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记叙文写作之以小见大

记叙文写作之以小见大

记叙文写作之以小见大
记叙文写作之以小见大

文章不惧“大题小做”

----记叙文写作之以小见大

黄冈市黄州区宝塔中学张淑娟

教学目标:

1、了解“以小见大”手法的含义、作用;

2、联系课文,分析“小”和“大”,知道何为“小”,何为“大”;

3、如何筛选小材料;

4、尝试运用该手法写作。

教学重点:

1、知道何为“小”,何为“大”;

2、如何筛选小材料。

教学难点:

怎样让小材料新颖别致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二、认识“以小见大”

(一)以小见大的含义:通过平凡细微的小题材反映重大、深刻的主题。

(二)以小见大的作用:能将抽象的事物具体化,突出表现中心,更有震撼力。

(三)什么是小题材:

①相对于国家大事来说,日常生活中的事情就是小题材。

②相对于完整的事件来说,片断、零星的事情就是小题材。

③相对于人物的活动来说,人物的细微末节就是小题材。

三、何为“小”,何为“大”

(一)以小见情------小片段渗透大情感

出示史铁生《秋天的怀念》片段

1、分析文中的“小”与“大”

小:母亲的动作、语言

大:母爱

2、回忆与家人、朋友相处的片段,用下面的句式说一说你从哪里感受到了情?

句式:我从中感受到了情。

(二)以小见德------小事件表现大德行

出示莫怀戚《散步》片段

1、分析文中的“小”与“大”

小:散步

大:尊老爱幼、责任感

2、你从哪些日常生活小事中感受到美德的魅力,或者体会到劣行的丑陋?用下面的句式说一说。句式:我从中感受到了。

(三)以小见理------小故事揭示大事理

出示莫顿·亨特《走一步,再走一步》片段

1、分析文中的“小”与“大”

小:在父亲的指引下,顺利地从小山崖上下来。

大:不惧困难,化解困难,坚持到底。

2、你从哪些小事中悟出了事物的道理,人生的哲理?用下面的句式说一说。

句式:我从中感受到了。

四、如何筛选小材料

1、大小统一

(1)出示大主题与小题材,生选择分配

(2)得出结论

2、真实可信

(1)出示材料,生谈感受

(2)得出结论

3、新颖别致

(1)出示材料,生谈感受

(2)学会换角度思考

(3)得出结论

五、学以致用

题目:《暮曲》

要求:1、把题目补充完整;

2、要用到以小见大的手法,写出文章的“大”与“小”。

思考:题目

大小

点拔:傍晚,有很多事可以发生。例

1、厨房暮曲

2、校园暮曲

3、公园暮曲

4、菜园暮曲

5、郊野暮曲

6、马路暮曲

7、雨中暮曲

8、公交暮曲……

六、布置作业

1、题目:《暮曲》

2、要求:(1)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记叙文;(2)要用到以小见大的写作手法。

七、课堂小结

记叙文阅读常见考点及答题技巧

记叙文阅读常见考点及答题技巧 常用知识点实际: 1.表达方式:描写、记叙、抒情、议论、说明。 2.人物描写方法:外貌描写、动作描写、语言描写、心理描写、神态描写、(细节描写)。3.修辞手法:比喻、拟人、排比、夸张、对比、反复、反问、设问、对偶…… 4.表现手法:对比、衬托、烘啊托、铺垫、伏笔、照应、 借景抒情(融情于景、情景交融)、托物言志(托物寓意)、借物喻人、 渲染、象征、联想、想象、用典、欲扬先抑、以小见大…… 5.抒情方式:直接抒情(直抒胸臆)、间接抒情 6.写景的顺序:如由远到近、由高到低…… 7.多角度描写:视觉、听觉、嗅觉、触觉、味觉 8.描写景物的结合技巧:动静结合、虚实结合、正侧结合、点面结合。 9.记叙顺序的技巧 顺叙:按照事件的发生、发展的时间先后顺序来进行叙述的方法。好处是文章条理清晰,文气自然贯通。 插叙:它是在人物事件原定的叙述线索适当的地方,插入某些情况的介绍,交代某些关系,或对某些矛盾作侧面说明。 作用:给中心事件作必要的铺垫,使情节更加完整,内容更加丰富。 倒叙:它是把人物事件引人注目的高潮或结局或其他精彩片段提到文章的开头,产生独特的艺术效果。然后再一步一步揭示这个高潮或结局所形成的原因和经过。 作用:设置悬念,激发读者阅读兴趣,取得先声夺人的表达效果。 10.叙述人称: 第一人称:亲切自然,能自由的表达情感。 第二人称:能增强抒情性和亲切感。 第三人称:笔法灵活,不受时空的限制。 常见考点及答题技巧 一、概括文章主要内容 格式:谁在什么情况下做了什么事,结果(或影响)如何 【要点】1.题目扩展法。有的文章题目能高度概括文章的内容,对它稍加扩展充实,就得到文章的主要内容。 2.要素归纳法。一般包括时间、地点、人物、事件(起因、经过、结果)六要 素。找出文章的六要素,并合理组织它们,这就是主要内容。 3.段意合并法。把每段的段意连起来,就是文章的主要内容。 4.摘录句段法。有的文章的总起、过渡句、重点段落概括了全文的大意。阅读 时直接引用或稍加整理。 二、标题的含义和作用 含义:在整体感知文章内容的基础上解答题目的含义。由表里纵向深入,从表层含义说到深层含义。 作用:①是行文的线索 ②点名了文章的写作对象

记叙文以小见大的写法指导

一花一天堂,一草一世界 ——记叙文写作中如何小中见大 聚焦凡人小事 我回家看着还没动用的那瓶香油和没吃完的鸡蛋,一再追忆老王和我对答的话,捉摸他是否知道我领受他的谢意。我想他是知道的。但不知为什么,每想起老王,总觉得心上不安。因为吃了他的香油和鸡蛋?因为他来表示感谢,我却拿钱去侮辱他?都不是。几年过去了,我渐渐明白:那是一个幸运的人对一个不幸者的愧怍。 ——杨绛《老王》 “大”:一个社会总有幸运者和不幸者,幸运者有责任关爱不幸者,关注他 们的命运,让他们也过上好日子,帮助改善他们的处境。 观察身边景象 我常常想,生命是什么呢?墙角的砖缝中掉进一粒香瓜子,隔了几天,竟然冒出了一截小瓜苗。那小小的种子里,包含了一种怎样的力量,竟使它可以冲破坚硬的外壳,在没有阳光、没有泥土的砖缝中,不屈地向上,茁壮生长,昂然挺立。它仅仅活了几天,但是,那一股足以擎天撼地的生命力,令我肃然起敬! ——杏林子《生命,生命》 “大”:表达自己强烈的生命意识和积极的人生态度 捕捉细小情节 我看见他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蹒跚地走到铁道边,慢慢探身下去,尚不大难。可是他穿过铁道,要爬上那边月台,就不容易了。他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这时我看见他的背影,我的泪很快地流下来了。 ——朱自清《背影》 “大”:抒发人间真情--父子情深 直露式:直接抒情议论,或通过文中人物的语言直接揭示。

含蓄式:寓于叙述描写之中,即通过具体事物和人物言行本身来显示。 自行车 今天,我要到外婆家玩。要是骑自行车去的话,比较方便,可是我再也不敢骑自行车去了。 我坐在三轮车上,不禁想起两年前的事:那天我骑自行车去外婆家。半途中遇见一条坑坑洼洼的路,骑自行车比骑马还吃力,好不容易才到了外婆家。我把自行车停在外婆家的院子里,便进了屋。外婆见我来了就迎了出来,见我饿了就到外边买东西给我吃,我就坐着等。不一会儿,我的自行车周围围了一群孩子。他们用惊奇的目光看着自行车,有的还去摸一下。在他们眼里,我的自行车像是无价之宝。我生怕他们会弄坏自行车,便也走到院子里,站在自行车旁。忽然,不知谁推了一下,自行车一歪,幸亏被我抓住,才没摔倒。我见他们还想来动,便推着自行车进屋。不料外婆从外边回来,对我说他们没见过自行车,让他们多看几眼。我听了只好硬着头皮,重新把自行车在院子里放好。这时,一个小男孩提议让他骑一下,我正想拒绝他,可外婆却抢着说让我来教他。那个男孩高兴地骑上了自行车,我只好在后面扶着。后来,这些孩子一一来试骑我的车。等他们轮流一次时,我已累得汗流浃背,自行车的脚踏板和车头也摔坏了。当天我便回家,光修理车就花了十多元钱。 “嘟——”喇叭声打断我的思绪。我向前一看,咦,该不是走错路了吧!原来坑坑洼洼的小路,什么时候变成了水泥大路。再定睛一看,外婆家到了。我到外婆家不久,那些孩子又来看我了,他们都推着自行车。我见了便问:“你们推着自行车要去哪里?”一个男孩说:“我们要去仙岩玩,听说你来了,就来看看你。”另一个孩子插上来说:“你也和我们一起去仙岩吧!”我听了说:“我这次没骑车来,没法和你们一起去了。”我的话刚说完,又有一个孩子说:“我有两辆车,我借给你。”说完,他便回家推来一辆车交给我。 我们跨上车向仙岩骑去。一路上我觉得天是格外的蓝,树是格外的绿,花是格外的香,脚下的路,可是越走越宽了…… “大”:文章从自行车入手,写了农村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把握时代脉搏。 如何“小中见大”: (1)围绕中心选材(2)抓住线索 (3)去粗取精(4)抓住细节 镜子人生 屋漏偏逢连阴雨。有一个年轻人生活的天空大雨滂沱,大学毕业后没有找到工作,好不容易求爷爷告奶奶地借了一笔钱做生意,又赔得血本无归;相爱多年的女朋友跟他四处躲藏债主,最后连他也被躲避了。他失恋了,一点爱情的慰藉都消逝了。 朔风凛冽,天可能不冷,他却直打颤。万念俱灰的他不时有轻生的念头。 他找到了他的中学老师,一位普通的老人。老师看了看他灰白的脸色,立即明白他的处境。 静静地听学生说完,仍旧一言不发,只从屋内拿出一面镜子,默默地递给他。他莫名其妙,这是一面普通的镜子呀,转过来一照,镜子里出现他枯槁的形容。

记叙文阅读答题技巧及套路

记叙文阅读答题技巧及套路(一) 语段阅读题答题总原则: (1)、先读题后读文。读题时注意从题干中找出“题眼”(即答题关键点),带着问题读文,使阅读具有明确的目标。 (2)、读文时,要注意整体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和中心意思。 (3)、准备答题时,必须再次细读题目,找准“题眼”。 (4)、答题时,具体题目涉及到相关段落,要对这些段落反复研读;如涉及全篇,则要再读全文。 1、文章体裁:诗歌、小说、散文(抒情散文、叙事散文)、剧本、说明文、议论文 2、记叙文六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件、起因、经过、结果 3、散文种类:(1)叙事散文(2)抒情散文 4、散文特点:形散而神不散。 5、小说种类:长篇小说、中篇小说、短篇小说、小小说。 6、小说三要素:人物、环境、情节(开端、发展、高潮、结局 )。 7、记叙文的表达方式:记叙、议论、抒情、描写、说明。 8、找主题句:找首段或尾段的议论、抒情句。 9、文眼: 标题是“文眼”,统帅全文(新闻);有时交代主要人物、故事情节,有时交代主要事、物(“物”象征意义);有时还是“线索”。 10、材料组织特点:紧紧围绕中心;选取典型事件;剪裁得体;详略得当。 11、划分层次: (1)按时间划分(找表示时间的短语)(2)按地点划分(找表示地点的短语) (3)按事情发展过程(找各个事件)(4)总分总(掐头去尾) 以写事为主的文章: ①按事情发生发展的先后时间分析; ②按事情发生发展的地点转换分析; ③.按事情发展的阶段分析。 以写人为主的文章: ①按人物成长的阶段分析; ②按人物所在的不同地点分析; ③按表现人物不同性格特征的不同条件分析; ④按人物感情的变化分析。 以写景状物为主的文章: ①、按人物观察景物的观察点的变化,即空间变化分析; ②、按不同时间的不同景致的变化,即时间变化分析。 12、记叙的线索及作用: 线索:(1)核心人物(2)核心事物 (3)核心事件

滴水见光辉草木也多情——例谈记叙文写作技巧之以小见大

滴水见光辉草木也多情 ——记叙文写作技巧之以小见大 教学目标: 1.明确小处着手、深刻挖掘文章主题的重要性,发现并积累生活中的“小事物”。 2.掌握“以小见大”的写作规律和方法,学会把所学方法运用到作文实践中去。 训练重点:“以小见大”手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导语:今年高考作文,江苏三分之二的考生都写了议论文,但最拔尖的几十篇优秀作文中,却大多数是记叙文。少数人的选择赢得了阅卷老师的一致肯定。阅卷人承认并欢迎考生们写这种来自日常生活的“小智慧”。小智慧是十分可爱、最可珍惜的,是它们默默无声地成就了可以扭转乾坤的“大智慧”。 PPT:凡是写得好的记叙文,均在生动描述“小经验”“小能力”“小境界”的基础上,揭示“小升华”、迸发“小灵感”,展示“小美妙”。江苏省高考作文阅卷专家组 2.揭示学习目标。 活动一:我的身手 请同学们仔细想想下面几个生活中常见的事、物,并简单写出你的构思。 知了自助餐养宠物 我选择的是,主要内容 从中可以阐述的主题。 二、方法探究 1.明确概念:以小见大是记叙文写作中常用的手法,它往往在选材上或撷取一个片断或定格一幅画面或捕捉一个瞬间或选择一件小事通过努力开掘、提炼写出它的内涵,以滴水见光辉反映深刻的文章主题。小处落笔,大处着眼,记叙的是小事,描写的是细节,剖析的是细小现象,但是所表现的是重大主题,所阐发的是深刻道理。运用此法便于选取材料,只要善于观察,善于思考,善于挖掘,耳闻目睹,琐屑小事,俯拾即是,皆可作为写作的素材。 2.方法学习 (一)智慧,就藏在房间里 妈妈对爸爸的评价:平时挺精明,一到钱上就犯浑,只知道乱花钱,败家。可不是?打我记事起,买房子、搬家、卖房子就成了常态,少说也换了四五个地段。若家底殷实犹可说,可咱家却刚达小康。几番折腾下来,已经举了不少外债。

记叙文写作中如何以小见大

一导入,回顾经典 二、技法点拨。 (一)什么是“以小见大”的写作技法? 将生活中的一件小事或小物等来反应深刻的道理或抒发某种的感情或赞美某种崇高的美德的写作技法就是“以小见大”。 1、能说说这里的“小”和“大”该怎么理解吗? 小素材大主题 2、根据自己的阅读和写作经验说说:有哪些小素材?一般表达哪些方面的主题呢? 小事、小物、平凡小人物等 (二)“以小见大”技法的类型 1、以小见情通过一件小事或一个细节或一件物品来抒发一种浓烈的情感的方法。 2、以小见德通过一件小事或一个细节或一件物品来歌颂一种崇高的美德。 3、以小见理通过一件小事或一个细节或一件物品来阐明某个道理。 三、如何“小中见大” (一)结合上述文段探讨“小中见大”的方式 常见方式(一):直露式:直接抒情议论,或通过文中人物的语言直接揭示。(文段一) 我回家看着还没动用的那瓶香油和没吃完的鸡蛋,一再追忆老王和我对答的话,捉摸他是否知道我领受他的谢意。我想他是知道的。但不知为什么,每想起老王,总觉得心上不安。因为吃了他的香油和鸡蛋?因为他来表示感谢,我却拿钱去侮辱他?都不是。几年过去了,我渐渐明白:那是一个幸运的人对一个不幸者的愧怍。 ——杨绛《老王》我不由得停住了脚步。 从未见过开得这样盛的藤萝,只见一片辉煌的淡紫色,像一条瀑布,从空中垂下,不见其发端,也不见其终极,…… 忽然记起十多年前,家门外也曾有过一大株紫藤萝……后来索性连那稀零的花串也没有了。园中别的紫藤花架也都拆掉,改种了果树。那时的说法是,花和生活腐化有什么必然关系。我曾遗憾地想:这里再看不见藤萝花了。 过了这么多年,藤萝又开花了,而且开得这样盛,这样密…… 花和人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不幸,但是生命的长河是无止境的。 ——宗璞《紫藤萝瀑布》 常见方式(二):含蓄式:寓于叙述描写之中,即通过具体事物和人物言行本身来显示。(文段二) 我看见他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蹒跚地走到铁道边,慢慢探身下去,尚不大难。可是他穿过铁道,要爬上那边月台,就不容易了。他用

记叙文阅读写作手法专项练习

记叙文阅读:写作手法 一、常见写作方法、表现手法: 象征(托物言志)、借物喻人、衬托、对比、烘托、以小见大、借景抒情(情景交融)、扬抑(欲扬先抑、欲抑先扬)、直接(间接)描写、伏笔和铺垫、前后照应(呼应)、联想、想像、用典。 1、象征(托物言志):通过咏物来抒情,常常借助于某些具体植物、动物、物品等的一些特性,委婉曲折地将作者的感情表达出来。作用:首先是它把抽象的事理表现为具体的可感知的形象。其次是可以使文章更含蓄些,运用眼前之物,寄托深远之意。 2、借物喻人:就是用某种具体、可感、生动、形象的事物来比喻人的性格、品质、精神等,从而充分表达感情。作用:一般暗喻人物美好的品性特征 3、衬托:以他体从正面、反面两个角度陪衬本体。作用:突出本体的××特征。 4、烘托:是指通过侧面描写,使所要表现的对象鲜明突出的表现手法。“烘托”与“衬托”不同,“烘托”是通过别的事物把想要表达的事物写出来,所以,用一事物暗示出另一事物就叫烘托。这与“衬托”不同,因为“衬托”是两种事物都写。 5、对比:把两种相反的事物或一种事物相对立的两个方面作比较。 作用:鲜明的突出了主要事物或事物的主要方面的××特征。 6、借景抒情:通过描写具体生动的自然景象或生活场景,表达作者某种真挚的思想感情。作用:做到情景交融,使文章充满诗情画意。 7、先抑后扬:先否定或贬低事物形象,尔后深入挖掘事物特点及内在意义,再对事物予以肯定、褒扬。作用:突出强调了事物(人物)的特征。 8、侧面(间接)描写:侧面烘托出该人物的××性格、品行和技能,使得文章结构更加集中紧凑,表达更为简洁精练。 直接和间接描写方法结合运用,可以使被描写的人物或景物的特点更加鲜明、突出。 9、伏笔和铺垫:作用:内容前后照应,情节严丝合缝。 10、照应:记叙文:使文章浑然一体,整体感强,突出主题。议论文:强化××论点。散文:反复地抒发××情感,增加情感的深度。 11、联想:由一事物想到另一事物的心理过程。作用:丰富文章内容,使人物形象更丰满,性格更鲜明突出,情节更生动感人。 12、想像:在原有的感性形象的基础上,创造新形象的心理过程。作用:为塑造形象、表现主题服务。使读者接受美的陶冶。 13、用典:有用事和引用前人诗句两种。用事是借用历史故事来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包括对现实生活中某些问题的立场和态度、个人的意绪和愿望等等,属于借古抒怀。作用:引用或化用前人诗句目的是加深诗词中的意境,促使人联想而寻意于言外。 二、当堂训练 我的妈妈是老虎 郑海丹 ①我有一个很懒很任性的妈妈。

以小见大的记叙文

以小见大de记叙文1 所谓“以小见大”,是指用小材料来体现大主题。这些小材料是日常常见的、身边的,甚至是琐碎的,很多同学都熟视无睹或不屑一顾,但作者却“点石成金”,用它们来体现“大道理”,起到“四两搏千斤”的作用。 手中握有大材料当然好,但由于年纪小、阅历浅,大材料是可遇不可求的。我们的生活中绝大多数都是小材料,我们必须像齐石白那样,从一只平常无奇的小虾中发现生命的真谛。或把自己变成一头奶牛,“吃进去的是草,挤出来的却是奶”,这祥,我们就能在作文中左右逢源,“花腐朽为神奇”。 想一想:这道题我有材料写吗?然后再看文章,看完后又想一想:文章的“小”是什么?“大”是什么? 一、2007年北京中考满分作文 题目:动力来自________ 要求:1.将题目补充完整,构成你的作文题目,并抄写在作文纸上。2.不限文体(诗歌除外)3.不少于600字。4.作文中不要出现所在学校的校名和师生姓名。 49、动力来自学生的一句话 在拥挤的街道上,我和阿姨走着走着,意外地遇见了曾是阿姨学生的小黄。 小黄仍是阿姨印象中的那副模样,清瘦的个子,笨拙的身材,辫子扎得翘翘的,一双眼睛总是滴滴溜溜地转,但里面透露出的内容丝毫看不出一点聪慧的成分。阿姨任小黄班主任的时候,并不怎么重视她。小黄不仅长得难看,智商也比其他孩子要弱,勉强读到了小学三年级上半学期,她的家人似乎觉得她不是读书的料,就干脆让她回了家。听说小黄不再来学校后,阿姨在心里悄悄地舒了一口气,哎,终于走了一个伤脑筋的包袱! 然而此时,在这热闹的街道上,小黄恰巧也穿梭着。她好像是和家人来镇上买东西吧,两手提得满满的。就在阿姨无意间瞥见了她正准备转移视线的时候,小黄也正好看见了她曾经的班主任,她神情呆板的脸上马上掠过一丝羞涩,同时泛起了一丝喜悦。然后,她像下意识地想起什么,急急忙忙地将一只手里提着的菩提送到阿姨的面前,声音嘹亮地说:“老师,我家里的,你拿去。” 阿姨有点猝不及防,又有些不好意思,支支吾吾地婉拒。这时,旁边紧跟着的一个妇人有点不相信地问小黄:“你认识她吗?”“认识,她是我读书时的班主任啊!”小黄又羞涩又自豪地认真回答。听到小黄这番大大咧咧的话,阿姨的脸上突然发起热来,她像在小黄面前显得无地自容。因为小黄的这句“她是我读书时的班主任啊”,令阿姨十分惭愧,她心里明白,她当时虽然是小黄的班主任,可是她对小黄并没有过一天的“好感”。这句竟从一个曾经让她头疼的学生嘴里说出的充满了真诚和自豪的话,于是成了时时刻刻鞭打阿姨心灵的鞭子。 从此,在阿姨眼里,再也不分好学生与坏学生了,阿姨说,只要是她的学生,她都要认认真真地对待。谁会想到,公平对待学生的那股动力,竟然是来自学生的一句平常的话语。 二、2007年上海中考满分作文

初中记叙文阅读答题技巧

初中记叙文阅读答题技巧 1:内容概括的形式命题:做这类题目,要抓住核心要素----人物和事件。当然,有时候,重要的时间、地点、人物的身份,事件的起因和结果也要体现在答题中,同时,要注意题目是否有字数方面的限制,在字数范围之类,尽可能详细,字数超过要删去次要信息。 2:记叙文的人称及作用:第一人称,便于直抒胸臆,读起来可以增添文章的真实感。第二人称,如同作者和读者对话,读起来给人一种亲切感。第三人称,不受时空的限制,能从多方面自由叙述。 3:记叙的详略:考试中,常以这样的形式考查:“什么内容为何要详写或略写?”,回答的基本格式是“什么内容与什么中心或人物关系不大,所以略写。或者是什么内容与什么中心或中心人物关系密切,能够更好的表达什么中心或更好的表现什么中心人物,所以详写。” 4:记叙的顺序及其作用:常见的有四种:顺叙、倒叙、插叙、和补叙。 顺叙的作用是:按事情的发展为序,使叙事的层次更清楚。 倒叙的作用是:构成强烈的悬念,吸引读者阅读下文。 插叙的作用是:对主要的情节起纯托或补充作用。 补叙的作用是:起补充、丰富、深化叙述的作用,使叙事更严谨,有时也起到突处强调的作用。 5:记叙的线索:记叙的线索可分为:以人为线,以物为线,以事为线,以人物思想感情变化为线(考查的较多),以时空转移为线。(这类题时常以填写题目出现)6:记叙文人物形象刻画多样性:概括描写和细节描写;外貌描写、心理描写、动作描写、语言描写和神态描写;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等。 一般是以这样的题型出现:怎样的人物形象?对人物刻画的具体方法?并用例句进行分析其作用是怎样的?(比如:“————”句就是通过什么描写刻画了一个什么样的人物形象?) 7:记叙文里的环境描写及其作用:(以自然环境描写考查的多) 自然环境的作用:表现了人物的心理活动;渲染气氛;为下文做铺垫;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这几种考查的都较多)比如:划线句运用了什么描写?表现了人物的什么心理(表现了人物的什么性格?),渲染了什么气氛?为下文做了怎样的铺垫?) 8:记叙文语言评析:可以从语言本身的风格来评;可以从修辞格来评(这个方面考查的比较多:时常是回答例句用了怎样的修辞?其作用是怎样? 这类题型是:某句话中加点词语为何使用好?答题有三步:第一,这个词表示什么?是表示范围?是限制?或是估计等等;第二,联系本句内容做答;第三,使用了加点词后产生了怎样的效果?如果这个词或是句子好也可能是因为运用了什么修辞?首先回答运用了什么修辞,再回答其作用。如果是比喻或是拟人必须要回答“生动形象的写出了什么内容?)9:文段的作用:开头段的作用通常是总领下文或是点题;文中段时常是过渡段;文末段是总结全文,或是深化主旨等。 中考答题技巧---记叙文阅读答题技巧1.问文章体裁?答:此文是一篇。备选答案有:诗歌、小说(长篇小说、中篇小说、短篇小说、小小说)、散文(抒情散文、叙事散文、议论性散文即哲理散文)--要求形散而神不散、剧本、说明文、议论文2.记叙文六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件起因、经过、结果 3.文章内容?方法:看题目、人物(事物)、事件,进行综合、概括。强调三个部分:

作文以小见大教案教学提纲

作文以小见大教案

《记叙要选好角度之以小见大》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明确记叙文的写作步骤。 2.学习掌握记叙文的构思技巧。 3.培养学生学会选材、善于组材的记叙文写作构思能力。 过程与方法范本研讨——构思技巧点拨——课堂实践活动——写作练笔巩固。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感受“我手写我心”的写作乐趣与成就感。 2.捕捉生活的惊喜,收获美的沉思。 【学情分析】高一学生的兴趣更加广泛,个性张扬,对传统单一的教法难以满足,讲究协调、理解、沟通的语文平台。给学生提供更广阔的发展个性的空间,努力改进语文教学,提高学生语文学习兴趣,是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写人记事要交待清楚记叙的要素。 难点记叙文写作要学会“小”中见“大”。 【教学时数】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深情导入 1、教师向学生深情背诵自己喜欢的一首诗,引发学生共鸣。 我们无法唤起所有的记忆 却可以牢牢记住那些美好瞬间 旅途中的一次搀扶 平日里的一次发现 一份让你惊喜的礼物 一幅充满温情的画面 有些瞬间即逝的往事 咀嚼它却需要一生的时间 2、导入:“滴水藏海”,我们应学会于平凡的人、事、物中感悟生活的真、善、美。 二、范例引路 (一)选择 冷月无言!知了在渐凉的夜气中发出最后一声嘶鸣!扰乱我逐渐理清的思绪。选择,好难的选择:出国,还是参加高考?我闷坐在房间里,望着那一轮苍凉的圆月…… 那天爸爸兴冲冲地跑回家,告诉我远在加拿大的叔叔联系上了,我可以在高考前出国。那时正值中午,明晃晃的太阳在我的眼前掠过,我慌忙闭眼,冷漠得什么也没说。“怎么?你不想去吗?”我的表情仿佛一盆冷水,将爸爸兴奋的火焰浇熄了。“我……”我垂下头,心里觉得沉甸甸的,仿佛装了一座山!“你考虑一下吧!认真地考虑!”爸爸的话如重锤一下一下敲打着我的心壁。冷月在空中舞蹈,在云层中变换着模样。月中出现了一座繁华的城市,车水马龙,灯红酒绿,一切仿佛都镀上了一层珠光宝气,这是渥太华吗?那个爸爸口中讲述的天堂一般的城市?“你可以上一所好学校,毕业可以在那里工作。你的一生将会被你的同学们羡慕的!”耳边回荡着爸爸的话。我的心渐渐飘起来了,飘向那氤氲的夜气,飘向那大洋彼岸的梦国城市,飘向那令人羡慕的幸福的地方…… “当”的一声,墙上的一个相框掉了,我俯身拾起。照片上是我和一位姐姐的笑脸,她去西藏了,带着一副柔弱的肩膀和一颗坚强的心。“我要去那世界上最高的地方了。虽然那儿穷那儿落后,可那里是祖国的土地,生活着的是祖国的人民。我要去那儿播下知识的种子,让世界屋脊发出骄人的光!”姐姐的话在我心头萦绕不去,一点点将我浮起的心

人教版初三语文下册记叙文写作中以小见大手法的运用

《记叙文写作中如何小中见大》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欣赏范文,感受、学会“以小事见大”写作规律和方法。 2.过程与方法:范文学习—写法探究—写作实践。 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意识到“以小事见大”写作手法的重要性。 教学重难点:赏析例文,掌握”以小事见大”的写作规律和方法。 教学方法:例归法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一、课前展示:学生背诵“小事物体现大道理”的文章,师生评议。(首先请xx进行课前展示,从xx选的文章来看,作 者借很小的自然界中的事物,感悟出深刻的人生道理:不管生命如何短暂,都必须积极面对,全情投入,好好地生活。) 二、导入:同学们也可以仿照上面的作者进行练习,请大家看这两幅图片,任选一幅图, 通过观察和联想,随意说出一句话来。(鼓励学生举手回答,调动气氛。示例:枫叶红了, 秋天到了,又到了收获的季节。秋叶以优美的舞姿落到地面,展示它最后的风采,诠释着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古人说过“落一叶而悲秋,窥一斑而知全豹”,说 的都是从一个小的角度或部位也可以得出对事物的全面认识。作文也是这样。写记人记事 的文章, 要从小角度发掘题材来表现人物的精神风貌、思想品格。因为普通人没有那么多 英雄壮举,所以我们要学会写小事。那本节课我们就来学习以小见大写作手法在记叙文中 的应用。 三、出示学习目标 四、明确概念:(1)以小见大,是记叙文中常用的写作手法,它往往在选材上或撷取一个 片断,或定格一幅画面,或捕捉一个瞬间,或选择一件小事,通过多种表现技法,努力开掘、 提炼,写出它的内涵,以一目传精神,反映深刻的文章主题。(提问学生读,师点拨:这一 定义强调通过小的事和物,反映深刻的文章主题。) (2)使用“以小见大”手法,要注意两点:一是选材要严,要精选那些闪耀着光彩的琐事; 二是开掘要深,要透过现象看本质,善于从琐事中提炼出生活的真相,人生的真义。(提问 学生读,师引导:接下来我们通过欣赏名家的作品来体会以小见大的运用) 五、感知经典,小中见大。首先,我们关注一下凡人小事。 聚焦凡人小事:我回家看着还没动用的那瓶香油和没吃完的鸡蛋,一再追忆老王和我对答 的话,捉摸他是否知道我领受他的谢意。我想他是知道的。但不知为什么,每想起老王, 总觉得心上不安。因为吃了他的香油和鸡蛋?因为他来表示感谢,我却拿钱去侮辱他?都 不是。几年过去了,我渐渐明白:那是一个幸运的人对一个不幸者的愧怍。——杨绛 《老王》 同学们齐读这段文字,思考:这段文字大家一定很熟悉,它出自哪里?作者写了怎样的小 事,反映了什么大的主题?(明确:选自杨绛的《老王》,写了老王给我松香油和鸡蛋的 小事,反映了老王和作者的善良,幸运者对不幸者命运的关注的主题。) “大”:一个社会总有幸运者和不幸者,幸运者有责任关爱不幸者,关注他们的命运,让

以小见大作文

作文训练:“以小见大”作文指导 1.作文存在的题目过大、选材过空、过大,不会从小处着手,不会挖掘文章深刻主题等不足训练学生作文运用以小见大的写作手法。 2、通过欣赏范文,初步感受“以小见大”写作手法,掌握“以小事见大”的写作规律和方法.(重点、难点) 3、学以致用:本次作文训练重点——“以小见大”(以小事见大)手法 我们在写记人记事的文章时,若欲选“大”事,普通人又没有那么多英雄壮举,怎么办?写小事。从小角度发掘题材来表现人物的精神风貌、思想品格。 “落一叶而悲秋,窥一斑而知全豹”,说的都是从一个小的角度或部位,只要能认真观察和思考,照样可以得出对事物的全面认识。 作文也是这样,以小见大是记叙文中常用的写作手法,它往往在选材上或撷取一个片断,或定格一幅画面,或捕捉一个瞬间,或选择一件小事,通过多种表现技法,努力开掘、提炼, 写出它的内涵,以一目传精神,反映深刻的文章主题。 我们先来看几个例子: (一)以“水”为话题。据此,可拟出下列题目:《我在河边散步》、《我是一条孤儿鱼》、《最后一杯水》等。其中《最后一杯水》是这样的:时间为50年后的一个中午,地点为已成为沙漠的中原地区,人物是我和两位最好的朋友,事情是我们发现了地球上的最后一杯水。中心事件是我们商量如何使用这杯水,最后决定用它培植绿洲。这最后一杯水是文中的道具和线索,对主人公可以重点进行语言和神态描写。 (二)以“亲情”为话题。有一位同学写了《明天吃什么》,时间是一天晚上,地点是家里,事情是爸爸和妈妈商量明天早上为要考试的我准备什么样的食物。人物对话描写细腻真实、妙趣横生。作文《纸飞机》回忆了外公生前为我折许多种小飞机的事,小飞机虽小,却表现了外公真挚博大的爱。 (三)以“幸福”为话题。有一同学写了《爸爸妈妈的爱情》,文章重点刻画爸爸和妈妈搬运家具时,爸爸的手好像被碰了,妈妈关切的询问,他们互相体贴的这一幕使我对爸爸和妈妈的爱情和幸福有了深一层的理解。此外,还有同学写童话《我是一只幸福的小狗》,主人公小狗赌气离开穷困的家出走,本文通过它的经历表现了“有钱不一定就是幸福”这个深刻的主题。 通过刚才的例子,我们应该能明白一些“以小见大”这个方法的运用了。 一.细心观察生活,合理筛选材料。观察是智慧的最重要的能源,尤其要注意生活中的细枝末节,一草一木,从多角度多方面的观察,并用心去感受去思考去发现,从中找到共鸣,找到怦然心动,找到富有深刻含义的东西。例如:拾到一片落叶,可以发现它背后深藏着春去秋来、岁月匆忙的道理;树叶把绿意留给人类,把败叶留给土地的无私奉献的可贵精神;看到农民大伯的手,可以发现,世界正是这千千万万双手创造出来的;劳动是生命的永恒……要注意你所选择的小的材料和你的大的观点有相似性,能统一起来,比如小草——生命力,小蜜蜂——无私奉献等。还要注意写小的材料时不要动不动就跑出来发议论,把小材料写细写透才能更深刻地表达自己的观点,而且那样也容易造成结构的混乱。 除以上两点,还要注意运用的材料具有典型性,这样才不会落入俗套,比如很多同学都在写香气吸人的桂树,而有位同学却写桂花树下默默无闻的酸酸草,就别具一格。再比如作家贾平凹在长篇随笔《我是农民》中,写到当年家中的贫困状况时,也有一个典型的小材料。原文叙述说,家里刚刚有了一点粮食,父亲脸上的皱纹舒展开。看着孩子们吃得饱饱的都睡下,

记叙文写作之以小见大

文章不惧“大题小做” ----记叙文写作之以小见大 黄冈市黄州区宝塔中学张淑娟 教学目标: 1、了解“以小见大”手法的含义、作用; 2、联系课文,分析“小”和“大”,知道何为“小”,何为“大”; 3、如何筛选小材料; 4、尝试运用该手法写作。 教学重点: 1、知道何为“小”,何为“大”; 2、如何筛选小材料。 教学难点: 怎样让小材料新颖别致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二、认识“以小见大” (一)以小见大的含义:通过平凡细微的小题材反映重大、深刻的主题。 (二)以小见大的作用:能将抽象的事物具体化,突出表现中心,更有震撼力。 (三)什么是小题材: ①相对于国家大事来说,日常生活中的事情就是小题材。 ②相对于完整的事件来说,片断、零星的事情就是小题材。 ③相对于人物的活动来说,人物的细微末节就是小题材。 三、何为“小”,何为“大” (一)以小见情------小片段渗透大情感 出示史铁生《秋天的怀念》片段 1、分析文中的“小”与“大” 小:母亲的动作、语言 大:母爱 2、回忆与家人、朋友相处的片段,用下面的句式说一说你从哪里感受到了情? 句式:我从中感受到了情。 (二)以小见德------小事件表现大德行 出示莫怀戚《散步》片段 1、分析文中的“小”与“大” 小:散步 大:尊老爱幼、责任感 2、你从哪些日常生活小事中感受到美德的魅力,或者体会到劣行的丑陋?用下面的句式说一说。句式:我从中感受到了。

(三)以小见理------小故事揭示大事理 出示莫顿·亨特《走一步,再走一步》片段 1、分析文中的“小”与“大” 小:在父亲的指引下,顺利地从小山崖上下来。 大:不惧困难,化解困难,坚持到底。 2、你从哪些小事中悟出了事物的道理,人生的哲理?用下面的句式说一说。 句式:我从中感受到了。 四、如何筛选小材料 1、大小统一 (1)出示大主题与小题材,生选择分配 (2)得出结论 2、真实可信 (1)出示材料,生谈感受 (2)得出结论 3、新颖别致 (1)出示材料,生谈感受 (2)学会换角度思考 (3)得出结论 五、学以致用 题目:《暮曲》 要求:1、把题目补充完整; 2、要用到以小见大的手法,写出文章的“大”与“小”。 思考:题目 大小 点拔:傍晚,有很多事可以发生。例 1、厨房暮曲 2、校园暮曲 3、公园暮曲 4、菜园暮曲 5、郊野暮曲 6、马路暮曲 7、雨中暮曲 8、公交暮曲…… 六、布置作业 1、题目:《暮曲》 2、要求:(1)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记叙文;(2)要用到以小见大的写作手法。 七、课堂小结

记叙文阅读答题技巧及套路

语文阅读理解题是一种综合性的题型,它能有效地检测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语文素质。其问题设臵大致分三个层次:直接源于原文,间接源于原文,超越原文。对第一层问题,需要认真感知原文,并稍作思考,如此即可直接从原文或自己的知识储备中觅得答案;对第二层问题,需要反复强化、整体感知原文,对文意做到融会贯通,并积极分析,深刻思考,高度概括即可;对第三层问题,需要高度领悟文意,并在此基础上积极运行延伸思维、发散思维、逆向思维等思维活动,才可形成答案。 但有一些中学生在做题时却往往急于求成,做题过程流于急促浮躁,问题答案流于偏浅疏漏,不能优质高效地做好阅读理解题。那么,怎样才能革除这种毛病,做好阅读理解题呢?有以下几点经验: 一、读,且熟读。阅读的理解的基础。要产生深刻透彻的理解,就必须反复阅读。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就是这个道理。文章的主要观点、中心意思及写作思路、行文线索都是隐匿于文章之中的,因此只要反复阅读、强化感知,才能深刻领悟和准确把握。但有些同学却急于求成,忽视对原文的阅读,只“水过地皮湿”般泛泛而读,不求甚解,草草了事。因而对原文一知半解甚至形成错误的认识。在此基础上进行理解,岂不是强为“无米之炊”?得出的结论,岂不成了“空中楼阁”?当然,熟读并不等于机械重复,在熟读的同时应给予思维一定的时间和空间。 二、思、且深思。只要深思,才有发现。所谓深思,就是读者应站在作者的高度,有机结合自身的文化素质和主观意识,积极、高效、缜密地运行思维,深刻发掘文章深层意蕴的心理过程。任何文章都会给读者留下一定的思维空间。因此,我们不应惰于思考,不应浅尝辄止,应深化思考,切中肯綮,惟其如此,问题的解决才如“庖丁解牛”,迎刃而解。 三、取、忌断章取义。文章是作者的意识整体。各部分之间,各个层次之间都是血肉相联,浑然一体的。因此,我们怎能忽视文章的整体性,怎能管窥蠡测,只见树木,不见森林,而断章取义呢?正确的做法是应从文章的整体出发,应于文章的高处大处着眼,由浅入深,层层深如,层层确定。惟其如此,我们的理解才不失之偏颇,谬误丛生。 记叙文阅读答题技巧及套路 语段阅读题答题总原则: (1)、先读题后读文。读题时注意从题干中找出“题眼”(即答题关键点),带着问题读文,使阅读具有明确的目标。 (2)、读文时,要注意整体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和中心意思。 (3)、准备答题时,必须再次细读题目,找准“题眼”。 (4)、答题时,具体题目涉及到相关段落,要对这些段落反复研读;如涉及全篇,则要再读全文。 1、文章体裁:诗歌、小说、散文(抒情散文、叙事散文)、剧本、说明文、议论文 2、记叙文六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件、起因、经过、结果 3、散文种类:(1)叙事散文(2)抒情散文 4、散文特点:形散而神不散。 5、小说种类:长篇小说、中篇小说、短篇小说、小小说。 6、小说三要素:人物、环境、情节(开端、发展、高潮、结局 )。 7、记叙文的表达方式:记叙、议论、抒情、描写、说明。 8、找主题句:找首段或尾段的议论、抒情句。 9、文眼: 标题是“文眼”,统帅全文(新闻);有时交代主要人物、故事情节,有时交代主要事、物(“物”象征意义);有时还是“线索”。 10、材料组织特点:紧紧围绕中心;选取典型事件;剪裁得体;详略得当。 11、划分层次: (1)按时间划分(找表示时间的短语)(2)按地点划分(找表示地点的短语)

记叙文阅读:常见的表现手法及其作用

记叙文阅读15. 常见的表现手法及其作用 请先关注作者,不错过最近更新哦! 记叙文阅读是中考现代文阅读的必考文体,且所占分值较大,比如河南中考,满分120,现代文阅读两篇共28分,其中记叙文阅读是第一篇,一般占16分。 这里所说的记叙文,其实也包括了散文和小小说。因为这三类文体考点和题型比较相近,所以都将其放入记叙文阅读这一类来进行分析。 初中语文记叙文阅读第15讲:常见的表现手法及其作用 【常见题型】 1.本文运用(采用)了哪些表现手法?有何作用? 2.文章主要运用了XX手法,试举例分析。 3.本文写作思路及表现手法独具特色,试结合全文进行赏析。 4.从表现手法的角度,分析X段中XX内容在情节设置上起什么作用。 5.关于XX的内容,前文已有伏笔,请将它找出来,并结合前后文分析其作用。 6.文章结尾其实并不突然,作者在前文已有几处暗示,请找出并简要概括。 【答题技巧】 1.修辞方法与表达方式、表现手法区别: 修辞方法:是指修饰文字词句,运用各种方法,使语言表达得准确、鲜明而生动有力,情感真挚、强烈而又引人入胜。初中记叙文常见的修辞方法有比喻、拟人、夸张、对偶、排比、反问、设问、对比、反复、反语等。(详见第11讲:常见的修辞手法及其作用) 表达方式:也叫表达方法,其内涵包括记叙、描写、说明、议论、抒情五个方面。(详见第5讲:常见表达方式及其作用) 表现手法:从广义上来讲就是作者在行文措辞和表达思想感情时所使用的特殊的语句组织方式。具体来说,表现手法的内涵可从如下多个方面考虑: ①抒情方式(借景抒情、借物抒情、融情于景、直抒胸臆等。) ②表现方法(托物言志、以物喻人、先抑后扬、前后呼应、想象、联想、象征等。) ③结构特点(前后呼应、结尾点题、对比、衬托、铺垫、伏笔等。) 2.常见表现手法及其作用 ●象征:借用具体的、形象的事物,来暗示特定的事物或事理,以表达真挚的感情和深刻的寓意。 作用:把抽象的事理表现为具体的可感知的形象;运用眼前之物,寄托深远之意,使文章所要表达的意思更含蓄深刻,耐人寻味;增强文章的表现力。 ●衬托(烘托):为了突出主要事物,用类似的事物或相反、有差别的事物作陪衬。可以分为两种:用其他人物衬托主要人物;用景物描写烘托人物性格。 作用:突出表现主要人物或事物的性格或特点;形成强烈的反差,强调作者要表达的感情;增强文章的表现力。

小学生作文“以小见大”的写作手法应用指导

“以小见大”的写作手法应用指导 趣味故事 晚饭后,母亲和女儿一块儿洗碗盘,父亲和儿子在客厅看电视。突然,厨房里传来打破盘子的响声,然后一片沉寂。儿子望着他父亲,说道:“一定是妈妈打破的。”“你怎么知道?”“她没有骂人。”(妈妈刷碗,碗打了,客厅里父子在谈论) 思路点拨 这则小故事虽小,实则通过一个形象的故事道出了这么一个主题:我们习惯以不同的标准来看人看己,以致往往是责人以严,待己以宽。同时,也给了我们一个这样的启发:“儿子”善于观察和总结经验,而这也正是他能够以小见大的明证。 训练题目 以小见大 训练要点 一、了解“以小见大”的内涵。 二、理解怎样做到“以小见大”。 三、能够把“以小见大”的手法运用到写作实践中去。 四、培养观察生活、感悟生活的能力。 方程式解说 这次训练的目标是在写作中学会运用“以小见大”的写作手法。 什么是“以小见大”呢?“小”就是小题材,“大”就是小题材背后蕴藏的“大主题”,“以小见大”手法就是用小题材表现大主题。“小题材”可以是日常生活中的一件小事、一个细节,可以是整体中的一个部分,也可以是一件小物品,一只小动物、一颗小花小草,还可以是一个平凡人物……“大主题”可以是一种深刻的人生哲理、一种高尚的道德情操、一份真挚而深刻的情感……这种手法具体说来,就是选取细微的具有鲜明个性的事物,通过具体的叙述、生动的描写,突出地揭示社会生活中某一方面的深刻本质,给人认识、教育、启迪或趣味。它能够把具体而微与抽象相连,从小题材中见出大主题。“以小见大”的手法以一点观全面,从不全到全,给写作带来了很大的灵活性和无限的表现力,便于提炼主题,使主题更鲜明集中,更具震撼力。很多知名作品都运用到了“以小见大”的手法,例如我们学过的《游子吟》就是运用了这种手法,从母亲为临行孩子缝衣的小事,我们深深地体会到了伟大的母爱。 “以小见大”是一种写作手法,具体到学生,它也就是一种写作能力了,那么怎么培养“以小见大”的写作能力呢? 首先,要关注生活,养成留心观察、善于观察、勤于思考的好习惯。生活中,很多事情看似平淡无奇,但“平平淡淡才是真”,如果留心观察,多方面思考、感悟,深入挖掘,就能挖掘出蕴涵深刻的思想内容和社会意义。 其次,要善于展开丰富的联想和想象,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由浅入深。看见十字路口的红绿灯,想到铁面无私和不徇私情;看见蚂蚁搬家,想到团结就是力量;看见昙花,想到那种“生如春之烂漫、死如秋之静”的生命短暂却光彩照人的人生境界…… 再次,还要做到新颖。“横看成岭侧成峰”,对同一事物,换一个角度观察、思考,就会有新的感受,得出独到的见解,写出的作文才能吸引读者,才能更好地体现“以小见大”手法的优越性。

(完整版)记叙文阅读答题技巧归纳

记叙文阅读答题技巧归纳 包括:文章体裁、文章内容、人称的作用、记叙线索及作用等关于记叙文阅读答题技巧的重要知识点. 1.文章内容?方法:看题目、人物(事物)、事件,进行综合、概括。强调三个部分:内容是什么,文章怎么样,作者怎么样。 2.记叙文六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件起因、经过、结果 3.问文章体裁:答:此文是一篇。备选答案有:诗歌、小说(长篇小说、中篇小说、短篇小说、小小说)、散文(抒情散文、叙事散文、议论性散文即哲理散文)---要求形散而神不散、剧本、说明文、议论文 答:A、此文记叙了(描写了、说明了)……的故事(事迹、经过、事件、景物)。即谁做了什么-这可以作为一句话概括文章内容答案。 B、表现了(赞美了、揭示了、讽刺了、反映了、歌颂了、揭露了、批判了)……。 C、抒发了作者的……的感情。 4.材料组织特点:紧紧围绕中心选取典型事件,剪裁得体,详略得当。 5.划分层次:(1)按时间划分(找表示时间的短语)(2)按地点划分(找表示地点的短语) (3)按事情发展过程(找各个事件)(4)总分总(掐头去尾) 6.记叙线索及作用?线索(明线和暗线)核心人物、核心事物、核心事件、时间、地点、作者的情感

作用:是贯穿全文的脉络,把文中的人物和事件有机地连在一起,使文章条理清楚、层次清晰。 7.为文章拟标题。找文章线索或中心,依据有(1)核心人物(2)核心事物(3)核心事件(4)作者情感 8.品味题目可以从--A内容上B主题上C线索D设置悬念上等方面进行品味。 示例:(1)主题上结合主旨必答,如象征性的散文题目,也可以这样回答:拟题巧妙,一语双关,本指…实指…,突出主题,耐人寻味。 (2)说明文:用了什么修辞手法,生动形象说明了……,点明了本文说明的主要内容,点明了本文说明对象。 9.了解人称的作用。 第一人称:亲切,自然,真实,适于心理描写,便于刻画人物形象及性格特征。 第二人称:便于情感交流。 第三人称:显得客观,不受时空限制,便于叙事和议论 10.记叙顺序及作用: (1)顺叙(按事情发展先后顺序)作用:叙事有头有尾,条理清晰,读起来脉络清楚、印象深刻。 (2)倒叙(先写结果,再交待前面发生的事。)作用:造成悬念、吸引读者,避免叙述的平板单调,增强文章的生动性。

初中语文记叙文阅读题型及解题技巧

初中语文记叙文阅读题型及解题技巧 一.辨析记叙线索和作用 1 、线索::(1) 以人物为线(2) 以时间为线(3 )以人物为线(4) 以事件为线(5) 以情感为线( 6 )以某物为线(7 )以题目为线(8 )明暗两线 2 、作用:是贯穿全文的脉络,把文中的人物和事件有机地连在一起,使文章条理清楚、层次清晰。 3 、答题套路:如:文章以“……”线索,中间串写了“……”、“……”几件事,组成一种“冰糖葫芦”的“串”式结构,选材典型,脉络清晰,主旨鲜明。 二.理清记叙顺序。 1 、记叙顺序及作用 (1) 顺叙( 按事情发展先后顺序) 。作用:叙事有头有尾,条理清晰,读起来脉络清楚、印象深刻。 (2) 倒叙( 先写结果,再交代前面发生的事。) 。作用:造成悬念、吸引读者,避免叙述的平板单调,增强文章的生动性。 (3) 插叙(叙事时中断线索,插入相关的另一件事。) 。作用:对情节起补充、衬托作用,丰富形象,突出中心。 题型:一是分辨文章记叙的顺序类型;二是思考文章为什么要运用这样的顺序。 三、记叙文的表达方式: 1 、表达方式及作用 (1 )描写:对人物、事件和环境等所作的绘声绘色、细致入微的描绘与刻画。 A 、描写分人物描写和环境描写。(1 )、人物描写又细分为:(1 )肖像描写( 2 )外貌描写( 3 )神态描写( 4 )动作描写( 5 )语言(对话)描写( 6 )心理描写 另外,人物描写从另一个角度看,又可以分为:正面描写、侧面描写、细节描写。人物描写作用:塑造人物性格;推动情节发展;揭示文章主题。 B 、环境描写又可以分为:自然环境描写和社会环境描写。自然环境描写(景物描写)句的主要作用:(1)、表现地域风光,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及人物活动的空间、季节和环境特点;(2)、推动情节发展;(3)、渲染气氛;(4)、烘托人物形象(或人物心情、感情); (2 )议论:记叙文中议论是以记叙为基础,对记叙的内容进行分析或评论。记叙文的议论有三种方式:先叙后议、先议后叙、夹叙夹议。 记叙文中议论的作用:可起到承上启下;统领全文;引发读者思考,点明人物或事件的意义,突出中心,升华主题,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⑶抒情:抒情可分为:一是直接抒情:指作者或主人公直接倾吐内心感受的抒情发式。二是间接抒情是指寄情于景,融情于物,感情流露于写人记事、写景状物的字里行间的抒情方式。注意:阅读散文时,要特别注意文章托物言志或借景抒情的特点。抒情作用:抒发作者真挚深沉的情感,引发读者的感情共鸣,使文章具有强大的感染力。 (4 )说明:记叙文中的说明是记叙中的补充交代,一般要求文字简明扼要。( 5 )记叙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