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池塘养鱼水质调节与看水养鱼

池塘养鱼水质调节与看水养鱼

池塘养鱼水质调节与看水养鱼
池塘养鱼水质调节与看水养鱼

第一章养殖水体的水质调节

第一节肥、活、嫩、爽的含意

一、肥水

水中溶解氮、磷、碳等营养物质和有机质丰富,浮游生物是营养丰富、易消化,个体大的种类。

1.肥水的生物加工指标:浮游植物生物量20-120毫克/升,浮游动物生物量超过5毫克/升。

2.肥水的透明度指标:池塘为20-40厘米,湖泊、水库为30-60厘米。

3.肥水的营养指标:有效氮:1-2毫克/升,有效磷:0.1-0.5毫克/升,有效氮磷比5-12:1。

4.肥水的颜色:棕绿、深棕、茶褐、褐青、褐色、嫩绿、亮绿、浓绿、豆绿、白清。

5.肥水的物种:浮游植物以硅藻门、隐藻门、甲藻门、金藻门、团藻目种类为优势种,另有祼藻门,绿球藻目,丝状蓝藻的种类;浮游动物有轮虫、枝角类、桡足类等种类。

二、老水

水中溶解氮、磷、碳等营养物质和有机质耗尽或严重过量,浮游生物处于衰老期或死亡期,颜色发黄或大量出现微囊藻和粘球藻水华;藻类是不是易消化、个体小、营养价值低的种类。

1.生物量指标:浮游植物生物量很少或超过120毫克/升,浮游动物生物量小于1毫克/升。

2.透明度指标:池塘小于20厘米,湖泊、水库小于30厘米。

3.营养物指标:有效氮:2毫克/升以上;有效磷0.01毫克/升以下。

4.老水的颜色:黄绿、蓝绿、铜绿、酱色、黑色、灰白、雾白。

5.老水的物种:浮游植物以祼藻门、绿球藻目、团藻目衰老期的种类或微囊藻属、粘球藻属、隐球藻属种类为优势种;浮游动物只有原生动

物的纤毛虫。

三、活

水色、水华形状、水的透明度不停变化,每天不一样,每天的早、中、晚不一样,浮游生物的优势种2-3天就发生变化,是浮游生物处于生命旺盛生长期的表现。

由于肥水中生活的藻类大多为隐藻、甲藻、硅藻、金藻、祼藻、团藻目能运动的藻类,在生长的旺盛期,不停地在水中游动,造成水色的深浅、水华的形状的变化。透明度早、中、晚相差10厘米左右,水色有早清晚绿、早红晚绿、半塘红(棕色)半塘绿等的变化。

四、嫩

水肥而不老,浮游生物处于旺盛的生长期,颜色鲜亮,细胞未老化。肥水经过一段时间后,如不调节或调节不当,就会老化,成为老水;老水经过适当的调节,也会转化为肥水、嫩水。

五、爽

指水色看起来清爽,水色不淡也不过浓,透明度不高也不低,水中营养物质丰富。鱼类食物充足,生长速度快,无病或病害少,是鱼类的适宜生长环境。

总之,肥、活、嫩、爽的水质特点是:浮游植物以隐藻、硅藻、甲藻、金藻等易消化、个体大、营养价值高的优势种,蓝藻少;生物量在20-120毫克/升之间,细胞处于旺盛的生长期,未老化;透明度池塘为20-40厘米,湖泊、水库为30-60厘米。

生长期实球藻亮绿水膜

衰老期实球藻水膜

死亡期实球藻水膜

第二节水体老化的原因

水体在长期养殖之后或过分密养的条件下,生产性能下降、疾病频发、产品质量下降,甚至发生养殖品种大量死亡现象为水体老化

一、溶氧不足

水体溶氧缺乏,一方面养殖品种正常的生命活动受到抑制,影响正常生长、繁殖;另一方面水中物质进行厌氧循环,产生许多有毒物质,直接毒害水产品。/

二、有机物积累过多

有机物积累过多,,厌气分解盛行,底质和底层水积累大量有毒物质,如低级脂肪酸、低级胺类、硫化氢、氨、硫醇、吲哚、粪臭素等

三、氮、磷比例不当

适当的氮磷比是5~12:1,低于或高于这个范围都是不适当的氮磷比。少的一方成为限制因子,多的一方不能被利用而积累,限制水体生产力。

四、代谢废物特别是氨积累太多

水生生物的代谢产物特别是氨如果积累太多,会对水生动物和养殖品种产生毒害作用,降低水体生产能力,甚至引起养殖品种的死亡

五、偏酸或偏碱

水体偏酸或偏碱,都会引起一些营养物质的沉淀、吸附,使水体正常的物质循环速度降低甚至停止,水体生产力低下;另一方面水生生物正常的生理活动受到抑制,生长速度缓慢甚至停止。

六、缺乏营养元素

水体中一种或几种营养元素不足,成为限制因子,降低水体生产力

第三节调解改良水质的方法

一、加水换水

定期加水是保持水质清新的一种方法,新鲜的水不仅可以带进丰富的营养物质和溶氧,还可以稀释原水,使水质转好。当加水量较大时最好换水,换水量一般在三分之一以上。在水很肥或水质有老化趋势时,可通过加水或换水改善水质。

二、增氧

1.物理方法增氧用机械增加空气和水的接触面,加速氧溶解于水中,通常使用各种增氧机、水泵充水、气泵向水中充气等都是物理方法增氧。是调节改良水质最经济、最有效、最常用的方法。

2.化学方法增氧向水中添加能释放氧的化学物质,增加水中溶氧的方法。这些物质有过氧化钙、双氧水、二硫酸铵、高锰酸钾等。化学增氧能迅速增加水中溶氧,但作用时间较短,通常在发生重浮头,紧急抢救时使用。

三、施无机肥

在喂饲料或施有机肥为主的养殖水体中,经过一段时间的投饵施肥后,有机质积累过多,有些营养元素有效成份不足,营养不均衡,物质循环速度慢,水质老化。这些水体通常需要施速效无机肥料(主要是磷肥)和微量元素肥料,补充缺乏的营养物质,使水体营养达到平衡,加速物质循环,使水质转为肥、活、嫩、爽。

四、生物方法

当水中有机物质积累过多,水质有老化趋势或已经老化,向水中泼洒微生态制剂(光合菌、芽孢菌、硝化菌、玉垒菌、EM复合生物制剂等)加速矿化分解有机质,消耗水中积累的过量物质(主要是氮),加速水体物质良性循环,从而调节水质。

五、调整放养模式

增加鲢、鳙的放养量,与吃食鱼的比例最好是1:2或1:1,提高鳙的放养量,在7月份以后,鳙,鲢的比例3:1,存鱼量不能少于75公斤/亩。

六、化学方法

化学方法是调节改良水质的常用方法,作用效果迅速明显,但作用时间

短,不能从根本上解决水质问题。目前使用的调节改良水质的化学方法和化学物质有:

1.生石灰是水产养殖上使用的最广泛、最多的一种水质调节改良剂,主要作用是调节PH值,硬度、碱度、增加钙离子。用量为5~15kg/亩,晴天上午9点左右使用,不宜在下午作用。

2.络合剂、螯合剂将这些物质洒入水中,与水中的一些物质发生成络和螯合反应,形成络合物和螯合物。一方面缓冲pH值,减少营养元素(如磷)的沉淀,另一方面降低水中毒物(如重金属离子)浓度和毒性,达到调节改良水质的作用。常用的络合剂、螯合剂有活性腐殖酸、粘土、膨润土等。

3.沉淀剂一些化学物质的溶液泼洒入水中后,絮凝、沉淀有机质和毒物,从而达到在一段时间内改良水质的作用。常用的沉淀剂有石膏和明矾等。

4.除毒剂有些物质能中和水体中产生的毒物(如硫化氢等),从而改良水质。常用的有硫酸亚铁。

5.杀藻剂当水中出现大量的蓝藻时,用杀藻剂杀灭蓝藻,净化水质。常用的杀藻剂有硫酸铜+硫酸亚铁、次氯酸钙、季胺盐(双季胺盐)、高锰酸钾、二氧化氯、异噻唑啉酮等。

第四节养殖水体的水质调解

不同水色的水质调节方法

第五节蓝藻对水产养殖的影响

蓝藻呈蓝色或藻绿色,是养殖水体常见的一个藻类类群,也是关注最多的一类水藻。从群体外形上可分为丝状体(定形群体),不规则体(不定形群体)。与水产养殖关系密切的定形群体包括颤藻目的颤藻、螺旋藻、席藻、林氏藻和念珠藻目的鱼腥藻、项圈藻、尖头藻、束丝藻、念珠藻,细胞排列成串,形成丝状群体,外无胶被或胶质被很薄;不定形群体有蓝球藻目的蓝纤维藻、色球藻(蓝球藻)、平裂藻、腔球藻、微囊藻、隐球藻、隐杆藻,细胞包裹在厚厚的胶质被中,形成群体。除固氮种类外,其它蓝藻喜欢生活在有机质高的水体中,大温暖季节大量快速繁殖,形成大面积水华,对水产养殖带来不良后果。

一、蓝藻的有益作用

1.饵料价值

蓝藻与其它藻类相比,营养成份含量高,作为水产养殖天然饵料,具有很高的饵料价值。过去认为鱼类对蓝藻不能消化或难消化吸收,利用率低。但现在研究和生产实践结果表明,丝状蓝藻不但鱼类能消化且消化吸收率很高,丝状蓝藻丰富的水体(占浮游植物生物量30%左右,最多不超过50%)鳙、鲢生长速度很快。而危害水产养殖的是蓝藻中的不定形群体种类,特别是微囊藻。

2.作为水质肥瘦的指示生物

由于不同种类的蓝藻适宜生活在不同肥度的水体中,可以作为水质肥瘦的指示生物,在养殖生产上有很大的应用价值。

水的肥度与指示生物

二、蓝藻的危害

1.产生有毒物质,危害鱼类和人体的健康

蓝藻(主要是微囊藻)会产生藻毒素(MC),对鱼类肝脏有毒害作用,会使胆囊石化、变硬、使高等动物(包括人)肝脏癌变。

2.难消化

蓝藻中的不定形群体,由于有厚厚的胶被,鱼类不易消化吸收。据研究,有厚胶被的蓝藻鱼类摄食后,会产生一种物质破坏鱼肠道的消化酶,使鱼不但不能消化蓝藻,对其它食物也无法消化。在微囊藻大量滋生的水体中,鳙、鲢不但不长,而且还会消瘦,这就是原因之一。

3.抑制其它饵料生物生长

微囊藻不但产生有毒物质,而且还会产生抑制其它水生物生长、繁殖的物质,在微囊藻大量滋生的水体中,其它藻类和浮游动物很少或几乎没有,鱼类没有天然饵料可以食用,处于饥饿状态,不能生长。

4.恶化水质,极易泛塘

微囊藻大量繁殖或死亡后,大量消耗溶氧,晚上或阴雨天极易造成泛塘死鱼。

5.降低水产品品质

微囊藻会产生一种土味素的物质,在鱼体内积累,使鱼有土腥味,口感差,降低水产品品质。

三、产生微囊藻水华的原因

1.微囊藻适宜生活的环境

微囊藻大量滋生的水体一般总氮:5毫克/升,总磷:0.5毫克/升以上,氮:磷比=15:1以上;水温25-32℃,最适水温28.8-30.5℃;最适PH值为8.0-9.5;风速3.5m/s的微风,在下风处会形成大面积水华;形成水华的季节为7-9月。

2.原因

在养殖水体中滋生大面积微囊藻有三方面原因:(1)过量施肥,造成氮磷积累太多;(2)精养水体经过一段时间投喂饵料后,鱼类排泄物积累太多;(3)鳙、鲢特别是鳙放养量偏少,不能有效控制微囊藻生活、繁殖。

四、控制微囊藻水华的方法

1.科学施肥

对于施肥主养鳙、鲢的水体施肥量、比例、方法要科学,不能盲目的施肥,要看水施肥。根据水质情况随时、随季节确定施肥量、氮磷比,不能一成不变;在施肥方法上一定不能将肥固体撒入水中,要充分溶解,不能造成水底积累。

2.合理放养

对于投喂饲料,主养吃食鱼的精养水体,要增加鳙、鲢的放养量,与吃食鱼的比例最好是1:2或1:1,提高鳙的放养量,在7月份以后,鳙、鲢的存鱼量不能少于75千克/亩米(有效深度3米)

3.生物预防

当水中有机质积累到一定程度,水色为褐色时,应泼洒微生物制剂(光合菌、芽孢菌、硝化菌、玉垒菌、EM复合生物制剂),消耗水中积累多余的有机物和氮,防止微囊藻大量繁殖。

4.机械清除

当微囊藻在下风形成水华堆积时,用机械抽吸,移出水体。

5.施用化学助凝剂

将化学助凝剂泼洒入水中,发生水解作用生成絮状沉淀,絮状沉淀与悬浮于水中的藻类发生混凝,发生沉淀作用。常用化学助凝剂有:三氯化铁、氯化铝、碱式氯化铝、改性明矾、改性膨润土、石膏混合剂等。6.化学药品杀灭

用化学药品撒入发生微囊藻水华的水体中,杀死微囊藻。常用化学药品有:硫酸铜+硫酸亚铁、次氯酸钙、季胺盐(双季胺盐)、高锰酸钾、二氧化氯、异噻唑啉酮等。上述产品除硫酸铜、硫酸亚铁因使用次数频繁,用量大可能造成水体中积累对养殖对象造成危害外,其他都是高效低毒无积累。

用化学方法除云微囊藻,只能治标不能治本,只能解决一时的问题,并且对其他藻类和浮游动物也有沉淀和杀灭作用;大量的微囊藻死亡沉淀

水底,迅速腐烂分解,耗尽水中溶氧,产生有毒物质,极易引起泛塘死鱼。机械清除成本高,也不能解决根本问题。用微生态制剂预防微囊藻水华的发生,初期效果明显,一旦出现微囊藻水华,效果甚微。只有科学施肥和鳙、鲢的合理放养才是控制微囊藻水华发生的最有效、最根本、最经济的方法。

第二章各种水色浮游生物图谱

第一节茶(棕绿)色系

淡棕色→棕色→棕红色→深棕色

是由硅藻门、甲藻门、隐藻门、金藻门、裸藻门的囊祼藻属和陀螺藻属种类与绿藻门、蓝藻门、祼藻门的祼藻科和扁祼藻科种类同时出现时形成的水华颜色。该颜色如果氮积累过多,磷不足,会变成绿色或蓝绿色水。

一、淡棕色

该颜色水通常在早春水温15℃以下出现,形成条状水华,藻类有:祼甲藻、锥囊藻、针杆藻、小环藻等,适宜生活在低温水体中的种类,种类多,但数量少。如果水温15℃以上仍是淡棕色,表明水体肥份不足,需要以氮肥为主足量施肥。此时鱼类处于越冬期,病害少,一般只有小瓜虫和水霉病,可用药

淡棕色水图一

淡棕色水图二

棕色水图

三、棕红色

该颜色水常在水温20℃以上出现,早晨形成片状红色水膜,太阳出来后消失,藻类主要是血红裸藻,数量也比较多,另有少量硅藻,属中等肥度少水。此水温是鱼类摄食、生长期的水温条件,应均衡、足量施肥,但氮肥不能过高,以免造成积累,后期出现蓝藻

棕红色水(血红祼藻水膜)

四、深棕色

该颜色水通常在水温20℃以上,特别是高温季节出现,形成云状、片状水华,藻类有颗粒直链藻、针杆藻、小环藻、隐藻、角甲藻、多甲藻、薄甲藻以及绿藻门的许多种类,种类和数量都较丰富,浮游动物也较多,属肥水、活水。是养鱼的理想水色。蓝藻水经过水质改良和调节,可转变为深棕色水。深棕色水如果氮过量积累会变为蓝藻水。此时是鱼类的适宜生长期,以磷肥为主适量追肥,使浮游生物快速生长,为鱼类提供充足的饵料。该水阴雨天不宜全池泼洒用药,应在连续晴天的上午用药,最好有增氧设备,以防意外

深棕色水

第二节黑色系

褐色→酱色→黑色

是隐藻门、甲藻门、祼藻门的囊祼藻属和陀螺藻属种类

一、褐色

该颜色水常在水温25℃以上高温季节出现,形成大面积片状水华,藻类有隐藻、角甲藻、囊祼藻、陀螺藻。种类少,会出现单一优势种,数量极多,生物量高。并周期性大量出现浮游动物,水极肥,有机质含量高,有老化趋势。该池塘水会引起鱼类浮头,先应用光合菌或芽孢杆菌进行水质改良,加注新水,后以磷肥为主,适量追肥,保持浮游生物高产,促进鱼类快速生长。此时除寄生虫外,病毒性,细菌性传染病开始流行,

防病治病频繁,但全池用药容易引起水变,泛塘,最好局部用药,并准备好增氧设备,加强巡塘,以防泛塘

褐色水

二、酱色

该颜色水常在高温季节出现,藻类有蓝隐藻、祼甲藻、囊祼藻、陀螺藻等,会出现多个优势种,数量极多,个体变小,生物量降低。浮游动物小型化。有机质含量高,水过肥,老化。此类水先适量换水,再用芽孢杆菌分解有机质,最后适量单施磷肥,使水质转嫩、活。此时为鱼病高发期,加上该水不是鱼类适宜生活环境,易染病,用药危险性很高,最好先换水和改良水质,后视情况防病治病

鱼塘水质净化方法

池塘养鱼,水质是个大问题。如果养鱼水质不好怎么办呢?今天我们来了解几种鱼塘水质净化方法。 1.合理增氧调节养鱼水质 合理使用增氧机,既可直接增加中池塘的溶解氧含量,又可搅动池水而使上下层水体发生对流,促进底池释放氮、磷、钾等营养元素,使有害因子无害化, 维持池塘水体的优良环境。池塘配备增氧机,其负荷以0.3千瓦/亩计算。 合理使用增氧机,应注意以下问题:第一,晴天中午开动增氧机1~2小时, 使池塘上下层池水溶解氧分布均衡;第二,避免晴天傍晚开机,以免水体因缺氧而引起鱼儿浮头;第三,阴雨天,宜夜间及早晨开机,中午不开机,否则不但不能增加下层水体的溶解氧含量,反而降低了上层水体中浮游生物的造氧功能,增加耗氧水层;第四,夏秋季节,白天水温高、上午或傍晚气温下降幅度较大,易引起鱼儿浮头,一般黎明时可适当开机。 2.科学投喂调节提高养鱼水质 随着全价颗粒饲料和自动颗粒投饲机的使用,单位水体的鱼产量比传统养殖池的产量成倍增长,成鱼养殖进入了一个全新阶段。传统养殖方式投喂散料,相当一部分饲料粉末不能被鱼儿摄食而溶入池水中,消耗大量的溶解氧,从而限制

了鱼产量;使用自动颗粒投饲机投喂颗粒饲料则减少了饲料的浪费,从而使水质更加容易控制。 投喂时应注意以下问题:第一,选择优质、全价颗粒饲料;第二,合理配备投饲机,一般15亩以下水面以每2亩配备投饲机1台,15亩以上水面每4~5亩配备1台投饲机;第三,正确使用投饲机,根据“小一大一小、慢一快一慢”的投喂原则进行投喂;第四,根据鱼体摄食情况适时停机,一般约有40%鱼儿散开后即可停机;第五,两次投喂时间间隔应在2小时以上。 3.加注新水提高养鱼的水质 池塘加注新水能带进氧气和老水中缺乏的营养元素,如铁、锰、硅等,加深池塘水位,增大鱼儿活动空间,冲淡有毒物质,快速提高水质。成鱼养殖期间,如果没有及时补充新水,池水中的生物代谢产物会逐渐积累,易使池水老化,加剧水体中溶解氧的消耗,鱼儿应激增加、摄食减少、体质下降。特别是养殖中后期,由于鱼体处于生长旺盛期,摄食量大,投喂量增加,致使水体中的耗氧有机物含量急剧上升,消耗大量溶解氧。因此,及时排除部分底层池水,加注新鲜池水,可以减少水体中的耗氧有机物含量,降低非离子氨和亚硝酸盐等有毒物质浓 度,促进池水中浮游生物生长。养殖前期,可每隔15~20天换水1次,养殖中后期的7~9月是鱼类生长旺季,可每隔7~10天换水1次;换水时,应掌握先排后加,每次换水量约在30厘米左右。

水质指标在水产养殖中检测意义

水质指标在水产养殖中 检测意义 Document serial number【KKGB-LBS98YT-BS8CB-BSUT-BST108】

水质检测指标 每个养殖户都知道,pH、融氧、氨氮、亚硝酸盐等指标,养虾的还需要关注总碱度。可是说归说,往往水质有问题不会是只有一个指标有问题,养殖户也没办法真的判断出是因为具体哪些因素导致,因此用药也只能单纯的根据表象来用,用药失误导致的严重后果也只能由自己来承担。因此,整理了水质的十一大指标,只有了解这些指标及会造成的后果,才能准确的根据功效来调水,避免半知不解造成的严重后果。 pH 淡水,海水pH值的日正常变化范围为1~2,若超出此范围,表明此水体有异常情况。通常pH值低于,鱼类死亡率可达7%~20%,低于4%以下,全部死亡;pH值高于,死亡率可达20%~89%,pH高于时,可引起全部死亡。 症状: 1.鱼类碱中毒:体色明显发白,狂游乱窜;体表大量粘液甚至可拉成丝;鳃盖腐蚀损伤、鳃部大量分泌凝结物;水体存在许多死藻和濒死的藻细胞。对虾易发生黑腮病,继而演变为烂腮病、黄腮病和红腮病,致使呼吸机能发生障碍,窒息死亡。 值低于时:降低载氧能力,引起鱼组织内缺氧、造成缺氧症状,尽管水体中溶氧量正常,鱼也有浮头现象,pH值过低新陈代谢强度降低,减少摄食量,生长缓慢,也会引起鱼鳃组织凝血性坏死,粘液增多,腹部充血发炎等。 溶解氧 连续24小时中,16小时以上必须大于5mg/L,其余任何时候不得低于3mg/L,对于鲑科鱼类栖息水域冰封期其余任何时候不得低于4mg/L。溶氧高于12mg/L,表明水中氧已过量,此时鱼虾易得气泡病。 症状: 水体中的溶解氧的高低对鱼类的生存和发育都有直接的影响,当溶氧低于1mg/L时,鱼就会浮头,如果不采取增氧措施就会使鱼窒息死亡,同时也给致病菌创造了有利条件而降低鱼的抗病能力引起鱼病;足够的溶氧可抑制生成有毒物质的化学反应,转化或降低有毒物质(如氨氮、亚硝酸盐、硫化氢)的含量,同时还可以提高饵料转化率对养殖具有重要的意义。 水体溶氧不足的成因: 1.养殖密度过大; 2.养殖水体过肥; 3.水体细菌大量分解有机物,导致氧耗; 4.水体文档升高,溶氧降低; 5.水中的还原性物质如硫化氢、氨、亚硝酸盐等较多时,其氧化作用也会造成溶氧降低。 氨氮 我国渔业水质标准规定氨氮浓度应小于L,氨氮含量超过毫克/升(mg/l)时,鱼类会出现氨氮中毒症状。目前专家普遍认为,养殖中氨氮的含量应严格控制在毫克/升以下。当氨氮浓度一定时,能否引起鱼类中毒死亡,还受池水pH值、水温高低的影响。 氨氮在水中以游离氨和离子氨形式存在,分子氨对鱼类是极毒的,可使鱼类产生毒血症。 分子氨和离子铵在水中可以相互转化,它们的数量取决于养殖水体的pH和水温。 pH越小,水温越低,水体总铵中分子氨的比例也越小,其毒性越低。 pH越大,水温越高,分子氨的比例越大,其毒性也就大大增加。 另外一个影响氨氮含量的因素,就是底泥。若底泥过厚,清塘不彻底,高温季节夜晚,水温较高时,底泥当中的有毒气体就会被释放出来,在这个过程中,氧气的消耗量会加倍,于是造成池水缺氧,氨氮含量也超标,鱼类大量浮头甚至泛塘。 因此,养鱼先养水,调节好水质是保证鱼类健康成长的前提。 氨氮中毒的特点:

池塘养鱼对水质的要求

池塘养鱼对水质的要求: 1、水源 水源是池塘养鱼的基础,池塘养鱼要求水源充足、无污染、排灌方便,并且经常注入新水以保证水量和调节水质。 2、温度 水温对鱼类和其他水生生物的生长和生存有较大影响,鱼类和水生生物对水温也有一定的适应范围,对适应温度有最高和最低的限度,超过限度就会导致生理失调甚至死亡。根据鱼类在不同温度下的生长特性,水温可分为3个范围: 水温在10~15 ℃为鱼类的弱度生长期,鱼缓慢生长。水温在15~24 ℃为鱼类一般生长期,鱼的生长和增重速度一般。 水温在24~30 ℃是最适生长期,生长和增重速度最快。 3、透明度 把手伸进水中看不见手心的深度为透明度。透明度是池塘养鱼的关键环节,透明度约为20~40 cm,一般以放鱼后至6月中下旬,透明度深度控制在20~30 cm,7~8月透明度深度控制在30~40 cm为宜。 4、溶氧量

池水中溶氧量的多少是水质好坏最重要的指标。晴天,池塘中溶氧量的分布是不均匀的,存在明显昼夜变化。白天光照度强大,浮游植物光合作用产氧量多,夜间浮游植物的光合作用停止,有时就会出现鱼类缺氧而浮头现象。一般成鱼阶段可允许的溶氧量达到3 mg/L 以上,低于2 mg/L会发生轻度浮头,降低到0.6~0.8 mg/L时会出现严重浮头,而降低到0.3~0.6 mg/L 时就会窒息死亡。为了调节池水中的溶氧量,也可用增氧机来增加底层水质的溶氧量,一般在鱼类生长季节,晴天中午开机40~80 min,阴天夜里开机30~50 min。 5、pH值 pH值表示水的酸碱度,当pH值等于7时水为中性,小于7时为酸性,大于7时为碱性。鱼类能够安全生活的pH值范围大致是6~9。凡是pH值低于5.5或高于10的水都不能用来养鱼,pH值过低时光合作用不强,水体生物生产力不高,鱼类生长明显受到抑制。因此,酸性水不能养鱼,需要进行调节和改良,特别在夜间水生生物的呼吸作用,二氧化碳大量积聚至早晨使pH值降到一天中最低值。白天由于光合作用水中的二氧化碳被消耗,水的pH值随之升高,为使池水中的二氧化碳达到平衡,需施放石灰来调节池水的酸碱

水处理十大技术

水处理十大技术 1、软化法是指将水中硬度(主要指水中钙、镁离子)去除或降低一定程度的水。水在软化过程中,只是软化水质,而不能改善水质。 2、蒸馏法是指将水煮沸,然后收集蒸汽,使之冷却和凝结成液体。蒸馏水是极安全的饮用水,但有一些问题要进一步探讨。由于蒸馏水不含矿物质,这成为反对者提出人的寿命容易老化的理由。另外利用蒸馏法成本较高,耗费能源,不能去除水中挥发性物质。 3、煮沸法是指自来水煮沸后饮用,这是一种古老的方法,在国内普遍地应用。水煮沸可杀死细菌,但对一些化学物质和重金属不能去除,即使其含量极低,所以饮用仍是不安全的。 4、磁化法是指利用磁场效应处理水,称为水的磁化处理。磁化处理的过程就是水在垂直于磁力线的方向通过磁铁后,即完成磁化处理的过程。我国对水的磁化处理,到目前为止仍是处于实践和研究的初级阶段,国外的净水器没有磁化功能的要求,因为磁化水不属于净水的范围,而是属于医疗方面的问题。 5、矿化法是指在净化的基础上再向水中增添对人体有益的矿物元素(如钙、锌、锶等元素)。市售净水器一般通过在净水器中添加麦饭石来达到矿化的目的,但国家卫生部已经明令指出:“涉水产品不得宣传任何保健功能”。臭氧、紫外线杀菌这些方面都只能杀菌,去除不掉水中的重金属和化学物质,经杀死的细菌尸体仍残留在水中,而成为热原。 6、电解法是把净化后的水进行电解,始于日本,这种设备称为电解水机。它是把水先进行净化处理,然后再进行电解活化,其碱性活化水与人体内环境之PH值相对应,对人体有保健作用,适于饮用;酸性活化水可用于洗脸、洗澡,有美容作用。不过,电解水对人体到底有多大的好处,尚需进一步探讨。 7、活性碳吸附 可分为以下三种形态 A.颗粒活性炭较为常用,多用本质、煤质、果壳(核)等含碳物质通过化学法或物理活化法制成。它有非常多的微孔和比表面积,因而具有很强的吸附能力,能有效地吸附水中的有机污染物。此外在活化过程中,活性碳表面的非结晶部位形成一些含氧官能团,这些基团使活性碳具有化学吸附和催化氧化、还原性能,能有效去除水中一些金属离子。 B.渗银活性碳将活性炭和银结合在一起,不仅对水中有机污染物有吸附作用,还具有杀菌作用,而且在活性炭内不会滋长细菌,解决了净水器出水有时出现亚硝酸盐含量高的问题。当水通过渗银活性碳时,银离子就会慢慢释放出来,起到消毒杀菌作用。由于活性炭对

如何在池塘养鱼致富

农民如何在池塘养鱼致富 农民朋友如何利用池塘养鱼致富,想要进行池塘养鱼,整个生产过程大致分为:主要用人工方法繁殖鱼苗(见鱼类人工繁殖)、鱼苗鱼种培育(见鱼类苗种培育)和食用鱼养殖3个主要阶段。 池塘养鱼的鱼种规格要根据不同鱼种的较佳生长阶段、当地气候条件、养殖技术水平以及产量和经济效益等因素加以确定。 农民朋友通常通常采用的鱼种规格为草鱼100~500克、青鱼500~800克、鲢50~300克、鳙50~500克、鲮15~50克、鲤15~50克、鳊或鲂15~50克、鲫15克左右。 池塘养鱼的养殖技术的要点如下: 混养和密养即在同一池塘里混养和合理密养习性不同、食性各异或同一种类而规格不同的鱼种,这是池塘养鱼技术的核心。鲢、鳙生活在水体上层,草鱼、团头鲂生活在水体中、下层,青鱼、鲮、鲤、鲫、非鲫等生活在水体底层。将这些不同种类的鱼混养在同一池塘中时,与单养一种鱼类比较,不但可以增加池塘单位面积的放养量,而且由于各种鱼类需要的饵料种类不一,还能充分地利用池塘中的各种饵料资源,产生互利关系。如青鱼和鲤食螺、蚬等底栖动物;草鱼和团头鲂食草,但对纤维素的消化能力很差,粪便中含有大量未经消化的茎、叶细胞,能起肥水作用,培养浮游生物和提供丰富的悬浮有机物;鲢、鳙则以浮游生物为食。若将这些鱼类混养,就可以充分利用这些饵料资源,又防止了水的富营养化。此外,鲤、鲫、鲮、非鲫均有取食残屑物质的特点,它们在觅食时翻动塘泥,可加速有机物质的分解,改善池塘生产条件。混养中各种鱼之间也有争食、挤占生活空间等矛盾,通常可采用控制某些鱼类的放养量、对某些鱼类提早收获、放养规格不同的鱼种等方法来加以避免或缓和。将同一种类不同规格的鱼进行混养,可在生产食用鱼的同时生产大规格鱼种,从而减少了培育鱼种的池塘,扩大了食用鱼的饲养面积。在合理的密度范围内,只要水温适宜、水质良好、混养鱼类的比例和放养鱼种的规格适当、饵料质优充足、饲养管理细致,则放养密度越大,产量越高。 池塘养鱼的方法 水、种、饵、密、混、轮、防、管,这就是通常所称的池塘养鱼“八字精养法”。 1,水(深、宽、活、鲜),即要求适合的水深;充足的水源;良好的水质,不漏水,有完备的进出水、排灌设备;宽敞的水面;有适当的淤泥深度(20~3o厘米)。 2,种(良种体壮),鱼种是养鱼的物质基础,是获得高产的前提条件之一。养殖上对鱼种的要求是:抗病力强、食性广。生长快、肉味鲜美、苗种来源方便,体质健壮。 3,饵(饵料充足)即保证饵料、肥料的供应,饵料的营养成分要全面,含蛋白质高,广辟饵料、肥料来

池塘养鱼常见水质问题及对策分析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wendangku.net/doc/3b16478369.html, 池塘养鱼常见水质问题及对策分析 作者:金毅尹志尚 来源:《农民致富之友》2016年第08期 [摘要] 云南将淡水渔业列为高原特色农业的六个重要组成部分之一,近些年,在云南进 行池塘养鱼的人越来越多,在池塘养鱼中,最重要的就是池塘水质问题了,水质的好坏直接影响了整个池塘中鱼的养殖情况,甚至如果水质过差的话,可能会导致鱼的死亡,所以,要保证了池塘水质的安全,才能保证养鱼的质量,本文针对常见的水质问题提出对策。 [关键词] 池塘养鱼水质问题对策 [中图分类号] S95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3-1650 (2016)04-0287-01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对水产品的质量要求越来越高,近几年,由于将淡水渔业列为高原特色农业之一,在云南有越来越多的人开始了池塘养鱼,但是,池塘养鱼中常常会出现一些水质问题,这些问题严重影响了池塘养鱼的质量,无法满足人们对水产品的要求,就没有办法将鱼销出,所以,想要将鱼养好,就必须要认真对待水质问题,本文通过分析解决水质问题的重要性,针对常见的水质问题提出解决策略。 1 解决池塘水质问题的重要性 近几年,在云南省出现了大批池塘养鱼的人,但是,由于云南省对于渔业投资较低,全省的老旧鱼塘面积有2万多公顷,而新池塘的面积仅占全省池塘面积的25%,由于池塘的基础措施不到位,池塘水质也一直受到影响。 不论是在什么环境中养鱼,养鱼最重要的就是水质,哪怕是在大自然中野生的鱼,如果它一直生活的水域水质遭到破坏的话,这条鱼也是活不下去的,更何况,池塘养鱼中,池塘环境本就与鱼原来生活的环境不同,水质出现一点点问题都有可能会影响到鱼的质量。 如果池塘中的水质状况较差,一些指标超出鱼生存需要的话,就会导致鱼生长发育不良,养出来的鱼质量不高,甚至可能导致,池塘中的鱼出现大面积的死亡,造成不可挽回的经济损失,而且,水质不好不仅会导致鱼的不健康,还会间接影响到食用者的健康,为食用者的身体造成危害。 2 云南常见的池塘水质问题及解决办法 2.1 常见的池塘水质问题 2.1.1水中PH值过高

池塘养鱼对水质的要求

池塘养鱼对水质的要求公司标准化编码 [QQX96QT-XQQB89Q8-NQQJ6Q8-MQM9N]

池塘养鱼对水质的要求: 1、水源 水源是池塘养鱼的基础,池塘养鱼要求水源充足、无污染、排灌方便,并且经常注入新水以保证水量和调节水质。 2、温度 水温对鱼类和其他水生生物的生长和生存有较大影响,鱼类和水生生物对水温也有一定的适应范围,对适应温度有最高和最低的限度,超过限度就会导致生理失调甚至死亡。根据鱼类在不同温度下的生长特性,水温可分为3个范围: 水温在10~15 ℃为鱼类的弱度生长期,鱼缓慢生长。 水温在15~24 ℃为鱼类一般生长期,鱼的生长和增重速度一般。水温在24~30 ℃是最适生长期,生长和增重速度最快。 3、透明度 把手伸进水中看不见手心的深度为透明度。透明度是池塘养鱼的关键环节,透明度约为20~40 cm,一般以放鱼后至6月中下旬,透明度深度控制在20~30 cm,7~8月透明度深度控制在30~40 cm 为宜。 4、溶氧量 池水中溶氧量的多少是水质好坏最重要的指标。晴天,池塘中溶氧量的分布是不均匀的,存在明显昼夜变化。白天光照度强大,浮游植物光合作用产氧量多,夜间浮游植物的光合作用停止,有时就会出现鱼类缺氧而浮头现象。一般成鱼阶段可允许的溶氧量达到3

mg/L以上,低于2 mg/L会发生轻度浮头,降低到0.6~0.8 mg/L 时会出现严重浮头,而降低到0.3~0.6 mg/L时就会窒息死亡。为了调节池水中的溶氧量,也可用增氧机来增加底层水质的溶氧量,一般在鱼类生长季节,晴天中午开机40~80 min,阴天夜里开机30~50 min。 5、pH值 pH值表示水的酸碱度,当pH值等于7时水为中性,小于7时为酸性,大于7时为碱性。鱼类能够安全生活的pH值范围大致是6~9。凡是pH值低于5.5或高于10的水都不能用来养鱼,pH值过低时光合作用不强,水体生物生产力不高,鱼类生长明显受到抑制。因此,酸性水不能养鱼,需要进行调节和改良,特别在夜间水生生物的呼吸作用,二氧化碳大量积聚至早晨使pH值降到一天中最低值。白天由于光合作用水中的二氧化碳被消耗,水的pH值随之升高,为使池水中的二氧化碳达到平衡,需施放石灰来调节池水的酸碱度。 6、浮游生物 池塘的浮游生物对养鱼水质影响最为重要,池水中的天然饵料生物、浮游生物量要丰富适宜。一般水质清淡,水中溶氧较高,鱼类就不易缺氧、就不会出现浮头现象。而浮游生物多,在夜间就会发生缺氧、浮头现象,甚至死亡。可以根据水色来判断池水的肥度,肥水具有“肥、活、嫩、爽”4个特点:肥是池水中饵料生物丰富,水色淡浓适中;活即池塘的水色一天内要随光照和时间的不同

水质调控

水质调控 随着高密度、集约化水质养殖生产的发展,养殖水体的水质变化频率的加快,造成池塘水质富营养化,再加上现今池水污染源的增多,水质管理比过去更为重要,水质的好坏与养殖产量、病害和经济效益关系十分密切。水质管理要采取综合管理,使水质条件满足水产养殖对象的要求。 一、池塘进排水时机选择: 池塘进排水是改善水质条件的必要措施,经常进排水可以增加池内的氧气供应,及时排走代谢毒物,还可以补充池内小型饵料生物和控制池内单胞藻类的密度。高温季节进排水还可以有效地改善底质条件和降低水温。其换水量可根据生长个体的不同生长阶段、水温及天气情况、个体的活动情况和水质状况来确定。掌握好进排水时间是进排水的要领。一是白天少换、晚上多换;二是天晴少换、天阴多换;三是有风少换、无风多换;四是大池少换、小池多换;五是池内生物量过高多换、否则少换;六是水色过浓透明度低于20厘米多换;七是进换水时,要先排后灌,排底层水,灌上层水。 二、池塘水质调控的多种途径: 1. 物理调控措施: (1)使用增氧机。增加水体溶氧,加大水体循环。主要方法是在晴天有太阳的午后使用增氧机1小时~2小时,其作用是使池水形成上下对流,将上层溶氧充足的水输入底层,散逸水中氨氮与有毒气体,减少有毒有害物质的产生。 (2)定期换水。定期放出或抽出底层20厘米~30厘米污染水,注入新鲜水。作用是排除被污染的有毒有害水体,降低池塘污染因子,减轻水体压力。 (3)使用吸附剂。全池泼撒膨润土或沸石粉,使水体中有毒有害物质被吸附后沉淀于池底。使用量一般为膨润土100公斤/亩,沸石粉为13公斤/亩~20公斤/亩,在水质严重恶化时具有临时缓解作用。 2. 化学调控措施: (1)泼洒增氧剂。增氧剂对水质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一是为水体有机物的分解提供足够的溶解氧;二是增加水体钙离子,稳定水体酸碱度;三是降低氨氮含量,去除水中硫化氢和二氧化碳等有毒有害气体;四是可达到杀死致病菌,沉淀水体悬浮物的作用。 (2)氯法处理。氯法水体调控措施一般采用具有稳定性的二氧化氯和次氯酸钠全池泼洒,用量分别为0.3ppm和0.5ppm,在实际使用过程中可根据水质情况适当增加30%以内用量。二氧化氯是是一种强氧化剂,不但能有效降解水体中有机物,降低蓝澡数量,破坏水体中的微量有机物,且可作为降解氨氮和亚硝酸盐的辅助剂,是一种常用的具有水质调节和高效杀菌功能的水产药物。次氯酸钠同样是一种强氧化剂,在水体中经水解后形成次氯酸,次氯酸再进一步分解形成新生

浅谈池塘科学养鱼技术

浅谈池塘科学养鱼技术 池塘养鱼是渔业养殖中的常见形式,推广池塘养鱼对于发展我国农村经济,推动农业生产意义重大。文章围绕池塘养鱼,从池塘修建的方法和原则、鱼苗的投放和饲养、池塘管理和鱼病防治等环节进行了较为详细的阐述。 标签:池塘;科学养鱼;探讨 引言 中国是传统的农业型国家,畜牧养殖在我国农业生产中占据很大的比重。作为养殖业的重要组成,淡水养殖,特别是池塘养鱼在发展地方经济、改善人们生活水平方面发挥着极为重要的作用。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实现飞速发展。在市场需求的带动下和科学技术的支持下,池塘养鱼事业日渐繁荣。在部分地区,已经成为支撑当地经济的重要支柱性产业之一。作者长期从事水务工作,现结合工作实践经验,对池塘养鱼技术相关问题进行探讨,希望可以增进广大养鱼户对池塘养鱼的认识和理解,更好地掌握养鱼技术,提高养鱼水平,实现更大的经济效益。 1 养鱼池塘的建造标准 池塘养鱼,池塘环境和池水质量非常关键。新建养鱼池塘,首先要正确选择池塘位置。一般来说,有以下几条原则要把握好:一是要选择高质量的水源。池水品质高,水量充沛,附近要有安全环保、未受污染的河流、水库等。二是池塘土壤要具有良好的保水性能,减少水量消耗。三是池塘选址要便于饲料的投放、供应,用电要方便,要靠近大路,方便车辆通行运输。此外,池塘选址还要具有一定的抗旱、抗涝能力,旱季注水和雨季排涝都比较方便。池塘要按照长5宽3的比例设计成长方形。要按照东西走向建设,这样可以减少池梗对阳光的遮挡,使池塘日照时间更长,从而提高池水温度,促进水中浮游生物生长繁殖。另外,这样的设计,在夏季刮东南风或西南风的时候,池塘水面波动更大,更加有利于氧气融入水中,而且方便拉网操作。在进行冲水作业时,池水更换的比例更大。如果是对原有池塘进行改造,要坚持面积更大,深度更深,池梗更高的原则,同时如果原池塘为死水的,要改为流动水。池塘选址要选在地势空旷,附近没有高大树木或建筑物等遮挡的地方。池水的质量对于池塘养鱼的产量和质量有着极为关键的影响。池塘养鱼的池水要符合高溶氧性,富含有机质,水温适合鱼类生长的要求。要想提高鱼塘产量,池水溶氧指标要达到每升3到5毫克,pH值位于7至8.5范围内,偏弱碱性,水深应在2米到2.5米之间,这样的环境最有利于鱼的生活和生长。 2 鱼种(鱼苗)选择原则和放养方法 池塘建好之后,就要进行鱼苗的投放工作。鱼苗的质量直接决定着鱼成熟后的产量和质量,所以在投放之前,必须要认真做好鱼苗选择,挑选适宜的鱼苗种

池塘养鱼技术

池塘养鱼技术 ---摘自(遵义农业农村)微信号 一、池塘选择 1.位置选择:选择在水源充足、交通便利、电力方便的地方。水质溶氧高,酸碱度适中,不含有毒物质。 2.土质和底质:土质和底质是保水的关键,以壤土最好,粘土次之,砂土最差。粘质土鱼塘,虽保水性好,但容易板结,通气性差,容易造成水中溶氧不足;砂质土鱼塘,由于渗水性大,不仅不能保水,水质难肥,而且容易崩塌。 3.面积和水深:鱼塘的大小和深浅,与鱼产量的高低有非常密切的关系。俗话说:“塘宽水深养大鱼”,这是因为水体越大,越接近自然环境,变化越小;反之,变化则大,水质容易恶化,对鱼类生产不利。成鱼养殖池塘水深 1.8-2.5米为宜。 4.注、排水道:池塘有独立的注、排水道,才能做到及时注水和排水,以便调节和控制水质,促进鱼类生长和保证鱼类安全。在水源充足的条件下,还可实行流水养殖,水中溶氧丰富,以增加单位放养量,达到高产稳定的目的。 5.鱼塘形状和环境:鱼塘的形状,以长方形为好,长与宽之比可为2-4:1,东西边长,南北边宽,宽的一边最好不超过50米,这样的池塘,可接受较多的阳光和风力,也便于操作和管理。在鱼塘周围不宜有高大的树木和建筑物,以免遮光、挡风和妨碍操作。连片鱼塘的周围大堤和中间干道,还应建有较宽的公路,以利车辆运输。 二、清塘消毒 1.冰冻暴晒法:入冬后,将池水排干出鱼,铲除污泥、除草,让其在阳光下暴晒、冰冻,减少有害物及利用空中紫外线杀菌。 2.药物消毒法:用生石灰消毒,干池消毒每亩用量80-100斤,选晴天进行,排干池水,留积水5-6寸,全池拔洒石灰浆,并用木耙擂动,使石灰分布均匀,消毒彻底。7天左右药性消失;或

池塘养鱼水质调节与看水养鱼

第一章养殖水体的水质调节 第一节肥、活、嫩、爽的含意 一、肥水 水中溶解氮、磷、碳等营养物质和有机质丰富,浮游生物是营养丰富、易消化,个体大的种类。 1.肥水的生物加工指标:浮游植物生物量20-120毫克/升,浮游动物生物量超过5毫克/升。

2.肥水的透明度指标:池塘为20-40厘米,湖泊、水库为30-60厘米。 3.肥水的营养指标:有效氮:1-2毫克/升,有效磷:0.1-0.5毫克/升,有效氮磷比5-12:1。 4.肥水的颜色:棕绿、深棕、茶褐、褐青、褐色、嫩绿、亮绿、浓绿、豆绿、白清。 5.肥水的物种:浮游植物以硅藻门、隐藻门、甲藻门、金藻门、团藻目种类为优势种,另有祼藻门,绿球藻目,丝状蓝藻的种类;浮游动物有轮虫、枝角类、桡足类等种类。 二、老水 水中溶解氮、磷、碳等营养物质和有机质耗尽或严重过量,浮游生物处于衰老期或死亡期,颜色发黄或大量出现微囊藻和粘球藻水华;藻类是不是易消化、个体小、营养价值低的种类。 1.生物量指标:浮游植物生物量很少或超过120毫克/升,浮游动物生物量小于1毫克/升。 2.透明度指标:池塘小于20厘米,湖泊、水库小于30厘米。 3.营养物指标:有效氮:2毫克/升以上;有效磷0.01毫克/升以下。 4.老水的颜色:黄绿、蓝绿、铜绿、酱色、黑色、灰白、雾白。 5.老水的物种:浮游植物以祼藻门、绿球藻目、团藻目衰老期的种类或微囊藻属、粘球藻属、隐球藻属种类为优势种;浮游动物只有原生动

物的纤毛虫。 三、活 水色、水华形状、水的透明度不停变化,每天不一样,每天的早、中、晚不一样,浮游生物的优势种2-3天就发生变化,是浮游生物处于生命旺盛生长期的表现。 由于肥水中生活的藻类大多为隐藻、甲藻、硅藻、金藻、祼藻、团藻目能运动的藻类,在生长的旺盛期,不停地在水中游动,造成水色的深浅、水华的形状的变化。透明度早、中、晚相差10厘米左右,水色有早清晚绿、早红晚绿、半塘红(棕色)半塘绿等的变化。 四、嫩 水肥而不老,浮游生物处于旺盛的生长期,颜色鲜亮,细胞未老化。肥水经过一段时间后,如不调节或调节不当,就会老化,成为老水;老水经过适当的调节,也会转化为肥水、嫩水。 五、爽 指水色看起来清爽,水色不淡也不过浓,透明度不高也不低,水中营养物质丰富。鱼类食物充足,生长速度快,无病或病害少,是鱼类的适宜生长环境。 总之,肥、活、嫩、爽的水质特点是:浮游植物以隐藻、硅藻、甲藻、金藻等易消化、个体大、营养价值高的优势种,蓝藻少;生物量在20-120毫克/升之间,细胞处于旺盛的生长期,未老化;透明度池塘为20-40厘米,湖泊、水库为30-60厘米。

池塘养鱼方案

池塘养鱼技术 第一节渔业养殖生态与环境要求 养殖鱼类的生活环境,包括非生物(如溶氧、温度、PH值等)和生物(如浮游动物、浮游植物等)环境。水质的优劣对鱼类的生长、生存有着密切的关系,只有掌握鱼与水的关系,以及水质变化的特点,才能人为地控制和改善水质,提高鱼产量。 一、水质环境 ㈠主要水质因子 1、溶氧量 水中的溶解氧是养殖鱼类赖以生存的必要条件之一。据观察测定,当水中溶氧量达到2毫克/升以上时,鱼类生长正常,对饲料的消化吸收较好,饲料系数也较低;当溶氧量降至1.6毫克/升以下时,鱼摄食量减少,饲料系数比在2毫克/升以上时约高一倍;当降至1.1毫克/升,水中含氧量不足,鱼的呼吸频率加快,并出现“浮头”现象;降至0.2-0.8毫克/升以下时,开始窒息死亡。 增加水中的溶氧量,特别是水底层的溶氧量,对促进淤泥中有机物的分解,加速池塘的物质循环;减少有机酸、氨、硫化氢等有害的中间产物积累,以及促进饲料生物的生长繁殖有重要作用。 池塘溶氧量的分布、变化十分复杂,主要是受增氧和耗氧因子所制约,特别是高产鱼池,营养很丰富,浮游生物和放养鱼类比较密集,增氧和耗氧都很大,因此溶氧量很不稳定而呈昼夜变化,垂直变化和水平变化现象。 ⑴昼夜变化 浮游植物的光合作用是池塘中氧的主要来源,一般占氧来源的56%-80%。其余来自风力吹起波浪,使空气中氧直接溶解入水中。 氧的消耗,包括鱼类、浮游生物、底栖生物、细菌的呼吸;悬浮或溶解有机物、类便、残饵及底部淤泥等的发酵分解。 溶解氧的昼夜变化,以中午最高,清晨最低。 在一般情况下,“水呼吸”(包括浮游动、植物、细菌的呼吸、溶解在水中的粪便、贱饵有机物的发酵分解)耗氧约占60-65%;底质(包括底栖生物、腐殖质等)耗氧约占15-20%,鱼呼吸约20-25%。 ⑵垂直变化

论工厂化水产养殖水质调控技术的研究进展

论工厂化水产养殖水质调控技术的研究进展 时间:2010-07-10 11:39来源:未知作者:admin 点击: 66次 摘要:随着我国工厂化水产养殖规模的不断扩大,养殖水调控系统受到了普遍的重视,本文综述了养殖水质调控技术的发展现状,并对各个组成单元的应用情况和存在的问题作了详细的阐述,并对未来这项技术的发展方向进行了展望。关键词:工厂化水产养殖,水质调 摘要:随着我国工厂化水产养殖规模的不断扩大,养殖水调控系统受到了普遍的重视,本文综述了养殖水质调控技术的发展现状,并对各个组成单元的应用情况和存在的问题作了详细的阐述,并对未来这项技术的发展方向进行了展望。 关键词:工厂化水产养殖,水质调控,研究进展 水产养殖业是我国渔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渔业发展的主要增长点。我国的渔业发展重心由“捕捞为主”向“养殖为主”的转移,促使水产养殖业发生了巨大变化。2001 年中国水产养殖产量达到 2726 万t,比1978 年增长 16 倍,在世界渔业总产量中,养殖的产量占了20%,而我国水产养殖产量约占世界养殖产量的80%[1]。同时,由于水产养殖的不断发展,原来粗放型的养殖模式已经越来越不适应生产的要求。在养殖过程中,因残留饵料、养殖生物的粪便及残体等的腐败,造成养殖水体恶化。这些有机污染物含量高的水未加处理就随便排放,导致水体富营养化,诱发有害的水华或赤潮,损害养殖生产,甚至使整个生态环境遭到恶化。 1. 工厂化水产养殖系统在国内外的发展现状 工厂化水产养殖系统的研究始于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初期,是水产养殖业向现代化、企业化、规模化方向发展过程中产生的一种新的养殖方式,实现高密度、高产量和高效率的渔业生产[2]。因其集约化和水质相对容易控制的特点,在国内外得到了广泛的应用。美国采用工厂化养殖系统来养殖生物现已逐步形成和发展了一套较为完整的技术和设备[3]。丹麦的工业化循环流水式养鱼系统和地下室循环过滤养鱼系统都是高水平的,设备已出口挪威,以色列等国。日本采用循环流水工业化养鱼系统也较早,主要养鲤鱼、鳗鲡等,前苏联,美国,德国,法国、加拿大、瑞典也都先后设计生产了各种类型的工厂化循环水养鱼系统,用于养殖海、淡水名优鱼类,我国工业化养鱼起步于二十世纪70 年代,是受世界工业化养鱼潮流的影响而逐步发展起来的,而自行设计生产的工业化养鱼系统以80 年代末建立的中原油田养鱼工厂较为著名[4]。刘伟[5]等利用流化床生物滤器循环水养鱼系统进行了培育鲤仔鱼至乌仔的育苗实验。结果表明:鱼苗在10—15万尾/m2的放养密度下,鲤仔鱼在15d内达到了乌仔规格,成活率达到87%。 2. 工厂化水产养殖系统中的污染物 工厂化水产养殖系统中的污染物主要是未被摄食的残饵、养殖生物的排泄物和分泌物、病原体及其他杂质。最终以悬浮的颗粒物、溶解有机物、氨氮的形式存在,为了使这些污染物的浓度达到养殖生物正常生长繁殖所要求的安全浓度之下,应具备不同的污染物处理单元,以维持整个养殖系统对水质、溶氧、温度及其他水化学参数的需要。 3. 目前工厂化水产养殖系统中的主要水处理单元与设备 根据养殖系统的特点和养殖生物对水质的要求,一般情况需要设的处理环节有:(1)去除悬浮颗粒物(粒径>100um);(2)去除微颗粒(粒径<30um)[6];(3)增氧;(4)杀菌消毒;(5)生物法除氨氮;(6)水质调控。按照一定的工艺流程将这些环节组合,来净化养殖用水,现将各个处理环节所涉及到的有关设备及工艺分述如下: 3.1 固液分离去除悬浮颗粒物 在循环水养殖过程中,鱼类的粪便、及其所食饵料的20-60%最终以固体废弃物的形式排入水中,其中,悬浮性固体颗粒物占50% 左右[7],是养殖水体污染物的主要来源。按照悬浮颗粒物的特性(密度、颗粒的大小) , 又可分为机械过滤和重力分离两种技术[8]。

养鱼技术

池塘养鱼技术 2008-02-28 20:46 池塘养鱼技术要点 1.淡水鱼类养殖的基本概念 淡水鱼类养殖是将鱼种投放到水体并加以一定的饲养管理,或对水体中的鱼类资源进行繁殖和保护得高产量鱼的生产方式。目前中国的淡水鱼类养殖品种有30余种,根据养殖鱼类的特点,水体条养殖措施等,淡水鱼类养殖分为如下方式: 根据养殖鱼类对水温的要求分类:温水性鱼类养殖,一般水温为15_30℃,如鲤鱼、草鱼、鲢、鳙头鲂等;冷水性淡水鱼类养殖:一般适温为10_20℃,如虹鳟、细鳞鱼等;热水性鱼类养殖:一般适温为如罗非鱼、淡水白鲳等。 2. 根据养殖水体条件,养鱼种类和规格、水域类型及养殖措施,淡水鱼类养殖又分为如下方式: a. 静水养鱼和流水养鱼 b. 单养、混养和套养 c. 池塘养鱼、稻田养鱼、河道养鱼、湖泊养鱼、水库养鱼、网箱养鱼、围网与围栏养鱼及工厂化 d. 精养、半精养、粗养等。 3.以下就池塘鱼类养殖技术的重要环节,做一要述。 池塘养鱼 池塘养鱼是中国大部分地区使用的养鱼方式,目前产量约占淡水养鱼的60%以上,具有投资小、收效快、生产稳定等特点。 鱼池条件: 面积:一般成鱼池面积为5_10亩,这样易于管理。亲鱼池、鱼苗池、鱼种池以3-5亩为宜。 水深:一般成鱼池水深2_3米。北方的越冬池以严寒最厚冰层以下1.5-2米为宜。鱼苗池、孵化池1.0_1.5米为宜。鱼种池一般要求水深1.5-2.0米。 水质:水源充沛、水质良好是养鱼的根本条件。 底质的要求:池塘底质最好是壤土,砂壤土,其次是黏土。 4.放养前的准备工作 休整池塘,清除池底杂草、杂质、平整池塘。 a.清塘消毒 土法清塘:即冬季排干水,通过池底冻结、干燥和爆晒来清除敌害,改良底质。 药物清塘:可使用生石灰或漂白粉。 b.注水和培育水质 池塘消毒后,待药物毒性消失,即可住新水,在鱼种放养前7_10天,既投基肥,培育水质。 5. 鱼种放养 放养大规格鱼种是池塘养鱼的一项高产措施。大规格鱼种具有抗病力强,成活率高,生长迅速的特塘饲养条件下,草鱼一般放养体重0.25公斤的鱼种,经过4个月饲养到秋季可达规格0.5_0.75公养0.5_0.75公斤的可长到1.0_1.5公斤。鲢鳙鱼一般放一龄鱼种,12_18厘米规格,到出塘可达公斤。其他鱼如鲤鱼、鲫和团头鲂都放养一龄鱼种,密度偏稀一些,规格为12_14厘米左右,经过饲养,鲤鱼可达规格0 .5公斤,团头鲂150_350克,鲫鱼100克以上。 6.高产放养模式: 各地根据多年养殖经验,经过科学总结,制订了许多放养模式,在此不一一列举。在此仅介绍80技术: 1). 用上述标准方法准备池塘。 2). 将规格均匀一致的能摄食颗粒饲料的鱼类(如鲫鱼)的鱼种和规格比较均匀的滤食性鱼种(如入已准备好的池塘中,大致分别占总产量的80%和20%。 3). 以一种营养完全、物理性状好的颗粒饲料,按规定的计划和方法饲喂80%的鱼类。

鱼塘的水质必须注意哪些

鱼塘的水质必须注意哪些 作者:管理员发表时间:2010/1/18 13:16:27 阅读:次 俗话说“养鱼先养水”、“好水养好鱼”,水质对养鱼来说非常重要,因此要想养好鱼就得学会辨别水质的好坏。养殖过程中判断水质好坏的重要指标就是水色及其变化情况。根据水色可判断水中浮游生物的种类及数量,从而采取相应用药和施肥措施来改善水质。养殖过程中只有控制好水质,才能提高养鱼、虾、蟹类的生长速度,减少疾病,实现高产、优质、高效的目的。 水质理化因子对养殖的影响 1.养殖水体中氨氮的存在、危害及控制剧毒物质,水生动物的隐形杀手。 1.1氨氮的来源 1)主要来源于肥料和饲料;2)排泄物、底层有机物和细菌的分解作用;3)外来的污染PH值、温度、盐度升高,都会引起氨氮中NH3比例增加。 1.2氨氮中毒的主要原因 1)水体有机物过多,透明度低,水质老化;2)水体PH值较高;3)底层水缺氧。 1.3氨氮急性中毒的症状 对鱼类:鱼溜边漫游,大白天浮头不散,施增氧剂也不见浮头缓解。 (1)鱼群出现挣扎、游窜现象,并时而出现下沉、侧卧、痉挛等症状。 (2)呼吸急促,口时而大张,死亡前眼球突出,张大口挣扎。 (3)鳃盖部分张开,鳃丝呈紫红色或紫黑色。 (4)鳍条舒展,基部出血。 (5)体色变浅,体表粘液增多。 (6)打开腹腔,血液不凝、血色发暗、紫而不红;肝、脾、肾的颜色均呈紫褐。对虾蟹类:体表粘液增多,体表充血,颤拌痉挛、狂游、鳃丝肿胀、脱落。 1.4氨氮控制指标 淡水生物对NH3适应的浓度范围为0.02-2.00mg/L,我国水质标准规定氨氮小于0.5mg/L,《渔业水质标准》中规定:水产养殖生产中,应将氨的浓度控制在0.02mg/L以下。实际养殖中不应超过0.6mg/L。一般而言,同一鱼类的鱼种比成鱼对氨气耐受力弱,不同鱼类对氨氮的耐受力不同。在对虾养殖过程中要求氨总量不超过0.5mg/L,氨氮含量在0.2mg/L以下。 1.5氨氮过高的控制措施 预防:经常使用“绿力源”、“益生宝”、“调水益生菌”、“净水利生素”、“光合细菌”,每隔7-10天左右泼洒一次。少投喂高蛋白饲料。 控制措施:先施用“EM菌粉”和“光合菌”,再使用“高能颗粒氧”、“氨硫亚硝净”或“高能大粒氧”去除氨氮;有条件的抽去池塘的底层水1/3,然后大量加注新水,施“菌力神”或“净水利生素”。若发现轻微中毒,用“氨硫亚

水质管理——PH值的调整方法

水质管理——PH值的调整方法 调整PH的目的 养鱼先养水,这句话大家不陌生,但是怎么理解这句话的真正含义呢?我的理解是:养水是指养殖用水的内在质量。我们用来“养水”的办法很多,比如,建立健全的硝化系统,培养出优质硝化细菌,水中添加氧气,和各类营养成分,通过检测毒素和微量元素而达到控制水中各种物质的含量,我们也可以借助其他一些手段间接观测水的质量。比如pH值(KH GH NH3+NH4 NO2 NO3 )测量。 那我们测量pH值得目的是什么呢?为什么要测量ph值?如果pH值不合乎我们鱼类的最佳生存要求怎么办?是不是直接调节pH值或是加入一些物质调节就可以呢?下面我与大家一起思考。 在我们养鱼水中,如果pH值出现了波动,那肯定是水质出现了变化而带动了pH值发生了变化,如果此时直接调节pH值再标准也不能解决水质的问题,虽然pH值调到了正常,但是水中的硝酸盐或其他有毒物质不但不会减少的,相反有的会因为pH的变动而加速累计。 关于水质的好坏与pH值的测量,我引用一句话说明,可能不是很恰当,但愿能说明白问题,——“醉翁之意不在酒,而在于水体之中”。我们监测pH值的目的也不是在于单纯调节指数的高和低,,而是通过其指数的高低知道水质的变化情况,从而调整好水质,用调整好的水来改变pH值。所以现在很多鱼友测量pH值的目的,是为了调节pH值而调节pH值,是非常错误的,是不懂其养水的原理而为之。 尤其是调节跌酸水质,更不能单单的从pH值上下手,他需要一个有主有次综合的办法去调理水质,首先要弄明白在养殖水中跌酸的的根本原因是什么,再从根本上下手。看看是否因为硝化细菌数量增多,氧化作用下生成的硝酸过多,溶于水后产生H+使水质变酸,最终积累下硝酸盐水质老化的原因,还是因为其他什么原因。只有找到根本原因才能对症下药。 硝化系统引起的跌酸 在弄明白了跌酸的主要原因后,针对其做出动作,而不是一概而论的。 先谈谈主要的吧——硝化系统过强而引起的跌酸: 在治理本质的基础上(降低硝化作用)的同时,还要注意一些辅助手段,减少氨源,(换水)加强水体KH值,KH值不等于暂时硬度,他是形成暂时硬度的必要条件,它在水中的作用主要是缓冲PH值的变化,KH值之所以起到缓冲作用,是因为HCO3能发生可逆的水解平衡反映。 请看:HCO3-+H2O ---> H2CO3+OH- KH值与水的硬度更没有关系。 比如饲养密度,喂食量,以及适量的换水等等,从根本上调理水质达到各项指标,只要把水质慢慢的调理到我们所要的地步,pH值也会慢慢的到达我们预期的数值。(我说的这些,是

浅谈鱼塘加氧

浅谈鱼塘加氧 邱岳巍 摘要:随着我国北方渔业养殖的发展,适合于北方渔业养殖的一系列配套机械的研发迫在眉睫。对于北方冬季养殖的特殊环境,我们迫切研究一套适合于北方冬季鱼塘冰下增氧设备,为此,作了一些关于鱼塘养殖及鱼塘加氧设备的调查。 1、前言 在水产养殖中,水中氧的溶解量是制约放养密度和提高单位面积产量的重要因素。保证适当的溶氧量能促使鱼类摄食旺盛、生长迅速、提高产量,反之,溶氧低了就会妨害鱼类生长,引起浮头、甚至大量窒息死亡。 实验表明,当池水中的含氧量在3mg/L以上时,鱼类多能正常生活;池水含氧量在2mg/L左右时,就影响一些鱼类的正常生活;如果池水中含氧量低于1mg/L时,许多鱼种就会感到呼吸困难,甚至停止摄食,出现浮头现象。若水中含氧量继续下降,就会导致鱼群窒息死亡。所以一般将3mg/L作为池水含氧量的安全浓度,将2mg/L作为警戒浓度,将1mg/L作为危险浓度。 同时,实践已经证明,鱼的摄食量也和水的含氧量有直接关系,池水中的含氧量高,鱼的摄食量增加,二者成正比。饲料成分相同的情况下,在含氧量丰富的水体中养鱼,饲料的利用最充分,鱼也生长的比较快。所以水体中的溶解氧是调节鱼类生长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 在一定的气压和温度等外界条件下,氧在水中的饱和溶解量是一定的。在一定的气压下,温度越低,氧的饱和溶解量越高,温度越高,氧的饱和溶解量越低。在一定的温度下,气压降低,氧的饱和溶解量降低,气压增高,氧的饱和溶解量增高。 在自然条件下,鱼塘中的溶解氧来源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来源于水中的藻类、浮游植物的光合作用,约占水中总溶氧量的90%,另一方面是来源于大气中氧分子对水面的扩散。研究表明:在水体溶解氧含量比较充足的情况下,一亩深2m左右的鱼塘,只可供250~300kg鱼群消耗,因此,说明在自然条件下,传统的鱼塘养鱼技术不能使鱼的单产大幅度提高。因而要提高池塘养鱼的产量,就必须采取人工的方法,向水体中充氧,以提高氧的含量。 2、增氧方式 机械增氧是以使用机械为手段,综合利用生物、化学、物理等方法,重

鱼池水质检测标准及测试方法

如何衡定养鱼塘里的水质 鱼池水质管理,直接影响养鱼效益。衡量鱼池水质好坏的指标主要有:池水温度、酸碱度(PH值)、溶氧值和透明度。现将其测试技术简介如下: 1.温度测试 不同鱼类对水温的要求不同。鲢、鳙、草、鲤、团头鲂等属温水鱼类,适宜生活的水温为20℃~30℃。罗非鱼属热带鱼类,适宜水温为25℃~34℃。为了给鱼创造最 适宜的温度环境,就要随时掌握池水的温度变化。监测水温最常用的是水银温度计, 但只能测得表层水温。水质分析仪和溶氧测定仪,均有水温测试功能,且可测定不同 水层的水温。 2.酸碱度测试 池水的酸碱度(PH值)既影响鱼类的生长生活,又影响到池水中的营养素,因此人们常用石灰来调节鱼池水的酸碱度。对于鲢、鳙、草、鲤、团头鲂等温水鱼类,喜偏碱 性水,其适宜PH值为7.5~8.5。 测定池水酸碱度最简单可靠的方法,是使用石蕊试纸。测定时,将一张试纸浸入 水中2~3分钟后取出,再与酸碱度色谱对照,找到其中与试纸颜色相同的一段,就能知道池水的酸碱度了。 3.溶氧值测试 一般鱼类适宜的溶氧值为3毫克/升以上,当水中溶氧值小于3毫克/升时,鱼停 止摄食和生长;溶氧值小于2毫克/升时,鱼就会浮头;在0.6~0.8毫克/升时开始死亡。过去测试溶氧值大多采用化学方法,即磺量法,这种方法虽然准确性较高,但既 麻烦难度又大,一般养鱼户难以掌握。近年来已有不少测量溶氧值的电子仪器投放市场,如水质分析仪、溶氧测定仪等。这些仪器都有一个专用探头,只要把探头放到水中,将转换开关拨到测氧档,经过大约1~2分钟,仪表头上的指针就会指出水中的溶氧值。 4.透明度测试

所谓透明度,就是阳光透入水中的程度。透明度与水色直接相关,而水色又标志着水的肥瘦程度和水中浮游生物的多少。 测定透明度可以自己制作一只黑白盘:用薄铁皮剪成直径为20厘米的圆盘,用铁钉在圆盘中心打一个小孔,再用黑色和白色油漆把圆盘漆成黑白相间的颜色,在圆盘中心穿一根细绳,并在绳上划上升度记号。将黑白盘浸入鱼池水中,至刚好看不见圆盘平面时为止,这时绳子在水面处的长度标记值就是池水的透明度。如果透明度大于35厘米,说明池水太瘦了,要追肥,可多投饲料;如果透明度小于25厘米,说明池水太肥,要少投饲料,并加注新水。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