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运动疗法对舟桥兵腰痛的康复

运动疗法对舟桥兵腰痛的康复

运动疗法对舟桥兵腰痛的康复
运动疗法对舟桥兵腰痛的康复

运动疗法对舟桥兵腰痛的康复

陈玲

【期刊名称】《医药前沿》

【年(卷),期】2012(002)008

【摘要】目的探讨运动疗法对舟桥作业手腰痛患者的疗效.方法407 例舟桥作业手腰痛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采用超短波,传统中医按摩和运动疗法,对照组仅采用超短波、传统中医按摩治疗.结果两组经治疗3 个月后,治疗组的 Oswcsty 积分及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两组有显著性差异(P<0.01,P<0.05).结论早期运动疗法对舟桥作业手腰痛患者有明显疗效并能有效防止复发.

【总页数】2页(137-138)

【关键词】运动疗法;舟桥作业手;腰痛

【作者】陈玲

【作者单位】河南信阳71960部队卫生队,464000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454.9

【相关文献】

1.早期运动疗法对坦克乘员腰痛的康复作用 [J], 路闯; 叶应荣; 袁宏伟; 王灿亚

2.下腰痛的评定及运动疗法 [J], 陈丽霞; 华桂茹

3.腰痛常见不良姿势及其运动疗法 [J], 王雪强; 陈佩杰

4.腰痛的运动疗法 [J], 阎群

5.基于腰椎稳定性理论的慢性腰痛运动疗法研究进展 [J], 潘明荣; 陈岚岚; 韩晓鸣

非特异性下腰痛的运动疗法

非特异性下腰痛的运动疗法 陈香仙冉雯雯 (安徽师范大学体育学院,安徽,芜湖,24100) 摘要:目的:研究非特异性下腰痛的康复训练方法.方法:运用Thera-Band 渐进式康复训练系统,对32名非特异性下腰痛(NLBP)患者,进行两阶段45天的运动疗法训练,并在运动疗法前后进行临床腰痛触诊与腰功能评价。结果: VAS视觉模拟量尺显示有7人疼痛消失、25人疼痛等级显著下降;Oswestry 腰痛残疾指数呈现显著下降(P<0.05),10个部分相加由康复训练前总分384分,康复训练后降至132分.结论:两阶段运动疗法对非特异下腰痛有显著疗效,Thera-Band渐进式训练系统有助于腰背肌肉本体感觉恢复、增强椎旁肌肉力量、扩大椎间关节活动度,提高神经系统的调节能力。 关键词:非特异性腰痛;本体感觉;运动疗法 中图分类号:G80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Sport Therapeutics of Nonspecific Low Back Pain CHEN Xiang-xian RAN Wen-wen College of physical education ,Anhui Normal University Anhui wuhu 241000 Abstract: Purpose: Research on rehabilitation training methods of Nonspecific Low Back Pain. Method: The use of thera-band progressive rehabilitation system, face 32 nonspecific low back pain (NLBP) patients, use two-stage 45-day training sport therapy and sport therapy in low back pain before and after clinical palpation and functional assessment of lumbar. Results: VAS visual analogue scale showed that 7 people have disappeared pain and 25 pain level decreased significantly, Oswestry low back pain disability index showed a significant drop (P <0.05), 10 part of the sum of scores from 384 patients at pre-training, rehabilitation training to 132 hours. Conclusion: Two-stage sport therapy has a significant effect for nonspecific low back pain, Thera-Band progressive training system will help restore proprioception back muscles, enhance strength of paraspinal muscles to expand the intervertebral range of motion, improve ability to regulate the nervous system. Key words: Nonspecific Low Back Pain; Proprioception ;Sport Therapeutics 非特异性下腰痛(Nonspecific Low Back Pain, NLBP):始发于腰部的症状既没有神经根受累也没有严重的潜在疾患,既不能通过客观临床检查明确其病因,也不能通过实验室检查观察到组织病理学改变的一类腰痛的总称[1]。临床症状主要在下腰、腰骶、骶髂、臀部或腿部一组疼痛的主观感觉的下腰痛(Low Back Pain, LBP)[2]。在成年人群中60%~80%有下腰痛(LBP)史,它被认为是发生率仅次于感冒的世界性流行病,是45岁以下人群最常见的致残原因[3]。根据近年的文献回顾[4-5],引起慢性NLBP的原因包括了软组织、小关节、间盘等微病变所导致的急、慢性疼痛。NLBP有其独特的发展转归规律: 急性腰痛80%-90%均可在2个月内恢复, 但有一半的病例会再次发作, 其中的40%会发展为持续性症状。这种反复发作导致症状越来越重, 造成功能障碍, 20%的患者日常生活活动明显受限,其中5%的患者日常生活活动严 投稿日期:2009-5-20 基金项目:安徽师范大学重点科研项目项目编号:2008Xzd012 作者简介:陈香仙(1964~),女,教授,硕士生导师,从事运动损伤康复研究。

腰肌劳损康复锻炼方法

腰肌劳损康复锻炼方法 慢性腰肌劳损往往是多种因素造成的。例如,长时间的体力劳动或运动,可因腰部负荷过重而造成腰肌的损伤。长期缺乏体育锻炼的胖子,站立时重心前移,也很容易引起腰部韧带、肌肉的劳损。腰部长时间遭受风寒,也可以引起慢性腰背部僵硬、疼痛。急性损伤处理不当或治疗不彻底,也会发展成慢性腰肌劳损。劳累后加重是慢性腰肌劳损的特点,下面介绍几种效果可靠又简便易行的康复锻炼方法: 1.腰部前屈后伸运动 两足分开与肩同宽站立,两手叉腰,作好预备姿势。然后做腰部充分前屈和后伸各四次,运动时要尽量使腰部肌肉放松。 2. 腰部回旋运动 姿势同前。腰部作顺时针及道时针方向旋转各一次,然后由慢到快,由大到小,顺、逆交替回旋各八次。 3.“拱桥式” 仰卧床上,双腿屈曲,以双足、双肘和后头部为支点(五点支撑)用力将臀部抬高,如拱桥状,随着锻炼的进展,可将双臂放于胸前,仅以双足和头后部为支点进行练习。反复锻炼20~40次。 4. “飞燕式” 俯卧床上,双臂放干身体两侧,双腿伸直,然后将头、上肢和下肢用力向上抬起,不要使肘和膝关节屈曲,要始终保持伸直,如飞燕状。反复锻炼 20~40次。 5 倒走锻炼也要注意正确的方法,尤其是安全 倒走锻炼对腰肌劳损的康复有良好的作用,但也要注意方法的科学性,特别是安全性。倒走时能够强迫人体的重心后移到脚跟,锻炼腰背部肌肉,促进腰背部血液循环,缓解疼痛。可以试试倒走,看看有无效果,倒走时穿平底鞋,小步子慢走,运动量以腰部不感觉到累为宜,可以少量多次进行锻炼,过多的运动量是会加重腰痛的,要量力而行,注意安全。倒走锻炼不方便的话,可以在家中锻炼:赤足或穿平底鞋,前脚掌踩在厚度约为20毫米的书上,坚持直立,坚持直立的时间越长越好,可以感觉一下腰痛有无减轻,这和倒走锻炼的效果是一样的,更加安全,有利于坚持。倒走锻炼和负跟站立锻炼对腰痛有作用的话,可以穿一双前高后低的负跟鞋,前高后低强迫人体的重心后移到脚跟,矫正不合理姿势,锻炼腰背部肌肉,缓解疼痛,巩固倒走锻炼的效果,对腰肌劳损有康复的作用。平时要注意保持良好的姿势,不要久站久坐长时间保持一个固定的姿势,维持一个固定的姿势一旦超过了20分钟肌肉就开始紧绷,无论是什么姿势维持太久都不好,而错误的姿势是会加重腰酸背痛的。不要过度劳累进行剧烈运动,腰肌劳损康复后过度劳累还是会复发的,即便是正常人过度劳累也不行的。在日常生活中,不良的姿势,例如:不正确的坐,立,行及睡眠姿势,长时间伏

下腰痛的鉴别诊断

下腰痛的鉴别诊断(转载) 发表者:温满清1442人已访问 腰痛是以腰部一侧或两侧疼痛为主要症状的一种病证。西医的肾脏疾病、风湿病、腰肌劳损、脊椎及脊髓疾病等所致腰痛,是骨科、运动医学和康复医学中常见的疾患。治疗手段多种多样,但关键是找出引起腰痛的基础疾病,对因治疗,才有可能获得最佳疗效。 病因病理 引起腰痛病的原因很多,约有数十种,比较常见的有肾虚、腰部骨质增生、骨刺、椎间盘突出症、腰椎肥大、椎管狭窄、腰部骨折、椎管肿瘤、腰部急慢性外伤或劳损、腰肌劳损、强直性脊柱炎等。 腰背部是人体用力最多的部位,为人体提供支持并保护脊柱,对长期在办公室久坐而缺少运动的人,或是因为工作需要久站的人,长时间维持一个体位或姿势太久,就容易造成腰背部的疼痛并引发腰骶部慢性骨筋膜间隔综合征,也有的是在重复性损伤后积累发病。很多慢性腰痛病人与慢性骨筋膜间隔综合征有关,原因可能是骨筋膜间隔内压升高导致腰背筋膜下间隙消失,肌肉血流量下降,疏松脂肪组织变性。由于这种损害,造成了患者无论是多走、多坐还是多卧,都会腰疼,即长时间保持一种姿势容易产生腰疼。这是慢性骨筋膜间隔综合征的重要临床特征。 腰痛(图2) 腰痛是指腰部一侧或双侧疼痛连脊椎的一种症状,男女均有发生,女性居多。据统计,妇科门诊以腰痛为主的患者约占就诊数的10%。常见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种: 一、腰肌劳损长期从事站立操作诸如纺织、印染、理发、售货等工作的妇女,由于持续站立,腰部肌腱、韧带伸展能力减弱,局部可积聚过多的乳酸,抑制了腰肌的正常代谢,也可导致腰肌劳损而引起的腰痛。经常背重物,腰部负担过重,易发生脊椎侧弯,造成腰肌劳损而出现腰痛。 二、泌尿系统感染由于女性的尿道短而直,且尿道外口靠近肛门,常有大肠杆菌寄生,加之女性生理方面的特点,尿道口污染的机会较多,若忽视卫生,则容易发生泌尿系感染。腰痛以急、慢性肾盂肾炎所致者为多,表现为腰部胀痛、严重者沿输尿管放射至会阴部。除泌尿系统感染外,泌尿系结石、结核等疾患,亦会引起腰痛。

下腰痛的康复

下腰痛的康复 下腰痛不是一个独立的疾病,而是许多疾病的共有症状,病人常以此为主诉就诊。本症的发病率很高,就诊人数占外科的首位,康复科门诊人数的30%。下腰痛可急性发作,多数为慢性或迁延不愈,伴有腰部形态改变和功能障碍,影响日常生活、工作和劳动。近年来,各国用于下腰痛的费用逐年上升。据统计,美国每年花费于下腰痛的医疗费用约240亿美元,加上误工影响,年损失达500亿美元,可见本症除对患者造成痛苦外,也给国家造成重大损失。 多年来,医学界对下腰痛的病因、分类、诊断、治疗和预防等方面进行了大量的研究,但仍有不少问题缺乏明确一致的看法。因此,对下腰痛的深入研究仍是今后预防、医疗和康复医学工作者的重要任务之一。本章主要讨论由急慢性损伤及脊柱退行性病变所致下腰痛的康复治疗。 一、概述 下腰痛是指以下背部、腰骶部和臀部疼痛为特征的一组疾病,可伴或不伴下肢放射痛。 病因 1、脊柱本身的疾患 (1)脊柱的急慢性损伤如腰椎间盘突出症、骨折、脊柱滑脱、椎弓崩裂等。 (2)退变性骨关节病如椎管狭窄、脊柱不稳、小关节紊乱等。 (3)发育异常及姿势性疾病如移行椎、脊柱侧弯、平足等。 (4)脊柱炎症、结核、肿瘤。 2、椎管内疾患如炎症、肿瘤等。 3、脊柱旁肌筋膜疾患如急性腰扭伤、慢性劳损、肌筋膜炎、棘上、棘间韧带损伤等。 4、骶髂关节疾患如骶髂关节扭伤、分离、结核、致密性骨炎等。 5、内脏疾病牵涉痛类疾病 (1)妇科疾患如子宫及附件炎、盆腔肿瘤等。 (2)肾脏疾患如肾结石、肾肿瘤、肾下垂、肾盂肾炎等。 (3)前列腺疾患如前列腺炎、肿瘤等。 二、康复问题 1、疼痛 2、功能障碍 3、心理障碍 4、反复发作 三、康复治疗技术及原理 下腰痛是多种疾病的共有症状。临床首先应明确下腰痛是何种疾病所致。部分下腰痛继发于肿瘤、结核、化脓性炎症、自身免疫性疾病,以及内、外、妇科、神经科等疾病,应及时作原发病因治疗。多数下腰痛为急慢性损伤及脊柱退行性改变所致,为康复治疗的主要对象。对此类患者也需明确病因,详细检查,制定正确治疗方案。 (一)康复评定 下腰痛患者多有不同程度的功能障碍,对此,于治疗前、中、后均应做详细的康复评定,包括腰椎活动度测量,下肢感觉、反射、肌力检查,步态分析,ADL评定,电诊断及肌电图等。 (二)治疗原则 在病程急性期以消除或缓解疼痛为首要目的,为此作必要的卧床休息及采用各种被动疗法如腰椎牵引、推

下腰痛的诊断和治疗

---------------------------------------------------------------最新资料推荐------------------------------------------------------ 下腰痛的诊断和治疗 下腰痛的诊断和治疗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作者: 吴琼华文章号: W073526 下腰痛是骨科临床最常见的就医原因。 从专业术语看,下腰痛属于症状学范畴,其实际所指是以腰痛为根本临床表现的一类疾病的统称,但不包括伴有其他临床表现的腰椎疾病如椎间盘突出症、椎管狭窄、腰椎滑脱等。 下腰痛是影响人类健康的重要疾病,是医疗支出增加、缺勤、失能(躯体的、心理的因素)的主要原因,成为倍受关注的社会经济问题。 文献报告,成年人每年下腰痛的发生率为 15~45%,一生中有70%以上成年人受下腰痛困扰,男性发病率为 73%,女性为 88%,男女均以 3 5~ 5 5 岁为疾病高发期。 下腰痛的原因众多,发病机理复杂,临床处理棘手,骨科医生难免有这样的感叹患者腰痛,医生头痛。 鉴于下腰痛的高发病率及其危害性,关于下腰痛的健康教育日益受重视。 本文就下腰痛的诊断和治疗作一综述,以供参考。 一、关于下腰痛的定义从疼痛部位看,下腰痛分布在腰或/和骶部解剖区域。 按症状时间分为: 1 / 16

急性疼痛3月;慢性疼痛3~6 月及发作性疼痛等。 对下腰痛的描述应包括: 疼痛特征(强度、持续时间、发作频次);特异性或非特异性诊断;体能和功能情况;一般特征如性别和年龄及治疗史。 下腰痛的评价方法包括: 1、自我报告,被认为疼痛评价的金标准,因为可以如实反映疼痛特征,但有一定主观性,如视觉模拟评分法(VAS),此法简单易行,不需要语言描述。 2、问卷调查法 MPQ ,从情感、感觉、评估性方面计分,主要用于临床研究。 3、疼痛画图,画出疼痛区域和强度等。 此外还包括体能、功能性的测试等。 二、下腰痛的危险因素下腰痛的危险因素很多,主要可分为以下三个方面: 1、个人因素: 包括①年龄,35~55 岁是下腰痛的好发年龄。 随着年龄的增加,椎间盘及小关节退变不可避免,同时腰背肌肌力下降、韧带劳损,严重影响了脊柱的稳定性,使其容易发生下腰痛。 ②健康状况,一般认为,身体健康者,其四肢尤其是躯干肌肌力较强,脊柱稳定性好,而且精神状况也佳,发生慢性下腰痛的概率相对较小。 ③畸形,伴有脊柱后凸、侧凸畸形和下肢不等长的患者,躯体平

非特异性下腰痛的临床与康复

非特异性下腰痛的临床与康复 非特异性下腰痛(Nonspecific low back pain,NLBP)是一类临床找不到确切的组织病理结构改变,又不能通过客观检查确诊病因的下腰痛总称。下腰痛(low back pain,LBP)是指下腰、腰骶、骶髂、臀部或腿部一组疼痛的的主观感觉,伴有腿部疼痛、麻木和无力就称为坐骨神经痛。有60%-80%的成年人在生活中有过LBP的经历,是仅次于上呼吸道疾患儿就诊的第二位常见的临床症状,是45岁以下人群最常见的致残原因 英美政府相继颁发的LBP联邦指南把LBP分为三类1.潜在的严重的脊柱疾患:脊柱肿瘤、感染、骨折或马尾综合征等“红牌”性LBP;2.坐骨神经痛:腰痛伴有下肢症状,提示有神经根受累的LBP;3.非特异性下腰痛(nonspecific low back pain,NLBP):始发于腰部的症状,既没有神经根受累也没有严重的潜在疾患的LBP。 一、非特异性下腰痛特点和病因 (一)特点 非特异性下腰痛的恢复一般较快。发病3天以内的病人90%在2周内恢复。多样化样本的断面研究预后不理想。这与初级保健的指导水平有关。大多数急性和慢性疼痛问题不管治疗还是不治疗都以其自然的方式缓解。1/3的病人在1周内、2/3的病人在7周内充分地改善。复发很常见,6周内约有40%的病人复发。大多数的复发不致残,但呈现出慢性反复进行性加重。 (二)病因 到目前为止,非特异性下腰痛的病因还不清楚,主要危险因素如下: 1.年龄的增长对椎间盘的直接血供在15-20岁之间丧失,此后椎间盘成为人体中最大的无血供组织,因而椎间盘容易发生退行性改变,从而导致纤维环脆性增加,纤维环容易撕裂。20岁出现纤维环撕裂的人占7%,30岁20%,40岁41%,50岁53%,60岁85%,70岁以上92%。随年龄的增加患腰痛的可能性明显增加。但老年人的其他高危因素(如骨质疏松)增加,导致NLBP最终有转化成特异性LBP(压缩性骨折、椎骨滑脱)的趋势。 2.首次发作史首次LBP发作后,再发的可能性增加4倍。一旦患过LBP,即有可能再发第二次。NLBP病史是最好的LBP预测指标。 3.职业因素职业因素包括搬重物时上举、扭转、身体震动以及重复次数,以及心理状态(职业满意度)相关。研究发现工作时躯干屈曲>60度,总时间>5%,躯干旋转>30度,总时间>10%,搬物负重>25kg,一天工作重复>15次,

运动训练性下腰痛患者肌肉及腰椎组织的生物力学变化

运动训练性下腰痛患者肌肉及腰椎组织的生物力学变化邱燕春 【期刊名称】《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年(卷),期】2007(011)049 【摘要】目的:以运动训练所致下腰痛患者为对象,观察运动疗法治疗下腰痛患者肌肉及腰椎组织的生物力学变化.方法:试验于2006-06/2007-01在广州体育学院康复中心完成.①试验对象:经运动训练引起下腰痛的患者18例,均对本试验知情同意.纳入标准:经骨科专科体检诊断为慢性下腰痛,除外骨关节性及椎管性下腰痛病变,症状持续在3个月以上,近5年内无腰部手术或心血管、神经系统方面的疾病.拍摄腰椎正侧位X光片,未见脊柱、腰椎异常,但可见腰椎前凸过度(54.89±6.12)°,超过正常.经视觉类比法确定疼痛程度在5以下.②试验方法:18例患者随机分为运动组和对照组,每组各9例,运动组按体疗方案实施运动疗法;对照组以服用止痛药为主.③试验评估:采用问卷法和试验法,所有受试者分别于试验前后填写中文版的《Roland-Monrris下腰痛功能障碍调查表(RMDQ)》和《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同时在试验前、后测试腹背肌耐力、腰部活动度、腰椎前凸曲度及运动疗法后的疼痛改善等指标.结果:纳入18名下腰痛患者,均进入结果分析,无脱落.①试验前,RMDQ和ODI得分、腹背肌耐力、腰部活动度、腰椎前凸曲度两组间差异无显著性,试验后差异有显著性(P<0.05,P <0.01).②试验前后,运动组RMDQ和ODI得分、腹背肌耐力、腰部活动度、腰椎前凸曲度差异有显著性(P<0.05,P<0.01),而对照组差异无显著性(P>0.05).③试验后,运动组9人中有8人疼痛得到了不同程度的缓解,且病情都有一定程度的改善;对照组只有3人疼痛得到缓解,没有病情改善情况.结论:①重点加

下腰痛机制及康复策略

下腰痛机制及康复策略 浙江医院康复 科 章睿

下腰痛概述?下腰痛是一组彼此有内在关 联的病理变化的外在表现。 在不同的患者中,其核心病 理变化可有很大不同,但外 在表现均为疼痛。 ?下腰痛的康复主要采用运动 训练、生活指导、物理因子 治疗、药物治疗与矫形器治 疗。

可能导致下腰痛的四个环节 1.1.腰部组织结构的损伤及继发的病理变化腰部组织结构的损伤及继发的病理变化 2.2.感觉传入系统的病理改变感觉传入系统的病理改变::传入系统的病理改变:痛觉过敏(放大的痛觉反应)、触摸痛(非有害性刺激引发的疼痛),如脊髓损伤、截肢后。由于中枢神经系统的可塑性,当疼痛刺激高强度(持续、密集)的传入脊髓背侧神经元,这些神经元逐渐形成了敏感化神经元,机械性刺激感受器接收的阈下传入信号变为痛性刺激化神经元,机械性刺激感受器接收的阈下传入信号变为痛性刺激.. 3.3.大脑认知的改变:痛觉大脑认知的改变:痛觉““记忆记忆”” 4.4.情绪改变:焦虑与抑郁情绪改变:焦虑与抑郁

下腰痛病因分类 由严重疾病的“红色预警”所致(2%2%))? 1.1.由严重疾病的“红色预警”所致(?如:肿瘤、感染、骨折、其他(马尾 ?综合症、脊柱外因素等) 10%)) 由神经根受压所致(<10% ? 2.2.由神经根受压所致(< 由“非特异性”机械因素所致(8585--90% 90%))? 3.3.由“非特异性”机械因素所致( 非特异性腰痛?---- ----非特异性腰痛

非特异性腰背痛 ?起源于骨骼肌肉的机械性腰背痛,疼痛感受器位于:骨、关节突关节、肌肉、结缔组织、骨膜、椎间盘第三层纤维环和血管周围组织。神经根和脊髓没有受累,没有恶性病变和椎体外病变的证据。

腰肌劳损者的5种运动康复方法

腰肌劳损者的5种运动康复方法腰肌劳损,又称功能性腰痛、慢性下腰损伤、腰臀肌筋膜炎等,实为腰部肌肉及其附着点筋膜或骨膜的慢性损伤性炎症,是腰痛的常见原因之一。一般可以外敷(古顺敷堂腰肌贴)冶疗,掏宝有,同时配合下列运动锻炼: 01 仰卧保健 腰肌劳损患者自然仰卧,注意双脚、双肘以及头部等五点支撑在床上,然后用力挺起,使腰、背、臀部离开床面,维持感到疲劳时,再恢复平静的仰卧位休息,按此方法反复进行10分钟左右,每天早晚各锻炼一次。 02 转胯运腰 两腿分开,稍宽于肩,直立全身放松,双手叉腰,调匀呼吸。胯部先向左、再向前、向右、向后,围绕腰的中轴,做水平转圈动作。转胯1圈为1次,可做15-30次,再反方向做同样动作。其转圈的幅度逐渐加大,上身要基本保持直立状态,腰部随胯部的旋转而动,身体不能过分的前仰后合。 03 倒走 选择相对开阔、平坦、安全性好的场地进行倒走。双手叉腰或左右摆动,挺胸收腹,行走时脚尖稍离或轻擦地面。倒走时还要配合深呼吸,即起步时深吸气,向后退步时深呼气。如上反复练习,可根据场地情况走直线或圆圈,最好坚持每日2次,除了准备和放松活动,

每次倒行5~10分钟。倒行应循序渐进,量力而行,步履适中、快慢适度,全身放松,以锻炼后少量出汗、轻微的疲劳感次晨消失为适宜的运动量。 04 增强腰部肌肉力量 身体直立,双手置于头后部,腰要打直,膝盖微屈,然后慢慢向前弯腰,直到上半身基本与地面平行,然后再慢慢抬起恢复初始位置。 05 单侧抱膝运动 仰卧位,双膝屈曲,然后臀部用力夹紧,收缩腹部,再双手抱单膝靠近胸部,然后恢复原来位置,重复5次,换另一侧膝部。此运动可牵拉下背部及膝后方肌肉及对侧髋部肌群。 腰肌劳损自测 1 久坐、久站或弯腰时腰痛,弯腰双手搬起重物时,腰痛会加重。 2 劳累时腰痛加重,休息时减轻;适当活动和经常改变体位时减轻,活动过度又加重。 3 不能坚持弯腰工作,常被迫时时伸腰或以拳头击打腰部以缓解疼痛。 4 腰部肌肉的起止点按压会疼痛,压揉一会儿会明显缓解。腰部有压痛点,多在骶棘肌处,髂骨脊后部、骶骨后骶棘肌止点处或腰椎横突处。

下腰痛的生物力学特点及康复_胡永善

收稿日期:2003-04-10;修订日期:2003-06-08 作者简介:胡永善(1948-),男,江苏籍,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运动的中枢性控制与周围性影响的研究 专家笔谈 下腰痛的生物力学特点及康复 胡永善 (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康复医学科,上海 200040) 摘要:下腰痛为临床常见病,尽管其病因复杂,但生物力学的改变始终是一重要原因,下腰椎及其周围组织的生物力学改变无可避免地导致组织病理、生化、解剖等方面的问题,并互为因果,导致下腰痛迁延难愈和反复发作。椎间盘力学特性的改变、椎间盘退变以及椎间盘的突出等与下腰痛的发生直接相关;脊柱运动环节中小关节突生物力学特点的改变,后关节紊乱及由此而引起的不稳定因素对于下腰痛的发生发展,以及预后都有着重要的影响,此外,腰腹肌的稳定性对于下腰痛预后有着重要的作用。可见下腰痛的康复治疗必须立足于下腰椎及其周围组织的生物力学改变和变化。 关键词:生物力学;下腰痛;小关节;后关节紊乱;椎间盘突出 中图分类号:R681 5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7234(2004)02-0073-03 前 言 下腰痛为临床常见病,尽管其病因复杂,但生物力学的改变始终是一重要原因,下腰椎及其周围组织的生物力学改变无可避免地导致组织病理、生化、解剖等方面的问题,并互为因果,导致下腰痛迁延难愈和反复发作,因此,有必要重温一下下腰痛生物力学的一些特点,并制定相应的康复对策。 1 腰椎间盘生物力学特点及其与疼痛的关系 1 1 椎间盘力学特性的改变 椎间盘维持着中轴骨髂的正常功能,通过相邻的椎体来稳定脊柱并维持其排列。椎间盘允许椎骨间相互运动,从而使脊柱具有柔韧性,同时还可以吸收分布到脊柱上的纵向载荷和能量,其结构决定了它具有这多种功能[1,6,7]。 椎间盘的生物力学功能不仅仅取决于纤维环和髓核,也取决于软骨终板。正常椎间的力学功能可总结如下:髓核在静态载荷下主要作为一种液体产生较大的流体静力学压力。髓核中高浓度带负电的蛋白多糖产生的膨胀压力机制,加上纤维环的完整性,可维持椎间盘的高度,并对承载和转移载荷的机制起一定作用。纤维环较高的拉伸模量显示纤维非常适合于抵抗较大的拉伸应力[1]。特别是具有最大拉伸模量的外纤维环能在压缩、弯曲或旋转载荷下,最大限度地减轻椎间盘膨胀和降低纤维环产生的应变。 椎间盘的物理变化(如脱出)一方面是因为腰椎运动环节承受了较高的旋转负荷所致[2]。在人体振动实验研究中,已经确定了腰椎段的运动特征和自振动频率,腰椎段运动环节的组织在全身51H z 自振动频率运动中有最大的受伤可能性[2,8]。许多交通工具的工作频率都接近于人体自振动频率,因此,汽车司乘人员最易患腰背损伤疾病[14]。负荷与承受振动作用时间关系是一条典型的疲劳曲线。当负荷超过70%时,实验样品仅仅只能承受几次振动;当负荷低于30%时,几乎所有实验样品都能承受5000次以上的振动负荷而不出现疲劳现象,在轴向压缩力作用下,骨折总是先出现在终板位置,纤维环不会损伤[8,11]。腰椎承受重复性屈曲负荷和轴向扭转负荷会使终板、关节平面、纤维环及关节韧带等过早出现损伤。另一方面:压缩力引起的椎间盘损伤会加重它的退行性变化,退行性病变的椎间盘稳定性差和向外凸出增大,这时的间盘性能就像一个厚壁圆柱筒,而不是一个压力腔,作用于髓核上的应力就成为较大的压缩应力,而不是相对较小的拉伸应力,髓核也会出现严重的扭曲[7,8]。 由年龄而发生的椎间盘结构、成分和功能退化、以及腰椎过分疲劳或受到暴力损伤造成中轴骨的两种临床最常见疾病:脊椎退变性疾病和椎间盘突出。 椎间盘的退化还可以导致相邻椎体的活动受到限制,椎间关节面可能出现退变或进一步加剧,除活动受限外,脊椎退变性疾病还可以引起疼痛,当骨刺压迫脊髓或神经根时将导致神经功能障碍,由于椎

下腰痛的诊断和治疗

下腰痛的诊断和治疗 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作者:吴琼华 文章号:W073526 下腰痛是骨科临床最常见的就医原因。从专业术语看,下腰痛属于症状学范畴,其实际所指是以腰痛为根本临床表现的一类疾病的统称,但不包括伴有其他临床表现的腰椎疾病如椎间盘突出症、椎管狭窄、腰椎滑脱等。下腰痛是影响人类健康的重要疾病,是医疗支出增加、缺勤、失能(躯体的、心理的因素)的主要原因,成为倍受关注的社会经济问题。文献报告,成年人每年下腰痛的发生率为15~45%,一生中有70%以上成年人受下腰痛困扰,男性发病率为73%,女性为88%,男女均以3 5~ 5 5岁为疾病高发期。下腰痛的原因众多,发病机理复杂,临床处理棘手,骨科医生难免有这样的感叹“患者腰痛,医生头痛”。鉴于下腰痛的高发病率及其危害性,关于下腰痛的健康教育日益受重视。本文就下腰痛的诊断和治疗作一综述,以供参考。 一、关于下腰痛的定义 从疼痛部位看,下腰痛分布在腰或/和骶部解剖区域。按症状时间分为:急性疼痛≤3月;慢性疼痛≥3~6月及发作性疼痛等。对下腰痛的描述应包括:疼痛特征(强度、持续时间、发作频次);特异性或非特异性诊断;体能和功能情况;一般特征如性别和年龄及治疗史。下腰痛的评价方法包括:1、自我报告,被认为疼痛评价的金标准,因为可以如实反映疼痛特征,但有一定主观性,如视觉模拟评分法(VAS),此法简单易行,不需要语言描述。 2、问卷调查法MPQ ,从情感、感觉、评估性方面计分,主要用于临床研究。 3、疼痛画图,画出疼痛区域和强度等。此外还包括体能、功能性的测试等。 二、下腰痛的危险因素 下腰痛的危险因素很多,主要可分为以下三个方面: 1、个人因素: 包括①年龄,35~55岁是下腰痛的好发年龄。随着年龄的增加,椎间盘及小关节退变不可避免,同时腰背肌肌力下降、韧带劳损,严重影响了脊柱的稳定性,使其容易发生下腰痛。②健康状况,一般认为,身体健康者,其四肢尤其是躯干肌肌力较强,脊柱稳定性好,而且精神状况也佳,发生慢性下腰痛的概率相对较小。③畸形,伴有脊柱后凸、侧凸畸形和下肢不等长的患者,躯体平衡性下降。因为要维持相对良好的姿势和步态,就必须通过脊柱和腰背肌进行功能代偿,其结果是导致脊柱退变和腰肌劳损引起下腰痛。 2、职业因素: ①重体力劳动,下腰痛的发生与从事重体力劳动有关。Matsui等调查的结果表明,下腰痛的发生与体力劳动的强度呈正相关。②频繁弯腰和扭转,要求经常弯腰和扭转的职业,如推、拉、抬重物等会加速椎间盘、小关节退变和腰部肌肉、韧带劳损,产生下腰痛。③重复性工作,不仅会加速椎间盘、小关节及韧带劳损,而且由于反复做同一动作,容易引起肌肉尤其是腰背肌疲劳,削弱了其对脊柱的稳定作用,发生下腰痛。④静止性姿势,腰椎所受负荷的大小与体位有关。在要求长时间坐位或站立位的职业中,下腰痛的发生率一般较高。如果在坐位或立位超过2小时,下腰痛的发生明显增多。这是由于在此体位时腰部所受负荷较大,椎间盘及后部韧带容易发生劳损;另外要维持这一姿势需要腰背肌参与,而腰背肌长时间收缩会出现疲劳,更容易发生腰痛。有研究认为,驾驶员容易发生腰痛与其长期处于坐位有关。

_下腰痛的康复

下腰痛的康复 1、什么是下腰痛? 下腰痛是指以下背部、腰骶部和臀部疼痛为特征的一组疾病,可伴或不伴下肢放射痛。下腰痛不是一个独立的疾病,而是许多疾病的共有症状,病人常以此为主诉就诊。本症的发病率很高,就诊人数占外科的首位,康复科门诊人数的30%。下腰痛可急性发作,多数为慢性或迁延不愈,伴有腰部形态改变和功能障碍,影响日常生活、工作和劳动。 2、引起下腰痛的常见疾病都有哪几种 1、脊柱本身的疾患 (1)脊柱的急慢性损伤如腰椎间盘突出症、骨折、脊柱滑脱、椎弓崩裂等。(2)退变性骨关节病如椎管狭窄、脊柱不稳、小关节紊乱等。 (3)发育异常及姿势性疾病如移行椎、脊柱侧弯、平足等。 (4)脊柱炎症、结核、肿瘤。 2、椎管内疾患如炎症、肿瘤等。 3、脊柱旁肌筋膜疾患如急性腰扭伤、慢性劳损、肌筋膜炎、棘上、棘间韧带损伤等。 4、骶髂关节疾患如骶髂关节扭伤、分离、结核、致密性骨炎等。 5、内脏疾病牵涉痛类疾病 (1)妇科疾患如子宫及附件炎、盆腔肿瘤等。 (2)肾脏疾患如肾结石、肾肿瘤、肾下垂、肾盂肾炎等。 (3)前列腺疾患如前列腺炎、肿瘤等。

3、下腰痛的常见疼痛类型和原因 1、肌筋膜痛是下腰痛最常见的原因之一。由下腰部肌肉、筋膜鞘、肌间膈等组织的伤害感受器受到机械性损伤所致,临床除疼痛外还表现为反射性痉挛、肌力下降等。导致肌筋膜痛的常见因素有损伤、肌痉挛、疲劳和炎症。 2、关节、韧带痛当腰部姿势异常或腰部活动形成异常力量时,腰椎关节突关节及骶髂关节囊的伤害感受器受机械或化学刺激所致。如晚期妊娠、久坐工作、穿高跟鞋、剧烈运动、超负荷工作等。 3、骨性痛凡进入腰椎或骶椎松质骨内的血管,其周围感受器受到刺激,即可产生腰、骶部的疼痛。如压缩性椎体骨折、骨质疏松所致的椎体变形,均可引起疼痛。 4、血管性疼痛由椎体静脉丛的静脉壁内神经末梢受静脉压升高等机械性刺激所致。如椎间盘突出、椎体移位骨折或椎管内肿瘤压迫等,均可增加椎管内压而产生疼痛。 5、硬脊膜痛当硬脊膜前或椎管内的神经根袖伸展部位有压迫性损害时,可产生中线及其附近的下背痛;腰椎或上段骶椎骨折,骨折后向后外侧移位,或腰椎外伤性脱位,腰椎间盘突出症均可挤压硬膜腹面或硬膜袖而产生腰背疼痛。 4、下腰痛患者的主要症状表现 1、疼痛是下腰痛患者主要主诉的问题。急性疼痛一般由致病因素直接所致,通过即时有效的治疗,其疗效大多良好。慢性疼痛病因较为复杂,是康复治疗的重点。 2、功能障碍包括腰椎活动度受限、腹背肌力减退、腰椎稳定性下降、脊柱侧弯及神经损伤等,对日常生活能力,工作能力等均有很大影响。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