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海洋与大气的作用

海洋与大气的作用

海洋与大气的作用
海洋与大气的作用

海洋和大气间存在着持续的动量、热量和物质的交换,这种彼此互为影响的过程称为“海洋—大气相互作用”。是现代物理海洋学重大研究课题之一。它研究的主要内容:海—气界面的热量交换、质量的变化和气体的交换。在海洋中,由空气垂直涡动所引起的接触热交换是主要的传热形式,其次是对流的接触热交换,接触热交换的结果,是海洋向大气输送热量。与此同时,由海面向大气蒸发大量水,据统计,仅北太平洋每年就有9.0×1013吨,而全球海洋每年要蒸发掉351200立方公里水。蒸发这么多的水,需要消耗大量的热量,不仅如此,在由海面蒸发过程中,有大量气体从海洋进入大气,主要是氧和二氧化碳,它们对海洋生物的影响也很大,海—气相互作用的研究对海洋各学科都有很重要的影响。

厄尔尼诺(El Niño Phenomenon)又称厄尔尼诺海流,是太平洋赤道带大范围内海洋和大气相互作用后失去平衡而产生的一种气候现象,就是沃克环流圈东移造成的。正常情况下,热带太平洋区域的季风洋流是从美洲走向亚洲,使太平洋表面保持温暖,给印尼周围带来热带降雨。但这种模式每2—7年被打乱一次,使风向和洋流发生逆转,太平洋表层的热流就转而向东走向美洲,随之便带走了热带降雨,出现所谓的“厄尔尼诺现象”。

原理厄尔尼诺现象发生时,由于海温的异常增高,导致海洋上空大气层气温升高,破坏了大气环流原来正常的热量、水汽等分布的动态平衡。这一海气变化往往伴随着出现全球范围的灾害性天气:该冷不冷、该热不热,该天晴的地方洪涝成灾,该下雨的地方却烈日炎炎焦土遍地。一般来说,当厄尔尼诺现象出现时,赤道太平洋中东部地区降雨量会大大增加,造成洪涝灾害,而澳大利亚和印度尼西亚等太平洋西部地区则干旱无雨。据不完全统计,20世纪以来出现的厄尔尼诺现象已有17次(包括最新一轮1997~1998年的厄尔尼诺现象)。发生的季节并不固定,持续时间短的为半年,长的一两年。强度也不一样,1982~1983年那次较强,持续时间长达两年之久,使得灾害频发,造成大约1500人死亡和至少100亿美元的财产损失。

影响首先是台风减少,厄尔尼诺现象发生后,西北太平洋热带风暴(台风)的产生个数及在中国沿海登陆个数均较正常年份少。其次是中国北方夏季易发生高温、干旱,通常在厄尔尼诺现象发生的当年,中国的夏季风较弱,季风雨带偏南,位于中国中部或长江以南地区,中国北方地区夏季往往容易出现干旱、高温。1997年强厄尔尼诺发生后,中国北方的干旱和高温十分明显。第三是中国南方易发生低温、洪涝,在厄尔尼诺现象发生后的次年,在中国南方,包括长江流域和江南地区,容易出现洪涝,近百年来发生在中国的严重洪水,如1931年、1954年和1998年,都发生在厄尔尼诺年的次年。中国在1998年遭遇的特大洪水,厄尔尼诺便是最重要的影响因素之一。最后,在厄尔尼诺现象发生后的冬季,中国北方地区容易出现暖冬。

起因在气象科学高度发达的今天,人们已经了解:太平洋的中央部分是北半球夏季气候变化的主要动力源。太平洋沿南美大陆西侧有一股北上的秘鲁寒流,其中一部分变成南赤道暖流向西移动,此时,沿赤道附近海域向西吹的季风使暖流向太平洋西侧积聚,而下层冷海水则在东侧涌升,使得太平洋西段菲律宾以南、新几内亚以北的海水温度升高,这一段海域被称为“赤道暖池”,同纬度东段海温则相对较低。对应这两个海域上空的大气也存在

温差,东边的温度低、气压高,冷空气下沉后向西流动;西边的温度高、气压低,热空气上升后转向东流,这样,在太平洋中部就形成了一个海平面冷空气向西流,高空热空气向东流的大气环流(沃克环流),这个环流在海平面附近就形成了东南信风。但有些时候,这个气压差会低于多年平均值,有时又会增大,这种大气变动现象被称为“南方涛动”。60年代,气象学家发现厄尔尼诺和南方涛动密切相关,气压差减小时,便出现厄尔尼诺现象。厄尔尼诺发生后,由于暖流的增温,太平洋由东向西流的季风大为减弱,使大气环流发生明显改变,极大影响了太平洋沿岸各国气候,本来湿润的地区干旱,干旱的地区出现洪涝。而这种气压差增大时,海水温度会异常降低,这种现象被称为“拉尼娜现象”。

南方涛动(Southern Oscillation),是热带环流年际变化最突出、最重要的一个现象。

主要指发生在东南太平洋与印度洋及印尼地区之间的反相气压振动。即东南太平洋气压偏高时印度洋及印尼地区气压偏低,反之亦然。

详细解释为:太平洋与印度洋间存在的一种大尺度的气压升降振荡。当太平洋上气压变高(低)时,印度洋上从非洲到澳大利亚气压变低(高),即两地气压的距平有反向的变化。其最大正相关中心位于澳大利亚北部至印度尼西亚的低压区;最大负相关中心位于东南太平洋高压区,在东北太平洋亦有一较大的负相关区。因此塔希提(148°05'W,17°53'S)或复活节岛(109°30'W,29°00'S)与达尔文(130°59'E,12°20'S)两地的海平面气压差的距平值被普遍地用以表示南方涛动的特征指数,称为SOI。

当出现低SOI时,赤道东太平洋海面水温伴随出现异常增暖。由于低SOI与高ENI(厄尔尼诺指数)相互联系,故称为厄尔尼诺—南方涛动事件。

通常情况下,太平洋沿南美大陆西侧有一股北上的秘鲁寒流,其中一部分变成赤道海流向西移动,此时,沿赤道附近海域向西吹的季风使暖流向太平洋西侧积聚,而下层冷海水则在东侧涌升,使得太平洋西段菲律宾以南、新几内亚以北的海水温度升高,这一段海域被称为“赤道暖池”,同纬度东段海温则相对较低。对应这两个海域上空的大气也存在温差,东边的温度低、气压高,冷空气下沉后向西流动;西边的温度高、气压低,热空气上升后转向东流,这样,在太平洋中部就形成了一个海平面冷空气向西流,高空热空气向东流的大气环流(沃克环流),这个环流在海平面附近就形成了东南信风。但有些时候,这个气压差会低于多年平均值,有时又会增大,这种大气变动现象被称为“南方涛动”。

SO是热带印度洋到东南太平洋区域在日界线东西两侧海平面气压反相关的年际振荡,伴随着SO,热带太平洋东西方向的气压梯度距平与纬向风距平做相应振荡

2020中国海洋大学海洋与大气学院考研招生考试大纲

2020年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大纲 001 海洋与大气学院 目录 初试考试大纲 (3) 803 流体力学 (3) 804 海洋学 (4) 970 大气科学综合考试 (5) 复试考试大纲 (6) F0101大气科学专业综合 (6) F0102海洋科学综合考试 (7) F0103海洋管理综合考试 (8)

初试考试大纲 803 流体力学 一、考试性质 流体力学是海洋科学类物理海洋学和应用海洋学专业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的专业基础课程。流体力学招生考试是为招收物理海洋学和应用海洋学专业硕士研究生而实施的具有选拔功能的水平考试,它的指导思想是既要为国家选拔具有较强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能力的高层次人才,又要有利于促进高等学校流体力学课程教学质量的提高。 二、考查目标 要求考生能系统理解流体力学的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掌握流体力学的基本思想与方法,具有较好的流体力学知识以及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考试形式 本考试为闭卷考试,满分为150分,考试时间为180分钟。 试卷结构:简答题,计算题,证明题。 四、考试内容 (一)流体力学考试内容:流体物理性质和流体运动的描述,理想流体流动,流体运动基本方程组,流体的涡旋运动,理想不可压缩流体的无旋流动,粘性不可压缩流体的层流流动,边界层和湍流简介。 (二)基础理论(40%),理想流体(30%),粘性流体(30%)。 五、是否需使用计算器 否。

804 海洋学 一、考试性质 海洋学是海洋资源与权益综合管理专业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的专业基础课程。海洋学招生考试是为招收海洋资源与权益综合管理专业硕士研究生而实施的具有选拔功能的水平考试,它的指导思想是既要为国家选拔具有较强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能力的高层次人才,又要有利于促进高等学校海洋学课程教学质量的提高。 二、考查目标 要求考生能系统理解海洋学的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掌握海洋学的基本思想与方法,具有较好的海洋学知识以及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考试形式 本考试为闭卷考试,满分为150分,考试时间为180分钟。 试卷结构:填空题,判断题,简答题,论述题。 四、考试内容 (一)海洋学考试内容:地球概观,海水的物理性质,海洋中的热收支和水平衡,大洋及中国海的温度、盐度、密度的分布及变化,大气环流,海洋环流与水团,海洋中的波动,潮汐及风暴潮,海水的混合和海洋细结构,海洋—大气相互作用,海洋中的声传播和光现象,海水的化学特性,海洋中的生命。 (二)物理海洋(70%)、海气相互作用(10%)、海洋化学与生物(10%)、海洋地质(10%)。 五、是否需使用计算器 否。

普通地质学—海洋及其地质作用

第十四章海洋及其地质作用 海洋是一个巨大的宝库,它拥有人类所必需的大量食物和丰富的矿产资源;海水具有强大的动力,不断雕塑着不同的海岸,对沿岸进行破坏;海洋是沉积作用的最主要场所,大量来自陆的碎屑物质被搬运到海洋沉积,这些沉积物中保存着人类用来认识地球演变历史的丰富资料。 第一节海洋概述 一、海与洋 近陆为海、远陆为洋,海洋是海和洋的统称,海洋总面积占整个地球面积的70、8%。按水深,海洋可划分为浅海区(0-200m,最深可达550m)、半深海区(200-2000m)、深海区(>2000m)三个部分。 海与洋具有显著区别: ①洋盆是相对稳定的蓄水盆地;海盆的形成时间较短。 ②洋底地壳皆为洋壳;海底地壳除少部分外,多为陆壳。 ③大洋水深,面积广阔,形态不受大陆轮廓的影响;海盆水浅,范围局限,形态受陆地轮廓直接影响。 二、海水的化学成分 海水含盐量:33-38‰,主要为氯化物、硫酸盐、碳酸盐;密度:1、02-1、03g/ml。 盐度:一千克海水中溶解的全部盐类物质。海洋的平均盐度为35‰; 最主要的元素:氯、钠、镁、钙、硫、钾等。 最主要的盐类:氯化钠、碳酸钙、硫酸镁等。 海水中的气体:主要有氧、二氧化碳和硫化氢。 pH值:海水的pH值在7.6-8.4之间。 三、海水的物理性质 海水的温度:是海洋热能的一种表现形式。海水的热能主要来自太阳辐射。所以海洋表层的温度较高,并且随着纬度的增加而降低。海水温度差是大洋环流的主要驱动力。 海水的密度:单位体积中海水的质量称为海水的密度。海水的密度与盐度有关。盐度大,其密度也大。海水的的密度随着纬度和深度的增加而增加。海水密度差也是大洋环流的主要驱动力。 四、海水中的生物 海洋生物按其生活方式分为:浮游生物、游泳生物和底栖生物三大类。 1、底栖生物:固定在海底生活的生物。如珊瑚。 2、游泳生物:在海水中能主动游泳的生物。主要为鱼类。 3、浮游生物:随水漂移的生物。如藻类等。 这些生物在生命活动中,需不断地进行光合作用、新陈代谢和呼吸作用。氧和阳光主要集中分布在浅海区和深海区的表层水域,所以在水深小于200米的海区,生物十分繁盛。 第二节海水的运动及其地质作用 海水总是永无休止地运动着,造成海水运动的动力主要有风、海水的密度差、温度差、月引力和地震等。海水的运动按其运动形式分为:波浪、潮汐、洋流和浊流。 一、波浪及其地质作用 1、波浪的一般特征 波浪主要由风摩擦海水而引起。波浪的大小依风 速和传播时间而定。波浪由波峰、波谷、波高、 振幅和波长等组成。 2、波浪的地质作用 在机械破坏与化学溶蚀的双重作用下,海岸被快 速破坏。其中坚硬的以及断裂不发育的岩石抵抗 海蚀的能力较强,软弱的或断裂发育的岩石抵抗 海蚀的能力较弱,前者常突出成为海岬,后者常 凹入成海湾。

物理海洋,大气科学 常用专业词汇中英文对照

1 advection n. 平流 2 Aleutian Low 阿留申低压 3 angular momentum 角动量conservation of angular momentum 4 antiphase n. 反位相 propagate in antiphase 5 arbitrary adj. 任意的 arbitrary constant (任意常数) 6 attenuate v. 削弱 7 available potential energy 有效位能 8 background wind field 背景风场 9 baroclinic a. 斜压的 baroclinic instability 10 barotropic a. 正压的 barotropic instability 11 be proportional to 与……成比例 12 benthic adj. 深海底的 13 boundary condition 边值条件 14 bounded domain 有界域→反:unbounded domain 15 carrier wave 载波 16 Cartesian coordinates 笛卡尔坐标系 17 circumglobal a. 环绕地球旋转的,环地球的 18 compensate v. 偿还,补偿 19 conjugate adj. 共轭的 complex conjugate (共轭复数) 20 convection n. 对流 21 convergence n. 辐合→反:divergence

22 convert v. 转换,相变 convert water into ice 23 coordinate n. 坐标 Cartesian coordinates;spherical coordinates 24 cumulative adj. 累积的 cumulative impact on 25 damping n. 阻尼;减辐,衰减 26 derivative n. 导数 the second order derivative 27 diffusion n. 扩散 28 diffusivity n. 扩散率 29 discrepancy n. 差异,矛盾 30 discrete adj. 离散的,不连续的 31 displacement n. 位移 angular displacement 32 dissipative a. 耗散的 dissipative effect 33 divergence n. 辐散→反:convergence 34 Drake Passage 德雷克海峡 35 empirical adj. 经验的 model and empirical studies 36 entropy n. 熵 specific entropy (比熵) 37 equilibrium n. 平衡,均衡 38 equivalent n. & adj. 相似的(物),等价的(物) 39 essence n. 基本,本质 40 exponential n. & adj. 指数(的) 41 geostrophic adj. 地转的 42 Icelandic Low 冰岛低压 43 Indonesian Throughflow 印尼贯穿流

海洋与大气的作用

海洋和大气间存在着持续的动量、热量和物质的交换,这种彼此互为影响的过程称为“海洋—大气相互作用”。是现代物理海洋学重大研究课题之一。它研究的主要内容:海—气界面的热量交换、质量的变化和气体的交换。在海洋中,由空气垂直涡动所引起的接触热交换是主要的传热形式,其次是对流的接触热交换,接触热交换的结果,是海洋向大气输送热量。与此同时,由海面向大气蒸发大量水,据统计,仅北太平洋每年就有9.0×1013吨,而全球海洋每年要蒸发掉351200立方公里水。蒸发这么多的水,需要消耗大量的热量,不仅如此,在由海面蒸发过程中,有大量气体从海洋进入大气,主要是氧和二氧化碳,它们对海洋生物的影响也很大,海—气相互作用的研究对海洋各学科都有很重要的影响。 厄尔尼诺(El Niño Phenomenon)又称厄尔尼诺海流,是太平洋赤道带大范围内海洋和大气相互作用后失去平衡而产生的一种气候现象,就是沃克环流圈东移造成的。正常情况下,热带太平洋区域的季风洋流是从美洲走向亚洲,使太平洋表面保持温暖,给印尼周围带来热带降雨。但这种模式每2—7年被打乱一次,使风向和洋流发生逆转,太平洋表层的热流就转而向东走向美洲,随之便带走了热带降雨,出现所谓的“厄尔尼诺现象”。 原理厄尔尼诺现象发生时,由于海温的异常增高,导致海洋上空大气层气温升高,破坏了大气环流原来正常的热量、水汽等分布的动态平衡。这一海气变化往往伴随着出现全球范围的灾害性天气:该冷不冷、该热不热,该天晴的地方洪涝成灾,该下雨的地方却烈日炎炎焦土遍地。一般来说,当厄尔尼诺现象出现时,赤道太平洋中东部地区降雨量会大大增加,造成洪涝灾害,而澳大利亚和印度尼西亚等太平洋西部地区则干旱无雨。据不完全统计,20世纪以来出现的厄尔尼诺现象已有17次(包括最新一轮1997~1998年的厄尔尼诺现象)。发生的季节并不固定,持续时间短的为半年,长的一两年。强度也不一样,1982~1983年那次较强,持续时间长达两年之久,使得灾害频发,造成大约1500人死亡和至少100亿美元的财产损失。 影响首先是台风减少,厄尔尼诺现象发生后,西北太平洋热带风暴(台风)的产生个数及在中国沿海登陆个数均较正常年份少。其次是中国北方夏季易发生高温、干旱,通常在厄尔尼诺现象发生的当年,中国的夏季风较弱,季风雨带偏南,位于中国中部或长江以南地区,中国北方地区夏季往往容易出现干旱、高温。1997年强厄尔尼诺发生后,中国北方的干旱和高温十分明显。第三是中国南方易发生低温、洪涝,在厄尔尼诺现象发生后的次年,在中国南方,包括长江流域和江南地区,容易出现洪涝,近百年来发生在中国的严重洪水,如1931年、1954年和1998年,都发生在厄尔尼诺年的次年。中国在1998年遭遇的特大洪水,厄尔尼诺便是最重要的影响因素之一。最后,在厄尔尼诺现象发生后的冬季,中国北方地区容易出现暖冬。 起因在气象科学高度发达的今天,人们已经了解:太平洋的中央部分是北半球夏季气候变化的主要动力源。太平洋沿南美大陆西侧有一股北上的秘鲁寒流,其中一部分变成南赤道暖流向西移动,此时,沿赤道附近海域向西吹的季风使暖流向太平洋西侧积聚,而下层冷海水则在东侧涌升,使得太平洋西段菲律宾以南、新几内亚以北的海水温度升高,这一段海域被称为“赤道暖池”,同纬度东段海温则相对较低。对应这两个海域上空的大气也存在

大气海洋复习总结

Chapter1 1.了解大气圈和水圈的概况 水圈:包括海洋、江河湖泊、陆地上的冰雪、地下水以及大气中的水汽和液态水等,以海洋为主。 大气和海洋的边界: (1)海洋的上边界就是海面,海洋的下边界即为岩石圈的上边界。 洋中脊:大洋底部的大规模的山脉,它们是海底扩张的中心,它是一个世界性的体系,从北冰洋开始,穿大西洋,经印度洋,入太平洋。 海沟:大洋边沿狭长的海底陷落带,具有陡的侧壁和极大的深度. 是由于大洋板块向大陆板块下方俯冲而形成的。 (2)大气的下边界有陆地和海面,上边界人造卫星测得大气上界为2500—3000Km。 2.掌握大气圈和水圈的形成和演化,海底扩张和板块构造理论 火山活动形成大气圈和水圈。火山喷发物冷却凝结成云雨降落,形成水圈,水通过离解生成氢气、氧气.,通过光合作用形成植物细胞的碳水化合物,最后形成现在的大气圈和生物圈。 海底扩张:洋中脊系统的中央裂谷,是现代板块主要构造带,也是海洋扩张的中心。在洋中脊的中央裂谷中不断地有岩浆从地壳内往上涌出来,流向两边, 同时渐渐冷却,凝结成新的地壳并向两边推挤和扩张。随着大洋地壳在洋中脊的中央裂谷处不停地建造,岩石圈驮着大陆地壳向两边分开(所谓大陆漂移),使新诞生的大洋不断成长。 而在海沟附近,大洋正经历着相反的过程。由于相邻板块的挤压,大洋板块向大陆板块下面俯冲,进入地球内部后,由于摩擦和压力的增加以及周围地幔的高温,使俯冲板块温度升高而逐渐融化,最后进入软流圈而消亡。 板块构造理论:地球的岩石圈被分裂成大小不等的板块。六个较大的板块是:太平洋板块、美洲板块、非洲板块、欧亚板块、印度洋板块和南极洲板块。 Chapter2 1.了解大气的基本成分和海水的化学组成 大气的基本成分: (1)干空气的混合物 (2)处于三种物理状态中的任一种的水物质 (3)大气气溶胶(悬浮在空气中的固体和液体粒子),微粒,污染物 海水的组成:

海洋大气化学

中国海洋大学本科生课程大纲 课程属性:公共基础/通识教育/学科基础/专业知识/工作技能,课程性质:必修、选修 一、课程介绍 1.课程描述: 《海洋大气化学》是环境科学专业知识教育层面的一门选修课程,是主要研究海洋大气污染及 化学反应过程的基础课程,涉及气象、大气物理、大气化学等方面的知识。本课程以环境科学基础 课和其他专业基础课为基础,可为学生后期从事海洋环境研究奠定基础。要求修读学生必须熟悉环 境科学基本概念、环境化学和环境监测基本原理。 2.设计思路: 大气化学本身是伴随着大气污染新问题的出现和控制需求的发展而迅速发展起来的,因此对于备受关注的大气污染问题,主要研究其产生和消失的化学反应机制、存在状态和结构以及质和量的变化等动态过程。近几十年来,国际上大气环境热点问题,包括酸雨、臭氧空洞、气候变化及气溶胶污染等,对其由来、危害和防治都有了一定的科学认识。内陆大气污染的加剧,使得传输到海洋的大气污染物质增多,海洋大气污染特别是近海的大气污染以及这些污染物质的沉降对海洋的影响也越来越受到关注。《海洋大气化学》这门课程的开设,对于提高学生对海洋大气环境问题的认识,增强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有重要的意义。 本课程共八章内容。第一章介绍了海洋大气环境方面的一些基本知识,如海洋大气的组成等。第二章讲述了大气中化学反应的反应速率、反应速率常数等。第三章介绍了导致平流层臭氧层变化的各种化学物质及变化的化学机制。第四、五、六章介绍了大气污染物在海洋大气边界层中的各种化学行为,包括形 - 2 -

成、消耗、相互作用、转化、沉降等。第七章讲述了大气化学传输模型的原理和应用等。第八章从大气化学的角度,分析海洋大气化学组成和化学过程在气候变化中的作用。 3. 课程与其他课程的关系: 先修课:《无机及分析化学》 二、课程目标 本课程目标是引导环境科学专业学生关注发生在海洋大气环境领域的热点问题,认识海洋大气 污染的现状、变化以及主要形成机制,使学生领悟到学好大气环境化学知识的重要性,并从环境专 业人士的角度思考大气环境污染对生态环境和人体健康的影响;引导学生的探究和创新能力,增强 沟通能力和团队合作意识。 在完成该课程的学习之后,要求学生理解如下知识:1)主要海洋大气污染现象及我国海洋大 气污染现状;2)海洋大气污染物的来源、输送和清除过程;3)海洋大气化学特有的机制和过程; 4)人类活动对大气包括海洋大气的影响。同时要求学生逐步培养查阅文献能力,树立严谨科学的 学习态度,为后期从事海洋环境研究奠定基础。 三、学习要求 为达到最佳的学习效果,学生需完成下列准备工作: 课前,学生按教学计划完成相应章节的预习或者网上学习。课中,学生认真听课,力争即时理 解重点知识内容,积极参与课堂小组讨论。课下,及时完成和上交课后作业,小组成员加强交流合作,利用互联网和图书资料主查询有关知识。 四、教学进度 - 2 -

海洋的地质作用

第十章海洋的地质作用 目的要求 海洋是地表最大的水体,对地球的演变、生命的形成和人类活动都有极其深刻的意义。大陆在各种自然力的作用下,遭受风化剥蚀,其破坏产物源源不断地输送到海洋中沉积,这些沉积物中保存着人类用来认识地球演变历史的丰富记录和赖以生存的矿产资源。要求学生了解海水的运动方式特点和海洋的化学与生物形特征,了解海洋的剥蚀与搬作用特点, 重点掌握滨海、浅海、半深海及深海的沉积作用,以及它们的产物特征。 课时:6 学时 授课内容 一、海水的动力 二、海岸带与浅海带地质作用 三、半深海和深海带地质作用 重点海洋的搬运作用与沉积作用的特点与产物。 难点半深海和深海带地质作用学生难以理解。可借助一些典型的实例,并通过多媒体教学手段进行讲解。 教学方法 利用多媒体等以讲授为主,结合部分实地照片进行说明讲授重点内容提要 一、海水的动力 1、海水的动力方式 (1) 海浪海水有规律的波状运动。其大小与风力、风的持续时间、海面的开阔程度有关。 (2) 潮汐受日、月引力作用而引起的海水周期性涨落的现象。 (3) 洋流海洋沿固定方向流动的水体。它与信风、地形、气候、海水的盐度和温度等因素有关。 2、海水的化学性质 海水中有多种(79 种) 元素的存在,受气候、地形、等因素的影响,造成各地海水化学成份的重在差异。 (1) 盐度:海水中溶解的矿物质的总量。海水中平均盐度为35%。,一般在33%。—37%o之间变化。高于此范围的称为咸化海,而低于此范围的称为淡化海。 (2) pH值:海水中的pH值在7.5 —8.4之间。pH值的大小控制着许多矿物的形成。 (3) Eh 值:与海洋的深度和不同的地区有所不同。一般在深度100—200 米,由于生物呼吸有机氧化物消耗,使其含量降到最低值。Eh值对铁、锰矿物的形 成和存在形式影响特别显著。铁在还原条件下形成低价铁矿物,在氧化条件下形成高价铁矿物。

海水 海洋大气腐蚀特点及防腐

海水、海洋大气中的金属腐蚀 1、海水水质的主要特点 含盐量高,盐度一般在35g/L左右;腐蚀性大;海水中动、植物多;海水中各种离子组成比例比较稳。pH变化小,海水表层pH在8.1~8.3范围内,而在深层pH则为7.8左右。 2、海水腐蚀的特点 海水腐蚀为电化学腐蚀;海水腐蚀的阳极极化阻滞对大多数金属(铁、钢、铸铁、锌等)都很小,因而腐蚀速度相当大;海水氯离子含量很高,Cl-破坏钝化膜,因此大多数金属在海水中不能建立钝态,在海水中由于钝化的局部破坏,很容易发生空隙和缝隙腐蚀等局部腐蚀。不锈钢在海水中也遭到严重腐蚀;多数金属阴极过程为氧去极化作用,少数负电性很强金属(Mg)及合金腐蚀时发生阴极氢去极化作用;海水电导率很大,海水腐蚀电阻性阻滞很小,所以海水腐蚀中不仅腐蚀微电池的活性大,腐蚀宏电池的活性也很大。 海水的电阻率很小,因此异种金属接触能造成的显着的电偶腐蚀。其作用强烈,作用范围大。 3、海水腐蚀的影响因素 3.1盐类及浓度 盐度是指100克海水中溶解的固体盐类物质的总克数。一般在相通的海洋中总盐度和各种盐的相对比例并无明显改变,在公海的表层海水中,其盐度范围为3.20%~3.75%,这对一般金属的腐蚀无明显的差异。但海水的盐度波动却直接影响到海水的比电导率,比电导率又是影响金属腐蚀速度的一个重要因素,同时因海水中含有大量的氯离子,破坏金属的钝化,所以很多金属在海水中遭到严重腐蚀。 盐类以Cl-为主,一方面:盐浓度的增加使得海水导电性增加,使海水腐蚀性很强;另一方面:盐浓度增大使溶解氧浓度下降,超过一定值时金属腐蚀速度下降。 3.2 pH值 海水pH在7.2-8.6之间,为弱碱性,对腐蚀影响不大。 3.3碳酸盐饱和度 在海水pH条件下,碳酸盐达到饱和,易沉积在金属表面形成保护层。若未饱和,则不会形成保护层,使腐蚀速度增加。

海洋与大气的组成与垂直结构

第六章海洋與大氣的組成與垂直結構 一、單選題() ( ). 同緯度的海洋氣溫年變化比陸地為小,其原因是(A)海水吸熱少(B)海洋面積大(C)海水平面低(D)海水比熱大。 D ( ). 地表受熱的過程中,下列何者可說是維持地表恆溫的調節器?(A)大氣(B)海洋(C)大氣和海洋各半(D)土壤(E)森林。 B ( ). 下列有關海水的鹽度之敘述何項是不正確的?(A)鹽度即海水所含鹽類的總量(B)海水有鹹味的主要原因是含有氯化鈉(C)海水的鹽類主要來自於海洋中植物的分解(D)海水因含有氯化鎂,故帶有苦味。 C ( ). 海水鹽度以000表示,指的是海水中溶解的(A)總鹽量(B)氯化鈉(C)氯化鎂(D)氯離子之濃度。 A ( ). 下列有關海水組成的敘述,何者正確?(A)在鹽度36和34的海水中,氯化鈉占所有鹽類的比例並不相同(B)海水中陽離子的來源是火山活動的噴發(C)海洋中二氧化碳的含量較大氣的為多(D)營養鹽的濃度隨海水深度增加而減少。 C ( ). 下列有關海水鹽度的敘述,何者正確?(A)以鹽度表示海水中的含量,單位是% (B)鹽類在海水中以化合物的型態出現(C)溫度越低,鹽度較高,海水的密度也較大(D)鹽度的大小不會因為降雨、蒸發、水深等因素而有所差異。 C ( ). 海水中氮氣的來源來自何處?(A)火山活動(B)地球內部受熱蒸發(C)大氣中(D)本來就存在海水中。 C ( ). 下列何者是海水中的營養鹽?(A)硝酸鹽(B)矽酸鹽(C)磷酸鹽(D)以上皆是。 D ( ). 鹽度38與鹽度32的海水,下列何者正確?(A)每1公斤海水中含鹽克數相同(B)密度相同(C)氯化納占所有鹽類的比例相同(D)導電度相同。 C 無論鹽度多少各無機鹽類所佔比例相同。 ( ). 大海中湧昇流所代表意義,下列何者錯誤?(A)營養鹽多(B)溫度高(C)漁獲量較多(D)浮游植物多。 B ( ). 海水為何有苦味,是因為海水中含有(A)硫酸鎂(B)氯化鈉(C)硫酸鈣(D)氯化鎂。 D ( ). 海水中主要成分(含量>1mg/kg海水重)NaCl與MgCl 2,都呈離子狀態,其來源為何?(A)陽離子來自地殼的岩石;陰離子CI-,S=,為火山噴出的氣體(B)陽離子來自火山噴出的氣體(C)陰離子CI-,S=,來自地殼的岩石(D)兩種離子都來自火山噴出的氣體。 A ( ). 海水營養鹽與CO 2行光合作用,可形成藻類的根莖細胞。下列何者不是此營養鹽?(A)硫酸鹽(B)硝酸鹽(C)磷酸鹽(D)矽酸鹽。 A ( ). 湧昇流的成因與魚兒很多的原因為何?(A)湧昇流含大量營養鹽引來魚兒(B)海流引來魚兒(C)海流並不一定引起湧昇流(D)湧昇流並不一定引來魚兒。 A ( ). 若太平洋海水中氯化鈉含量佔全部海中鹽度的百分比為x則含鹽最高的死海其中氯化鈉含量佔全部海中鹽度的百分比較x(A)高(B)低(C)一樣(D)無法判斷。 C 鹽類含量比例與鹽度無關。 ( ). 下列有關海水鹽度敘述何者有誤(A)鹽度S=32代表1Kg海水中溶解32克鹽類(B)河口地區鹽度較低(C)海中鹽類的主要成分是氯化鈉(D)臺灣夏季日照強烈故盛產鹽。 D

有关海洋专业的介绍和就业前景及个人的见解

有关海洋方面的几类专业简介(七个) 第一、船舶与海洋工程专业 1概述:主要学习船舶的构造、航行原理、安全性设计及建造法规和国内外重要船级社的规范等知识,研究船舶的设计方法及如何保证航行的快速性、良好的操纵性和抗风浪能力等问题。学习船舶试验的方法和原理,解决船舶设计、建造、使用和管理中的问题。船舶与海洋工程专业是船舶建造、使用及海运行业的重要支撑学科。基本介绍编辑 随国际形式的复杂化、国际交往与运输的频繁以及国内陆路交通的形势严峻,船舶与海洋工程成为捍卫疆域完整以及扩大交往密度而亟待发展的学科。该专业运用物理、数学、力学、船舶与海洋工程原理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掌握船舶与海洋结构物的设计方法,研究船舶轮机的工作原理;了解造船和海洋开发的先进科学研究理论,新型舰船和海洋结构物的应用前景和发展动态;船舶与海洋结构物设计制造学主要从事新型船 舶与海洋工程结构物,水下深潜器的设计开发,主要研究领域有:船舶与海洋工程和其它各种结构的强度、刚度、疲劳断裂、振动及结构可靠性;海洋流体力学;船舶阻力、推进、稳性、操纵性和耐波性。中国部分研究成果已达到国际水平。轮机工程主要是研究船舶机械的原理以及应用,随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雷达、遥感技术的应用,环境保护要求的提高以及对能源的更高效利用,船舶的动力装置、船舶电器设备、轮机自动化系统等都面临着新的技术要求与挑战。个别院校在轮机工程专业里还设置了分支学科——轮机管理专业,以培训能够从事海洋船舶轮机运行管理工作,具有船舶动力装置系统国航、维修、保养及研究。水声工程主要研究潜艇等船舶处于水下的船舶在水中的探测、定位以及对水中兵器的引导和对抗。中国正积极进行声纳在水中传输特性的研究,并在该领域取得一定的成功。 2学科建设 船舶与海洋工程在学科划分上船舶与海洋工程是一级学科,下属有船舶与海洋结构物设计制造、轮机工程、水声工程3个二级学科。(本科学习的都是一级学科,只是每个大学的本科教育偏重点不同) 国家一级重点学科(覆盖下属全部国家二级重点学科):[1] 哈尔滨工程大学、上海交通大学、武汉理工大学 国家二级重点学科:[1] 船舶与海洋结构物设计制造:大连理工大学 轮机工程:大连海事大学、海军工程大学

美国国家海洋大气局(NOAA)的基础研究设施概况

美国国家海洋大气局(NOAA)的基础研究设施概况 中国科学院资源环境科学信息中心 转载本文需经本平台书面授权,并注明出处: 中国科学院资源环境科学信息中心;上海情报服务平台https://www.wendangku.net/doc/3c11905854.html, NOAA 的研究基础设施包括一系列的联邦实验室、科学中心、海船、飞行器 以及其他观测系统和平台。这些基础设施在外部合作伙伴的支持下得到了极大加强。NOAA 研究计划的实施和执行是在NOAA 内设机构层次。图1 给出了依据2004 财年实际预算情况得到的内设机构资金资助分配情况。 1 NOAA 的实验室和中心 完成NOAA 任务目标,需要大气科学、湖沼学、海洋学、化学、生物学、数学和空间物理学方面坚实的基础。NOAA 完成任务目标的能力目前与对这些学科的认知水平差不多。我们的实验室和科学中心在地球化学、物理和生物系统方面开展前沿、基础和应用研究工作。这些研究直接提高了NOAA 实现目标的能力。 1.1 海洋与大气研究局(OAR)实验室 (1)高层大气学实验室(AL) AL 开展改进观测、理解、预测和保护大气质量能力的研究,特别是地球大气化学、物理过程的研究。研究的重点是大气的两个最低层——对流层和平流层。 (2)空气资源实验室(ARL) ARL 主要开展与空气质量和气候有关的过程研究,重点研究痕量气体和气溶胶的传输、辐散、转换和消除过程,痕量气体和气溶胶的气候生态效应以及大气层与生物、非生物表层之间的交换。 (3)大西洋海洋学与气象学实验室(AOML) AOML 主要开展海洋学、热带气象学、大气和海洋生物地球化学和声学方面的研究,重点研究区域为大西洋、加勒比海和南佛罗里达;同时,还开展全球海洋

大气与海洋科学系直博生资格考核实施细则 - 复旦大学大气与海洋科学系

大气与海洋科学系直博生资格考核实施细则 为深入推进直博生培养机制改革,完善直博生考核机制,加强直博生培养过程管理,全面提高直博生培养质量,特制订本实施细则。 第一条、直博生资格考核应着重考查直博生从事大气科学研究的基本技能、综合素质和知识创新能力,对直博生是否适合作为博士培养予以确认。要求直博生已经顺利完成课程学习,掌握从事大气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对即将开展的科学研究有一定的了解。 第二条、大气与海洋科学系直博生资格考核在入学第二学年第四学期(与硕士生中期考核同步进行)完成。 1.直博生应在思想道德方面表现良好,已修完培养计划中的全部课程,成绩合格,且课程成绩已送研究生院培养处登记并存档。 2.直博生所提交的考核材料应先经导师审阅,导师给出评语评价。 第三条、直博生资格考核的组织与程序 大气与海洋科学系成立直博生考核小组,小组成员与中期考核委员会人员相同。 1.直博生应将考核材料复印3份,并于考核前1周交考核委员会成员审阅。 2.对各位直博生的考核时间为20-30分钟,以直博生简要汇报15分钟、考核小组提问、以及博士生答辩的方式进行。 3.在对全部直博生考核完毕后,考核小组对各直博生综合评定采用无记名投票方式确定考核结果,获合格(P)等级的学生至多不超过单次参加博士候选人资格考试直博生总数的90%。 考核结果分为2种:①合格(P),②不合格(NP)。 最终的决议一般以不记名投票的方式统计,经投票人数的2/3通过,方为合格。评定等级为不合格(NP)的博士研究生,至少间隔半年后申请参加一次资格考试补考,补考后仍为不合格,按照《复旦大学研究生学籍管理实施细则》的第十七条、第十八条的规定予以退学处理或转为攻读硕士,具体由系学位分委员会最终裁定。

海洋上空大气透过特性研究

海洋上空大气透过特性研究*
吉微,齐琳琳,王晓丹 (北京航空气象研究所 北京市 2861 信箱七分箱 100085) 摘 要:以我国南海区域为例,利用 MODTRAN 大气辐射传输模型,输入该区域大气廓线数 据,对比分析气溶胶对海空背景下红外波段大气透过特性的影响。研究表明,气溶胶、温度和季节 对大气透过特性均有一定影响;南海区域大气透过率随季节变化很大,夏季比冬季小 10%以上,同 一天中 00UTC 大气透过率略大于 12UTC;采用近似国外模式大气带来的误差最大可达到 50%以 上。研究结果充分说明:海洋上空红外波段大气透过特性分析计算中引入实际大气廓线数据具有重 要的军事和工程应用意义。 关键词:大气透过率;实际大气廓线; MODTRAN 中图分类号:TN21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Study the Aerosol Influence of the Infrared Transmittance over Ocean
JI Wei,QI Lin-lin, Wang Xiao-dan
(Beijing Institute of Weather, Beijing 100085, China)
Atmospheric
Abstract: Input the South China Sea actual atmospheric profile data to the MODTRAN model, comparative analysis of aerosol transmission characteristics of the infrared band. The studies show that the aerosol temperature and season of the transfer band in the atmosphere greater impact; The atmospheric transmittance changes with the seasons, in summer than in winter 10%, under the same circumstances atmospheric transmittance 00UTC is slightly larger than the 12UTC. The error caused by using approximate model atmosphere abroad can reach more than 50%.The results of this study fully explained that the introduction of the actual atmospheric profile data have important significance of the military and engineering applications. Key words: Atmospheric Transmittance; actual atmospheric profile data; MODTRAN
收稿日期:; 修订日期: *基金项目:国家“863”计划资助项目(2012AA091801);预研基金项目(9140A220611JB09);国家自然科学基金(41205044); 作者简介:吉微(1981-),女,内蒙古通了人,硕士,主要从事大气辐射传输方面的研究工作。

第八章 大气与海洋

第八章大气与海洋 8.1地球大气的平均状态 8.1.1地球大气的成分与气象要素 一、地球大气的成分 地球大气由多种气体组成,并掺有一些悬浮的固体和液体微粒。在85km以下的各种气体成分中,一般可分为两类。一类称为定常成分,各成分间大致保持固定比例,这些气体主要是氮(N2)、氧(O2)、氩(Ar)和一些微量惰性气体如氖(Ne)、氪(Kr)、氙(Xe)及氦(He)等;另一类称可变成分,这些气体在大气中的比例随时间、地点而变,其中包括水汽(H2O)、二氧化碳(CO2)、臭氧(O3)和一些碳、硫、氮的化合物。 通常把除水汽以外的纯净大气称为干洁大气,简称干空气。其中氮、氧、氩三种气体就占了空气容积的99.66%,如果再加上二氧化碳,则剩下的次要成分所占的容积是极微小的。观测结果表明,实际大气在85km以下,由于大气运动和分子扩散的结果,使得空气充分混合,干洁大气中各成分的比例得以维持常定。因此,可以将85km高度以下的干空气当做一种平均摩尔质量为28. 9644g/mol的单一气体。 大气的高层,主要成分仍为氮和氧,其他气体的含量减少。氧气占地球大气质量的23%,丰富的氧气是动植物赖以生存、繁殖的必要条件。除了游离存在的氧气以外,氧还以硅酸盐、氧化物和水等化合物形式存在,在高空则还有臭氧及原子氧。 臭氧主要分布在10~40km高度处,近地面含量很少,极大值在20~25km附近。臭氧在大气中的比例虽然极小,但因它具有强烈吸收太阳紫外辐射0.2μm~0.3μm的能力,阻挡了强紫外辐射到达地面,保护了地球上的生命。臭氧层浓度的减少或增加,会对气候变化和人类生活带来巨大影响。因此,目前世界上对臭氧的观测和研究都很重视。 大气中二氧化碳只占整个大气容积的万分之三,多集中在20km以下。它主要是有机物燃烧、腐烂和生物呼吸过程中产生的。因此,在大工业区、城市上空,空气中二氧化碳的含量较多,有的地区其含量可超过万分之五;在农村和人烟稀少的地区,其含量较少。二氧化碳含量的变化主要是燃烧煤、石油、天然气等燃料所引起的,火山爆发及从碳酸盐矿物、浅地层里释放二氧化碳是次要原因。因此,随着工业化的发展及世界人口的增长,全球大气中二氧化碳含量也逐年增加。 二氧化碳能强烈地吸收地球表面发出的长波辐射并放出长波辐射。这种“温室效应”在二氧化碳浓度不断增加时,可能会改变大气热平衡,导致大气低层和地面的平均温度上升,这将引起严重的气候问题。 实际大气中,除上述气体成分外,还含有水汽及其液态、固态微粒。含有水汽的空气称为湿空气。大气中水汽仅占地球总水量的0.001%。大气中水汽的主要来源是水面,特别是海洋表面的蒸发。水汽上升凝结形成水云或冰云以后,又以降水的形式降到陆地和海洋上。 二、地球大气的铅直分层

【北大考博辅导班】北大大气科学(物理海洋学)博士专业介绍申博考博条件考博目录选拔方式考博经验

【北大考博辅导班】北大大气科学(物理海洋学)博士专业介绍申博考博条件考博目录选拔方式考博经验 启道考博分享 一、北大大气科学(物理海洋学)专业介绍-启道 大气与海洋科学系现有教职员工近30人。其中中科院院士3人(2人兼职),教授8人(2人兼职),副教授和高级工程师12人。具有博士学位和45岁以下的年轻教师已占教师人数的75%以上。 近5年来,我系承担科研项目100项,其中发表SCI、SCIE论文90余篇,国内核心刊物论文150余篇。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一等奖1项,二等奖1项,省部级奖项1项,全国青年气象奖项4项。 大气科学研究地球大气的运动和变化以及与这种运动变化相联系的各种大气状态的演变。各种天气、气候现象,特别一些灾害性天气和气候现象,例如高温、寒潮、暴雨、洪涝、干旱、大风等的形成机理和预测方法的研究就是大气科学的重要任务之一。各种大气环境污染问题,例如,酸雨、沙尘暴、光化学污染等也都是大气科学所要研究的重要问题。 海洋占地球表面积的70%以上,作为地球系统的一个重要圈层对全球气候、环境有重大的影响。因此,无论是研究过去、现在还是未来的地球环境,都不可能置海洋于系统之外。随着人口膨胀,陆地资源日渐匮乏,海洋蕴藏的化学、生物、动力和矿产资源已日益受到重视。 大气的运动、变化及其相伴随的天气、气候和环境现象是一个极其复杂的物理化学过程。因此,数学、物理、化学是大气科学的基础学科。海洋的开发和利用依赖于科学技术的进步,而对海洋特征和规律的研究又不可能离开化学、生物和物理等基础学科。 这些学科的发展极大地推动了大气科学和海洋科学的向前发展。同时,大气科学和海洋科学的发展也会带动其它学科的发展。 三、北大大气科学(物理海洋学)博士选报方式-启道 1、直博和硕博连读 ①获得所在学校推荐免试资格及名额的全国优秀应届本科毕业生申请直接攻读博士学位研究生,申请条件及选拔办法等与接收推荐免试硕士研究生相同(详见《北京大学2019

2019年大气与海洋科学系本科生科研和毕业论文题目

2019年大气与海洋科学系本科生科研和毕业论文题目姓名题目要求 付遵涛 fuzt@https://www.wendangku.net/doc/3c11905854.html, 物理大楼北5441.SST的不可逆性特征与机理 会简单编程 2.基于谐波分析的相对湿度年循环结构研究 3.不同年循环背景下的相对湿度涨落多分形强度分析 4.基于蓄水池计算机的数据补差研究 5.强冷暖锋条件下气温的非对称性 6.现在与未来气候背景下的气温变化的非对称性 胡永云 yyhu@https://www.wendangku.net/doc/3c11905854.html, 物理大楼北5581.太阳系外行星的宜居性 2.地球远古气候数值模拟 3.臭氧层恢复和平流层极区变暖趋势 4.全球变暖和大气环流的响应 5.北极海冰融化和北半球中纬度寒潮 李成才 ccli@https://www.wendangku.net/doc/3c11905854.html, 物理大楼北5201.卫星遥感大气气溶胶 熟悉大气物理学基本原 理,熟悉计算机编程应用 2.地基微波辐射计遥感大气温湿廓线 3.激光雷达遥感大气气溶胶 4.激光雷达探测大气混合层高度 李婧 jing-li@https://www.wendangku.net/doc/3c11905854.html, 物理大楼北5481.基于全天空成像仪的气溶胶与云遥感研究 对气候变化和大气污染研 究感兴趣,有简单编程或 Matlab基础 2.气候变化对中国雾霾天气的影响 3.对流层臭氧廓线的遥感反演 4.基于机器学习方法的云识别方法研究 5.气溶胶—云相互作用的观测与模拟研究 6.气溶胶与温室气体气候强迫研究 李万彪 lwb@https://www.wendangku.net/doc/3c11905854.html, 物理大楼北5081.双静止气象卫星联合遥测海面温度的研究 熟练计算机编程(读取卫 星资料,编程计算)和绘图 2.客观分析法对热带气象气旋强度的研究 3.卫星分裂窗通道数据遥测云顶高度的研究 林金泰 linjt@https://www.wendangku.net/doc/3c11905854.html, 物理大楼中5021.全球化大气污染机制 每个课题可有多个学生, 不招收单纯作毕业论文的 学生 2.大气输送和贸易活动对空气质量、气候和生态系统的影响 3.PM2.5和气态污染物的卫星遥感 4.大气化学/空气质量模型的开发与应用 5.基于博弈论的气候和环境变化及治理模型 6.气候和环境变化认识的公众调查 刘晓阳 xyl@https://www.wendangku.net/doc/3c11905854.html, 物理大楼北507 1.卫星探测降水修过大气探测原理 刘永岗 ygliu@https://www.wendangku.net/doc/3c11905854.html, 物理大楼北5501.大西洋经向环流(AMOC)的变率 2.大西洋经向环流(AMOC)的稳定性 3.沙尘在古气候中的影响 刘征宇 zliu3@https://www.wendangku.net/doc/3c11905854.html, 物理大楼北5461.华北雾霾与天气的关系 只指导本科生科研 2.华北天气与气候的相互作用 3.西太平洋海气相互作用

《海洋的地质作用》

普通地质学 第八章海洋的地质作用江西应用技术职业学院谢文伟谢宇飞制作

8.1 海洋概况(概述) 第一节海洋概况 海洋占整个地球面积的70.8%,地球上的水约有97%存在于海洋中,在地质历史中,沧海桑田、海陆变迁,占陆地表面75%的沉积岩中绝大部分是海洋沉积形成的,因此海洋的地质作用是极为重要的。

8.1 海洋概况(海与洋)一、海与洋 海和洋构成了 海洋。一般来说, 近陆为海、远陆为 洋,水体相通,均 为海水。但两者有 着根本性区别: 海洋形成时间晚:第三纪、第 四纪 海底大多数为大陆型地壳 水浅,一般<3000米,多 为数百米 范围局限,受陆地轮廓直 形成时间早:中生代 已出现 洋底为大洋型地壳 水深,一般>3000米 面积广阔,不受陆地 影响

8.1 海洋概况(海水的化学成分)二、海水的化学成分 1.海水中含有大量的矿物质和有机质,其中以可溶性盐类为主。世界各大洋的一般含盐度为33-38‰,盐分的多少随地区的气候不同而变化。 2.海水中含有Au、Ag、Ni、Co、Mo、Cu等数十种微量元素,很多国家正在进行提取开发实验。 3.此外,海水中还含有一定量的O2、CO2气体。

8.1 海洋概况(海水的物理性质)三、海水的主要物理性质 1.海水的温度 ①海水表层温度:赤道附近为25-28℃,两极地区为0℃左右。 ②海水温度随深度增强而降低,到300米以下变化极小,一般为-1~5℃。

8.1 海洋概况(海水的化学成分) 2.海水的密度 海水的密度略大于蒸馏水,一般为1.02- 1.03g/cm3随各地海水的盐分、温度变化而变化。 3.海水的压力 海水的压力随深度增加而增加,到海底深部压力极大,可达108Pa。 4.海水的透明度和颜色 大洋为蓝色,透明度较好,光照可达200米。 海的颜色变化较大,以蓝色为主,常受悬浮物质和藻类影响,透明度也受到影响。

海洋与大气学院 中国海洋大学

2018年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大纲 001 海洋与大气学院 目录 初试考试大纲 (1) 610 高等数学 (1) 970 大气科学综合考试 (1) 803 流体力学 (2) 804 海洋学 (3) 复试考试大纲 (5) 海洋科学类物理海洋学和应用海洋学专业考生专业综合考试 (5) 海洋科学类海洋资源与权益综合管理专业考生专业综合考试 (6) 大气科学类考生专业综合考试 (6) 海洋科学类和大气科学类考生科技英语考试 (6)

初试考试大纲 610 高等数学 一、考试性质 高等数学是理、工科专业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的专业基础课程。高等数学入学考试是为招收理、工科专业硕士研究生而实施的具有选拔功能的水平考试,它的指导思想是既要为国家选拔具有较强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能力的高层次人才,又要有利于促进高等学校高等数学课程教学质量的提高。 二、考察目标 要求考生能系统理解高等数学的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掌握高等数学的基本思想与方法,具有较好的逻辑推理能力、空间想象能力、计算能力以及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考试形式 本考试为闭卷考试,满分为150分,考试时间为180分钟。 四、考试内容 (一)高等数学(75%) 考试内容:函数的极限与连续,一元函数微积分及其应用,向量代数与空间解析几何,多元函数微积分及其应用,场论,含参变量积分,无穷级数,常微分方程及其应用。 (二)线性代数(25%) 考试内容:行列式的性质与计算,矩阵理论,线性方程组理论,向量空间理论,特征值与特征向量理论,二次型理论。 五、是否需使用计算器 否。 970 大气科学综合考试 一、考试性质

大气科学综合考试是大气科学类气象学和大气物理学与大气环境专业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的专业基础考试。大气科学综合考试是为招收气象学和大气物理学与大气环境专业硕士研究生而实施的具有选拔功能的水平考试,它的指导思想是既要为国家选拔具有较强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能力的高层次人才,又要有利于促进大气科学类专业基础课程教学质量的提高。 二、考察目标 要求考生能系统理解动力气象学、天气学原理和方法、大气物理学课程的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掌握上述三门课程的基本思想与方法,具有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考试形式 本考试为闭卷考试,满分为150分,考试时间为180分钟。 四、考试内容 大气科学综合考试内容涵盖动力气象学(35%)、天气学(35%)、大气物理学(30%)三门课程。 动力气象学考试内容:描述大气运动的方程组,自由大气中的平衡运动,准地转大气动力学,大气边界层动力学,大气波动学,大气运动的稳定性,大气能量学。 天气学考试内容:包括气团和锋,气旋和反气旋,大气环流,天气形势预报,寒潮天气过程,大型降水天气过程,对流性天气过程,低纬度天气系统,东亚季风系统。 大气物理学考试内容:行星大气和地球大气的演化,地球大气的成分及分布,大气压力,大气的分层和结构,地面和大气中的辐射过程,大气热力学基础,云雾形成的宏观条件及一般特征,云雾降水形成的微物理过程,人工影响天气简介。 五、是否需使用计算器 否。 803 流体力学 一、考试性质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