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智力残疾儿童的实用康复训练方法

智力残疾儿童的实用康复训练方法

智力残疾儿童的实用康复训练方法

家庭康复是智力残疾儿童早期康复的重要组成部分,家长是孩子天然的老师,如果一种能力由孩子的天然老师——家长来训练,那么这种能力最容易经常化并且保持下去。孩子的未来取决于家长以及家庭成员的正确认识和辛勤付出。下面我们讨论一下智力残疾儿童实用康复训练的一些方法。

**家里有了一个智力残疾儿童,大多数人会认为其父母是悲惨的失败者。其实问题也可以不这么看,所有的孩子都不只属于父母,他们同时也是属于社会的。对智残儿童的养育就算是父母为社会承担了一份更重的责任。

一、智力残疾儿童康复训练的基本原则

(一)趣味性原则

要充分了解智力残疾儿童的心理特点,调动智力残疾儿童的兴趣,寓教于乐,创造一个和谐、愉快的训练环境,以利于儿童的主动参与和全面发展。

(二)发展性原则

强调遵循儿童身心发展规律,以发展变化的观点看待每一名智力残疾儿童,采取相应的措施,主动地适应这种变化。

(三)生活化原则

日常生活中的训练他往能发挥最好的效果,把康复训练融入日常生活活动,充分调动智力残疾儿童的各种感觉功能(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提高他们的生活自理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

(四)个别化原则

智力残疾儿童存在着明显的个体差异,必须根据儿童的身心特点安排不同的训练内容,采取不同的训练方法和手段,家长要与专业康复人员加强沟通,共同制定适合智力残疾儿童个性发展的最佳方案。

(五)融合的原则

强调在为智力残疾儿童提供个别化的、专门的康复服务的同时,也要为他们提供一个融合的环境,使他们能够尽早适应正常的社会生活环境,为将来融入社会打下基

础。

(六)小步子、多重复的原则

智力残疾儿童的康复训练是一个长期、渐进的过程,只有坚持循序渐进、重复练习、综合训练的原则,才能取

得实实在在的效果。

(七)发挥潜能的原则

要注意发现智力残疾儿通身上潜在的能力,充分利用他们的潜能加强训练,帮助他们扬长补短。

二、智力残疾儿童康复训练的一般流程

康复训练应遵循以下流程进行:确定康复训练对象->进行初次评估->制订训练计划->实施康复训练->进行效

果评估与总结。

三、智力障碍儿童康复训练的主要内容

康复训练的主要内容包括运动能力、感知能力、认知能力、言语交往能力、生活自理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等。

四、智力残疾儿童康复训练的常用方法

智力残疾儿童康复训练方法要因人而异,重要的是及时给予强化和适当提示,使孩子建立信心。

(一)智力残疾儿童运动能力训练

智力残疾儿童的运动发展比正常儿童迟缓,平衡能力、协调能力都相对差些,因此就要对他们进行科学、系

统的运动康复训练,最大程度地改善其运动能力,为其智

力发展和适应能力的提高打下基础。主要内容包括翻身、坐、爬、站、步行、上下台阶、跑、伸手取物、捏取、拧盏、系扣子、穿珠子、折纸等。

1.翻身

包括由仰卧位翻到侧卧位、由侧卧位翻到俯卧位、由俯卧位翻到仰卧位三个目标。训练器具是垫子、训练床。具体方法如下:

(1)孩子取仰卧位,训练者在其左(右)侧,用一只手经孩子的腿下穿过两腿之间,手掌搭在孩子的左(右)腿膝关

节上部,用另一只手托在肩关节下面,两手同时用力,使

孩子翻过身去从侧卧位到俯卧位;再用相同的方法使其到

仰卧位。

(2)训练者在孩子头部的前方,两手掌放在其两颊,使孩子的头从仰卧向侧方轻轻转动(根据具体情况做),随着

头部的转动,孩子的身体也随之转动。

(3)孩子取仰卧位,训练者在其左侧,辅助他将右腿搭过左腿,用言语诱导孩子完成动作,同时在其臀部给予辅

助力。辅助力要恰到好处,目的是让孩子主动做。

(4)动作方法同(3),只是最后不给予辅助力。

(5)观察孩子独立翻身,再根据孩子完成的情况,给予指导。

2.坐

包括靠辅助和小靠辅助端坐位和长坐位两个目标。训

练器具是垫子、墙。训练长坐位具体方法如下:

(1)孩子背靠墙或其他物体,双膝伸展,髋关节屈曲(90°~100°)完成长坐位。

(2)孩子不用背靠物体做长坐位,在辅助下保持平衡。

(3)孩子在没有任何辅助下,完成长坐位并保持平衡。

3.爬

包括能用双手、双膝支撑身体和能手膝并用四肢爬和俯爬两个目标。训练器具是垫子、护膝。具体方法如下:

(1)孩子在语言提示下,模仿训练者正在做的爬行动作。

(2)孩子在辅助下做爬行动作:①在孩子前后分别有一名训练者,一个辅助上肢动作,一个辅助下肢动作。②训

练者站在孩子身旁,用手抓住孩子的腰部衣服,使其四肢

着地,然后带动其向前爬行。

4.站

包括扶物站立、独立站立两个目标。训练器具是墙、床、椅子、双杠。具体方法如下:

(1)训练者扶着孩子站立(手拉手,扶躯干)。

(2)孩子扶着物体(床、墙、桌子等)自己站立。

(3)孩子独立站立,不借助于任何帮助。

5.步行

包括维持支撑期、维持摆动期两个目标。训练器具是双杠。具体方法如下:

(1)两人辅助:一人拉住孩子的双臂保持其平衡,另一人蹲下提推其小腿,迫使孩子向前迈步。

(2)一人辅助:训练者站在孩子身后,两手扶住其两侧手臂,然后用下肢迫使孩子向前迈步。

(3)训练者示范走的动作或口头提示,让孩子模仿。

6.上下台阶

包括上台阶与下台阶两个目标。训练器具是楼梯、牵引物(绳、棍等)。具体方法如下:

(1)训练者站在孩子身后,两手扶其双臂,用膝盖顶住孩子的胭窝上部,迫使其抬腿。

(2)训练者用手或横棍拉住孩子,同时用语言配合,拉着孩子上下台阶。

(3)用语言提示使孩子上下台阶。

7.跑

包括在辅助下跑、独立跑两个目标。训练器具是跑步机、平整的地面。具体方法如下:

(1)两名训练者每人握住孩子的一只胳膊,架(拉)着孩子跑。

(2)训练者站在孩子左侧,用右手拇指掐在孩子的衣领里,另外四指伸直起到推动作用,同时也可防止孩子跌倒。

(3)训练者示范并口头提示。让孩子自己跑。

8.伸手取物

包括有意识地伸手、五指抓握物体两个目标。训练器具是食品、玩具等。具体方法如下:

(1)训练者用孩子最喜欢的物品吸引其注意力,使孩子有伸手去取的愿望。

(2)让孩子张开五指抓到物体并取回来,及时给予强化。

9.捏取

包括两指张开、捏住物品、取回物品三个目标。训练器具是细小的物品。具体方法如下:

(1)训练者辅助孩子利用食指、中指与大拇指捏取细小物品。

(2)训练者示范或口头提示,让孩子自己捏取物品。

10.拧瓶盖

包括握住瓶盖、腕部旋转两个目标。训练器具是带盖的饮料、带螺丝扣的器皿。具体方法如下:

(1)训练者握着孩子的手反复做拧盖的动作。

(2)训练者示范或口头提示,让孩子自己拧盖,直至独立完成。

11.系扣子

包括看准扣眼儿、两手配合扣好扣子两个目标。训练器具是带扣的上衣、扣扣子练

习器。具体方法如下:

(1)训练者协助,扣子要和扣眼相应对准,用两手的拇指和食指相互配合扣好扣子。

(2)从大扣到小扣按照从易到难的顺序练习,逐渐熟练。

l2.穿珠子

包括一手拿珠一手拿线、把线穿过珠子、双手配合摞珠三个目标。训练器具是大小不

等、形状不一的珠子。具体方法如下:

(1)一手拿珠,一手拿线,把线从珠子的孔中穿出。

(2)抓住线头把珠子摞下。

13.折纸

包括把纸抚平、将纸对折、沿直线抹平纸三个目标。训练器具是纸。具体方法如下:

(1)拿起纸,平放在桌上,把纸抚平,一手将纸折起,另一手辅助将纸边对齐。

(2)用手将纸抹平。

(二)智力残疾儿童感知能力训练

智力残疾儿童感知能力训练即感官知觉的训练,主要内容包括听觉、视觉、触觉等内容,每项内容还包括灵敏度、

注意广度、协调能力和分辨能力几个方面。

1.智力残疾儿童注视物体

包括注视-固定物体、向不同方位集中视力(上、下、左、右)两个目标。训练器具是小食品或孩子很喜欢的玩具物品、容器。具体方法如下:

(1)训练者把几种小食品放在干净的桌上,然后坐在孩子身边提示他:“去拿饼干。”拿正确后给孩子吃;如不

正确,先示范一遍;如果还不正确,再带着他做一遍。

(2)让孩子注意训练者手中的食品,然后用容器盖住,让孩子自己找出吃掉。

(3)把几样物品分别放在房间里易于见到的地方,以便让孩子看到,然后让孩子坐在一个固定位置上,要求孩子

指出物品的位置。

(4)让孩子把掉在地上的玩具找到并捡到容器中。

2.追视移动的物体

包括追视无规律移动的物体、追视有规律移动的物体两个目标。训练器具是皮球、气球、吹泡泡用具、手电筒。具体方法如下:

(1)训练者与孩子面对面坐在地板上。将皮球滚向孩子并让他接住,渐渐地变换球的方向,让孩子必须注意看才

能接住。

(2)训练者将泡泡吹到空中,让孩子用手将其碰破。

(3)训练者和孩子一起把气球拍上去,等它掉下来再拍上去。

(4)在一间较暗的房间,训练者和孩子坐在一起,把手电筒打开,让孩子追视光线所到的地方,电筒光的运动要

有规律。

3.智力残疾儿童分辨生活中常见的声音

包括寻找声音的来源、理解声音的作用并了解即将发生的事情两个目标。训练器具是玩具牛、狗、猫、铃、哨、电话、铃声、哨声、音乐以及生活中各种声音。具体

方法如下:

(1)训练者把玩具牛放在桌子上,发出“哞”的声音,然后让孩子把玩具牛收起来,当其明白之后,再教孩子认

识其他两种动物的发声。

(2)当孩予做活动时,训练者在孩子的身后摇铃、吹哨

或使电话发声让孩子停止活动,并寻找声源。

(3)多次训练孩子,使孩子认识到,某一声音之后,接下来总是一个特定的行动。如:铃声之后大家排队外出;

哨声之后大家解散休息等。

(4)教孩子听到一个声音后就做一件简单的事情。如:听到敲门声就去打开门;听到电话铃声就去接电话。

4.味觉分辨

包括分辨各种常见味道而让孩子的味觉与词语建立联系、通过辨别味道而让孩子来分辨物品两个目标。训练

器具是甜、酸、苦、辣等味道单一的食品,冷热不同的食品。具体方法如下:

(1)让孩子尝一口糖,告诉他:“这是甜的。"让孩子

尝一口乱点,告诉他:“这是甜的。”让孩子尝一口山楂,告诉他:“这是酸的,不是甜的。”再将各种食品分

别让孩子尝一口,问:“这是甜的吗?”将以上三种东西摆在桌上,让孩子判断哪个是甜的。

(2)训练者吃一口冰激淋,做出夸张表情:“好凉!”

让孩子也吃一口,体验凉的感觉。

(3)训练者桌上放着糖、醋、辣酱等食品,让孩子通过品尝说出哪个足甜的,哪个是酸的,哪个是辣的。

(4)蒙上孩子的眼睛,让孩子说出吃到的东西是什么。

5.分辨气味

包括分辨各种常见气味并建立气味的概念、表达闻到的气味两个目标。训练器具是与生活中的真实情境相联

系的物品。具体方法如下:

(1)家里炒菜时,大人做出夸张的动作:“妈妈炒的菜真香!”让孩子模仿。

(2)拿来有香味的水果或食品,训练者说:“真香!”

让孩子模仿。

(3)上厕所时训练者说:“真臭!”让孩子模仿。

(4)训练者深深地吸气,表示闻到的气味特别“香”。

(5)训练者用手在鼻前摆动,表示闻到的气味特别“臭”。

6.智力残疾儿童触觉分辨

包括分辨各种感觉(冷暖、凉热、粗细、糙滑、软硬、湿干……)、分类物品的质地两个目标。训练器具是各种可凭触觉感受的常见材料(冷热水、干湿毛巾、沙石……)和乳液、刷子、布、纸、金属等生活中常见的物品。具体方法

如下:

(1)训练者将一冷一热两杯水放到桌面上,让孩子用手触摸,分辨冷热这两种不同的感觉。

(2)让孩子玩橡皮泥,体会“软”的感觉,将豆类压入橡皮泥里,体会软硬这两种不同的感觉。

(3)训练者将乳液轻涂于孩子的腿、脚以及身体其他部位,让孩子体会湿的感觉。

(4)训练者将刷子、布、纸等物品放在桌上,让孩子去摸,感觉一下,然后蒙L孩子的眼睛,让孩子凭触觉判断

是什么物品。

(5)“百宝箱”游戏:依训练需要在箱内放入几种物品,训练者让孩子按要求拿(摸)出。

(三)智力残疾儿童的认知能力训练

智力残疾儿童的认知是一种心理活动,包括知识的获得、储存、转化和使用,是与感知活动几乎同步进行的

心理活动,是其他心理活动的基础。训练内容主要有物体

恒在、模仿、记忆、接受、配对、分类、推理、解决问题

和概念理解。

1.认识物体的存在

包括找到藏起来的东西、理解图片的意义两个目标。训练器具是孩子熟悉的环境、孩子喜欢的物品;几组内容连

续的图片(如:一张侧面盆花图和一张正面盆花图)。具体

方法如下:

(1)训练者将一个被孩子喜欢的物品呈现在孩子面前,然后当着孩子的面把它藏到一个地方,让孩子找。

(2)方法同上,藏的速度更快,地方更隐密,训练者边做边叙述:“××哪去了?妈妈把它藏起来。”

(3)把两张图片呈现在孩子面前,问孩子是否是同一个物体(从不同角度看的内容不同)。

(4)观察图片l(小免在筐外)问:“图上有什么?”

(5)观察图片2(小兔在筐里)问:“小兔哪里去了,还有吗?”

(6)给孩子讲解:“小兔还有,不过是跑到筐里了。”

2.物品分类

包括将物品分成两组、将物品分类和按相关功用把物品分类三个目标。训练器具是4只笔、4块橡皮、不同类别的物品(图片)各一份摆在桌上(食品、玩具、服装、家具)以及勺子、碗、盘,毛巾、脸盆、香皂、帽子、鞋、手套。具体方法如下:

(1)将两个小盘放到桌子上,把一支笔放到盘子里,把一块橡皮放到另一个盘子里,每次给孩子一支笔。

(2)指着放笔的盘子:“请你把笔放进去。”逐渐减少指导,直至孩子自己能放,然后依次放橡皮。

(3)让孩子把相同类别的物品放在一起,每次给一张图片,帮他分析,逐渐减少指导,以建立类别概念。

(4)把每一组物品放在一起,一边放一边说出物品的名称和用途,然后每次递给孩子一件物品,让他放到适当的位置。

3.认识物体间常见的关系

包括分辨大小、长短、高矮三个目标。训练器具是带刻度的长尺与短尺、大球与小球。具体方法如下:

(1)用长、短尺进行比较,用大、小球进行比较。

(2)找两位高矮不同的小朋友,让他们站在一起进行比较。

4.认识颜色

包括建立颜色概念、将颜色配对、把颜色分类三个目标。训练器具是多种不同物品,其中4~6个颜色相同(目标颜色),一个小盘;彩色纸与彩色玩具(纯色);不同颜色的小插片或小珠子、小盘。具体方法如下:

(1)把小盘放在桌上,把一个目标色放人小盘并告诉孩子:“这是红色的。”待孩子重复后,再做一遍。

(2)然后递给孩子一个物品,让他重复刚才的动作,递给孩子两种颜色的物品,教其把红色物品放入小盘,非红色物品放在桌上。多次重复,直至孩子建立起红色的概念。

(3)把不同颜色的玩具摆放在桌上,给孩子一张彩纸,要求孩子把彩纸放到相同颜色的玩具上,如果孩子放错了,就及时指导一下。最初只用两种颜色,熟练后再逐渐增加。

(4)把一堆插片按颜色放在相应的小盘中,每次都说出插片的颜色。

5.认识方位

包括认识前后、左右、上下等目标。训练器具是玩具、

图片。具体方法如下:

(1)以一个玩具为参照物,将另外两个玩具分别放在第一个玩具的前后位置,教孩子认识前后位置。

(2)以孩子为参照物,将玩具分别放在孩子的身前或身后,教孩子判断前后方位。

(3)当孩子会判断实物后,练习通过图片判断。例如:“小朋友的前面是什么,后面有什么?”“小刚的前面一个小朋友拿着气球?后面的小朋友穿一条裙子,指出哪个是小刚。”

6.认识形状

包括建立形状的概念、进行形状配对与形状分类等目标。训练器具是几种常见形状及图片、镶嵌板、小盘等。具体

方法如下:

(1)呈现图形,告诉孩子:“这是圆形。”让孩子用手摸一摸并且复述,再次呈现大小、颜色都不同的圆形,同

样让孩子感受,直到建立圆的概念后,再出示两种不同的

形状,让孩子从中拿出圆形。

(2)示范将圆形板放人圆洞中,让孩子边模仿边说出形状名称。

(3)将小盘放在桌上,指导孩子将相同形状的板放在同一个盘子里,边放边说出形状的名称,熟练后,让孩子自

己做分类练习。

7.分辨有无

包括分辨实物的有无、分辨图片的有无两个目标。训练

器具是孩子喜欢的玩具或小食品。具体方法如下:

(1)将玩具呈现在孩子面前,告诉他:“有玩具。”然后藏起,拍手说:“没了。”让孩子复述。

(2)两手伸在孩子面前,一只手里有食品,一只手里没有,告诉孩子:“这只手里没有饼干,这只手里有。”让

孩子指认哪边有、哪边没有。

(3)给孩子看一组图片,让孩子比较两张图片的不同,指导孩子:“这张图片上的花盆里有花,这张图片上的花

盆里没有花。”

8.认识水果、蔬菜等食品

包括建立概念、有效利用概念两个目标。训练器具是实物及彩色图片、线条简笔画图片、生活实际环境。具体方

法如下:

(1)在平日生活中注意有意强调一些经常接触的物品。例如:“小明,现在我们来吃苹果。”“看,妈妈在洗西

红柿。”

(2)将一个水果放在桌上,告诉孩子:“这是桃子。”让他复述,然后指令:“把桃子递给我。”如果孩子不能

准确地做,就手把手指导,直到他能完成。

(3)认识水果图片,步骤同方法(2)。

(4)随机教学:“小明,帮妈妈拿一根香蕉。”“小明,这些食品里你最喜欢吃什么?”

(5)配对把茶叶放到茶杯里。把蔬菜放到菜盆里。把水果放到果盘里。

9.知道天气情况

包括了解天气情况与人类生活的关系、了解各种常见的天气常识和知道如何应对不同的天气状况三个目标。训练

器具是相关录像片或图片、实物、生活实际环境。具体方

法如下:

(1)通过观看录像片或图片,使孩子了解天气与人类生活的关系,如降雨对农作物的影响、起雾与交通的关系等等。

(2)用配对方法,使孩子了解各种天气状况的特点,如阴天一下雨、下雪,可用实物雪;晴天一暖,可用实际景

况太阳高照。

(3)观察不同的天气,别人都是怎么做的(看录像):下雨时要打伞、穿雨衣和雨鞋……

(4)判断天阴了要下雨,该做哪些准备呢?(选择)

10.知道因果关系

包括知道饿了要吃东西,天冷了要多穿衣服,下雨了要打伞。

(1)通过看录像片或图片,使孩子了解吃了脏东西会肚子疼,生了病要吃药、打针。

(2)通过实际生活中的观察,让孩子知道下雨了,小朋友穿上雨衣再去上学。

11.点数

包括点数实物、点数图形、点数抽象图形三个目标。训练器具是插片、珠子、图片等。具体方法如下:

(1)将插片等小物品摆在桌上,手把手地教孩子点数实物,点一个数一个,先点数1~3,熟练后再增加到4。

(2)示范用手指一个图形,说一个数字,然后让孩子模仿。数量由少到多,渐增。可用铅笔做记号,点过一幅图之后就画一个记号,避免重复。

(3)在前两项内容都能顺利完成时,就可以用相同方法点数抽象图片。

12.认识时间

包括建立大的时间段概念(年、月、日、白天、黑夜、上午、下午等)、认识电子表显示的时问、认识钟表的时间三个目标。训练器具是相关图片、钟表模型。具体方法如下:

(1)利用现实生活任一时机告诉孩子:“现在是上午,我们要……;现在是晚上……”

(2)通过观察图片,让孩子巩固时间概念,如太阳升起来时是早晨等。

(3)是白天还是晚上?让孩子判断。

(4)给孩子出示电子表,告诉其用途,并教其读法。平时可用模型练习。

(5)认识钟表,知其用途。

(6)认识长短针及其含义。

(7)能看懂指针意义并正确读出时针所指的时间。

(8)懂得基本换算。

(9)能对“马上、一会儿、立刻”有适当反应。知道年月日的说法。知道小时、分钟的说法。

13.认识钱币

包括知道钱币的用途、认识硬币面值、认识常用钱币、

保护人民币四个目标。训练器具是l、2、5、10元人民币

和数字卡片;元、角、分文字卡片及壹分、贰分、伍分、

壹角、伍角,壹元硬币;各种面值的人民币。具体训练方

法如下:

(1)首先教孩子认识1、2、5、10元数字卡片,带孩子走进商场,看看顾客花钱买东西的场景。

(2)认识l元、2元、5元、10元面值人民币。

(3)带孩子花钱买喜欢吃的食品。

(4)告诉孩子:“钱币是买东西用的。”

(5)认识元、角、分字卡,建立元大、分小的概念。

(6)认识壹角、伍角、壹元、壹分、贰分、伍分的硬币。

(7)把常用人民币放在一起,取出1元买冰棍,取出伍角买报纸,取出10元买菜。

(8)说说自己花了多少钱,买了什么东西。

(9)不能在人民币上乱画,也不能撕毁人民币,发现人民币有破损时要设法贴好。

智力残疾儿童康复训练

智力残疾儿童康复训练 智力残疾儿童康复训练是帮助他们充分发展潜能,提高生活自理能力和社交能力的重要措施。以下是一份详细的智力残疾儿童康复训练计划: 1.评估和个别化计划制定: 首先,进行全面评估,了解儿童的认知、运动、语言和适应能力等方面的情况。根据评估结果,制定个别化的康复训练计划,设定明确的目标和阶段性任务。 2.认知训练: 针对智力残疾儿童的认知能力,包括记忆、注意力、思维等方面进行训练。使用简单而具有趣味性的活动,如拼图、游戏和故事讲解等,帮助他们提高观察力、集中注意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运动康复训练: 通过体育运动、物理治疗等方法,提高儿童的肌肉协调性、平衡感和运动技能。可以进行简单的运动训练,如走路、跑步、跳跃等,同时结合物理治疗手段,如理疗和特殊器械训练,帮助他们锻炼身体和提高运动能力。 4.语言和沟通训练: 为了促进智力残疾儿童的语言和沟通能力发展,可以采用语言治疗、口语训练等方法。通过与他们进行有趣的对话、识字性游戏、角

色扮演等活动,鼓励他们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感受,提高语言表达和沟通交流的能力。 5.社交能力训练: 智力残疾儿童常常面临社交障碍,因此需要进行社交能力训练。通过模仿、角色扮演、小组合作等活动,让他们学会与他人互动、分享、合作和解决冲突,提高社交技巧和适应能力。 6.日常生活技能培养: 培养智力残疾儿童的日常生活自理能力,包括穿衣、洗脸、刷牙、吃饭等方面的技能。通过示范、引导和反复练习,帮助他们掌握这些基本生活技能,增强自理能力和独立性。 7.家庭支持和社区融入: 智力残疾儿童的康复训练需要得到家庭的支持和社区的关注。与家长建立密切联系,提供康复训练指导,并组织家庭和社区活动,让他们参与到正常的家庭和社交生活中去,促进他们全面发展。 8.定期评估和调整计划: 定期对智力残疾儿童进行评估,了解他们在各个方面的进展情况。根据评估结果,及时调整康复训练计划,修改目标和任务,确保训练方向的正确性和有效性。 以上是一份详细的智力残疾儿童康复训练计划,每个儿童的情况不同,具体的训练内容和方法需要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在康复训

智力残疾的康复训练

智力残疾病人的康复训练 一、智力残疾的定义 ➢智力水平低于同龄儿童水平 ➢社会生活适应能力障碍 ➢发生于发育成熟以前(儿童:遗传性疾病、脑炎脑膜炎、营养不良、产伤颅内出血窒息、妊娠疾病、发育畸形) ➢发育成熟以后的脑损伤(成人:脑血管疾病、脑外伤、脑病、中毒、社会心理因素) ➢老年期智力衰退(老人:老年痴呆) 智力残疾儿童的身体与心理特点 ➢感知觉:一般为降低,各种感觉从敏锐性降低到迟钝,包括视觉和听觉。也有感觉过敏或正常 ➢注意:注意不集中、注意涣散、维持时间短暂,注意狭窄,主动注意减弱更明显,严重时注意力缺乏 ➢记忆:记忆降低,包括短时记忆和长时记忆,识记、保持、回忆和再现过程都弱。与记忆策略有关,不善于建立事物间的联系 ➢思维:思维简单、直观、具体,缺乏想象和推理,抽象能力差,对数量概念的理解差 ➢语言:发育迟缓,语言简单,词汇贫乏,理解差,发音不清 ➢情感:简单原始,反应慢,体验肤浅,情绪不稳容易爆发,控制能力差 ➢行为:固执、刻板、墨守成规,灵活性差难以改变。缺乏主见,依赖性重,容易受人支配自制力差,容易冲动。 ➢运动:发展迟缓,动作不协调 ➢生活自理:降低,从部分自理到完全不能自理 ➢社会适应:适应环境能力差 ➢精神疾病发生率增加 ➢躯体异常:身高与体重与正常人差异不定,发育畸形,癫痫。 二、智力残疾的分布情况 全国残疾人总数为5164万人,智残人数1017万人,居残疾人总数第二位, 其中男性有531万人,女性有486万人。 从下面几方面反应。 智力残疾人年龄分布状况(推算数)表I 年龄人数(万)构成(%) 0-6137 13.44 7-14 402 39.56 15-29 251 24.70 30-44 134 13.20 45-59 62 6.06 60-74 24 2.34

智障儿家庭童康复训练(写写帮整理)

智障儿家庭童康复训练(写写帮整理) 第一篇:智障儿家庭童康复训练(写写帮整理) 在家庭康复训练方法 艾比布拉。阿布力孜 10090520119 特殊教育目的:智障儿在日常生活活动方面需要很多的帮助,因此,在治疗过程中,应采取一切可能的方法来发展该方面的技巧与能力,通过患儿在有指导下的反复练习、模仿和逐步学习以实现日常生活中最大程度的功能独立。 更衣作业训练:正常孩子约在一周岁时开始配合穿衣,如将脚伸出穿鞋子,胳膊伸出穿袖子。约在一周岁半时开始有意识地脱鞋、脱袜,两岁时会脱宽松的衣服,3岁时能穿上宽松的衣服。5岁时除了困难的步骤如系鞋带,一般能够完成穿脱衣服的动作。脑性瘫痪患儿由于运动功能障碍,穿脱衣服常很困难,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与耐心对患儿进行更衣训练。 1)更衣时的体位:在对一个痉挛性脑性瘫痪患儿进行更衣训练时,身体的体位很重要,因仰卧位时易使患儿身体僵硬、后挺,增加穿衣的难度,所以,在给此类患儿穿衣时,可采用侧卧位或让患儿爬在治疗师的腿上进行。也可让患儿采取坐位,或让患儿坐于墙角,以帮助其保持髋部屈曲,身体前倾,而由患儿自己完成穿衣动作。用做更衣训练的衣服要宽大、简单容易穿脱。训练时可利用辅助用具或给予一定的帮助。多利用胶带、拉锁或按扣来代替扣子、带子。尽量鼓励患儿自己做。2)更衣训练的方式:因脑性瘫痪患儿障碍的情况千差万别,不宜采取统一的训练方法,需具体情况具体对待,但有一些原则应该遵守。如对偏瘫型脑性瘫痪患儿,宜先穿偏瘫侧。应将衣物放在患儿能看见或易取到的地方。如上肢有屈曲痉挛,应先对上肢进行缓慢的牵伸,然后再将其带人衣袖内。遇下肢伸直痉挛时,治疗师可将双手置于患儿的下腰部并轻轻用力,使其上身前倾,髋、腿屈曲,然后,再进行衣物的穿着。对于经常将衣服穿倒或穿错左右鞋的患儿,应在衣服或鞋子上做其能够识别的提醒标记。必要时,可使用辅助用具或

智力残疾儿童康复训练教案

智力残疾儿童康复训练教案 一、教学目标: 1.帮助智力残疾儿童增强身体功能,提高日常生活自理能力; 2.培养智力残疾儿童的动作协调和平衡能力; 3.促进智力残疾儿童的感觉统合能力; 4.提高智力残疾儿童的社交交往能力。 二、教学内容: 1.徒手操活动:操纵手臂,头部、躯干、四肢活动,提高身体协调性; 2.平衡练习:踩高低不同高度的踏板,练习平衡调节能力; 3.手部和眼部协调:玩具拼图游戏,练习手眼协调能力和注意力集中; 4.感觉统合训练:触觉和视觉训练,通过触摸不同物体和观察图像, 促进感觉统合发展; 5.社交技巧培养:进行角色扮演和模仿游戏,学习基本的社交技巧。 三、教学过程: 1.徒手操活动: 首先,教师身体示范头部、躯干、四肢的动作,要求智力残疾儿童模仿; 然后,逐步增加动作复杂度,要求儿童完成更加复杂的动作; 最后,进行全身协调训练,让儿童跟随音乐进行自由活动。

2.平衡练习: 提供高低不同的踏板,让儿童踩上去,并保持平衡; 逐步增加难度,让儿童在踏板上进行跳跃、转身等动作; 通过游戏性方式进行,增加儿童的参与度。 3.手部和眼部协调: 提供具有形状和颜色的拼图或积木,让儿童进行拼装; 引导儿童观察图案,找到正确的拼图或积木; 通过反复练习,培养儿童的手眼协调能力。 4.感觉统合训练: 提供不同触感的物体,如粗糙、光滑、软硬等,让儿童触摸并进行辨别; 使用图片卡片,让儿童观察和描述图片中的内容; 通过感觉训练,促进儿童感觉统合能力的发展。 5.社交技巧培养: 进行角色扮演游戏,让儿童扮演家庭成员、朋友等角色; 指导儿童模仿和表达不同情绪; 通过模仿和角色扮演,培养儿童的社交技巧。 四、教学评估与反思:

智障儿童的康复训练及效果评估

智障儿童的康复训练及效果评估 一、康复训练 一康复训练基本原则 对智力残疾康复的教育与训练应该制定和实施以下基本原则:1.可接受原则智力残疾儿童的教育和训练内容应选择儿童容易接受、符合实际发展水平和特殊需要的; 2.实用性原则在选择和确定智残儿童教育康复和训练内容时,应切实考虑到儿童未来生活和学习的实际需要,不教给儿童脱离生活的或远离生活的“死”知识; 3.趣味性原则对智残儿童的全部教育和训练应该在一个轻松愉快的气氛中进行;尽可能在游戏中学习,在生活中训练; 4.循序渐进原则尽量将康复训练内容分成小步子,按照一定的顺序循环训练; 5.缺陷补偿原则在教育和训练中,有目的地对智残儿童的身心缺陷进行补偿和矫正,促进其尽快康复; 6.集体训练与个别训练相结合的原则在集体训练中,可根据儿童的实际能力和水平分层分组进行;个别训练,要根据每个儿童的实际水平和具体需要对各部分内容适当增减,学习进度和要允许有一定幅度的调整; 二康复训练的内容与技巧 1.感知能力训练借着感觉能力,了解事物的外形,分辨声音和颜色,然后作出反应,并能将对外界的体验应用于日常生活中,以便更能适应环境;进行视觉、听觉、触觉、嗅觉和味觉等范围的训练; 2.运动能力训练包括大运动训练和精细动作训练;大运动是指身体姿势或全身的动作而言,如俯卧、抬头、竖颈、翻身、仰卧、爬行、独坐、独站、行走、跑步、跳跃等训练;从儿童的发展来看,有很明显的顺序性弱智儿童也按这个顺序发展,并在一定的月龄范围出现弱智儿童就不一定按同龄正常儿童同样的月龄范围出现,这是因为运动的发展与生理成熟有密切关系;要求:能逐渐做到感官与功能配合,动作协调,适当地控制动作的力度和速度,操纵物件和运用工具;精细动作是指手和手指的动作,如大把抓、手指捏、穿珠、写字等训练,

智力障碍儿童康复训练方法

智力障碍儿童康复训练方法 随着社会的发展,智力障碍儿童的数量逐渐增多。智力障碍儿童是指智力水平低于正常人群的一类人群,他们的智力发展与年龄不相符合。智力障碍儿童在生活中常常会遭受到各种各样的困难,需要社会的关注和帮助。康复训练是帮助智力障碍儿童改善生理和心理状况,提高生活自理能力、学习能力和社交能力的重要手段。本文将介绍智力障碍儿童康复训练的方法。 一、认知训练 认知训练指的是对智力障碍儿童进行智力训练,帮助他们提高记忆、注意力、思维和语言表达等方面的能力。智力障碍儿童的认知能力通常比正常儿童差,因此需要进行认知训练。 1. 记忆训练 记忆训练是指通过各种方法帮助智力障碍儿童提高记忆能力。常用的方法包括:画图记忆法、联想记忆法、反复记忆法等。例如,可以让智力障碍儿童通过画图的方式来记忆事物,或者通过联想的方式来记忆事物。 2. 注意力训练 注意力训练是指通过各种方法帮助智力障碍儿童提高注意力水平。常用的方法包括:游戏训练法、视觉训练法、听觉训练法等。例如,可以让智力障碍儿童通过玩游戏的方式来提高注意力,或者通过观察图像和听声音来提高注意力。 3. 思维训练

思维训练是指通过各种方法帮助智力障碍儿童提高思维能力。常用的方法包括:逻辑思维训练法、创造性思维训练法、推理训练法等。例如,可以让智力障碍儿童通过解决逻辑题和推理题来提高思维能力,或者通过创作故事和画画来提高创造性思维能力。 4. 语言训练 语言训练是指通过各种方法帮助智力障碍儿童提高语言表达能力。常用的方法包括:朗读训练法、口语训练法、语言游戏训练法等。例如,可以让智力障碍儿童通过朗读文章和讲故事来提高口语表达能力,或者通过玩语言游戏来提高语言表达能力。 二、运动训练 运动训练指的是对智力障碍儿童进行各种运动训练,帮助他们提高运动能力和协调能力。智力障碍儿童的运动能力和协调能力通常比正常儿童差,因此需要进行运动训练。 1. 柔韧性训练 柔韧性训练是指通过各种方法帮助智力障碍儿童提高身体柔韧性。常用的方法包括:瑜伽训练法、拉伸训练法、按摩训练法等。例如,可以让智力障碍儿童通过练习瑜伽和拉伸来提高身体柔韧性,或者通过按摩来放松身体。 2. 平衡能力训练 平衡能力训练是指通过各种方法帮助智力障碍儿童提高平衡能力。常用的方法包括:走绳训练法、单脚站立训练法、跳绳训练法等。例如,可以让智力障碍儿童通过走绳和单脚站立来提高平衡能力,或

智力障碍康复训练方法内容

智力障碍康复训练方法内容 智力障碍是一种以智力发育不全或低于平均水平为特征的神经发育障碍,会对个体的认知、学习和适应能力造成严重影响。针对智力障碍者,康复训练是一种重要的干预手段,可以帮助他们提高智力水平,提升生活质量。本文将介绍几种常用的智力障碍康复训练方法。 一、认知训练 认知训练是智力障碍康复训练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刺激患者的感知、注意、记忆、思维等认知功能,促进其认知能力的发展。常用的认知训练方法包括:记忆游戏、智力拼图、逻辑推理等。这些训练方法可以帮助患者提高记忆力、注意力、思维能力,增强问题解决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二、语言训练 语言训练是智力障碍康复训练的重要环节,通过刺激患者的语言能力,促进其语言表达和理解能力的发展。常用的语言训练方法包括:口语训练、阅读训练、听力训练等。这些训练方法可以帮助患者提高口语表达能力、阅读理解能力和听力理解能力,增强与他人的沟通能力。 三、生活技能训练 生活技能训练是智力障碍康复训练的重要内容,通过培养患者的自

理能力,帮助他们更好地独立生活。常用的生活技能训练方法包括:自理训练、社交技能训练、生活环境适应训练等。这些训练方法可以帮助患者提高自我照顾能力、社交能力和生活适应能力,增强独立生活的能力。 四、社会参与训练 社会参与训练是智力障碍康复训练的重要内容,通过促进患者与社会的互动和融入,帮助他们更好地适应社会环境。常用的社会参与训练方法包括:社区实践活动、职业技能训练、兴趣爱好培养等。这些训练方法可以帮助患者提高社交能力、职业技能和兴趣爱好,增强社会适应能力。 五、心理支持和心理疏导训练 智力障碍者常常伴随着心理问题,因此心理支持和心理疏导训练也是智力障碍康复训练的重要内容。通过提供情感支持、心理疏导和心理辅导,帮助患者积极应对心理困扰,建立积极的心态。常用的心理支持和心理疏导训练方法包括:心理咨询、心理疏导、心理治疗等。这些训练方法可以帮助患者减轻心理压力,提升心理健康水平。 总结: 智力障碍康复训练方法多种多样,包括认知训练、语言训练、生活技能训练、社会参与训练和心理支持和心理疏导训练等。这些方法

智力残疾人康复训练的内容与技巧

智力残疾人康复训练的内容与技巧 本的生活自理能力,包括自我照顾、自我保护、自我控制等。康复训练中,要培养弱智小孩的生活自理能力,让他们尽可能地独立生活。要求:能逐渐做到自己穿衣、洗脸、刷牙、梳头、洗澡、上厕所、吃饭、喝水等基本生活自理能力。 在训练过程中,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1)训练要有计划,由简单到复杂,由易到难,逐步加深。 2)训练要有规律,每天训练时间要固定,不能断断续续。 3)训练要有耐心,不能急于求成,要给予足够的时间和空间,让小孩慢慢适应和进步。 4)训练要有鼓励,要及时给予小孩肯定和鼓励,让他们感 受到自己的进步和成就。 5)训练要有互动,要与小孩建立良好的互动关系,让他们 感受到自己被关注和重视。 康复训练对于智力残疾人的发展和生活有着重要的作用,通过科学的训练和指导,可以提高他们的自理能力、社交能力、研究能力等,让他们更好地融入社会,享受生活。 1.自理训练

自理训练是指孩子们学会穿衣、进食、个人清洁、如厕等自我照顾的能力。这与孩子的认知和体能密切相关,彼此相互影响。因此,应该根据孩子的实际发育水平选择训练的时机。如果训练及时,效果就会更加明显。要求孩子们逐渐掌握基本的自理技巧和步骤,能够照顾自己的生活起居、饮食和个人卫生。同时,还需要能够适应周围环境,应用已有的自理常识,满足生活的需要。 2.社会适应能力训练 社会适应能力是指孩子与他人(包括儿童和成人)交往的能力。作为社会的一员,孩子必须适应所处社会的文化背景和要求。因此,必须根据年龄教会孩子一些生活常识,以便被社会所接受。主要内容包括礼貌用语、与人交往的称呼、交通规则、公共场所规则以及与同伴友好相处等。要求孩子们逐渐能够与别人友善合作,建立和维系良好的关系,掌握一般社会认可的行为,以便适应社会。 3.游戏的作用

智力残疾儿童康复训练教案

智力残疾儿童康复训练教案 教案标题:智力残疾儿童康复训练教案 教案目标: 1. 帮助智力残疾儿童提高他们的认知能力和学习技能。 2. 促进智力残疾儿童的身体协调和运动能力的发展。 3. 培养智力残疾儿童的社交和情绪管理技能。 4. 增强智力残疾儿童的自理能力和独立生活技能。 教案步骤: 第一步:评估和目标设定 1. 进行智力残疾儿童的综合评估,包括认知能力、运动能力、社交能力和自理 能力等方面。 2. 根据评估结果,为每个儿童制定个性化的康复训练目标。 第二步:认知能力训练 1. 使用简单的认知游戏和活动,如拼图、配对游戏等,帮助儿童提高注意力和 集中力。 2. 利用视觉、听觉和触觉刺激,促进儿童的感知和认知发展。 3. 引导儿童进行基本的数学和语言活动,如数数、识字等,以提升他们的学习 能力。 第三步:运动能力发展 1. 设计适合智力残疾儿童的体育活动,如简单的球类游戏、平衡训练等,以促 进他们的身体协调和运动技能发展。 2. 引导儿童进行基本的大肌肉运动,如跑步、跳跃等,以提高他们的体能水平。

3. 结合音乐和舞蹈活动,让儿童通过音乐的节奏和动作的配合,提高他们的动作协调性。 第四步:社交和情绪管理技能培养 1. 组织小组活动,鼓励儿童与他人合作、分享和交流,培养他们的社交技能。 2. 教授儿童基本的情绪管理技巧,如情绪表达、冷静下来等,帮助他们更好地处理情绪问题。 第五步:自理能力和独立生活技能训练 1. 教授儿童日常生活技能,如穿衣、洗手、刷牙等,以提高他们的自理能力。 2. 引导儿童学习简单的家务活动,如整理房间、洗碗等,培养他们的独立生活能力。 第六步:评估和调整 1. 定期评估儿童的进展,根据评估结果对教学计划进行调整和优化。 2. 与家长和其他康复专业人员进行合作,共同制定儿童的康复计划和目标。教案评估方法: 1. 观察儿童在活动中的表现和进步情况。 2. 与儿童进行简单的测验,评估他们的认知和学习能力。 3. 与家长和其他康复专业人员进行交流,了解儿童在日常生活中的改善情况。教案注意事项: 1. 确保教学环境安全、舒适,符合智力残疾儿童的特殊需求。 2. 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和教具,根据儿童的个体差异进行个性化的教学。 3. 鼓励儿童参与活动,并给予积极的鼓励和奖励,增强他们的学习动力。 4. 与家长和其他康复专业人员保持密切联系,共同关注儿童的康复进程。

智力残疾儿童的实用康复训练方法

智力残疾儿童的实用康复训练方法 智力残疾儿童是指智力发展迟缓或受损,导致其在智力方面与同龄人 相比有明显差距的儿童。针对智力残疾儿童的康复训练是非常重要的,它 可以帮助这些儿童最大程度地发挥潜能,提高其生活自理能力、社交能力 和学习能力。以下是一些实用的康复训练方法: 1.个别指导:每个智力残疾儿童的情况各不相同,因此康复训练应该 根据每个儿童的实际情况进行个别指导。康复师应该了解儿童的需求和潜力,制定相应的康复计划。 2.多感官刺激:智力残疾儿童通常对外界刺激的接受能力较低,因此 在康复训练中,可以通过提供多样的感官刺激来帮助他们加强感觉知觉和 触觉能力的发展。例如使用多种儿童感兴趣的玩具和材料,通过触摸、看、听等方式刺激他们的感官系统。 3.基础生活技能训练:康复训练中应注重培养智力残疾儿童的基本生 活技能。这包括自我喂饭、穿脱衣服、洗手等基本的日常生活技能。通过 反复训练和指导,帮助他们逐步掌握这些技能,提高生活自理能力。 4.社交技能训练:智力残疾儿童往往存在社交能力不足的问题。康复 训练中应注重培养他们的社交技能,例如通过角色扮演、游戏等方式教授 他们与他人合作、分享、沟通等基本社交技能。 5.认知训练:智力残疾儿童的认知能力通常较差,因此康复训练中应 注重提高他们的认知能力。可以通过教授简单的概念、分类、排序等活动 来帮助他们提高思维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6.运动训练:除了认知训练外,智力残疾儿童的运动能力往往也较差。通过适当的体育运动训练,可以提高他们的运动协调性和力量,促进身体 发育,并提高其自信心。 7.视觉训练:智力残疾儿童中有些儿童存在视觉障碍,因此视觉训练 也是重要的一环。通过眼保健操、视觉跟踪活动等方式,帮助他们提高视 觉感知和注意力水平。 8.音乐疗法:音乐具有独特的魅力,对智力残疾儿童的康复有着积极 的影响。通过音乐疗法,可以激发他们的情感、提高注意力和记忆力,并 促进神经系统的发展。 9.家庭参与:智力残疾儿童的康复训练应重视家庭的参与。康复师应 向家长提供相应的指导,并鼓励他们在家庭中继续进行训练和支持儿童的 康复进程。 总之,智力残疾儿童的康复训练是一项综合性的工作,需要专业的康 复师根据儿童的实际情况制定合理的康复计划,并结合家庭和社区的支持 与共同努力。通过综合性的康复训练方法,智力残疾儿童的生活质量将会 得到明显改善。

智力残疾儿童的实用康复训练方法

智力残疾儿童的实用康复训练方法 家庭康复是智力残疾儿童早期康复的重要组成部分,家长是孩子天然的老师,如果一种能力由孩子的天然老师——家长来训练,那么这种能力最容易经常化并且保持下去。孩子的未来取决于家长以及家庭成员的正确认识和辛勤付出。下面我们讨论一下智力残疾儿童实用康复训练的一些方法。 **家里有了一个智力残疾儿童,大多数人会认为其父母是悲惨的失败者。其实问题也可以不这么看,所有的孩子都不只属于父母,他们同时也是属于社会的。对智残儿童的养育就算是父母为社会承担了一份更重的责任。 一、智力残疾儿童康复训练的基本原则 (一)趣味性原则 要充分了解智力残疾儿童的心理特点,调动智力残疾儿童的兴趣,寓教于乐,创造一个和谐、愉快的训练环境,以利于儿童的主动参与和全面发展。 (二)发展性原则 强调遵循儿童身心发展规律,以发展变化的观点看待每一名智力残疾儿童,采取相应的措施,主动地适应这种变化。 (三)生活化原则 日常生活中的训练他往能发挥最好的效果,把康复训练融入日常生活活动,充分调动智力残疾儿童的各种感觉功能(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提高他们的生活自理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 (四)个别化原则 智力残疾儿童存在着明显的个体差异,必须根据儿童的身心特点安排不同的训练内容,采取不同的训练方法和手段,家长要与专业康复人员加强沟通,共同制定适合智力残疾儿童个性发展的最佳方案。 (五)融合的原则 强调在为智力残疾儿童提供个别化的、专门的康复服务的同时,也要为他们提供一个融合的环境,使他们能够尽早适应正常的社会生活环境,为将来融入社会打下基础。

(六)小步子、多重复的原则 智力残疾儿童的康复训练是一个长期、渐进的过程,只有坚持循序渐进、重复练习、综合训练的原则,才能取得实实在在的效果。 (七)发挥潜能的原则 要注意发现智力残疾儿通身上潜在的能力,充分利用他们的潜能加强训练,帮助他们扬长补短。 二、智力残疾儿童康复训练的一般流程 康复训练应遵循以下流程进行:确定康复训练对象->进行初次评估->制订训练计划->实施康复训练->进行效果评估与总结。 三、智力障碍儿童康复训练的主要内容 康复训练的主要内容包括运动能力、感知能力、认知能力、言语交往能力、生活自理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等。 四、智力残疾儿童康复训练的常用方法 智力残疾儿童康复训练方法要因人而异,重要的是及时给予强化和适当提示,使孩子建立信心。 (一)智力残疾儿童运动能力训练 智力残疾儿童的运动发展比正常儿童迟缓,平衡能力、协调能力都相对差些,因此就要对他们进行科学、系统的运动康复训练,最大程度地改善其运动能力,为其智力发展和适应能力的提高打下基础。主要内容包括翻身、坐、爬、站、步行、上下台阶、跑、伸手取物、捏取、拧盏、系扣子、穿珠子、折纸等。 1.翻身 包括由仰卧位翻到侧卧位、由侧卧位翻到俯卧位、由俯卧位翻到仰卧位三个目标。训练器具是垫子、训练床。具体方法如下: (1)孩子取仰卧位,训练者在其左(右)侧,用一只手经孩子的腿下穿过两腿之间,手掌搭在孩子的左(右)腿膝关节上部,用另一只手托在肩关节下面,两手同时用力,使孩子翻过身去从侧卧位到俯卧位;再用相同的方法使其到仰卧位。

智力儿童康复教学工作总结(共9篇)

智力儿童康复教学工作总结(共 9篇) 智力障碍儿童康复训练方法 1.感知训练(视觉、听觉、触觉、嗅觉、味觉等。)要求:理解事物的形状,辨别声音和颜色,然后做出反应,将外界的经验运用到日常生活中,以便更好地适应环境。 2、运动能力训练,包括大运动训练和精细动作训练大运动(如俯卧、抬头、竖颈、翻身、仰卧、爬行、独坐、独站、行走、跑步、跳跃等)训练要求:能逐渐做到感官与机能配合,动作协调,适当地控制运作的力度和速度,操纵物件和运用工具。精细运动(如大把抓、手指捏、穿珠、写字等)训练,是康复训练中必要的训练领域。要求:能逐渐做到依据视觉指示作精细而准确的动作。精细技巧训练时必须由大到小,由易到难,逐步加深。 3.语言与沟通能力训练要求:能通过眼神、点头、摇头、微笑、动作等方式逐渐理解他人的话语,能用他人能理解的声音、词语、句子、问题表达自己的愿望和要求。 4、认知能力训练要求:能逐渐做到利用视和听认识外界事物,懂得生活常识、自然常识等,并作出正确反应(语言或动作均可)。 5、自理能力训练(主要包括穿衣、吃饭、个人清洁、如厕等自理能力),应根据每个孩子的实际发展水平选择时机,训练越及时,效果越明显。要求:逐渐能够运用基本的自理技能和步骤,照顾个人日常饮食和个人卫生;并且能适应环境,利用已有的自理常识满足生活需要。

6、社会适应能力训练要求:能逐渐做到与别人友善合作,建立和维系良好的关系,掌握一般社会认可的行为,以便适应社会。 7、通过游戏进行训练和学习。"游戏"是儿童学习的媒介,它能增进儿童身体的发育;增加受教育的机会;启发儿童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协助儿童的心理发展和社会化发展 第2篇:智力残疾儿童康复服务方案 智力残疾儿童康复服务方案 智力残疾儿童康复训练是《中国残疾人事业“十五”计划纲要》提出的一项重点工程。为了康复训练工作科学、规范的开展,有效的改善残疾人功能状况,特定此方案。本方案服务对象为高密市有康复需求的9岁(含)以下智力残疾儿童,针对其运动、感知、认知、精神、言语、生活自理和社会适应等领域的康复治疗。 一、服务要求 (一)每名儿童在医院内训练时间至少6个月,每日至少2个小时,每周至少一次对家长进行家庭康复指导,对智力残疾儿童进行科目的讲解培训与康复的认知程度的提高,每月至少一次集中家长培训和社会融合活动,提高患儿家长对康复训练的认知。 (二)康复训练内容包括运动、感知、认知、言语、精神、生活自理和社会适应等领域的能力训练,并通过创立主题、音乐游戏、体感活动、多屏互动等活动方式组织展开训练。 (3)康复训练的形式包括个别教学、小组教学、小组教学与训练、家庭与社区整合活动。

智力残疾儿童康复服务方法

智力残疾儿童康复服务方案 智力残疾儿童康复训练是中国残疾人事业“十五”计划纲要提出的一项重点工程.为了康复训练工作科学、规范的开展,有效的改善残疾人功能状况,特定此方案.本方案服务对象为高密市有康复需求的9岁含以下智力残疾儿童,针对其运动、感知、认知、精神、言语、生活自理和社会适应等领域的康复治疗. 一、服务要求 一每名儿童在医院内训练时间至少6个月,每日至少2个小时,每周至少一次对家长进行家庭康复指导,对智力残疾儿童进行科目的讲解培训与康复的认知程度的提高,每月至少一次集中家长培训和社会融合活动,提高患儿家长对康复训练的认知. 二康复训练内容包括运动、感知、认知、言语、精神、生活自理和社会适应等领域的能力训练,并通过创立主题、音乐游戏、体感活动、多屏互动等活动方式组织展开训练. 三康复训练形式包括个别教学、小组教学、集体教学与训练和家庭社区融合活动等. ①个别教学与训练:要求康复人员与儿童1:1或1:2,进行针对性训练. ②小组教学与训练:要求一名康复人员,3-6名儿童,儿童融入小组. 注:如果是外出小组课或是能力低下/小年龄段儿童则需2名康复人员,主辅分工. ③集体教学与训练:要求两名康复人员,主辅分工,6-12名儿童. ④家庭社区融合活动:根据个别化康复训练计划,提供社区和家庭康复指导和跟踪随访,帮助家长完成在家庭和社区的康复目标. 以上个别教学、小组教学、集体教学与训练活动和家庭社区融合活动均要求对儿童的能力分析准确,目标制定适当,康复方案规范,有互动评价表,康复教学与训练组织实施顺畅,方法手段多样,每名儿童康复训练目标实现75%以上. 四智力残疾儿童初入院评定及制定详细康复训练计划. 五训练每个月时进行阶段性功能评估包括儿童的运动、感知、认知、精神、言语、生活自

智障儿童康复训练主要内容

智障儿童康复训练主要内容 对智障儿童进行功能训练;智能训练:异常行为矫正训练;以提高智障儿童的感受能力和活动能力以及身心协调,并通过增加感知活动和肌肉活动,对大脑刺激频率和大脑本身的分析、综合、调节活动的锻炼,以促进大脑机能的修复和补偿。 功能训练 1.感知训练(视觉、听觉、嗅觉、味觉、时间知觉) 2.口语训练(语言障碍训练、口语训练) 3.大肌肉群活动川练(爬行训练、行走训练、反应速度、力量训练、协调训练、平衡训练) 4.手功能活动训练(粗大运动训练、精细运动训练) 智能训练 1.培养思维能力训练 2.锻炼记忆力训练 3.培养注意力的训练 4.培养兴趣开阔视野 异常行为矫正训练 行为矫正训练就是运用操作反射原理对智障儿童的异常行为进行技术矫正,训练和发展自我服务,社会适应能力,为培养智障儿童成为自食其力的人奠定基础。 1.正强化2.消退3.塑造4.条件强化5.惩罚 智能障碍的定义 智能障德指现有的能力水准有实际上的限制,其特征为: 显著低于平均的智力水准(IQ70以下)。 同时有下列各项适应技能中两种以上的相关限制: ●沟通●居家生活●自我照顾●社交技巧●使用社区●自我引导●健康安全●功能性学科能力●休闲娱乐●工作●智能障碍发生于十八岁以前 早期干预与系统康复训练 一、什么叫时期干预 "早期"从年龄来讲,是指从出生0岁到上学6-7这段时间,也就是人生最初阶段。"干预"包括医疗与保健,教育与训练,社会心理咨询。其中为儿童提供康复训练为主。 二、早期干预的效果 儿童在生长发育的早期,就是0-7岁即人生的初几年,是大脑、智力、社会适应能力发展最迅速的时期,也是学东西最容易,最快的时期。这个时期儿童的可塑性很大,不失时机地从医学,心理学,社会学等角度对儿童进行干预,可以促进儿童运动能力,感知能力、认知能力,语言交往能力,社会生活能力,生活自理能力,以及个性的形成和发展。 受过早期干预的智障儿童可以进入普通小学或培智学校。 三、障碍系统康复训练 1.系统康复训练的领域 我们把康复训练的内容分解为可以观察测评的六个部分,每个部分称为一个领域,形成系统康复训练的内容。他们分别是:运动、感知、认知、语言互往,生活自理和社会适应等六个领域。 2.个别训练计划 由于智障儿童存在着显著的个别差异,每一个智障儿童在上述六个领域发展情况

康复训练方法

康复训练方法 对智力残疾儿童进行康复训练的方法很多,因人而异,因材施训。康复员必须根据每个智残儿童具体的功能和能力水平及训练环境与条件综合考虑,选择恰当的方法施训。例如:失语症的儿童和发音不准的儿童训练的方法不同。胆小退缩行为的儿童训练方法也不同。 训练中最常用的方法是工作分析法。即把某一目标任务分析出几个步骤,按顺序训练完成目标。一般用顺序法或倒序法两种形式完成。 顺序法也叫正向连锁法,依工作的步骤,从第一步开始训练,完成第一步后再训练第二步,直至最后一步。如:教穿袜子时,训练智残儿童先将袜套进脚尖,然后将袜拉至脚跟再将袜拉过脚跟,最后将袜从脚跟望上拉好。 倒序法也叫反向连锁法,依工作步骤从最后一步开始,完成这一步后再倒退教前一步,直至第一步。如:教穿袜子时,先由训练员将袜穿过脚跟,然后教被训练儿童将袜往上拉好;之后再由训练员将袜穿至脚跟,然后教被训练儿童将袜拉过脚跟往上拉好,最后教被训练儿童将袜子套在脚尖上并将袜往上拉好。 训练程序分解步骤要细,便于智残儿童接受。训练每个步骤都应坚持小步子走,多循环的原则,以使智残儿童在反

复练习中掌握技能。 训练中应安排个体训练、小组训练或集体训练。训练形式的设计和训练内容的确定都要从被训练者的个体需要出发来考虑。 训练时是要千方百计吸引受训者的注意力,引发其好奇心,培养兴趣,使其多种感官参与训练。 训练中康复员对受训对象的能力水平要心中有数。一般分为三个层次:需要大量协助才能完成任务,经过口头提示可以完成任务及能独立完成任务,这样可依实际随时调整训练方法。 如果遇到严重障碍的智残儿童,训练其完成每一项活动目标都缺乏相应的能力,花费时间多,效果不佳。康复员不要着急,而应积极想办法帮助他采用辅助工具或改善训练环境实现相同的功效。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