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某热油管道工艺设计计算与分析

某热油管道工艺设计计算与分析

课程设计某热油管道工艺设计2010年12月31日

目录

1 总论 (4)

1.1 设计依据及原则 (4)

1.1.1 设计依据 (4)

1.1.2 设计原则 (4)

1.2 总体技术水平 (4)

2工程概况 (6)

3输油工艺 (7)

2.1 主要工艺参数 (7)

2.2 主要工艺技术 (7)

4工艺计算 (8)

4.1输油量换算 (8)

4.1.1油品平均温度[1] (8)

4.1.2油品密度计算[1] (8)

4.1.3计算流量[1] (9)

4.2 管径规格选择 (9)

4.2.1 选择管径 (9)

4.2.2 选择管道壁厚[2] (10)

4.3 热力计算(方案一) (11)

4.3.1管道中实际流速的计算 (11)

4.3.2 总传热系数K的确定[1] (11)

4.3.3加热站间距的确定 (13)

4.3.4计算出站温度[1] (15)

4.4 水力计算(方案一) (16)

4.4.1 计算输油平均温度下的原油运动粘度 (16)

4.4.2流态判断 (17)

4.4.3摩阻计算[1] (18)

4.5热力计算(方案二) (19)

4.5.1管道中实际流速的计算 (19)

4.5.2 总传热系数K的确定 (19)

4.5.3加热站间距的确定 (20)

4.5.4计算出站温度[1] (20)

4.6 水力计算(方案二) (21)

4.6.1 计算输油平均温度下的原油运动粘度 (21)

4.6.2流态判断 (21)

4.6.3摩阻计算 (22)

5 设备选型 (23)

5.1 设备选型计算(方案一) (23)

5.1.1 泵的选型 (23)

5.1.2 原动机的选型 (24)

5.1.3 加热设备选型 (24)

5.2 站场布置(方案一) (24)

5.2.1泵站数计算[1]: (24)

5.2.2管路的水力坡降[1] (25)

5.2.3泵站布置 (25)

5.3 设备选型计算(方案二) (27)

5.3.1 泵的选型(同方案一) (27)

5.3.2 原动机的选型(同方案一) (27)

5.3.3 加热设备选型 (27)

5.4 站场布置(方案二) (27)

5.4.1泵站数计算 (27)

5.4.2管路的水力坡降 (28)

5.4.3泵站布置 (28)

6 泵站及管道参数校核 (29)

6.1 动、静水压的校核(方案一) (29)

6.2 最小输量(方案一) (29)

6.3 动、静水压的校核(方案二) (30)

6.4最小输量(方案二) (31)

7 动态技术经济评价[6] (32)

8设计结果 (33)

参考文献 (34)

1 总论

1.1 设计依据及原则

1.1.1 设计依据

(1)国家的相关标准、行业的有关标准、规范;

(2)相似管道的设计经验;

(3)设计任务书。

1.1.2 设计原则

(1)严格执行现行国家、行业的有关标准、规范。

(2)采用先进、实用、可靠的新工艺、新技术、新设备、新材料,建立新的管理体制,保证工程项目的高水平、高效益,确保管道安全可靠,长期平稳运行。

(3)节约用地,不占或少占良田,合理布站,站线结合。站场的布置要与油区内各区块发展紧密结合。

(4)在保证管线通信可靠的基础上,进一步优化通信网络结构,降低工程投资。提高自控水平,实现主要安全性保护设施远程操作。

(5)以经济效益为中心,充分合理利用资金,减少风险投资,力争节约基建投资,提高经济效益。

1.2 总体技术水平

(1)采用高压长距离全密闭输送工艺。

(2)采用原油变频调速工艺。

(3)输油管线采用先进的SCADA系统,使各站场主生产系统达到有人监护、自动控制的管理水平。既保证了正常工况时管道的平稳、高效运行,也保证了管道在异常工况时的超前保护,使故障损失降低到最小。

(4)采用电路传输容量大的光纤通信。给全线实现SCADA数据传输带来可

靠的传输通道,给以后实现视频传输、工业控制及多功能信息处理提供了可能。

(5)在线路截断阀室设置电动紧急切断球阀,在SCADA中心控制室根据检漏分析的结果,确定管道泄漏位置,并可及时关闭相应泄漏段的电动紧急切断球阀。

(6)站场配套自成系统。

(7)采用黄夹克保温层,厚度40mm。

2工程概况

本设计为某油田计划铺设一条280公里、年输量为320万吨的热油管道,管线经过区域地势平坦。

地温资料见下表表一

3输油工艺

2.1 主要工艺参数

(1)设计年输量为G = 320万吨; (2) 保温层(采用黄夹克)厚度40mm ;

(3)管道埋地深1.6m ;土壤导热系数1.3 W/(m ·℃); (4)管道埋深处的年平均地温:

67.6)

5.357811105.887543(12

1)

(12

10120201=+++++++++++?=

+???++=t t t t ocp (5)年输送天数:350天;

(6)最大运行压力8Mpa ;

(7)进站温度39℃;最高输送温度70℃;最低输送温度36℃; (8)末站剩余压头60m ;局部摩阻按1.2%,20℃相对密度0.880;50℃

粘度10.3m Pa ·s ;粘温指数0.039。

2.2 主要工艺技术

本设计输油干线拟采用密闭输油方式。即“从泵到泵”输送。在这种输油工艺中,中间输油站不设供缓冲用的旁接油罐,上站来油全部直接进泵。其特点是:整条管道构成一个密闭的水力系统,可充分利用上站余压,节省能量,还可基本消除中间站的轻质油蒸发损耗;但对自动化程度和全线集中监控要求较高;存在水击问题,需要全线的水击监测与保护。

4工艺计算

4.1输油量换算

4.1.1油品平均温度[1]

Z

R pj T T T 3231+

=

(4-1)

式中 pj T ——平均温度,C

Z R T T ,——加热站的起点、终点温度,C

则由公式(4-1)得:

)

(47363

27031C T pj

=?+

?=

4.1.2油品密度计算[1] 油品在20℃时的密度为

3

20/8801000880.0m kg =?=ρ

)20(20--=t t ξρρ (4-2)

式中 48ρ——温度为48C 时的油品密度,3/m kg ; ξ——温度系数,)/(3C m kg ?;

20ρ——温度为20C 时的油品密度,3/m kg ; t ——油品温度,C 。 温度系数

20001315.0825.1ρξ-= (4-3)

式中 ξ——温度系数,)/(3C m kg ?;

20ρ——温度为20C 时的油品密度,3/m kg 由式(4-3)得:

)/(6678.0880001315.0825.1001315.0825.13

20℃?=?-=-=m kg ρξ

则油品在47℃时的密度为 由式(4-2)得

(3

2047/862)2047(6678.0880)20(m kg t =-?-=--=ξρρ 4.1.3计算流量[1]

8400

10

7

??=

cp G Q ρ h m /3

或 3600

840010

7

???=

cp G Q ρ (4-4)

式中 G ——年输量,a t /104;

Q

——体积流量,h m /3;或s m /3

cp ρ——年平均地温下的油品密度,3/m kg ; 由式(4-4)得:

)/(94.4418400

86210

3208400

10

3

7

7

h m G Q =??=

??=

ρ

)/(123.03600

840086210

3203600

840010

3

7

7

s m G Q =???=

???=

ρ

4.2 管径规格选择

4.2.1 选择管径 管道管径 [3]

v

Q

d π4=

(4-5)

式中 d ——管道内径,m ; Q ——体积流量,s m /3; V ——经济流速,s m /。

根据大量经济计算及运行实践结果,现假设本设计取经济流速为V=1.8m/s,

由公式(4-5)得:

)(295)(295.08

.114.3123.04mm m d ==??=

4.2.2 选择管道壁厚[2]

该管道选用X70钢,经查表得其最低屈服度MPa s 482=σ,焊缝系数0.1=K ,钢管壁的导热系数为)/(5.45C m W ?

输油气管道直管段的钢管管壁厚度计算公式

]

[2σδpD =

(4-6)

式中 δ——壁厚,m ;

P ——设计压力(取工作压力的1.15倍)MPa; D ——钢管外径,m ;

][σ——钢管许用压力,MPa ;

许用应力

t

K s φσσ=][ (4-7)

][σ——许用应力,Mpa ;

K ——设计系数,(输油站一般地段取0.72); φ——焊缝系数; s σ——钢管的最低屈服度;

t ——温度折减系数,当管内介质温度低于120℃时,t 取1.0.

则该管道直管段的许允应力由公式(4-7)得: )(04.3470.14820.172.0][MPa t K s =???==φσσ

则设计管壁厚度由式(4-7)得:

]

[2)2(]

[2σδσδ+=

=

d p pD 得mm p pd 0.4)

804.347(22950.815.1)

]([2=-???=

-=

σδ

根据以上计算,根据SY/T5037-2000标准选取标准管道管径有两种方案:方

案一为Ф325×5.0;方案二为Ф355×5.0。.

4.3 热力计算(方案一)

4.3.1管道中实际流速的计算 由式(4-5)知管道中的实际流速为:

)

/(57.1315

.014.3123.0442

2

s m d

Q

V =??=

=

π

4.3.2 总传热系数K 的确定[1]

对于有保温层的管路,不能忽略内外径的差异。此时一般用单位长度的总传热系数L K 来代替

w

i

i i

L D d D d

K παπλ

πα211

ln

211

1

+

+=

(4-8)

式中 L K ——单位长度的总传热系数,)/(2C m W ?; 1α——油流至管内壁的放热系数,)/(2C m W ?; 2α——管最外层至周围介质的放热系数,)/(2C m W ?;

i λ——第i 层(结蜡层、钢管壁、防腐绝缘层等)导热系数,)/(C m W ? d ——管内径,m ; i D ——第i 层的外径,m ; i d ——第i 层的内径,m ; w D ——最外层的管外径,m ;

D ——管径,m ;若21αα>>,D 取外径;若21αα≈,D 取算数平均值;

若21αα<,D 取内径。

管道最外层至周围介质的放热系数为:

]

1)2(2ln[

22

2-+

=

w

t w

t w t

D h D h D λα (4-9)

式中 t λ——土壤导热系数,)/(C m W ?; t h ——管中心埋深,m ; w D ——最外层的管外径,m 。 由公式(4-9)得:

33

.2108

.0325.0(6.12)08.0325.0(6

.12ln )08.0325.03

.12122ln 22

22=???

????

?

-???

?

??+?+

+?+?=

???

????

?-???

?

??+

=

(w

t W t w t

D h D h

D λα

在紊流情况下,1α对总传热系数影响很小,可忽略不计(经查表得保温层黄夹克导热系数为0.035)。 由公式(4-8)得:

i

i i

d D ln 21πλ∑

00

.1325

.0405.0ln 035

.014.321

315

.0325.0ln 5

.4514.321

=??+

??=

337

.0405.014.333.21

1

2=??=

w

D πα

)]/([75.0337

.000.11

C m w K L

?=+=

管道总传热系数为[1]:

D

K

K L π=

(4-10)

式中 K ——管道总传热系数,)/(C m W ?; L K ——单位长度的总传热系数,)/(2C m W ?; D ——管道内径,m 。

由式(4-10)得:

)]/([95.0405.014.375.0C m W D K K L

?=??==π

4.3.3加热站间距的确定 C 15时原油的密度为: 由式(4-2)得:

)/(88320156678.0880)20(3

20m kg t t =-?-=--=)(ξρρ

C

15时原油的相对密度为(4C 水的密度为10003/m kg ):

883.01000

8831000

15

15

4==

=

ρd

原油的比热容为[1]:

)10

39.3687.1(13

15

4

T d

c -?+=

(4-11)

式中 15

4d ——原油15C 时的相对密度;

c ——比热容,)/(C kg kJ ?; T ——原油温度,C 。 由公式(4-11)得:

)]/([99.1)4710

39.3687.1(883

.013

C kg kJ c

?=??+?=

-

质量流量为( 每年按350天计算) [1]:

3600

840010

7

??=

G q m (4-12)

式中 m q ——原油质量流量,s kg /;

G ——年输量,t 4

10;

由公式(5-14)得:

)/(82.1053600

840010

3207

s kg q m =??=

加热站间距为[1]:

0ln T T T T DK

Gc

L z R R --=

π (4-13)

式中 G ——原油质量流量,s kg /;

K ——管道总传热系数,)/(C m W

?;

D

——管道内径,m ;

R T ——加热站的出站温度,C

0T ——管道周围的自然温度,C

Z T ——加热站的进站温度,C

R L ——加热站间距,km 。

c ——原油的比热容,)/(C kg J

?

由公式(4-13)得:

)(16767

.63667.670ln

95

.0405.014.310

99.182.1053

km L R =--????=

加热站数[1]:

R

L L n =

(4-14)

式中 n ——加热站数,个;

L ——输油管道总长,km ; R L ——加热站间距,km ; 由公式(4-14)得:

)(7.1167

280个==n 取

2个加热站

则加热站间距为 )(1402

280km n L L R ===

每个加热站热负荷[1]:

η

T

Gc △=

Q (4-15)

式中 Q ——加热站的热负荷,J/s ;

△T ——加热站的进、出站温度之差,C ;

η——加热炉的效率;

G ——原油质量流量,s kg /;

c ——比热容,)/(C kg J

?

由公式(4-15)得:

)/(88497268

.0)

3670(1099.182.1053

s J Q =-???=

4.3.4计算出站温度[1]

计算出站温度令(b = 0),变为苏霍夫公式为:

)

/(00)(Gc DL K Z R e

T T T T π-+= (4-16)

式中 G ——原油质量流量,s kg /;

Z T ——加热站的进站温度,C

R T ——加热站的出站温度,C

c ——比热容,)/(C kg J

?

L

——管道加热输送的距离,m ;

K ——管道总传热系数,)/(C m W ?;

D

——管道外径,m 。

0T ——管道周围的自然温度,C

由公式(4-16)得:

)(79)639(6)

1099.182.105/10140405.014.395.03

3

C e

T R

=-+=??????(

则热站的热负荷较大,超出最高输送温度,故需增加热站数,取n=3个加

热站。则热站间距为:

)(3.933

280km n L L R ===

由公式(4-16)得:

)(62)639(6)

1099.182.105/103.93405.014.395.03

3

C e

T R

=-+=??????(

由公式(4-15)得加热站热负荷为:

)/(60542268

.0)

3962(1099.182.1053

s J Q =-???=

4.4 水力计算(方案一)

4.4.1 计算输油平均温度下的原油运动粘度 由公式(4-1)得输送油品平均温度为:

)(47393

26231C T pj

=?+

?=

由公式(4-2)得C 47时原油的密度为:

)/(862)2047(6678.08803

47m kg =-?-=ρ

粘度的转换[3]:

ρ

μ=

v (4-17)

v ——运动粘度,s m /2

μ——动力粘度,Pa ·s

ρ——油品密度,3

/m kg

则该设计油品运动粘度由公式(4-17)得: )/1095.11862

10

3.102

63

s m v (--?=?=

某一温度下的运动粘度为[1]:

)

(00

t t u pj e --=νν (4-18)

式中 0νν,t ——温度为t 、0t 时油品的运动黏度,s m /2;

u ——黏温指数,C /1。

则平均温度下的油品运动粘度由公式(4-18)得:

)/(10

38.1310

95.112

6

)

5047(039.06

s m e

pj

----?=?=ν

4.4.2流态判断

雷诺数为: ν

πd Q

4Re =

(4-19) 7

8

1)2(

9.57Re d

e =

(4-20)

5

.12

)

2(

11Re

d e = (4-21)

式中 R ——由光滑区向混合摩擦区过渡的临界雷诺数; 2R ——由混合摩擦区向粗糙区过渡的临界雷诺数;

μ——黏温指数,C /1;

ν——输送温度下原油的运动粘度,s m /2;

Q ——管路中原油的体积流量,s m /3;

e ——管壁的绝对粗糙度,m ;(螺旋缝钢管DN250~DN350:e 取0.125mm) d ——管内径,m 由公式(4-19)得:

34176

10

38.13315.014.3123

.04Re 6

=????=

-

由公式(4-20)得:

202447)315

.010

125.02(

9.57Re 7

8

3

1=??=

-

由以上计算知1Re Re 3000<<,故其管道中油品的流态是处于紊流水力光滑

区,所以前面的假设是正确的。

4.4.3摩阻计算[1] 一个加热站间的摩阻为:

R m

m

pj

m

R L d

Q

h --=521υβ

(4-22)

全线所需总压头为:

sz

R R H Z h h H +?++=%2.1 (4-23)

式中 R h ——沿程总摩阻,m ; 1R h ——加热站间距的摩阻,m ; H ——任务流量下所需要的总压头,m 。 d ——管内径,m

pj v ——输送温度下原油的运动粘度,s m /2

Q ——管路中原油的体积流量,s m /3;

R L ——加热站间距,m ;

不同流态区的m 、β值 表二

由公式(4-22)得:

)(857103.93315

.0)

10

38.13(123

.00246.03

25

.0525

.06

25

.021m h R =?????

=---

总摩阻为: )(257185731m nh h R R =?==

本设计中地势差0=?Z ;则任务流量下所需要的总压头由公式(4-23)得:

)(2662600%2.125712571m H =++?+=

4.5热力计算(方案二)

4.5.1管道中实际流速的计算 由式(4-5)知管道中的实际流速为:

)

/(32.1345

.014.3123.0442

2

s m d

Q

V =??=

=

π

4.5.2 总传热系数K 的确定

管最外层至周围介质的放热系数由公式(4-9)得:

22

.2108

.0355.0(6.12)08.0355.0(6

.12ln )08.0355.03

.12122ln 22

22=???

????

?

-???

?

??+?+

+?+?=

???

????

?-???

?

??+

=

(w

t W t w t

D h D h

D λα

在紊流情况下,1α对总传热系数影响很小,可忽略不计(经查表得保温层黄夹克导热系数为0.035)。

由公式(4-8)得:

i

i i

d D ln 21πλ∑

92

.0355

.0435.0ln 035

.014.321

345

.0355.0ln 5

.4514.321

=??+

??=

328

.0435

.014.322.21

1

2=??=

w

D πα

单位长度的总传热系数由公式(4-9)得:

)]/([80.0328

.092.01C m w K L

?=+=

管道总传热系数由公式(4-10)得:

)]/([09.1435.014.380.0C m W D K K L

?=??==π

4.5.3加热站间距的确定

C 15时原油的密度由式(4-2)得:

)/(88320156678.0880)20(3

20m kg t t =-?-=--=)(ξρρ

C

15时原油的相对密度为(4C 水的密度为10003/m kg ):

883.01000

8831000

15

15

4==

=

ρd

原油的比热容由公式(4-11)得:

)]/([99.1)4710

39.3687.1(883

.013

C kg kJ c

?=??+?=

-

质量流量为( 每年按350天计算) 由公式(4-14)得:

)/(82.1053600

840010

3207

s kg q m =??=

加热站间距为由公式(4-13)得:

)(10967

.63667.670ln

09

.1435.014.310

99.182.1053

km L R =--????=

加热站数由公式(4-14)得:

)(6.2109

280个==n 取

3个加热站

则加热站间距为 )

(3.933

280km n L L R ===

每个加热站热负荷由公式(4-15)得:

)/(88497268

.0)

3670(1099.182.1053

s J Q =-???=

4.5.4计算出站温度[1]

计算出站温度令(b = 0), 由公式(4-16)得:

)(70)639(6)

1099.182.105/103.93435.014.309.13

3

C e

T R

=-+=??????(

则热站的热负荷较大,超出最高输送温度,故需增加热站数,取n=4个加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