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中国近代史-五四运动

中国近代史-五四运动

中国近代史-五四运动
中国近代史-五四运动

在中国五四运动是在逐渐的被忽略: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五四运动在他70年纪念日之后就鲜少被人们提及了,在80周年纪念之后,更是把黄金周长假延展,把五四纪念日生生地纳入假期里,它的符号意义更加淡漠,甚至都快移出人们的视野之外了。好在今年开始,五一长假变成短假,五四纪念日之时成为工作日,但是我还是不能确定人们会否还记得这样一个值得纪念的恢宏的历史呢?

通过他研究,他是如是对中国的那场重大的五四运动定义的:它是一种复杂的现象,包括新思潮、文学革命、学生运动、工商界的罢市罢工、抵制日货以及新式知识分子的种种社会和政治活动。五四运动的促发因素:1、二十一条和巴黎和会的山东决议所激起的爱国热情;2、有一种学习西方、试图从科学和民主的角度从估中国的传统以建设一个新中国的企望。我对这种观点是比较赞同的,它完整的概括了当时中国的历史背景。另外,他还指出::“五四运动实际是思想运动和社会政治运动的结合,它企图通过中国的现代化以实现民族的独立、个人的解放和社会的公正”;“五四运动的基本精神是抛弃旧传统和创造一种新的、现代化的文明以‘拯救中国’。”这概括的都是比较全面的。

因此,可以说,“五四”才是开启了一个时代,开“未来三千年之风气之先”,其价值和意义,再怎么夸大都不为过。因为有了新文化运动,文化,才不再是文人骚客装进笼子里,放在手中把玩的会唱歌的八哥,不再是提在鲁四老爷手中的那根隐形的锁链,而成为了培育一个新的中国人的土壤,成了普罗大众都可拥有的,可以支撑自己站起来,喊出要新生,支撑娜拉们自己走出家门,要成为自主新女性的力量所在!无论是创建“人的文学”,还是《新青年》同仁们的对封建文化的激烈鞭挞,其背后的诉求和指向都是:怎样做一个中国人,做一个怎样的中国人?是做新人,还是做旧人?如果要拯救孩子的话,那么,该给予孩子们怎样的文化环境?让他们读什么样的文学?帝制虽然已经结束,但只不过是揭开了两千年封建中国的一角,国人,四万万同胞仍然生活在帝制文化的黑幕之下,如果不全然地揭开撕碎,在黑幕下成长起来的孩子,也是见不到阳光的。五四运动,才真正意义上,第一次地开启了普通中国人对于国家的自主意识,《南京条约》签订的时候,北京城的市民没有到紫禁城前抗议游行,因为那是爱新觉罗家的家事。《马关条约》签订后,举人们去公车上书了,但举人都是有功名的老爷们,他们尊奉的主子只不过是从慈禧换成了光绪,且仍然是跪着的。辛亥革命的革命党,在未庄的农民那里,被描绘为穿着“白衣白甲”,是为崇祯皇帝报仇的,人血馒头也是照吃不误的。但是,巴黎和约签订的时候,青年学生涌上了街头,市民、工人也迅速加入了进来。他们,要为中国的权力和尊严而抗争,因为,他们已经意识到了自己是中国人。他们从下等舱里走出来了,对于中国向何处去,他们要表达出自己的意见。

我想,上述这些,才是五四运动最伟大的价值和最深远的意义。也是在今天,我们需要纪念的。五四,并不仅是青年的节日,而是所有中国人的节日。倘若仅仅将其归为是一次青年的爱国运动,定为一个节日,只会缩小其内涵。因为有了五四以及之前作为铺垫的新文化运动,中国人,才有了自主的“中国人”意识,才真正地与这个古老的国家一起同呼吸,共命运,才开始直面和思考“我的中国该向何处去?”这些,在今天,仍然应当属于黄钟大吕,发出震惊乃至刺耳的声音,而不应该淹没进历史的尘埃中,成为时代的绝响。

在周先生的这本书中,我还看到了五四运动给我们带来的是什么:“争取个人解放、宣扬民主和独立思考的不懈努力,虽然后来遭到来自强调服从组织活动思潮的阻挡,但其产生的深远影响是不能低估的。”长久以来,五四运动被赋予了太多的政治意义,一定程度上歪曲和夸大了它本来的面貌。科学和民主,是他重要的内涵所在,也许我们现在明白了,但是却没有在现实中感受到。另外,五四运动又一次证明了思想上的革命是社会变革的前提,知识分子在其中所起到的作用,在任何时候都不容忽视。

这场运动孕育的爱国、进步、民主、科学的五四精神,成为中国人民和中国青年在党的领导下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不懈奋斗的宝贵精神财富。五四精神的核心,是伟大的爱国主

义。五四运动体现的爱国主义精神,是中华民族百折不挠、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的生动写照,是我国几千年来发展和进步的重要力量源泉。

振兴中华:“振兴中华”的口号,是孙中山1894年在《兴中会宣言》中最早提出来的。从那之后,大多数爱国志士无不以此为终生奋斗的最终目的。可以说,中国从此之后的一切革命斗争,无一不是为了振兴中华民族;所取得的一切进步和成就,无一不是由于它的催动和鼓舞。五四运动的发生,就是这种精神的直接继续。爱国学生的奔走呼号,浴血奋斗,广大知识分子、市民、工人的积极响应和支援,最根本的动因就在于此。响遍全国的“外争国权,内惩国贼”、“唤醒同胞,一致救国”等口号,最根本的含义也在于此。有的人当时在思想上虽然还没有明确认识到这一点,纯粹为爱国热情所驱使,但他们爱国的目的,并不是为了保持中国的落后,最终目的还是为了挽救中国的危亡,改变中国的落后面貌,振兴中华民族。

爱国主义:在五四运动中,广大学生之所以不顾高压,奔走呼号,他们的爱国行动之所以能得到各界知名人士、上层人物和广大工商界群众的支持,就是由于爱国主义的有力号召,爱国精神的强烈感染。今天,要胜利跨人21世纪,实现四个现代化,真正使中华民族振兴起来,更要大力发扬爱国主义。

“五四”给中国当代青年的启示

“五四”是一首中华民族的青春之歌,革命之歌,战士之歌。

发生在一九一九年的“五四”中国新文化运动,是一场用革命青年的命运改造中国,以青年的寄托创造未来,以青年的革命掀起中国新民主革命高潮的时代高歌。

“五四运动”的主力是青年,主体是人民。北京大学为主要代表的北平13所大专院校的3000多名青年学生,集聚天安门广场,举行了一场声势空前的爱国求存群众运动。这是一次在“十月革命”的鼓舞下,以《新青年》式的觉醒,领悟青年的社会责任,实践青年的社会担当,以革命的方式表达爱国主义热情,以人民主体的使命拒绝统治当局的腐恶,从而选择中国的未来,影响未来的反帝反封建的人民革命运动。从此,中国新民主主义发端起航,迅速形成了以中国共产党为领导核心的人民革命大军,胜利完成了“推翻‘三座大山’”,建立社会主义新中国的历史使命。“五四精神”感召下的一代知识青年,以横跨时代的主人公气派,为民请命、为国祚请命的大无畏风范,表现出最积极、最具革命精神,最富朝气的热血思想,时代责任,历史雄姿,完成了二千多年来传统中国与现代中国的历史文化大飞跃。“五四精神”如邀日报晓的雄鸡高唱,似映春傲雪的红梅妖娆,炸响了冬雪霹雳,卷起了莽原狂飚,驱散阴霾,摧腐拉朽,横扫千钧,荡涤污秽,冰清世事,玉成中国,奏响了一曲除旧布新,纪元新生的中国命运和中华民族的青春之歌。

他是托举中国命运的反帝反封建反殖民主义的革命之歌。“提倡民主,反对专治”;“提倡科学,反对迷信”;反对旧(封建伦理)道德,提倡新(个性解放)道德”;反对“文言文,提倡白话文”;“反对旧文学,提倡新文学”,思想锋芒直指孔家老店,斗争所向直取帝国主义、封建主义、殖民主义的思想根基——历史责任赋予了“五四”新文化运动的时代灵性。

他是敢于向社会腐恶宣战的战士之歌。“废除不平等条约”,反对“卖国求荣”,“苟且偷安”,旗帜鲜明鲜明地提出了不畏强权“誓死力争,还我青岛”的战斗口号!提出了震撼山河的“内惩国贼,处争国权”的战斗目标,表现出较之义和团、红灯照等抵御外侮,反抗侵略的更加坚定、更加彻底的、更加富于战斗精神的社会革命意义。“五四”是一曲恸天地,泣鬼神的向旧中国的命运宣战的战斗之歌。

九十二年过去,中国和世界的形势发生了翻天覆地巨大变化。中华民族的命运,随着“五四”激发的时代脉搏跳跃,由旧民主革命向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过渡;由民族解放战争向人民解放战争的过渡;由土地革命建设向建立社会主义新中国的过渡;由彻底推翻半封建半殖

民地统治,向建设社会主义新中国的过渡——“五四”新文化运动之中的一代革命知识分子,成为带领中华民族走出深重灾难,创造无限光明的无产阶级革命领袖、民族英雄、社会精英、时代中坚——充分展示了“五四”对于人民中国解放大业的不可或缺,无可替代的历史大功。

“五四”高举的“科学民主”大旗,在每一个历史关头,总是以现实的方式,可靠的表达,明朗的姿态,启迪后来,作用当下,鼓舞人民去突破思想氛囿,选择革命进取,在历史唯物主义的厚基之上,扬民族精神之声,发奋勇向前之志,领世界风气之先,笃自立更生之行,并一步一步地将人类未来的命题一次次地交给中华民族,摆上了人民主体的前台。今天,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中国各族人民,正在以“五四精神”的正气、锐气、大气、豪迈之气,直面具有人类社会意义的深刻命题。这就是,经过革命的胜利与建设事业的发展向社会主义国家和全体中国人民显示的时代关隘——传统的社会分工差别与社会主义制度平等的矛盾;——人民主体的国体性质与社会正义机制实际上必须依靠当权者实现的矛盾;——人民民主的政体性质与“执政方式”实际上将人民主权不断旁移的矛盾;——人民当家作主与社会化生活生产所规定的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活方式必须依赖货币运作的矛盾等等,这些矛盾和问题集中地反映为,社会主义制度的理想境界与制度操作相互分裂,社会主义社会导向与治理思维相互分离,社会动能与社会建设离异所形成的社会权力的自身矛盾,并从而形成社会成员的相互对立。这些矛盾在“利益需求”的资本主义认知下,随时随地都要将人民的权力,变成愚弄社会权力的游戏机,牺牲人民根本利益满足资本欲望的表达器,实际上让政权的力量,成为保证特权既得利益为目的一切政治要求与政治利益——“五四”开启的“民主”之门,“科学”之路并没有给中国带来一劳永逸的长治久安,人民主体的民主内涵一样必须靠人民自己去现实,已经为此融入了世界经济、政治、文化的国际社会大循环的中国,自然承担着改造自己,改造世界的双重历史使命;中国“第三世界”的地位并没有根本改变,在新的世界政治经济文化大格局下,反帝反、封建、反殖民性,反资本主义化的任务,早已表现出现代国家安全、主权完整、领土完全的更加艰巨、更加复杂、更加富有革命性的意义——这些都集中地说明,“五四精神”没有过时,发扬“五四传统”,是时代赋予中国人民的伟大使命。

“五四”告诉人们,当统治阶级,屈服于外来侵略,不惜以出卖国家和民族的根本利益去换取殖民主义、帝国主义恩赐的“苟安”时候——人民的唯一选择就是奋起抗争,用革命运动去捍卫自己的主权,将公民的自身权力与国家民族的命运坚定地联系在一起,以实现国家民族的基本权力去完成并实现自己的人生权利和人格尊严!这一革命的要求与时代主题没有变,我们必须以社会主义的形式去丰富、去发扬、去实现。

“五四”告诉人们,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命运是由不断的革命进行的,而社会革命的历史使命,永远只能由人民来担当,历史的与现实的一切执着表明,社会腐败是国家民族的唯一杀手,腐败当道就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生存危机、生命危急,一切以反对腐败为内容的革命斗争,就是富有时代精神,担负起国家与民族的未来的使命的伟大旗帜。这种通过人民的革命反映的国家民族的未来的命运的政治力量,就是代表着民族、国家未来的最年轻、最富有生命力的政治力量,因为,他们也只有他们才是真正唤醒民众、主宰国家与民族“沉浮”的决定力量。国家民族的命运拒绝以人们的生理年轮来计量,永远只能以那些在国家和民族最危机的时候,敢于主宰自己的命运,并以自己的命运去创造民族、国家的命运,去争取民族的解放和国家主权的尊严的人们。社会的主体是人民,国家的主体是人民,未来属于敢于革命,敢于进行自觉革命的人们!人民永远年轻,国家永葆青春,时代青年,只有自觉的投身于属于自己的,同时也属于国家民族未来的革命,才能够放射出青春的光华!

“五四”告诉人们,一个社会运动能否反映国家与民族的未来,全在于这个运动的主体是否能够与广大工农兵的命运相融合。检验一场社会运动是否真正具有社会的责任与历史的意义,基本的和主要的不是看参加到这场运动主体的年龄大小,发起时参加人数的多少和社会统治力量认可的状况,而是看运动的主旨能否得到最广大的人民群众的拥护,能否主动的、

自觉地走出一条与广大人民群众相结合实际的道路。

“五四”告诉人们,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种社会制度,一条社会前行的道路,能否给人民带来幸福的决定因素,不是看他的统治者采用的“幸福”口号,而在于这个国家、民族、社会的主导思想,能否不断地将导致“不幸”的政治、经济、文化、军事、外交等等因素揭露出来,并将思想揭示转化为未来选择,从而宣示国家民族的命运,现实民主的选择和国家命运的伟大合同,使国家和民族的未来归还给人民。

以“五四运动”划界的中国人民民主革命的历史,就是一部不断地用中华民族的文化视野,观察世界,观摩社会,观赏革命,从而换取民族的觉醒,国家的独立,人民民主的历史,民主革命开启的中国社会主义大路,是通往民族解放、国家独立、人民自由的唯一正确的道路。

今天,我们纪念“五四运动”,讴歌“五四精神”,全在于继承与发扬“五四”给新中国带来的人民解放与时代光荣。

“五四精神”代代相传,他属于中国,也属于世界,那种将“五四精神”仅仅囿于青年一代,并将整个中国的未来的命运寄托给他们所认定的青年,并以此作为偷换中国青年的“五四”认知,将“精神传承”当作“文化因袭”,那些以“传统文化”的“复兴”,取代“文化革命精神”的做法,那些处心积虑地将“革命”的继承当作“权力”的交接,并以此保持日薄西山的“特权”命运的苟延残喘的做法,那些将“青年贵族化的特权设置”当作“制度模塑”的根据,并以此作为延续中国资本化、以社会资本主义挽救世界资本主义垂死命运的做法,正是“五四精神”的最凶恶的敌人。

今天我们继续“五四革命精神”,就是要从“少年中国”的呐喊中,看到中国的新希望所在——人民民主取代封建奴隶民主、取代资本主义民主、取代行政资本主义民主、取代社会资本主义民主——中国社会主义民主的实现过程,就是战斗胜利的过程,青年一代不断向历史与现实学习的过程。

今天我们赞颂“五四革命精神”,就是要在中华民族已经取得的独立的国格人格精神的感召下,继续九十二年来代代相传,战斗不息的中华新文化的精神——坚定不移地走文化人民性、文明民主性的道路,去不断突破二千多年来主导中华文化传承的封建的、保守的、没落的儒式文化强加给中华民族的思想羁绊,精神枷锁,情性桎梏,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勇敢担当人类世界“知识革命”的历史使命——民族振兴的过程,就是青年们不断向社会学习,向实践学习,积极累积人类革命能量的过程。

勇敢地高举“五四”旗帜,就是要更加自觉地弘扬中华传统文化的革命精神,更加自觉地运用马克思主义、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深刻揭示、一脉相承的中华文化的社会认知能力,走出以反对“外来文化”排斥人类新文化的误区,抗拒以“中华传统文化”阻滞世界文化大融合步伐的误区,走出以“文化灵魂”说掩盖“文化工具”性的思维误区,还中华文化无限光明的未来与无比辉煌的生命力!

“五四”精神孕育了伟大的中国共产党,也一定能够孕育出彻底摆脱人类法权束缚,冲破制度镣铐的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自由全面发展的伟大的社会主义新时代!

“ 五四运动”是一场伟大的爱国政治运动,也是一场伟大的思想解放运动和新文化运动.它在推动中国反帝反封建斗争进入新阶段的同时,也为中华民族的复兴创造了弥足珍贵的精神财富.这一精神财富集中体现为爱国、进步、民主、科学的伟大五四精神.五四运动不仅唤醒了中国广大民众,让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真理性,更重要的是它打破了中国几千年的封建精神桎梏,使人民的精神面貌发生了重大变化.在伟大的五四运动中,青年学生和热血知识分子,他们以民族和国家的利益为己任,特别是广大的青年学子,他们不顾高压,不怕流血,不怕坐牢,奔走呼号,始终冲锋在最前面,拉开了现代中国翻天覆地的历史序幕.可以

说当时的那一代中国青年学生在为维护民族独立的尊严中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也交出了一份含金量极高历史答卷.今天,我们纪念“五四运动”,其目的就是要继承五四运动的精神,继承什么精神?继承的本质要义在于,对可供借鉴的经验教训进行汲取,对仍具价值的思想精髓进行弘扬.五四时期,是中国近代历史上一个非常重要的思想启蒙时期,各种思想、思潮涌现,各种观念、观点激荡.继承五四精神,首先要科学把握其历史本质和主流,弄清楚哪些是对历史发展起到重要促进作用并仍有现实指导价值的精神财富,哪些是需要随着时代的发展不断丰富和发展的思想体系,将五四时期的那些至今仍然具有积极意义的思想精髓作为继承的主题.同时,继承五四精神,还要正确梳理其历史发展的整体脉络,认识到从爱国主义走向社会主义、从青年学生和知识分子孤军奋战到与工农群众紧密结合,是五四以来中国广大青年知识分子成长的重要路径.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时期,这一点尤其重要.要将这一宝贵传统转化为当代青年知识分子的鲜明精神气质,继续传承下去.毛主席曾在纪念“五四运动”20周年中写道:“在中国的民主革命运动中,知识分子是首先觉悟的成分”,“然而知识分子如果不和工农民众相结合,则将一事无成.革命的或不革命或反革命的知识分子的最后分界,看其是否愿意并且实行和工农民众相结合”.“五四运动到现在已有了二十周年,抗日战争也快两周年了.全国的青年和文化界对于民主革命和抗日战争负有大的责任.我希望他们认识中国革命的性质和动力,把自己的工作和工农民众结合起来,到工农民众中去,变为工农民众的宣传者和组织者.全国民众奋起之日,就是抗日战争胜利之时.全国青年们,努力啊!”由此可以看出青年知识分子与工农大众结合的重要性和所产生的推动社会前进的巨大力量.当代的青年因多种原因影响,已没有了青年人的那种朝气蓬勃的特性和阳刚之气.一些青年人涉世不深,实践经验较少,不大熟悉中国国情和中国人民奋斗的历史,特别是在一段长时间里,由于受到一些所谓的精英洋奴们着意渲染和洗脑及学校刻意放松思想政治工作和优良传统的教育,致使一些青年学生不同程度地受到西方资产阶级人生观、价值观的严重影响,受到民族虚无主义的侵蚀,而去过分地追求物欲和自我膨胀,存在着一些弱点和不足.这些问题,只要青年学生能够通过学习,特别是亲身具体地去实践,通过总结经验是能得到解决的.要指出的是,发生这些问题,主要责任不在青年身上,与当今灌输的惟物教育及社会风气有直接的关系.在当今和平年代的社会中,公平和正义是人们普遍追求的社会理想,社会主义也是为了要最大限度地实现人类的公平和正义,公平和正义是一个社会的基石.目前我们社会的各个领域都充斥着不公正的现象,如城乡之间、地区之间、行业之间、阶层之间的发展不平衡和收入差距的扩大,极易激化社会矛盾.青年知识分子思想活跃,视野开阔,民族忧患意识、民主参与意识、主体意识、竞争意识强,特别富有人文精神和终极关怀.因此,作为公平正义的追求者,青年知识分子在面对社会的不和谐现象时,应该将自己的命运与人民大众的命运联系在一起,同呼吸共生存,在争取自己的权益时不要忘了底层的大众;要成为各种弱势群体的代言人,向社会呼吁、建议,要求执政党与政府创建和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来维护弱势群体的利益,为社会的公平正义而努力.理直气壮地担当起社会的思考者、反省者,批判者和前进的推动者.转贴于中国文下青年是社会中最富有活力的部分,是国家民族未来的希望.二十一世纪是你们的世纪,中国的重任历史地落在你们的肩上.老一代牺牲奋斗取得的成果,需要你们去巩固和发展.老一代坚持革命斗争方向的英勇精神,需要你们去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美好未来,需要你们去创造.青年要勤奋学习,努力实践,不断充实和提高自己.只要广大青年特别是青年学生能弘扬伟大的“五四”精神走与工农相结合的道路,团结奋斗,任何人间奇迹都能创造出来!

五四运动的意义

五四运动的意义 从历史的表象看,五四运动无疑具有救亡与启蒙的双重意义。因此,认为五四运动仅仅是为了救亡的爱国主义运动或者仅仅是诉诸人的解放的启蒙运动,都难以涵盖历史本身。 当然,说五四运动具有救亡与启蒙的双重意义,并不意味着这两重意义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具有对等的地位,更不意味着它们都是历史的主题.从文化系统的实际状况和历史条件看,五四运动的主题是救亡,启蒙是服务和服从于救亡的。因此,在五四研究中较有影响的救亡与启蒙的双重变奏说虽然全面反映了五四运动的两重意义,但把二者并列对等起来是不甚妥当的。 本文认为,可以把五四运动的历史主题与现代意义区分开来处理,这可以解决两方面的问题,避免两个方面的偏颇。一方面,当今现代化运动把五四运动启蒙意义(科学与民主)提到突出位置是不奇怪的。现代化需要现代性的价值系统,这种需要相应地要求强调历史事件中具有现代意义的一面。看不到现代化运动把五四运动的现代意义进一步凸现出来,甚至否定五四运动的历史进步作用,抹煞五四运动对中国现代化的深远影响和历史地位,这是特定历史背景下现代化进程发生曲折而导致的某种回流心态在学术领域的反映。另一方面,认为五四运动的主题就是启蒙,把五四运动的现代意义混同于历史意义,这是用对历史的期待代替对历史的描述。这种历史论证也是不科学的,且不利于五四运动现代意义的张扬。 (一) 分析五四运动的意义,可以从小文化和大文化系统两个方面去进行。所谓小文化,是指大文化系统中的意识形态系统,主要由思想、信仰和知识构成,包括神话、神学、传统、文字、哲学、科学等在内,其外在形式是清晰的言语或某种符号形式。所谓大文化,是指人在适应外部环境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包括物质技术系统、社会学系统和意识形态系统三个子系统在内。从小文化的角度看,五四运动主要是新文化运动,其历史作用也主要是启蒙。不过,虽然着眼点都是放在启蒙方面,研究者们却较少从系统的角度,把新文化运动中的德先生(民主)、赛先生(科学)和白先生(白话文)放在同一横断面上进行整体性研究,因而往往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譬如有的学者认为“五四新文化运动最明显的成功和确定不移的果实是白话文的胜利’,①,有的则认为“新文化运动最大的功绩”是“以科学与民主为旗帜,对传统文化的价值系统提出了公开的挑战”,力图建立“新的价值世界”②。笔者在《从文化系统论看五四运动的成果》)(见浙江大学学报社科版1994年第

五四运动在思想解放层面上的历史意义

五四运动在思想解放层面上的历史意义 姓名:殷利娟 学号:201005025 专业:财务管理 班级:2010级本科一班

五四运动在思想解放层面上的历史意义 [摘要] 五四运动揭开了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序幕,在思想解放层面具有重要意义。这次思想解放运动不仅促进了广大人民群众主体意识的觉醒和中国社会的发展而且在民族遗产构成中也具有特别重要的价值,值得我们发扬光大。 [关键词]五四运动;思想解放;民族遗产 1919年爆发的五四运动不仅是一场伟大的群众性的爱国主义运动,而且还是近代中国一场深刻的思想解放运动。它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及其他各种新思潮在中国的传播,极大地提高了中国人民的觉悟,推进了新式知识分子群体的成长,它揭开了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序幕,从此中国革命进入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在历史实践中,五四运动以及五四精神已成为中华民族开拓奋进的一种动力。从思想解放的历史层面认识五四运动的重大意义,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具有深刻的现实启迪。 一、人民群众主体意识的觉醒 五四运动的思想解放以树立人的主体意识为中心。陈独秀解释说:“解放云者,脱离夫奴隶之羁绊,以完其自主、自由之人格之谓也”。陈独秀用自主、自由的人格作为“解放”的涵义,体现了五四运动思想解放的本质精神。辛亥革命使传统的制度获得了解放,但国人的思想还处于传统的牢笼。国人完全解放是从五四运动中思想解放开始的。从这样的理解去认识五四运动内涵的思想解放,在社会层面上就是广大人民群众主体意识的觉醒。 从近代以来,由于封建统治者的独裁统治和残酷压迫,国人的国家意识和民族意识比较淡漠。因此,近代以来虽有一系列的抗争反抗外来侵略的活动,比如太平天国运动、戊戌维新运动、义和团运动等等,但从根本意义上讲,这些活动很大程度上是一部分人自身的利益收到损害,生命财产收到严重侵害的情况下的被迫的反抗,或者少数觉悟了的爱国者的抗争,从全国当时整体情况来说,绝大部分人对国家、对社会的具体事情是漠不关心的。这与封建统治者的压迫是分不开的。所以我们可以说,从近代以来,中国人民在反抗帝国主义侵略斗争中虽然

五四运动的历史特点

五四运动的历史特点 第一、五四运动表现了反帝反封建的彻底性。 近代以来,中国人民对帝国主义的认识经历了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表面的感性认识的阶段,这典型地表现在义和团等笼统的排外主义的斗争上。第二阶段才进到理性的认识阶段,即看出了帝国主义内部和外部的各种矛盾,并看出了帝国主义联合中国买办阶级和封建阶级以压榨中国人民大众的实质,这种认识是从1919年五四运动前后才开始的。在这场运动中,提出了“改造强盗世界,不认秘密外交,实行民族自决”和“另起炉灶,组织新政府”这样的口号。这表明,中国人民反帝反封建的斗争确实提升到一个新的水平线上了。 第二、五四运动是一次真正的群众运动。 如果说,辛亥革命的根本弱点之一,是没有广泛地动员和组织群众,那么,五四运动本身就是一场群众性的革命运动。五四运动在后期发展成为全国范围的工、商、学广大群众的反对帝国主义、反对卖国政府的革命运动。这在中国近代革命的历史上是没有先例的。 第三、五四运动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及其与中国工人运动的结合。 巴黎和会上中国的外交失败,有力地打破了人们对于资本主义列强的幻想。瞿秋白当时就说:对于五四运动,“绝不能望文生义地去解释他。中国民族几十年来受剥削,到今日才感受到殖民地的况味。帝国主义压迫的切骨的痛苦,触醒了空泛的民主主义的噩梦。学生运动的引子,本来就包括在里边。工业先进国的现代问题是资本主义,在殖民地上就是帝国主义,所以学生运动倏然一变而倾向于社会主义”。而在这些倾向于社会主义的知识分子中,一些人经过比较,开始在马克思主义的旗帜下集合起来。 在五四运动中,工人阶级显示了伟大的力量。工人在斗争中发生决定性的作用这个事实,给予先进的知识分子以真切的教育。上海学生联合会在告同胞书中说:“学生罢课半月,政府不惟不理,且对待日益严厉。”“工界罢工不及五日,而曹、章、陆去。”正因为如此,“‘五四’运动中有一部分学生领袖,就是从这里出发‘到民间去’,跑到工人中去办工人学校,去办工会”。那些接触了社会主义思潮、初步掌握了马克思主义的知识分子脱下学生装,穿上粗布衣,开始到工人中去进行宣传工作和组织工作。而先进知识分子与工人群众相结合的过程,也就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工人运动相结合的过程。这样,五四运动就为1921年中国共产党的成立作了思想上和干部上的准备。

胡绳《从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读后感

胡绳《从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读后感 应用物理学(2)班 2012326690041 舒炳锋 摘要:本文从社会主义、爱国主义、集体主义这三个方面述评了胡绳《从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一书。笔者认为这是一部熔学术性、知识性、可读性于一炉的,可供各种文化层次和年龄层次的读者阅读的大众史学读物。 引言:读史明智,以故为鉴能使我们少犯错误,读历史,品读风云人物。 关键词:爱国救国鸦片战争太平天国五四运动 正文: 这几天我读了一篇叫《从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的文章,它系统地叙述了从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时期重大的历史事件,总结了中国人民反抗外国侵略者和本国卖国贼的英勇斗争,着力地颂扬了中华民族的爱国主义精神。中国近代史对我们而言不仅是一段屈辱的历史、更是一段抗争的历史。从太平天国到五四运动,由旧民族主义过渡到新民主主义阶段,虽然中国的命运仍没有改变,但不管是落后的农民阶级腐朽的统治阶级、先进的资产阶级还是更为优秀的无产阶级都在历史的舞台上留下不朽的痕迹。正是因为他们的不懈努力才有了后来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新中国。 《从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系统地叙述了从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时期重大的历史事件,总结了中国人民反抗外国侵略者和本国卖国贼的英勇斗争,着力地颂扬了中华民族的爱国主义精神。《从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的基本结构就是以太平天国、义和团、辛亥革命这三次中国近代史上革命高潮为中心来展开历史画卷的。作者不同意把“洋务运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这条线索作为这个时期的历史的进步潮流,而坚持以太平天国、义和团、辛亥革命为主体来论述中国近代史。作者认为,在太平天国、义和团和辛亥革命时期,全国各地都有大规模的农民反抗斗争,正是这些以农民为主体的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才把中国的民族民主革命推向了高潮,给予内外敌人以沉重的打击。作者认为,就连戊戌变法这场由社会上层演出的历史剧当中,“历史的真正主角其实既不是以康有为为首的维新派,也不是慈禧太后或光绪皇帝,而是成亿的被剥削、被压迫的,为求生存而斗争的贫苦劳动人民,其中主要是农民大众。” 十九世纪四十年代以前的中国处于封建社会,其基本特征主要为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占绝对优势,中央集权的君主专制制度,族权和政权相结合的封建宗法制度,以儒家思想为正统。而这些都导致了经济发展的滞后,思想文化的沉闷,各级政府的腐败,为后来鸦片战争的爆发埋下了导火索。鸦片战争后中国社会性质发生了巨大的改变,独立的中国逐步变成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自然经济开始解体,五口通商和买办阶级的产生以及租界的出现。到了太平天国的兴起,洪秀全等人利用被“修饰”过的上帝和人民的迷信号召农民起义,拜上帝会在其中起了不可忽视的作用。农民革命纵然取得了推翻一个旧的封建皇朝的胜利,但是胜利的果实却总是为地主阶级用这样那样方法所窃取。洪秀全等人上台后,官民制度两种化,引起了极大的不满。新起的皇朝仍然是地主阶级的政权,农民仍然处于封建的压迫下。在作者看来,太平天国的城市政策带有致命的弱点,他们所设计的整个社会由废除剥削制度的自给自足的农村组成的方案,也就很明显的不过是一个不能实现的空想。《天朝田亩制度》中提出来的社会制度事实上从未真正实行过,也不可能真正实行。由此可见,太平天国的灭亡是势在必行的。同时也暴露出了仅靠农民起义的弊端,因为虽然他们富于社会经验,见多识广,更多权变和机灵,但是他们也往往把无组织性、无纪律性、流寇主义、单纯破坏性这些坏东西带进了农民革命队伍,阻碍了革命的最终胜利。再后来,同盟会领导武装起义,拉开了辛亥革命的序幕,旨在推翻清朝专制帝制王朝、建立共和政体的全国性革命。作为民主革命,辛亥革命成功推翻了清朝的统治,结束了中国的帝制,开启了民主共和新纪元,使共和观念深入社会中上层人士思想中。作为民族革命,辛亥革命使统治了中国二百六十八年的清朝正式宣告灭亡,结束了中国两千年来的帝制。但以本人的浅见,辛亥革命对中国社会的影响并不如想象中来得大。当时社会和国民素质还不足以推行资本主义,这其中需要一个类似君主立宪的过渡阶段,而那时的中国不得不处

大学中国近代史论文3000字

回望五四爱国运动 组员:于梦黄宇翔 摘要:五四运动是一次彻底反帝反封建的爱国主义运动,其历史意义非常重大。五四运动以学生运动为开端,是知识分子的伟大觉醒。他们用新的的世界观来审视世界,变革世界。可见知识分子的社会洞察、先锋觉悟作用。 关键字:五四运动;学生;爱国主义 历史背景: 五四运动是1919年5月4日在北京爆发的中国人民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的爱国运动。 历史过程: 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日本借口对德宣战,攻占青岛和胶济铁路全线,控制了山东省,夺去德国在山东强占的各种权益。1918年大战结束,德国战败。1919年1月18日,战胜国在巴黎召开“和平会议”。北京政府和广州军政府联合组成中国代表团,以战胜国身分参加和会,提出取消列强在华的各项特权,取消日本帝国主义与袁世凯订立的二十一条不平等条约,归还大战期间日本从德国手中夺去的山东各项权利等要求。巴黎和会在帝国主义列强操纵下,不但拒绝中国的要求,而且在对德和约上,明文规定把德国在山东的特权,全部转让给日本。北京政府竟准备在“和约”上签字,从而激起了中国人民的强烈反对。 5月1日,北京大学的一些学生获悉和会拒绝中国要求的消息。当天,学生代表就在北大西斋饭厅召开紧急会议,决定5月3日在北大法科大礼堂举行全体学生临时大会。5月3日晚,北京大学学生举行大会,高师、法政专门、高等工业等学校也有代表参加。学生代表发言,情绪激昂,号召大家奋起救国。 5月4日,北京三所高校的3000多名学生代表冲破军警阻挠,云集天安门,他们打出“还我青岛”、“收回山东权利”、“拒绝在巴黎和会上签字”、“废除二

十一条”、“抵制日货”、“宁肯玉碎,勿为瓦全”等口号。各界人士给予关注和支持,抗议逮捕学生,北洋军阀政府颁布严禁抗议公告,大总统徐世昌下令镇压。但是,学生团体和社会团体纷纷支持。 5月11日,上海成立学生联合会。14日,天津学生联合会成立。广州,南京,杭州,武汉,济南的学生和工人也给予支持。 5月19日,北京各校学生同时宣告罢课,并向各省的省议会、教育会、工会、商会、农会、学校、报馆发出罢课宣言。 天津、上海、南京、杭州、重庆、南昌、武汉、长沙、厦门、济南、开封、太原等地学生,在北京各校学生罢课以后,先后宣告罢课,支持北京学生的斗争。 6月1日,由于学生影响不断扩大,《五七日刊》和学生组织宣传,学生抗议不断遭到镇压。3日,北京数以千计的学生涌向街道,开展大规模的宣传活动,被军警逮捕170多人。4日,逮捕学生800余人,此间引发了新一轮的大规模抗议活动。 6月5日,上海工人开始大规模罢工,以响应学生。上海日商的内外棉第三、第四、第五纱厂、日华纱厂、上海纱厂和商务印书馆的工人全体罢工,参加罢工的有两万人以上。6日、7日、9日,上海的电车工人、船坞工人、清洁工人、轮船水手,也相继罢工,总数前后约有六、七万人。上海工人罢工波及各地,京汉铁路长辛店工人,京奉铁路工人及九江工人都举行罢工和示威游行。 6日,上海各界联合会成立,反对开课、开市,并且联合其他地区,告知上海罢工主张。通过上海的三罢运动,全国22个省150多个城市都有不同程度的反映。6月11日,陈独秀、高一涵等人到北京前门外闹市区散发《北京市民宣言》,声明如政府不接受市民要求,“我等学生商人劳工军人等,惟有直接行动以图根本之改造”。陈独秀因此被捕。各地学生团体和社会知名人士纷纷通电,抗议政府的这一暴行。面对强大压力,曹、陆、章相继被免职,总统徐世昌提出辞职。

试论五四运动的历史意义与现实意义

试论五四运动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概论:五四运动是一场伟大的反帝反封建的爱国运动,它昭示人们,反帝反封建是民族救亡的必由之路;爱国、进步、民主和科学,是民族复兴的精神支柱;马克思主义的传播、社会主义道路的选择,标志着国家发展的方向。五四运动虽早已结束,但其精神一直延续至今,并深深影响着新世纪的青年们。 关键词:五四运动反帝反封建爱国青年 90年前爆发的五四运动,是20世纪初叶中国历史发展上一件具有划时代意义的重大事件,树立了一座推动中国历史进步的丰碑,孕育了爱国、进步、民主、科学的伟大五四精神。它标志着中国民主革命进入了一个崭新的阶段,掀开了近代中国争取民族解放和民族振兴伟大斗争的序幕。五四运动对20世纪中国的政治、文化、思想,乃至社会生活都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具有非凡的历史意义。 一、五四运动是中国近代历史上空前广泛的彻底反帝反封建的爱国运动 1919年5月4日,爆发了中国近代历史上一场空前广泛的彻底反帝反封建的爱国群众运动,被人们一直视为“东亚睡狮”的中国人民终于从内忧外患中警醒起来,显示出中华民族爱国主义的伟大力量。这场声势浩大的群众运动,以北京大学等高等学校的青年学生为先导,逐渐发展成为以工人阶级为主要力量、有城市小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参加的全国规模的反帝爱国运动,对中国近代政治和文化走向乃至社会变革都产生了深远而持久的影响。 五四运动的发生,有着深刻的社会历史根源。中华民族曾经有着令人骄傲的辉煌,对世界文明进步做出过重要贡献。然而,自1840年第一次鸦片战争以后,中国长期处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停滞状态。外受西方列强的侵略和欺侮,内受腐朽没落的封建专制统治的压迫和剥削。西方列强的野蛮入侵和中国封建统治者的腐败无能,使中华民族处于濒于亡国灭种的水深火热之中。 面对西方列强的入侵,中华民族的反抗斗争一天也没有停止过。通过人民群众的三元里抗英斗争、太平天国运动、义和团运动,资产阶级革命派的武装起义和改良派的戊戌变法,中国社会内部的各种进步力量和仁人志士,为了中华民族的救亡图存,从各自的政治理念和利益诉求出发,在黑暗中苦苦探求着振兴中华的真理和道路。孙中山先生作为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伟大先行者,领导辛亥革命彻底推翻了封建帝制,打开了中国发生历史性巨变的闸门。但是,辛亥革命

高一历史五四运动

第四单元内忧外患与中华民族的奋起 第16课五四运动教案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熟悉五四运动的起因(原因与导火线)、运动 的经过(口号、中心、主力、结果)、影响。分析归纳“五四精神”。引导学生对比五四运动前后中国民主革命的相同点和不同点,提高学生的分析、比较问题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启发探究法了解五四运动发生的原因; (2)通过创设新情境让学生写一封介绍五四运动的信和新闻报道, 使学生自主掌握五四运动的过程,锻炼文字表达能力与口头表达能力; (3)通过分析讨论法认识五四运动对中国社会变革命的影响,领会“五四精神”的社会价值。 3、情感、态度、价值观:本课主要通过情境再现与体验教学法 让学生感受八十五年前青年学生的爱国热情与强烈的民族责任感,深刻领会“五 四精神”的内涵,从而树立为国家强盛、民族崛起而努力学习的远大理想,培养 高尚的人格。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一)、重点:五四运动的原因与“五四精神”。 (二)、难点:五四运动发生的起因;体验当时爱国学生与各界群众的忧国忧民之情以及强烈的民族责任感。 三、教学方法: 1、接受式教学法:以碎步启发式为主。 2、体验式教学法:情景再现、角色扮演(模仿性学习)。 四、教学素材分析 1.巴黎和会拒绝中国人民的正义要求。1919年1月至6月,协约国在巴黎举行“和平会议”。这次和会是在战争中取胜的英、美、法、意、日几个强国把持下进 行的。中国政府因战时参加协约国一方,也派代表出席会议。在全国人民的压 力下,中国代表在会上提出废除外国在中国的特权和取消“二十一条”、收回 日本大战时夺去的德国在山东的各种特权,但遭到无理拒绝。会议决定把德国 在中国山东获得的一切特权转交给日本。这个消息传到国内,激起全国人民的 愤怒。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的失败,不仅昭示了帝国主义侵略、瓜分中国的本 质,而且也把北洋军阀政府在山东问题上出卖民族主权的罪恶行径赤裸裸地暴 露在光天化日之下,使中国人民进一步认清了封建军阀政府的卖国行径,也教 育了原来对巴黎和会抱有幻想的知识界。于是,长期以来酝酿着的一场反帝反 封建的革命风暴就以此为导火线爆发了。 2.五四运动的爆发。5月4日下午,北京13所学校的3000多名学生在天安门前集会,举行声势浩大的示威游行。学生们手持旗帜,上面写着“争回青岛方罢休”,“拒 绝和约签字”,“头可断,青岛不可失”,“外争国权,内惩国贼”。游行队伍 冲向赵家楼,火烧卖国贼曹汝霖的住宅,痛打章宗祥。北洋军阀政府出动大批军 警进行镇压,学生被捕去32人。第二天,北京专科以上学校学生举行罢课。6日, 又成立了北京中等以上学校学生联合会。他们还到街头举行爱国讲演,开展抵制 日货、提倡国货的宣传活动等。

《从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读书报告

作者:胡绳 出版社:人民出版社《从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读书报告 印刷时间:1998年3月1日 版次:2 这几天我读了一篇叫《从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的文章,它系统地叙述了从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时期重大的历史事件,总结了中国人民反抗外国侵略者和本国卖国贼的英勇斗争,着力地颂扬了中华民族的爱国主义精神。中国近代史对我们而言不仅是一段屈辱的历史、更是一段抗争的历史。从太平天国到五四运动,由旧民族主义过渡到新民主主义阶段,虽然中国的命运仍没有改变,但不管是落后的农民阶级腐朽的统治阶级、先进的资产阶级还是更为优秀的无产阶级都在历史的舞台上留下不朽的痕迹。正是因为他们的不懈努力才有了后来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新中国。《从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这本书,系统地叙述了从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时期重大的历史事件.《从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这本书的基本结构就是以太平天国、义和团、辛亥革命这三次中国近代史上革命高潮为中心来展开历史画卷的。作者胡绳的观点是不同意把“洋务运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这条线索作为这个时期的历史的进步潮流,而坚持以太平天国、义和团、辛亥革命为主体来论述中国近代史。作者认为,在太平天国、义和团和辛亥革命时期,全国各地都有大规模的农民反抗斗争,正是这些以农民为主体的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才把中国的民族民主革命推向了高潮,给予内外敌人以沉重的打击。作者认为,就连戊戌变法这场由社会上层演出的历史剧当中,“历史的真正主角其实既不是以康有为为首的维新派,也不是慈禧太后或光绪皇帝,而是成亿的被剥削、被压迫的,为求生存而斗争的贫苦劳动人民,其中主要是农民大众。”十九世纪四十年代以前的中国处于封建社会,其基本特征主要为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占绝对优势,中央集权的君主专制制度,族权和政权相结合的封建宗法制度,以儒家思想为正统。而这些都导致了经济发展的滞后,思想文化的沉闷,各级政府的腐败,为后来鸦片战争的爆发埋下了导火索。鸦片战争后中国社会性质发生了巨大的改变,独立的中国逐步变成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自然经济开始解体,五口通商和买办阶级的产生以及租界的出现。到了太平天国的兴起,洪秀全等人利用被“修饰”过的上帝和人民的迷信号召农民起义,拜上帝会在其中起了不可忽视的作用。农民革命即使取得了推翻一个旧的封建皇朝的胜利,但是胜利往往总是被地主阶级用各种各样的方法所窃取。洪秀全等人上台后,官民制度产生两极分化,引起了农民的极大的不满。新起的皇朝仍然是地主阶级的政权,农民仍然处于封建的压迫下。我认为太平天国运动的实质弱点是他们所设计的整个社会由废除剥削制度的自给自足的农村组成的方案,是一个不能实现的空想。《天朝田亩制度》中提出来的社会制度事实上从未真正实行过,也不可能真正实行。由此可见,太平天国的灭亡是势在必行的。同时也暴露出了仅靠农民起义的弊端,因为虽然他们富于社会经验,见多识广,更多权变和机灵,但是他们也往往把无组织性、无纪律性、单纯破坏性这些坏东西带进了农民革命队伍,阻碍了革命的最终胜利。再后来,同盟会领导武装起义,拉开了辛亥革命的序幕,旨在推翻清朝专制帝制王朝、建立共和政体的全国性革命。作为民主革命,辛亥革命成功推翻了清朝的统治,结束了中国的帝制,开启了民主共和新纪元,使共和观念深入社会中上层人士思想中。作为民族革命,辛亥革命使统治了中国二百六十八年的清朝正式宣告灭亡,结束了中国两千年来的帝制。但以本人的浅见,辛亥革命对中国社会的影响并不如想象中来得大. 本书列举史实说明,太平天国的英雄们并未因为外国侵略者与自己共同信仰一个上帝,就放弃了爱国主义的立场或麻痹了斗志,他们与清朝政府的对外卑躬屈膝形成鲜明对照。他们坚决拒绝承认不平等条约,坚持严禁鸦片,最后,“现实的斗争迫使革命的农民不能不拨开宗教的迷雾而同联合起来的一切内外敌人进行艰苦的斗争”,表现了农民革命家的本色和

中国近代史-五四运动

在中国五四运动是在逐渐的被忽略: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五四运动在他70年纪念日之后就鲜少被人们提及了,在80周年纪念之后,更是把黄金周长假延展,把五四纪念日生生地纳入假期里,它的符号意义更加淡漠,甚至都快移出人们的视野之外了。好在今年开始,五一长假变成短假,五四纪念日之时成为工作日,但是我还是不能确定人们会否还记得这样一个值得纪念的恢宏的历史呢? 通过他研究,他是如是对中国的那场重大的五四运动定义的:它是一种复杂的现象,包括新思潮、文学革命、学生运动、工商界的罢市罢工、抵制日货以及新式知识分子的种种社会和政治活动。五四运动的促发因素:1、二十一条和巴黎和会的山东决议所激起的爱国热情;2、有一种学习西方、试图从科学和民主的角度从估中国的传统以建设一个新中国的企望。我对这种观点是比较赞同的,它完整的概括了当时中国的历史背景。另外,他还指出::“五四运动实际是思想运动和社会政治运动的结合,它企图通过中国的现代化以实现民族的独立、个人的解放和社会的公正”;“五四运动的基本精神是抛弃旧传统和创造一种新的、现代化的文明以‘拯救中国’。”这概括的都是比较全面的。 因此,可以说,“五四”才是开启了一个时代,开“未来三千年之风气之先”,其价值和意义,再怎么夸大都不为过。因为有了新文化运动,文化,才不再是文人骚客装进笼子里,放在手中把玩的会唱歌的八哥,不再是提在鲁四老爷手中的那根隐形的锁链,而成为了培育一个新的中国人的土壤,成了普罗大众都可拥有的,可以支撑自己站起来,喊出要新生,支撑娜拉们自己走出家门,要成为自主新女性的力量所在!无论是创建“人的文学”,还是《新青年》同仁们的对封建文化的激烈鞭挞,其背后的诉求和指向都是:怎样做一个中国人,做一个怎样的中国人?是做新人,还是做旧人?如果要拯救孩子的话,那么,该给予孩子们怎样的文化环境?让他们读什么样的文学?帝制虽然已经结束,但只不过是揭开了两千年封建中国的一角,国人,四万万同胞仍然生活在帝制文化的黑幕之下,如果不全然地揭开撕碎,在黑幕下成长起来的孩子,也是见不到阳光的。五四运动,才真正意义上,第一次地开启了普通中国人对于国家的自主意识,《南京条约》签订的时候,北京城的市民没有到紫禁城前抗议游行,因为那是爱新觉罗家的家事。《马关条约》签订后,举人们去公车上书了,但举人都是有功名的老爷们,他们尊奉的主子只不过是从慈禧换成了光绪,且仍然是跪着的。辛亥革命的革命党,在未庄的农民那里,被描绘为穿着“白衣白甲”,是为崇祯皇帝报仇的,人血馒头也是照吃不误的。但是,巴黎和约签订的时候,青年学生涌上了街头,市民、工人也迅速加入了进来。他们,要为中国的权力和尊严而抗争,因为,他们已经意识到了自己是中国人。他们从下等舱里走出来了,对于中国向何处去,他们要表达出自己的意见。 我想,上述这些,才是五四运动最伟大的价值和最深远的意义。也是在今天,我们需要纪念的。五四,并不仅是青年的节日,而是所有中国人的节日。倘若仅仅将其归为是一次青年的爱国运动,定为一个节日,只会缩小其内涵。因为有了五四以及之前作为铺垫的新文化运动,中国人,才有了自主的“中国人”意识,才真正地与这个古老的国家一起同呼吸,共命运,才开始直面和思考“我的中国该向何处去?”这些,在今天,仍然应当属于黄钟大吕,发出震惊乃至刺耳的声音,而不应该淹没进历史的尘埃中,成为时代的绝响。 在周先生的这本书中,我还看到了五四运动给我们带来的是什么:“争取个人解放、宣扬民主和独立思考的不懈努力,虽然后来遭到来自强调服从组织活动思潮的阻挡,但其产生的深远影响是不能低估的。”长久以来,五四运动被赋予了太多的政治意义,一定程度上歪曲和夸大了它本来的面貌。科学和民主,是他重要的内涵所在,也许我们现在明白了,但是却没有在现实中感受到。另外,五四运动又一次证明了思想上的革命是社会变革的前提,知识分子在其中所起到的作用,在任何时候都不容忽视。 这场运动孕育的爱国、进步、民主、科学的五四精神,成为中国人民和中国青年在党的领导下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不懈奋斗的宝贵精神财富。五四精神的核心,是伟大的爱国主

人教版八年级历史上教案第13课-五四运动

第13课五四运动 【目标解读】 【课程标准】 知道五四爱国运动的基本史实,认识五四运动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 【教学目标】 重点:五四运动的历史意义。 难点:五四运动的历史意义。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光荣啊,中国共青团》 我们是五月的花海,用青春拥抱时代。 我们是初升的太阳,用生命点燃未来。 五四的火炬,唤起了民族的觉醒。 壮丽的事业,激励着我们继往开来。 光荣啊!中国共青团! 光荣啊!中国共青团! 母亲用共产主义为我们命名, 我们开创新的世界。

歌词中对五四运动高度评价,说“五四的火炬”唤起了民族的觉醒,五四运动是怎样发生的?它对中国社会变革产生哪些影响?我们当代青年应如何弘扬五四精神?让我们一起步入今天的历史课堂。 【新课探究】 一、五四运动的爆发 1.社会背景 (1)基本原因 【材料链接】 材料一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日本借口对德宣战,侵占胶济铁路和青岛等地。 1915年初,日本向袁世凯提出了灭亡中国的“二十一条”,袁世凯几乎全部接受了“二十一条”,实际上也就承认了日本在山东霸占的权益。 段祺瑞控制北京政府之后,大量向日本借款,以扩充自己的实力。日本乘机提出在山东驻军的侵略要求,段祺瑞政府竟表示“欣然同意”。 材料二北洋政府对人民的压榨:1912-1919年田赋增加了7倍,盐税、烟税、酒税增加了3倍,印花税增加了6倍。 材料三1916-1919年5月北洋政府共借外债100多次,债权国包括日、美、英、法、德、俄、比、荷等国,以中国的银行、矿山、交通、税收、国库券为担保。 【总结归纳】一方面,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日本利用欧洲列强无暇东顾之际,加紧了对中国的侵略,一度形成了独霸中国的局面,此时的中外矛盾集中体现在中日矛盾上;另一方面,北洋政府实行对外投靠帝国主义,对内掠夺人民的反动政策。这些是五四运动爆发的基本原因。 (2)思想基础:辛亥革命失败后,为了继续探索新的道路以求得国家的独立富强和人民的自由幸福,中国先进的知识分子发起了新文化运动,从而在中国社会上掀起了一股思想解放的潮流。这股潮流是生机勃勃的、前进的、革命的。这为五四运动奠定了思想基础。 (3)指导思想: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一声炮响,为中国送来了马克思主义,为中国革命指明了方向。 【问题探究】五四运动爆发的历史背景有哪些?

五四运动的意义是什么

五四运动的意义是什么 五四运动是1919年5月4日发生在北京的一场以青年学生为主,广大群众、市民、工商人士等中下阶层共同参与的,下面给大家说说五四运动的意义是什么,供大家阅读! 第一,五四运动是一场伟大的群众爱国运动。它的斗争对象直指帝国主义和北洋军阀政府,表现出的反帝反封建的彻底性是史五四运动上前所未有的。它充分发动了群众,工、商、学联合起来,农民也有部分参加了,实际上揭开了全民族进行彻底的反帝反封建斗争的序幕。 第二,五四运动是一场深刻的思想解放运动。它使中国人民进一步认识到帝国主义侵略的本质和军阀统治的黑暗,同时进一步提高了中国人民反帝反封建的决心和觉悟;促进了全国人民对改造中国的问题的反思和探索,也促进了新思潮的蓬勃兴起和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第三,五四运动既揭开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序幕,又开创了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从此,无产阶级登上了政治舞台,民众的力量得到了广泛的发动等,这些不仅使五四运动本身具有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基本内涵,还直接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创造了阶级上、思想上和干部上的条件。 五四运动的特点由于五四运动是在新的社会历史条件下发生的,它具有以辛亥革命为代表的旧民主主义革命所不具备的一些特点。主

要是: 第一,五四运动表现了反帝反封建的彻底性。 近代以来,中国人民对帝国主义的认识经历了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表面的感性认识阶段,这典型地表现为义和团等笼统的排外主义的斗争上。第二阶段才进到理性的认识阶段,即看出了帝国主义内部和外部的各种矛盾,并看出了帝国主义联合中国买办阶级和封建阶级以压榨中国人民大众的实质,这种认识是从1919年五四运动前后才开始的。在这场运动中,提出了“改造抢到世界,不认秘密外交,实行民族自决”和“另起炉灶,组织新政府”这样的口号。这表明,中国人民反帝反封建的斗争提升到一个新的水平线上了。 第二,五四运动是一次真正的群众运动。 如果说,辛亥革命的根本弱点之一,是没有广泛地动员和组织群众,那么,五四运动本身就是一场群众性的革命运动。中国工人阶级、学生群众和新兴的民族资产阶级参加到运动中。(注意:此时还没有农民阶级!只有部分农民阶级参加了) 第三,五四运动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及其与中国工人运动的结合。 第四,五四运动是由学生先发起,由工人扩大的坚决的反帝运动,是无产阶级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 第五,五四运动是新民主主义革命阶段的开端。 五四运动的简介五四运动是1919年5月4日发生在北京的一场以青年学生为主,广大群众、市民、工商人士等中下阶层共同参与的,

《从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

《从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的基本结构就是以太平天国、义和团、辛亥革命这三次中国近代史上革命高潮为中心来展开历史画卷的。作者不同意把“洋务运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这条线索作为这个时期的历史的进步潮流,而坚持以太平天国、义和团、辛亥革命为主体来论述中国近代史。作者认为,在太平天国、义和团和辛亥革命时期,全国各地都有大规模的农民反抗斗争,正是这些以农民为主体的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才把中国的民族民主革命推向了高潮,给予内外敌人以沉重的打击。作者认为,就连戊戌变法这场由社会上层演出的历史剧当中,“历史的真正主角其实既不是以康有为为首的维新派,也不是慈禧太后或光绪皇帝,而是成亿的被剥削、被压迫的,为求生存而斗争的贫苦劳动人民,其中主要是农民大众。”《从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始终环绕着爱国主义的思想来分析具体的历史事件。作者评论太平天国的宗教色彩时指出,拜上帝会的创立“并不是基督教俘虏了洪秀全,影响了中国的革命农民,而是洪秀全按照中国农民革命的需要利用了基督教的某些形式……使在封建重压下的中国农民革命取得了一个新颖的形式。”尽管宗教迷信是他们的一个很大的弱点,但这在当时对激发群众和组织群众是起了作用的。本书列举史实说明,太平天国的英雄们并未因为外国侵略者与自己共同信仰一个上帝,就放弃了爱国主义的立场或麻痹了斗志,他们与清朝政府的对外卑躬屈膝形成鲜明对照。他们坚决拒绝承认不平等条约,坚持严禁鸦片,最后,“现实的斗争迫使革命的农民不能不拨开宗教的迷雾而同联合起来的一切内外敌人进行艰苦的斗争”,表现了农民革命家的本

色和中国人民的爱国主义精神。对义和团运动,作者并未因其沾染上了封建主义落后性和排外主义的毒素而大张挞伐,而是紧密结合当时的内外形势,满怀激情地描述了义和团抗击侵略者的壮烈斗争,充分肯定了义和团运动阻止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历史作用,是中国人民日益高涨的反帝反封建斗争的先驱。义和团运动表明,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广大农民不但是同封建势力斗争的强大力量,而且是同帝国主义斗争的强大力量。本书对于民族资产阶级救国救民的探索,作了中肯的评价。作者认为,戊戌维新基本上是一场爱国主义的运动,尽管维新派敌视农民革命,只主张改良,但当时面临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危机,维新派打出了救亡的旗帜。他们对国势危急的大声疾呼,对改革主张的有力的宣传,“唤起了群众的爱国热情,因而使他们所发动的政治改良运动成为一个群众性的爱国主义运动。”本书还给予孙中山为首的资产阶级革命派以应有的历史地位,高度赞扬了孙中山及其同志们英勇无畏的献身精神和他们提出的比较完备的民主主义革命纲领,又专门叙述了资产阶级的爱国运动,并指出在当时条件下,“体现了中国人民要求民族独立和民主权利的共同愿望以及中国社会在其发展道路上的迫切要求。”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统治,正是打击了站在它背后的帝国主义。虽然辛亥革命失败了,但“预示着中国人民反帝反封建的革命斗争将要进入新的阶段,在更高的水平上继续展开”。作者在满腔热情地歌颂中国人民爱国斗争的同时,又鞭笞了陷中华民族于水火中的丑类。当我们读到鸦片战争的惨痛结局、太平天国的壮烈失败、八国联军的滔天罪行和外国人“代表中国”出使外

从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

《从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 这本书所讲的是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前一段,即无产阶级领导的新民主义革命以前一段的历史。实际上讲的是中国近代史的前半段。 正当清朝国势日趋衰微之时,欧美资本主义的发展却非常迅速。1640年,英国爆发资产阶级革命。18世纪,英国出现“工业革命”,工业生产的发展突飞猛进,英国成为当时世界上最先进、最强大的资本主义工业国家。继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后,欧美大陆各国相继发生资产阶级革命,为资本主义的发展开辟了广阔的道路。到18世纪,西方资本主义获得长足发展。 “掠夺是一切资产阶级的生存原则”,伴随着资本主义的迅速发展,资产阶级开始寻找新的销售市场和原料供应市场,开拓更为广阔的殖民地。以英国为首的欧美资本主义国家早就对中国及东方各国怀有野心。16世纪末,英国殖民势力开始侵入印度,并于1600年建立东印度公司,以垄断东方贸易。1793年,英国派遣马嘎尔尼率使团来华,提出开放宁波、舟山、天津等地为商埠,割让舟山附近的岛屿与广州附近的地方,减轻税率等侵略要求,遭到清政府的拒绝。尔后,英国兵船多次侵扰我国东南沿海。 除英国之外,法国、美国等欧美资本主义国家亦将殖民扩张的触角伸向东方,加紧向包括中国在内的远东地区进行侵略扩张。俄国则致力于对中国领土的扩张。17世纪中叶,武装侵入我国黑龙江流域和贝加尔湖以东地区。1689年,中俄两国经过平等协商,订立了《尼布楚条约》,1727年,又签订了《布连斯奇条约》。这两个条约规定了两国东段和中段边界。18世纪中叶起,沙俄侵略者不断侵占巴尔喀什湖以东、以南的我国领土,相继吞并了西部哈萨克和北部哈萨克。 西方资本主义的迅猛发展以及随之而来的疯狂的殖民扩张,使古老的中国面临着一场空前的挑战和危机。 鸦片战争前夕,中国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新局面。一方面,中国的对手不再是古代的“蛮夷之邦”,而是西方资本主义列强;另一方面,统治中国的是腐朽、专制、已经趋向没落的封建王朝。在这种严峻的形势面前,统治中国的清王朝对世界大势一无所知,仍然实行清初开始制定的闭关政策。 闭关政策是一种严格管制对外贸易的政策,其主要内容为:将对外贸易的城市限制为广州一口;在对外贸易中实行公行制度,由清政府认可的行商垄断进出口贸易,以限制外商的交易对象;制订一系列管理、防范外国人的章程,对外商在中国的活动作了严格规定。 清朝长期实行闭关政策,尽管最初有防范郑成功等领导的反清斗争的目的,但决非历史的偶然。在经济上,它是封闭落后的封建自然经济地产物,封建自然经济满足于自给自足,缺乏扩大对外贸易的观念和动力。在政治上,它暴露了清朝统治集团的民族狭隘性。他试图通过“海禁”、“闭关”来防止汉人内外联结,形成反清力量。在文化上,闭关政策反映的是盲目自大的传统“夏夷观”,它使统治者以“天朝上国”自居,排拒外来事物,使中国处于与世界隔绝的状态。 随着西方殖民者对华侵略的逐渐加强,清政府的闭关政策具有了某种程度的自卫作用。但在与西方资本主义列强的对抗中,闭关政策暴露出其封建性和落后性,严重阻碍了中国社会的发展,造成中国与西方的距离越拉越大。对此,马克思曾经指出:“一个人口几乎占人类三分之一的大帝国,不顾时势,安于现状,人为地隔绝于世并因此竭力以天朝尽善尽美的幻想自欺。这样一个帝国注定最后要在一场殊死的决斗中被打垮。”

浅谈五四运动对中国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

浅谈五四运动对中国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 摘要:1919年5月4日因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的失败为导火线而爆发的五四运动是北京大学等北京十几所学校的学生三千余人在天安门前集合,随后举行游行示威,他们高呼“中国的土地可以征服而不可以断送!中国的人民可以杀戮而不可以低头!国亡了!同胞起来呀”的宣言。学生的爱国行动虽然受到了北洋政府的严厉镇压,但是它也为中国工人阶级登上历史舞台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同时也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民主与科学精神的大范围传播产生了巨大的历史意义,及中国由旧民主主义革命想新民主主义革命转变也拉开了序幕,这场运动是在新的时代条件和社会历史条件下发生的,它是中国近代史上的一个划时代事件。这场运动倡导的爱国民主科学进步等五四精神成为中国近代的宝贵精神财富,作为当代大学生的我们应将其继承并发扬光大。 关键词:五四运动背景经过历史意义现实意义 一:五四运动 (一)五四运动的背景 (1)政治环境。1911年,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政府的统治,结束了两千年的封建帝制。但是,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这两座大山,却仍然压在中国人民的头上。窃国大盗袁世凯篡夺了革命的果实,又在1915年,为实现他的皇帝梦而接受了日本帝国主义灭亡中国的"二十一条",使中国面临民族存亡的紧急关头。袁世凯死后,各帝国主义支持的各派军阀连年混战,给人民带来了无穷的灾难。而国际方面,1917年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的伟大胜利,为中国革命指出了道路。十月革命帮助了中国的先进知识分子,用无产阶级的宇宙观作为观察国家命运的工具,重新考虑自己的问题。 (2)经济环境。在1914年至1918年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由于欧洲帝国主义忙于战争,暂时放松了对中国的侵略和压迫。中国的民族资本工业在这时有了比较迅速的发展,中国工人阶级的队伍也壮大起来了,产业工人的数目由1913年的约65万人发展到1919年的200万人左右。中国工人阶级的壮大和参加斗争,是五四运动能够取得胜利的主要因素。 (3)文化环境。1915年9月,陈独秀在上海创办《青年杂志》,标志着新文化运动的兴起。新文化运动的基本口号是民主和科学。新文化运动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是中国近代史上未曾有过的思想解放运动,它为适合中国社会需要的新思潮的传播开辟了道路,为五四运动的发动作了思想准备。 五四运动前夕中国的社会情况错综复杂。不久,五四运动就由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的失败作为导火线而爆发了。 (二)五四运动的经过 1919年,当凡尔塞和约关于山东问题的条款在5月1日,2日传出后,5月3日晚,北京大学学生和北京中等以上学校学生代表在北大集合,决定4日齐集天安门举行学界大示威。从5月4日到6月3日,包括北京,上海,济南,武汉,长沙,广州,南京,苏州,杭州,安庆,南昌,开封等地学生纷纷举行罢课游行,但局限于知识分子范围的运动,并未取得很大成效,北洋政府有恃无恐,大批逮捕请愿学生及各界代表。 6月3日起,运动逐渐开始扩大,上海工人,学生,商人同时罢工,罢课,罢市。开始的“三罢”运动迅速扩展到全国22个省的150多个城市。

五四运动的历史与现实意义

五四运动的历史与现实意义 摘要:纵观国内外社会风云,那展用先辈们鲜血染红的“五四”运动大旗,现在急需我们高高举起!伟大的毛泽东思想所开创的中国革命事业现在需要我们青年用热血去继承!冲锋陷阵,前仆后继!这是时代的呼唤!这是人民的呼唤!“五四”让历史和现实证明:我们青年的血是一腔革命的热血! 关键字:背景、经过、历史意义、现实意义、五四精神 一、五四运动的背景 1911年,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政府的统治,结束了两千年的封建帝制。但是,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这两座大山,却仍然压在中国人民的头上。窃国大盗袁世凯篡夺了革命的果实,又在1915年,为实现他的皇帝梦而接受了日本帝国主义灭亡中国的“二十一条”,使中国面临民族存亡的紧急关头。袁世凯死后,各帝国主义支持的各派军阀连年混战,给人民带来了无穷的灾难。 正是在这种情况下,中国发生了新的变化。 在1914年至1918年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由于欧洲帝国主义忙于战争,暂时放松了对中国的侵略和压迫。中国的民族资本工业在这时有了比较迅速的发展,中国工人阶级的队伍也壮大起来了,产业工人的数目由1913年的约65万人发展到1919年的200万人左右。中国工人阶级的壮大和参加斗争,是五四运动能够取得胜利的主要因素。 五四运动发生前,军阀势力利用封建思想禁锢人们的头脑,推崇作为封建专制制度精神支柱的孔孟之道,借以维持统治。严酷的现实引发当时先进分子的反思。他们认为,辛亥革命由于忽视了思想文化战线上反对封建主义的斗争,致使革命成果遭到破坏。因此,为了完成改造社会的使命,必须“冲决过去历史之网罗,破坏陈腐学说之囹圄”。于是,作为五四运动的先导,标志着中国人民新觉醒的新文化运动便应运而生。1915年9月,陈独秀在上海创办《青年杂志》(1916年起改名《新青年》),标志着新文化运动的兴起。新文化运动的基本口号是民主和科学。新文化运动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是中国近代史上未曾有过的思想解放运动,它为适合中国社会需要的新思潮的传播开辟了道路,为五四运动的发动作了思想准备。 1917年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的伟大胜利,为中国革命指出了道路。正如毛泽东同志在《论人民民主专政》一文中所说:“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我们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十月革命帮助了全世界的也帮助了中国的先进知识分子,用无产阶级的宇宙观作为观察国家命运的工具,重新考虑自己的问题。走俄国人的路--这就是结论。” 五四运动前夕中国的社会情况可以说是“山雨欲来风满楼”。不久,五四运动就由“巴黎和会”作为导火线而爆发了。 二、五四运动的经过 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1919年1月,美、英、法、意、日等帝国主义国家在巴黎召开所谓“和平会议”,实质上是一个帝国主义的分赃会议,其目的是为了重新分配殖民地和划分势力范围。中国曾经在战争期间对德宣战,也算是战胜国之一,因而派出了陆征祥、王正廷和顾维钧等五人组成的代表团参加。在中国人民舆论的压力下,中国代表向和会提出废弃势力范围、撤退外国军队、裁退外国邮政电报机关、撤销领事裁判权、归还租借地、归还租界、关税自主等七项条件。代表到达巴黎后,由于留欧中国学生的要求,又提出取消二十一条和要求收回大战时被日本乘机夺去的德国在山东的权利的陈述书。 当时,许多中国人,包括一些进步的知识分子,对“巴黎和会”的本质还认识不清,对于帝国主义、尤其是美英帝国主义抱有幻想。认为美英帝国主义的胜利是什么“公理战胜强权”,把美国总统威尔逊看作“现在世界上第一个大好人”。他们以为巴黎和会可以使中国摆脱帝国主义的奴役。这种想法当然是十分天真的。由于美、英、法和日本相互勾结,中国北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