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第二章 监测数据的处理

第二章 监测数据的处理

第二章 监测数据的统计处理和结果表述

2.1基本概念

2.1.1误差和偏差

2.1.1.1真值:在某一时刻和某一位置或状态下,某量的效应体现出客观值或实际值。

理论真值

真值包括 约定真值

标准器的相对真值

2.1.1.2误差及其分类

1、由于被测量的数据形式通常不能以有限为数表示,同时由于认识能力和科学技术水平的限制,使测量值与真挚不一致,这种矛盾在数值上表现即为误差。

2、差按其性质和产生原因可分为:

●系统误差(可测误差、恒定误差、偏倚):指测量值的总体均值与真值之间的

差别,是由测量过程中某些恒定因素造成的,在一定条件下具有重现性,并不因增加测量次数而减少系统误差,他的产生可以是方法、仪器、试剂、恒定的操作人员或恒定的环境等所造成。

● 随机误差(偶然误差、不可测误差):是由测量过程中各种随机因素的共同作用所造成的,其遵从正态分布规律。

●过失误差:是由测量过程中犯下不应有的错误所造成,它明显的歪曲了测量结

果,因而一经发现必须及时改正。

3、 误差的表示方法

绝对误差:测量值(x )与真值(x

t )之比。 绝对误差=x-x t 相对误差:指绝对误差与真值之比。 相对误差=

t

t

x x x -×100% 4、偏差:个别测量值与多次测量均值之偏离。分

绝对偏差(d ):测量值与均值(x ’)之差。 d i =x i -x ’

相对偏差:绝对偏差与均值之比。 相对偏差=

'

x d

×100% 平均偏差:是绝对偏差绝对值之和的平均值。 d ’=

n

1di n

i ∑

=1

=

n

1

( )

标准偏差和相对标准偏差

● 差方和(S ):指绝对值的平方之和。 S=

=-n

i i

x x 12

')( ● 样本方差(s 2

或V ) s 2

=11-n ∑=-n i i x x 12')(=1

1-n S ● 样本标准偏差(s 或s D ) s=2

1)'(1∑=-n i i x x n =S n

1

● 样本相对标准偏差(变异系数):样本标准偏差在样本均值中所占的百分

数 C v =

'

x s

×100% ● 总体方差和总体标准偏差分别以σ2和σ表示

σ2

=

N

1∑

=-n

i i

x 1

2

)(μ σ=∑=-n

i i x 1

2)(N 1

μ=N

N

)x (-

x

2

i i

2

∑∑

式中:N ——总体容量 μ——总体均值

● 级差(R ):一组测量值中最大值与最小值之差,表示误差的范围. R=x max -x min 5、总体、样本和平均数 ● 总体和个体

研究对象的全体称总体,其中一个单位叫个体。 ● (2)样本和样本容量

总体中的一部分叫样本,样本中含有个体的数目叫此样本的样本容量。 ● (3)平均数:平均数代表一组变量的平均水平或集中趋势,样本观测中大多数

测量值靠近平均数。

算术均数:样本均数x ’=n

x i

总体均数μ=

n

x i

∑ n →∞

几何均数:当变量呈等比关系,常需用几何均数. x g ’=( x 1x 2……x n )1/n

● 中位数:将各数据按大小顺序排列,位于中间的数据。若为偶数取中间两数的

平均值。

● 众数:一组数据中出现次数最多的一个数据。

例题:有一氯化物的标准水样,浓度为110mg/l ,以银量法测定5次其值为:112、115、14、113、15mg/l ,求算术均数、几何均数、中位数、绝对误差、相对偏差、平均偏差、极差、样本的差方和、方差、标准偏差和相对标准偏差。 解:算术平均数 x g =(112+115+114+113+115)/5=13.8mg/l 几何均数 x g ’=(112×115×114×113×115)1/5=13.8mg/l 中位数 114mg/l

绝对误差 x i -x t =112-110=2 mg/l(以x i 为112 mg/l ,x t 为112 mg/l 为例) 相对误差 2/110=1.8%

绝对偏差 d i =x i -x ’=112-113.8=-1.8mg/l 平均偏差 d ’=1.04 mg/l 极差 R=115-12=3 mg/l

样本差方和 S=(-1.8)2

+1.22

+1.22

+(-0.8) 2

+1.22

=6.8 mg/l

样本方差 s 2=

1

1

n S=1.70mg/l 样本标准偏差 s=2s =1.3mg/l 样本相对标准偏差 C v =

8

.1133

.1×100%=1.1% 2.1.3 数据的处理和结果表述

2.1.

3.1 数据修约规则

计算的数据需要修约时,应遵守下列规则:

四舍六入五考虑,五后非零则进一,五后皆零视寄偶,五前为偶应舍去,五前为寄则进一。

例题:将下列数据修约到只保留一位小数

修约前: 14.3426 14.2631 14.2501 14.2500 14.0500 14.1500

修越后: 14.3 14.3 14.3 14.2 14.0

14.2

2.1.

3.2可疑数据的取舍

离群数据:与正常数据不是来自同一分布总体,明显歪曲试验结果的测量数据。 可疑数据:可能会歪曲试验结果,但尚未经验证断定其实离群数据的测量数据。 测量中发现明显的系统误差和过失误差,由此而产生的数据应随时剔除,而可疑数据的舍取应采用统计方法判别,即离群数据的统计检验。常用的检验方法

(1)狄克逊(Dixon )检验法适用于一组测量值的一致性检验和剔除离群值。

● 将一组测量数据从小到大顺序排列为x 1、x 2…x n ,x 1和x n 分别为最小可疑值和最大可疑值。 ● 按下表计算式求Q 值

● 根据给定的显著性水平(α)和样本容量(n ),从临界值表中查得临界值。

● 若Q ≤Q 0.05则可疑值为正常值。

若Q 0.05<Q ≤Q 0.01则可疑值为偏离值。 若Q >Q 0.01则可疑值为离群值。

狄克逊检验统计量Q 计算公式

例题:一组测量值从小到大顺序排列为:14.65、14.90、14.90、14.92、14.95、14.96、15.00、15.01、15.01、15.02,检验最小值14.65和最大值15.02是否为离群值。

解:检验最小值x 1=14.65,n=10,x 2=14.90,x n-1=15.01 Q=

1

11

2x x x x n ---=0.69

查临界值表知,当n=10,给定显著性水平α=0.01时,Q 0.01=0.597 Q >Q 0.01,故最小值14.65为离群值,应予以剔除。 检验最大值x n =15.02

Q=

2

1

x x x x n n n ---=0.083

查临界值表知,当n=10,给定显著性水平α=0.05时,Q 0.05=0.477 Q ≤Q 0.05,故最大值15.02为正常值

(2)格鲁勃斯(Grubbs )检验法—是用于检验多组测量值的一致性和剔除多组测量值中离群均值。

● 有l 组测定值,每组n 个测定值的均值分别为x 1’、x 2’…x i ’…x l ’,其中最大均值记为x max ’,最小均值记为x min ’。 ● 由l 个均值计算总均值x ’’和标准偏差s x ’

x ’’=

l

1∑=l

i i x 1

' s x ’=∑---l i i x x l 12

)'''(11 ● 可疑均值为最大值(x max ’)时,按下式计算统计量(T )

T=

'

min '

''x s x x - ● 根据测定值组数和给定的显著性水平从表中查的临界值。 ● 若T ≤T 0.05 则可疑均值为正常均值。

若T 0.05<T ≤T 0.01 则可疑均值为偏离均值。

若T >T 0.01 则可疑均值为离群均值。 例题:p301

2.1.4监测结果的表述

1、 用算术均数(x ’)代表集中趋势

2、 用算术均数和标准偏差表示测定结果的精密度(x ’±s )

3、 用(x ’±s,C v )表示结果

4、 均数置信区和t 值 2.1.5 直线相关和回归 2.1.6 方差分析 2.1.7 模糊聚类分析

2.2 实验室质量保证

2.2 .1有关术语

1、 准确度:是用一个特定的分析程序所获得的分析结果与假定的或公认的真值之间符合程度的度量。反映分析方法或测量系统存在的系统误差和随机误差两个的综合指标,并决定其分析结果的可靠性。用绝对误差和相对误差来表示。 评价准确度的方法有两种

用某一方法分析标准物质,测定其回收率,据其结果确定准确度。 加标回收法:即在样品中加入标准物质,测定其回收率,以确定准确度。计算式为:

回收率=

加标值

试样测定值

加标试样测定值 ×100%

2、 精密度:用一特定的分析程序在受控条件下重复分析均一样品所得测定值得一

致程度。它反映分析方法或测量系统所存在随机误差的大小。

3、平行性:同一实验室中,当分析人员、分析设备和分析时间都相同时,用同一

分析方法对同一样品进行双份或多份平行样测定结果之间的符合程度。

4、 重复性:在同一实验室内,当分析人员、分析设备和分析时间三因素中至少

有一项不相同时,用同一分析方法对同一样品进行两次或两次以上独立测定结果之间的符合程度。

5、 再现性:在不同实验室(分析人员、分析设备、甚至分析时间都不相同),用

同一分析方法对同一样品进行多次测定结果之间的符合程度。

6、 灵敏度:指该方法对单位浓度或单位量的待测物质的变化所引起的响应量变

化的程度。

7、空白试验:是用蒸馏水代替试样的测定。其所加试剂和操作与试验测定完全相

同,空白试验应与试样测定同时进行,试样分析时仪器的响应值不仅是试样中待测物质的分析响应值,还包括所有其他因素,如试剂种杂志,环境及操作进程的玷污等的响应值。

8、 校准曲线:—用于描述待测物质的浓度或量与相应的测量仪器的相应值或其他

指标之间的定量关系的曲线。

9、 检测限:某一分析方法在给定的可靠程度内可以从样品中检测待测物质的最小

浓度或最小量。

10、测定限:分测定上限和测定下限。

2.2.2、实验室内质量控制

1、质量控制图的绘制及应用

质量控制图的基本组成:预期值——图中的中心线

目标值——图中上、下警告线之间区域

实测值的可接受范围——图中上下控制限制间的区域

辅助线——上、下各一线,在中心线两侧与上、下警告限之间各一半处。

2、均数控制图——控制样品的浓度和组成,使其尽量与环境样品相识,用同一

方法在一定时间内重复测定,至少累计20个数据,按公式计算总

均值、标准偏差、平均极差等。

均数—极差控制图

多样控制图

变形观测与数据处理复习

《变形观测与数据处理》考试复习要点 题型:填空题(20分) 名词解释(10分) 简答(20分) 综合题(问答、计算、填表、绘图等)(50分) 关注课后思考题 第一章概述:变形监测意义与目的;监测周期、精度;监测点、基准点布设原则; 变形观测的定义 通过一定的观测方法和仪器测定构筑物或 工程建筑物各种变形量大小的工作。 变形观测的目的: 1、分析与评价建筑物的安全状态 2、验证设计数据 3、反馈设计施工质量 4、研究正常变形规律和预报变形的方法 ◆安全:其目的是监测建(构)筑物在施工 过程中和竣工后,投入使用中的安 全情况; ◆设计施工:验证地质勘察资料和设计数据 的可靠程度,以改进设计理论和施 工方法;

◆ 科研:研究变形的原因和规律,建立正确 的预报模型,准确的分析预报。 变形观测的意义 1、安全 2、验证与改进设计 3、科学研究 对于机械技术设备:为改进提供技术数据 对于滑坡:成因预报 对于矿山:开挖量加固方法 对于地壳运动: 监测周期:根据变形物的大小、速度而制定出的监测频次。 1)当埋设的沉降观测点稳固后,在建筑物主体开工前,进行第一次观测。 2)在建(构)筑物主体施工过程中,一般每盖1~2层观测一次。如中途停工时间较长,应在停工时和复工时进行观测。 3)当发生大量沉降或严重裂缝时,应立即或几天一次连续观测。 4)建筑物封顶或竣工后,一般每月观测一次,如果沉降速度减缓,可改为2~3个月观测一次,直至沉降稳定为止。 观测点(监测点/工作点)布设方案 一般原则: ? 反应整体变形(均匀布点); ? 变形量大的地段多布点; ? 工程重点地段多布点; ? 其它原因专门提出; ? 有利于观测 1.3.1 精度确定依据 具体工程建筑物的允许误差大小、变形 速度、变形观测的目的 一般而言:从安全角度:观测中误差应小于 允许变形量的1/10~1/20;典型精度±1mm 或相 对精度为10-6 从科学研究角度:应尽量提高精度 2、精度确立原则: 实用、经济、科学、实际 沉降观测的精度应根据建筑物的性质而定。 1)多层建筑物的沉降观测,可采用DS 3水准仪,用普通水准测量的方法进行,其水准路线的闭合差不应超过 (n 测站数)。 2)高层建筑物的沉降观测,则应采用DS 1精密水准仪,用二等水准测量的方法进行,其水准路线的闭合差不应超过: 沉降监测方法; 观测时先后视水准基点,接着依次前视各沉降观测点,最后再次后视该水准基点,两次后视读数之差不应超过±1mm 。 mm 0 .2n ±mm 0.1n ±

在线监测数据分析系统用户手册

在线监测数据分析系统 用户手册

目录 1. 概要信息 (3) 1.1. 概述 (3) 1.2. 使用授权许可 (4) 1.3. 手册的组织 (4) 1.4. 名词定义及缩略词 (4) 2. 系统功能概述 (5) 2.1. 登录系统 (5) 2.2. 我的桌面 (5) 2.3. 实时数据 (6) 2.4. 待办事项 (8) 2.5. 异常情况 (12) 2.6. 设备审核 (18) 2.7. 数据分析 (36) 2.8. 数据同步 (53) 2.9. 系统管理 (55)

1.概要信息 1.1.概述 在线监测数据分析系统将系统数据收集到数据库中,并实现数据展示、发布上报和预警,同时提供功能强大的共享查询和分析展示系统。主要的工作有四项,一是搭建数据库的软件基础平台,二是完成各种数据源的数据导入工具开发,三是开发部分应用分析模板,四是建设上报系统及展示平台。该系统在整体设计思想上要具备较好的超前性,并采用业界当前先进的主流技术,确保实现的系统能至少满足 5 年业务发展的需要。同时为了满足系统在很长的生命周期内有持续的可维护性和可扩展性,获得更高的发展起点,应采用国内已有成熟技术与引进国外先进技术相结合的原则,开发具有自主版权的应用系统。 ◆应用 J2EE 规范,开发具有开放性、可移植性、高伸缩性的接口和组件。 ◆系统以通用软件平台为基础,在平台之上扩展业务功能。 ◆系统以 B/S 的应用模式,易操作、易维护。 ◆数据处理组件支持 Oracle、MS SQL Server、DB2 等。 ◆与微软视窗系统完成兼容。

1.2.使用授权许可 1.3.手册的组织 第一章.概要信息 第二章.系统功能概述 1.4.名词定义及缩略词 参见打开主界面的图片,认识界面的名词定义。

第2章建筑工程监测技术

第二章建筑工程监测技术 2.1 概述 2.1.1安全监测的意义 工程结构物在施工过程和施工完成后,由于其改变了建筑地基的应力状态,地基的变形不可避免;另外,由于工程结构物从施工开始就承受各种外部作用(重力、风力、温度变化等等)相互交叉的复杂影响,其弹塑性变形也不可避免。工程安全监测的意义在于严密监测结构物的变形幅度和速度,并依据工程力学和结构工程的相关知识,对变形产生的影响做出正确评价,以确保结构物正常工作。历史上,由于没有对工程结构物及时进行安全监测,造成重大损失的例子不计其数。1963年意大利的Vajaut拱坝(高266m)发生大滑坡,在7min 之内就毁灭了一座城市及周围的几个小镇,造成3000人死亡。相反,1984年前后,我国对长江三峡滑坡体进行了长期的安全监测,并成功预报了滑坡的发生,使滑坡体上居民能够及时撤离,挽救了11 000人的生命。1994年1月17日,美国加州Northridge大地震中,一些建筑物虽经受主震而未倒塌,但结构已存在过度损伤变形而未发现,在后来的余震作用下倒塌造成人员伤亡。1999年我国台湾省台中大地震也发生过类似的情况。在建筑工程中,结构的安全监测结果是进行安全评价,确定危险房屋的基本依据。除了上述实际意义外,安全监测还是验证现行变形计算理论,发展切合实际的结构分析与设计理论的根本途径。 工程安全监测就是利用观测结果,研究工程结构物的变形规律,以达到监测建筑物安全,验证工程设计理论和检验施工质量的目的。对安全监测取得的数据进行整理、加工和分析,做出变形预报,这是安全监测中数据处理的任务。数据处理工作包括:观测数据的检验和质量评定;变形的几何分析,即对结构物空间状态变化做出几何描述,包括变形值的大小和方向;变形的物理解释,即对变形原因做出合理判断,并对变形的发展做出预报,为施工决策提供技术支持。由此可见,安全监测的根本目的就是获是结构物变形的空间状态和时间特性,进而反演结构的质量、刚度分布,确定结构物的工作状态,为结构物的施工、运营提供健康状态评价。 安全监测的主要内容包括沉降观测,位移观测、挠度观测、裂缝观测和振动

第二章 监测数据的处理

第二章 监测数据的统计处理和结果表述 2.1基本概念 2.1.1误差和偏差 2.1.1.1真值:在某一时刻和某一位置或状态下,某量的效应体现出客观值或实际值。 理论真值 真值包括 约定真值 标准器的相对真值 2.1.1.2误差及其分类 1、由于被测量的数据形式通常不能以有限为数表示,同时由于认识能力和科学技术水平的限制,使测量值与真挚不一致,这种矛盾在数值上表现即为误差。 2、差按其性质和产生原因可分为: ●系统误差(可测误差、恒定误差、偏倚):指测量值的总体均值与真值之间的 差别,是由测量过程中某些恒定因素造成的,在一定条件下具有重现性,并不因增加测量次数而减少系统误差,他的产生可以是方法、仪器、试剂、恒定的操作人员或恒定的环境等所造成。 ● 随机误差(偶然误差、不可测误差):是由测量过程中各种随机因素的共同作用所造成的,其遵从正态分布规律。 ●过失误差:是由测量过程中犯下不应有的错误所造成,它明显的歪曲了测量结 果,因而一经发现必须及时改正。 3、 误差的表示方法 绝对误差:测量值(x )与真值(x t )之比。 绝对误差=x-x t 相对误差:指绝对误差与真值之比。 相对误差= t t x x x -×100% 4、偏差:个别测量值与多次测量均值之偏离。分 绝对偏差(d ):测量值与均值(x ’)之差。 d i =x i -x ’ 相对偏差:绝对偏差与均值之比。 相对偏差= ' x d ×100% 平均偏差:是绝对偏差绝对值之和的平均值。 d ’= n 1di n i ∑ =1 = n 1 ( )

标准偏差和相对标准偏差 ● 差方和(S ):指绝对值的平方之和。 S= ∑ =-n i i x x 12 ')( ● 样本方差(s 2 或V ) s 2 =11-n ∑=-n i i x x 12')(=1 1-n S ● 样本标准偏差(s 或s D ) s=2 1)'(1∑=-n i i x x n =S n 1 ● 样本相对标准偏差(变异系数):样本标准偏差在样本均值中所占的百分 数 C v = ' x s ×100% ● 总体方差和总体标准偏差分别以σ2和σ表示 σ2 = N 1∑ =-n i i x 1 2 )(μ σ=∑=-n i i x 1 2)(N 1 μ=N N )x (- x 2 i i 2 ∑∑ 式中:N ——总体容量 μ——总体均值 ● 级差(R ):一组测量值中最大值与最小值之差,表示误差的范围. R=x max -x min 5、总体、样本和平均数 ● 总体和个体 研究对象的全体称总体,其中一个单位叫个体。 ● (2)样本和样本容量 总体中的一部分叫样本,样本中含有个体的数目叫此样本的样本容量。 ● (3)平均数:平均数代表一组变量的平均水平或集中趋势,样本观测中大多数 测量值靠近平均数。 算术均数:样本均数x ’=n x i ∑ 总体均数μ= n x i ∑ n →∞

《环境监测》教学大纲

《环境监测》教学大纲一、基本信息 二、教学目标及任务

环境监测是高等院校环境科学专业的主干必修专业课。通过本门课程的学习并配合相应的实践环节,使学生掌握环境监测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和主要污染物指标的监测方法、监测结果的计算和统计方法;对布点、采样、监测技能等方面得到基本训练,为污染源调查、环境质量评价、污染治理评价奠定基础。 三、学时分配 教学课时分配

四、教学内容及教学要求 结合我国环境监测特点,使学生了解环境监测在环境科学和环境保护工作中的地位和作用,了解环境监测的对象以及监测项目的选择原则。掌握水、气、固废、土壤、生物等常规的布点采样方法,样品的预处理、保存方法,监测指标监测方法的原理、方法及步骤,并能在实际中应用。掌握噪声监测的方法原理及实验步骤,熟悉监测过程中的质量保证。结合网上最新资料,了解当前国内外环境监测的前沿技术及其发展趋势。使学生具备制订监测方案的能力,并能对污染源的调查、环境质量评价、污染治理评价提供可靠的数据。 第一章绪论 第一节环境监测的目的和分类 1.环境监测的目的

2.环境监测的分类 习题要点:环境监测分类。 第二节环境监测的特点和监测技术概述 1.环境监测的发展和特点 2.监测技术概述 3.环境标准 习题要点:环境污染和环境监测的特点。 第三节环境监测的原则和一般工作程序 1.环境监测的原则 2.环境监测的一般工作程序 习题要点:环境监测的原则。 本章重点:环境监测的分类,环境污染和环境监测的特点,环境监测的原则。 本章难点:环境污染的特点,监测特点和优先监测原则的理解。 本章教学要求:了解环境监测的目的、环境监测的特点、常用的环境标准。理解环境污染的特点和优先监测原则;掌握环境监测的分类、环境监测的工作程序。 第二章水和废水的监测 第一节水质监测的对象和内容和方法选择 1.水质监测的对象 2.水质监测的内容 3.水质监测分析方法的选择 习题要点:水质监测分析方法体系与选择原则

环境监测数据处理与分析方法

环境监测数据处理与分析方法 环境监测是指采集、处理、分析和解释环境因素及其影响资料 的一项工作,旨在了解环境质量与变化,为环境管理决策和保护 提供科学依据。其中,数据处理与分析是环境监测中最为关键的 一环。 一、环境监测数据的处理 环境监测中采集到的数据往往非常庞大,复杂度也很高,如何 对这些数据进行处理是环境监测工作的首要问题。 1.数据预处理 数据预处理是指对采集到的数据进行质量控制和统计分析,以 得出更加准确的数据结果。首先需要对数据进行清洗,去除掉错 误数据和异常值。然后,选择合适的数据统计方法进行数据汇总。最后,对统计结果进行质量控制,如误差分析等,以确保数据的 准确性。 2.数据规约化处理 对于不同的采集设备所得数据格式各异,需要将这些数据规约 化为标准数据格式,以便于数据存储、管理和分析。对于复杂的 环境监测数据,还需要进行数据仓库建模和数据立方体处理等。 3.数据平滑处理

数据平滑是对周期性或不周期性数据进行平滑化处理,以去除数据中的噪声和抖动,从而使数据更加平滑和连续。数据平滑可以采用移动平均法、低通滤波法、中值滤波法等。 二、环境监测数据的分析 1.数据统计分析 环境监测中采集到的数据往往是随机的、非正态分布的,需要选择合适的数据统计方法进行分析。其中,常用的方法有可行性分析法、散点分析法、方差分析法、回归分析法等。 2.数据挖掘 数据挖掘是从大量的数据中挖掘出有用的信息,以便更好地理解和预测环境变化。数据挖掘可以采用聚类分析、分类预测、关联规则挖掘、决策树分析等方法。 3.空间分析 空间分析是用GIS技术对采集的环境监测数据进行空间分析和可视化展示,以便更好地掌握环境变化的空间分布规律。空间分析可以采用插值分析、地理加权回归分析、空间关联度分析等方法。 三、环境监测数据处理与分析工具 1. MATLAB

环境监测数据处理流程

环境监测数据处理流程 在环境监测工作中,数据处理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通过对监测 数据的准确、及时处理,可以帮助我们了解环境质量状况,分析污染 源和污染传播途径,制定有效的环境保护措施。下面将介绍一种常见 的环境监测数据处理流程。 一、数据收集与录入 环境监测数据的收集主要通过监测设备和传感器完成。这些设备和 传感器可以监测空气质量、水质、土壤污染、噪音等环境参数。数据 的收集一般以电子记录的形式保存。监测人员需要定期收集这些数据,并进行录入。在录入过程中,要确保数据准确无误,并对异常数据进 行标注。 二、数据校核与验证 数据校核与验证是确保监测数据质量和准确性的重要环节。在校核 过程中,监测数据需要与实际情况进行比对,检查监测设备的工作状 态是否正常,并排除人为误操作等因素对数据的影响。同时,还需要 对数据进行验证,采用数据统计学方法等进行数据的逻辑性、一致性 等方面的分析。 三、数据处理与分析 数据处理是整个数据处理流程中的核心环节。在数据处理过程中, 需要进行数据的清洗、筛选、标定、计算等操作。清洗数据是指处理 那些异常数据或错误数据,包括错读、漏读、重复读等情况。筛选数

据是指根据需要选择出一定的数据样本,以满足后续分析的要求。标 定数据是指将监测数据与标准数据进行对比,验证监测设备的准确性 和可靠性。计算数据是指对监测数据进行加工处理,包括计算平均值、累计值、相关系数等指标,以便后续的数据分析。 四、数据分析与报告编制 通过对处理后的数据进行分析,可以得出一些有价值的结论和统计 结果。数据分析可以采用统计学方法、空间分析方法、时间序列分析 方法等多种手段。通过数据分析,可以找出环境监测数据中存在的问题,如污染源的定位、污染物浓度的变化趋势等。在分析的基础上, 可以编制环境监测报告,向相关部门和公众发布监测结果,提出环境 保护的建议和措施。 五、数据存储与管理 完成数据处理和分析后,还需要将数据进行存储和管理。环境监测 数据可以按照时间、地点、监测项目等进行分类归档,以便后续的查 询和检索。数据存储可以采用数据库管理系统等专业软件进行管理, 确保数据的完整性和安全性。 六、数据共享与应用 环境监测数据是一种重要的公共资源,应该得到广泛的共享和应用。相关部门可以将监测数据共享给公众、科研机构、环境保护组织等, 以促进信息公开和科学研究。监测数据还可以应用于环境规划、环境 风险评估、环境保护决策等方面,发挥重要的作用。

环境监测中的数据分析和处理

环境监测中的数据分析和处理 作为现代社会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环境监测越来越受到各界的关注。而在环 境监测中,数据分析和处理是最为关键的一环。本文将以此作为主题,探讨环境监测中的数据分析和处理,以及这一过程所涉及的技术和方法。 一、环境监测中的数据来源 环境监测中的数据来源十分复杂,其中包括气象数据、水质数据、土壤数据等。这些数据来源的不同,导致其特点和处理方式也各不相同。例如,由于气象数据具有时空关系的特点,因此在处理方法上要考虑到这一点,同时也需要用到统计学中的一些方法,如时间序列分析等。而针对水质数据,常用的处理方式包括计算水质指标值、水质污染物浓度计算、水体评价模型等。 二、数据处理中所使用的技术和方法 1. 统计分析 统计分析是一种非常常用的数据处理方法,在环境监测中也不例外。通过对数 据的统计分析,可以得出各种指标,并将这些指标用于环境监测数据的评估和预测。例如,在空气质量监测中,数据处理过程中就用到了各种统计学指标,如均值、标准差、方差等。 2. 数据挖掘 数据挖掘是一种从大量数据中发掘出有用信息的方法,其方式包括关联规则、 分类、聚类等。在环境监测中,数据挖掘可以使我们更好地理解数据之间的联系,为环境质量的监测和预测提供帮助。例如,在水质监测中,通过数据挖掘技术可以找出与水质指标相关的因素,并及时采取措施,以维护水质。 3. 空间分析

空间分析是一种用于对空间数据进行分析的方法。通过空间分析,可以得到空间上各种因素的分布情况,包括污染源分布、污染物分布等。在环境监测中,往往要分析空气、水体、土壤等的污染分布情况。而利用空间分析技术,可以对环境质量进行全面、系统地分析。 三、数据处理中的常见问题和解决方式 在环境监测中,数据处理中常常会遇到很多问题。其中一个常见的问题是数据缺失,而解决这个问题的方式往往是通过插补法等方法来完成。此外,对于数据精度和数据质量的问题,也需要通过相关技术和方法来进行纠正和修正。例如,在进行水质监测时,如果数据的采样点没有完全囊括整个污染区域,那么就需要通过扩展数据的方法来提高其代表性。 四、结语 以数据为基础的环境监测在整个现代社会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而数据处理和分析则是整个环境监测工作中不可或缺的一环。准确地处理和分析环境监测数据可以更加准确地了解环境质量的情况,从而使我们能够在短时间内判断出环境异常并及时采取措施,以保障环境质量。同时,我们也应该意识到,在处理环境监测数据的过程中出现问题的可能性是很高的,因此,我们需要做好计划、选择合适的技术和方法、保障数据的精度和可靠性,以达到最终的效果。

《环境监测》课程教学指导(精)

《环境监测》课程教学指导(精) 《环境监测》课程教学指导 一、本课程的性质、目的 环境监测是环境科学、环境工程等相关专业本科生的一门专业基础课,是环境工程门类中极具综合性、实践性、时代性和创新性的一门重要的理论与方法课程。它是开展其它环境分支学科的基础、也是环保部门的一项常规工作和环境管理的重要手段。本课程对环境科学、环境工程和环境管理各领域都是不可缺少的,对环境保护的各个方面影响重大。其任务是:使学生掌握一定的环境监测基本知识和基本操作技能,掌握常规监测项目的测定方法,为学生从事环境监测工作奠定基础。环境监测是指通过对影响环境质量因素的代表值的测定、进而确定环境质量或污染程度及其变化趋势的过程。目的是准确、及时、客观地反映环境质量现状及变化趋势、为环境管理、污染源控制、环境规划和污染预报等提供依据。 二、本课程的教学重点 全课程的教学重点部分是大气、水质、土壤和固体废物、放射性、噪声的监测原理和方法以及环境监测质量保证的意义、要求和做法。 重点: 1、掌握环境监测中的基本概念。 2、理解环境监测优化布点原则。 3、掌握常规监测项目的采样仪器、采样方法、分析测定方法。 4、理解监测结果的数据处理、表述和质量保证。 难点: 1、使用环境监测工作中常用的采样、分析仪器。 2、常规监测项目的采样、分析测定原理和方法。 3、正确进行监测数据的处理。 4、环境监测方案设计。 三、本课程教学中应注意的问题 鉴于该课程有较强的实践性及其内容体系的不断更新等特点,本

课程的教学过程中应该注意: 本课程特别注重对学生实践性环节和实验技能的培养、理论与实践并重是这一课程的主要特色。学生在具备基本的环境学知识的基础上、通过讲授和实验、使学生掌握环境监测的 基本原理、熟悉环境监测方案设计和实施方法、掌握环境监测的常用技术手段和分析方法、熟悉环境监测过程的质量保证体系、了解自动连续监测系统及环境监测技术发展动态。学生可具备从事环境监测工作的基本技能、为在环境保护、环境管理及工矿企业等相关领域从事科研和管理工作提供所需知识、达到环境专业本科生在该方面培养的目的。 四、本课程的教学目的 通过本课程所有教学环节,应使学生达到以下目的: 1、通过对上述内容的综合性学习和分析评价,使学生掌握环境监测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监测方法的科学原理、监测技术的关键、各种各类监测方法的特点及适用范围等一系列理论与技术问题; 2、掌握相关法规、方法、监测内容和评价方法,培养今后在监测数据收集、整理和评价等方面达到独立开展工作的能力; 3、培养学生具有综合应用多种方法处理环境监测实践问题的能力,进一步培养与时俱进、发展新方法和新技术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 五、本课程采用的教学方法 结合本课程的特点,拟采用以下教学方法: 按监测对象学习,本课程主要讲述水和废水监测、大气和废气监测、固体废物监测、土壤污染监测、生物污染监测、噪声监测、环境放射性监测等内容。 按测定项目学习,包括汞、镉、铬、铅、砷等重金属,氰化物、氟化物、硫化物、含氮化合物,水中溶解氧、生化需氧量、化学需氧量、酚类、油类,大气中SO2、NO X、CO、O3、烃类等气态污染物,光化学烟雾等二次污染物,颗粒物,多环芳烃类、二噁英类等重要有机污染物,以及酸雨项目监测等。 按监测程序学习,本课程主要讲述各类环境监测的规划,样品的

监测数据处理算法研究与应用

监测数据处理算法研究与应用第一章:前言 监测数据处理算法是当前科技领域的热门话题之一。在全球范 围内,各种不同类型的数据监测系统广泛应用于人类社会的各个 领域,如环境监测、医疗保健、航空航天等,这些系统持续产生 海量的监测数据。海量监测数据给数据处理算法带来了新机遇和 挑战,如何快速获取有效信息,辨别数据异常,成为新的研究热点。 第二章:监测数据处理算法研究现状 目前,监测数据处理算法主要分为几类: 1、基于统计方法的算法。这类算法主要基于大规模的数据分 析和统计建模。其中包括聚类、分类、回归、异常检测、网络分 析等算法。 2、基于机器学习的算法。这一类算法先前需要人为进行特征 值选取,通过这些值将样本和特征映射到向量空间,再对向量空间建 立分类模型。现在,随着深度学习、人工智能的广泛应用,机器 学习的算法也取得了更快、更优的性能表现。 3、基于深度学习的算法。这一类算法是基于神经网络的理论,能够自主学习数据中的特征和建立模型,有效解决监测数据处理 的建模和分类问题。

第三章:监测数据处理算法应用案例 在环境监测方面,基于统计方法的算法广泛应用于空气污染、 水质监测、气象预测、地震活动等方面。通过对监测数据的分析 和建模,可以提高监测效率和数据质量。 在医疗保健方面,监测数据处理技术主要应用于个人健康监测,如血压、心率等生理监测和药物治疗监测等。通过对监测数据的 分析,可以帮助医生更好地掌握患者健康状态并辅助医疗决策。 在航空航天方面,监测数据处理技术被广泛运用于飞行状态监测、地面运行状态监测等方面。高效准确的数据处理能够保障飞 行安全,并提高飞行效率。 第四章:监测数据处理算法发展趋势 未来,监测数据处理算法的主要发展趋势有以下几点: 1、深度学习、人工智能的广泛应用。随着不断发展的深度学 习和人工智能技术,监测数据处理算法将更加高效、准确。 2、算法模型的解释性和可靠性增强。为了提高监测算法的可 靠性和效率,在模型构建中加入人为约束条件,提高算法的解释 性和可靠性。 3、算法的集成和优化。将不同类型的算法进行集成,互相补 充优势,从而提高算法的性能,并实现监测数据的全方位处理。

水质监测管理制度范文

水质监测管理制度范文 水质监测管理制度范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了加强对水质的监测和管理,保障水环境的安全和 可持续发展,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等相关法律法规,制定本管理制度。 第二条本管理制度适用于全市范围内的水质监测和管理工作。 第三条水质监测和管理工作应严格按照科学规范进行,保证 数据的准确性和可靠性,为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提供依据。 第二章水质监测机构 第四条市水务局负责组织、协调和监督全市范围内的水质监 测工作。 第五条县(市、区)水务局负责本辖区的水质监测工作,配 备相应的监测设备和专业人员。 第六条水质监测机构应当具备相应的监测设备和设施,保证 监测工作的顺利进行。 第七条水质监测机构应当有一支专业的监测队伍,包括监测 人员、数据处理人员和质量控制人员等,人员应具备相关专业

背景。 第三章水质监测项目 第八条水质监测项目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几类: (一)水体化学指标监测:包括水质pH值、悬浮物浓度、溶 解氧含量、氨氮浓度、总磷浓度等指标的监测。 (二)水体生物学指标监测:包括水体中藻类、浮游动物、底栖动物、鱼类等的监测。 (三)水体污染物监测:包括水体中重金属、有机污染物、微生物等污染物的监测。 第九条水质监测项目应当根据当地的水环境特点和需求确定,可以根据需要进行调整和优化。 第十条水质监测项目的选取应当综合考虑监测对象、监测目的、监测方法、监测频次等因素,确保监测工作的全面性和连续性。 第四章水质监测方法 第十一条水质监测方法应当符合国家或行业标准,确保数据 的准确性和可比性。 第十二条水质监测方法应当包括采样方法、样品处理方法和

烟气在线监测管理制度范文

烟气在线监测管理制度范文 烟气在线监测管理制度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了加强对大气污染源的管理和监控,维护环境空气 质量,保护公民的身体健康和生存环境,制定本制度。 第二条本制度适用范围包括但不限于所有大气污染源的烟气 在线监测与管理。 第三条烟气在线监测是指对大气污染源的烟气进行实时、连 续的监测与数据采集,并对监测数据进行分析和处理的一种手段。 第四条本制度的目的在于建立有效的烟气在线监测管理机制,确保污染源烟气排放符合国家标准和相关法律法规的要求。 第二章烟气在线监测设施与要求 第五条污染源应当配备符合国家标准和相关法律法规要求的 烟气在线监测设施,并通过主管部门审批后才能开始投入使用。 第六条烟气在线监测设施应当具备以下基本功能: (一)对烟气中主要的污染物进行监测,包括但不限于二氧化硫、氮氧化物、悬浮颗粒物等;

(二)实时采集、传输、存储监测数据; (三)进行数据分析、处理和报警; (四)故障自动报警功能; (五)数据共享与公开。 第七条烟气在线监测设施的监测参数应当满足下列要求:(一)监测范围应当包含国家规定的排放标准内的所有污染物;(二)监测时间间隔应当小于等于15分钟; (三)监测误差应当小于等于5%; (四)监测数据应当具有溯源性和完整性。 第八条烟气在线监测设施的数据传输应当具备以下要求:(一)数据传输应当采用安全可靠的方式,确保数据完整、准确和及时; (二)监测数据应当能够实现实时上传和远程访问; (三)监测数据应当存储至本地并备份至云端,确保数据的安全性和可访问性。 第九条烟气在线监测设施应当定期进行维护和保养,确保其 稳定运行和数据的准确性。 第十条烟气在线监测设施的报警功能应当满足下列要求:(一)设备故障报警; (二)监测数据异常报警; (三)超标报警; (四)数据传输中断报警; (五)其他相关报警。

高精度地震监测数据处理与分析系统的开发

高精度地震监测数据处理与分析系统的开发第一章绪论 地震是一种自然灾害,在造成人类生命财产损失的同时,对了 解地球物理学、地质学、土木工程学等方面也有重要作用。对于 地震的预测和监测就显得非常重要。为了更好地进行地震监测, 需要开发高精度地震监测数据处理与分析系统。 本文将介绍高精度地震监测数据处理与分析系统的开发过程及 其相关技术。 第二章震源机制分析 震源机制分析是地震学研究的核心,通过分析震源机制可以了 解地震的发生机理和地震破裂的能量释放情况。震源机制分析包 括波形反演、格林函数反演和逆时偏移等方法。其中,逆时偏移 方法具有较好的效果,并且可以利用地震波在介质中传播的能量,重构地下结构。 第三章数据处理 地震监测中应用的数据主要包括地震波、地形地貌、地球磁场 和重力场等信息。其中,地震波是地震监测的核心数据。

数据处理主要包括数据采集、传输、存储、处理等环节。地震 波处理的主要内容包括信号增益、去噪、滤波等。在滤波方面, 常用的方法有巴特沃斯滤波、小波变换滤波、相关滤波等。 第四章数据分析 地震监测数据的分析是对数据的物理解释和科学分析。地震数 据分析的主要任务包括地震信息的提取,地震规律的研究和地震 预报的理论与方法。 地震信息提取主要是将地震监测数据转化为可视化的图像或者 其他数据形式。常见的方法包括剖面分析、三维空间分析、时间 序列分析等。 地震规律研究主要是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和数学建模,以了解 地震发生的时空规律和统计特征。常用的方法包括震源机制分析、震级预测和地震模拟等。 地震预报理论和方法主要包括物理预测和信息预测两种。物理 预测是从地震发生物理机制入手,结合地震监测数据对地震发生 进行预报。信息预测则是利用数学和统计学方法研究地震发生规律,通过对数据传播模式和信息传递机制的研究进行地震预报。 第五章系统硬件与软件设计 高精度地震监测数据处理与分析系统的设计需要考虑到硬件和 软件两个方面。系统硬件主要包括数据采集系统、数据存储系统、

环境监测数据处理与分析技术手册

环境监测数据处理与分析技术手册 一、引言 环境监测数据的准确处理和分析对于保护环境、促进可持续发展至关重要。该技术手册旨在介绍环境监测数据的处理与分析技术,以帮助环境保护从业人员更好地理解和应用这些技术,从而提高环境监测数据的有效性和可靠性。 二、数据处理技术 1. 数据采集与录入 环境监测数据的采集过程是确保数据质量的基础。该技术手册介绍了数据采集的方法和注意事项,并提供了录入数据的示例。 2. 数据校核与验证 为了保证环境监测数据的准确性,校核和验证是必不可少的步骤。该技术手册详细说明了校核和验证的流程,并介绍了常用的校核方法和验证技术。 3. 数据清洗与去噪 环境监测数据中常常存在异常值和无效数据,对这些数据进行清洗与去噪是提高数据质量的关键。该技术手册介绍了常用的数据清洗方法和去噪技术,并提供了相应的案例分析。 4. 数据存储与管理

为了方便数据的后续分析和应用,合理的数据存储与管理至关重要。该技术手册探讨了不同的数据存储方式和管理策略,并介绍了一些常 用的数据库管理系统。 三、数据分析技术 1. 统计分析 统计分析是对环境监测数据进行整体概括和描述的重要方法。该技 术手册阐述了统计分析的基本原则和方法,并介绍了常用的统计指标、图表和假设检验技术。 2. 趋势分析 通过趋势分析可以评估环境参数的变化趋势,为环境保护和决策提 供依据。该技术手册详细介绍了趋势分析的步骤和方法,并提供了实 例分析。 3. 关联分析 关联分析可用于评估环境因素之间的相互关系,并发现潜在的影响 因素。该技术手册解释了关联分析的原理和应用,并介绍了关联规则 和相关性分析等方法。 4. 模型建立与预测 通过建立合适的数学模型,可以对环境监测数据的未来变化进行预测,从而为环境管理和规划提供科学依据。该技术手册介绍了常用的 模型建立方法和预测技术,并给出了相关案例。

监控量测信息处理及预警判定

第一节监控量测信息处理及预警判定 一、监控量测信息处理 取得监测数据后,及时进行整理和校对。施工监控量测的各类数据均及时绘制成时态曲线,同时注明开挖方法和施工工序及开挖面距监测断面的距离等信息。 监控量测数据的计算分析工作中除对每个项目进行单项分析之外,还进行多项目的综合分析。 当监测时态曲线呈现收敛趋势时,根据曲线形态选择合适的函数,对监测结果进行回归分析,以预测该测点可能出现的最终位移值和预测结构和建(构)筑物的安全性,据此确定施工方法及判定施工方法的适应性。 对每一测点的监测结果要根据管理基准和位移变化速率(mm)/d等综合判断基坑和建筑物的安全状况,并编写日小结、周报、月报表,及时反馈指导施工,调整施工参数,达到安全、快速、高效施工之目的。 二、燃气管线预警判定 燃气管线允许位移值10mm,位移平均速率控制值连续3天>2mm/d,位移最大速率控制值连续3天>2mm/d。 项目监测按“分区、分级、分阶段"的原则制定监控量测控制标准,按黄色、橙色和红色三级预警进行反馈和控制。 三级预警判定标准

三级预警值参考表 当实测数据出现任何一种预警状态时,监测组立即向施工主管、监理、建设和其 它相关单位报告,获得确认后立即提交预警报告。 发出黄色预警时,监测人员和施工单位加密监测频率(由项目部主管领导、监理开专家会进行安全评估确定监测频率,并形成会议纪要形式),加强对地面和建筑物沉降动态的观察,尤其加强对预警点附近的雨污水管和有压管线的检查和处理; 发出橙色预警时,除继续加强上述监测、观察、检查和处理外,根据预警状态的特点进一步完善针对该状态的预警方案,同时对施工方案、开挖进度、支护参数、工艺方法等作检查和完善,在获得设计和建设单位同意后执行; 发出红色预警时,除立即向上述单位报警外还立即采取补强措施,并经设计、施工、 监理和建设单位分析和认定后,改变施工程序或设计参数,必要时立即停止开挖, 进行施工处理。

数据处理中的数据质量评估和监控策略(九)

数据处理中的数据质量评估和监控策略 引言 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数据的重要性在各个领域逐渐凸显出来。然而,数据的质量问题也随之而来。在数据处理过程中,我们需 要对数据的质量进行评估和监控,以确保数据的准确性和一致性。本 文将探讨数据处理中的数据质量评估和监控策略。 一、数据质量评估方法 1. 数据验证 数据验证是一种基本的数据质量评估方法。通过检查数据的格式、范围和完整性等方面,我们可以验证数据的准确性和可靠性。例如, 在电子商务领域,我们可以验证用户的邮件地址是否符合标准格式, 以确保顾客能够收到订单确认邮件。 2. 数据清洗 数据清洗是数据质量评估的重要一环。在数据处理过程中,会出 现一些错误和不一致的数据。通过数据清洗,我们可以去除重复值、 纠正错误数据,并对缺失数据进行处理。这样可以提高数据的质量, 避免对数据分析和决策产生不良影响。 3. 数据采样

数据采样是一种常用的数据质量评估方法。通过随机抽取一部分数据样本并进行分析,我们可以对整个数据集的质量进行评估。这样可以节省时间和资源,并有效地发现数据中的问题。 二、数据质量监控策略 1. 实时监控 实时监控是数据质量管理的一种重要策略。通过在数据处理过程中实时监测数据的质量指标,我们可以及时发现数据异常和错误。例如,在金融行业,我们可以通过实时监控客户的交易数据,来检测是否存在异常的交易行为。 2. 度量指标监控 度量指标监控是一种有效的数据质量监控策略。通过确定关键性能指标,并定期对其进行监测,我们可以及时发现数据质量问题。例如,在在线销售领域,我们可以监控订单的准确性和及时性,以确保客户的满意度。 3. 自动化监控 自动化监控是提高数据质量管理效率的重要手段。通过使用数据质量管理工具和技术,我们可以自动化地监控数据的质量,并及时进行反馈和处理。例如,在大规模数据处理中,我们可以使用自动化工具对数据进行清洗、验证和采样等操作,以提高数据的质量。 结论

《加强社会化生态环境检验检测机构及其检测质量管理规定(试行)(征

加强社会化生态环境检验检测机构 及其检测质量管理规定(试行) (征求意见稿)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进一步规范自治区社会化生态环境检验检测机构服务行为,加强生态环境检测质量管理,促进全区社会化生态环境检验检测服务市场健康发展,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计量法》《检验检测机构监督管理办法》《检验检测机构资质认定管理办法》《环境监测数据弄虚作假行为判定及处理办法》等有关法律法规规定,结合自治区实际,制定本规定。 第二条环境检测机构的监督管理以强化监管能力、健全质量管理制度、规范检测行为、鼓励社会监督为核心,遵循依法依规、全程监管、从严惩戒、信息公开、社会监督的原则。 第三条本规定适用于在自治区行政区域内开展生态环境检测活动的社会化生态环境检验检测机构。法律法规另有规定的,从其规定。 第四条本规定所称社会化生态环境检验检测机构(以下简称环境检测机构),是指非生态环境行政主管部门所属的在自治区行政区域内从事环境检测活动,出具检测数据或结果,能独立承担法律责任的机构。 第五条环境检测机构开展以下生态环境检测业务,依照本规定接受监督管理: 生态环境质量监测、排污单位自行监测、环境影响评价现状监测、

建设项目竣工环保验收监测、辐射环境监测、生态环境损害鉴定评估监测、污染场地环境调查评估、清洁生产审核评估、环境管理体系认证、生态环境主管部门委托或指定的其他生态环境检测活动。 第二章检测活动 第六条环境检测机构应按照《检验检测机构资质认定管理办法》和《检验检测机构资质认定能力评价检验检测机构通用要求》、《检验检测机构资质认定生态环境监测机构评审补充要求》《检验检测机构管理和技术能力评价生态环境监测要求》等法律法规和行业标准要求开展环境检测活动,并符合生态环境监测相关技术标准及规范。 第七条环境检测机构应建立防范和惩治弄虚作假行为的制度和措施,确保其出具的检测数据准确、客观、真实、可追溯。环境检测机构及其负责人应对其出具检测数据的真实性与准确性负责,采样人员、分析人员、审核与授权签字人分别对监测原始数据、监测报告的真实性终身负责。 第八条环境检测机构应健全计量资质认定、人员持证上岗、监测数据三级审核等内部质量管理制度,对环境监测布点、采样、现场测试、样品制备、分析测试、数据评价和综合报告、数据传输等实施全过程质量管理,并采取密码样、明码样、空白样、加标回收和平行样等方式进行内部质量控制。 第九条环境检测机构不得出具不实检验检测报告、虚假检验检测报告,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篡改、伪造监测数据或者指使篡改、伪造监测数据。环境检测机构及其检测人员在开展环境检测活动中严禁以

环境空气质量监测技术规范

环境空气质量监测技术规范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防治空气污染,规范环境空气质量监测工作,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大气污染防治法》和《国务院关于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强环境保护的决定》的有关规定,制定本规范。 第二条本规范规定了环境空气质量监测网的设计和监测点位设置要求、环境空气质量手工监测和自动监测的方法和技术要求以及环境空气质量监测数据的管理和处理要求。 本规范适用于国家和地方各级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为确定环境空气质量状况,防治空气污染所进行的常规例行环境空气质量监测活动。 第三条国务院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负责国家环境空气质量监测网的组织和管理,各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可参照本规范对地方环境空气质量监测网进行组织和管理。 第二章环境空气质量监测网 第四条设计环境空气质量监测网,应能客观反映环境空气污染对人类生活环境的影响,并以本地区多年的环境空气质量状况及变化趋势、产业和能源结构特点、人口分布情况、地形和气象条件等因素为依据,充分考虑监测数据的代表性,按照监测目的确定监测网的布点。 监测网的设计,首先应考虑所设监测点位的代表性。常规环境空气质量监测点可分为4类:污染监控点、空气质量评价点、空气质量对照点和空气质量背景点。 第五条国家根据环境管理的需要,为开展环境空气质量监测活动,设置国家环境空气质量监测网,其监测目的为:

(一)确定全国城市区域环境空气质量变化趋势,反映城市区域环境空气质量总体水平; (二)确定全国环境空气质量背景水平以及区域空气质量状况; (三)判定全国及各地方的环境空气质量是否满足环境空气质量标准的要求; (四)为制定全国大气污染防治规划和对策提供依据。 第六条各地方应根据环境管理的需要,按本规范规定的原则,设置省(自治区、直辖市)级或市(地)级环境空气质量监测网(以下称"地方环境空气质量监测网"),其监测目的为: (一)确定监测网覆盖区域内空气污染物可能出现的高浓度值; (二)确定监测网覆盖区域内各环境质量功能区空气污染物的代表浓度,判定其环境空气质量是否满足环境空气质量标准的要求; (三)确定监测网覆盖区域内重要污染源对环境空气质量的影响; (四)确定监测网覆盖区域内环境空气质量的背景水平; (五)确定监测网覆盖区域内环境空气质量的变化趋势; (六)为制定地方大气污染防治规划和对策提供依据。 第七条环境空气质量常规监测项目应从环境空气质量标准规定的污染物中选取。国家环境空气质量监测网的测点,须开展必测项目的监测(必测和选测项目见附件一);国家环境空气质量背景点以及区域环境空气质量对照点,还应开展部分或全部选测项目的监测。地方环境空气质量监测网的测点,可根据各地环境管理工作的实际需要及具体情况参照本条规定确定其必测和选测项目。 第三章环境空气质量监测网点位的设置与调整 第八条国家环境空气质量监测网应设置环境空气质量评价点、环境空气质量背景点以及区域环境空气质量对照点。

环境监测第二章部分习题答案

环境监测第二章部分习题答案 第一篇:环境监测第二章部分习题答案 第二章水和废水监测 3.对于工业废水排放源,怎样布设采样点?怎样测量污染物排放总量? (1)在车间或车间处理设施的废水排放口布设采样点,监测第一类污染物;在工厂废水总排放口布设采样点,监测第二类污染物。 (2)已有废水处理设施的工厂,在处理设施的总排放口布设采样点。如需了解废水处理效果和调控处理工艺参数提供依据,应在处理设施进水口和部分单元处理设施进、出口布设采样点。 (3)用某一时段污染物平均浓度乘以该时段废(污)水排放量即为该时段污染物的排放总量。 4.水样有哪几种保存方法?试举几个实例说明怎样根据被测物质的性质选用不同的保存方法。 (1)冷藏或冷冻方法 (2)加入化学试剂保存法 加入生物抑制剂、调节pH、加入氧化剂或还原剂 如:在测定氨氮、硝酸盐氮、化学需氧量的水样中加入HgCl2,可抑制生物的氧化还原作用;测定氰化物或挥发酚的水样中加入NaOH溶液调pH至12,使之生成稳定的酚盐。 5.水样在分析测定之前,为什么要进行预处理?预处理包括哪些内容? (1)被污染的环境水样和废(污)水样所含组分复杂,多数污染祖坟含量低,存在形态各异,共存组分的干扰等,都会影响分析测定,故需预处理。 (2)预处理包括悬浮物的去除、水样的消解、待测组分的浓缩和分离。 14.说明原子吸收光谱法测定金属化合物的原理,用方块图示意其测定流程。

(1)利用待测元素原子蒸汽中基态原子对光源发出的特征谱线的吸收来进行分析。 (2) 原子吸收光谱法测定金属化合物测定流程 光源—单色器—样品室—检测器—显示光源—原子化系统—分光系统—检测系统 16.石墨炉原子吸收光谱法与火焰原子吸收光谱法有何不同之处?两种方法各有何优缺点? (1)石墨炉原子吸收光谱法测定,其测定灵敏度高于火焰原子吸收光谱法,但基体干扰较火焰原子吸收光谱法严重。 (2)火焰原子吸收光谱法温度高,准确度高,精密度低,石墨炉原子吸收光谱法温度较低,准确度低,精密度高。 18.怎样用分光光度法测定水样中的六价铬? 六价铬用二苯碳酰二肼分光光度法测定,总铬用原子分光光度法。 19.试比较分光光度法和原子吸收光谱法的原理、仪器的主要组成部分及测定对象的主要不同之处。 (1)分光光度法是建立在分子吸收光谱基础上的分析方法,吸收峰峰值波长处的吸光度与被测物质的浓度之间的关系符合朗伯—比尔定律这是定量分析的基础。 原子吸收光谱法也称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简称原子吸收法。在一定实验条件下,特征光强的变化与火焰中待测基态原子的浓度有定量关系,故只要测得吸光度,就可以求出样品溶液中待测元素的浓度。 (2)分光光度法使用的仪器称为分光光度计,基本组成有光源、分光系统、吸收池、检测器及放大装置以及指示、记录系统。 原子吸收光谱法使用的仪器为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计或原子吸收光谱仪,它由光源、原子化系统、分光系统及检测系统四个主要部分组成。 (3)用分光光度法监测时,往往将被测物质转化成有色物质;原子吸收光谱法将含有待测元素的样品溶液通过原子化系统喷成细雾,并在火焰中解离成基态原子。 23.怎样采集和测定溶解氧的水样?说明氧电极法和碘量法测定溶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