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板支座负筋的长度取值依据

板支座负筋的长度取值依据

板支座负筋的长度取值依据
板支座负筋的长度取值依据

板支座负筋的长度取值依据

双向板的支座负筋延伸长度取计算跨度的1/4,这个规定的理论

依据是什么呢?有人说根据双向板的受力分布得到的,但是还是不理解这个1/4具体怎么来的。问过一些人,也不知道什么原因,烦请您指点下。另外,我们处理板支座配筋是按照净跨的1/4来配,有人说是净跨更接近计算跨度,这样是否合理?”

板支座负筋延伸长度取计算跨度(或净跨)的1/4,这应该是近似值,究竟取多少值应根据受力分布,一般教科书上有这样的解析。你设计院一律按净跨1/4来配,不管是设计还是钢筋翻样,简则简矣,可省心很多,钢筋软件不必要求用户输入支座钢筋的长度,可直接根据跨度来判断自动计算,但是否合理是有问号的。

根据《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

第9.1.4:支座负弯矩钢筋向跨内延伸的长度应根据弯矩图确定。

规范上没规定1/4,要求根据弯矩图确定,1/4应该是经验值或是约定俗成,如用弹性法塑性法等精确的计算方法计算求取,不仅费事,也无必要。

第9.1.6条:按简支边或非受力边设计的现浇混凝土板,应设置板面构造钢筋,钢筋伸入板内的长度不宜小于L0/4。

其中计算跨度L0对单向板按受力方向考虑,对双向板按短边方向考虑。

长边与短边长度之小于3.0时,按双向板计算,长边与短边长度之不小于3.0时,按单向板计算。

板面构造钢筋伸入板内长度规范允许按L0/4计算。

人们之所以考虑到这个问题是因为梁支座负筋长度取1/3和1/4而产生的联想和惯性思维,平法图集只对梁支座负筋规定了长度取值,对板支座负筋长度没作规定。

板和梁的实际受力状态还是有差别的,即使是单向板,非受力方向支座也能提供足够支持,从而根据经验,取1/4也是足够的。

规范上讲按弯矩图确定支座负筋长度的做法倒是正确,不过实际操作起来麻烦,所以,一般设计也是按构造规定的1/4取。并且,一般也不会精确到厘米和毫米级,大都是取整数,所以,是近似或略大于板净跨1/4。

当板的荷载均为均布荷载,相邻跨度相差≤20% ,活载不大于恒载的3倍时,板取1/4;当活载大于恒载的3倍时,板应取1/3L。而不是笼统的都取1/4,并且,1/4取值不只是根据本跨净跨,而是根据相邻两跨。我们不能忽略它的前提条件,须根据具体情况。平法图集对板支座负筋不作规定也是出于这样的考虑,否则,板支座负筋伸入板内长度统一取取1/4多省事啊。

钢筋混凝土构件的内力也无绝对精确值,由于材料的离散性和荷载的不均匀性,设计其实是一种模糊计算。概念设计和经验值是重要的,让设计更趋合理。其实没有必要死教条。有些支座负筋的设计非常零乱繁琐,没有进行必要的归类整合,相同板跨仅支座略有不同就配置不同长度的支座负筋,有些小跨度板也设计成底筋加支座负筋形式,这很不合理,翻样和施工都不胜其烦,有些干脆全部修改成双层双向或双层双向加支座负筋。

另外,板支座负筋在板内的弯折,其弯折长度为板厚减保护层,当支座负筋为光圆钢筋时,板内弯折不需要增加180弯钩,但在支座内须设置180度弯钩。

现浇板中跨板受力筋和负筋的区别

现浇板中跨板受力筋和负筋的区别是什么?? 力筋也叫主筋,是指在混凝土结构中,对受弯、压、拉等基本构件配置的主要用来承受由荷载引起的拉应力或者压应力的钢筋,其作用是使构件的承载力满足结构功能要求。承受拉应力的通常称为纵向受拉钢筋、受拉钢筋,承受压应力的通常称为纵向受压钢筋、受压筋,统称受力筋。 通长筋:就是指在所标的区段内通长设置,直径可以不相同,可以采用搭接连接形式,保证梁各个部位的这个部分钢筋都能发挥其抗拉强度,而且两端应按受拉锚固的钢筋。 贯通筋:是指贯穿于构件(如梁)整个长度的钢筋,中间既不弯起也不中断,当钢筋过长时可以搭接或焊接,但不改变直径。贯通筋既可以是受力钢筋,也可以是架力钢筋。 构造筋:满足构造要求,对不易计算和没有考虑进去的各种因素,所设置的钢筋为构造钢筋,如:混凝土结构中梁的架立筋、纵向构造钢筋(其配置在梁侧中部,俗称腰筋)。 架立筋:在混凝土构件中起架立作用(固定箍筋位置)形成钢筋笼骨架的构造钢筋,如一根梁只须布抗拉筋和抗剪箍筋,而受压区混凝土强度已足够,无须配受压筋(称单筋截面梁),那在做钢筋骨架的时候,理论上梁的上部就没有纵向筋,箍筋的上角点就无法固定,因此一般用两根钢筋布置在上面的两角,计算上不考虑其受力,但实际上受压,同时起到抵抗混凝土的收缩应力或者温度应力,这就是架立筋。如梁根据承载力计算的需要既配置受拉纵筋也配受压钢筋(称双筋截面梁),则不需另外配置架立钢筋。当梁的支座处上部有负弯矩钢筋时,架立筋可只布置在梁上的跨中部分,两端与负弯矩钢筋搭接或焊接。搭接时也要满足搭接长度的要求并应绑扎。架力筋也有贯通的,如规范中规定在梁上部两侧的架力筋必须是贯通的,此时的架立筋在支座处也可承担一部份负弯矩。 分布筋:分布筋出现在板中,布置在受力钢筋的内侧,与受力钢筋垂直。作用是固定受力钢筋的位置并将板上的荷载分散到受力钢筋上,同时也能防止因混凝土的收缩和温度变化等原因,在平行于受力钢筋方向产生的裂缝。 负筋:负筋是承受负弯矩的钢筋,一般在梁的上部靠近支座的部位或板的上部靠近支座部位。其为受力筋。 跨板受力筋是指图纸上标注的板上部通长并且伸出板外的受力钢筋。

板工程量计算

第四章板 在实际工程中,我们知道板分为预制板和现浇板,这里主要分析现浇板的布筋情况。 板筋主要有:受力筋 (单向或双向,单层或双层)、支座负筋、分布筋、附加钢筋 (角部附加放射筋、洞口附加钢筋)、撑脚钢筋 (双层钢筋时支撑上下层)。 一、受力筋 软件中,受力筋的长度是依据轴网计算的。 受力筋长度=轴线尺寸+左锚固+右锚固+两端弯钩(如果是Ⅰ级筋)。 根数=(轴线长度-扣减值)/布筋间距+1 二、负筋及分布筋 负筋长度=负筋长度+左弯折+右弯折 负筋根数=(布筋范围-扣减值)/布筋间距+1 分布筋长度=负筋布置范围长度-负筋扣减值 负筋分布筋根数=负筋输入界面中负筋的长度/分布筋间距+1 三、附加钢筋(角部附加放射筋、洞口附加钢筋)、支撑钢筋(双层钢筋时支撑上下层) 根据实际情况直接计算钢筋的长度、根数即可,在软件中可以利用直接输入法输入计算。 第五章常见问题 为什么钢筋计算中,135o弯钩我们在软件中计算为11.9d 我们软件中箍筋计算时取的11.9D实际上是弯钩加上量度差值的结果,我们知道弯钩平直段长度是10D,那么量度差值应该是1.9D,下面我们推导一下1.9D这个量度差值的来历: 按照外皮计算的结果是1000+300;如果按照中心线计算那么是:1000-D/2-d+135/360*3.14*(D/2+d/2)*2+300,这里D取的是规范规定的最小半径2.5d,此时用后面的式子减前面的式子的结果是:1.87d≈1.9d。梁中出现两种吊筋时如何处理? 在吊筋信息输入框中用“/”将两种不同的吊筋连接起来放到“吊筋输入框中”如2B22/2B25。而后面的次梁宽度按照与吊筋一一对应的输入进去如250/300(2B22对应250梁宽;2B25对应300梁宽) 当梁的中间支座两侧的钢筋不同时,软件是如何处理的? 当梁的中间支座两侧的钢筋不同时,我们在软件直接输入当前跨右支座负筋和下一跨左支座负筋的钢筋。软件计算的原则是支座两侧的钢筋相同,则通过;不同则进行锚固;判断原则是输入格式相同则通过,不同则锚固。如右支座负筋为5B22,下一跨左支座负筋为5B22+2B20,则5根22的钢筋通过支座,2根20锚固在支座。 梁变截面在软件中是如何处理的? 在软件中,梁的变截面情况分为两种: 1、当高差>1/6的梁高时,无论两侧的格式是否相同,两侧的钢筋全部按锚固进行计算。弯折长度为15d +高差。 2、当高差<1/6的梁高时,按支座两侧的钢筋不同的判断条件进行处理。

板支座负筋的长度取值依据

双向板的支座负筋延伸长度取计算跨度的这个规定的理论依据是什么呢?有人说根据双向板的受力分布得到的,但是还是不理解这个具体怎么来的。问过一些人,也不知道什么原因,烦请您指点下。另外,我们处理板支座配筋是按照净跨的来配,有人说是净跨更接近计算跨度,这样是否合理?” 板支座负筋延伸长度取计算跨度(或净跨)的,这应该是近似值,究竟取多少值应根据受力分布,一般教科书上有这样的解析。 你设计院一律按净跨来配,不管是设计还是钢筋翻样,简则简矣,可省心很多,钢筋软件不必要求用户输入支座钢筋的长度,可直接根据跨度来判断自动计算,但是否合理是有问号的。 根据《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第9.1.4:支座负弯矩钢筋向跨内延伸的长度应根据弯矩图确定。 规范上没规定,要求根据弯矩图确定,应该是经验值或是约定俗成,如用弹性法塑性法等精确的计算方法计算求取,不仅费事,也无必要。第9.1.6条: 按简支边或非受力边设计的现浇混凝土板,应设置板面构造钢筋,钢筋伸入板内的长度不宜小于。 其中计算跨度L0对单向板按受力方向考虑,对双向板按短边方向考虑。 长边与短边xx之小于 3.0时,按双向板计算,长边与短边长度之不小于 3.0时,按单向板计算。 板面构造钢筋伸入板内长度规范允许按计算。 人们之所以考虑到这个问题是因为梁支座负筋长度取和而产生的联想和惯性思维,平法图集只对梁支座负筋规定了长度取值,对板支座负筋长度没作规定。板和梁的实际受力状态还是有差别的,即使是单向板,非受力方向支座也能提供足够支持,从而根据经验,取也是足够的。

规范上讲按弯矩图确定支座负筋长度的做法倒是正确,不过实际操作起来麻烦,所以,一般设计也是按构造规定的取。并且,一般也不会精确到厘米和毫米级,大都是取整数,所以,是近似或略大于板净跨。 当板的荷载均为均布荷载,相邻跨度相差≤20% ,活载不大于恒载的3倍时,板取;当活载大于恒载的3倍时,板应取。而不是笼统的都取,并且,取值不只是根据本跨净跨,而是根据相邻两跨。我们不能忽略它的前提条件,须根据具体情况。平法图集对板支座负筋不作规定也是出于这样的考虑,否则,板支座负筋伸入板内长度统一取取多省事啊。 钢筋混凝土构件的内力也无绝对精确值,由于材料的离散性和荷载的不均匀性,设计其实是一种模糊计算。概念设计和经验值是重要的,让设计更趋合理。其实没有必要死教条。有些支座负筋的设计非常零乱繁琐,没有进行必要的归类整合,相同板跨仅支座略有不同就配置不同长度的支座负筋,有些小跨度板也设计成底筋加支座负筋形式,这很不合理,翻样和施工都不胜其烦,有些干脆全部修改成双层双向或双层双向加支座负筋。 另外,板支座负筋在板内的弯折,其弯折长度为板厚减保护层,当支座负筋为光圆钢筋时,板内弯折不需要增加180弯钩,但在支座内须设置180度弯钩。

现浇板中跨板受力筋和负筋的区别

现浇板中跨板受力筋和负筋的区别 受力筋力筋也叫主筋,是指在混凝土结构中,对受弯、压、拉等基本构件配置的主要用来承受由荷载引起的拉应力或者压应力的钢筋,其作用是使构件的承载力满足结构功能要求。承受拉应力的通常称为纵向受拉钢筋、受拉钢筋,承受压应力的通常称为纵向受压钢筋、受压筋,统称受力筋。通长筋:就是指在所标的区段内通长设置,直径可以不相同,可以采用搭接连接形式,保证梁各个部位的这个部分钢筋都能发挥其抗拉强度,而且两端应按受拉锚固的钢筋。贯通筋:是指贯穿于构件(如梁)整个长度的钢筋,中间既不弯起也不中断,当钢筋过长时可以搭接或焊接,但不改变直径。贯通筋既可以是受力钢筋,也可以是架力钢筋。构造筋:满足构造要求,对不易计算和没有考虑进去的各种因素,所设置的钢筋为构造钢筋,如:混凝土结构中梁的架立筋、纵向构造钢筋(其配置在梁侧中部,俗称腰筋)。架立筋:在混凝土构件中起架立作用(固定箍筋位置)形成钢筋笼骨架的构造钢筋,如一根梁只须布抗拉筋和抗剪箍筋,而受压区混凝土强度已足够,无须配受压筋(称单筋截面梁),那在做钢筋骨架的时候,理论上梁的上部就没有纵向筋,箍筋的上角点就无法固定,因此一般用两根钢筋布置在上面的两角,计算上不考虑其受力,但实际上受压,同时

起到抵抗混凝土的收缩应力或者温度应力,这就是架立筋。如梁根据承载力计算的需要既配置受拉纵筋也配受压钢筋(称双筋截面梁),则不需另外配置架立钢筋。当梁的支座处上部有负弯矩钢筋时,架立筋可只布置在梁上的跨中部分,两端与负弯矩钢筋搭接或焊接。搭接时也要满足搭接长度的要求并应绑扎。架力筋也有贯通的,如规范中规定在梁上部两侧的架力筋必须是贯通的,此时的架立筋在支座处也可承担一部份负弯矩。 分布筋:分布筋出现在板中,布置在受力钢筋的内侧,与受力钢筋垂直。作用是固定受力钢筋的位置并将板上的荷载分散到受力钢筋上,同时也能防止因混凝土的收缩和温度变化等原因,在平行于受力钢筋方向产生的裂缝。 负筋:负筋是承受负弯矩的钢筋,一般在梁的上部靠近支座 的部位或板的上部靠近支座部位。其为受力筋。 跨板受力筋是指图纸上标注的板上部通长并且伸出板外的 受力钢筋。 现浇板中的受力筋和分布筋如何区别? 现浇板分单,双向板。单向板沿长边方向布置的就是分布筋。双向板一般两向都是受力钢筋。在施工上板底部的短方向钢筋应该放在下部,长向的放在上面。 单,双向板按支承如何区分 1.两对边支承的板应按单向板计算; 2.四边支承的板应按下

板支座负筋的长度取值依据

板支座负筋的长度取值依据 双向板的支座负筋延伸长度取计算跨度的1/4,这个规定的理论 依据是什么呢?有人说根据双向板的受力分布得到的,但是还是不理解这个1/4具体怎么来的。问过一些人,也不知道什么原因,烦请您指点下。另外,我们处理板支座配筋是按照净跨的1/4来配,有人说是净跨更接近计算跨度,这样是否合理?” 板支座负筋延伸长度取计算跨度(或净跨)的1/4,这应该是近似值,究竟取多少值应根据受力分布,一般教科书上有这样的解析。你设计院一律按净跨1/4来配,不管是设计还是钢筋翻样,简则简矣,可省心很多,钢筋软件不必要求用户输入支座钢筋的长度,可直接根据跨度来判断自动计算,但是否合理是有问号的。 根据《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 第9.1.4:支座负弯矩钢筋向跨内延伸的长度应根据弯矩图确定。 规范上没规定1/4,要求根据弯矩图确定,1/4应该是经验值或是约定俗成,如用弹性法塑性法等精确的计算方法计算求取,不仅费事,也无必要。 第9.1.6条:按简支边或非受力边设计的现浇混凝土板,应设置板面构造钢筋,钢筋伸入板内的长度不宜小于L0/4。 其中计算跨度L0对单向板按受力方向考虑,对双向板按短边方向考虑。 长边与短边长度之小于3.0时,按双向板计算,长边与短边长度之不小于3.0时,按单向板计算。 板面构造钢筋伸入板内长度规范允许按L0/4计算。

人们之所以考虑到这个问题是因为梁支座负筋长度取1/3和1/4而产生的联想和惯性思维,平法图集只对梁支座负筋规定了长度取值,对板支座负筋长度没作规定。 板和梁的实际受力状态还是有差别的,即使是单向板,非受力方向支座也能提供足够支持,从而根据经验,取1/4也是足够的。 规范上讲按弯矩图确定支座负筋长度的做法倒是正确,不过实际操作起来麻烦,所以,一般设计也是按构造规定的1/4取。并且,一般也不会精确到厘米和毫米级,大都是取整数,所以,是近似或略大于板净跨1/4。 当板的荷载均为均布荷载,相邻跨度相差≤20% ,活载不大于恒载的3倍时,板取1/4;当活载大于恒载的3倍时,板应取1/3L。而不是笼统的都取1/4,并且,1/4取值不只是根据本跨净跨,而是根据相邻两跨。我们不能忽略它的前提条件,须根据具体情况。平法图集对板支座负筋不作规定也是出于这样的考虑,否则,板支座负筋伸入板内长度统一取取1/4多省事啊。

板计算规则

一、普通板底筋计算 (一)、底筋长度 底筋长度=净跨+伸进长度×2+弯钩×2 1、当板的端支座为框架梁时 底筋长度=净跨+左右伸进支座长度max(框梁支座宽/2,5d)+弯钩×2 2、当板的端支座为剪力墙时 底筋长度=净跨+左右伸进支座长度max(墙支座宽/2,5d)+弯钩×2 3、当板的端支座为圈梁时 底筋长度=净跨+左右伸进支座长度max(圈梁支座宽/2,5d)+弯钩×2 4、当板的端支座为砌体墙时 底筋长度=净跨+左右伸进支座长度max(120,板厚)+弯钩×2 (二)、底筋根数 情况一:底筋根数=(净跨-50mm×2)/板筋间距+1情况二:底筋根数=(净跨-保护层×2)/板筋间距+1 情况三:底筋根数=(净跨+保护层×2+左梁角筋1/2直径+右梁角筋1/2直径-板筋间距)/板筋间距+1 二、面筋计算

(一)、端支座负筋 1、端支座负筋长度 端支座负筋长度=锚入长度+弯钩+板内净尺寸+弯折长度 情况一:锚入支座长度=锚固长度LaE (1)、当弯折长度=板厚-保护层×2时, 端支座负筋长度=(锚固长度LaE+弯钩)+(板内净长)+(板厚-保护层×2) (2)、当弯折长度=板厚-保护层时, 端支座负筋长度=(锚固长度LaE+弯钩)+(板内净长)+(板厚-保护层) 情况二:锚入支座长度=0.4La+15d (1)、当弯折长度=板厚-保护层×2时, 端支座负筋长度=(0.4La+15d+弯钩)+(板内净长)+(板厚-保护层×2) (2)、当弯折长度=板厚-保护层时, 端支座负筋长度=(0.4La+15d+弯钩)+(板内净长)+(板厚-保护层) 2、板端负筋根数 情况一:负筋根数=(净跨-50mm×2)/板筋间距+1情况二:负筋根数=(净跨-保护层×2)/板筋间距+1

板正筋和板负筋的区别

板正筋和板负筋的区别? [ 标签:区别 ] 建筑里板的构造板正筋和板负筋我没有个明确的概念,帮忙明确下 最好有图纸 蓦然回首回答:5 人气:5 解决时间:2009-03-04 09:11 满意答案 好评率:66% 1、负筋一般在在支座处。支座处的弯矩是在板的上部; 2、弯矩表示的是构件受拉的地方; 3、钢筋是抗拉的,自然要放在受拉区的; 4、所以支座处的受力钢筋一定在构件上端; 5、一般此时此处放在构件上端的钢筋就叫做“负筋” 因为一般受弯构件下部受拉,故而下部的受力钢筋叫“正”的,相反在上端的就是“负”。 下面的叫正钢筋,上面的叫负筋。因为弯矩的规定,下面受拉为正。 爬升的毛细水 回答采纳率:39.5% 2009-02-28 11:07 对于普通双层双向配筋的双向板来说,配在板底的钢筋叫正筋,用来抵抗板跨中正弯矩的,配在板面的钢筋叫负筋,用来抵抗板支座处负弯矩的. NT我的天下 2009-02-28 14:32 承受负弯矩的板钢筋,是负筋. 连续梁、板的受力特点是什么?配筋构 造有哪些要求? 所属分类:数据/知识/短文-> 建筑施工-> 主体结构施工 资料来源:筑龙建筑施工网编制日期:2011-8-30 点击:983 现浇肋形楼盖中的板﹑次梁和主梁,一般均为多跨连续梁(板)。 (1)连续梁板的受力特点 均布荷载下,等跨连续板和连续次梁的内力计算,可考虑塑性变形的内力重分布。允许支座出现塑性铰,将支座截面的负弯矩调低,即减少负弯矩。调整的幅度,必须遵守一定的原

则。 连续梁﹑板的受力特点是,跨中有正弯矩,支座有负弯矩。因此,跨中按最大正弯矩计算正筋,支座按最大负弯矩计算负筋。钢筋的截断位置按规范要求截断。 (2)梁、板的构造要求 梁最常用的截面形式有矩形和T形。梁的截面高度一般按跨度确定,宽度一般是高度的1/3。梁的支承长度不能小于规范规定的长度。纵向受力钢筋宜优先选用HRB335、HRB400级钢筋,常用直径为10~25mm,钢筋之间的间距不应小于25mm,也不应小于直径。保护层的厚度与梁所处环境有关,一般为25~40mm。 板的厚度与计算跨度有关,屋面板一般不小于60mm,楼板一般不小于80mm,板的支承长度不能小于规范规定的长度,板的保护层厚度一般为15~30mm。受力钢筋直径常用6、8、10、12mm。间距不宜大于250mm。 梁、板混凝土的强度等级一般采用C20以上。 ——2011年一级建造师《建筑工程管理与实务》考点

楼板支座负筋布置范围

主要分歧点:一是设计图纸中若同名称板中某一块板的板支座钢筋进行了原位标注,如平法中39页图中钢筋2,而其余同名称板除板编号外无任何板钢筋布置标注,则其余同名称板板支座钢筋应如何布置?是同标注了的原位标注布置,还是按图纸文字说明中的布置方式?(补充一下,此类图纸中文字说明一般会有未注明板底筋受力钢筋按KX双层双向布置,未注明分布钢筋按CX@250布置之类的)具体布置方式是怎样?(即底筋怎样,面筋怎样) 二是若设计图纸中无文字说明,或文字说明为底筋受力钢筋按双向布置,那像第一种情况的板支座原位标注钢筋该如何布置?(注意:平法中38页5.2.2与39页中有那么一句话,同名称同编号的板,板支座上部钢筋是非贯通钢筋,可以不按相同布置,39页括号中文字解释也有说,板支座钢筋原位标注如有多跨应在标注后注明几跨,如只有一跨可不注明),是否可以理解为不管是双层双向底筋还是双向底筋,未进行原位标注的支座负筋的板就可以不布置支座负筋,只需布置分布钢筋即可;而施工中我们知道按照结构力学,XY方向有底筋对应的就应有负筋,那这样是否就和平法相违背了? 第一个问题:同标注了的原位标注布置,因为你的这个楼板已经标注名称了呀,如:LB2***等。第二个问题:我没有弄明白你说的内容,我去11G101-1去找,和你说的38页5.2.2与39页那些话对不上,我不知道我的101有问题还是什么。最好能附图说明,比较直观,好理解。

全部布置,因为该负筋长度按最大跨板设计的,短跨钢筋长度同长跨钢筋,只要有梁和墙体处都要布置,所以全部布置。图上只表示这根负筋,就代表这图上任何没有表示的地方都是按这要求处理。比如节点只画一个,没有表示的,其他的做法都是这样。 如图,其中的①②③钢筋在板中的范围应该怎么画?是3跟都直接布置到整个板中,还是自定义范围....布置全板的话应该会重复量吧而且像第①根,上边的突出板筋范围和边的突出板筋范围应该还不同,是按上头的定义长度还是按下头的,按上头那个来下边的突出筋又该和②重复了吧 ....貌似说的有点混乱,不过真心求 答:你好:利用自定义范围布置。 1、你这是跨版受力筋,首先定义三根钢筋。 2、然后按照下图的布置范围,分别布置三次。

板钢筋计算之板负筋(支座筋)

支座负筋 支座负筋分为单标注支座负筋和双标注支座负筋。 (1)双标注支座负筋 长度L =左长度+右长度+左弯折+右弯折 其中:“左弯折、右弯折”的算法有如下两种可供选择:“板厚-2*保护层”或“板厚-保护层”。 下面举例计算双标注支座负筋的长度; 工程名称培训工程,第2标准层,3自然层,板砼强度为20,板厚为120mm保护层为20mm非抗震。计算图中右下角的双标注支座钢筋 (6、7轴之间),该支座梁宽度是250mm,左右长度各是1200m 钢筋的数据为A10-150.如下图: 支座负筋的长度L=左长度+右长度+支座宽度+左弯折+右弯折=1200+1200+250+( 120-40 ) *2=2650+80+80=2810 (2)单标注支座负筋 单标注负筋,即负筋的左右长度有一端标注为0值的钢筋。 长度L =左长度(或右长度)+左弯折+右弯折 其中“左弯折、右弯折”的算法有如下两种可供选择:“板厚- 2*保护层”或“板厚-保护层”。 单标注支座负筋标注长度位置,有四个选项: A:支座内边线,即单标注支座负筋标注长度位置为支座内边线; B:支座轴线,即单标注支座负筋标注长度位置为支座轴线; C:支座中心线,即单标注支座负筋标注长度位置为支座中心线; D:支座外边线,即单标注支座负筋标注长度位置为支座外边线; 单标注负筋锚入支座的长度,有四个选项: A:la ,钢筋的锚固长度; B:0.4 la +15*d ,钢筋的锚固长度的0.4倍+钢筋直径的15倍; C:支座宽-支座保护层+板厚-2*保护层; D:伸过支座中心线+板厚-2*保护层; 下面举例计算单标注支座负筋的长度;

现浇板中跨板受力筋和负筋的区别是什么

对受弯、压、拉等基本构件配置的主要用来承受由荷受力筋力筋也叫主筋,是指在混凝土结构中, 载引起的拉应力或者压应力的钢筋,其作用是使构件的承载力满足结构功能要求。承受拉应力的通常称为纵向受拉钢筋、受拉钢筋,承受压应力的通常称为纵向受压钢筋、受压筋,统称受力筋。 通长筋:就是指在所标的区段内通长设置,直径可以不相同,可以采用搭接连接形式,保证梁各个部位的这个部分钢筋都能发挥其抗拉强度,而且两端应按受拉锚固的钢筋。 贯通筋:是指贯穿于构件(如梁)整个长度的钢筋,中间既不弯起也不中断,当钢筋过长时可以搭接或焊接,但不改变直径。贯通筋既可以是受力钢筋,也可以是架力钢筋。 构造筋:满足构造要求,对不易计算和没有考虑进去的各种因素,所设置的钢筋为构造钢筋,如:混凝土结构中梁的架立筋、纵向构造钢筋(其配置在梁侧中部,俗称腰筋)。 架立筋:在混凝土构件中起架立作用(固定箍筋位置)形成钢筋笼骨架的构造钢筋,如一根梁只须布抗拉筋和抗剪箍筋,而受压区混凝土强度已足够,无须配受压筋(称单筋截面梁),那在做钢筋骨架的时候,理论上梁的上部就没有纵向筋,箍筋的上角点就无法固定,因此一般用两根钢筋布置在上面的两角,计算上不考虑其受力,但实际上受压,同时起到抵抗混凝土的收缩应力或者温度应力,这就是架立筋。如梁根据承载力计算的需要既配置受拉纵筋也配受压钢筋(称双筋截面梁),则不需另外配置架立钢筋。当梁的支座处上部有负弯矩钢筋时,架立筋可只布置在梁上的跨中部分,两端与负弯矩钢筋搭接或焊接。搭接时也要满足搭接长度的要求并应绑扎。架力筋也有贯通的,如规范中规定在梁上部两侧的架力筋必须是贯通的,此时的架立筋在支座处也可承担一部份负弯矩。 分布筋:分布筋出现在板中,布置在受力钢筋的内侧,与受力钢筋垂直。作用是固定受力钢筋的位置并将板上的荷载分散到受力钢筋上,同时也能防止因混凝土的收缩和温度变化等原因,在平行于受力钢筋方向产生的裂缝。 负筋:负筋是承受负弯矩的钢筋,一般在梁的上部靠近支座的部位或板的上部靠近支座部位。其为受力筋。 跨板受力筋是指图纸上标注的板上部通长并且伸出板外的受力钢筋。 现浇板中的受力筋和分布筋如何区别? 现浇板分单,双向板。单向板沿长边方向布置的就是分布筋。双向板一般两向都是受力 钢筋。在施工上板底部的短方向钢筋应该放在下部,长向的放在上面。 单双向板按支承如何区分 1. 两对边支承的板应按单向板计算; 2. 四边支承的板应按下列规定计算:(1)当长边与短边长度之比小 于或等于2 时,应按双向板计算;(2) 当长边与短边长度之比大于2,但小于3 时,宜按双向板

现浇板中跨板受力筋和负筋的区别是什么

受力筋力筋也叫主筋,是指在混凝土结构中,对受弯、压、拉等基本构件配置的主要用来承受由荷载引起的拉应力或者压应力的钢筋,其作用是使构件的承载力满足结构功能要求。承受拉应力的通常称为纵向受拉钢筋、受拉钢筋,承受压应力的通常称为纵向受压钢筋、受压筋,统称受力筋。 通长筋:就是指在所标的区段内通长设置,直径可以不相同,可以采用搭接连接形式,保证梁各个部位的这个部分钢筋都能发挥其抗拉强度,而且两端应按受拉锚固的钢筋。 贯通筋:是指贯穿于构件(如梁)整个长度的钢筋,中间既不弯起也不中断,当钢筋过长时可以搭接或焊接,但不改变直径。贯通筋既可以是受力钢筋,也可以是架力钢筋。 构造筋:满足构造要求,对不易计算和没有考虑进去的各种因素,所设置的钢筋为构造钢筋,如:混凝土结构中梁的架立筋、纵向构造钢筋(其配置在梁侧中部,俗称腰筋)。 架立筋:在混凝土构件中起架立作用(固定箍筋位置)形成钢筋笼骨架的构造钢筋,如一根梁只须布抗拉筋和抗剪箍筋,而受压区混凝土强度已足够,无须配受压筋(称单筋截面梁),那在做钢筋骨架的时候,理论上梁的上部就没有纵向筋,箍筋的上角点就无法固定,因此一般用两根钢筋布置在上面的两角,计算上不考虑其受力,但实际上受压,同时起到抵抗混凝土的收缩应力或者温度应力,这就是架立筋。如梁根据承载力计算的需要既配置受拉纵筋也配受压钢筋(称双筋截面梁),则不需另外配置架立钢筋。当梁的支座处上部有负弯矩钢筋时,架立筋可只布置在梁上的跨中部分,两端与负弯矩钢筋搭接或焊接。搭接时也要满足搭接长度的要求并应绑扎。架力筋也有贯通的,如规范中规定在梁上部两侧的架力筋必须是贯通的,此时的架立筋在支座处也可承担一部份负弯矩。 分布筋:分布筋出现在板中,布置在受力钢筋的内侧,与受力钢筋垂直。作用是固定受力钢筋的位置并将板上的荷载分散到受力钢筋上,同时也能防止因混凝土的收缩和温度变化等原因,在平行于受力钢筋方向产生的裂缝。 负筋:负筋是承受负弯矩的钢筋,一般在梁的上部靠近支座的部位或板的上部靠近支座部位。其为受力筋。 跨板受力筋是指图纸上标注的板上部通长并且伸出板外的受力钢筋。 现浇板中的受力筋和分布筋如何区别? 现浇板分单,双向板。单向板沿长边方向布置的就是分布筋。双向板一般两向都是受力钢筋。在施工上板底部的短方向钢筋应该放在下部,长向的放在上面。 单双向板按支承如何区分

现浇板中跨板受力筋和负筋的区别是什么

现浇板中跨板受力筋和负筋的区别 力筋也叫主筋,是指在混凝土结构中,对受弯、压、拉等基本构件配置的主要用来承受由荷载引起的拉应力或者压应力的钢筋,其作用是使构件的承载力满足结构功能要求。承受拉应力的通常称为纵向受拉钢筋、受拉钢筋,承受压应力的通常称为纵向受压钢筋、受压筋,统称受力筋。 通长筋:就是指在所标的区段内通长设置,直径可以不相同,可以采用搭接连接形式,保证梁各个部位的这个部分钢筋都能发挥其抗拉强度,而且两端应按受拉锚固的钢筋。 贯通筋:是指贯穿于构件(如梁)整个长度的钢筋,中间既不弯起也不中断,当钢筋过长时可以搭接或焊接,但不改变直径。贯通筋既可以是受力钢筋,也可以是架力钢筋。 构造筋:满足构造要求,对不易计算和没有考虑进去的各种因素,所设置的钢筋为构造钢筋,如:混凝土结构中梁的架立筋、纵向构造钢筋(其配置在梁侧中部,俗称腰筋)。 架立筋:在混凝土构件中起架立作用(固定箍筋位置)形成钢筋笼骨架的构造钢筋,如一根梁只须布抗拉筋和抗剪箍筋,而受压区混凝土强度已足够,无须配受压筋(称单筋截面梁),那在做钢筋骨架的时候,理论上梁的上部就没有纵向筋,箍筋的上角点就无法固定,因此一般用两根钢筋布置在上面的两角,计算上不考虑其受力,但实际上受压,同时起到抵抗混凝土的收缩应力或者温度应力,这就是架立筋。如梁根据承载力计算的需要既配置受拉纵筋也配受压钢筋(称双筋截面梁),则不需另外配置架立钢筋。当梁的支座处上部有负弯矩钢筋时,架立筋可只布置在梁上的跨中部分,两端与负弯矩钢筋搭接或焊接。搭接时也要满足搭接长度的要求并应绑扎。架力筋也有贯通的,如规范中规定在梁上部两侧的架力筋必须是贯通的,此时的架立筋在支座处也可承担一部份负弯矩。 分布筋:分布筋出现在板中,布置在受力钢筋的内侧,与受力钢筋垂直。作用是固定受力钢筋的位置并将板上的荷载分散到受力钢筋上,同时也能防止因混凝土的收缩和温度变化等原因,在平行于受力钢筋方向产生的裂缝。 负筋:负筋是承受负弯矩的钢筋,一般在梁的上部靠近支座的部位或板的上部靠近支座部位。其为受力筋。 跨板受力筋是指图纸上标注的板上部通长并且伸出板外的受力钢筋。

《板筋的计算规则》word版

建筑 板的平法标注 板底筋长度

钢筋长度=净跨+伸进长度*2+6.25d*2 底筋长度L= 净跨 + 分别伸入左右支座长度max (支座宽/2、5d)+ 两端弯钩 ★如果是Ⅰ级钢筋,设置180度弯钩6.25d; ★冷轧带肋筋和螺纹钢筋不设弯钩; ★如设计了弯折,则要计算弯折弯折长度=板厚-2×保护层; ★当端支座为框架梁、圈梁、剪力墙时伸入支座中心线,当端支座为砌体墙时伸入支座≥120mm且≥板厚;★净跨=板在梁间或剪力墙间的净距。 ★另一方向底筋同上 板底筋根数

底筋根数,扣减值有三种情况: 1)距支座边距离有50mm;板边有梁支座及剪力墙支座时,从梁、墙内边计算,起始步距为50mm; ●底板钢筋根数=(净跨-50*2)÷板筋间距+1 2)一个保护层;板边没有梁、剪力墙等砼构件,而是平板悬挑或直接搁置在砌体墙上时,从板边计算,起始步距为一个保护层; ●底板钢筋根数=(净跨-保护层*2)÷板筋间距+1 3)1/2板筋间距;至于起始步距为1/2板筋间距的情况,为04G101-4第25页设置的距梁角筋为1/2板筋间距。 ●底板钢筋根数=(净跨+保护层×2+左梁角筋1/2直径+右梁角筋1/2直径-板筋间距)÷板筋间距+1 ★另一方向底筋根数同上 ★钢筋重量=一根钢筋长度×根数×钢筋直径每米重量kg/m 板负筋长度 1)板负筋为 负筋长度=锚入长度+板内净尺寸+弯折长度 锚入长度La+弯勾按标注计算板厚-保护层*2 (板厚-保护层)

板负筋根数 负筋根数,扣减值有三种情况: 1)距支座边距离有50mm;板边有梁支座及剪力墙支座时,从梁、墙内边计算,起始步距为50mm; ●负筋根数=(净跨-50*2)÷板筋间距+1 2)一个保护层;板边没有梁、剪力墙等砼构件,而是平板悬挑或直接搁置在砌体墙上时,从板边计算,起始步距为一个保护层; ●负筋根数=(净跨-保护层*2)÷板筋间距+1 3)1/2板筋间距;至于起始步距为1/2板筋间距的情况,为04G101-4第25页设置的距梁角筋为1/2板筋间距。 ●负筋根数=(净跨+保护层×2+左梁角筋1/2直径+右梁角筋1/2直径-板筋间距)÷板筋间距+1 ★钢筋重量=一根钢筋长度×根数×钢筋直径每米重量kg/m 板分布筋

现浇板中跨板受力筋、通长筋、贯通筋、构造筋、架立筋、分布筋、负筋定义

现浇板中跨板受力筋、通长筋、贯通筋、构造筋、架立筋、分布筋、负筋定义 1.受力筋也叫主筋,是指在混凝土结构中,对受弯、压、拉等基本构件配置的主要用来承 受由荷载引起的拉应力或者压应力的钢筋,其作用是使构件的承载力满足结构功能要求。承受拉应力的通常称为纵向受拉钢筋、受拉钢筋,承受压应力的通常称为纵向受压钢筋、受压筋,统称受力筋。 2.通长筋:就是指在所标的区段内通长设置,直径可以不相同,可以采用搭接连接形式, 保证梁各个部位的这个部分钢筋都能发挥其抗拉强度,而且两端应按受拉锚固的钢筋。 3.贯通筋:是指贯穿于构件(如梁)整个长度的钢筋,中间既不弯起也不中断,当钢筋过 长时可以搭接或焊接,但不改变直径。贯通筋既可以是受力钢筋,也可以是架力钢筋。 4.构造筋:满足构造要求,对不易计算和没有考虑进去的各种因素,所设置的钢筋为构造 钢筋,如:混凝土结构中梁的架立筋、纵向构造钢筋(其配置在梁侧中部,俗称腰筋)。 5.架立筋:在混凝土构件中起架立作用(固定箍筋位置)形成钢筋笼骨架的构造钢筋,如 一根梁只须布抗拉筋和抗剪箍筋,而受压区混凝土强度已足够,无须配受压筋(称单筋截面梁),那在做钢筋骨架的时候,理论上梁的上部就没有纵向筋,箍筋的上角点就无法固定,因此一般用两根钢筋布置在上面的两角,计算上不考虑其受力,但实际上受压,同时起到抵抗混凝土的收缩应力或者温度应力,这就是架立筋。如梁根据承载力计算的需要既配置受拉纵筋也配受压钢筋(称双筋截面梁),则不需另外配置架立钢筋。当梁的支座处上部有负弯矩钢筋时,架立筋可只布置在梁上的跨中部分,两端与负弯矩钢筋搭接或焊接。搭接时也要满足搭接长度的要求并应绑扎。架力筋也有贯通的,如规范中规定在梁上部两侧的架力筋必须是贯通的,此时的架立筋在支座处也可承担一部份负弯矩。 6.分布筋:分布筋出现在板中,布置在受力钢筋的内侧,与受力钢筋垂直。作用是固定受 力钢筋的位置并将板上的荷载分散到受力钢筋上,同时也能防止因混凝土的收缩和温度变化等原因,在平行于受力钢筋方向产生的裂缝。 7.负筋:负筋是承受负弯矩的钢筋,一般在梁的上部靠近支座的部位或板的上部靠近支座部 位。其为受力筋。 8.跨板受力筋是指图纸上标注的板上部通长并且伸出板外的受力钢筋。

板筋计算公式

板筋计算公式: 不规则板面积为S 正方形边长为b,b=根号S 钢筋间距为a,钢筋单向布筋根数为n=b/a 钢筋直径为d,钢筋总长度L=b(2n+1)+lm 当钢筋直径为ф6-ф10时,板两端头钢筋的增加长度lm 按下式计算 简直板 lm=14(n+3)d 固端板 lm=75(n+3)d 吊筋计算公式: 吊筋长度=2*锚固(20d)+2*斜段长度+次梁宽度+2*50,其中框梁高度>800mm 夹角=60° ≤800mm 夹角=45 一、普通板底筋计算 (一)、底筋长度 底筋长度=净跨+伸进长度×2+弯钩×2 1、当板的端支座为框架梁时 底筋长度=净跨+左右伸进支座长度max(框梁支座宽/2,5d)+弯钩×2 2、当板的端支座为剪力墙时 底筋长度=净跨+左右伸进支座长度max(墙支座宽/2,5d)+弯钩×2 3、当板的端支座为圈梁时 底筋长度=净跨+左右伸进支座长度max(圈梁支座宽/2,5d)+弯钩×2 4、当板的端支座为砌体墙时 底筋长度=净跨+左右伸进支座长度max(120,板厚)+弯钩×2 (二)、底筋根数 情况一:底筋根数=(净跨-50mm×2)/板筋间距+1 情况二:底筋根数=(净跨-保护层×2)/板筋间距+1 情况三:底筋根数=(净跨+保护层×2+左梁角筋1/2直径+右梁角筋1/2直径-板筋间距)/板筋间距+1 二、面筋计算

(一)、端支座负筋 1、端支座负筋长度 端支座负筋长度=锚入长度+弯钩+板内净尺寸+弯折长度 情况一:锚入支座长度=锚固长度LaE (1)、当弯折长度=板厚-保护层×2时, 端支座负筋长度=(锚固长度LaE+弯钩)+(板内净长)+(板厚-保护层×2) (2)、当弯折长度=板厚-保护层时, 端支座负筋长度=(锚固长度LaE+弯钩)+(板内净长)+(板厚-保护层) 情况二:锚入支座长度=0.4La+15d (1)、当弯折长度=板厚-保护层×2时, 端支座负筋长度=(0.4La+15d+弯钩)+(板内净长)+(板厚-保护层×2) (2)、当弯折长度=板厚-保护层时, 端支座负筋长度=(0.4La+15d+弯钩)+(板内净长)+(板厚-保护层) 2、板端负筋根数 情况一:负筋根数=(净跨-50mm×2)/板筋间距+1 情况二:负筋根数=(净跨-保护层×2)/板筋间距+1 情况三:负筋根数=(净跨+保护层×2+左梁角筋1/2直径+右梁角筋1/2直径-板筋间距)/板筋间距+1 (二)、端支座负筋分布筋 1、端支座负筋分布筋长度 情况一:分布筋和负筋参差150mm (1)、分布筋带弯钩 分布筋长度=轴线(或净跨)长度-负筋标注长度×2+150mm×2+弯钩×2

板钢筋详细计算实例介绍

板构件平法钢筋计算练习题 计算条件,见下表: 板底筋计算实例 1.平法施工图 l,B4平法施工图,见下图。 2.钢筋计算 (1)计算参数 ①板保护层厚度c=15mm; ②梁保护层= 25mm; ③l a= l ab =30d;[11G101-1,p53] ④l l=1.2 l a;[p55] ⑤起步距离=1/2钢筋间距。[p92:距梁边为1/2板筋间距] (2)钢筋计算过程

1) B-C轴 ①XΦ10@100 端支座锚固长度=max(h b/2,5d)=max(150,5*10) =150 180°弯钩长度=6.25d 总长=净长十端支座锚固十弯钩长度=3600-300+ 2×150+2×6.25×10 = 3725 根数 =(钢筋布置范围长度一起步距离)/间距+1 =(3000-300-100)/100+1 = 27 ②YΦ10@150 端支座锚固长度=max(h b/2,5d)=max(150,5*10) =150 180°弯钩长度=6.25d 总长=净长十端支座锚固十弯钩长度=3000-300+2*150+2×6.25×10=3125 根数=(钢筋布置范围长度一起步距离)/间距+1 =(3600-300-2×75)/150+1=22 2) A-B轴 ①XΦ10@100 端支座锚固长度=max(h b/2,5d)=max(150,5*10) =150 180°弯钩长度=6.25d 总长=净长十端支座锚固十弯钩长度=3600-300+ 2×150+2×6.25×10 = 3725 根数 =(钢筋布置范围长度一起步距离)/间距+1 =(3000-300-100)/100+1 = 27 ②YΦ10@150 端支座锚固长度=max(h b/2,5d)=max(150,5*10) =150 180°弯钩长度=6.25d 总长=净长十端支座锚固十弯钩长度=3000-300+2*150+2×6.25×10=3125 根数=(钢筋布置范围长度一起步距离)/间距+1 =(3600-300-2×75)/150+1=22 板上部纵向钢筋计算实例: LB8平法施工图,见下图。锚固端充分利用钢筋抗拉强度。

现浇板中跨板受力筋和负筋的区别是什么

现浇板中跨板受力筋和负筋的区别是什么

受力筋力筋也叫主筋,是指在混凝土结构中,对受弯、压、拉等基本构件配置的主要用来承受由荷载引起的拉应力或者压应力的钢筋,其作用是使构件的承载力满足结构功能要求。承受拉应力的通常称为纵向受拉钢筋、受拉钢筋,承受压应力的通常称为纵向受压钢筋、受压筋,统称受力筋。 通长筋:就是指在所标的区段内通长设置,直径可以不相同,可以采用搭接连接形式,保证梁各个部位的这个部分钢筋都能发挥其抗拉强度,而且两端应按受拉锚固的钢筋。 贯通筋:是指贯穿于构件(如梁)整个长度的钢筋,中间既不弯起也不中断,当钢筋过长时可以搭接或焊接,但不改变直径。贯通筋既可以是受力钢筋,也可以是架力钢筋。 构造筋:满足构造要求,对不易计算和没有考虑进去的各种因素,所设置的钢筋为构造钢筋,如:混凝土结构中梁的架立筋、纵向构造钢筋(其配置在梁侧中部,俗称腰筋)。

架立筋:在混凝土构件中起架立作用(固定箍筋位置)形成钢筋笼骨架的构造钢筋,如一根梁只须布抗拉筋和抗剪箍筋,而受压区混凝土强度已足够,无须配受压筋(称单筋截面梁),那在做钢筋骨架的时候,理论上梁的上部就没有纵向筋,箍筋的上角点就无法固定,因此一般用两根钢筋布置在上面的两角,计算上不考虑其受力,但实际上受压,同时起到抵抗混凝土的收缩应力或者温度应力,这就是架立筋。如梁根据承载力计算的需要既配置受拉纵筋也配受压钢筋(称双筋截面梁),则不需另外配置架立钢筋。当梁的支座处上部有负弯矩钢筋时,架立筋可只布置在梁上的跨中部分,两端与负弯矩钢筋搭接或焊接。搭接时也要满足搭接长度的要求并应绑扎。架力筋也有贯通的,如规范中规定在梁上部两侧的架力筋必须是贯通的,此时的架立筋在支座处也可承担一部份负弯矩。 分布筋:分布筋出现在板中,布置在受力钢筋的内侧,与受力钢筋垂直。作用是固定受力钢筋的位置并将板上的荷载分散到受力钢筋上,同时也能防止因混凝土的收缩和温度变化等原因,在平行于受力钢筋方向产生的裂缝。

分布筋和负筋的布置

肋形楼盖主次梁负筋位置的合理控制 肋形楼盖的主梁、次梁、楼板的负筋如何排放,直接关系到梁板的有效高度,即承载能力问题。因此,如何合理排放,尽量减少其有效高度的损失,是设计和施工共同关注的问题。 负筋的位置可能有3种排放形式:①次梁负筋排放在楼板和主梁负筋上面;②次梁负筋排放在楼板和主梁负筋下面;③次梁负筋排放在楼板负筋的下面,主梁负筋的上面。笔者认为,①最不合理,②不太合理,③最合理。 为了说明问题,设某肋形楼盖主梁截面高度h=800毫米,Φ25负筋(如果独立梁,有效高度h07=765.5毫米);次梁h=5800毫米,Φ20负筋4(h0=465毫米);楼板h=80毫米,φ10负筋,φ8分布筋6(h0=60毫米)。 排式①,楼板支座保护层=次梁保护层25+次梁负筋20=45毫米,板支座负筋下降后的有效高度h0…=楼板厚80-保护层45-楼板负筋半径10/2=30毫米,板支座抵抗弯矩减少的近试值为11(7-(h0?/ h0)2=1-(30/60)2=75%。 次保护层符合规范要求。h0不减少,支座抵抗弯矩不减少。主梁保护层=次梁保护层25+次梁负筋20+楼板钢筋18=63毫米,主梁支座负筋下降后的有效高度h0…=主梁高800-保护层63-主梁负筋半径25/2=724.5毫米,主梁支座抵抗弯矩减少的近试值为1-(724.5/762.5)2=9.7%。 排式②,楼板保护层符合规范要求,h0不减少,支座抵抗弯矩不减少。次梁保护层=楼板保护层15+楼板钢筋18+主梁负筋25=58毫米,减少后的有效高度h0?=次梁高500-保护层58-次梁负筋半径20/2=432毫米,支座抵抗弯矩减少的近似值为1-(432/465)2=13.7%。主梁保护层=楼板保护层15+楼板钢筋18=33毫米,减少后的有效高度h0=主梁高800-保护层33-主梁负筋半径25/2=754.5毫米,支座抵抗弯矩减少的近试值为 1-(754.5/762.5)2=2.1%。 排式③,楼板情况同②,次梁保护层=楼板保护层15+楼板钢筋18=33毫米,减少后的有效高度h0…=次梁高500-保护层33-次梁负筋半径20/2=457毫米,支座抵抗弯矩减少的近试值为1-(734.5/762.5)2=7.2%。 为方便对比,将上述计算结果归纳成表1。对比之下,排式①最不合理,楼板支座有效高度减少太多(30毫米),致抵抗弯矩减少太多(75%)。即使大面积加厚楼板30毫米,也不能补偿回原设计承载能力(自重大增),经济上也不合算。排式②不太合理,次梁支座有效高度减少较多(33毫米),抵抗弯矩减少较多(13.7%)。排式③最合理,楼板承载力不减少,次梁抵抗弯矩减少不多,唯主梁支座抵抗弯矩减少较多(7.2%)。但是,从图1情况来看,主梁比较特殊,首先是跨中C、D是正弯矩区段,其抵抗弯矩不因负筋下降而减少。A、B、E、F点是主梁负弯矩区段,B、E点处因负弯矩值陡降,虽然负筋下降后截面抵抗弯矩减少,仍问题不大;因此,

板支座负筋的长度取值

有网友在我博客上问:“茅老师,有个问题请教一下,双向板的支座负筋延伸长度取计算跨度的1/4,这个规定的理论依据是什么呢?有人说根据双向板的受力分布得到的,但是还是不理解这个1/4具体怎么来的。问过一些人,也不知道什么原因,烦请您指点下。另外,我们院板支座配筋是按照净跨的1/4来配,有人说是净跨更接近计算跨度,这样是否合理?” 回复如下: 板支座负筋延伸长度取计算跨度(或净跨)的1/4,这应该是近似值,究竟取多少值应根据受力分布,一般教科书上有这样的解析。你设计院一律按净跨1/4来配,不管是设计还是钢筋翻样,简则简矣,钢筋软件不必要求用户输入支座钢筋的长度,可直接根据跨度来判断自动计算,但是否合理是有问号的。 根据《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 第9.1.4:支座负弯矩钢筋向跨内延伸的长度应根据弯矩图确定。 规范上没规定1/4,要求根据弯矩图确定。1/4应该是经验值或是约定俗成。当然,如用弹性法塑性法等精确的计算方法计算求取,不仅费事,也无必要。 第9.1.6条:按简支边或非受力边设计的现浇混凝土板,应设置板面构造钢筋,钢筋伸入板内的长度不宜小于L0/4。 其中计算跨度L0对单向板按受力方向考虑,对双向板按短边方向考虑。 长边与短边长度之小于3.0时,按双向板计算,长边与短边长度之不小于3.0时,按单向板计算。 板面构造钢筋伸入板内长度规范允许按L0/4计算。 人们之所以考虑到这个问题是因为梁支座负筋长度取1/3和1/4而产生的联想和惯性思维,平法图集只对梁支座负筋规定了长度取值,对板支座负筋长度没作规定。 板和梁的实际受力状态还是有差别的,即使是单向板,非受力方向支座也能提供足够支持,从而根据经验,取1/4也是足够的。 规范上讲按弯矩图确定支座负筋长度的做法倒是正确,不过实际操作起来麻烦,所以,一般设计也是按构造规定的1/4取。并且,一般也不会精确到厘米和毫米级,大都是取整数,所以,是近似或略大于板净跨1/4。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