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自我同一性”1

“自我同一性”1

“自我同一性”1
“自我同一性”1

你的“自我同一性”达成了吗?

“自我同一性”这个概念大家并不陌生,是由埃里克森在人格社会心理发展理论中提出的。他把心理的发展划分为八个阶段,并认为每一阶段都有一个特殊矛盾,矛盾的顺利解决是人格健康发展的前提。

但是对于自我同一性的具体概念是什么,不同心理学家有不同的界定。一般来说,是指个体尝试着把与自己有关的各方面结合起来,形成一个协调一致不同于他人的自我。生活当中说有人总说:“我要做个什么样的人,是像她这样,还是像他那样,我好迷茫。”“教师这个职业真的是我想要从事的工作吗?”

James Marcia根据探索和承诺的程度高低划分出四种同一性状态,即同一性达成、同一性拒斥(早闭)、同一性分散和延期偿付。大家可以观看以下示意图方便理解:

1.同一性达成

指具有高探索和高承诺的青少年,这类个体经过自己的努力探索,明确知道自己想成为什么样的人并能为之做出积极的自我承诺。如:“我想成为一名教师,并愿意付出自己的一生。”

2.同一性拒斥(早闭)

指具有低探索和高承诺的青少年,这类个体并没有对自己进行明确的探索,但却作出了承诺,这种承诺更多的来自于父母或权威人物等重要他人的期望或建议。如:“我对于我未来没啥想法,只需要继承我父亲的公司就行了。”

3.同一性分散

指低探索和低承诺的青少年,这类个体没有仔细思考或探索过各种同一性问题,也未对自己的未来做出明确的承诺。如:“我不知道我要成为什么样的人,我就当一天和尚撞一天钟挺好。”

4.延期偿付

指高探索和低承诺的青少年,这类个体正处于不断地努力探索过程中,但还没有形成特定的目标、价值观和意识形态。对于青少年这种斗争状态,埃里克森被称为“合理延缓期”,因为对大多数人来说,自我同一性的达成是一个逐渐缓慢的探索过程,因此青少年有延期选择很正常,而且对于健康是有益的。

结合常见的考题,我们将这部分内容进行相应的巩固。例如:

1.青少年作出了自我投入,但是没有进行探索,他们的人生选择常常由权威性的父母作出,没有经历自我探索。按照玛西亚的自我同一性的四种状态理论,其自我同一性状态属于()。

A.同一性达成

B.同一性早闭

C.同一性扩散

D.延期偿付

1.【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自我同一性。玛利亚根据探索和承诺分为四种状态理论,同一性达成是知道自己成为什么样的人并为之付出努力;同一性早闭没有进行探索但是在权威人物的压力下进行了确定;同一性扩散是不知道成为什么的人也不愿意进行探索;同一性延缓是青少年不知道自己成为什么样的人但是处于不断探索。故此题选B。

【核心考点】教育心理学——学生的心理发展与教育——社会化发展与教育——埃里克森的社会化发展理论的主要观点

【难度等级】★

2.埃里克森认为青少年处于哪一个同一性状态()。

A.同一性达成

B.同一性早闭

C.同一性扩散

D.延期偿付

2.【答案】D。解析:本题考查自我同一性。埃里克森认为青少年属于“合法延缓期”,即处于同一性延缓,青少年不知道自己成为什么样的人但是处于不断探索。故此题选D。

【核心考点】教育心理学——学生的心理发展与教育——社会化发展与教育——埃里克森的社会化发展理论的主要观点

【难度等级】★

自我同一性量表

自我同一性量表: 大学生自我同一性状态量表是由吉林大学郭金山在其博;大学生自我同一性状态量表维度与项目;量表维度项目;IDDIF弥散性我还没有确定我真正想从事的职业,;我对信仰方面的问题不感兴趣,觉得不用去探讨;我并不关心自己要选择什么生活方式,没有哪一种生活;对信仰方面的问题,我考虑的不多,也不为此而烦恼;我没有真正地考虑过政治问题,它没有引起我太多的兴;对于我适合什么工作 大学生自我同一性状态量表是由吉林大学郭金山在其博士论文中所引修订 的加拿大 Guelph 大学 Gerald R.Adams 教授编制的自我同一性状态客观测量的标准化量表 (EOM-ELS-2) ,该量表采用 6 点量表计分, 1 代表非常赞同,6 代表非常不赞同。量表共计 64 道题目,包含 8 个内容领域,其中 4 个意识形态领域为政治观点、宗教信仰、职业和人生观; 4 个人际关系领域为友谊、交往、性别角色和娱乐活动。因此,该量表有 4 个分量表:成就型同一性状态量表 (ACH) 、延缓型同一性状态量表 (MOR) 、排他型同一性状态量表 (FOR) 和弥散型同一性状态量表 (DIF) 。每一个分量表又有两个子量表,共同构成了 8 个子量表,即意识形态领域上的成就型 (IDACH) 、延缓型 (IDMOR) 、排他型 (IDFOR) 和弥散型 (IDDIF) 同一性状态量表;人际关系领域上的成就型 (INA CH) 、延缓型 (INMOR) 、排他型 (INFOR) 和弥散型 (INDIF) 同一性状态量表,每一子量表各 8 道题目。 大学生自我同一性状态量表维度与项目 量表维度项目 IDDIF弥散性我还没有确定我真正想从事的职业,我想待机遇而定。 我对信仰方面的问题不感兴趣,觉得不用去探讨。 我并不关心自己要选择什么生活方式,没有哪一种生活方式能吸引我。

自我概念

自我概念 1、詹姆斯与米德的自我理论 詹姆斯——主体我、客体我(物质我、社会我、心理我) 米德——主体我、客体我 影响:概化他人(社会文化整体) 主要他人(影响个人生活和人格成长的中心人物) 自我发展三阶段——准备阶段游戏阶段角色扮演阶段 2、精神分析 弗洛伊德 埃里克森——自我同一性危机理论 1)基本信任对基本不信任(0-1岁)信任2)自主对羞怯和疑虑(1-3岁)意志3)自主对羞怯和疑虑(1-3岁)目标4)勤奋对自卑(6-12岁)自信5)同一性对角色混乱(12-20岁)同一性6)亲密对孤独(20-25岁)爱7)繁殖对停滞(25-65岁)8)自我整合对失望(65岁至死亡)智慧沙利文——好我、坏我、非我(人际关系学说) 3、罗杰斯 自我概念的结构 自我图示理论——自我概念的组成要素,是个体对自己某些具体的能力与特征的认知。 自我概念的功能(自我一致性维持、经验解释、期望定向) 自我概念的发生机制(库利——镜像自我理论:自我概念主要通过将别人对自己的态度当作 镜子来看到自己的“镜映过程”获得的。) 自我知觉理论:个体是通过对自己的外显行为及行为发生的环境进行功能分析来获得自我知觉的 自我确认:人们注意和寻找那些和自己图示相符合的信息的倾向。 (维度:知觉的自我理想自我) 自尊的测量:罗森伯格自尊量表、得克萨斯社会行为量表 控制点理论 控制点:个人对有关他的事情负个人责任的程度。 控制点分为内部控制点和外部控制点。内部控制点的人认为,事件的责任在于事件者本身;外部控制点的人认为,事件的责任应由某些外部因素来承担 习得性无助与自我决定 习得性无助;指人或动物面对反复出现的不好的事情,感到难以控制,从而学会了放弃和感到无望的现象。 自我决定:增加自我控制感,减少习得性无助 自我效能感作用(选择行为、努力付出与坚持不懈、思维方式和情感反应

自我同一性(大学生心理健康作业)

关于青少年的自我同一性 通过阅读一些描述自我同一性的论文,我在一定程度上了解了它的相关内涵,结合我自己的成长经历,我想表达一下对它的理解。 一、何为“自我”? 痴迷于各种悬疑惊悚电影的我,无意中从一部大卫?林奇导演的心理题材的电影《穆赫兰道》中得知了弗洛伊德先生及他著名的性心理学说。他相当于是我的第一位心理思想启蒙老师,因为在之前我一直都是自己摸索。他把人格结构划分成“本我”、“自我”、“超我”三个部分:“本我”即本着原始欲望、不计后果来行事的我的潜意识,“超我”即严格遵守道德规范加以行事的我的意识,并称“自我”是本能冲动和超我需求之间的传递者,是本我和超我压迫的产物。换句话说,“自我”是“本我”欲望和“超我”压制衡量在一种稳定状态下所呈现出的结果(潜意识和意识之间的产物)。 这是我之前的认识,而直到最近,另一位心理学家埃里克森的思想给了我新的启发。与弗氏观点不同的是,他认为“自我”在人格划分中是一个独立且相当有力的部分。它把人的发展动机从潜意识层面上升到意识层面,然后结合人的过去经验和现在经验等加以控制(貌似它和“超我”结合为一体了)。如果说,弗氏观点中的“自我”比较被动,那么这时的“自我”就比较主动了。 对于上述两个观点,我并不想说我赞同哪一方,或反对哪一方,因为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而我只能说,两者下的“自我”都是约束“本能欲望”的有着各种规则的正常人。

二、何为同一性? 我认为是理想中的自我和现实中的自我之间达到一种同一,即两者在各方面差不多一致,没有太大差距。 而这个“自我“包括三种: 1、作为个体的”自我“,它是在过去、现在和将来这一时空中,对“自 己是谁”、“自己还是原来的自己”、“自己自身是同一实体的存在”等 问题的主观感觉或意识。它重视主观的意识体验,强调内外部 的整合及自身内在的不变性和连续性。 2、以社会性存在确立的自我,也就是被社会认可自己、所确立的 自我形象,如“我是中国人”、“我是学生”等。 3、一种“感觉”。这相当于“感到身体很舒适”、“清楚自己在干什么”的 感觉。 简单的来说,就是到底你是个有着灵魂和思想的人或者仅是一个没有自知或意识的行尸走肉之间的差别,如果你能把两者结合起来,那就达到了同一。 三、自我同一性的确立 埃里克森先生把自我和同一性结合起来,提出了“自我同一性“的概念。而且他认为只有当这三种自我同一性的意识在自己心中确实产生的时候,才称作自我同一性形成或确立。 而就我的自我同一性的确立与否,我能说我现在已经达到了前两条的要求。首先,我发现了自己是谁,找到了我的意识,知道我想做什么,我该做什么,和不能做什么。其次,从最近与社会的广泛接触中(各

自我同一性理论及研究进展

自我同一性理论及研究进展 摘要:对自我同一性理论研究进行归纳概括,从自我同一性概念界定、自我同一性的测量、自我同一性模型建构、相关因素及应用研究等方面进行综述。发现自我同一性理论研究越来越关注内在心理结构及现象学方面的影响因素,中国对自我同一性理论本身缺乏深入研究,国内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引进、评述国外的研究成果及应用上。 关键词:自我同一性理论青少年自我同一性模型自我同一性测量 同一性几乎是当代社会科学无所不在的概念,它遍及哲学、心理学、精神分析学、政治科学、社会学、人类学和历史学。埃里克森(Erikson)1946年将同一性概念引入心理学,1963年首创自我同一性概念并被广泛地应用于社会心理学、人格心理学、发展心理学、教育心理学、咨询心理学和文化心理学。继埃里克森之后,玛西亚(Marcia)等对自我同一性进行不断的深入研究,自我同一性理论研究已经取得一定的成果。目前关于自我同一性理论的研究主要集中于自我同一性概念的界定、自我同一性的实证研究、自我同一性模型的建构等。本文主要是针对自我同一性理论的现有研究进行综述,通过对现有研究成果及最新的研究进展的陈述,分析自我同一性理论的研究发展趋势,以便更好地把握自我同一性理论,并有效地运用自我同一性理论。 一、自我同一性的概念界定 自我同一性是西方心理学中一个重要概念,它被广泛用于发展心理学、人格心理学、社会心理学、咨询心理学、教育心理学等,但是自我同一性概念内涵丰富、复杂,到目前尚缺乏明确统一的定义,这影响了自我同一性理论的进一步发展。目前关于自我同一性概念的研究也有许多,比较有代表性的有韩晓峰、郭金山的《论自我同一性概念的整合》、郭金山的《西方心理学自我同一性概念的解析》。 郭金山的《西方心理学自我同一性概念的解析》主要分析了埃里克森自我同一性概念的奠基、自我同一性概念的实证研究以及自我同一性概念发展的新趋势。Erikson 是第一个系统全面地阐释自我同一性的理论家,被称为自我同一性之父。Erikson 是新精神分析的代表人物,他深受Freud 和Anna Freud 的影响,将同一性纳入人格发展体系,创立了人格发展八个阶段的同一性渐成理论,也即心理社会发展理论。Erikson的同一性渐成理论认为人的一生要经历八个连续而又不同的发展阶段,每一阶段都面临着一个主要矛盾或发展任务,虽然每个阶段的矛盾在其他阶段也以这样或那样的方式存在着,但由于生物、心理与社会环境因素的交互作用,使得它在某一阶段变得格外突出。在青少年期,个体面临生理、心理以及社会角色的巨大变化,因此同一性问题变得尤为突出,建立自我同一性成为青少年期的中心发展任务。但值得注意的是,在Erikson 的整个理论中同一性处于核心地位,同一性的形成与发展既不始于青少年期,也不止于青少年期,而是贯穿于个体的一生之中。Erikson 并没有对自我同一性做出明确的定义,在他看来,自我同一性是一个多元化的概念,涵义异常丰富,可以从不同角度加以阐释,在不同的层面上使用以强调不同的问题。有时同一性指结构,有时指过程;有时指主观经验,有时指功能;有时指个体独特的意识感,有时指经验连续的潜意识追求;一个时期指集体理想的一致性,另一时期指比较的差异性。Erikson 的自我同一性概念是不明确、不严密的定义,这种状况造成了许多理解上的困难,同时也留下了不同的研究者为研究的方便而采用不同的自我同一性概念的伏笔,

第八章 自我概念

幻灯片1 第八章自我概念 主讲教师石培龙 幻灯片2 本章要点 * 自我概念的定义 * 关于自我的几种主要理论 * 自我概念的功能 * 自我概念的形成机制 * 自我知觉理论及其验证研究 * 自我差距与自我提高对自尊作用 * 自我效能概念 * 自我效能感对自我发展的影响 幻灯片3 第一节自我与自我概念溯源 一、詹姆斯与米德关于自我的理论 二、精神分析关于自我的概念和理论 三、罗杰斯的自我概念理论 四、自我概念的结构 五、自我概念的功能 · · 幻灯片4 一、詹姆斯与米德关于自我的理论 ●(一)詹姆斯(W. James, 1891)的自我理论 ●自我概念研究最早可追溯到美国心理学家詹姆斯对自我的讨论。 ●詹姆斯将自我分为“主体我”(I)和“客体我”(Me) ●客体我由三个要素构成:物质我(material self)、社会我(social self)和心理我 (mental self),这三个要素都包括了自我评价、自我体验以及自我追求等侧面。 幻灯片5 ●詹姆斯认为,三种客体我都接受主体我的认识和评价,对自己形成满意或不满意的判 断,并由此产生积极或消极自我体验,进而形成自我追求,即主体我要求客体我努力保持自己的优势,以受到社会与他人的尊重和赞赏。 幻灯片6 ●米德从社会整体及社会和个体的互动的视角来定义自我,按照符号相互作用论 ( symbolic interactionism) 的思想解释自我及其形成和发展。他的主要观点有:● 1.自我的主客体分化 ● 2.影响自我的两类他人:

●一类是概化他人(The Generalized Others),即社会文化整体。 ●另一类他人是重要他人(Significant Others),即影响个人生活和人格成长的中心 人物 (二)米德(G. H. Mead, 1934)的自我理论 幻灯片7 ● 3. 自我形成和发展分三个阶段 ●第一,准备阶段(preparatory phase),原始的自我尚不能运用符号,只能无意识 地模仿他人; ●第二,游戏阶段(play stage),儿童用游戏扮演不同的重要他人角色,学习其态度 和观念,并学会从对方角度看待自己。 ●第三,社会角色扮演阶段(game stage),即儿童扮演概化他人的角色,将他人行为 综合为整体印象,从概化他人角度衡量自己的行为,遵守游戏规则,社会的价值观、态度、规范、目标,由此内化于个体,形成自我。 幻灯片8 ●米德的自我理论强调了自我的社会生成性和对情境的能动反应性,对认识自我的产生和 发展具有重要价值。其概化他人的思想很好解决了库利的“镜像自我”理论的困惑。 幻灯片9 二、精神分析关于自我的概念和理论 ●(一)弗洛伊德(S. Freud)的自我理论 ●在精神分析理论中,精神分析理论创建者弗洛伊德提出了其关于自我的独特的概念。 他将自我分为:本我(Id)、自我(Ego)和超我(Super ego)三个部分。 ●按照弗洛伊德的理论,如果本我与超我的冲突不能再被压抑,就会出现两个方面的结 果:一是出现精神疾病,一是人在痛苦的挣扎中实现人性的升华。 幻灯片10 ●埃里克森(E. H. Erikson, 1968)认为,人的一生要经历一系列自我同一性危机 (identity crisis),对于这些危机,人们会采取积极或消极的方式面对,从而对自我的发展产生重大影响。他提出,通过适当的方式度过危机,会促进自我成熟,建立稳定的自我同一性。 (二)埃里克森自我同一性危机理论 幻灯片11 ●埃里克森的八阶段危机: ● 1. 基本信任对不信任婴儿期(0-18个月) ● 2. 自主对怀疑和羞愧童年期(18个月-4岁) ● 3. 主动感对内疚学前期(4-6岁) ● 4. 勤奋对自卑学龄期(6-12岁) ● 5. 同一性对同一性混乱青春期(12-18岁) ● 6. 亲密对孤离成年早期(18-30岁) ● 7. 产出对停滞中壮年期(30-50岁)

“自我同一性”1

你的“自我同一性”达成了吗? “自我同一性”这个概念大家并不陌生,是由埃里克森在人格社会心理发展理论中提出的。他把心理的发展划分为八个阶段,并认为每一阶段都有一个特殊矛盾,矛盾的顺利解决是人格健康发展的前提。 但是对于自我同一性的具体概念是什么,不同心理学家有不同的界定。一般来说,是指个体尝试着把与自己有关的各方面结合起来,形成一个协调一致不同于他人的自我。生活当中说有人总说:“我要做个什么样的人,是像她这样,还是像他那样,我好迷茫。”“教师这个职业真的是我想要从事的工作吗?” James Marcia根据探索和承诺的程度高低划分出四种同一性状态,即同一性达成、同一性拒斥(早闭)、同一性分散和延期偿付。大家可以观看以下示意图方便理解: 1.同一性达成 指具有高探索和高承诺的青少年,这类个体经过自己的努力探索,明确知道自己想成为什么样的人并能为之做出积极的自我承诺。如:“我想成为一名教师,并愿意付出自己的一生。” 2.同一性拒斥(早闭) 指具有低探索和高承诺的青少年,这类个体并没有对自己进行明确的探索,但却作出了承诺,这种承诺更多的来自于父母或权威人物等重要他人的期望或建议。如:“我对于我未来没啥想法,只需要继承我父亲的公司就行了。” 3.同一性分散

指低探索和低承诺的青少年,这类个体没有仔细思考或探索过各种同一性问题,也未对自己的未来做出明确的承诺。如:“我不知道我要成为什么样的人,我就当一天和尚撞一天钟挺好。” 4.延期偿付 指高探索和低承诺的青少年,这类个体正处于不断地努力探索过程中,但还没有形成特定的目标、价值观和意识形态。对于青少年这种斗争状态,埃里克森被称为“合理延缓期”,因为对大多数人来说,自我同一性的达成是一个逐渐缓慢的探索过程,因此青少年有延期选择很正常,而且对于健康是有益的。 结合常见的考题,我们将这部分内容进行相应的巩固。例如: 1.青少年作出了自我投入,但是没有进行探索,他们的人生选择常常由权威性的父母作出,没有经历自我探索。按照玛西亚的自我同一性的四种状态理论,其自我同一性状态属于()。 A.同一性达成 B.同一性早闭 C.同一性扩散 D.延期偿付 1.【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自我同一性。玛利亚根据探索和承诺分为四种状态理论,同一性达成是知道自己成为什么样的人并为之付出努力;同一性早闭没有进行探索但是在权威人物的压力下进行了确定;同一性扩散是不知道成为什么的人也不愿意进行探索;同一性延缓是青少年不知道自己成为什么样的人但是处于不断探索。故此题选B。 【核心考点】教育心理学——学生的心理发展与教育——社会化发展与教育——埃里克森的社会化发展理论的主要观点 【难度等级】★ 2.埃里克森认为青少年处于哪一个同一性状态()。 A.同一性达成 B.同一性早闭 C.同一性扩散 D.延期偿付 2.【答案】D。解析:本题考查自我同一性。埃里克森认为青少年属于“合法延缓期”,即处于同一性延缓,青少年不知道自己成为什么样的人但是处于不断探索。故此题选D。 【核心考点】教育心理学——学生的心理发展与教育——社会化发展与教育——埃里克森的社会化发展理论的主要观点 【难度等级】★

大学生自我同一性状态量表教学内容

大学生自我同一性状 态量表

大学生自我同一性状态量表 大学生自我同一性状态量表是由吉林大学郭金山在其博士论文中所引修订 的加拿大 Guelph 大学 Gerald R.Adams 教授编制的自我同一性状态客观测量 的标准化量表 (EOM-ELS-2) ,该量表采用 6 点量表计分, 1 代表非常赞同, 6 代表非常不赞同。量表共计 64 道题目,包含 8 个内容领域,其中 4 个意 识形态领域为政治观点、宗教信仰、职业和人生观; 4 个人际关系领域为友谊、交往、性别角色和娱乐活动。因此,该量表有 4 个分量表:成就型同一性状态量表 (ACH) 、延缓型同一性状态量表 (MOR) 、排他型同一性状态量表(FOR) 和弥散型同一性状态量表 (DIF) 。每一个分量表又有两个子量表,共同构成了 8 个子量表,即意识形态领域上的成就型 (IDACH) 、延缓型(IDMOR) 、排他型 (IDFOR) 和弥散型 (IDDIF) 同一性状态量表;人际关系领 域上的成就型 (INACH) 、延缓型(INMOR) 、排他型 (INFOR) 和弥散型 (INDIF) 同一性状态量表,每一子量表各 8 道题目。 大学生自我同一性状态量表维度与项目 意识形态领域上的成就型 (IDACH) 、延缓型 (IDMOR) 、排他型 (IDFOR) 和弥散型 (IDDIF) 同一性状态量表 IDDIF弥散性 我还没有确定我真正想从事的职业,我想待机遇而定。 我对信仰方面的问题不感兴趣,觉得不用去探讨。

我并不关心自己要选择什么生活方式,没有哪一种生活方式能吸引我。 对信仰方面的问题,我考虑的不多,也不为此而烦恼。 我没有真正地考虑过政治问题,它没有引起我太多的兴趣。 对于我适合什么工作,没做太多考虑,想随遇而安。 我觉得自己没有形成特定的人生观,我只想过得快乐 些。 我对政治了解不多,还没有形成固定的立场。 IDFOR排他性 我本可以考虑许多不同的工作,但自从父母表示了他们的想法之后,我就听从了。 谈到选举等政治方面的问题时,我喜欢随大流。 我对生活方式的看法源于父母的教导,对此,我并不怀疑。 我父母为我确定了我应该从事的职业,现在我正按他们的计划行事。 父母对生活的观点对我非常合适,不需考虑别的观点 了。 我与我的家庭有同样的信仰,我没有真正地问过为什么。

自我同一性

论文答辩稿 1. 问题的提出 问题的提出1 当前关注大学生自我同一性问题的意义 艾里克森认为,剧烈的社会变迁使人们更容易发生认同危机,结果导致稳定的丧失,个人价值的改变和不确定情绪的出现。中国目前的现代化进程,使人们置身于快速的社会文化变迁当中,这种具有全球性、流动性特点的社会文化变迁使人们感受到,生活的痛苦不再是没有选择而是选择太多。 大学生处于自我同一性形成的关键期,需要在诸多领域进行探索并达成选择,他们所处的这个时代让他们体验到更大的同一性的压力,也更容易在确立同一性的过程中遇到困难。因此当前关注大学生的自我同一性发展具有特别的意义。 问题的提出2 大学生自我同一性状态与心理压力感关系问题的提出 青少年期是一个非常压力时期。面临着多种多样的转变与潜在的压力,然而并非所有的青少年都会经历一个“动荡的十年”。为什么有些青少年对压力更易感呢?换句话说,如何解释青少年在应对压力和个人问题上的个体差异呢? 艾里克森(1958,1963,1968)认为同一性的功能之一是为个体提供主观的一致性和连续性,自我同一性的一致感能够让个体有效地适应生活中的改变。 后继的研究者Michael D.Berzonsky认为同一性这一自我结构是个体解释生活经验的认知框架。 那么自我同一性状态与心理压力感是否有联系? 自我同一性是否作为一种综合的心理功能,影响个体的心理压力感? 大多数研究者发现,在18~21岁之间最能体现出同一性状态的个体差异。特别是20岁左右是建立稳固同一感的关键时期。大学生是处于这一关键期的一个特殊群体,这是本研究以大学生为被试,研究自我同一性状态与心理压力感的关系的重要原因。 问题的提出3

社会心理学(北师大)08-自我概念

第三节自尊二、自我差距与自我提高(一)自我差距希金斯 Higgins, 1987 提出了一种自我导向理论,这种自我导向代表个体要达到的标准。他认为,个体有两种内在的标准――理想自我the ideal self 与应该自我 the ought self 。实际自我 actual-self 与理想自我出现差距,会使个体产生抑郁的负性情绪,实际自我与应该自我出现差距,会使个体产生焦虑的负性情绪,两种情况都会导致自尊降低。第三节自尊(二)自我提高自我提高(self-promotion)指个体用一种有利于对自己做出正面评价的方式,收集和解释有关自我的信息。它通常与自我确认 self-verification 共同产生提高自尊的作用。自我提高可以使人对自己产生一个较高的评价,有助于自尊的提高。使用自我提高的人希望被尊敬而不仅仅是被喜欢。与承认缺陷来强化能力可信性的类似做法是美化策略Schlenker, 1980 。第三节自尊三、自尊的测量由于自尊对人的行为导向和适应的重要价值,激发了研究者对其进行测量的愿望。心理学界编制出许多测量自尊的量表,其中使用较为广泛的有两种。一为罗森伯格自尊量表 The Self-Esteem Scale, SES, M. Rosenberg, 1965 ,一为得克萨斯社会行为调查量表 Texas Social Behavior Inventory, TSBI, Helmreich,Stapp, & Ervin, 1974 。这两个量表简便易用,前者测量总体自尊,后者测量社交自尊。第三节自尊四、自我效能(一)控制点理论控制点 locus of control 概念是心理学家罗特 Rotter, 1971,

自我同一性状态

青少年自我同一性状态问卷 性别:__年龄:__ 1.您目前正在:读书工作 2.如果您目前正在读书,您现在是:本科生研究生 您现在的年级是: 3.如果您现在是本科生,请回答: 您就读于大学 您所就读的大学属于:985院校211院校省/市重点其它 您所就读的专业属于:一本二本三本专科 您所就读的专业属于:文科理科工科 4.如果您现在是研究生或已工作,请回答: 您就读于大学 您所就读的大学属于:985院校211院校省/市重点其它 您所就读的专业属于:一本二本三本专科 您所就读的专业属于:文科理科工科 5.如果您现在是研究生,请回答: 您就读于学校 您所就读的学校属于:外国院校985院校211院校省/市重点其它

指导语:请仔细阅读下面每一句话,注意要对整句话而不是句子的某一部分做出判断。“1”至“6”表示句子的描述在多大程度上符合你的情况,请如实做出回答,并在题目前相应的()内标出您的答案。我们采用不计名调查方式,并会对您的答案予以保密。每题只准选一个答案。请您在确保已明确此次问卷调查的后,开始作答。感谢您能牺牲宝贵的时间来配合这次调查! ()1. 我还没有决定自己真正想从事的职业,有什么工作就先做什么,等有了更好的再说。 ()2. 我不关注信仰问题,我觉得人在做事情时也不需要考虑信仰。 ()3. 在男性和女性的角色方面,我与父母的看法一致,他们赞成的我也赞成。? ()4. 没有哪一种生活方式比其他生活方式更加吸引我(如以工作为重还是以休闲生活为重)。()5. 世上人有很多种,我尽可能地寻找那些适合做我朋友的人。 ()6. 我有时会在别人的邀请下参加一些娱乐活动,但很少主动尝试。 ()7. 我还没有真正考虑过“约会方式”问题,我也没有好好想过我是否该谈恋爱。? ()8. 政治上的事我拿不准,因为这类事情变化太快,但我真的认为政治立场和信仰很重要。()9. 我一直在试图评价我的个人能力如何,我适合做什么样的工作。 ()10. 对于信仰问题我没做多少思考,我也不会因此而烦恼。 ()11. 婚姻中划分夫妻双方责任的方式有许多种,我正试图确定哪一种最适合我。 ()12. 我正在寻找一种适合自己的生活方式,但目前没有找到。 ()13. 确立友谊关系的原则有很多,我是根据价值观和彼此间的相似性来选择朋友的。 ()14. 没有一种娱乐活动让我特别投入,我喜欢参加多种娱乐活动,以便从中找出自己最喜欢的。()15. 根据以往的经历,现在我已明确了我喜欢的约会关系类型(如约会频率和方式)。 ()16. 我还没有真正考虑过政治方面的问题,这类问题不会让我非常激动。 ()17. 我原来可能想过将来从事什么职业的问题,但自从父母说出他们的期望之后,对此我就再也没有任何疑问了。 ()18.每个人都应该有属于他的信仰,我已经反复考虑过这个问题,知道我该信仰什么。 ()19. 我从来没有认真考虑过在婚姻中男性和女性的角色问题,这似乎与我无关。 ()20. 经过深思熟虑之后,我对于理想的“生活方式”已经形成了自己的观点,并且我认为没有人能改变我的看法。

自我概念的功能

、自我概念的功能 伯恩斯在其《自我概念发展与教育》(1982)〔R.Burns(1982).Self-concept development and education.Henry Ling Ltd.〕一书中,系统论述了自我概念的心理作用,提出自我概念具有三种功能:保持内在一致性、决定个人对经验怎样解释并决定人们的期望。 个人怎样理解自己,是其内在一致性的关键部分。因此,个人需要按照保持自我看法一致性的方式行动。达顿等人(D.G.Dutton & R.Lake,1973)D.G.Dutton & R.Lake(1973).〔Threat of own prejudice and reverse discrimination in interracial situations.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28,94~100.〕发现,当人们自认为自己没有种族歧视,但情境使人们遭遇可能被怀疑为具有种族偏见时,人们会努力作出显示自己的确没有种族歧视的行动,向自己证明自己与反对种族歧视的倾向具有一致性。其他大量有关态度一致性的研究也都很好地证明,个人需要保持自我的一致性。后面章节中有关依从问题的讨论部分也有大量实验研究资料证明了人们寻求一致的心理倾向。 国内新近的大量研究也确认了自我概念在引导一致行为方面的作用(金盛华,1994)。自我胜任(self-competence)概念积极的学生,其成就动机与学习投入及成绩明显优于自我胜任概念消极的学生(金盛华,1985;李德伟,1988;张怀春等,2003)。〔金盛华:《差生教育的角色改变方法研究实验暨理论探讨》,北京师范大学硕士论文,1985。〕〔李德伟:《小学儿童的自我概念改变与智力开发:关于自我概念与能力关系的实验研究》,北京师范大学博士论文,1988。〕〔张怀春,杨昭宁:《师范大学生学业自我概念差异分析》,《心理科学》,2003(3),381页。〕李晓文和缪小春(2002)〔李晓文,缪小春:《不同适应水平小学生自我描述和评价比较》,《心理科学》,2002(2),402~405页。〕对不同适应水平小学生的自我描述研究发现,适应良好小学生的自我概念的清晰性比适应不良的小学生高。有关品德不良学生的研究也证明,学生有关自己声名与品德状况的自我概念直接与其行为的自律特征有关。当学生认为自己名声不佳,被别人认为品德不良时,他们也就放松对行为的自我约束。很显然,通过维持内在一致性的机制,自我概念实际上起着引导个人行为的作用。在这个意义上,在儿童与青少年的发展过程中,引导他们形成积极的自我概念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自我概念第二方面的功能,是它起着经验解释系统的作用。一定的经验对于个人具有怎样的意义,是由个人的自我概念决定的。每一种经验对于特定个人的

自我同一性理论及研究发展

自我同一性理论及研究发展 摘要:自我同一性是埃里克森儿童发展理论中的一个核心概念。他提出“自我同一性”是指人对自我一致性或连续性的感知,常常出现在青年的后期。可见自我同一性问题是青春期个体发展所面临的核心问题,它反映了个体在青春期发展过程中所遇到的矛盾与冲突。埃里克森关于自我同一性的论述对解决青春期个体的自我同一性有重要的应用价值,也为我们理解和研究青少年问题提供了一种新的思维方式。本文在概述了埃里克森的自我同一性理论的基础上,探讨了青少年的自我同一性的形成及其研究发展。 关键词:自我同一性人格自我多维度 1.自我同一性概念的提出 自我同一性是西方心理学一个重要的概念,但至今没有一个普遍接受的定义。埃里克森(E.H.Erikson,1902)是美国著名精神病医师,新精神分析派的代表人物。他认为同一性的功能之一是为个体提供主观的一致性和连续性,自我同一性的一致感能够让个体有效地适应生活中的改变。后继的研究者Michael D.Berzonsky认为同一性这一自我结构是个体解释生活经验的认知框架。通过对自我同一性概念内涵不一得归因分析,指出了整合自我同一性概念应关注的几个范畴,进而提出自我同一性是一个与自我、人格的发展有密切关系的多层次、多维度的心理学概念。当今社会上普遍对自我同一性的定义,即青少年同一性的人格化,是指青少年的需要、情感、能力、目标、价值观等特质整合为统一的人格框架,即具有自我一致的情感与态度,自我贯通的需要和能力,自我恒定的目标和信仰。 2.自我同一性的形成及研究背景 Erik Erikson 首先提出自我同一性的问题,并从多个角度对其进行描述。它是指人格发展的连续性、成熟性和统合感,它包含三个层面的内涵:(1) 最基本的层面,即ego -identity ; (2) 个人同一性;(3) 社会同一性。那么自我同一性状态与心理压力感是否有联系?自我同一性是否作为一种综合的心理功能,影响个体的心理压力感? 大多数研究者发现,在18~21岁之间最能体现出同一性状态的个体差异。特别是20岁左右是建立稳固同一感的关键时期。大学生是处于这一关键期的一个特殊群体,这是本研究以大学生为被试,研究自我同一性状态与心理压力感的关系的重要原因。他认为,人的

自我概念的类型及对企业的营销意义

消费者自我概念的类型 及对企业的营销意义

摘要:消费者自我概念是个充满矛盾和冲突的系统整体,它具有动态的系统结构和功能,它既是消费者处理自我信息和认识自我的方式,也是在社会互动关系中消费行为的结果。在消费者行为学中,自我概念通常从不同的角度进行界定。自我概念之所以重要,是因为它会影响消费者行为。自我概念的多样性,则意味着在不同的情境下消费者可能选择不同的自我概念来指导其态度与行为。 正文: 自我概念原本是社会心理学领域的术语,它是美国心理学之父William James 在1890年出版的经典著作《心理学原理》中首先提出的理论。在西方消费者行为学研究中,自我概念理论的应用可以最追溯到20世纪50年代的消费者个性研究,Levy认为,消费者不是功能导向的,消费者行为在很大程度上受商品蕴含的象征意义的影响。 消费者自我概念是个充满矛盾和冲突的系统整体,它具有动态的系统结构和功能,它既是消费者处理自我信息和认识自我的方式,也是在社会互动关系中消费行为的结果。在消费者行为学中,自我概念通常从不同的角度进行界定。许多专家学者就自我概念的类型,从不同角度分析,有不同的论点。 Sirgy将自我概念分成三部分: 真实自我——指个人对自己主观的认知, 也就是我觉得自己是怎样一个人; 理想自我——指个人所希望达成的圆满形象, 也就是我希望自己成为怎样一个人; 社会自我——指他人对自己的看法, 也就是我觉得别人认为我是怎样一个人。 郭为藩从动能、形式、性质的角度, 将自我结构分为: 投射自我——是指个人投射于他人的自我概念,是个人的想象中他人对自己的整体看法, 也称为社会自我; 现象自我——是指个人对自己的一种主观看法,但这种观感不见得与想象中他人对自己的观感一样,其中可能存在着很大的差距,又称主观自我; 理想自我——是指个人希望达成的一种圆满印象,是个人希望自己变成怎么样的一个人,也就是个人理想的生活目标。理想自我是个人设定的一个假想目标,如果理想自我和现象自我之间能维持一段适当的距离,则能够对个人的行为表现具有相当的诱导力。 国内学者符国群则将自我概念分成了5种类型: 实际的自我概念——指消费者实际上如何看待自己; 理想的自我概念——指消费者希望如何看自己; 社会的自我概念——消费者感到别人如何看待自己; 理想的社会自我概念——指消费者希望别人如何看待自己; 期待的自我——消费者期待在将来如何看待自己,它是介于实际的自我和理想的自我之间的一种形式。

自我同一性概述

自我同一性理论与大学生生涯教育 摘要:大学生生涯教育与自我同一性理论具有内在关联。在自我同一性理论的视阈中,大学生生涯教育有其存在的必要性和迫切性。自我同一性理论可以给大学生生涯教育提供方法论上的指导与启示:明确层次类生涯教育目标,坚持全体性原则;树立发展性生涯教育理念,坚持主体性原则;开展全方位生涯教育,坚持渐进性原则。 关键词:生涯教育;自我同一性;大学生 自我同一性理论与生涯教育的内在关联 (一)两者的演变过程 自我同一性是美国心理学家艾里克森(Erikson)最早提出的一个重要概念。在1968年出版的《同一性:青少年与危机》一书中,艾里克森对自我同一性理论及青少年问题进行了系统探讨。 艾里克森认为,人除了生理性的冲动外,在生长过程中还有一种注意外界并与外界相互作用的需要,个体人格的健全发展是生理、心理和社会文化交互作用的结果。他据此提出了心理社会发展的八个阶段理论,将人生全程分为八个阶段,认为人生的每一阶段各有其特定的矛盾或问题,均视为“危机与转机”的关键。这里的“危机”不是指灾难性威胁,而是指发展中的转折点,成长中的契机。危机的解决有赖于以前各阶段危机的解决程度,要高度重视和及时解决每一阶段的特定问题并完成心理社会任务。 艾里克森认为,青少年时期的心理社会任务是建立自我同一性与防止同一性混乱。个体进入青春期后,身心经历着疾风暴雨般的变化,他们开始特别关注自己的身体形象,对自身形象重新进行认同。同时也认识到社会对自己提出了新要求,这使得青少年处于心理冲突之中,体验着各种困扰和混乱,开始思考“我是谁”、“我想干什么”、“我能干什么”等问题。在艾里克森看来,青少年如果能运用积累起来的关于自己和社会的知识进行仔细思考,并做出种种尝试性选择,那么他们就有可能获得同一性,能较顺利地过渡到成年期。如果不能完成同一性的确立,就有可能引起同一性扩散(混乱)或同一性的消极发展。 20世纪70年代,马西娅(Marcia)赋予自我同一性概念以可操作性,创立了自我同一性状态的理论模型。她依据青少年在自我同一性形成过程中对“探索”与“承诺”两个要素“是”与“否”的选择,将青少年的自我同一性划分为四种状态:(1)同一性获得,即经历了一段探索,仔细考虑过各种同一性问题,并选择了自我投入的目标和方向。这是最成熟、最高级的状态。(2)同一性扩散,既不积极寻找,也不努力探索与思考,没有确定的目的、价值和打算,缺乏方向,彷徨迷惑。这是最不成熟、最低级的状态。(3)过早自认,即没有经历探索就对一定的目标、价值观和信念形成承诺,这些承诺反映的是父母或权威人物的希望和要求。(4)同一性延缓,指正在经历同一性危机,积极地思考各种可能的选择,但还没有对特定的目标、价值观做出决定,没有实现最终的承诺。 数十年来,许多心理学家对同一性理论进行了实证研究,以此为基础,1996年,Adams 与Marshal将自我同一性的功能总结如下:(1)为理解一个人是谁提供了结构。(2)给个体以明确的价值观、目标、发展方向和生活的意义。(3)给个体提供了明确的个人控制感和自由意志。(4)有助于个体追求价值观、信念与行为的内在一致性。(5)有助于个体潜能的认识和发挥。 “生涯教育”的概念是由时任美国联邦教育署署长的马兰(Marland)博士于1971年正式提出的,其内涵非常丰富,主要是指“个人一生中从幼儿园到成年的综合性教育计划,即按照生涯认知、生涯探索、生涯定向、生涯准备、生涯熟练等步骤逐一实施,使学生获得谋生技能,并建立个人的生活形态”。生涯教育是职业指导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

大学生自我同一性状态量表

大学生自我同一性状态量表 大学生自我同一性状态量表是由吉林大学郭金山在其博士论文中所引修订的加拿大Guelph 大学Gerald 教授编制的自我同一性状态客观测量的标准化量表(EOM-ELS-2) ,该量表采用 6 点量表计分, 1 代表非常赞同, 6 代表非常不赞同。量表共计64 道题目,包含8 个内容领域,其中 4 个意识形态领域为政治观点、宗教信仰、职业和人生观;4 个人际关系领域为友谊、交往、性别角色和娱乐活动。因此,该量表有 4 个分量表:成就型同一性状态量表(ACH) 、延缓型同一性状态量表(MOR) 、排他型同一性状态量表(FOR) 和弥散型同一性状态量表(DIF) 。每一个分量表又有两个子量表,共同构成了8 个子量表,即意识形态领域上的成就型(IDACH) 、延缓型(IDMOR) 、排他型(IDFOR) 和弥散型(IDDIF) 同一性状态量表;人际关系领域上的成就型(INACH) 、延缓型(INMOR) 、排他型(INFOR) 和弥散型(INDIF) 同一性状态量表,每一子量表各8 道题目。 大学生自我同一性状态量表维度与项目 意识形态领域上的成就型(IDACH) 、延缓型(IDMOR) 、排他型(IDFOR) 和弥散型(IDDIF) 同一性状态量表 IDDIF弥散性 我还没有确定我真正想从事的职业,我想待机遇而定。 我对信仰方面的问题不感兴趣,觉得不用去探讨。 我并不关心自己要选择什么生活方式,没有哪一种生活方式能吸引我。 对信仰方面的问题,我考虑的不多,也不为此而烦恼。 我没有真正地考虑过政治问题,它没有引起我太多的兴趣。 对于我适合什么工作,没做太多考虑,想随遇而安。 我觉得自己没有形成特定的人生观,我只想过得快乐些。 我对政治了解不多,还没有形成固定的立场。 IDFOR排他性 我本可以考虑许多不同的工作,但自从父母表示了他们的想法之后,我就听从了。 谈到选举等政治方面的问题时,我喜欢随大流。 我对生活方式的看法源于父母的教导,对此,我并不怀疑。 我父母为我确定了我应该从事的职业,现在我正按他们的计划行事。

自我同一性

自我同一性 自Erikson提出自我同一性的概念以来,人们普遍认为自我同一性的积极获得对于个体的健康发展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因而,这一概念和理论引起了社会各界广泛的关注,并被广泛的应用于社会心理学、人格心理学、发展心理学、教育心理学、咨询心理学和文化心理学。至今为止,自我同一性的研究在国外已有近40年的系统研究,形成了专门的研究领域以及极其丰富的文献资料,内容包括自我同一性的内容、过程、结构、功能、形成与发展、影响因素、心理机制等基本问题以及自我同一性与人格、认知、社会环境、社会适应、心理健康等变量的相关研究,还包括自我同一性的跨文化研究,并且研究对象已经从青少年向成人延伸。但自我同一性在国内的研究尚未得到应有的关注,对于自我同一性理论的探讨和研究仅仅停留在对Erikson或Harcia自我同一性理论的介绍和评价上,而对于自我同一性的相关实证研究更是缺乏。 美国新精神分析学家E.H.Erikson以弗洛伊德的经典精神分析理论为基础提出了以人格发展为主线的自我心理社会发展阶段理论。Erikson将人生历程分

为八个阶段,在每一个阶段上都有特定的心理社会任务有待完成,这些任务都是由成熟与社会文化环境、社会期望间不断产生的冲突或矛盾所规定的,他称之为“心理·社会的危机”。zhlzw.com中华勵志网 Erikson认为青年期所面临的危机是同一性对同一性混乱。个人到了青年期,生理上的成熟总是破坏着本我、自我和超我的平衡,同时因为社会的冲突和要求变得困扰和混乱。青少年必须通过积极的探求、亲身的体验来获得自我同一感,防止同一性混乱。 “自我同一性”是一个含蓄而难下确切定义的概念,各理论家们都为界定这一概念做出了诸多努力,但由于这一概念内涵的丰富与复杂以及研究者理论框架的不同,使自我同一性的概念缺乏明确统一的定义。Erikson认为自我同一性的概念可以从不同的角度来定义,在不同的层面上来使用以强调不同的问题,他本人就从主观的、结构的、功能的、社会、文化及历史环境的、意识和潜意识的角度或层面来界定自我同一性。他概括了自己所提到的自我同一性的几种不同含义:“有一个时期它表明了个人独特性的意识感;另一个时期则意味着个人性格连续性的潜意识追求;再一个时期是作为自我综合的一种标准;另外,它还作为一种

自我概念

自我概念(Self-Concept),即一个人对自身存在的体验。它包括一个人通过经验、反省和他人的反馈,逐步加深对自身的了解。自我概念是一个有机的认知机构,由态度、情感、信仰和价值观等组成,贯穿整个经验和行动,并把个体表现出来的各种特定习惯、能力、思想、观点等组织起来。 自我概念 - 概念作用 1、保持自我看法一致性(自我引导作用) 个人需要按照保持自我看法一致性的方式行动。自我概念在引导一致行为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自我胜任概念积极的学生,成就动机和学习投入及成绩明显优于自我胜任概念消极的学生。有关品德不良学生的研究也证明,学生有关自己名声与品德状况的自我概念直接与其行为的自律特征有关。当学生认为自己名声不佳,被别人认为品德不良时,他们也就放松对行为的自我约束,甚至破罐子破摔。很显然,通过保持内在一致性的机制,自我概念实际上起着引导个人行为的作用。在这个意义上,在儿童青少年的发展过程中,引导他们形成积极的自我概念,对于“学会做人”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2、经验解释系统的作用(自我解释作用) 一定的经验对于个人具有怎样的意义,是由个人的自我概念决定的。每一种经验对于特定个人的意义也是特定的。不同的人可能会获得完全相同的经验,但他们对于这种经验的解释却可能很不同。某次考试,学生A和学生B都考95分。学生A平时认为自己能力一般,对这门功课学习有些困难,对于这次考95分感到欣喜,鼓舞他继续努力争取更好成绩。而学生B 平时对这门功课很感兴趣,学习也很有信心,一般都取得好成绩,这次考试却由于粗心只考95分,认为是失败和挫折,感到懊恼、沮丧,决心再努力,决不再考这样的成绩。 这个公式说的是个人的自我满足水平并不简单决定于他获得多大的成功,还决定于他的抱负水平,以及个人如何解释成功对于个人的意义。 自我概念形成不仅是儿童社会化的重要方面,引导儿童一开始就形成积极的自我概念是一种先定的教育定向。自我概念就像一个过滤器,进入心理世界的每一种知觉都必须通过这一过滤器。知觉通过这一过滤器时,它会被赋予意义,而所赋予的意义则高度决定于个人已经形成的自我概念。 3、决定着人们的期望(自我期望作用)心理学家伯恩斯1982年指出,儿童对于自己的期望是在自我概念基础上发展起来,并与自我概念相一致的,其后继的行为也决定于自我概念的性质。 自我概念积极的学生,他的自我期望值高。当他取得好成绩时就认为这是意料中的事,好成绩正是他所期望的。自我概念消极的学生,当他取得差成绩时,却认为这是意料之中的事,假如偶尔考了个好成绩,却觉得喜出望外。反过来,差的成绩又加强了他消极的自我概念,形成恶性循环。消极的自我概念不仅引发了自我期待的消极,而且也决定了人们只能期待外部社会消极的评价与对待,决定了他们对消极的行为后果有着接受的准备,也决定了他们不

相关文档