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描述和阐释事物

描述和阐释事物

描述和阐释事物
描述和阐释事物

地理学科考核目标与要求

三、描述和阐释事物

(《夯实基础短平快》P13~20)

(一)能够用简洁的文字语言、图形语言或其他方式描述地理概念、地理事物的特征、地理事物的分布和发展变化本项要求是在通用语言的基础上,能够正确地使用地理学科的术语描述地理概念、地理事物的现象、地理事物的特征、地理事物的分布和发展变化。

1、对地理概念的描述

对地理事物的本质和规律的把握程度,主要是通过对地理概念的理解程度来体现的。能否对地理概念做出正确的描述,则是考查考生对地理事物本质和规律把握程度的手段。

所谓地理概念,就是对同类地理事物定性的概括。它蕴含着地理事物及其演变过程的本质属性,又可分为一般概念、特殊概念和集合概念。一般地理概念又称普通地理概念,是概括常见的、数量较大的同类地理事物一般属性的概念,如:陆地、山地、高原、盆地、平原、丘陵、海洋、海峡、海流、河流、湖泊、城市、工厂、矿山、铁路、公路等。特殊地理概念则是表示特定地理事物或地理过程的本质属性的概念,如:火口湖、断陷盆地、地上河、水位、水深、峰林、溶洞、珊瑚礁岛、流量、含沙量、输沙量等。集合地理概念,则概括了被限定的地理事物群体共有的本质属性,如中国的纬向山脉、中国沿海开放城市、喀斯特地貌等。

2、对地理事物的特征的描述

对地理事物特征的描述包括两个方面:对地理事物进行正确的定性概括;对地理事物的位臵属性和数量属性能够进行恰如其分的定量表述。

地理数据是对重要地理事物的定量表述,主要有绝对数据、相对数据(比例数据、顺序数据)等。绝对数据是指明或者表示地理事物的数量或数量范围的数据,它们在研究地理问题时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如东西半球的划分经度,南北回归线的纬度等。相对数据只有在绝对数据的基础上才有意义,因此有些绝对数据是地理基础语言中的基础,应该终生记取。另外也应该明确绝对数据是我们认识和研究问题的重要前提,如在讨论经济发展的速度时,如果离开了不同产业的原有基础,只是看它们的相对发展速度,那么不同产业间的比较几乎就失去了价值。

对地理事物进行正确的定性概括,即能够恰当地选取地理基础语汇(学科术语)。地理学科的学科术语主要指地理基础名词和短语、基本地理数据、基本地理图形语言等。地理基础名词和短语即具有常见性、多用性、稳定性、独特意义的地理事物的名称、地理概念,它们构成使用地理语言进行必要的地理信息交流的基础,能够进行图文互换。恰当地选用地理基础语汇,就包括了不混淆基本概念:如河流的流量和径流量,含沙量和输沙量,水位和水深;地形的海拔高度和相对高度等。

对地理事物的位臵属性和数量属性能够进行恰如其分的定量表述包括两个方面的能力:第一是从考试的试卷上获取的地理信息中,解读出定量的信息并加以应用;第二则是要熟记一些可以说是终生有用的地理数据。

表现该类要求的试题非常普遍。在选择题中,常常把对地理现象的正确表述与不正确、不完整的表述等混在一个题目之下的各个选项中,把对地理事物特征的准确描述和解释与不准确的描述和解释混合在一个题目的不同选项中,要求考生能够在给定的时间内找出正确的选项。在综合题中,可以通过直接问答的方式要求考生对地理事物的现象进行正确的表述,对地理事物的特征进行准确的描述和解释。

例1:有关地形图的读图题是最基本的也是经常在考试中出现的题目。其中考查对地形部位的认读,例如识别和区分鞍部、山谷、山峰、断崖等,首先就要能够从等高线的形态中正确地表述地形的形态,同时还要能够运用地理术语进行表述。如根据地形图认读出某处的地形形态是两侧高、中间低,同时能够准确地选择地理术语“山谷”来加以描述。在选择题型下,则需要选择出正确描述该地形的术语。

例2:在比例尺的换算、方位的表述等问题中,则要求考生能够根据图中的图形语言的规则,进行必要的转换或者计算,定量地进行相关的表述。

所有和等值线相关的题目,要求都有类似的共性。

例3:有关经纬网和晨昏线的题目。经纬网和晨昏线同时出现是比较复杂的类型,但是不管这类题目多么复杂,关键在于正确表述晨昏线和经线相交的现象,能够把这种地理现象的形象图形语言和其他地理术语相结合,是解决这类问题的关键。例如,题目给定的时间是5月,

就应该能够判断确定整个地球上,越是向北的地方,白昼越长,这时如果看到的是晨线,它就应该相对于经线“向左偏”;如果晨昏线“向右偏”那么看到的一定是其中的昏线。凡此种种,成为解决关于日期、时间、季节等有关间题的重要基础。题目繁复纷杂,关键就在于能够准确描述晨昏线和经纬网相交的地理现象的形态。

3、对地理事物分布和发展变化的描述

一方面,对地理事物分布的描述主要是对地理区位信息的把握和正确阐释。地理区位信息可以分为显性的区位信息和非显性的区位信息。显性地理区位信息主要包括地理坐标和相对地理区位。相对地理区位则因为地理事物之间的相互位臵关系直接显现出来,如中国的邻国、中国的近海、世界各大洲和大洋的相互位臵关系等。非显性地理区位信息是指那些隐藏在题目的文字、图表中的信息。例如,说到长江中下游流域,其中非显性地理信息就有:位于亚热带湿润地区、亚热带季风气候区、主要粮食作物是水稻、油料作物是油菜、河流冬季不结冰等。

另一方面,对地理事物发展变化的描述,主要是要求考生要用辩证的观点和历史的观点来考察地理事物的发展变化。例如,热带气旋导致的风暴等对航海、近海岸地区都有不利的影响,但是在夏季和秋季干旱的时期,热带气旋造成的较大范围的降水却能够缓解许多严重干旱地区的早情。干旱地区的风沙问题对经济发展会带来许多不利的影

响,可是在我国西北正是干旱和风沙为保护历史文物提供了有利条件,其中最著名的就是敦煌石窟。

【例1】海南岛南部有一

个依山傍海的小村庄(甲处),

风景秀丽,山青水碧,是省生

态文明村。靠着优越的自然条

件,村民们大力发展种植和养

殖业,过着富足而平静的生

活。最近,一个消息打破了小

村的宁静,有家大公司计划在

该村所属的乙处兴建化工厂,

他们将给予村民一笔不小的

土地征用费,还能解决部分村

民的就业问题。

阅读上述图文资料,回答下列问题:

(1)该地区发展种植和养殖业有什么自然优势?

(2)关于征地办厂一事,村民有人支持,也有人极力反对,两种意见相持不下。如果你是村民,你会持哪种意见?(要求:必先表明“支持”或“反对”,然后阐明自己的理由。)【说明】该题立意是考查考生的文字表达能力。第(1)题,通过对题干中的文字和地图综合分析可知,小山村的自然地理特征是丘陵和沿海平原地形为主,气候为热带季风气候,淡水资源丰富并濒临海洋。第(2)题,通过对该山村地理区位信息的分析可知,该地处于热带季风气候,并且有丘陵、沿海平原和水库,适宜发展热带水果、水稻和水产养殖。对其发展变化的描述,要运用辩证的观点来分析,该村村民对“征地办厂”两种意见相持不下,就包含了辩证的观点,不能笼统地说哪种意见是完全正确的,因此只要考生能言之有理就可给分。

参考答案:(1)(共4分):气候方面:热量充足,雨量丰沛;地形方面:有平地、缓坡、滩涂;水源方面:有河流、水库;植被方面:四季长绿(只要说出2项即得2分)平地可种水稻或育种,缓坡种热带水果;沿海可开展海水养殖;山地草坡或放养牛羊、水库可养鱼(只要说出2项即可得2分)

(2)(共6分)(支持的观点):支持:种地辛苦,收益少;建厂后当工人旱涝保收;可获得赔偿;可以带动配套服务行业的发展;解决就业问题。

(反对的观点):反对:化工厂会污染水库、河流、庄稼、海洋,进而影响农业、畜牧业、渔业、林业,从可持续发展的观点来看,应“反对”建设对家乡环境有破坏作用的工业。

(不论“支持”不是“反对”,其理由只要言之理,即可得分,说出2条以上得满分。)(有条件的支持或反对):如果工厂有配套的净化设备,可以进行清洁生产,或对环境无污染或污染不会超过环境的自净能力的情况下,支持建厂。

(二)能够运用所学的地理知识和相关学科的知识,通过比较、判断、分析,阐释地理基本原理与规律

任何地理事物本身就是综合性事物,在其辩证的发展变化过程中必然涉及本学科和其他学科的许多知识。例如,对农作物的分布规律的阐释必然要联系到气候、地形等方面的学科内知识,对天气过程的理解和阐述离不开相关的物理和数学基础知识,对地貌(特别是喀斯特地貌)的理解和阐释需要相关的化学和物理知识等。

把握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并作出正确的阐释:认识地理事物的过程与认识其他事物的过程一样,总是由现象到本质,由对分散的事物的认识到对事物群体间关系的把握。可以说认识和把握地理事物的本质和规律,是学习地理的基本目的之一。是否把握了地理事物的本质和规律,以及把握的程度如何往往是靠对地理术语中的地理概念的理解程度来体现的。能否作出正确的阐释则是检查考生对地理事物本质和规律把握程度的标尺。

在地理的学科术语中,有大量的地理概念,学习过地理的人和没有学习过地理的人对这些概念的理解是不相同的。同样理解程度的人,因为能力方面的差异,对其进行阐述时,不仅有正确和不正确之分,而且在正确的阐述中其简洁、明了的程度也会表现出差异。

把握地理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并作出正确的阐释这项要求中,还包括了地理学所特别要求的对地理区位信息的把握和正确阐释。地理区位信息可以分为显性的区位信息和隐性的区位信息。显性地理区位信息表示了至少两个或两个以上地理事物的相互位臵关系,主要包括了地理坐标(要求掌握重要的点与线)和相对地理区位(如中国的邻国、中国的近海、世界各大洲和大洋的相互位臵关系等)。非显性地理区位信息是指那些具体的地理事物和抽象的地理事物之间、抽象的地理事物和抽象的地理事物之间,以及地理事物通过第三方与地理事物所表现出来的位臵关系和由这种位臵关系所伴生的其他关系。例如:长江中下游流域位于亚热带地区,这样我们就可以进一步了解到在长江中下游平原都是适宜种植水稻的地方;南纬50°附近的地区的白昼时间大约与我国的漠河黑夜时间长度相当等。

所谓把握地理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并作出正确的阐释的要求,就是要求考生在考试的时候能够运用自己的知识功底和能力从众多的地理概念、地理区位信息中通过分析决定取舍,再通过综合、归纳的思维过程,准确地找出其中的本质和规律;然后再按照题目的要求进行简洁、明了的阐释。

【例2】读右图,并根据所学知识,说明敦煌许多文

物经历千余年保存比较完好的自然地理原因。(6分)

【说明】该题立意考查考生从图中获取地理信息的

能力,并且考查考生结合学过的知识分析解释问题的能

力。通过阅读图例,可以很容易地知道题目所给的是多

年平均降水量图。在大陆内部中纬度地区,年降水量50

毫米左右表明那里的气候是相当干旱的。这时仅仅根据

平时学习和掌握的地理知识首先想到的是干旱气候不利

于农业生产,有风沙天气等不利的方面。但从跨学科的

角度,文物如果处于同空气隔绝状态,则可以保存得更久,这是中外大量考古事实证明了的,也是从中学学习过的生物和化学常识能够理解的。而敦煌一带风沙的埋没,正好具备这样的条件。这最后一点,考生回答出来的比例偏

低,表明将书本知识与实际相联系不够,

也表明学生在中学学习过程中,对辩证地、

历史地分析问题的能力的培养还有所不

足。

【例3】读右图,甲地年均降水量为

680 mm,丙河年径流总量为118亿m3(黄

河年径流总量为575亿m3)。回答:

(1)丙河的汛期在季。其主要补给

水源为、。

(2)甲地降水的水汽来源于、

,其降水量较多的原因是什么?

(3)乙湖具有明显的咸淡分区,它的

部(东或部)盐度较高,另一部分盐度较

低,成因是什么?(4)丁地所在的国家是。

【说明】该题以完全“应用题”的形式,考核地理本学科内的“综合能力”,特别是把握地理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并且作出正确阐释的能力。该题要求考生运用多方面的基本技能:依靠地理坐标来判断图示地区的位臵、地物的尺度,通过等高线确定图示区域内地形、高程;上述两个方面,再结合区域地理(中国地理、世界地理)的“基础语言”才能够完成题目要求的分析、推理和判断的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通过对地理区位信息的判断,认读出图示地区是亚洲的中部(中国西北和中亚地区交界处)是至关重要的一步。然后,根据区位与气候、地形与气候的相关的地理规律,在从图中获取了该地区地形、高程的信息的基础上,不难推断出河流的主要补给源是冰川(永久冰雪)融水,河流的汛期为夏季也就是顺理成章的了。甲地的水汽来源,依据世界大洲、大洋的分布,可以断定,不可能是太平洋和印度洋。有了这样的推理判断为前提,就可以根据题目的要求进行正确的阐释或者选择题目中与正确阐释相符合的选项:该河流补给水汽的主要来源是大西洋、北冰洋。

题目要求解释所示湖泊一半为咸水、另一半为淡水的原因,是要求把握地理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并作出正确阐释的典型例证。湖泊水的咸或者淡的本质在于水中的盐分的含量,即盐度。盐度高到一定的程度以上,就成为咸水湖。在水循环的地理现象中有一个基本的规律,就是水中的盐分基本上不参与水的蒸发过程,因此在水平衡的问题上,如果一个水体收人的径流小于蒸发量,水体的盐度就会不断地上升。正是由于有这样的规律,或者说科学家总结出了这样的规律,才很好地解释了干早地区多咸水湖的地理现象。非常明显,如果把握了咸水湖、干旱地区气候等的本质以及这些规律,就不难对该题作出正确的回答:河流水的注人导致湖泊西部盐度较低;所在地区气候干旱、蒸发旺盛,湖泊中部狭窄,是东半部盐度偏高的主要原因。

(三)辩证地、历史地考察事物,对事物进行学科的和跨学科的描述与阐释,意义完整现实的地理事物是历史的地理事物发展的必然结果,因此在考察地理事物的时候必须具有辩证的观点和历史的观点。

例如,热带气旋导致的风暴等对航海、近海岸地区都有不利的影响,但是在夏季和秋季的干旱时期,热带气旋造成的较大范围的降水却能够缓解许多严重干旱地区的早情。黄土高原的水土流失和黄河的高含沙量是导致黄河下游形成地上河的重要原因,也是使黄河在人类历史时期成为“害河”的主导因素。然而当我们考察更为长远的历史发展过程时,却不得不承认,正是黄河为主所携带的大量泥沙的沉积才造就了华北平原,考察还表明华北平原约40%的面积就是在人类历史时期“生长”出来的。干旱地区的风沙问题对经济发展会带来许多不利的影响,可是在我国西北正是干旱和风沙为现代人保留了相当多的历史文物,其中最著名的就是敦煌石窟。湿地和沼泽曾经一度被认为是陆地上交通的障碍和发展农业生产的限制因素;然而当从更大的尺度上考察环境问题的时候却发现湿地和沼泽对于整个地球环境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它们能够非常有效地排除、降解陆地上的各种污染物和有毒物质,以致科学家称它们是地球的“肾脏”。由于对于湿地和沼泽认识的变化,以及对湿地和沼泽生态系统的深人研究,人们则进一步发现过去对河流泛滥的认识也是不全面的,即河流泛滥不仅仅只是有害的,它也有有利的一面——能够使一些河流附近遭受破坏的沼泽和湿地生态系统迅速得到恢复。

一系列的例子都表明地理事物本身的发展过程,以及人们对它的认识都是辩证的。因此可以说该项能力要求不仅是考试的要求,而且也是对学习地理的基本要求。学习和掌握地理知识,如果不能够辩证地、历史地考察和分析问题,掌握的知识就成为机械的信息,理解理论也很容易化为教条。

“对事物进行学科的和跨学科的描述与阐释,意义完整”的要求,实际上是检测考生是否能够辩证地、历史地分析地理问题。因为在获取和正确解读了试卷中所传递的必要的地理信息,并且调动和运用了以往所掌握的知识,对相应的地理问题进行辩证的、历史的分析后,只有用完整的描述才能够表现出来。需要说明的是能力要求中之所以着意强调了学科和跨学科,是因为任何地理事物本身就是综合性事物,在其辩证的发展的过程中,必然牵涉到多学科的知识。例如,对天气过程的理解和阐述离不开相关的物理学和数学的基础,对地貌(尤其是喀斯特地貌)的理解和阐释需要相关的化学和物理知识,对旅游资源的认知、理解和阐释必须有足够深厚的历史和文学基础。

从一定意义上说,在全部能力要求中,该项要求又占据了承前启后的重要地位。因为只有充分获取、调动已经掌握的知识和信息,并且透彻地解读这些信息,正确地运用知识,才能够对地理事物进行辩证地、历史地考察。进一步来说,也只有有能力用完整的描述和阐释来证明自己能够对事物进行辩证地、历史地考察的人,或者在思维中完成了这样的描述和阐释过程的人,才有能力进一步对地理事物进行科学的论证和探讨。

【例4】历史上的“丝绸之路”是中外经济、文化交流的重要通道,今天的“亚欧大陆桥”被誉为“现代丝绸之路”。读图,回答:

(1)西汉和唐朝,在现今的天山山脉南北,曾先后设臵了、和等军事行政机构(或官职),保障了“丝绸之路”的畅通。(6分)

(2)古代的“葱岭”相当于我国今天市附近的高原和山。(4分)

(3)位于“丝绸之路”上的敦煌莫高窟所反映的主要是哪一时期、哪种宗教的艺术成就。(4分)(4)读右图,并根据所学知识,说明敦煌许多文物经历千余年保存比较完好的自然地理原因。(6分)

(6)亚欧大陆桥东起连云港,西至鹿特丹。它既是横贯我国东西的大动脉,又是联结亚欧大陆的新纽带。它加强了我国东西部的联系,也加强了我国同中亚及欧洲一些国家的友好往来。据此请分析亚欧大陆桥的经济、政治意义。(14分)

【说明】近年来,随着我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在高考试题中有关西部的考试内容也有相应的增加。本组试题不仅延续了这一关注重点,而且还充分考虑到了最近一年来国际形势的急剧变化及其对我国的影响,考虑到西部边境问题和与西部周边国家的历史交往及现实联系问题。因此,本组试题不仅有持续性的重点突出,而且还有创生性的内容创新,立足于现实而又不拘泥于现实,着眼于历史而又未偏重于历史,从而将历史知识与现实热点、时间序列与空间区位、文字功夫与读图技能、国内问题与国际形势、政治意义与经济意义等多方面的考查内容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总体而言,这是一道立意深远、比较典型的综合考试试题:各小题之间联系紧密而又有适当的跨度,设问立意灵动跳跃而又有适当的搭接,多科知识融合浑然一体而无硬性拼接的痕迹。正是由于这样的特点,对地理学科而言,该题突出地显现出了对于考生辩证地、历史地考察地理事物,并对地理事物进行学科和跨学科描述与阐释的能力的考查。

本题首先给出了一幅“丝绸之路”示意图,标明了“丝绸之路”所经过的主要城市和河流湖泊,但此图实则是一幅省略图,考生在头脑中再覆盖上一幅同一地区的地形地貌图,才能真正读懂此图。此后的连续两个设问,都是在这样的理解基础上展开的,因而这也是对考生综合能力的一种考查。

第2小题在题目给出的“丝绸之路”示意图的基本底图中,标注着长江、黄河、西安、兰州、吐鲁番、喀什等中国知名的地理事物,还绘有塔里木河、印度河等应该认知的地理事物。然后,在其上标注了古代“丝绸之路”的位臵。因此,仅就靠中国一个城市最近,又是丝绸之路经过的著名高原而言,读图可以选定的仅有帕米尔高原,与之相近的著名山脉也非喀喇昆仑山莫属。所以该题是以基本的地理事物及其空间位臵的基础知识为依托的地理应用题。回答这样的问题的前提是要明确题目的要求,这就需要一种辩证地考察题目和题目要求的基本能力。由于题目的综合性,可以说这是一道以历史常识为基本素材的地理应用题,这里涉及的历史常识素材是中学任何一个合格的毕业生应该也完全能够掌握的。另外从历史发展的角度来考察该题,我们也可以知道,“丝绸之路”从汉朝开通之后,在近千年的时间内是东西方交通的重要陆上通道,直到近现代仍然具有重要的交通意义。从黄河流域到西亚和南亚地区交通方面,青藏高原始终是一个地形方面的巨大的障碍。从古代到今天该高原西北部的帕米尔高原就成为东西交通的要道了,当然与帕米尔高原毗邻的环绕青藏高原的那条山脉必然是喀喇昆仑山了。

如何描述地理事物的空间分布特征(特点)

如何描述地理事物的空间分布特征(特点) 一、点状地理事物的描述 试题通常以某一区域图为背景图来呈现点状事物的分布状况,在读图时要注意从点 的大小、疏密、组成的形状来观察点状事物代表的含义。 描述的角度:疏密+数量+极值+方位。具体描述:①总体分布特征(疏密状况)总分结构描述(是否均衡;如果不均,哪多,哪少);②极值区位置名称(最多、最少、最集中的地带在哪,沿什么线分布,或者说出最稠密或最稀薄区的地区名称等。)③点组成的形状——反应什么规律。其他——大小,代表的含义(如城市等级),点的动态变化等。当然,描述时要看图说话,突出重点,因题而宜(不一定要面面俱到)。 【例1】(2013四川卷)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下图是甲国地图。甲国是美国重要的服装进口国,服装生产中心在A城;首都B城是该国重要的工业中心,纺织、食品、制糖是其主要工业部门。 (2)与甲国东部城市比较,指出该国西部城市分布的突出特点。(6分) 【答案】(2)城市分布较密集(2分);主要分布在铁路沿线(或湖、海沿岸及其附近)(2分);多等级较高的城市(2分)。 【例2】(2011课标卷)下图示意2007年中国大陆制造业企业500强总部的空间分布。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简述中国大陆制造业企业500强总部空间分布的特点。

【答案】分布不均衡。集中分布在东部沿海省市,以环渤海地区(或京津冀地区)、长江三角洲地区最为集中。西北部的省区总部数量较少。 二、线状地理事物的分布 线状地理分布图,常用线状符号来表示交通线、河流、山脉、等值线等。带箭头的表示动态,不带箭头的表示静态。线段的长短、粗细表示量的大小(或标上数值)。具体可分为两类: (1)描述一条线(通常为等值线)的分布情况 这类试题只要求描述某一特定线条的地理事物,如年等降水量线、等温线等,可从走向、延伸方向去考虑。读图时注意观察曲线“拐点”的位置,以便分段描述。这类题目大部分都需要分段描述;如“我国一月0 ℃等温线”分布,可描述为:东段大致东西走向,大致沿秦岭淮河一线;西段大致东北——西南走向、近似于与青藏高原东缘山麓平行。

高考政治 技能专项练三 描述和阐释事物的能力(含解析)新人教版

技能三描述和阐释事物的能力 描述和阐释事物的能力实际上就是指能通过思维过程把握事物的本质特征,并使用简明、准确的学科术语叙述问题。它有三个层次的要求:一正确表述事物的现象,准确描述和解释事物的特征;二把握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并作出正确的阐释;三辩证地、历史地考察事物,对事物进行学科的和跨学科的描述与阐述,意义完整。 和谐稳定。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下表为2012~2013年我国经济结构(部分指标)状况表。 产能利用率低于75%。 材料二长期以来,我国一些地方政府采取税收、土地优惠政策或低价手段招商引资,扭曲了市场价格要素;有的还对GDP拉动大、税收贡献大的企业在环保监管上网开一面,弱化了环保、能耗、技术等标准,这不仅导致了部分行业产能严重过剩,也制约了我国发展质量和效益的提高。 材料三为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山东省委、省政府下发了《关于改进完善17市科学发展综合考核工作的意见》,降低了“GDP考核”权重,加大了资源消耗、环境保护、生态效益、科技创新等方面指标权重。山东省人大常委会重点听取审议了自主创新、结构调整等项工作报告。民建中央调研组到山东就产能过剩问题进行了专题调研,推动了问题解决长效机制的建立。 (1)揭示材料一(含注)反映的经济信息。 (2)结合材料二,运用市场经济的相关知识提出解决上述问题的建议。

(3)依据材料三,指出上述行为主体在促进发展质量和效益提高中发挥的职能作用。 答案(1)2012~2013年,我国需求结构明显改善,内需成为我国经济增长主要动力,但净出口的贡献率有所下降;产业结构优化实现突破,2013年第三产业比重首次超过第二产业,第三产业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城乡结构继续优化,城乡居民人均收入倍差缩小。这表明我国经济结构进一步优化。但是我国行业产能存在严重过剩问题。 (2)①处理好市场与政府的关系,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②完善主要由市场决定价格的原则,加快形成反映市场供求关系、资源稀缺程度、环境损害成本的生产要素和资源价格形成机制。③政府要加强宏观调控,坚持以经济手段和法律手段为主,辅之以必要的行政手段,减少对资源的直接配置,严格执法,加强市场监管,推动可持续发展。 (3)①省委下发意见体现中国共产党是我国的执政党,坚持科学执政,以科学的思想、制度和方法履行了领导经济社会工作的职能。②省政府是我国国家权力机关的执行机关,是国家行政机关,履行了管理和服务的职能,组织经济社会建设。③省人大常委会是地方权力机关,行使监督权,保证了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工作的贯彻实施。④民建中央属于我国的参政党,履行参政议政职能,通过专题调研,推动了问题解决长效机制的建立。 解析第(1)问考查学生描述和阐释事物的能力,要注意综合考虑图表及表注,分析需求结构、产业结构和城乡结构的变化及产能过剩问题。回答第(2)问,要从市场经济的两只手考虑。回答第(3)问,要抓住材料中的四个行为主体,即省委、省政府、省人大常委会、民建中央一一分析。 2.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资源型城市发展的一般规律示意图 注:资源型城市是指以本地区矿产、森林等自然资源开采、加工为主导产业的城市类型。 材料二“资源诅咒陷阱”是指一些地方过度陶醉于自然资源优势不能自拔,固化于产业链的低端,致使产业结构单一,生态环境压力加大,核心竞争力缺失,持续增长乏力,使得丰富的自然资源最终成为经济发展的“诅咒”而不是“福音”。根据国务院发布的《全国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规划(2013~2020年)》,全国有262个城市被确定为资源型城市。 (1)结合材料一,简要描述资源型城市发展的一般规律。 (2)结合材料一、二,运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有关知识,为资源型城市避免陷入“资源诅咒陷阱”提出合理建议。

对高考文综考查学生的四项基本能力的解读

对高考文综考查学生的四项基本能力的解读 -------以《文化生活》为例 高考文科综合以能力立意为核心,考查学科主体内容,突出考查四项基本能力: 第一条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审题能力) 第二条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理论联系实际能力) 第三条描述和阐释事物的能力(分析概括问题的能力) 第四条论证和探讨问题的能力(逻辑思维和创新能力) “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的三个层次的要求: 1、获取试题提供的信息,理解试题要求以及考查意图; 2、提取信息的有效内容和价值,并对其进行分析和整合; 3、组织和应用相关学科的信息,形成综合性的信息解读。 (2010年高考北京卷第25题)《阿凡达》是一部运用3D技术制作的电影,目前已创造了超过27亿美元的全球票房,并带动了3D相关产业的发展。这体现了( ) ①文化对经济的重大影响②文化是政治经济的反映 ③文化生产力的日趋重要④文化以经济发展为基础 A. ①② B. ①③ C.②④ D.③④ 【解题思路】“运用3D技术制作电影”是文化现象,“创造27亿元的全球票房”“带动了3D相关产业的发展”是强调文化对经济的重大影响,文化生产力的重要性。②④与题干主旨不一致。答案选B。 【命题立意】本题主要考查文化与经济政治的关系,考查学生理解材料信息和相关基础知识的能力。难度较小。 “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的三个层次的要求: 1、将所学知识与试题的形式和内容建立正确的联系; 2、准确的运用相关知识和有关信息,认识和说明问题; 3、体现学科渗透,运用相关学科的知识原理分析问题。 (2010年高考安徽卷第8题).电影《建国大业》是新中国成立60周年的献礼作品。该片一经播放,就引起极大反响,深受人民群众喜爱。这说明() ①大众喜闻乐见的文化就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

专题 自然地理事物特征描述和原理阐释(三) 课后练习及详解

自然地理事物特征描述和原理阐释(三)课后练习 题一:读图,完成下列问题。 比较图中A、B两地年降水量差异。说明造成两地降水差异的原因。 题二:下图为世界某区域等高线地形图(阴影部分代表海洋),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简述①、②两地区降水的季节差异及其原因。 题三:读下图,完成下列问题。 图中①所在地区远离赤道,却形成了热带雨林气候,主要原因有哪些?

题四: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马达加斯加岛是世界第四大岛,隔莫桑比克海峡与非洲大陆相望,下图为马达加斯加岛等高线地形图。 试分析马达加斯加岛东部形成热带雨林气候的原因。 题五:图为某地7月平均气温分布图(单位:℃),回答下列问题。 (1)甲地温度的范围是,说明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 (2)依据上题结论结合所学知识推导:冬季乙丙两地气温高低,并分析原因。 (3)试分析丁地等温线弯曲的原因。 题六:根据给出的资料,完成下列各题。 资料一:朝鲜半岛一月等温线分布图。

资料二:近年来,韩国对中国的投资,尤其是对山东半岛的投资迅猛发展,投资规模不断扩大,产业层次不断提高。 (1)影响图中等温线向南弯曲的主要因素有。(6分) (2)一月朝鲜半岛南北温差大,试说明其原因. 。(6分) 题七:读“我国某区域及一月等温线示意图”,回答下列各题。 (1)图示区域河流干流流向为; (2)A、B两点流量较大的是,简要分析其原因。

题八:读某地地形示意图,完成下列各题。 (1)L河的流向是。 (2)R河谷两侧冬季积雪率先开始融化的是河流的(填“南或北”)岸,理由是。题九:读下图,回答下列问题: (1)试分析图中各河流的径流变化特点及原因。 (2)试分析废弃绿洲的分布与河流的关系,并简述绿洲废弃的原因。 题十:根据下图和下表的资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要求。 下图示意尼罗河三个源流流域年降水量分布 尼罗河径流量构成 题十一:分析尼罗河径流量的季节变化特点及原因。

描述地理事物或现象的特征

描述地理事物或现象的特征。 阐释地理事物或现象的成因及其与人类的关系。 描述地理事物时空分布特征和规律。 阐释地理事物时空分布成因、原理及其与人类的关系。地理分布的描述与阐释 一、地理事物的时空分布规律

(等值线图中)地理事物分布的描述方法: 极值变化法。把握地理事物分布的极值,再由极大值向极小值连续描述。(有时需要指出极值所在) 原因分析:依据各地理事物的影响因素 (1)概述图示地区由西向东年太阳总辐射量总体变化的特点。(6分) (2)写出甲城市所在地与乙地区的年太阳总辐射量的差值,并简要说明乙地年太阳总辐射量不同于甲地的原因。(10分) daan1)由西向东年太阳总辐射量递减(6分) (2)2500(2000—3000)百万焦耳/米’·年(4分)乙地相对地势较低,受西南季风影响大,水汽较多、云量较大(6分) 指出图示区域相橘冻害分布特点,分析甲地无冻害的原因(6分) 冻害程度随纬度升高(或大致由西南向东北)加重。 受周围山地阻挡,冷空气不易入侵 地中海气候的分布规律 南北纬30°——40°大陆西岸的地区,以地中海沿岸分布最典型 极值变化法。把握地理事物分布的极值,再由极大值向极小值连续描述。(有时需要指出极值所在) 等值线(分布的另一种体现)的描述方法: 延伸方向(走向) 疏密(面积大小) 2003文综36 描述图中10℃等温线的走向,并说明其原因。 东半段接近东西走向(与纬线平行),主要受太阳辐射(纬度)因素影响。 西半段呈东北——西南走向,主要受东北—西南走向的太行山的影响(黄土高原东缘)。 下图94是我国某区域≥10℃积温等值线图(单位:℃)。描述4500 ℃等积温线的走向并说出影响因素。

描述与阐释降水特征的过程与方法

描述与阐释降水特征的过程与法 前言地理高考如考?考什么?怎么办? (一)如考? (二)考什么? ——《考试大纲》中的考试容 地理学科命题注重考查考生的地理学习能力和学科素养,即考生对所学相关课程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掌握程度和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1.考核目标与要求 ●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 ●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基本技能 ●描述和阐释地理事物、地理基本原理与规律 ●论证和探讨地理问题 2.考试围 考试容主要包括《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实验)》必修地理1、地理2、地理3,以及《全日制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的有关容。 对《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实验)》选修容的考核由各省区根据具体教学情况酌定。 对所列考试容的考查程度不超过课程标准规定的要求。 (三)怎么办? 一、《考试大纲》中的“描述与阐释” 二、《课程标准》中的“降水特征与成因” (一)世界地理中的“降水特征与成因”(6) 1.阅读世界年降水量分布图,归纳世界降水分布特点。 2.运用气温、降水量资料,绘制气温曲线和降水量柱状图,说出气温与降水量随时间的变化特点。 3.举例说明纬度位置、海陆分布、地形等因素对气候的影响。 4.运用地图和其他资料,归纳某地形、气候、水系的特点,简要分析其相互关系。 5.运用图标说出某地区气候的特点以及气候对当地农业生产和生活的影响。 6.根据地图和其他资料概括某自然环境的基本特点。 (二)中国地理中的““降水特征与成因”(6) 1.运用资料说出我国气候的主要特征以及影响我国气候的主要因素。 2.在地图上指出北地区、南地区、西北地区、青藏地区四大地理单元的围,比较它们的自然地理差异。 3.运用地图和气候统计图表归纳某区域的气候特征。 4.运用资料比较区域的主要地理差异。 5.运用资料说出首都北京的自然地理特征、历史文化传统和城市智能,并举例说明其城

如何描述地理事物的空间分布特征

如何描述地理事物的空间分布特征(特点) 一、点状地理事物的描述试题通常以某一区域图为背景图来呈现点状事物的分布状况,在读图时要注意从点的大小、疏密、组成的形状来观察点状事物代表的含义。 描述的角度:疏密+数量+极值+方位。具体描述:①总体分布特征(疏密状况,是否均衡;如果不均,哪多,哪少);②极值区位置名称(最多、最少、最集中的地带在哪,沿什么线分布,或者说出最稠密或最稀薄区的地区名称等。)③点组成的形状——反应什么规律。其他——大小,代表的含义(如城市等级),点的动态变化等。当然,描述时要看图说话,突出重点,因题而宜(不一定要面面俱到)。 【例1】(2013四川卷)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下图是甲国地图。甲国是美国重要的服装进口国,服装生产中心在A城;首都B城是该国重要的工业中心,纺织、食品、制糖是其主要工业部门。 与甲国东部城市比较,指出该国西部城市分布的突出特点。(6分) 【答案】城市分布较密集(2分);主要分布在铁路沿线(或湖、海沿岸及其附近)(2分);多等级较高的城市(2分)。提示:本题没有考查图示区域城市的分布特点,而是让学生通过观察该区域东西城市分布的差异,说出西部地区城市的分布特点。侧重考查图示信息的获取能力和比较分析能力。注意从疏密和城市等级两角度解答。 【例2】(2011课标卷)下图示意2007年中国大陆制造业企业500强总部的空间分布。读图,回答下列问题。简述中国大陆制造业企业500强总部空间分布的特点。

【答案】分布不均衡。集中分布在东部沿海省市,以环渤海地区(或京津冀地区)、长江三角洲地区最为集中。西北部的省区总部数量较少。 二、线状地理事物的分布 线状地理分布图,常用线状符号来表示交通线、河流、山脉、等值线等。带箭头的表示动态,不带箭头的表示静态。线段的长短、粗细表示量的大小(或标上数值)。具体可分为两类: (1)描述一条线(通常为等值线)的分布情况 这类试题只要求描述某一特定线条的地理事物,如年等降水量线、等温线等,可从走向、延伸方向去考虑。读图时注意观察曲线“拐点”的位置,以便分段描述。这类题目大部分都需要分段描述;如“我国一月0℃等温线”分布,可描述为:东段大致东西走向,大致沿秦岭淮河一线;西段大致东北——西南走向、近似于与青藏高原东缘山麓平行。 【例3】(03全国卷)描述图中10℃等温线的走向,并说明其原因 【答案】10℃等温线东半段接近东西走向(与纬线平行),主要受纬度(太阳辐射)因素的影响;该等温线西半段呈东北-西南走向,受东北-西南走向的太行山(黄土高原东缘)影响。 (2)描述多条线状地理事物的分布。

浅谈提高“描述和阐释事物”的能力

更多资料请访问:豆丁教育百科 浅谈提高“描述和阐释事物”的能力 董宏 “描述和阐释事物”的能力考查目标有二个不同层次和水平的要求 1.正确表述事物的现象,准确描述和解释事物的特征。 简单地说就是“表述事物的现象特征、状态和过程”,这要求考生能够针对试题所设计的情境进行正确概括,用准确的 浯言概述材料的要义;对事物的特点及发展过程加以阐述。 题例2005年春季高考文科综合能力测试(北京)卷第40题(7):中国一东盟自由贸易区是中国与其他国家启动的第一个自由贸易区。2005年起中国与东盟将逐步取消大部分双边关税,向“零关税”迈进。我国西南省区与东盟国家地理位置邻近,具有发展经贸合作的地缘优势,双方在资源构成、产业结构和工农业产品等方面各具特色,互补性强。 结合上述材料,说明我国与东盟建立自由贸易区的经济意义。(8分) 这题材料以当前国际经济生活中的区域经济合作与发展这一问题为中心,设置了不同层次的情景,来考查考生描述和阐释事物的能力。试题整体的背景是讲中国与东盟之间的区域经济合作与发展,具体表现为建立自由贸易区。材料给出了双方进行区域经济合作与发展的四个方面的情景:“建立自由贸易区”、“关税”、“经济的互补性”“区位因素的联系”。 该题的提问是“结合材料”,“说明我国与东盟建立自由贸易区的经济意义”。要回答好这一提问,就必须既说明“意义”,又要“结合材料”说明“意义”,分析中国与东盟发展贸易的具体条件,这就需要具备“正确表述事物的现象,准确描述和解释事物的特征和演变过程”的能力。 2.把握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并作出正确的阐释。 只有对事物现象进行“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思维加工,才能“透过现象看本质”,作出正确的阐释。上题材料中“巾国一东盟自由贸易区是中国与其他国家启动的第一个自由贸易区。”本质是指“经济全球化”过程中的区域化发展;取消关税,甚至“零关税”,本质是“国家运用‘关税’这一宏观调控的经济手段调节对外贸易”;“具有发展经贸合作的地缘优势,双方在资源构成、产业结构和工农业产品等方面各具特色,互补性强。”实质是双方发生贸易往来的现实性——经济贸易要素的互补性;“我国西南省区与东盟国家地理位置邻近”隐含的是“我国西部大开发”。通过这样一个理性思维过程,我们应当写出这样的答案:有利于推进我国参与区域经济合作;通过降低关税,促进我国进出口贸易;通过优势互补,扩大经济发展空间;有利于我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这样的答案就是对事物正确的阐释。

自然地理特征描述类

自然地理特征描述类 地理事物的特征是指该地理事物区别于其他地理事物的最典型的标志,它一般用来表示该地理事物的形态、状态、属性、分布规律等方面的内容。在高考地理非选择题中,特征描述类比较常见,如描述某海岸线形状特征、据图描述图示地区降水的分布状况及地形特征、根据材料归纳某河流的水文特征等。 审题要求:此类问题常涉及行为动词有“归纳、列举、概括、简述、简析、说明、描述、分析”等,中心词一般为“特征”“特点”等,关键词常有“(时空)分布、时间分布、空间分布、发展变化”等。 答题思路 一.地理位置特征 归纳描述角度: 1.半球位置(南北半球、东西半球); 2.大洲位置(哪个洲的哪个位置) 3.纬度位置(高中低纬、热量带); 4.海陆位置(大陆东西部、大洋东西岸、临海、离海较近、深居内陆); 5.相对位置(与哪些国家接壤、与哪些国家隔海相望、与哪些行政区相邻、与交通线的位置关系等) ①坡向:阴/阳坡;迎/背风坡 ②海拔高低; ③经济/文化发展水平/交通相对位置。 表述范例:①珠江三角洲,毗邻港澳台、东南亚等经济发达地区;②“硅谷”周边有众多高等院校,科研人才众多;③上海地处长江入海口,河海交汇,同时位于我国东部沿海南北航线的中点,地理位置优越。

【例题】(13 年四川卷)14(1)简述甲国的地理位置(6 分) 标准答案: 该国位于北半球、西半球, 地处北美洲南部(2 分); 位于低纬度地区(或位于热 带)(2 分); 东临加勒比海,西濒太平洋; 北接洪都拉斯,南连哥斯达 黎加(2 分)。 解析答案: 【练习1】(11 年上海卷)37(2)简述乍得湖地理位置特征。(6 分) 【练习2】阅读下图,简述新西兰的地理位置特征。

(完整版)地理事物分布特征的描述1

地理事物分布特征的描述及成因分析 总体来说,地理事物的分布形状分为点线面三大类;其特征要从位、数、形三方面来描述,每一个具体特征都隐含着不同的原因,要学会具体问题具体分析。①位置:绝对位置有经纬度、高程;相对位置指“在…地区…方向或与…平行或沿…分布”;②形状看延伸方向、弯曲方向得总体形状(团块状、条带状);③数量指数值大小、递变规律、变化快慢(梯度)、极值(闭合中心)、面积大小、范围宽窄。 一、点状地理事物的描述。 (1)点的疏密: ①均匀一致;②分布不均(总分结构描述),沿什么线(或面)密集;沿什么线(或面)稀疏。 (2)点的位置:在----线(沿河谷、海岸线、边境线、交通线)上分布;在----面(面的什么位置)上分布。 (3)点的数量:多少(极值最多、最少、最集中等),反应的规律(哪多哪少)。 (4)点的大小:代表的含义(如城市等级)。 (5)其他:点的动态变化 提示:看图说话,突出重点,因题而宜(不一定要面面俱到),分值决定要点(2分/点) 【例题1】(08天津)甲区域的城镇分布有明显特征。请你归纳出三点。(6分) 思路:1.疏密(分布不均);2.方 位(沿河流谷地、交通线(公路、 铁路)分布,分布于高原东部) 3.数量(数量少) 【例题2】(08广东卷) M江是珠江水系三大河流之一,流域面积90%在广东省境内。流域内拥有较丰富的水资源、土地资源、矿产资源、生物资源、旅游资源。根据下述资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14分) (4)分析该流域城镇的地理分布特点和 成因。

【例题3】(2011全国课标卷)下图示意2007年中国大陆制造业企业500强总部的空间分布。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简述中国大陆制造业企业500强总部空间分布的 特点。(8分) 思路:疏密+数量+极值+方位{总分结构描述(不 均,哪多,哪少);极值(最多、最少、最集中 等)} 【例题4】读德国和日本不同等级城市分布图,完成下列要求。 (2)比较德国和日本城市的等级和分布特点,并说明其形成原因。(22分) 答案:等级和分布特点:德国以中小城市为主(2分);分布比较均匀(2分)。 日本城市分布极不均匀,城市主要分布在沿海平原(2分);大中城市多,百万人口以上城市多,集中在太平洋沿岸,城市毗连构成带状的巨型城市带(2分)中部山地和北部(或北海道)城市少。 原因:德国自然条件较为均一,无高寒、酷热、干燥等恶劣区,适合人类生产活动;(2分)地处欧洲东西、南北陆上交通十字路口;(2分)稠密的河流,通航条件好,联系便利,利于产业活动的形成和发展(2分)。政府注意分散城市职能;中小企业多,也宜分散分布;发达的现代化交通为产业活动均衡布局提供了可能性。(每点2分,任答一点得2分)。日本(中部)多山,平原狭小,分布在河流下游和沿海地带;气候温和湿润,使人类活动趋向沿海;太平洋沿岸曲折,多优良港湾,对渔业、造船业、海上运输和对外经济联系都十分有利;主要产业 (工业、服务业)沿海布局,吸引了大量人口;中部山地和北部气候寒冷,对经济活动限制大,城市较少;历史因素。(每

描述和阐释事物的能力

描述和阐释事物的能力专题 【方法指导】 “描述和阐释事物”在考试时往往是题目的具体要求和任务。描述事物的能力主要表现在观察的细致、全面,表达的准确、简洁;而阐释事物的能力则在准确表达的同时,又表现为分析、综合、归纳、概括等理性思维的水平。描述和阐释事物的能力实际上就是指能通过思维过程把握事物的本质特征,并使用简明、准确的政治学科术语予以叙述。 1.能够用简洁的语言描述经济、政治、文化、哲学等学科所涉及的基本概念和基本观点 这主要针对图表型主观题、或者材料内容比较抽象、离学生实际有点远的主观题而言的。这些题目的设问大多为“材料体现了哪些经济、政治现象或道理”、“根据上述材料反映的经济、政治信息如何理解或看待这一现象或问题”等。这样的题目或者因看不透材料而表述不准确,或者是只留在表面性的陈述上,不能站在一定的理论高度来描述或阐述事物而失分。解答这类题目时,要深入分析现象背后隐藏的实质性问题,不能仅仅进行简单的总结性、归类性、表面性表述,更要运用教材理论进行表述。 2.能够利用历史的、辩证的观点和方法,分析、比较和理解有关政治、经济、文化等现象,认识事物的本质 (1)历史的观点和方法 在考察事物的特征时,加入时间的因素,即着眼于事物发展变化本身与引发这种变化的历史条件之间的联系,进一步认识这种变化的规律性及意义等。所谓辩证的观点和方法,就是用联系的发展的观点和方法观察和分析问题,不能孤立地、静止地观察和分析问题。(2)透过现象认识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现象描述的是事物的外部表现和表面特征。本质指的是事物的内在联系。认识的根本任务就是要透过现象把握事物的本质和规律。不仅要学会分析、比较和解释有关现象,更要学会透过现象认识事物的本质。 3.综合阐述或评论有关理论问题和现实问题 对于有关理论问题和现实问题的阐述和评论,不仅局限在某一模块的角度,还要注重政治学科中几个模块知识的综合运用。通过这种知识的综合,使知识体系本身得到充实和扩展,培养多角度、多侧面分析问题的思维方式,从而提升学习效果。这主要指向辨析类、评价类、认识类等类型的主观题,有时也涉及影响类、图表类主观题。解答这类试题要注意以下三点:第一,确定问题的起点:一组已知的关于问题条件与问题情境的描述,即问题的起始状态。第二,确定解决问题的目标:关于问题结论的描述,即问题所要求的答案。第三,排除解决问题的障碍:从问题的起始状态到问题的目标状态之间的中介状态以及由起点到终点之间的必要步骤。 【经典例题】 【例题】(2015年天津卷)近期,“创客空间”、“梦想小镇”、“创业咖啡馆”等创业创新平台如雨后春笋破土而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正在成为社会热词。 材料一:2010—2014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及其增长率

高中地理自然事物成因大全

如何对地理事物成因进行分析 一、地形成因分析(主要从力作作和外力作用两方面进行分析) 1.力作用与地形: (1)一般背斜成山,向斜成谷,但也有背斜成谷向斜成山(其原因是背斜顶部受力,容易被侵蚀成谷地;向斜槽部受到挤压,岩性坚硬不易被侵蚀反而成为山岭)。 (2)地垒--庐山、泰山;地堑--东非大裂谷、河平原和汾河谷地 2.外力作用与常见地貌: ①流水侵蚀——沟谷、峡谷、瀑布、黄土高原的千沟万壑的地表、溶洞(喀斯特地貌) ②流水沉积——山麓冲积扇、河口三角洲、河流中下游冲积平原 ③风力侵蚀——风蚀沟谷、风蚀洼地、蘑菇石、风蚀柱、风蚀城堡等 ④风力沉积——沙丘、沙垄、沙漠边缘的黄土堆、黄土高原 3.湖泊的成因: ①构造湖:力作用使地表断裂凹陷,积水成湖,如日月潭、东非大裂谷中的一些湖泊、贝加尔湖等 ②火山湖:火山口积水成湖 ③河成湖:一些平原地区的河流由于河道摆动、淤积等情况,在河道上形成湖泊 ④堰塞湖:由于地壳运动(如地震、火山喷发等)或外力作用等引起山崩,造成河道或河床堵塞,形成湖泊。 ⑤冰川湖:由于冰川作用形成的湖泊,如北美的五大湖和欧洲阿尔卑斯山地的一些湖泊 ⑥人工湖 4.岛屿的成因 ①大陆岛:由于地壳运动大陆的一部分沉降而成,其特征是面积大、海岸线曲折、地势陡峻。如岛、岛; ②珊瑚岛:热带浅海中的珊瑚虫遗体沉积而成,其特征是面积小、海拔低,如大堡礁,我国南沙群岛中的一些岛屿等 ③火山岛:海底火山喷发堆积而成,其特征是面积小、地势陡,如夏威夷群岛 ④沉积岛:河水携带的泥沙在河口沉积而成,其特征是地势低平,如崇明岛 三角洲成因分析: 形成三角洲的条件:①河流挟带大量的泥沙(物质条件);②泥沙沉积(河流动力减弱,流速变缓。如:河口地势低平、海潮的顶托等。)③力作用(地壳的升降) 典型例题:刚果河口为什么没有形成明显的三角洲呢?(2008年全国卷一第36题) 参考答案:泥沙来源方面:①刚果河流域热带雨林广布,水土流失较轻。②刚果河流经刚果盆地时,流速较小,易于泥沙沉积,入海泥沙量较少。泥沙沉积方面:刚果河入附近因地形高差大,河流落差大,流速大,泥沙不易沉积。因此在入地区未形成明显的三角洲。

描述和阐释事物

地理学科考核目标与要求 三、描述和阐释事物 (《夯实基础短平快》P13~20) (一)能够用简洁的文字语言、图形语言或其他方式描述地理概念、地理事物的特征、地理事物的分布和发展变化本项要求是在通用语言的基础上,能够正确地使用地理学科的术语描述地理概念、地理事物的现象、地理事物的特征、地理事物的分布和发展变化。 1、对地理概念的描述 对地理事物的本质和规律的把握程度,主要是通过对地理概念的理解程度来体现的。能否对地理概念做出正确的描述,则是考查考生对地理事物本质和规律把握程度的手段。 所谓地理概念,就是对同类地理事物定性的概括。它蕴含着地理事物及其演变过程的本质属性,又可分为一般概念、特殊概念和集合概念。一般地理概念又称普通地理概念,是概括常见的、数量较大的同类地理事物一般属性的概念,如:陆地、山地、高原、盆地、平原、丘陵、海洋、海峡、海流、河流、湖泊、城市、工厂、矿山、铁路、公路等。特殊地理概念则是表示特定地理事物或地理过程的本质属性的概念,如:火口湖、断陷盆地、地上河、水位、水深、峰林、溶洞、珊瑚礁岛、流量、含沙量、输沙量等。集合地理概念,则概括了被限定的地理事物群体共有的本质属性,如中国的纬向山脉、中国沿海开放城市、喀斯特地貌等。 2、对地理事物的特征的描述 对地理事物特征的描述包括两个方面:对地理事物进行正确的定性概括;对地理事物的位臵属性和数量属性能够进行恰如其分的定量表述。 地理数据是对重要地理事物的定量表述,主要有绝对数据、相对数据(比例数据、顺序数据)等。绝对数据是指明或者表示地理事物的数量或数量范围的数据,它们在研究地理问题时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如东西半球的划分经度,南北回归线的纬度等。相对数据只有在绝对数据的基础上才有意义,因此有些绝对数据是地理基础语言中的基础,应该终生记取。另外也应该明确绝对数据是我们认识和研究问题的重要前提,如在讨论经济发展的速度时,如果离开了不同产业的原有基础,只是看它们的相对发展速度,那么不同产业间的比较几乎就失去了价值。 对地理事物进行正确的定性概括,即能够恰当地选取地理基础语汇(学科术语)。地理学科的学科术语主要指地理基础名词和短语、基本地理数据、基本地理图形语言等。地理基础名词和短语即具有常见性、多用性、稳定性、独特意义的地理事物的名称、地理概念,它们构成使用地理语言进行必要的地理信息交流的基础,能够进行图文互换。恰当地选用地理基础语汇,就包括了不混淆基本概念:如河流的流量和径流量,含沙量和输沙量,水位和水深;地形的海拔高度和相对高度等。 对地理事物的位臵属性和数量属性能够进行恰如其分的定量表述包括两个方面的能力:第一是从考试的试卷上获取的地理信息中,解读出定量的信息并加以应用;第二则是要熟记一些可以说是终生有用的地理数据。 表现该类要求的试题非常普遍。在选择题中,常常把对地理现象的正确表述与不正确、不完整的表述等混在一个题目之下的各个选项中,把对地理事物特征的准确描述和解释与不准确的描述和解释混合在一个题目的不同选项中,要求考生能够在给定的时间内找出正确的选项。在综合题中,可以通过直接问答的方式要求考生对地理事物的现象进行正确的表述,对地理事物的特征进行准确的描述和解释。 例1:有关地形图的读图题是最基本的也是经常在考试中出现的题目。其中考查对地形部位的认读,例如识别和区分鞍部、山谷、山峰、断崖等,首先就要能够从等高线的形态中正确地表述地形的形态,同时还要能够运用地理术语进行表述。如根据地形图认读出某处的地形形态是两侧高、中间低,同时能够准确地选择地理术语“山谷”来加以描述。在选择题型下,则需要选择出正确描述该地形的术语。 例2:在比例尺的换算、方位的表述等问题中,则要求考生能够根据图中的图形语言的规则,进行必要的转换或者计算,定量地进行相关的表述。 所有和等值线相关的题目,要求都有类似的共性。 例3:有关经纬网和晨昏线的题目。经纬网和晨昏线同时出现是比较复杂的类型,但是不管这类题目多么复杂,关键在于正确表述晨昏线和经线相交的现象,能够把这种地理现象的形象图形语言和其他地理术语相结合,是解决这类问题的关键。例如,题目给定的时间是5月,

中国自然地理状况要点归纳

[中国地理专题复习] 第二讲中国自然地理状况 一、知识要点归纳第一级阶梯:青藏高原,海拔4000米 (一)地形概况:以上 第二级阶梯:青藏高原边缘以东和以北的1.地势西高东低呈阶梯状分布高原和巨大的盆地,海拔为 1000米~2000米 第三级阶梯:东部的丘陵和平原,海拔 在500米以下 1.地形多种多样山区面积广大:山区面积占2/3 天山-阴山 东西走向昆仑山-秦岭 南岭大兴安岭-太行山-巫山-雪峰山 3.主要山脉 东北-西南走向长白山-武夷山 台湾山脉 弧形山脉:喜马拉雅山 青藏高原:最高的高原 内蒙古高原:我国第二大高原 四大高原黄土高原:世界黄土分布最广的高原 云贵高原:地面崎岖 4.四大高原和四大盆地塔里木盆地:我国面积最大的盆地 四大盆地准噶尔盆地 柴达木盆地:海拔最高的盆地 四川盆地松嫩平原 东北平原辽河平原 三江平原 5.三大平原和主要丘陵三大平原华北平原(黄淮海平原) 长江中下游平原 主要丘陵:辽东丘陵、山东丘陵、东南丘陵 南北气温大约相差50℃ (二)气候概况冬季南北温差很大一月份0℃等温线大致在秦 岭-淮河一线 原因:纬度位置及冬季风 1.气温分布和温度带的影响 七月平均气温多在20℃以上 夏季南北普遍高温 原因:夏季太阳直射北半球 温度带:五个温度带和高原气候区

降水特点降水量从东南向西北递减 降水集中夏秋季节 降水年际变化:北方较大,南方较小 2.降水和干湿地区 800毫米等降水量线大致通过秦岭-淮河一线 季风区与非季风区(以大兴安岭-阴山-贺兰山- 巴颜喀拉山-冈底斯山为界) 四类干湿地区湿润地区(P>800mm) 半湿润地区(P>400mm) 半干旱地区P<400mm 干旱地区P<200mm 大陆性季风气候显著:大多数地方冬季寒冷干燥,夏季 3.气候特征暖热多雨 雨热同期 气候复杂多样 4.寒潮、台风和水旱灾害频繁 (三)河流和湖泊 注入太平洋:黑龙江、辽河、海河、 淮河、长江、珠江 外流河和外流区注入印度洋:怒江、雅鲁藏布江 注入北冰洋:额尔齐斯河 1.河流概况外流河的水文特征:水位、流量变化深受季风 气候的影响,各大河的水文特征有很大的差别内流河和内流区:塔里木河为最大,内流区占1/3 内流河的水文特征:多为季节性河流,水位季节变化大 京杭运河:世界上开凿最早、最长的人工运河 内流湖和外流湖 分类咸水湖和淡水湖 2.湖泊概况青藏高原湖区:青海湖是最大的湖泊 两大湖泊分布区鄱阳湖、洞庭湖、 东部平原湖区太湖、洪泽湖 巢湖 3.主要河流流程最长(6300千米),流经11个省市 中国第一大河流域面积最广(180万平方千米) 流量最大(占全国河流年径流量的三分之一)长江水能资源蕴藏量占全国的1/3,可利用的占1/2 蕴藏巨大的水能 长江流域的主要水电站(见附图) 干支流通航里程达7万多千米,占全国内河通航总黄金水道里程的2/3

自然地理环境特征(答案版)

自然地理环境特征滚动训练 一、综合题 1.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科威特位于阿拉伯半岛东北部、濒临波斯湾,城市化水平高达98.3%;人口396.5万(2013年),其中科威特籍人口只占总人数的38%,外籍人口中以印度人最多,其次是埃及。该国气候条件不利于农业生产,几乎全部农产品都需进口。近年来,该国重视发展多种经济,以减轻对石油的依赖程度。下图示意科威特位置和范围。 (1)简述科威特的自然地理环境特征。 2.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材料二 吉首市为湘西州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位于湘、鄂、渝、黔四省市边区中心,具有肩挑南北、承接东西的区位优势。枝柳铁路纵贯南北,209、319国道相互交汇。年降水量1,440.5毫米,日照1,382.5小时,无霜期285.8天。土壤以紫色土为主。吉首山川绮丽,风情独特。南联凤凰城,北接张家界,为湖南西部旅游黄金 线的中心,已成为西南地区新兴的旅游热点。已探明有很高开发价值的磷、石灰石等矿藏50余种。 材料三 苗族服饰及其着装习惯深受所生活区域的气候、地形等自然条件的影响。上图为我国苗族聚居区之一。该区域苗族男子日常多穿着对襟短衣和裤筒较宽大的长裤,外出时打“绑腿”。 (1)根据材料一,描述图示区域的自然地理环境特征。 3.阅读材料和图,完成下列问题。 我国提出建设“一带一路”,即大力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下图为我国“一带”建设局部区域地理事物分布示意图。 (1)描述该区域主要的自然环境特征(地形、气候、河流、植被)。 4.纺锤树为原产于南美热带地区的落叶乔木,高约30米,树干粗大,但木质却非常疏松(表硬里软),根系较发达。该树种耐旱忌涝,喜热、喜光、忌寒。现我国福建与广东都有栽植,下图所示纺锤树由珠海农科所从国外引进。下面为哥伦比亚示意图与纺锤树景观图。 (3)据材料说明纺锤树适应哥伦比亚自然环境的形态及生理特征。

最新地理特征描述类综合题答题模版

地理综合题答题模版 特征描述类 区域特征:地理位置(经纬度位置、海陆位置、相对位 置)、自然环境特征(地形、气候、水文等)、社会经济特征(农业、工业、贸易、旅游、交通、城市、人口等)。 1、自然环境特征 描述角度:地理位置;地形特征;气候类型及特征(湿、热、冷、干);河湖特征;植被状况(自然带);土壤、土地类型(荒漠、草地、林地、耕地);自然资源;自然灾害警等 (09年四川卷39题) 2、地理位置特征 描述角度:半球位置;纬度位置(中高低纬、热量带);海陆位置;相邻位置(相对位置)(13年四川卷14题) 3、地形、地势特征 描述角度:地形类型(以什么地形为主);地形空间分布(某某地形分布在什么地区);地势特征(起伏大/小;倾斜方向);海岸线(曲折/平直) (12年四川卷36题) 4.1气候特征 类型特征(多样/单一,若为山地高原区则垂直地域分异是否显著);气温(年均温定量高低+定性年、日较差+积温+生长期);降水(年降水总量的定量多少+定性的季节变化);水热组合(越热同期,水热条件好等);若材料中有光照、风等情况也需要描述 (11年四川卷36) (08年四川卷36) 4.2天气特征 气温高低或变化;气压高低或变化;干湿状况;风的大小及方向;天气状况(阴或晴)(13年新课标卷I) (08年山东卷26) 5、河流特征 5.1水文特征 径流量大小;水位的季节变化;汛期(集中时间和长短、次数);结冰期、凌汛(有无及长短);水流平缓或湍急;含沙量大小;水能、水运条件 (注:根据分值多少重点描述) (09年安徽卷) 5.2水系特征 源地、流向、注入地;干流流程及长度;流域面积;支流多少、河网密度;水系状况(放射状、向心状、对称状、树枝状、平行状等);上、中、下游的划分;流经的省区、重要城市、主要地形区 例如黄土高原河网密度、树枝状水系与千沟万壑的地表形态;四川盆地向心状水系和盆地地形;横断山区南北平形状水系与平行山脉);河道特征(河面宽窄、河床深浅、河道曲折、河道形状V型/U型);干支流河床比降(比降:河流落差与长度之比) 6、经济特征 描述角度:经济发展水平(人均GDP,总GDP);三大产业结构;经济增长速度 6.1农业生产特征

高考地理一轮四大能力强化练描述和阐释地理事物

四大能力强化练 能力三描述和阐释地理事物 全真训练(A卷) (45分钟100分) 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24分) 材料一2015年4月5日,经李克强总理签批,国务院批复同意《长江中游城市群发展规划》,这也是《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出台后国家批复的第一个跨区域城市群规划。长江中游三省区域图。

材料二鄱阳湖平原是鄱阳湖周围的湖滨平原,属于长江中下游平原的一部分,由长江及鄱阳湖水系赣、抚、信、修、饶等水冲积而成。位于115°01′~ 117°34′E,27°32′~30°06′N,面积38 760.6平方千米。 (1)描述图中矿产资源的分布特征。 (2)分析鄱阳湖平原农业发展的区位条件。 (3)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看,城市群之间区域协调发展应该采取的措施。

【思维素养】 描述和阐释事物答题模式 描述地理 事物特征 点状事物分布特征应从分布是否均匀、主要分布在什么地方等方面回答描述农业 区位条件 自然条件:气候、水源、地形、土壤; 社会经济条件:劳动力、市场、交通、政策、种植历史等阐释可持续发展从经济、社会和生态可持续发展三个角度分析 【解析】第(1)题,由图可以看出总体分布不均,主要分布在河流附近,或者从河流形状上可以看出主要分布在山区。第(2)题,从自然条件分析,气候雨热同期,地形平坦,土壤肥沃,灌溉水源充足;从社会经济条件分析,人口众多,劳动力资源丰富,种植水稻历史悠久,生产经验丰富等。第(3)题,可持续发展主要从产业结构、区域合作等经济可持续发展;加强城市规划、完善基础设施等社会可持续发展;改善城市环境质量等环境可持续发展方面分析。 答案:(1)分布不均,主要分布在河流附近(或山区附近)。 (2)亚热带季风气候,雨热同期,满足水稻生长习性;鄱阳湖平原地形平坦,为农业发展提供有利条件;土壤肥沃,有利于农业发展;劳动力充足,为农业发展提供充足劳动力;农业发展历史悠久。 (3)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改造;加强区域合作,实现优势互补,积极开拓国内外市场;积极推进能源的跨区域调配,大力发展新能源,节约能源等;迁移部分劳动力密集型产业;加强规划和管理,协调城市分工合作;完善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城市环境质量。 2.青海省地处青藏高原东北部,是许多大河的发源地,西北部有柴达木盆地。青海省年较差比较大,自然条件极其复杂,农业地域差异非常明显,阅读以下材料,完成下面各题。(26分) 材料一青海省平均降水量等值线图和青海省太阳总辐射量分布图。 材料二门源地形图。

自然地理答题模板

自然地理答题模板 1、简述地形特征: 地形特征:①地表形态特征:如地形以平原;或以山地丘陵为主等。②地势高低起伏:如地势西高东低等 简述云贵高原地形特征:喀斯特地形广布,地形崎岖,多山间坝子;地势从西北向东南倾斜。 2、分析或比较气候特征及形成原因 (1)气候特征: ①气候类型 ②该气候类型的气温季节分布特点,如:夏季高温冬季低温(寒冷)最冷月平均气温特点;气温的年、日较差大小(表现海洋性和大陆性特点) ③该气候类型的年降水量大小降水的季节变化特点,如全年多雨;夏秋多雨,冬春少雨。降水集中的时间和长短等 (2)影响气候的主要因素: 纬度:主要影响该地的气温状况,纬度越低,气温越高 大气环流:气压带风带主要考虑影响降水情况 季风:夏季风,来自海洋,温暖湿润,降水丰富 冬季风,来自内陆,寒冷干燥,降水稀少 地形地势:对气温的影响是每上升1000米气温降低6℃,同时考虑阳坡和阴坡对气温的影响 对降水的影响:迎风坡降水多,背风坡降水少 海陆分布:临海迎风岸,年、日较差小,海洋性较强,降水较多 临海离风岸或内陆地区,受海洋影响较小,年、日较差大,大陆性较强,降水较少 洋流影响:暖流,对沿岸地区有增温增湿作用,降水较多,如遇迎风岸,降水丰富寒流,对沿岸地区有降温减湿作用,降水较少,如遇离风岸,降水稀少 3、河流的水文特征及开发利用 水文特征:(以雨水补给为主的河流为例) 流量:流量受流域内年降水量的影响,流域内年降水量大的河流,流量大 水位(季节变化):受流域地区降水季节变化的影响,降水季节变化大,流量季节变化也大汛期:受流域内雨季的长短和雨量大小影响 含沙量:受流域内植被覆盖率的大小影响,还要受流域内地形条件影响 结冰期:受流域内最冷月平均气温的影响,最冷月平均气温在0℃以下,河流有结冰期 凌汛:如果河流流向从较低纬度流向较高纬度,该河段在初冬结冰时或初春融冰时有凌 讯现象。 河流的开发条件:(水力资源、内河航运等)水力资源丰富的原因: ①流域内气候湿润,降水丰富,水量充足,河流流量大。 ②流域内地形起伏大,地处地形落差大的地区,所以水力资源丰富。 航运开发条件: ①流域内气候湿润,降水丰富,水量充足,河流流量大。 ②流域内地形平坦,河道宽阔,水系发达,河网密布,水流平稳,通航里程较长。 内河航运发达的原因: ③人口稠密,经济发达,客货流量大④与湖、海相通,有优良港口,交通便利。 4、外力作用的影响和分布 流水作用:多发生在湿润、半湿润地区;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