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本土文化幼儿园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研究资料讲解

本土文化幼儿园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研究资料讲解

本土文化幼儿园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研究资料讲解
本土文化幼儿园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研究资料讲解

本土文化幼儿园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研

本土文化幼儿园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研究----以绍兴民间文化为例

绍兴县教育局沈国香

一、课题的来源

绍兴地处长江三角洲南翼,东接宁波,西邻杭州,是全国首批24个历史文化名城之一,素有“水乡”、“桥乡”、“酒乡”、“书法之乡”“名士之

乡”称号,被誉为“一座没有围墙的历史博物馆”。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绍

兴形成了丰富多彩、特色鲜明的民间文化资源。由于历史和认识的原因,除了

旅游产业开发外,目前,对民族民间文化内涵的开发与应用整体意识不强,使

民间文化遗产逐渐趋于消亡。教育的首要功能是传承文化,幼儿园教育是传播

本土文化的重要途径,幼儿阶段了解和体验家乡丰厚的历史文化内涵是十分重

要的。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解读》指出:“教师要通过自身的努力,开发和综

合利用农村得天独厚的丰富的社会和自然资源,创设农村幼儿教育所需的物质

条件和人力条件……为幼儿提供感受和体验家乡文化的机会,从而培养幼儿对

社会的认同感,加深人对本土文化尊重和热爱的情感,为传承优秀的民族文化

传统奠定基础。”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教师的教育行为得到了一些改变,

但不少幼儿教师仍停留于执行现成的“教材”,对由专家开发的“教材”疏于

分析,习惯拿来就用,至使课程设计者与执行者之间思想距离无法弥合,给课

程理解和落实带来极大困难。因此,立足教师熟悉的地方民间文化开展幼儿园

园本课程的开发与利用策略研究是一个很有价值的课题。

二、课题的意义。

(一)理论意义

在原始部落定居时代,属于河姆渡文化圈的绍兴就是中华文明的起源区

域,历史上曾两度为都,中国五千年文明史,都可以在此找到遗存、得到印

证。

绍兴城市临水而居,有别具一格的水乡风貌,素有“东方威尼斯”之称。

水文化源远流长,历史上,绍兴的许多地理、建筑、人物、传说、名胜、古

迹、河道、湖泊、路桥、风土、人情等等都闪耀着水文化的灿烂光辉。历代名

人荟萃,代有人杰,中华民族的立国始祖、治水英雄大禹归葬于此,越王勾践

卧薪尝胆、发愤图强于此,书圣王羲之超凡绝伦的《兰亭序》作于此,陆游千

古爱情绝唱的《钗头凤》题于此;范蠡、西施、嵇康、贺子章、徐渭、秋瑾、

蔡元培、鲁迅、周恩来等等历史人物都哺育、根植于此。绍兴是著名的戏曲之乡,曾拥有五大剧种、五大曲种。越剧是全国第二大剧种,绍剧以一些优秀剧

目为载体,在省内外形成了不凡的影响,莲花落在中国地方说唱艺术中占有一

席之地,另外还有被誉为“中国戏曲活化石”的新昌调腔以及绍兴滩簧、诸暨

乱弹、绍兴平湖调等。绍兴的民间工艺源远流长、珍品迭出,绍兴花雕和锡箔

制作工艺、嵊州竹编和泥塑在国内外都有较大的影响。绍兴历史上还出现过许

多美丽的传说,如舜禹传说、梁祝传说、西施传说、曹娥传说等。绍兴的传统

风俗资源也十分丰富,在衣食住行方面形成了许多独具地方特色的物品和礼

仪。这些遗产不仅仅是绍兴人的宝贵财富,更是全国、全世界的财富。无论是

历史青册还是当今现实,绍兴都不愧称为“丝绸之府、鱼米之乡”的美誉。

“越山长青水长白,越人常家山水国”,可以说,中华五千年的文明史,历史

文化名城――绍兴,独树一帜。

近年来,绍兴市各级党委政府十分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充分

发挥民族民间文化资源在建设文化强市中的积极作用。2004年3月以来,市政府专门建立了相关的组织,制定了保护民间文化资源的政策意见和方案,对民

间文化艺术开展了一系列有效的抢救、保护、传承工作,进一步落实对绍兴优

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另一方面,大力倡导对广大未成年人进行传统民间文化和

爱国爱乡知识的宣传和普及教育,开展“民间文化进校园”活动,将民间文化

引入中小学生、幼儿的生活与学习视野,促进民族民间文化生命力不断衍生,

让优秀传统文化“活”起来,融入新时代、新生活、新生命、找到新位置,求

得新发展。

(二)实践意义

基础教育新课程目标提出:“要使学生具有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精神,热

爱社会主义,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和革命传统”,《幼儿园教育指

导纲要》也指出:“充分利用社会资源,引导幼儿实际感受祖国文化的丰富与

优秀,感受家乡有变化和发展,激发幼儿爱家乡、爱祖国的情感,”“幼儿应

为幼儿提供健康、丰富的生活和活动环境,满足他们多方面发展的需要,使他

们在快乐的童年生活中获得有益于身心发展的经验。”因此,依托绍兴丰富的

民间文化资源进行幼儿园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一方面可以让幼儿在耳闻目

睹中亲身了解家乡优秀的地域文化,丰富了教育活动的内容,为幼儿提供尊

重、亲近、体验民间文化的机会,从而产生爱祖国、爱家乡的美好情感,而且

使民间传统的、优秀的、适宜幼儿教育的内容和材料得以传承到下一代;另一

方面,通过组织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课程活动促进幼儿、教师、幼儿园的内

涵发展,真正构建富有人文精神的幼儿园园本文化特色。因此,本课题研究对

开创区域内幼儿园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具有积极而重要的引领促进作用。

三、文献综述

(一)关于“文化”与“民间文化”的定义。

什么是文化?关于“文化”的概念,在不同的学科领域,从不同的目的和

角度有不同的定义。学术界认为,被称为人类学之父的英国人类学家 E.B.泰勒,是第一个在文化定义上具有重大影响的人。泰勒认为:“文化或文明,就

其广泛的民族学意义来讲,是一复合整体,包括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

律、习俗以及作为一个社会成员的人所习得的其他一切能力和习惯。”这个定

义将文化解释为社会发展过程中人类创造物的总称,包括物质技术、社会规范

和观念精神。另一个关于“文化”的定义是以“人类与非人类”为分界的,认

为文化是人类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共同创造并赖以生存的物质与精神存在的总

和,是以人和人的精神活动为中心的概念。从文化的外在表现和内在本质来

看,其外在表现即人类社会和民族实践活动中创造的全部物质成果和精神成

果。文化的内在本质,有学者指出:“文化就是人化”,世界上凡经过人工改

造,经过人化的非自然物,都涵括在文化领域之内。客观世界只有渗入了人的

意识,才能称之为文化,离开了人,就无所谓文化。因此,可以说,人、人类

社会和民族创造和发展了文化。

民间文化(folk culture)指的是由社会底层的劳动人民创造的、古往今

来就存在于民间传统中的自发的民众通俗文化,保留了较多传统色彩的文化,具有民间自发性、传承性、民俗性的特征,如绍兴童谣《老酒谣》、民间传说

《牛朗织女》、地方戏曲莲花落、绍兴花雕、竹编、谚语等,均是老少皆知的

民间文化代表作。

(二)国内外民间文化课程资源开发和利用的历史与现状

随着信息化时代的迈进和中西方文化的融合,世界各国面临现代文化对传

统文化、外来文化对本土文化的冲击,如何借助完善的学校文化教育使民间文

化在青少年中有效地传承,为民间文化留存创造新鲜的血液,这是各国学校教

育面临的一个新的课题。

欧美等国在20世纪70年代开始以学校为基地进行课程开发的探索。在挪威,一个学生在15岁以前至少要学习掌握一个本国的非物质传统文化,也许他今后去从事别的工作,但对本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却有了一个基本概念。我国

的台湾省在中小学普遍开设和民间传统文化相关的课程,对提高青少年关于民

间文化的认识有很大的促进作用。我国自90年代以后开始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行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学校课程三级管理模式,以国家课程标准为

基础,把一部分选修课的决策权交给地方和学校,并颁发了与之相配套的《地

方和学校课程开发指南》,课程多样化的趋势不断加快。虽然各个地方各级各

类学校从不同的角度提出了校本课程实施的模式、途径和策略,但从我国目前

的中小学教材看,课程安排中,和民间传统文化相关的课程所占的比例非常

小。许多学生在中小学学习中,通过学校和课堂接触民间传统文化的机会极

少。不少学校的校本课程实以技艺兴趣班形式开设,也有一些单设了综合实践

课程,总体来说,在课程的目标、内容、组织形式和评价方式上缺乏系统性,

对民族民间文化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的策略研究缺少理论和实践范式的探

索。

(三)绍兴民间文化幼儿园课程资源开发和利用的现状

民间文化在我国现行学校教育尚显缺失,在学前教育领域如何彰显民间文

化对学前儿童的影响更属新的课题领域。2001年教育部颁发了《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随即在全国各地幼儿园掀起了围绕《纲要》精神探求多元课程模式

的热浪,之前的幼儿园课程几乎以“国家课程”为主,“大一统的教育内容与

儿童的现实生活脱节”(孙露唏),传统文化课程资源的开发只是少量渗透在

幼儿园“整合主题教育”课程之中,内容也仅仅极少数涉及到节日文化知识的

传承与了解。近年来,不少省、市幼儿园在园舍设施设备等硬件建设方面取得

了较大发展,园本文化的内涵建设作为幼儿园长远发展的生命力,越来越受到

关注。在一些专家的指导下,类似的研究课题也出了一些成果。从笔者收集到

的文献分析,中央教科所王化敏关于《<新纲要>与农村的高质量幼儿教育》是较早而且较为系统的研究,其中提出要依托幼儿园、家庭、社区三方面,使广

大教师建立“人尽其能、物尽其用”的教育资源观和价值观。另一些研究大多

以幼儿园实践操作中主题活动的开发与设计为主,理论层面深入不多。2007年11月,浙江省学前教育研究会在温州召开年会,会议主题着力围绕“地方课程

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各与会幼儿园结合本园实践对“利用本土资源开发幼儿

园课程”作了会议交流。从目前来看,有关绍兴民间文化幼儿园课程资源的开

发与利用的研究在绍兴地区尚是新的课题,在中小学课程研究中,除课程模

式、课程内容方面的探讨外,整合师资培训、社会支持系统等的研究项目也十

分鲜见,因此本具有一定的理论与实践价值。

三、课题研究目标

1.立足教师熟悉的民间文化,通过行动研究的方法,结合同伴互助,促进

教师课程的意识和课程开发的能力,提高课程执行的自主性与主动性,有利于

教师更好地落实新课题理念。

2.通过幼儿对绍兴民间文化的体验与了解,增进其个体的认知、能力、情

感、态度的发展,从而促进个体素质的全面发展。

3.本课题研究势图进一步完善幼儿园课程结构,增强幼儿园对课程的选择

性,同时进一步丰富现有的幼儿园园本课程,促进幼儿园文化建设与内涵发

展。

四、课题研究内容

1.绍兴民间文化幼儿园课程内涵、价值的研究。

2.绍兴民间文化幼儿园课程的结构、模式与途径策略的研究。

3.教师开发课程资源的素质要求与培训机制的建设探索。

4.课程资源开发的社会支持系统的探索。

五、课题研究方法

1.文献检索法,通过对大量相关研究资料的分析、整理、筛选、归类、提炼,形成相对完善的研究资料包,为本课题研究提供有力的理论素材。

利用浙师大研究生院学术期刊网查询系统、百度、google、中国优秀博硕士论文库、绍兴旅游网等检索关键词“民间文化课程开发”,查询有关中国民

族民间传统文化课程的研究课题,运用的是逆查法。网上文献查阅时先按与本

课题内容的相关性与接近性进行排列,决定出阅读文献的次序。一方面正确了

解课题论文开题的格式与必备知识,另一方面了解同类课题的研究视角与参考

文献,为本课题研究提供范式借鉴。

利用国内相关的专业杂志,如《人民教育》、《学前教育研究》、《学前

课程研究》、《中小学教育》等阅读与课程开发相关的文章,了解各课题的研

究视角与课题构架,为本课题积累参考的视角和资源。

阅读《绍兴民间文化》、《绍兴名人故事》等地方文化书籍与文章,为正

确疏理民间文化的脉络、构建幼儿园课程中的内容模块提供依据,至此,绍兴

民间文化幼儿园课程的构架就比较清晰了。

前面所说的几种方法并非是独立的,有时可以根据个人在研究进度中遇到

的灵感与困惑结合起来查阅,总之,研究方法的运用是根据具体实施情况进行

变通的。

2.问卷调查法

通过对绍兴县部分幼儿园的调查问卷,了解绍兴民间文化课程资源开发与

利用的现状,分析幼儿园民间文化课程资源开发利用的策略。

①调查目的:通过问卷调查了解绍兴县幼儿园本土课程实施的意识、能力

和问题或现状等,为如何进一步开发、利用绍兴民间文化课程资源提供策略依据。

②调查范围和对象:绍兴县部分幼儿园园长、业务骨干教师、教研组长约200人。

③调查问题:就幼儿园目前园本课程开发情况、课程目的、课程内容、课

程模式、园本研训以及对绍兴民间文化课程资源情况了解程度等进行问题设

计。

④问题类型:分开放式问题和封闭式问题两种。

3.观察访谈法,通过同质态课程的现场听课、观察与访谈,了解教师参与

民间文化课程开发的意义与价值。

①访谈范围:绍兴县子课题实施的两所镇(街)中心幼儿园,其中一所为

城镇中心园,另一所为乡镇中心园。同时访谈几所富有地域特色的镇(街)中

心幼儿园,通过对比进一步分析本课题研究对教师培养的作用及绍兴民间文化

课程构建的实践措施。

②访谈方式:现场听课观察、座谈、个别交流

③访谈问题:初步拟定将问题围绕在----教师对课程开发的意识、对现有课程的设想、与民间文化相匹配的教学模式的改进意见等方面,同时进课堂现

场了解教师在同质态课实施中幼儿发展的效果。

4.行动研究法

教师与研究者一起进行课题研究,提高教师的课程意识,开发能力,提升

教师的专业素质。

①行动研究主体:全体参与课程开发与实施的一线教师

②行动研究内容:绍兴民间文化课程的内涵、课程建构模式与实施策略、

教师专业

素质提高、幼儿园内涵发展与建设等

③行动研究形式:开展园本交流、教学观摩、教学展示、案例反思等

④行动研究成果:教学理念提升、教学实践经验积累、论文案例、故事汇

编等

六、研究步骤

本课题基本分三个阶段实施:

(一)开题阶段

1.检索文献资料,收集理论素材,设计课题研究框架。

2.理性思考相关问题,做好开题报告。

3.选择部分幼儿园开展课题调研,设计并组织做好问卷调查。

4.成立各幼儿园课题组,帮助各幼儿园制定子课题研究方案。

(二)组织实施第一阶段

1.各试点园开展课程内容、模式、实施途径的行动研究

2.对各子课题实施情况进行调研跟踪,并及时作出分析

3.逐步确立教师课题开发与实施的培训机制,进一步完善各子课题的设计

与实施方案

4.积累园本课程典型个案

5.开展幼儿园文化建设与内涵发展初期交流活动

(三)组织实施第二阶段

1.各试点园进一步开展课题内涵、特点、开发与利用策略的研究

2.进一步完善教师课题开发与实施能力的培训机制

3.开展幼儿园文化建设与内涵发展中期交流活动

4.建立课程开发资源库

5.研究园本课程管理问题

6.逐步在本县范围内推广本课题的研究成果

(四)结束阶段

1.形成本课题研究报告

2.结集形成本课题子课题相关的研究成果(案例、论文、课题报告)

3.召开结题现场会暨经验交流会

七、组织与实施

1.成立课题组织

以本课题研究者为核心,组织本课题核心研修小组约10人,小组成员为各子课题研究负责人,在相关幼儿园的子课题实施工作。

2.建立课题研究制度

依托核心研修小组,起到上联下挂的作用,建立规范的学习、研讨、培

训、观摩、交流制度,保障课题的规范有序实施。

3.建立课题档案

以分工合作制形成团体的同时,做好课题的建档工作,保证资料的齐全。

八、经费投入

各子课题幼儿园能提供课程实施与教师培训方面的专项经费支出。

九、附录

论文初步框架

1.引言

1.1选题背景

1.2研究目的

1.3研究内容

1.4研究意义

1.5研究方法

1.6概念的界定

2.民间文化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现状分析

2.1国内外民间文化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的历史与现状

2.2绍兴民间文化幼儿园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的现状

2.3绍兴民间文化幼儿园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问题与原因分析

3.绍兴民间文化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实践策略

3.1课程原则

3.2课程模式设置

3.3课程内容选择

3.4师资队伍建设机制

3.5社会支持系统的网络建构

文化资源与文化产业理论研究

文化资源与文化产业理论研究 马海霞 (新疆师范大学法经学院,新疆乌鲁木齐830054) 摘要:目前国内外有关文化资源与文化产业理论的研究,主要包括了对文化资源和文化产业的理论建构, 文化产业的政策制定和发展战略研究,文化产业的行业分析、区域分析、比较分析和典型案例分析等。但文化资源与文化产业的区域研究偏重于城市和经济发达地区,对农村和少数民族地区关注较少;缺少对文化资源与文化产业的比较研究;缺少对文化资源与文化产业相结合的系统研究,以及缺少对文化资源和文化产业的统计分析。 关键词:文化资源;文化产业;研究中图分类号:F59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9245(2008)01-0089-05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逐步完善和发展,文化产业日益成为国民经济新的增长点。自十五届五中全会提出“完善文化产业政策,加强文化市场建设和管理,推动有关文化产业发展”以来,为适应全球化的迅速发展,增强我国文化竞争力和综合国力,党和政府提出一系列大力发展文化产业的基本思想。文化产业的发展必然伴随着文化资源的开发,于是关于文化资源与文化产业的理论研究近年来逐渐增加。由于不同的历史和文化背景,各国对文化资源和文化产业研究的具体内容存在着巨大的差异。 一、国内文化资源与文化产业理论研究 文化产业作为21世纪的朝阳产业, 日益显示 出对推动经济发展、满足人民精神文化生活需要、增加就业等的积极作用。国内许多专家和学者逐渐开始关注文化资源的开发与文化产业的发展,针对文化资源与文化产业的概念、本质特性、范围划分,结合文化产业在国民经济发展中的地位、作用和意义,分析文化产业与文化事业的联系区别,介绍我国文化产业的发展现状,并分析我国文化产业所面临的发展机遇,提出文化产业发展的总体思路、解决方案及发展对策。 (一)文化资源和文化产业的理论构建 文化资源和文化产业的概念,一直成为国内学术界争论的焦点,至今还没有一个统一的界定。依据研究的范围和内容的差异,学者们从不同的角度揭示出文化资源和文化产业的内涵和范畴。我国文化部将文化产业界定如下:文化产业是指从事文化产 品生产和提供文化服务的经营性行业,主要包括文化艺术、文化出版、广播影视、文化旅游等四个领域。 程恩富提出,文化资源是人们从事文化生产或文化活动所利用的各种资源总和。文化资源可分为文化自然资源和文化社会资源,还可以分成物质文化资源和精神文化资源。文化资源具有以精神形态为主要存在形式的无形性、地域差异性、更新和发展性、无限性的特点。文化资源的开发是指为发挥、提高和改善文化资源的利用率,并使文化生产顺利进行所采取的一系列技术经济措施与活动。开发的实质是尽可能的发现和利用各种文化资源,通过劳动加工使其具有较高文化价值的产品。开发有两种形式:单项文化资源开发和多项文化资源的综合开发。 吴圣刚提出, 文化资源是人类生存发展需要 的、以一切文化产品和精神现象为指向的精神要素。和自然资源一样,文化资源也是人类生存发展需要的重要资源。文化资源具有无形性、传承性、稳定性、共享性、持久性、效能最大性、递增性等特征。文化资源对人类社会的发展起着方向性、支撑力、凝聚力、推动力的作用。在现代社会,信息技术也成为一种重要的文化资源。 李东红、杨利美认为,文化资源是人类所创造的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遗产的总和,它对人类社会的意义,就像生物多样性对于人类的生存与发展一样重要。资源有价,文化资源的“自然成本”与“使用成本”,应纳入文化资源消耗型企业的成本与效益核算。以文化为资源基础的产业,必须为资源的使用与消耗付费,把生产能力的增长建立在科学的资源观之上。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 收稿日期:2007-09-14 作者简介:马海霞(1973-),女,新疆乌鲁木齐人,新疆师范大学法经学院教授、博士后,主要从事区域经济研究。 经济学研究 《新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JournalofXinjingNormalUniversity(SocialSciences) 2008年3月 第29卷第1期 Mar.,2008Vol.29,No.1

幼儿园本土资源的开发和利用

《幼儿园本土资源的开发与利用》课题方案 翁源县城东幼儿园课题组 一、问题的提出: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指出:“环境是重要的教育资源,应通过创设,并有效地利用环境,促进幼儿的发展。”环境作为幼儿园教育的一项重要资源,在《纲要》中被提到较为重要的地位。它要求教师不仅要创设,更要充分、有效地利用好“环境”这一教育资源,“促进幼儿的发展”。“环境”作为重要的教育资源,其教育价值显已被越来越多的幼教工作者所重视。在新课程条件下,环境的教育价值显得更为突出。而环境创设的过程,我们应该把重点放在引导幼儿产生与环境互动的效应上。它既反映了幼儿的生活,幼儿的经验,幼儿在家庭和社会中所受的环境的影响,也凝聚了教师对周围环境及幼儿的充分理解。 目前,环境创设都在做一定的研究,总体来说主要是考虑美化、富有童趣,体现幼儿的主体性、参与性,但对地方特色的体现还研究不多。农村幼儿园在挖掘农村自然资源、创设具有广东农村特色的幼儿园环境中积累了一些经验,是值得我们学习的。 因地制宜、勤俭节约是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基本方针,也是幼儿园环境创设中必须遵循的基本原则,从当地实际出发,就地取材,废物利用,不浪费资源,不盲目攀比,是《幼儿园工作规程》中明确要求的。我们的孩子生在农村,长在农村,他们与大自然接触频繁而广

泛,对农村周围环境天天看,日日观,有亲切感、有探索欲。因此我们可以抓住这个特点,充分而合理地利用农村的河、石、土、水、竹等,师幼共同制作教、玩具,共同创设幼儿园的室内、户外环境,尽情体现农村特色。如,配合主题教育,在室内用树叶、碎布、花生壳等粘贴成各种主题画面,在游戏角投放向日葵盘、黄泥、稻草杆、麦秸草、玉米皮等,供幼儿自制玩具,在自然角中用罐头瓶饲养小蝌蚪、小泥鳅等,在户外利用农村幼儿园土质好、地面大的特点,种花植树,开辟沙池、水池等。 强调环境教育的先驱蒙台梭利曾说过:“在教育上,环境所扮演的角色相当重要,因为孩子从环境中吸取所有的东西,并将其深入自己的生命之中。”现在的农村不但有丰富的自然环境资源,更有高科技的现代农业资源可供我们挖掘利用。那么,就让我们农村幼儿园充满乡土气息,使农村幼儿的思想情感从小就植根于农村的乡土之中。 (一)研究对象的背景分析 我所在的幼儿园是一所公办幼儿园,现有的办学条件较好,各项设施都比较齐备,地理位置不错,现有大、中、小22个班,约有1200多名幼儿,现有130多名教师,大部分是幼教专业毕业的,其余教师本科占了80%,大专20%.由于教材一直是购买的,没有体现当地人文风景,照搬照套教材,很少对教材进行灵活变通;有时候若遇到教材中无法进行的课程,致使课程不连贯。以上的种种让我深切感受到改变现有的幼儿园教材,实行以本土教育为主题的园本课程是多么的迫切、重要。

幼儿园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幼儿园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幼儿园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是幼儿园课程改革的重要内容。在课程的实施中,我们以幼儿发展为本,以因地制宜、就地取材为原则,对课程内容进行了本土化调整和资源开发。 课程资源就是形成课程的因素来源和必要而直接的实施条件。课程资源的充分利用已成为当代课程的一个重要发展趋势。幼儿园课程具有基础性,即要为幼儿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因此幼儿园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也越来越受到重视。《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以下简称《纲要》)的总则部分明确提出:幼儿园应与家庭、社区密切合作,与小学相互衔接,综合利用各种教育资源,共同为幼儿的发展创造良好条件,充分利用社会资源,引导幼儿实际感受祖国文化的丰富与优秀,感受家乡的变化和发展,激发幼儿爱家乡、爱祖国的情感。由此可见,幼儿园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应充分利用幼儿园自身的资源优势,积极开创符合幼儿园自身实际的课程——园本课程。 我园是以游戏为特色教学,比如建构游戏、角色游戏、表演游戏等,让孩子们在玩儿中学,在学中玩儿。 幼儿园园内的资源开发与利用: 1、改善办园条件,营造优良育人环境 优美的环境可以培养幼儿热爱环境、热爱大自然美好情操,也可以培养幼儿热爱动植物,保护环境的良好品德,更重要的是让幼儿从热爱幼儿园的小环境开始,逐渐发展养成热爱我们人类唯一的家园地球的环境意识。

2、利用园内设施,开发利用课程资源 利用园内设有规范的教室外,还有玩沙室、图书室、建构室、科学室、多功能教室、种植角,充分利用园内的每一寸土地,如,带小班的孩子们都院子里来寻找春天,从而丰富了幼儿对热爱植物、热爱自然的情感。种植区就为孩子们寻找春天的活动提供了可能性与便利的条件。还有我们园里的资料室,为大家准备也许多的书籍与材料,这些资源同样可为我们的社会教育提供有效的支持。在有限的空间尽可能增大资源的扩大张力。活动室是幼儿园进行教育的资源。 3、充分利用和开发网络资源,把网络资源引用到幼儿园课程中来。 利用网络、多媒体资源进行教育。这样既能够直观向幼儿展示课程内容,也能解决一些由于受现实条件限制而无法解决的问题,简单小动画的多媒体播映,是小班孩子们特别喜欢的学习方式。如动画片《巧虎》中小片段的截取,妈妈做家务时受伤了,巧虎赶紧为妈妈找出创可贴,并处理伤口。从中,孩子们便能体会到妈妈做事的辛苦,并懂得去关心妈妈。同时,网络还能加强老师与外界联系,有选择接受和学习别人的新的教学模式和理念,各种幼教网站也为老师与孩子们的学习提供了很好的素材。 幼儿园的发展从来都是幼儿园、家庭、社会多方面教育影响结果。因此,要搞好幼儿教育我们除了要开发和利用园内资源,也要充分利用社会资源和家庭资源等。 幼儿园园外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1、利用家长资源,使家长成为课程的设计者、组织者和实施者。

浅谈传统文化资源的开发

浅谈传统文化资源的开发 摘要:“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是《语文课程标准》中一条重要的“实施建议”。这一建议的实质在于引导学生“创造性地开展各类活动,增强学生在各种场合学语文、用语文的意识,多方面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语文课程资源包括课堂教学资源和课外学习资源。本文试从课堂教学资源方面谈谈传统文化资源的开发与利用,用以抛砖引玉。 关键词:传统文化传统文化资源开发利用 在现行九年制义务教育语文教材中,推介给中学生学习和背诵的古典诗文计80篇。这明显增加了中学生古诗文的阅读量,对学生了解和学习传统文化有着十分重大的意义。目前,中央教科所“十一·五”重点科研课题《传统文化与语文教学》已在全国范围内全面实施研究。我校语文教研组也选准了《语文教学中弘扬传统文化的途径》为子课题进行研究与探索。一年多来,我们就从古典文学的教学研究入手,引导学生亲近古诗文。这些优美的古典文学无不闪烁着中华民族的智慧和传统的精神、意志的光芒。我们在古典文学的教学中,既要让学生在背诵与理解中掌握学习古典文学的技能与技巧,又要让学生在学习和感悟中了解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自觉接受传统文化的洗礼。 语文教学中实施探求弘扬传统文化的途径的研究,重在开发传统

文化资源,而开发传统文化资源又重在挖掘传统文化的内涵。 中华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对于初入“龙门”的初中学生来说,能让他们接受的是古典文学的字句铿锵、朗朗上口的特色,而对于古典文学的“着一字而值千金”的魅力和古诗文中饱含的丰富的思想情感、意志品质、道德准则却难以理解和接受。因此,要实施“在语文学习过程中,培养爱国主义感情,社会主义道德品质,逐步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提高文化品位与审美情趣”的课程目标,首先在于引导学生去品味古典文学资源中传统文化的深厚内涵。因为这些传统文学作品中蕴含着丰富的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和深厚的爱国主义传统的因素,以及传统的人生观、价值观,为我们对学生实行传统美德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提供丰富而又鲜活的材料。 就传统美德而言,从七年级开始,许多作品中都能见其详。如《论语十则》,这是学生第一次接触中国历史上一些重要道德范畴和概念术语的机会,教学中让学生了解到两千多年前中国就有象孔子这样伟大的教育家,他对中华民族道德观念的形成有着如此重要作用。而“吾日三省吾身”、“人不知而不愠”以及“已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古训,今天读来仍是那么亲切,那么发人深省。这十则古训将是学生从此以后的学习生涯中关于学习方法、人格修养等方面的行为准则。又如南朝宋人刘义庆的《世说新语》,一篇《陈太丘与友期》则

幼儿园园本课程构建方案

幼儿园园本课程构建方案 一、基本情况XXX幼儿园有着比较成熟的课程特色,使用过不同版本的教材,积累了丰富的课程实施经验,并给予教师充分的课程设计和实施的自主权。但缺乏有效的规范机制和适宜的评价标准,在课程内容的选择与课程方案的实施中比较随意;缺乏课程设计的基本理论与经验,对形态各异的课程资源缺乏独立的分析、评判能力,这使得课程实施方案缺乏科学性、适宜性与共享性。因此,构建富有XXX幼儿园特色的、科学的、适宜的、可操作性园本课程体系势在必行。 二、指导思想全面贯彻《幼儿园工作规程》、《幼儿园教育指导刚要(试行)》和《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在领会《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和《指南》精神的基础上,充分考虑本园基础与资源条件,对课程进行整体设计与规划,由此形成平衡、和谐、适宜的园本课程体系,设计切实可行的课程计划,创造性地实施课程。 三、目标总目标:培养理想发展的精英幼儿。第一年:制定课程指南,转变课程理念,完善目标体系,提升老师目标意识;第二年:拓展教育的实施途径,特别是一日带班、家园共育、环境和区角;第三年:优化达成目标的内容体系,构建评价体系和展示体系。 四、组织机构

1、成立园本课程架构领导小组名称:《安琪幼儿园课程指南》由业务担任组长,年级组长为组员。 2、具体分工组长负责课程建构的全面工作,具体分管整体构思、目标体系初稿(修改)、主题的整合(11个大主题、33个小主题)、统稿等。XXX负责对原有课程的总结和介绍,对课程建构的建议,前期资源的使用,提供后勤上的支持。XXX负责行政,教育教学资源库建设。XXX负责健康领域,XXX负责语言领域,XXX 负责社会领域,XXX负责艺术领域的美术,XXX负责艺术领域中的音乐和其他艺术形式,XXX负责科学领域的自然,XXX负责科学领域的数学。有13种课程供选 五、园本课程构建与实施的基本要求(要注意课程的传承与发展,不能颠覆课程) (一)既要契合主流,又要富于个性(主流:指南、刚要,个性:特色)幼儿园园本课程方案是对幼儿园课程的预设性规划。理想的课程实施方案既应契合课程改革的主流价值观,又应充分展现幼儿园自身的特点。 1、基于相关法律法规及政策幼儿园课程的实施不论是“园本化”还是“班本化”,课程目标与内容都要体现国家与地方法规的精神,贯彻《幼儿园教育指导刚要(试行)》和《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的要求,并与本园的发展方向相一致;课程设置与结构都要清晰、合理,能体现学前教育启蒙性与整体性的特点;课程的编排和设计应注重综合性、趣味性、生活性、操作

课题结题汇报稿 《乡土文化资源的开发与应用研究》

湖南省“十二五”教育技术研究规划课题 《信息技术环境下乡土文化资源开发与应用的研究》 结题汇报材料 醴陵市姜湾小学(左权红军小学)课题组 【基本信息】 课题类型:重点资助课题 承研单位:醴陵市姜湾小学 立项号:HNETRO201 课题名称:信息技术环境下乡土文化资源开发与运用的研究 研究起止时间:2011年9月—2015年6月 课题主持人:胡文权、张细明 课题组主要成员:胡文权、张细明、谢美玲、张元英、周妮、刘豫红、王娟、杨爱武、刘舒琴、陈飞、文林、陈远春、谢花全 一、问题的提出 1.乡土文化资源的开发与运用是实施新课程改革与创新的必然要求 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新理念、新领域中,“课程资源的开发与运用”成为课程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这就要求我们要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将课本与地方特色结合起来,开发具有浓厚“乡土味”的校本课程资源,设计解决课程资源因受地域限制不足的现实问题。 2.乡土文化资源的开发与运用是推进我校教育教学创新与发展的必然选择醴陵文化独具特色,是校本课程开发的重要载体。然而,由于长期对乡土文化资源的开发与运用缺乏认识、不够重视,再加上开发与运用的方法手段比较单一,因而导致了适合教育教学的乡土文化资源匮乏,特别是小学生对旧的传统文化尤其是家乡文化知之甚少。 3.运用信息技术开发乡土课程资源是教育信息化发展的必然要求 信息技术的发展,为师生提供了更加快捷的信息收集渠道和丰富的信息来源。利用网络信息技术开发乡土资源,将乡土资源引入课程,根据教育教学需求,建设乡土课程资源是信息技术与资源整合的一个创举。 二、课题研究目标 1.进行有序、合理、科学的乡土文化资源的开发与应用,激发学生对家乡的热爱之情,培养学生探究性学习方法与习惯。 2.提高教师信息技术环境下开发与运用乡土文化资源的能力。 3.在传统乡土文化的基础上,进行创造与发展,逐步形成学校特色文化。 三、课题研究过程与方法 本课题研究采用问卷调查法、实地调查访问法、图书报刊资料查阅法、网络 1

幼儿园教学资源库建设方案

幼儿园教学资源库建设方案 为全面提升我园教师教育信息化的应用水平,让信息资源服务于平时的教学工作,从而提高教学质量,结合我园实际,特制定本方案。 一、指导思想: 以努力加强学校网络资库建设为依托,实现教育活动网络化,教育活动信息化,实现教育教学资源共享,为教师互相学习,开展各种活动奠定坚实基础。充分发挥资源库建设的实用价值,做到快速有效,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一、成立“信息资源库建设”领导小组 组长:肖楠 副组长:郭春梅郑伟辉 成员:方晓红、马月、张雪莲、纪聪颖、张桂芝、郭丽娟 二、具体实施工作 1、建立科学的资源库目录,并设立各子目录。年份——课件库、教案库、教学论文库、德育论文库、计划库、总结库、活动照片库。 2、召开“学校信息资源库建设”领导小组工作会议,认真部署相关工作,明确分工,分解任务,下达指标,商讨相关问题。 3、采用集中培训和自我学习等形式,利用业务学习时间加强对本校教师的培训,使老师们掌握课件制作修改、资料下载和收集上传等常用的基本方法,使之更好地服务于课堂教学。 4、以教研组为单位,以教研为抓手各老师认真制作、修改课件,并注意做好学科教案、论文、课件等资料的积集,上传工作(对于所运用的课

件或教学资料做到及时修改并上传),及时上传电子教案,教师的论文等,课件每个学期每人必须上传四个以上到教学资源入库,副组长对资料进行筛选、整理并分类汇总到相应的子目录中。 5、每学期对各教师的资源上传情况进行检查统计,具体分工班任级负责人为郭春梅;科任组负责人为郑伟辉;定期对各教师的资料上传运用情况进行检查、反馈,落实各学科上传资源的情况,学期末将进行全面统计。 6、郭春梅对老师上传的资料检查,调整并及时进入信息资源库,服务于教学。 8、建立学校资源库目录,方便每个老师及时查找到相关的教学资源服务于课堂。 三、评估及奖励办法 资源库领导小组每学期将对各学科充实资源库的情况进行评比,依据各组总体上传资源的数量、质量进行评定,评出学校的一、二、三等奖并进行物质奖励。以激励全体教师共享教育教学资源,不断优化教育策略,提升教育质量。

本土文化幼儿园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研究资料讲解

本土文化幼儿园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研 究

本土文化幼儿园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研究----以绍兴民间文化为例 绍兴县教育局沈国香 一、课题的来源 绍兴地处长江三角洲南翼,东接宁波,西邻杭州,是全国首批24个历史文化名城之一,素有“水乡”、“桥乡”、“酒乡”、“书法之乡”“名士之 乡”称号,被誉为“一座没有围墙的历史博物馆”。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绍 兴形成了丰富多彩、特色鲜明的民间文化资源。由于历史和认识的原因,除了 旅游产业开发外,目前,对民族民间文化内涵的开发与应用整体意识不强,使 民间文化遗产逐渐趋于消亡。教育的首要功能是传承文化,幼儿园教育是传播 本土文化的重要途径,幼儿阶段了解和体验家乡丰厚的历史文化内涵是十分重 要的。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解读》指出:“教师要通过自身的努力,开发和综 合利用农村得天独厚的丰富的社会和自然资源,创设农村幼儿教育所需的物质 条件和人力条件……为幼儿提供感受和体验家乡文化的机会,从而培养幼儿对 社会的认同感,加深人对本土文化尊重和热爱的情感,为传承优秀的民族文化 传统奠定基础。”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教师的教育行为得到了一些改变, 但不少幼儿教师仍停留于执行现成的“教材”,对由专家开发的“教材”疏于 分析,习惯拿来就用,至使课程设计者与执行者之间思想距离无法弥合,给课 程理解和落实带来极大困难。因此,立足教师熟悉的地方民间文化开展幼儿园 园本课程的开发与利用策略研究是一个很有价值的课题。 二、课题的意义。 (一)理论意义 在原始部落定居时代,属于河姆渡文化圈的绍兴就是中华文明的起源区 域,历史上曾两度为都,中国五千年文明史,都可以在此找到遗存、得到印 证。 绍兴城市临水而居,有别具一格的水乡风貌,素有“东方威尼斯”之称。 水文化源远流长,历史上,绍兴的许多地理、建筑、人物、传说、名胜、古 迹、河道、湖泊、路桥、风土、人情等等都闪耀着水文化的灿烂光辉。历代名

民族文化进校园的思考(修改版)

推进民族文化进校园工作的思考 湘西自治州地处湖南西北部,与贵州、重庆、湖北三省市交界,处于茫茫的武陵山区。这里少数民族交错聚居,古风民俗浓郁神奇,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相互交融,历史文化与本土文化结缘,被学术界称为中国大地上少有的“文化沉积带”、历史文化的“文化聚宝盆”。 然而随着社会不断发展、外来文化、市场经济的全面冲击,湘西民族民间文化赖以生存的经济基础与文化土壤遭到破坏。学校教育应该充分挖掘本土民族文化资源,把优秀的民族文化引进课堂,让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共舞。对湘西民族文化资源进行开发,这既促进了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也使我们湘西民族文化得以传承与发展,还可以促进儿童对湘西民族文化的了解和热爱。 一、开展民族文化进校园活动基本经验 (一)打造专题研究教师队伍。 实施民族文化进校园,必然进行课程资源的开发。校本课程资源开发的主体是教师,为此必须打造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在落实民族文化进校园活动中,我们采取系列措施,着力教师素质的提升:一是组织教师深入土寨苗乡,开展民族民间文化考察,学习更多的民族文化知识,提高民族文化

素养;二是邀请专家进行师资培训,近年来,我们先后请国家、省、州专家进行讲学,举办了教师培训班,力求以教师的成长带动课程资源开发的优化发展;三是邀请非遗传承人、民间艺人讲课,让教师掌握和了解民族民间的一些传统文化的历史现状,加强对本土民族文化的了解;四是组织召开经验交流活动,邀请相关学校教师现场研讨,相互学习,共同提高;五是组织骨干教师外出考察学习,我校先后组织教师前往广州、北京、长沙等地交流学习,通过学习充电,让教师更新教育观念,提高科研水平;六是开展民族文化研究工作,组织教师撰写民族文化论文,编写民族文化校本教材,不断提高教师校本课程资源开发能力。 (二)开展丰富多彩民族文化传承活动。 为了推进民族民间文化进校园,传承和弘扬湘西民族文化,该校开展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活动,让民族文化入脑、入口、入心,在孩子们心中生根发芽。 1.进行民族文化考察活动。组织师生深入土寨苗乡,进行民族文化资源考察,收集湘西民族建筑、服饰、神奇的自然风光、浓郁的民族风情等资料。 2.组织学生参加作品展览。1997年,湖南美术出版社《湘西孩子笔下的世界》速写集;2002年,学生的70多件锉花作品在广东美术馆展览;2003年,学校的学生用泥巴、稻草、树皮等原生态材料创作的几百件作品,在中华世纪坛展出;

《优质教育资源的开发与共享案例研究》研究报告-最新文档

《优质教育资源的开发与共享案例研究》研究报告 一、课题的提出1、从世界范围内来看:目前,世界各国特别是发达国家在教育上的投入是巨大的,但是这些教育事业发达的国家,比如美国,英国等则在重视发展本国教育的基础上同时注重发展各学校之间的资源开发与共享。这样的开发与共享使各个学校之间虽然在地理上相对孤立,可在资源的开发与使用上确保持着相互借鉴,使用,学习,完善的紧密关系。通过这些优质教育资源的开发与共享案例的研究使得这些国家在对国 民的教育上取得了很大的成绩。 2、从我国研究的现状来看,实现优质教育资源的开发与共享案例研究是整体提高同一地区乃至全国教育教学水平的重大 举措。建设优质教育资源共享体系与实现共享案例的研究是缩小地区教育差距,实现“教育公平”理念的重要措施之一。近几年,国家、地方教育部门及一些发达地区对优质教育资源的开发和应用越来越重视,认识到课程资源对教育的重要性,中央电教馆还组织了相关的课题研究,中国教育名家李希贵先生率先在潍坊实行了“语文主题学习”实验,这些成果有效地解决了语文教学资源的问题。 3、从新课程改革的需要出发,开发优质教育资源不仅有利于解决新课程教学资源不足的问题,而且有利于为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的开展提供资源平台,实现以“教”为主向以

“学”为主的教学方式的根本转变,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真正把素质教育落到实处。 4、从学校发展来看,我校是一所具有五十多年办学历史的老牌名校,良好的办学理念和先进的办学方法一直沿袭下来,使学校在咸阳市具有一定的知名度。但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随着教育技术和各校办学水平的不断提高,我们教育教学中潜在的问题也逐步显现出来,尤其是近几年,教师队伍老龄化,年轻教师经验不足,出现了青黄不接的状况,这使得学校在同一科目的教学上出现了一定的差距。这不仅对教学质量的整体提高不利,而且对于学校、教师及学生的发展更为不利。如何将老教师的优质资源传授给年轻教师,让年轻教师尽快成长;如何将现有的优质教育教学资源通过一定的途径在学校范围内实现共享;如何最大限度、最高效的发挥学校优质教育资源的效能,成为实现学校跨越式发展的关键问题。因此对优质教育资源的开发与共享案例研究对提高学校教育教学质量有非常重大的意义。 近几年随着我校网络设施和信息技术装备的不断完善,各种形式的研究课、公开课和教研教改活动大量开展,但由于缺乏资源共享意识缺乏。很多时候教师需用很多的时间和精力来准备一堂课的数字化教学,当这堂课结束后,这些数字信息搁在一边,其他教师在上同一内容时没有充分利用该课件,造成资源浪费。根据我校实际情况,校园网络初具趋形,学校各办公室、微机室、电子备课室、多媒体教室等网络已连通,都能互联共享上

幼儿园课程建设实施方案

幼儿园课程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为深入贯彻落实《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精神,帮助教师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儿童观,加强落实《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精神,进一步深化幼儿园课程改革,促进学前教育优质发展,不断提升办园水平,以培养健康、快乐、有竞争力的儿童为目标,积极构建“在实践中探索,在探索中创新,在创新中完善”的课程管理模式,探索幼儿园个性化与园本化相结合的幼儿园教育模式。 二、现状分析 随着学前教育的快速发展,幼儿园在推进课程游戏化、生活化、园本化等方面作了很多有益探索,保教质量有了明显提高,任存在一些了列问题。 就我园现状分析:幼儿园现有教学班个,设正副园长各1名,工会主席1名,我园的领导班子具有一定的幼儿园教育教学经验和幼儿园管理经验。但由于幼儿园正处于发展阶段,课程方案不健全、课程基础薄弱、基础课程园本化处于初始阶段,部分教师对课程理念认识不到位,幼儿年龄特点解读不深入。围绕“让孩子在快乐中体验、学习、成长”的教育理念,遵循学前教育发展规律和幼儿身心发展特点,建立符合我园的规范性、科学性、实践性、系统性的幼儿园

课程体系,能有效落实课程方案的设计、实施、与评价,全面提升幼儿园课程质量,提升幼儿园办园品质、彰显办园特色、提高我园教师专业素养,站在“以幼儿发展为本”的角度不断创新、不断进步,促进幼儿全面发展。 三、总体目标 教育机构通过为0-6岁婴幼儿提供专业、完整、高品质的立体教育方案,致力于培养健康、快乐、有竞争力的儿童。 1.健康:是指人在身体、心理和社会适应方面的良好状态。发育良好的身体、愉快的情绪、强健的体质、协调的动作、良好的生活习惯和基本生活能力是幼儿身心健康的重要标志,也是其他领域学习与发展的基础。(教育部部《3-6岁儿重学习与发展指南》) 2.快乐:快乐的表层含义是指心情愉悦;快乐的深层含义是儿童得到尊重,在各项活动中获得成功时体验到的发自内心的胜任感、自信和满足 3.竞争力:人的综合能力的集合体,主要包括探究与创造能力、沟通与合作能力、国际视野和良好的个性。 幼儿园课程幼儿园课程是幼儿园发展的命脉,我园确立了以“让孩子在快乐中体验、学习、成长”的教育理念,以“艺术教育”为办园特色,促进幼儿身心健康全面发展,使幼儿园课程成为孩子健康、快乐、有竞争力发展的途径。 四、主要任务

幼儿园特色主题活动课程资源的有效开发和利用

幼儿园特色主题活动课程资源的有效开发和利用 摘要:幼儿园开发与可利用的资源丰富多样,合理地使用这些资源能创造出灵 动多样与丰富有趣的学习环境,让孩子们在园区内获得无尽的快乐。但是,如何 充分开发与利用幼儿园特色主题活动课程资源,这需要园方做出深入性的思考和 研究。基于此,本文将展开系统的分析与论述。 关键词:幼儿教育特色主题活动课程资源 特色主题活动是当前幼儿园一种主要的课程模式,它通常围绕一个主题,追 随幼儿的生活和经验,通过师生共同建构,生成一系列活动,共同探求新知。主 题活动由于其在内容和形式上的开放性以及对儿童发展需要的切实关注,故被普 遍认为是一种行之有效的课程模式。主题活动的“主题”代表的是整个活动所围绕 的焦点,这个焦点指向的是儿童生活与发展的兴趣和需要,因为只有这样才能最 大程度地激发儿童参与的热情和积极性,并基于儿童已有的生活经验开展相应的 教学活动。 作为幼儿教育的原材料,课程资源一直都被各幼儿园的负责人重视,合理地 开发与利用这些资源能打造出丰富有趣的教学平台。但是,长期以来,在该方向 取得成效的园区非常罕见,甚至很多负责人都是直接采用市面上现有的资源。从 性质的角度来看,课程资源应该体现在课程目标、教学结构、课堂评价和办学内 容等多方面。但是,许多负责人在实施教育期间都是采用可以进入课堂的元素, 忽略了一些无法在课堂中体现但是效果显著的资源。所以,对这些隐秘性的资源 进行开发与利用,并合理融合现有资源,既能提高整体的资源利用率,又能让园 区教育质量得到质的飞跃和提升。 一、重视物质资源的开发,打造形式丰富的教育环境 重视对幼儿家中物质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幼儿家中的物质资源主要包括幼儿 每日携带的食品、衣服和生活用具等(如牙刷、毛巾、小被子)。利用这些物质 资源打造幼儿教育活动,可以取得良好的成效。如:每日用餐期间,指导孩子用 正确的手势使用筷子,教导孩子不要把饭粒弄到桌子上;每日午休完毕,要求孩 子自行叠被子、穿衣服;每次用餐之前要求孩子在洗完手时用毛巾擦拭手掌,并 在擦完时将毛巾整齐地挂起来。由此,一方面可以帮助孩子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另一方面可以让这些物质资源拥有更大的价值。另外,在平日的教学中,也可以 为孩子展示一些家庭电器的示意图,比如手机、电视机、电脑、电源插座和充电 器等,在出示的过程将安全用电和电的危险等生活常识传达给孩子,由此让孩子 家中的电器资源成为普及用电小常识的媒介,让孩子在幼师们的宣传中懂得如何 避开来自于电方面的危险。 二、重视整合社区教育资源的开发和利用 1.利用社区环境开展活动。社区作为幼儿生活的主要环境,与幼儿的成长息 息相关,它以一定的物质或精神的形态完整地呈现在幼儿面前,时时刻刻都以一 定的方式作用于幼儿。幼儿的生活离不开一定的社区环境,社区是幼儿广阔的学 习和锻炼的天地,是丰富的具有隐性教育资源的教育基地。利用社区环境资源可 以促进主题活动的生成,如在某些地方的社区中存在很多桥,教师观察发现幼儿 平时的建构活动中常以桥作为对象,而且有些孩子能把桥搭得很逼真,有些孩子 却不能完成建构活动。教师分析发现桥是本社区环境中常见的建筑,结合幼儿的 兴趣,“桥”的主题应运而生。 2.结合社区活动开展活动。社区中的各种活动对于幼儿园来说也是极有价值

有效构建幼儿园资源库

有效构建幼儿园资源库 浙江省绍兴市越城区艺术花苑幼儿园李云剑【摘 加强资源库建设。幼儿园资源库的 字化信息资源在构建资源库中的不同作用。 【关键词】幼儿园资源库 构建幼儿园资源库是指寻找一切有可能进入幼儿园课 掘资源的教育价值并应用于教育教学过程的各种活动。它对 于创建幼儿园特色、促进幼儿全面发展、提升教师专业成长 具有重要意义。 一、幼儿园内部资源 教师资源是实现资源库整合利用的中坚力量、骨干力量。 探索的热情。 二、幼儿园资源与家庭资源 幼儿园资源与家庭资源的整合更多的体现在家园共育 协同教育、实现科学育儿目标的教育过程。 1. 幼儿园将定期召开家长研讨会。家长研讨会可以以班级、 师共同商量制定。如“小班幼儿如何适应幼儿园的生活”的 开辟与家长互动的家园联系栏。教师在自己班的家长园 让家长们各抒己

2. 让家长参与幼儿园的课程建设和管理 幼儿园网站、家教园地等形式向家长详细介绍将要开展的主 活动开展过程中哪些是成功的、哪些地方还存在不足、下一 家长交流主题活动的进程、环境的创设、活动所需的资料与 三、幼儿园资源与数字化信息资源 幼儿园资源库与数字化信息资源的整合主要体现在幼儿 技术更好地实现幼儿园课程教学目标。 1. 数字化信息技术作为演示的工具 这是数字化信息技术用于课程教学的最基本表现方式。 2. 数字化信息技术作为资源获取的工具 育网、北京学前教育网、上海学前教育网、山东学前教育网 息进行筛选过程中实现对知识的多层面了解。 3. 数字化信息技术作为交流的工具 90℅的备课时间缩短到1010℅的思考时间增加到90℅。 家园互联使家长可以通过互联网实现幼儿园、家长、幼 时察看幼儿园信息、通知、任课老师信息、孩子在幼儿园的 环环相扣、紧密配合。 幼儿园资源库是为幼儿园教育教学的现代化、信息化提

一个文化旅游资源开发管理案例的分析

一个文化旅游资源开发管理案例的分析 ---城都宽街改造为例 摘要: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深化及旅游业的不断发展,城市中的历史街区在被信息化社会所同化的同时,自身也暴露出许多问题。这些问题的存在制约了历史街区与城市格局的联系,造成城市文脉的延续在流失。改造城市历史街区,是对历史空间的重新营造,呼唤历史场所精神的回归。本文将以成都市宽窄的改造为例,阐述旅游资源的优化升级对旅游业及其人们生活的深远影响。 关键词:历史街区;改造;宽窄巷子 宽窄巷子的前身是清朝时期驻守的八旗清兵的军营宿舍,宽巷子提供给军官居住,士兵混居在窄巷子。后来在历史的发展进程中,宽巷子慢慢发展成达官贵人居住的“高尚社区”。 城市历史街区的改造是在对历史建筑及其周围环境的保护基础上的一种开发性行为,充分开发利用城市特有的历史建筑遗存,在城市发展中营造富有独特地域感、历史感的城市空间,让历史街区在现代城市格局中充分发挥适应时代发展的作用。成都宽窄巷子历史文化片区保护 45个明清院落式建筑、三条不同主题的街道,再现了老成都生活的怡然和闲适,成为成都文化旅游的崭新“名片”。成都宽窄巷的改造案例在诸多方面为国内的历史文化街区提供了有益的借鉴。 一、项目总体规划 规划目标:使区域成为具有鲜明地域特色和浓厚历史氛围,展现老成都原真民居形态和原生特色宅院的重要历史文化保护区;成为集历史文化

与现代都市文化交融的成都特色商业、文化礼仪民风民俗、休闲、旅游于一体的多功能的城市文化会所,成为表现当代成都人价值观和生活方式的“活”的人文场景,成为成都恭迎八方来客的都市第一会客厅。 二、历史文化街区保护 “宽窄巷子历史文化保护区”被作为成都市三大历史文化保护区之一,由宽巷子、窄巷子和井巷子三条平行排列的城市老式街道及其之间的四合院群落组成,规划控制面积479亩,其中核心保护区108亩。宽窄巷子由45个清末民初风格的四合院落、兼具艺术与文化底蕴的花园洋楼、新建的宅院式精品酒店等各具特色的建筑群落组成。不仅是老成都“千年少城”城市格局和百年原真建筑格局的最后遗存,也是北方的胡同文化和建筑风格在南方的“孤本”。宽窄巷早在上世纪80年代就被列入《成都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 为做好宽窄巷子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工作,项目聘请清华大学作为保护区保护规划、建筑设计、景观设计专业机构。项目在修复设计之初,进行了详细的实地测绘工作,将宽、窄、井巷子中的每一个院子按照建筑所蕴含的历史文化与建筑价值分为了一类、二类、三类三个级别加以保护性的设计,按照“修旧如旧,落架重修”的原则,力求尽可能的保留古建筑,还原历史建筑的本来面目。为加强对项目的监督和指导,文旅集团邀请了历史、文化、艺术、建筑、考古等方面的专家、学者,成立了“宽窄巷子历史文化保护区专家委员会”,指导各项保护工作。 三、分区定位与业态布局 宽窄巷子的核心概念是“宽窄巷子,最成都”,成为“成都生活标本”,

如何有效促进教师参与幼儿园课程建设工作

如何有效促进教师参与幼儿园课程 建设工作? 随着《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的颁布实施,幼儿园课程建设工作倍受关注。幼儿园教师在课程建设工作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因为幼儿园教师不仅是课程的实施者,更是课程的设计者,这一角色是与中小学教师有重要区别的。幼儿园教师能否全程、主动、积极参与课程建设虽由主观意志所决定,但也需要通过园所管理来推动。 研究者认为,幼儿园可通过有效的管理,切实支持教师成为课程建设的主体,有效参与课程建设。 一、营造和谐的文化氛围,激发教师参与课程建设的主观能动性 和谐的园所文化能够有效激发和维持教师专业成长的动机,有利于教师将理念转化为行动,从而促进教师的可持续发展。幼儿园可通过建立多种形式的互动对话机制,关心并了解教师的所思所想,积极为教师营造良好的物质环境(如走廊、区角、活动室、会议室、食堂、卫生间等)、制度与精神环境(如办园理念、核心价值、课程愿景等),让教师在充满尊重、理解、关爱、和谐的文化氛围中轻松愉快地工作与生活。

具体而言,在幼儿园课程建设过程中可通过文化氛围的营造,激发教师参与课程建设的积极性,引导教师主动参与到课程设计、审议、实施、评价过程中来。 二、完善内部管理制度,发挥教师在幼儿园课程建设中的主力军作用 1.充分体现民主化 幼儿园的管理其实是一种服务。幼儿园的各项管理制度应是全体教职员工参与制定和完善的,课程管理制度也不例外。例如,在幼儿园课程建设中,课程愿景应是在园长带领下,全体教师根据幼儿园的办学历史和现状特点,基于幼儿需要、家长期望、社区资源等方面进行深入思考而制定的。 在制定课程愿景前,幼儿园可通过调查、访谈等方式了解教师、幼儿、家长及社区等的意见,再组织教师充分讨论、研究,达成共识。此外,幼儿园还可根据课程评价及反思,定期组织教师对课程愿景进行修订,以使其更加丰富、合理和适宜。 2.逐步实现规范化 教科研引领在幼儿园课程建设中具有重要作用。幼儿园可通过教科研组织、教科研制度的建立,对教科研计划、有关课题研究过程(申报立项、开题报告、中期检查、中期总结、结题报告、结题鉴定)、资料档案、经费、成果、奖励表彰等进行规范化管理,逐渐形成务实、高效的教科研管理机制,从而为教师通过教科研开展幼儿园课程建设提供支持和服务。

浅谈幼儿园民族文化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wendangku.net/doc/3d6562064.html, 浅谈幼儿园民族文化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作者:熊娅莉张志慧 来源:《科教导刊》2014年第13期 摘要本文以玉龙纳西族自治县丰富的地理环境和纳西族优秀的民族文化为背景,发掘本地区可融入幼儿园课程开发利用的各种资源,对当前本地区幼儿园开发利用纳西族文化课程资源的现状进行分析,提出在幼儿园开发利用纳西族文化课程资源的价值,并归纳整理出有针对性的幼儿园纳西族文化课程资源开发利用方式,为促进本地区幼儿园纳西族文化课程资源开发利用提供参考。 关键词幼儿园民族文化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Talking about the Development and Use of Kindergarten National Culture Curriculum Resources ——Take Yulong Naxi County as an example XIONG Yali, ZHANG Zhihui (Department of Education Sciences, Lijiang Teachers College, Lijiang, Yunnan 674100) Abstract In this paper, Yulong Naxi Autonomous rich geography and culture of the Naxi ethnic excellent backdrop to explore the region can be integrated into the kindergarten curriculum resources development and utilization of the current situation in the region the kindergarten curriculum resources development and utilization of the Naxi culture were analyzed proposed development value in the kindergarten curriculum resources Naxi culture and collate the Naxi culture targeted kindergarten curriculum resources development and utilization, to provide reference for the promotion of the region's Kindergarten curriculum resources development and utilization of Naxi culture. Key words kindergarten; national culture curriculum resources; development and use 2001年颁布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明确了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 理制度。幼儿教育是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各地幼儿园在贯彻国家文件的基本精神时应根据地方环境、资源等条件,从本园实际出发,结合幼儿的兴趣和需要,开发并实施适合本园的课程。①朱家雄在《幼儿园课程》②一书中指出我国幼儿园课程改革和发展趋势之一就是课程管理呈现多元化、自主化,幼儿园课程与社区教育和服务相融合,社区资源的综合运用越来越受到广泛关注。《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第二部分在社会的内容要求中写道:“适当

南京白局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南京白局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南京白局是南京唯一一种独特的说唱曲艺,说的是老南京的地道方言,唱的是诙谐淳朴的小曲儿。作为一种独特的地方曲艺,南京白局却一度陷入无人传承的危机,因此,充分开发与利用南京白局文化旅游资源能极大促进南京白局的传承与发展,更可为南京白局注入新的生机与动力,本文重点研究如何通过建设白局专门演出地点、改革白局演出形式,举办有关白局的文化活动,开发相关文化旅游纪念品等一系列具体举措来更好的开发与利用其文化旅游资源。 引言 作为六朝古都的南京,南京白局这一代表南京地域性文化的独特标志,在旧时曾与织锦业兴衰息息相关,而现在,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它,不仅记录着织锦工人苦中作乐的点点滴滴,更是体现出南京本土文化的发展与传承。随着时代的发展,南京白局所经历的起伏变化都与南京文化紧密相连。如《南京白局研究综述》等文献中,有的对南京白局进行了细致的研究与分类,但并未对其发现的问题提供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法,而本文重点依据南京白局现阶段面临的发展境况,与开发其文化旅游资源充分联系,使白局焕发新生的同时,更是让南京从文化与经济两个方面诠释白局的传承与

改革。 一、南京白局的旅游文化资源 (一)白局概念 白局是一种源起于南京的地方曲种,是一种极具南京本地地方特色的说唱艺术,唱的是最充满意趣儿的江南小调与明清俗曲。距今已有七百多年历史,始于明末清初的织锦业,起初是机房工人自娱的一种形式,演唱多以明清时期的俗曲、江南地方小调为主,后因演唱内容的不断丰富而发展成一种流传于大街小巷的大众化曲艺演唱艺术。南京白局诞生于云锦机房,又因后期织锦业的发展而促进白局文化的日益成熟,一直到清朝末期、民国初期,演唱内容范围涉及到民间趣事、社会新闻等等,将与生活息息相关的事情编纂在里面,白局的发展更是经历了三起三落,繁荣于清末的市井坊间,衰落于民国,又起于蒙古人民共和国成立,却又在抗日?鹫?的炮火下惨淡了下去。其中薛雷的《南京白局的历史与现状》一文中对南京白局的三起三落有着详细记载,坎坷的发展使白局有了更深的际遇,但在文化大革命之后,南京白局遭受了重创的同时,更是激发了我们作为南京本地人保护南京白局的传承与发展的一种责任感。 (二)南京白局的艺术特点 白局文化历史悠长、观赏性强、题材丰富、人物形象塑造立体生动形象。用南京方言来进行说唱和念白,词曲内容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