用心灵去感受。 3、对这首诗中语句的解说,不恰当的一项是() A、“结庐在人境”是说住在众人聚居的地方建造房屋。 B 、“问君何能尔”,“尔”的意思是“耳”,罢了。 C 、“飞鸟相与还”,“相与还”是结伴而还,意思是飞鸟倦了也知道还家。 D 、“此中有真意”的“此中”,据此时此地的情景,也就是指隐居生活。 4、关于《饮酒》的赏析不正确的是:() A.这首诗描写了诗人归隐后的日常劳动生活;表现了作者悠然自得的心境,抒发了诗人对宁静自由的田园生活的热爱,对官场的鄙弃和厌恶。 B.“悠然”二字用得很妙,写出了诗人那种恬淡、闲适的心境。诗人“悠然”所见南山之景,也是有意所见。 C.诗中巧妙运用顶针修辞。 D.“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中的“真意”即指自然之趣,又指人生真谛。 5、对下面诗歌理解不当的一项是() A.诗歌通过眼前景物的叙写,说明了“心远地自偏”的道理。 B.诗歌的前四句从哲理的高度表达了诗人的人生态度,后六句写诗人从对自然的欣赏中得到美的享受和哲理的启迪。 C.晋宋隐逸之风盛行,作者陶渊明便是晋宋隐士的代表之一。诗中反映了诗人超脱尘世,隐居山野的隐士生活,突出了其“境”与“心”皆“静”的特点。D.“此中有真意”的“此中”,指的是幽美淡远的“景”和悠然自得之“情”。 6、对这首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是诗人的自问自答,用朴实的语言道出“心

雁门太守行赏析

《雁门太守行》赏析 一、文学常识 1、李贺,字长吉,世称“诗鬼”,唐代中期浪漫主义诗人。 2、写作背景 安史之乱后,藩镇割据加剧,李贺生活的年代正好是朝廷讨伐叛军最激烈的年代。“雁门太守行”是(乐府曲名,后人多用来写边塞征战之事。)这首诗写的就是平定藩镇叛乱的战争,表现了边城将士苦战报国之意。 二、划分朗读节奏 雁门太守行 李贺 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角色/满天/秋色里,塞上/胭脂/凝夜紫。 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辗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三、理解诗意 1、解词 摧:毁。甲,指铠甲,战衣。向日:迎着太阳。向:向着,对着。开:打开,铺开。凝,凝聚。临:逼近,到,临近。声不起:形容鼓声低沉;不响亮。报:报答。意:信任,重用。君:君王。2、诗意 敌军似乌云压进,危城似乎要被摧垮。阳光照射在鱼鳞一般的铠甲上,金光闪闪。号角的声音在这秋色里响彻天空;塞上泥土犹如胭脂凝成,夜色中浓艳得如紫色。寒风卷动着红旗,部队悄悄临近易水;凝重的霜湿透了鼓皮,鼓声低沉,扬不起来。为了报答国君的赏赐和厚爱,手操宝剑甘愿为国血战到死! 四、主旨 这首诗描绘了一场激烈的战斗,表现了守城战士英勇杀敌,誓死报国的决心。同时也表达了诗人自己誓死报国、建功立业的情怀。 五、内容理解 1.这首诗以什么为顺序? 以时间为序。 2.作者在诗中给我们描绘了哪些画面? 全诗可以分为两层。 第一层是前三联,写了三个画面: 一是敌军围攻,守军戒备森严; 二是写战场厮杀,血流成河的悲壮画面; 三是写援军夜晚偷袭敌营。 第二层是第四联,诗人笔锋一转,由战争的场景转向了抒发豪情壮志。 六、赏析: 1、“黑云压城城欲摧”,一个“压”字,把敌军人马众多,来势凶猛,以及交战双方力量悬殊、守军将士处境艰难等等,淋漓尽致地表现了出来。运用比喻和夸张的手法,渲染了大兵压境的紧张气氛和危机形势。 2、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