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粤语方言

粤语方言

粵語的方言--大家来认识自己的语言


粵海方言片(Standard Cantonese)
粵語粵海片,即為通常指的廣府話。粵語的標準音——廣州話即屬於粵海片。粵海片內部差異不大,彼此一般能較流暢的通話。包括廣州話、香港粵語、韶關白話、湛江白話。香港話和廣州話極接近,而湛江白話與廣州話相比則有一定的變化。

廣州方言
廣州方言又稱「廣州話」,為粵語的典型代表,但廣府話本身亦不斷地變化發展。1949年前的廣州話用詞比較古雅,受北方話的影響也較少。但在最近的數十年,在中國大陸的「推廣普通話」運動的影響下,近20年來廣州人的北方話水平在大大提高的同時,許多地道的廣州話詞語在日常使用中消失。例如今天的廣州人已經很少像20年前那樣,用「金魚黃」來形容「橙色」;甚至在公共交通工具上,廣州話廣播詞也生硬地用粵語來讀出北方話的詞語——例如會使用:「站」而非粵語的「企」。也產生了一些如「落班」、「落課」等粵語與北方話的混合詞。

南番順方言
因爲今天的廣州、番禺及南海無論從地理還是歷史上看來都聯結得非常緊密——廣州、番禺、南海三個地名在歷史上甚至代表的都是同一個地方,所以今天廣州、番禺和南海的方言比較接近,但順德有不少字的發音跟其他地方不同,例如:「凹」不讀[n?p]而讀[ni?p];「吃飯」不叫「食飯」而叫「吔[jɑ?k]飯」。單是佛山市地區下面也有很多不同的方言,如石灣話、九江話、西樵話,主要是一些語音和用語的不同。順德話(大良音)與廣州話聲調上的差異主要是粵語第四聲的不同,順德話的第四聲調值是32(廣州話的是21),較廣州話為高。聲母與廣州話基本一致。韻母上與廣州話不同的地方比較零散:如「事」,順德話[sü6],廣州話[si6];「咸」順德話[hem4],廣州話[ham4](注:這兩個第四聲音調實際上也不同)。但近年隨着大眾傳媒的發展,順德話有向廣州話靠攏的趨勢,尤其韻母上更是如此,如「事」發成廣州話的[si6],「咸」發成[ham4](聲調仍為順德話的第四聲)。

香山方言
石岐話主要流行於廣東中山市城區石岐以南地區,與廣州話相近,但又不盡相同。對一些事物的名稱或一般用語的叫法與廣州話相比有其獨特的一面。中山石岐人完全懂得聽和講廣州話,但廣州人或香港人難以完全聽得懂石岐話。如廣州話「瞓覺」(睡覺之意),「瞓覺」一說石岐話也用,不過一般稱作「寐覺」(寐此處音「眯」[mī])。石岐話形容一個人懶惰有習語「吃寐屙坐」。廣州話「頭先」(剛剛之意),石岐話也用,不過多稱作「近」(音「緊思」[g?n si])、「啱先」。另外

石岐話在口音方面與廣州話也有些不同 例如 合口字沒有輕唇音 廣州話以聲母為f的曉母字或匣母字在石岐話以h為聲母如風扇 石岐話讀hung-sin 克服 石岐話讀作kaak-huk
在1970年代末以後,因為大眾傳媒發達而導致石岐話不斷向廣州話靠攏,許多舊有的發音與詞彙用法都逐漸減少以至消亡。例如上述的合口字發音後生開始將合口曉母字按廣州話讀為輕唇音又如上述之「寐覺」使用頻率越來越低,逐漸被「瞓覺」所取代。「下間」(廚房)、「銀錢」(元的俗稱,「兩個銀錢」即是兩元)這些老式石岐話新一代中山人已經很少使用。

香港標準粵語
香港標準粵語是指香港官方、媒體,以及香港市區使用的粵語,與廣州話極為接近(用詞有所不同)。香港新界的本地粵語以莞寶片圍頭話為主。
1949年前的香港,由於粵、客混居,所以香港方言帶有很濃的粵客混雜的口音(即香港客家話和香港廣府話在音調和詞彙相互影響)。
1949年後,香港方言開始出現大量懶音,當中以鼻音消失 (即n/l不分)及w拗音的消失最為顯著。部份年青人把「你」[nei]和「我」[??] 唸成 [lei]和 [?] 。把「國」[gw?k] 誤讀成「角」[g?k],「過」[gw?] 讀成「個」[g?] 。這現象似乎與大量外地移民有關,對他們而言, n/l 的發音差異不大,在大部分情況下混淆兩者亦不會帶來嚴重的溝通障礙,於是他們來港學習這種新方言時,往往捨難取易,淡化一些難以分辨的發音之差異。這亦所謂「移民理論」,這種現象在台式國語、美式英語的演化過程中,亦曾出現。
不過,1980年代之前的大眾媒體依然盡力避免在電台電視節目上出現懶音,直到今天,部分香港文語言學家亦對懶音屢加抨擊,並提出「正音」運動,但懶音似乎已經為香港粵語的特色,在大多數大眾媒體、歌手表演中,懶音更屢屢出現在七、八十年代出生的一輩口中。但總體上,香港方言與廣州方言仍然非常接近。
英語在香港比較普及,加上從前香港通常比內地較先接觸外來的新事物,過去不諳英語的低下階層會用廣州話拼讀日常的英語詞彙,所以香港粵語的英語外來詞十分普遍。例如:「地盤管工」叫「科文」(foreman)、「煞車」叫「逼力」(brake)、「軸承」叫「啤令」(bearing)、「草莓」叫「士多啤梨」(strawberry)等等。不少老人家仍把「郵票」稱作「士擔」(stamp)、「保險」叫「燕梳」(insurance)等。另外,香港人對男士稱謂作「阿Sir」、女性稱「Miss」。這些地道的用語可能會使外地粵語使用者不知所云。
有種觀點認為,以現在香港流行的「懶音」作爲香港標準粵語與廣州話之區別標準較爲合理。以有無

使用「英文之廣州話拼讀」來區分香港標準粵語與廣州話,若廣州叫「地盤管工」,香港叫「科文」,而佛山譯成「課文」,就會存在一個佛山標準粵語。這種劃分方法從語言的角度上看是不成立的,因其發音完全相同的且用詞並不排斥。
由於在1980年代到1990年代大量香港人移民到海外,使海外的粵語亦受到香港方言的影響,在日常用語及新聞中亦出現諸如「勁爆」(急速地超越)、「碌卡」(刷卡)等港式用語。
此外,在粵港兩地的生活用語上,也時常存在用詞的差別。對於同一件事物,粵港兩地的中文表達上往往有不同的說法,例如:

粵語 港式粵語 注
冰箱 雪櫃 在香港,「冰箱」一詞也可以指雪櫃內用來冷藏食物(0F以下)的一個地方
上課 上堂

素質 質素

陽台 露台 在香港,「陽台」一詞也常有使用。
空調 冷氣 在香港,「空調」是一個比較文雅的字。通常在書寫時使用。
複習 溫書

摩托車 電單車

晚上好 (沒有相對的字) 「晚上好」一詞是從普通話借來的。
公共汽車 巴士 「巴士」一詞是從英語音譯過來的。 莞寶方言片
莞寶片包括東莞粵方言和寶安粵方言 (深圳本地粵語,市區通廣州話),前者以莞城話為標準,後者以圍頭話為標準。有人把莞寶片合併到粵海片裡。但事實上,莞寶片和粵海片之間通話有較大的困難(例如:在電影《我愛扭紋柴》裡有不少圍頭話對白,不少在市區生活的香港人都聽不明白這些對白),將莞寶片獨立出來比較科學一些。

東莞話
東莞粵方言包括東莞話和疍話。後者不屬於莞寶片。東莞話以莞城話為標準。莞城話與廣州話差別很大。未受過訓練的廣州人很難聽得懂莞城話,很少接觸廣州音的莞城老人也很難與廣州人通話。

寶安粵方言
寶安粵方言又稱圍頭話,因為這種語言普遍用於這個區內的圍村裡。深圳寶安區福永、松崗、沙井,龍崗區平湖,南山區南頭部分地區,香港新界都使用這種方言。
還有深圳市區內有幾十條自然村也是說圍頭話,例如,水圍,上沙,下沙,沙尾,沙嘴,石廈,梅林,皇崗,新洲,福田,崗廈,上步,赤尾等等,全部和新界說的圍頭話是一樣的。

羅廣方言片
羅廣方言片分佈於肇慶、四會、羅定、廣寧、懷集、封開、德慶、郁南、陽山、連州、連山等縣市。以肇慶話為代表。
羅廣方言片雖然所有語音、詞彙都在跟廣州方言片靠攏,但在語調上依然保留早期古語的特色。如陰平調的高降調與高平調有明顯差別,陰入調須重讀(調值與普通話第四聲相近)。幾乎無粵海方言片中所盛行的懶音,如所有非元音開頭的字,均冠以聲母 [?] ,珂 [??1]

,矮 [??i2] ,亞 [?a3] ,愛 [??i3] ,惡 [??k3] ; [n] , [l] 音分明。

四邑方言片
四邑方言是指新會、恩平、開平、台山等地的方言,當中以台山話為代表。珠海有一半人講四邑方言(特別是斗門一帶),而其他地區則使用香山片粵語,但兩者現時已慢慢融合,是四邑方言中最接近廣州方言的一種。
四邑話是粵語系統中跟廣州話差異最大的一種次方言,根據語言學家的研究,在四百年前,部分福建人從福建莆田經海路遷入四邑地區,與當地的廣府人和少數南越人的後裔,以及其後移入四邑的少數客家人融合形成了獨特的四邑話,也就是說,四邑話是以粵語為主體,並受到客家話、閩語影響和融合的一種獨特語言。這從四邑話的發音和詞彙可以得到佐證。
由於語音差距太大,一般廣府人難以聽懂,因此過去香港的四邑人一直保持與廣府人不同的族群認同。四邑人于香港開埠初期即已到來香港市區工作,于族群內保持高度的團結,因此其語言得以保留。與其他族群一樣,說四邑話的家族于1970年代開始因族群觀念轉淡而改說廣東話。

高陽方言片
高陽方言主要分佈於陽江、雷州半島一帶。

桂南方言片
主要分佈桂東南。以桂東北的賀縣至桂南的南寧市、憑祥市為分界線。線的東南主要說粵語,幾乎占廣西總面積的三分之一;線的西北主要說官話。廣西粵語與廣州話相近,互能聽懂。但也有早期一部分廣東話區的居民遷入少數民族地區雜居,吸收了少數民族語言成份,形成如勾漏粵語等與廣州話相異較大的土語。主要包括邕潯粵語,梧州粵語,勾漏粵語以及欽廉粵語。分類如下:

邕潯粵語(南寧話)
邕潯粵語與梧州粵語和廣州話都比較接近。主要流行於邕州、潯州(桂平市的古稱)兩岸交通便利的城鎮,如南寧市及邕寧縣、崇左縣、寧明縣、橫縣、桂平市、平南縣等縣城以及柳州市部分地區。以南寧市為代表點。但是由於自八十年代後大量外來人口的湧入,加上南寧市政府的語言文化政策是削弱地方方言改而推廣普通話,南寧市區內南寧話的使用人口大幅度下降,南寧話使用人口銳減到不足三成。邕潯粵語的代表性口音實際上已遷移到古稱「潯州」的桂平市。現在也有相當多人憂慮南寧話事實上已經變成死語。
在1996,97年間開始,由於南寧市政府激進的語言文化政策和推廣普通話政策,(取消南寧市內所有從電視節目到的士電台的粵語媒體,甚至取消了公共交通工具的粵語廣播。並且在公共場合,學校等地方公開勸禁市民使用粵語)南寧粵語迅速式微。由於南寧的發展區內及國內各地人口在南寧流動日益頻繁普遍在南寧市區內,政府機

關、學校、醫院等公共事業單位、機構因溝通的需要日益以普通話做為工作語言,但相當多數的南寧人包括20歲以下的年輕人之間的交流仍以白話為主。
2006年12月,有部分以南寧粵語為母語的南寧居民在南寧時空網發起「母語復興呼籲」。倡議所有母語為南寧粵語的南寧市居民儘力保護並傳承自己的母語文化。並且含蓄的批評了南寧市政府的極端的推廣普通話政策。但是,效果如何尚不得知。
從2004年左右,南寧市陸續恢復了一些粵語媒體。比如南寧電視台重新開播了以廣州音粵語為播音語言的《老友新聞》,廣西電視台也開播了《粵語劇場》,轉播TVB電視連續劇。但是,曾經以南寧粵語開播的南寧電視台,在取消粵語開播之後,至今沒有恢復任何粵語頻道。
總的來說,南寧粵語屬於典型的「瀕危語言」,因為儘管南寧粵語在南寧市區據估計仍然有約25~30萬使用者。和南寧粵語的狀況相似,存在於南寧市區江南的平話,也同樣瀕危。與其他方言瀕危的城市不同,南寧市政府至今沒有任何官方的挽救承諾和實際措施。相反,南寧市官方通常將南寧市定位為一個「推廣普通話先進城市」。在任何公眾場合都儘力避免任何方言的出現(包括市區粵語和江南平話)。《雪狼湖》在南寧上演時,僅僅上演國語版本。

梧州粵語(梧州話)
梧州粵語與廣州話很接近。主要分佈在梧州市,平南縣大安、丹竹、武林3鎮,蒼梧縣城,賀縣縣城及附近。內部差異很小。以梧州話作代表,語音系統聲母21個,韻母46個。

勾漏粵語(玉林話)
勾漏粵語主要分佈在玉林及梧州兩地區13個縣市(除平南縣、桂平縣城外)。音系複雜,聲調有10個。有粵語的其他方言中罕見的b、d濁聲母。許多字的韻尾失落,如「兩」讀為[lar]。以及辭彙也很有特點。與廣州話差別較大,操語雙方對話溝通交流比較困難。

欽廉粵語(欽廉話)
欽廉粵語與邕潯粵語基本相同,內部差異小。主要分佈欽州市、合浦縣(舊稱廉州)、浦北縣、防城縣、靈山縣及北海市。

吳川話
吳川話分佈於廣東省吳川市、湛江市。

疍家話
疍家的定義在學術界有爭議,一說是沿海地區漁民的自稱,一說是「水上廣東人」的自稱。疍家話又名水上廣東話,普遍通行於兩廣的水上人家;但是浙江,福建沿海也有少數漁民自稱「疍家」,不過所操語言跟兩廣疍民差別甚大。疍家話跟廣州話可以互通,但口音明顯。學術界對疍家話的系屬曾經有過一些爭議,一說認為疍家話屬於粵語,另一說認為疍家話自成體系。

有爭議的方言片

東江本地話
東江本地話是東江流域中上游地區的一個土語群,

主要分佈於惠州和河源。東江本地話同時具有粵語和客家話的特點,分類歸屬上存在爭議。學界對東江本地話的專門研究很少,傳統上籠統地將東江本地話並入客家話粵中片,也有學者將東江本地話劃為粵語惠河片。近年來劉叔新等對東江本地話作了系統的研究,認為這個土語群比客家話古老,是客家遷入粵中和粵東之前的本地語言,與粵語有較為密切的親緣關係;後為大規模遷入並成為粵中、粵東主流語言的客家話包圍,不斷同化,形成今天既接近客家話又不同程度保留粵語典型特點的土語群,並因此而將東江本地話劃屬粵語。一些主流客家話使用者稱東江本地話為「蛇話」(或「畬話」),略帶貶義意味。典型的東江本地話代表有惠州本地話(惠城話)、龍門本地話。

惠州本地話
惠州本地話兼有粵語和客家話的諸多特點,是最為著名的東江本地話典型代表。有人主張將它划入客家話東江本地片,也有人主張將它歸為粵語惠河片(或東江片)。

龍門本地話
龍門本地話是東江本地話的一種,一般被歸為粵語方言。也有歸類為客家方言東江片的。事實上。龍門話兼有兩者特點,可以視為粵語和客家方言互相滲透的產物。

儋州話
儋州話也屬於粵語方言。屬漢藏語系漢語粵語方言系統。120多萬人使用,主要分佈在儋州、三亞、昌江、東方等市縣的沿海一帶地區

桂南平話
廣西南部平話傳統上划入粵語方言,近年來有人試圖嘗試將桂南平話獨立出粵語,但相對於跟其他粵語方言的諸多共同點來說,少數的幾點相異之處難以作為桂南平話獨立的證據。

莞寶方言片
莞寶片包括東莞粵方言和寶安粵方言 (深圳本地粵語,市區通廣州話),前者以莞城話為標準,後者以圍頭話為標準。有人把莞寶片合併到粵海片裡。但事實上,莞寶片和粵海片之間通話有較大的困難(例如:在電影《我愛扭紋柴》裡有不少圍頭話對白,不少在市區生活的香港人都聽不明白這些對白),將莞寶片獨立出來比較科學一些。

東莞話
東莞粵方言包括東莞話和疍話。後者不屬於莞寶片。東莞話以莞城話為標準。莞城話與廣州話差別很大。未受過訓練的廣州人很難聽得懂莞城話,很少接觸廣州音的莞城老人也很難與廣州人通話。

寶安粵方言
寶安粵方言又稱圍頭話,因為這種語言普遍用於這個區內的圍村裡。深圳寶安區福永、松崗、沙井,龍崗區平湖,南山區南頭部分地區,香港新界都使用這種方言。
還有深圳市區內有幾十條自然村也是說圍頭話,例如,水圍,上沙,下沙,沙尾,沙嘴,石廈,梅林,皇崗,新洲,福田,崗廈,上步,赤尾等等,全部和

新界說的圍頭話是一樣的。

羅廣方言片
羅廣方言片分佈於肇慶、四會、羅定、廣寧、懷集、封開、德慶、郁南、陽山、連州、連山等縣市。以肇慶話為代表。
羅廣方言片雖然所有語音、詞彙都在跟廣州方言片靠攏,但在語調上依然保留早期古語的特色。如陰平調的高降調與高平調有明顯差別,陰入調須重讀(調值與普通話第四聲相近)。幾乎無粵海方言片中所盛行的懶音,如所有非元音開頭的字,均冠以聲母 [?] ,珂 [??1] ,矮 [??i2] ,亞 [?a3] ,愛 [??i3] ,惡 [??k3] ; [n] , [l] 音分明。

四邑方言片
四邑方言是指新會、恩平、開平、台山等地的方言,當中以台山話為代表。珠海有一半人講四邑方言(特別是斗門一帶),而其他地區則使用香山片粵語,但兩者現時已慢慢融合,是四邑方言中最接近廣州方言的一種。
四邑話是粵語系統中跟廣州話差異最大的一種次方言,根據語言學家的研究,在四百年前,部分福建人從福建莆田經海路遷入四邑地區,與當地的廣府人和少數南越人的後裔,以及其後移入四邑的少數客家人融合形成了獨特的四邑話,也就是說,四邑話是以粵語為主體,並受到客家話、閩語影響和融合的一種獨特語言。這從四邑話的發音和詞彙可以得到佐證。
由於語音差距太大,一般廣府人難以聽懂,因此過去香港的四邑人一直保持與廣府人不同的族群認同。四邑人于香港開埠初期即已到來香港市區工作,于族群內保持高度的團結,因此其語言得以保留。與其他族群一樣,說四邑話的家族于1970年代開始因族群觀念轉淡而改說廣東話。

高陽方言片
高陽方言主要分佈於陽江、雷州半島一帶。

桂南方言片
主要分佈桂東南。以桂東北的賀縣至桂南的南寧市、憑祥市為分界線。線的東南主要說粵語,幾乎占廣西總面積的三分之一;線的西北主要說官話。廣西粵語與廣州話相近,互能聽懂。但也有早期一部分廣東話區的居民遷入少數民族地區雜居,吸收了少數民族語言成份,形成如勾漏粵語等與廣州話相異較大的土語。主要包括邕潯粵語,梧州粵語,勾漏粵語以及欽廉粵語。分類如下:

邕潯粵語(南寧話)
邕潯粵語與梧州粵語和廣州話都比較接近。主要流行於邕州、潯州(桂平市的古稱)兩岸交通便利的城鎮,如南寧市及邕寧縣、崇左縣、寧明縣、橫縣、桂平市、平南縣等縣城以及柳州市部分地區。以南寧市為代表點。但是由於自八十年代後大量外來人口的湧入,加上南寧市政府的語言文化政策是削弱地方方言改而推廣普通話,南寧市區內南寧話的使用人口大幅度下降,南寧話使用人口銳減到不足三成。邕潯粵語的代表性口

音實際上已遷移到古稱「潯州」的桂平市。現在也有相當多人憂慮南寧話事實上已經變成死語。
在1996,97年間開始,由於南寧市政府激進的語言文化政策和推廣普通話政策,(取消南寧市內所有從電視節目到的士電台的粵語媒體,甚至取消了公共交通工具的粵語廣播。並且在公共場合,學校等地方公開勸禁市民使用粵語)南寧粵語迅速式微。由於南寧的發展區內及國內各地人口在南寧流動日益頻繁普遍在南寧市區內,政府機關、學校、醫院等公共事業單位、機構因溝通的需要日益以普通話做為工作語言,但相當多數的南寧人包括20歲以下的年輕人之間的交流仍以白話為主。
2006年12月,有部分以南寧粵語為母語的南寧居民在南寧時空網發起「母語復興呼籲」。倡議所有母語為南寧粵語的南寧市居民儘力保護並傳承自己的母語文化。並且含蓄的批評了南寧市政府的極端的推廣普通話政策。但是,效果如何尚不得知。
從2004年左右,南寧市陸續恢復了一些粵語媒體。比如南寧電視台重新開播了以廣州音粵語為播音語言的《老友新聞》,廣西電視台也開播了《粵語劇場》,轉播TVB電視連續劇。但是,曾經以南寧粵語開播的南寧電視台,在取消粵語開播之後,至今沒有恢復任何粵語頻道。
總的來說,南寧粵語屬於典型的「瀕危語言」,因為儘管南寧粵語在南寧市區據估計仍然有約25~30萬使用者。和南寧粵語的狀況相似,存在於南寧市區江南的平話,也同樣瀕危。與其他方言瀕危的城市不同,南寧市政府至今沒有任何官方的挽救承諾和實際措施。相反,南寧市官方通常將南寧市定位為一個「推廣普通話先進城市」。在任何公眾場合都儘力避免任何方言的出現(包括市區粵語和江南平話)。《雪狼湖》在南寧上演時,僅僅上演國語版本。

梧州粵語(梧州話)
梧州粵語與廣州話很接近。主要分佈在梧州市,平南縣大安、丹竹、武林3鎮,蒼梧縣城,賀縣縣城及附近。內部差異很小。以梧州話作代表,語音系統聲母21個,韻母46個。

勾漏粵語(玉林話)
勾漏粵語主要分佈在玉林及梧州兩地區13個縣市(除平南縣、桂平縣城外)。音系複雜,聲調有10個。有粵語的其他方言中罕見的b、d濁聲母。許多字的韻尾失落,如「兩」讀為[lar]。以及辭彙也很有特點。與廣州話差別較大,操語雙方對話溝通交流比較困難。

欽廉粵語(欽廉話)
欽廉粵語與邕潯粵語基本相同,內部差異小。主要分佈欽州市、合浦縣(舊稱廉州)、浦北縣、防城縣、靈山縣及北海市。

吳川話
吳川話分佈於廣東省吳川市、湛江市。

疍家話
疍家的定義在學術界有爭議,

一說是沿海地區漁民的自稱,一說是「水上廣東人」的自稱。疍家話又名水上廣東話,普遍通行於兩廣的水上人家;但是浙江,福建沿海也有少數漁民自稱「疍家」,不過所操語言跟兩廣疍民差別甚大。疍家話跟廣州話可以互通,但口音明顯。學術界對疍家話的系屬曾經有過一些爭議,一說認為疍家話屬於粵語,另一說認為疍家話自成體系。

有爭議的方言片

東江本地話
東江本地話是東江流域中上游地區的一個土語群,主要分佈於惠州和河源。東江本地話同時具有粵語和客家話的特點,分類歸屬上存在爭議。學界對東江本地話的專門研究很少,傳統上籠統地將東江本地話並入客家話粵中片,也有學者將東江本地話劃為粵語惠河片。近年來劉叔新等對東江本地話作了系統的研究,認為這個土語群比客家話古老,是客家遷入粵中和粵東之前的本地語言,與粵語有較為密切的親緣關係;後為大規模遷入並成為粵中、粵東主流語言的客家話包圍,不斷同化,形成今天既接近客家話又不同程度保留粵語典型特點的土語群,並因此而將東江本地話劃屬粵語。一些主流客家話使用者稱東江本地話為「蛇話」(或「畬話」),略帶貶義意味。典型的東江本地話代表有惠州本地話(惠城話)、龍門本地話。

惠州本地話
惠州本地話兼有粵語和客家話的諸多特點,是最為著名的東江本地話典型代表。有人主張將它划入客家話東江本地片,也有人主張將它歸為粵語惠河片(或東江片)。

龍門本地話
龍門本地話是東江本地話的一種,一般被歸為粵語方言。也有歸類為客家方言東江片的。事實上。龍門話兼有兩者特點,可以視為粵語和客家方言互相滲透的產物。

儋州話
儋州話也屬於粵語方言。屬漢藏語系漢語粵語方言系統。120多萬人使用,主要分佈在儋州、三亞、昌江、東方等市縣的沿海一帶地區

桂南平話
廣西南部平話傳統上划入粵語方言,近年來有人試圖嘗試將桂南平話獨立出粵語,但相對於跟其他粵語方言的諸多共同點來說,少數的幾點相異之處難以作為桂南平話獨立的證據。

一些消退的、稀有粵語方言
粵語在南粵地區,隨着城市化的擴展,一些稀有的粵語方言語種陸續消失。以五邑地區(海外華人稱舊四邑)為例,江門、新會、鶴山、台山等地,應該屬於粵語稀少方言最多的範圍,曾經有一村一方言的奇景。這在整個南粵地區來說屬於罕見,據一些不確定的考究,和歷史上的村落聚居文化有着關聯。
以老江門為例(江門的粵語統稱為『江門話』。),北街話、水南話、曾經是屬於江門市區地區內相對廣泛的小方言語種,北街

話口音偏近廣州話,但與廣州話有明顯差異,北街話明顯聲調更偏高,昃重輕聲,帶清晰尾音,隨着十幾年的城市開發,目前北街話基本只剩下在老一代人口中傳遞著,甚至亦可以作為一個消退的語種。水南話,口音比江門話原音更濃重,但亦隨着水南村落的大面積城市化徹底消退在江門城中。白沙話亦是江門話中消退更早的語種(據不完全考證在1980年代初期已經消退。),目前江門市區內保存有的鄉村型方言基本只剩下『外海』、『潮連』、『滘頭話』、『禮樂話』等幾個人尚算口眾多的小語種,因為其村落雖然被城市化包圍,但因為村落體系、地貌、人口等保持完整,語種依舊得以長存保留,以上描述幾種語言,曾經只存在於一個約方圓三十公里左右的江門之內,但口音有很大差異性。
新會(現屬江門管理範圍,原屬單市)更是一個相對多語種的大範圍地區,曾經『荷塘』『棠下』『大澤』『小澤』『司前』『雙水』等下屬鄉鎮均有各自最獨特發音的方言(海外華人除了臺山話外,對此幾種方言亦應該是毫不陌生,『雙水話』在海外的影響力範圍依舊存在。),而新會本身的市區內至今亦保留『新會話』方言。而且在整個新會地區,還有存在一些小村落方言,但隨着村落消退而失散。
這種以村、鄉為基礎的小範圍方言是粵語分支的一個特色,但粵語因何會在一個範圍不大的地區內產生過多的裂變分支,這點暫時未能考證,但城市化確實把一些曾經廣泛存在過的方言消退掉。

影響
廣東電視台作為中國大陸首個以粵語為廣播語言的電視台,是全國最多人收看的粵語電視台。而省內各大城市均有市政府扶持的市級電視台,使當地粵語在市內流通。不過多數市級電視台逐漸跟隨廣東電視台,以廣州話作為廣播語言。
而在海外,由於移民有相當比例來自粵語地區,亦使粵語成為大多數海外華人社區的最流行語言之一。
在香港及澳門,從市民日常交流,到學校教育、工商行業,到政府辦公、立法會選舉;到科學研究、新聞傳媒、大眾娛樂,粵語都佔絕對優勢地位(除粵語之外,英語亦較為流行)。
在漢語語族裏,除普通話外,粵語是比較成功發展為全功能語言的語種。同時香港大眾媒體及娛樂事業的繁榮使粵語具有非常強的影響力。香港無線電視與亞洲電視均已取得廣東的落地廣播,使得廣東省內均可收看香港電視,港式口音在80、90年代在廣東相當流行。

粵語文學
粵語文學有非常悠久的歷史,在傳統的廣東戲劇,對白及唱詞包含了不少的粵語口語的成分,粵謳、童謠、山歌,及木魚書等,都有濃厚的廣東色彩。
文體方

面,清初有以粵語詞語入舊體詩形成的作品。晚清時,興起了三及弟,即同時包含文言,白話及粵方言的文體。在民國初期,一些廣東詩人,以粵語入詩,例如廖恩燾的《嬉笑集》、梁啟超的《飲冰室文集》中的粵語詩等。在七十年代,香港出現了新三及弟,由白話,粵語及英語組成的新文體。而在中國大陸,由於普通話的推行,粵語地位受到影響,但仍產生一些粵語文學作品。如歐陽山的《三家巷》、陳殘雲的《香飄四季》等。

通行地域
粵語通行於廣東、廣西境內 ,香港、澳門,以及一些海外華人社區。其份佈大致如下:
廣東省境內純粹屬粵語或以粵語為主的縣市有47個,佔全省面積的1/3以上,即廣州、佛山、順德、江門、深圳、茂名、中山、珠海、南海、番禺、東莞、肇慶、龍門、佛岡、增城、從化、花都、清遠、連州、陽山、連山、懷集、廣寧、四會、三水、高要、雲浮、高明、新興、鶴山、封開、郁南、德慶、羅定、陽春、陽江、信宜、高州、化州、吳川、台山、開平、新會、恩平、斗門、香港、澳門。此外,惠州、韶關、湛江、海豐、博羅、惠陽、惠東、仁化、樂昌、英德、寶安、電白、遂溪、雷州、徐聞、廉江等16個縣市也有部分地區講粵語。
廣西壯族自治區通行粵語的縣市有24個,即南寧、橫縣、貴港、桂平、平南、藤縣、梧州、玉林、北流、容縣、博白、陸川、防城港、欽州、合浦、浦北、靈山、北海、蒼梧、岑溪、昭平、蒙山、賀州、鐘山。
此外,海外華僑及華裔中以粵語為母語的也很多,他們主要分佈在東南亞、南北美洲、澳洲、紐西蘭等國家。美洲華僑和華裔幾乎百分之90%以上的祖籍都是粵語地區。

粵語地位爭議
語言學家一般認為,若兩種話語間不能直接通話,則這兩種話語可定義為兩種不同的語言;若兩者間有或大或小的差別,但可以直接通話,則兩者可定義為同一種語言的兩種不同方言。根據這一分類標準,粵語跟北方漢語是完全無法通話的,應分別歸類為兩種不同的語言。如果按照這一分類標準,吳語區的蘇州話和溫州話互相不能通話,同屬於江淮官話區的淮安話和鹽城話互相不能通話,各自也可以獨立為不同的親屬語言;如此一來,吳語可類似閩語那樣作為一個語支看待。
不過,一般認為,這種「純粹語言學」的分類標準並非語言分類的唯一方法,如挪威語、瑞典語、丹麥語雖然可以通話,卻由於政治或其他因素而列為三種不同的語言,因此語言跟方言之間沒有明確的界定。
有些學者從純粹的語言學角度研究,認為現代漢語實質上是一個包含若干種親屬語言的語族,相當于歐洲的羅

曼語族。羅曼語族包括法語、意大利語、西班牙語、葡萄牙語等獨立語言,這些語言都由古代的拉丁語發展而來,如同現代個漢語族各語言都由古漢語發展而來。羅曼語族內部一些語言之間的互通程度比漢語族語言(或「漢語方言」)間要大得多,例如西班牙人和葡萄牙人之間互能聽懂對方大概意思,而粵語跟閩南語,或粵語跟北方漢語之間卻完全不能。這些學者認為,毫無疑問粵語是漢語族內的一種獨立語言,跟其他漢語族語言如閩南語、客家語、吳語、北方漢語之間是親屬語言關係。
有些學者出於政治、民族和文化上的考慮,認為現代漢語是單一語言且粵語是漢語方言。持這種觀點的學者普遍潛意識中支持大一統思想,恐懼「一個民族使用多種語言而不是一種語言」的論斷會導致民族和國家分裂。他們認為現代漢語不應該類比西方羅曼語族,主要理由是:各「漢語方言」使用者除了回族、畬族和其他一些少數民族外,基本上都認同自己的民族身份為漢族,感情上認為統一的漢族不應該使用多種語言而應該使用單一的語言;粵語或閩南語等雖有自己的書面語言,但其使用者絕大多數與其他「漢語方言」使用者一樣都基本上都能同時兼用或通用基於北方漢語的現代標準漢語,並且都能使用漢字,這與西方語言有「很大」的不同。反對者認為這種理由站不住腳,很容易舉出反例,如日本人、韓國人也使用漢字;漢字可用於多種不同的語言,包括古漢語發展出來的現代漢語族各語言,甚至可用於非漢語族的日本語、朝鮮語、越南語,如同拉丁字母可以用於拉丁語發展出來的羅曼語族各語言和其他非羅曼語族語言。在現代標準漢語興起之前相當多受過一定教育的、使用不同語言的東亞人都能通用或兼用基於古漢語的文言文,現在漢語族各語言的使用者自小就接受現代標準漢語書面語教育而不是自身母語的書面語教育,能通用或兼用基於北方漢語的現代標準漢語書面語也並不為奇。一個民族使用多種語言的例子更是舉不勝舉。

粤语的历史、现状、发展、分支、影响和争议(1)



粵語(英文:Cantonese,粵拼:Jyutjyu,漢語拼音:Yueyu),俗稱為白話或廣東話,是一種屬漢藏語系漢語族的聲調語言。在中國南方的廣東中西部、廣西中南部及香港澳門和東南亞的部分國家或地區,以及海外特別是北美和澳洲華人社區中廣泛使用。它的名稱來源於中國古代對嶺南的稱謂「越」(通「粵」)。在語言學分類上,中國北方學者與一些兩廣及西方學者間存在分歧。前者出於政治和文化上的考慮,把粵語作為「單一」語言「漢語」的一種方言;而後者摒棄

政治干擾,純粹從語言學角度出發,認為粵語是「漢語族」眾語言之一,是一門獨立的語言。



粵語
Cantonese
使用在 中國大陸、香港、澳門、聖誕島、馬來西亞、越南、美國、加拿大、澳洲、紐西蘭等粵人移民國家和地區
區域: 珠江三角洲地區(廣東省多數地區、香港、澳門);廣西壯族自治區東部和南部
使用人數: 約6.7千萬~1.3億
人口排名: 16
語系: 漢藏語系
漢語族
粵語
官方地位
作為官方語言: 中國香港
中國澳門
在蘇里南是認可地區語言
管理機構:

語言代碼
ISO 639-1:
zh
ISO 639-2: chi (B) zho (T)
Ethnologue
第14版: YUH
ISO 639-3: yue
注意:本頁包含 Unicode 的 國際音標。


名稱

「粵語」之名源於古代嶺南地區的舊稱「南越(南粵)」,是一個泛稱。民間存在多個不嚴格的俗稱,如「白話」、「廣東話」等。而「廣府話」、「省城話」這兩個俗稱則專門指舊廣州府地區(今廣州及周邊南番順地區)、香港、梧州地區的粵語,範圍比「白話」概念小。
在廣州及周邊城市,人們習慣以廣東話指代省音粵語(標準粵語),而珠三角其它地方則和港澳的粵語使用者一般直接稱為「廣東話」;東莞和深圳本地人、省內其他一些地區人們稱之為省話;廣西壯族自治區的粵語使用者因為沒有「廣東人」的認同感,通常稱自己所說的粵語為「白話」。這裡「白話」專指粵語,意義與中國國內其他省市的「白話」概念並不相同。海外華人社區和中國國內其他非粵語省市普遍使用「粵語」或「廣東話」這兩個名稱。
使用「廣東話」指代粵語並沒有得到廣泛認同。不少人士例如廣西粵語使用者和一些廣東省內的非粵語母語人士反對使用「廣東話」一詞指代粵語,認為粵語在中國國內的使用範圍並不僅限於廣東省,也包括廣西壯族自治區,且粵語在海外廣泛分佈,例如在馬來西亞的吉隆坡和怡保等城市華人的第一大語言也是粵語;同時客家語和閩南語也與粵語一起並存於廣東省內。因此實在不宜使用「廣東話」一詞指代粵語。一種觀點認為,廣西粵語使用者絕大部分為廣東移民,粵語是廣東省唯一的土生語言,稱粵語為廣東話沒有問題;但事實上粵語的發源地究竟位於廣東境內還是廣西境內學界尚有爭議。因兩廣之分始於宋朝,而粵語形成和定型的歷史遠在宋朝之前,彼時尚無兩廣之分,確切的發源點難以確證。此外,一些廣州人對香港人稱當地的廣州音粵語為「廣東話」也表示不認同,認為應該稱香港的廣州音粵語為「廣州話」。但持相反意見者認為粵語標準語音除了在廣州之外,也廣泛在省港澳各地使用

,不該稱為廣州話。
以上各種混亂的民間俗稱所指範圍都比語言學上的粵語概念小。在語言學上,粵語包括通常意義上的各種兩廣白話、廣西平話、海南儋州話、邁話、蜑家話等。

現狀目前全球粵語使用人口大約有6700萬至1.3億,使用地區非常廣泛。粵語不僅在海外華人社區中被廣泛應用,而且支持着香港文化及南粵文化為中心的粵語文化,這使得粵語具有很強的影響力,可以說是目前世界上有較強生命力的語言之一。目前粵語已經成為澳洲第二大語言,加拿大第三大語言,美國第三大語言。
廣州話口音是約定俗成的、國際公認的粵語的標準音,國際上大部分編訂的粵語字典均以廣州話為主。廣州以粵劇、粵曲等傳統藝術長期保持廣州話的標準地位,至1970年代末以後,香港粵語流行曲、粵語電視劇及粵語電影強勢影響廣東地區,繼而輻射影響中國內地非粵語省市;但廣州本地的廣州話卻在「推廣普通話」行政運動中日益「衰落」,使得香港取代了廣州的地位成為粵語流行文化的中心,並為現代粵語中供應大量新興詞彙。香港口音跟廣州口音並無明顯分別,只是兩地在不同社會體制下沿用不同的習慣語彙,用詞有所不同。針對近年來香港年輕人懶音增多的現象,香港的一些大學教授發起了粵語正音運動,以何文匯主張的讀音取代現時通用的讀音。有些粵語方言和廣州話較為接近,如廣東西部和廣西東南部的某些粵語;而廣東台山、廣西玉林一帶的粵語口音和廣州話差異就非常明顯。
隨着外來人口劇增,廣東境內一些原粵語地區出現外來人口多於本地人口的現象,如東莞、深圳等地;加上中國以行政手段強制推廣普通話,嚴格限制在學校教學、公眾媒體、公共場合上使用非普通話語言的政策,大大削弱了粵語的影響力,限制了粵語的生存和發展空間。這使得一些原粵語地區轉變為普通話城市,例如深圳。在廣西壯族自治區境內,粵語的政府導向性「衰敗」情況更嚴重。在首府南寧市,當地政府以「推廣普通話先進城市」作為政績,在1990年代後期開始利用各種行政手段限制打壓粵語,勸禁市民使用粵語,目前粵語已經基本從公共場合中消失。

歷史粵語的歷史發展,自秦朝時期至現今,已經歷了約2,200多年的時間。
秦漢時期自上古時期,居於嶺南地區的多個土著部族被居於中原地區的華夏族人稱為百越,南越族為其中一支。秦始皇南下攻取「百越」後,華夏族人來到嶺南地區,多數南越族人與華夏人雜處,少部分南越族人逃往山區或更南方的地區。秦朝滅亡後,南海郡尉趙佗兼併桂林郡和象郡稱王,建立了嶺南第一個封建王朝

南越國。南越國時期實施和輯百越政策,華越和平雜處,相互通婚,逐漸形成一種混合語形式的原始古粵語。這一時期是粵語出現雛形的時期。在漢朝的鼎盛時期,華夏族融合當時周邊多個民族演變成漢族,陸續有漢族人遷入嶺南,隨之帶來中原漢語,開始對原始古粵語產生疊加式影響。
魏晉南北朝時期在魏晉南北朝時期,中原地區再次處於長年內戰,北方更首次淪陷到外族手中,以致不少中原人南逃至嶺南地區,嶺南地區漢族人口大量增加。這是中國歷史上中原人口南遷的第一次高峰期。當時中原傳入的漢語與秦漢時期形成的古粵語混合,進一步疊加影響古粵語,逐步改變了古粵語的面貌,拉近了古粵語和中原漢語的距離。這一時期是粵語的成長時期。
唐宋時期
在唐朝頂盛時期,嶺南地區的漢族人口進一步增加,與漢族長期雜處的南越原住民多數已被漢化。部分百越部族在漢族分佈較少的山區裡繼續保持自己的語言文化。這一階段粵語再次進一步受唐代中原漢語疊加影響,成爲一種既能對應中古漢語發音又有自身獨立詞彙和文法結構的成熟語言。唐朝滅亡後,燕雲十六州淪陷達四百年之久,宋朝時期,北方更再次淪陷到外族手中,以致中原人逃至嶺南地區,這是中國歷史上中原人口南遷的第二次高峰期,也是最後一次拉近粵語和中原漢語差別的時期。現代粵語仍能比較好地對應宋朝早年官方修訂的《廣韻》發音,但難以對應元朝或以後的中原漢語發音。不過《廣韻》仍然只有平上去入四聲,平聲只是因為字多而分上下卷,與現代粵語並不完全一致。
元明清初時期
在元朝,蒙古人遷都至位於燕雲十六州內的大都(前稱燕京,後改稱北京),並以當地話作為官方語言,當時的中原漢語與中古漢語和粵語的差別在此後不停變大:當時的中原漢語已急劇地向北京官話方向發展,北京官話的入聲韻尾迅速消失(即是-p/-t/-k韻尾脫落,如「入日北」三字在中古漢語和現代粵語都帶有不同入聲韻尾),蒙古統治時期出現元曲和蒙古音譯名詞也顯示兒化韻尾已形成,又出現了不屬於「平上去入」傳統四聲的輕聲;已經定型的粵語則不受元朝影響而獨立發展。
明朝至清朝中期,中原的官話韻尾進一步消失(現代官話僅存-n/-ng韻尾,-m尾與-n尾合併)。又有連接i/ü韻母的g/k/h聲母被完全顎音化成j/q/x聲母(如「吉其兮」三字在中古漢語和現代粵語均帶有g/k/h聲母,在現代官話則被完全顎音化而混合在j/q/x聲母);粵語則平穩而緩慢地變成現代粵語,按粵語韻母長短把陰入聲派入上下兩種陰入聲(如「色錫」兩個陰入聲字分別帶有短和長的韻母,

前者被派入尖銳的上陰入聲,後者被派入近似陽入聲般低沉的下陰入聲),西洋學者在清朝中後期見證粵語不再分辨z/c/s聲母和j/q/x聲母的過程(現時香港帶有sh/ch的粵語音譯英文名詞可被視為活化石,因為當時sh/ch未有混到s/ts之中)。
清朝中末時期
由於清朝閉關自守,僅留下廣州作為與其他國家進行貿易。故相當一部分外國人來到中國後掌握的漢語是粵語而非官話,不少京官為了與外國人經商議事亦常常接觸粵語,使得粵語首次逆向傳播到中原。在這一時期又有大量的粵人遷移到美洲、澳洲和東南亞等各地,粵語開始傳播到世界各地。
近代
国內的粵語受到北方漢語的影響越來越大,以致中國大陸粵語分佈區內許多年輕的一代母語能力嚴重下降,連某些地道的粵語名詞都不知道如何說。
中華人民共和國規定所有學校都要用普通話教學,粵語用於教育的機會被剝奪。年輕一代長期在普通話的環境下成長,以致於部分小孩可以說得一口流利的普通話,但是母語廣州話就不太懂。這種情況的出現使得不少以粵語為母語的人士開始產生一種母語危機感。近年來要求保護本土語言文化的呼聲逐漸開始壯大。在香港、澳門和海外,由於不受中華人民共和國強制推行普通話政策的約束,粵語被廣泛運用於教育、行政、法庭、新聞傳媒、娛樂、音樂、電影、電視當中,發展出獨具特色的現代粵語流行文化,對南粵文化和粵語的保護起了極大的積極作用。a

主要特點音系特點聲母中古漢語的全濁聲母在現代粵語中絕大部份被清化,但不少粵語方言仍具有明顯的濁音(內爆音),這類濁音與古漢語的全濁聲母沒有對應關係。古平聲字在粵語中變為送氣聲母,仄聲字變為不送氣聲母。多數粵語方言聲母數量都在20個以下。西部粵語普遍存在邊擦音聲母 [ ? ],這個聲母亦普遍存在於壯語、臨高話、黎語之中。 標準粵語聲母列表:

聲母
雙唇音 唇齒音 舌尖前音 舌尖中音 舌面前音 舌根音
b [p]p [p?]m [m] f [f] z [ts]c [ts?]s [s] d [t]t [t?]n [n]l [l] j [t?]q [t??]x [?] ɡ [k]k [k?]ng [?]h [h]


元音

粵語存在長短元音a的對立現象,有些著作將長短a標作 /a?/ 和 /a/ ,但亦有一些人士認為長a和短a之間存在音位差別,據此質疑粵語長短元音對立的觀點。粵語長短元音對立現象跟壯語長短元音對立現象本質是完全相同的,長短元音之間都存在音位差別,並不是單純的時長差別。 韻尾粵語包含[p]、[t]、[k]、[n]、[m]、[?] 六種輔音韻尾,前三種為促音尾,後三種為鼻音尾;另外各種粵語拼音方案亦把復韻母的第二個元音如[i]、[u]、[y]等作為元音韻尾處理。 聲調系統粵語在表面上

發展了一套難以理解的聲調系統,但事實上則不然,因為粵語的聲調與中古漢語的四聲(平、上、去、入)有密切關係,而且近代漢語(無論是否屬於粵語音系)出現的陰陽聲調本質上是對應了中古漢語的清濁聲母,即是近代漢語可以按上述條件分辨八個聲調(陰平、陰上、陰去、陰入、陽平、陽上、陽去、陽入)。標準粵語的陰入聲更會按韻母短長而派到兩個高低不同的陰入聲,即是共有九個聲調,分別為:陰平、陽平、陰上、陽上、陰去、陽去、上陰入、下陰入、陽入,稱為「天籟九聲調音法」。關於粵語的發音和拼寫,詳見粵語羅馬化方案(粵語拼音或粵語羅馬字)、教育學院拼音方案。一些粵語方言除以上九個聲調外,還從陽入中分出上陽入,單字固定聲調達十個。粵語詞彙和語流中存在一些固定的變調,如「局」字,在詞尾時會固定地變讀成一個調值為35的上揚型變入聲,不屬於固定聲調中的任何一個。因此若計變調,粵語的聲調數目通常可達十四至十五個。

標準粵語的聲調聲調陰平陰上陰去陽平陽上陽去上陰入下陰入陽入調值55/53353321/111322532漢字舉例分粉訓焚奮份忽發佛代表數字1234567 (1)8 (3)9 (6)粵語拼音fan1fan2fan3fan4fan5fan6fat1faat3fat6 文白二讀近代漢語存在文白二讀現象,其中一個重要原因是為了以白讀音模仿宋朝《廣韻》的中古漢語發音,粵語亦不例外。粵語出現文讀音的頻率不高,亦無高度異化的文讀音,因為其定型時期與宋室南遷有相當關係。最常見的形態是以白讀音-eng韻母取代文讀音-ing韻母(如病/命/釘/聽/嶺白讀-eng,文讀-ing)。其他文白二讀聲母如:近(g-)代/遠近(k-)。 保留較多古漢語用詞粵語保留相當多的古詞古義,而且現代粵語仍然有較高使用單音詞的傾向。一些被粵語使用者視為通俗的字辭可在古籍中找到來源,而在官話中未有使用。第一及第二人稱用「我」、「你」,與官話相同,但粵音「我」(ngo5)更保留了中古漢語唐音(*ngɑ? )之疑母(ng-)。第三人稱不用「他」,而是繼承了東晉南朝的用法,跟吳語一樣使用「渠」,現代粵語寫作「佢」。複數人稱不用「們」,而是上溯至端系的同源形式 [ta?] 或 [ti](現代粵語寫作「哋」,本字為「等」)。粵語不用「是」而用「係」來代表正面答覆,「係」是明清小說中常用字,其粵音(hai)與日本人正面答覆時的單字發音(はい)基本相同。在《詩經》、《尚書》等古經典作品中,不少用詞亦在現代粵語中慣常使用。例如,句未助詞「忌」(現代粵語寫為「嘅」字),在《詩經·國風·鄭風·大叔於田》有「叔善射忌,又良御忌」的表述;陰騭(常被寫為

陰質)語出《尚書》:「惟天陰騭下民」,指埋沒良心。在文言文和現代粵語中,「卒之、畀」都等同「終於、給予」的意義。古代常用的「文錢」,粵語也保存了「文」的用法,但常被寫為「蚊」字。「尋日」(昨日)的「尋」可追溯至東晉陶淵明的《歸去來辭》「尋程氏妹喪於武昌」中的「尋」,解作「不久前」。「幾時」(何時)、「幾多」(多少)可追溯至蘇軾宋詞《水調歌頭》中的「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而在李煜的《虞美人》中有「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粵語亦會借用古語作引伸,演化成新的意義。「牙煙」(正寫「崖广」)原意為「懸崖邊的广」(「广」即是小屋,與簡化字無關),後引伸為危險。「走」字的本意為「奔跑」(兩腳交互向前迅速躍進),但在官話中已轉義為「步行」。粵語中,「行」就是步行,而「走」則保留了古漢語中「奔跑」的意思。又如官話用「吃(喫)/喝」,粵語用更古老的「食/飲」,用法與《論語.學而》中「君子食無求飽」一致。動詞「來」,粵語會用「蒞」(常寫作「嚟」),即「歡迎蒞臨」的「蒞臨」。再如「打甂爐」(吃火鍋,常寫作「打邊爐」),「甂爐」為一種古炊具;日常炒菜用的半圓型炊器,古代稱為「釜」,粵語和客家話用「鑊」,官話用「鍋」,閩語用「鼎」。粵語用「謦欬」代表聊天、閒談,是古漢語的用法,在《列子》《莊子》等古書都可找到例句。(「謦欬」因常被寫作「傾偈」,也有人認為是來自僧侶說教「講佛偈」。) 保留較多古南越語底層成份古代南遷到嶺南地區的華夏族與南越族土著長期雜居,彼此間語言、文化、習俗等各方面不自覺地相互滲透。粵語本身是由古華夏語和古南越語的混合語發展而來,因此它同時具有古華夏語和古南越語的特徵。現代粵語中仍然含有南越語的底層成分,多表現在辭彙方面,在語法上也有一些遺存。現代粵語跟現代壯語在日常用語上接近或相同的常用詞有不少,這些詞明顯不是漢語來源,實為古百越低層遺存。例如,如表示「這」的意思的粵音(/nei/)常被寫成「呢」字,該詞在壯侗語、苗瑤語族等諸語中廣泛存在,語法功能完全相同。有人認為該字可考的源頭為「爾」,中古漢語唐音讀作/nji??/ ,但相比壯侗、苗瑤諸語表示「這」的nei/ni,這種觀點明顯有牽強附會之嫌。再如,粵語表示「欺負」的「蝦」(/ha/),武鳴壯語與粵語完全相同,西雙版納傣語是 /jam ho/,黎語加茂方言為 /h?/。除粵語之外沒有其他漢語族語言有這個詞,古文獻亦不存在;粵語表示「癢」的「痕」(/h?n/),連山壯語中為 /h

om/,武鳴壯語中為 /hum/ 或 /h?n/,傣語 /xum/,臨高話 /kum/;粵語表示「擰」或「折取」的「搣」(/mit/),南壯語、榕江侗語跟粵語完全一樣都是 /mit/,布依語、北壯語、毛南語、泰語都為 /bit/,傣語為 /bip/,黎語為 /mi?t/;粵語表示「點頭」的「岌」(/??p/),北壯語為 /?ak/,南壯語為 /wak/,傣語為 /??k/,泰語為 /?up/,侗語為 /?ap/,黎語為 /?ut/;粵語表示「倒塌」的「冧」(/l?m/),北壯語、毛南語跟粵語完全一樣,泰語為 /lom/;粵語表示「跺腳」的「揼」(/t?m/),壯語與粵語完全相同,黎語為 /tom/;粵語表示「搖晃」的「擙」(/?ou/),北壯語、毛南語、侗語為 /?au/,南壯語為 /?au/ 或 /?u/,臨高話為 /??u/;粵語表示「思考」的「諗」(/n?m/),南壯語與粵語相同,北壯語為 /n?m/ 或 /?num/;粵語的這類古南越低層詞舉不勝舉,在現代壯侗語裡面都可以找到系統性相同或相近的詞,而且這類詞多數都是日常生活中使用頻率非常高的基本詞彙。 吸收了相當多的外來詞粵語外來詞主要來自英語,廣州從清朝起已經出現外來語。而到港英時期,香港粵語中吸收外來詞特別多,影響着廣東境內的粵語區。這些外來詞很多是漢語北方話沒有吸收的,如「士多」(store),北方話中說「小賣部」;有的是北方話吸收了但譯法不同,如漢語北方話中的「沙拉」即是在粵語中帶有入聲的「沙律」;不少外國人名在粵語中的譯法,亦與漢語北方話存在很大差別,如第四十三任美國總統George Walker Bush在北方話中翻譯成「布什」,台灣譯作「布希」,粵語則把他翻譯成圓唇的「布殊」。這些中文名,必須用當地語言發音,才與英語原音接近。相較而言,普通話翻譯容易將英語中的輕輔音加重濁化。因為普通話沒有[-p][-t][-k][-m]而粵語則容易將輕輔音淡化,如lift(升降機)有時寫作香港字「?」(左車右立,讀作lip),讀音將 ft 淡化為一入聲尾音(s等音加重,為例外)。從1980年代開始,不少粵語外來詞,隨着香港、珠三角等粵語區與內地交流更加頻繁,漸漸進入了漢語北方話,例如「巴士」(bus)、「貼士」(tips)等等。有時,這些詞被漢語北方話吸收的時候發生失真,如粵語「搭的」(乘搭的士的簡稱)被漢語北方話當作「打的」吸收。其中一個原因就是漢語北方話無法模仿粵語的[-m]韻尾,比如「搞掂」變成「搞定」。然而,曾幾何時粵語從漢語北方官話借來一些用語。比如粵語表示憤怒之時,有個口語語匯 call-now-yeah,其實是來自漢語北方官話的「可怒也」(普通話)。這是明代清代北方戲曲文化強勢帶入粵語當中。只是到了80年代香港的粵語電視劇及粵語流行曲風行華人圈,粵

語詞匯才反向輸入其他北方漢語。香港粵語口語中還經常直接使用英文單詞,比如,「文件」通常用file(讀若「fai-lo」,有文具店會寫成「快勞」);男警員或男老師稱作「阿sir」(讀「sir」時變為圓唇的 /s?4/ ,有人會寫成「阿蛇」);女警叫「Madam」(讀「咩-/dum4/ 」,);女老師叫「Miss」(讀「搣時」,有人會寫成「蜜斯」);工作加班稱為「開OT」(源自英語 Overtime)等等。雖然不少英文發音會音譯成漢字,但香港人不時會直接以英文字表達字詞,如「感覺」用feel代替,也沒有相關漢字表述該讀音。值得注意是,由於粵語沒有[-l]這個韻尾,feel往往會讀成few,失去L尾聲,fax讀成 //f?k7 si2// 加重尾音。這種中英夾雜的地道用法在香港十分流行,而且在廣東省粵語區中也在逐漸增多。 出現新興用語港澳地區的人口和財富的高度流動性吸引了不少非法社團的活動,非法社團在民間曾有相當大的影響,粵語口語中亦混有不少與三合會術語有關的辭彙,如「雷氣」(義氣)、「上馬」(開香堂)、「劈友」(砍人)、「文膽」(白紙扇)、「揸扒」(握手﹐社團講數儀式一種)等。此外,踏入了二十一世紀,一些新用語(尤指網上用語)開始在香港出現,2008年年度會考中文試題上也出現此類用語,例如「閃(逃走)」「屈機(擁有絕對非王道之霸權壓制時的用語)」、「潛水(失蹤)」、「潮(形容追得上潮流的情況)」、「喪(原本形容極其投入至喪失心智的情況,後演至為形容詞,解作極端地)」、「頹(形容因態度頹喪而換來差劣品質的情況)」、「迆(hea,無所事事)」、「木嘴(目瞪口呆至無言以對)」、「激(非常或極端)」等,這些用語主要流行於青年人和網民之間。 擁有大量與北方漢語不同的固有辭彙 粵語詞彙與官話詞彙對照示例(括號為俗寫)粵語官話 粵語官話 粵語官話 粵語官話 粵語官話宵夜--夜宵|飲勝、飲杯--乾杯|心熄--死心|鬼衇(鬼馬)--多詭計|跳樓--墮樓|人工、糧--薪水、薪金|心甘--甘心|火水--煤油|花樽--花瓶|熄燈--關燈|鍾意--喜歡|後生--年輕|專登--故意|雪櫃--電冰箱|跳糟--轉職|夾萬--保險櫃|黐線--神經病|鹹濕--好色、下流|人客--客人|硬頸--固執|老頭、老豆(竇)--老爸|特登、專登--故意|契弟--王八蛋|吹脹 [俗語--]無可奈何|粥--稀飯|蹺蹊--蹊蹺|酥孲(酥蝦--)嬰兒|得意--可愛|點解--爲甚麼、何解|奀--(個子)小|直頭、直情--簡直|是但、求其--隨便|得敕 (戚)--得意洋洋|囉柚--屁股|嚟--來|同、同埋--及、以及、和、與、跟|折墮--造孽、遭遇悲慘|橫掂--橫豎、反正|櫃桶--抽屜|發夢--做夢|屋企--家|好彩--幸好|馬騮--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