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护理风险管理

护理风险管理

护理风险管理
护理风险管理

护理风险管理

药物过敏性休克防范与应急处理

防范措施

(1)用药前详细询问患者药物过敏史、用药史、家族史,已知对某种药物过敏的患者,禁用该药物(精制破伤风抗毒素TAT行脱敏注射除外)。

(2)正确实施药物过敏试验。

(3)过敏试验阳性者,报告医师,并在床头卡、医嘱单、三测单、治疗卡及病历夹封面注明过敏药物名称,床头挂醒目的过敏试验阳性药物标志,并告知患者和家属。

(4)严格执行“三查八对”,用药过程中密切观察药物反应,警惕过敏反应的延迟发生。

处理措施

(1)一旦发生过敏性休克,应立即停药,就地抢救,同时报告医师和护士长。

(2)将患者立即平卧,保持气道通畅、吸氧,做好气管插管或切开的准备工作,迅速建立静脉通路。

(3)遵医嘱使用肾上腺素、肾上腺皮质激素、血管活性药、抗组胺类药等。

(4)密切观察并记录患者意识、瞳孔、生命体征及尿量等变化,注意保暖。患者未脱离危险时,不宜搬动。

(5)发生呼吸、心脏骤停时应立即行心肺复苏术。

(6)做好患者和家属的安抚工作。

(7)6小时内完成抢救记录。

应急处理程序

发生过敏性休克→立即停药、平卧、就地抢救,同时报告医师、护士长→开放呼吸道、吸氧、维持有效通气,建立静脉通路→遵医嘱注射肾上腺素或地塞米松→遵医嘱给药,解除支气管痉挛、维持有效循环→心搏骤停时进行心肺复苏→密切观察病情变化,做好记录→安抚患者及家属→告知患者今后避免使用该类药物。

输液反应防范及应急处理

防范措施

(1)质量检查严格检查药物及输液器具的质量。

(2)合理用药一瓶液体中尽量避免多钟药物联合使用,特殊用药,两瓶之间连续静脉输液时,使用生理盐水冲管,以减少药物相互配伍或避免其他原因造成的药物沉淀或结晶。

(3)减少微粒计划用药,选择大小合适的注射器抽吸药物,应尽可能避免反复穿刺胶塞,减少药液中微粒的产生,现配现用。

(4)环境适宜配药在治疗室进行,减少人员流动。

(5)操作规范输液治疗严格执行无菌技术操作原则及输

液操作规程。

(6)遵医嘱或根据患者年龄及药物性质调节输液速度,密

切观察用药后反应。

处理措施

发生输液反应后,立即减慢或停止输液,报告医师和护士长,迅速对症处理,尽量避免对患者身体健康造成损害,将损害降至最低程度。

1、发热反应根据病情轻重,选择相应的处理措施。

减慢输液速度、保暖。

对高热者予以物理降温或遵医嘱给予药物治疗,及时对症处理。

严重者,立即停止该药物输入,更换液体和输液器,保留输液器具和剩余药液备查。

④遵医嘱抽血做血培养及药物敏感试验。

⑤观察病情变化,监测生命体征,稳定患者及家属情绪,及时完善各项记录。

⑥患者家属有异议时,立即按有关程序对剩余药物及输液器具进行封存、双方签字并送检。

⑦及时报告护理部、医院感染管理科、药剂科、消毒供应中心等

部门。

2、急性肺水肿

(1)立即减慢或停止输液。

(2)协助患者取端坐位,双腿下垂以减少静脉回流,减轻心脏负担。

(3)高浓度吸入经过30%-50%乙醇湿化处理的氧气,降低肺泡表面张力,减轻缺氧症状。

(4)遵医嘱给药。

(5)观察病情变化,监测生命体征,稳定患者及家属情绪,及时记录完善各项记录。

应急处理程序

(1)发热反应应急处理程序立即减慢或停止输液→更换液体和输液器→报告医师、护士长→遵医嘱给药→监测生命体征和观察病情变化→完善各项记录→保留输液器和药液→必要时保存、送检→报告相关部门。

(2)急性肺水肿应急处理程序立即停止或减免输液→协助患者取端坐位→报告医师、护士长→遵医嘱给药、吸氧等处理→监测生命体征和观察病情变化→完善各项记录。

用药错误防范与应急处理

防范措施

(1)妥善保管药物药物的放置符合药物存储要求,专柜(专屉)、分类、原包装存放(在使用前不能去掉包装和标签),高危药物单独存放,有醒目标识。留存基数的品种和数量宜少不宜多。

(2)杜绝过期药物,坚持“先进先出”“需多少领多少”的原则,定时清理,及时更换快过期药物,报废过期药物。

(3)杜绝不规范处方与口授处方(非紧急情况下),及时识别和纠正有问题的医嘱,从源头杜绝或减少用药错误的发生。

(4)正确执行医嘱,做到正确的时间,正确的患者、正确的剂量、正确的途径和正确的方式给药,认真观察患者用药后的反应。

(5)严格落实查对制度,坚持“三查八对”,严格检查药品质量。

(6)用药前再次核对床号、姓名及药物,询问患者用药史和药物过敏史,倾听患者主诉,如有疑问,停止用药,再次查对无误,方可执行。

(7)加强学习与培训,不断提高和更新临床药学知识,提高用药水平。

处理措施

(1)发现药物错误或用药对象错误后,立即停止药物的使用,报告医师和护士长,迅速采取相应的补救措施,尽量避免对患者

身体造成损害,将损害降至最低程度。

(2)发现输液瓶内有异物,絮状物、疑为真菌或其他污染物质时,立即停止液体输入,更换输液器,遵医嘱进行相应的处理,如抽患者血样做细菌培养及药物敏感试验,抗真菌、抗感染治疗等。

(3)保存剩余药物备查。

(4)密切观察病情变化,监测生命体征,稳定患者及家属情绪,完善各种记录。采取补救措施过程中,尽量不惊动患者,避免正面冲突影响补救措施的实施。

(5)妥善处理后选择时机与患者和/或家属进行沟通,争取取得理解和配合。

(6)如患者或家属有异议,在医患双方在场时封存剩余液体,及时送检。

(7)当事人填写“护理不良事件报告表”,科室及时讨论、分析,针对事件引发原因进行整改,根据情节和对患者的影响提出处理意见。护士长按照护理不良事件报告制度的要求在规定的时间内上报护理部等职能部门。

应急处理程序

用药错误→停止用药→报告医师、护士长→积极采取补救措施→观察病情变化→完善各项记录→患者或家属有异议封存药物送检→填写“护理不良事件报告表”→科室讨论、提出整改意见→向护理部等职能部门报告。

跌倒防范与应急处理

防范措施

(1)定期检查病房设施,保持设施完好,杜绝安全隐患。

(2)病房环境光线充足,地面平坦干燥,特殊情况有防滑警示。(3)对住院患者进行动态评估、识别跌倒的高危患者并予以重点防范。做好健康宣教,增强患者及家属的防范意识。

(4)服用镇静、安眠药的患者未完全清醒时,不要下床活动,服用降糖、降压等药物的患者,注意观察用药后的反应,预防跌倒。(5)术后第一次小便,应鼓励患者在床上小便,确实需要起床小便时,应有人在床旁守护,防止因直立性低血压或体质虚弱而跌倒。(6)对长期卧床、骨折、截肢等患者初次下床行走时,应有人守护,并告知拐杖等助行器的使用方法。

(7)对于躁动不安、意识不清、年老体弱、婴幼儿以及运动障碍等易发生坠床的患者,置护栏等保护装置,对照顾着给予相关指导。

处理措施

(1)患者突然跌倒,护士迅速赶到患者身边,同时立即报告医师,协助评估患者意识、受伤部位与伤情、全身状况等,初步判断跌伤原因和认定伤情。

(2)疑有骨折或肌肉、韧带损伤的患者,根据跌伤的部位和伤情采取相应的搬运方法,协助医师对患者进行处理。

(3)患者头部跌伤,出现意识障碍等严重情况时,遵医嘱迅速采取

相应的急救措施,严密观察病情变化。

(4)受伤程度较轻者,嘱其卧床休息,安慰患者,酌情进行检查和治疗。

(5)对于皮肤出现瘀斑者进行局部冷敷,皮肤擦伤渗血者用聚维酮碘清洗伤口后,以无菌敷料包扎,出血较多者先用无菌敷料压迫止血,再由医师酌情进行伤口清创缝合,遵医嘱注射破伤风抗毒素等。(6)孕妇发生跌倒,应观察和记录有无阴道流血,流水和宫缩,早期发现流产、早产、胎膜早破、胎盘早剥等先兆。

(7)了解患者跌倒时情况,分析跌倒原因,加强巡视,向患者及家属做好健康宣教,提高防范意识。

(8)填写跌倒/ 坠床报告表,上报护理部。

应急处理程序

患者跌倒→护士立即赶到现场,同时报告医师→进行必要检查,伤情认定→对症处理→严密观察病情变化,做好伤情及病情记录→详细交班→强化健康教育→填写跌倒/坠床报告表,上报护理部。

压疮防范与应急处理

措施防范

(1)对高危患者进行压疮危险因素评估,采取针对性的预防措施。

(2)对难免压疮患者填写难免压疮申请表(以强迫体位及心力衰竭等病情严重或特殊、医嘱严格限制翻身为基本条件,并存在大小便失禁、高度水肿、极度消瘦3项中的一项或几项可申报难免压疮),护理部指定专人核实、指导、追踪,必要时组织护理会诊。

(3)保持床单位清洁、干燥、平整。对大小便失禁患者注意肛周及会阴部皮肤护理。

(4)对长期卧床者,定时更换体位,2-3小时翻身1次,按摩骨隆突处或受压部位。

(5)瘫痪患者或病情不允许翻身的患者,可用多功能按摩床垫,骨隆突处或受压部位可使用减压贴等缓解局部压力。

(6)加强营养,增强机体抵抗力。

处理措施避免或减少导致压疮的因素,根据压疮的程度采取相应的措施:

(1)第Ⅰ期皮肤完整、发红。

临床表现:局部皮肤出现指压不褪色的红斑。

处理措施:避免继续受压,增加翻身次数,减少局部刺激。禁按摩,避免摩擦。可局部使用减压贴或赛肤润等敷料。

(2)第Ⅱ期表皮或真皮受损,但未穿透真皮层。

临床表现:疼痛、水泡或破皮。

处理措施:避免局部继续受压,定时更换体位,使用气垫床。

妥善处理创面,有条件者使用水胶体敷料,预防感染。促进上皮组织修复,有条件者使用表皮生长因子。

(3)第Ⅲ期表皮或真皮全部受损,穿入皮下组织,尚未穿透筋膜及肌肉层。

临床表现;有不规则的深凹,伤口基底部与伤口边缘连接处可能有潜行、深洞,可有坏死组织及渗液,伤口基底部无痛感。

处理措施:根据创面情况进行换药,保持局部清洁,必要时清创。使用水凝胶、水胶体、泡沫类或银离子等新型敷料。促进伤口湿性愈合。

(4)第Ⅳ期全皮层损害,涉及筋膜、肌肉、骨。

临床表现:肌肉或骨暴露,可有坏死组织、潜行、瘘管、渗出液较多。

处理措施:清创,去除坏死组织,促进肉芽组织生长,必要时手术治疗。

处理程序

评估压疮高危患者→采取防范措施→根据压疮分期进行处理→做好记录及交接班。

窒息防范与应急处理

防范措施

(1)评估患者误吸的高危因素:意识障碍,吞咽、咳嗽反射障

碍,呕吐物不能有效排出,鼻饲管脱出或食物反流,头颈部手术,

气管插管或气管切开,小儿、年老、体弱及进食过快者等。

(2)对相关患者及家属进行预防误吸的健康教育

指导患儿家属避免使用容易引起误吸的玩具和食物。

患者呕吐时,应弯腰低头或头偏于一侧,及时清理呕吐物。

指导患者及家属选择合适的食物,进食速度宜慢,进食过程

中避免谈笑、责骂、哭泣等情绪波动。

(3)对可能误吸的高危患者采取相应措施

床旁备抽吸等急救装置。

对意识、吞咽障碍等患者,护士应协助喂食,或遵医嘱管饲流汁,注意妥善固定管道,防止移位、脱出。

不能自行排痰的患者,及时抽吸口鼻、呼吸道分泌物和痰液,保持呼吸道通畅。

处理措施

(1)患者发生窒息,护士立即采取解除窒息的措施,同时迅速

报告医师,查找窒息原因。

(2)针对导致窒息的原因采取相应的抢救措施

①误吸:意识尚清醒的患者可采取立位或坐位,抢救者站在

患者背后双臂环抱患者,一手握拳,使拇指掌关节突出点顶住患者腹部中线脐上部位,另一只手的手掌压在拳头上,连续快速向内、向上推压冲击6-10次(注意勿伤及肋骨)。昏迷倒地的患者采用仰卧位,抢救者骑跨在患者髋部,按上法推压冲击脐上部位。通过冲击上腹部,突然增大腹内压力,抬高膈肌,使呼吸道瞬间压力迅速加大,肺内空气被迫排出的同时使阻塞气管的食物(或其他异物)上移并被驱出,如果无效,隔几秒钟后,可重复操作1次。

幼儿喉部异物:现场人员沉着冷静,迅速抓住幼儿双脚将其倒提,同时用空心拳击拍背部,如异物不能取出,应紧急气管切开或手术取出异物。

咯血导致的窒息:立即有效解除呼吸道阻塞,清除呼吸道内的血液,保持呼吸道通畅。若发现咯血过程中咯血突然减少或停止,患者出现烦躁、表情恐惧、发绀等窒息先兆时,应立即用吸引器吸出咽喉及支气管血块。

④头颈部手术或气管切开术后窒息:迅速报告医师,协助医师进行紧急处理。

(3)保持呼吸道通畅因痰液堵塞导致呼吸困难者,应立即吸痰,必要时行气管内插管、气管切开术。

(4)做好记录并详细交接班。

应急处理程序

发生窒息→立即清理呼吸道、保持呼吸道通畅,吸氧,同时报告医师→进行对症处理→监测病情→护理记录→交接病情。

针刺伤(锐器伤)防范与应急处理

防范措施

(1)、加强职业安全防护培训,纠正不安全注射行为。尤其对新上岗人员强化经血液传播疾病知识、防护用物应用、医疗锐器处理、锐器刺伤后的处理措施等的培训,提高护士的自我防护意识与能力。

(2)改善工作环境,提供足量、有效的防护用品。

(3)建立医院职业暴露报告系统医护人员在发生意外针刺伤或黏膜、有创伤口接触患者血液体液等职业暴露后要向有关部门报告,填写“工作人员血液体液职业暴露登记表”,及时采取有效措施,减少发生医院感染的危险、

处理措施

(1)紧急处理不慎被尖锐物体刺伤时,用流动水和/或肥皂液立即冲洗伤口,用生理盐水冲洗黏膜。从伤口尽心端向远心端轻轻挤出血液,用肥皂液和流动水冲洗,冲洗后用消毒液如;0.5%聚维酮碘或75%乙醇消毒,包扎伤口,必要时行外科处理,如为艾滋病,乙肝、丙肝等阳性患者血液污染的黏膜、伤口、应反复用生理盐水冲洗。

(2)暴露程度评估按照职业暴露的类型分为一级、二级、三级暴露,依暴露源的病毒载量水平分为轻度、重度和暴露源不明三种类型,分级分型确定详见卫生部《医务人员艾滋病毒职业暴露防护工作指导原则(试行)》。

(3)被乙肝、丙肝阳性患者血液、体液污染的锐器刺伤后,应在24

小时内抽血查乙肝、丙肝抗体,同时注射乙肝免疫高价球蛋白,按1个月、3个月、6个月接种乙肝疫苗。

(4)被HIV阳性患者血液、体液污染的锐器刺伤时,应进行血源性传播疾病的血清学水平基线检查,在24小时内抽血查HIV抗体,报告医院感染部门、保健科,进行登记,根据暴露级别及病毒载量水平实施预防性用药方案。

(5)乙肝、丙肝追踪随访6个月,梅毒追踪随访3个月,艾滋病病毒暴露按第4周、第8周、第12周及6个月、12个月时间点复查病毒抗体,作相应处理。

应急处理程序

血液、体液暴露→立即冲洗、消毒处理伤口→暴露程度评估→针对暴露源进行试验检查和预防用药→登记、上报→追踪随访。

护理安全管理规章制度和流程

护理安全管理制度 (一)建立健全安全管理制度、重点环节的应急预案和病人的告知制度,实施监督、检查、评价和整改。 (二)将安全管理纳进三级质量管理中,加强关键环节、薄弱环节的管理,确保病人安全。 (三)严格执行各项规章制度和操作规程,按时巡视病房,严密观察病情变化,杜尽差错事故。 (四)对危重、昏迷、瘫痪、精神异常及小儿等特殊病人应加强护理,技术规范标准预防坠床、跌伤发生。 (五)制定护理人员职业安全防护措施,完善防护设施,督促落实,定期总结。 (六)组织对护理人员进行安全知识和技能的培训。 (七)严格执行各项护理操作规程,认真落实消毒隔离制度,防止和减少医院感染的方式。 (八)严格执行药品管理规定,企管MBA剧毒、企业管理品加锁专人保管,每班交接,做好登记。 (九)急救器材、药品齐备完好,做到“四定”(定种类、定位放置、定量保管、定期消毒)、“三无”(无过期、无变质、无失效)、“二及时”(及时检查、及时补充)、“一专”(专人管理) (十)落实“四防”措施,定期检查非医疗护理的不安全因素,采取防范措施。

(十一)采用多种形式对病人和家属实施安全知识宣教。 护理安全管理制度及紧急风险预案 护理风险始终贯穿在护理操作、处置、配合抢救等各环节和过程中,有时即使是

极为简单或看似微不足道的临床活动都具有风险,一旦发生护理缺陷或事故,给病人和家属带来痛苦。因此,要有效地回避护理风险,要防范和减少护理纠纷,为病人提供优质、安全的护理服务,必须实施有效的护理风险管理。 1全面培训护士,组织学习相关法律法规知识,对《医疗事故处理条例》进行认真培训,并组织相关内容考试,医院专门聘请医疗律师进行专题讲座,及时通报其他医院有关安全的信息,组织医疗、护理纠纷的个案分析会等,使其充分认识到严格执行法律、法规、规章、常规就是在履行法律职责。 2制定全院护理风险管理措施 首先识别护理风险,对照《医疗事故处理条例》和配套文件,查询文献等相关知识,及时了解、掌握各种相关信息,查找安全隐患,分析出现过的问题和教训,识别并确定目前存在的和潜在的护理风险问题,如给药问题、抽血问题和压疮问题等;定时召开护理安全管理会,分析护理现状及问题,根据我院护理工作的实际情况,明确护理风险防范措施等,对进行全院护理风险管理工作。护士长负责及时收集本科室现存的和潜在的护理风险信息,罗列在护理工作中可能出现的安全隐患,及时上报,并采取相应对策。 3制定安全管理制度 制订护士各班工作程序,在程序中突出病区值班护士首要工作是观测记录重病人的病情及准确救治;加强节假日安全管理,重点强调节假日期间要注意人员配备、急救药品储备等问题,规范节假日期间须严格管理的护理薄弱环节;制定病区各种风险预案,如输血风险管理、患者跌倒的防范对策、化学药物渗出的预防和处理等,规范突然停电时呼吸机等危重病人处理的方法及程序;建立护理告知、签字制,对特殊病人、特殊情况实施家属告知签字制。

急诊护理风险的原因分析与管理成效

急诊护理风险的原因分析与管理成效 发表时间:2018-11-22T13:31:33.850Z 来源:《医药前沿》2018年27期作者:冉茂晓杨丹[导读] 研究急诊护理风险的原因与管理成效。方法:择于2017年6月至2018年6月于我院急诊科就诊的104例病患展开调查 冉茂晓杨丹 (重庆市九龙坡区人民医院重庆 400050)【摘要】目的:研究急诊护理风险的原因与管理成效。方法:择于2017年6月至2018年6月于我院急诊科就诊的104例病患展开调查,同时于2017年3月实施护理风险管理,并且在管理后开展二次调查,对比管理落实前后调查结果,调查方式通过发放调查问卷的形式展开调查,调查主要是分析护理风险问题,共发放调查104份,回收有效问卷104份,回收率为100%。结果:根据本次研究结果显示,落实护 理风险管理后,104例病患在临床护理流程中出现操作失误、跌倒以及并发症等风险事件概率较管理前出现显著降低,以上组间数据对比差异显著,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强化操作失误、跌倒以及并发症等急诊科护理风险问题管理,同时采用科学的管理方法,可以有效提升护理管理的效果。【关键词】急诊科;护理风险事件;原因分析及管理【中图分类号】R47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1752(2018)27-0268-02 急诊科隶属基础科室,在医院的地位不言而喻,而急诊科服务的对象也主要集中在多数急性病症的病患。对此,不管是进行医疗或者选择护理服务都需要保证服务的可靠性与科学性,从而有效减少医患纠纷,特别是对于护理服务来说,风险隐患是在所难免的,但是会显著影响到服务效果,因而调查研究相关的不安全因素,提升护理管理的效果也是十分必要的。而就此,本次研究将针对2017年6月至2018年6月于我院急诊科科收治的急性病症病患104例展开调查,并且获得了满意的效果,具体分析如下。 1.资料和方法 1.1 临床资料择于2017年6月至2018年6月于我院急诊科科收治的急性病症病患104例,包含男性57例,女性47例,年龄范围为25~38岁,平均年龄(28.1±3.3)岁,患病周期为3~12小时,平均患病周期为(6.5± 2.2)小时,同时于2017年3月实施护理风险管理,选择同一批病患作为本次研究的研究组,由于两组属于同一批病患,因而无论在年龄、性别比例、患病周期等基础数据对比不存在差异性,具有可比性(P> 0.05)。 1.2 调查方法以上所有调查对象具有在入院后做好病例备档,同时通过发放问卷调查方式进行调查,为保证调查精确性,所有问卷均采用不记名方式,调查方向是针对护理风险情况开展,共计发送问卷104份,回收有效问卷104份,整体问卷回收率为100%,调查分为管理改革前与改革管理后[1]。 此外,于2017年3月实施护理风险管理,且直接把管理改革后的病患资料进行调查,管理方法主要从以下几点进行:(1)重视岗前培训,尤其是针对初次入职的护理人员,应当通过在岗学习,业余学习的方法提升自身的操作经验,特别是需要采取“以老带新”培训体系,护士长可选择工作后的时间落实护理操作培训,对常规护理问题进行纠错,保证护理人员的操作经验及意识;(2)做好常见风险问题的预防,即如本次调查研究出现的跌倒问题,护理人员需要与病患家属进行沟通,同时做好相应的防护措施,即如在病患的床边加装护栏,同时在床边地板铺设护垫,叮嘱病患放松心态,避免精神过于紧张导致睡眠质量不佳,进而引发反复翻身,最终导致跌倒问题;(3)注重并发症的防护,特别是对于一些慢性内科疾病并发症,即如部分早期糖尿病病患出现的糖尿病病足并发症,护理人员应当不定期检查他们的伤口愈合情况,避免洗澡、夏季炎热导致的伤口感染,定期对病患伤口进行清洗、消毒,同时更换纱布,对于已经出现严重感染的病患,应及时运用抗生素控制感染问题[2]。 1.3 统计学分析本次研究运用SPSS17.0数据包开展数据分析,计量资料以真实原始数据及平均数据表示,即以(x-±s)进行表达,并通过t检测;此外,计数数据则以百分率(%)进行表达,则通过χ2检索,若P<0.05,代表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根据本次研究结果显示,落实护理风险管理后,104例病患在临床护理流程中出现操作失误、跌倒以及并发症等风险事件概率较管理前出现显著降低,以上组间数据对比差异显著,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详细资料如下表1。 3.讨论 对于多数急诊科的护理风险产生,主要是源于护理人员的操作缺乏娴熟性,忽视风险管理,未能定期观察病患的病情情况,特别是手术后的感染情况与并发症情况[3]。这些问题也导致护理风险事件发生概率大大提升,特别是跌倒等意外风险事件出现以及并发症产生,这些风险都是无法避免的,因而需要通过相应的预防手段与科学的管理方式,以保证病患的护理服务达到最佳的效果[4-5]。根据本次研究结果显示,落实护理风险管理前,104例病患护理风险事件产生率为2.88%;而落实护理风险管理后,104例病患护理风险事件产生率为10.57%,而且在护理管理后104例病患无论在临床护理流程中出现操作失误、跌倒以及并发症等风险事件概率较管理前出现显著降低,以上组间数据对比差异显著,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人员操作、病患防护以及护理管理质量是提升护理质量的关键因素,应当值得重视。 【参考文献】

护理风险管理

护理风险管理 药物过敏性休克防范与应急处理 防范措施 (1)用药前详细询问患者药物过敏史、用药史、家族史,已知对某种药物过敏的患者,禁用该药物(精制破伤风抗毒素TAT行脱敏注射除外)。 (2)正确实施药物过敏试验。 (3)过敏试验阳性者,报告医师,并在床头卡、医嘱单、三测单、治疗卡及病历夹封面注明过敏药物名称,床头挂醒目的过敏试验阳性药物标志,并告知患者和家属。 (4)严格执行“三查八对”,用药过程中密切观察药物反应,警惕过敏反应的延迟发生。 处理措施 (1)一旦发生过敏性休克,应立即停药,就地抢救,同时报告医师和护士长。 (2)将患者立即平卧,保持气道通畅、吸氧,做好气管插管或切开的准备工作,迅速建立静脉通路。 (3)遵医嘱使用肾上腺素、肾上腺皮质激素、血管活性药、抗组胺类药等。 (4)密切观察并记录患者意识、瞳孔、生命体征及尿量等变化,注意保暖。患者未脱离危险时,不宜搬动。

(5)发生呼吸、心脏骤停时应立即行心肺复苏术。 (6)做好患者和家属的安抚工作。 (7)6小时内完成抢救记录。 应急处理程序 发生过敏性休克→立即停药、平卧、就地抢救,同时报告医师、护士长→开放呼吸道、吸氧、维持有效通气,建立静脉通路→遵医嘱注射肾上腺素或地塞米松→遵医嘱给药,解除支气管痉挛、维持有效循环→心搏骤停时进行心肺复苏→密切观察病情变化,做好记录→安抚患者及家属→告知患者今后避免使用该类药物。 输液反应防范及应急处理 防范措施 (1)质量检查严格检查药物及输液器具的质量。 (2)合理用药一瓶液体中尽量避免多钟药物联合使用,特殊用药,两瓶之间连续静脉输液时,使用生理盐水冲管,以减少药物相互配伍或避免其他原因造成的药物沉淀或结晶。 (3)减少微粒计划用药,选择大小合适的注射器抽吸药物,应尽可能避免反复穿刺胶塞,减少药液中微粒的产生,现配现用。

风险管理在医院护理管理中的应用

风险管理在医院护理管理中的应用 【摘要】目的:探究医院护理管理中应用风险管理的效果。方法:选取本院2014年10月-2015年10月接受治疗60例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均应用医院护理管理中的风险管理,对比护理前后风险事件发生情况与护理满意度。结果:护理后风险事件总发生率3.33% 比护理前25.00%低,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后患者总满意度评分 (87.60±12.20)分比护理前(68.37±11.45)分高,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医院护理管理中应用风险管理的效果显著,能减少护理风险事件的发生,并提高患者护 理满意度,可广泛应用于临床。 【关键词】医院护理管理;风险管理;效果 风险预防为医院护理管理研究热点,同时加强护理人员风险意识与提高患者认知度至关重要;风险管理作为医院风险事件的常规管理方法之一,是医院风险预防的重要保障,需引起临床 高度重视,并积极采用有效风险管理措施,以降低护理风险的发生概率,确保患者生命安全,改善预后[1]。本研究针对本院接受治疗60例患者应用风险管理效果进行回顾性分析,现作 如下报告: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本院2014年10月-2015年10月接受治疗60例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男女比 例35:25,年龄18-70岁,平均(43.05±1.15)岁,受教育程度:初中至高中21例,大专至 本科23例,本科以上16例。 1.2方法 本研究所有患者均应用医院护理管理中的风险管理,具体措施如下,①组建各科室风险小组,对护理质量进行每日讲评,对护理过程中危险因素进行每周探讨,且制定针对性的预防 举措,对护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每月总结,提出改进措施。②定期对护理人员进行理论 知识与实践技能培训,制定严格考评制度;强化护理人员责任感与护理风险意识,对患者病 情与生命体征变化情况予以密切观察,详细记录护理内容,保持认真、严谨的工作态度;③ 医护人员配置合理化,科学合理弹性排班,且适当增加护理人员巡视次数,患者病房物品、 设施、仪器等均严格按照规范化管理,保持病房干净、整洁,定期对医疗设备予以保养维修。 ④护理人员向患者耐心讲解疾病相关知识,包括风险管理重要性和必要性,并加强和患者交流、沟通,给予心理支持,疏导其不良心理情绪。 1.3观察指标和评定标准 观察护理前后护理风险事件(记录失误、操作不当、感染)发生情况与患者护理满意度。自 制满意度评分量表,内容包括护理态度、护理技能与护理效果等,满分100分,得分和护理 满意度成正比[2]。 1.4统计学处理 研究数据均用SPSS22.0软件分析,均数标准差(±s)表计量资料,t行组内比较;百分比(%)表计数资料,X2行组内比较,P<0.05表示差异比较具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护理前后护理风险事件的发生情况对比

护理安全与风险防范

护理安全与风险防范 背景:病人维权意识的提高,病人和家属提出“专业化”问题,多渠道获取医学知识途径护理安全高要求与护理风险低意识的反差,管理者的困惑与无奈。 目的:明确护理风险所在,掌握风险发生的规律,提高风险防范能力,有效回避护理风险为病人提供安全的、有序的优质的护理。 概念:护理安全定义:是指护士在实施护理的全过程中,严格遵循护理核心制度及操作规程,确保患者不发生法律和法定的规章制度允许范围以外的心理机体结构成功能上的伤害、障碍、缺陷式死亡。护理风险是指可能会发生的护理危险。所在医疗过程都是风险与利益并存的,而且贯穿诊断、治疗和康复全过程。(任何一个不良的护理行为都有可能发生)。 风险管理:是指病人、工作人员、探视者可能产生伤害的潜在风险进行识别、评估并采取正确行为的过程。(发现教育和干预的过程)。 护理风险管理方法:按风险管理流程和实施管理。 1、识别护理风险(分析) 2、制定风险管理计划 3、健全风险管理机制。

4、实施风险管理的措施 (一)、识别护理风险:①反思历年的问题和差错(经验)②收集外院护理纠纷的事理;③收集病人与家属不满意的信息与建议;④临床巡查、工作流程;⑤与护士沟通、询问的病人和家属;⑥考核护理人员能力,确定护理风险事件易发生部位、环节和过程,明确病人安全上存在的和潜在的危害。 密切关注护理风险“三重点”重点部位、重点人员、重点时间段的管理。 护理风险评估---病人确定重点病人范围:五类 A类:危重、疑难、疗效不佳,预计会发生或已经发生严重并发症,医疗缺陷造成不良后果的医疗纠纷的病人。 B类:应用新技术新疗法,存在医疗纠纷陷患、反复沟通告知仍不理解不配合的、费用过高的; C类:涉及司法案件、交通事故,工伤等易产生纠纷隐患的; D类:离退休人员、劳模、外宾、知名人士等; E类:传染病人(SARS、禽流感)。 护理风险评估--- 护理人员 1.违反护理技术操作规程 2.护理病历书写不规范 3.专科知识薄弱、技术操作不熟练

护理风险管理

第六章护理风险管理 护理风险管理是指对患者、护理人员、探陪人员可能产生伤害的潜在风险进行识别、评估,并采取正确决策,把风险减至最低的管理过程。护理风险贯穿在护理、处置、配合抢救等各个环节中,因此,应不断完善护理风险管理制度,建立健全护理风险处置预案,加强相关知识培训,强化护士的风险防范意识,提高识别和处理风险的能力。本章归纳了临床较常见的护理风险,如药物过敏性休克、输液反应、输血反应、用药错误、导管脱落、跌倒、压疮、烫伤、窒息、患者自杀、患者走失、针刺伤等的防范与应急处理。 一、药物过敏性休克防范与应急处理 【防范措施】 (1)用药前详细询问患者药物过敏史、用药史、家族史,已知对某种药物过敏的患者,禁用该药物(精制破伤风抗毒素TAT行脱敏注射除外)。 (2)正确实施药物过敏试验。 (3)过敏试验阳性者,报告医师,并在床头卡、医嘱单、三测单、治疗卡及病历夹封面注明过敏药物名称,床头挂醒目的过敏试验阳性药物标志,并告知患者和家属。 (4)严格执行“三查八对”,用药过程中密切观察药物反应,警惕过敏反应的延迟发生。 【处理措施】 (1)一旦发生过敏性休克,应立即停药,就地抢救,同时报告医师和护士长。 (2)将患者立即平卧,保持气道畅通、吸氧,做好气管插管或切开

的准备工作,迅速建立静脉通路。 (3)遵医嘱使用肾上腺素、肾上腺皮质激素、血管活性药、抗组胺类药等。 (4)密切观察并记录患者意识、瞳孔、生命体征及尿量等变化,注意保暖。患者未脱离危险时,不宜搬动。 (5)发生呼吸、心脏骤停时立即行心肺复苏术。 (6)做好患者和家属的安抚工作。 (7)6小时内完善抢救记录。 【应急处理程序】 发生过敏性休克→立即停药、平卧、就地抢救,同时报告医师、护士长→开放呼吸道、吸氧、维持有效通气,建立静脉通路→遵医嘱注射肾上腺素或地塞米松→遵医嘱给药,解除支气管痉挛、维持有效循环→心搏骤停时进行心肺复苏→密切观察病情变化,做好记录→安抚患者及家属→告知患者今后避免使用该类药物。 二、输液反应防范与应急处理 【防范措施】 (1)质量检查严格检查药物及输液器具的质量。 (2)合理用药一瓶液体中尽量避免多种药物联合使用,特殊用药,两瓶之间连续静脉输液时,使用生理盐水冲管,以减少药物相互配伍或避免其他原因造成的药物沉淀或结晶。 (3)减少微粒计划配药,选择大小合适的注射器抽吸药物,尽可能避免反复穿刺胶塞,减少药液中微粒的产生,现配现用。 (4)环境适宜配药应在治疗室进行,减少人员流动。 (5)操作规范输液治疗严格执行无菌技术操作原则及输液操作规程。

护理风险管理及防范措施

护理风险管理及防范措施 风险管理是指对病人、工作人员、探视者可能产生伤害的潜在风险进行识别,评估,并采取正确行为的过程。护理人员在工作中面临的责任与风险慢慢增多。因此,有效地回避护理风险,防范和减少护理纠纷,为患者提供优质安全的护理服务,就必须实施好护理风险管理。1引发护理风险的原因1.1护士服务观念滞后和服务质量存在缺陷护士的服务意识与患者期望之间存在着矛盾,随着人们法律意识和自我保护意识的不断增强,以及患者希望了解和参与医护过程等。如果护士思想跟不上时代的需求,工作缺乏主动性、积极性,服务态度欠佳,缺乏以病人为中心的服务意识,则会对患者造成有意或无意的伤害。1.2告知行为中的风险因素护士告知不得当,未告知或告知过度均可造成不良后果,侵入性操作未履行告知义务,高新技术的使用和护士对知识缺乏,使护理工作难度和风险增加,患者有权知道自己的病情治疗方案,化验结果等等。但保护性医疗制度又要求一些难治或不治之症在与患者交谈中要慎重或保密,护士应正确处理。 1.3护理人员的法律意识淡薄随着护理学科的发展,护士的服务领域不断拓宽,服务对象不断增多,所涉及的法律问题也随之增多,护理人员普遍存在法律意识不强,缺乏与护理有关的法律知识,认为在工作中,护理行为与法律无关,而实际上自病人入院起就与医院建立了合同关系,享有知情同意权,安全治疗权,自由选择权等,护士在工作中往往忽视了病人合法权益,自我保护意识差。1.4护士承受家庭、社会、工作等多重压力长期处于疲劳的工作状态,在工作中不能集中精力,致使判断失误而出现护理差错等。1.5护理文件书写不规范入院评估不准确,护理评估直接影响护理措施是否符合病情。同时评估资料的记载为举证提供依据,如病人入院时即存在压疮,在入院评估中未发现前后矛盾或护理记录和其它记录不一致、不完整,一旦处理护理纠纷,护士很难举证,给护理埋下隐患,增加败诉的风险。1.6当前医疗水平同患者的期望值有差异患者及家属怀着焦急和期盼的心情来到医院,就是希望治好病,解除痛苦,希望医生护士技术高超,药到病除等。但是由于医疗水平的局限,一些疾病当前还无法治愈,造成患者及家属的不理解从而诱发纠纷,对诊断治疗不满意。当某些疾病诊断不清楚,切口愈合不良,治疗效果不明显,患者及家属往往存在不满情绪,当护士话语不当或操作失败就有可能成为患者或家属发泄情绪的对象。1.7护士责任心不强执行规章制度不严格,自律性差,医院规章制度是保证医疗安全,维护医患双方合法权益,提高护理质量的保证,是规范护理行为的准则。临床护理工作有多种相应的规章制度,如交接班制度,查对制度,三级护理制度等,若管理者管理力度不够,缺乏指导,监督机制,就会造成护理人员玩忽职守,护理行为有章不循,导致纠纷发生。2护理风险的防范措施 护理措施是保证护理安全制度落实的有效手段,在护理安全管理中,护理安全措施不应仅仅停留在人员的安全意识,法制观念的教育及各种规章制度的学习、考核上,重要的是做好环节质量管理,建立护理风险防范措施才能保证护理安全管理。2.1加强护理风险教育提高护士或护理部管理人员对护理风险的识别与评估能力,让她们自己判断护理风险,分析产生的原因,确定高风险发生的环节,对护理进行了护理风险教育。学习各项规章制度和相关法律法规,使其在护理活动中保持清醒的头脑,自觉地规范护理行为,提高护理风险的预见性,

风险管理在内科护理中的应用

风险管理在内科护理中的应用 发表时间:2015-07-22T15:11:59.947Z 来源:《医药前沿》2015年第10期供稿作者:孙蓉晖[导读] 护理风险是指医院内病人在护理过程中有可能发生的一切不安全事件。 孙蓉晖 (湖北省广水市妇幼保健院湖北广水 432700) 【摘要】目的:探讨风险管理在内科护理中的应用价值。方法:收集本院2012年3月至2014年2月收治确诊为内科疾病的患者共计2248人,随机分为实验组与对照组,对照组按常规护理管理,实验组按风险管理。结果:实验组患者满意率、护理质量评分都高于对照组;实验组护理纠纷投诉率、风险事件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值皆<0.05,皆有统计学意义。结论:风险管理在护理中的应用,有效提升了内科护理质量,减少患者与护理人员之间的纠纷发生率。 【关键词】风险管理;内科护理 【中图分类号】R473.5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1752(2015)10-0307-02 护理风险是指医院内病人在护理过程中有可能发生的一切不安全事件[1]。随着医药改革的进一步深入,对护理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改变护理管理模式势在必行。兹将本院风险管理效果介绍如下。 1.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院2012年3月至2014年2月本院共收治内科患者2248人,其男性1246例,占55.43%;女性1002例,44.57%。年龄19岁~67岁,平均年龄45岁。平均随机地分成实验组及对照组两个组进行实验,每组1124人。 1.2 方法 1.2.1建立风险管理机制:挑选个人素质强,业务水平高并一直坚守在临床一线工作的护理人员,利用优质资源,共同研讨制定风险管理机制与风险评估方法,制定切实可行风险评估流程图。 1.2.2落实风险管理培训:精心组织对护理人员进行风险管理培训,切实提高内科护理人员风险防患意识及应对风险的能力。重点培训内科护理风险管理理论、技能与风险评估方法。有针对性选择突发性预案进行现场演练,让每一位护理人员亲身体验风险管理在内科护理管理中的重要作用。在工作中牢固树立风险意识,逐步提高应对与化解内科护理风险的能力。 1.2.3强化队伍建设,提升专业技能:及时注入新“血液”,引进人材。对新进人员实行指定护理人员进行带教工作,培养她们爱岗敬业的精神,让新进人员在护理工作中得到锻炼,并让她们迅速进入工作角色中。严格执行岗前技能培训、岗中技能培训、岗后技能再培训制度。致力打造一支技术精良、能力过硬的内科护理队伍。 1.2.4加强沟通能力的培养: 从风险管理的角度讲,医护活动一切以病人为中心,才能使护 理人员应具备“四心”,即爱心、耐心、细心和关心,要敬老爱老,多为老人送温暖[2]。邀请心理专家传授心理沟通技能,在护理工作中及时掌握患者的心态,及时排解患者的顾虑。 1.2.5有效监管风险管理工作:无论机制、章法、程序等都十分健全,缺乏自觉执行与监管则无法达到预定的效果,因此监管显得极其重要。成立以业务院长为组长,护士长为副组长,由精通业务的护理人员组成监管小组。按计划定期开展抽查监管工作,对护士的违规行为及时纠正处理。依据风险评估的结果,总结经验与教训,提出相应的改进措施,限期及时整改到位。 1.3 效果评价 寻找护理现存及潜在风险的高危因素,对护理风险进行定量分析和描述,并制定每月风险发生的概率表及危害程度等级表,为制定针对性护理措施提供理论依据[3]。主要评价如下四个方面的内容,患者满意率、护理纠纷投诉率、护理质量评分、风险事件发生率。 1.4 统计学处理 所有资料录入到Excel-2003中,利用SPSS18.0软件,计量资料用x-±s表示,利用t检验;率的比较,利用x2检验, 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对照组与实验组满意率、护理纠纷投诉率、护理质量评分、风险事件发生率分别为:85.6%、14.3%、85.71±1.8、28.65%;95.8%、0.53%、97.85±0.9、2.78。实验组满意率(%)与护理质量评分都显著高于对照组,其x2为68.26(P<0.05、t为2.78(P<0.05))有统计学意义。实验组显著高于对照组皆有统计学意义。。实验组护理纠纷投诉率(%)与风险事件发生率(%)都显著低于对照组,其中x2分别为93.97(P<0.05)、284.58(P<0.05皆有统计学意义。 3.讨论 伴随着国家医药卫生的改革的进一步深入,对卫生工作的重心进行了适当的调整,同时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随着社会的发展,公众的健康意识及维权意识正日益增强,“医疗护理风险无处不在”已成为医疗护理界的共识[6]。护理风险管理以预防为主,通过实施护理风险管理可以提高护理人员识别、防范护理风险的意识与能力。消除护理过程中的安全隐患,为患者提供更加安全、优质的护理服务,有效降低了护理风险事件的发生率。通过两年的探索,利用风险管理在内科护理中的管理模式,患者满意度上升明显,内护理质量有效提高;护理纠纷投诉率及风险事件发生率低大幅下降。同时护理人员自信心增强,工作责任心大幅提升,工作积极性也悄然形成,从而使工作进入了良性循环的局面。因此,风险管理在内科护理中的应用意义重大,增强了内科护理人员从风险防范意识及化解风险的能力。【参考文献】 [1] 李晓惠,邹晓清.临床护理风险事件分析与对策[J].中华护理杂志,2005,40(5):375-377. [2] 傅铭,邵志华.医院手术室护理风险及管理对策[J].中医药管理杂志,2009,17(1):92-94. [3] 李玉秀.基层医院ICU护理风险管理[J].中国医药科学,2012,12(16):172. [4] 王斌全,张培丽.护理管理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9,97.

(完整版)护理安全管理及风险防范

护理安全管理及风险防范 2018.5.23 阜蒙县人民医院柴艳华 瑞士奶酪理论 1990年,曼彻斯特大学教授詹姆斯端森在其著名的心理学专著《Human error》中提出了瑞土奶酪理论( Swiss Cheese model)。它的内在逻辑是:组织互动可以分为不同层面,每个层面都有漏洞,不安全因素就像一个不间断的光源,刚好能透过所有这些漏洞时,事故就会发生。这些层面叠在一起,就像有孔的奶酪叠在一起,所以又称为瑞士奶酪模型。此理论被经常用于职业安全教育。 医疗错误的发生来源于一连串失误,如同James Reason提出的瑞士奶酪模型,一片片奶酪上的空洞代表医疗照护过程中所建立的防御机制的弱点,日常工作中发生的错误,必须突破所有的防御机制,才会发生一件不良事件。所以说,不良事件的发生代表我们所设计的防御机制的缺陷,这些不足都可以进行改善,设法找出系统性的原因,建立多层防御体系,如优化流程、加强职业培训、改善工作环境等,对缺陷或漏洞互相拦截,预防再次发生类似的医疗错误。 中国医院协会患者安全目标(2017版) 目标一正确识别患者身份 目标二强化手术安全核查 目标三确保用药安全 目标四减少医院相关性感染 目标五落实临床“危急值”管理制度

目标六加强医务人员有效沟通 目标七防范与减少意外伤害 目标八鼓励患者参与患者安全 目标九主动报告患者安全事件 目标十加强医学装备及信息系统安全管理 护理安全相关概念 安全:没有危险、不受威胁、不出事故。 护理安全:指患者在接受护理的全过程中,不发生法律和法定的规章制度允许范围以外的心理、机体结构或功能上的损害、障碍、缺陷或死亡。 护理安全管理:是指运用技术、教育、管理三大对策,采取有效措施,把隐患消灭在萌芽状态,把差错事故减少到最低限度,防范意外发生,创造一个安全高效的护理环境,确保病人生命安全。 护理安全是高质量护理的基础是优质护理服务的关键 影响护理安全的因素 1、管理因素: 1.1规章制度落实不到位,对医院及护理部下发的文件及各项要求不能及时落实或不能及时传达到每个人;对制度落实缺乏有效监督指导,导致规章制度形同虚设。在护理工作中,未严格落实各项规章制度,特别是护理核心制度,不严格执行各项技术操作规程,不认真落实疾病护理常规,导致护士按习惯、凭印象草率行事,是造成不安全的严重隐患。 1.2监控力度不够:管理者对潜在的不安全因素缺乏预见性,没有定期召开专题安全讨论会,对护理过程质量缺乏有效的分析、总结;如:对急危重症抢救流程、围手术期护理质量、工作环节、应急预案、服务规范用语以及科室护理质量控制标准执行不力等,使护士在日常护理工作中,有章不循,缺乏有效督导,随意性较大,存在安全隐患。 1.3对护士教育培训不足:主要表现在仅注重护士的工作完成情况而忽视护士的在职培训。对护士的业务培训、法律法规培训、职业道德教育不够等。当前护理科学的快速发展对护理人员的素质要求在逐步提高,如果不能及时根据专业技术发展的情况进行改善,找不到有效提高护士素质的途径,对护理安全的影响将会越来越显著。 1.4护理人员配置不足,不能满足工作需要而埋下安全隐患。护理工作量大,护士超负荷工作,未做到弹性排班,会使少数护士身心疲惫而产生厌烦心理,不能很好的完成本职工作。如:休假制度的执行,必须根据科室具体情况,在保障科室工作正常运行的基础上才能安排人员休假。

儿科护理风险管理与防范措施

儿科护理风险管理与防范措施

. /h1 -- -- 本站首页 免费课件 免费试题 整册教案 教育资讯 计划总结 英语角 幼儿教育 文书写作 海量教案 免费论文 网站地图

收藏本站 语文科数学科英语科政治科物理科化学科地理科历史科生物科中考备战高考备战高考试题中考试题教学论文作文园地

经济论文 理工论文 管理论文 法律论文 行政论文 艺术论文 医学论文 文史论文 农科论文 英语论文 课程改革 教育法规 教育管理 家长频道 您现在的位置:3edu教育网免费论文医学论文护理学论文正文3edu教育网,百万资源,完全免费,无需注册,天天更新! 儿科护理风险管理与防范措施

(一) 一、分析风险的因素(1)护理风险的高危因素: 1)高危人员。例如刚参加工作的护士、轮科护士、进修护士、无执业资格护士以及实习护士。年轻的护士工作时间短,临床经验不足,资历较浅、例如在抢救室内对窒息的患儿进行吸痰操作时,有可能因护士的经验不够,操作不规范,对患儿的呼吸道粘膜造成损伤,引起患儿呼吸道粘膜出血、水肿,加重患儿的呼吸困难症状。在对患儿的病情进行监测时,因不具有足够的专业理论知识,对于呼吸、心率、体温等出现异常的生命体征没有及时辨别,延误了最佳的抢救时机,这些都会增加护理风险的机率。 2)高危时段。如交接班、午休以及节假日,特别是工作集中的时间,因儿科疾病的变化较快,而且难以预料。如果值班的人员不足,护士稍微不注意就可能导致护理纠纷和差错。3)高危病人。例如特殊体质患儿、危重患儿以及需要进行特殊治疗的患儿。(2)护理风险的相关因素: 1)护理管理方面儿科护士人员紧张,编制严重缺乏,与正常的床护比要求有很大的差距,护士都在超负荷中工作。每年都会新进一批护士,这也同时给管理带来一些问题。另外护士的工作存在多面化,不但要完成正常的业务工作,而且还要完成一些其他事务工作,这就会导致对护理质量的监控出现疏忽。2)护士责任心不强儿科有一种特殊的称呼“哑科”,和患儿疾病相关的资料只能通过家长及描述以及护士的观察得到,如果护理人员没有高度的责任心,对患儿的病情观察的不仔细,就易导致医疗纠纷及事故;另外,儿科用药很严格,所用剂量较小,多数是根据公斤体重进行计算,如果没有高度的责任心,就会导致用药差错,短时间内输入大量液体或者用药剂量过高就会导致患儿出现不适,也容易出现护理差错。二、防范措施(1)牢固树立“安全第一”的观念对患儿实施护理时,要严格按照规章制度执行,护理人员应定期学习相关的安全知识,工作中记录护理工作的不足之处。(2)建立健全护理安全管理网络,成立安全管理小组由每个科室的护士长负责,紧抓护理安全,同时根据本科室的特点制定相应的防范措施。(3)强化风险意识,加强护理安全管理在实施护理的过程中都有可能出现护理风险,任何一

护理风险管理

护理风险管理 护理风险管理是指对患者、护理人员、探陪人员可能产生伤害的潜在风险进行识别、评估,并采取正确决策,把风险减至最低的管理过程。护理风险贯穿在护理、处置、配合抢救等各个环节中,因此,应不断完善护理风险管理制度,建立健全护理风险处置预案,加强相关知识培训,强化护士风险防范意识,提高识别和处理风险的能力。本章归纳了临床较常见的护理风险,如药物过敏性休克、输液反应、输血反应、用药错误、导管脱落、跌倒、压疮、烫伤、窒息、患者自杀、患者走失、针刺伤等的防范与应急处理。 一、药物过敏性休克防范与应急处理 【防范措施】 (1)用药前详细询问患者药物过敏史、用药史、家族史,已知对某种药物过敏的患者,禁用 该药物(精制破伤风抗毒素TAT行脱敏注射除外)。 (2)正确实施药物过敏试验。 (3)过敏试验阳性者,报告医师,并在床头卡、医嘱单、三测单、治疗卡及病历夹封面注明 过敏药物名称,床头挂醒目的过敏试验阳性药物标志,并告知患者和家属 (4)严格执行“三查八对”,用药过程中密切观察药物反应,警惕过敏反应的延迟发生。【处理措施】 (1)一旦发生过敏性休克,应立即停药,就地抢救,同时报告医师和护士长。 (2)将患者立即平卧,保持气道畅通、吸氧,做好气管插管或切开的准备工作,迅速建立静 脉通路。 (3)遵医嘱使用肾上激素、肾上腺皮质激素、血管活性药、抗组胺类药等。 (4)密切观察并记录患者意识、瞳孔、生命体征及尿量等变化,注意保暖。患者未脱离危险 是,不宜搬动。 (5)发生呼吸、心脏骤停时立即行心脏复苏术。 (6)做好患者家属的安抚工作。 (7)6小时内完善抢救记录。 【应急处理程序】 发生过敏性休克→立即停药、平卧、就地抢救,同时报告医师、护士长→开放呼吸道、吸氧、维持有效通气,建立静脉通路→遵医嘱注射肾上腺素或地塞米松→遵医嘱给药,解除支气管痉挛、维持有效循环→心搏骤停进行心脏复苏→密切观察病情变化,做好记录→安抚患者及家属→告知患者今后避免使用该类药物。

护理风险管理方法

护理风险管理 一概念: 医疗服务行业是一种高技术、高风险的行业。护理工作是医疗活动重要的组成部分,只要有护理服务活动,就必定存在着护理风险。 风险:是指可能发生的危险与危害,包括经济风险、政治风险、法律风险、人身风险等。 护理风险:是指从事医疗护理服务活动中可能发生的危险与危害,受其主、客观、因素的影响,存在突发性和难以预测性。 二、护理风险因素: (一)、病人因素:所患疾病的危险性、复杂性和医疗护理技术难度等决定护理风险概率的客观因素。因疾病的自然过程和疾病发展而导致不幸的情况时有发生,而进行的治疗并不都能治疗疾病,治疗成功率也会因人而异。如病人期望值过高或医患沟通不足往往会被误认为是医疗事故而发生医疗纠纷。 (二)、护理人员因素: 1、自身素质因素:业务知识缺乏、法律观念淡薄、服务意识不强、缺乏责任心、不尊重病人的知情权,团结协助精神差等等因素,给病人造成不安全感和不安全后果。 2、技能因素:护理人员技术水平低下,临床经验不足或相互配合不协调,直接或间接危害病人的健康甚至生命。 3、没有履行告知签约制度:对有风险的护理措施护士没有严格履行告知与签约制度:如:全麻后病人,护士应将注意事项详细向病人及家属说明,必要时让病人及家属签字认可,以避免因健康教育不到位而引起护患纠纷,建议护患互动,风险共担的新型护患关系。 (三)、药物性因素:指错误用药、无效用药、药物配伍不当或使用有质量问题的药物所导致的病人病程延长,出现药物不良反应,或造成药源性疾病,甚至危及病人的生命。 (四)、医院卫生环境因素:指医院卫生环境差导致病人和医务人员身心健康受到损害,如废弃物,剧毒药物、消毒制度、化学试剂、放射线污染等。 (五)、医疗设备、器械因素:因医疗器械、设备因素影响医疗护理技术的有效发挥而延误病人的诊断治疗、护理,如设备不全、性能不好、规格不配套、医疗物资供应不及时、数量不多、质量差等都会降低医疗护理技术能力,影响医疗护理效果。 (六)、组织管理因素:指组织领导、人力资源管理、设备环境管理、安全保障制度等方面因素直接或间接对病人及医务人员的健康造成损害。如职工的职业道德、安全教育工作薄弱、规章制度不健全、不落

护理风险管理在医院护理工作中的运用

护理风险管理在医院护理工作中的运用 有研究表明,临床护理工作与患者安全相关性指标,如:抢救成功率、并发症发生率、卧床 患者压疮、给药错误等有密切关系。风险管理是一个管理程序,是指对现有和潜在的风险的 识别、评价和处理,以减少风险事件的发生及风险事件对患者和医院的危害及经济损失[1]。 护理风险是指在护理过程中不安全因素直接或间接导致患者死亡或伤残后果的可能性[2]。运 用护理风险管理程序指导临床护理工作,提高了护理服务质量,有效地降低了护理风险的发 生率。 1 护理风险 1.1 人员因素 护理人员的数量和专业技术水平丰富的专业知识直接关系到患者的安全。研究显示,护士为 患者提供的直接护理时数,与注册护士占所有临床护理人员的比例和医源性泌尿系统感染率、呼吸道感染率、压疮发生率等指标呈负相关。护士的工作经验缺乏、能力水平低下以及工作 疲惫、紧张,均可导致注意力不集中和行为过失,也直接影响患者的安全。 1.2 管理因素 管理者应给予护士充分的关怀,管理者应给护士深造的机会,利用多种形式培养她的学习兴趣,激发学习热情,不断拓宽知识面,提高科学文化知识和操作技术水平,护理常规、规范 的不健全和不完善以及工作过程、流程存在漏洞和缺陷。护理常规和护理技术规范是护理人 员实施工作的依据。护理常规、规范的缺乏可以导致护理工作的盲目性和随意性,从而增加 风险。 1.3 患者因素 患者的身体状况、疾病情况、生活方式、与医务人员的合作等方面存在风险。在医院中存在 不同风险的患者,如儿童和体弱的老人、昏迷的患者、使用血液或者血制品的患者、临终患者、需要约束的患者、有坠床或者跌倒倾向的患者、有潜在深静脉栓塞危险的患者等。存在 风险的患者应当是护理工作中关注的重点人群。 1.4 技术因素 技术不熟练,静脉穿刺技术差,药物外漏、外渗,抢救时配合能力差。 1.5 设备及环境因素 医院的设备、设施、护理环境,活动空间、地面是否湿滑、各种设备是否始终处于正常运行 状态等,特别是抢救设备必须保持完好状态,一旦有故障,就可能会使抢救失败,导致患者 死亡。 2 护理风险管理 包括护理风险的识别、评估、处理、管理效果评价[3]。 2.1 护理风险的识别 2.1.1 概念 护理风险的识别是护理风险管理的基础,其主要任务是分析、识别护理服务过程中可能出现 的风险事件。风险识别的方法主要有3 种:①通过以往积累的临床资料入手,分析和明确易发生风险事件的关键部门,如:急诊、手术室、ICU;关键环节,如:输血,输液,应用青霉

护理风险管理

护理风险预案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 1.处理措施 (1)接到突发事件通知后,积极进行相关准备,严格服从上级安排。护理系统由护理部统一指挥、调配,组成应急抢救队。 (2)迅速了解突发事件的原始情况和发展动态,包括地点、原因、伤亡和现场医疗条件等情况。 (3)检查待用和储备的应急医疗设备、器械、药品、通讯器材等,进入临战状态,作好出发前的一切准备。 (4)在现场救护的过程中,服从统一调配,互相配合,尽量将损害降至最低程度。 (5)及时收集、反馈、上报抢救工作开展情况及存在的问题,根据情况及时作出调整。 2.处理程序 接到通知→组成护理应急抢救队→了解突发事件的情况→准备急救用品,待命→紧急救护→反馈消息→及时汇报。药物过敏休克防范与应处理 1.药物xx休克防范 (1)用药前详细询问患者药物过敏史、家族史、用药史,已知对某种药物过敏的患者,应禁用该药物(T.A.T行脱敏注射)。 (2)正确实施药物xx试验。 (3)过敏试验阳性者,通知医生,禁止使用该药物,并在医嘱单、病历夹上注明过敏药物名称,床尾挂过敏试验阳性标志,告知患者及其家属。 2.药物xx休克应急预案

(1)一旦发生过敏性休克,应立即停药,就地抢救。 (2)将患者立即平卧,抬高脚部。吸氧并保持气道畅通,必要时行气管插管或切开。 (3)迅速建立静脉通路,遵医嘱使用肾上腺素、肾上腺皮质激素、血管活性药物(多巴胺、间羟胺等)、抗组胺类药物等。并记录。 (4)发生心跳骤停时应立即行心外心脏按压术,同时施行人工呼吸。 (5)密切观察患者的意识、体温、脉搏、呼吸、血压、尿量及其他病情变化,患者未脱离危险期,不宜搬动。 (6)6小时内完善抢救过程的记录。 (7)做好患者和家属的xx工作。 3.处理程序 发生过敏性休克→立即停药,就地抢救→平卧→报告医生、护士长→保持呼吸道通畅,维持有效通气→遵医嘱皮下注射肾上腺素→建立静脉通路,遵医嘱给药,采取抢救措施→补充血容量,维持循环→解除支气管痉挛→心跳骤停时进行心肺复苏术→密切观察病情变化→做好护理记录→安抚患者及家属→交代患者及家属今后避免使用该药物。 输液反应防范与应急处理 输液反应的防范 (一)减少输液微粒的产生 1、药物的配置:配置环境符合要求,最好使用超净台或静脉配置中心完成配药工作。 2、采用密闭式输液,禁止开放式输液:所有的输液管必须配有终端过滤器。

提高护理风险防范 强化护理风险管理

提高护理风险防范强化护理风险管理 发表时间:2010-09-29T17:13:47.420Z 来源:《中外健康文摘》2010年第26期供稿作者:杨柳[导读] 规章制度的不健全、不完善,对职责、制度、常规的督促检查不到位,对护理的业务培训未能及时跟上。杨柳(湖北省仙桃市中医院湖北仙桃 433000) 【中图分类号】R47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5085 (2010)26-0252-02 【摘要】要确保医院安全,最重要的是立足防范,而做好防范最重要的工作就是风险管理。护理质量是医疗安全的保证,护理安全是护理质量的基础,也是防范和减少医疗事故及纠纷的重要环节。因此,应该加大风险监控,制定系统的风险防范措施和预案,以增强护士的风险意识,提高护理安全系数。 【关键词】护理安全风险管理风险防范 护理安全是指实施护理全过程中病人不发生法律或法律规章制度以外的心理、机体结构或功能上的损害、障碍、缺陷或死亡。风险管理是指病人、工作人员、探视者可能伤害的潜在风险进行识别,评估并采取正确行动的过程。因此,强化风险管理是护理安全的保证。 1 影响护理安全的因素的风险评估 1.1 护理人员因素因为护理人员是护理措施的实施者,因此,护理人员素质的高低是关系到护理安全与否的首要因素。护理人员专业知识不全面、业务素质较差、技能操作不熟练给病人造成痛苦,对病人病情变化无法作出准确的判断,不能及时报告医师,及时处理,延误抢救的时机而引发护理缺陷、护理纠纷、不能先行评估存在或潜在的护理风险、不能防范风险。 1.2 物质因素设备、物品的管理不善,物质的缺陷,尤其是急救物品不能保证完好备用状态是导致病人对护理工作不满、发生纠纷的重要原因。 1.3 环境因素医院基础设施及布局不当存在潜在不安全因素。环境污染所致的不安全因素、危险品管理不当及使用不当等潜在不安全因素,病区治安问题。 1.4 管理因素规章制度的不健全、不完善,对职责、制度、常规的督促检查不到位,对护理的业务培训未能及时跟上。 1.5 病人因素护理是一项护患双方共同参与、共同协作的活动,有赖于病人的密切配合及支持,沟通不良会导致病人和家属对护理工作的不理解和不信任。 2 风险管理的措施 2.1 加强护理人员的培训,提高防风险的能力 2.1.1 风险意识及法律知识培训组织护理人员参加风险管理培训班,接受风险管理知识的系统学习。了解风险管理的作用与目的,牢固树立“安全第一、质量第一”的思想观念,消除护理不安全性,组织反复学习《医疗事故处理条例》、《医院护理工作管理制度》、《护理差错制定标准及处理方法》等与护理安全管理有关的文件、组织差错讨论分析会、书写心得体会,从中吸取教训,强化意识,使之自觉遵守规章制度及常规。 2.1.2 护理专业知识及技能的培训分层次对每位护士进行相关理论知识及操作技能的规范化培训和达标考核,并利用层会交班、业务查房等形式对存在的风险进行评估及讲评,对已发生的缺陷进行分析讨论,让护理人员掌握护理常见风险事件的高危因素、基本特征和处理程序,提高护理风险的评估及防范能力。 2.1.3 沟通技巧及服务礼仪的培训,以文明、得体的护理行为、语言赢得病人的信任和尊重。 2.2 加强管理,确保护理安全 2.2.1 健全护理规章制度护理规章制度是护理安全的基本保证,是处理各项护理工作的标准和依据,是护理安全管理的重要内容。根据各科护理工作的实际情况,以整体护理为依据,制定适合本科的规章制度,各班工作程序,分解目标,责任到人,将工作内容具体化、明确化、目标化,重要的安全管理制上墙警示,使护理工作有章可循,及时发现事故隐患,及早采取防范差错事故发生的有效措施。 2.2.2 加强质量监控加强对基础质量、环节质量、终末质量的质控,严格执行查对制度、细化质量检查内容、深化质量检查范围、强化质量检查力度,保证安全工作常抓不懈,防患于未唬 Π鸦だ矸缦湛刂圃谧钚》段А?2.2.3 提高护理文书的书写质量,写好护理记录,不仅是护士应尽的责任和义务,也是提高护理水平、防范医疗纠纷的保障,护理记录书写要认真、规范、及时、准确,做到“做我所写,写我所做”,增强法律意识,避免在医疗纠纷中承担护理记录的缺陷的法律责任。 2.2.4 重视物品、设备的管理,保证物品的供应、设备的维修,固定专人管理,加强物品、设备交接班管理,尤其是急救物品设备,确保物品的质量,设备功能完好状态。 3 经验总结 3.1 加强检查检查是发现问题促进落实的必要措施,做到重点工作要常查,重要节日及特定时间要重点查,针对个人特点及时查,全面工作要定期查。 3.2 完善护理规章制度,只有健全了规章制度、工作流程和风险防范预案,护理人员才有章可循,使护理工作井然有序。 3.3 加强护理人员的培训和风险监控,确保护理安全的各项制度落实到位,对护理工作的每一个环节都应进行严格质控,把护理不安全因素控制在最低限度,使护理安全管理制度化、标准化、规范化,切实为病人提供安全、方便、放心、满意的全程优质服务。参考文献 [1]刘仁娟.护理安全与事故防范研究进展.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05:21[21]:73-74. [2]林菊英.医院管理学.护理管理分册,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3:167.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