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进一法、去尾法教学反思

进一法、去尾法教学反思

进一法、去尾法教学反思
进一法、去尾法教学反思

商的近似值教学反思

教学内容人教版五年级上册第39页例10。

设计思想本节课是教学求商的近似数中进一法、去尾法实际运用的教学,由于进一法和去尾法的概念都比较抽象,加之小学生的直观思维,教师可以用现实实例将学生引入现实事例中,引发学生讨论问题的兴趣,然后通过大量实例问题,让学生去研究、讨论让学生对进一法、去尾法的来由、用法有一个初步的认识,再通过课后的小结使学生对进一法、去尾法产生深刻的认识。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让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进一步理解有时需要用“去尾”和“进一”的方法求近似值,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小数近似值的含义。

2、能力目标引导学生应用所学的计算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进一步感受数学知识的实际应用价值,提高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使学生进一步掌握用“去尾”和“进一”取商的近似值的方法,能较熟练地按要求取商的近似值。

教法生活实例引入法、自主探究法

课前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教学步骤

一、复习旧知、开门见山、谈话导课、自然过渡今天要学习的新知。

二、探究新知

1、通过分饮料给小朋友喝的例题,提问:说说获得什么数学信息?追问:你会列式吗?学生列式并计算。

根据学生回答,问:你认为这题应该保留什么数?为什么?除到什么地方就可以不除了?质疑:根据以前所学的“四舍五入”法求近似数,为什么这题保留整数,看十分位,十分位上是6,应该用五入法,应该是7,怎么你们同意是

6个呢?

根据学生回答,教师小结:根据实际情况,我们把这种类型的题目叫做“进一法”。(板书:进一法)说明:像这样的题目,直接用约等于几即可。

2、通过老师买作业本的例题,你获得什么信息?怎么计算? 根据学生回答,教师小结:这种方法叫做“进一法”,也就是不管后面的数是几,都要向前一位进一。(板书:进一法)

三、合作学习

对比前面的两个例题,比较两种方法的异同。提问:这一题跟刚才一题相比,有什么相同点?又有什么不同点?让学生明确:(1)两种方法都是题目中并没有要求,而我们根据实际情况自觉地取了商的近似值,并且都是取整数商,。(2)都不能用四舍五入法。(3)第一种情况不管余数是几,都只能舍去,所以叫“去尾法”;而第二种情况不管余数是几,都只能在商的个位上加上1,所以叫“进一法”。将求商的近似值的各种情况作了梳理与比较,,引导学生理解:在解决实际问题时,有时不适宜用“四舍五入”的方法求商的近似值,而应采用“去尾”或“进一”的方法求近似值,使学生对商的近似值的实际意义以及如何求商的近似值有更为全面的理解

四、精讲点拨

“四舍五入”法取近似值只适用于一般情况,在现实生活中解决问题时,有时要根据实际需要,用“进一法”或“去尾法”来取商的近似值。

五、基础训练

1、按要求取近似值

2、判断

六、巩固训练

1、练习。1. 有20个苹果,每袋最多放9个,需要几个袋子?

2、有11吨煤,用载重2吨的货车去运,需运几车?

3、手工课上,同学们制作一只风筝需要0.18km的风筝线,现在有4.8km的风筝线,可以做几只这样的风筝?

4、张老师计划用500元钱买体育用品。他用225元买了5个篮球,剩下的钱购买足球,每个足球72元,可以买几个足球?

这一强化训练,能帮助学生进一步体会用去尾法、进一法求商的近似值的实用价值;提高思维的灵活性,根据题意很快地作出判断,迅速确定解决问题的方案。

七、课堂小结今天学习了什么?你对商的近似值有了哪些新的认识?你又有哪些收获?。

板书设计:

商的近似值应用

方法:四舍五入普通情况

去尾法剩下的东西不够

进一法剩下的东西不能舍弃

教学反思:课前通过生活中实例,把学生引入研究讨论问题的情景中,同时对此类问题也产生了较大的兴趣。通过大量的实例让学生明白在解决现实生活中的具体问题时要根据实际情况来选择四舍五入法、进一法和去尾法。最后,再通过学生的自我反思、概括使教学效果得到进一步落实。本节课学生通过自己的研究、讨论,学生对取商的近似值有着深刻的印象,教学效果比较好。

存在的几点不足:

1、在教学过程中,没有将“去尾法”和“进一法”概念讲清楚,重点不突出。

2、在实际生活中,什么情况使用“去尾法”,什么情况使用“进一法”,应该让学生开动脑筋,自由阐述,但在这方面,自己做的不够。

3、没有真正的信任学生,放手课堂,自己讲的太多,学生说的太少。

4、此次教研活动的主题是“解决问题”,在这堂课里,没有紧紧的围绕这个主题来上,较多的是完成教学任务,这是以后需要改进的地方。

解决问题“进一法”和“去尾法”(建议收藏)

解决问题( 进一法去尾法)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能够结合实际情况,用“去尾法"和“进一法"截取商的近似值 2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灵活解决问题的能力 3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重点体会用“去尾法”和“进一法”求商的近似值的合理性 难点会区别和联系“去尾法”和"进一法" 与"四舍五入法”. 教学过程 例12 (1)。小强的妈妈要将2。5千克香油分装在一些玻璃瓶里, 每个瓶最多可盛0.4千克,需要准备几个瓶? 122。5÷0。4=6。25 (个) 6.25≈6, 需要六个瓶子 6个瓶子只能装2.4千克,需要准备7个瓶子. 2.5÷0。4≈7(个) 答:需要准备7个瓶。 ★进一法 ?像这样的题目,我们要根据实际情况,采用“进一法”来求出商的近似值。

进一法——就是在保留整数时,无论十分位上的数是多少,一律往整数部分进一. 例12 (2).王阿姨用一根25米长的红丝带包装礼盒。每个礼盒 要用1.5米长的丝带,这些红丝带可以包装几个礼盒? 25÷1。5=16。666……(个) 25÷1。5≈16 (个) 答:这些红丝带可以包装16个礼盒 ★去尾 像这样的题目,我们要根据实际情况,采用“去尾法”来求出商的近似值。 去尾法—-是在保留整数时,无论十分位数上的数是多少,一律去掉. 巩固练习 (1)张老师带100元去为学校图书室买新词典, 他可以买回几本? 18.5元 学生独立完成 100÷18.5≈5 (本)

答:他可以买回5本词典. (2)果农们要将680千克的葡萄装进纸箱运走, 每个纸箱最多可以盛下15千克.需要几个纸箱? 学生审题 集体订正 680÷15 ≈46(个) 答:需要46个纸箱。 对比两个题目: 同样是取商的近似数有什么不同? 进一法 2。5÷0。4=6。25 (个) 2。5÷0.4≈7(个) 去尾法 25÷1.5=16.666······(个) 25÷1。5≈16 (个) 四舍五入法 ?”。“进一法"和“去尾法”是不同于“四舍五入"法的求近似值的方法。求近似值的方法有三种,但又各不相同。。..。。。文档交流 ?“四舍五入"法在一般求近似值时可以广泛应用. ?“进一法”和“去尾法”是解决实际问题时根据实际生活需求求近似值. ①:张老师带100元去为学校图书室

人教版五年级数学上册进一法、去尾法教案

解决问题:根据实际情况取商的近似值 执教者:笑嘻嘻 教学内容:教材P39例10及教材练习九第7、8题。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在实际应用中,会灵活的选用“去尾法”和“进一法”取商的近似值,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在对生活实际问题的讨论过程中,培养学生分析、比较、灵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并学会与他人合作,与人交流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生对不同生活情境的分析与思考,体会近似值的生活意义。教学重点:根据实际需要取商的近似值。 教学难点:分析并理解除法应用题的解题思路。 教学准备: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导入:数学来源于生活,也要应用于生活。在生活中,我们经常要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来解决问题,这节课我们就利用所学的知识解决问题。(板书课题:解决问题) 1.小强是用50元买了12个文具盒,平均每个文具盒多少钱? 二、互动新授 1.出示教材第39页例10的第(1)题: 小强的妈妈要将2.5千克香油分装在一些玻璃瓶里,每个瓶最多可盛0.4千克。需要准备几个瓶? 先让学生读题并思考:这道题的条件和问题是什么?怎样列式? 引导学生自主列出算式并计算:2.5÷0.4=6.25(个) 师引导学生思考,瓶子的个数都是整数,怎样取近似值? 学生可能会想到用“四舍五入”的方法来取商的近似值:即2.5÷0.4≈6(个) 这时,教师启发学生思考:6个瓶子能装下2.5千克香油吗? 验证:装不下,因为6×0.4=2.4(千克),还剩下0.1千克装不下。所以需要7个瓶子。 教师引导学生观察小结:虽然6. 25的十分位的“2”比5小,但在这里仍然要向前一位进一。这种取近似值的方法称为“进一法”。(板:进一法) 引导学生想一想,生活中的哪些实际问题需要用“进一法”取近似值? (如至少需要几个箱子,至少需要几辆车等) 再来看看王阿姨遇到的问题,如何解决? 2.出示教材第39页例10第(2)题: 王阿姨用一根25米长的红丝带包装礼盒。每个礼盒要用1.5米长的丝带,这些红丝带可以包装几个礼盒? 引导学生读题,并分析题意,独立尝试列式解答: 25÷1.5=16.666……(个) 让学生想一想:怎样取近似值?包装17个礼盒,丝带够吗? 引导学生进行讨论,汇报: 包装17个礼盒,即1.5×17=25.5 (m),丝带不够。 师引导并小结:虽然16.666……的十分位的“6”比5大,但我们根据实际情况,去掉小数点后的尾数。也说是无论十分位上的数是多少,一律去掉。这种取近似值的方法叫“去尾法”。(板书:去尾法)

《用“进一法”和“去尾法”解决问题》备课教案

用“进一法”和“去尾法”解决问题 教学目标: 1.学会利用有余数除法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简单的实际问题。 2.进一步加深学生对有余数除法的理解。 3.提高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用有余数除法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简单的实际问题。结合实际情况,灵活判断去掉余数后,商是否加1。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趣引入 你们喜欢春游吗?看一下 这个班的同学们,他们来到公园可高兴了,他们正在去划船呢,你们想去看看吗? 二、探索新知 出示例5: 引导学生观察。 问:你知道了什么?怎样解答?“至少”是什么意思?指名学生回答。 22÷4=5(条)……2(人) 问:他们至少要租几条船? 通过计算发现:如果租5条船,还多出2人,应该再租1条船,一共要租6条船。即:5+1=6(条) 归纳:在解决租船、租车、装载等问题时,计算后如果有余数,最后的结果应用商加1。 检验:每条船最多坐4人,5条船最多坐20人,6条 船肯定能坐22人,解答正确。 小结:运用有余数除法解决租船等问题时,商加1才是最后的结果。 三、巩固练习 书p67做一做第1题:问:这是一道什么类型的题?(装载问题)装载问题应该注意什么?(商加1)

指明学生读题,说一说解题思路,最后集体订正。 第2题: 指名学生看图说图意,解答后说一说思考过程,最后订正。 问:这些钱是多少钱? 让学生独立完成,并说一说解题过程。 四、补充练习: 第一小队共有9名队员,他们打算去“恐龙乐园”进行野营。让我们一起来为他们打理野营装备吧。 (1)香肠20包,平均每人分得__包,还剩__包。 (2)苹果30个,平均每人分得__个,还剩__个。 (3)矿泉水40瓶,平均每人分得__瓶,还剩__瓶。 (4)每3人公用一个平底锅,必须准备__个平底锅。 (5)每2人公用1顶帐篷,必须准备__顶帐篷。 (6)每顶帐篷需用8颗地钉,必须准备__颗地钉。 让学生独立完成,集体订正时说一说思考过程。 五、总结:略。 板书设计: 解决问题(一) 22÷4=5(条)……2(人) 一共要租6条船。即:5+1=6(条)

三角函数的诱导公式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课题名称:三角函数的诱导公式(一) 课程模块及章节:必修4第一章节 教学背景分析 (一)课标的理解与把握 能够借助三角函数的定义及单位圆中的三角函数线推导三角函数的诱导公式 (二)教材分析: 本节课教学内容“诱导公式(二)、(三)、(四)”是人教版数学4,第一章1、3节内容,是学生已学习过的三角函数定义、同角三角函数基本关系式及诱导公式(一)等知识的延续和拓展,又是推导诱导公式(五)的理论依据。 (三)学情分析: 如何引导学生从单位圆的对称性与任意角终边的对称性中,发现问题,提出研究方法. 教学目标 1记忆正弦、余弦的诱导公式. 2. 诱导公式并运用其进行三角函数式的求值、化简以及简单三角恒等式的证明. 教学重点和难点 运用诱导公式进行简单三角函数式的求值、化简与恒等式的证明 教学准备、教学资源和主要教学方法 模型、直尺、多媒体。 自主性学习法;反馈练习式学习法 教学过程 教 学环节教师为主的活动 学生为主 的活动 设 计 意 图 导入新课一.问题引入: 角的概念已经由锐角扩充到了任意角,前面已经学习过任 意角的三角函数,那么任意角的三角函数值.怎么求呢先看一个 具体的问题。 求390°角的正弦、余弦值. 一般地,由三角函数的定义可以知道,终边相同的角的同 一三角函数值相等,即有: sin(+2kπ) = sinα,cos(+2kπ) = cosα,ta n(+2k π) = tanα (k∈Z) 。 (公式一) 通过复习 知识引人 新课 激 发 学 生 的 学 习 兴 趣 目 标 引 把学习目标板在黑板的右上角,并对目标进行解读。

领 活动导学二.尝试推导 由上一组公式,我们知道,终边相同的角的同一三角函数 值一定相等。反过来呢 问题:你能找出和30°角正弦值相等,但终边不同的角吗 角π与角的终边关 于y轴对称,有 sin(π ) = sin , cos(π ) = cos ,(公式二) tan(π ) = tan 。 因为与角终边关于y轴 对称是角π-,,利用这种对称关系,得到它们的终边与单位 圆的交点的纵坐标相等,横坐标互为相反数。于是,我们就得 到了角π与角的三角函 数值之间的关系:正弦值相等, 余弦值互为相反数,进而,就得 到我们研究三角函数诱导公式 的路线图: 角间关系→对称关系→坐 标关系→三角函数值间关系。 三.自主探究 问题:两个角的终边关于x 轴对称,你有什么结论两个角的终边关于原点对称呢 角与角的终边关于x轴对称,有: sin() = sin , cos() = cos ,(公式三) tan() = tan 。 角π + 与角终边关于 原点O对称,有: sin(π + ) = sin , cos(π + ) = cos ,(公式四) tan(π + ) = tan 。 上面的公式一~四都称为三角函数的诱导公式。 结论:α π α π α± - ∈ ? +, , ) ( 2Z k k的三角函数值,等 于α的同名函数值,前面加上一个把α看成锐角时原函数值的 符号. 学生阅读、 观察、思 考、讨论交 流。 提问式回 答,教师再 补充完整。 学生观察 图形,思考 学生观察、 思考、讨论 以 问 题 式 给 出, 把 课 堂 较 给 学 生, 激 发 学 生 学 习 的 自 主 性。 培 养 学 生 的 空 间 想 象 能 力

进一法和去尾法

扩展资源 进一法和去尾法 进一法 进一法是去掉多余部分的数字后,在保留部分的最后一个数字上加1。这样得到的近似值为过剩近似值(即比准确值大)。例如,一个麻袋能装小麦200斤,现有880斤小麦,需要几个麻袋才能装完?用200去除880,商为4,余数为80,即使用4个麻袋不可能装完,因此必须采用进一法用5个麻袋才能装完。 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四舍五入法不一定是可以,有时会用到进一法,并且做题的学生千万要把进一法和四舍五入分开。(即省略的位上只要大于零都要进一位)。 去尾法 去尾法是一种常用的数学取值方法,其取的值都为近似值,这种方法常常被用在生活之中。去尾法是去掉多余部分的数字,而保留部分不变。这样得到的近似数为不足近似数(即比准确值小)。 去尾法一般是把所要求去尾的数值化成小数后去掉小数部分,取整数部分有一符号可表示。“()” 例:(3.25789)=3 (π)=3 去尾法的实际应用很多,如“裁布制衣”问题,在布料有多余时,通常舍去这部分。例如,7尺布可做一件衣服,20尺可做这样的衣服几件?显然只能做两件,余下的6尺不够做一件,只好舍去。 四舍五入法

在取近似数的时候,如果尾数的最高位数字是4或者比4小,就把尾数去掉。如果尾数的最高位数是5或者比5大,就把尾数舍去并且在它的前一位进“1”,这种取近似数的方法叫做四舍五入法。 在古代,人们很早就运用“四舍五入”这一方法了。 我国公元前2世纪的《淮南子》一书就用12个整数表示一2个律管的长度。书中假定黄钟律管的长度是81,那么…,把应钟七2(2/4)进作43;……;中吕59(2039/2187)进作60;这些都是采用四舍五入的方法来写成整数的。 《九章算术》里也采用“四舍五入”的方法,在用比例法求各县应出的车辆时,因为车辆是整数,他们就采用四舍五入的方法对演算结果加以处理。 公元237年三国魏国的杨伟编写“景初历”时,已把这种四舍五入法作了明确的记载:“半法以上排成一,不满半法废弃之。”法在这里指的是分母,意思是说,分子大于分母一半的分数可进1位,否则就舍弃不进位。 公元604年的“皇极历”出现后,四舍五入的表示法更加精确:“半以上为时,以下为退,退以配前为强,进以配后为弱,”在“皇极历”中,求近似值如果进一位或退一位,一般在这个数字后面写个“强”或“弱”字,意思就表明它比所记的这个数字多或不足,这种四舍五入法,完全和现在的相同。

1、3、2三角函数的诱导公式(五、六)解读

1 1、3、2三角函数的诱导公式(五、六) 讲义编写者:数学教师孟凡洲 前面我们学习了诱导公式一、二、三、四,本节课来学习诱导公式五、六. 一、【学习目标】 1、理解公式五、六; 2、熟记公式一到六,并能熟练应用. 二、【自学内容和要求及自学过程】 阅读教材26—27页内容,回答问题 <1>终边与角α的终边关于直线y=x 对称的角有何数量关系. 结论:如图所示,设任意角α的终边与单位圆的交点 P 1的坐标为(x,y ),由于角π/2-α的终边与角α的终边关 于直线y=x 对称,角π/2-α的终边与单位圆的交点P 2与 点P 1关于直线y=x 对称,因此点P 2的坐标是(y,x ). <2>理解并写出诱导公式五. 结论:根据问题<1>,我们有:sin α=y ,cos α=x ,tan α=y/x ;sin(π/2-α)=x,cos(π/2-α)=y ,tan(π/2-α)=x/y.从而得到诱导公式五:cos(π/2-α)= sin α,sin(π/2-α)= cos α,tan(π/2-α)=cot α. <3>请你利用π/2+α=π-(π/2-α),由公式四及公式五写出诱导公式六. 结论:sin(π/2+α)=cos α,cos(π/2+α)=-sin α,tan(π/2+α)=-cot α. 公式一—六可以用一下十个字来概括 奇变偶不变,符号看象限 三、【综合练习与思考探索】 练习一:教材例3、例4; 练习二:教材4、5、6、7. 四、【作业】 1、必做题:习题1.3B 组2; 2、选做题:总结本节公式并形成文字到作业本上. 五、【小结】 本节主要学习了公式五、六,要求学生能掌握并理解. 六、【教学反思】 要求学生能在理解的基础上学习.

三角函数的诱导公式

三角函数的诱导公式(一)教学设计与教学反思 教学内容: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A版)数学必修四 教材分析:三角函数的诱导公式是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A版)数学必修四,第一章第三节的内容,其主要内容是三角函数诱导公式中的公式(二)至公式(六).本节是第一课时,教学内容为公式(二)、(三)、(四).教材要求通过学生在已经掌握的任意角的三角函数的定义和诱导公式(一)的基础上,利用对称思想发现任意角与、、终边的对称关系,发现他们与单位圆的交点坐标之间关系,进而发现他们的三角函数值的关系,即发现、掌握、应用三角函数的诱导公式公式(二)、(三)、(四).同时教材渗透了转化与化归等数学思想方法,为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提出了要求.为此本节内容在三角函数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教学目标: (1)基础知识目标:理解诱导公式的发现过程,掌握正弦、余弦、正切的诱导公式; (2)能力训练目标:能正确运用诱导公式求任意角的正弦、余弦、正切值,以及进行简单的三角函数求值与化简; (3)创新素质目标:通过对公式的推导和运用,提高三角恒等变形的能力和渗透化归、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4)个性品质目标:通过诱导公式的学习和应用,感受事物之间的普通联系规律,运用化归等数学思想方法,揭示事物的本质属性,培养学生的唯物史观. 教学重点:理解并掌握诱导公式. 教学难点:正确运用诱导公式,求三角函数值,化简三角函数式. 教学流程: (一)创设情景 1.复习锐角300,450,600的三角函数值; 2.复习任意角的三角函数定义; 3.问题:由,你能否知道sin2100的值吗?引如新课. (二)新知探究 1. 让学生发现300角的终边与2100角的终边之间有什么关系; 2.让学生发现300角的终边和2100角的终边与单位圆的交点为、的坐标有什么关系; 3.Sin2100与sin300之间有什么关系. (三)问题一般化 探究一 1.探究发现任意角的终边与的终边关于原点对称; 2.探究发现任意角的终边和角的终边与单位圆的交点坐标关于原点对称; 3.探究发现任意角与的三角函数值的关系. (四)练习 利用诱导公式(二),口答下列三角函数值. (1). ;(2). ;(3). . 喜悦之后让我们重新启航,接受新的挑战,引入新的问题. (五)问题变形

用进一法、去尾法解决问题 冯

课题:用进一法、去尾法解决问题 备课人:冯伟霞 学习内容:教科书第33页例12,处理做一做和练习六的第6~8题。 学习目标: 1、在教师提供的实际问题中,借助讨论交流,感悟“进一”法或“去尾”法的意义,并会用“进一”法或“去尾”法取商的近似值。 2、会根据实际情况,合理灵活地选用“进一”法或“去尾”法解决生活中的一些简单实际问题。 学习重点:能结合实际情况灵活选择“进一”法或“去尾”法。 学习难点:能结合实际情况灵活选择“进一”法或“去尾”法。 学习方法:合作探究,讨论交流,体验感悟。 学习准备:多媒体 评价设计: 1、通过3个问题学生的辩论情况和观察学生的表情,检测学习目标1。 2、通过评价样题,检测学习目标2。 评价样题: 1、幸福小学有378人去秋游,每辆客车限乘40人,需要几辆客车?(进一法) 2、装订一种笔记本需要用纸60页,现在有同样的纸2800页,可装订多少本这样的笔记本?(去尾法) 学习流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1、口算。 2.4÷1.2 7.2÷3 15.6÷0.3 8.4÷0.7 10.5÷7 5.2÷1.3 4.8÷0.6 6.4÷8 2、小燕用2元钱买了3个笔记本,平均每个本子多少钱?(学生列式计算,用四舍五入法取近似值。) 3、引入新课。“在实际生活中,取商的近似值除了用四舍五入法以外,还有另外的方法,这就是“进一法”和“去尾法”。(板书课题)

生活中处处蕴含着数学问题。下面来看小强的妈妈遇到了什么问题?(根据实际情况,将例题创设为实际情景)。 二、引导辩论,学习新知。 1、出示例12 ①学生自读,引导分析,明白求需要准备几个瓶子就是“2.5里面有几个0.4”后,独立解答,(展示可能出现的三种答案,6.25个、6个、7个)。 问题1:到底需要准备几个瓶子,为什么?②组织学生进行辩论,鼓励学生说出自己的看法及理由,大胆地与同学进行交流。 同学们充分发表意见,明确瓶数取整数,6.25按四舍五入法应舍去25,但实际装油时,6个瓶子不够装,因此瓶数应比计算结果多1个。 ③出示结语:最后一次所剩的油无论是多少,都必须用一个瓶子装起来。在这种情况下,我们要根据实际情况,需要多准备1个瓶子。也就是说:在保留整数时,无论十分位上的数是多少,一律向个位进一。这种取近似值的方法叫做“进一法”。 2、再来看看王阿姨遇到的问题,如何解决? ①先独立思考。 问题2:到底可以保准个几个礼盒?②全班交流答案,组织学生讨论,强调以理服人,使学生明确,盒数取整数,16.66…计算结果按四舍五入法本应进1,但实际包装时,丝带不够包装第17个,因此个数应比计算结果少1。 ③因为包装16个礼盒用了24米红丝带,剩下1米不能再包装一个礼盒,所以只能取近似数16了。也就是说:在保留整数时,无论十分位数上的数是多少,一律去掉。这种取近似值的方法叫做“去尾法”。 问题3:3、对比两个题目:同样是取商的近似数有什么不同? 4、生谈感受。 师小结:看来,四舍五入取近似值只适用于一般情况,在解决问题时,有时要根据实际情况取商的近似值,有时要多一点,有时要少一点。 4、P33“做一做”。 如何处理的结果?为什么这样处理? (实现并检测学习目标1)

五年级数学上册进一法和去尾法 教案

进一法和去尾法 【学习内容】 人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39页例10 【课程标准描述】 能解决小数、分数和百分数的简单实际问题。 【学习目标】 1. 通过对不同生活情境的分析与思考,体会到取近似值的生活意义,并根据实际需要灵活选择方法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2. 在对生活实际问题的讨论过程中,体会优化思想,并会与人合作与人交流。 3. 通过对实际生活情境的分析比较,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并在学习活动中体验到成功的喜悦。 【学习重难点】 利用已有经验尝试解决问题,交流体会优化方法,理解进一法和去尾法在现实生活中的意义是本课的重点,而根据具体情况灵活性选择取商的近似值的方法是本课的重点也是难点。 【评价活动方案】 1. 根据实际需要,灵活选择方法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评价目标1。 2. 探究、发现、分析、比较、灵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评价目标2。 【课时安排】 1课时 【学习过程】 一、情景导入 创设小强生日会的情景: 1.小强的生日那天,他邀请了17位好朋友一起去参加他的生日会。他的生日会在七点开始,他的爸爸五点半才下班。爸爸的公司离家有60千米。他下班开小汽车回家,小汽车每小时行驶50千米。小强很担心爸爸不能准时赶到。 你能帮小强算一算吗? 2.出示题目。 爸爸的公司离家有60千米。他下班小汽车回家,小汽车每小 时行驶50千米。爸爸回家大约要多少小时?(保留整数) 学生列式解答:60÷50=1.2(小时)≈1(小时) 3.提问:小强的生日会在七点开始,他的爸爸五点半才下班,能准时赶到吗? (从爸爸下班到生日会开始要1.5小时,现在爸爸从公司回到家大约要1小时,所以爸爸可以准时到达。) 4.老师:刚才,我们是根据什么方法来求出商的近似值?(四舍五入法) 5.导入:其实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会遇到利用商的近似值来解决问题。如果所有商的近似值都用四舍五入法求出来,你们说行吗?今天,我们继续学习一些求商的近似值的方法。

解决问题“进一法”和“去尾法”

解决问题(进一法去尾法)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能够结合实际情况,用“去尾法”和“进一法”截取商的近似值 2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灵活解决问题的能力 3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重点体会用“去尾法”和“进一法”求商的近似值的合理性 难点会区别和联系“去尾法”和”进一法”与”四舍五入法”. 教学过程 例12 (1).小强的妈妈要将2.5千克香油分装在一些玻璃瓶里, 每个瓶最多可盛0.4千克,需要准备几个瓶? 122.5÷0.4=6.25 (个) 6.25≈6, 需要六个瓶子 6个瓶子只能装2.4千克,需要准备7个瓶子. 2.5÷0.4≈7(个) 答:需要准备7个瓶。 ★进一法 像这样的题目,我们要根据实际情况,采用“进一法”来求出商的近似值。 进一法——就是在保留整数时,无论十分位上的数是多少,一律往整数部分进一。 例12 (2).王阿姨用一根25米长的红丝带包装礼盒。每个礼盒 要用1.5米长的丝带,这些红丝带可以包装几个礼盒? 25÷1.5=16.666……(个) 25÷1.5≈16 (个) 答:这些红丝带可以包装16个礼盒 ★去尾 像这样的题目,我们要根据实际情况,采用“去尾法”来求出商的近似值。 去尾法——是在保留整数时,无论十分位数上的数是多少,一律去掉。 巩固练习 (1)张老师带100元去为学校图书室买新词典, 他可以买回几本?

18.5元 学生独立完成 100÷18.5≈5 (本) 答:他可以买回5本词典。(2)果农们要将680千克的葡萄装进纸箱运走, 每个纸箱最多可以盛下15千克.需要几个纸箱? 学生审题 集体订正 680÷15 ≈46(个) 答:需要46个纸箱。 对比两个题目: 同样是取商的近似数有什么不同? 进一法 2.5÷0.4=6.25 (个) 2.5÷0.4≈7(个) 去尾法

三角函数诱导公式的应用教案

三角函数诱导公式的应用教案 耿 丽 静 教学目标: 1. 了解借助三角函数线推导诱导公式的过程。 2. 掌握并会运用诱导公式求值、化简、证明三角函数式。 3. 通过诱导公式的应用,提高三角恒等变形能力,培养学生化归转化的能力。 教学重点:应用诱导公式求值、化简、证明 教学难点:诱导公式的合理选择与灵活应用 教学过程: 一、 复习诱导公式(幻灯片展示)及公式的作用、记忆方法。 二、 解读本节课的学习目标。 三、 问题展示: 题型一、求值 例1、(1)=-?-)3 19sin()617cos(ππ (2)=+++5 4cos 53cos 52cos 5cos ππππ 学生口答,并解释方法。 教师点评:(1)中角可以化为特殊角,(2)中角不可以化为非特殊角,要考虑消元求值。 例2、(1)已知51)25sin(-=-πα,求)sin()2 tan()2cos()sin(απαπαπαπ--?--?-的值 用投影仪展示学生的作法,让学生点评找错误。教师总结并给出规范解答。 解:由条件得51cos =α,所以5 62sin ±=α )sin()2 tan() 2cos()sin(απαπαπαπ--?--?- αααπααsin )2cos()2sin(cos sin ?--?=

αα αααsin sin cos cos sin ??= αsin = 5 62±= (2)已知21)3sin(=-απ,求)3 2sin()6cos(απαπ+?+的值。 用投影仪展示两位学生的作法,让学生对比点评找错误。 学生作法1: 解:由条件21)3sin( =-απ得36ππα-= 所以6πα= , 所以)32sin()6cos( απαπ+?+=51cos sin 364ππ?= 学生点评: 角α求解不全面。由条件2 1)3sin(=-απ 得 236k π π απ-=+或5236 k π παπ-=+ 所以26k π απ=-或22 k π απ=--,再代入求值。 学生作法2:利用已知角与待求角的互余、互补关系。 解: )3 2sin()6cos(απαπ +?+ ?? ????--???????--=)3(sin )3(2cos αππαππ )3sin()3sin( απαπ-?-= 41= 学生点评:两种方法的优劣,教师指出一般用第二种方法。 总结:三角函数式求值方法: 给角求值问题:一般是化任意角为特殊角, 或化为正负相消的项,或化分子分母使之进行约分求值。

进一法、去尾法教学反思

商的近似值教学反思 教学内容人教版五年级上册第39页例10。 设计思想本节课是教学求商的近似数中进一法、去尾法实际运用的教学,由于进一法和去尾法的概念都比较抽象,加之小学生的直观思维,教师可以用现实实例将学生引入现实事例中,引发学生讨论问题的兴趣,然后通过大量实例问题,让学生去研究、讨论让学生对进一法、去尾法的来由、用法有一个初步的认识,再通过课后的小结使学生对进一法、去尾法产生深刻的认识。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让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进一步理解有时需要用“去尾”和“进一”的方法求近似值,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小数近似值的含义。 2、能力目标引导学生应用所学的计算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进一步感受数学知识的实际应用价值,提高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使学生进一步掌握用“去尾”和“进一”取商的近似值的方法,能较熟练地按要求取商的近似值。 教法生活实例引入法、自主探究法 课前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教学步骤 一、复习旧知、开门见山、谈话导课、自然过渡今天要学习的新知。 二、探究新知 1、通过分饮料给小朋友喝的例题,提问:说说获得什么数学信息?追问:你会列式吗?学生列式并计算。 根据学生回答,问:你认为这题应该保留什么数?为什么?除到什么地方就可以不除了?质疑:根据以前所学的“四舍五入”法求近似数,为什么这题保留整数,看十分位,十分位上是6,应该用五入法,应该是7,怎么你们同意是 6个呢? 根据学生回答,教师小结:根据实际情况,我们把这种类型的题目叫做“进一法”。(板书:进一法)说明:像这样的题目,直接用约等于几即可。 2、通过老师买作业本的例题,你获得什么信息?怎么计算? 根据学生回答,教师小结:这种方法叫做“进一法”,也就是不管后面的数是几,都要向前一位进一。(板书:进一法) 三、合作学习 对比前面的两个例题,比较两种方法的异同。提问:这一题跟刚才一题相比,有什么相同点?又有什么不同点?让学生明确:(1)两种方法都是题目中并没有要求,而我们根据实际情况自觉地取了商的近似值,并且都是取整数商,。(2)都不能用四舍五入法。(3)第一种情况不管余数是几,都只能舍去,所以叫“去尾法”;而第二种情况不管余数是几,都只能在商的个位上加上1,所以叫“进一法”。将求商的近似值的各种情况作了梳理与比较,,引导学生理解:在解决实际问题时,有时不适宜用“四舍五入”的方法求商的近似值,而应采用“去尾”或“进一”的方法求近似值,使学生对商的近似值的实际意义以及如何求商的近似值有更为全面的理解 四、精讲点拨

三角函数定义的教学反思

三角函数定义的教学反思 许钦彪 教育部制订的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年4月版)第31页关于必修4《三角函数》的内容与要求是:①借助单位圆理解任意角三角函数(正弦、余弦、正切)的定义。根据这个要求,人民教育出版社《数学必修4》(2007年2月版)第12页给出的任意角的三角函数定义为(本文称为定义1): 设α是一个任意角,它的终边与单位圆交于点),(y x p , 那么y 叫做α的正弦,记作αsin ,即y =αsin , x 叫做α的余弦,记作αcos ,即x =αcos , x y 叫做α的正切,记作αtan ,即x y =αtan 。 而把原教材中的三角函数定义,在第13页用注释给出(本文称为定义2): 一般地,设角α终边上任意一点的坐标为(y x ,),它与原点的距离为r ,则x r r x r y ===αααt an ,cos ,si n 。并要学生证明。 在实际教学中,定义1的优点是简洁明了,缺点是缺乏一般性,在实际解题中不能直接应用。而定义2不但简洁明了,而且在一般性问题中都可以直接应用。例如教材第12页的例题: 例2:已知角α的终边经过点)4,3(0--P ,求角α的正弦、余弦和正切值。 教材中是先求出50==OP r ,再用相似三角形的比例关系转化成单位圆与终边的交点坐标来得到解。由于涉及到相似比以及符号,结果把这个简单明了的问题搞得复杂化。而且这种相似比及符号问题没有一般性。如果α在其它象限,其比值符号仍是一个困难。在讲解和学习时,学生普遍反映思维别扭、理解不清、难以接受。 如果利用定义2,其解法就自然、清楚而且不受象限及符号的影响。 解:∵)4,3(0--P 在α的终边上,5,4,3=-=-=∴r y x 。 据定义2,得3 4tan ,53cos ,54sin ==-==-==x y r x r y ααα。 同样,第15页的练习2,第20页的习题1.2的2以及须由定义解答的问题都是利用定义2容易解答,这是因为很少有问题会在已知中给出终边上的点刚好是单位圆上的条件,所以用定义1解答必须涉及相似比以及符号问题等困难,这是没有必要的。 根据以上分析,建议在教学时,把定义2作为任意角三角函数的定义,而把定义1作为简化定义。这一节的主要教学步骤可设计为: 1、 定义引入: ①学生复习直角三角形中锐角α的正弦αααtan ,cos ,sin 正切余弦。 提出问题:现在角α是任意角,这种定义应扩展。 ②将角α放在直角坐标系中,先以简单的情况为例研究。

《用“进一法”和“去尾法”去商的近似数》教学反思

《用“进一法”和“去尾法”去商的近似数》教学反思这节课总体上达到了教学目标,也完成了教学任务,学生能够很好的理解“进一法”和“去尾法”解决问题的实际意义,学生能够应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数学问题,我将这节课的成功与不足小结如下: 成功的地方: 1、我用大量的时间引导学生理解生活中的问题情境。情境(一)中要把 2.5千克香油装到玻璃瓶中,每个瓶子装0.4千克香油,学生计算得出需要6.25个瓶子,然后让学生把数学问题和生活实际联系起来,学生得出需要7个瓶子才能装完。我把这种问题情境看作是在完成一个任务,只有7个瓶子能装完,也就是完成了任务,这里的小数部分需要向整数部分近一,得出取近似数的方法为“进一法”。“进一法”解决的问题情境就是完成任务,保证整体的完整性。 2、在情境(二)中,25米长的红丝带可以包装多少个礼盒?给学生充足的时间让学生想清楚能包装几个礼盒,学生融入生活情境,大胆说出自己的观点,只能包装16个礼盒。我做一适当引导,每个礼盒的包装都是一样的,我们可以看作是同一个标准,要达到这个标准再包装不了一个,在这种问题情境下,用“去尾法”取商的近似数。 这节课小结达到了教学的高效,每个情境教学完一个知识小结,两个情境问题教学完成后做了一个对比小结,练习题完成后再进行归类小结,最后进行了全课小结,通过这些小结,突破教学的重难点。 3、不足之处: 课前用“纸上谈兵”这一成语引入新课,意在让学生明白,要根据实际情况灵活解决问题,而学生对这个成语的含义理解不到位,我在处理这个问

题的过程中,没有点破,所以效果不是很好。 习题设计量较大,学生练习的时间比较紧迫,习题的设计上也出现了重复现象。

人教新版数学小学五年级上册《进一法和去尾法》教案

人教新版数学小学五年级上册 近似值的实际应用 ----进一法和去尾法 教学内容:人教版五年级上册第33页的例题12。 教学目标:在解决实际问题时,能根据实际情况采用“进一法”或“去尾法”取商的近似值。 教学重点:让学生学会能根据实际情况采用“进一法”或“去尾法”取商的近似值。 教学难点:能够根据实际情况采用“进一法”、“去尾法”或“四舍五入法”。 教具:课件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 (一)创设小强生日会的情景。 1、老师:同学们,今天是几月几日? 2、老师:今天,老师非常高兴,因为今天 刚好是小强的生日,他邀请了我们全 班一起去参加他的生日会。大家想去 吗? 3、(播放去小强家的录像课件) 4、(播放课件)进门后:瞧,小强好像有点烦恼,那我们去问一下他。小强说:“我的生日会在七点开始,我的爸爸五点半才下班。他的公司离家有60千米。他下班坐的士回家,的士每小时行驶50千米。我担心他不能准时赶到。” 5、老师:你知道小强有什么烦恼吗?能帮助他解 决吗? 6、出示题目: 爸爸的公司离家有60千米。他下班坐 的士回家,的士每小时行驶50千米。爸 爸回家大约要多少小时?(保留整数) 学生列式解答:60÷50=1.2(小时)≈1(小 时) 7、提问:小强的生日会在七点开始,他的爸爸五 点半才下班,能准时 赶到吗? (从爸爸下班到生日会开始要1.5小时, 现在爸爸从公司回到 家大约要1小时,所以爸爸可以准时到达。)

8、老师:刚才,我们是根据什么方法来求出商的近似值? (四舍五入法) 9、导入:其实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会遇到利用商的近似值来 解决问题。如果所有商的近似值都用四舍五入法求出来,你们说行吗?今天,我们继续学习一些求商的近似值的方法。 板书课题:《近似值的实际应用》 二、探究新知。 1、教授教科书第33页的例题12的第(1)小题。 (1)播放课件:(走进厨房) 瞧,小强的妈妈王阿姨好像有点烦恼,那我们也去问一下她。小强的妈妈说“今天为了给小强庆祝生日,特意买来了许多菜及一 些调味料,准备做一顿美食大餐。但是,买来的 香油太大瓶,不方便煮食,想把香油装入小玻璃瓶 里。但是不知道需要准备多少个玻璃瓶装?” 老师:你知道小强的妈妈有什么烦恼吗?能帮助 她解决吗? (2)出示题目:小强妈妈要将2.5千克的香油分 装在一些玻璃瓶里, 每瓶最多可盛0.4千克,需要准备几个瓶? (先让学生自己独立审题,分析题目再列 式解答。) 2.5÷0.4=6.25(个) 答:需要准备6.25个瓶。 (3)提问:①瓶子应该是一个一个的,能用小数表示吗? ②应该用什么数来表示? ③有什么方法可以保留整数? (4)提问:如果用“四舍五入”法保留整数,应该是多少个瓶子? 学生在练习本上做题,然后汇报。(6.25≈6 要用6个瓶子。) (5)提问:根据实际情况,用6个瓶子能将2.5 千克的香油全部装 入瓶子吗? 同桌讨论:随机点拔汇报。 (因为6个瓶子只能装2.4千克香油,还有0.1千克香油, 需要多一个瓶子装,所以要准备7个瓶子才能装完。) (6)老师:像这样的题目,我们要根据实际情 况,采用“进一法” 来求出商的近似值。方法就是在保留整 数时,无论十分位上的 数是多少,一律往整数部分进一。(板 书:进一法) (7)示范教学:2.5÷0.4=6.25(个)≈7(个) 答:需要准备7个瓶。

三角函数诱导公式1

《三角函数诱导公式(一)》教学案例 江苏省泰兴市第四高级中学 秦承林 一、设计思想: 三角函数是描述周期现象的数学模型,也是一种基本的初等 函数,在数学和其他领域中具有重要的作用。三角函数既是解决生产实际问题的工具,又是进一步学习新知识的基础,三角函数与实际生活有着紧密的联系,三角函数在解决实际问题中也具有广泛的应用,而其本质就是对三角函数性质的普遍运用。 求解三角函数的单调性、奇偶性、对称性、图像等有关性质问题的前提是将目标进行化简、变形,而诱导公式在其中起着很重要的作用。学生刚刚学习过同角三角函数的基本关系,同一个角的三种三角函数之间的求解,而对形如“απ±k 2”、“απ±”、“απ±2 ”等此类角的三角函数值的求解,是如何转化为锐角α是摆在学生面前刻不容缓急需解决的问题,目前学生已掌握了三角函数的定义,某些特殊的三角函数以及同角三角函数的基本关系式,学生已具备了向新知识领域发展的能力,在原有的认知结构的基础上必有发展新的认知结构的欲望,必能激发学生的兴趣。 二、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借助于单位圆,推导出正弦、余弦的诱导公式,能正确运用诱导公式将任意角的三角函数化为锐角的三角函数,并解决有关的三角函数求值、化简恒等式的证明问题。 2、能力目标: 理解诱导公式的推导方法,并运用之进行三角函数式的求值、 化简及简单三角函数恒等式的证明;培养学生化归、转化的能力。 3、德育目标: 透过诱导公式的应用,使学生认识到转化“矛盾”是解决问 题的一条行之有效的途径。 三、教学重点: 理解并掌握诱导公式。 四、教学难点: 诱导公式的应用——求三角函数值,化简三角函数式,证明简单的三角恒等式。 五、教学准备: 多媒体教室,PowerPoint 课件等。

进一法、去尾法

解决问题 里水镇和顺小学温杏花 【设计思想】本节课是教学求商的近似数中进一法、去尾法实际运用的教学,由于进一法和去尾法的概念都比较抽象,加之小学生的直观思维,教师可以用现实实例将学生引入现实事例中,引发学生讨论问题的兴趣,然后通过大量实例问题,让学生去研究、讨论让学生对进一法、去尾法的来由、用法有一个初步的认识,再通过课后的小结使学生对进一法、去尾法产生深刻的认识。 【学情与教材分析】 39页例10是根据实际需要用“进一法”和“去尾法”取商的近似值,教材分别安排了两小道题进行教学,由于这两道题算出的结果是小数,而需要准备的瓶子和包装的礼品盒都必须是整数,因此都要取这些计算结果的近似值。在取近似值时,不能机械地使用“四舍五入”法,要根据具体情况确定“舍”还是“入”。初步学会从数学的角度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综合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增强应用意识,提高实践能力。获得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一些基本方法,体验解决问题方法的多样性,发展创新意识。 【教学内容】人教版五年级上册第三单元—解决问题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1.通过对不同生活情境的分析与思考,体会近似值的生活意义。 过程与方法目标:2.在解决实际问题时,能根据实际情况采用“进一法”或“去尾法”取近似值。 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感受数学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价值,体验解决问题的乐趣。 【教学重点、难点】 能够根据实际情况采用“进一法”、“去尾法”或“四舍五入法”。教具: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1、出示:促销活动:8支签字笔9元,平均每支多少钱? 你能帮老师解决这个问题吗? 2、引入课题:你们说得很好,在解决问题时,我们要根据实际情况取商的近似值。其实,在生活中并不是所有的问题都能用四舍五入法来取近似值,那么,今天我们就继续学习一些商的近似值的方法。(设计意图:通过创设生活中的情境,既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又巧妙地复习了四舍五入的方法,还让学生懂得要结合生活实际来取商的近似值。为后面学习“进一法和去尾法”打下理论上的基础。)

进一法和去尾法解决问题教学设计

解决问题 -----用“进一法”和“去尾法”取近似值 共进九年制学校:陈娥 教学内容:人教版五年级下数学39页内容。 教学目标: (1)、学会根据实际情况采用“进一法”和“去尾法”取近似值。 (2)|会解决简单的问题,体会“进一法”和“去尾法”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价值,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3)感受数学知识与实际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知识分析问题的方法,同时体验解决问题的乐趣,激发兴趣。 教学重点:会用“进一法”和“去尾法”截取商的近似值。 教学难点:用“进一法”和“去尾法”灵活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引入新课: 1、前边我们学习了求商的近似值,谁来说一说求商的近似值的方法。 2、揭示课题,今天我们要探究解决实际问题如何结合实际取商的近似值。(板书课题) 一、探究新知: 1、学习“进一法”。 (1)、口头列举生活中的问题、学生思考回答。 (2)、教学例题(1):老师在王鑫家买了18千克菜油,为了方便携带,打

算分装在2.5千克的塑料壶中,你能帮老师算一算需要准备几个这样的塑料壶? ①、阅读理解,提取信息, ②、分析与解答。 ③、汇报,交流。 ④、讨论、小结。 (3)、即兴练习: 果农要将35千克草莓装箱运出,每个纸箱最多只能装4千克,至少需要这样的几个纸箱? ①、学生独立解答, ②、指名回答。 2、学习“去尾法”。 (1)、教学例题(2):王阿姨用一段25米长的红丝带包装礼盒,每个礼盒要用1·5米长的丝带。 ①、学生提取信息,思考,提出数学问题? ②、独立列式,解决问题。 ③、汇报,展示。 ④、讨论,那个方案合理。 ⑤、小结。 (2)、即兴练习: 有15个苹果,如果平均每人分2个,可以分给几人? 3、说一说“四舍五入”法和“进一法”和“去尾法”截取商的近似值有

教学反思诱导公式

教学反思- 等比数列 已知如何求的值 首先看, 如果我们知道一个任意角与(+) 任意角与(+) ①与(+)角的终边关系如何?(互为反向延长线或关于原点对称) ②设与(+) P1 sin与sin(+)cos与cos(+)tan与tan(+) ------

. 【设计意图】公式二的三个式子中,是第一个解决的问题,由于 方法及思路都是未知的,所以采取教师引导,师生合作共同完成办法.通过脚手架式的层层提问,引导学生自主推导诱导公式二,让学生体验证明猜想的乐趣,凸显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同时,试图通过环环相扣的问题给学生传递“由宏观到微观考虑问题”的思维习惯,从而达到“授人以渔”的目的.后两个均由学生类比讨论完成. 学生活动:小组讨论,代表发言交流. 问题4:公式中的角仅是锐角吗? 【设计意图】课前提问的问题是以引入的,之后的讨论只是用代数方法换成了一般形 式的角,有些同学肯定会有这样的疑问,所以这个问题的解决好,就是突破难点的关键.引导学生互相讨论,交流可以使学生记忆更深刻. 师生活动:演示几何画板课件,首先作出第一象限的任意角,之后得到相应的三角函数值,拖动其终边上任意点,再让学生观察每一象限内三角函数值的符号和它们之间存在的对称关系,从而验证了猜想,使学生更好的理解了这个公式. 【设计意图】通过多媒体演示,发现变化规律,从而总结出三角函数的诱导公式.类比第一个问题的解决方法,我们再来解决后面的两个问题.观察,由公式一知的终边与的终边相同,所以我们必须知道一个任意角与(-)三角 函数值的关系. 探究二:任意角与(-)三角函数值的关系. 问题5: ①与(-)角的终边位置关系如何?(关于x轴对称) ②设与(-)角的终边分别交单位圆于点P1,P2点P1与P2位置关系如何(关于x轴对称) ③设点P1(x,y),则点P'的坐标怎样表示?[P2(x,-y)] ④sin与sin(-),cos与cos(-),tan与tan(-)关系如何? 经过探索,归纳成公式 -------------公式三 .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完成由角的终边点的对称性得到公式的过程,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激发学生的参与、探究和体验的欲望,让他们既动脑又动手,让学生参与教学活动.让学生体验数与形的关系,尝试自主探究的乐趣.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