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下腰痛的诊断和治疗

下腰痛的诊断和治疗

下腰痛的诊断和治疗
下腰痛的诊断和治疗

---------------------------------------------------------------最新资料推荐------------------------------------------------------

下腰痛的诊断和治疗

下腰痛的诊断和治疗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作者:

吴琼华文章号:

W073526 下腰痛是骨科临床最常见的就医原因。

从专业术语看,下腰痛属于症状学范畴,其实际所指是以腰痛为根本临床表现的一类疾病的统称,但不包括伴有其他临床表现的腰椎疾病如椎间盘突出症、椎管狭窄、腰椎滑脱等。

下腰痛是影响人类健康的重要疾病,是医疗支出增加、缺勤、失能(躯体的、心理的因素)的主要原因,成为倍受关注的社会经济问题。

文献报告,成年人每年下腰痛的发生率为 15~45%,一生中有70%以上成年人受下腰痛困扰,男性发病率为 73%,女性为 88%,男女均以 3 5~ 5 5 岁为疾病高发期。

下腰痛的原因众多,发病机理复杂,临床处理棘手,骨科医生难免有这样的感叹患者腰痛,医生头痛。

鉴于下腰痛的高发病率及其危害性,关于下腰痛的健康教育日益受重视。

本文就下腰痛的诊断和治疗作一综述,以供参考。

一、关于下腰痛的定义从疼痛部位看,下腰痛分布在腰或/和骶部解剖区域。

按症状时间分为:

1 / 16

急性疼痛3月;慢性疼痛3~6 月及发作性疼痛等。

对下腰痛的描述应包括:

疼痛特征(强度、持续时间、发作频次);特异性或非特异性诊断;体能和功能情况;一般特征如性别和年龄及治疗史。

下腰痛的评价方法包括:

1、自我报告,被认为疼痛评价的金标准,因为可以如实反映疼痛特征,但有一定主观性,如视觉模拟评分法(VAS),此法简单易行,不需要语言描述。

2、问卷调查法 MPQ ,从情感、感觉、评估性方面计分,主要用于临床研究。

3、疼痛画图,画出疼痛区域和强度等。

此外还包括体能、功能性的测试等。

二、下腰痛的危险因素下腰痛的危险因素很多,主要可分为以下三个方面:

1、个人因素:

包括①年龄,35~55 岁是下腰痛的好发年龄。

随着年龄的增加,椎间盘及小关节退变不可避免,同时腰背肌肌力下降、韧带劳损,严重影响了脊柱的稳定性,使其容易发生下腰痛。

②健康状况,一般认为,身体健康者,其四肢尤其是躯干肌肌力较强,脊柱稳定性好,而且精神状况也佳,发生慢性下腰痛的概率相对较小。

③畸形,伴有脊柱后凸、侧凸畸形和下肢不等长的患者,躯体平

---------------------------------------------------------------最新资料推荐------------------------------------------------------ 衡性下降。

因为要维持相对良好的姿势和步态,就必须通过脊柱和腰背肌进行功能代偿,其结果是导致脊柱退变和腰肌劳损引起下腰痛。

2、职业因素:

①重体力劳动,下腰痛的发生与从事重体力劳动有关。

Matsui 等调查的结果表明,下腰痛的发生与体力劳动的强度呈正相关。

②频繁弯腰和扭转,要求经常弯腰和扭转的职业,如推、拉、抬重物等会加速椎间盘、小关节退变和腰部肌肉、韧带劳损,产生下腰痛。

③ 重复性工作,不仅会加速椎间盘、小关节及韧带劳损,而且由于反复做同一动作,容易引起肌肉尤其是腰背肌疲劳,削弱了其对脊柱的稳定作用,发生下腰痛。

④ 静止性姿势,腰椎所受负荷的大小与体位有关。

在要求长时间坐位或站立位的职业中,下腰痛的发生率一般较高。

如果在坐位或立位超过 2 小时,下腰痛的发生明显增多。

这是由于在此体位时腰部所受负荷较大,椎间盘及后部韧带容易发生劳损;另外要维持这一姿势需要腰背肌参与,而腰背肌长时间收缩会出现疲劳,更容易发生腰痛。

有研究认为,驾驶员容易发生腰痛与其长期处于坐位有关。

3、心理及社会因素:

3 / 16

随着社会发展,心理及社会因素对慢性下腰痛发病的影响正日益受到重视。

心理测试已成为腰椎功能检查的一部分,由于个体心理异常者容易发生非器质性下腰痛,还由于这些患者长期受疼痛困扰,疼痛使其精神脆弱,对治疗失去信心,产生忧虑和恐惧,以至夸大症状,增加痛感。

另外,社会因素也是影响慢性下腰痛发生的一个重要因素。

一般认为,工作与生活环境所造成的心理应激与下腰痛发生有关。

有学者报道,对所从事职业不满意者下腰痛的发生率比满意者要高出 2.5 倍,而与上司和同事间的关系如何也与下腰痛的发生明显相关。

也有研究证实,工作单调、时间长、注意力高度集中也可能与下腰痛的发生有关。

三、下腰痛的来源对于小腰痛的原因也是由来已久的探索课题,二十世纪三十年代,腰椎间盘突出症被认识确立,从此神经压迫被认为是腰痛主要原因。

随着研究发展,椎间盘、小关节和骶髂关节被认为是主要的疼痛潜在来源,此外包括肌、筋膜、韧带等软组织来源及牵涉痛、非器质性疼痛(精神因素引起的躯体症状化)等。

前三者发生率各占 39%、15%、13%,上述结构均有神经支配,当伤害感受器受到有害的、机械的及化学性的刺激,就会产生疼痛。

四、下腰痛的诊断和治疗原则目前对下腰痛的诊断尚无统一

---------------------------------------------------------------最新资料推荐------------------------------------------------------ 标准,主要的参考标准是麻醉或激发性注射,但有侵袭性、费用问题、可操作性等故临床上未常规采用。

病史采集应包括:

①疼痛的性质;②疼痛部位;③疼痛程度;④ 以往有无发作;⑤疼痛持续时间;⑥有无胃肠、盆腔或泌尿系症状;⑦有无伴随精神症状。

除了病史和体格检查,常用的辅助检查包括:

X 线,能直接观察腰椎的骨性结构,如感染、肿瘤、滑脱等病变,反映部分间接征象如椎间隙狭窄、软组织肿胀等;脊髓造影,是一种侵袭性检查,可以明确诊断椎管占位、椎管狭窄等疾病;CT:主要反映骨性结构变化,椎管形态、骨质破坏等;MRI:

无辐射损害,可以多方位成像,对椎间盘、神经结构等软组织敏感,但费用贵。

对下腰痛的治疗应该因人而异,其目的是尽早恢复工作。

对于急性下腰痛,可通过适当的卧床休息和对症治疗达到治愈。

而慢性下腰痛的治疗最为困难,除对症治疗外,还需要长期的腰腹肌锻炼和心理治疗进行配合。

1、一般治疗包括①卧床休息;②消炎镇痛剂、肌肉松弛剂;

③理疗、按摩;④封闭疗法;⑤牵引等。

2、功能锻炼功能锻炼对治疗慢性下腰痛有重要作用,其主要目的是增强躯干肌肉力量,增强脊柱稳定性。

5 / 16

腰椎位居躯干中部,是脊柱运动的枢纽,其稳定与否直接影响着脊柱活动及下腰痛的发生。

在静止时,脊柱的稳定结构主要是椎间盘、小关节及后部韧带结构,运动时的动力稳定结构主要是腰背肌。

腰背肌锻炼能大大减小后部韧带的张力,增强脊柱稳定性,从而避免或减轻韧带及椎间盘发生劳损,有效防治下腰痛;同时,腰背肌锻炼还能促进肌肉及其筋膜的血循环,有利于肌肉酸性代谢产物排除,消除肌肉疲劳和肌筋膜炎症,缓解下腰痛症状。

另外,腹腔对脊柱的支持作用也非常重要。

保持挺胸直腰姿势,可使腹肌有一定张力,而进行腹肌锻炼又使腹肌有一定肌力,减轻脊柱负荷,防治下腰痛。

还有人认为进行需氧锻炼增强人的适应性和耐力,对防治下腰痛也很重要。

3、腰骶支具腰围是骨科医生治疗下腰痛的最常用工具。

佩戴腰围不仅可通过其制动和保护作用缓解肌痉挛,减轻症状,还可保持或增加腹腔压力,分担脊柱负荷,有助于防治慢性下腰痛。

因此,如果使用恰当,佩戴腰围可减轻或治愈下腰痛。

但必须同时进行有效的腰腹肌锻炼,并使之成为肌肉支架,否则会出现废用性肌萎缩,加重腰椎不稳。

4、劳动保护下腰痛的发生与脊柱的稳定失衡有关。

要维持脊柱稳定,除与椎间盘、小关节、肌肉韧带等结构有关外,保持良好的姿势非常重要。

---------------------------------------------------------------最新资料推荐------------------------------------------------------ 长期处于站立位的人,其腰部前凸加深,加重了小关节及椎间盘的压力,可引起下腰痛。

如果能通过姿势调整,使髋、膝关节轻度屈曲,身体稍前倾,这样腰部负荷就会减小,腰痛的发生也减少。

在坐位尤其是前倾坐位时,由于骨盆后倾,身体重心前移,脊柱弯矩加大,更增加了椎间盘及后部韧带的负荷,容易引起下腰痛。

如果能采取正直坐位,使骨盆前倾,腰部负荷将减小。

如果坐椅有扶手、靠背,则不仅上肢重力的影响减小,而且因腰背部有所依靠,其负荷也减小,下腰痛的发生也大为减少。

抬重物是一种外来负荷,其对脊柱负荷的影响,除与物体的重量、大小及形状有关外,还与腰椎的弯曲程度有关。

采用伸膝弯腰法抬物时,由于躯干前倾,腰椎前屈,力臂加长,腰椎负荷最大,容易引起腰部劳损,而采用屈膝直腰法抬物时,由于物体离脊柱较近,且起立活动主要分散在下肢关节,脊柱负荷及劳损减轻。

5、教育与训练有人主张开办腰背痛学校,采取个别辅导或配合录像集体上课的方式进行教育。

学习内容包括:

①相关解剖学知识;②采用什么姿势和体位最有利;③顽固性疼痛的危害性;④腰痛的发生原因和治疗方法。

训练的重点是加强肌肉的强度和耐力锻炼,并指导其采取合理的

7 / 16

姿势和健康的行为。

6、心理治疗对有心理异常的慢性下腰痛患者,其治疗需要医师、理疗师及心理学家等多方面协作,进行多方位的功能康复训练。

因此,如果患者经手术或其他治疗无效,应及时进行心理学测试,以明确诊断。

在治疗中,应充分了解精神因素在慢性下腰痛发病中的作用,要与患者密切交流,获得患者的信任与合作;还要向患者说明其不存在组织结构病患,疼痛的发生主要是由于情绪紧张引起的机体变化。

有人认为,对治疗持乐观态度且期望值较高者,疗效较好。

必要时也可配合使用抗抑郁药物进行治疗。

另外,对于由生活压力或工作环境引起的心理异常,也应采取相应的措施加以改善。

总之,乐观向上,举止健康合理,并经常保持运动,对维护身体健康和防治慢性下腰痛极为重要。

7、手术治疗手术主要适应于保守治疗无效,排除心理因素,存在组织结构上器质性损害者。

椎间盘源性疼痛椎间盘源性疼痛(discogenic pain)是近年来脊柱外科的热门研究之一。

首先由 Crock等描述,它的主要病理学特点是纤维环撕裂,它是慢性下腰痛的最多见类型。

目前可接受的定义是:

除外影像学检查神经根受压迫的慢性腰背痛,由椎间盘本身所致

---------------------------------------------------------------最新资料推荐------------------------------------------------------ 的下腰痛即椎间盘源性下腰痛。

明确椎间盘内神经分布走行及其功能是理解椎间盘源性下腰痛的基础:

(1)椎间盘由髓核、纤维环、软骨板组成。

纤维环的后部由窦椎神经分布,而纤维环的侧方和前部由来自脊神经前支和交感神经系统的分支支配;(2)Crock 认为腰椎间盘退变髓核变性致纤维环应力分布失去平衡和内层纤维环撕裂是腰椎间盘内紊乱的病理学基础。

内层纤维环破裂后,神经纤维、血管和肉芽组织侵入裂隙进行修复,侵入纤维环内层的窦椎神经末梢多为无髓纤维,裸露在间质液体中,所以易感受间质内化学物质(如 SP、CGRP、VIP)和机械性变化,出现椎间盘源性下腰痛。

研究发现,在病变椎间盘的外层纤维环中,神经纤维的密度明显高于正常椎间盘,并且 80%的病变椎间盘内层纤维环有神经分布,进一步证明了此发病机理。

(3)Suseki 用 CGRP 免疫组化的方法证明大鼠的 L5S1 椎间盘由L1-2 的背根节通过椎旁交感干支配,后者与窦椎神经通过灰交通支联系。

因此,可以说明腰部椎间盘的交感神经分布应与L2或更高节段平面相关,临床上椎间盘源性下腰痛也主要表现在L1-2皮肤支配区,表现为下腰部、臀部、腹股沟区以及大腿外侧等部位的疼痛和这些部

9 / 16

位的感觉异常。

椎间盘源性疼痛伴或不伴牵涉痛,通常缺乏客观的神经学体征,临床检查难以判断。

腰椎间盘外形正常,无腰椎间盘突出,X 线和 CT 扫描正常。

常继发于明显的创伤,主诉下腰正中深在的疼痛,休息缓解、活动可加重,下肢症状体征不明显,很少累及膝关节下。

椎间盘源性疼痛的检查方法包括 MRI、振动试验和椎间盘造影等。 MRI 表现:

高信号区(HIZ)、椎间盘退变、终板变化、纤维环破裂和椎间隙狭窄,不同程度提示盘源性腰痛的存在,尤其是黑椎间盘(Black Disc),被认为与盘源性疼痛有密切相关。

MRI 显示的椎间盘异常也常见于无症状人群,Modic 等发现近乎30%的正常人有异常的 MR I 信号强度改变。

因此,MRI在诊断椎间盘源性下腰痛方面起着重要作用,但不是确定性作用。

振动试验操作简单,与MRI 结合对椎间盘源性疼痛有一定诊断价值。

椎间盘造影:

是盘源性腰痛的最重要的诊断方法和金标准。

其评价标准包括四部分:

被注射椎间盘的形态学、椎间盘内压力和(或)接受注射的液体容量、病人对注射的主观反应、邻近椎间盘缺乏疼痛反应。

---------------------------------------------------------------最新资料推荐------------------------------------------------------ 正常的椎间盘能接受0.3~1.0ml 液体容量,椎间盘内峰压应在400~500Kpa。

通过造影描述病人的疼痛强度、疼痛复制、疼痛行为,正常邻近椎间盘无疼痛反应。

但该检查具有侵袭性,在 X 线透视下进行。

椎间盘退变性疾病的良好治疗必须根据疾病的自然病史进行预测,椎间盘源性下腰痛的自然病史目前还了解很少。

大部分急性下腰痛发作很少超过 2 周,仅 7%下腰痛病人成为慢性,其中仅 1/3 将发展成慢性失能性下腰痛,需进一步对病情进行检查。

研究结果提示椎间盘源性下腰痛可能是一种自限性疾病,随着年龄增加、腰椎僵硬和整个腰椎的退行性改变,症状可能减轻。

非手术方法治疗下腰痛的方法包括卧床休息、锻炼、牵引、针灸、经皮电刺激、支具、生物反馈、药物治疗和按摩等。

对椎间盘源性下腰痛病人至少要进行 3 个月的非手术治疗,包括非类固醇抗炎药物、肌肉松弛剂和物理康复程序。

物理康复程序包括温水疗法、有氧泳疗、等长躯干肌锻炼。

未完成康复程序的病人应行心理测试和疼痛门诊治疗。

完成 3 个月康复程序且疼痛减轻者应进行功能评估后再恢复工作。

如果完成康复程序仍有下腰痛,可考虑进行手术治疗。

11 / 16

手术治疗椎间盘源性下腰痛首选融合手术。

虽然已有其他方法,如椎间盘切除术、经皮椎间盘切除术、木瓜凝乳蛋白酶髓核溶解术等治疗椎间盘源性下腰痛的报道,但这些方法的疗效还没有得到肯定。

人工椎间盘置换术和人工髓核置换术还处于起步阶段,长期疗效有待观察。

椎间盘切除和椎体间融合术可能是治疗椎间盘源性下腰痛的最有效方法。

其机制有二,一是切除了疼痛源,二是消除了节段的运动。

手术融合方式目前主要有 3 种:

前路融合、后路融合和前后路联合融合。

前路融合具有直接切除累及的椎间盘和避免后路椎旁肌剥离及去神经支配的医源性创伤等优点。

Saal 等于2019 年首次报道应用椎间盘内电热疗法(intradiscal electrothermal therapy,IDET)治疗椎间盘源性下腰痛的初步临床结果,引起了国际脊柱外科界的广泛重视。

IDET 是一种针对椎间盘源性下腰痛的微创疗法,近年来发展较快,并已被临床证明有效。

一定程度的热量能使胶原纤维收缩并凝固神经纤维。

当IDET 过程中组织被加热至一定温度(60~65 度)时,维持胶原纤维三螺旋结构的共价键断裂,胶原分子收缩变厚,纤维环裂隙重新连接、加固,从而使纤维环的生物力学状态得到改善,提高了脊柱运

---------------------------------------------------------------最新资料推荐------------------------------------------------------ 动节段的稳定性;此外,热能可凝固分布于纤维环和后纵韧带上的神经纤维及椎间盘内的肉芽组织,改善椎间盘的炎性环境,减少刺激的传入。

IDET 的初步临床疗效令人鼓舞,它为难治性椎间盘源性下腰痛提供了一种微创的治疗手段。

与椎间盘融合术相比,IDET 具有明显的优势,如微创性、费用低、疗效显著及并发症少等,特别对多间隙或椎间融合术后邻近节段出现的椎间盘源性下腰痛病人是一种较好的治疗选择,但 IDET 尚处于起步阶段,缺乏长期的临床随访资料,目前尚无随机双盲、前瞻性对照的临床研究,临床疗效有待严格评价。

对于盘源性腰痛的生物学治疗的基础研究也在广泛深入展开,包括基因治疗、干细胞移植等达到椎间盘功能再生的目的。

小关节源性疼痛腰椎小关节是脊柱连接的重要关节,具有限制脊柱前屈前移运动,抵抗压缩、剪切及旋转等各种形式负荷的功能。

外伤、异常的应力等因素均可导致退变和损伤。

小关节即关节突关节,为滑膜关节,滑膜面和关节囊分布有丰富的神经末梢,感受和传递疼痛信息。

发病机制:

关节软骨的损伤和炎症;继发于椎间盘退化的小关节功能失代偿,引起柱体节段进行性结构不稳,加速小关节退变、增生,压迫刺激神经根引起疼痛。

13 / 16

临床表现:

缺乏特异性,主要位于臀纹以上的下腰部疼痛,伴或不伴有牵涉痛,小关节处有深压痛。

对于小关节源性疼痛的检查主要是 CT 和 MR,CT 可以发现关节突肥大、增生、硬化,关节面凹凸不平,软骨下骨囊性变,关节腔内真空现象,关节半脱位及小关节骨质增生引起的侧隐窝狭窄等;MRI 显示增生小关节对椎管及神经根管的压迫,关节囊的水肿,关节囊内软组织突出及关节腔内的滑膜变化等。

小关节阻滞是诊断小关节源性下腰痛的金标准。

根据疼痛缓解时间与局麻药作用时间匹配与否来判断药效。

但该检查方法属有创性检查,可增加感染的发生机率,且不能用于对局麻药过敏的患者。

治疗上除了腰痛的常规治疗手段,就是关节腔内注射,小关节内侧神经支阻滞,内侧支神经变性、破坏(物理、化学、手术)等。

骶髂关节源性疼痛骶髂关节是微动关节,有坚强的韧带、肌肉和筋膜共同固定和限制关节活动,维持关节的稳定性,以传导和平衡躯干至下肢的应力。

骶髂关节常见的病理改变主要包括畸形、损伤、劳损、退变及炎症等。

第五腰椎以下部位疼痛、可伴有放射痛,缺乏特异性。

临床检查和骨扫描有助于诊断。

X线透视下骶髂关节内封闭术,如注射后15~45分钟内患者疼痛

---------------------------------------------------------------最新资料推荐------------------------------------------------------ 缓解75%,则一般可诊断为骶髂关节源性下腰痛,是最可靠有效的方法。

非手术治疗无效,可考虑行骶髂关节融合术。

肌肉源性疼痛脊柱椎旁肌群是脊柱的动态稳定结构,维持人体直立姿势。

骨骼肌纤维包括 I 型和Ⅱ型,其中 I 型纤维收缩速度慢,收缩持久耐疲劳,抗重力作用强,对维持机体的生理姿势和完成某些精细活动具有重要意义;Ⅱ型纤维收缩速度快,易疲劳,抗阻力作用强,对完成机体的快速粗大运动有重要意义。

因此,腰背肌中 I 型纤维占优势是与其功能相适应的。

下腰痛患者往往伴有腰背肌肌力或耐力下降。

长期坐位工作,活动少,可以造成椎旁肌的废用性萎缩。

研究显示,椎旁肌 I 型纤维所占比例小、横切面积小,抗疲劳的能力降低。

骶棘肌的收缩抵抗前屈力矩,当腰背肌疲劳时,骶棘肌功能减弱,从而使椎间盘和韧带承受较大的应力,使之易于损伤。

肌肉疲劳其协调性和控制能力下降,腰椎动态稳定性下降,腰椎过度活动、腰椎不稳。

腰痛引起椎旁肌的保护性痉挛,活动减少,加重椎旁肌的易疲劳性,形成恶性循环,可能是下腰痛拖延难愈和反复发作的原因之一。

此外,椎旁肌骨筋膜间隔间隔综合征被认为是肌源性腰痛的发

15 / 16

病机制。

由于各种原因引起的骨筋膜室内压力增高,肌肉缺血,产生慢性腰痛。

临床上通过骨筋膜室切开减压可以缓解或消除疼痛,从侧面证实这一病因的存在。

结语腰痛是全球性的医疗和社会经济问题,值得医患双方及社会公共机构的共同关注。

普通民众通过健康教育、职业培训、劳动防护等获取相关知识和信息,可以预防腰痛发生。

腰痛患者对自身疾病的了解,有助于提高治疗效果,早期康复。

医生方面应当不断提高认识水平,足够重视腰痛这一常见病,为患者造福。

腰痛的常见病因及鉴别诊断分析

《腰椎间盘突出症的诊断与治疗》读书报告 --腰痛的常见病因及鉴别诊断分析 腰痛是一种常见的临床症状, 发病原因较多, 严重者可影响生活和工作。青壮年腰痛, 应注意类风湿性脊椎炎、脊椎结核和脊椎骨软骨炎。老年人常见有增殖性脊椎炎、脊椎骨质疏松、脊椎转移癌等。女性患者腰骶部痛, 应考虑盆腔炎和子宫位置异常或泌尿系统等疾病。矿工、搬运工、演员、运动员及伏案工作者易患慢性腰痛。腰椎间盘突出症、脊椎结核或脊椎肿瘤压迫神经根时, 常出现一侧或两侧下肢后方放射痛。肾下垂时腰痛与体位密切相关。影像学检查对腰痛的病因诊断有重要价值。现对腰痛的常见病因的症状特点及鉴别诊断做一下简单的总结和分析。 急性腰肌劳损: 多见于青壮年, 有负荷过重或体育活动史。患者损伤时可突然感到腰部有声响并立即产生一侧或两侧剧烈腰痛, 可有放射性腿痛。体格检查可见腰部肌肉紧张, 髂后上棘的内侧,L 4 ~5旁有压痛。影像学检查可排除伴有椎体压缩骨折或横突骨折等的可能性。 慢性腰肌劳损: 表现为慢性间歇性或持续性的腰肌周围酸痛, 劳累时疼痛加重, 休息后好转。疼痛可持续时间较长,有时与天气有关。体格检查腰部活动可

轻度障碍, 脊柱无侧弯畸形, 在 L3 横突可有压痛。影像学检查可排除伴随其他情况的可能性。 腰椎退行性变: 多见于老年患者。疼痛可轻或重, 多为持续性, 体位改变症状可加重, 有的伴有腿部放射痛。影像学检查可见腰椎曲度变直, 序列不规整, 椎体边缘唇样增生, 有的有骨桥形成, 有的伴有小关节突变尖增生, 部分椎间隙变窄,以 L 4 ~ 5和 L 5 ~ S 1 椎间隙变窄常见。 腰椎间盘病变: 可为椎间盘突出、膨出或脱出。大多有腰痛, 伴或不伴腿部放射痛。咳嗽、喷嚏、排便等升高脑脊液压力的动作, 及弯腰、直腿抬高等使坐骨神经紧张的动作, 可加重疼痛或产生触电样放射痛。影像学检查可见椎间隙变窄, 椎间盘向椎体后侧椎管内突出或脱出, 或向周围膨出, 硬脊膜弧形受压征象。 强直性脊柱炎: 腰骶部疼痛是最早和最常见的症状, 初起晨间腰骶关节僵硬,活动受限制。病变向上发展, 累及胸椎及颈椎, 出现胸背部疼痛, 头部活动受限, 脊柱可完全强直、僵硬。影像学检查可见骶髂关节间隙模糊, 关节面出现虫蚀样破坏, 有的关节间隙消失, 关节融合强直, 脊柱可见韧带骨化呈竹节样改变, 有

腰腿痛鉴别诊断

腰腿痛鉴别诊断 一、分清两类不同病变 (一)病史特点 1. 直立或弯腰状态下的活动都能使神经鞘膜外软组织无菌性炎症加剧 因为突出的间盘或增厚的黄韧带都是硬膜囊和神经根的刺激物。越是运动越会加剧疼痛,有时表现为运动之后突发疼痛,仅在静卧时才能缓解这种病理性刺激。 2. 腹压增高对疼痛的影响 椎管内病变由于脑脊液压力的增高而对神经根或硬脊膜产生直接加压作用,当神经处于激惹状态时,用力排便、咳嗽、喷嚏等均可加剧疼痛。此时如果佩戴腰围减轻腰脊柱的轴向压力,则会抵消部分增高的腹压,从而缓解由此引起的疼痛。而椎管外软组织损害所致的疼痛则少有受到腹压变化的影响。 3. 一日疼痛的变化 晨起腰腿痛明显,甚至凌晨时刻因痛醒而不能平卧,须起身活动后方能缓解疼痛,白昼一般工作与活动无妨碍。这是腰椎管外软组织损害性疼痛的特点。而腰椎管内病变患者在一日之中晨起乃是腰腿感觉最佳时刻,无痛或轻微疼痛,如下床活动则以下午或晚上疼痛最为明显,坐位姿势也使疼痛更快加重。显然这与腰椎间盘承受轴向压力的变化密切相关。 4.下肢疼痛的性质 下肢疼痛可由椎管内椎窦神经所支配的硬脊膜、后纵韧带、黄韧带区域受刺激引起牵涉痛,还可由神经根受累导致的放射痛,或椎管外肌肉、韧带损害所致神经干支的刺激引起放射痛及其本身损害区域引起牵涉痛。但对其下肢放射痛而言,椎管内病变出现的多为或仅为单节段,并且往往累及下肢远端的神经感觉分布区域,痛麻并存的机率极高。而椎管外软组织损害出现的下肢放射痛虽也多见,但下肢远端(足部)的感觉缺失较为少见。临床上牵涉痛出现的机会极多,而下肢痛的部位较模糊,传导至足部不多见,一般为腰部或臀部向下肢后外侧放散至腘窝处。 5. 搬提或支撑重物的影响 由于腰椎管内静脉丛的静脉壁内神经末梢受到机械性刺激所引起,而这种刺

中医治疗腰痛

中医治疗腰痛 《 备急千金要方》卷五十九《腰痛第七》:“凡腰痛有五:一曰少阴,少阴肾也。十月万物阳气皆衰,是以腰痛。二曰风脾,风寒着腰,是以腰痛。三曰肾虚,役用伤肾,是以腰痛。四曰暨腰,坠堕伤腰,是以腰痛。五曰取寒眠地,为地气所伤,是以腰痛。痛下止,引牵腰脊,皆痛”。 腰痛可因感受寒湿、湿热,或跌仆外伤,气滞血瘀,或肾亏体虚所致。其病理变化常表现出以肾虚为本,感受外邪,跌仆闪挫为标的特点。 中医辨证论治: 概述 临证首先宜分辨表里虚实寒热。大抵感受外邪所致者,其证多属表、属实,发病骤急,治宜祛邪通络,根据寒湿、湿热不同,分别施治。由肾精亏损所致者,其证多属里、属虚,常见慢性反复发作,治宜补肾益气为主。 寒湿型 【证见】腰部冷痛重着,转则不利,静卧不减,阴雨天加重。舌苔白腻,脉沉。 【治法】散寒祛温,温通经络。 【方药】 1.主方甘姜苓术汤(张仲景《金匮要略》)加味 处方:干姜12克,炙甘草9克,白术15克,茯苓20克,杜仲、独活各12克,狗脊20克,牛膝15克。水煎服。 2.中成药 (1)腰息痛,每次2粒,每日3次。 (2)舒筋活络丸,每次1-2丸,每日2次 (3)腰椎痹痛丸,每次1丸,每日3次。 3.单方验方 (1)二术苡仁汤(刘国普验方) 处方:白术30克,薏苡仁20克,苍术15克。水煎服。 (2)干姜苍术散(李振琼《奇效验秘方》) 处方:干姜50克,苍术10克,当归15克,95%酒精适量。将上药研细末,过筛,于患部外敷热烤。每日1次。 (3)强腰散(张鉴铭验方) 处方:川乌30克,肉桂30克,干姜30克,白芷20克,胆南星20克,赤芍20克,樟脑30克。将上药共研为极细粉末,每次30~50克,开水冲调如糊状,摊于纱布,趁热时敷贴于痛处,隔日1换。 湿热型 【证见】腰痛处伴有热感,热天或雨天疼痛加重,活动后可减轻,尿赤。舌苔黄腻,脉滑数。 【治法】清热利湿,舒筋通络。 北京中医林,致力扬中医,呵护您的健康

腰腿痛中医诊疗方案

腰痛(腰椎间盘突出症)中医诊疗方案 一、概述 腰痛又称腰脊痛,是指以腰部疼痛为主要症状的一类病证,可表现在腰部的一侧或两侧,部分患者伴有下肢疼痛。六淫之气,客于经脉,气血阻滞,经脉不通;或年老体衰,纵欲过度,肾精亏损,筋脉失养;以及跌扑损伤,筋脉受损,气血运行不畅,瘀血留置与腰部,均可引起腰腿痛。西医的腰椎间盘突出症属于腰腿痛范畴。 二、诊断 (一)疾病诊断 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ZY/及全国中医药高等院校教材《中医正骨学》第二版(董福慧、朱云龙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1991年)。 (1)病史:多有不同程度的腰部外伤及腰肌劳损病史 (2)主要症状:腰痛和下肢坐骨神经放射痛 (3)主要体征:腰部畸形,腰部压痛和叩击痛,腰部活动受限,直腿抬高实验(+)加强实验(+)屈颈试验(+),根据DR、CT或MRI 检查射片即可诊断。 2、西医诊断标准:根据《临床诊疗指南-骨科学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外科学(下册)》(8年制和7年制教材临床医学专用,人民卫生出版社) (1)病史:多有不同程度的腰部外伤及腰肌劳损病史。 (2)症状:有腰痛伴下肢坐骨神经放射痛症状:

腰痛:腰痛是腰椎间盘突出症最早先出现的症状,而且是多见的症状,发生率约91%,疼痛性质一般为钝痛、放射痛或刺痛。 坐骨神经痛:腰椎间盘突出症绝大多数病人发生在L4/5、L5/S 1间隙,故容易引起坐骨神经痛,发生率达97%。疼痛多是放射性痛,由臀部、大腿后侧,小腿外侧到跟部或足背部。 腹股沟区或大腿内侧痛:高位的腰椎间盘突出症,突出的椎间盘可压迫L1、L2和L3神经根,出现相应的神经根支配的腹股沟区疼痛或大腿内侧疼痛。 马尾神经综合症:向正后方突出的髓核、游离的椎间盘组织,可压迫马尾神经,出现大小便障碍,鞍区感觉异常。多表现为急性尿储留和排便不能自控。 尾骨疼痛: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症状可出现尾骨疼痛。原因是突出的椎间盘组织移入骶管,刺激腰骶神经丛。 肢体麻木感:有的病人不出现下肢疼痛而表现为肢体麻木感,此乃是椎间盘组织压迫刺激了本体感觉纤维而引发的麻木。 (3)体征: 腰部畸形:腰椎侧凸,它是一种姿势性代偿畸形,有辅助诊断价值。腰部活动受限: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病人一般有腰部活动受限的表现。腰部压痛和叩击痛:腰部压痛及骶骨棘肌痉挛:约89%腰椎间盘突出的病人,在病变间隙的棘突间有压痛。约1/3的病人有腰部骶脊肌痉挛。 间歇性跛行:当患者走路时,随着行走距离增多,腰背痛加重,不得

下腰痛的鉴别诊断

下腰痛的鉴别诊断(转载) 发表者:温满清1442人已访问 腰痛是以腰部一侧或两侧疼痛为主要症状的一种病证。西医的肾脏疾病、风湿病、腰肌劳损、脊椎及脊髓疾病等所致腰痛,是骨科、运动医学和康复医学中常见的疾患。治疗手段多种多样,但关键是找出引起腰痛的基础疾病,对因治疗,才有可能获得最佳疗效。 病因病理 引起腰痛病的原因很多,约有数十种,比较常见的有肾虚、腰部骨质增生、骨刺、椎间盘突出症、腰椎肥大、椎管狭窄、腰部骨折、椎管肿瘤、腰部急慢性外伤或劳损、腰肌劳损、强直性脊柱炎等。 腰背部是人体用力最多的部位,为人体提供支持并保护脊柱,对长期在办公室久坐而缺少运动的人,或是因为工作需要久站的人,长时间维持一个体位或姿势太久,就容易造成腰背部的疼痛并引发腰骶部慢性骨筋膜间隔综合征,也有的是在重复性损伤后积累发病。很多慢性腰痛病人与慢性骨筋膜间隔综合征有关,原因可能是骨筋膜间隔内压升高导致腰背筋膜下间隙消失,肌肉血流量下降,疏松脂肪组织变性。由于这种损害,造成了患者无论是多走、多坐还是多卧,都会腰疼,即长时间保持一种姿势容易产生腰疼。这是慢性骨筋膜间隔综合征的重要临床特征。 腰痛(图2) 腰痛是指腰部一侧或双侧疼痛连脊椎的一种症状,男女均有发生,女性居多。据统计,妇科门诊以腰痛为主的患者约占就诊数的10%。常见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种: 一、腰肌劳损长期从事站立操作诸如纺织、印染、理发、售货等工作的妇女,由于持续站立,腰部肌腱、韧带伸展能力减弱,局部可积聚过多的乳酸,抑制了腰肌的正常代谢,也可导致腰肌劳损而引起的腰痛。经常背重物,腰部负担过重,易发生脊椎侧弯,造成腰肌劳损而出现腰痛。 二、泌尿系统感染由于女性的尿道短而直,且尿道外口靠近肛门,常有大肠杆菌寄生,加之女性生理方面的特点,尿道口污染的机会较多,若忽视卫生,则容易发生泌尿系感染。腰痛以急、慢性肾盂肾炎所致者为多,表现为腰部胀痛、严重者沿输尿管放射至会阴部。除泌尿系统感染外,泌尿系结石、结核等疾患,亦会引起腰痛。

中医治疗腰背痛

疗腰治背中痛医基本概要中医按摩能调整机体气血阴阳,疏通气血、活血化瘀、消肿止痛,还可解除局部肌肉痉挛,促进局部血液、淋巴循环,改善皮肤肌肉的血液供应。中医理论五癃津液别》。腰痛连背,以肾虚、风寒外袭较为多见。治证名。出《灵枢·以补肾祛邪法,用独活寄生汤、菊花酒。如属久坐而腰背痛作,宜补中、益气血为主,用补中益气汤、八珍汤,亦可于方中加川续断、杜仲等药。病因分类(一)急、慢性损伤 1、急性损伤如脊柱骨折,韧带、肌肉、关节囊的撕裂,急性椎间盘突出等。 2、慢性损伤如韧带炎,肌肉劳损,脊柱骨关节的增生和退变,脊柱滑脱等。 (二)炎性病变 炎性病变分为细菌性炎症和非细菌性炎症两种。 1、细菌性炎症可分为化脓性和特异性感染如脊柱结核。化脓性感染多见于椎间隙感染,硬膜外脓肿,椎体骨髓炎。. 2、非细菌性炎症风湿性肌纤维织炎,类风湿性关节炎,第3腰椎横突综合征,强直性脊柱炎,能储关节致密性骨炎。 (三)脊柱的退行性改变 如椎间盘退变,小关节退变性骨关节炎,继发性椎管狭窄症,老年性骨质疏松症,假性滑聪及脊柱不稳定等。 (四)骨的发育异常

脊柱侧凸畸形,半椎体,狭部不连性滑豚,驼背,能骼腰化或腰椎骰化,脊柱裂及钩状棘突,水平骰骨,下肢不等长,扁平足。 (五)姿势不良 长期伏案工作或弯腰工作,妊娠,肥胖所致的大腹便便。 (六)肿瘤 骨与软组织肿瘤,骨髓或神经肿瘤等。 (七)内脏疾病引起的牵涉性痛 妇科盆腔疾病,前列腺疾病等可引起下腰痛,肾脏疾病如结石J瘤、肾下垂、肾盂肾炎及腹膜后疾病如脓肿,血肿等可引起腰背涌,肝股和心脏病可引起背部疼痛。 (八)精神因素. 随着社会进展及节奏的加快,此类疾病逐渐增多,如慢性疲劳综合征,精神过敏的脊柱炎,神经衰弱,瘟病,抑郁症。临床特点不同疾病引起的腰背疼痛具有不同特点。以下简述引起腰背痛常见疾病的临床特点:1.脊椎病变 (1)脊椎骨折有明显的外伤史,且多因由高空坠下,足或臀部先着地,骨折部有压痛和叩痛,脊椎可能有后突或侧突畸形,并有活动障碍。 (2)椎间盘突出,青壮年多见,以腰。~骶。易发。常有搬重物或扭伤史,可突发和缓慢发病。主要表现为腰痛和坐骨神经痛,二者可同时或单独存在。有时候疼痛剧烈,咳嗽,喷嚏时疼痛加重,卧床休息时缓解。可有下肢麻木,冷感或间歇跛行。 (3)增生性脊柱炎:又称退行性脊柱炎,多见于50岁以上患者,晨起时感

腰痛-中医临床诊疗指南(中华中医药学会)

腰痛 腰痛是指因外感、内伤或闪挫导致腰部气血运行不畅,或失于濡养而引起腰脊或脊旁部位疼痛为主要临床表现的病证。基本病机为筋脉痹阻,腰府失养。病性有虚有实,虚者多属内伤,责之于禀赋不足,肾亏腰府失养;实者多为外感风、寒、湿、热诸邪,痹阻经脉,或劳力扭伤,气滞血瘀,经脉不通而致腰痛。常见于西医的强直性脊柱炎、腰肌劳损等疾病。 1 诊断与鉴别诊断 1.1 诊断要点 1.1.1 急性腰痛:病程较短,轻微活动即可引起一侧或两侧腰部疼痛加重,脊柱两旁常有明显的按压痛。 1.1.2慢性腰痛:病程较长,缠绵难愈,腰部多隐痛或酸痛。常因体位不当,劳累过度,天气变化等因素而加重。 1.1.3 常有居住潮湿阴冷、涉水冒雨、跌仆闪挫或劳损等相关病史。 1.2鉴别诊断 1.2.1背痛、尻痛、胯痛:腰痛是指腰背及其两侧部位的疼痛,背痛为背膂以上部位的疼痛,尻痛是尻骶部位的疼痛,胯痛是指尻尾以下及两侧胯部的疼痛。 1.2.2 肾痹:腰痛是以腰部疼痛为主;肾痹是指腰背强直弯曲、不能屈伸、行动困难而言,多由骨痹日久发展而成。 2 辨证论治 腰痛治疗当分标本虚实。感受外邪属实,治宜祛邪通络。根据寒湿、湿热的不同,分别予以温散成清利;外伤腰痛属实,治宜活血祛瘀、通络止痛为主;内伤致病多属虚,治宜补肾固本为主,兼顾肝脾;虚实兼见者,宜辨主次轻重,标本兼顾。 2.1 寒湿证 证候:腰部冷痛重着,转侧不利,逐渐加重,静卧病痛不减,寒冷和阴雨天加重,舌质淡,苔白腻,脉沉而迟缓。 病机:寒湿闭阻,滞碍气血,经脉不利。 治法:散寒行湿,温经通络。 方药:甘姜苓术汤加减。 干姜9g,桂枝15g,甘草6g,牛膝9g,茯苓15g,白术I5g,杜仲15g,桑寄生15g,续断15g。 加减:寒邪偏胜,腰部冷痛,拘急不舒,加附子先煎9g,细辛3g以温阳散寒;湿邪偏胜,腰痛重着,苔厚腻,加苍术15g,薏苡仁30g以除湿。年高体弱或久病不愈,肝肾虚损,气血亏虚,腰膝酸软无力,脉沉弱,宜独活寄生汤加附子。 2.2 湿热证 证候:腰部疼痛,重着而热,暑湿阴雨天气症状加重,活动后或可减轻,身体困重,小便短赤, 苔黄腻,脉濡数或弦数。 病机:湿热壅遏,经气不畅,筋脉失舒。 治法:清热利湿,舒筋止痛。 方药:四妙丸加减。 苍术15g,黄柏10g,薏苡仁30g,木瓜30g,络石藤15g,川牛膝9g,土茯苓30g,虎杖15g。 加减:小便短赤不利,舌质红,脉弦数,加栀子9g,萆薜15g.泽泻9g以助清利湿热;湿热蕴久,耗伤阴津,腰痛,伴咽干、手足心热,加生地黄15g,女贞子15g,旱莲草15g以滋补肾阴。

中医治疗腰痛

中医治疗腰痛 备急千金要方》卷五十九《腰痛第七》:“凡腰痛有五:一曰少阴,少阴肾也。十月万物阳气皆衰,是以腰痛。二曰风脾,风寒着腰,是以腰痛。三曰肾虚,役用伤肾,是以腰痛。四曰暨腰,坠堕伤腰,是以腰痛。五曰取寒眠地,为地气所伤,是以腰痛。痛下止,引牵腰脊, 皆痛”。 腰痛可因感受寒湿、湿热,或跌仆外伤,气滞血瘀,或肾亏体虚所致。其病理变化常表现岀以肾虚为本,感受外邪,跌仆闪挫为标的特点。 中医辨证论治: 概述 临证首先宜分辨表里虚实寒热。大抵感受外邪所致者,其证多属表、属实,发病骤急, 治宜祛邪通络,根据寒湿、湿热不同,分别施治。由肾精亏损所致者,英证多属里、属虚, 常见慢性反复发作,治宜补肾益气为主。 寒湿型 【证见】腰部冷痛重着,转则不利,静卧不减,阴雨天加重。舌苔白腻,脉沉。 【治法】散寒祛温,温通经络。 【方药】 1. 主方甘姜苓术汤(张仲景《金匮要略》)加味 处方:干姜12克,炙甘草9克,白术15克,茯苓20克,杜仲、独活各12克,狗脊20克,牛膝15克。水煎服。 2. 中成药 (1) 腰息痛,每次2粒,每日3次。 (2) 舒筋活络丸,每次1-2丸,每日2次 (3) 腰椎痹痛丸,每次1丸,每日3次。 3. 单方验方 (1) 二术或仁汤(刘国普验方) 处方:白术30克,慧菽仁20克,苍术15克。水煎服。 (2) 干姜苍术散(李振琼《奇效验秘方》) 处方:干姜50克,苍术10克,当归15克,95%酒精适量。将上药研细末,过筛,于患部外敷热烤。每日1次。 (3) 强腰散(张鉴铭验方) 处方:川乌30克,肉桂30克,干姜30克,白芷20克,胆南星20克,赤芍20克,樟脑30克。将上药共研为极细粉末,每次30?50克,开水冲调如糊状,摊于纱布,趁热时敷贴于痛处,隔日1换。 湿热型 【证见】腰痛处伴有热感,热天或雨天疼痛加重,活动后可减轻,尿赤。舌苔黄膩,脉滑数。 【治法】淸热利湿,舒筋通络。 【方药】 1.主方四妙散(张秉成《成方便读》)加减

腰痛病腰椎间盘突出症中医诊疗方案

腰痛病腰椎间盘突出症中医诊疗方案

针灸科腰痛病(腰椎间盘突出症)诊疗方案 一、病名 中医病名:腰痛病 西医病名:腰椎间盘突出症 二、诊断 (一)疾病诊断 参照l994年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发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 1.多有腰部外伤、慢性劳损或寒湿史。大部分患者在发病前多有慢性腰痛史。 2.常发于青壮年。 3.腰痛向臀部及下肢放射,腹压增加(如咳嗽、喷嚏)时疼痛加重。 4.脊柱侧弯,腰椎生理弧度消失,病变部位椎旁有压痛,并向下肢放射,腰活动受限。 5.下肢受累神经支配区有感觉过敏或迟钝,病程长者可出现肌肉萎缩。直腿抬高或加强试验阳性,膝、跟踺反射减弱或消失,拇指背伸力可减弱。 6.CT或MRl检查可显示椎间盘突出的部位及程度。或X线

摄片检查:脊柱侧弯、腰生理前凸变浅,病变椎间盘可能变窄,相应边缘有骨赘增生。 (二)疾病分期 1.急性期:腰腿痛剧烈,活动受限明显,不能站立、行走,肌肉痉挛。 2.缓解期:腰腿疼痛缓解,活动好转,但仍有痹痛,不耐劳。 3.康复期:腰腿病症状基本消失,但有腰腿乏力,不能长时站立、行走。 (三)病理分型(Macnab分型) 1. 椎间盘膨出:整个椎间盘纤维环均匀性向椎体骺环以外凸起,不引起严重的神经根压迫。 2. 局限型突出:椎间盘纤维环的内层断裂,髓核组织部分突出。 3. 椎间盘突出:椎间盘纤维环大部分断裂,仅有外层纤维环尚完整,将髓核局限于纤维环内。 4. 椎间盘脱出:椎间盘纤维环全部断裂,髓核组织突出于椎间盘外,为后纵韧带所约束。 5. 椎间盘游离:髓核组织突破纤维环和后纵韧带,游离于椎管内,或硬膜内、椎间孔等处,压迫神经根与马尾神经。 (四)中医证候诊断 1.血瘀气滞证:近期腰部有外伤史,腰腿痛剧烈,痛有定

中医腰痛的分类及治疗方法

中医腰痛的分类及治疗方法 中医关于腰痛主要有四方面的发病机理 (1)感受寒湿:由于久居冷湿环境,衣着湿冷,身劳汗出等,都可感受寒湿之邪。寒邪凝敛收引,致经脉受阻,气血运行不畅,因而发生腰痛。 (2)感受湿热:长夏之际,湿热交蒸,或寒湿蕴积日久,郁而化热,感受其邪,阻遏经脉,而发为腰痛。 (3)肾虚亏损:多因久病肾虚,肾之精气无以濡养筋脉,而引起腰痛。其痛势绵绵,遇劳更甚,反复发作,多见于虚证、里证。 (4)气滞血淤:久病肾虚损及经脉气血,使其运行不畅,而致脉络阻滞,血淤滞留于腰部而发生疼痛。此腰痛为虚实夹杂,肾虚为其本,气滞血淤为其标。页首 中医腰痛病证表现及至治法 1、寒湿证 【证候标准】 腰部冷痛重着,得热则减,转侧不利。遇阴雨天疼痛发作或加重,静卧时腰痛不减甚或加重,舌苔白腻,脉沉而迟缓或沉紧。 【治法】散寒除湿温通经络 2、湿热证 【证候标准】 腰部弛痛,有热感,遇热或雨天疼痛加重。小便短赤,甚或大便结。舌苔黄腻,脉濡数或弦数。 【治法】清热利湿舒筋活络 3、瘀血证 【证候标准】 腰痛如刺,痛处固定不移,拒按。轻症俯仰不利,重症痛剧不能转侧,或有外伤、用力史。舌质紫暗、或有瘀斑,脉涩。 【治法】活血化瘀理气止痛 4、肾虚证 【证候标准】 腰部酸软或绵绵作痛,喜揉按,遇劳则甚,卧则痛减。腰膝软弱无力,或少腹拘急,手足不温,或五心烦热,失眠少寐,口燥咽干。舌苔少,脉虚细弱。偏阳虚者舌淡、脉沉弱,偏阴虚者舌红、脉弦细数。 【治法】偏阳虚者,宜温补肾阳;偏阴虚者,宜滋补肾阴 治疗方剂(供参考) 1.风湿腰痛 主证:腰部疼痛、走串不定,牵引腿足,活动不利,天气阴变则疼痛加重,脉浮弦,苔薄白。治法:袪风湿、止腰痛。方药:独活寄生汤加减。独活12克、桑寄生18克、秦艽9克、防风6克、细辛3克、川芎6克、当归9克、白芍9克、茯苓9克、牛膝9克、杜仲12克、桂心3克、甘草3克,水煎服。方中独活、细辛、防风、秦艽、茯苓、桂心袪风散寒利湿,当归、川芎、白芍活血止痛,桑

下腰痛的诊断和治疗

---------------------------------------------------------------最新资料推荐------------------------------------------------------ 下腰痛的诊断和治疗 下腰痛的诊断和治疗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作者: 吴琼华文章号: W073526 下腰痛是骨科临床最常见的就医原因。 从专业术语看,下腰痛属于症状学范畴,其实际所指是以腰痛为根本临床表现的一类疾病的统称,但不包括伴有其他临床表现的腰椎疾病如椎间盘突出症、椎管狭窄、腰椎滑脱等。 下腰痛是影响人类健康的重要疾病,是医疗支出增加、缺勤、失能(躯体的、心理的因素)的主要原因,成为倍受关注的社会经济问题。 文献报告,成年人每年下腰痛的发生率为 15~45%,一生中有70%以上成年人受下腰痛困扰,男性发病率为 73%,女性为 88%,男女均以 3 5~ 5 5 岁为疾病高发期。 下腰痛的原因众多,发病机理复杂,临床处理棘手,骨科医生难免有这样的感叹患者腰痛,医生头痛。 鉴于下腰痛的高发病率及其危害性,关于下腰痛的健康教育日益受重视。 本文就下腰痛的诊断和治疗作一综述,以供参考。 一、关于下腰痛的定义从疼痛部位看,下腰痛分布在腰或/和骶部解剖区域。 按症状时间分为: 1 / 16

急性疼痛3月;慢性疼痛3~6 月及发作性疼痛等。 对下腰痛的描述应包括: 疼痛特征(强度、持续时间、发作频次);特异性或非特异性诊断;体能和功能情况;一般特征如性别和年龄及治疗史。 下腰痛的评价方法包括: 1、自我报告,被认为疼痛评价的金标准,因为可以如实反映疼痛特征,但有一定主观性,如视觉模拟评分法(VAS),此法简单易行,不需要语言描述。 2、问卷调查法 MPQ ,从情感、感觉、评估性方面计分,主要用于临床研究。 3、疼痛画图,画出疼痛区域和强度等。 此外还包括体能、功能性的测试等。 二、下腰痛的危险因素下腰痛的危险因素很多,主要可分为以下三个方面: 1、个人因素: 包括①年龄,35~55 岁是下腰痛的好发年龄。 随着年龄的增加,椎间盘及小关节退变不可避免,同时腰背肌肌力下降、韧带劳损,严重影响了脊柱的稳定性,使其容易发生下腰痛。 ②健康状况,一般认为,身体健康者,其四肢尤其是躯干肌肌力较强,脊柱稳定性好,而且精神状况也佳,发生慢性下腰痛的概率相对较小。 ③畸形,伴有脊柱后凸、侧凸畸形和下肢不等长的患者,躯体平

腰腿痛(腰椎间盘突出症)中医诊疗方案

腰痛(腰椎间盘突出症)中医诊疗案 一、概述 腰痛又称腰脊痛,是指以腰部疼痛为主要症状的一类病证,可表现在腰部的一侧或两侧,部分患者伴有下肢疼痛。六淫之气,客于经脉,气血阻滞,经脉不通;或年老体衰,纵欲过度,肾精亏损,筋脉失养;以及跌扑损伤,筋脉受损,气血运行不畅,瘀血留置与腰部,均可引起腰腿痛。西医的腰椎间盘突出症属于腰腿痛畴。 二、诊断 (一)疾病诊断 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人民国中医药行业标准《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ZY/T001.9-94)及全国中医药高等院校教材《中医正骨学》第二版(董福慧、云龙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1991年)。 (1)病史:多有不同程度的腰部外伤及腰肌劳损病史 (2)主要症状:腰痛和下肢坐骨神经放射痛 (3)主要体征:腰部畸形,腰部压痛和叩击痛,腰部活动受限,直腿抬高实验(+)加强实验(+)屈颈试验(+),根据DR、CT或MRI 检查射片即可诊断。 2、西医诊断标准:根据《临床诊疗指南-骨科学分册》(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外科学(下册)》(8年制和7年制教材临床医学专用,人民卫生出版社) (1)病史:多有不同程度的腰部外伤及腰肌劳损病史。 (2)症状:有腰痛伴下肢坐骨神经放射痛症状:

腰痛:腰痛是腰椎间盘突出症最早先出现的症状,而且是多见的症状,发生率约91%,疼痛性质一般为钝痛、放射痛或刺痛。 坐骨神经痛:腰椎间盘突出症绝大多数病人发生在L4/5、L5/S 1间隙,故容易引起坐骨神经痛,发生率达97%。疼痛多是放射性痛,由臀部、大腿后侧,小腿外侧到跟部或足背部。 腹股沟区或大腿侧痛:高位的腰椎间盘突出症,突出的椎间盘可压迫L1、L2和L3神经根,出现相应的神经根支配的腹股沟区疼痛或大腿侧疼痛。 马尾神经综合症:向正后突出的髓核、游离的椎间盘组织,可压迫马尾神经,出现大小便障碍,鞍区感觉异常。多表现为急性尿储留和排便不能自控。 尾骨疼痛: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症状可出现尾骨疼痛。原因是突出的椎间盘组织移入骶管,刺激腰骶神经丛。 肢体麻木感:有的病人不出现下肢疼痛而表现为肢体麻木感,此乃是椎间盘组织压迫刺激了本体感觉纤维而引发的麻木。 (3)体征: 腰部畸形:腰椎侧凸,它是一种姿势性代偿畸形,有辅助诊断价值。腰部活动受限: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病人一般有腰部活动受限的表现。腰部压痛和叩击痛:腰部压痛及骶骨棘肌痉挛:约89%腰椎间盘突出的病人,在病变间隙的棘突间有压痛。约1/3的病人有腰部骶脊肌痉挛。 间歇性跛行:当患者走路时,随着行走距离增多,腰背痛加重,不得

腰痛中医诊疗方案

腰痛(腰椎滑脱症)中医诊疗方案 (2018版) 一、诊断 (一)疾病诊断 1、中医诊断标准 参照中华中医药学会2012年发布的《中医整脊常见病诊疗指南》[1]。 (1)常见于中老年人,女性居多。 (2)慢性腰痛,多为痠痛、胀痛或有沉重感,久坐、久站后症状明显,躺下休息后减轻,可有双下肢麻痹,痠痛无力,或大小便障碍。 2、西医诊断标准 参照中华医学会2009年发布的《临床诊疗指南·骨科分册》[2]。 (1)病史:常见于中老年人,女性居多,长期劳累或腰部有扭伤史 (2)症状:腰腿痛、间歇性跛行,可能伴马尾神经症状。 (3)体征:腰部后正中处呈“阶梯”样改变,直腿抬高试验阳性或阴性;无下肢缺血的阳性体征。 (4)辅助检查:腰椎X线检查可见腰椎曲度异常,相应节段椎弓峡部退变或断裂,椎体移位、神经受压的表现。 (二)诊断分型[3] 根据腰椎X光片表现,结合临床,将腰椎滑脱症分为以下两种类型。 1、前滑脱型:由腰椎椎弓峡部不连续,或退变、断裂,导致小关节不稳,可见腰椎椎曲加大,上位腰椎椎体相对下位腰椎椎体向前方滑动移位。 2、后滑脱型:由于腰椎退行性改变,椎曲变直或反弓,椎弓峡部多无断裂,上位腰椎椎体相对下位腰椎椎体向后方滑动移位。 (三)证候诊断 1、风湿痹阻证:腰腿痹痛重着,转侧不利,反复发作,阴雨天加重。舌质淡红或暗淡,苔薄白或白腻,脉迟缓。 2、寒湿痹阻证:腰腿部冷痛重着,转侧不利,痛有定处,虽静卧亦不减或反而加重,遇寒痛增,得热则减,小便利,大便溏。舌质胖淡,苔白腻,脉弦紧或沉紧。 3、气滞血瘀证:腰腿痛剧烈,痛有定处,刺痛,腰部板硬,俯仰艰难,痛处拒按。舌质紫暗,或有瘀斑,舌苔薄白或薄黄,脉沉涩或迟。 4、湿热痹阻证:腰腿痛,伴有热感或见肢节红肿,口渴不欲饮,烦闷不安,小便短赤,或大便里急后重。舌质红,苔黄腻,脉濡数或滑数。 5、肾阳虚衰证:腰腿痛,缠绵日久,反复发作,腰腿发凉,喜暖怕冷,遇劳加重,少气懒言,面色晄白,小便频数。舌质淡胖嫩,苔白滑,脉沉细。

很实用的腰腿痛临床诊断思维

很实用的腰腿痛临床诊断思维 第一步: 快速判断该疼痛是椎管内病变还是椎管外病变 按照宣蛰人软组织外科学理论,人体疼痛疾病大多是由腰椎管内、外软组织损害所致。这两类损害可以单独或混合存在,临床依据病史特点、物理学检查、影像学特征及肌电图表现能作出区分。这对临床治疗方法的选择至关重要。 1、静息痛与运动痛 腰椎管外软组织损害: 多表现为静息痛,若人体长期处于某种体位,尤其是静卧状态,势必加重缺血性损害,最终导致疼痛加剧。这种情况下,躯体只要进行适当的活动或行走,使腰部软组织的血供获得改善,疼痛可以逐渐缓解。 腰椎管内病变: 表现为运动痛,越是运动越会加剧疼痛,有时表现为运动之后突发疼痛,仅在静卧时才能缓解这种病理性刺激。 2、腹压增高对疼痛的影响 椎管外软组织损害: 所致的疼痛很少有受到腹压变化的影响,在用力排便、咳嗽时疼痛一般不加重。 椎管内病变: 由于神经根处于激惹状态,用力排便、咳嗽、喷嚏等均可加剧疼痛。此时如果佩戴腰围减轻腰脊柱的轴向压力,则会抵消部分增高的腹压,从而缓解由此引起的疼痛。 3、一日疼痛的变化 腰椎管外软组织损害: 晨起腰腿痛明显,甚至凌晨时刻因痛醒而不能平卧,须起身活动后方能缓解疼痛,白昼一般工作与活动无妨碍。

腰椎管内病变:晨起时无痛或轻微疼痛,下午或晚上疼痛最为明显,坐位姿势也使疼痛更快加重。 4、下肢疼痛的性质椎管外软组织损害:出现的下肢放射痛虽也多见,但下肢远端(足部)的感觉缺失较为少见。下肢痛的部位较模糊,很少传导至足部,一般为腰部或臀部向下肢后外侧放射至腘窝处。 椎管内病变:由于椎管内窦椎神经或神经根受激惹,出现的多为或仅为腰椎单节段疼痛,并且往往累及下肢远端的神经感觉分布区域,疼痛伴随麻木的机率极高。 5、搬提或支撑重物的影响 椎管内病变:当腹压升高,尤其是在腰部持重时,胸腹部肌肉作强力收缩,几乎可使椎体静脉丛内静脉压极度升高,若腰椎管内背根神经或窦椎神经原先已存在刺激性损害(如椎管内肿瘤、椎间盘突出、椎体骨折移位),此时可以增加受累的硬脊膜与神经根的压力而加剧腰背痛和下肢痛。因此患者主诉腰背部负重后疼痛发作,而且不易自行缓解。 椎管外软组织损害虽然也难以持重,但影响程度要小,一般经休息制动后疼痛可自然消失。 6、病程演变特点 椎管外组织损害: 疼痛可以突然发作,但一般在短期内即可缓解,且间歇期长,自限性明显,勿需特殊处理。 椎管内病变: 引起腰腿痛突发频繁,间歇期随发作次数增多而逐渐变短,发作期长,一般须经疼痛科医生专门治疗方能缓解。 腰椎管内外混合型病变: 如果腰腿痛症状时轻时重,反复发作。甚至无明显的诱因下,发作频度愈来愈高,

腰痛病(腰椎间盘突出症)中医诊疗方案

腰椎间盘突出症(腰痛病)诊疗方案 一、病名 中医病名:腰痛病 西医病名:腰椎间盘突出症 二、诊断 (一)疾病诊断 参照l994年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发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 1.多有腰部外伤、慢性劳损或寒湿史。大部分患者在发病前多有慢性腰痛史。 2.常发于青壮年。 3.腰痛向臀部及下肢放射,腹压增加(如咳嗽、喷嚏)时疼痛加重。 4.脊柱侧弯,腰椎生理弧度消失,病变部位椎旁有压痛,并向下肢放射,腰活动受限。 5.下肢受累神经支配区有感觉过敏或迟钝,病程长者可出现肌肉萎缩。直腿抬高或加强试验阳性,膝、跟踺反射减弱或消失,拇指背伸力可减弱。 6.CT或MRl检查可显示椎间盘突出的部位及程度。或X线摄片检查:脊柱侧弯、腰生理前凸变浅,病变椎间盘可能变窄,相应边缘有骨赘增生。 (二)疾病分期 1.急性期:腰腿痛剧烈,活动受限明显,不能站立、行走,肌肉痉挛。 2.缓解期:腰腿疼痛缓解,活动好转,但仍有痹痛,不耐劳。 3.康复期:腰腿病症状基本消失,但有腰腿乏力,不能长时站立、行走。 (三)病理分型(Macnab分型) 1. 椎间盘膨出:整个椎间盘纤维环均匀性向椎体骺环以外凸起,不引起严

重的神经根压迫。 2. 局限型突出:椎间盘纤维环的内层断裂,髓核组织部分突出。 3. 椎间盘突出:椎间盘纤维环大部分断裂,仅有外层纤维环尚完整,将髓核局限于纤维环内。 4. 椎间盘脱出:椎间盘纤维环全部断裂,髓核组织突出于椎间盘外,为后纵韧带所约束。 5. 椎间盘游离:髓核组织突破纤维环和后纵韧带,游离于椎管内,或硬膜内、椎间孔等处,压迫神经根与马尾神经。 (四)中医证候诊断 1.血瘀气滞证:近期腰部有外伤史,腰腿痛剧烈,痛有定处,刺痛,腰部僵硬,俯仰活动艰难,痛处拒按,舌质暗紫,或有瘀斑,舌苔薄白或薄黄,脉沉涩或脉弦。 2.寒湿痹阻证:腰腿部冷痛重着,转侧不利,痛有定处,虽静卧亦不减或反而加重,日轻夜重,遇寒痛增,得热则减,舌质胖淡,苔白腻,脉弦紧、弦缓或沉紧。 3.湿热痹阻证:腰腿痛,痛处伴有热感,或见肢节红肿,口渴不欲饮,苔黄腻,脉濡数或滑数。 4.肝肾亏虚证:腰腿痛缠绵日久,反复发作,乏力、不耐劳,劳则加重,卧则减轻;包括肝肾阴虚及肝肾阳虚证。阴虚证症见:心烦失眠,口苦咽干,舌红少津,脉弦细丽数。阳虚证症见:四肢不温,形寒畏冷,筋脉拘挛,舌质淡胖,脉沉细无力等症。 5.气虚血瘀证:腰部外伤日久或平素劳累,腰背疼痛无力,不能久立久行,下肢疼痛麻木,乏力,舌淡暗,脉弦细弱。 (五)鉴别诊断:

中医腰痛鉴别诊断

中医腰痛鉴别诊断 中医腰痛鉴别诊断方法如下: 1、风寒湿性腰痛。 主要症状:腰部冷痛重着,每遇阴雨天或腰部感寒后加重。腰肌痛点为腰眼、腰骶部、双侧臀部多见。 治法:散寒除湿、温通经络。 自然疗法:火罐、刮痧温热疗法。 方药:麻桂温经汤、独活寄生汤、渗湿汤。 2、湿热性腰痛。 主要症状:腰髋驰痛,牵掣拘急,痛处伴有热感,每于热天或腰部着热后加重。伴有小腹部抽痛、胀痛。 治法:清热利湿,舒筋活络。 自然疗法:推拿、刮痧、拔罐(走血罐为最好)。 方药:八正散、四炒汤、加味二妙散。 3、气滞性腰痛。 主要症状:情绪所致,生气、三焦不顺,腰痛急剧,走窜不定,转侧困难,双下肢均可受累。 治法:活血祛瘀,疏肝通络。 自然疗法:刮痧、走罐、耳穴、针灸,背部膀胱经全走罐,重点部位肝俞穴、胆俞穴,横向走罐。 方药:复元通气散、复元活血汤。 4、瘀血性腰痛。

主要症状:痛处固定,或胀痛不适,或痛如椎刺,日轻夜重,或持续不解,痛处拒按,面色晦暗,舌质隐青或有瘀斑。常有外伤、劳损病史。 治法:活血化瘀、理气止痛。 自然疗法:血罐较好,用三棱针点刺。 方药:身痛逐瘀汤、调荣活络饮。 5、痰淤性腰痛。 主要症状:腰肌劳损性,多由素体阳虚,营血不足,寒凝湿滞,痹阻于肌肉、筋骨、血脉所致。 治法:温阳补血,散寒通滞。 自然疗法:针灸、刮痧、火罐,背部调理,以调理脾胃为主。 方药:阳和汤。 6、肝肾两虚性腰痛 主要症状:腰痛以酸软、困为主,喜按揉,腿膝无力,劳碌后加重,休息则减轻,且出现坠痛。偏阳虚则手足不温,少气乏力,偏阴虚:手足心热,面色潮红。 治法:偏阳虚则温补肾阳,偏阴虚则滋补肾阴。 自然疗法:温热疗法为主,手法以补性手法为主,定罐,不宜用血罐。 方药:偏阳虚用右归丸加党参、黄芪,偏阴虚用左归丸加当归、木瓜。

腰椎间盘突出症的14个鉴别诊断

腰椎间盘突出症的14个鉴别诊断 、急性腰扭伤 多数有急性腰扭伤史,可出现各种不同的症状和功能失调,以及突然发作的急性疼痛,常处于强迫体位,由于保护性肌紧张使脊柱强直或侧凸,疼痛可向臀部放射。屈髋屈膝时可引起腰部疼痛,直腿抬高试验可为阳性,但无坐骨神经牵 拉痛,直腿抬高加强试验阴性。 二、慢性腰部劳损 可由急性腰扭伤后未经及时合理治疗或长期积累性腰部组织损伤引起。常表现为腰骶部酸痛或钝痛,劳累后疼痛加重,休息、改变体位及局部捶打按摩后症状减轻,不能坚持弯腰工作,疼痛严重时可牵掣到臀部及大腿后侧。腰骶部竖脊 肌附着点处是最常见的压痛点,椎旁、棘间及第3腰椎横突深压痛,臀肌起点及臀部可有压痛点。直腿抬高试验无放射痛。 三、退行性变腰椎骨关节病 以腰椎退行性改变为主,有腰椎广泛骨与关节增生性改变,并继发一系列临床症状与体征。临床表现为晨起腰部僵直或 酸胀感明显,活动后症状逐渐减轻,但活动时间较长后病人又可出现腰痛加重,卧床休息、局部按摩后可以缓解。腰部常无明显压痛点,局部按压后有舒适感。退变较严重的患者,小关节不对称,该节段的腰椎间盘变性的发生率明显增高,以致骨质增生,向后压迫神经根,或因腰椎不稳、小关节增生内聚而刺激神经根,而出现下肢放射痛,疼痛以股部前外侧为主,有时可表现为根性痛,此时应注意与腰椎间盘突出症相鉴别,必要时结合影像学检查。 四、第三腰椎横突综合症 为腰椎管外病变,该横突尖部软组织因损伤而引起一系列的病理变化,并导致腰痛或腰臀痛。多发于青壮年、腰背肌较弱者,男性多见,有外伤史和长期工作姿势不良者。主要症状表现为腰部及臀部疼痛,活动时加重,俯卧位检查时可 触及一侧或两侧竖脊肌轻度痉挛及压痛,可在第三腰椎横突末端扪及硬结和条索状物,触压痛明显,有时可在臀中肌后缘或臀大肌上缘扪及条索状物及压痛。直腿抬高试验阴性,无神经根刺激症状,化验及影像学检查无特殊异常。 五、腰椎椎弓崩裂与滑脱 指腰椎椎弓在上下关节突之间的峡部缺损或断裂,使椎弓失去完整的骨性连接,又称峡部不连。在椎弓崩裂的基础上椎体产生向前滑移,又称真性滑脱。若椎弓完整椎体产生滑脱,则称为假性滑脱。当椎弓峡部断裂时,椎弓断端活动, 形成假关节。由于反复的活动摩擦使断端产生大量的纤维软骨样骨痂,这些增生的纤维软骨组织,可引起神经根粘连产生腰腿痛,并可造成神经根性受压产生根性痛。与腰椎间盘突出症的鉴别要点:①椎弓崩裂及崩裂性滑脱一般病程较 长,无明显加重或缓解期。②对神经根影响不如椎间盘突出明显。③X线检查可明确诊断,并可确定滑移的程度,可加 摄腰椎动力位X片以明确椎体结构稳定性,必要时可结合CT、MRI检查做出判断。 六、腰椎管狭窄症 ①中央型椎管狭窄主要原因是由于椎间盘退变,纤维环弥漫性向后膨出,使椎间隙变小,椎板向后重叠,黄韧带产生皱褶,再加上关节突退变性增生,内聚侵向中线,使椎管的中矢径缩小,椎管内马尾神经遭受卡压。临床表现多有长期下腰背、臀部及大腿后侧疼痛,症状逐渐加重,站立和伸腰时症状加重,后逐渐出现间歇性跛行。疼痛范围逐渐扩大,并出现感觉异常,足趾背伸力弱,跟腱反射减弱或消失,甚至可出现鞍区感觉缺失和括约肌功能障碍。 ②神经根型椎管狭窄(侧隐窝狭窄)腰神经根管是指神经根自硬膜囊发出后斜向外下直至椎间孔外口,此段神经根通

腰痛辨证论治

腰痛辨证论治 1、寒湿证 主症:腰部冷痛重着,每遇阴雨天或腰部感寒后加剧,痛处喜温。 舌象:舌质淡,苔白腻。 脉象:沉紧或沉迟。 辩证:寒湿之邪留着,痹阻经络,气血不畅,因寒性收引,湿邪重着,两邪相合,故腰部冷痛重着,转侧不利。阴雨寒冷天气或感寒后寒湿之邪更甚,故疼痛加剧。湿为阴邪,得阳始化,故痛处喜温。湿为阴邪,其性凝滞,静卧则湿邪更易停滞,故虽卧其痛不减。寒湿停滞,脾阳不振,健运失司,化源不足,故倦怠乏力,或肢末欠温,食少腹胀。舌质淡,苔白腻,脉沉紧或沉迟,均为寒湿留滞之象。 治法:祛风湿,止痹痛,补肝肾,益气血。 方剂:独活寄生汤 方药:独活10g、桑寄生18g、秦艽12g、肉桂6g、 川芎10g、牛膝15g、杜仲12g、当归12 g、 茯苓12g、党参12g、熟地15g、白芍10g、 细辛3g、防风10g、甘草6g 2、血瘀证 主症:腰痛如刺,痛处固定,日轻夜重,痛处拒按。 舌象:舌质青紫,或紫暗,或有瘀斑。 脉象:脉涩。 辩证:瘀血阻滞腰部经脉,以致气血不能通畅,故腰痛如刺,痛处拒按,轻者俯仰不便,重者不能转侧。瘀阻部位固定,则痛处固定。血为阴,夜亦为阴,入夜阴盛,愈致瘀凝气滞,故疼痛日轻夜重。因外伤而突然发病者,若伤及于肾,血络受损,则可伴有血尿。面晦唇暗,舌质青紫或紫暗,脉涩,均为瘀血停滞之征象。 治法:活血祛瘀。 方剂:复原活血汤 方药:柴胡12g、花粉15 g、归尾10 g、红花10 g、 穿山甲6 g、酒大黄10 g、桃仁12 g、牛膝15 g 3、湿热证 主症:腰部弛痛,痛处伴有热感,每遇热天或雨天或腰部着热后疼痛加重,遇冷痛减。

舌象:舌质红,苔黄腻。 脉象:濡数或弦数。 辩证:湿热壅阻腰部经络,经脉弛缓,经气不通,故腰部弛痛,伴有热感。热天或雨天或腰部着热后,热增湿多,故腰痛转重。热为阳邪,遇寒热邪得以缓解,故疼痛减轻。因于热,则口渴;因于湿,则不欲饮。湿热蕴中,故口苦烦热。湿热下注膀胱,故小便短赤。舌质红,苔黄腻,脉濡数或弦数,均为湿热之象。治法:清热利湿。 方剂:三仁汤 方药:杏仁12g、薏仁30g、蔻仁6 g、法夏9g、 川朴15g、淡竹叶12g、通草6g、滑石30g、 甘草3g 4、肝肾亏虚证 主症:腰腿酸痛,膝软无力,劳累后更甚,卧则减轻,不能久立久行,可伴目眩发落,耳鸣咽干,遗精或遗尿,或见妇女月经不调。舌淡,脉沉细。 舌象:舌质淡,少苔。 脉象:脉沉细。 辩证:肝肾亏虚,精血不能濡养筋骨经脉,故见腰腿酸痛,膝软无力。腰为肾之府,肾主骨生髓,精髓不足,故见腰脊酸软,不能久立;目为肝之窍,耳为肾之窍,发为血之余,肝肾精血亏虚,失之濡养,故见目眩发落,耳鸣咽干;肾司二便,主藏精,肾虚不能藏精,故见遗精遗尿;肝肾亏损,冲任失调,故见月经不调。舌质淡,少苔,脉沉细均为肝肾亏虚之象。 治法:补肝益肾强筋壮骨 方剂:补肝益肾汤加减 方药:熟地30 g 当归 10g 白芍 10g 黄芪 15g 何首乌20g 山萸肉15g 川芎5 g 鸡血藤9 g 阿胶10 g烊化

15.腰椎间盘突出症的14个鉴别诊断

腰椎间盘突出症的14个鉴别诊断 一、急性腰扭伤 多数有急性腰扭伤史,可出现各种不同的症状和功能失调,以及突然发作的急性疼痛,常处于强迫体位,由于保护性肌紧张使脊柱强直或侧凸,疼痛可向臀部放射。屈髋屈膝时可引起腰部疼痛,直腿抬高试验可为阳性,但无坐骨神经牵拉痛,直腿抬高加强试验阴性。 二、慢性腰部劳损 可由急性腰扭伤后未经及时合理治疗或长期积累性腰部组织损伤引起。常表现为腰骶部酸痛或钝痛,劳累后疼痛加重,休息、改变体位及局部捶打按摩后症状减轻,不能坚持弯腰工作,疼痛严重时可牵掣到臀部及大腿后侧。腰骶部竖脊肌附着点处是最常见的压痛点,椎旁、棘间及第3腰椎横突深压痛,臀肌起点及臀部可有压痛点。直腿抬高试验无放射痛。 三、退行性变腰椎骨关节病 以腰椎退行性改变为主,有腰椎广泛骨与关节增生性改变,并继发一系列临床症状与体征。临床表现为晨起腰部僵直或酸胀感明显,活动后症状逐渐减轻,但活动时间较长后病人又可出现腰痛加重,卧床休息、局部按摩后可以缓解。腰部常无明显压痛点,局部按压后有舒适感。退变较严重的患者,小关节不对称,该节段的腰椎间盘变性的发生率明显增高,以致骨质增生,向后压迫神经根,或因腰椎不稳、小关节增生内聚而刺激神经根,而出现下肢放射痛,疼痛以股部前外侧为主,有时可表现为根性痛,此时应注意与腰椎间盘突出症相鉴别,必要时结合影像学检查。 四、第三腰椎横突综合症 为腰椎管外病变,该横突尖部软组织因损伤而引起一系列的病理变化,并导致腰痛或腰臀痛。多发于青壮年、腰背肌较弱者,男性多见,有外伤史和长期工作姿势不良者。主要症状表现为腰部及臀部疼痛,活动时加重,俯卧位检查时可触及一侧或两侧竖脊肌轻度痉挛及压痛,可在第三腰椎横突末端扪及硬结和条索状物,触压痛明显,有时可在臀中肌后缘或臀大肌上缘扪及条索状物及压痛。直腿抬高试验阴性,无神经根刺激症状,化验及影像学检查无特殊异常。 五、腰椎椎弓崩裂与滑脱 指腰椎椎弓在上下关节突之间的峡部缺损或断裂,使椎弓失去完整的骨性连接,又称峡部不连。在椎弓崩裂的基础上椎体产生向前滑移,又称真性滑脱。若椎弓完整椎体产生滑脱,则称为假性滑脱。当椎弓峡部断裂时,椎弓断端活动,形成假关节。由于反复的活动摩擦使断端产生大量的纤维软骨样骨痂,这些增生的纤维软骨组织,可引起神经根粘连产生腰腿痛,并可造成神经根性受压产生根性痛。与腰椎间盘突出症的鉴别要点:①椎弓崩裂及崩裂性滑脱一般病程较长,无明显加重或缓解期。②对神经根影响不如椎间盘突出明显。③X线检查可明确诊断,并可确定滑移的程度,可加摄腰椎动力位X片以明确椎体结构稳定性,必要时可结合CT、MRI检查做出判断。 六、腰椎管狭窄症 ①中央型椎管狭窄主要原因是由于椎间盘退变,纤维环弥漫性向后膨出,使椎间隙变小,椎板向后重叠,黄韧带产生皱褶,再加上关节突退变性增生,内聚侵向中线,使椎管的中矢径缩小,椎管内马尾神经遭受卡压。临床表现多有长期下腰背、臀部及大腿后侧疼痛,症状逐渐加重,站立和伸腰时症状加重,后逐渐出现间歇性跛行。疼痛范围逐渐扩大,并出现感觉异常,足趾背伸力弱,跟腱反射减弱或消失,甚至可出现鞍区感觉缺失和括约肌功能障碍。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