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书法篆刻艺术欣赏

书法篆刻艺术欣赏

书法篆刻艺术欣赏
书法篆刻艺术欣赏

书法的艺术欣赏

课型:欣赏·评述

课时安排:2课时

一、教材分析

本课教学以欣赏、分析、评述书法与篆刻艺术作品为学习内容,让学生对书法与篆刻的艺术展开研究、分析、讨论、评述,增加学生对书法与篆刻艺术的认识和了解,提高学生的审美水平,锻炼学生用语言和文字评述书法与篆刻艺术作品的能力。对习惯于欣赏纯具象美术作品的学生而言,书法与篆刻的艺术完全是具象与抽象合二为一的统一体,是一种全新的艺术表现形式,学生对其的学习认识有一定的难度。

书法与篆刻的艺术是中国传统艺术之一,是运用笔画、结构(结体、章法)、墨色等手段塑造艺术形象、表现审美情感的书写汉字的艺术样式。

书法与篆刻是视觉造型艺术,是以汉字形体为审美意味表现的媒介、载体,它不直接模拟客观物象,不再现、反映具体的自然、生活场景,具有抽象性的造型特点。

书法与篆刻不同于具象绘画,不模拟、再现客观物象,它又不同于纯抽象绘画,脱离文字结构形式。

书法与篆刻艺术形象是“形”、“势”、“义”统一的文字造型形象。其“形”是以汉字形体为基础的抽象形象。汉字形体具有丰富多样的造型审美条件,书法文字形象是具象与抽象的统一体。其“势”决定了书法形象的时序性定向连续空间。书法的空间形式具有时间性、运动性,书法造型结果凝结着一次性的不可重复的过程性特征。其“义”使书法形象成为形、义兼备的综合审美形态,字义因素对书法造型形式和审美情感内容产生极大的影响,书意与文义的和谐统一是书法美的理想状态。

书法与篆刻以汉字为表现载体。汉字已有四千多年的历史,字体不断演变,先后出现了甲骨文、金文、大篆、小篆、隶书、草书、楷书、行书等八种有代表性的字体。

课文内容分两部分,第一部分为书法艺术作品欣赏。书法作品展示了甲骨文、金文、大篆、小篆、隶书、草书、楷书、行书等八种有代表性的字体的精品供学生欣赏,并对八种字体的演变及艺术形式、艺术特点等作了概括的介绍。第二部分为篆刻艺术作品欣赏。课文对篆刻的意义、篆刻艺术的沿革作了概括性的介绍,并展示了各朝代的、各种风格的、不同形式的篆刻艺术作品供学生欣赏。

本课学习内容表现形式为学生常用的文字书写,学生最为熟悉。但作为一门艺术,教师应注重引导学生从文字的书写形式美的角度去分析研究、欣赏评述,让学生认识汉字的源流,字体的演变,帮助学生从美术的角度认识书法和篆刻艺术作为一种文化现象并非孤立地形成和演变,而是历史文化的凝缩和表现,是中

华文化的一种艺术体现。通过学习,学生能够了解书法和篆刻艺术与中华历史文化的历史特质和文化精神的关系,了解和认识书法与篆刻艺术跟生活的关系及美术的文化价值,认识中华民族文化和艺术形式都有其根源,而丰富多彩、博大精深的书法和篆刻艺术,其根源正是牢牢地根植于历史文化和民族文化的沃土之中。让学生形成珍视和保护人类文化遗产的意识。

书法和篆刻艺术学生接触不多,课前可布置学生通过网络、图书馆等查找相关的学习内容以及学习资料,以帮助学生初步获得审美经验及鉴赏能力。

二、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欣赏不同时代和文化的书法作品,了解重要的书法家和流派,了解中国文字的源流以及书法艺术的风格和特点。

2、能力目标:通过描述、分析、比较与讨论等方式,认识书法艺术的不同流派及表现形式;对书法作品的美术现象进行简短的评述,表达感受和见解。

3、情感目标:对书法作品产生强烈的兴趣和认同感,关注和尊重民族文化遗产,增强民族自豪感。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

1、教学重点:欣赏中国书法艺术的独特形式、艺术语言和审美取向,了解中国文字形成的源流和发展的历史,领略文字书写的艺术美,认识书法艺术与一般文字书写的区别。

2、教学难点:欣赏书法作品,感受作品的艺术特征,理解书法艺术的形式美和造型美。

四、教学准备

(一)教师用具:教材。

(二)学生用具:课本。

五、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2分钟)

(二)引入新课:(5分钟)

1、直接板书课题:

书法的艺术欣赏(板书)

让学生阅读课本内容,通过阅读,粗略了解本节课主要内容。

2、提问:今天我们着重学习书法。什么是书法?为何称之为一门艺术?

书法:“书”中国文字;“法”是书写者内涵、性格、精神的一种体现,一种书写文字的方法,即书写方法。(板书)

为何称之为一门艺术?写字是艺术,可是,写字却不一定是书法。

——艺术来源于生活而又高于生活,人们在日常生活中有追求美好事物的愿望,这是人类艺术产生的极源。同样人们在书写活动中,也有美的追求,希望把字写得漂亮,而这种对美的追求以前是处于本能,后上升到自觉的一种行为,所以产生了书法这门艺术。

本课主要从文字的书写形式美的角度去欣赏、分析、评述一件书法作品,让

学生认识汉字的源流,字体的演变,书法是中国传统艺术之一,是运用笔墨、结构、章法、气韵等手段塑造艺术形象,表现审美情感的书写法字艺术样式。(板书)

步骤:欣赏、分析、评述;

三要素:笔法、结构(结体、章法)、墨色。

3、识字游戏,引入新课。

今天我们来做一个猜字游戏,老师分别请两位男生,女生上黑板书写出老师出的文字,猜猜看是什么字,没有请到的同学可以在下面自己书写,比比看谁猜得多。

9个象形文字:月、日、羊、四、水、云、天、兔、眉。

(文字由象形文字开始,从而引出文字的演变过程,开始深入教学。)(三)新课教学:(25分钟)

提问:文字是怎么形成,如何演变的?(6个演变过程)

(一边板书,结合课本作品,一边讲解不同时期文字演变的过程和特点。)刚刚和同学玩的游戏,是一种象形文字,一种最原始的造字方法。

象形文字→篆书:大(甲骨文、金文、籀文)→隶书→楷书欧、颜、柳(唐)正书小(秦篆)赵(元)

→行书→草书章草

今草{小草、大草(狂草)

(1)象形文字:来自于图画文字,一种最原始的造字方法,是华夏民族智慧的结晶,是老祖宗们从原始的描摹事物的记录方式的一种传承,是世界上最早的文字,也是最形象,演变至今的象形文字。

(2)篆书:

A、大篆

B、小篆:特点:形体齐整,线条匀称。(铁线篆)

A、大篆分为:

a、甲骨文:

中国远古时代刻在龟甲兽骨上的文字,多是古人占卜的记录。

主要指殷墟甲骨文,是中国商代后朝王室用于古人记事而刻在龟甲和兽类上的文字,它是中国已发现的古代文字中时代最早、体系较为完整的文字。

甲骨文的发现:

清朝末年,(光绪25年,西元1899年)

甲骨文于1898年被古董商,金石学家王懿荣(甲骨文之父)所识别,他是当时最高学府国子监的主管官员,有一次他看见一味中药叫龙骨,看见上面刻着

字,觉得奇怪,就翻看药渣,上面居然有一种看似文字的图案,于是他把所有的龙骨都买了下来,发现每片龙骨上都有相似的图案。他把这些图案画下来,经过上时间的研究他确信这是一种文字,而且比较完善。后来人们找到了龙骨出土的地方——河南安阳小屯村,主要是龟类、兽类的甲骨是以人将他们命名“甲骨文”。

字体形体:用刀刻在较硬的龟甲兽骨上,刀有锐有钝,骨质有软有硬、有粗有细,所以文字有长有短,笔画较细,方笔居多。

b、金文:又叫钟鼎文,铸刻在青铜器上的铭文。青铜器铭文分刻、铸,浇

铸前要经过书写,刻模等制作过程,金文结构、章法随字形大小而变化,与甲骨文风格迥然不同。

《散氏盘》其书法浑朴雄厚,字体用笔豪放质朴,敦厚圆润,结字奇垥隽纯正,壮美多姿。

c、籀文:周宣王时的太史籀所书而得名。

《石鼓文》是籀文代表,因刻于10个似鼓的石头上而得名。

其字体,上承西周金文,下启秦代小篆。书为石鼓、秦篆的先声,字形方正、大方。横竖折笔之处,圆中寓方,转折处竖画内收而下行时逐步向下舒展。用笔起止均为藏锋,圆融浑劲,结体促长伸短,匀称适中。

《石鼓文》是集大篆之成,开小篆之先河,在书法史上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

B、小篆:

大篆和小篆两者分界线是秦朝统一六国后,统一了文字,使得大篆演变成小篆,也称秦篆。

《峄山碑》其碑字笔画的线条非常挺拔,其书体、笔画、结构和章法写字富有美感。《峄山碑》的结字有上下结构、左右结构、包围结构、独体字。字形长方,有的略近于正方,碑阳的字中宫稍松。

(3)隶书:(汉代)

提问:为何汉代开始使用隶书,而不继续沿用篆书?

——更简便,文字的发展一直符合“简便”一词,去繁就简。

(举例)战争时,为了记录事情,人们发现篆书写得太麻烦,书写太慢,而后因为朝代的换代,文字的演变,字不同,书体不同。

(板书)如:“不”字,由篆书—隶书——楷书。(板书“不”不同朝代的写法,演示文字的演变过程。)

隶书特点:书体方正,横画长而直画短,结构特征“蚕头燕尾”,笔法笔笔断,书体字形扁平,体势横向开张。

《曹全碑》为著名汉碑之一,在现有汉碑中,是保存汉代隶书字数较多的一通碑刻,有极高的艺术价值,而且含有重要的历史资料价值。

此碑用笔特征明显,逆入平出,以圆笔为主,运笔如顺势推舟,很少有大蹲大跳之笔,不激不励,笔势稳健。结体精密,平和圆润,碑文字体精美,飘动秀逸。

《张迁碑》碑文记载了张迁的政绩,是张迁故居韦荫等为追念他的功德而刻立的。碑中字体大量渗入篆体结构,字形方正,用笔棱角分明,具有齐、直、方、平的特点。它的字体方整中多变化,朴厚中见媚劲,外方内圆,方整而不板滞。

(4)楷书:书法也是书写者人格精神,情感的完整体现,它是书法家修养个性,才情精神,表达心情,追求物化精神的体现。

我们都说字如其人,从字体就可以看出书写者的性格是如何,也可以锻炼我们正直做人,如楷书一般,方方正正,因此,我们才出现了不同的楷书书体。

如楷书有四大家,欧、颜、柳(三者唐代)、赵(元代皇氏后裔),不同时代有不同书写者的书法风格,不同心情下写的字也有所不同。

欧阳询:运笔挺拔,书风狂猛,结构严谨,以骨力见胜;

唐代颜真卿:结构严谨,正面视人,体型丰满,笔画对称匀整,横轻竖种,笔法圆润,柔中带刚;

柳公权:笔法方圆结合,横画并入平出,收笔停笔下按,有蚕头燕尾

笔式;(讲述“笔谏”故事)

(唐穆宗)皇上见到夏州观察判官柳公权的墨笔字,很喜爱。任命柳公权为翰林仕书学士。皇上问柳公权:“你的书法怎么能写得这么好?”回答说:“用笔在乎心地,心正笔法则正(心正则笔正)。”皇上默默地改变了表情,知道柳公权这是用书法来规劝自己,应勤政为民。

(元代)赵孟頫:笔圆架方,流动带行,结构宽厚柔美。(元代皇氏后裔)《颜勤礼碑》颜勤礼是颜真卿曾祖父,写此碑时年71岁。是颜真卿书法最为成熟时期的佳作之一,其结构具有端庄豁达、舒展开朗、动静结合、巧拙相生、雍容大方之特点。此碑结字端庄,宽润疏朗,气势雄强,骨架开阔,方形外拓,横细竖粗非常明显,方圆转折的笔法清晰。

(5)行书:是形体和笔势介于草书和楷书之间的一种书体,结构、笔画近似于楷书,使转、风韵又似草书。王羲之有“书圣”之美誉。

(板书)A、王羲之《兰亭序》天下第一行书;

B、颜真卿《祭侄稿》天下第二行书;

C、苏轼(唐宋八大家)《寒食帖》天下第三行书。(讲述苏轼故事)

《渡海帖》(书本上范作)是苏轼临终前最后的字帖,字帖中苏轼情感波澜起伏,前七行书家心境较为平和,书写中规中矩,后随情感激越,用笔率意奔放,随意挥洒。可明显看出苏轼被贬海南的悲愤情感。而后心情慢慢有所平缓,字体随心情变化而变化。写完这字帖,苏轼变肚子疼痛,去世了。

三大行书都是作者在非常平静的心情下的作品,抒发了书写者的心情。(6)草书:是书写便捷而产生的一种书体,也是体现书法家性格和表现力的一种书体。草书分为早期草书、章草、今草。今草分为小草和大草(即狂草)。(讲述张旭的故事)

张旭,草圣。

张旭喜欢喝酒,经常在酒馆喝醉了后不给钱,老板不让他走,让他写字作为酒钱,没有毛笔就直接用头发来写,别人都称他为“草癫”。

师:教师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针对板书回顾文字演变过程。

六、课堂小结:(5分钟)

总结:我们刚刚初略的了解书法的整个演变过程,通过了解汉字的演变过程,欣赏各个朝代和书体的书法作品,让我们深刻的理解了文字的文化内涵和我们中国历史的底蕴,我们处在一个键盘的时代,但是也要重视我们的艺术瑰宝。从身边做起,从自己做起,通过多练字、写字来提高自己的书写能力。

七、板书设计:

第二课书法的艺术欣赏

书法:“书”:中国文字;

“法”:书写方法。

步骤:欣赏、分析、评述

三要素:笔法、结构(结体、章法)、墨色

象形文字→篆书:大(甲骨文、金文、籀文)→隶书→楷书欧、颜、柳(唐)正书小(秦篆)赵(元)

→行书→草书章草

今草{小草、大草(狂草)

王羲之(书圣)《兰亭序》第一

颜真卿《祭侄稿》第二

苏轼(唐宋八大家)《寒食帖》第三

八、教学后记:

本节课条理清晰,板书明确,有条理,讲课过程内容与故事结合穿插,有趣味性,也有互动环节,可激励学生学习的趣味性;学生积极性强,很配合老师上课,课堂气氛活跃。

不足之处:提问过于深奥,时间没有掌握好,应留有足够的时间布置下节课要带的东西。

浅谈中国民间美术的起源传承与发展

浅谈中国民间美术的起源传承与发展 民间美术是相对于宫廷美术、文人美术、学院派美术等形式而言,它直接来源于人民大众。中国民间美术是中国民间大众为了满足自身的社会生活需要而创造的视觉形象艺术。民间美术作为中国民俗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艺术价值远远超越了民间美术本身,具有极为丰富的美学、历史和人类文化等内涵,它不仅是中华民族文化宝贵的结晶,也是中国美术范畴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就其创造者来说,它是亿万劳动者创造的群体艺术,是生产者的艺术。 一、民间美术的起源 民间美术起源于古代先民的劳动与生活实践,原始人在制造劳动工具的过程中,发现匀称、光洁、锋利的工具用起来既方便又顺手,因此各种工具的制作都按着这 种标准发展,这种对实用性的追求逐渐演变成对视觉愉悦感的追求,并在实用造物 活动的基础上逐渐发展了审美,使之既能满足实用的需要,又能满足审美的需求。 民间美术存在于人民的日常生活、节日活动、祭祀活动。它很自然地反映劳动人民 的思想、情感和美的观念;强烈地体现着民族性和地方性;它的创作和流传方式是 集体的,既有传统性又有变异性;它就地取材,因材施艺;它与宗教、风俗有着密 切的联系,但它不是迷信品;它在艺术创作上集壮美和朴素美于一体,常为专业美 术家们所吸取。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与社会分工的细化,民间美术的分类增多,做工 也愈加细致多样了。从殷商到近代,民间美术都出现了兴旺的发展状态,并以其强 大的生命力渗透到人们的衣食住行之中。竹编、草编、蜡染、泥塑、剪纸、年画、 蓝印花布、绣帐帘、兜肚,挑花头巾、皮影等等民间美术作品都是基于实用目的而

创作的,但同时却融实用性与审美性于一体。民间美术作为我国古代一种主要的艺术形态,在几千年的古代文明历史中显示出了强大的艺术力量。不少民间美术还残留着原始美术的痕迹,今天我们看到的民间剪纸、刺绣、年画、瓷器中就保留着很多原始的遗留痕迹,如古代陶器上带有巫术色彩的图腾符号。民间美术起源于古代先民的劳动与生活实践,原始人在制造劳动工具的过程中,发现匀称、光洁、锋利的工具用起来既方便又顺手,因此各种工具的制作都按着这种标准发展,这种对实用性的追求逐渐演变成对视觉愉悦感的追求,并在实用造物活动的基础上逐渐发展了审美,使之既能满足实用的需要,又能满足审美的需求。比如说,新石器时代的远古人类发明了钻孔技术,他们用贝壳和兽骨制作项链来装饰自己,吸引异性。再比如说仰韶文化所遗存的带有各种纹饰图案的彩陶不但具有巫祭的色彩,更具有视觉上的对称感与韵律感。石器、项链、陶器这些艺术作品都是民间美术的最初形态,它以其稚拙、俭朴的形式为后来各类美术的发展奠定了基础。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与社会分工的细化,民间美术的分类逐步增多,做工也愈加细致多样了。从殷商到近代,民间美术都出现了兴旺的发展状态,并以其强大的生命力渗透到人们的衣食住行之中。如竹编、竹刻、草编、蜡染、泥塑、面塑、糖人、剪纸、年画、风筝、蓝印花布、绣帐帘、肚兜,挑花头巾、皮影等,这些作品都是基于实用目的而创作的,但同时又融入了审美性,在几千年的古代文明历史发展中显示了其强大的艺术生命力,是我国民族艺术中很重要的组成部分。民间美术有着那些掌握高超技艺的职业艺术家们难以感悟、体验和表现的方面。最贴近生活的民间艺人能用最朴素、最纯真、最强烈的语言表达自己内心对生活的最深刻感受,这才是艺术的真谛。民间美术也一直受到艺术家的关注,历史上多少有成就的艺术家都向民间美术学习、从中汲取营养,创造了许多优秀作品。高更、马蒂斯、莫底力阿尼、毕加索、亨利·摩尔等伟大

书法篆刻考试重点

一、名词解释(5*6’ =30 1、甲骨文 甲骨文是指刻在龟甲、兽骨上的文字,时代主要为殷商时期。甲骨文是中国已发现的古代文字中时代最早、体系较为完整的文字。从其形态看,它已包含了均衡、对称、和谐、统一等形式美要素;从其作品看,书法艺术的用笔、结字、章法、风格等均已具备。中国近代四位著名地研究甲骨文的学者有郭沫若、董作宾、罗振玉和王国维,即甲骨四堂”。 2、金文 金文是指铸刻在青铜器上的铭文,也叫钟鼎文。金文应用的年代,上白早商,下至秦汉。商代到春秋时期的金文,一般是铸成的;战国秦汉时期的金文,大都是刻成或鎏成的。金文笔道肥粗,弯笔多,团块多。代表作品有〈〈大孟鼎》《毛公鼎》等。 3、小篆 小篆是秦代官方标准字体,是由秦丞相李斯负责,在秦国原来使用的大篆籀文的基础上,进行简化,取消其他六国的异体字,创制的统一文字书写形式。小篆的笔划较细,所以也有玉箸篆”之称;这种字体要求圆转而匀称的粗细相等的线条进行组合,不论多少笔画都要求组织在一个长方形体之内。结构统一定型,确立了偏旁的位置,使字形逐步固定下来。李斯被称为小篆的鼻祖,其代表作品有〈〈泰山刻石》〈〈琅琲台刻石》等 4、汉碑 汉碑即汉代碑刻。碑文字体以隶为主,碑额文字多用篆书。汉碑(包括拓本) 流传甚多,著名的有〈〈石门颂》〈〈乙瑛碑》〈〈张迁碑》、〈〈曹全碑》等。 5、x x 王羲之是东晋书法家,有书圣之称。少从卫夫人学书法,后草书学张芝,正书学钟繇,博采众长,精研体势,一变汉魏以来波挑用笔,独创圆转流利之风格,隶、草、正、行各体皆精。其作品真迹无存,传世者均为临摹本。其行 书〈〈兰学集序》、草书〈〈初月帖》、正书〈〈黄庭经》等最者名。其子王献之书法亦佳,世人合称为土王”。

书法篆刻艺术欣赏

书法的艺术欣赏 课型:欣赏·评述 课时安排:2课时 一、教材分析 本课教学以欣赏、分析、评述书法与篆刻艺术作品为学习内容,让学生对书法与篆刻的艺术展开研究、分析、讨论、评述,增加学生对书法与篆刻艺术的认识和了解,提高学生的审美水平,锻炼学生用语言和文字评述书法与篆刻艺术作品的能力。对习惯于欣赏纯具象美术作品的学生而言,书法与篆刻的艺术完全是具象与抽象合二为一的统一体,是一种全新的艺术表现形式,学生对其的学习认识有一定的难度。 书法与篆刻的艺术是中国传统艺术之一,是运用笔画、结构(结体、章法)、墨色等手段塑造艺术形象、表现审美情感的书写汉字的艺术样式。 书法与篆刻是视觉造型艺术,是以汉字形体为审美意味表现的媒介、载体,它不直接模拟客观物象,不再现、反映具体的自然、生活场景,具有抽象性的造型特点。 书法与篆刻不同于具象绘画,不模拟、再现客观物象,它又不同于纯抽象绘画,脱离文字结构形式。 书法与篆刻艺术形象是“形”、“势”、“义”统一的文字造型形象。其“形”是以汉字形体为基础的抽象形象。汉字形体具有丰富多样的造型审美条件,书法文字形象是具象与抽象的统一体。其“势”决定了书法形象的时序性定向连续空间。书法的空间形式具有时间性、运动性,书法造型结果凝结着一次性的不可重复的过程性特征。其“义”使书法形象成为形、义兼备的综合审美形态,字义因素对书法造型形式和审美情感内容产生极大的影响,书意与文义的和谐统一是书法美的理想状态。 书法与篆刻以汉字为表现载体。汉字已有四千多年的历史,字体不断演变,先后出现了甲骨文、金文、大篆、小篆、隶书、草书、楷书、行书等八种有代表性的字体。 课文内容分两部分,第一部分为书法艺术作品欣赏。书法作品展示了甲骨文、金文、大篆、小篆、隶书、草书、楷书、行书等八种有代表性的字体的精品供学生欣赏,并对八种字体的演变及艺术形式、艺术特点等作了概括的介绍。第二部分为篆刻艺术作品欣赏。课文对篆刻的意义、篆刻艺术的沿革作了概括性的介绍,并展示了各朝代的、各种风格的、不同形式的篆刻艺术作品供学生欣赏。 本课学习内容表现形式为学生常用的文字书写,学生最为熟悉。但作为一门艺术,教师应注重引导学生从文字的书写形式美的角度去分析研究、欣赏评述,让学生认识汉字的源流,字体的演变,帮助学生从美术的角度认识书法和篆刻艺术作为一种文化现象并非孤立地形成和演变,而是历史文化的凝缩和表现,是中

中国四大石窟的艺术特色

中国四大石窟的艺术特色 悬赏分:30 - 解决时间:2009-2-19 22:18 莫高窟、云冈石窟、龙门石窟、麦积山石窟的艺术特色 简介一点,大概几十字就行 提问者:pipilu419 - 一级 最佳答案 【敦煌莫高窟】 敦煌莫高窟位于甘肃省境内,距敦煌市城东南25公里处。这是中国规模最大、内容最丰富的石窟群。莫高窟处于中国西北的荒漠之中。不过,当公元365年,乐樽和尚在此开凿第一个石窟时,这里却是中西方交流之要冲,古丝绸之路必经之地。其香火之盛,客商、僧侣之多可以想见。 敦煌莫高窟以壁画、泥塑著称。这里的壁画有4.5万多平方米,其内容除了佛经故事外,还有大量的人类渔猎、耕作、制陶的生活场景;也描绘了当时的生产交通工具,如车船、农具、织机等;还保留了大量的亭台楼阁、塔寺店铺、桥梁水榭等古建筑形象。除壁画和泥塑,莫高窟藏经洞(第17窟)中发现的经文也有着举世闻名的价值,它的存在及发现,使国内外学者研究敦煌有了丰富的依据,遂形成了专门学科“敦煌学”。敦煌莫高窟有五座唐宋木结构窟檐建筑,是中国现存建筑中的珍贵标本。 【云冈石窟】 位于山西省大同市西16公里处的云冈石窟建于北魏时期。它以壮观的石刻闻名。“雕饰奇伟,冠于一世”是古人对云冈石窟的赞美。云冈石窟现存洞窟53个,东西绵延一公里,洞内大小佛像5.1万多身,是中国最大的石刻艺术宝库。 云冈石窟最大的雕像高17米,这尊佛像的脚上可容12人站立。大佛的周围有小佛围绕,甚为壮观。云冈石窟的石刻之所以有名,在于它的精湛的雕刻技艺和丰富多彩的内容。这里五万多尊塑像,大至十几米,小至几厘米,形态、神采都很动人。有些石佛,透过他们薄薄的罗纱可见其优美身段;有些飞天、乐伎明显地流露出波斯的色彩 【龙门石窟】 龙门石窟位于河南省洛阳市区南12公里处的伊水河畔。这里的特色之一是景色极佳,龙门石窟所在的龙门山被誉为洛阳地区最好的风景区。 龙门石窟开凿于北魏时期,现存窟龛2100多个,佛塔近40个,造像题记和碑碣3600多块,造像十万多尊。龙门石窟有着与上述三个石窟不同的一个特色,即它是历代皇家贵族发愿造像最集中的地方,“皇窟”使它的地位得天独厚。其源流是这样的:公元493年,时白寤帝北魏孝文帝入主中原,迁都洛阳。此皇帝极为开明,除极力推行“汉化政策”处,还尊崇佛教,发愿营造已初步开凿的古阳洞——这是龙门石窟最早开凿的洞窟。继孝文帝之后,历代皇室纷纷效法,北魏隋唐长达400多年的连续大规模营建开始,“皇窟”遂成规模。 【麦积山石窟】 麦积山石窟也处于甘肃省境内,距天水市东南45公里处。这个石窟开凿于十六国时期,麦积山石窟有两大特色:一是其地势险峻,在中国现存石窟中绝无仅有;二是其泥塑艺术出类拔萃。

美术论文————浅谈中国民间美术

民间美术创作特点 摘要:源自中国农业社会的民间美术,顺应了民间文化的观念、性质和特点。民间美术通过特有的观察和思维方式,以及对历史传统遣型的重新建构,实现了创作语言的自由和个性化的要求,具有强烈的审美感染力。民间美术表达了创作者真挚,朴素的情感,并使这种艺术形式最终实现了大众化。 关键词:民间美术;造型;表现;创作 民间美术的创作手段是以民族根源上流传下来的造型语言为基础,民间美术成为创作者对于自我主观意识的强烈自信。它们有一些共同的表现特征规律一一不以再现客观现实为目的,而形成了艺术创作中重视直觉、意念、臆断对客观世界的认识,以重建美好的现实、理想和必然。民间美术色彩热烈、喜庆,造型夸张、幽默,艺术形式生动活泼,表现技法质朴无华而又大胆、鲜明,使得劳动人民的情感在创作中得到淋漓尽致的体现。 一随意性的特点 民间美术的审美意象是追求情感上的真。因此,不注重形象上的真,“不求形似,但求神似”是主观的真实,创作的随意性就是基于这个道理。民间美术随意性的造型特点源于;民间艺人娴熟的技艺所创造的“熟能生巧”之作和因陋就简条件下的“弄巧成拙”。这类创作表现出“即兴发挥”,造型上显现“随意、稚拙”的特点。在创作过程中民间艺人表现出异乎寻常的洒脱,他们的精力集中在创作主题的渲染上,乎略细节的处理,表现出一些违背生活常识的不合理情节,让理念服从于意念、情理服从于情感。在造型中并不完全依赖对自然的观察和简单的直观反映,而是靠记忆力,借助意象进行创作,这样一来造型的随意性也就顺理成章了。老百姓常说,“我想啥就画啥,只要心里有,看不到的东西也可画在纸上”。这些朴实的话语道出了中国民间美术创作者的心理状态,在他们看来,“画是随心草”,表达了民间美术创作的自由性、随意性,同时又反映了老百姓对待现实生活、客观事物的主观态度。当你询问民间剪纸艺人,为什么侧面牛的眼不是一只?他们说:因为牛都长着两只眼睛;为什么大牛肚子里有一只小牛?他们说:牛怀着孩子就是这样的。这是他们所见,在他们眼里,这是最写实的。民间美术创作的随意性向我们展示了这样一个艺术世界:老虎身上长着刀;老牛拉车可以两只蹄子走路、两只蹄子扶辕;打腰鼓的人可以三头六臂、七八条腿;老虎可以赶来拉碾,耕地的两头牛背靠背躺在地上;莲花开花、生藕、结子、生出胖娃娃都在一起,鹊桥相会里有牛郎织女、天上人间、日月星辰、银河、燕子,河里还有牡丹鲤鱼等等。不同时空、人神鸟兽都可以集聚成一个整体,这种随心所欲、轻松自由的创作令人难以想象。他们以为自己的剪纸、绘画、泥塑最正确地再现了客观现实。他们没有像专业艺术家那样有意识地概括、简化、夸张、重新组合。民间美术造型的“心里有”、“爱啥就画啥”是他们自由无羁、无拘无束地表达自己的审美感受和审美理想的心理写照,他们并没有将自己心灵的感悟当作是真实的客观存在,所表达的只是“心里有”的东西。在审美创造活动中自己既是审美主体,又是客观的观察者;既可以自由地面对审美客体,又在冷静地注视自己。“爱啥就画啥”是一种“心上之音”、“得意忘象”的审美境界,强调审美创造的自我意识;而在艺术表达的时候则是积极主动的,客观现实物象都被纳入到作者的审美范畴中,各种造

书画欣赏基础知识

中国书画艺术,以期独特的艺术风格魅力而成为东方文明的辉煌典范之一,然而,由于它的历史、文化、社会背景与我们今天的实际生活有一定的距离,再加上不少作品在流传过程中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向。如果不了解这些情况,在鉴赏书画作品的时侯,便无法把握它的艺术实质,如果想进一步对它的历史传承,真伪情况的判断,就会有无从下手之感。因此、掌握书画艺术欣赏是书画鉴定的重要基础之一。本文以欣赏和鉴定中国传统书画为主要内容,分段来介绍给广大网友,为网友提供在书画鉴赏时的一些方便。 一欣赏书画艺术的基本方法 人们常说,书画欣赏是一种高级的精神享受,这是针对在欣赏书画艺术时所产生的一种心理变化的反应。因为在欣赏过程中,他将涉及到一些比较复杂的心理功能,如情感、想象、理解等等,而最终将期转化为对书画艺术的评价。这种评价,包括对作者艺术风格的理解和判断,对书画作品艺术特点的认识,以至对书画作品艺术价值的大致评估。而这些判断,认识、评估是在自已原有基础上的一种提升,从而达到一个新的艺术思想境界。这种高级的精神活动,是属于一种智力与知识的测验。也是欣赏者,通过对作品的欣赏,来达到对艺术作品的表达方式,和艺术思想的全面理解,如果从人类对艺术的感受来讲,它又是一种具有净化心灵、陶冶情操作用的精神享受。 中国书画艺术,同其他的造型艺术一样,其作品内容具有一定的说明性,而其表现手法则具有一定的装饰性,两者完美地结合在一起,就使作品产生了一定的艺术性。中国传统书画作品的内容,是产生于特定的社会坏境和文化背景中,因此,必然受到这些历史因素的制约,对于今天的观赏者来讲,要真正了解它,是有一定难度的。中国传统书画的装饰性,是依存于书画作的表现手法,主要通过中国书画所特有的多变的线条、点画、不同的设色、墨晕等等,来表现书画艺术的之美来感染欣赏者,而这些方面,虽无太多的历史局限性的一面,但也有受限于社会生活空间的一面。因此,我们今天欣赏传统书画的艺术,除了解其内容外,更多地是着重于这一方面。 通过欣赏可以了解作品的基本情况,包括所用的材料、使用的工具、笔法和设色的基本特点,但这只是对作品的“面貌”作一次大致的认识和了解,虽然这种认识和了解还很粗浅,却为进一步鉴赏打下了基础,这是很重要的“第一印

《书法与篆刻艺术欣赏》教案

《书法与篆刻艺术欣赏》教案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欣赏不同时代和文化的书法和篆刻作品,了解重要的书法家和流派,了解中国文字的源流以及书法艺术的风格和特点。 2、能力目标:通过描述、分析、比较与讨论等方式,认识书法和篆刻艺术的不同流派及表现形式;对书法作品的美术现象进行简短的评述,表达感受和见解。 3、情感目标:对书法作品产生强烈的兴趣和认同感,关注和尊重民族文化遗产,增强民族自豪感。 教学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欣赏中国书法艺术的独特形式、艺术语言和审美取向,了解中国文字形成的源流和发展的历史,领略文字书写的艺术美,认识书法艺术与一般文字书写的区别。 教学难点:欣赏书法作品,感受作品的艺术特征,理解书法艺术的形式美和造型美。 教学准备: 教师用具:教材。 学生用具:课本。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2分钟) 二、引入新课:(5分钟) 1、直接板书课题:书法的艺术欣赏(板书)让学生阅读课本内容,通过阅读,粗略了解本节课主要内容。 2、提问:今天我们着重学习书法。什么是书法?为何称之为一门艺术?书法:“书”中国文字;“法”是书写者内涵、性格、精神的一种体现,一种书写文字的方法,即书写方法。(板书)为何称之为一门艺术?写字是艺术,可是,写字却不一定是书法。 艺术来源于生活而又高于生活,人们在日常生活中有追求美好事物的愿望,这是人类艺术产生的极源。同样人们在书写活动中,也有美的追求,希望把字写得漂亮,而这种对美的追求以前是处于本能,后上升到自觉的一种行为,所以产生了书法这门艺术。本课主要从文字的书写形式美的角度去欣赏、分析、评述一件书法作品,让学生认识汉字的源流,字体的

浅谈中国民间艺术.doc论文.

浅谈中国民间美术 内容简介:中国民间艺术是中华民族的艺术瑰宝,想要学好设计做出好的设计,就该都了解具有民族代表的文化,下来我会向大家介绍关于中国民间艺术相关知识。大概内容分为这样几大块,先大概谈谈民间美术,接着再聊聊民间美术的特点、民间美术的几类,最后着重介绍一下剪纸艺术。 民间美术是我国原始艺术的延续,在我国悠久的民族文化中,民间美术是非常重要的,它继承了原始艺术实用与审美共存的实质。民间美术是通过特有的观察和思维方式,以及对历史传统遣型的重新建构,实现了创作语言的自由和个性化的要求,具有强烈的审美感染力。传统的民间美术作品注重造型,强调人类与自然的密切关系,带有浓郁的民间气息,是人类劳动生活里最质朴的艺术体现。民间美术色彩热烈、喜庆,造型夸张、幽默,艺术形式生动活泼,表现技法质朴无华而又大胆、鲜明,使得劳动人民的情感在创作中得到淋漓尽致的体现。民间美术是艺术与生活的最直接的触点,它以最粗糙,最原始,最朴素的方式从生活中诞生的。就它的现实功能来说,它是用以理解民族审美理解和普通群众的喜好的引导。 民间美术是千百年来集体意识和劳动积累起来的丰富经验的结晶,民间美术是劳动群众和民间艺人,其中决大多数是在劳动之余创作的,主要为劳动者因此表现了他们的愿望、心理、信仰和生活观念。民间美术和民俗活动有极为密切的关系,自己欣赏、使用。是伴随民俗活动而发展的,民间美术是在生活中发生、为现实生活服务的文化表现形式,它的文化内涵和艺术魅力始终无法摆脱创造者的群体意识、情感气质和习俗心理,它是为生活而创造的艺术。它有着自己独特的艺术体系和造型体系,这不是取法自然的真实形象去表达作者的某种观念,而是用观念去看待和描述某种事物,民间美术是最自由、最有生命的艺术,是没有雕琢、不做作,用简单的形式表现出古老的民族风俗的艺术。 正是民间美术是普通群众劳动结晶,所以民间美术就有大众性的特点,民间大众性,是指它的产生、消费和传播形式的外部特征。当然民间美术群众性特征也不排斥个人的因素,优秀的民间美术家及其代表会在民间美术的发展过程中发挥积极作用。二民间美术的地域性,由于地域辽阔,民族众多,地理环境,风俗习惯,生产方式的差异,文化的发展也就随着而千差万别,呈现出多类型、多

中国著名书画作品欣赏

中国著名书画作品欣赏 1、清华嵒《墨竹》立轴【赏析】华嵒是清代雍正、乾隆时期成就最高的画家之一。画中有“山人写竹不加思,大叶长竿信笔为。但恐吟堂霜月夜,老鸦来踏受风枝。”简短四句诗,表现出画家豪放不羁的情怀。画面可谓精当简洁,湖石瘦而透,出于随意变化的湿而整的笔致,修竹新篁,笔意隽逸。3、慈禧书法【赏析】“望隆梅鼎资调燮,宠渥芝纶介寿康”。这件作品用笔粗壮厚重,装裱华丽大气,较为恰当地显示了慈禧太后的特殊地位与作品内容的喜庆色彩。 5、李可染《迎春图》镜心【赏析】李可染除以山水画名震中外画坛外,还非常喜欢画牛。他画的牧牛图形神兼备,意境清新美妙,充满生趣和诗意。牛背上,稚气的牧童悠然自得,寥寥数笔,他便勾出一幅质朴而生机盎然的田园小景。 6、米芾《淡墨秋山诗帖》【赏析】此帖运笔如刷,笔力雄健,结态造势宽展肥美,当为米芾中年书法之精品。此帖流传有绪,历代著录于《墨缘汇观》、《石渠宝笈续编》,刻入《三希堂法帖》。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释文:淡墨秋山画远天,暮霞还照紫添烟。故人好在重携手,不到平山谩五年。 7、傅抱石《屈原》【赏析】画中的屈原昂首独行,瑟瑟的秋风,吹拂着他的头发和衣衫。身后是芦苇丛生的江潭泽畔,前方是苍茫浩瀚的汨罗江水,他“宁赴湘流”,也决不“蒙世俗

之尘埃”。画家以精细的线描用心勾画了屈原的形象,而将大片画面让与江水,使得观者在聚焦屈原的同时,感受到一种孤独无助的悲凉。8、赵佶《欲借风霜二诗帖》【赏析】徽宗在艺术上有多方面的成就,能书善画,书法称“瘦金体”。此《欲借风霜二诗帖》是纸本,楷书,33.2 x 63公分。台北故宫博物院藏。由两首七言与五言律诗合并而成,也名为“欲借、风霜二诗”帖。9、吴冠中《乡村》【赏析】这幅《乡村》是是一幅极具吴冠中个人特色的墨彩画。乡村的题材,景物的轻描,和谐的氛围,厚重的墨汁点化出层层的户落。作者似乎在以鸟瞰和俯视的姿态,告诉我们什么是生活,什么是乡村生活,风筝线不断,乡情更不会断。10、丰子恺《买粽子》【赏析】朱自清先生在看了丰子恺这幅题为“买粽子”的画后曾说过:“上海也不曾委曲你,瞧你那买粽子的劲儿。”是两个小孩子将篮子从楼上的窗下垂下街口买粽子,这些画,和丰先生的文字一样,性灵自在其中,充满生活情味。 11、张大千《荷花》【赏析】此幅作于1944年,那时的大千已经是名满天下,笔下的荷花更具物理、物情、物态。这幅《荷花》是张大千的代表作品,落落大方,雅俗共赏,娇艳而不俗,沉着而不浮,生动而不匠。徐悲鸿曾说:"张大千的荷花,为国人脸上增色",绝非过誉之辞。12、怀素《自叙帖》局部【赏析】《自叙帖》是怀素晚年草书的代表作。通篇为狂草,笔笔中锋,如锥划沙盘,纵横斜直无往不收;

《中国书法与篆刻》教学设计

中国书法与篆刻 ●课程意义:书法和篆刻是中华名族悠久的文化艺术,艺术价值非常高,生活气息也很浓厚。其学习主要有实用和欣赏两方面的意义,同时还融入立德树人,陶冶情操,强健身体,启发智慧等多方面的意义,而对其的学习不尽是继承先辈的丰富遗产,且是对中华千年艺术文化深厚底蕴积淀的感知体会,是对中国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的亲密接触,同时有利于提高学生民族自豪感。 ●学情分析:学生的对书法及篆刻的认知面比较窄,知识不丰富,知识概念化,但他们还有自己的,不是很成熟的审美认知。只要善加引导, 得当,得法。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敢于发表见解,敢于实践、多学实练,在交流中培养起自信的书写能力,主动的求知欲望,科学的学习能力,让其浅显的认识在学习探究过程中渐渐加深与完善。 ●设计理念:根据诱思探究性学习方式:“自觉创情境,始终含情意,体验为红线,实践为实战,思维为主攻”。在本课教学中我结合书法篆刻学科特点,设计诱思:用眼睛欣赏书刻美——用心感受书刻美——用语言表述书刻美——用双手实践书刻美——用心创造书刻美。充分利用有效教学手段,制作声情并茂的情境课件,运用动感画面,情景音乐等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参与;以实践演示、现场教学的教学模式,设计一种“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平等轻松且具探索性、实践性、创新性的实践探究学习过程;引导学生解决问题的同时获取知识,从而突出主体地位,实现以学生的全面发展为本的教学观。 ●备课资料:教科书、教参、书法篆刻相关书籍材料、演示材料、作品准备、多媒体课件制作,教学环节设计。 ●教学课时:4课时(自我调整) ●授课类型:新授课鉴赏课实践练习课 ●教学目标—— ○知识双向目标: (一)、书法教学目标 1.了解书法的发展脉络,认识中国书法的艺术形式特征。 2.认识书法的工具材料及特性。 3、学习书法的执笔法、基础运笔方法。 4、学写书法的姿势,书法的运腕。 5、书法学习如何选帖临帖。 6、书法的演变过程、五大书体、重点讲析篆书。 7、经典大师及作品赏析,实践演练。教师指导。 (二)、篆刻教学目标 1.了解篆刻的发展脉络,认识中国篆刻的艺术形式特征。 2.认识篆刻的工具材料及特性。 3、学习篆刻的刀法技法、篆刻基本步骤。 4、学写篆刻的姿势,篆刻注意要点。 5、篆刻学习如何选帖临帖。 6、经典大师及作品赏析。 7、实践演练。教师指导。 ○能力双向目标:了解书法篆刻教学是以传授中国传统的书法、篆刻为内容,学习其表达形式及笔墨意境体现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强烈感染力。了解其在世界艺术领域里所具有的特有魅力。从而热爱、继承发展中华文化。在掌握书法、篆刻的艺术表现的过程中,寻找适合于抒发自己情感的表现手法。通过对不同时代、不同艺术风格的中国书法作品的感受,分析、理解,引导、培养学生学会鉴赏的方法,提高分析与鉴赏的能力,加深对中国传统文化和审美意识的感悟与理解。 ○情感双向目标:通过学习从审美的角度提高学生分析、鉴赏作品的能力,激发学生对祖国传统文化艺术的热爱之情,以及学习传统文化艺术的浓厚兴趣。 ●教学手法:因书法、篆刻的学科专业性较强,学生接触的较少,教学时教师应结合书法、篆刻作品作深入分析,结合多媒体,通过直观演示进行教学,运用启发引导、讨论交流、概括提炼、激发兴趣,正面讲

书法篆刻艺术资料

《书法篆刻艺术》

“抒性情”人格艺术的不同表现:1、王羲之:飘若浮云,蛟若惊龙、俊逸内敛2米芾:八面出锋3、王铎:连绵奔放;4颜真卿:浑博开张 用笔:1、王羲之提出“侧笔取势;2、方笔:阳刚:放纵:露锋3、圆转:阴柔;收敛;藏锋(阴阳调和,中庸为美,与传统道家的中庸调和思想契合。 三、书法的人文精神及哲学内涵 1、实质:人的思维、精神、性情、习惯、情感等综合状态的表现, “独立的艺术语言” “以书寄情”表现为一种纸张上呈现的特殊意境,为观者提供一个广阔的审美空间,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如:小楷、细腻、精微;草书豪放绵延;隶书天骨开张等,均为“人格的写照” 2、综合状态:“人品”“品质”“人品与书品合一” 1、生理状态(物质层面) 〖1〗年龄(1)儿童少年:生长发育期,手指肌肉不健全→生、拙、笨、难看→天真、无知、幼稚、无心机、不遮掩 (2)青年:蓬勃、有朝气;心智健全、思维独立(讲才气、积累人生经验、悟性)、有追求、理想、抱负→张扬、自由、奔放、个性→有理想、敢破敢立、无畏、锋芒毕露、易轻浮 (3)老年:生理迟暮期;心性内敛、沉稳包容、智慧(讲学养、才学兼备、鸿儒饱学→自然上升至高的艺术境界。长寿时间积累→返朴

归真(内敛、浑厚、老辣→人生经验丰富、多理解、思想深刻。〖2〗肌体状态 (1)健康:生命力旺盛、有朝气、积极、鲜活、强烈 (2)病态:生命力衰弱、无朝气、消极、孱弱 2、心理状态 〖1〗感性→情绪化、宣泄、抒情、昂扬、悲愤 (1)《兰亭序》抒情怡性、感悟人的生死价值、意义。 (2)《祭侄文稿》发泄悲愤。痛斥奸权 〖2〗理性 (1)胸襟:宽广、狭隘、“大象无形”“大智若愚”“大音稀声”; 庄子《逍遥游》胸襟、想象力“鹏程万理”鲲、鹏 (2)个性:个体差异、千人千面、不可重复、如:毕加索抽象艺术(3)修养:文化底蕴、个人经历、“文化”→“文而化之”,思考、善悟、变通、活用 (4)学识:知识面宽广、触类旁通 (5)世界观:价值观、判别是非的标准、人文思想、理念(个人审美情趣)体现一个人精神追求的高度,巧→拙:美→丑;《巴黎圣田院》表象→实质(简单、外在的漂亮是短暂的如:外貌、刘文西)厚→薄 性情、性格、习惯(惯性思维、技法的惯性) 书写艺术→回归至人性抒发的层面 3、审美

中国民间艺术赏析

中国民间艺术赏析 我国有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在五千多年的文明中,民间工艺也占据着重要的位置。民间工艺有着自己强大的生命力和鲜明的特色。我国的民间工艺在很大程度上,是对我国原始艺术的一种延续,民间工艺中有很多原始艺术的影子。它同样继承了实用与审美统一的特点,大部分都带有浓厚的乡土气息,带有乐观向上、淳厚、真实的感情色彩,是人类劳动生活中最质朴的艺术思想和艺术语言的体现,在世界艺术宝库中也光彩夺目。 一、民间工艺的分类 1.美化日常生活用品的民间工艺 为了美化日常生活,勤劳的民族围绕着直接的衣食住行制作了很多必需品,如各地区和各民族的服饰鞋帽、房间装饰品、器皿家具、雨伞、扇子、帐子、帘子等。这些民间工艺有很多都具有较高的美学价值和浓厚的地方色彩。一般都是采用天然的材料和手工制作而成,简练质朴,明快大方。“在汉族地区的印蓝花布和花格土布,少数民族的蜡染和织锦,都是富有特色的染织品。贵州的蜡染,湘西的蓝印画布,云南和湘西的扎染,都是民间印染中几个极具特色的品种。” 2.装饰与美化环境的民间工艺 装饰美化环境的民间工艺有木版年画、剪纸、帐沿、挂饰等。民

间木版年画分布于全国各地,是用于春节期间张贴而常年欣赏的,色彩艳丽富有装饰性。剪纸的种类很多,有窗花、墙花、顶棚花、烟格子等。帐沿有画的、绣的和彩印的数种。挂饰如陕西省的泥塑虎头挂片、山东省的刺绣门帘挂饰等。这些民间工艺形式多样,生活气息和乡土气息很浓。“像民间剪纸各个地方都有自己的特色,山东黄岛剪纸粗犷豪放;山西浮山剪纸有鲜明的地方特点,内容十分丰富,有历史故事,民间传说等;江苏扬州剪纸是民间专门用做鞋花的艺术品,其特点是秀丽洒脱,光洁干净,构思新颖,布局完美。” 3.体现节令风俗的民间工艺 在中国传统节气中,从正月初一到腊月三十,一年里有许多的节令,并有相应的民间工艺产生。如春节的年画、门神、春联等,元宵节的灯彩,清明节的风筝,五月端午节的划龙船、扎彩粽、绣香包等,七月七日乞巧、刻花瓜、剪牛郎织女,八月十五中秋节吃月饼、做瑞饼花馍,九月重阳登高、做重阳糕、插重阳旗,等等。这些带有民俗特点的艺术年复一年地出现,其形式既有明显的传承性,又不断地翻新,在民间的文化生活中起着巨大的作用。“我国传统年画色彩鲜艳,画法工整,构图集中,人物突出,形象优美。它多以写实与装饰、写人与写景相结合的简明、夸张手法,表现欢乐、幸福、祥和、劳动和勇敢等题材,是绘画艺术中的一朵奇葩。” 此外,在民间工艺中有些是用来表达情谊和用作纪念的,如荷包、鞋垫、织的手帕、缝的绣球、花包等。有的是用于儿童玩耍的,有的

[第十一届全国书法篆刻展作品精选] 全国中青年书法篆刻展

[第十一届全国书法篆刻展作品精选] 全国中青年书法篆刻展 精选的第十一届全国书法篆刻展作品,让我们一同来欣赏这些书法作品。下面是小编为你整理的第十一届全国书法篆刻展作品精选,希望对你有用! 第十一届全国书法篆刻展作品精选欣赏 第十一届全国书法篆刻展作品精选图片1 第十一届全国书法篆刻展作品精选图片2 第十一届全国书法篆刻展作品精选图片3 第十一届全国书法篆刻展作品精选图片4 书法中欧阳询用笔论 有翰林善书大夫言于寮故无名公子曰:自书契之兴,篆隶滋起,百家千体,纷杂不同。至于尽妙穷神,作范垂代,腾芳飞誉,冠绝古今,惟右军王逸少一人而已。然去之数百年之内,无人拟者,盖与天挺之性,功力尚少,用笔运神,未通其趣,可不然欤?公子从容敛衽而言曰:仆庸疏愚昧,禀命轻微,无禄代耕,留心笔砚。至如天挺、功力,诚加大夫之说。用笔之趣,请闻其说。大夫欣然而笑曰:此难能也,子欲闻乎?公子曰:予自少及长,凝情翰墨,每览异体奇迹,未尝不循环吟玩。抽其妙思,终日临仿,至于皓首而无退倦也。

夫用笔之法,急捉短搦,迅牵疾掣,悬针垂露,蠖屈蛇伸,洒落萧条,点缀闲雅,行行眩目,字字惊心,若上苑之春花,无处不发,抑亦可观,是予用笔之妙也。 公子曰:幸甚:幸甚:仰承馀论,善无所加。然仆见闻异于是,辄以闻见便耽玩之。奉对大贤座,未敢抄说。大夫曰:与子同寮,索居日久,既有异同,焉得不叙?公子曰:向之造次,滥有斯言,今切再思,恐不足取。大夫曰:妙善异述,达者共传,请不秘之,粗陈梗概。公子安退位逡巡,缓颊而言曰:夫用笔之体会,须钩粘才把,缓绁徐收,梯不虚发,斫必有由。徘徊俯仰,容与风流。刚则铁画,媚若银钩。壮则口吻而口口,丽则绮靡而消遒。若枯松之卧高岭。类巨石之偃鸿沟。同鸾凤之鼓舞,等鸳鸯之沉浮。仿佛兮若神仙来往,宛转兮似兽伏龙游。其墨或洒或淡,或浸或燥,遂其形势,随其变巧,藏锋靡露,压尾难讨,忽正忽斜,半真半草因。唯截纸棱,撇娘密绍,务在经实,无令怯少。隐隐轸轸,譬河汉之出众星,昆冈之出珍宝,既错落而灿烂,复逯连而掃撩。方圆上下而相副,绎络盘桓而围绕。观寥廓兮似察,始登岸而逾好。用笔之趣,信然可珍,窃谓合乎古道。 大夫应声而起,行吟而叹曰:夫游畎浍者,讵测溟海之深;升培塿者,宁知泰山之峻。今属公子吐论,通幽洞微,过钟、张之门,入羲、献之室,重光前哲,垂裕后昆。中心藏之,盖棺乃止。公子谢曰:鄙说疏浅,未足可珍,忽枉话言,不胜惭惧。 感谢您的阅读!

对中国书画鉴赏的认识

谈对中国山水画的认识 认识一个事物不光是从表面入手,应该深入它的本质,正如对中 国山水画的认识,首先应该了解中国画的产生,发展及其内在精神。 中国山水画的美就美在自然美, 自然美,是指各种自然事物呈现的美,它是社会性与自然性的统一。它的社会性指自然美的根源在于实践,它的自然性指自然事物的某些属性和特征(如色彩、线条、形状声音等)是形成自然美的必要条件。自然美包括日月星云、山水花鸟、草木鱼虫、园林四野等等,非常广阔多样。自然美作为经验现象,是人们经常能够欣赏和感受的。李泽厚的《美的历程》一书中对美的发展史进行了详细的叙述,从原始社会到明清王朝,波及各个朝代的方方面面,构造了一个古代美学发展的脉络图。这也决定了它只能是笼统的,每一个朝代都只能选取几个点加以阐述,高度概括各个领域的面貌和意蕴,泛泛而谈,引导你循着它的线路图加以深入探寻下去。《美的历程》从宏观角度鸟瞰中国数千年的艺术、文学,并作了描述概括和整体美学把握。其中提出了诸如原始远古艺术的“龙飞凤舞”和殷周青铜器艺术的“狞厉的美”,先秦理性精神的“儒道互补”,楚辞、汉赋、汉画像石之“浪漫主义”,“人的觉醒”的魏晋风度,六朝、唐、宋佛像雕塑,宋元山水绘画以及诗、词、曲各具审美三品类,明清时期小说、戏曲由浪漫而感伤而现实之变迁等等重要观念,多发前人之所未发。然而中国画简单的来讲就是两大类:工笔和写意;严格来说中国画的分类很复杂:从画的内容来看可分为:人物画、山水画、花卉画、禽鸟走兽虫鱼画、界画等。从画的形式或颜色上可分为:水墨、

青绿、金碧、浅绛等。从画的技巧上可分为粗笔(泼墨)、细(工)笔、写生、写意、皴法、白描、没骨、指头画等。从画的时代上可分为:古画、新画、近代画、现代画等。 中国画历史悠久,战国时代,那时已出现了画在丝织品上的绘画——帛画,这之前就已经有了原始岩画和彩陶画,这些早期绘画奠定了后世中国画以线为主要造型手段的基础。两汉和魏晋南北朝时期,社会由稳定统一到分裂的急剧变化,使这时的绘画形成以宗教绘画为主的局面,描绘本土历史人物,山水画、花鸟画亦在此时萌芽。隋唐时期社会经济、文化高度繁荣,绘画也随之呈现出全面繁荣的局面。山水画、花鸟画已发展成熟,宗教画达到了顶峰,并出现了世俗化倾向;人物画以表现贵族生活为主,并出现了具有时代特征的人物造型。五代两宋又进一步成熟和更加繁荣,人物画已转入描绘世俗生活,宗教画渐趋衰退,山水画、花鸟画跃居画坛主流。而文人画的出现及其在后世的发展,极大地丰富了中国画的创作观念和表现方法。元、明、清三代水墨山水和写意花鸟得到突出发展,明末画家徐渭主张以书法入画,强调个性。清初画家朱耷将写意花鸟发展到一个高水平,完全出自他内心世界白眼向人的鱼鸟形象,是他抒发感情的有力的艺术语言。文人画成为中国画的主流,但其末期则走向因袭模仿,距离时代和生活愈来愈远。 中国的山水画是用水墨来表现宇宙万物,是通过水墨的形式来体现人对自然物象的情怀和感悟。在山水画自身发展过程中,逐渐溶入了传统的文化思想,赋予了山水画深厚的文化内涵和内在生命力,开始以

书法篆刻艺术

《书法篆刻艺术》 撰写人:童辉 <第一章> 书法艺术概述 <第二章> 楷书的源流及历代书家、代表作品<第三章> 楷书基本用笔

<第四章> 常用的基础笔画演示 <第五章> 楷书的用笔技法 <第六章> 欧楷的结体规律与节奏的审美 <第七章> 1、行书体的简要介绍、《兰亭序》文本解读 2、行书技法基础。 <第八章> 行书技法用笔 <第九章 > 行书各时期名家简介 <第十章> 书法史汉字书体演变简史(一) <第十一章> 汉字书体演变简史(二) <第十二章> 章法的美学意义及形式介绍 <第十三章> 书法欣赏的标准与书学审美 <第十四章> 篆刻的基础知识 <第十五章> 篆刻的刀法 <第十六章> 书法欣赏与学书修养 殷朝文字赏评 硬笔书法技法1 硬笔书法技法2 3硬笔书定分布规则 <第一章> 书法艺术概述 一、书法的概念与人文内涵; 1、定义:(1)"书"中国汉字;"法"书写汉字的方法;即写字方法 (2)哲学化的概括为:书写者人格精神、情感的完整体现。 它是书家修养、个性、才情、精神追求的物化载体。 2、特征:中西方思想,美学方面的比较"抽象的线性表现" "工具"决定书写性质:(1)笔、墨、纸、砚:"柔"、" 黑与白"简洁生动概括(2)硬笔:"硬性"单一、符号简单、强调形式,如拉丁字母大小写,黑体,罗马体。 符号形式:(1)中:真、草、隶、篆,形式丰富多样 (2)西:拉丁字母,符号形式单一 作品形式:(1)中:斗方、条幅、扇面、对联、条幅 (2)西:单一 3、三要素:(1)笔法:用笔之法(2)间架:结体、造型(3)章法:形式布白的规划设计书法的书写载体:→汉字(超方音,具有超越方言障碍的交流功能) 三要素(性质):书法与东方意识,是书法的录魂;抒情性;传统文化思想的物化载体。"抒性情"人格艺术的不同表现:1、王羲之:飘若浮云,蛟若惊龙、俊逸内敛2米芾:八面出锋3、王铎:连绵奔放;4颜真卿:浑博开张 用笔:1、王羲之提出"侧笔取势;2、方笔:阳刚:放纵:露锋3、圆转:阴柔;收敛;藏锋(阴阳调和,中庸为美,与传统道家的中庸调和思想契合。 结字:相互协调呼应,"避让" →"礼让""呼应" → "礼貌"有打招呼、有应答 章法:上笔连下笔"疏可走马、密不透风"。 二、书法的相关知识: 1、书法史:①文字的历史②人的历史○3书法家的历史 2、书法技法:①真、草、篆、隶、行、用笔技巧②构图技巧 ③笔墨技巧④抒情技巧

论中国古代石窟造像艺术

浅谈中国古代石窟造像艺术 内容提要:佛教是从印度传播而来的宗教,在没有范本借鉴的情况下,虽然他们尽量遵循着佛经的记载刻画,但艺术家耳濡目染的仍是希腊式的风土建筑、衣着以及传统的希腊人物造像,作品仍是希腊风格。犍陀罗佛教艺术是结合印度佛教的内容与希腊、罗马的雕刻而产生。出现佛陀的雕刻形象在公元二世纪前后。佛陀多着通肩式大衣,大衣的褶纹起伏很大,立体感很强,衣纹从右上往左下倾斜。左手总是习惯性地抓握着大衣的一角,可远窥古希腊人像雕刻的姿势。云冈石窟中高鼻深目的形象,龙门石窟的卢舍那大佛端坐在双重莲瓣的八角形须弥座上,着通肩式大衣,两手残破”其衣纹和动作均与犍陀罗佛教形象相似。造像兼有中国,印度,希腊,罗马等多重性格。同样的,敦煌莫高窟的西域风情,无不体现着这种多重性。这种外来文化,在我们不曾统一的自由文化气氛中如鱼得水,达到令人惊叹的高度。由此就能看出中国古代石窟造像艺术发展的演变过程和各朝各代各自鲜明的模式和风格。石窟造像艺术,虽然产生于古印度,但真正把它推向社会、推上艺术顶峰的仍是中华民族。 关键词:云冈石窟龙门石窟莫高窟石窟造像犍陀罗秣菟罗 龙门石窟、云冈石窟、敦煌莫高窟是中国古代石窟的杰作,被誉为我国的三大石窟,它们是世界闻名的艺术瑰宝。最先的石窟艺术始于印度,之后随着佛教的向东传播,佛教石窟艺术也自然而然的流传到了中国,石窟的目的是为了满足一种精神的需要,即寻找一种精神寄托和心灵慰藉而开设的一种宗教活动场所。其表现形式为:佛教信徒为了实行其宗教活动,或为坐禅修行、或为供佛礼拜、或为弘扬佛法等,选择风光秀丽,山水相连僻静幽深的灵岩圣地,于山崖岩壁开洞窟,造佛像,行佛事,以祈福往生极乐世界。 石窟寺是石窟艺术的具体表现形式,我国的石窟寺的开凿是随着佛教传布的方向亦由西而东、由北而南的。最早的石窟寺开凿于新疆,以拜城县克孜尔石窟为代表,现存洞窟二百三十六个,始凿时间约在西晋后期(三世纪末)。 中原最早的石窟是山西大同武周山的云冈石窟,始凿于北魏文成帝即位(兴安元年,452年)之时,主要的洞窟大都开凿于和平元年至孝文帝太和十八年(460—494年)之间。大同时称平城,为北魏的国都。太和十八年,北魏迁都洛阳,又开始在洛阳城南的龙门凿窟造像。

美术论文浅谈中国民间美术

民间美术创作特点 摘要:源自农业社会的民间美术,顺应了民间文化的观念、性质和特点。民间美术通过特有的观察和思维方式,以及对传统遣型的重新建构,实现了创作语言的自由和个性化的要求,具有强烈的审美感染力。民间美术表达了创作者真挚,朴素的情感,并使这种形式最终实现了大众化。 关键词:民间美术;造型;表现;创作 民间美术的创作手段是以民族根源上流传下来的造型语言为基础,民间美术成为创作者对于自我主观意识的强烈自信。它们有一些共同的表现特征一一不以再现客观现实为目的,而形成了艺术创作中重视直觉、意念、臆断对客观世界的认识,以重建美好的现实、理想和必然。民间美术色彩热烈、喜庆,造型夸张、幽默,艺术形式生动活泼,表现技法质朴无华而又大胆、鲜明,使得劳动人民的情感在创作中得到淋漓尽致的体现。 一随意性的特点 民间美术的审美意象是追求情感上的真。因此,不注重形象上的真,“不求形似,但求神似”是主观的真实,创作的随意性就是基于这个道理。民间美术随意性的造型特点源于;民间艺人娴熟的技艺所创造的“熟能生巧”之作和因陋就简条件下的“弄巧成拙”。这类创作表现出“即兴发挥”,造型上显现“随意、稚拙”的特点。在创作过程中民间艺人表现出异乎寻常的洒脱,他们的精力集中在创作主题的渲染上,乎略细节的处理,表现出一些违背生活常识的不合理情节,让理念服从于意念、情理服从于情感。在造型中并不完全依赖对的观察和简单的直观反映,而是靠记忆力,借助意象进行创作,这样一来造型的随意性也就顺理成章了。老百姓常说,“我想啥就画啥,只要心里有,看不到的东西也可画在纸上”。这些朴实的话语道出了中国民间美术创作者的心理状态,在他们看来,“画是随心草”,表达了民间美术创作的自由性、随意性,同时又反映了老百姓对待现实生活、客观事物的主观态度。当你询问民间剪纸艺人,为什么侧面牛的眼不是一只?他们说:因为牛都长着两只眼睛;为什么大牛肚子里有一只小牛?他们说:牛怀着孩子就是这样的。这是他们所见,在他们眼里,这是最写实的。民间美术创作的随意性向我们展示了这样一个艺术世界:老虎身上长着刀;老牛拉车可以两只蹄子走路、两只蹄子扶辕;打腰鼓的人可以三头六臂、七八条腿;老虎可以赶来拉碾,耕地的两头牛背靠背躺在地上;莲花开花、生藕、结子、生出胖娃娃都在一起,鹊桥相会里有牛郎织女、天上人间、日月星辰、银河、燕子,河里还有牡丹鲤鱼等等。不同时空、人神鸟兽都可以集聚成一个整体,这种随心所欲、轻松自由的创作令人难以想象。他们以为自己的剪纸、绘画、泥塑最正确地再现了客观现实。他们没有像专业艺术家那样有意识地概括、简化、夸张、重新组合。民间美术造型的“心里有”、“爱啥就画啥”是他们自由无羁、无拘无束地表达自己的审美感受和审美理想的心理写照,他们并没有将自己心灵的感悟当作是真实的客观存在,所表达的只是“心里有”的东西。在审美创造活动中自己既是审美主体,又是客观的观察者;既可以自由地面对审美客体,又在冷静地注视自己。“爱啥就画啥”是一种“心上之音”、“得意忘象”的审美境界,强调审美创造的自我意识;而在艺术表达的时候则是积极主动的,客观现实物象都被纳入到作者的审美范畴中,各种造型有所依据,又不是客观现实的影子,这种主观认识又必定符合民众的内心要求和审美感受。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