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让历史课堂充满生命灵动

让历史课堂充满生命灵动

让历史课堂充满生命灵动
让历史课堂充满生命灵动

让历史课堂充满生命的灵动

摘要: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对教材的处理、呈现,会直接影响学生对教学内容信息的接受和加工状况,是优化教学效果的一个重要环节,已成为中学教学策略研究的一个方面。但在这方面,人们以往更多的是从认知维度上着眼,着重从如何提高教材的可懂度上探索教材处理策略,在情感维度上研究较少,笔者以人教版高中历史教材必修ⅰ《抗日战争》一课的教材处理为例,探讨中学历史教师教材处理的策略。

关键词:历史课堂;抗日战争;处理策略

新课程改革对于历史课程的性质明确定位为“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阐释人类历史发展进程和规律,进一步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历史意识、文化素质和人文素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一门基础课程。”因此,教师对于教材的处理策略应当围绕这一根本目的来展开。现行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高中历史教材采用专题史方式编撰,在体系的构建上,既保持了与初中课程的衔接,又避免了简单的重复,遵循了高中历史教学规律;在内容的选择上,坚持了基础性、时代性的特点,力求密切与现实生活和社会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生活,关注学生全面发展。但是教材编写过程中拘于篇幅等原因,在内容编排上进行了大量的精简,并且在初中教材提供的感性知识的基础上增加了很多理性知识的内容,这些无疑容易造成学生认知结构上的缺陷,也会导致学生理解上的困难。教师在执教中如果照本宣科势必会丢失掉蕴含在历史教学中的精髓,成为干巴巴的历史说教。

赏识引领,让课堂充满生命的灵动

【湖北】【实践】当梦想照进现实——在三尺讲台上实践我的教育梦 赏识引领,让课堂充满生命的灵动 观念是行动的灵魂,教育观念对教学起着指导和统率的作用。在教学过程中注重教学观念的转变,确立了新的教学观念,是非常重要的。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这就是教育的本质. “让数学焕发生命的活力。”这也就是我参加此次国培最大的收获,教授们精辟的讲解使我感受到了信心、鼓舞。多年的教学实践和理论学习,我渐渐总结了一些经验和教训。 记得听肖川教授《教育的方向与方法》中提到的教育要讲究方法和策略,只有不断适应社会发展,才能培养人造就人。教育应该为孩子们的终身幸福负责! 张人利教授分析了如何以学定教,让我明白了一个好的教学应是学生立场、学生主体的教学。 周卫教授谈到课堂观察的技术,课堂观察是我们教师获得实践知识的重要来源;也是教师用以搜集学生资料、分析教学方法的有效性以及了解教与学行为的基本途径。所以我们应该从多维度切入进行观察。 那么我想怎样做好一位能使数学课灵动起来的好老师呢,怎样使数学课堂变得不再枯燥呢?我的结论是: (1)用出众的教育智慧引领学生。 教育的智慧来自于:激发与促进学生学习是一项斗智斗勇、充满乐趣的旅程。“教育即唤醒。”如大海中的帆船,除了具备帆之外,重要的是要有浆,使它划得更快,在知识教学流程中,学生将怎样跟随老师的指引,使手握浆划得更扎实呢?需要有内在动力,思维品质,唤醒生命,使之想学,要学。这就要求我们教师有出众的教育智慧。孔子曰:“众恶之,必察焉;众好之,必察焉”;墨子曰:“合其志功而观焉”;王守仁的“致良知”,都是有智慧的代表。只有数学来源于生活,才能体现数学的价值。 (2)用巧妙的语言凸显教师的人格魅力。 班上有位学生,除了语文外,其他各科成绩一直在及格线上下徘徊,在数学课上总是提不起精神,而且从来没有举手发言过。有一次,我点名让他回答问题,他很不情愿的站起来,头低着,似乎很伤心的样子,只好让先坐下,等课后,找周围的同学了解了一些情况,知道了他很喜欢航天知识,长大的梦想是当一名宇航员,但是性格偏内向,有些自卑。第二次课堂上,我突然问了大家一个问题:“地球和月球之间平均的距离是多少?”有几位同学抢着举手,他没有举手,但我点名了。他小心的站起来,声音很小地回答出来了,是正确的,我当即当着全班同学的面表扬了,他还不好意思了。课后我们谈了一次话,肯定了理想,表扬他的航天知识比同学们多,并帮他分析,当航天员需要什么知识,光有语文知识是不够的,还要其他各科成绩都优秀;有了学习动力外,学习方法也很重要,要是有什么不懂的题,老师随时随地欢迎来问……通过这次谈话后,这个学生真的经常来找我问问题了,关键是自卑的心理得到了改变,学习成绩也逐步得到了提高。 (3)用宽容的心态平等对待每一个学生。 试想:如果没有老师的宽容,从窗口爬进课堂的调皮学生如何能成为美国历史上著名的州长?如果没有宽容,廉颇与蔺相如的交往又焉能万世垂范?记得以前有位学生,是“后进生”,不完成作业,还经常打架闹事,一般性的批评教育,

生命灵动术

生命密码: 1独立与创业 领袖人物:好奇心强,勇于尝试,最适兼职,会长人才 努力方向:放下身段,信任他人,学会包容 代表人物:华盛顿,拿破仑,卓别林 2合作与细节 分析力强,协调高手,爱热闹,乐意承担,爱到会场。是天生合作者 努力方向:学会耐心,相信自己,表里一致 代表人物:里根 3创意与沟通, 艺术细胞,表达一流,人缘极佳,善于赚钱,理想主义,专业人才 努力方向:说话艺术,学会倾听,脚踏实地 代表人物:弗洛伊德,卡斯特罗 4安全与秩序 完美主义,洞察力强,目标清晰,组织力强,注重障 努力方向:学会改变,把握良机,不断学习 代表人物:比尔·盖茨,撒切尔夫人 5自由与冒险 追求自由,喜欢新奇,语言高手,社交能人,营销天才,专业人士 努力方向:学习坚持,咬紧目标 代表人物:毛泽东,曼德拉,希特勒 6和谐与助人 乐意助人,勇于承担,重视友情,人缘极佳(与3合作好) 努力方向:认清自己,寻找良师,结交益友 代表人物:戴安娜,爱迪生 7分析与真理 直觉灵敏,分析力强,运气极挂,喜爱求证,较易成功 努力方向:把握良机,快速抉择,接受事实 代表人特:肯尼迪,贝多芬,梦露 8权力与开发 反应敏捷,洞察力强,取悦多人,善于规划,易得财富 努力方向:学会学习专注,脚踏实地 代表人物:列宁 9想像与人道 智慧超群,策划高手,领导力强,乐意付出,超越师长,融会贯通,与(6)合作好努力方向:落实计划,脚踏实地 代表人物:甘地,特镭萨修女 副线: 123:艺术,顽强 456:组织,完美 789:威望,贵人 147:会赚钱理财 258:健谈,重朋友

369:智慧,梦想 159:专业性强,工作狂357:爱称赞,善平衡 24:谋略,灵巧 26:公平待人,善用助力48:劳模,自省 68:亲切,内心丰富 卓越组合:112.224,336.448.

小学语文教学中课堂小练笔的几点尝试

小学语文教学中课堂小练笔的几点尝试 摘要:近几年,很多老师把课堂小练笔挤进了课堂,这就是一种很好的方式。小练笔,顾名思义,就是短小的动手练笔。课堂小练笔就是在语文课堂教学中,通过学习课文让学生随机地学写一些小片断、小段落。它具有篇幅小、形式活、出手快、效果好等特点。课堂小练笔安排得合理,落实得有效,不仅能让我们的语文课变得更加灵动和亮丽,更是提高学生习作能力的有效途径之一。 关键词:有感而发精彩语言空白悬念迁移运用拓展延伸 正文: 一、成果解决的主要问题 在新课程改革不断推进的现今语文教学中,提高小学生的写作能力仍然是许多老师感到头疼的问题。作为语文教师,没有过多的时间对学生写作能力进行专门的辅导。我觉得语文老师应立足课堂,利用好手头的教材,带领学生揣摩作者谋篇布局的文思,体会各种各样表情达意的方式。近几年,很多老师把课堂小练笔挤进了课堂,这就是一种很好的方式。小练笔,顾名思义,就是短小的动手练笔。课堂小练笔就是在语文课堂教学中,通过学习课文让学生随机地学写一些小片断、小段落。它具有篇幅小、形式活、出手快、效果好等特点。课堂小练笔安排得合理,落实得有效,不仅能让我们的语文课变得更加灵动和亮丽,更是提高学生习作能力的有效途径之一。 我们学校的高段语文教师一直对课堂小练笔在语文课堂中如何正确实施给予了关注,很多老师也看到了加强课堂小练笔给教学带来了较好效果,尤其是在学生习作能力的提高上的确起到了一定的作用,。我们的具体做法是:(一)有感而发时练笔 我们的教材中有许多人文性很强的课文,它通过充满真情实感的故事内容,向学生传达着人世间美好的情感,给学生以道德情感上的熏陶。学习这类课文时,在学生的学习达到情感的高潮处,我们可以设计一些小练笔,让他们把在阅读中获得的感悟和积蓄的情感凝结成文字。像这样的课文很多,如我在教学《登山》一课时,在学生理解了列宁为什么要走这条望而生畏的小路的原因后,让学生结合自己的学习生活实际写一写自己的感受,从中体会伟大人物在面临困难挫折时的坚韧。一位教师在一次公开课上教学《颐和园》以后,让学生书写自己的想法,

让小学数学课堂充满灵动性

让小学数学课堂充满灵动性 淮安市淮安区茭陵中心小学曹正艾 【摘要】:课堂教学是师生双方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的过程。传统的教学模式已不符合时代的要求,也无法引起学生的共鸣。那么就要教师因利势导,让课堂灵动起来,充分体现学生的主题地位。基于这样的理念,教师应当在课堂教学环境中创设一个有利于张扬学生个性的“场所”,让学生的个性在宽松、自然、愉悦的氛围中得到释放,展现生命的活力。 【关键词】:数学课堂课堂教学学生灵动性 【正文】: 工作以来,我所接触的数学几乎成了枯燥的代名词,学生对数学也很难激起兴趣。在孩子们眼里数学是枯燥的、无味的,除了做题就是练习,没完没了。但是小学生具有很强的可塑性,培养并激发其学习兴趣,可使之热情饱满的投入到学习中,同时也有助于其注意力的集中,创新意识的培养。因此,小学数学课堂应具有灵动性,只有课堂教学灵活,学生才会主动接受知识,才会提高兴趣。 一、创设情境,精心组织教学 好的情境创设是一节优课好的开始,在学生没进入状态前,教师要利用情境把学生的思维拉入课堂教学中。因此,教师必须依据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充分认识学生能动作用,最大限度地利用小学生好奇、好动、好问等心理特点,并紧密结合数学学科的自身特点,创设使学生感到真实、新奇、有趣的;学习情境,激起学生心理上的疑问,促使学生的认知情感由潜伏状态转入积极状态.由自发的好奇心变为强烈的求知欲.产生跃跃欲试的主动探索意识,实现课堂教学中学生积极学习的态度。 课堂组织的好坏直接影响了数学课质量的高低,更不谈有什么灵动性了。根据我工作这么长时间来看,课堂组织的好坏不是学生上课坐的毕恭毕敬,端端正正,看着孩子们坐的好好的,思想都不知道飞哪去了。所以,教师组织教学时,首要的是把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贯穿在整个教学中。如果在开始上课时,教师用亲切的目光注视全体同学,把学生的目光都集中到老师身上。教师在上课过程中表情要自然,一定要让自己的内心活动与外在表情一致,要充满自信,使学生得以健康向上的精神;要温和,使学生感到亲切可信。教师在教学中应设计一些能激发学生兴趣的东西和活动。 例如,在讲授加法和减法计算时,教师可以用小棒,小手等辅助教学。教授乘法和除法时可以让学生摆一摆,画一画。讲授图形可以让学生直接观察实物。教师的语言要声情并茂,吸引学生注意,使学生不感到疲劳。能做到这些,学生的注意力基本上就被吸引过来了,整节课也更有活力。 二、课堂提问要有技巧性 提问是教师教学的重要手段,它被用于教学的各个环节,成为联系师生活动的纽带。提问质量的高低直接影响着学生学习的兴趣,进而关系到课堂教学的效果的好坏。恰到好处的提问,可以揭露学生记忆中的矛盾引发学生探究知识的欲望,激发学生思维,使学生情绪处于最佳状态,有利于学生掌握知识、发展智力、培养能力。 优等生是许多教师在课堂上最能关注到的。有相当一部分教师热衷于提问这

7灵动的生命

《灵动的生命》教学案例与反思 教材分析:灵动的生命这一课属于造型.表现领域,用雕塑的美术形式来表现灵动的生命,让学生用泥塑、面塑、纸塑等材料包括废旧的材料来塑造人物、动物造型,表现生命的动感和自己的情感。在造型过程中,学生尝试用捏、刻、划、粘贴等表现手段来表现自己想要的造型,表达自己的内心情感。 学情分析:对于九年级学生来说,雕塑这一造型表现形式并不陌生,从小学开始,就有用紫砂泥造型课的训练,捏、刻、划、粘贴这些技法对于他们来讲,并不陌生,而学生最难解决的问题是能用自己所熟悉的材料、技法能够自由的表达,这需要在教师的引导下对雕塑大师作品的赏析、感悟,理解雕塑的美术语言、雕塑的表达形式、雕塑的形式美感。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赏析、感悟艺术大师的雕塑作品,分析雕塑的美术形式、美术语言和情感的表达。 2、学生运用雕塑的美术语言,选择身边适合的材料来进行动物或人物造型,进行自由表达。过程与方法: 学生在“议身边雕塑——赏大师雕塑——学创作方法——做自由表达”的学习过程中,运用分析、模仿、尝试、制作等方法来感悟、表达灵动的生命。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学生在讨论、赏析、创作的过程中体验、感悟雕塑的材料美、形式美、动态美、情感美。教学重点:学生能够感悟艺术大师雕塑作品中的美感,尝试用身边的材料、用雕塑的美术语言来表达动物或人物。 教学难点:塑造自己想表达动物或人物的造型、即形式美感,并能传达出自己的情感。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教师拿出一堆枯树枝、枯树皮,稍作修剪,把树枝放在展示台上,把一块老树皮用麻绳穿起来挂在黑板上,向学生展示老师的雕塑作品《鱼》,问学生:1、老师的作品是不是雕塑? 2、对于老师的作品,你有没有看法? 设计意图:此活动设计引出雕塑的概念、材料、表现形式,先打破学生常规的雕塑印象,直接抛出本节课的重、难点。 二、讲授新课: 1、议身边雕塑 (1)学生说雕塑的概念,判断所出示作品属于雕塑。 (2)归纳表现雕塑的材料可以有哪些? 2、赏大师雕塑 (1)赏析韩美林大师雕塑《鱼》 (2)出示雕塑大师作品4件,说说那件雕塑作品你最喜欢,最能打动你? (3)重点对比赏析罗丹的《男子头像》、《巴尔扎克像》和亨利摩尔的《母与子》,从造型、动态、雕刻技法、情感表达四方面去进行比较。 3、学创作方法

浅谈让小学语文课堂灵动起来的策略

浅谈让小学语文课堂灵动起来的策略 我们的语文课堂要充满人情味、体现人文关怀,要走进学生心灵深处。让学生在课堂参与的过程中有自己真切、独特的情感体验,需要构建一个轻松、民主、和谐、诚信的语文课堂氛围。故此,新课程背景下教师的作用不仅在于传授,更重在唤醒、激励和引导,使我们的整个语文教学更加理性。 一、语文课要充满人情味 语文课堂是灵动的课堂,关乎学生在文本蕴含的情感处体验并升华为内在的个人情感。是学生学习体验的动感地带。学生的个人情感和思想如何在我们的语文课堂中逐步得到熏陶和提升?在文本作为载体的语文课堂上要注重理性和感性的训练,让学生在课堂参与的过程中有自己真切、独特的情感体验。而这首先需要构建一个轻松、民主、和谐、诚信的语文课堂氛围。 新课程背景下的语文课堂上,我们老师还要成为学生课堂学习的平等参与者。语文课只是你和学生平等交流的地方,交流对语言、对文学、对文化的品味和赏析,交流彼此的思想情感,就像和同事、朋友交流一样的自然。与学生心灵亲密地接触,让学生在与你的交流中分享你的一切,除了分享你的经验、知识,也分享你的快乐,你的痛苦,甚至你的尴尬。在我们的教学中,我们老师一旦拥有了这种意识,

也就拥有了自由、轻松的心态。而学生也能从我们的言行举止中感受到我们对他们的尊重,从而唤回了学生的主体意识。只有这样,才能拥有课堂的灵魂。有了灵魂,你的课堂还会是“死”的吗?人情味也就自然流露了。也就能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引发学生的遐思迩想,那将是情感世界的一场盛会。 二、语文课要体现人文关怀 新课程背景下教师的作用不仅在于传授,更重在唤醒、激励和引导;教师的魅力不仅在于展示其人格的修养,更主要体现在其语言给人带来的亲近感。孩子若主动亲近师长,方能崇尚知识,追求文明。而教师的魅力是其文化底蕴积淀成的一种为人所羡慕、崇拜和仿效的可知、可感、可敬的优秀品质,并可转化成学生心中的一种内趋力,诱发他们的理想、行为和拼搏精神。它最明显的表征与载体则是充满期待、充满激励、充满关爱的零距离评价语言。这种语言的亲和力能适时、恰当地为孩子们创设一种宁静、平和、无拘无束的学习氛围和生活空间。从而使学生获得人格上的关怀。 首先,现代学生有很强的独立意识,希望能体现自身价值,对于我们过多的干涉通常会表现出不满的情绪。老师若还保持权威形象,对学生规定这个,指挥那个,老牵着学生鼻子走,不让学生有个性发展的空间,使学生找不到自我,

让灵动之美充满语文课堂

让灵动之美充满语文课堂 北票市尹湛纳希高级中学张宇楠 作为语文教师,我们是否曾有过这样的尴尬:一边是教师被作品深深地感动,一边是学生与作品之间的隔膜;一边是教师满腔热情地投入,一边是学生昏昏欲睡,于是我们禁不住感慨学生的“无情”、教学的“无趣”、教师的“无奈”。如何改变这种情况……如何让学生学得又实又活,从真正意义上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团结合作、勇于创新的精神,确实须花大力气研究、探索。 所谓“灵动”,就是一种生气、活力,就是和谐、节奏,事实上,语文教学不仅是认知过程,也是思维发展、情感活动的一个过程。语文教学的诸元素——文本、学生、教师,都离不开思维和情感的相互作用,因而好的语文课堂是灵活多变的,充满张力的。任何固定的模式、僵化的流程、刻板的讲述都会使语文课变得枯燥索然。也就是说,只有打破传统的教学模式,才能从真正意义上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打好坚实的基础。 追求灵动,正是一种教学形式的表现形态。追求灵动的教学艺术,正在于让课堂充满生命的绿色,让课堂成为生命活力的空间。以灵动为核心,教师灵活地教,学生灵活得学;教师教得灵气洒脱,学生学得轻灵自在。 一、灵动的课堂是生命和谐的课堂

灵动的语文课堂首先应该是和谐的课堂,是轻松愉悦的,是民主平等的,是合作探究的。民主和谐的氛围有助于激发灵感、激发智慧,提高学习的效率,迸发创新思维的火花。 学生的个性特征、创新思维和创造才能只有在宽松自由的氛围中才能得到迅速的发展。要创造自由的教学环境,必须提倡充分的教学民主,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正确对待学生的创造欲,为学生创造“自我表现”的机会,把他们的所知所感用语言表达出来。鼓励学生“标新立异”,鼓励学生讨论甚至争辩,真正实现“以学生为主体”的新型课堂秩序,最大限度地调动他们主动探求知识、发表独立见解的积极性,在参与中动手、动口、动脑,增长智慧和能力。 在教学冯梦龙的“三言”名篇《杜十娘怒沉百宝箱》时,我鼓励学生对文本进行发问,而后从中选出有代表性的问题在全班来讨论、交流,收到了非常好的效果——课堂上学生热烈的讨论、精彩的发言。我认为这样的场面留给学生的是回味,而留给教师的则是思考:教师要善于捕捉学生智慧的灵光,更要激活学生创造性的思维,这应该是语文教学的真谛之一。 二、灵动的课堂是多维延伸的课堂 灵动的课堂讲究拓展延伸的效度。我们教学的每一节课都不是孤立存在的,它是整个教学过程中的一“环”,或者说是知 识网络中的一个“眼”。我们只有从这一“环”一“眼”向有关 的知识面延伸和辐射,才能清晰地把握教材。 以课本内容为核心,引导学生在课前、课后学习,这是语

生命的美好与灵动

生命的美好与灵动 生命的流水不断奔流 日色与星光 携带着生存的微笑 ——泰戈尔 4月20日早上8:02分,我和我的学生正在教室里上第一节课,一如既往。第三节课,我得到消息,四川雅安7.0级地震,抬眼再看眼前的孩子,一下又可爱了许多。毕竟,活着就是美好。 活着就要思考,为什么老师苦口婆心,晓之以理,学生却置若罔闻,我行我素?老师声情并茂,娓娓道来,学生却无动于衷,哈欠连天?老师循循善诱,谆谆教诲,学生却陋习不改,越发懒散? 每一位老师都希望自己的课堂越来越受学生喜欢,而不是越来越让学生讨厌。其刚开始,所有的孩子,对课堂的喜爱程度都是很高的,随着年龄的增长,他们在课堂上,或两眼无神,或神游太虚,或每隔几分钟就要进行一种非学习行为,摸头发,转笔,敲桌子,画画…… 与此相反的,我们希望他们是这样的一群孩子: 他们眼里闪烁着光芒 他们情绪高涨、振奋、手臂举得很高,跃跃欲试

他们非常专注地看着题目或老师,你甚至可以感到他们脑细胞在飞速地转动 他们沉思,他们专注 他们沉醉其中,而不知时间的流逝 即使一两次成绩不好,也不会影响他们对这门学科的热爱无疑,他们是幸运的,是幸福的,是我们老师渴望看到的,如果哪天的课堂上出现了这样的景象,我会高兴的做梦呢! 与这些孩子的“投入”和“入迷”相对比,大多数学生都只是在完成课堂任务,甚至抵触课堂,我们都很清楚这一点,只是认为这并不是一个特别重要的问题。 我也会经常对自己说:还不急,等我有时间了,等我的学生成绩再好一些了,等我过了这一段忙碌的时候,等我再接下届学生的时候……我一定会让我的课堂生动有趣,高效有益。可是,如果一味等待,就像在林中走路一样,再也回不去了。所以当自己有这种想法,有这种热情时,就从现在开始,让积极的学习情感在每个课堂中流动。 若想获得这样一种积极的学习情感,就要让他们体会到真正的成功!什么是虚假的成功,什么是真正的成功?虚假的成功是你给他的,真正的成功是自己获得的。虚假的成功离开你就没有了,真正的成功却是离开你他也能获得。孩子对真正的成功有天生的渴望和敏锐的直觉,如果的是虚假的,他会知道,而这个认知反过来会强化他对自己的不自

追求真实生动的数学课堂教学

追求真实生动的数学课堂教学 《新数学新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数学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进行学习……这些论述为我们数学教学提供了正确导向。新课程下的课堂教学改革,出现了许多可喜的变化,但也有一些不尽人意的现象,其中,过于强调形式的东西、不求实际的甚至虚假的公开课确实带来了不好的影响。我们一定要明白,真实并不是平庸.真实的应该是最深刻的,最有价值的,最具活力的。因此,我们是否应该在追求真实中去求得课堂的高度,去求得更高的教学品位呢? 一、创设生动的教学情境,让学生在兴趣盎然中学习 著名教育家顾泠沅说:“在课堂教学范围里对教师最有意义的是学生学习动机的激发,也就是要使学习的内容让学生感兴趣,对有了兴趣的事学生就会认真地把它学好。”这话表明:热爱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最强大的动力。学生有了兴趣,才会产生强烈的求知欲,主动地进行学习。如教学“有余数的除法时”,老师创设了一个学生熟悉的队列报数的生活情境。让一列学生先按1、2、3、4、5……报数,知道自己在第几个。只要学生说出他在第几个,老师就能知道按一定规律报数时(如1、2、3、1、2、3……)他报的该是几,再通过报数证实。这样通过报数这一生活情境的创设,引导学生发现要想知道第几位同学报的是什么数,除了报数的方法外,用计算的方法更快。使学生知道余数不仅用来进行计算,还可以用来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激发了他们学习有余数除法的欲望。又如在教学折扣前,老师让学生去调查了解附近商店的一些促销情况,搜集有关这方面的信息和数据。在课的开始,老师就先让学生交流自己的调查结果,谈谈自己对这些数据的理解。由于是生活中常常遇到的问题,又是通过自己调查得到的数据,学生便积极思考起来,急于弄明白这些数据的具体含义。强烈的求知欲望,诱发了浓厚的学习兴趣,教师在这时进行新课教学,所取得的教学效果可想而知了。这些都是从学生生活实际入手导入新课,不仅让学生感受到数学无处不在,而且也增强了学生理解和应用数学的信心,同时又强有力地激发了学生的兴趣,调动其学习的积极性。 二、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让学生在全方位参与中学习 新课程强调:教学活动是师生的双边活动。教师的作用在于组织、引导、点拔。学生要通过自己的活动,获取知识。所以说,课堂舞台上的主角不是教师,而是学生。没有学生积极参与的课堂教学,不可能有高质量和高效率。心理学认为:“课堂上只有经常性启发学生动手、动口、动脑,自己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才能使学生始终处于一种积极探索知识,寻求答案的最佳学习状态中。因此,课堂教学中只有充分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让学生在全方位参与中学习,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学生的参与率,使数学课堂生机勃勃,充满活力。例如:三年级加、减法的简便计算,264+98、264—96这两道例题,为什么要把98、96先看成100进行加、减?看成了100加、减后,第一题为什么要再减去2?第

舞蹈——生命的灵动(大河之舞赏后)

舞蹈——生命的灵动(大河之舞赏后) 以前觉得舞蹈只是舞步的不断变化,没有一丝灵动,但是经过舞蹈鉴赏五次课的学习,我明白了舞蹈部仅仅是舞步的变化,更是舞者心灵境界的体现。舞蹈可以反映舞者对生命,对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其实在高中我就看过一些爱尔兰踢踏舞《大河之舞》的片段,那时候只是觉得它的气势很宏伟,场景布置也很漂亮,但从没想过这个舞蹈里面所具有的对生活的激情。这次在老师的课上又欣赏到了《大河之舞》的片段,那种有力的踏步,响亮的踏声,整齐的群舞,给人以视觉和心灵上的冲击,那种精湛的舞技给人以一次次震撼,原来舞蹈也可以这样诠释生命。再加上灯光处理和布景恰到好处,以蓝色灯光做基调并且有深浅不同的层次变换,更给这个舞蹈增添了神秘感,使《大河之舞》变成了力感,动感与美感的统一体,充分体现出浓郁的民族特色,表明了爱尔兰人民热爱自然,崇尚生命的精神。《大河之舞》传承着智慧,勇气,生命和爱。舞者的庄严和凝神,更加体现出对生命的尊重,对生活的热爱,并把这份爱在舞蹈中深动地表现出来,使整个舞蹈充分体现出生命的灵动。 如果说《大河之舞》是阳刚的,用激情来演绎对生命的热忱,那么《水月》则是阴柔的,把舞蹈与太极结合起来,体现出一种生生不息,生命的绵延不断,用柔和的背景来衬托,越发显示出舞者对生命的绵绵情意,对生命阴阳调和的赞美,更充分显示出一种生命的灵动。这只是我个人的理解。 说到对于生命的诠释,不得不提到《牵手》,这是一场感人至深的舞蹈,表达了舞者对于生命的永不言弃。断臂的女主人公,拄着拐杖的男主人公,在舞台上尽情地演绎着生命的奇迹,那一个个动作牵动着多少人的心,使多少人流下了感动的泪水。虽然他们身残,但他们心不残,他们用他们的残躯演绎了一份对生命的热忱,演绎了对生的信念,演绎了一段神话。我们都明白手脚对于舞者来说有多重要,没了手脚,舞蹈就像蝴蝶失去了翅膀,飞不起来了,可他们蜕变了,使自己再次高飞。他们用他们的顽强毅力和对舞蹈的热爱演绎了神话。他们用舞蹈表达了对生命的执着,对生活的热爱。曾经看过一个对《牵手》男女主角的采访,才真正知道他们的训练有多么苦,多么累,他们曾经一度想放弃,但是他们坚持了,他们成功了,用爱演绎了充满生命灵动的《牵手》。 通过舞蹈人们可以表达出自己内心对人生,对生命的态度。或许有的人是为了名,为了利去学习舞蹈,但更多人是为了自己,为了表达对舞蹈的爱,为了活出自己的精彩而去的,通过舞蹈来表达自己对生活的感悟,对生命的喜爱,使自己的舞蹈显示出一种生命的气息,一种生命的灵动。

让语文课堂灵动起来(1)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wendangku.net/doc/3b620758.html, 让语文课堂灵动起来 作者:王永利 来源:《教育教研》2013年第06期 新课程改革以来,让语文课堂“动起来”,寻求灵动和谐的语文课堂是我们语文教师的追求。在新版《课程标准》的指导下,我们小学语文教师也在重新审视我们的教学行为和教学过程。灵动的课堂是智慧的课堂,是和谐的课堂,、是充满活力的课堂,是激情奔放的课堂;灵动的课堂就像一首奇丽的诗,一篇跃动的散文,一件流光溢彩的艺术品,让人赏心悦目。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和深入,教学方式发生了很大变化,教师越来越重视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作用,通过为学生营造积极主动的学习氛围,让课堂灵动起来,激活课文课堂,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积极构建灵动的语文课堂,让学生把学语文看成是一件乐事,当成是一种享受,让语文课堂在师生共同成长中绽放灵动的精彩,使课堂成为焕发生命活力的殿堂。 1激发兴趣,增强求知欲望 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朱熹说:“教人未见意趣,必不乐学。”叶圣陶在《语文教学十二韵>中强调:“教亦多术矣,运用在乎人。”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古令中外的教育家都强调“兴趣”的重要性,以便使学生乐学。学习兴趣是一种巨大的学习内驱力,是学好语文的诱因。无数实践证明:激发兴趣是构成学生自主学习的动力,是课堂教学成功与否的重要因素。语文教学如让学生仅凭书面语言理解课文,一则无趣,二则肤浅。怎样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呢?引发兴趣的手段是多方面的,一可以通过教师优美的语言进行描绘、叙述,语文课教学语言艺术是要求:准确性、精炼性、优美性。其中优美性最能体现语文课教学语言艺术的关键因素,也是能给学生美的感受、激发不生兴趣的重要因素之一,优美的语言,不在乎形容词的堆砌,不注重修辞格的多寡,而是要语言抑扬顿挫、流畅悦耳、生动形象。给学生以诗情画意的享受。因此,教师要有相声般的幽默、小说般的具体形象、诗歌朗诵般的激情,才能通过优美的语言感染学生,激发学生不密闭语文的兴趣。二可以通过多媒体教学,让学生欣赏优美画面或与课文前后联系紧密的画面,如《乡下人家》一课时,给同学展现一段江南乡下人家的画面,感受江南乡下与北方乡下的不同;《美丽的小兴安岭》一课,展示一组小兴安岭四季图,在教师惟妙惟肖的语言描述中直观感受小兴安岭的与众不同;《桥》一课第二课时播放一段洪水突如其来的汛猛、人们的惊慌失措,让学生如有身临其境之感,从而使学生深入体会老共产党员的伟大而可敬精神;三可以采用有趣的活动形式,让学生感受语文与生活的联系,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如对名诗佳句、补充偈后语等,学生能积极参与、好奇心强,兴趣也很高,真正体会学好语文的重要性。因此,兴趣能推动学生努力去听课、去学习、去探究。 2精心设计导入语,创设愉悦的教学情境

让语文课堂因生成而灵动

让语文课堂因生成而灵动 【摘要】课堂教学是教师和学生共同的生命历程,理想的语文课堂应该是师生双方共同演绎、彼此尊重、动态生成的课堂。而纵观目前的语文教学,许多老师课前精心设计,课中按部就班,较少关注学生的发展,特别是学生在课堂上的生命状态,使课堂生成倍受冷落,使原本鲜活灵动,充满情趣的课堂变得机械、刻板和程式化。如何让语文课堂散发出灵动之美?笔者认为一是在备课中预设生成,要看重看透阅读教材,关注学生的学情,找准课堂中可能出现的生成点进行预设,从而更有效地达成教学目标;二是在课堂上巧妙应对生成,做到以人为本。在师生、生生互动中,充分尊重学生个性化的阅读见解,通过倾听、捕捉、引领等手段,使教学有效生成,从而使语文课堂焕发生机,充满灵动。 【关键词】课堂教学预设动态生成 语文新课程标准提倡个性化、创造性阅读,这就需要教师在语文教学中通过挖掘教材内涵和拓展外延使学生不断生成问题,让学生在理解课文、解决问提的过程中逐渐养成用怀疑和批判的眼光去看待问题。那么,语文教学中如何关注生成,及时捕捉语文课堂上有探究价值的新情况、新问题,把师生互动的探索引向深入而使课堂散发出勃勃生机呢?本人拟从如何预设动态生成的预案及在课堂教学中如何利用生成资源进行探讨。 一、精心预设,使生成走进备课。 叶澜教授指出:“一个真正关注人的发展的教学设计,会为师生在教学过程中发挥创造性提供条件;会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不仅是认知的)和为每个学生提供主动积极活动的保证;会促使课堂中多向、多种类型信息交流的产生和对及时反馈提出要求。”可见,教学预设要为动态生成而设计,使教学尽可能地在预设之内生成,从而更有效地达成教学目标。

让“导学案”导学课堂生命灵动

让“导学案”导学课堂生命灵动 如东县新光初中阮早晨 随着“导学案导学模式实施有效教学”的全面推广,老师们都深深体会到“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学生全面、主动发展”是“导学案”导学教学模式的根本思想,也深深体会到“导学案”导学模式真正落实了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彻底改变传统课堂教学中教师的主角地位,让学生学会自我学习、主动参与小组合作学习,在小组合作学习中学会合作、达到会学的目的,让课堂充满生机、让课堂有活力、让课堂生命灵动。 导学案是将传统观点中“教”的活动转化为“学”的活动,它是教师在充分研究课程标准、教材和学生的基础上,将设计的若干个活动串联而成。导学案是学生学习探究的引擎,是呈现给学生学习的平台,同时又是学生活动历程与结果的记录。一个活动就是一堂课的细胞,老师、学生、资源、环境等组成了课堂教学的骨架,学生围绕活动的生成、解决、发展而展开的一切有效的交流,同时在交流中学生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以下是笔者结合教学实际谈谈对导学案导学模式的几点感悟,以抛砖引玉。 案例一:“导学案”导学课堂,让学生亲身体验 回顾“液体内部的压强”活动的片段: “上一节课我们学习的压强是一个固体对另一个固体的压强。那么,液体对固体有没有压强?还是让我们亲身体验一下。”我戴好大号的乳胶手套,并展示给学生(强调手指与手套间一定要有空隙使其间充满空气),而后将带手套的手放入水桶中,故作吃惊地说:“哦!我感觉到了水里的……当我把手向水的深处放时感觉不一样;我在水里放一把直尺,当我把手放在水下30cm处,并在这一平面四处运动时感觉不一样……同学们想不想知道戴了乳胶手套在在水里感觉到了什么? 新课教学①:要求学生按照我的做法去做,并用自己的感受完成以下问题: 1、你把戴手套的手放入水中时你感觉到了什么? 2、当你把手从水面伸入水的底部时你感觉到了什么? 3、当你把手伸入水下30cm左右时,手在这一平面四处运动时你又有什么感觉?

让语文课堂绽放生命灵动之美

让语文课堂绽放生命灵动之美 江苏省响水县南河中心小学 224633 韩海涛 摘要:在语文课堂上教师应始终以学生为主体,尊重学生个体的独特体验。应当尊重生命,营造和谐的课堂氛围,让学生体验生命,倡导个性化的阅读思考,在阅读中感悟生命,激发创作的思维火花。使语文课堂凸现生命的灵动,焕发生命的活力,展示生命的飞扬。 关键词:语文课堂灵动和谐个性 在日复一日的语文教学过程中,繁琐的课文分析,枯燥的阅读训练被很多教师采用,虽然满足了一时的考试所需,但将原本美丽的课文撕成了碎片,学生的语文学习也变得索然无味了。 语文究竟是什么呢?记得曾有一篇文章是这么写的:天空中一丝云儿飘过,淡淡的,自由自在,你觉得真好,这就是语文;初升的朝阳光芒万丈,你觉得生机勃发,这就是语文;如血的残阳映红半边天,让人无限留恋,别忘了这也是语文……语文就是这样地充满人文气息,这样地充满生命的灵动。语文的生命就是人的生命,人创造语文,语文也培育人,二者是生命的共同体。如何让学生感悟到祖国语言文字的美妙之处,让语文课堂绽放生命灵动之美,我在教学过程中做了以下尝试。 一、尊重生命,营造和谐的课堂氛围 每个学生都是生命的个体,他们有情感的需要,有满足的需要,有好奇的需要,有展示自我的需要。教师必须尊重学生这种生命的需要,用爱心、耐心、信心去感染学生,使学生产生亲近感、敬重感、信赖感,形成平等和谐的课堂氛围。只有在和谐的教学环境中,教师才能和学生平等地进行对话,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成为学生学习的真正引导者;也只有在这和谐的学习氛围中,学生才能自主地进行阅读实践,自己去感受、思考、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

中自主地探究,加深理解和体验,从中获得营养,体验成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那么如何才能营造和谐的课堂氛围呢? 1、充满尊重 和谐轻松的课堂氛围必定是建立在教学民主的基础上的,而民主是建立在承认学生主体地位的前提下的。教师只有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才能激发起学生学习的火花。在课堂上,教师应该与学生进行平等的对话和交流,尊重学生的观点,从心底里乐于接受学生的不同意见,学会倾听,使学生畅所欲言。 2、充满期待 罗森塔尔的期待效应告诉我们,在课堂中倾注期待,能唤醒、激活、发展学生的新潜能。倾注期待,就是要教师从心底里确信,所有的学生都不同程度的潜在着智慧,坚信每一个学生都会获得成功,让学生从老师的目光里、微笑中感受到支持和促进。因此,对于一些性格内向,不善言辞的孩子,在倾听他们发言的时候,教师千万不能流露出一丝不耐烦,而应用眼神、用语言去启发、激励,让他们感受到老师的信任和期待,对自己充满信心。 3、充满赏识 希望别人赏识是人的本性。赏识能使人愉悦、快活、激发潜能、开启心智、迸发灵感,赏识也体现了师生间人格尊严的平等。教师要善于发现学生的每一处闪光点,欣赏他们的价值,树立学生的自信心和自豪感。例如,一次偶然的机会,我发现班上一位学习成绩中等的孩子很会讲故事,但她很少主动举手发言。于是我利用一节课时间进行全班讲故事比赛,她果然讲得绘声绘色,赢得了一片掌声。我趁机引导:希望你在以后的课堂中,都能像今天一样表现出色!以后的课堂上,她变得很活跃了。

让每一个生命都清新灵动

“让每一个生命都清新灵动”的办学理念 我们认为:“灵“指“活动迅速、聪明”,亦指“灵魂、心灵”;“动”指“活力”,亦指“变化、发展、时时萌生新的东西。“灵动“理解为“聪明、活力、创新”。将其引申于我校教育,灵动可定义为:通过学习与活动,让教育直抵人的内心,唤醒灵动的生命意识,培养灵动的思维特性,塑造灵气跃动的性格品质,孕育灵气与活力,激发灵性与智慧的一种教育活动。我校力图运用这一理念去体现素质教育的本质:让每一个学生都得到最大可能的发展。 “精致教育”总体思路是:实施精致教育,打造精品学校;总体架构是:建设精美的校园,完善精细的管理,打造精良的队伍,构建精妙的课堂,实现精诚合作,追求精彩的人生。以“精致教育”为引导,体现“让每一个孩子都清新灵动”的办学理念;实现“有高远的志向、有智慧的头脑、有灵巧的双手、有高雅的谈吐;做人讲诚信、做事讲责任、交往讲礼节、学习讲勤奋。”的培养目标。为此我们提出了以“勤奋好学超越创新”的校训;“真爱宽和兼容并蓄”的校风;“寓爱于教因材而教”的教风;“学有所长日有所进”的学风。 “精致教育”教育模式的内涵 “精致”有精巧、细致之意,“精”就有精华、有完美、最好的含义;“致”就是“给与”或“达到”、“集中”、“精细”的意思。“精致教育”是指对教育卓越品质的追求,通过提供优质的教育服务,追求“更为美好”的教育发展过程与结果,让学生生命个体得到更充分的尊重与发展,让教师的生命价值得到更充分的体现与提升,并与孩子一道收获生命成长的幸福。 我们提出的精致教育特别强调“五观”: 教育观:关注每个孩子,激励每位学生 教学观:努力创造适合儿童的教学 学生观:学生是有潜力的,学生是有差异的,学生是不断发展的 师生观: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师生是共同成长的伙伴 质量观:让每个学生得到充分、和谐的发展 “精致教育”教育模式的德育工作模式:德育为首,自主合作,知行内化,和谐发展。 “精致教育”教育模式的课堂教学模式:自主探究、互动体验、个性发展。

初三作文:生命短暂灵动浮若作文800字

生命短暂灵动浮若 轻轻地你离开,就像我轻轻地走来,在这匆匆的岁月里,生命无需等待。 ——题记 深蓝色的天空里悬着无数颗半明半昧的星星,云在动,星在动。月亮与屋檐上的雏鸟闲聊着,寂静的世界仿佛只剩下细细碎碎的啾喳。 就在今天,我感受到了生命的内涵与短暂。 刚从学校回来,走在散学归家的路上。突然,我听到了一阵轻轻细细的哀鸣:“喵呜~”是一只小猫,我从绿化带里发现了它。那只小猫蜷缩着,像一个小小的苹果,看上去似乎只有一个月大。本应是双灵巧的小耳此刻低垂着,仿佛在哀叹自己命运的悲楚。 我蹑手蹑脚的走上前,轻轻地将它托起。它娇小的身体不愿被束缚,倔强的挣扎着。我怕它掉下来,只好将它放到地上。正当我在想该如何处置这只小猫时,一只身披淡灰色皮毛的猫来到了这里。我起初还以为这只灰猫是想欺负小幼猫,正打算将灰猫驱赶走。但灰猫怎么也不走,拱起身子,嘴中发出了阵阵不友好的声音,我被灰猫这架势吓到,只好退到一边,灰猫恢复了正常,来到小幼猫身边,俯下身子轻轻地蹭了蹭它,那只灰猫应该就是幼猫的妈妈。紧接着,灰猫又用嘴叼起幼猫,没走几步,小猫掉了下来。灰猫又重新叼起它,还是掉在了地上,灰猫不死心,又叼起了幼猫。我似乎看出了幼猫的不对劲,总感觉有气无力,奄奄一息的。没过多久,幼猫就倒在了地上。 我本以为这下老毛该走了,但是没有。等到我吃好晚饭,出来散

步,路过这片绿化带时,这两只猫还在那里。幼猫已经不动了,身体变冷了。灰猫依旧依偎在它的身边。 这只小猫的生命是短暂的,就像流星那样一瞬即逝,而那只灰猫,在这严冬中守候了将近三个小时,似乎在等待着幼猫的醒来。 我被灰猫的坚持震撼了,被它的母爱感动。这似乎就是生命的灵动啊。 有句话是这样说的,“让风铃晃动的是风,让生命灵动的是爱。”正是灰猫对幼猫深深地爱,才会让恍然间生命中种种感动和美浮若。 明天一早,随着太阳的升起,新的生命在滋生,在萌芽。天的广阔,不由得让我身惭自己的渺小,无穷无尽的世界,不由得令我沉浸在生命的灵动中。

让语文课堂灵动起来

让语文课堂灵动起来 新课程改革以来,让语文课堂“动起来”,寻求灵动和谐的语文课堂是我们语文教师的追求。在新版《课程标准》的指导下,我们小学语文教师也在重新审视我们的教学行为和教学过程。灵动的课堂是智慧的课堂,是和谐的课堂,、是充满活力的课堂,是激情奔放的课堂;灵动的课堂就像一首奇丽的诗,一篇跃动的散文,一件流光溢彩的艺术品,让人赏心悦目。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和深入,教学方式发生了很大变化,教师越来越重视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作用,通过为学生营造积极主动的学习氛围,让课堂灵动起来,激活课文课堂,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积极构建灵动的语文课堂,让学生把学语文看成是一件乐事,当成是一种享受,让语文课堂在师生共同成长中绽放灵动的精彩,使课堂成为焕发生命活力的殿堂。 1激发兴趣,增强求知欲望 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朱熹说:“教人未见意趣,必不乐学。”叶圣陶在《语文教学十二韵>中强调:“教亦多术矣,运用在乎人。”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古令中外的教育家都强调“兴趣”的重要性,以便使学生乐学。学习兴趣是一种巨大的学习内驱力,是学好语文的诱因。无数实践证明:激发兴趣是构成学生自主学习的

动力,是课堂教学成功与否的重要因素。语文教学如让学生仅凭书面语言理解课文,一则无趣,二则肤浅。怎样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呢?引发兴趣的手段是多方面的,一可以通过教师优美的语言进行描绘、叙述,语文课教学语言艺术是要求:准确性、精炼性、优美性。其中优美性最能体现语文课教学语言艺术的关键因素,也是能给学生美的感受、激发不生兴趣的重要因素之一,优美的语言,不在乎形容词的堆砌,不注重修辞格的多寡,而是要语言抑扬顿挫、流畅悦耳、生动形象。给学生以诗情画意的享受。因此,教师要有相声般的幽默、小说般的具体形象、诗歌朗诵般的激情,才能通过优美的语言感染学生,激发学生不密闭语文的兴趣。二可以通过多媒体教学,让学生欣赏优美画面或与课文前后联系紧密的画面,如《乡下人家》一课时,给同学展现一段江南乡下人家的画面,感受江南乡下与北方乡下的不同;《美丽的小兴安岭》一课,展示一组小兴安岭四季图,在教师惟妙惟肖的语言描述中直观感受小兴安岭的与众不同;《桥》一课第二课时播放一段洪水突如其来的汛猛、人们的惊慌失措,让学生如有身临其境之感,从而使学生深入体会老共产党员的伟大而可敬精神;三可以采用有趣的活动形式,让学生感受语文与生活的联系,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如对名诗佳句、补充偈后语等,学生能积极参与、好奇心强,兴趣也很高,真正体会学好语文的重要性。因此,兴趣能推动学生

打造灵动课堂,绽放生命活力

打造灵动课堂,绽放生命活力 灵动是语文教学的智慧。灵动的课堂就像一篇跳动的散文,形散而神聚,让人赏心悦目。它在促进学生智慧生长的同时,也提升了教师的教学智慧。它是师生共同成长的舞台。 ——题记《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行为。”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在童年时期,记忆是很灵活、很敏感的,如果你善于使用它,它就会成为你的第一个助手。学生在早年记住的东西,常常永远不会忘记。”因此,阅读教学应该唱响轻松愉悦的主旋律,让孩子们在欢声笑语中享受课堂,在民主和谐的氛围里,倾情互动,共同演绎鲜活的课堂。 一、创设情境——走进灵动空间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为学生创设自主的学习情境”。这就指出了情境在语文教学中的作用。因此,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必须精心设计教学程序,巧妙创设教学情境,在教学《献你一束鲜花》时,利用多媒体播放机场迎接凯旋而归的运动员的场面。再与学生谈观后感,当学生说出鲜花为胜利者绽放,掌声为胜利者响起的时候。突然话题一转,但一个人有成功也有失败,失败时该如何对待他们呢?引导学生走进课文去寻找答案。使学生在高昂的情绪中产生顿悟,在思维和情感的强烈震撼中领悟到鲜花献给黯淡无光的失败者尤其重

要,是将来成功的动力。明白无论是成功还是失败,只要付出了“汗水和力量”都应得到尊重。达到文与意的真正融合,与作者产生共鸣。 二、回归生活——体验灵动世界 美国教育家杜威说过,学校必须呈现现在的生活,即对于儿童来说是真实而生气勃勃的生活,像他们在家庭里、在邻里间、在运动场上所经历的生活那样。因此,我们的语文教学要回归到生活世界,回归到生活基础,阅读教学更应该如此。在阅读课堂教学中,教师仅把自己对作品的感受、理解和体验传授给学生是不行的。教学应该是一种“导体”,让作品与学生的感受、理解、体验“碰撞”,产生火花。如教学《劳动的开端》一文时,学生感受到旧社会穷人的命苦,到哪里都受欺侮。在这基础上,再引导学生与文中作者比童年,再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谈谈平时遇到困难与委曲是怎样做的?学完了课文后从中又学到了什么?这种挖掘教材中的生活因素,并和谐地与学生的生活经验相结合的提问,激活了学生的思维,并能使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效率成倍提高,也使学生在学习中陶冶了自己的情操,净化了自己的心灵。因此,在课堂阅读教学中,教师创设生活化的语文情境是非常有必要的,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在生活中学习,在学习中更好地生活。做到语文素养的提高和思想教育双丰收。 三、文本对话——跳跃灵动音符 新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多重对话,是思想碰撞和心灵交流的动态过程……教师的点拨是必要的,但不能以自己的分析讲解代替学生的独立阅读。”为了让学生亲身体验学习语文的快乐,应该创造与文本对话的课堂。如教学《九色鹿》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