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组成物质的元素教案

组成物质的元素教案

组成物质的元素教案
组成物质的元素教案

组成物质的元素教案集团文件发布号:(9816-UATWW-MWUB-WUNN-INNUL-DQQTY-

《组成物质的元素》教学设计

尚志市老街基学校

张立鹏

《组成物质的元素》教学设计

导学案:

【学习目标】

1. 了解元素的概念2.了解各种元素在地壳里的含量及在生物细胞中的含量.

3.熟悉常见元素的符号,了解元素符号的意义,了解元素周期表的基本结构【预习过程】

看书填空

1.元素就是具有相同数的一类的总称。

2.我们把核电荷数为的所有的氧原子通称为氧,把核电荷数为 6的所有的碳原子统称为碳。

3.元素在地壳里的含量前四位的是,元素在生物细胞中的含量前五位分别是。

4.如何来表示元素呢————元素符号----拉丁文的第一个字母,有时结合第二个字母。什么时候结合第二个字母

第一个字母要写,第二个字母要写。

5.元素符号表示什么

6.在元素周期表中:

(1)共有个横行,每个横行叫一个

(2).纵行叫。共有个纵行,个族

(3).最后一个纵行是元素7。填表格

8.填上合适的文字或数字符号

Fe 、

2Fe 3O 钙元素钙原子一个钙原子

二个钙原子

教学设计:

【学习目标】

1.记住一些常见元素的名称和符号;初步认识元素周期表,知道它是学习和研究化学的工具。

2.知道元素的简单分类。

3.能从组成上识别单质、化合物和氧化物。

【教学重点】元素符号及其意义;单质、化合物及氧化物。

【教学难点】

1.元素符号意义

2.单质、化合物及氧化物

3.生活中常见的化合物的简单分类

【教学手段】实验为主,学生研读,教师引导点拨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用具】课本涉及的器材和药品

【教学流程】教师提示→学生思考讨论→学生看书、实验并提问→教师分析讲解→尝试练习→学生自我小结

达成学习目标1至3,分三步完成:A.达成目标1和2 B.达成目标3 C.巩固目标1、2、3

【板书设计】

一、元素与元素符号

1.元素

元素是一类原子的总称。

2.元素的分类

金属元素

元素非金属元素

稀有气体元素

3.元素符号

(1)记住一些常见元素的名称和符号;

(2)元素符号表示的意义:二、根据元素组成对纯净物进行分类

单质

纯净物

化合物:氧化物等

三、自然界中各元素的含量

1.地壳中部分元素的含量(由多到少):O、Si、Al、Fe、Ca

2.海洋中部分元素的含量(由多到少):O、H、Cl、Na

3.人体中部分元素的含量(由多到少):O、C、H、N、Ca

[尝试练习]

1.一种元素跟另一种元素之间的最本质的不同点是()。

A.质子数

B.中子数

C.电子数

D.相对原子质量

2.食用碘盐可预防甲状腺肿等疾病。市售加碘食盐的包装袋上标明每千克含碘20~40mg,这里标明的碘的含量是指()。

A.碘单质

B.碘分子

C.碘元素

D.碘原子

3.在元素周期表中,非金属元素主要位于()。

A.左上方区域

B.右上方区域

C.左下方区域

D.右下方区域

4.写出下列元素的符号或名称。

硫,钙,钾,Zn ,Ba ,

Mn 。

5.根据所给的大写字母或小写字母各写出几种元素的元素符号。

A:、、。

H:、、。

a: 、、。

g: 、、。

元素与物质的分类(三段)

第二章元素与物质世界 第一节元素与物质的分类(第1课时) 【学习目标】 1、能从物质的性质和组成角度对物质分类。 2、建立起酸性氧化物和碱性氧化物的概念。 3、了解单质、氧化物、酸、碱、盐之间的反应关系,掌握一类物质可能与那 类物质发生反应,体验并了解研究一类物质与其他类物质之间反应关系的过程和方法。 4、了解可以依据不同标准对物质进行分类。 【学习重难点】 物质的分类及各类物质之间的反应 【学习过程】 【课前预习】 【自主预习】 一、元素与物质的关系: 交流研讨:P31 1、元素的定义。物质都是由组成的。每一种元素都能自身组成物质—。绝大多数元素都能与其他元素组成物质——。 单质:举例、 化合物:举例、 2、元素在物质中的存在形态:、 如CO2、NaOH、AgNO3、O2、C、Mg,属于化合态的有 二、物质的分类 1、物质分类的依据 (1)物质是否由同一种分子组成。 物质:纯净物(单质,化合物——氧化物,酸,碱,盐)混合物——溶液,浊液,胶体(2)根据组成特点和所具有的性质,把化合物分为、、、

酸性氧化物:,如、、 碱性氧化物:如、、 (3)根据在水溶液中或熔融状态下能否导电,可将化合物分为、 (4)根据在氧化还原反应中的表现:可将反应物分为、 (5)根据被分散物质的颗粒大小,将混合物分为、、 【自我检测】 1. 只含有一种元素的物质是() A.可能是混合物 B.可能是单质也可能是化合物 C.一定是纯净物 D.一定是一种单质 2. 关于氧化物的叙述正确的是() A.金属氧化物一定是碱性氧化物,非金属氧化物一定是酸性氧化物 B.碱性氧化物一定是金属氧化物,酸性氧化物不一定是非金属氧化物 C.碱性氧化物都能与水化合生成碱 D.酸性氧化物都能与水化合生成酸 3. 下列物质中属于纯净物的是() A.液氯 B.漂白粉 C.盐酸 D.碘酒 4. 下列元素中,在自然界中只能以化合态存在的是() A.钠 B.氧 C. 氮 D. 铁 【课中案】 【精讲点拨】交流研讨:P31 1、元素的两种存在形式是和。 2、物质的分类: 单质 纯 净 物 按组成分为:、、、 化合物 按水溶液或熔融状态能否导电分为、 按在氧化还原反应中的表现、

物质构成的奥秘(教案)

第四单元物质构成的奥秘(教案) 课题 1 原子的构成 目的要求:1.了解原子是由质子、中子和电子构成的。 2.初步掌握相对原子质量的概念,并学会查找相对原子质量。 3.了解世界的物质性和物质的可分性,进行辩证唯物主义教育。 重点:原子的构成、相对原子质量。 难点:原子的构成、相对原子质量。 教学过程: 组织学生阅读课文有关内容,并思考下列问题,要求学生在阅读的基础上自由讨论后回答。 ⑴用其他方法能否将原子继续分下去?若能,它可以分为哪几部分?⑵原子是一个实心球体吗?相对于原子来说,原子核所占空间有多大? ⑶原了核带电吗?电子带电吗?整个原子显电性吗?为什么? ⑷原子核还能再分吗?如果能再分,它又是由什么粒子构成的呢?这些粒子有区别吗? ⑸不同类的原了内部在组成上有什么不同?从表2--1中的数据,能发现有什么规律? 学生阅读、思考、讨论,都是巡视辅导答疑,并安排适当时间板书再提出以下问题检查自学效果。 提问:⑴原子是由哪几种粒子构成的?它们是怎样构成原子的? ⑵为什么整个原子不显电性? 小结并板书: 质子:1个质子带1个单位正电荷 原子核(+) 中子:不带电 原子 电子(一) 1个电子带1个单位负电荷 ⑶在原子中:核电荷数=核内质子数=核外电子数 原子的内部结构难以直接看到,我们可以通过形象化的比喻,发挥充分的想象,在头脑中建立一个原子模型(注意:不能完全用宏观运动去想象原子结构),从而培养想象能力和分析能力。 几种原子的构成:

1.构成原子的粒子有三种:质子、中子、电子。但并不是所有的原子都是由这三种粒子构成的。如有一种氢原子中只有质子和电子,没有中子。 2.在原子中,原子核所带的正电荷数(核电荷数)就是质子所带的电荷数(中子不带电),而每个质子带1个单位正电荷,因此,核电荷数=质子数,由于原子核内质于数与核外电子数相等,所以在原子中核电荷数=质子数=核外电子数。 思考:原子中存在带电的粒子,为什么整个原子不显电性? 原子是由居于原子中心带正电的原子核和核外带负电的电子构成,原子核又是由质子和中子构成,质子带正电,中子不带电;原子核所带正电荷(核电荷数)和核外电子所带负电荷相等,但电性相反,所以整个原子不显电性。 二:相对原子质量: 1、组织学生阅读课文有关内容,并提出下列问题,要求学生在阅读的基础上自由议论后回答: ⑴原子、质子、中子、电子有没有质量?一个原子的质量是多少? ⑵什么是相对原子质量?它是怎样确定的?它有单位吗? ⑶原子中各粒子之间在质量上是什么关系?由此,你能总结出相对原子质量的近似计算公式吗?2、学生阅读、思考、讨论、教师答疑后再提出以下问题检查自学效果: ⑴为什么说原子的质量主要集中在原子核上? ⑵磷的相对原子质量是31,原子核内有15个质子,试推算磷原子的核内中子数和核外电子数。 利用表4-1、表4-2学会寻找关系(必要时点拨),例如: ①原子中质子数=电子数 ②核内质子数就是核电荷数。 ③质子数和中子数不一定相等但很接近。 ④质子数+中子数=相对原子质量 ⑤构成原子的必要粒子是质子和电子,决定原子种类的是核内质子数,它必不可少。 ⑥电子质量忽略不计、但最外层电子数量却决定元素的化学性质。原子核极小,但却是原子质量的集中之处。 国际上以一种碳原子质量的1/12为标准,其他原子质量跟它相比较所得的比,作为这种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 注意:1.相对原子质量只是一个比,不是原子的实际质量。

高中化学_第1节 元素与物质的分类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导入】 【点将接龙】物质是由元素组成的。说出一种物质,并且说出组成这种物质的元素。 【学生接龙】遇到完全重复的元素要求再说一种物质。 【教师点拨】目前发现的元素有110多种,但发现的物质已经超过了1亿。【问题】这110多种元素是如何组成浩瀚的物质世界的? 一、元素与物质的关系 【教师点拨】就像玩积木一样。几块积木,排列组合不同就可以撘出很多的形状。相同的元素可以组成不同的物质。 【问题】相同的元素可以组成不同的物质。你能举例说明吗? 【学生回答】 【板书设计】一、物质是由元素组成的,相同的元素可以组成不同的物质。二、用分类的方法研究物质 【问题】超过1亿的物质我们该怎样去认识?逐一研究的方法是不可取的。你有好的办法吗? 【学生思考回答】 【教师点拨】正如图书馆里的书分门别类地摆放。 【问题】说出你想到的含碳元素的物质。 【学生活动】学生活动的同时教师板书学生想到的含碳元素的物质。 【活动探究1】按照一定的标准,将黑板上的含碳物质分类,并说明分类的标准。【学生活动】独立完成然后小组内交流。一学生到黑板上完成。 【教师点拨】以黑板上学生的分类为基础,通过学生补充,教师点拨,完善分类的结果。 这是最常用的一种分类方法,还有其它的分类方法,我们后面都会陆续学习到。【牛刀初试】按照类别,构建硫元素、铁元素的典型物质家族。 【学生活动】找两个学生到黑板完成。 【学生活动】独立完成后,主动到黑板上补充。 【教师点拨】

【板书设计】二、用分类的方法研究物质 三、构建化合价和物质类别二维坐标系 【问题】含碳物质家族中碳元素的化合价相同吗?请详细分析每种含碳物质中碳元素的化合价。 【学生活动】 【教师点拨】化合价也是物质分类的标准之一。更多的是把两者结合起来,构建物质家族。 四、基于类别和元素的价态认识物质的性质 【教师点拨】建立坐标系之后,就找到了研究物质性质的重要视角。这些物质之间是可以相互转化的。 【问题】在坐标系中分析二氧化碳可以转化成哪些物质?分别体现了它的哪些性质。 【学生活动】互为补充 【教师点拨】以前大家是基于对二氧化碳这种物质的认识。但是以后,大家应该将思维上升到类别的高度。二氧化碳属于酸性氧化物(与碱反应生成盐和水),刚才大家说的这些反应都是酸性氧化物的通性。基于类别预测物质的性质是这个二维坐标系的重要应用。 从化合价角度,应用氧化还原原理分析物质的性质,我们将在本章第三节的内容学习。这节课,我们主要从物质类别的角度来分析研究物质性质的方法。 【板书设计】四、基于类别和元素的价态认识物质的性质 【再试牛刀】1.根据同学们构建的硫元素的物质家族,构建二维坐标系。 2. 预测二氧化硫的化学性质,在二维坐标中标出转化关系,并说出你的依据。 【学生活动】一学生到黑板。相互补充。 【教师评价】 五、设计实验,验证预测 【问题】大家的预测是否正确,设计实验进行验证。

第一节 元素与物质的分类练习题

第一节元素与物质的分类练习题 2008年9月25日1.下列元素在自然界中既有游离态又有化合态存在的是() ① N ② O ③ Fe ④ C ⑤ Na ⑥ Ca A.①②③④B.①②④C.①③④⑥D.全部 2.下列物质肯定为纯净物的是()A.只有一种元素组成的物质B.只有一种原子构成的物质 C.只有一种分子构成的物质D.有二种元素组成的物质 3、下列物质属于纯净物的是() A.高锰酸钾分解后的固体残留物B.冰水混合物 C.海水D.液态空气 4、下列物质按化合物、单质、混合物顺序排列的是() A.生石灰、白磷、熟石灰B.烧碱、液氧、啤酒 C.干冰、铜、液态氯化氢D.空气、氮气、盐酸 5、下列分类正确的是() A.酸:CH3COOH、H2SO3、NaHCO3、HF B.碱:Cu2(OH)2CO3、NaOH、Fe(OH)2、Mg(OH)2 C.盐:AgCl、BaSO4、NaH2PO4、Mg(NO3)2 D.氧化物:FeO、N2O5、COCl2、SiO2 6.下列变化可以一步实现的是()A.Na2CO3→NaOH B.CuO →Cu(OH)2 C.CaCO3→Ca(OH)2D.CaO →Ca(OH)2 7.在水泥、冶金工厂用高压电对气溶胶作用以除去大量烟尘,其原理是()A.丁达尔现象B.电泳 C.聚沉D.电离 8.不能用胶体有关知识解释的现象是()A.过滤除去粗盐中的杂质 B.钢笔同时使用两种不同牌号的蓝黑墨水,易出现堵塞 C.向氯化铁溶液中加入氢氧化钠溶液出现红褐色沉淀 D.在河水与海水的交界处,易形成三角洲 9.氯化钠溶于水形成溶液,如果氯化钠分散在汽油中,形成的分散系是() A 溶液B胶体C悬浊液 D 乳浊液 10.下列分散系不属于胶体的是()A.淀粉溶液B.有色玻璃C.食盐水D.油水

物质构成的奥秘教学设计

《物质构成的奥秘(复习课)》教学设计 一、教学内容分析 (一)教材的地位及作用 “物质构成的奥秘”是初中化学的核心教学主题。只有了解了物质的微观结构,才能形成化学的基本观念,才能更好的理解化学的内涵,才能提高学生探究物质及其变化的兴趣。因而本主题的学习对学生深入认识物质的变化,学习身边常见物质的性质有着重要作用。 在这一主题的复习中,我们要进一步帮助学生从微观的角度去学习化学,认识一些化学现象的本质;要通过引导学生从化学的视角看五彩缤纷的物质世界,帮学生构建一个完整的知识网,系统地形成微粒观、元素观和物质分类观。 (二)教材主要内容 《物质构成的奥秘》这一主题包括四个二级主题:“化学物质的多样性”——主要使学生形成物质分类观;“微粒构成物质”——帮学生构建完整的“微粒观”;“认识化学元素”——帮学生构建完整的“元素观”;“物质组成的表示”——将宏观物质、微观粒子和化学符号间建立了联系。 二、教学对象分析 在本主题中,学生已学习了分子、原子、离子、元素、相对原子质量、化学式、分子式量等多个概念,以及原子的结构、化合价、根据化学式的计算等内容,涉及的知识多而杂,概念易混淆。本节课主要是帮助学生把学过的主要知识进行分类、归纳和系统化,把学过的基础知识整理成“知识点”,把相互联系的概念连接成“知识线”,最后交织成“知识网”。这样可避免知识零碎、不成系统,避免学生死记硬背。 三、教学设计思想 本主题的教学从学生熟悉的日常现象和已有的经验出发,创设生动直观的情景,旨在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通过引导学生回忆、归纳,使所学知识系统化,加深对所学知识的

认识;通过引导学生对一些问题的分析、推理,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引导学生对物质的由表及里的认识中,教会学生从化学的视角、用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看世界。 四、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通过对生活中化学物质的认识,让学生意识到化学物质的多样性,学会对物质进行简单的分类,能从组成上区分单质、化合物、氧化物、纯净物、混合物、有机物等物质,认识物质的三态及其转化。 2.通过对常见物质从微观角度进行分类,使学生认识到物质的微粒性,知道分子、原子、离子等都是构成物质的微粒。知道原子是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构成的。知道原子可以结合成分子、同一元素的原子和离子可以互相转化,能从微观上解释生活中的宏观现象和变化。 3.通过对物质多样性的认识,知道众多物质是由有限的元素组成的,形成化学变化中元素不变的观念。要求学生记住一些常见元素的名称和符号。知道元素的简单分类。能从元素周期表中获取相关元素的信息并进行提炼和加工。 4.通过对常见物质组成表示的讨论,让学生掌握化学式的书写和意义。记住常见元素和原子团的常见化合价。能看懂某些商品标签上标示的物质成分及其含量,能利用相对原子质量、分子式量等进行物质组成的简单计算。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对日常物质的宏观组成和微观构成的认识,掌握分类法这一重要的科学方法和学习方法。 2.通过对物质分类、构成等问题的交流讨论,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总结归纳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元素与物质分类的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题目:第1节元素与物质的分类第一课时 一、教材依据 这一节教学设计是鲁科版《化学1(必修)》第二章第一节元素与物质的分类第一课时。 二、设计思路 (一)指导思想。 以素质教育和新课程理念为指导,开展高效教学。本课时学习的是元素与物质的关系及物质分类的依据两个知识点。这两点学生通过初中化学学习有了一定的认识,已经达到了知和量的层次。本节课在教材中有承前启后的作用,学生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对于元素与物质的分类的认识将会有质的飞跃。以后,学生站在方法论的高度上,学习研究元素及其化合物,将事半功倍。 本节课以认识元素及其化合物性质的方法为主线,展开两个教学点(1)元素与物质的关系(2)物质的分类依据。 课堂形式,采用我校的课改模式,将课堂的大部分时间交给学生,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中学习的主人。老师做好课堂中各个环节的引导,对于学生的表现及时给予评价和点拨。运用ppt课件辅助教学。 (二)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元素组成物质的一般规律,了解元素在物质中的两种存在形态游离 态和化合态。 2、了解物质分类的意义和分类方法。着重了解根据物质组成特点和性质对 物质进行分类。了解酸性氧化物与碱性氧化物的概念。

3、学习以已知的常见的物质诠释总结归纳规律提升理论水平的方法。 过程与方法: 1、学生通过对元素与物质的关系和物质的分类的学习,进一步认识科学探 究的基本方法,提高学生自身的科学探究能力。 2、学生经过对自己的学习过程进行计划、反思、评价和调控,进一步提高 学生的自主的学习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以学生探究元素及其化合物性质的方法为载体,提高学生认识世界分析 事物的能力。 2、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体方法论在科学研究中的重要作用。 现代教学手段的运用 条件许可的情况下,学生可以将自己对本节课的预习情况制作成Word、ppt 等形式在课堂上进行展示,提高学生运用现代科技辅助学习的能力。(三)教学重点 1、元素与物质的关系 2、根据物质组成特点和性质对物质进行分类(四)教学难点 元素与物质的关系和物质分类的归纳整理。 三、教学准备 1、制作ppt课件。 2、实物试剂:镁带、铜丝、石、无水硫酸铜、食盐、氧化镁。 3、课前检查学生预习,学生板书课堂中必要的展示容。投影优秀学案。 四、教学过程

第3章 物质构成的奥秘《物质的组成》教案

第三节物质的组成 【学习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知道化学式的含义;知道物质中元素的质量比和元素的质量分数的含义; 2.知道常见元素和原子团的符号及其化合价;认识化合价和离子电荷的关系; 3.能根据化合价书写常见的简单物质的化学式; 4.学会对简单物质的命名; 5.学会根据化学式进行简单的计算(化合价、相对分子质量、元素的质量比、元素的质量分数); 6.学会阅读自主学习;初步形成对事物的进行抽象的能力和定量处理能力。〖过程与方法〗 1、通过交流、讨论进行自主学习; 2、认识定量研究的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 1、领悟物质基本组成的统一性 2、体科学计算的规范和严谨。 学习重点: 1.记忆部分元素及原子团的化合价,并能根据化合价写出部分物质的化学式; 2.能根据化学式计算物质中元素的质量分数及元素的质量或已知元素的质量求物质的质量。 【教学课型】多媒体课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化学式与物质的组成 课堂学习: 一、引入:用实物投影仪投影一张名片,让学生了解名片上的有关信息。[问题情景]自然界千万种物质有没有自己的名片呢?你能帮他们设计他们的名片吗?请大家设计物质水的名片。 [学生交流] 同桌的同学间互相讨论与交流,然后展示同学的设计成果。 [师生讨论] 名片中的化学式能反映出物质的许多信息,你还知道哪些物质的化

学式? 二、师生互动: [学生比赛]分4—6个小组进行书写知道的物质化学式比赛,然后展示学生的比赛结果。 [问题情景] 以上都是一些物质的化学式,你们能分析出化学式由哪些部分组成? [学生讨论] [师生整理] 化学式是元素符号和数字的组合表示纯净物的组成的式子。 [教师设疑] 为什么以上的物质有着他们所特有的化学式呢?这还需要从物质的微观来认识这个问题。 [实验展示] 化学书图3—24 物质的组成与化学式的关系示意图 [教师设疑] (以写出水的化学式为例) 1.从构成水的微观可知,在水分子存在的原子的种类有哪些? (确定水的元素组成) 2.从构成水的微粒可知,在水分子中,两种原子的个数比多少? (确定水中两种元素的原子个数比) 让学生分析金属铁和氧化铜的微观构成得到它们的化学式 [小结] 1.可见化学式不是编造出来的,而是以物质的组成为依据的。[教师讲解]在自然界中,不同地方的水的组成总是相同的,因此都可用“H2O” 表示。事实上,任何纯净物都有固定的组成,也就有了它的固定的 化学式,不同的物质组成不同,它们的化学式也就不同。化学式是 全世界一致认同的表示物质组成的化学符号。 [练习]根据物质的组成情况,写出它们的化学式:

物质的分类 教学设计

第二章化学物质及其变化 第一节化学物质及其变化 (第一课时)简单分类法及其应用 【教材分析】 本节教学内容位于新课标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1第二章《化学物质及其变化》第一节《物质的分类》。该部分内容在整个化学学习阶段起到了承前启后、提纲挈领的作用。所谓“承前”意味着通过学习分类方法,学生可以对初中学习的化学知识进行分类整理,是将学生头脑中以往的化学知识进行系统化的一个过程,所谓“启后”是指学生掌握了科学的分类方法后为以后更为复杂的化学知识体系提供科学的方法,引导学生有效地进行高中阶段的化学学习,对于发展学生的科学素养具有重要的作用。从新课程内容编排的角度看,新课程打破了以往的“族”的概念,而是以元素及其化合物的类别作为知识编排的一条主线,每一种类别的元素及其化合物都是从典型的元素及其化合物作为切入点展开,这样可以举一反三,使学习变得相对简单有条理性。在这样的一种新的教材内容编排体系下掌握分类方法,以类别的角度,从共性出发去学习化学变得尤为重要。 根据课程标准“能根据物质的组成和性质对物质进行分类”的要求,学生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要认识到分类对于日常生活、工作学习和科学研究的作用,学会用分类的方法对信息进行加工。在教学中要注意把握好教学的“度”,由于必修教材是针对高一年级刚入学的学生学习,在学生还未进行文理分科的时候,切勿任意拓展教学的难度,加重学生的学习负担,使得学生在学习中产生畏难情绪乃至丧失学习兴趣。 【学生学习情况分析】

●学生“起点能力”分析 教学对象是刚上高一的学生,处于初高中过渡时期,有一定的生活经验和知识基础。已经有了生活中很多事物是分门别类的概念。在初中化学的学习中,学生已掌握了一些化学物质和化学反应。初中阶段纯净物、混合物及酸、碱、盐等的学习,其实就是物质分类方法的具体应用。但在思维上,学生正从直觉型经验思维向抽象型思维过渡,学生还没有把分类形成一种方法,形成化学学习的思想。 ●学生“生活概念”分析 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的早就对分类有了概念,我们每天都处于一个有秩序的环境中,所以对于分类并不陌生,容易引起学生知识和经验的“迁移”。 ●学生“认知方式”分析 该部分教学内容正好对初中化学中学习过的化学物质及反应进行总结和归纳,并进行适当的拓展和提高,帮助学生更好地认识化学物质,进而掌握分类方法,形成分类观。在学习动机上,新学期伊始,学生对化学学习充满热情,在教学的过程中要持续保证学生的这份学习热情。 【具体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 1.能根据物质的组成和性质对物质进行分类; 2.知道分类的多样性,掌握交叉分类法和树状分类法; ●过程与方法目标: 1.学会运用观察、比较、归类的方法,对收集的信息进行科学的、 系统的研究,发现变化规律;

元素与物质的分类

元素与物质的分类 化学:2.1《元素与物质的分类》学案(2)(鲁科版必修1) 第一课时元素与物质的关系物质的分类课前延伸学案 【教师寄语】从认真自学中培养自己的能力 【学习目标】使学生初步接触各种元素及其化合物。 2.使学生知道元素可以游离态和化合态两种形态存在。 3.知道每一种元素都有自己的物质家族,建立起元 素与物质家族的关系。 4.了解110多种元素为什么能够组成上千万种物质。 5.使学生能从物质的性质和组成角度对物质分类。 使学生建立起酸性看氧化物和碱性氧化物的概念。 7.了解单质、氧化物、酸、碱、盐之间的反应关系, 掌握一类物质可能与那类物质发生反应, 体验并了解研究一类物质与其他类物质之间反应关 系的过程和方法。 8.了解可以依据不同标准对物质进行分类。 【知识重点难点】 重点:物质的分类及各类物质之间的反应

难点:各类物质之间的反应关系 【复习巩固】 1、化合价是。指出下列物质中个各元素的化合价Cl2 O2 NaCl Mg CaCO3 H2S SO3 H2SO4 【自主预习】 一、元素与物质的关系: 交流研讨:P、元素的定义。物质都是由组成的。每一种元素都能自身组成物质—。绝大多数元素都能与其他元素组成物质——。 单质:举例、 化合物:举例、 2、元素在物质中的存在形态:、 如CO2、NaOH、AgNO3、O2、C、Mg,属于化合态的有 二、物质的分类 1、物质分类的依据 (一)、物质分类的方法 (1)物质是否由同一种分子组成。 物质:纯净物(单质,化合物——氧化物,酸,碱,盐) 混合物——溶液,浊液,胶体 (2)根据组成特点和所具有的性质,把化合物分

物质组成的表示 教案

第四节物质组成的表示方法 扬中市长旺中学施正文 【学习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知道化学式的含义;知道物质中元素的质量比和元素的质量分数的含义; 2、知道常见元素和原子团的符号及其化合价;认识化合价和离子电荷的关系; 3、能根据化合价书写常见的简单物质的化学式; 4、学会对简单物质的命名; 5、学会根据化学式进行简单的计算(化合价、相对分子质量、元素的质量比、元 素的质量分数); 6、学会阅读自主学习;初步形成对事物的进行抽象的能力和定量处理能力。 〖过程与方法〗 1、通过交流、讨论进行自主学习; 2、认识定量研究的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 1、领悟物质基本组成的统一性 2、体科学计算的规范和严谨。 【教学课型】多媒体课 【教学课时】3-4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复习提问】 1、化学上用什么来描述物质的组成。 2、写出你所知道物质的化学式 【新授】阅读思考:1、什么叫化学式?(用元素符号和数字表示物质组成的式子。) 演示讲解:如课本图示说明化学式能反映物质组成 讨论交流:思考根据物质的化学式你能得到有关物质的组成和构成的哪些信息? 小结点拨:2、化学式的含义?表示物质和物质的组成元素 ?揭示物质中原子或离子的个数关系 如为“分子式”,则还可表示构成物质的一个分子及其分子的构成。 如:“H2O”“2H2O” 联想与启示: 单质是由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请试着书写出铝单质、氦单质、金刚石;氧气、氮气等物质的化学式,体会这些物质的化学式的写法有什么差异,把你的想法与同学们交流。 小结:如何书写物质的化学式(一) 一、单质的化学式 (1)直接用元素符号表示单质: v金属单质单质

九年级化学上册物质构成的奥秘教案新人教版

第三单元物质构成的奥秘 本单元内容是初中化学“双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初中化学的核心内容。本单元教材共分为原子的构成、元素、离子、化学式与化合价四个课题,它们包括原子结构模型、相对原子质量、元素、元素符号、核外电子排布、离子、化学式、化合价、相对分子质量及有关计算等内容。本单元既是学生今后学习化学的理论基础,也是必不可少的学习工具。这部分内容比较抽象,远离学生的生活经验,学生的感性知识也不充分,这就给教学带来了一定的困难。故在教学时教师要多结合实际进行教学,方便学生理解、接受。 课题1分子和原子 知识与技能 1.认识物质是由分子、原子等微小粒子构成的。 2.认识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 3.能运用分子、原子的观点解释一些简单的生活和实验现象。 过程与方法 1.学习通过观察自然、实验、识图等方法获取信息,学习运用想象类比、分析归纳、推理判断等方法处理信息。 2.能在教师的启发和指导下通过与他人合作实验的形式,对有疑惑且有探究价值的问题进行研究,实验中注意观察与思考相结合;对实验观察的结果和分析能用文字、图表及化学语言进行表述和交流。 3.认识科学探究的基本程序和一般方法,逐步形成良好学习习惯和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体验探究活动的乐趣,保持和增强对化学现象的好奇心和探究欲,发展学习化学的兴趣。培养合作意识以及勤于思考、严谨求实、勇于创新和实践的科学精神。 2.建立“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可分的”的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观。 重点认识物质的微粒性;能用微粒的观点解释日常生活中的一些现象。 难点理解化学反应的实质。 烧杯(大小各5只)、试管、酒精灯、品红、浓氨水、酚酞溶液、酒精、水等。 一、导入新课 投影四幅Flash动画画面 1.小明站在阳台上想:湿衣服晒干,水跑到什么地方去了? 2.路过花店时,小丸子对小英子说:我闻到了花香,你闻到了吗? 3.冲糖水时,小刚感到迷惑,把白砂糖放入开水中,为什么糖不见了,而杯中的水却有了甜味? 4.小强指着马路问爸爸:马路为什么要隔成许多小泥块,块与块之间的间隔冬天和夏天为何不一样宽? 以上四种现象在生活中司空见惯,我相信我们一起学完分子和原子的知识以后,你一定会解释以上现象。

元素与物质的分类教案

元素与物质的分类 一、教材分析 本节是鲁科版高中化学必修一第二章第一节的内容,它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上是“研究物质的方法与程序”延续,下为以元素为主线的物质分类学习打下基础。学生在初中化学中已经认识了几种具体物质的性质和单质、酸、碱、盐、氧化物的一般性质,但他们只是从单个物质的角度认识物质的性质,尚未从一类物质的角度认识物质的性质,更未建立起元素与物质的关系。因此,通过元素与物质的关系的研究,引导学生以元素的观点认识物质;通过研究用不同的标准对物质进行分类,使学生建立分类的观点。在分类的基础上,研究纯净物——单质、氧化物、酸、碱、盐之间的相互关系;让学生知道元素如何组成物质(可以游离态和化合态两种形态存在)。按元素的分类观,每一种元素都有自己的家族,从而建立起元素与物质的关系,进而让学生理解为什么110多种元素可以组成上千万种不同的物质。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使学生初步接触各种元素及其化合物,知道元素以游离态和化合态两种形态在物质中存在,以及每一种物质都有自己的物质家族,建立起元素与物质家族的关系,了解110多种元素为什么能组成上千万种物质。 (2)从物质组成和性质的角度对物质进行分类,为研究物质的通性建立认识框架,同时知道可以依据不同的标准对物质进行分类。了解单质、氧化物、酸、碱、盐之间的反应关系,掌握一类物质可能与哪些其它类物质发生化学反应。体验了解研究一类物质与其它类物质之间反应的关系的过程方法。 2.过程与方法 (1)学会如何以元素为核心认识物质,由对单个物质的认识向对一类物质的认识转变(2)体现分类观的应用,形成元素族初步观念;同时体验分类的重要意义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元素的资源意识,体会分类的重要意义,形成物质的元素观和分类观 (2)让学生树立运用化学知识,使自己生活得更健康。 三、教学重难点 重点:元素与物质的关系;物质分类的依据 难点:以元素常见化合价找出常见物质并指出这些物质所属的类别;单质、氧化物、酸、

6.2-溶液组成的表示1-教案

6.2-溶液组成的表示1-教案

溶液组成的表示 一.溶液的组成 1.溶质、溶剂的判断 (1)固体、气体溶于液体时,固体、气体为溶质,液体为溶剂; 如:NaCl 固体溶于水中后形成氯化钠溶液,溶质为NaCl,溶剂为H2O; 氯化氢气体溶于水后形成盐酸,溶质为HCl,溶剂为H2O; (2)两种液体相互溶解时,通常把量多的一种叫做溶剂,量少的一种叫做溶质; 如:将90mL的汽油与10mL的植物油混合形成的溶液,汽油为溶剂,植物油为溶质 (3)当溶液中有水存在时,无论水的量有多少,习惯把水看成溶剂,其他物质为溶质; 如:将90mL的酒精与10mL的水相互混合而形成的溶液中,溶剂为水,溶质为酒精 (4)当物质溶解时发生化学反应时,一定要判断准确溶质

如:将CO2气体通入水中后得到的溶液,溶剂是水,溶质应该为碳酸。 (5)通常不指明溶剂的溶液,一般都是水溶液(四氯化碳、汽油、酒精等也是常见的溶剂)例1.写出下列溶液中的溶质、溶剂 溶 液名称盐 酸 稀硫 酸 石灰水 白 磷 的 四 氯 化 碳 溶 液 硝酸 钾溶 液 医 用 酒 精 铁和 盐酸 反应 后的 溶液 碘 酒 溶质HC l H2S O4 Ca(OH )2 白 磷 KN O3 酒 精 FeCl 2 碘 溶剂H2 O H2O H2O 四 氯 化 H2O H2 O H2O 酒 精

碳 2.溶液、溶质、溶剂三者之间的关系 m (溶液)=m (溶质)+m (溶剂),即溶液的质量就有加和性; V (溶液)≠V (溶质)+V (溶剂),即溶液 中体积不具有加和性 3.溶液组成的表示方法: (1)粗略的表达:浓溶液和稀溶液 (2)较为精确的表示: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 %100%100?+=?=溶剂的质量 溶质的质量溶质的质量溶液的质量溶质的质量)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 注意:(1)质量分数一般是呈小数,为比值,没有单位;(2)分子分母中单位应该相同;(3)表示溶液组成的方法,也有体积分数。 二.溶质质量分数的有关计算 关于溶质的质量分数的计算,大致包括以下四

物质构成的奥秘教案

物质构成的奥秘教案 课题3元素 教学目的: 知识与技能:1了解元素的概念,熟练识别、书写和背诵常见27种元素的名称及符号。 了解元素符号的意义;初步认识元素周期表,知道它是学习和研究化学的重要工具。 过程与方法:通过元素周期表的发现史的教育,体味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和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元素周期表探究元素之间规律性联系。对学生进行辩证唯物主义教育——量变引起质变的思想, 教学重点:元素符号所表示的意义,学会元素符号的正确写法,逐步记住一些常见的元素符号。 教学难点:元素符号的正确写法,逐步记住一些常见的元素符号。 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 复习提问原子是由哪些微粒构成?学生自由发挥,回答问题。复习前一课题的旧知识。 从上表里,你发现了什么“怪”现象?请填写在表格二

中 交流讨论 小结:1、原子中的质子数都是1,这样的原子都是氢原子。 原子中的质子数都是1,而中子数、相对原子质量不同,是不同的氢原子。 引出概念 [板书]一、元素: 定义:具有相同核电荷数的一类原子的总称。分析如何记忆元素的定义。 反思升华我们把质子数为1的一类原子,称为 反思升华质子数为6的一类原子,称为。质子数为8的一类原子,称为。 目前已发现的元素有一百余种,那么原子的总数是不是也只有一百余种呢?这些元素在地壳中是如何分布的呢?同学们看书P77页,图4—4。 地壳中位于前四位的元素按质量分数由多到少的顺序是:氧硅铝铁。生物细胞中按质量分数位于前四位的元素是:氧碳氢氮。 通过元素和原子知识的学习,讨论一下,元素与原子有什么区别和联系。 如何表示指定的元素呢?a、元素名称。

物质的分类 (最新教案)

《物质的分类(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一、教学分析 1.内容分析 本课时选自人教版必修1第2章第一节,属于典型的化学核心观念知识。第一章已经从化学研究手段学习了化学实验验观和定量分析观,这一章旨在从化学学科观念(元素观、分类观、转化观、离子反应观、氧化还原观)出发,引领学生后面进一步学习元素化合物知识。因此,本节内容的主要功能与价值在于:1). 将已有较为零散的生活经验和知识和已有知识上升到较为系统的化学思想方法——元素观、分类观、转化观; 2).元素观、分类观可以帮助我们快速寻找、认识纷繁多样的化学物质; 3).分类观可以帮助我们高效学习、研究陌生物质的性质; 4).丰富对物质认识的角度,为元素化合物知识的学习提供重要视角。 2.课标及学情分析 课程目标:能根据物质的组成和性质对物质进行分类。 学生已有知识:1).对物质的初步分类; 2).生活中的分类及其作用(感性认识)。 学生已有能力:1).能利用分类法解决生活中的一些实际问题; 2).初步的分析、归纳、表达能力。 学生可能的发展障碍点:1).熟练地根据物质性质及组成对物质进行多角度分类; 2).元素观、分类观、转化观的形成和应用。 二、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 了解树状分类法和交叉分类法; 2. 初步认识较为系统的核心分类; 3. 复习、整理酸类物质的通性。 (二)过程与方法(重难点) 1. 能从物质的组成和性质对物质进行多角度分类; 2. 熟悉从类别角度预测、学习物质性质的一般步骤; 3. 初步掌握不同类别物质间相互转化的方法。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1.通过讨论活动,认识到分类的关键在于制定标准,制定标准的关键在于分析组成和性质差别; 2. 通过探究活动,体验从分类角度寻找、认识、研究物质性质的过程 三、教学策略 问题及任务驱动、小组合作、情境创设

高中化学备课参考 元素与物质的分类

第1节元素与物质的分类 要点精讲 一、元素与物质的分类 1.元素是物质的基本组成成分,物质都是由元素组成的。 2.同一种元素可以自身组成纯净物——单质(元素以单质的形式存在的状态称为该元素的游离态) 3.不同种元素相互之间按照一定的规律可以组成纯净物——化合物(元素以化合物的形式存在的状态称为该元素的化合态);相同的元素也可组成不同的化合物。 由于元素可以按照一定的规律以不同的种类和不同的方式进行组合,因而110多种元素能够构成庞大繁杂的物质世界 二、物质的分类 1.物质分类标准的研究 (1)物质是否由同一种分子组成(学生回忆初中化学或科学的内容)——纯净物和混合物。(2)要根据被分散物质颗粒的大小可将混合物分为溶液、浊液、胶体等。 (3)纯净物是否由同种元素组成——相同元素构成单质(游离态);不同元素构成化合物(化合态)。 (4)化合物在水溶液中或熔化状态下是否导电——电解质和非电解质。 (5)根据化合物的性质可将它们分为酸、碱、盐、氧化物。 (6)根据反应物在化学反应中的表现,可将反应物分为氧化剂和还原剂。 2.单质、氧化物、酸、碱和盐之间的关系 ①、金属铁(单质)的性质;②Ca(OH)2(碱)的性质;③CuSO4(盐)的性质;④氧化铜(碱性氧化物)的性质。 3.单质、酸、碱、盐、氧化物之间的关系的用途 (1)研究一类物质的性质(完成从单个物质向一类物质的过渡)。 (2)制备有关物质。 (3)鉴别物质。 (4)提纯物质。 三、混合物 1.分散质:被分散成微粒的物质叫分散质。如食盐溶液中的食盐。

2.分散剂:分散质分散到另一种物质中,这种物质(另一种物质)叫分散剂。如食盐溶液中的水。 3.分散系:由分散质和分散剂构成的混合物统称为分散系。如食盐溶液就是一种分散系。教师要求学生列举几种分散系,并指出分散质和分散剂。 4.几种常见的分散系(根据分散系中分散质粒度大小进行分类) (1)溶液:分散质是分子或离子,分散质的粒度<1nm(10-9m),具有透明、均匀、稳定的宏观特征。 (2)浊液:分散质是分子的集合体或离子的集合体,分散质的粒度>100nm(10—7m),具有浑浊、不稳定等宏观特征。 (3)胶体:分散质的粒度介于1~100nm之间的分散系叫胶体(也称为溶胶)。 5.胶体的性质 (1)丁达尔现象:当可见光束通过胶体时,在入射光侧面可观察到明亮的光区,这种现象叫做丁达尔现象或丁达尔效应。 丁达尔现象产生的原因:胶体中分散质微粒对可见光(波长为400~700nm)散射而形成的。丁达尔现象的应用:区别溶液和胶体。 实验:先取一个具有双通性质的纸筒(事先在纸筒的下端钻一个小孔,以让光线通过),将纸筒套在盛在氢氧化铁胶体的烧杯上,再取一只40W的电灯泡,通电后放在纸筒的小孔处,人从纸筒的上端从上往下观察,即可观察到有一条“光亮的通路”的现象。 能同样的办法观察食盐溶液的现象。 (2)电泳:胶体中的分散质微粒在直流电的作用下产生定向移动的现象叫电泳。 电泳现象说明胶体中的分散质微粒带有电荷。 胶体粒子带电的经验规律—— 带正电荷的胶体粒子:金属氢氧化物(如氢氧化铝、氢氧化铁胶体);金属氧化物胶体。带负电荷的胶体粒子:非金属氧化物胶体;金属硫化物胶体;硅酸胶体;土壤胶体。 特殊胶体:AgI胶体粒子随AgNO3和KI 的相对量不同可带正电或负电。若KI过量,则AgI 胶体粒子吸附I—而带负电荷;若AgNO3过量,则AgI胶体粒子吸附Ag+而带正电荷。(3)聚沉:向胶体中加入盐时,其中的阳离子或阴离子能中和分散质微粒所带的电荷,从而使分散质聚集成较大的微粒,在重力作用下形成沉淀析出。这种胶体形成沉淀析出的现象称为胶体的聚沉(适用于液溶胶)。 实验:向氢氧化铁胶体中加入适量的硫酸钠,可观察到氢氧化铁沉淀析出。 6.胶体的制备 凝聚法: (1)向沸水中滴加几滴饱和的氯化铁溶液,适当加热即可形成氢氧化铁胶体(注意加热时间不宜过长,否则会形成氢氧化铁沉淀)。 (2)在不断振荡的情况下,向稀KI溶液中加入稀AgNO3溶液,可制得浅黄色的确良AgI 胶体。 7.胶体的用途: (1)盐卤点豆腐; (2)肥皂的制取和分离; (3)明矾净水; (4)FeCl3溶液用于伤口止血。 (5)水泥硬化; (6)冶金厂大量烟尘用高压电除去。 (7)土壤胶体中离子的吸附和交换过程,保肥作用。

化学:3.4《物质组成的表示方法》教案(沪科版九年级)

第四节物质组成的表示方法 知识与技能: 能说出化学式的含义;能依据物质组成、利用元素化合价书写常见物质的化学式;能根据化学式进行物质组成的简单计算。 过程与方法: 逐步形成对事物进行抽象概括和定量处理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 养成尊重客观实际,认真、严谨的科学态度。 学习目标: 1.能说出化学式的含义; 2.能依据物质组成、利用元素化合价书写常见物质的化学式; 3.能根据化学式进行物质组成的简单计算。 过程与方法: 逐步形成对事物进行抽象概括和定量处理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 养成尊重客观实际,认真、严谨的科学态度。 内容要点: 1.通常用化学式表示物质的组成。 2.可以利用元素化合价书写化学式。 3.写化学式时,正价元素通常写在左边,负价元素通常写在右边。原子的数目用阿拉伯数字写在元素符号 的右下角。在金属化合物中,金属元素一般呈正价,非金属元素一般呈负价;在非金属氧化物中,非金属元素一般呈正价。根据化合物中各种元素化合价的代数和等于零的原则,确定化合物中各种元素原子的数目。 4.简单化合物的中文命名原则。 5.两种元素组成的化合物,在两种元素中间用“化”字连接,如氧化铜(CuO)。 6.化学式中元素的名称从右向左读,与化学式的写法刚好相反,如氯化钠(NaCl)。 7.元素的原子个数在该元素之前先读出,如五氧化二磷(P2O5)。 8.含有复杂原子团的化合物,要根据其特征来称呼,不需读出原子或原子团的个数,如氢氧化钠(NaOH)、碳酸钙(CaCO3)、硫酸钠(Na2SO4)等。 教学内容: 一、化学式反映物质的组成

1、化学式(formular),就是用元素符号和数字的组合来表示纯净物组成的式子。 提出的依据:任何纯净物都有固定的组成,不同的物质组成不同。 2、化学式所表示的含义(一般包括宏观和微观角度) 微观上:表示某物质;表示该物质由哪些元素组成的。 宏观上:表示该物质的一个分子或者一个原子;由分子构成的物质,还可以表示一个分子的构成情况。 我们以水(H2O)为例说明 3、化学式中元素符号周围的数字的意义,如 aRbc a表示有a个这样的微粒 b 表示一个微粒中有b个原子或原子团 c 表示一个该离子中带有c个正(负)电荷 如:3H2SO4 Ca2+表示钙离子,一个钙离子带2个单位的正电荷 注意:同元素符号的意义相似,在化学式前有数字后,就不能表示宏观含义,只能表示微观含义 二、如何书写化合物的化学式 1、各种物质的化学式都是通过实验方法测定出来的,一种纯净物只能由一个化学式来表示,不能主观臆造。 2、化合价。大量的化合物中不同元素的原子数目中都是一个固定的比值,体现这种关系的数值就是化合 价某种元素的化合价数值与它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是密切相关的。 3、单质的化学式的写法 (1)金属单质、固体非金属单质、稀有气体单质用元素符号表示。如金属单质:Fe(铁)、Na(钠);

人教版化学九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物质构成的奥秘教案

课题1 分子和原子 第1课时物质由微观粒子构成 知识要点课标要求 物质是由微观粒子构成(重点)认识物质是由分子、原子等微小粒子构成的 教学过程 情景导入 “八月桂花遍地香,桂花飘香人团圆”。现在正是农历八月, 金秋送爽,丹桂飘香的季节,同学们有没有想过,桂花为什么会 “飘香”? 合作探究 探究点物质是由微观粒子构成 1.物质是由微观粒子构成 提出问题 (1)走过盛开的花圃时为什么能闻到花香? (2)湿衣服经晾晒就会变干,这是为什么? (3)糖块放到水里,会逐渐消失,而水却有了甜味,这又是什么原因? 讨论交流学生结合生活经验讨论归纳。 探究实验 【实验操作】向盛有水的小烧杯中加入少量品红,静置,观察发生的现象。 【实验现象】品红在水中逐渐扩散,最后整杯水都变红了。 【实验结论】物质是由看不见的微小粒子构成的,构成物质的粒子在不断的运动。 归纳总结 现代科学已经证明:物质是由分子、原子等微小粒子构成的,通过先进的科学仪器不仅能够观察到一些分子和原子,还能够移动原子,如移走硅原子构成的文字“中国”,这都充分证明分子、原子是真实存在的。 2.分子的基本性质 提出问题(1)在距加油站一定距离的范围内为什么要严禁烟火?(2)常见的混凝土水泥地板分成许多快,主要是为了美观吗? 讨论交流学生结合生活经验讨论归纳。了解分子的性质。 探究实验 实验步骤a.盛有约 20mL蒸 馏水的小 烧杯A中 加入5~6 滴酚酞溶 b.从烧杯A中取少量 溶液置于试管中,向 其中慢慢滴加浓氨 水,观察溶液颜色有 什么变化 c.另取一个小烧杯B,加入约5mL浓氨水。用一个 大烧杯罩住A、B两个小烧杯。观察几分钟,有什 么现象发生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