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食物没错,吃会错

食物没错,吃会错

您下载的文件来自https://www.wendangku.net/doc/3213556575.html,

食物没错,吃会错 作者:李杰 郝建新

序(1)
2008年3月电影《双食记》上映,因为我们是电影的中医顾问,所以赵天宇导演在武汉宣传本片的时候,湖北省药膳食疗研究会配合宣传召开了《双食记》和药膳食疗研讨会。在观看电影并参加研讨会以后,武汉大学出版社的严红和郭园园两位资深编辑,很敏锐地提出来能不能写一本关于药膳食疗和食物忌口的书。的确,当时书店里中医养生和药膳食疗的书可谓汗牛充栋,但是关于中医传统的"忌口"的书少之又少。人们常问医生:我这个病或者体质有什么东西不能吃?遇到这类问题,医生通常的回答是:辛辣发物不可以吃。有一次一位认真的学者型病人故意来问我:"香菜,也就是学名也叫芫荽的,是不是发物?"回答:"是。"又问:"那么,为什么风寒感冒和小孩子的麻疹或痘疹透发不畅却要用它呢?"由于当时病人很多,我没有时间仔细回答这个问题,只觉得能问出这样难回答的问题,症结在中医人没有好好地用通俗的语言来推广几千年传承下来的文化精髓。

《双食记》上映以后,我们的电话被朋友和媒体打爆了,如果说发物仅仅只和疾病有关系,那么维生素C和虾一起吃了会死人,这个可是个大问题啊!关乎民生,就是大事。但是当时回答这个问题的都不是专业的医生,也不是营养学家和药膳食疗的专家,更有甚者,有人从化学的途径分析出,虾和维生素同吃可以在体内合成砒霜。我一直以为这些论断与电影和小说一样"来源于生活,高于生活",老百姓是不会信的,笑一下就过了。不久前,我看到堂堂的CCTV 12有个短片,说康有为的死一直是个谜,现在谜底大白了,原来是康有为某天吃了海鲜后喝了杯橙汁。这一下就还原成我一直以为大家不会关注的虾和维生素同吃会毒死人的问题了。

看了这个电视,我和郝建新教授忍不住了,于是答应了武汉大学出版社的建议,并且和编辑商量本书的定位是:都知道的饮食和养生理念我们不写,比如大酒大肉伤人,专门针对老百姓习以为常并误以为很正确的观念来写,比如生活中谁都会遇到的主人热情地邀请你"趁热吃"对还是不对,以及电视上的全民缺钙、牛奶可以养胃等这些日常观念到底正确与否,当然也包括解析虾和维生素同吃会毒死人的现象。

除了这些广为人知且被深信不疑的错误概念,还有些更常见的,比如吃梨子以后喝凉水容易导致腹泻,这样的小知识点,我们也结合"食与食忌"分门别类细细说明。为了回答大家迫切想了解的:得病了什么东西不可以吃,我们分别写了"食与病忌"和"病与食

忌快速自查"两个章节。两章的着眼点不一样:一个是平时选择食物的时候,要考虑疾病和食物有没有冲突;一个是身体有病了,就应该知道哪些食物不适合吃。就像词典里的"汉译英"和"英译汉"一样,方便读者查找。还有,得病了要吃药,那么中药、西药琳琅满目,和我们日常的食物有没有冲突,是起正作用还是反作用等问题,也在"食与药忌"这一章,通过分析讲解让读者明白。

写完了这些关于吃的细节和关键点,希望读者能有所获益,但是老百姓怎么知道吃得健康还是不健康呢?一本书也不可能全部昭示啊。所以我们比较了传统的膳食保健及养生观念和西方现代的膳食理念,希望读者"知其然并知其所以然",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意思是送人几条鱼,不如去教会人捕鱼的方法。所以我们教会大家养生的理念,在吃的选择和怎么吃的问题上,自己就是自己的健康师和营养师了。一人明白,全家受益。

写作这本书本身就是颠覆:其一,论说切入点的反其道而行之,如我们满耳充斥的都是"应该"如何如何,而这本书讲的是"不应该"之处;其二,对现有许多似是而非流行观点的拨正,如人们在"中医养生"之名下被误导形成的错误观念和行为恐怕自己都不知道有多少,这本书中选择与日常生活

序(2)
关系最紧密的那些作了重点解说。要颠覆我们日常的错误观念,难度真不小。虽然收集资料我们就用了一年,写作加上与各位编辑反复讨论、修改又是暑往冬来春复至。就我个人的撰著经验来看,这样的写法也是对传统中医论文的一种颠覆,让高深的中医文化融入平常百姓家--做到尽量的通俗。因此错误和不足在所难免,希望读者指正。

写这样的科普书,是第一次,幸而有我们"万木草堂工作室"团队的集体配合。工作室的徐三文、王绪前、胡凯三位专家学者,也参与并撰写了本书部分章节,还有很多专家和同道提供了意见和建议,在此一并鸣谢。

写完此文,东方际白,漫漫寒冬夜的阴霾,也被这一缕阳光散去,看到案台上佛教禅宗史书《五灯会元》中的一句"理素如一",更让我百感交集,如一的理就是凡人的生命,无论养生也好,食疗也罢。此刻,太阳彻底地升腾起来了,又是一年!!!

作者

二 一 年一月

再品《双食记》中的"夺命菜"
这些菜真的有那么大的副作用,甚至毒性吗?食物相克,真的能让美食可以摇身一变成为剧毒吗?电影中虽然有夸张的成分但是有一点是可以明确的,人可以禁烟、戒酒,但却不能禁食。如果食物中出现一点问题,那麻烦就不可小视。所谓"

病从口入",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双食记》中的陈家桥,就是因为吃了爱人和情人按照"杀人食谱"做的饭菜,才慢慢中毒的。那么到底什么能吃?什么不能吃?什么和什么不能同时吃?当这些问题一下子涌入脑海,就很可能引起人们的"饮食恐慌"。所以对食物禁忌问题,还不能泛泛地概而论之,应有一个比较权威的指导性的论述来使得"巧妇"不为难!

下面让我们再次回顾中医养生和食疗的理念,并来品品影片中的几道夺命菜肴吧。

"你的菜,我的汤,相克致毒,水火不容。"其实,电影《双食记》中所谓的"杀人食谱"就是运用了中医所说的食物"相克"和"忌口"原理,将原本美味的饭菜处理为一盘盘伤及人身健康的"夺命菜"。

相克法:伤元气
第一道出现在银幕上的菜肴是情人Coco准备的"椒姜羊排煲"。此菜具有壮阳催情的功效,煲中的羊肉性温热,有温肾补阳的作用。其妻子燕子准备的则是西瓜莲子羹。中医认为,吃羊肉后进食西瓜容易"伤元气"。这是因为西瓜性甘寒,属寒凉之品,在进食大量肥甘厚腻的羊肉以后,再吃西瓜容易"积寒助湿",对于患有阳虚或脾虚的人,极易引起脾胃功能失调,出现腹泻或腹痛等不适症状。于是在影片中,我们看到了陈家桥半夜肚子绞痛、头冒虚汗等镜头。两道性质完全相反的大菜的配伍,在理论上犯了中医学的"食忌",至于吃一两次能否出现电影中的结果,一要看进食量,二要看摄食者的体质是偏阳热还是偏虚寒了。如果平时就胃肠功能不好,吃这套菜肴就要慎重了。

中医认为肥甘厚味本来就很难消化,脾胃容易受伤,再加上生冷的刺激,特别是冰冻的水果饮料是很伤"脾阳"的。脾阳相当于做饭时锅下面的炉火,炉火熄灭或者不足,饭菜难熟。喻之人体,则腹痛、腹泻等症状就表现出来了。如果陈家桥懂点中医药的知识,在不舒服的时候,用西瓜皮煎水送服藿香正气丸或者正露丸等药,一般很快就会有所缓解的。如古人云:"食瓜过度,凡中寒盛不适者,以瓜皮煎汤服下即解。"我们临床中多次运用此法都得到很好效果。

相克法:伤肾
香酥脑花能以形补形,以脏养脏,具有补肾健脑的功效。但不巧的是,孙真人《食忌》云:"猪脑损男子阳道,临房不能行事,酒后尤不可食。"即在食动物脑组织时不宜饮酒,否则会伤及男子性功能,而其妻燕子正是利用了这一点。

此外,配菜中的芹菜香干、蚝油洋葱鹅翼和青瓜水蛋等,也是暗藏玄机。其中,鹅肉和鸡蛋食性相克,可伤及脾胃;芹菜和青瓜不宜同时食用。至于花生乌鸡汤,虽然具有润肺健脾的功效,但是花生与青瓜属相

克搭配;乌鸡与芹菜搭配有伤气之弊。这道汤只能强化伤肾的作用。

在影片中,编剧和导演把传统的食物禁忌当作相声中的包袱,一个接一个地"抖"了出来,在理论上还真不含糊。当然,若是偶尔吃一次脑花加饮酒,肾会伤到什么程度?从中医的角度而言只怕会"相视一笑"了,但若长期反复,结果定然不堪设想。从营养学的角度来说,动物的脑组织中胆固醇的含量较高,一般患有高脂蛋白血症、动脉硬化及心脑血管疾病的人是不宜食用的。而陈家桥这种成功的男人恰恰又属于此类疾病的高发人群。

中医学中的"肾功能"不仅仅指性功能,故而男主人公的"肾虚阳痿"也只是其中的一个病理表现。从理论上讲,中医学中的"肾",生理作用相当广泛,是与人体生殖、生长发育、消化、内分泌代谢及智力的好坏、头发的多少等都有直接或间接关系的重要脏器。"肾虚"也就是一个内容广泛的病理概念,包括西方临床医学中泌尿系统、生殖系统、内分泌代谢系统、神经精神系统及消化、血液、呼吸等诸多系统的相关疾病。因此,"肾虚症"的症状很多。在脑的方面表现为:记忆力减退、注意力不集中、精力不足、工作效率降低;在意志方面表现为:缺乏自信、工作没热情、生活没激情、没有目标和方向;在性功能方面表现为:男子性欲减退、阳痿或阳物举而不坚、遗精、滑精、早泄、不育等;女子则表现为幼稚子宫、卵巢早衰闭经、月经不调、性欲减退,不孕等;在泌尿方面表现为:尿频、尿等待、小便清长等症状;还有早衰、健忘失眠、食欲不振、骨骼与关节疼痛、腰膝酸软、不耐疲劳、视力减退、听力衰减、头发脱落或须发早白、牙齿松动易落、眼袋显现、黑眼圈、肤色晦暗无光泽、肤质粗糙出现皱纹、色斑等。

由此而知,陈家桥在过度的色欲、情欲、食欲及工作、生活等诸多因素的综合压力影响下,"肾虚"的出现在所难免。

相克法:伤内脏
大家都知道,清蒸大闸蟹肉肥味鲜。《食疗学》中记载,大闸蟹味咸、性寒、有小毒,具有活血除湿、化淤退黄、通络固精等功效。民间流传吃大闸蟹的禁忌不少,例如,大家耳熟能详的,在吃大闸蟹的同时不能吃柿子。柿子性寒,并含有大量的果胶和柿胶酚,未熟透的柿子还含有红鞣质等成分,其中柿胶酚、红鞣质遇到胃酸可凝结成块,故柿子吃得过多,可能在胃肠中结成硬块--"胃柿石",对胃黏膜造成损害,可引起腹痛、腹泻等;而蟹肉中含有丰富的蛋白质,若与柿子中所含的鞣酸相遇也会发生凝结,可引起腹痛、腹泻等。影片中回避了常识中的柿子,选择了番茄,因为番茄与

大闸蟹同吃也不恰当。吃大闸蟹时本应注意的是防止其寒凉伤胃,而西红柿亦属寒凉之品,若同时过多摄入即可重伤"中阳",况且西红柿也没有解螃蟹毒的作用。

陈家桥由于每天在女人间周旋忙碌,估计没有读过《红楼梦》中宝钗的一首绝妙好诗《螃蟹咏》:"桂霭桐荫坐举觞,长安诞口盼重阳。眼前道路无经纬,皮里春秋空黑黄!酒未敌腥还用菊,性防积冷定须姜。于今落釜成何益?月浦空余禾黍香。"我们在这里不去评价诗的美感和哲学意境,但一句"性防积冷定须姜"就使我们知道吃螃蟹时不可少了生姜。在历代的中药学中都记载着,解螃蟹之"毒"用的就是生姜或紫苏。生姜是今天寻常人家的必备佐料,取之方便,用之有效,购之还便宜。但有趣的是陈家桥还真栽在螃蟹的诸多禁忌里了。

相克法:烧心
鲶鱼性温,味甘,能补中益气,滋阴养血,开胃催乳,利小便。凡体弱虚损、营养不良、乳汁不足、小便不利、水气浮肿者宜食。但是鲶鱼的卵是有毒的,误食后会导致呕吐、腹痛、腹泻、呼吸困难,甚至可能造成瘫痪。影片里面的陈家桥是不是被老婆故意用鲶鱼卵来毒了一下,我们不得而知,暂且存疑吧!另外,鲶鱼属于民间所说的发物,可以"发"出什么样的病来,请大家详见本书第一章"发物"与"忌口"!

此外,配菜为韭菜、木耳、皮蛋、豆腐和胡萝卜、牛肉丁,正好犯了猪肝与豆腐、鱼肉不宜同食的忌讳。另外,菠菜里面草酸的含量较高,与豆腐里的镁和钙结合,容易形成结石,亦属食忌之列。所以,生活中大家吃火锅时,一般不要把菠菜和豆腐一起煮食。猪肝与豆腐都富含一种叫嘌呤的物质,如果它在人体内蓄积过多,人体的代谢功能就会发生紊乱。经常过量食用,虽然心脏病可能不会很快发作,而引发痛风病倒是很容易,疼痛起来也是生不如死啊,这绝不是危言耸听。

相克法:中毒
田螺肉性寒凉,具有清热解暑、利尿消肿、生津止渴、滋阴补肾、醒酒明目等功效。目前认为还有增强肌肉弹性,使皮肤光滑细嫩等多种保健作用。但是,吃田螺时也有很多禁忌,例如螺肉不宜与牛肉、羊肉、蛤蜊、玉米、香瓜等同食,否则容易导致腹泻、脱发等。影片中,陈家桥的毛发脱落也许与此不无关系。

该片的导演和编剧因而很自然地使用了用维生素C片来治疗脱发的情节。从这套菜系的设计亦可看出他们的良苦用心。

田螺一般生长在浅水塘里,极易受到污染。一般鲜活的田螺买回来要放在清水中养几天,每天换1次水,目的是让螺将体内的脏东西排净,以免食之中毒。煮螺的时候一定要把螺肉煮透

煮熟。最好不要吃烧烤的海螺,若烧不熟,容易致人感染肝吸虫而发病。此外,有相当一部分人在吃了田螺以后,如果喝冰水就会引起腹痛、腹泻。

有资料显示,若在服用四环素类药物(如四环素、土霉素、强力霉素和米诺环素等)时吃了大量田螺,有可能会加重四环素类药的肝肾毒性。笔者就曾见过因长期吃田螺引起的肝吸虫病患者,再服用强力霉素治疗痤疮,结果导致肝衰竭。

甲鱼肉性平,味甘,适宜肝肾阴虚所致的体质衰弱、骨蒸劳热、营养不良之人食用。但甲鱼属味厚滋腻之品,久食可能碍脾伤胃,导致消化不良。故凡食欲不振、消化功能减退或产后虚寒、久泻不止之人应忌食;而肝炎患者在急性期和肝功能不良时食用甲鱼亦会加重肝脏负担,严重时可诱发肝昏迷,故应少食。可见,若是肝脏病人在吃田螺和服用四环素时,再摄食甲鱼,中毒也就不算是稀奇事情了。

即便是美食,人们在疾病期间服药时,也应该特别注意。在后面的食与药忌、食与病忌两章中还会具体谈到这些问题!

相克法:中毒
据食疗学记载,羊肉性温,具有补中益气、温胃助阳等功效;而鸭肉味甘咸,性凉,有清热解毒、滋阴养胃等作用。摆在一起难道会中毒吗?不会!不过,中药学中"毒"的内涵,不仅包括药物可能对人体产生的直接毒害作用和副作用,还特指药物具有的偏性。比如肉桂偏热性、大黄偏寒性等,并用以纠正人体在出现偏寒或偏热性的病理状态,使之恢复到中性健康状态。因此有"以偏纠偏"、"寒者热之,热者寒之"等用药原则。

因食疗学与中药学同源异流,故上述药性和用药原则也完全适用于食物。也就是说食物同样具有偏性,亦能纠正人体的不平衡状态。古语说得好,"水能载舟,亦能覆舟",有偏性的食物若食之不当反倒会使你的身体出现不平衡,这就是"中毒"了。比如说,有的年轻人吃狗肉火锅后,会上火、流鼻血和便秘,而一般老年男性吃了后则能奏强筋壮骨之效。狗肉对前者而言会"中毒",对后者而言则有治病保健作用。中医学认为对个体差异性的正确判断是合理选择食物的基础。

影片中的羊肉菜肴若是给肾阳虚所致的腰膝冷痛、阳痿精衰、病后虚寒、产后大虚或腹部冷痛、产后无乳、带下清稀的有病之人吃,可以奏补虚劳、祛寒冷、补气血、益肾气、开胃健脾、生乳止带之功。如果刚好你是阳热偏盛的体质或患发热性病症的人,吃了羊肉恐怕就会"火上浇油"。

根据影片中关于陈家桥糜烂的食色行为及失常的生活起居推测,其体质状态应属热性。一般热性体质的人精力相对比较

旺盛,对食色的追求要明显强于寒性体质的人。若经常摄食以羊肉为主料的辛热滋腻食物,久而久之即有可能形成痰热内盛,阴精受损的状态。随即又进食性质完全相反的老鸭汤,不亚于往滚油锅里加凉水,最终导致体内邪热不去,阴阳不交的复杂局面,很难再恢复正常。这不是中毒,又是什么?

相克法:中毒(1)
影片中曾提到,同时食入虾与大剂量的维生素C时,在胃中能生成三价砷,即砒霜,从而引起中毒。这个内容有根据吗?近年来,网上的确有传言说被污染后的虾肉可能含有砷化合物,在维生素C的还原作用下能生成有剧毒的三价砷,可致人死亡。但这并不足以为凭。

在日常生活中即便是同时吃了虾和维生素C,想死还真不容易。有好事者计算了一下,要吃死陈家桥至少需3斤以上的虾和5000mg以上的维生素C。但就药理学而言,当人一次性摄入2500~5000mg维生素C时,即可能导致红细胞大量破裂,出现溶血等危险病症。因此,电影里面的陈家桥到底是被虾和维生素C转化成的砒霜毒死的,还是被过量的维生素C毒死的,也就不得而知了。片中最后,陈家桥死于装满水的浴缸里,到底是因毒而死还是溺死的?这应是导演留给观众的悬念吧。

此外,据维也纳大学医学化学研究所戈尔登贝格教授的研究证明,在大剂量使用维生素时一定要十分谨慎,他警告说,将维生素服用剂量盲目提高,不仅毫无意义,而且很可能适得其反。因为白细胞周围的维生素C过多,不仅妨碍白细胞摧毁病菌,而且还会使病菌和癌细胞得到保护。过量的维生素C不但不能增强人体的免疫能力,反而会使其受到削弱。戈尔登贝格教授特别提醒,千万不要像吃糖豆那样,随意服用维生素C。

事实上,对于一般民众来说,日常饮食中同时摄入适量的虾和维生素C并不会导致中毒。至于影片中出现的中毒情况可是费了导演好一番心思,先是铺垫让陈家桥脱发的菜,然后以大剂量的维生素C治疗脱发,这才产生了之后的食物中毒。但这仅仅是艺术的虚构与夸张而已。

病人吃药"忌口",再正常不过了。可是食物与食物之间也要"忌口"吗?像电影《双食记》中那样的"双食忌",虽然当不得真,却也揭示了一个道理,就是某些食物和食物之间确有"忌讳"。

比如我写糯米与鸡肉同食会引起身体不适,并不是因为古代医家陶弘景曾说过鸡肉"同糯米食生蛔虫"这样的话。众所周知,糯米鸡汤是湖北的名菜,从古到今大家一直这样在吃,也没有出什么大问题,糯米和鸡一起吃更不会产生蛔虫了。但是糯米不容易消化,鸡也是厚腻之品,同吃会加重胃肠的负担。


经验告诉人们,糯米能治疗老人夜晚尿频:在睡觉前2小时左右吃糯米糍粑,以肠胃没有负担为度。很多肾虚或慢性前列腺炎患者吃了糍粑以后夜尿明显减轻,但是只要下午吃了鸡汤、鸡肉,晚上再吃糍粑,夜尿就不会减轻。这充分说明糯米和鸡的确有所冲突,至少是克制了糯米在人体内营养的吸收。可见,古人记录这个"相克"也不无道理,食物与食物之间如何"冲突",很值得后来者探究。

大米

米汤千万不要与牛奶同食:两者混合食用,会导致维生素A缺失,从而引起夜盲症和儿童发育迟缓。曾几何时,牛奶里面加米汤成了一种科学育儿的方法,有些家长还振振有词地说可以预防儿童喝牛奶上火,结果火是没了,孩子个子也不长了。

赤小豆

有人喜欢把赤小豆与米同食,其实这样最容易发生口疮。

你也别把赤小豆与盐同食:赤小豆利水消肿,多做成甜食,加了盐后,其作用就会减弱,达不到利水作用。

鲤鱼、赤小豆均能利水消肿,可治疗水肿,但对于正常人来说同食会导致小便过多,引起身体不适。前几年遇到一位病人家属,其父亲有肝硬化腹水,医生开食疗方--鲤鱼赤小豆汤利水,病人吃的量不大,剩下的舍不得丢了,女儿听人说可以减肥,所以天天吃,吃了半个月以后,女孩子倒是瘦了几斤,但皮肤干燥得可怕。常言道女人是水做的,利水太过,肌肤失养,"干涩"的女人恐怕是不好看的。中医说:有病则病当之,无病则人受之。不过她父亲吃了,腹水却是消退了不少。

绿豆

不宜与盐同食:熬制绿豆汤虽然加盐会使绿豆烂得快,口感好,但盐会破坏绿豆中的水溶性维生素

相克法:中毒(2)
,也降低绿豆的清热解毒的功效。

忌与鲤鱼鲊同食:李时珍云:"合鲤鱼鲊食,久则令人肝黄成渴病。"

渴病,指渴饮或有疾病,类似我们今天说的糖尿病。夏天,糖尿病患者在喝绿豆汤解暑时,别忘了绿豆的含糖量还是比较高的,特别是喝绿豆汤往往还要加入糖,更是增加了热量。而鲤鱼本身是发物,再加上盐或酒糟过后,更是增加了"发性",所以,糖尿病患者最好不要两者同食。

大蒜

大蒜遇热时会失去其保健功效,所以大蒜要生吃。大蒜被碾碎后最好放置10~15分钟,当大蒜素完全产生后再吃效果最好。

大蒜不宜与鸡肉、狗肉一起吃,新鲜大蒜有杀菌作用,并对肠胃有刺激;鸡肉、狗肉性热,大蒜辛温,同食助火,容易损人,尤其是火热阳盛体质的人更应忌食。

大蒜与蜂蜜药效相反,所以药王孙思邈曾经说大蒜"合蜜食,杀人"。虽然不致死,但是我在

临床上见过同食引起腹部不适、恶心欲吐的病例。民间有吃大蒜和蜂蜜能有效控制乙肝的说法,但是有实验表明乙型肝炎患者每天食用9~10瓣蒜,坚持两到三个月后,肝病毒明显减少,病情也逐步好转。加蜂蜜以后对胃的刺激是小了,但是对病毒的抑制却没有什么效果了,可见只是大蒜对病毒有抑制作用。

苋菜

苋菜千万别与龟肉、甲鱼肉同食,要是同食,会导致腹泻腹痛。2006年我给患者樊某治疗慢性肠炎,问其起病为何?他回答说:3年前,一行人去农家小院吃饭,吃了不少苋菜,又同时喝了两大碗味道很鲜美的甲鱼汤,不料回家三小时后肚子痛泻难忍,怀疑是食物中毒,打电话询问大家,除一人腹痛,其他人没有什么异常。唯樊某,症状颇重,加之治疗不得要领,肠炎缠绵三年不愈。

白果

白果与鳗鲡鱼同食后会导致身体不适。《日用本草》记载:"同鳗鲡鱼食,患软风。"软风是一种四肢痿软的病症,表现为肢体瘦弱,无力。学医时听老师讲过,曾经遇到一个病人患重症肌无力(电视《过把瘾》里王志文扮演的那个角色,就是得的这个病),原先是做水产品生意的,买卖中剩下的鳗鱼通常自己留着吃,老婆每天让他坚持吃坚果如杏仁、白果之类,来预防心血管病,两年以后他出现四肢痿软,眼皮都睁不开,经某三甲医院诊断后确诊为重症肌无力。

枇杷

枇杷与炙肉、热面同食的后果很严重。我1998年去新疆,对羊肉串、囊饼、拌面是来者不拒,饭后又吃了6个枇杷,第三天臀部和大腿上长了几个疖子,又疼又痒,痛苦难言。友人笑说:羊肉囊饼本为上火之物,长疖子有何稀奇啊。我回答:"余本为回族,平素一年四季吃牛羊肉,从不上火,往往以此为荣。但是遇到与枇杷同吃,让我好好地体会了古人'同炙肉及热面食,令人患热毒黄疾。'这句话。"真是:炙肉热面加枇杷,股臀痛似"弹琵琶"。

枇杷也不宜与海味食物及富含蛋白质的食物同时食用,因为枇杷中的果酸与海味中的钙结合发生沉淀,使蛋白质凝固,影响营养成分的消化吸收。

枇杷若与萝卜、胡萝卜、黄瓜等食物同时食用,其所含维生素C将被黄瓜中的维生素C分解酶或萝卜中的抗坏血酸酵酶破坏。

柿子

柿子是一种让我又爱又怕的水果。我爱它的甜美,回味小时候冬天吃的冻柿子,真甜!而我最早接触它的"副作用",是在1996年3月。一名7岁男孩一次吃了400克柿子和一只螃蟹,很快就出现呕吐、腹痛。父母急忙将他送至医院,诊断为"柿石症",医生开刀将"柿石"取出,取出的碎石足有一盘。男孩从此落下胃病病根,生

长发育也受到影响。父母问医生,为何柿子和螃蟹一起吃,如此之"毒"?某医笑而答曰:蟹与柿同属寒性食物,蟹所含蛋白质遇到柿所含的鞣质(单宁)、胶酚、果胶,会凝固成不易消化的"柿石",轻者会发生呕吐、腹胀、腹痛、腹泻等现象,重者会发生胃梗阻。因此,柿子忌与鱼、虾、蟹、豆腐等高蛋白食物及蜂蜜同食。日常生活中

相克法:中毒(3)
还有红薯、紫菜、酸菜、海带等食物与柿子同吃也容易引起胃结石症,所以也要特别注意。

即使是不和其他的食物一起吃,空腹和大量吃柿子也有悲剧发生过:1998年10月初,宝鸡市18岁的姑娘张某从打工地西安乘汽车回家,因早晨没吃早饭,加之中途堵车,直到晚上8点才进家门。她饥饿难忍,见到家里鲜红的柿子,一口气吃了15个。当晚12点,张某腹痛难忍,急送医院救治,终因空腹食柿子过量被"柿石"撑破胃,于次日凌晨3点死亡。当时读到此文,我唏嘘了很久,这件事真正验证了古人周希陶《重订增广》中说的:"爽口食多终作疾,快心事过必生殃。"

还有未熟的柿子,俗称涩柿子,也不可以吃。曾经有两男童,放学后到其中一人家的柿子树下玩耍时,摘树上的青柿子比赛谁吃得多。但当他俩龇牙咧嘴吃第2个时,不仅涩得嘴张不开,而且感到腹痛。晚上,双方家长得知原委,马上送孩子就医,所幸无大碍。

番茄

番茄不要与胡萝卜同食,胡萝卜会破坏番茄所含的维生素C,降低营养成分。

番茄与红薯同食后会引起胃肠道的不适,如恶心、呕吐、腹痛、腹泻。

番茄与咸鱼同食会产生致癌物。消化科的医生,总喜欢关注病人在发病前吃过什么。曾经遇到个胃癌的病人,手术后三年,一直在坚持中医治疗,效果令其比较满意,也能胜任日常的工作。一次偶然吃咸鱼茄子煲和番茄炒鸡蛋,很常见的家常菜,可能是多吃了点,当天就有点不舒服,也没有在意。第二天他将剩下的咸鱼茄子煲吃完,又空腹吃了个生番茄来补充维生素C,到了晚上就觉得大便稀烂,很不畅快。第三天早上起来去医院查了大便,发现有潜血,心情很郁闷,不知道是不是胃癌复发了,回去查了食物禁忌的书,明白了相应禁忌后,马上住院检查治疗。在惊吓一场加上中医西医多重治疗以后,他出院的时候很认真地说:"咸鱼翻身是俗语,是撞大运,这次我也撞到了。"用咸鱼翻身比喻发病,有趣!在吃咸鱼和番茄的过程中,冷番茄的副作用应该更大,能回避尽量回避,不要"以身试法"。在别人面前是偶然、是碰巧,在病人和家人面前却是百分之百。

番茄与白酒同食后会感到胸

闷、气短。

番茄与猪肝同食也不恰当。番茄含维生素C,猪肝使维生素C氧化脱氧,使其失去原来的作用,降低营养成分。

番茄与螃蟹同食会引起腹泻。若同吃后出现腹泻,可以用藕节煎水服用来止泻。

番茄不宜与鳖同吃。《百一选方》载:"昌国人买得鳖十数枚,痛饮大嚼,且食红柿(番茄),至夜忽大吐,继之以血,昏不知人,病垂殆。同邸有知其故者忧之。忽一道人云:唯木香可解,但深夜无此药,偶有木香饼子一贴,试用之。病人口已噤,遂调药灌,即渐苏,吐定而愈。"

橄榄

生活中,橄榄没有橄榄油有名气。传说中的古埃及艳后克里奥佩特拉每天清晨都用橄榄油擦遍全身,她那娇嫩的肌肤、乌黑的靓发,不但令世人艳羡,而且征服了盛气凌人的恺撒大帝。还有好多报道说那些赫赫有名的明星们能够拥有健美的身材和年轻的容貌也得益于橄榄油的滋养,所以得出橄榄油是"可以吃的护肤品"的结论。老百姓也喜欢用食用橄榄油来美容。曾经遇到一个女子,坚持用食用橄榄油涂脸三年多,结果皮肤不但没有美白,而且还痘痘丛生。原因是,食用油用的是橄榄果,包括果皮、果肉及果核等。美容用油是经过多次提炼,去除了对皮肤不利的成分。食用油中含有多酚等物质,容易引起皮肤过敏,它的酸值和色值较高,酸值较高,容易破坏皮肤的弱酸性保护膜,也容易起痘痘,而色值较高容易使皮肤变黑。

橄榄与海味同食也存在问题。橄榄含有较多的鞣酸,海味中含有丰富的蛋白质钙质,鞣酸可与钙蛋白质结合影响营养成分吸收,也会导致胃肠不适。

鹅肉与鸡蛋经常同食易伤元气。湖北名医张梦侬老先生有治癌症让病人喝热白鹅血的经验,平时我们也经常

相克法:中毒(4)
对病人推荐这个方法。荆州王某家境殷实,每次杀鹅取血,鹅肉反弃去不食,送给邻居下酒。邻居赵某,在夜场里唱歌,每天要赶几个场子,所以经常吃煮鸡蛋来充饥和维持体力,连续几天免费享受了鹅肉的美味,晚上吃了鸡蛋以后,嗓子疼而哑,唱歌也没有了底气,来门诊看嗓子时,我们告诉其两食相忌,从此赵某再也不敢在吃鸡蛋时吃鹅肉了。

鹅肉属于发物(第一章徐达的故事已经说得很明白了),再加上鸡蛋在这里充当了类似"催化剂"的作用,所以鹅肉的"发性"增强了。可见,元气未见伤,"底气"却不强。

长期出差单身者要慎食虾和枸杞子的搭配:作家某,客居南国,家眷却在北方。其性高洁,学问精深,深得我辈佩服。平日喜食虾,前年冬至日,将宁夏友人所赠之枸杞泡酒,每日小酌几杯,对

月影吟诗歌,好不悠闲自得。一周后,急切电话询问,有没有"退火"良药,自述以虾就枸杞酒,周身燥热,引用《诗经》:"求之不得,辗转反侧。"作家言语虽隐讳,一语道破玄机,令我窃笑不已。可见,虾与枸杞搭配,副作用是"孤单人难消受",而"鸳鸯"者则"谁用谁知道"--其壮阳功效非凡!

在生活中因吃得不合适导致老病复发,新病加重的悲剧太多太多了。在患有某些疾病时一顿香喷喷的煎鸡蛋也会吃死人的:2002年,我的一个朋友刚刚检查出来有胆结石,平时没有什么症状,也不大注意。一天中午他吃了两个油煎"荷包蛋",到了下午胆囊处和腹部就开始绞痛,他夫人给我打电话,我嘱咐其马上去医院治疗,而他在路上就因胆绞痛诱发心肌梗死经抢救无效去世,年仅53岁。

其实,肝胆疾患忌高脂饮食应该是常识性问题,但是用生命来证实医学常识的正确与否,代价未免太大了。本章就是借鉴古人的经验,也结合现代的认识来指明常见食品和常见疾病之间的忌讳,回答读者朋友:什么病什么东西不可以吃。

高粱

高粱有温中、利气、止泄、涩肠胃、止霍乱的功效。适用于下痢及小便湿热不利。1997年我在去长春的火车上听到一个治疗小儿消化不良的秘方:高粱100克,大枣20个。大枣去核炒焦黄,高粱炒黄,共研细末。2岁小孩每次服6克,3~5岁小孩每次服10克,每日服二次。开水冲服。我10余年来共治疗1237例,其中1100例在服用10次以内见效,137例无效。

便秘者不宜食:高粱性温热,其所含成分有收敛作用,温中又涩肠,吃后会加重便秘。

蚕豆

蚕豆有补中益气,健脾益胃,清热利湿,止血降压,涩精止带的功效。湖北中医学院杜天植教授曾经用虫蛀蚕豆100克,红糖10克,冬瓜皮30克加水500毫升,以文火煮至100毫升,去渣温服,治疗脾虚水肿。用此方治疗慢性肾炎水肿15例,13例有效,2例无效。(尿毒症禁用)

蚕豆过敏者不宜食:2001年春,见一王姓儿童,吃蚕豆后隔天出现发热体温39度、头痛、呕吐、皮肤发黄、小便棕红色,经某三甲医院及时诊断为蚕豆黄病,该病是由于蚕豆的巢菜碱甙进入对此过敏的人体后,发生了血细胞溶解而出现急性溶血性贫血之故。见5例此病,都是小男孩。

绿豆

绿豆清凉解毒,热性体质及易患疮毒者尤为适宜。绿豆不宜煮得过烂,以免使有机酸和维生素遭到破坏,降低清热解毒功效。2005年我治疗某风湿病人,其在某医院吃了大量含附子的中药后,出现口舌生疮,嘴麻而苦。经住院治疗无效,求治于我,我诊断为附子中毒,嘱其每天用绿豆250克煮

汤服用,一周后,上症全无,病人大悦乃言:住院花了几千元无效,用绿豆汤20元不到就解决了,中医真神奇。

豌豆

豌豆主治脚气、痈肿、乳汁不通、脾胃不适、呃逆呕吐、心腹胀痛、口渴泄痢等病症。友人黄某,中年得子,其妻体弱,奶水不够,小儿恰好对牛奶等制品过敏,求治于我。我让其用豌豆300克煎水,喝水吃豆,嘱不可

相克法:中毒(5)
加盐糖等调味品,三天后黄某电告云:味道不好,效果不错,奶水汩汩而下,宝宝吃得饱了。

消化不良者宜少吃:炒熟的干豌豆不易消化,过食可引起消化不良、腹胀等。遇到吃豌豆引起消化不良者,一般用陈皮20克,煎水可以治疗,但是要忌吃糖。

山药

《本草纲目》概括山药有五大功用:"益肾气,健脾胃,止泄痢,化痰涎,润皮。"邻居某阿姨今年已经60多岁了,皮肤白皙润泽,旁人看她最多才40多岁。阿姨坚持吃山药熬粥20余年,疗效非凡。

便秘者不宜食:山药略具涩性,便秘者食用后会加重病情。《调疾饮食辨》云:"气滞便难者皆忌食。"上面说的阿姨吃山药也出现过便秘,我询问其有什么好办法预防和解决,在山药问题上她可是专家。她一开始秘而不宣,搬家前才神秘地告诉我:吃梨并喝点温开水。哈哈,我们前面食与食忌讲过,这样可以引起腹泻啊,年轻的老太太真是聪明,灵活地运用副作用产生"正作用",民间确实有很多食疗高手,用实践来检验真理,比我们这些"纸上谈兵"的人强多了。

芹菜

芹菜具有消炎、降压、镇静、消热止咳、健胃利尿等作用。2002年我曾经用《滇南本草》的芹菜车前汤:芹菜50克,麦芽50克,车前子15克,加水煎汤服,治疗一小儿夏季热。该患儿舌苔厚腻,体热一直不退,烧了一个多月,中医西医束手无策。考此方可治"小儿发热,月余不除。"不想药症合拍,2付药就退热了,再用养阴调理脾胃之品调理半月余,随访几年也没有复发。

我1997年遇范某患秋燥感冒,服用桑杏汤加味治疗(里面有杏仁),晚间服药后又吃粟米粥一大碗,2小时后,上吐下泻。家人未服用杏仁但是和他一样吃粥,其量比他更大,却没有出现吐泻症状。查《日用本草》有粟米"与杏仁同食,令人吐泻"的说法,而粟米的作用是健脾和胃,补益虚损,清虚热,为我国传统的主食。将小米煮粥时,上面会浮一层细腻的粘稠物,形如油膏,俗称米油,最有营养。在感冒时吃粟米,本来不犯忌讳,但是和杏仁一起服用,除了让他感冒不愈,又添"新伤",可见谚语"吃药不忌口,坏了大夫手"之言不虚。

饮食与某些药物之间存

在不能同用的情况。在患病服用药物过程中,有些食物能增强药物疗效,食之可增进健康,有些食物会降低药效,甚至发生不良反应,产生毒副作用。所以,病人服药时有些食物应忌食。明确食与药忌内容及其原理,对于老百姓的身体保健很有意义。

黑大豆

服用厚朴时不宜吃黑大豆。厚朴所含的成分和黑豆中富含的植物蛋白结合,会产生不利于人体健康的物质。《随息居饮食谱》云:"服厚朴者忌之。"

黑大豆不宜与蓖麻子同用:蓖麻子中含蓖麻毒蛋白及蓖麻碱,可引起中毒。但是湖州农村有将蓖麻子炒热吃的民俗,也未见中毒,可能由于加热使蓖麻毒蛋白破坏。但是如果和黑大豆同时吃,哪怕是炒熟的蓖麻子,吃了也会出现中毒症状。《随息居饮食谱》云:"服蓖麻子者,犯之(指与黑大豆同食)必死。"

朋友的儿子忽然变成了"鬼脸"
朋友梁先生2008年忽然找到我,说他4岁的儿子要每隔四五天才大便一次,而且大便时很困难,肛裂,经常还会发现大便里面带血。小小年纪怎么会有痔疮啊?尤其感到可怕的是:孩子的嘴变大了,上唇突出,鼻梁平坦,鼻孔朝天,两眼距离远,不时还做点怪异的表情。作为中医的我也一筹莫展,找不出原因。查了好多文献才发现:梁先生儿子的便秘是钙剂服得太多引起的。而上唇突出、鼻梁平坦、鼻孔朝天、表情怪异,同样是因为孩子大量盲目补充维生素D和钙剂而引发的"鬼脸综合征"。

"趁热吃!"--主人指着刚端上来的热腾腾的菜,体现着他的热情。一般我们不会觉得有什么不对。就是我本人,在寒夜里,独坐在书桌前,也喜欢有一杯热气缭绕的龙井茶。更快乐的莫过于在寒冷冬天围着火锅,满桌热气和炭火,味觉和嗅觉在热气激发下,享受到极点。常说吃香的喝辣的,温度是基本要求,不冷不热也许合乎肠胃,却不合乎口味,必须一股热气从食道直通胃肠,武汉俗语说"烫到心里去了"才够味。但食道壁的黏膜何等娇嫩,过于热烫、过于粗糙的食物在通过食管、接触黏膜上皮时,会烫伤或擦伤食管黏膜上皮,使黏膜上皮发生破损、溃烂、出血等。如果反复受到不良刺激,黏膜上皮就会在反复增生、修复的过程中出现形态、功能不正常的"异形性"细胞。而这些不正常的细胞积累多了,就会逐渐发生恶变。我刚当医生的时候,见到一个食管癌晚期的病人,瘦骨嶙峋,已经好久没有进食了,问他最想吃什么,他回答是想吃"麻辣烫",他形容红油和辣得跳时向往的神态,让我久久不能释怀。他在天国里不知有没有热情的"麻辣烫",而我在生活里从此只吃温度和我体温相近的食物。


"牛奶养胃"--不做"最有味道"的男人
某经理来我这里看病的时候,围绕在我身边的病人,在他很有杀伤力的几个屁以后,马上"如鸟兽散",门诊里就剩下我寂寞地享受着这个男人的"味道"。他本来肠胃功能就不好,前不久听说牛奶可以养胃(传说牛奶可以在胃上形成保护膜,说得仿佛像真的一样),所以几乎不喝什么饮料,就以牛奶为水,喝了一个星期,胃胀得饱嗝如"批发",从来不疼的胃也开始隐隐作痛。又坚持了一个星期,馊嗝没有好,更多了个难以启齿的毛病--放的屁又响又臭,单位人称"双响炮",苦不堪言。我的一番话却彻底地颠覆了他原来利用牛奶养生的理念。我说:

牛奶的好处就不用多说了,牛奶虽然好但还真不是人人都可以享受的。比如,生活中乳糖不耐受者很常见,有些人的体内严重缺乏乳糖酶(分解消化牛奶的催化剂),因而使摄入人体内的牛奶中的乳糖无法转化为半乳糖和葡萄糖供小肠吸收利用,而是直接进入大肠。乳糖在肠内经细菌发酵可产生乳酸,使肠道pH值下降到6以下,从而刺激肠道,出现腹胀、腹痛、排气多而臭和腹泻等症状。还有牛奶过敏者也不适合喝牛奶,有人喝牛奶后会出现腹痛、腹泻等症状,个别严重过敏的人,甚至会出现鼻炎、哮喘或荨麻疹等。

我们特别提醒返流性食管炎患者不可喝牛奶,因为牛奶有降低下食管括约肌压力的作用,从而增加胃液或肠液的返流,加重食管炎。生活中常见越喝牛奶越烧心的现象,没有病也喝出病来了。胃炎、胃溃疡、胃切除手术后的患者也不可以喝牛奶"养胃",因为此类病人体内的乳酸酶会受到影响而减少,饮牛奶后,乳糖不能分解就会在体内发酵,产生水、乳酸及大量二氧化碳,使病人腹胀。还有胆囊炎和胰腺炎患者也不可以喝牛奶,因为消化牛奶中的脂肪,必须供给胆汁和胰腺酶,牛奶加重了胆囊与胰腺的负担,结果使症状加剧。总而言之,所有消化病只要有腹胀,大便异常,屁多,消化不良的人,最好不要服用牛奶。牛奶养胃,我们也认为是无稽之谈!

"吃肉不如喝汤"--喝汤不要忘记"吃肉"
我客居佛山南海,和广东朋友吃饭的时候,总见他们饭前喝汤,养生的理念是"饭前喝汤,苗条健康",对于这个观念,无所谓对不对,在营养学界还真没有定论,我个人的看法是:饭前喝汤,要看喝的是什么汤、喝多少汤而定。确实,餐前一小碗汤,能提醒肠胃开始分泌消化酶,为食物消化做预备;但若一喝一大碗的"牛饮",却可能使胃中消化液被稀释,反而导致消化不良,苗条是没有问题的,健康却谈不上了。还有我最深恶痛绝的就是,因

为信奉"吃肉不如喝汤"的金科玉律,一碗汤端上来以后,反而弃去"内容",专心地喝汤,好好的鸡,被暴殄天物了,糟蹋啊!难怪南方人个子没有北方人威猛。要知道,蛋白质不容易溶于水,汤水的营养全部来自原料,原料中有部分水溶性维生素、矿物质会进入汤内,但非水溶性的蛋白质有90%仍留在肉里,汤里的蛋白质含量不足总数的一成。放弃了90%的营养,赔本的买卖啊!

还有广东妈妈们的拿手好戏就是煲老火汤了,老火汤往往一煲就是几个小时,甚至是十几个小时,因为传统认为汤煲得越久越够火候,营养越丰富。其实,经过长时间的煲煮,食物中许多营养素都遭到破坏,煲得越久蛋白质变性越厉害,营养素就被破坏得越多,汤里仅含有极少量的蛋白质溶出物、糖分和矿物质,营养并不是很丰富。所以妈妈不能把喝老火汤当作补充孩子营养的最佳方法。

另外,我认识的妈妈们为了给孩子补钙,首选就是喝骨头汤。其实,喝骨头汤补钙也是缺乏科学依据的。营养学书上说2斤猪排骨含钙约80毫克,况且猪骨头中的钙只有很少量溶解在汤里,吸收率低。我计算了一下,一碗骨头汤里的钙约2毫克,按4岁儿童每天需要800毫克钙计算,每天需要喝400碗骨头汤才能满足需求。所以家长即使天天煲骨头汤给孩子喝,效果也是不佳的,只会占去胃部空间。让孩子补钙可以选择吃奶类、豆类、海产鱼类以及绿色蔬菜等含钙丰富的食物。

中国传统的膳食养生保健理念
即便"时空隧道"永远只能停留在幻想中,但传世的文字记录却能让我们去揣摩和了解上古先民们的思想及蕴含其中的"真谛"。从那些驻留在破碎的骨甲、腐烂的竹简及发黄的故纸上的字里行间,可以发现华夏祖先建立的"自然"宇宙观,创立的以自然为坐标的文化科学体系。这种以自然为坐标的理念必然地影响着中国千百年来的膳食保健养生活动,其间尽管也有不少人试图以人力去改变生命的自然过程,却都以失败而告终,尽管到今天还有人在进行无望的努力。

谬传千古的"药物养生"观

先回到更久远的古代,就会发现我们的先民是在迷惘中探索。他们也曾在正确与错误之间徘徊。其实,笃信世间有"长生不老药"的秦始皇并不是"药物养生"观创始人。早在秦帝国建立之前,就有了一个"药物养生"体系,世间也有"服石延年"的风气。传说上古神农氏著有《神农本草经》,其中记载有:"丹沙,味甘,微寒。 久服,通神明不老。"文中的丹沙就是人们很熟悉的"朱砂",在当时是作为炼就长生丹的主要原料,所以在《神农本草经》中丹沙被列为"上品"药的第一味。"朱砂"

是一种矿物类药物,所含的主要成分硫化汞对人体是有毒的。这也就是凡长期服食丹药的人都只能作短命鬼的原因之一。

读过《西游记》的人可能都还记得其中一个情节,孙悟空偷吃了太上老君炼的仙丹。据说凡人吃了这个仙丹就能长生不老而成仙。这部成书于明朝的神话小说仍在延续吃丹药就能长生不老的故事,说明千百年来"药物养生"观始终在人们心中挥之不去,尽管当时就已经知道丹药有毒。

其实,在传统中医药学体系中,药物和食物的界线是很清楚的,如有"药以治病,食以养生"、"药以治病,因毒为能"等提法。传说扁鹊就说过:"君子有病,期先食以疗之,食之不愈,然后用药。"说明古代医家用药治病是很谨慎的,原因就是药物有毒。很显然,当时的医学界人士也主张养生用食物。我国民间早就流传着"是药三分毒"和"药补不如食补"的说法。看来古人正确的自然养生理念正是通过对"药物养生"错误观念的批判而建立起来的。但为什么直至今日"药物养生"观还有如此顽强的影响力呢?这正是常人追求"长生不老药"的潜意识在作怪,它虽能满足人们的幻想,但却妨碍了人们对正确膳食保健养生理念的接受,以致今天的很多人不知道吃什么才能活得更好、更长,如何吃才算合理、健康。

穿越时空的"养生之道"
中国传统的养生保健理念中的最高准则和境界就是"养生之道",懂得此"道"的人就能长寿。《黄帝内经·素问·上古天真论》里就突出了这一点:"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而去。"这段文字中不仅告诉我们"知道者"可以长寿,还向我们透露了长寿的秘诀。所谓"知道者"在《黄帝内经·素问·气交变大论》中被解释为:"夫道者,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中知人事,可以长久。"也就是指那些通晓天、地、人三方面知识,懂得如何能顺应自然,不为世俗所诱惑,自觉做到趋利避害的人才能长寿。但其中只提到了"度百岁而去",并没有提到"不老"、"不死",说明当时的人非常尊重自然,不去讨论自然界不存在的事物。在我们祖先的心目当中,自然规律就是人类应该敬仰的和遵从的神,"逆之则灾害生,从之则苛疾不起,是谓得道。"如此深邃而睿智的论断具有强大的时空穿越性,至今仍不失其鲜活的生命力。

我曾翻阅过几组关于百岁老人的调查资料,从它们的统计数据和结论中看到了一些带有共性的东西。比如在被调查的百岁老人中,多数都有自己长年不变的生活规律和习惯,不少老人家的文化程度并不高,生活条件一般,能吃

又吃得不多,少有山珍海味,清心寡欲但是自得其乐。可不可以认为这些百岁老人就是古人推崇的"知道者"呢?

可见,中国传统"养生之道"的"真谛"就在于"敬畏自然"、"顺应自然规律"。"天人合一"、"天人相应"是对这种正确理念的高度概括,是我们应遵循的最高原则。

"天人合一"、"天人相应"指导下的膳食保健养生理念

人类是在天地形成之后出现的一种地球生物,只是天地间万物中的一种。如《黄帝内经·素问·宝命全形论》中称:"人以天地之气生,四时之法成。"老子在《道德经》中的论述也很精彩,他说:"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所以,人必须要去顺应自然规律变化才能获得生存和发展。"天人合一"和"天人相应"说的都是这个道理,其中的核心是人要主动地去"与天合"、"与天应",而没有逆定律存在。于是就产生了"顺时养生"、"同气相求"等原则。在《黄帝内经·素问·四气调神大论》中是记载:"夫四时阴阳者,万物之根本也,所以圣人'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以从其根,故与万物沉浮于长之门。"

有一些现代年轻人看起来诘奥难懂的谚语,其实在民间百姓中广为流传,如"冬吃萝卜,夏吃姜,不劳医生开处方"等,正是在"春夏养阳,秋冬养阴"原则指导下具体的膳食保健养生措施。有权威文献记载:萝卜有寒凉之性,生姜属温热之品。一般认为,夏季酷热理应多食寒凉,冬季严寒常食温热为宜。其实不然,中医认为夏季酷热时人体阳气即外散,阴寒则积于内,过食寒凉易患腹泻之病,而生姜有散寒助阳的作用,可防止过寒伤身,夏季常食理所当然;反之,冬季严寒时人体阳气收闭于里,过食温热易助阳生火,易患便秘、口舌生疮之疾,而萝卜能清热下气,生津养阴,可防止过热伤身,冬季食之于人有利。再者,萝卜以秋冬季成熟者为最佳,打霜时节的更是清甜可口;而生姜则盛产于春夏之季。大自然的安排如此精妙,只能让人叹为观止。"顺天则昌,逆天则亡",人类惟有顺应自然之道,才能健康长寿。

今天应如何按"顺时养生"的原则去进行膳食保健养生活动呢?其实很简单:相信自然"天赐"。生活中多吃自然生长的时令食物,尽量少食或不食反季节或人工配制、含化学合成物的食品。自然人吃自然食是再自然不过的事了。不然的话,超市里的时令菜、时令水果、野菜、土鸡蛋、野猪肉为什么会卖得这么贵呢?

"治未病"与膳食养生保健
先秦时的一本名为《鹖冠子》的著作中记载了一个故事。话说有一次扁鹊拜见魏文王。文王问他:听说你家有兄弟三人,都在行医,不知哪一位的医术最

高明?扁鹊回答:我大哥最高明,二哥也比我强。文王又问:那为什么你最有名呢?扁鹊回答:我大哥是在疾病还未显露出来时就将病根除掉了,一般人都不知道,只有我们家人心里清楚。二哥能在病症出现的初期发现并治好它,一般人认为他只能治小病,只有同乡的人知道他不简单。至于我,多半是给病情严重的人治疗,一般人都能看到我施用的治疗方法和治疗效果,以为我的医术高明,一不小心我的名声就传出去了。

故事的主题就是推崇"治未病"--未病先防,也就是现代人很熟悉的预防思想。从今天的认识角度来讲,每个人在每时每刻都会受到致病因素的威胁,保持身体的健康状态,预防疾病带来的损害应该是第一位的大事。中医在后续的发展中将"治未病"的观念概括为"未病先防、既病防变、病愈防复"三原则。显然,"未病"就是没有病,未病之人应如何"治疗"呢?当以养生保健为第一要义。保持身体的健康状态就能达到"正气存内,邪不可干"的目的,也就不会得病了。

有道是"润物细无声,王道无近功",养生保健是不能追求短、平、快的,而应是人们一生都必须去做的事,也就是日常的饮食起居。

如我国唐代医圣孙思邈,寿及隋唐两代,活了101岁(也有专家考证说其活了141岁),他在《千金要方》中指出:"善养性者,食欲数而少,不欲顿而多";"安身之本,必资于食,救疾之速,必凭于药,不知食宜者,不足以存生,不明药忌者,不能除病也";"食能排邪而安脏腑,悦神爽志以资气血。若能用食平苛、释情遣疾者,可谓良工。"从孙思邈的这几段论述中可见,圣人无论是养身对己或治病救人时都始终坚持以食疗为先的原则,更认为食物为安身养性的根本。孙思邈的膳食养生保健理论和实践活动给了后人无尽的宝藏和启迪。

明代郑和下西洋的故事不少人都耳熟能详,殊不知它还是一个用食物养生保健、避疾却病的经典范例。当年郑和曾七下西洋,每次航行时间为2~3年,带有随从、兵勇、水手两万八千余人,却从未有过部属罹患坏血病的记载。在故宫档案中记载,郑和船队携带的大量生活物资中有绿茶和黄豆等品种。他们可以在船上喝茶,用淡水发豆芽和种蔬菜,从而避免了威胁西方航海者达几个世纪的坏血病发生。中国传统的膳食养生保健作用之显著于此可见一斑。

关于我国传统的膳食结构,在《黄帝内经·素问·脏气法时论》中是这样描述的:"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气味合而服之,以补精益气。"这段文字强调了谷、肉、果、菜等四大类日常食物的互补关系,在日常食谱

中的主辅地位及合理摄入所能发挥的养生保健作用。2000多年后西方世界所推崇的"平衡膳食"方案也不过如此。现代科学的发展使西方的健康观与中国传统养生观殊途同归。2 西方现代的膳食保健养生理念

西方现代膳食保健养生理念的形成是以西方现代科学技术发展为基础的,属于以"人"为坐标的西方自然科学体系。在这个体系中,人们习惯立足于"人"的立场,只尊重在现有科技水平下所能认识到的客观事实,更重视具象而精确的表述。西方的许多有识之士发现人工制造的"强化营养素食品"并不能使人更健康,反而还产生了一些不良后果。痛定思痛,人们开始改变,如1992年,美国农业部向民众推荐和倡导的平衡膳食方案中就有很明显的回归自然的倾向,目的是期望通过调整膳食结构来降低流行于该国人群中"现代病"的发生率,以维护国民的身体健康。这一转变中既包含有现代人的深刻反思,又有先哲们的"启迪"。

先哲名言的"启迪"(1)
两千多年前的古希腊医生希伯克拉底一直被尊为西方"医学之父"。他认为人之所以得病与其居住地的居所方位、土壤、气候、风向、水源、水等自然因素及饮食习惯和生活方式等密切相关,而与神的惩罚无关。由此而使医学脱离了神学的控制,走上了以"自然"为坐标的发展轨道。

他曾指出:"简陋而可口的饮食比精美但不可口的饮食更有益";"要让食物变成你的药物,不要让药物变成你的食物";"你的食物就是你最好的药物";"寄希望于自然"等等。

被誉为西方哲人的苏格拉底也曾说过:"我们的需要是越少,我们越近似上帝";"任何确实的实验都说明,任何一种生理或心理的疾病都能靠吃素和喝纯水来减轻病情。"

从上述两位先哲的只言片语中感受到的是他们对大自然的敬畏,对人这种自然生物认识的透彻,对食物性能认识的全面,对药物之"毒"认识的深刻。从这些方面来看,西方先哲们与华夏祖先的观点并无二致。他们都认为人类应该顺应自然,趋利避害,才能少得病或不得病;食物不仅能够保健养生,而且还能防治疾病;药物是有毒的,不到万不得已最好不用等等。正说明早期人类的生存状态更贴近自然,他们对自然的真实秉性的了解未必比现代人差。

虽然西方的现代科技发展状况令人称奇和羡慕,但是,这个已经步入以"人"为坐标的现代西方自然科学体系所创造的成果带给人类的却不都是幸福,当人们欢呼雀跃后会突然发现有很多所谓高科技成果却让人类付出了包括生命在内的高昂代价。如"原子弹"是毁灭人类的武器、"抗生素"造成了耐药菌株的大量滋生、"反应停"致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