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实验三、四

实验三、四

实验三、四
实验三、四

实验三控制结构程序设计

1.实验目的要求

(1)理解基本的解题技巧,掌握用自顶向下、逐步求精的过程设计算法。(2)熟练掌握if/else语句和switch语句的使用。

(3)熟练掌握while语句、do/while语句和for语句的使用以及区别。

(4)掌握break和continue程序控制语句的使用。

2.实验内容

(1)阅读下列程序,写出(由指定的输入)所产生的运行结果,并指出其功能。

<1>

#include

void main()

{

int m,n;

m = 1000;

n = 850;

cout << “\n(“ << m << …,? << n << …)?;

while ( m != n ) {

while ( m > n ) {

m = m – n ;

cout << …(… << m << …,? << n << …)?;

}

while ( m < n ) {

n = n – m ;

cout << …(… << m << …,? << n << …)?;

}

}

cout << “\n” << m ;

}

<2>

#include

void main()

{

int m,n,k ;

m = 1000 ;

n = 45 ;

cout << “\n(“ << m << …:? << n << …)? ;

k=0;

while ( m >=n ){

m = m – n ;

k = k + 1 ;

}

cout << k << “---” << m << endl ;

}

<3>

#include

void main()

{

int i;

for ( i = 1 ; i <= 5 ; i ++ ){

if ( i % 2 )

cout << …*?;

else

continue;

cout << …# ? ;

}

cout << “$\n” ;

}

<4>

#include

void main()

{

int a = 1,b = 10;

do{

b -= a ;

a ++ ;

}while ( b -- <= 0 ) ;

cout << “a=” << a << “b=” << b <

}

(2)编写程序实现下列问题的求解。

<1> 编程求解下列各计算式:

S=∑=100

1

i i =1+2+3+…+100

3.思考题

*<1> 编程求出数列的所有升或降的最大子序列。如下面数列的解为如下: 1,20,30,12,3,5,7,4,6,100,11,8

(1,20,30),(30,12,3),(3,5,7),(7,4),(4,6,100),(100,11,8)。

*<2> 编程求12100的末三位数。

实验三四

实验三:数据库的嵌套查询实验 实验目的: 加深对嵌套查询语句的理解。 实验内容: 使用IN、比较符、ANY或ALL和EXISTS操作符进行嵌套查询操作。 实验步骤: 一. 使用带IN谓词的子查询 1. 查询与’刘晨’在同一个系学习的学生的信息: 2. 查询选修了课程名为’信息系统’ 的学生的学号和姓名: 3. 查询选修了课程’1’和课程’2’的学生的学号: 二. 使用带比较运算的子查询 4. 查询比’刘晨’年龄小的所有学生的信息: 三. 使用带Any, All谓词的子查询 5. 查询其他系中比信息系(IS)某一学生年龄小的学生姓名和年龄; 6. 查询其他系中比信息系(IS)学生年龄都小的学生姓名和年龄: 7. 查询与计算机系(CS)系所有学生的年龄均不同的学生学号, 姓名和年龄: select sno,sname,sage from student where sage<>all (select sage from student where sdept='CS') 四. 使用带Exists谓词的子查询和相关子查询 8. 查询与其他所有学生年龄均不同的学生学号, 姓名和年龄: 9. 查询所有选修了1号课程的学生姓名: 10. 查询没有选修了1号课程的学生姓名: 11. 查询选修了全部课程的学生姓名: 12. 查询至少选修了学生95002选修的全部课程的学生的学号:

13. 求没有人选修的课程号cno和cnamecname: 14. 查询满足条件的(sno,cno)对, 其中该学号的学生没有选修该课程号cno的课程 15. 查询每个学生的课程成绩最高的成绩信息(sno,cno,grade): 思考: 如何查询所有学生都选修了的课程的课程号cno? 实验四:数据库的分组查询和统计查询 实验目的: 熟练掌握数据查询中的分组、统计、计算和集合的操作方法。 实验内容: 使用聚集函数查询、分组计算查询、集合查询。 实验步骤: 一. 使用聚集函数: 1.查询学生总人数: 2. 查询选修了课程的学生总数: 3. 查询所有课程的总学分数和平均学分数,以及最高学分和最低学分: 4. 计算1号课程的学生的平均成绩, 最高分和最低分: 5. 查询’信息系’(IS)学生”数据结构”课程的平均成绩: 6*. 查询每个学生的课程成绩最高的成绩信息(sno,cno,grade): 7*. 求成绩低于该门课程平均成绩的学生的成绩信息(sno,cno,grade) 二. 分组查询 8. 查询各系的学生的人数并按人数从多到少排序 : 9. 查询各系的男女生学生总数, 并按系别,升序排列, 女生排在前: 10. 查询选修了3门课程已上的学生的学号和姓名: 11. 查询每个学生所选课程的平均成绩, 最高分, 最低分,和选课门数:低分, 12. 查询至少选修了2门课程的学生的平均成绩: 13. 查询平均分超过80分的学生的学号和平均分: 14. 查询”信息系”(IS)中选修了5门课程以上的学生的学号:

实验三、实验四

实验三 A/D转换实验 1 实验目的 1. 学习理解模/数信号转换的基本原理。 2. 掌握模/数转换芯片ADC0809的使用方法。 2 实验设备 PC机一台,TD-PITE实验装置一套,万用表一个。 3 实验内容 编写实验程序,将ADC单元中提供的0V~5V信号源作为ADC0809的模拟输入量,进行A/D转换,转换结果通过变量进行显示。 4 实验原理 ADC0809包括一个8位的逐次逼近型的ADC部分,并提供一个8通道的模拟多路开关和联合寻址逻辑。用它可直接输入8个单端的模拟信号,分时进行A/D转换,在多点巡回检测、过程控制等应用领域中使用非常广泛。ADC0809的主要技术指标为:〃分辨率:8位 〃单电源:+5V 〃总的不可调误差:±1LSB 〃转换时间:取决于时钟频率 〃模拟输入范围:单极性0~5V 〃时钟频率范围:10KHz~1280KHz ADC0809的外部管脚如图4.47所示,地址信号与选中通道的关系如表4.6所示。 图4.47 ADC0809外部引脚图 表4.6 地址信号与选中通道的关系

模/数转换单元电路图如图4.48所示: 图4.48 模/数转换电路图 5 实验步骤 1. 按图4.49连接实验线路。 2. 编写实验程序,经编译、链接无误后装入系统。 3. 将变量VALUE添加到变量监视窗口中。 4. 在JMP START语句行设置断点,使用万用表测量ADJ端的电压值,计算对应的采样值,然后运行程序。 5. 程序运行到断点处停止运行,查看变量窗口中VALUE的值,与计算的理论值进行比较,看是否一致(可能稍有误差,相差不大)。 6. 调节电位器,改变输入电压,比较VALUE与计算值,反复验证程序功能。 图4.49 AD转换实验接线图

操作系统中级模块实验三

实验三操作系统进程调度算法 一、实验目的和要求: 目的:对操作系统中使用的进程调度算法进行改进性设计。 要求:对教材中所讲述的几种进程调度算法进行深入的分析,然后选取其中的一种算法进行改进,并编程实现此算法。 二、实验内容: 1、设计进程控制块PCB表结构,分别适用于优先数调度算法和先来先服务调度算法。 2、建立进程就绪队列。对两种不同算法编制入链子程序。 3、编制两种进程调度算法:1)优先数调度;2)先来先服务 三、实验原理: 先来先服务调度算法:按进程进入就绪队列的先后次序选择可以占用处理器的进程。 优先级调度算法:对每个进程确定一个优先数,该算法总是让优先数最高的进程先使用处理器。对具有相同优先数的进程,再采用先来先服务的次序分配处理器。系统常以任务的紧迫性和系统效率等因素确定进程的优先数。进程的优先数可以固定的,也可随进程执行过程动态变化。一个高优先数的进程占用处理器后,系统处理该进程时有两种方法,一是"非抢占式",另一种是"可抢占式"。前者是此进程占用处理器后一直运行到结束,除非本身主动让出处理器,后者则是严格保证任何时刻总是让优先数最高的进程在处理器上运行(本实验采用“可抢占式”)。 四、实验提示:

1、用两种算法对多个进程进行调度,每个进程可有三个状态,并假设初始状态为就绪状态。 2、为了便于处理,程序中的某进程运行时间以时间片为单位计算。各进程的优先数及进程需运行的时间片数的初始值均由用户给定。 3、在优先数算法中,优先数可以先取值为n,进程每执行一次,优先数减3,进程还需要的cpu时间片数减1。在先来先服务算法中,采用固定时间片(即:每执行一次进程,该进程的执行时间片数为已执行了2个单位),这时进程还需要的时间片数减2,并排列到就绪队列的尾上。 4、对于遇到优先数一致的情况,采用FIFO策略解决。 5、流程图 五、实验结论

数字逻辑实验三 实验四

实验报告课程名称电子技术综合设计与实践 题目名称实验三、实验四 学生学院自动化学院 专业班级物联网工程 学号 学生姓名 指导教师 2016年 6 月 26 日 一、实验目的 1、(实验三)用两片加法器芯片74283配合适当的门电路完成两个BCD8421码的加法运算。 2、(实验四)设计一个计数器完成1→3→5→7→9→0→2→4→6→8→1→…的循环计数(设初值为1),并用一个数码管显示计数值(时钟脉冲频率为约1Hz)。 二、功能描述及分析 实验三: (1)分别用两个四位二进制数表示两个十进制数,如:用A3 A2 A1A0表示被加数,用B3B2B1B0表示加数,用S3 S2 S1 S0表示“和”,用C0表示进位。 (2)由于BCD8421码仅代表十进制的0—9,所以加法修正规则:当S>9时,修正值为D3D2D1D0=0110; 当S<9时,修正值为D3D2D1D0=0000。

(3)由真值表,我们可以得出D3=D0=0,D2=D1=FC4 + S4(S3+S2) 实验四: (1)分别用四位二进制数来表示十进制数,触发器状态用DCBA表示,10个技术状态中的初值状态为0001。 (2)列出状态表,如下 (3)得出次态方程: D n+1=BC, C n+1=B⊕C, B n+1=A D, A n+1=A⊕D (4)选用D触发器来实现,求触发器激励函数 D4=BC, D3=B⊕C, D2=A D, D1=A⊕D (5)画出逻辑电路图如下: (6)四个触发器输出端一次输入到7447数码管译码器输入端。 三、实验器材 实验三: (1)两片加法器芯片74283,两个或门,一个与门,8个按键,5个LED 显示灯。 (2)DE2开发板和QuartusⅡ7.2软件

东南大学MCU第三四次实验

东南大学自动化学院 实验报告 课程名称: MCU技术及课程设计 第二次实验 实验三:定时器输出PWM波形 实验四:LED数码管的使用 院(系):自动化专业:自动化 姓名:学号: 实验室:实验组别: 同组人员:实验时间:2015 年5 月7 日评定成绩:审阅教师:

实验三:定时器输出PWM波形 一、实验目的与要求 1.实验目的 (1)学习MP430单片机的时钟原理和定时器使用方法。 (2)认识学习PWM波形的作用及原理。 2.实验要求 编写程序输出1s周期的PWM波形,产生两路PWM波形从引脚P1.2和P1.3分别输出。CCR0中的值定义了PWM信号的周期,CCR1,CCR2中的值定义了PWM信号的占空比。定时使用32.768KHz的ACLK作为输入时钟源,P1.2上的占空比为75%,P1.3上的占空比为25%。 二、实验原理 1)Timer_A定时器模块框图如图3-1所示。 由图3-1可知,Timer_A模块可以有三种时钟源输入。分别是ACLK,SMCLK,TAxCLK。时钟源的选择通过TASSEL信号来完成。被选择的时钟源可以直接送给TIMER模块,或者通过ID信号进行2,4,8分频。选择的时钟信号还可以通过TAIDEX信号进一步做2,3,4,5,6,7或者8分频。当TACLK信号被设置的时候,TIMER的时钟分频逻辑被复位。 图3-1Timer_A模块框图

2)TimerA控制寄存器TA0CTL详细定义如图3-2所示。 图3-2TimerA控制寄存器TA0CTL 3)定时器中断的中断向量中包含一个独立中断和若干个共源中断,Timer_A模块的中断分类如图3-3所示。 图3-3Timer_A模块的中断向量分类图 1)独立中断源的中断处理 TA0CCTL0=CCIE;//CCR0中断使能 #pargmavector=TIMER0_A0_VECTOR//中断向量定义,可查询头文件得到

机械原理实验三实验四指导及实验报告.docx

实验三:刚性转子动平衡实验 一、实验目的 1、加深对刚性转子动平衡概念的理解; 2、掌握刚性转子动平衡实验的原理及基本方法。 3、了解动平衡试验机的结构组成及工作原理。 二、实验设备 1、JPH-A型动平衡实验台; 2、转子试件; 3、平衡块; 4、百分表0~10mm。 三、实验原理 由《机械原理》所述的回转体动平衡原理知:一个动不平衡的刚性回转体绕其回转轴线转动时,该构件上所有的不平衡质量i m所产生的离心惯力总可以转化为任选的两个垂直于回转轴线的平面内的两个当量不平衡质量1m 和2m (它们的质心位置分别为1r和2r,半径大小可根据数值1m、2m的不同而不同)所产生的离心力。动平衡的任务就是在这两个任选的平面(称为平衡基面Ⅰ、Ⅱ)内的适当位置(1r'和2r')加上两个适当大小的平衡重1m'和2m',使它们产生的平衡力与当量不平衡重产生的不平衡力大小相等,而方向相反,即: 半径r'越大,则所需的平衡重m'就越小。此时,ΣF =0且ΣM=0,该回转体达到动平衡。 转子不平衡质量的分布有很大的随机性,而无法直接判断其大小和方位。因此很难用公式来计算平衡重,但可用实验方法来解决。 “刚性转子动平衡实验”是利用实验用动平衡实验台测定需加于两个平衡基面上的平衡质量的大小和方位,并通过增减配重质量来进行校正,直到达到平衡。 四、实验方法和步骤 1、将平衡试件装到摆架的滚轮上,把试件右端的联轴器盘与差速器轴端的联轴器盘,用弹性柱销柔性联成一体。装上传动皮带。 2、用手转动试件和摇动蜗杆上的手柄,检查动平衡机各部分转动是否正常。松开摆架最右端的两对锁紧螺母,调节摆架上面的安放在支承杆上的百分表,使之与摆架有一定的接触,并随时注意振幅大小。 3、开机前将试件右端圆盘上装上适当的待平衡质量(四块平衡块),接上电源启动电机,待摆架振动稳定后,调整好百分表的位置并记录下振幅大小y0(格),百分表的位置以后不要再变动,停机。

实验三常用模块电路的设计

实验三常用模块电路的设计 一、实验目的: 1、掌握QuartusII宏功能模块的设计方法。 2、掌握VHDL设计ROM和RAM的方法。 3、掌握数控分频器的设计方法。 4、掌握4×4键盘扫描模块设计方法。 5、掌握PS2接口电路设计方法。 6、了解640×480VGA显示控制电路的原理和设计方法。 二、实验的硬件要求: 1、EDA/SOPC实验箱。 2、计算机。 三、实验原理 见各实验内容。 四、实验内容: 1、数控分频器的设计。 要求:将10KHz时钟信号分频,分别输出10Hz、1kHz、1250Hz时钟信号。 分频的原理与计数器差不多,需要定义一个信号量来控制计数范围为分频数,另外控制在一个计数周期内输出一段低电平“0”和另一段高电平“1”。 分频器部分源码如图3.1a、图3.1b所示:

图3.1a 数控分频器VHDL代码 如果用于计数的信号量定义为“std_logic_vector”类型的。如“Count10”,也可以将其最高位作为分频后的时钟输出:即使用语句“Clk_1kHz<=Count10(3);”,如图2.11b所示,此时输出时钟信号占空比是多少?是否可以改变?。 图3.1b 十分频的VHDL代码 如果分频数为2n,“n为整数”,如8分频,Count8定义为“std_logic_vector”类型,使用下图的语句序列实现,更加简洁: 图3.1c 分频数为2n时,代码可以更为简洁 同理,“Count8(1)”是几分频输出?“Count8(0)”是几分频输出? 2、4×4键盘扫描模块设计 ①图3.2是4×4键盘阵列电路原理图。行字符ROW[3..0]表示一行的状态,COL[3..0] 表

实验三、四

实验三控制结构程序设计 1.实验目的要求 (1)理解基本的解题技巧,掌握用自顶向下、逐步求精的过程设计算法。(2)熟练掌握if/else语句和switch语句的使用。 (3)熟练掌握while语句、do/while语句和for语句的使用以及区别。 (4)掌握break和continue程序控制语句的使用。 2.实验内容 (1)阅读下列程序,写出(由指定的输入)所产生的运行结果,并指出其功能。 <1> #include void main() { int m,n; m = 1000; n = 850; cout << “\n(“ << m << …,? << n << …)?; while ( m != n ) { while ( m > n ) { m = m – n ; cout << …(… << m << …,? << n << …)?; } while ( m < n ) { n = n – m ; cout << …(… << m << …,? << n << …)?; } } cout << “\n” << m ; } <2> #include void main() { int m,n,k ; m = 1000 ; n = 45 ; cout << “\n(“ << m << …:? << n << …)? ; k=0; while ( m >=n ){ m = m – n ; k = k + 1 ; }

cout << k << “---” << m << endl ; } <3> #include void main() { int i; for ( i = 1 ; i <= 5 ; i ++ ){ if ( i % 2 ) cout << …*?; else continue; cout << …# ? ; } cout << “$\n” ; } <4> #include void main() { int a = 1,b = 10; do{ b -= a ; a ++ ; }while ( b -- <= 0 ) ; cout << “a=” << a << “b=” << b < 编程求解下列各计算式: S=∑=100 1 i i =1+2+3+…+100 3.思考题 *<1> 编程求出数列的所有升或降的最大子序列。如下面数列的解为如下: 1,20,30,12,3,5,7,4,6,100,11,8 (1,20,30),(30,12,3),(3,5,7),(7,4),(4,6,100),(100,11,8)。 *<2> 编程求12100的末三位数。

高中化学必修三四实验总结

期末实验 实验一:甲烷与氯气的反应(注意反应条件的控制) 向2支盛有甲烷的试管中(其中一支用黑纸包好),分别快速加入0.5gKMnO4和1ml浓盐酸,然后迅速地轻轻塞上胶塞,放在试管架上;没有包黑纸的试管在室内光线(日光灯)照射下,或用高压汞灯的紫外线照射;等待片刻,观察现象。 现象 包黑纸没有明显变化 没包黑纸量筒内气体颜色变浅。量筒内壁出现黄色油状液滴。试管中有少量白雾。液面上升,水槽中有固体析出 练习.如图所示,U形管的左端被水和胶塞封闭有甲烷和氯气(体积比为1∶4)的混合气体,假定氯气在水中的溶解度可以忽略。将封闭有甲烷和氯气混合气体的装置放置在有光的地方,让混合气体缓慢地反应一段时间。 (1)假设甲烷与氯气反应充分,且只产生一种有机物,请写出化 学方程式 1)CH4+4Cl2CCl4+4HCl。 (2)经过几个小时的反应后,U形管右端的玻璃管中水柱变化是 _________。 A.升高 B.降低 C.不变 D.无法确定 (3)U形管左端的气柱变化是__________。 A.体积增大 B.体积减小 C.可能消失 D.不变 (4)试解释U形管右端的玻璃管中水柱变化的原因_反应中气体的物质的量减 光

少,且生成的HCl能够溶于水,所以左端压强减小,右端玻璃管中的水柱降低。 实验二:石蜡油的分解实验: 将浸透了石蜡油(17个碳以上的液态烷烃混合物)的石棉放置在硬质试管的底部,试管中加入碎瓷片,给碎瓷片加强热,石蜡油蒸气通过炽热的碎瓷片表面,发生反应,可得到一定量的气体生成物;用该生成物进行如下实验: 1.通过酸性高锰酸钾溶液中,观察现象; 2.生成的气体通入溴的四氯化碳溶液中,观察现象; 3.用排水法收集一试管气体,点燃,观察燃烧的情况。 现象:1.导管口有气泡冒出,KMnO4溶液红色褪去 2.溴的四氯化碳溶液的橙红色褪去 3.收集到的气体能够在空气中燃烧 【科学探究】 实验装置也可以改为右图所示装置;在试管①中加入石蜡 油和石棉;试管②放在冷水中;试管③中加入 KMnO4溶液或溴水。 实验要点: (1)石棉要尽量多吸收石蜡油。 (2)石蜡油分解反应的温度要在500 ℃以上。 (3)实验中要注意防止倒吸; 实验中,碎瓷片和氧化铝的作用是:氧化铝起催化剂的作用,碎瓷片除了催化

数字逻辑实验三实验四

数字逻辑实验三实验四 This model paper was revised by the Standardization Office on December 10, 2020

实验报告 课程名称电子技术综合设计与实践 题目名称实验三、实验四 学生学院自动化学院 专业班级物联网工程 学号 学生姓名 指导教师 2016 年 6 月 26 日 一、实验目的 1、(实验三)用两片加法器芯片74283配合适当的门电路完成两个BCD8421码的加法运算。 2、(实验四)设计一个计数器完成1→3→5→7→9→0→2→4→6→8→1→…的循环计数(设初值为1),并用一个数码管显示计数值(时钟脉冲频率为约1Hz)。 二、功能描述及分析 实验三:

(1)分别用两个四位二进制数表示两个十进制数,如:用A 3 A 2 A 1A 0表示被加数,用B 3B 2B 1B 0表示加数,用S 3 S 2 S 1 S 0表示“和”,用C 0表示进位。 (2)由于BCD8421码仅代表十进制的0—9,所以加法修正规则:当S>9时,修正值为D 3D 2D 1D 0=0110; 当S<9时,修正值为D 3D 2D 1D 0=0000。 (3)由真值表,我们可以得出D 3=D 0=0,D 2=D 1=FC 4 + S 4(S 3+S 2) 实验四: (1)分别用四位二进制数来表示十进制数,触发器状态用DCBA 表示,10个技术状态中的初值状态为0001。 (2)列出状态表,如下

(3)得出次态方程: D n+1=BC, C n+1=B⊕C, B n+1=A D, A n+1=A⊕D (4)选用D触发器来实现,求触发器激励函数 D 4=BC, D 3 =B⊕C, D 2 =A D, D 1 =A⊕D (5)画出逻辑电路图如下: (6)四个触发器输出端一次输入到7447数码管译码器输入端。 三、实验器材 实验三: (1)两片加法器芯片74283,两个或门,一个与门,8个按键,5个LED显示灯。 (2)DE2开发板和QuartusⅡ软件 实验四:

实验2.3_内核模块_实验报告

<内核模块>实验报告 题目: 内核模块实验 1、实验目的 模块是Linux系统的一种特有机制,可用以动态扩展操作系统内核功能。编写实现某些特定功能的模块,将其作为内核的一部分在管态下运行。本实验通过内核模块编程在/porc文件系统中实现系统时钟的读操作接口。 2、实验内容 设计并构建一个在/proc文件系统中的内核模块clock,支持read()操作,read()返回值为一字符串,其中包块一个空格分开的两个子串,分别代表https://www.wendangku.net/doc/3a5792287.html,_sec和https://www.wendangku.net/doc/3a5792287.html,_usec。 3、实验原理 Linux模块是一些可以作为独立程序来编译的函数和数据类型的集合。在装载这些模块时,将它的代码链接到内核中。Linux模块可以在内核启动时装载,也可以在内核运行的过程中装载。如果在模块装载之前就调用了动态模块的一个函数,那么这次调用将会失败。如果这个模块已被加载,那么内核就可以使用系统调用,并将其传递到模块中的相应函数。 4、实验步骤 编写内核模块 文件中主要包含init_module(),cleanup_module(),proc_read_clock()三个函数。其中init_module(),cleanup_module()负责将模块从系统中加载或卸载,以及增加或删除模块在/proc中的入口。read_func()负责产生/proc/clock被读时的动作。 内核编译部分过程:

过程持续较长时间. ●编译内核模块Makefile文件 Makefile CC=gcc MODCFLAGS := -Wall -D__KERNEL__ -DMODULE –DLINUX clock.o :clock.c /usr/include/linux//version.h $(CC) $(MODCFLAGS) –c clock.c echo insmod clock.o to turn it on echo rmmod clock to turn ig off echo 编译完成之后生成clock.o模块文件。 注:此参考makefile文件包含错误, 于是从网上寻找相关教程自行修改得到合适的Makefile文件 ●内核模块源代码clock.c #define MODULE #define MODULE_VERSION “1.0” #define MODULE_NAME “clock” #include #include #include int proc_read_clock(char* page, char** start, off_t off,int count,int* eof,void* data) { int len; struct timeval xtime;

实验四实验报告

实验四利用其他分类方法进行人、车分类与特征评估 智能1201 王自琰201208070121 一、实验目的 1、熟悉并掌握近邻法、决策树与随机森林、罗杰斯特回归以及 Adaboost等其他分类方法,选取其中一种方法用于人、车背景分类实验。 2、熟悉一些常用的特征,如颜色特征、梯度特征、LBP特征、边 缘特征、Haar-like特征以及SIFT特征等,从中选取一种以上的特征(不同于实验三使用的特征)进行人、车分类实验。3、针对实验三与本实验中选择的分类器与特征,进行交叉人、车 分类实验,统计分别使用不同的分类器与不同的特征的实验结果,并根据实验结果分析与评估不同分类器与特征在此次人、车分类实验中的性能差异,给出自己的解释与总结。 二、实验环境 硬件:计算机 软件:WIN7操作系统或更高 应用软件:Matlab,C++或JAVA 三、实验内容及步骤

1、样本数据采集(人、车与背景各100个样本)。 2、根据所需要提取的特征对样本进行预处理。 3、分别对于行人与车辆分类器选择合适的特征并进行特征提取,并根据样本标签及提取的特征对分类器进行训练。 4、利用训练好的行人分类器对人与背景图片(测试样本验收时提供)进行分类识别,利用车辆分类器对车与背景图片进行分类识别。 5、得出识别率,分析实验结果。 6、分别使用实验三与实验四用到的两种分类器与两种特征两两组合进行人、车分类实验,对比四组实验结果进行分析。 7、选择一种特征评价准则(基于类内类间距离的可分性判据、基于概率分布的可分性判据等)对所使用的特征进行评估。 1、选取特征:HOG(颜色梯度直方图)分类器(KNN最近邻方法) 人与背景分离结果: 车与背景分离结果:其中选取3 个最近邻邻居 2、选取特征:LBP(轮廓特征)分类器(KNN最近邻方法,选择5 个最近邻邻居)

实验模块3 行政审批系统实验步骤

实验模块3 行政审批系统 3.2.4 实验步骤 任务一:行政事项管理 点击【行政审批系统】,如图3- 1所示。 图3- 1 模块选择界面 1)行政事项分类 进入行政大厅后台,如图3- 2所示。 图3- 2 角色选择界面 在“行政事项分类”下选择【主题服务管理】,点击【新增】,如图3- 3所示。 图3- 3 主题服务管理界面 输入主题服务名称,点击【确定】,如图3- 4所示。

图3- 4 主题服务添加界面 在“行政事项分类”下选择【服务对象管理】,添加服务对象,如图3- 5所示。 图3- 5 服务对象添加界面 在“行政事项分类”下选择【服务类型管理】,添加服务类型,如图3- 6所示。 图3- 6 服务类型添加界面 2)行政事项管理 切换用户,点击“登记行政部门”后的【进入】,如图3- 7所示。 图3- 7 角色选择界面 选择需要添加的部门,点击下方的【选择】,如图3- 8所示。 图3- 8 部门选择界面

点击行政部门“房产局”后的【进入】,进入房产局内部系统,如图3- 9所示。 图3- 9 角色选择界面 在“事项管理”下选择【行政事项管理】,点击【新增】,如图3- 10所示。 图3- 10 行政事项管理界面 填写行政事项基本信息,点击【确定】,如图3- 11所示。 图3- 11 行政事项基本信息编辑界面 添加完成行政事项后,需要对其进行定义。点击操作下方的【定义】,如图3- 12所示。 图3- 12 定义行政事项界面 在“申报材料”下点击【新增】,如图3- 13所示。 图3- 13 申办材料界面 填写材料的名称和描述,选择材料类型,如果是表格的话,需要上传表格模板,点击【确定】,如图3- 14所示。

数字逻辑实验三实验四

数字逻辑实验三实验四 Document number【SA80SAB-SAA9SYT-SAATC-SA6UT-SA18】

实验报告 课程名称电子技术综合设计与实践 题目名称实验三、实验四 学生学院自动化学院 专业班级物联网工程 学号 学生姓名 指导教师 2016 年 6 月 26 日 一、实验目的 1、(实验三)用两片加法器芯片74283配合适当的门电路完成两个BCD8421码的加法运算。 2、(实验四)设计一个计数器完成1→3→5→7→9→0→2→4→6→8→1→…的循环计数(设初值为1),并用一个数码管显示计数值(时钟脉冲频率为约1Hz)。 二、功能描述及分析 实验三: (1)分别用两个四位二进制数表示两个十进制数,如:用A3 A2 A1A0表示被加数,用B3B2B1B0表示加数,用S3 S2 S1 S0表示“和”,用C0表示进位。 (2)由于BCD8421码仅代表十进制的0—9,所以加法修正规则:当S>9时,修正值为D3D2D1D0=0110;

当S<9时,修正值为D3D2D1D0=0000。 (3)由真值表,我们可以得出D3=D0=0,D2=D1=FC4 + S4(S3+S2)实验四: (1)分别用四位二进制数来表示十进制数,触发器状态用DCBA表示,10个技术状态中的初值状态为0001。 (2)列出状态表,如下 (3)得出次态方程: D n+1=BC, C n+1=B⊕C, B n+1=A D, A n+1=A⊕D (4)选用D触发器来实现,求触发器激励函数 D4=BC, D3=B⊕C, D2=A D, D1=A⊕D (5)画出逻辑电路图如下: (6)四个触发器输出端一次输入到7447数码管译码器输入端。 三、实验器材 实验三:

实验四串口接收模块电路设计

实验四串口接收模块电路设计 一、实验目的: 1、熟练使用ISE设计工具。 2、理解串口传输协议。理解采用“自顶向下”设计思路,分解模块的方法。 3、在ISE使用Verilog HDL设计串口接收模块,完成仿真、下载。 二、原理分析 (一)串口传输协议概述 设计完成异步串口通信通用异步收发是一种典型的异步串口通信,简称UART。串口通信时序如图1所示。 图1 通用异步收发时序图 由图1可以看出,在没有数据传送时,通信线会一直处于高电平,即逻辑1状态;当有数据传送时,数据帧以起始位开始,以停止位结束。起始位为低电平,即逻辑0状态;停止位为高电平,即逻辑1状态,其持续时间可选为1位、1.5位或2位(本次设计选择持续时间1位)。接收端在接收到停止位后,知道一帧数据已经传完,转为等待数据接收状态;只要再接收到0状态,即为新一帧数据的起始状态。 数据帧的数据位低位(LSB)在前,高位(MSB)在后,根据不同的编码规则,数据位可能为5位、6位、7位或者8位(本次设计数据位定位8位)。校验位也可根据需要选择奇校验、偶校验或者不要校验(本次设计不要校验位)。 (二)串口时序分析 串口通讯常用“波特率”表述串口传输速率,常用的参数有9600 bps 和115200 bps等。在硬件传输角度看,波特率表征了传输一位数据所需要的时间。例如:波特率是9600 bps,传输一位数据的时间是1/9600= 0.000104166666666667秒。如果FPGA系统时钟是20MHZ,则一位数据传输时间相当于(1/9600)/(1/20M)=2083个20MHZ时钟周期。 设一帧数据位数=1(开始位)+8(数据位)+1(校验位)+1(结束位)=11位,所以传输一帧数据的时间是11*1/9600=0.00114583333333333333333333333333秒。 为了稳定采集串口数据帧的数据,需要在每位数据的“中间时刻”采样,由此,需要在每位数据开始时刻对时钟进行计数,若系统时钟是20MHZ,则在计数至2083/2=1042时采样此时刻的数值。 三、系统分析: 为实现串口接收电路,FPGA应该完成: 1、及时发现数据传输的开始,并判断每一位的开始。 2、按照“在数据位中间采样”的要求,确认采样时刻。 3、将采样得到串行数据转换为并行数据。

实验三实验四

实验三栅格像元的不同编码方法及误差比较 一、实验目的 了解主要类型法、像元中心法等栅格像元的编码方法及其误差特征。 二、实验内容 以ArcGIS为基础,对土地利用数据ld502323进行两种不同的栅格编码,并比较其在同种编码方法不同分辨率下以及同种分辨率不同编码方法下各类土地的面积误差。 三、实验原理与方法 实验原理:矢量数据转换成栅格数据时,栅格像元需要进行编码。常用的编码方法包括主要类型法和像元中心法。 实验方法:采用100m、500m、1000m三种不同的分辨率,分别根据主要类型法和像元中心法将矢量数据转换成栅格数据,统计并比较各类数据中各种土地的面积,分析误差特征。 四、实验设备与数据 (1)实验设备:计算机。 (2)主要软件:ArcGIS、MicrosoftOffice等。 (3)实验数据:采用“实验3”中的土地利用数据(1d502323)和结果统计表.xls。 五、实验步骤 1.浏览数据 (1)在ArcCatalog中,打开土地利用数据1d502323中polygon的属性表,结合表中的土地类型字段ld502323一ID与“土地分类系统.doc”文件,了解各土地类型代码所代表的土地类型。 (2)打开“结果统计表.xls”,了解本实验将要完成的相关任务。

2.统计土地利用矢量数据中各类土地的面积 (1)在ArcCatalog中,打开ArcToolbox,点击AnalysisTools—Statistics—Frequency,打开频数统计工具Frequency,在InputTable中输入数据Polygon,对FrequencyField(s)选择土地类型字段LD502323一ID,对SummaryField(s),选择面积字段Area,最后点击OK按钮,完成对各类土地的面积统计。 (2)用Excel打开上一步输出的统计表格,对数据进行整理(单位换算与类型归并),并将结果填入“结果统计表.xls”的“实际面积”一列。 3.对土地利用数据按主要类型法进行栅格编码 (1)在ArcToolbox中打开PolygontoRaster工具(Conversiontools—ToRaster·PolygontoRaster),在Inputfeatures中输入ld502323中的polygon 数据,对ValueField选择LD502323一ID字段,输出的栅格数据以mainl00命名,像元编码方法选择MAXIMUM—COMBINED—AREA,像元大小(Cellsize)为100,最后点击OK按钮,将矢量的土地数据按主要类型编码方法转换成像元大小为lOOm的栅格数据。 (2)重复上一步,分别将Cellsize设为500、1000,输出分别命名为main500、mainl000。 (3)分别打开以上三个栅格数据的属性表,将其输出(Options---Export)为dbf 文件。 (4)用Excel打开上一步输出的dbf文件,根据各类土地的像元数量(Count)及像元大小,计算各类土地的面积,将结果填入“结果统计表.xls”中的“主要类型法”下的相应位置。 (5)在“结果统计表.xls”中,计算各类土地面积的误差百分比[(面积一实际面积)×100/实际面积]。 4.对土地利用数据按像元中心法进行栅格编码方法及过程与主要类型法相似,不同的是像元编码方法选择CELL—CENTER,输出栅格数据可以按Centerl00、Center500、Centerl000命名。 5.数据比较根据“结果统计表.xls”,重点比较在同种编码方法不同分辨率下,以及同种分辨率不同编码方法下各类土地的面积误差,分析不同编码方法的特点,总结其规律。

(完整版)高中物理选修3-4实验操作及试题

物理选修3-4实验 实验1.测得玻璃的折射率 【知识要点】 一、实验目的 1.测定玻璃的折射率.2.学会用插针法确定光路. 二、实验原理 如图所示,当光线AO 1以一定的入射角θ1穿过两面平行的玻璃砖 时,通过插针法找出跟入射光线AO 1对应的出射光线O 2B ,从而求出 折射光线O 1O 2 和折射角θ2,再根据n =sin θ1sin θ2或 n =PN QN ′ 算出玻璃的折射率. 三、实验器材玻璃砖、白纸、木板、大头针、图钉、量角器(或圆 规)、三角板、铅笔. 四、实验步骤 1.如图所示,把白纸铺在木板上. 2.在白纸上画一直线aa ′作为界面,过aa ′上的一点O 画出界面的 法线NN ′,并画一条线段AO 作为入射光线. 3.把长方形玻璃砖放在白纸上,并使其长边与aa ′重合,再用直尺 画出玻璃砖的另一边bb ′. 4.在线段AO 上竖直地插上两枚大头针P 1、P 2. 5.从玻璃砖bb ′一侧透过玻璃砖观察大头针P 1、P 2的像,调整视线的方向直到P 1的像被P 2的像挡住.再在bb ′一侧插上两枚大头针P 3、P 4,使P 3能挡住P 1、P 2的像,P 4能挡住P 3本身及P 1、P 2的像. 6.移去玻璃砖,在拔掉P 1、P 2、P 3、P 4的同时分别记下它们 的位置,过P 3、P 4作直线O ′B 交bb ′于O ′.连接O 、O ′,OO ′就是玻璃砖内折射光线的方向.∠AON 为入射角,∠O ′ON ′ 为折射角. 7.改变入射角,重复实验. 五、数据处理 1.计算法:用量角器测量入射角θ1和折射角θ2,并查出其正弦值sin θ1 和sin θ2.算出不同入射角时的sin θ1sin θ2 ,并取平均值. 2.作sin θ1-sin θ2图象:改变不同的入射角θ1,测出不同的折射角θ2, 作sin θ1-sin θ2图象,由n =sin θ1sin θ2 可知图象应为直线, 如图实-13-3所示,其斜率为折射率. 图实-13-3 3.“单位圆法”确定sin θ1、sin θ2,计算折射率n .以入射点O 为圆心,以 一定长度R 为半径画圆,交入射光线OA 于E 点,交折射光线OO ′于E ′点, 过E 作NN ′的垂线EH ,过E ′作NN ′的垂线E ′H ′.如图实-13-4所示,sin θ1

机械原理实验三实验四指导及实验报告定稿版

机械原理实验三实验四 指导及实验报告精编 W O R D版 IBM system office room 【A0816H-A0912AAAHH-GX8Q8-GNTHHJ8】

实验三:刚性转子动平衡实验 一、实验目的 1、加深对刚性转子动平衡概念的理解; 2、掌握刚性转子动平衡实验的原理及基本方法。 3、了解动平衡试验机的结构组成及工作原理。 二、实验设备 1、JPH-A 型动平衡实验台; 2、转子试件; 3、平衡块; 4、百分表0~10mm 。 三、实验原理 由《机械原理》所述的回转体动平衡原理知:一个动不平衡的刚性回转体绕其回转轴线转动时,该构件上所有的不平衡质量i m 所产生的离心惯力总可以转化为任选的两个垂直于回转轴线的平面内的两个当量不平衡质量1m 和2m (它们的质心位置分别为1r 和2r ,半径大小可根据数值1m 、2m 的不同而不同)所产生的离心力。动平衡的任务就是在这两个任选的平面(称为平衡基面Ⅰ、Ⅱ)内的适当位置(1r '和2r ')加上两个适当大小的平衡重1 m '和2m ',使它们产生的平衡力与当量不平衡重产生的不平衡力大小相等,而方向相反,即: 半径r '越大,则所需的平衡重m '就越小。此时,ΣF =0且ΣM =0,该回转体达到动平衡。 转子不平衡质量的分布有很大的随机性,而无法直接判断其大小和方位。因此很难用公式来计算平衡重,但可用实验方法来解决。 “刚性转子动平衡实验”是利用实验用动平衡实验台测定需加于两个平衡基面上的平衡

质量的大小和方位,并通过增减配重质量来进行校正,直到达到平衡。 四、实验方法和步骤 1、将平衡试件装到摆架的滚轮上,把试件右端的联轴器盘与差速器轴端的联轴器盘,用弹性柱销柔性联成一体。装上传动皮带。 2、用手转动试件和摇动蜗杆上的手柄,检查动平衡机各部分转动是否正常。松开摆架最右端的两对锁紧螺母,调节摆架上面的安放在支承杆上的百分表,使之与摆架有一定的接触,并随时注意振幅大小。 3、开机前将试件右端圆盘上装上适当的待平衡质量(四块平衡块),接上电源启动电机,待摆架振动稳定后,调整好百分表的位置并记录下振幅大小y0(格),百分表的位置以后不要再变动,停机。 4、在补偿盘的槽内距轴心最远处加上一个适当的平衡质量(二块平衡块)。开机后摇动手柄观察百分表振幅变化,手柄摇到振幅最小时手柄停止摇动。记录下振幅大小y1和蜗轮位置角β1(差速器外壳上有刻度指示),停机。(摇动手柄要讲究方法:蜗杆安装在机架上,蜗轮安装在摆架上两者之间有很大的间隙。蜗杆转动到适当位置可与蜗杆不接触,这样才能使摆架自由地振动,这时观察的振幅才是正确的。摇动手柄蜗杆接触蜗轮使蜗轮转动,这时摆动振动受阻,反摇手柄使蜗杆脱离与蜗轮接触,使摆架自由地振动,再观察振幅。这样间歇性地使蜗轮向前转动位和观察振幅变化,最终找到振幅最小值的位置)。在不改变蜗轮位置情况下,停机后,按试件转动方向用手转动试件使补偿盘上的平衡块转到最高位置。取下平衡块安装到试件的平衡面(圆盘2)中相应的最高位置槽内。 5、在补偿盘内再加一点平衡量(1~2平衡块)。按上述方法再进行一次测试。测得的振幅y2蜗轮位置β2,若y2<y1<y0;β1与β2相同或略有改变,则表示实验进行正确。若y2已很小可视为已达到平衡。停机、按步骤4方法将补偿盘上的平衡块移到试件圆盘2上。解开联轴器开机让试件自由转动若振幅依然很小则第一步平衡工作结束。若还存在一些振幅,可适当地调节一下平衡块的相位,即在圆周方向左右移动一个平衡块进行微调相位和大小。 6、将试件两端180°对调,即这时圆盘2为驱动盘,圆盘1为平衡面。再按上述方法找出圆盘1上应加的平衡量。这样就完成了试件的全部平衡工作。

Matlab实验四答案.doc

实验四采用SIMULINK的系统仿真 一、实验目的: 1、熟悉SIMULINK工作环境及特点 2、掌握线性系统仿真常用基本模块的用法 3、掌握SIMULINK的建模与仿真方法 4、子系统的创建和封装设计 二、实验基本知识: 1.了解SIMULINK模块库中各子模块基本功能 妒1)

2. SIMUL1NK 的建模与仿真方法 (1) 打开枚块库,找出相应的模块。鼠标左键点击相应模块,拖拽到模型窗门屮即呵。 (2) 创建子系统:当模型人而复杂吋,可创建子系统。 (3) 设置仿真控制参数。 三、实验内容 |untitled.mat | To File 输出仿真数据到文件 simout To Workspace 输出仿真数据到工作空间

练习A 1. SIMULINK仿真实际应用 (1) 双环调速的电流环系统的方框图模型为: 阁中参数设为 Ks=44; Ts=0.00167; Ta=0.017; R= 1 ; Tm=0.075 ; Ce=0.1925; Kt=0.01178; T 1=0.049;T2=0.088, (1)在Simulink集成环境K建立模型,在给定信号作川点处输入单位给定阶跃响应信号,0.3 秒后在扰动信号点输入单位阶跃响应信号。并绘制相应的响应曲线 (2)计算仿真结果的超调量、上升吋间、调节时间、稳态误差。 ⑶没计PID调节器荇代图屮的比例积分调节器,调节K P,Ti,T d用使系统满足超调呈15%, 上升吋间0.3s,调节吋间0.4s的要求。 (4)要求对加入的PID控制器封装成-个模块使用 Gain3 Derivative

InlOut! J Subsystem Warning: Unable to reduce the step size without violating minimum step size of 1.06581410364015e-015 at time 0.300000000000001. Continuing simulation with the step size restricted to 1.06581410364015e-() 15 and using an effective relative error tolerance of 0.01352380952376598, which is greater than the specified relative error tolerance of 0.001. ? wentai=y(end) chaotiao= 100*(max(y)-wentai)/wentai lNDEXtm=find(max(y)==y); Tm=t(INDEXtm); TT=t(find((ab$(y-wcntai)/wcntai)>0.05)); Ts=max(TT) m=length(y);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