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一种内生真菌Aspergillus flavus次生代谢产物研究

一种内生真菌Aspergillus flavus次生代谢产物研究

一种内生真菌Aspergillus flavus次生代谢产物研究

岳婧怡;汤强;程旺开;徐迪

【摘要】为了研究内生真菌Aspergillus flavus的次生代谢产物,利用硅胶、SephadexLH-20、反相、中压、高效液相制备等多种色谱方法从内生真菌Aspergillus flavus发酵液的乙酸乙酯萃取部位中分离得到7个化合物,并通过1 H NMR、13 C NMR、ESI-MS等波谱技术鉴定其结构,依次为:对羟基苯乙酸(1),对羟基苯乙醇(2),环(D)-脯氨酸-(L)-苯丙氨酸(3),Nb-乙酰基色胺(4),(E)-4-(4-hydroxyphenyl)but-3-en-2-one(5),N-isobutylacetamide(6),琥珀酸乙酯(7).所有化合物均为首次从该菌中分离得到.

【期刊名称】《广州化工》

【年(卷),期】2019(047)007

【总页数】4页(P84-87)

【关键词】Aspergillusflavus;内生真菌;次生代谢产物

【作者】岳婧怡;汤强;程旺开;徐迪

【作者单位】芜湖职业技术学院, 安徽芜湖 241003;芜湖职业技术学院, 安徽芜湖241003;芜湖职业技术学院, 安徽芜湖 241003;芜湖职业技术学院, 安徽芜湖241003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91

内生真菌长期生活在植物体内的特殊环境中,植物以其内真生菌的组织、细胞及其代谢产物为内环境,而内生真菌以宿主植物的组织和细胞及其代谢产物为外环境,两者之间互相进行物质、能量及基因交流,在长期进化过程中与寄主协同进化,在演化过程中两者形成了互惠共生关系。这种关系决定了内生真菌对宿主植物具有促生抗逆(抗干旱、抗病虫害等)以及有效成分合成积累的独特生物学特性。此外,药用植物内生真菌能够产生与宿主植物相同或相似的药用活性成分,特别是还发现许多新的活性成分,这些活性成分被证明具有明显的抗癌、抗菌、抗氧化等活性[1-4],这对今后从自然界中寻找更加丰富多样的生物活性母体先导化合物开辟新的途径。

本实验选取内生真菌 Aspergillus flavus,旨在探索发现结构新颖,生物活性较好的先导母体化合物,进一步从内生真菌中寻找新颖生物活性高的先导母体化合物,扩大天然产物探索途径奠定基础。本研究采用经典次生代谢产物分离法,从菌株发酵物的乙酸乙酯萃取物中分离得到12个化合物,分别为对羟基苯乙酸(1),对羟基苯乙醇(2),环(d)-脯氨酸-(l)-苯丙氨酸(3),Nb-乙酰基色胺(4),(E)-4-(4-hydroxyphenyl)but-3-en-2-one(5),N-isobutylacetamide(6),琥珀酸乙酯(7),所有化合物均首次从改内生真菌中分离得到。

1 仪器和材料

质谱由VG AutoSpec-3000质谱仪测定;核磁共振由Bruker AM-400、DRX 500测定和AVANCE Ⅲ-600、AVANCE800核磁仪测定;分析型HPLC为Agilent 1100;制备型HPLC为Agilent 1260;MPLC为BÜCHI中压制备;柱

层析和薄层层析硅胶均由青岛海洋化工厂生产;Sephadex LH-20为GE生产;所用试剂均为分析纯。

2 提取分离

将Aspergillus flavus菌乙酸乙酯萃取部位粗提浸膏3.7 g,经中压色谱以甲醇-水(20:80~90:10,V/V)梯度洗脱得到5个组分(A-E)。

组分B经硅胶柱层析,以石油醚-丙酮1:1洗脱,再经Sephadex LH-20柱甲醇洗脱纯化,最后通过高效液相色谱法(CH3CN/H2O, 10:90 → 25:75,25 min)制备

得化合物1(4.7 mg)和化合物2(15.5 mg)。

组分C经硅胶柱层析,以石油醚-丙酮2:1洗脱,再经Sephadex LH-20柱甲醇洗脱纯化,再利用高效液相色谱(CH3CN/H2O, 15:85→35:65,25 min)制备得化合物3(1.9 mg)、化合物4(1.4 mg)、化合物5(3.6 mg)、化合物6(7.6 mg)和化合

物7(7.7 mg)。

3 结构鉴定

图1 化合物结构式1~7Fig.1 Structure of compounds 1~7

化合物1:白色针状结晶,分子式C8H8O3,易溶甲醇。ESI-MS:m/z 151[M-H]-; 1H-NMR (CD3OD, 600 MHz) δ: 7.10 (2H, d, J=8.4 Hz, H-2, H-6), 6.71 (2H, d, J=8.4 Hz, H-3, H-5), 3.40 (2H, s, H-7); 13C-NMR (CD3OD, 125 MHz) δ: 128.0 (C-1), 131.2 (C-2, C-6), 116.0 (C-3, C-5), 157.1 (C-4), 42.7 (C-7), 176.0 (C-8)。以上数据与文献[5]报道一致,故确定其为对羟基苯乙酸。

化合物2:白色粉末,分子式C8H10O2,易溶甲醇。EI-MS:m/z 138[M]+ (45), 108 (20), 107 (100), 77 (22); 1H-NMR(CD3OD, 400 MHz) δ: 7.03 (2H, d,

J=8.4 Hz, H-2, H-6), 6.70 (2H, d, J=8.4 Hz, H-3, H-5), 3.68 (2H, t, J=7.2 Hz,

H-8), 2.71 (2H, t, J=7.2 Hz, H-7)。文献[6]报道一致,故确定其为对羟基苯乙醇。化合物3:白色粉末,分子式C14H16N2O2,易溶于甲醇。ESI-MS:m/z 267 [M+Na]+; 1H-NMR (CD3OD, 600 MHz) δ: 7.21~7.37 (5H, m, H-2′, 3′, 4′, 5′, 6′), 4.36 (1H, brs, H-8), 4.28 (1H, ddd, J=1.0, 4.8, 5.0 Hz, H-9), 4.05 (1H, ddd, J=1.7, 6.3, 10.8 Hz, H-6), 3.48~3.57 (1H, m, H-3a), 3.33~3.39 (1H, m, H-3b),

3.18 (1H, dd, J=

4.8, 15 Hz H-10b), 3.14 (1H, dd, J=

5.0, 14.4 Hz, H-10a),

2.01~2.13 (1H, m, H-5b), 1.76~1.86 (2H, m, H-4), 1.20~1.24 (1H, m, H-5a)。文献[7-8]报道一致,故确定其为环(d)-脯氨酸-(l)-苯丙氨酸。

化合物4:淡黄色油状物,分子式C12H14N2O,易溶于甲醇、丙酮,香草醛显

紫红色。ESI-MS: m/z 225[M+Na]+; 1H-NMR [(CD3)2CO, 400 MHz] δ: 7.57 (1H, d, J=7.8 Hz, H-4), 7.37 (1H, d, J=8.0 Hz, H-7), 7.15 (1H, s, H-2), 7.10 (1H, t, J=7.0 Hz, H-6), 7.02 (1H, t, J=7.1 Hz, H-5), 3.46 (2H, t, J=6.1 Hz, H-10),

2.92 (1H, t, J=7.2 Hz, H-11), 1.84 (3H, s, CH3)。文献[10]报道一致,故确定其

为Nb-乙酰基色胺。

化合物5:黄色粉末,分子式C10H10O,易溶于甲醇,香草醛显绿色。ESI-MS: m/z 163 [M+H]+; 1H-NMR (CD3OD, 400 MHz) δ: 7.50 (2H, d, J=8.5 Hz, H-2’, 6’), 7.56 (1H, d, J=16.2 Hz, H-1), 6.78 (2H, d, J=8.5 Hz, H-3’, 5’),

6.62 (1H, d, J=16.2 Hz, H-2), 2.33 (3H, s, CH3)。文献[11]报道一致,故确定其

为(E)-4-(4-hydroxyphenyl)but-3-en-2-one。

化合物6:无色油状物,分子式C6H13NO,易溶于甲醇。 1H-NMR (CD3OD, 400 MHz) δ: 2.98 (2H, d, J=6.8 Hz H-4), 1.93 (1H, s, H-1), 1.75 (1H, m, H-5), 0.91 (6H, d, J=6.8 Hz, H-6, H-7); 13C-NMR (CD3OD, 125 MHz) δ: 22.4 (C-1), 172.4 (C-2), 48.0 (C-4), 29.5 (C-5), 20.4 (C-6, 6’)。文献[12]报道一致,故确定其为N-Isobutylacetamide。

化合物7:分子式C8H14O4,白色粉末,易溶于甲醇。1H-NMR (CD3OD, 400 MHz) δ: 4.13 (4H, q, J=7.2 Hz, H-1′, 1″), 2.56 (4H, s, H-2, 3), 1.24 (6H, t,

J=7.2 Hz, H-2′, 2″); 13C-NMR (CD3OD 125 MHz) δ:174.4 (C-1, 4), 30.2 (C-2, 3), 60.6 (C-1′, 1″), 14.4 (C-2′, 2″)。文献[13]报道一致,故确定其为琥珀酸乙酯。图2 化合物1的1H-NMRFig.2 1H-NMR of compound 1

图3 化合物1的13C-NMRFig.3 13C-NMR of compound 1

图4 化合物1的质谱Fig.4 ESI-MS of compound 1

图5 化合物2的1H-NMRFig.5 1H-NMR of compound 2

图6 化合物2的质谱Fig.6 EI-MS of compound 2

图7 化合物3的1H-NMRFig.7 1H-NMR of compound 3

图8 化合物3的13C-NMRFig.8 13C-NMR of compound 3

图9 化合物4的1H-NMRFig.9 1H-NMR of compound 4

图10 化合物4的质谱Fig.10 ESI-MS of compound 4

图11 化合物5的1H-NMRFig.11 1H-NMR of compound 5

图12 化合物5的质谱Fig.12 ESI-MS of compound 5

图13 化合物6和7的1H-NMRFig.13 1H-NMR of compound 6 and 7

图14 化合物6和7的13C-NMRFig.14 13C-NMR of compound 6 and 7

4 结论

开展内生真菌的次生代谢产物研究是近些年来国内外寻找新颖活性成分的热点途径。在自然界中,微生物的适应能力是人类无法预知和想像,它们会根据环境,生态的不同来调节自身的特性来应对和适应外界的变化,而这些特性往往是其次生代谢产物决定的,故而深入开展这方面的研究,会更好的发现丰富多彩的结构分子,剖析其特性,研究其是否生物活性更好的先导分子,从而为人类医药健康带来必要的价值。本实验研究一株内生真菌的次生代谢产物,初步探索其结构分子,得到的化合物分子都是该种首次发现,为后期研究其活性提供样本,奠定研究基础。

参考文献

【相关文献】

[1] Chen L, Zhang Q Y, Jia M, et al. Endophytic fungi with antitumor activities: Their occurrence and anticancer compounds[J]. Critical Reviews in Microbiology,2016,42(3):1-20.

[2] LiuL, Chen X, Li D, et al. Bisabolane Sesquiterpenoids from the Plant Endophytic Fungus Paraconiothyrium brasiliense[J]. J.Nat.Prod.,2015,78(4):746-53.

[3] El-Amrani M, Ebada S S, Ga H A, et al. Pestalotiopamide E andpestalotiopin B from an endophytic fungusAureobasidium pullulans lsolated fromAloe veraleaves[J].

Phyto.Lett.,2016,18:95-98.

[4] Zhu M L, Zhang X M, Feng H M, et al. Campyridones AeD, pyridone alkaloids from a mangroveendophytic fungus Campylocarpon sp. HDN13-307[J].

Tetrahedron,2016,72(37):5679-5683

[5] 吴斌,吴立军,张磊,等.麻叶千里光抗菌化学成分的研究(Ⅰ)[J].沈阳药科大学学报,2005,21(5):341-345.

[6] 李艳茸,李春,王智民,等.藏药甘青乌头化学成分研究(Ⅲ)[J].中国中药杂志,2014,39(7):1163-1167.

[7] Wang G H, Dai S K, Chen M J, et al. Two diketopiperazine cyclo(Pro-Phe) isomers from marine bacteria Bacillus subtilis sp. 13-2[J]. Chem. Nat. Com.,2010,46(4):583-585.

[8] 李春远,黄松,佘志刚,等.两株红树内生真菌共培养正丁醇萃取部位化学成分研究[J].中山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4,53(2):78-82.

[9] Whitehouse D L, Nelson K H, Savinov S N, et al. A Metathetical

Cycloaddition±Cycloreversion Approach to the Formation of Furan Sca.old Libraries[J]. Bio MedChem.,1998,6(6):1273-1282.

[10] 赵剑锋,刘静,郭颖,等.红花注射液化学成分及其活性研究[J].中国中药杂志,2014,39(16):3102-3106

[11] Whitehouse D L, Nelson K H, Savinov S N, et al. A Metathetical

Cycloaddition±Cycloreversion Approach to the Formation of Furan Sca.old Libraries[J]. Bio MedChem.,1998,6(8):1273-1282.

[12] Blaschette A, Linoh K, Koch D, et al. Synthese von N,N,N',N'-Tetramesyldicarbons?倞urediamiden. Cyclisierung von N, N, N', N'-Tetramesyl-bernsteins?倞urediamid zu γ-DimesyIamino-Δβ,γ-butenolid[J]. Zeitschrift für Naturforschung. B,1989,44(4):465-474. [13] 彭文文,黄茂波,宋卫武,等.中药枳壳中环肽成分的研究[J].天然产物研究与开

发,2014,26(9):1416-1420.

采用LCTOFMS快速分析真菌粗提物中的次级代谢产物真菌

采用LC/TOF-MS 快速分析真菌粗提物中的次级代谢产物-真菌鉴定的新方法 引言 从食品安全的角度考虑需要鉴定从农产品中分离出来的霉菌(真菌),因为它们可能是食品中霉菌毒素污染的潜在来源。鉴定真菌的传统方法以经典的真菌学为基础,包括真菌在不同培养基上的培养和随后依据形态学和生长行为特征进行的分类。然而,这种分类鉴定耗时且带有一定的主观性,并依赖于真菌学家的经验和技艺。此外,这种分类对实际次级代谢产物谱仅能提供参考性证据,因为这些判断是以前人研究的特定种类真菌的次级代谢为基础。这种经验方法由于同种真菌既可能产生毒素又可能不产生毒素这一事实的存在而使人更加困惑,也就是说有些真菌容易产生霉菌毒素,而另外一些与其无差异的同种真菌从遗传上就不能产生毒素。因此,仅靠对真菌物种进行分类不能真正判断霉菌毒素的产生。 过去,直接分析真菌培养基以确定是否存在霉菌毒素必然包括“目标”分析,不可避免地假定能找到那种毒素,而LC/TOF-MS 提供了一种可能的新方法用于研究真菌产生毒素的行为。即使从基质中有效提取出的毒素表现出较大的极性差别,TOF-MS 的特异性意味着不需要再进行任何样品纯化。而且,也不需要进行目标分析,因为仪器能测定在液相色谱分离中检测到的任何组分分子离子的精确质量数,这些组分可以通过检索数据库中相关次级代谢产物的精确质量数得以鉴定。 本文介绍从培养真菌中提取次级代谢产物的合适条件和随后进行LC/TOF-MS 分析的条件。方法学验证采用在各种培养基中添加黄曲霉毒素、赭曲霉素A、单端孢霉烯、玉米赤霉烯酮和腐马素毒素,从低浓度基质中提取具有良好的回收率,随后通过检索比较数据库中465 种次级代谢产物进行鉴定。本方法已应用于从培养物收藏单位获得的一种青霉菌和6 种曲霉菌的代谢物鉴定,其次级代谢产物已与预测的毒素谱进行了比较。 实验部分 所有分析工作均使用Agilent 6210 TOF-MS 与Agilent 1200 系列HPLC联用完成。霉菌毒素和其它真菌代谢物的分离也采用HPLC 系统完成(包括真空脱气机、自动调温进样器、二元泵和DAD 检测器),色谱柱为反相C18 柱(ZORBAX Eclipse XDB 100 x 2.1 mm,1.8 μm)。TOF-MS配置了双喷雾器电喷雾源、可以连续导入内标参比标样。仪器的扫描范围对所有样品均为m/z 100 ~ 1,000,扫描速度在9,429 transient/scan下为1 cycle/sec。此质量范围能够涵盖两个内标参比标样产生的离子,即m/z 121.0508 和922.0097。进样体积5 μL。 HPLC 分析使用的流动相为乙腈和2 mM的乙酸铵的1% 甲酸水溶液,流速为0.3 mL/min。梯度洗脱从15% 乙腈开始经20 分钟增加到100% 乙腈。色谱柱采用100% 乙腈冲洗5 min,每次进样前平衡5 min。紫外光谱采用二极管阵列检测器获得,每0.4秒从200 nm扫描到700 nm,分辨率为4 nm。TOF-MS 的优化条件列于表1。采集的数据采用具有精确质量数应用功能的Analyst-QS 软件处理。465 种霉菌毒素和其他真菌代谢产物数据库根据参考文献数据采用Excel 创建[1,2],这样创建的文件容易用于Agilent 软件的检索功能。

致命毒物黄曲霉素-就隐藏在这些食物里-

致命毒物黄曲霉素-就隐藏在这些食物里-

致命毒物黄曲霉素,就隐藏在这些食物里~ 有一种毒素, 它被世界卫生组织划定为1类致癌物, 是目前发现的稳定性最高的真菌毒素, 一旦形成,很难去除。 它就是我们经常听说的“黄曲霉素”。 黄曲霉素 黄曲霉毒素(AFT),又称黄曲霉素,是一类化学结构类似的化合物,均为二氢呋喃香豆素的衍生物。黄曲霉毒素是主要由黄曲霉(aspergillus flavus)寄生曲霉 (a.parasiticus)产生的次生代谢产物,黄曲霉素广泛存在于土壤当中,菌丝生长时产生毒

素,孢子可扩散至空气中传播,在合适的条件下侵染合适的寄生体,产生黄曲霉毒素。在湿热地区食品和饲料中出现黄曲霉毒素的机率最高。 1993年黄曲霉毒素被世界卫生组织(WHO)的癌症研究机构划定为1类致癌物,是一种毒性极强的剧毒物质。在天然污染的食品中以黄曲霉毒素B1最为多见,其毒性和致癌性也最强。B1是最危险的致癌物,在玉米,花生,棉花种子,一些干果中常能检测到。它们在紫外线照射下能产生荧光,根据荧光颜色不同,将其分为B族和G族两大类及其衍生物。AFT已发现20余种。AFT 主要污染粮油食品、动植物食品。

危害 黄曲霉毒素主要损害人及动物的肝脏组织,表现为肝细胞核肿胀、脂肪变性、出血、坏死及胆管上皮、纤维组织增生,严重时可导致肝癌甚至死亡,研究表明,在肝癌病人中,与黄曲霉素接触较高的人群远远高于正常饮食的人群;黄曲霉毒素也可损伤肾脏,还会降低免疫能力。 黄曲霉素多大剂量可以致癌呢? 黄曲霉素1mg就是致癌计量。国内外对于食品中的黄曲霉毒素含量都做了明确的限量规定,例如我国规定粮食中黄曲霉毒素B1含量应低于

内生真菌及其意义

内生真菌及其意义* 摘要内生真菌是一大类未被充分研究过的真菌它们生活在健康的植物体内不引起任何病害 症状内生真菌具有丰富的多样性总数可超过一百万种许多内生真菌与植物寄主形成互惠 共生体并有寄主专化性器官专化性和组织专化性内生真菌具有重要的生态学意义和经济 意义内生真菌可以产生许多次生代谢产物在农业医学生物技术领域中有广泛的应用前 景 关键词内生真茵共生多样性专化性代谢物 1 前言 真菌是吸收异养型的真核生物种类繁多植物内生真菌是一大类尚未被充分认识的真菌 许多真菌学家对此了解也不多从已有研究结果来看内生真菌具有重要的生态学意义和经济意义其物种多样性也是非常丰富的 内生菌Endophyte 的概念最早由De Bary 1886 是指生活在植物组织内的微生物 用以区分那些生活在植物表面的表生菌Epiphyte 按此定义植物的寄生菌菌根菌也归属于 内生真菌的概念范畴Carroll 1986 将内生菌的范畴仅限于植物体内那些不引起症状的有机体不包括寄生与兼性寄生的病原真菌和互惠共生的菌根菌Petrini 1991 则认为在生活史 的某一阶段能够在植物体内生活而下对寄主植物明显有害就是内生茵这个定义包括一些在生 活史中的某些阶段营表面生的内生菌和潜伏性病原菌Latent pathogen 寄生菌Parasite 虽然也生活在寄主植物组织内但引起明显的病害症状因此不是内生真菌内生菌根菌生活 在植物根部与植物互惠共生可以算是内生菌但通常意义上的内生菌不包括菌根菌 内生菌中有内生细菌和内生真菌Fisher 等1992 本文主要讨论的是植物内生真菌 与其它普通真菌腐生菌寄生菌相比内生真菌的研究历史不长Lewis 1924 首先报 道了禾本科植物叶片存在内生真菌但此后的研究工作一直很少直到最近20 年内生真菌 的研究才开始比较活跃禾本科植物中内生真菌与寄主形成互惠共生关系内生真菌可增强寄主的抗病虫性及其它抗逆能力可望用于生物防治的广阔前景内生真菌种类繁多它们在其 寄主植物组织内部的生长发育过程中其代谢产物不仅对植物体本身有着各种各样的影响而且对取食动物或其它生物也有各种不同的作用已有的研究表明某些内生真菌离体培养的代谢产物可对一些动物的消化系统繁殖系统神经系统和免疫系统等产生影响Clay 1989 内生真菌有可能成为开发新型有用物质的重要生物资源最近已从紫杉中分离到一种内生真菌 Taxomyces andreanae 该菌可以产生与寄主相同的抗癌代谢产物紫杉醇Stierle 等1993 引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科委基础重大项目PD85 31 03 资助 生物多样性研究进展 起了人们的极大关注可以说植物内生真菌是真菌学中一个引人注目的重要研究领域 2 研究方法 从植物体内分离内生真菌非常关键的一步是对植物组织表面消毒如果表面消毒得不彻 底一些表生真菌就会先长出来影响了内生真菌的分离同样如果表面消毒时间过长还有 可能杀死植物体内的内生真菌目前常用次氯酸钠作为消毒剂petrini,1986 其分离过程如 下植物材料先用水冲洗然后在75 或96 的乙醇中浸泡1 分钟然后在次氯酸钠水溶液 中1:2 5 浸泡3 5 分钟消毒剂浓度高低消毒时间长短取决于植物材料如果植物材 料幼嫩如花嫩叶等所用次氯酸钠溶液浓度低一些浸泡时间也短一些反之对一些老硬的植 物材料如树枝针叶等则用较浓的次氯酸钠溶液和需要较长的浸泡时间然后在75 或96

黄曲霉菌落特征

黄曲霉菌落特征 1. 引言 黄曲霉(Aspergillus flavus)是一种广泛存在于自然环境中的真菌,常见于土壤、植物和食品中。它是一种革兰氏阳性菌,属于担孢霉科(Aspergillaceae)。 黄曲霉具有一定的生物学特征,包括菌落形态、色素产生、生长速度等。了解黄曲霉的这些特征对于研究其生理代谢、毒力机制以及控制手段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将详细介绍黄曲霉菌落的特征及其相关知识。 2. 菌落形态特征 2.1 外观 黄曲霉菌落外观呈现为平坦或稍微凸起的圆形或不规则形状,直径通常在2-4厘米之间。初期为白色或淡黄色,随着菌落的发育,逐渐变为深黄色。 2.2 边缘 黄曲霉菌落边缘整齐光滑,呈钝角或圆弧状,边缘颜色与菌落中心相同。 2.3 质地 黄曲霉菌落质地薄而柔软,表面光滑或微粗糙。 2.4 反光性 黄曲霉菌落表面有一定的反光性,散发出微弱的光泽。 2.5 透明度 黄曲霉菌落透明度较高,可以透过菌落观察到培养基。 3. 菌落色素特征 3.1 黄色素 黄曲霉菌落的主要色素是一种黄色素,这也是其名称的由来。初期为淡黄色,随着生长的进行,逐渐变为深黄色。这种黄色素具有抗氧化、抗肿瘤和抗炎等生物活性。 3.2 其他色素 除了黄色素外,黄曲霉还可产生其他颜色的菌落。例如,在特定培养条件下,它可以产生绿色、蓝绿色甚至红褐色的菌落。

4. 生长速度特征 4.1 快速生长 黄曲霉具有较快的生长速度,通常在培养基上生长迅速,菌落扩展迅猛。 4.2 生长适宜条件 黄曲霉适宜的生长温度范围为25-37摄氏度,最适生长温度为30摄氏度。此外,黄曲霉在中性或微酸性环境中生长最好。 5. 影响菌落特征的因素 5.1 培养基成分 培养基成分对黄曲霉菌落特征有重要影响。不同的培养基成分可以调控菌落形态、色素产生以及生长速度等特征。 5.2pH值 pH值是另一个重要的影响因素。黄曲霉在不同pH值下会呈现出不同的菌落特征。 5.3 温度 温度对黄曲霉菌落特征也有显著影响。过高或过低的温度都会影响其生长和色素产生。 6. 应用前景 黄曲霉作为一种广泛存在于自然环境中的真菌,其菌落特征研究对于食品安全、生物技术等领域具有重要意义。 6.1 食品安全 黄曲霉产生的黄曲霉毒素是食品中的常见污染物之一,了解其菌落特征有助于监测和控制食品中的黄曲霉污染,保障食品安全。 6.2 生物技术 黄曲霉菌落特征研究可以为生物技术的开发提供参考。例如,通过调控菌落特征可以优化黄曲霉的产酶能力,提高其在工业生产中的应用效果。 7. 结论 本文详细介绍了黄曲霉菌落的形态特征、色素特征以及生长速度特征,并讨论了影响其菌落特征的因素。了解黄曲霉菌落的这些特征对于研究其生理代谢、毒力机制以及控制手段具有重要意义。此外,黄曲霉菌落特征研究在食品安全和生物技术等

黄曲霉次生代谢产物及HepG2细胞毒活性研究

黄曲霉次生代谢产物及HepG2细胞毒活性研究 黄曲霉次生代谢产物及HepG2细胞毒活性研究 引言: 黄曲霉(Aspergillus flavus)是一种常见的真菌,广泛存在于自然环境中,特别是在温暖潮湿的气候条件下。黄曲霉可以产生一系列的次生代谢产物,其中一些可能对人类健康和农作物产生负面影响。本文旨在研究黄曲霉次生代谢产物对HepG2细胞的毒活性,以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这些代谢产物的潜在危害。 方法: 本研究采用HepG2细胞作为细胞模型,通过MTT法评估不同黄曲霉次生代谢产物对细胞的毒活性。首先,我们从黄曲霉的培养物中提取次生代谢产物。然后,使用MTT试剂在96孔细胞培养板中培养HepG2细胞,并将不同浓度的次生代谢产物加入培养板中,分别培养24小时。最后,我们使用光谱分析仪在570nm波长处测定各个处理组的细胞存活率。 结果: 通过MTT法评估HepG2细胞存活率,我们发现黄曲霉次生代谢产物对细胞产生了明显的毒活性。不同浓度的次生代谢产物均对HepG2细胞的存活率造成了剂量依赖性的抑制。与对照组相比,次生代谢产物的加入明显降低了细胞存活率。此外,我们还观察到不同次生代谢产物的毒活性不同,表明黄曲霉产生的代谢产物可能有不同的毒性机制。 讨论: 通过本研究,我们发现黄曲霉次生代谢产物具有显著的细胞毒活性,这突出了它们对人类健康的潜在威胁。黄曲霉次生代谢

产物主要通过抑制细胞生长和诱导细胞死亡来对HepG2细胞产生毒害作用。这可能与一些黄曲霉次生代谢产物中的毒性物质有关。因此,在黄曲霉的防治和食品安全中,我们需要更加重视其产生的次生代谢产物。 结论: 本研究揭示了黄曲霉次生代谢产物对HepG2细胞的毒活性。黄曲霉产生的次生代谢产物具有剂量依赖性的细胞毒活性,可能通过抑制细胞生长和诱导细胞死亡来对细胞产生毒害作用。这些发现对于我们更好地了解黄曲霉的毒性机制以及开发相关的防治策略具有重要意义。未来的研究还需要进一步探索黄曲霉次生代谢产物的毒性机制,并评估其在实际环境中的潜在风险 综上所述,黄曲霉产生的次生代谢产物对HepG2细胞具有明显的毒活性,且具有剂量依赖性的抑制效应。这些次生代谢产物主要通过抑制细胞生长和诱导细胞死亡来对细胞产生毒害作用。不同次生代谢产物的毒活性差异表明黄曲霉可能产生多种毒性物质。因此,在黄曲霉的防治和食品安全中,应重视对其产生的次生代谢产物的研究和监测,以进一步了解其毒性机制并制定相应的防治策略。未来的研究还需深入探索黄曲霉次生代谢产物的毒性机制,并评估其在实际环境中的潜在风险

活性海洋真菌的鉴定及其次级代谢产物的研究

活性海洋真菌的鉴定及其次级代谢产物的研究从福建沿海海滩采集的各种海洋生物样品中分离纯化得到218株海洋真菌,其中酵母菌有52株。经液体发酵后,分别通过半叶法和叶碟法进行海洋真菌发酵液抑制烟草花叶病毒(Tobacco mosaic virus, TMV)侵染、抑制TMV增殖的活性筛选,通过MTT法进行发酵液抗肿瘤的活性筛选。 结果表明,有39株海洋真菌的发酵液对TMV侵染的抑制率超过90%,6株海洋真菌的发酵液对TMV增殖的抑制作用较高,5株海洋真菌对两种肿瘤细胞的抑制活性均较好。进一步,对活性菌株进行了形态鉴定,并对其ITS rDNA序列进行了同源进化关系分析。 结果表明,菌株1008F1 597kb的ITS rDNA序列与Neosartaya fischery(AF 176661)的ITS序列同源性高达100%,可鉴定为Neosartaya fischery.菌株 1002F2575kb的ITS rDNA序列与Aspergillus sp.(EU159210、EU159210和 EU159210)的ITS序列同源性高达100%,1009F1 609kb的ITS rDNA序列与Whalleya microplaca(EF026129)的ITS序列同源性高达98%,可鉴定为Whalleya microplaca.以7种植物病原真菌为供试菌种,对两株海洋真菌及其次级代谢产物的水溶性提取物进行抑菌试验。结果表明,菌株1002F2和菌株1009F1抑菌活性相对较高。 其中,菌株1002F2水溶性提取物对高粱炭疽菌和番茄早疫菌的抑制活性较高,ECso值分别为1.34g/L和0.94g/L;菌株1009F1水溶性提取物对瓜果腐霉菌和番茄早疫菌的抑制活性较高,ECso值分别为0.63g/L和0.65g/L。对初筛得到的7株活性菌株的固体发酵产物粗提物进行抗TMV增殖活性的复筛,结果表明,菌株0312F1和1008F1的固体发酵产物活性仍然较高,从而将其确定为大量发酵

紫外线照射对黄曲霉菌产毒影响的研究

紫外线照射对黄曲霉菌产毒影响的研究 丁丁;胡梁斌;丁武;莫海珍;高佳敏 【摘要】分别用照射强度373.8 mW/cm2的总紫外线,强度为60.6 mW/cm2、波长365 nm的UVA和强度7.8 mW/cm2、波长253.7 nm的UVC对黄曲霉进行照射处理,然后在避光和光照培养两种条件下继续培养,研究了不同波长紫外线照射对黄曲霉菌产毒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在一定条件下,各波长的最佳抑制率分别为:UVA:53%、UVC:91%、总紫外线:100%;而且在紫外照射强度相同的条件下,避光培养表现出的抑制作用强于光下培养,可能与光修复有关.%In order to study the influence of different wavelengths of ultraviolet irradiation on the aflatoxin production of Aspergillus flavus, the mycelia of Aspergillus flavus were irradiated respectively by total UV radiation with the intensity of 373. 8 mW/cm , UVA with the wavelength of 365 nm and the intensity of 60.6 mW/cm2, and UVC with 253.7 nm wavelength and 7.8 mW/cm2 intensity , and then underwent further culture with or without light. The results indicated that: under the given conditions, the best inhibitory ratio of UVA, UVC and total UV radiation was 53% , 91% and 100% respectively. Under the condition of the same irradiation intensity, the inhibitory effect of ultraviolet irradiation to aflatoxin production of Aspergillus flavus in dark culture was stronger than that in light culture, which might be related to the light recovery. 【期刊名称】《江西农业学报》 【年(卷),期】2012(024)010

黄曲霉侵染对黄芪质量的影响及其储藏条件研究

黄曲霉侵染对黄芪质量的影响及其储藏条件研究 胡一晨;孔维军;刘秋桃;刘洪美;赵钢;杨美华 【摘要】目的:从黄曲霉侵染对黄芪药材有效成分影响的角度评价真菌污染过程对黄芪质量的影响,并考察黄芪最佳储藏条件.方法:采用人工侵染接种的方法使黄芪染菌,通过采用Q-TOF HDMS质谱仪建立黄芪中9种有效成分(毛蕊异黄酮葡萄糖苷、毛蕊异黄酮、芒柄花苷、芒柄花素、黄芪皂苷Ⅰ、黄芪皂苷Ⅱ、黄芪皂苷Ⅲ、黄芪甲苷和异黄芪皂苷Ⅰ)的同步分析谱,对比研究染菌前后有效成分的变化趋势.随后, 采用中心组合设计—响应面法考察储藏环境温度和湿度对黄芪中真菌毒素产生的 影响,优化最佳储藏条件.结果:在黄芪药材上接种曲霉孢子培养10 d后,黄芪霉变严重,其中黄酮苷成分显著减少,而黄酮苷元和皂苷成分变化较小.通过建立的温湿度与黄曲霉毒素含量相关性模型以及响应面曲线图,优化得到避免黄芪药材染菌产毒的 最佳储藏环境为温度低于20℃,湿度小于85%.结论:本研究首次探索了黄曲霉染菌过程对黄芪药材质量的影响,并筛选出黄芪最佳储藏条件,为建立中药储藏过程防霉 变体系提供依据. 【期刊名称】《中国现代中药》 【年(卷),期】2015(017)011 【总页数】6页(P1133-1138) 【关键词】黄芪;储藏;黄曲霉毒素;有效成分;响应面 【作者】胡一晨;孔维军;刘秋桃;刘洪美;赵钢;杨美华 【作者单位】成都大学生物工程学院,成都610106;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 院药用植物研究所,北京100193;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药用植物研究所,

北京100193;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药用植物研究所,北京100193;中国 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药用植物研究所,北京100193;成都大学生物工程学院, 成都610106;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药用植物研究所,北京100193 【正文语种】中文 黄曲霉菌(Aspergillus flavus)是一类广泛存在于自然界中的常见真菌,其代谢产 物黄曲霉毒素(Aflatoxin,AFT)因其致癌、致畸、致突变性,已成为国民健康的重要威胁[1]。近年来,中药材中AFT污染问题已引起了越来越多的关注[2-3]。中药材中往往含有多糖、脂肪油、蛋白质等营养物质,这些成分都可能成为黄曲霉菌的生长和代谢过程的能量物质,若储藏条件较差,温湿度控制不当,极易引起黄曲霉毒素的污染。现有的中药质量评价标准往往只考虑中药材中黄曲霉毒素的含量,而未涉及真菌和真菌毒素污染对药材成分的影响。因此,寻找适宜于中药材的储藏温湿度,探索黄曲霉菌侵染对药材内在质量的变化迫在眉睫。 黄芪以其益气固表、利水消肿、脱毒生肌等功效被世人广泛应用[4-5]。由于黄芪 中富含黄芪多糖、黄芪皂苷等有效成分[6],为黄曲霉菌提供了得天独厚的生存环境,若储藏环境的温湿度适宜则极易被黄曲霉菌侵染,从而污染黄曲霉毒素。因此,本研究将从黄曲霉菌污染对黄芪内在质量的影响入手,探究黄芪在受到黄曲霉菌污染后其化学成分(三萜皂苷和黄酮类化合物:黄芪皂苷Ⅰ、黄芪皂苷Ⅱ、黄芪甲苷、黄芪皂苷Ⅲ、异黄芪皂苷Ⅰ、毛蕊异黄酮葡萄糖苷、芒柄花苷、毛蕊异黄酮、芒柄花素)的变化规律,为全面、深入、系统的综合评价黄芪的内在质量提供实验基础。同时运用响应面法寻找适宜储藏黄芪药材的温湿度,以期以黄芪为例来考察适宜的中药材储藏环境。 Waters Q-TOF HDMS质谱仪(Waters,USA);KQ-500超声仪(昆山市超声仪器有限公司);甲醇和乙腈(色谱纯,美国Honeywell公司);QTRAP® 5500质谱

药用植物内生菌次级代谢产物药理作用研究进展

药用植物内生菌次级代谢产物药理作用研究进展 作者:张国荣翟丽霞王燕萍周燕 来源:《中国药房》2021年第07期 摘要目的:了解药用植物内生菌次级代谢产物的药理作用,以期为药用植物保护、天然药物资源扩展及新药研发提供参考。方法:对近年来药用植物内生菌次级代谢产物药理作用的研究进展进行总结分析。结果与结论:内生菌从寄主植物中吸取营养并通过新陈代谢等生命活动产生的物质即为次级代谢产物。药用植物内生菌的次级代谢物含有许多与宿主植物相同或相似的生物活性物质,例如从川芎中分离的枯草芽孢杆菌可产生川芎嗪,从雷公藤内生曲霉属真菌中可分離新的丁烯酸内酯,从内生放线菌可分离产生生物碱、多肽、聚酮类、萜类等多种生物活性物质。这些产物的活性甚至要强于宿主植物的活性物质,而且其还含有许多具有新的生物活性的物质;其药理活性主要包括抗菌、抗炎、抗肿瘤、抗高血糖、抗寄生虫等。药用植物内生菌的次级代谢产物是庞大的潜在药用物质资源库,具有良好的开发前景,但目前内生菌离开宿主药用植物后的培养问题极大地限制了其次级代谢产物的开发。 关键词药用植物;内生菌;次级代谢产物;药理活性 中图分类号 R93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1001-0408(2021)07-0880-05 植物内生菌(Endophytes)是寄生于活体植物各组织和器官内的寄生菌,其不会引起明显的宿主植物外在感染症状,且种类丰富,主要包括内生真菌、内生细菌和内生放线菌等[1-2]。在长期进化过程中,一些内生菌与其宿主植物间建立了互惠共生关系:内生菌从植物中吸取营养,其次级代谢产物又可调节植物的免疫系统、促进植物的生长、增加植物对生物(病原体、害虫和动物等)或非生物(温度、pH值、盐、碱、重金属、渗透压、紫外和海拔等)胁迫的耐受性[3-9]。研究指出,内生菌次级代谢产物不仅能抑制病原微生物,还可以激活宿主植物的免疫应答系统,增强植物防御相关基因的表达谱[10-11]。1993年,Stierle等[12]从短叶紫杉中分离到1株内生真菌,并发现其能产生与宿主植物一样的抗肿瘤物质紫杉醇,提示药用植物内生菌具有合成和宿主植物相同或相似活性成分的能力,从此也启发了国内外研究者从植物内生菌中寻找生物活性物质的思路。近年来大量研究发现,药用植物内生菌次级代谢产物不但具有与宿主植物相同或相似的药理作用,而且具有其他新的生物活性。基于此,笔者拟对药用植物内生菌次级代谢产物的药理作用研究进展进行总结分析,以期为药用植物保护、天然药物资源扩展及新药研发提供参考。 1 药用植物内生菌的分离及鉴定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