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浅谈语文教学中的素质教育

浅谈语文教学中的素质教育

浅谈语文教学中的素质教育

小学语文是义务教育中一门基础学科,不仅具有工具性,而且有很强的思想性,教好这门学科,对于学习其它各门学科,获取知识,对于贯彻教育方针,促进学生德、智、体等各方面全面发展,培养“四有”人才,对于提高民族素质都有重要的意义。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是基础教育领域的一场深刻革命。素质教育不是一种游离于具体学科之外的特殊教育模式,而是渗透于各科教学之中,而课堂教学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阵地、主渠道。

国家教委文任柳斌同志说“素质教育是与应试教育相对立的,它是以提高公民的思想品德、科学文化和身体、心理劳动技能素质、培养能力,发展能力,发展个性为目的的基础教育。”柳斌同志高度概括了素质教育的性质和目标。根据这个目标,学校素质教育应该使每个学生达到“学会求知,学会办事,学会健体,学会做人”。这四项要求,中小学阶段是青少年长身体,长知识的重要阶段,是他们学会思考,学会学习,学会办事,学会创造的重要阶段,是他们形成正确的价值观,高尚好道德观,科学的人生观的基本阶段。在这人生的黄金时段,不失时机地对他们进行素质教育,为他们将来成为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奠定基础。下面谈谈在语文教学中进行素质教育的初步探讨。

一、加强朗读训练,培养语感,加深理解。从心理学角度说语感是一种心智技能。教师采用各种形式的朗读,使学生产生“顿悟”之感,让学生通过自身的实践活动,去感受,去体验,了然于心。小学语文教学大纲指出:“朗读所发展学生的思考,激发学生的情感,学生朗读能力逐步提高,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就会加深。”小学语文教材的绝大部分课文都要求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所以,在语文教学中,加强朗读训练,对于提高教学质量,培养高素质的人才有着重大的作用。教师要学生真正掌握语文知识,具有听、说、读、写的能力,指导学生掌握朗读的方法,让他们会读书,从而把书读懂。

模仿是少年儿童的天性。因此,指导学生掌握朗读课文的最有效方法就是范读。我们在语文教学时,可以通过范读,教给学生正确的语音、语气和朗读速度,使学生对课文形成初步的认识。尤其是新课教学时,教师在范读之前提出帮助理解课文的大意。教师在范读时的语音、语调和富有表情的神态都会深深引着学生,使学生在听时产生共鸣,受到感染,加深印象,从而体会了文章的含义。如教学《凡卡》一课,我根据文字浅意明,感染力强的特点,采用“寓讲于读”的教学方法。首先,我以范读来激发学生的感情,当我读到“亲爱的爷爷,发发慈悲吧,我再也受不住了!……的时候,语调凄切,泪如泉涌。再往下读“我给您跪下了,我会永远为您祷告上帝,带我离开这儿吧,要不,我就要死了!……”这一段时,我声音嘶哑,泣不成声,正如文中所写凡卡此时的神情动作:“拿手背揉揉眼睛,抽噎了一下”才继续往下读。此时,学生从我的范读中进入了文中的意境。仿佛看到了凡卡恳求,泣求到濒临绝境而跪地哀求的凄惨形象。学生们竟无法自制,抽泣起来,个别学生甚至失声痛哭。范读完,我等学生的心情稍微平静下来,就言不絮烦让学生默读课文,理解内容,并把凡卡断断续续写给他爷爷的信连起来自由朗读,加深体会。最后我指名朗读,检查效果,许多学生都能从听到读体会了文章的思想感情、达到了教学目的。

教师要根据课文表达了思想感情不同,指导学生采用不同的朗读方法,学生掌握了朗读基本功,口头表达能力自然而然也得了提高,在日常的语言交流或参加演讲的表达能力都会很大提高,自然理解能力也会大大提高了。

二、在传授知识的同时注重发展智能。语文教学中素质教育的另一个措施,就是教师在传授知识的同时要千方百计地发展学生的智力,培养能力。“智力”指人的聪明度;能力属心理学范畴,指办事的本领。有的人智力发展较早,有的人发展较迟些;有的人能力较强,有的人差些。素质教育研究的是每个学生的身心特点,用符合教育规律和学生发展规律的办法对他们进行教育引导。因材施教,用一把钥匙开一把锁,不但要研究孩子们的共性,还要研究孩子们的个性,使他们各得其所。课文课程是根据学生年龄特征,根据不同认识事物的规律编排的,相当一部分内容是培养学生能力,开发智力的,教师应凭借这些教材对学生进行智力开发和能力培养训练,并根据学生个性差异,有的放矢输导,使之各有所进。

如四年级的课文《大森林的主人》、《田忌赛马》,三年级课文《做风车的故事》、《捞铁牛》等课文都旨在发展学生智力,培养学生能力。《大森林的主人》讲雨后翻船,猎人动脑筋想办法克服了“冷”“饿”“累”的困难,而作者却面对困难束手无策。教学教师要抓住这一点,要求学生思考:假如你遇到这种情况怎么办?像猎人一样还是像作者一样?或者还有什么办法可以解决这些困难?让学生充分地讨论,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然后引导学生理解猎人说的话:“在大森林里,你不能像个客人,得像个主人。只要肯动脑筋,一切东西都会拿来用。”通过讨论,让学生明白,遇到困难只要动脑筋想办法,不要有依赖思想,不存在《田忌赛马》中的孙膑为什么那么厉害?那样有绝招?《捞铁牛》中怀丙和尚也那么行,想那么好的办法拖回铁牛?《做,风车的故事》中卡特为什么说不出风车会转的道理?这些都是训练学生开动脑筋发展智力的好课题。教师要认真设计好教学过程,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力争取得好效果,不满足于字词名段篇的训练,要启发学生钻研教材蕴含的哲理,鼓励学生发散思维,不拘泥于“雪化了变成了水”的常规,激励学生更上“雪化了是春天”的一层楼。

总之,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提高国民素质和培养一代高素质的跨世纪人才,是时代赋于广大教育工作者的神圣职责,也是党和国家对广大教师的殷切期望。我们每一位教师应站在时代的前列,不断增强实施素质教育的紧迫感和责任感,努力提高自身素质,为素质教育的全面实施作出自己应有的贡献。正因如此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彻底转变观念,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面向全体学生,注意个性差异,让学生在德、智、体诸方面都得到发展,成为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浅谈语文教学中素质教育

河南省扶沟县曹里二中高香银

给合自己多年的教学经验,现我从以下几个方面浅谈一下语文教学中素质教育。

一、课堂上开发学生的智力

有一次上课,为了解决一个比喻句,我随手拿起手边的一个粉笔头,问:“粉笔可以干什么?”,大多数同学齐声回答:“写字”。但却有一位同学声音洪亮的说:“可以做子弹,打人”,同学们哄堂大笑,然后一阵平静,目光一下子转向了我,又看了看那位同学,从他们的神情中我可以看出来,大家都看我是如何暴跳如雷的,把这个同学赶出教室,找班主任或校长,对其训斥一顿。然而我却微笑着说:“这位同学说的非常好,粉笔头象子弹,这位同学说的非常好,粉笔头象子弹,这不正是一个比喻句吗?不过咱们大家最好别用粉笔做子弹。”我说完,大家又轻松地笑了起来,刚才那位同学坐直了腰板,扭头看看大家,自豪地笑了。试想,如果面对同学给我们带来的新挑占,如果一棍子打死,这堂课不能顺利进行,而且给同学们一种定势:只能按老师的思路走,这样怎能开发学生的智力,怎能让他们在愉快的环境中接受知识。

要想有效而长远地发展学生的智力,我们应尽量理解学生的世界。在我们眼里,学生的思想可能不着边际,然而对学生来说却是内心活动和自然流露,是非常活跃和富有生机的,只是我们往往没有时间去仔细体会他们的感受。“俯下身来”才能真正理解学生的心。只有深入学生的心灵,才能发现他们各自的智力优势与劣势,进而为发展他们的智力进行合理的规划。我们应营造轻松愉快的课堂氛围,让学生充满乐趣地解决具有挑战性的问

题。我们没有必要把课堂看成一板一眼,不得不完成的任务,也不必作出任何过于严格,一成不变的硬性规定。我们的课堂应该是尽兴的共同享受,是学校生活中一种快乐的游戏。作为参与游戏的学生来说,让他们在自己的空间去思考,才能开发他们的智力,才能思维活跃,尽情地发挥他们的聪明才智,才能取得好的成绩。

二、课下开发学生的智力

除了在课堂上开发学生的智力,在课下,我也不失时机地去让他们动脑筋,巩固课堂上的知识。

有一次春游,同学们兴致勃勃的投入到大自然的怀抱。那天,虽然是春天,但寒意犹在,我灵机一动,想起今天的天气与袁宏道的《满井游记》中描写的天气相似,于是就问同学们:“大家觉得今天天气怎样?”同学们齐声说“有点冷”,我又问:“大家想一想,你的感觉与咱们学过的文言文中哪一课的天气描写类同?”于是大家议论纷纷,有的说:“是《小石潭记》吧!”我纠正道:“《小石潭记》中描写的是幽深冷寂,作者感到的是悲凉、凄苦,咱们大家有这样的感受吗?”,同学们笑到:“没有”。有的说:“是《游恒山记》”我问:“想一想,《游恒山记》的时间上是什么时候?”一个同学说:“八月十一日”,我问:“与咱们今天的时间对吗?”,同学们摇了摇头说:“不对”我又接着说:“想准确了以后再说”忽然一个同学说:“《满井游记》”,“大家说,对不对?”,“对”,我又问:“理由是什么?”一

个学生说:“那还不明白,《满井游记》中写道:‘燕地寒,花朝节后,余寒犹厉’,花朝节是阴历二月十二日,咱们今天是阴历二月二十二日,恰好与作者游满井的时间相同,而且,现在的柳树也是‘柳条将舒未舒,柔梢披风,麦田浅鬣寸汗’”。这位同学一口气说了这么多,我问:“这位同学说的好不好”,大家齐声答到:“好”,“来,咱们给他鼓鼓掌!”,我及时提醒大家。这时大家兴致更高了,这们同学高兴的合不扰嘴。郊外,成了欢乐的海洋。我没有想到,两节也不会复习一个单元的内容,在春游时,一会的功夫,大家竟熟悉了一个单元的内容,我想:他们一定也会记的更牢。

在课下开发学生的智力,场地、环境利于学生动脑筋,思维更活跃,而且增加了他们对课堂知识的兴趣,促进课堂上知识的学习。

三、用表扬的方法促使学生智力的开发

在教学中,往往有这样的学生,你越批评,他越不干,而且往往和你对着干。有一位同学,在学校开会之后,在他的桌旁出现这样一行字:头可断,头发不能不好看,老师越训越不干。原来在会上,学校规定:不能染头发。在此之前,这位同学还被老师训斥过,从这位同学的字里行间,我们不难发现他的聪明才智,如果加以正确引导,我想这位同学会是一名好学生的。

我们都知道,积极的评价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了积极的态度,学生的思维才会被激活,充分调动自己的聪明才智去

提出问题,进而解决问题。看看成功的学生,哪一个是在教师的整天训斥下长大的呢?一味地训斥和强迫能取得老师所期望的效果吗?在训斥中被迫学习的学生会想:我究竟做错了什么事,老师要对我这样厉害呢?这会使学生对自己失去信心,放弃尝试和努力,只想怎样逃避老师的训斥,当然难以发展学生的才能。这时我们就应该耐心细致地体察学生的成长历程,承认和肯定学生的细微进步。即使学生没有达到期望,但总比以前有了一点进步吧!重要的是,把对学生进步的肯定表露出来,让学生也知道自己的进步,知道老师对自己的成长很高兴。这样,学生就会感到满足,就会树信心,也会更加努力。

用表扬的方法促使学生智力的开发,一定会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可是我们更容易看到学生的不足,那么从哪些方面来表杨学生呢?

(1)是要看到学生比以前有进步,把某个学生昨天、上星期、上个月、半年前的状况加以对比来发现进步。“你上学期,连标点符号都不会运用,现在能准确地用在作文上了”,这就是善于看到学生的长进。有一位同学,刚开学时作文都不能写一句通顺的话,但我批改作文时从来都不用“不好”或“太差”等字眼,我总是这样说:“如果能准确地运用标点符号,会是一篇好作文的。”果然下次的作文这位同学特别注意标点符号的运用。我就这样一次找出一点去鼓励他,给他信心,结果在学期末,他

能写出一篇象样的好文章。这就是从正面启发,让学生体会到进步和自信,学生会认为“只要自己做,是能够做好的。”

当然,我们不能一天到晚夸奖学生,但可以用间接的方式表扬。如指出学生的不足之后,可以告诉学生:数学老师表扬你的数学很棒。这种方法甚至比直接表扬的效果都好,

(2)、要坦率地向学生表露老师高兴的心情。向学生竖起大拇指“你很棒”。我们都爱板着脸面对学生,即使他们取得了成绩,我们往往也很少向他们露出笑容,以为这样才有老师的威严,其实恰恰相反,他们从心底排斥老师不接受你,对你这门功课也不感兴趣,更不会去积极地思考问题。不如直接对学生说:“你语文取得了好成绩,我很高兴,你真棒。”有一次,有位同学的作文,在表扬的名单中没有他,他在作文中写道:没有想到,我的作文竟然退步了,在小学时,老师总是读我的作文,我是怎么啦,我该怎么办?我非常苦恼。我万万没有想到,这位同学的作文因为字写的不工整,我没有表扬他,会给他带来这么大的心理负担,让我感到很内疚。第二次,我及时的表扬了他,这位同学的作文写的很好。果然以后这位同学又有信心地去学习语文了。这使我意识到表扬学生在他们的学习中是多么重要。老师高兴的心情会感染他们的,会增加他们学习的信心。

(3)即使学生有缺点,也要看到长处,着眼于表扬。学生的缺点当然会有,但与此对应总是有长处的,如果卷子上错误太多,就去肯定他好的方面,某方面掌握的好,但如其它方面再多

加努力,成绩就会更好。如果纠缠于学生的某个缺点大做文章地斥责一顿,弄得学生畏缩紧张,反而会阻碍他们的成长,使他不敢尝试去克服困难。从生活中我们会发现,常常受到表扬的学生比受到批评的孩子聪明。

总之,在语文教学中,注意开发学生的智力和素质教育,注意开发学生的智力,让他们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使语文教学取得最佳的好成绩。

浅谈语文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的方法

从应试教育转向素质教育,是当代教育教学改革的主旋律,语文学科在对学生进行素质教育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这是由语文学科的性质、特点决定的。语文学科如何实施素质教育是一个值得深入研究的课题,也是广大语文工作者不客回避的问题。笔者从教以来,在语文课堂中落实素质教育目标的点滴体会作些探索,与之共勉。

一、激发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

在教学实践中,不少教师都认识到:兴趣是学生学习的一种动力,调动学生的兴趣对培养其能力十分重要。学生对学习产生了兴趣就会愉快地、积极地参予教学活动,调动自己内在的潜能,不断完善和提高自己的素质。

怎样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呢?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古语云:“亲其师,信其道”说的不外乎是这个道理。课内或课外多与学生勾通接触,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尽最大可能使学生喜欢老师,乐于接近老师,同时还应以良好的师德和教师本身的人格力量去感染学生。只有学生喜欢任课老师,才能引发学生学习这门课的兴趣。

注意课堂教学语言的艺术性和形象性、生动性。语文课堂的导语往往能起到先声夺人的作用,导语设计的巧妙、语言生动,能起到诱发学生兴趣,集中注意力的作用。例如:我在讲授高中语文第二册《风景谈》一课时,是这样设计导语的:“同学们,你们欣赏杨柳的阿袅多姿,留连于千山的秀丽风光,领略大海的广袤无垠,但是你们是否领略过塞外风光呢?这节课,我们跟随作者的思路一起,欣赏《风景谈》中塞外风光。”说到这里,学生的胃口被吊起来了,接着自然地过渡到正课。一节课结束,学生的学习兴趣很浓,积极动脑思考,主动发言,课堂效果很好。

语文课堂的教学语言恰当运用幽默,也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幽默以它富有情趣,意味深长的表现手段发挥着“使教学过程更轻松,更有乐趣,更有效”的作用。例如:有一次,钱梦龙老师请一位女生起来背课文,她一边背,一边偷看课本。结束后,一些学生“揭发”她,钱老师没有责备这名女同学,而是风趣地说:“你们大概还知道吧,偷看是一种很重要的能力,我倒希望大家都来培养这种能力。”同学们笑了,又疑惑地望着他。他接着说:“偷看就是眼睛闪电式从书页上扫过,用最快的速度捕捉到你急需获得的信息,这叫扫描式的快速阅读,这是很重要的一种阅读能力,难道你们不应该培养吗?当然在考试的时候,要暂停培养这种能力。”于是又引起一阵笑声。这种即席式的幽默,既没有损害学生的积极性,又对学生进行善

意的劝告和批评。

二、发挥学生主体优势培养自学能力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教学就是教给学生能借助已有知识去获取新知的能力,并使学习成为一种活动。他主张,教师应当使学生看到、感觉到、触摸到他们不懂的东西,使他们面前出现疑问,让学生对自己的知识仓库加以清点回顾,把可以解决面监问题的知识都抛出来继续思考,教师同时给予必要的启发诱导填补空缺,引导学生在思考中掌握知识,在掌握知识中发展自己的思维能力。这一观点的核心就是要把学生被动地接受知识,变为主动地获取知识,让学生主动参与探求知识的过程,使学生主动性得到发展。因此说,语文教学改革的根本出路,就在于培养中学生自身的学习能力、创造能力和自我发展能力。

1、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习,培养学生自学能力。

要使全体学生都能主动地得到发展,就必须使全体学生都参与到探求新知识过程中。所以在教学中应体现这样一个主导思想,即在教师引导下,参让学生独立完成的,就让他们自己动手、动脑独立完成;能独立完成一部分的,就独立完成一部分;能独立完成一点点的,就让他们独立完成一点点。避免所有的内容都当新知识讲,并在他们独立探求的过程中,辅之教师的点拔、讲评,同学之间的议论、交流,从而深化理解新知识,掌握学习规律,达到弄懂弄通的目的。

精心编拟自学提纲。自学提纲是学生思维的指路灯,也是教给学生自学方法的重要途径。因此在教学中应时时抓住教材的难点和重点,按照知识的发生,发展脉络有计划地编拟自学提纲,起到思维的导向作用。例如,第三册语文《别了,司徒雷登》一课,我是这样编拟自学提纲的:“(1)文章题目蕴含怎样的象征意义?(2)司徒雷登与白皮书之间有何关系?(3)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4)作者怎样揭露美国政府的侵略政策实质的?(5)作者怎样对一部分知识分子进行说服教育的?(6)我们今天学习本文有何现实意义?”学生带着这几个问题认真看书,然后围绕问题进行讨论,把自己学懂的知识讲给同学听,既加深了对知识的理解和认识,又使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得到训练。通过讨论达到了互相补充、互相促进、共同提高的目的。

2、重视学生个体的有效参与

要使全体学生都得到发展,必须最大限度地让学生都能参与到探求新知识的实际活动中,避免由少数学生的活动代替多数学生的活动。所以,在教学过程中,应该具有这样的教学意识,能让全体学生动口、动手的,就不让部分人代替;能让多数人动口、动手的,就不让少数人或个别人代替。

三、创设情境,激发共鸣

《荀子?劝学》曰:“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这段话是说:“君子”的高明之处在于“善假于物”,即能根据客观环境,凭借一种客观事物来架设一座通向成功的桥梁。我以为这也正道出了情境创设在教学中的精妙。教师通过创设相关的情境,营造开启学生心扉、增强学生感知能力、拓展学生思维的氛围,使学生身监其境,从而使文章内容及其所传达的知、情、意真切生动地印入学生头脑中。情境创设是优化课堂教学的有效手段,只有善于观察,把握良机,即使所假之“物”是微小的东西,也会起大作用的。

课文中的人物,涉及方方面面,表现也各具情态,而学生由于阅历有了限,对有些人物和活动理解不深刻,回答问题常无言以对。这时,如果创设相关人物所处的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去感受和体味,“卡壳”问题便会迎刃而解。

全国特级教师宁鸿彬曾经成功地运用了这一计策。在讲解《背影》一文明,他让学生分析在“送别”时作者朱自清的心理活动。由于学生年龄小,很多都没有经历过与亲人或熟人“分别”时会是什么心态,因此回答得很吃力。这时宁鸿彬脑中忽然闪出一个念头,他故作严肃地告诉学生们:“顺便告诉同学们一句,由于工作关系,我要调到XX校工作了,今后恐怕不能再教你们了。今天这堂课是我们师生之间的最后一课,也是一堂告别课。”说完,便低头看教案,沉默不语。由于消息来得比较突然,所以学生们一阵哗然,很多学生脸上现出一种焦虑、怅然的表情,几个感情细腻的女生竟趴在桌上小声抽泣起来,班上笼罩在一种失落压抑的气氛中。宁鸿彬看看时机成熟,就公布了“秘密”,首先向同学们道歉,接着告诉他们:“你们刚才

的那种感情,非常类似朱自清在送别的心理活动。”同学们听完都转忧为喜,恍然大悟。在宁鸿彬的诱导下,关于文章中的问题学生们不仅回答得很切合主旨,而且记忆也非常深刻。

总之,语文是社会交际的重要工具,语文学科是学习其他各门学科的基础。如果善于运用它,无疑会对其他学科的学习起到十分显著的作用,对个人能力素质的提高,也会产生深远的影响。因此,在语文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是时代的需要,是培养社会所需人才的需要。作为语文教师的一员,我的尝试刚刚起步,但我愿意为祖国的教育事业献出我的青春和热血。

开发非智力因素与提高能力的关系

智力因素,即指人认识理解客观事物并运用知识、经验等解决问题的能力,包括记忆、观察、想象、思考、判断等,是这些能力的综合反映。而非智力因素,从广义上讲指的是智力因素以外的一切心理因素。从狭义上讲,是指动机、兴趣、情感、意志和性格等五种因素。不论是心理学上说的,还是教学实践表明,就大多数学生而言,智力差异并不悬殊。学生成绩的提高与非智力因素息息相关。这里指的是狭义上讲的非智力因素。

心理学研究认为。智力因素好,但非智力因素差的人,在学习上往往难以取得理想的成绩。相反,智力因素一般,但非智力因素优良的人却常常能够取得优异的成绩。如果两种因素俱佳,那么一定会取得良好成绩并成为品学兼优的学生。由此可见,非智力因素会直接影响和制约着智力因素的发挥与发展。几年来的教学实践已证明了这一点,认为非智力因素是影响能力提高的重要方面。

为此,我在语文教学过程中,通过以下几个方面在开发和培养学生非智力因素方面下了不少功夫,并收到了较好的成绩。

1、学习动机的培养

学习动机是激励学生进行学习活动的一种内部机制。一个人的动机是以需要为前提的,所以动机是起源于需要,需要是人的活动的基本动力。培养动机,在教学中可结合课文内容灵活地穿插一些思想教育内容,把思想政治工作渗透到教学中去,做到既教书育人,用德育促智育。比如:李健吾的《雨中登泰山》一文,教学中激发学生热爱祖国锦绣山川和悠久文化传统的感情,教育学生保护名胜古迹。让学生从领会作者雨中登临的“独得之乐”入手,体会文章的意境,领略雨中泰山的特有风貌和雨中登泰山的特有情趣。还让学生明确作者昌雨登临泰山的缘起,是出自对泰山“悠久的文化传统”的仰慕之情,正是怀着这种豪迈的激情,等不得雨停,便“兴致勃勃”地启程了,一路攀登,一路观赏泰山“悠久的文化传统”。通过反复诵读,使学生进入课文体现的境界,让学生去充分感知,悉心体验泰山的艺术美和自然美,受到美的熏陶感染。又如叶圣陶的《景泰蓝的制作》一文,教学中让学生从课文的学习中感受我国传统工艺品的价值和制作工人的手艺精巧,增强热爱过去人民的思想感情。

通过教学中的启发,引导和教育,无疑会激发学生的民族自尊心、自豪感和学好祖国语言的使命感。从而引发学生把个人的理想、信念、抱负和国家的前途、命运紧紧地联在一起,下定决心学好语文。

2、以情感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的培养

情感是人们学习和工作的动力,它对人的认识和行动起着调节支配的作用。生活中的情感能感动人,教学中的情感也如此。学生的心灵火花要靠教师的情感去点燃;学生那一扇扇关闭着的心扉要靠教师情感的钥匙去启开。教师的情感能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一个语文教师在上课如同一个演员在表演,应该进入角色,这样学生才会进入课文所创的情境,才能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趣。兴趣是人们积极探索某种事物或进行某种活动的倾向,它是学生在课堂活动中的一个重要心理因素。培养兴趣是培养能力和开发智力的先导。如果学生对教师无感情,甚至有反感,那么再好的课,他们也听不去,而且还会影响他们对语文的学习兴趣。俗语说:“亲其师,才能信其道”。这话很有道理。我想,情感和兴趣是直接转化为学习动机的,成为激励学习的内在动力。经过几年的教学实践已证明了这一点。上课时通过亲切的语言、目光和表情流露出对每位学生的信任和期待,和学生交朋友,从而使课堂气氛活跃,使学生自尊和自强。所以一个学生学习的好坏与他的学习兴趣是分不开的。用情感激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是我在教学中得到的一点体会。比如:我在讲朱自清的《绿》时,开课的导语一下子就吸引了学生,引起了学习这篇文章的兴趣。我说,我们对朱自清先生这个名字并不陌生了,初中语文教材选了他的散文名篇《春》、《背影》,

这两篇作品给同学们留下了深深的美好的印象。让我们一起背诵《春》结尾那几行令人感奋的名句吧:“春天象刚落地的娃娃……领着我们上前去”。春天,给人们无限希望与蓬勃的活力;秋天,也会以它特有的魅力使人们感受到永不衰竭的生机。朱自清先生在1924年秋天写就的散文小品《绿》,则是把光明和理想的执着追求满蓄在一潭秋水生机勃勃,绿意盎然的描绘中。今天,就让这篇优美的散文“带领”我们去领略浙江仙岩山中梅雨潭那神奇的景色,“那醉人的绿”吧。这样自然就引入到课文,学生带着渴求的心理去学习这篇文章。我在黑板上还画出简略的山水示意图,更增加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又如我在作文教学中,能有意调动学生的情感因素,促使他们能写出真情实感。一次我布置作文,题目中《母亲》,要求写一篇感情真挚的记叙文。这时,我发现同学们皱着眉头,认为这个“老掉牙”的题目真难写,实在无语可说,于是我就开始启发学生的情感,有声有色地满怀激情地列举了日常生活中学生司空惯的一些例子:有的母亲为给儿女赶做上学穿的衣服忙了一通宵,有的母亲顶风昌雪送孩子上学,有的母亲望子成龙心切,把孩子由农村送到很远的城镇去读书,而自己在家省吃俭用,舍不得花一分钱,舍不得穿一件新衣服,把自己辛辛苦苦挣下的钱全都给孩子上学用了等等。话音刚落,同学们露出一种惭愧的神色,现出满意的微笑。经老师的启发,激发了他们的情感,拔动了对母亲爱的琴弦,好象有说不尽的话语,写不完的故事似的,满怀激情,写了一篇篇有真情的实感的文章。从这里我们可以认识到,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应与培养他们的兴趣和情感一起进行,相互促进。

3、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注意个人意志的培养

积极情绪与学习效率提高是密切相关的。好的情绪使人精神振奋,不好情绪则抑制智力活动,使学生态度消极、注意力分散。根据现阶段的考试出题方向看,注重理解、分析的能力。有些问题有一定的深度和难度,人的意志顽强的人在遇到困难时会知难而进,反复领会课文的内容,为自己开辟一条通路。而意志薄弱者在遇到困难时便会知难而退,畏缩不前,甚至产生厌学情绪。因此,培养学生个人意志对激发学生学习热情相当重要。比如:在讲鲁迅的《拿来主义》一文时,同学们总觉得课文内容很难理解,对课文不感兴趣,有厌学心理。教学过程中联系鲁迅的其他著作和课文预习提示提供的写作背景,深刻理解这篇杂文的针对性和战斗作用。抓住犀利、幽默的语言深刻揭示事物或现象的本质。利用课文运用大量贴切的比喻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趣。引导学生去领会鲁迅先生主张从文化遗产中吸取精华、剔除糟粕,提倡“拿来主义”,反对“闭关主义”和“送去主义”,结合时代背景去激发学生学习热情,坚定了他们的个人意志。通过启发,引导激发学生战胜困难,学好语文的坚强意志。

4、通过了解学生,根据学生的性格组织教学

一个班级里每位同学的性格是不可能完全相同的,一个人的性格对学习的影响是明显的。教学中根据外向型和内向型进行分类。对外向型性格的学生,抓住他们的开朗、活泼、好动、好表现自己的性格特点,多给他们创造机会。比如提出一个问题时,问:“哪个同学主动起来回答这个问题?”这时就会发现外向型的学生就能勇敢地起来,并且址十分自信。就此我就启发内向型同学要敢于向他们学习,有时外向型同学的问题回答后,再让内向型性格的学生去复述,并指出正确与否。每当上口头作文课时,也采用两种相互结合来回答。这样两种性格类型的学生都到了锻炼的机会,所以根据学生的性格组织教学,既开发智力,又提高了能力。

浅谈优化农村中学语文课堂教学情境

日期:2008-05-05 作者:琼中县黎母山中学语文组王明光

在实施新课程的今天,我们农村中学语文课堂教学如何克服效率低,提高课堂教学效果,适应新课改的新要求。笔者认为,我们语文教师必须努力优化语文教学的情境,以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爱好,挖掘课程资源,拓展课程视野,调动他们的学习内动力。只有学生真正有

了学习的爱好,他们才能在学习中始终处于主动状态,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一、运用巧妙的导入,激发学生的学习爱好

语文课本来是中学里一门应用最广泛、最接近生活、内容最丰富多彩、最有情趣的课,语文也应当是学生最感爱好的学科,可是不少学生对语文课却产生了“爱好危机”。但为什么钱梦龙、宁鸿彬、魏书生老师的学生们就那么爱学语文呢?他们是用什么秘诀吸引学生去学习的呢?

孔子曾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所以“点燃”学生爱好,集中学生留意力,使学生有一种“向往之”的意识就成为教师教学成功的要害。而解决这个“要害”的要害在于我们如何在课初的几分钟内帮助学生进行心理预备,紧扣课文内容创造一个良好的教与学的氛围。例如我们在教《孔乙己》时,由于学生们没有真正了解旧社会知识分子的形象,于是,我们不妨设这样几个问题:(1)让同学了解旧社会读书人的穿着怎样?(2)旧社会人们穿着的区别?(3)他们进食的方式是怎样的等。通过一个连续的提问,巧妙的导入。充分调动学生学习课文的积极性,对课文产生浓厚的疑问与爱好。

二、运用美的语言去感染学生,渲染情境

课文大多是文质兼美、历久不衰的佳作,本身就极富有感染力。这就为教师用语言创设美的课堂教学情境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文章不是无情物”,教师必须深入钻研教材,首先接受课文的启迪和熏陶,使自己的情感与作者的情感得到统一,讲课时自然就会感情投入,很快进入角色。假如教师能在语文教学中充分发挥语言的魅力,沟通作者与学生的情感,使他们彼此间灵犀相通,感情共鸣,必能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爱好。

教师还要善于运用朗读渲染课堂教学情境,“读得好。则不待解说,自晓其义”。如在教《最后一课》时,我运用有感情的范读创设了庄重肃穆的情境,学生们仿佛置身于韩麦尔先生的课堂之中,此时再来讲解课文则水到渠成。

态势语言也很重要。教师随教材内容自然流露出的喜怒哀乐等表情变化和恰到好处的手势与动作,有助于唤起学生对教材的感情共鸣;另一方面还要密切留意学生表情、动作的反应,并根据此来判定学生感知和理解的程度,及时调整情境,改变手法,推进教学。教学中的一些强调技巧,如语句的重复、停顿、加重或延缓,动作或表情的大幅度变化,巧妙的激疑问难或设问作答,组织小组讨论或课堂辩论,展开竞赛,把竞赛意识引入课堂等等,都是创设情境的好办法。

三、想像情境,激发学生学习情感

所谓“设置情境”,就是教师运用语言描述或其他形象化手段,把某种情形、某种状况、某种景象表现出来,使学生能身临其境,在这样的氛围下,请学生根据教师提出的要求思考问

题。由于学生已置身于某种情境中,他们已经暂时变成了该情境的某个角色,此时思考问题就必然要与情景的节奏相吻合,学生的思考就必然是积极的、主动的,因而也是灵敏的。比如:在讲授莫泊桑的《福楼拜家的星期天》时,我带领学生分析了福楼拜、屠格涅夫、都德、左拉这四位大作家的肖像、语言、和动作描写,在揭示出人物的性格特征后,我引导学生:假如你是莫泊桑,四位大作家这个时候正在福楼拜家谈论着文学方面的事情,恰巧就在此时,你去登门拜访,请你根据这四位作家的性格特征来想像一下他们会用什么样的表情、语言和动作来迎接你的到来呢?教师的话已经把学生领入了那个特定的情境之中,当他们通过思考,发表自己见解的时候,就已经逐步理解并把握了应该学到的知识,教师作画龙点睛式的点拨时学生已经心有灵犀了。

四、借助各种教学手段和学习资源创设美的情境

随着科学的发展、时代的进步,现代化的电化教学手段逐渐走入课堂,录象、录音、幻灯、音乐等对创设美的情景起着不可低估的作用。教师要根据课文需要充分运用电化教学手段来创设美的情境,使得学生调动各种感官全身心地投入到教学内容中去体验、去领会、去把握,用感受补充甚至替代语言,把信息的传递和接受变成一种享受,使学生在得到愉悦和满足的同时吸收知识、开启智力、陶冶情操。

在挖掘课程资源方面,首先,教师要善于利用教材。“教材无非是个例子”,而我们要善于发现这个“例子”的价值,拓宽教材、深挖教材也是在开发语文学习资源。如此,语文学习的途径就会变得宽广无比。如读《诗两首》,我们探究冰心的“母爱”专题;读《我的信念》,我们探究名人成功的秘诀;读《理想》,我们用“现代诗朗诵”“名人名言大观”“我的理想演讲”等活动开展学习。教材中的学习资源也是无限的。

其次,教师要关注学生生活。语文课堂学习过程中,教师只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和服务者,教师的每一步行动,都必须以学生需求为准则,脱离了学生的需求,学习的设计都是无用的。教师要关注学生的情感需要关注学生的生活,要善于激起学生的情感共鸣,要善于引发学生的强烈要求。如学《诗两首》,课后要求用象征手法写一两句话。假如仅仅限于此,就浪费了学生“生活体验”这一宝贵的语文学习资源。母爱是最轻易引发学生情感体验的,可是用一两句象征性的话说尽母爱很显然不行。假如让爱唱的学生唱出母爱,爱画的学生画出母爱,会读的去读,能写的去写,让学生根据自己的需要去表现。

教师在实施新的课程时,应根据学生的心理规律,尽可能以他们乐于接触的、有价值的题材,如生活中的问题、有趣的史实、富有挑战性的问题等,作为学习的资源。这些资源有利于学生主动地从事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交流与解决问题等活动。通过这些活动,使学生在主动参与、亲身实践、独立思考、合作探究的过程中,体验成功的喜悦,增强学习的信心

浅谈小学语文教学的情感教育

https://www.wendangku.net/doc/3f16013763.html, 小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2004-02-05

甘肃省马秀芳

语文教学中必须加强品德教育、情感教育,以情感人,寓情于理,使学生在获取知识的同时受到感染和教育。

如何在语文教学中加强情感教育呢?

一、吃透教材,准确地把握教材中的情感因素

通过语言文字表达情感是语文学科的特点。小学课文中很多课文既有生动、鲜明的人物形象,又有动人的故事情节,凝聚着强烈的感情,渗透着深刻的理性,为师生情感思想的参与提供了有利的条件。无论是写人记事的,还是写景状物的,作者的感情都是客观存在的,小学生难以深刻理解。要使作者、教师和学生的思想感情沟通起来,教师起着主导作用、桥梁作用。教师应该明确地、有意识地把蕴含在文章中的作者的思想感情和自己的体验结合起来,渗透在教学的各个环节之中,去拨动小学生那幼小的心弦,使他们产生思想上的共鸣。

有的课文,感情比较明显,可以从特定的思想感情入手,进行引导,通过对词句的学习,加深对思想感情的领会。如《我爱故乡的杨梅》,作者的第一句话就是“我的故乡在江南。我爱故乡的杨梅。”这一语就道破了作者的写作动机,直接表达了热爱故乡的思想感情,有强烈的感染力。因此,在教学时,就可以抓住这个中心思想进行定向引导。例如:第一段开门见山地点出了作者对家乡的杨梅的赞美,“我爱故乡的杨梅”,其实就是爱出产杨梅的美丽的故乡。

接下来引导学生分析第二段文字,就不难理解作者的写作本意不只是单纯地赞颂故乡的杨梅,而是在发自内心的赞美自己的故乡。如:第一句写到“细雨如丝”使杨梅得以“贪婪地吮吸着春天的甘露”。这又是作者发自内心地从另一个侧面赞美家乡得天独厚的地理条件和气候特点,这才是杨梅繁生的优势所在。

引导学生进一步了解第三段的内容就更具体了。作者用对自己故乡的满心喜悦之情,生动具体地对家乡杨梅的形、色、味进行了透彻的描述。这一感情投入是作者对故乡的赞美和热爱的思想意境所在,他用他对自己故乡的喜爱之情打却了读者,也勾起了读者对自己故乡的思念之情,从而激发学生努力掌握科学本领,将来为家乡繁荣做贡献。

有的课文可以抓住作者思想感情的变化,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如《小珊迪》一课,一方面是小珊迪的所作所为,表现了他的诚实和善良;另一方面是通过“我”态度的转变进一步说明珊迪那美好的品质。

有的课文可以抓住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和性格特征,使人物形象丰满起来;有的课文可以通过对比加深印象;有的课文可以抓住景物的特点,使学生产生喜爱之情……总之,教师要依据教材,从具体的语言环境入手,引导学生深入思考,认识人物的形象,写景状物的意义,使学生的情感体验不断深化,向理情认识发展,逐步形成正确的思想道德观念。

二、创造情境,激发学生的情感

小学生的情感特别容易受老师的情感的影响,也容易被课文中具体的人物形象和故事情节所感染、所支配。教师应该积极地去创设情景,影响、启发学生,激发他们的感情,增强学习的热情。

比如在教学《十里长街送总理》一课时,我怀着对周总理的无限怀念之情,含泪朗读了课文,并放了低沉悲伤的音乐,极力渲染气氛,创设情境,使同学们对总理的热爱和怀念之情油然而生,收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可见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必须牢牢抓住一个“情”字,以形感人,以声传情,以情动人,从而使学生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三、教师要以情激情,陶冶学生的情操

小学语文借助语言文字创造了形象,体现了美。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注意培养学生的审美能

力,让学生自己去感受美,欣赏美,鉴别美。在作文教学中,要引导学生表现美,创造美。这

些美离开了情感是行不通的。教师在备课中要下功夫。在讲课时,要饱含激情,用各种手段把

情感传递给学生,使他们受到感染,就一定会收到好的效果。

总之,重视语文教学中的情感教育,关键是教师,教师要能走进学生的心中,要会拨动学生的

心弦,就必须不断提高自身素质,努力研究教材,加深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充分发挥情感教

育的作用。

浅谈小学语文教学

作者:娥子教学科研来源:本站原创点击数:842 更新时间:2007-10-30

浅谈小学语文教学

小学语文教学,教学的目标就是让学生学会运用语言文字,打好听、说、读、写的基本功。而阅读教学则是听、说、读、写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环节。搞好阅读教学,达到叶圣陶先生说的“教是为了用不着教”的目的,使学生自身的能力得到全面发展,是现在小学语文教育的根本目的。

人的一生要读很多东西,大到名著,小到商品说明、句段。一个人的语文阅读能力的高低决定了他对这些知识的理解,也决定了他如何去运用这些他接触的知识。一句话,没有好的理解和运用,能力也就是一纸空文。这种能力的培养要依靠教师在课堂中的教学,而教学就是要让学生以教材为主、课外阅读为辅、有效地教会学生阅读的方法,学会怎样去读书,掌握自能阅读的本领。

说到阅读教材,它有丰富多彩的内容,是学生扩展视野、获得知识、培养能力的信息资源,是增长知识的宝库,为学生的能力形成提供了充足的营养。这正是叶圣陶先生说的“语文教学无非是一个例子,凭这个例子要使学生举一反三”。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要求我们培养的一代新人不仅要掌握丰富的知识,而且还要有独立探索知识、运用知识的能力。能力与知识的密切联系迫使我们的教学既要重能力也要重知识。而根据语言学习具有广泛性的特点可知,发展学生的语言非基本任务,着重训练学生理解语言和运用语文的阅读能力的培养是阅读教学的核心。这种以字、词、句、段、篇基本功训练和听、说、读、写基本功训练的阅读能力的培养与其他诸多能力的培养,如思维能力、认识能力、自学能

力、办事能力等等构成了语文教师教学的内容。

一、对于思维能力的培养,重在与语言交流紧密结合,只有充分交流才能提高一个人的思维敏捷性,提高思维的敏捷性反过来又能使人更流利地运用语言进行交流。

二、关于认识能力是在教学中培养学生。一是认识学习过程,二是在学习过程中认识事物,使学生在认识过程中能把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上去。

三、关于自学能力的培养,教师在教学中要做到循序渐进。利用“牵引扶帮”的方法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掌握自我阅读的本领,把注意力放在阅读的过程。这一能力的培养会使学生学会阅读,积极阅读,积累丰富的知识以求达到运用。

四、对于学生的办事能力的培养,教师要有远大的教学观。在听、说、读、写的教学中让学生充分从书本上走出去,到大自然中去,亲自动手动脑借以培养他们的自我办事能力。

上述只是谈到了阅读教学的内容,但光知道这些还不行,关键是如何使用正确的教学方法使学生在最短的时间内掌握基础,提升能力,完成教学内容才是课堂教学和课外阅读辅导的重点,而要做到这点,可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一、课前阅读文章,预习课文。这是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检测的一个重要环节。在这一步中教师要给好预习提示,使学生的预习有目的地进行,使预习行之有效。这就是教师教学中的“牵引”,学生通过认真预习可以知道自己欠缺什么,是字的音形义不懂,还是无法理解片段的意思。对于不懂的字词则可以在课前利用工具书查询学习,以此来提高自己的素质,同时帮助了学生对文章的理解。如此以来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便会有事半功倍的感觉。同时,学生也能在短短的四十五分钟内将文章的中心抓住,领会全文的重点所在,掌握文章的重点知识。

二、课堂教学中的疑和问。没有“为什么”就没有今天科技如此突飞猛进的发展。疑问是一切学习的基本支撑点。课堂中的疑问恰是学生求知欲强烈的体现,也是教师教学的“扶”。这一步实现的基本条件,是提升学生自身能力的最佳方法,以提问的形式理解文章,不仅能使学生口述能力得以提高,而且还有助于学生对文章主旨的把握,使学生在以后的学习中自己能尽快地掌握文章的中心。

三、课后的复习和课外阅读。课后的回读是对文章中心的进一步理解。通过课前、课间、课后三步反复阅读,才能真正对文章的意义进一步理解,了解自己对文章的掌握情况,知道自己在学习中的不足和易疏漏的地方,达到引以为戒。那么在下次的学习中就回得心应手,正确寻找出学习一篇文章的捷径。其次是课外阅读,实是课堂教学的延伸和发展。也同时是对教师在教学中是否培养了学生自学能力的检验,是达到“不教”或“放”的一中检测。课外阅读是提高学生各项能力的最有效的途径。扩大阅读量,不仅有助于学生了解这个世界,而且也有助于学生知识的积累,写作能力的提高。“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多阅读就能了解前人的智慧,充实自己的大脑,提升自己的能力。而且我们要对名篇名著做到书读百遍,反复体会其中的精华所在,只有这样才能迅速的充实、发展自己。

浅谈小学语文教学

发表于:2008-2-22 10:20:6评论(0)浏览(158)

本文链接:https://www.wendangku.net/doc/3f16013763.html,/post/171.html

语文课程标准把语文课程的性质界定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这个界定表明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它是一门基础性的学科,而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和发展,引导学生学好语文则是语文教育的基本任务。长期以来,语文教学总是老师滔滔不绝地讲,学生认认真真地记,辛辛苦苦地练,以讲读为中心,要讲深讲透,不留“盲点”。像这样教学,能否达到课程标准对语文教学的要求?

笔者认为,像这样去教语文,如果用辨证法来看,是不可能有好的效果的。随着新课程的实施,教材的面貌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它的综合性、科学性、时代性、趣味性、广泛应用性也让我们改变了教学观念和行为习惯。因此,我们千万不能忽视学生学习语文的规律,千万不能忽视教育教学规律,千万不能忽视课程目标的三个维度。教育学,教育心理学需要与时俱进,尤其要全面地遵循它们所揭示的教育教学规律。因此,新课程中的语文教学,通过以下三个方面的努力,使学生具备一些基本素质是非常重要的。

一、培养良好的习惯

即具有各种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习惯是人的第二次生命。语文教学,必须重视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的养成教育。无论是人格上的,学习及方法上的,都要十分重视,努力从多方面去积极引导,从点点滴滴严格要求,严格训练,去培养学生良好的习惯。尤其要值得注意的是,培养习惯,正面引导固然重要,但教育心理学告诉我们:习惯养成教育,有时还必须带有一定的强制性。即不要一味地顺从和迁就学生,必要时,还需要有教师意志的左右。因为,我们所做的一切,都要为孩子的未来着想。

对于小学生来说,以下八个方面的习惯尤为重要:一、主动学习,刻苦学习的习惯;二、好问的习惯;三、在合作学习中积极参与的习惯;四、爱惜书本文具的习惯;五、规范、整洁写字的习惯;六、大胆、大方、大声说话,说普通话习惯;七、细心认真、一丝不苟的习惯;

八、勤于动手、动笔、动脑的习惯。

培养习惯,要悉心引导,严格要求,循序渐进。举例来说,培养学生的写字习惯,要让学生写一笔好字,就必须要求有一定速度,必须规范、整洁地写字。必须经常主动习字。习惯是具有迁移性的。笔者发现,良好的写字习惯就具有极强的迁移性。学生把规范整洁地、有一定速度地写字的良好习惯养成了,其他习惯:如爱惜书本文具,学习细心认真,一丝不苟,学习讲效率,讲质量、求速度等等也跟着上来了。

二、激发学习的热情

要采取各种方式,使学生具有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感情,学习语言文字的激情。笔者认为,某种意义上说,语文是一种活态的,有生命的现象。更赞同一种观点,语文课堂要成为生命成长的课堂。因此,离开了学生的感情——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感情;热爱生活,热爱生命的感情,语文课是无法上的,至少是无法上好的。尤其在学习语文过程中,需要学生的真情和激情的投入,这样才有利于语文课程目标三个维度的落实。也就是说。学生在语文课堂上,必须进入“角色”,我们常说的:不动感情不读书;拒绝伪读等等,其实就是讲的这个道理。这方面,需要引导,需要熏陶,需要结合习惯养成教育来培养。尤其需要注意的是,千万不要让孩子同语言文字伤了感情。这一点并非危言耸听,这种可能随时都可能发生,如:学生对教师教学方法的反感;机械重复的抄写;教师对学困生的歧视等等,都可能导致这种后果。试想,如果学生看了课表,某节课是语文,眉头都是皱的,语文课还怎么上呢?笔者在小学语文教学实践中体会到,学生对语文的情,来自于趣,要让学生对语言文字有兴趣,对美好生活充满热爱和向往。一旦学生对语文学习有了浓厚的兴趣,感情自然也就产生了。并释放出巨大的能量。求知欲有了,主动性强了,对老师的严格要求也能充分理解,并按老师的要求去做。教学效果自然好。

三、训练读书的技能

即通过训练教育,使学生具有各种基本的读书技能。一、学生要会朗读,要动情地读书;二、学生要会默读,要能做到默读中注意力集中,不动指、不动唇、不回视,抓住主要内容等;

三、学生要学会快速读和略读、浏览;四、学生要学会在读中思考、质疑、解疑,学会在读中圈点、批画。会读书,自然最首要的就是要求掌握一定数量的字词和课外阅读量。

从更广的视觉看,会读书,说到底是会学习。即掌握一些基本的学习方法,训练方法。学生要经历大量的语文实践活动,才可能学好语文。新课程不再提语言文字训练,但训练肯定还是要的。是必需的。语文实践活动,总得以训来年为基础。某种意义说,实践何尝又不是一种训练?因此,要从听、说、读、写;从字词句段篇的学习上,从合作学习上,从收集资料,处理信息上,通过指导,让学生习得一些好的学习方法,并主动去运用,形成习惯,学生将受益无穷。

还要在读书过程中,逐步使学生形成较敏锐的语感。即基本的感悟语言的能力。学生只有具备了一定的语感,才可能学好语文,同时也有利于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感情。语感的培养,当然首先靠读,但教师的引导,进行一些有意思的训练也是必要的。笔者在平时,常用讲幽默、笑话等方式来培养学生的语感,来观察学生的感悟语言的能力。我觉得这是一种很好的语感训练方式。诚然,光靠这种方法来训练,远远不够。还要采用其他多种多样的方法,如读议古诗和课文的重点段落,引导学生抓关键词展开联想,想象等,总之,要多方式、多层面、多渠道地训练学生的语感,从而促进学生语感形成和发展。

与此同时,还要让学生在读书中学会说话,学会写,学会交际。即具有一定的表达,交际能力,要求达到不同标尺下的能说、能写和与人交际的的标准。

某种意义上说,语文课程的人文性和工具性是虚与实的关系。在教学过程中,既要给学生以充分的人文关怀和人文熏陶,使学生逐步形成健康的心理,高尚的人格,美好的品德,又要给学生打好语文基础,为他们现在的发展,也为他们终身的学习和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换

句话说,语文学科的人文性和工具性是对立统一的,不可分开来看待。应当让学生在学习语言文字的过程中,受到人文熏陶和关怀的同时,通过各种各样的语文实践活动来学习语文知识,习得基本技能,掌握学习方法,促进学生心理、人格、品德等方面的发展。只有这样,才能在课程改革中使小学语文教学获得新的更好的发展。

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的语感培养

2003-5-29 11:07:24摘要:

内容提要:敏锐的语感是学好语文的重要条件,也是一个人语文水平的

重要标志。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可从培养学生的语感入手,来促进

学生语文水平的提高:让学生在教师的带领下进入情境,使学生在身临

其境中感悟语言;引导学生以读为主,品味积累,增强语感;加强学生

语言实践,让学生在说写中深化语感。

关键词:小学语感培养

语文教学的一个最重要的指向,是培养学生对话语、文章的传达和接收,

即培养学生语言运用的能力,而“这一能力的灵魂就是语感”①。语感

是对语言文字的敏锐感知和迅速领悟的能力,是对语言文字直觉的、整

体的把握。它左右着语文教学中的读、写、听、说等言语活动的质量和

效率,在言语活动中起着关键作用。可以说,敏锐的语感是学好语文的

重要条件,是构成一个人语文素养的核心因素。正如叶圣陶先生所言:

“文字语言的训练,我认为最要紧的是训练语感。”培养小学生语感能

力是小学语文学科实施素质教育的一个关键。那么,如何在小学语文教

学中较好地培养学生的语感呢?

一、带领学生进入情境,获得语感

“作者总是通过一定的语言文字去表达胸中的某一情境的,反之,一旦

学生看到了作者所描写的那个情境,也会豁然领悟用以表达这一情境的

语言文字。有此可见,创设情境不啻是促使学生感悟的催化剂。”②因

此,在教学中,我们可以凭借多种教学手段创设相应的情境:可感的生

活场景、生动的画面、音乐的旋律、实物的演示等,这些都可以激发学

生的情感体验,使语言文字变成鲜明形象印在脑海中,使学生在身临其

境中感悟语言,在潜移默化中得到语感训练。

1、电化教学

电教手段以丰富多彩的内容和饶有情趣的形式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

习兴趣和主动精神,使他们参与语感训练的积极性提高。同时电教又为

缺乏生活经验与表象积累、形象思维能力占主导地位的学生降低了语感

的难度,更好地适应了他们的语感准备状态。比如,在教学《田园诗情》

一课中,学生对荷兰牧场是陌生的,于是,在学生自读课文初步感知的

基础上,我们可以播放轻柔舒缓的音乐,并用投影映示出荷兰牧场宁静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